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观后心得体会范文(18篇)

时间:2023-11-16 22:49:23 作者:飞雪 感动中国观后心得体会范文(1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所得到的经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优化自己的行动。以下是一些名人对于心得体会的分享,他们的观点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

观看了感动中国,我为之震撼,为之动容。他们不愧为我们国人的道德模范,是我们工作的楷模,是我们踏上奋进道路上的航标。

刘伟——一个无臂男孩,他那坚韧不拔的毅力时时激励我。他这样说过:“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从他的身上我看到没有摸不到的巅峰。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点困难,我有时都想退缩,现在看来,其实世界上并没有什么难事,只是自己懒惰、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后,动了支教的念头,来到交通不便的四川藏区教学,3年后,谢晓君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不是不孝顺,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长大了,能更好的回报社会、孝敬父母!

他们的事迹都是普通的,积微小成伟大的事业。我们都在细小处体会到伟大的人格,现在的我们越来越希望在平民之中发现感动,发现人物,发现人才,而“草根”情结应该是我们共同所珍藏的,小人物的.力量虽然微小,但是给全社会带来的一种示范却是影响深远的!

感动中国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

这不是自大。事实上,不管谁想要感动“中国”,必须得先感动一个个活生生的“我”。

我生活在当下的中国,对“感动”这事儿一直有自己的理解。坦率地说,作为一个以崇尚理性自诩的、极少看电视的、对一切媒体和煽情时刻保持警惕的中年男人,要感动我是相当地不容易。但我得承认,《感动中国》做到了。

表面上看,感动是因为故事。

这是一个干什么都需要讲故事的时代。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10大人物”,正是用他们精彩的故事感动着人们。托央视的福,积之功,中国有了100个令人感动的人物,100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但我的感动不仅因为故事。而更多在于故事背后这样几个事实:

其一,《感动中国》给生活在今天中国的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人生的境界和标准:挣钱是有意义的,但不是唯一有意义的。人生价值体系是多元的,金钱不是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其二,《感动中国》的人物,明显不同于早年那些“英雄”、“英模”之类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回归人性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多了“人之常情”,少了“不近情理”。

其三,《感动中国》让普通人高调进入历史。进入历史就是最高的肯定和奖励。中国的历史书中,满篇的帝王将相,鲜少普通人的身影和声音。《感动中国》虽然还不能等同于历史书,但通过一年一度的评选,通过国家电视台这个平台,通过隆而重之的仪式,将这些普通人的身影和声音在历史中凝固,使之成为气韵流长、绵延不绝的中国精神中的一部分,如同为物质社会点亮一盏精神的灯,能够长久地在焦躁和冷漠的时代散发光芒,温暖人心。

可以这么说,《感动中国》10年,真是做了一件大功德。

最后我特别希望的一点,如题所言,是所有被《感动中国》感动的人们,把感动变成行动,不仅能感受于心中,更能行动于中国。如此,则中国将感动长存,感动常新。

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

正如“感动中国”的意义来讲,感动中国十大传奇人物都能给所有中国人极大的感动与震撼。当我看了何玥的故事后,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落下。何玥是一个与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可要说到她的精神,无人能及。生了重病的她,提出了无偿捐献器官的最后的愿望。不要说“无偿捐献”,要是说到“器官”两字任何人都会感到恐惧与害怕。不用说我,我连打针都会又后怕之感。她,一个普通的小女孩,竟有这么大的勇气,她走之前,仍把自己的爱传递他人手中。留下宝贵的东西。其实她并没有走,她上的气息留在他人的体内,她的`精神还留在世上,向无助的人伸出了援助之手。

感动中国的观后感心得体会

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20xx颁奖典礼》终于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获奖者,有为了国家核潜艇研制而隐姓埋名的英雄;有几十年自己拾破烂,从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的老人;有的为亲人、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他们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多么大的正能量。观后心理暖烘烘的。热乎乎的。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围很多人,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在这些人的事迹面前,真应该好好想一想今后怎么活着。

看着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介绍,看后我非常感动,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动,眼泪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他们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默默的付出只为能够让孩子过的.更好,她从未想过你能回报她点什么,她的一生都在为你担忧和操劳,从来不会抱怨“累”,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妈妈我爱你!

