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优秀15篇)

时间:2023-11-27 16:00:46 作者:书香墨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这些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让大家在写心得体会时更加得心应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线读于丹论语心得

节期间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在线读于丹论语心得

某日到朋友家里探访,朋友妻子正在专心看百家讲台中于丹讲《论语》、《庄子》。朋友见我到来就主动让出电脑的位置。我抢占了电脑的位置就没有离开。我在目不转睛地注视这屏幕上的于丹,一个相貌平平、朴素大方的女教授,却时时处处迸发出触动我心里神经的语句。我哦当时被于丹的讲解折服了。

朋友说你又看上了于丹了。我说,不是看上了,就是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偶像。我心底里暗自发誓要研究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于是我在他的电脑上收集了这两本书的文字以word的文档原用保存在我的邮箱里。

其实,说来惭愧,因为工作单位离家里比较远,而且又是忙于教学工作,每天就一直少看电视,几乎没有看过百家讲坛,也不了解于丹。所幸几年来一直或主动或被动地在买《思维与智慧》《读者》《杂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杂志,阅读的习惯就一直保持着。可是直到今天,我还没有引起对于丹的理解和重视。曾经听别人介绍于丹的书籍,但我还是没有引起兴趣。知道今天我们锁定了目标要看这两本书。于是下决心捧起这本书。

全书由“序”“心得”“《论语》原文”“后记”四个部分组成。序是易中天写的,我很喜欢,标题为《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短短一篇序言既介绍了睿智的于丹又介绍了于丹眼中的孔子。接着,于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角度谈自己的心得,她娓娓道来,旁征博引,将论语的意义解说得浅显而精妙。而后是《论语》原文。再后面是于丹自己写的后记。初看时我的速度很慢,只在陪儿子睡觉时翻几页,像喝茶一般,闲时呷一口;但越到后来速度越快,及至看完后还不忍释卷。于是又再度捧起书本,拿起笔细细地看了一回。刚好我接上了一个新的班集体,班级是由一群特殊的孩子组成,都是学校里成绩一般搞艺术特长的学生。当时我本着“挑战极限”的人生原则,我勇敢地接纳了这群可爱的孩子。我开始为他们写文章建立博客营造文化氛围。在博客中我经常写一些文章,但写什么呢?倒是由于心灵的悸动而写下了两篇日志,但那也不是笔记。我开始从于丹身上学习教育的东西,开始从《论语》《庄子》书中则取小故事来教育孩子们,真正的从心灵出发来规范孩子们的学习习惯。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我们的学生很兴奋。因为于丹在讲解中,让人怦然心动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语拙的我无法一一表述。想想还是要借用于丹后记中的话,“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半部《论语》治班级’,人人皆可以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在后记中,于丹将《论语》比作“问病泉”,而她自己则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我太喜欢这比喻了!感谢于丹,用她的智慧和真诚引领凡俗众生接近了这眼千古活水泉,让我们有机会沐着圣贤的神光,有机会或多或少感知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或许我们也可以说,《于丹论语心得》就是凡俗众生的一眼“问病泉”。在我们“以身体之”时,我们能感觉到自己最敏感的部位,如果我们也能“以血验之”,并在漫漫岁月里不断觉悟,我想于丹教授应该会“缄默微笑”。下面,我谨从一个问病者的感受出发,记录《于丹论语心得》触动我敏感部位的句子。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孔子说,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

“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亏了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这种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来表述,就是‘悲天悯人’,在真正理解所有人的利益与出发点的前提下,实现理解和包容。”

于丹强调修身,强调从自身出发寻找个人与社会的契合点,只要自身不断完善,就能与社会与他人和谐共处,就能提高生命效益,就能成为一个君子。在这个竞争激烈,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时代,读《于丹论语心得》会使我们的内心获得一种恒定的力量,从而更加快乐地生活。如果我们在读此书时得之于心,时时自省,我们就能拥有美好的人生。

我愿意和于丹一道能点开学生学习中的困惑,能为愚笨的我找到学生身上的“问病泉”。

在线读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白衣白裙,坐在一张黄色的长沙发上,旁边是红衫的央视主持人柴静。我灰不溜秋地坐在她们的对面,准备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

