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范文(17篇)

时间:2023-12-08 17:42:18 作者:雁落霞

教学工作计划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被教师充分重视和认真执行。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民的义务》教案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提高对自觉履行义务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公民的基本义务。教学难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讨论、启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讨论:小明分别履行哪方面的义务?哪些是法定义务?(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二、讲授新课。

提问:义务来自哪些方面?什么是法定义务?(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由此可以说明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案例分析“小珊该不该纳税”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未成年人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履行应尽的义务,是光荣的。相反,如果违反税法不纳税,则要受到法律的追究。那么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必须履行义务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一个人的一生要尽各种法定义务,那么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学生回答)。

教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应依法履行哪些义务?

案例分析“小龚的故事”(教材)学生谈感受,体现了什么美德?(道德高尚)。

提问:什么是道德义务?它有何意义?(学生回答)学生阅读相关链接,了解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关系。案例分析“单先生的故事”学生谈感受。

三、小结。

履行道德义务,我们每个人责无旁贷。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履行方方面面的道德义务。

《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

投影:青海一9岁女童成了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2000年9月,陈瑾生父与胡生花由于感情原因离婚,陈瑾被判给母亲抚养。2002年5月,胡生花与西宁市沈家寨村村民阎生福结婚,而当时阎也有一个9岁的男孩。

今年3月17日19时许,年仅9岁的陈瑾从学校放学回家,与继父之子冬冬到外面玩耍。晚饭时分,继父阎生福与冬冬在套屋吃饭,母亲胡生花由于刚生完小孩在坐月子,在卧室吃饭。母亲的饭太多,欲分给小陈瑾一部分,遂叫小陈瑾去套屋拿碗准备进卧室时,继父阎生福跟了过来,手里拿着碗砸向陈瑾面部。经诊断,陈瑾右眼球破裂,右眼外部皮肤大面积裂伤,右眼眶周围深达骨头的裂缝有四、五处,从伤口、鼻子中取出的碗渣有数块,全部伤口缝合104针。据调查,家庭暴力贯穿在陈瑾生母的全部婚姻过程中,而最终又使陈瑾成为受害者。

目前,阎生福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拘。

――《中国青年报》2003年4月11日。

提问:你认为这样的家庭、这样的遭遇会给陈瑾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是否幸福和睦,不仅影响着成员的心理,也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法律规定了公民在家庭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约束公民正确处理家庭关系。

家庭的含义: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基础上,以夫妻关系为核心,包括父母、子女及其他亲属关系所组成的共同生活单位。

(一)父母与子女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产生(板书)。

1、父母子女关系的产生(板书)。

血亲――婚生和非婚生子女。

视同血亲――如收养。

2、法律特征(板书)。

收养是公民依照法律规定领养他人子女为自己子女的法律行为。当收养关系成立,生父母关系即消除。养父母、养子女的权利义务同血亲子女与父母间的权利义务相同。法律上还对养子女、非婚生子女、继子女予以保护。

(二)父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板书)。

1、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板书)。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是无条件的,即使父母离婚后,这种义务仍然存在。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如果没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子女,且不能独立生活,父母也同样要承担一定的经济帮助。假如父母对未成年人和缺乏生活能力的子女没有履行抚养义务,子女可以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引导学生看书上小薛的案例)。

举例:为降低抚育费父亲竟状告12岁亲生女。

人民网南京5月20日电现年46岁的李某原是南京一家公司的员工。去年9月他与第二任妻子经鼓楼法院调解离婚,时年11岁的亲生女儿由其母亲抚养,作为父亲的李某每月支付女儿240元抚育费。可前不久,李某一纸诉状递到法院,状告仅12岁的女儿敏敏(化名),要求法院减免其支付女儿的抚育费。对此,李某自己的理由是,现在病休在家,每月才400元生活费,还有与第一任妻子生的儿子需要抚养,自己现在难以维持家庭生活。女儿敏敏对此更是委屈,说什么也不同意父亲再减免。