看了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动中国”十几年来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和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都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还有许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和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一定笔直又开阔,是一条光明大道!

感动中国观后心得体会

1961年2月,赫鲁晓夫突然写信,表示愿意向中国提供米格-21歼击机的制造权。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型歼击机,如果真的能获得米格-21的制造权,一方面可以解决空军后继机种告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让我们的飞机设计、制造部门在吃透米格-21歼击机的各种性能基础上,设计制造出我们自己的新型歼击机。

为了集中国防科学研究力量,加快我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党中央于1960年12月20日批准成立航空研究院,即国防部第六研究院,1961年8月3日,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设计研究所(飞机设计研究所)在沈阳正式成立。1962年5月,上级下达了关于组织对米格-21进行技术摸底的指示,在所长刘鸿志、副所长徐舜寿、叶正大、总设计师黄志千等领导下,摸透米格-21成为六院一所建所后的第一项重大任务。顾诵芬等一批技术人员开始消化米格-21的资料。

顾诵芬认为,要摸透气动特性,就应该对来自苏联的资料通过风洞试验加以验证。他的目标不仅是摸透米格-21这一架飞机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探索、总结出高速高空飞机研制、设计、飞行试验的规律。也正是按照他的建议,技术人员通过米格-21的模型的风洞吹风试验,发现了米格-21方向稳定性与苏联提供资料的数据相差了近10倍。

关于先进战斗机的设计,在顾诵芬的脑海里存留着太多的疑问,摸透米格-21给了他一个机会。回忆起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时,他讲了这样一句话——“摸透米格-21起了一个做习题对答案的作用”。通过这次对答案,顾诵芬心中更有底了。事实证明,他的想法与思路是对的。他更加坚定地沿着自己确定的方向走了下去。

1964年年初,第一阶段摸透米格-21飞机的技术工作胜利结束,六院同意一所在以主要力量继续进行摸透、仿制米格-21飞机的同时,抽出部分技术力量进行新机方案的探讨研究。1964年10月,六院一所召开“米格-21机改进改型预备会议”,唐延杰院长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现在应该把重点转移到自行设计上去了……从形势来看,由摸透转到自行设计也是必要的。”在这次会议上,对于新机的主要战术技术指标也提出了要求:最大飞行速度马赫数2.2,升限20千米,高空高速是那个时代主力战斗机的显著技术特征。

歼8飞机的研制由此开始。1965年1月,上级正式任命黄志千为歼8飞机总设计师,为了帮助黄志千开展工作,成立了技术办公室,蒋成英、顾诵芬、冯钟越等担任副总设计师。而在这之前的1964年6月,顾诵芬已经升任六院一所副总设计师。

不幸的是,歼8飞机刚刚迈出第一步就遭遇了难以想象的艰难。1965年5月23日,黄志千被派往国外考察,为歼8及下一代飞机研制采购测试设备。途中发生空难,一代飞机设计先驱陨落。黄志千因公殉职之后,由王南寿率领的包括蒋成英、顾诵芬、冯钟越、胡除生在内的技术办公室临危受命,接过了总设计师黄志千的重担。

作为一种全新设计的飞机,歼8飞机的战术技术指标在得到上级批准后,开始了总体方案的论证工作,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气动布局的问题。面对当时两侧进气与机头进气的争论,作为歼8飞机气动力全面工作的负责人,顾诵芬在全面考虑了进气效率、技术难度、研制时间要求等各种因素之后,主张采用机头进气,并得到了当时所里和六院的支持。歼8在确定采用双发方案之后,顾诵芬又开始考虑新的问题。两台发动机靠得很近,喷流的干扰会不会影响飞机的推力性能?“我要气动室赶紧做喷流干扰模型,做地面试验。当时可以在哈军工的发动机实验室做这个试验。最后做了,没问题。”