谁知于丹并不上当,应声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好聪明的小妮子,好精彩的回答!我也立即回应:那我今天就有点儿像孔子了。我这一身灰,等于没有色彩。不过,灰色也有灰色的好处,那就是和任何色彩都能搭配,比如你们的鲜红和洁白。

观众大笑。

答案其实就在刚才的笑谈中:一个大家都需要的孔子应该是灰色的。

我不知道于丹对于“色彩”和“温度”的定义,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所谓“没有色彩”,无非就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适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所谓“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无非是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

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人们喜欢讥讽地说,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他们不知道,理论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没有普适性;而没有普适性,也就没有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孔子是灰色的。或者说,我们愿意把他看作是灰色的。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因此,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孔子。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

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我们欢迎这样的孔子。

在线读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的部分章节,过去曾经读过,但由于古文功底有限、社会阅历有限,总是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后来偶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看到北大教授于丹讲的《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下来,认真学习,并结合这些年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对工作、对做人有一些初浅的感受,在此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请批评指正。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乱象所迷惑。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同样也适用于今天的普通人、公务员。我小时候是在批林批孔的氛围长大的,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思潮百花齐放,特别是由于地区、行业等收入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这些都给人们传统的固有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价值观、是非观比较混乱,各种非主流的东西泛滥,人们的行为标准缺少广泛遵循的主流道德规范。道德标准降低,是非观念混淆。有的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出卖国家利益;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不讲诚信现象屡见不鲜。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说明知故犯。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没研究这些,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而《论语》恰恰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如果能够用仁、义、礼、智、信来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社会就一定是个和谐的社会,单位一定是和谐的单位,家庭一定是和谐的家庭。

二是培养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等观念很有市场。我们的软环境不好是个不争的事实,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着力加强软环境建设,开展了很多活动,出台了很多问责措施,承诺制、公示制、责任追究制等等,但是为什么领导大会小会讲,百姓街头巷尾议,但权利寻租的问题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处于一个物质至上的社会环境,而公职人员工资长期徘徊不前,确实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以致于有的人在物欲面前不能把持自己,不再坚守“安贫乐道”的思想。

在一个鼓励创造财富、享受财富的大背景下,再提“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呢,我想不能这么理解。我们说“安贫乐道”,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种对待现实的态度。我们所说的贫,也不再是缺吃少穿,不再是生活没有保障,而是相对于一掷千金的侈奢。我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有能力创业,有能力创造财富,我们尽可以心安理得地获得财富,享受财富,拉动消费,带动就业,扶贫济困,这是一种对社会有贡献的大作为。孙中山先生曾经崇尚实业救国的理念,但这是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层次和境界。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没有这样的机会,没有这样的运气,我们选择了公职人员的岗位,那就要安于本职岗位,乐于平凡琐碎的工作。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代表个人,更多的是代表部门形象,再说大一点,代表党的形象,我们不仅要为自己负责,还要为部门负责,为党负责。不能因为我们的行为不检点,让自己这样一条鱼,腥了全党的一锅汤,不能因为我们的行为不当,砸了我们党这个“百年老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有的时候难免会觉得位卑言轻,所以我们更需要调整好心态,需要养成一种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心态。这不是唱高调,不是为了高尚而高尚,而是我们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保持平和快乐的精神动力,是一种面对现实提升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如果没有这种安贫乐道的心态,那我们看着别人奔驰宝马,一掷千金,难免不眼红,如果手里再有一点权利,就难免搞点权钱交易,难保不犯错误。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关爱、得到尊敬。但这种尊敬、关爱是相互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投桃报李,授人玫瑰手有余香,都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习惯于颐指气使,习惯于唯我独尊,习惯于说上风话,别人就会敬而远之,决不会敬重你、爱戴你。如果我们感觉到周围的氛围不好,人际关系不和谐,那首先应该检讨自己,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已待人不够宽容,是不是自己态度不够温和,是不是自己对他人不够关照,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们就会多一份快乐,多一分宽容,多一点进步。我觉得我们的氛围非常好,从领导到同志,都非常谦和,非常平易近人,非常宽容包容,非常容易相处。能够生活工作在这样一个集体,成为这个团队的一份子,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很幸福,我也会更加珍惜这种氛围,珍惜这种幸福,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努力地合作,为这个集体增加荣誉,增加合力。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我们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老文化的精神和魅力。但要真正达到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还要继续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在线读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通过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六个篇章,以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以此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读这一本书,进一步增加了对《论语》的了解,同时也很好地启发了心灵,帮助我们冲破世俗的、利益的、外在的束缚,找到人生本该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价值所在,通过心灵的释放,让我们智慧地、快乐地、幸福地生活。下面我就讲两点体会。

