2023年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题(精选14篇)

时间:2023-11-28 23:57:38 作者:字海

教学计划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列举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罗斯福当选总统的原因,培养学生“时势造英雄”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政”的革命的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实干家罗斯福”的学习以及对“新政”革命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及自己已有知识,找出问题,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进一步学会运用比较法(如胡佛与罗斯福、自由放任与新政等)、阅读法(教材、史料、图片等)、讨论法(你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方法学习探究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罗斯福这一伟人的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学生从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对美国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经历中吸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培养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永不放弃的品质。

[教材分析]。

一、新政的背景。

1、罗斯福的当选。

(1)原因:在面对大危机时,胡佛的“自由放任”没能解决危机,在困难中,美国人希望能出现一位强有力的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危机;罗斯福在竞选中,向美国人民保证会实行新政,并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

(2)当选:1932年,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

2、新政的准备。

(1)起用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组成“智囊团”,为他打造新政的政纲,并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置在政府的各个部门中进行新政的试验。

(2)赢得了国会的支持。

(3)发表“炉边谈话”争取了人民的支持。

二、罗斯福的新政。

1、阶段:

第一阶段:1933~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第二阶段:1935~1939年,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

2、主要措施。

(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法令:《紧急银行法》、机构:联邦储备银行。

_从金融业开始的原因是因为大危机发端于金融领域,因此从源头上去解决问题。

_一是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防止黄金外流。二是恢复银行信用。

(2)恢复工农业生产:

a、农业: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要求农业缩减规模,由政府提供补贴。

b、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来执行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原则,将企业的行为置于政府监管之下,并且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法令:1933年,《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且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既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又扩大了经济发展的空间。

(4)保护劳工权利。1935年,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并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规定工时和最低工资,还禁止止雇佣童工,这些法案的出台,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取得一项改革成果。罗斯福代表的仍然是资产阶级利益,此举只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以更好的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935《社会保险法》通过,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到1939年,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比较健全。

3、特点:国家对经济实行直接干预,改变原有的自由放任,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

4、实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影响:

(1)积极:

a、对美国而言:使美国人民度过了危机,保证了美国的民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推动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美国后来的政策影响深远。

b、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

(2)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危机。

三、美国渡过难关。

1、新政对美国渡过危机起到重大作用。罗斯福就任后不久就结束了金融恐慌,到1935年,国民经济已经大为好转,1935-1937年,由于证券市场再度出现上涨高潮。罗斯福进行了财政紧缩政策,并大刀阔斧的削减公共工程和农业补助,开始征社会保险税,结果导致经济衰退,罗斯福果断恢复赤字开支,增加公共工程拨款,扩大公共工程规模,推出新的农业调整法,到1939年,完全扭转经济形势。

2、二战使美国真正摆脱了危机:战争爆发后,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之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经济出现战时繁荣,战后,全世界的大部分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在这个基础上,美国进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一、导入:回顾大危机给美国带来的破坏,以及胡佛政策的结果导入,曾经繁荣一时的美国现在变成了人间地狱,悲观、失望、饥饿笼罩在每一个美国人头上,此时的美国人民盼着一个强有力的人能将他们拯救出困境,而此时,一个人物应运而生。

二、新授:

1、是谁将美国人民带出了炼狱,对于他,你了解多少?

4、是什么让美国真正度过危机的,从新政中经济的反复可以说明什么道理?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创新教学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所陈述的是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演进过程,这种演进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不同质的、量的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从这个意义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创新史.学习历史,对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那么,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作者:龙申军作者单位:金沙县第一中学,贵州,金沙,5518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63关键词:

高中历史理论课教学设计

主要采取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不利因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亚洲国家生产力落后。

4、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简况表。

地区。

气候类型。

主要国家。

发展概况。

经济类型。

存在问题。

备注。

东亚。

东南亚。

南亚。

西亚5、比较韩国和新加坡经济发展原因的异同。6、归纳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发展速度快;发展不平衡;类型多样。

7、讨论: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启示: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且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也要更加国际条件,适时调整政策;同时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仍然是亚洲各发展中国家必不可少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

了解伽利略、牛顿对建立经典力学所作的贡献。

伽利略: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他还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研究方法),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牛顿:在伽利略研究基础上,英国科学家牛顿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创立了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a内容: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b特征: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c意义:他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在同一个理论之中;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后来,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了解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a狭义相对论(19):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b广义相对论(19):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普朗克的量子论:19,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这一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理解相对论、量子论提出的意义。