方向稳定性是设计超声速战斗机必须满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保证高速飞机飞行安全和实现大迎角高机动的重要因素。这个问题也是在摸透米格-21时所遗留下来的,在歼8飞机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顾诵芬在参阅了大量国外有关文献资料后,经分析研究,首次提出了用时间矢量法试飞测米格-21方向稳定性的方案,并亲自推导公式,确定测试参数和试飞方法,然后向试飞员讲解试飞中的动作和应注意的问题。经过半个多月的奋战,终于首次在国内成功测得米格-21在马赫数为2.0时方向稳定性的大小,也摸清了超声速战斗机在最大飞行马赫数时应有的方向稳定性数值。此后,顾诵芬又主持解决了歼8纵向稳定性、横侧向稳定性等技术问题。

1965年底,歼8零批飞机试制工作开始。1968年6~7月,歼8试验机01、02架相继完成总装。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成功实现首飞,也正式宣告我国不能研制高空高速战斗机的历史正式结束。

然而,在后来的试飞试验中,歼8飞机在速度达到马赫数0.86时出现了强烈的跨声速抖振。不解决这个问题,歼8飞机就无法满足设计之初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也就无法定型装备部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顾诵芬瞒着家人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乘坐试飞员驾驶的教练机上天,近距离观察飞机的振动情况。据试飞员鹿鸣东后来回忆:“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于1978年,用歼教6飞机带着顾诵芬同志,亲自到空中跟随歼8机,观察并拍摄歼8机的飞行流线谱。当时他已是快50岁的人了,他不畏艰险,亲自带着望远镜、照相机,观察拍照飞机的动态,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深深感动教育了所有参加试飞和研制的人员。”

在弄清了产生振动的原因之后,顾诵芬提出采用局部整流包皮修形方法解决问题,并亲自做了整流包皮的修形设计,他与工厂工人师傅一起改装,经试飞证明此法非常有效,彻底排除了跨声速抖振现象。

1980年3月,航定委批准歼8白天型设计定型。1986年2月生产定型。1985年7月,歼8全天候型设计定型,前前后后经历了21个寒暑春秋。对于人的一生来说,21年是一个太长久的概念。歼8飞机的设计团队虽然遭受了一次次打击,但顾诵芬和一所的全体设计人员、干部职工面对危机没有退缩,从1972年开始,他接过帅印,带领着这支队伍挺直了腰板,坚定地沿着崎岖坎坷的道路前进。

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两篇

刚刚过去的20__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的揭晓备受关注。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为救援群众牺牲在洪水中的消防战士陈陆,改变山区女童命运的公益校长张桂梅,创办爱心厨房温暖无数人的老夫妇万佐成、熊庚香,战功赫赫的志愿军英雄王海,疫情中志愿服务、守护医护的快递员汪勇,与时间赛跑的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毕生致力于传播中国古典文化之美的女学者叶嘉莹,向绝壁要天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当代愚公毛相林,不畏艰险丈量祖国山河、六十七年初心不改的国测一大队。

《感动中国》精准定位、悉心挑选的这十位人物,紧扣20__年的焦点和热点,展现出“特殊”一年中,无处不在、荡气回肠的中国力量和民族精神。最终,《感动中国》把这一年的特别致敬,献给了所有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舍小我顾大局的抗疫英雄们。

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两篇

看今年《感动中国》颁奖仪式时,我产生了一个小担心:下届评选,从众多“感动”中遴选“最感动”的难度,一定会比前十年增大许多。

原因很简单:近一年来,新闻界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把太多普通的中国人——他们向上、向善、朴素而有力量,通过现代的大众传播手段,送到了公众面前,让小范围内早已真实存在的感动,扩大为“共识”与“共鸣”下的“共振”。

“共识”是什么?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几个月来,在参与解读六中全会精神的一些活动里,我常讲,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有理论化的系统解读,也可以用一句大白话说清楚:这些年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感动中国》,十年,一百多个人,他们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价值观,加在一起,就是最形象、生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从他们身上,既能看到忠诚、善良、宽容、诚信、奉献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有如很多年轻志愿者那样,展现出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的新形态交集。这些常存在广大中国人心中的价值观交集,就是我们的共识。

如何让“共识”形成更强烈的“共鸣”?