一、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书中讲到对子贡问政一段的解读,子贡问政原文是这样的,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安定平稳需要什么?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够的粮食、强大的军队、人民对国家的信仰。子贡又问:一定要从三者中去掉两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对此的解读是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谁不死,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一定让大家都过上一种物质文明上的发达生活,他仅仅是一个标志,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都是来源于信仰,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其实,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之无限之大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在中国,曾经因为有共产党人信仰,才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在美国,因为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信仰,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人以其独立、理性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国;在日本,撇开爱国主义情怀,武士道精神不得不令人佩服。然而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官员贪污腐败、政府执法不严、商人金钱至上等等社会风气的背后体现的都是信仰的缺失。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国家想要强大,民众必须有一致的、向上的信仰。正如于丹所说,成功的政治来自民众内心对政权的认可,民众信仰的树立需要政府威信的树立。在我看来,政府威信的树立最核心的是从执政党队伍抓起,也就是我们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只有这两支队伍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纯洁了,民众才会对党、对政府产生敬畏之心,进而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与政府保持一致格调,形成一股力量,实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乃至整个国力的提升。从小的方面来讲,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这个人要么无所追求,残喘于世,要么无所畏惧,无恶不作。因此,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于己于社会都十分必要。如何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我们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往哪里去”、“我和别人以及这个世界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自我与他人之间有一个清晰的界限,要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一条符合自己人生的道路去努力,并且在努力的过程中,相信世界是有规则和逻辑的,能够关心疾苦,谨慎生活,有所敬畏,有所求,有所不求,从而让我们的人性更有深度,让心灵更有高度。

二、做一个独立的人。

于丹在论语心得一书中写到这么一段话,是一个英国心理学的一个女博士写的一本书中的一段话: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分离得越早,你就越成功。于丹对此解读,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论语》里面的仁爱之心也正是教给大家应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看了这段话后,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孩子的培养问题。前面女博士讲的话虽然是典型的西方家长教育理念,与我们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但我个人非常认同。近几年我爸是李刚、我爸是某某等“拼爹”闹剧的上演正是中国“温室花朵式”教育最好的反面教材,“拼爹”两字足以体现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庇护、溺爱、纵容。还有一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说富不过三代?因为富人家庭往往以溺爱取代了对孩子独立精神的教育。从长远来看,拼爹的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无法立足,随时都有被社会淘汰的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尤其是今后我们的社会将会处于“421”时代,四个老人、两个年轻人、一个孩子,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问题十分必要,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将会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对于父母来说,一定要摒弃将来孩子靠“拼爹”的思想,而是要有一种有种“拼孩子”的思想,从小培养孩子不靠给、不靠等、不靠帮的思想,让孩子学会物质上独立,精神上独立。