相对论提出的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量子论提出的意义: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进化论。

了解《物种起源》。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原理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a生物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进化而来的,它们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b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育后代,必须适应或对付周边环境的挑战,还必须与其他种类的生物互相竞争,同时,生物个体之间还存在着本种类内部的竞争。(这一过程中遵循“优胜劣汰”原则。)。

d生物进化学说以自然选择为基础。

3、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

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机。

a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能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

b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a电灯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昼;b电车使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c电梯使摩天大楼越建越高;d电话使相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e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等的使用大大减轻了人们繁重的家务劳动;f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了解二战后计算机的诞生和互联网带来的积极影响。

计算机的诞生: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互联网带来的积极影响:

a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b互联网可以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箱、聊天等服务,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

高中历史课堂难点教学设计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2、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理解重点和难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问题探究,体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学习的方略;。

情境教学法:学生角色扮演,神入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

1、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东西方人民对神的敬畏),再联系所学知识,回顾第一单元学习的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君权神授”和西方古代史,让学生总结出东西方人民将对神的敬畏转移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君主身上。

再展示图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同学们,看了这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让学生总结。那么为什么查理一世被他的国民送上了断头台?这种与传统敬畏君主观念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为什么人们头脑中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七课,来一探究竟。

一、启蒙运动的含义。

启蒙(enlighten)——“启蒙”在法文中即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想开启人们的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掀起的一场反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让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阅读和以往知识的回顾来归纳。

1.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新兴资级力量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推动。

4.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自信。

(自然科学的成就使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

5.法国社会现状: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三、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共同总结)。

1、核心思想:理性——判断是非的标准。

2、主要内容:理性、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四、性质: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五、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

1、兴起——英国(17世纪)(这部分教材没有详细介绍,通过材料补充给学生)。

霍布斯:国家不是根据神的意志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授予的。

洛克:私有财产是人权的基础,没有私有财产无人权可言;政权形式上,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利应分属议会和君主。

2、高潮——法国(18世纪)。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3、扩展——欧洲其他国家,影响全世界。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新编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依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创新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及世界发展潮流编写的,融于了现代教育理念。因此我们的教学理所当然应该依此指示精神设计。也就是说,更新教学观念,落实四条原则:

1、开放性原则。历史教学必须具有开放的思想,“要改变思想的参照系,扩大思维的空间,从过去那种狭隘的、封闭型中解放出来,变为宽广型”的教学观念(黄济《教育哲学》p119)。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置中国历史于世界环境之中,从更为广阔的领域来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以更为现实的观点来讲解世界历史和文化;适度向教材以外方面拓宽,引入体现时代性的史学新信息,加强与其他学科间交叉渗透结合。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要求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打破传统封闭式教学,因教学对象、内容、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并注意由课内校内延伸到课外校外。

2、民主性原则。教学中要求教师教学观念民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学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行为民主,教态和谐、平易近人,多与学生“商量”,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3、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性原则。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和“学会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点考虑。教师要重视“主导”作用,特别是采取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

4、发展性原则。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1、要清除应试教育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倾向同样存在于高中历史教学之中。新教材的教学设计如果不能改变应试教育的这种定式,仍然坚持单纯的背诵名词,记忆年代,增加作业量的做法,依然采取订正、改错,不断重复知识点的教法,就不可能实现提高素质的要求。从素质教育要求看,记忆只是学习知识的一种行为习惯和技能。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学生由知识障碍、能力障碍和情感障碍所引起的矛盾,并且提供一种消除这些矛盾的捷径。教师应在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才能。所以,历史教师必须从应试的模式影响中解脱出来,才能设计出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案,才能减轻学生负担。

2、应正确认识系统性。历史教学的内容是从人类的全部知识中选择的。而历史材料浩如烟海,无所不包,每个系列自成体系。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各自内部又可分为一些小的系统。因此,每个时代历史教材的内容都是自成系统的。编写者按照当时的需要选定教材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视野与思路的变化,内容必须有所变化,这就成了新的系统。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按照这种相对系统,科学有序地进行教学,才能圆满地完成任务,切不可贪多求全,片面地理解系统性。比如,新教材一方面加强经济史、文化史,尤其是科技史的内容,增加了中国现代史的内容,另一方面简化了事件的过程或历史现象的描述,加强了宏观知识和理性知识,这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就不能把用于开拓学生视野的教学内容自成体系,层层加码,把增加或删去的点,扩大成线,连成面;这种把广阔分散的点变成专深严密的线的做法,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一个最佳的教学设计,必须正确认识系统性。