十年《感动中国》,让这些深藏在国人心底、镶嵌在国人行动中的共识,变得更加人物化、具体化、显现化。正在进行并将常态化的“走转改”,同样是在以挖掘、传递、凝聚这些共识为根本目的之一。

所以,我们既能在《感动中国》的颁奖台上见到胡忠、谢晓君这对去甘孜州支教的夫妇,也能在《走基层·皮里村蹲点日记》里认识默默在塔县支教的王晰昧老师。我们向感动了中国的吴孟超大夫深情致敬,也为不久前刚刚从新闻报道中认识的索道医生邓前堆真诚鼓掌,为《走基层·同仁医院蹲点日记》里那些我们记不住名字、却同样尽职尽责的医生们鼓掌。

《感动中国》从一家媒体的一档电视节目开始,历十年探索和积累,实质上已成为一种有着广泛共鸣的精神推动力。今天的新闻工作者重拾老一代新闻人的好传统,持之不懈地“走转改”,其实就是在更广的范围内,寻找那些感动中国的普通中国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感动中国》既偶然、又必然地为“走转改”提前探路,做了极具启示意义的方向上、方法上的准备。

有了充分的“共识”和“共鸣”,必然能形成更深层次的“共振”。

感动中国的力量,正变成推动中国前进的力量。无论继续前行着的《感动中国》,还是正走向常态化的“走转改”,其核心目的,都不只是为了评奖,或在屏幕上、报纸上出现更多好人的名字。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把心灵的共震,变成大家一起来认识国情、推动中国进步的共同振作。

“常态化”的,不仅是“走转改”,也包括那些能被我们越来越多地认识的、能感动中国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感动中国》的评选难度越来越大,将是一件我们共同“乐见其难”的好事。

感动中国观后心得体会

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定要得奖或怎么样,我们不断被他人感动着,同样用我们的言行去感动更多的人……我想,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完整的,有意义的……其实也就是感动全人类呗!没什么用的,不能吃也不能喝啊!

感动中国观后心得体会

感动中国20__年代人物揭晓,在这个获奖名单当中,有这么一位科学家在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统计物理和场论四个领域拥有13个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他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华人学术实力的天花板,被公认为理论物理学史上的顶级大师。

他为中国科学事业默默奉献五十余载,他说,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

他就是代表着华人世界里最高科学成就的杨振宁。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些无良的媒体对他的科学成就,和对中国的贡献选择性失明,却故意去放大他的生活和隐私。这就使得不少人不了解这位科学家的科学成就以及对国家的贡献。实际上,杨振宁所做出的科学成就以及对于中国的贡献已经远远超乎了一般人的想象。科学家颜宁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杨振宁先生,你是我们的‘爱豆’。我可能毕生也无法达到您的高度,但从您可以看到华人可以到达怎样的高度,这对我也是一种激励。

当时两人找到有着“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的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希望她用实验验证了这个发现。吴健雄等物理学家还真的成功证明了“宇称不守恒”。于是,就在第二年,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予了杨振宁和李政道,成为了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宇称不守恒”的成就对于99%以上的物理学家来说是无法企及的高度,更不要说能拿一次诺奖都够一个科学家吹一辈子的,毕竟一共不到1000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

这个世界有太多太多令人感动的事。即使是一只小小的蜘蛛,几只灰白的飞蛾,或者一群来往搬运食物的蚂蚁,它们身上都有许多难能可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周星期四下午第八节班会课上,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他——相久大,他是北京密云延生残疾人托养辅助中心负责人。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相久大看到了许多植物人家庭倾家荡产,因病返贫。他希望由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减轻他们的负担。

相久大辞去北京某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的职务卖掉房产作为第一笔启动资金创立全国第一家民间非营利慈善机构“延生托养中心”。公益之路相当艰难资金不够时他又将另一套房产拿去抵押。在没有一丝收益的情况下相久大已经累计支出500多万元。五年时间里托养中心接收了74位病人有43人在这里离世。因为得到专业的照顾这些病人体面地走过生命最后一程。

他——邱海波,54岁,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

邱海波是我国第一批重症医学博士,曾参加非典、h7n9禽流感疫情、汶川地震和响水“3·21”特大爆炸事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抢救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邱海波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奔赴武汉,一直坚守在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等医院的重症病区,近距离救治重症患者。邱海波制定的俯卧位通气治疗方法已被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有人劝他,作为专家组成员,每天都到病房亲自动手,有些“大材小用”了。邱海波说:“icu医生是为重症患者而生的,重症患者在哪,我就应该在哪。”