有句话说“参差百态方为美”,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坚持独立观察和发现,社会就会拥有更多健全的人格,社会才更加充满活力。作为一个单位人,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工作的能力。具体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要懂得向内审视。人的眼睛有两种功能。一是无限广阔地向外看,拓宽视野,猎取知识;另一种功能则是无限深刻地向内看,反思自我,整装待发。培养独立思想需要我们用好第二种功能,懂得看清自己,既要找到自我的闪光之处,也要找到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见贤思齐,见庸自省,才能摆正位臵,调整心态,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次要懂得各司其职。孔子说过“不在其为,不谋其政”,于丹给这句话的注解是你在什么位臵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工作中,每个人都应该各司其职,承担责任,不能寄希望于上级领导或同事帮助,正如马云说的小鬼也要学会当家,职务再小,分工再少,也要做好本职岗位工作,学会独立完成任务,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个人工作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当然,各司其职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两码事,有些工作仍然需要理解、沟通与互助。医院两个实习生的故事。第三要懂得博采众长。人格独立不代表固步自封,唯我独优,独断专行。我们既要坚持自我的观点,也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做到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扬长避短,这样更有助于独立精神的提升与完善。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必须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值得我们学习。学后复习,不仅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而来,大家在一齐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齐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快乐。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就应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能够被称得“君子”。

孔子不仅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能够消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

《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仅是此刻,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用心进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用心的作用。

在线读于丹论语心得

处世之道,犹如在生命之轴上添加润滑剂。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做人处事能力。处世立身,学问精深,不可不学,不可滥学。不学则易生横逆,滥学则易成世故。不可不问,不可滥问。不问则难以自通,滥问则无所适从。

懂得人情世故是很重要的,立足于现在社会,无不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生活,如何去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做一切事情的先决条件,如果人际关系不能很好的处理,脱离群体,一个人就算是再努力的工作也无法独身立足于社会,这样一来就会被社会所排挤,渐渐的一切变得黯然神往。

人类就是在相互交往中寻求安危,价值和保护。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不仅会增加信息,知识和忠告的渠道,而且可以编织你事业的关系网。

其实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有诀窍的,所谓:“过犹不及。”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好一个“度”。如果靠阿谀奉承,随声附和来拉拢人际关系,那样只会反其道而行,过度的积极只会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所谓:“事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殊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认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会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小人则是一味的在别人面前说:“是。”表现出谄媚的表情,却在背后指指点点,说那人的坏话。

相反,独自一人不去与朋友交谈,不去参加一些朋友的聚会,脱离群体,总是形单影只,那样的冷漠,只会使人与人之间更难沟通。那样只会把自己捆绑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无法呼吸,最终就会窒息而死。

过分理解或过分不了解,同样妨碍彼此接近。所谓:“花未全开月未圆。”就是说:“花一旦全开就要凋零,月一旦全园就马上要残缺。”所以万事万物都不能过于急功近利,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满,要留有余地。所以遇到不认识的人无需瞠目结舌,仅他们打开话匣子,你会受益匪浅。

把握好“度”,也表现在处世时要慎言。所谓:“不妄言,不多语,不到人隐事,不责任微过,不言己无干涉事,不言人有关系事,论人毋舍短而弃长,论异毋登枝而忘本。”说话也是一门学问,话犹如树叶,在树叶太繁密的地方,很难见到智慧的果实。对不同的人,说话的度也是不同的,所谓:“交浅着无与深言,调别者无与强言,阴刻者无与言哀情,轻疏者无与言密事。”正是这个道理吧。古时臣子上述进谏,有多少直言不讳的人,最后只落下个家破人亡的下场,难道这样的例子还少吗?这让我想到了《触龙说赵太后》,触龙就能够很好的处理好说话的技巧,说话的角度。所谓:“芸芸众生,无量其度,寸步难行,跨其度则必其反,适其度则必其行。”所以把握好“度”,为处理好人际关系,在社会中立足的关键。

这章所讲的人际关系其实是比较实际的话题,步入社会,无论自己有多努力技术多过硬,没有朋友的帮助,也不可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在线读于丹论语心得

我对百家讲坛曾经一度痴迷,总觉得看此节目的都是文人,也曾追逐着去看,直到易中天被像超女一样炒得火热的时候,我心里的火热倒是一下子凉了,总觉得一下子出名的就像暴富一样缺乏积淀。

《于丹论语心得》用bt下载在电脑上,常常拿来欣赏品位女性厚实而充满自信的演讲,只有对自己绝对自信的人才有可能如此铿锵有力地讲述国学的经典,也只有勤奋的人才有可能练就如此流畅明晰的口才,只有达到这种社会地位的人才敢如此淡定地跟全国人民谈论关于“淡定”的话题。