3、需要正确认识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的确定,对于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内容的调整及资料的选择。分清重点、难点可以帮助学生从复杂纷繁的历史过程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环节,从典型的历史事件中看到历史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清重点、难点是设计最佳教学方案的关键。目前,对于什么是重点的理解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对于作为判断重点的依据则基本上相近的。即认为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体现历史基本线索、主要环节的那部分内容。教学难点就是教材中学生较难理解、较难掌握的那部分内容。由于教学重点不明确而增加学生负担的事情较为普遍。我们认为在使用新教材时,教师必须重新审定教学重点,只有认准教学重点,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减轻学生负担。我认为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教材重点:

第一,从事物的矛盾规律看,应该抓住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即主要矛盾或主要环节。

第二,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看,要把一事物与他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键点为教学过程中的着眼点。

第三,要围绕当时形势来确定教学重点。

4、如何理解弹性。“弹性”按其本意是想用一本教材能同时调动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水平较高的学生能感到满足,让水平较低的学生,经过努力也可以接受。这种一本多用的设想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是,这种“弹性”往往运用得不好,很多教学设计因此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水平标准不好掌握,“高”与“低”的界线不好界定,尤其是它的“亦此亦彼”的特性,使教师不易分辨。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自尊心,一般地说,每个教师都希望以较高水平、较丰富的内容教给自以为较高水平的学生,所以“弹性”中往往是上弹较多,搞得教学设计中繁琐庞杂,无疑加重了学生负担。新教材“弹性”不仅表现在课文、文献资料、图表,而且表现在“阅读与思考”,教师必须切实把握学生水平,改进教法,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实现目的。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难点】。

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流派特点。

五、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表格归纳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我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

课程伊始,我会与学生互动,询问同学们周末都有哪些休闲娱乐活动?引出音乐、电影和电视。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投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首先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19世纪世界历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19世纪音乐发展背景的思考。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业革命、殖民国家的扩张、美国南北战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19世纪音乐的发展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讲浪漫主义音乐时,我会多媒体出示《浪漫主义音乐概况》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表格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紧接着我会多媒体展示一组《天鹅湖》剧照,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简单向学生介绍民族乐派。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顾,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性;表格的运用,能够使零散的知识更具系统性,方便学生的记忆。

2.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首先,展示20世纪世界音乐发展变化的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思考发展变化的原因。其次,介绍现代主义音乐,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填写表格的形式进行。最后,学生依据课前准备的当代音乐发展的相关资料,就当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及走向繁荣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把音乐发展各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既简单实用,又突出了这一重点知识。史料的运用,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这一部分知识点的线索脉络较为清晰,且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愿望较为强烈。因此在这一部分我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充分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只在必要时刻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着重理清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互相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特点。

文档为doc格式。

历史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知道文明孕育的主要区域及各区域的文明成果,知道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国家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探究大河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领略文化遗存感悟人类文明的沧桑巨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明保护的意识。

1.重点: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难点:理解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读图、填图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早期文明孕育的区域和自然环境特征。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图册,编写学习任务单。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中探究一的1、2小题,探究二表格中的前半部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活动一: 猜谜游戏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你的提示猜出国家的名称

承接:据考古学家证实人类早期文明就是孕育在这些国家所在的地区。历史真的像考古学家所说的那样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来揭开人类文明孕育的奥秘。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提示猜谜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然后再从现今学生比较熟悉的国家由今推古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新课教学

(30分钟)

请学生打开课本103页,看前言部分,解读本课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清楚学习的要求)

活动二: 鸟瞰大河流域

呈现图(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

1、请学生在课本中圈出四大文明发祥地

2、观察课本图8-17,说说这些文明的发祥地在自然环境上有着怎样的共同特征。

3、在学习任务单对应的图中填注河流的名称

承接:那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分析交流:

材料:据史料记载,古埃及位于尼罗河谷地势低平,周围的高山阻挡了外界的骚扰。温暖而又安定的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之后,留下了肥沃的耕地,带来一年又一年的丰收。这样古埃及文明持续了3000年,光辉灿烂,从而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

(1)从图一中能看到哪些事物?图中人物在从事什么生产?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自然环境对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分解前言部分的目标描述

阅读课本完成任务单上的探究任务一,个别同学上讲台板演,填注各流域的名称。

学生读史料并思考交流问题。

知晓本课学习的主要任务,把握知识的脉络。

通过读图、填图比较直观的掌握大河流域的位置,分析自然环境的共同特点。

以分析古埃及的相关图文资料为例,由此及彼,概括归纳,理解大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农耕文明出现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呈现历史学家分析让学生了解判断文明的起源的依据(标志性事物)

人类文明起源包括以物化形态要素为标准和以社会形态要素为标准两种。物化形态要素如文字、城市、青铜器、复杂的礼仪中心等,其中有的也隐含着社会形态因素,特别是城市。社会形态要素如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组织等。

让学生比较直接知晓文明的标志有哪些,为下一教学环节做铺垫。

活动三: 文明迹象大搜索

小结提升

活动四: 感悟文明

承接:这些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而源远的文化,但它们是否都一样的流长呢?现在让我们将目光停留在文明发展的今天。

承接:看到这样的结果,你最想用什么词来表达此时的感受?

小结:它们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历史(灾害、入侵、内乱等)的中断没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遗憾!人类利用依赖和利用自然,创造和发展了缠烂的文明,但由于人类没有遵循自然规律,过度开发和破坏,又会导致文明的衰竭。所以我们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有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阅读课本,完成表格的前半部分,然后组内交流有疑惑或有争议的话题。交流合作成果。

学生畅谈感受

通过阅读课本自主学习表格的前半部分可以有意培养学生的信息摄取能力。但合作探究涉及的问题较难,学生靠个人力量可能较难完成,所以安排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

通过畅谈文明发展的感受,让领略文化遗存感悟人类文明的沧桑巨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明保护的意识。

课堂小结

(5分钟)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总结形成完整板书

学生小结

整理思路,理清脉络

把握内在联系

历史教学设计

了解俄国的来历;理解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性质及改革的影响。

通过比较两场改革,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改革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俄国两次改革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比较两场改革,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彼得大帝具有的优秀品质及关键历史人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发展,说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理解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地图导学法、分析推理法、微视频辅助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法、分析推理法、比较学习法。

课前准备

ppt课件,微视频等

老师最佩服的人是普京,普京最佩服的人是彼得大帝。普京为什么佩服彼得大帝?从俄国的改革中找找答案。出示课题《俄国的改革》。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目标。

一、 彼得一世改革

1、自学俄国的来历完成自学提纲。

2、利用俄国疆域的扩张图,简单了解俄罗斯帝国的形成。

3、观看 “有关彼得一世剪胡子”的微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对“彼得一世改革”的学习。

4、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1) 教师补充材料,让学生直观认识俄国落后的具体表现。

(2) 教师出示历史材料:

17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农奴制不断的强化下,俄国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世界近代史资料选》

引导学生初步明确俄国出现落后面貌的原因——农奴制盛行。

5、学生大声朗读“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教师对改革内容进行简单说明,通过学生朗读和教师的简单说明,让学生初步了解彼得一世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上等方面改革的内容。

6、学习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1)学生在课本上找出改革给俄国带来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改革带来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二、废除农奴制改革

1、分析改革的背景

通过微课,让学生了解19世纪上半期农奴制的弊端。

(1)解说中提到19世纪的俄国遇到了哪些问题?

(2)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析改革的目的。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

3、学习改革的内容。让学生朗读。

5、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学习方法。

6、从图片和史料中,体会农奴制残余的存在,认识改革的不彻底性。

三、合作讨论:比较两次改革的异同

(1)一、二小组讨论改革的相同点,老师提供两个角度。

(2)三、四小组讨论改革的不同点,老师提供四个角度。

(3)、小组代表展示交流后,老师引导归纳。

【课堂小结】

依据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图及重点知识,同时,让学生深化认识,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关键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堂检测】知识抢答

1.沙皇专制统治时期俄国盛行的制度?

2. 使俄国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的改革是?