从年初参加武汉抗疫,到此后转战东北、新疆等地,邱海波一直没有离开过抗疫前线。

他是一名96岁高龄的老人,他叫孙景坤,志愿军老战士,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1948年,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妻子参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到解放海南岛战役,随40军119师357团从北打到南。1950年孙景坤随部队入朝作战,在上甘岭战役中,他英勇作战、坚守阵地,荣获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3年6月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955年,孙景坤复员后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将组织关系交给村党支部,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村民们并不知道他是一位大英雄。此后,孙景坤在老家山城村担任村干部,带领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大力发展粮菜生产,用几年时间在荒山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

感动中国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

如果有人坚持认为,感动是就是一定要流下泪水。那我会说,这是偏见,真的。

在感动方面,我稍稍有一点发言权。因为《感动中国》这个节目,在我的手里已经十年了。

关于感动的偏见我还听过很多。当然不能说只有我的想法才是正见,不过我也想,如果你和我一样,对感动这个概念专注已经有十年,那么你一定不会这么简单的理解感动的。

每个人都有权利仔细的描述并阐述你的感动价值观,而且肯定都是对的,而我要说的,是感动中国的感动。

在每年年终的时候,我们要整理出一份送给观众的礼物,如同老年间北京人的点心盒子,里面一定有十样点心。我们所要讨论的感动,就是那些点心,如果点心师傅一定要放十份一样的东西,那他一定不是老字号出身,如果只有三四种滋味,那可以怀疑他偷工减料。

感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内心体验。一个资讯或者一种表达,必须敲中你心灵中仅有的那个地方,而且只是一下,感动才能绕梁三日,余音袅袅。流泪只是外在表现之一,它不是必须的。而我们要作的这盒点心要送给全天下所有的观众品尝,有多难,您想想就体谅了。

我知道也有不少媒体人在讨论感动中国的时候,常常指点一二:某该进,某不该进,某应该在第三、某应该去年。最常见的语气是说:我真不知道他凭什么感动中国,他只是作好本职工作而已。我就曾经亲耳听到过,好在说话的人并不认得我。

什么概念上冠在中国两个字前面,它一定有一种自动的升华。感动中国也不免俗。

我们说的感动,实质上是在传达一种价值观。

感动中国重播不多,但是很多人在学校或者监狱里反复播放这个节目。所以有人说,这个节目正在重塑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重塑”这个词太过了。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根深蒂固,早就在人们的血液里,最近一百多年多少翻天覆地都没有动摇,一个节目谈何重塑。我们只是“弘扬”,因为我们所传播的并不是新的内容,节目中表现的每一种感动,每一种价值,都是这些感动人物身上体现的,是他们用生命、用意志或者用一生的努力去实现的。而这些感动或者价值,归根结底,是几千年来的积淀和锻造出来的,他们与全人类的理想价值是相通的。

感动中国要评选,比较谁比谁更感动,这事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为感动是一个主观的情感,我们只能去看感人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在感动我们,是他的勇敢?正义?真诚?这才是核心。所以我们所选的十个人只是某种精神的一个典型。选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传达一种精神,一种今天大多数中国人都需要的精神。这种精神刚到什么程度,柔到什么火候,这是非常精细的,再多的文字也不可能清晰描绘。我们摸着石头涉水,过河的目标是绝对不变的。

我们顶着挨骂的压力选择了日本人尾山宏,我们冒着被娱乐的危险选择了成龙,为什么?我们知道,他们的作为和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的强国梦有关。

我们选择了不需要这个奖项的袁隆平。他说,名誉对他没有用。但是我们不该初衷,袁隆平不需要荣誉,可是这一年,知识分子需要袁隆平。

我们曾经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徐本禹,我们今年还选择了早就家喻户晓的孟佩杰。违反电视传播规律的事,我们敢!为什么敢,放下私心,只要真正的尊重观众的感动,就永远不会失误。