对这起少见的案件,鼓楼法院展开认真的调查了解,法庭发现李某是一名电工,今年2月底因考勤、定岗等问题与领导发生矛盾,遂以患病为由主动向单位提出病休申请,单位每月发放生活费。李某现在的生活状况与离婚时并未发生很大变化,自动放弃工作岗位并不能说明丧失了劳动能力,现在经济负担较重不能作为状告女儿的理由,因此李某的减免请求被法庭当场驳回。

――人民网。

2、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板书)。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将决定我国21世纪的社会道德状况。因此,教子弟立品行,家庭承担更大的责任。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问题是,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立身做人方面至今存在比较严重的认识与行为脱节:要么一味溺爱、娇宠、庇护;要么任其跋扈,一点不管;要么终日喝斥抑或教唆等等,到头来,培养出来的孩子就如同鲁迅先生说的:“在门内门前是暴君,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去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或“如暂出樊笼的小禽,它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平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对促进学生发展进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也起着重要作用。

今年的高考,对刚刚恢复组考权的湖南嘉禾县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痛定思痛之后,该县走出了2000年高考舞弊事件的阴影,全县上下为诚信而战,进行了严格周密的组考工作,两天的高考,全县没有出现一起违纪舞弊事件。高考前,每位家长都收到了县招生办《致考生家长的一封信》,要求教育子女遵守考试纪律,重塑嘉禾形象。

3、父母对子女的保护(板书)。

父母对子女的保护包括:(1)用法律和道德对子女进行必要的行为约束。也就是说,教给子女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学会做什么。(2)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安全不受伤害,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举例:天津:只顾试皮衣五岁女儿坠楼“马虎”母亲败诉。

5岁女孩小雪随母亲到某商厦购物,玩耍过程中不慎从三楼扶梯旁跌落至一楼,严重摔伤。小雪的父母以商厦忽视购物安全为由,诉上法院索赔1万4千余元。

2002年3月14日16时许,小雪和母亲一起到某商厦购物。行至三楼时,小雪的母亲在扶梯口旁的一柜台试穿皮衣,小雪则独自在三楼上行扶梯旁玩耍。母亲试完衣服到银台交款时,好动的小雪钻入三楼上行扶梯与扶梯南侧扶手之间,并向东走出约1米多后,坠落于商厦一楼自动扶梯旁。小雪摔伤后,被送到儿童医院抢救,进行了40多天的住院治疗。经诊断,小雪头部多处血肿,右桡尺骨折,右股骨干骨折。

和平区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小雪作为未成年人随母购物,其母有义务照顾好小雪的安全。而其母只顾自己试衣、付款,完全忽视小雪作为5岁幼童在公共场所脱离监护后可能产生的危险,致使小雪摔伤。小雪的父母虽提出其受伤是由于商厦的安全防范措施不当造成,但却未能提供证据,且小雪并不是在使用扶梯的过程中摔伤,因此其摔伤后果应由其法定监护人母亲来承担。鉴于某商厦表示愿意给付小雪3千元的抚慰金,法院依法予以照准。

――北方网2002年11月01日。

(三)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板书)。

老年人是相对脆弱的群体,其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诸如退休金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甚至被无故停发或扣发几年,不赡养老人,抢占老人住房,干涉老人再婚,打骂、侮辱、虐待老人等事件均时有发生。

我国宪法、婚姻法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1、要承担父母必要的生活费(板书)。

无论父母有否经济收入,都应当表示自己的一份敬意。对于没有经济来源和生活困难的父母,所给老人的生活费标准,不能低于当地生活标准。如;北京市210元到290元。

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案例,评析他们的行为:

本报渭南讯嫌儿子王海龙不赡养自己,富平县曹村镇陵前村62岁的老汉王庆林深夜抡起铁耙砸向儿子一家4口,随后喝下农药,用失效农药自杀未遂。昨日凌晨,犯罪嫌疑人王庆林已被警方控制。

昨日上午,记者在富平县人民医院见到受重伤的王海龙一家4口,4人均头部受伤,王海龙的妻子伤势最重,目前尚未脱离危险。10岁和7岁的两个女儿满脸泪水,惊恐万分。而王海龙还不知道下毒手的竟是他的父亲。