也许是过于自信和自我的表现让我并不欣赏这本书的呈现方式。不多的文字却用了过于稀疏的排版方式;原本并不特别和独到的思想只因为“在圣贤的光芒下”而显得分外华丽试想,如果将书中所阐释的这些观点和故事联系在《读者》或者某些有关心灵鸡汤的图书,也是完全没有什么不妥的;过于频繁的签名售书也让我感觉到过于急功近利的商业气息。“在圣贤的光芒下”这样的语调让我从灵魂里感到自己的卑贱,用圣贤的思想启迪心灵是有可能的,但只有当自己的心灵能够释放光芒的时候,可能才能快乐,在圣贤的光芒下,便永远无法自己取暖。

换句话说,如果照书中所说的那样,快乐只决定于人对世界的认识态度,是不是过于唯心了呢!“中庸”是解读中国哲学或者说儒家思想的一个关键词,如果我可以解读“中庸”之美,那么应该是一种和谐,一种融合,如果用新名词来解释应该是一种“共赢”,人与社会的共赢,人与自然互惠互利。在这本书中,我却感到作者过分强调了内省,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所呈现出来的做社会中的人与道家所崇尚的自然我的状态是两种我们都需要体验和感悟的。

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机场无意中看到,于是买了一本阅读,一解四小时枯燥的飞机旅程。

阅读完,很受启发。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在纷繁复杂、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社会,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要做到内心强大,在孔子看来,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的鄙陋的人。孔子曾经说过,像这样的小人你能让他去谋划国家大事吗?不能。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维护既得利益。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购,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亦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于丹接着解读《论语》中,指出知命、知礼、知言,这三个境界在人生中的顺序是倒着的:我们都是最先知言,在与人交谈和读书中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他人。但是知言还不够,还不足以在社会上立足。还要懂得礼仪,能够充分尊重他人;多一分尊重,就会少一分抱怨。更高的一个层次是知命。知命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的境界,他已经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的系统,他内心会有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这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

希望我们都能不断成长,在历练中强大内心。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近期,我翻阅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看到了链接多彩世界的孔子,感悟了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的永远的孔子,他的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生之道真是让人如饮醍醐。

现摘录几条,与大家共勉:

1、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2、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3、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4、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5、人间最好的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这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6、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

7、世上最追不回来的三件事:射出之箭、说出的话、失去的机会。

8、益友有三: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损友有三: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夸夸其谈的朋友。

9、保持快乐的方法:常想一二。

读于丹的《论语心得》作文

读书究其意,实际是自我身心的修养和人生性格的磨炼。随手一翻,入得眼者,感触很深,受益匪浅;不入眼者,视其茶余饭后之笑料。

于丹《论语》感悟是将简而概子的内容用我们今天简化字平铺而阐释,听者懂,聆者动心。“一本《论语》捧在手心,是那样的朴素和温暖,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是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于丹在“孝敬之道”里说到了何为孝。我们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我们很忙,今天很忙,明天很忙,工作忙,忙工作,我们总在忙,忙什么呢?民间有句俗语:“百善孝为先”,我们忙着工作,忙着家庭,忙着慈善事业,忙着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一切善行以孝开始。还有句俗语:“论心不论迹”。我们不一定拥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把老人的愿望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父母,但是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一个远隔我们几千年的老先生——孔子,所说的哲言。在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我的心豁达、坦然了不少。

1.天地之道——。

至盘古开天辟地的那刻,人世间就有了天与地,有了天与地,人也便就诞生了。我们所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万物都逃离不了自己的命运。譬如:金钱、情爱、权利等诱惑。但,我们所懂的,也是必须要懂的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既要做好自己,也要尊重他人。所谓做好自己,就是从内心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而尊重他人,就是对他人所表示的一种理解与宽恕、仁慈。(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而看心灵的,太少。——于丹心语。在这个时间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也不能延迟——于丹心得)。