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两篇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他们中的典型和代表,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身患绝症却同疫情赛跑的张定宇,将很多的重症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领奖台上步履蹒跚;面对洪水汹涌却选择逆流而上的陈陆,为危难的乡亲奉上了最好的年华,颁奖台上只见一张照片;坚信“让一个女孩读书能救三代人”的公益高中校长张桂梅,改变了众多山区女童的命运,颁奖台上她双手布满膏药……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什么丰厚回报,没有什么踌躇不前,更多的是困难时刻挺身而出,无惧艰险与挑战,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安宁。

回顾整个_年,我们要向这些感动人物表达敬佩之情,也要给各行各业的奋斗者点赞。数不清的白衣天使从四面八方汇聚武汉抗击疫情,数十万铁路职工坚守在运输一线,众多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冲在抗洪前沿,为数众多的扶贫人员奔波在贫困地区,鲜为人知的科技工作者们研发新的技术装备……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为外界所知晓,在他们看来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拼搏奉献是一辈子,得过且过也是一辈子,他们的选择让自己人生拥有更多色彩,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期待。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的新年贺词激扬奋斗伟力。_年已经过去,20一切可期!让我们一起奋斗,坐上“驶向春天的列车”,向幸福出发!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观后感

--的钟声才刚刚敲响,浓郁的节日气氛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无情地驱散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打响了。在这个本应该最热闹、最喜庆,家家户户团圆,喜迎春节的时候,这场疫情,却让大街小巷变得冷冷清清,仿佛一片阴影笼罩在世界上空,缠绕在全中国人民的心中。你们舍弃团聚,脱下节日的盛装,穿上洁白的战袍,义无反顾地奔向疫区,日夜不眠,勇敢逆行在黑暗中,为我们带来光亮。你们就是这场灾难中最美的逆行者!

在春晚唯一一个没有彩排过的节目中,一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因为是医护人员,穿上白大褂,就要演好自己的角色。正因为你们,我们坚信疫情一定能得到控制。大家都说你们是大无畏的英雄!但,我也深深地知道,你们也只是一个个普通人,是爸爸妈妈心疼关爱的孩子,是孩子们牵挂的父母,更是家中的顶梁柱……因为有你们的前行,我们安心坐在家中。请你们放心,亿万人民与你们同在,隔离病毒,但绝不会隔离爱。感谢你们!“疫”无反顾,最美“逆行”!

医护人员一直以来被大家称为“白衣天使”,经历这场疫情,我想对这群“最美逆行者”送上我的感谢:感谢你们的坚韧无畏尽责,感谢你们的敬业奉献,感谢你们给予我们希望。你们将是这个时代伟大的英雄!

励志短语中所说“像列车经过的黑暗隧道一样,你遇到的那些艰难的时刻,也终会突破重围迎来生机。”春天马上到来了,希望而至的不止是春天,还有平安的武汉和每一个平安的你。是你们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了这样一句话的含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最美逆行者加油!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观后感

“人要追求快乐,我苦不苦,苦,但我要在苦中创造快乐,苦中求乐。”

这句话出自一位少女之口,她在八岁时就要为生计操劳,独自一人承担着侍奉母亲的重任。

八岁,正是孩子泼皮无赖的时候;八岁,还对外面新奇的.世界感到好奇、一无所知;八岁,却要支撑家中的生计而四处操劳——是的,她就是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孝女“孟佩杰”。

从八岁到十二岁,整整十二年,四千多个日子里,都对他的母亲不离不弃。

“有妈就有家。”为了把妈妈照顾好,小小的孟佩杰,踩着小板凳,爬上了灶台。年仅八岁的孟佩杰,显然对一切事物都一无所知。为了方便记忆,加深印象,她还编了一段口诀,“长的是葱,圆的是蒜,疙疙瘩瘩是生姜,厚的是盔,薄的是盆,扁扁的.豆角绿莹莹。”

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个儿女都有向自己的父母尽孝的义务,孟佩杰,则是在孝中尽孝,把“孝顺”这一传统表现的淋漓尽致。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孟佩杰就是一个典范,她在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同时,她要四处奔波忙碌维持生活。20__年,她被安徽的一所大学录取,因为路途遥远,她带上了母亲,在大学旁租了一间小屋子。“这样我就可以不用时刻担心妈妈的身体。”她很欣慰。