富平县公安局曹村派出所所长刘建伟说,昨日凌晨1时许他们赶到现场后,一方面紧急将受伤的4人送往医院救治;一方面展开侦查,在王庆林家的炕洞中搜出作案凶器―――农用三齿钢筋铁耙。一个多小时后警方就将犯罪嫌疑人王庆林控制,通过连夜突审,王庆林交代了犯罪事实。

据王庆林交代,4月12日晚11时许,他悄悄起床把屋里保险丝拔掉,然后拿了铁耙子先走进王海龙的房子,照准其头部砸了两下,接着又去儿媳和两个孙女的房间砸伤母女3人。作案后他立即喝了早已准备好的农药躺在炕上等死,谁知农药失效。这时儿子爬到他屋里让他报案,他假装去报案却再次跳崖自杀,由于崖太低也未成功。

对于作案原因,王庆林说他膝下有三个儿子,王海龙是老大。1996年老伴去世后,王海龙虽与他共住一院,但一直不管他生活,不给他粮和钱,并种了分给他的田地,分家6年来,王海龙总共只给了他70元,儿媳还经常对他破口大骂,两个孙女也受父母的影响,对他很不好。他实在是不想活了,才做了这样的傻事。

――《华商报》2003年4月14日。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王海龙作为王庆林的儿子,却未尽自己赡养老人的义务,是违法行为;王庆林完全有权依照法律要求儿子付给赡养费,但他却采用了非法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他们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2、在精神上给予父母必要的慰藉(板书)。

子女要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带父母散步、购物、逛公园等,使他们生活安逸。“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父母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给他们精神上的扶慰及物质上的支持,这是中华民族代相传的家庭美德,也是法律赋予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义务。

你们知道吗?在世界其他国家,人们同样珍重父母的养育之恩。“父亲节”、“母亲节”,由来已久。联合国自1990年起,把每年10月1日定为“国际老人节”,1999年为国际老人年。

以上是父母与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夫妻间同样有相互的权利义务。其中:

(四)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板书)。

1、计划生育是我国调节人口再生产的具体措施。(板书)。

2、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板书)。

回族聚居的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土地贫瘠,旱灾频繁,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在西海固地区,群众中“多子多福”的观念曾根深蒂固。

前些年,因人口过快增长,给当地经济建设、生态保护以及民族教育等带来不少问题。从2000年开始,宁夏回族自治区着意探索计划生育工作新路子,在这个地区实施“少生快富”工程,以奖励代替处罚的传统做法:对少生户一次性奖励1000元到6000元致富资金,并多划分责任田,优先安排扶贫贴息贷款;免除独生子女父母5年义务工、由政府出资为他们办理农村养老保险等优惠政策,响应婚育新风的育龄农村夫妇不断增多。

据来自宁夏计划生育部门的信息,实施“少生快富”工程3年间,包括西吉、海原、固原等8县的西海固地区总共减少了2万应生人口。

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了解了父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理解了子女怎样做才符合法律规定的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了解了响应国家号召,晚婚、晚育及计划生育的要求。

巩固新课:

请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发表你对下面这件事的看法:

广东省肇庆市某镇的陈老伯夫妇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抚养成人,不料,儿子结婚后竟拒绝赡养父母。一日,儿子作了一首打油诗:“爹同志,娘同志,爹娘两位老同志,新时代兴新办法,各人挣钱各人花。”对此,陈老伯很气愤,“以牙还牙”地回赠了一首:“儿同志,媳同志,儿媳两位少同志,生儿育女我有罪,二十年后你尝味。”

文档为doc格式。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理解公民意识的内涵。

(3)理解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大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对“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个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树立社会主义的人权观理念,澄清学生对人权问题的一些模糊观念。进而涵养公民爱国情感,增强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3.运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树立公民意识、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解决思想中存在的法纪观念淡漠的问题。能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享有权利就必须履行义务。懂得公民要享受自己的人身自由,就必须尊重别人的人身自由。能正确树立社会主义人权观理念,对西方某些国家恶意攻击、横加指责中国及别国人权状况,有清醒的认识。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做到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特别是一定要采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权。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公民意识。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最主要的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主要包括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和权利与义务意识。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履行,需要有正确的公民意识作指导。所以,增强公民意识这个知识点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在讲解这一部分时,注意不要将这部分内容讲成传统的知识传授课,应该注意从思想上引导、帮助学生真正从内心树立起正确的公民意识。这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所以这是教学的重点。