2.心灵之道——。

人生有太多不顺,就好比行走在一条陡峭的山路,既漫长又坎坷。但是,我们作为一代炎黄子孙,作为一代龙的传人,每每面临心灵所带来的恐惧与压力,勇敢面对这起事件,才等于你克服了你自己给自己所带来的困难。如若一味地去逃避而不敢接受现实,那么你将会错过终生的遗憾。(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于丹心语)。

3.处世之道——。

人与人之间要隔阂着一种距离,才会产生美。所以做人做事既要独立,也要饱含着尊敬。在人处事时,要处守着一种本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立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可以跨越出离位置外的一点点界限。我们要知道,世界上从来没有后悔药吃,既然做过了,也不要去抱怨什么、指责什么,否则这只会让自己的心里有更多的创伤。把握分寸、表示信仰与尊敬,这既是为自我,也是为他人。孔子亦曾说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于丹心语)。

4.君子之道——。

看一个人是否是位真君子,首先会从言行、态度与胸怀上得以确认。作为一个君子,我们都须用祥和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去处事,而不是像小人那般斤斤计较。做君子,就是做一个坦坦荡荡,不干偷鸡摸狗的事的人。俗话说得好“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自己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地走下去,那么你就会发现,你的每一天都是一个值得去纪念的日子。做君子既要走正路,也要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用言语夸夸其谈。做好自己的事,端正好自己面对每件事的态度,眼界远广不贪小便宜,做到这三点,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是堂堂正正的君子。

5.交友之道——。

朋友是自己人生旅途中一直陪伴着你度过危难的伴侣。要想结交上好朋友,首先要把“仁”与“智”放在心中,如若学会这两者,那么交友的人品与范围将会大大提高。当结交了好朋友,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朋友,而不是利用朋友对自己的信任去背叛朋友。朋友是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若想持续这段友谊,我们就必须深刻去理解身边的这位知音。(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收获你的功勋,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一样。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论语)。

6.理想之道——。

对于如何去追求宏伟远大的理想,我觉得这是我们人生必须迈出的一步。但事实上,追求理想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它的所处主要中心是:在出发点如何做好自己,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或许,那些不以为然的小事正式我们一步步走向理想道路中的坎坷。看看身边那些平凡无味的事情,它们或许会是你淡定的起点。有时候,你得到了成功,一份莫大的荣誉,可才发现这不是你想要的时候,千万不要气馁,因为这条道路中所收获的,正是你自己给面对成功或失败的心灵增添的一些资源。伸出一双手化解了小事,其实你已经向成功的大道迈出了一大步。

7.人生之道——。

走在人生大道上,我们经历过惶恐、失败、愉悦等成功与挫折。漫步在这条长长大道上,我们不仅付出了许多,也领悟了很多,收获到很多。因此,思想也会随着年龄欲加开放。每每步上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就必须去懂得一个道理。30岁,仿佛就是在暗示一场青春徐徐谢幕,转而代之的将会是一部美满的人生展开序幕,在这个如流水般淡淡的岁月,人生教导我们的是:要相信自己,在心灵上建立对自己的一种信任。才是你所明白的浅道理开端。步入40岁,我们得到的物质东西也会慢慢积少成多,例如金钱、地位、情感……那一种种患得患失的东西但凡被迷惑了,将会失去自我,失去理智,心灵也将会慢慢惨败。其实,对于这种诱惑,你大可不必担心,只要客观地认识到世间的丑与美,善与恶,并平静地把握、面对、应付,一切便会顺其自然。50岁,大衍之年,做到知天命,不怨天、不尤人;要知言,懂得沟通、交流;要知礼,学会尊重他人;要知命,用淡定的态度与自身的力量应付外界带来的情况。60岁,一个世人所俗称的花甲之年,这时,我们所懂得的该是理解与包容,虚心吸取别人的教训,谦虚听取别人的意见,要学会耳顺,学会领悟别人的长处。70岁,古稀之年,在那刻来临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慢慢走向枯萎、凋零。那个白发苍苍的年代,我们或许已经懂得了,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方能把任何压力都变成一种张力,在体内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在我们现在这种成长的年纪,所追随的是:先把现在的事情做好,珍惜上帝所给予的时光,不可流逝一分一毫。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交友之道”主要讲了:‘一个人友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的为人。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群,人以群分”。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恶之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中,我还知道良朋益友,也就是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要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友谅,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友多闻,也就是这个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面宽。恶朋佞友,也就是损者三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友偏辟,也就是说这种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友善柔,就是说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友便佞,就是说这种人没有真才实学。便佞之人就是巧舌如簧却腹内空空的人。