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羞愧,孝顺,是每个华夏儿女都应该做到的,而我又做到了几分呢?我有经常帮妈妈分担家务吗?我在妈妈劳累的时候递上一杯热水了吗?我有在妈妈心情烦闷的时候送上一句安慰吗?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中,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一个细节。

虽然艰辛填满了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两篇

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20xx颁奖典礼》终于在20xx年2月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获奖者,有为了国家核潜艇研制而隐姓埋名的英雄;有几十年自己拾破烂,从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的老人;有的为亲人、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他们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多么大的正能量。观后心理暖烘烘的。热乎乎的。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围很多人,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在这些人的事迹面前,真应该好好想一想今后怎么活着。

看着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介绍,看后我非常感动,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动,眼泪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他们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默默的付出只为能够让孩子过的更好,她从未想过你能回报她点什么,她的一生都在为你担忧和操劳,从来不会抱怨“累”,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妈妈我爱你!

看了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动中国”十几年来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和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都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还有许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和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一定笔直又开阔,是一条光明大道!

今天,我观看了“20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和“炎黄”张纪涛。

朱敏才,是中国外交官一位风度翩翩的一位官员,他在地球奔波,工作期间到了不少的城市。等到他退休后,人们以为朱敏才会回到北京,像老人一样与老伴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但现实却不是这样。在一个特殊的机遇后,朱敏才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与老伴孙丽娜一起当起了一名乡村教师。他们一起在教师这个岗位坚持了十年,期间帮助了许多孩子,他们的出现,使许多孩子改变了命运。但是,在这个时候,朱敏才老师因劳累过度而倒下了……他得了脑出血,倒在了教学的路上。幸运的是,在妻子和学生们的期待下,朱老师战胜了死神,可他清醒后,却还惦记着上课。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啊!感动中国给予朱老师和孙老师五个字:为霞尚满天。是啊,他们宁愿为了乡村里的小孩子能学习,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他们宁愿住在丑陋的房屋,也不愿住豪华的房子……他们是为了什么?他们是为了让更多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取得好成就!

在某个城市里,“炎黄”是大家熟悉的一个人的名称,但大家却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常常出钱资助幼儿园、敬老院等机构。他使用“炎黄”这个名称来掩盖自己,自己却默默地资助他人。他的真名叫张纪涛。他与妻子住在一栋普通的房子中,他在暗地默默将自己的钱毫不吝啬地捐出,张老人一生也不知道捐赠多少人,多少个机构了。感动中国给予了他五个字:涓涓见沧海。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

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

我认真的观看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获奖者,有为了国家xxxxxxx的英雄;有xxxxxxxx;有xxxxxxxxxxx。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他们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多么大的正能量。观后心理暖烘烘的。热乎乎的。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围很多人,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在这些人的事迹面前,真应该好好想一想今后怎么活着。

看着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介绍,看后我非常感动,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动,眼泪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他们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默默的付出只为能够让孩子过的更好,她从未想过你能回报她点什么,她的一生都在为你担忧和操劳,从来不会抱怨累,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妈妈我爱你!看了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动中国十几年来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和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都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还有许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和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一定笔直又开阔,是一条光明大道!

感动中国观后心得体会

“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就像早春的约会在中央电视台如期播出。

身影清瘦、眼神坚毅,行动坚决、步伐坚定……张桂梅犹如一枝面对重重困难却傲然迎着寒风怒放的梅花一样,在云岭大地散发着丹桂般浓郁的幽香。品读“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一位坚韧纯粹、迎难而上,甘做人梯、无私奉献的师者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动容,令人感佩。她的精神值得学习、值得传扬。

张桂梅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她40年如一日,扎根云贵高原的偏远山区,义无反顾投身教育事业,帮助1800多名贫困山区的女孩走出大山,改变了三代人的贫穷命运。她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用言行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志向、追逐梦想,注重言传身教,传扬红色基因,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广大学生自觉追求;她实干苦干、甘于奉献,用爱心和智慧点亮山村千万女孩的梦想之灯,诠释了为人师者的师德与担当。她用实际行动,勾勒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当代“四有”好老师形象。她的先进事迹和高贵品质,值得学习,更值得见贤思齐,传承弘扬。