3、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4、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改革是?

5、这两场改革最本质的不同是?

【板书设计】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俄国崛起

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伟大转折

三、比较两场改革 性质不同

结合俄国两场改革的意义,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要求多角度思维)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课中的最大的亮点是学习指导:在讲解两场改革的影响是都有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课的末尾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去学习两场改革的异同点,有利于培养了学生比较学习的方法。

历史教学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所选教学内容特点,阐释设计思路及其理论依据。

1.教学内容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技术设备等说明。

1.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2.要求叙述准确、可测量。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如教学设计已经过实施,则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学设计尚未经过实施,则应着重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描述清楚。

1.教学过程(文字描述式)(略)。

2.教学过程(表格描述式)(供参考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1.评价方式力求灵活多样,具有可操作性。

2.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历史教学设计

本文篇幅较长,但条理清楚,学生不难看懂。因此本课教学定位于理清全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的能力。

任何一篇说明文都有确定的说明对象,或者是事物,或者是事理。明确说明对象,有助于明确目标,抓住重点,集中阅读注意力。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属于事物还是事理?

2、试举出我们学过的说明文,并指出它们的说明对象。

1、例举学过的其他说明文,说明其说明顺序。(师生共同总结)。

2、请说明整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3、请说明各个部分的说明顺序。(因课堂时间有限,可以一个至两个部分为例)。

阅读说明文是为了搜集其中的有用信息,说明文中部分语言是为提供主要信息,另一部分语言则是为了帮助说明主要信息,帮助读者理解主要信息。所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其实就是找出并提炼出文中的主要信息。

1、请概括文章的前言及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如前言部分说明了语言的起源、功能和重要性。

起源于:

功能是:

重要性:

2、请在100字以内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一)、精读文章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单信号”时期和“双信号”时期是如何划分的?

2、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表形文字还是纯表音字母?

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精读文章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工业化”和“农业化”在语言生活中有什么区别?

2、根据共同语范围的大小不同,共同语可分为几种?分别是什么?

3、工业化时期为什么要确定和普及共同语,怎么做?

4、汉语的文言文在现代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为什么?

2、以《语文读本4》p103毛泽东的《两种宇宙观》(注:即《矛盾论》)中部分段落对照阅读,体会本文语言的通俗易懂的特点。

历史教学设计

随着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不断被挑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打开教学思路,研究新的教学设训一策略,以顺应时代的需求并提高教学质量。主要以中学历史教学为例,初步勾勒了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策略,以供各学校和历史教师参考。

教学改革已有数十年,在这些年里,每个学科的教学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安排,还是教师的配备、教学方法的设计等。这些创造性的改变,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降低了其在成长阶段的读书压力。在中学要学习的学科中,历史学科是一门文科性比较强的学科,传统教学方法下,学好历史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背多看,教师的讲课内容和方法更像是在帮学生划出考试的重点。这种教学模式只会增加学生课后背诵的负担和压力,而且学习效率极低。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这些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要逐一被改进,设训一出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2.1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深层次的历史知识,通过简单的记忆并不能更深地理解历史知识,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成绩。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与教学方法落后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说教的形式,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缺乏个人见解,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比较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讲的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不紧密,学生所能了解到的历史知识大部分是枯燥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综合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2.2讲课内容不够系统。

历史这门学科很特殊,没有规律或者定律可循,只是记载了社会从古至今的发展以及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学习起来会有些抽象。中学历史在初中历史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了难度,对各朝代和历史事件的描述会更详尽,对知识重点的掌握程度也会要求更高。如果历史教师自身没有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不能清晰地讲出历史的发展脉络,学生学起来会更加吃力。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上课的模式普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没有系统的教学思路,学生很难理清各事件对应的朝代和各朝代的`先后顺序。但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只能课后花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考试结束后又普遍会立即忘光,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学好历史。

2.3学生们很少自主学习中学历史。

中学历史主要是对我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学习,可以说历史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十分重要,作为21世纪的人才,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必须的一门知识技能,很多同学对于中学历史不够重视,只是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英语和数学。其实中学历史是一很生活化的学科,学好这门科目对于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会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但是目前学生们对待中学历史的普遍态度没有改观,不能够去花费一些课余时间,自主的学习中学历史。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1教师应重视基本历史知识巩固复习策略的设计。