在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友了一定的变化,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果口才太过于笨拙,不善表达自己,也会给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带来一些障碍。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校长推荐给我们的《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简单的一百多页字却足以让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的心灵都有所触动。我也不例外,读完这本书,我对生活中的很多人很多事都有了重新的定义,并试着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一切。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告诉我们许多的人生哲理和做人处事的道理。

这本书给我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天地人之道中的“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缓和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一段。说实话,作为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教一年的我面对这个称号真觉得惭愧,想想我对学生的.态度,往往是以一副严肃的面孔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孩子做错了事犯了错误,要么指责要么批评教育,很少用一种平和的、从容不迫的心态来和学生平心静气的谈论,然后把道理给他们一一讲清楚。我知道我的这种教学态度就像书中所说的“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其实,我们这样做也许是因为现代学生共有的特点让教师改变了教学的态度。但是,在现代这样一个追求“人”的大的教育环境下,我们不得不向古代先贤“取经”。那么,以后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我的工作中,我都会以一种平和的、快乐的、缓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因为“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当然,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还远远不止这一点,但它将会作为我从教之路上一本永远的教育书籍教会我怎样教育学生。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说话。

“道不远人”。于丹心得把论语归为“八种道”,意欲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而其中第五章交友之道,谈的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以及如何选择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她认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这引起了我的深思与共鸣。

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总有一个活动的圈层,现代人交友之道,择友标准,应是怎样的呢?于丹先生在他论语心得中,肯定地说“《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孔子所言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我想即算在今天一个人,如能以孔子“益者三友”标准为参照,去选择朋友,那么用于丹的话说无疑就是选择了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一种趋向高尚的人生境界。

因为,“道不同,不相与谋”,一个人有什么样朋友圈层,就有什么样的情趣与爱好,不如此,总是无法聚在一起,结成圈子的;再则环境改变人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浸润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其品行相应就会有某种倾向,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古人说,择交如求师,当慎之又慎。

我以为当首选志趣高洁者。志趣高洁者,必然是志存高远,情操高尚的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胸怀远大的抱负和追求,因而心无杂念,能不为眼前尘世的欲望所羁绊,能淡泊名利,静下身心,埋头实干,一意向着理想的彼岸,而奋发进取。他们如翱翔于苍穹的雄鹰,如屹立于山巅的苍松,总有着一种鼓舞人心的,教人奋发的灿烂气象。

其次,则当选择正直严谨者。正直严谨的人,必然是心地宽厚善良,胸怀坦荡,富有正义感,能明辨是非,心存大局原则,不为权势左右,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人,他们看似平常,却如山野的芳草、鲜花,自然散发出一种人格的芬芳气息,常与之伴,如坐芝兰之室,当为幸事。

再则,是选择博学有为者。博学与有为于个人常是相伴而生的,博学有为的人,必然先是一个勤于读书,善于学习,因为博览群书,而知识丰富,富有知慧、精神世界富足、生活情调高雅;而渊博的知识,则是他人生进步的阶梯,更赋预他行动的力量,因此他往往是一个事业成功的人。这种人如同一面镜子,与之相伴,以之为鉴,可以知不足。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感谢于丹,是她立足现代生活,对论语中友道的阐释,涤除了两千年前《论语》中孔子所说的择友标准的尘灰,让它在现代社会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泛出了鲜活的绿色――我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国税干部,当我们以一个人是否志趣高洁,正直严谨、博学有为,作为我们择友的标准时,那么无疑我们正在选择一种有益于我们事业发展与进步的外在动力,更是在选择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