“我这辈子的价值,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的,不管是多还是少,毕竟她们后面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幸福的诠释各种各样,但幸福的笑颜确是一样的;幸福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幸福的价值却是万宗归一。为了贫困山区千万女孩子的实现自己的梦想,张桂梅如燃烧在山中的蜡烛,心无旁骛、无怨无悔,践行着当初立下的誓言。张桂梅是千千万万新时代劳动者中的普通一员,但却充满力量、充满激情,散发出温暖山区儿童、温暖世界的光和热,是新时代妇女投身脱贫攻坚巾帼建功的杰出代表,是为教育事业奉献、为孩子梦想铺路的优秀人民教师。她的事迹,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充盈着激荡人心的力量。

“如果我是一条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润一片绿洲”。回望张桂梅投身教育事业的道路,她正如一条小溪,潺潺流进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山区,用崇高的精神、可贵的品质,滋润着贫困山区儿童的心灵,在山区润养出一片精神的“绿洲”。张桂梅同志扎根山区教育40余年的时间里,克服着病魔缠绕带来的病痛,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孩子身上,在病危时拉着县长的手要求提前支取丧葬费……张桂梅是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教师代表。以张桂梅同志为镜,照一照自身有没有迎难而上的自觉担当,缺不缺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少不少甘为事业燃尽自己的“无我”境界,通过对镜自照,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不断补足精神之钙,弥补能力短板、扛起岗位责任,努力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事业的担当者、燃灯者。

“教师的天职就是奉献,没有任何其他条件”。张桂梅扎根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就像一盏点亮在山区的“灯盏”,不但深深扎根山区,还在12年前创办起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12年间行程10万多公里,走访了丽江大山里的1527名学生的家庭……她用一生坚守了立德树人的初心,践行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她的学生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学生在她的精神感召下回到华坪县为家乡建设奉献力量。她的品质,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她,无愧于“时代楷模”这个称号。典型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践行榜样的精神,要始终扎牢思想根子、笃定前行方向,厚植人民至上情怀,始终为群众谋福利、添福祉。要甘于做一颗“火种”,立足本职岗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点燃自己的同时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用实际行动奉献社会、造福社会。

学习先进,重在实践,贵在笃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都应自觉把学习张桂梅老师的先进事迹与自身做人、创业、成事相结合起来,让先进典型的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汲取榜样精神力量中实干苦干、担当有为,让初心在坚定信念、爱岗敬业中砥砺,让奉献在担当、实干中燃放,让人生在奉献、作为中升华。

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

“我的动力来自于疾病对生命的威胁。”钟南山教授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再一次陷入了沉思。

钟南山——一位著名的胸肺科大夫,他主要研究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于这种慢性肺炎疾病,它并不像高血压、糖尿病可以提早发现,提早干预并提早治疗,而是慢慢的损害着肺泡,当你慢慢感觉呼吸困难时,这已经是中后期了,且只能靠着呼吸机来维持生命。因此,许多人并不愿意来承担这个方面的医疗职责。但是,钟教授却在众人推脱的情况下站了起来,勇敢的选择支撑起这方面的研究。“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给世界留点什么东西,他就算没白活。”钟教授感慨道。

的他曾经因为透支严重而得了心肌梗死,在身体中装了一个支架才能正常活动。所以,他一边坚持做运动来维持身体健康,一边又马不停蹄的投入到关于肺炎的工作中。对于他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多一分钟的工作,也许就能多研究出一种医治肺炎的方法!“发现,创新,要有这个指导思想,中国的医学才能进步!”他一直秉承这个信念,为中国的医疗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想起今天的社会,面对着新型冠状病毒,许多医护人员不畏艰苦,自愿申请抗击一线,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尽力地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她们的身上,无不体现出舍小家、护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但是,也有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竟在这个紧要的关头出售假冒口罩,不戴口罩四处乱逛,扰乱着社会的秩序,这是要受到道德的谴责的行为,是对自己,对他人不负责任的行为!!

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一代的青年,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