掌握并理解历史基础知识信息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历史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设计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达到记忆历史知识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使用图标、数字、视频等一些比较容易被学生掌握和理解的形式进行复习和巩固。关于这一点,相信广大历史教师在以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实际运用时必定会更加得心应手。

良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历史教师在上课时要尤其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历史知识,还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计。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清历史的发展脉络,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3.3教师应重视对互助学习、自主学习的设计。

历史课程的创新应该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中,并且敢于提出疑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因此,中学历史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多安排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互助学习、合作学习。同时,由于现阶段历史课本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减少,也更加有利于教师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虽是一个老话题,但时至今日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都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育工作者还要继续努力,在进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时,努力尝试将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历史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列举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他们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他们的思想作简要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情景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本课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本课难点】如何理解思想家的哲学观点。

导入新课。

大屏幕背景播放希腊文化的资料片,由学生讲述所熟悉的希腊神话故事,通过故事中诸神的人格化,导出希腊是欧洲文化中心,人文精神的发源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到古希腊就不能不提到它为后世留下的无穷无尽的具有永久魅力的话题。大家都知道奥运会和它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奥运把竞争和友谊、冲突与和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希腊,去感受一下古希腊文化的人本主义特征。

课文讲授。

一、人文主义的含义?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二、“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的出现(背景)。

公元前6世纪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

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概念、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智者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内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后被称为“普罗泰戈拉命题”。这一命题以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与运动发展为基础,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把社会或国家理解为个人的集合,强调个人选择。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根据。对当时流行的“神意”说加以怀疑。因为人是具体的个人,如果每个人都有其判断事物的标准,就等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3)智者学派的影响。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很少有系统著作传世,但他们在当时和对后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当影响。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智者的启蒙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合理化了。一些智者同奴隶主民主派有联系,具有进步的倾向,有的怀疑诸神的存在,有的认为政治制度由人们协约公议而产生,非神所规定,有的则反对奴隶制本身,认为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三、“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

安排学生可以表演的小剧目:

第一幕: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道:“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第二幕: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怎样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人人都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他针砭时弊,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于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他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在《理想国》一书中,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历史教学设计

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和文化的多样性,热爱自己生活的家乡,对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有探究兴趣,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感受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位置、历史、名胜等。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分析历史名胜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等。

学生活动设计

收集家乡附近的名胜古迹的图片、文字资料。

【导入新课】

(让大家欣赏中国政区图)

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像一个反着的大问号是哪一个省吗?

过渡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了解认识一下我们可爱的家乡————河北。

【讲授新课】

板书 一、燕赵大地我的家乡

教师 现在让们打开课本第二页,看看战国时期是那两个国家位于我们家乡的版图上。

讲述 战国时期,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七国争夺霸业。燕国、赵国位于现在河北省的北部和南部,所以后来就将燕赵作为河北省的代称。

展示 河北政区图。

讲述 大家看到了现在河北的政区图,渤海被揽在我们家乡的怀中,而且北京市和天津市镶嵌在中部和东部,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

介绍 河北省的地理概况:面积19万平方千米,人口6569万,有汉、满、回、蒙古、朝鲜等50多个民族,省会是石家庄。河北省矿产资源丰富,珍稀动植物众多,野生动物约有500多种,植物中仅药用植物就有1000余种。

提问 我们的家乡资源丰富,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河北省的情况呢?

承接 我们的家乡不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而且历史悠久,让我们来看看家乡的总体介绍。

教师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家乡的美丽瑰宝。

板书 二、家乡的名胜古迹

活动 下面大家从课本第3页开始看,去图中找一找,我省都有哪些名胜。然后说一说。

学生活动。

过渡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好多名胜风景区,现在我们就来详细的说说他们的历史吧!

承接 这些只不过是家乡名胜古迹中很少的一部分,下面我们来欣赏更多的家乡风景和名胜。

活动 请你阅读教材p.6-7的主要内容,了解这些名胜古迹得概况。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本主题的学习内容,由“燕赵大地我的家乡”、“家乡的名胜古迹”两个小主题组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位置,家乡的历史,家乡的物产资源和名胜古迹等,主要是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的了解,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附近的名胜古迹。在了解名胜古迹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我们居住的这块美丽的土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明的过程中,在我们家乡的这块土地上,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爱家乡,爱祖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