要讲好这一重点问题,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首先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角度来阐述,公民为什么应该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公民是相对于国家而言的。没有国家也就无所谓公民,也没有公民的一切。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和自我认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所以,公民意识应首先体现为国家意识。公民的国家意识表现为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是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公民意识、成为一个好公民的。在我国近代和当代,曾有许多像方志敏、杨靖宇、徐悲鸿、钱学森、冼星海等不胜枚举的的大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艺术家,他们无不具有一颗强烈的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为祖国的强盛而忘我奉献。我们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青年,一定要继承发扬热爱祖国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我们决不能把热爱祖国只当成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要把这种情感体现在具体行动中。应该使学生懂得,公民只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认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履行对国家的义务,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

(2)要教育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我国当前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公民的法律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民要想很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依法行事。作为公民,首先必须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这是对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公民必须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必须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决不能做法律所禁止的任何事情,要用实际行动来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3)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首先要讲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两者密不可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懂得“既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的道理。这就要求:一方面公民要增强权利观念,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公民权利。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主人翁地位首先就表现在其公民权利上,公民行使自己的权利也是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重要途径,所以公民应该具有积极的权利意识,正确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要求公民必须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义务。也就是要求公民要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这是因为在我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剥削和被剥削、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助、友爱的关系。一个人行使自己的权利,其实就是意味着要求他人对自己履行义务,但同时自己又必须以对他人履行义务为前提。这种权利和义务关系总是对等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见之于实践,应该鼓励学生具有勇于实践的勇气和责任感,如果没有实践,一切都会流于空谈。

2.教学难点。

在对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问题上,往往有一些人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或是把权利与义务截然分开、对立起来;或是只强调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这些错误的认识如果不能澄清,就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

公民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原则,这是学习本课内容的落脚点。教师要养生讲清: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任何人都不能为所欲为,任何人的行为都必须有合理的限度,这个合理的限度就是宪法和法律。因为法律是自由的界限,超出了界限就没有了自由。同时要讲清,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发达程度制约权利的实现程度,我们不能脱离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片面地去追求不切实际的权利。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享受权利不能脱离现实,履行义务是享受权利的前提。这一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教材从介绍公民意识的内涵入手,延伸到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使权利,并自觉履行义务。

三、学情分析。

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公民意识,在行动中努力做到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依法履行公民义务,自觉依法维权。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材料对比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阅p82互动在线。

〈设置问题〉。

教师点拨:第一问中,“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人大代表选举,我一定要参加”这一观点正确。它体现了公民的权利意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该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因此我们必须珍惜这一权利,认真慎重地行使这一神圣的权利。另外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是对神圣的政治权利缺乏正确认识、缺乏公民意识的表现。

第二问:除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还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有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1.增强公民意识(板书)(1)公民意识的内涵(板书)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健全的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作为新时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

(2)宪法确认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板书)我国宪法从第三十三条到第五十条,全面而详尽地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可分为平等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获得救济的权利等。

(3)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板书)第一,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第二,公民必须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三,公民必须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公民有劳动、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人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阅p84〈设置问题〉。

1.结合上述图片和文字说明,说说它们反映我国公民依法履行哪些基本义务?“参军光荣:公民应征入伍”----宪法规定“依照法律服兵役的义务”“参加植树:中职学生义务植树”—宪定“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依法纳税:公民自觉申报纳税”—宪定“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为国争光: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员”—宪定“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2.查一查,《宪法》对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规定?

《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第49条第2款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第3款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第5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第5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第55条规定:“保卫祖国、抵御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的义务”

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阅p84[问题探究]。

“简要说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

人权是人之作为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即人身人格权利、政治权利与自由、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人应当全面地享受这些权利。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和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板书)(1)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大意义(板书)列举事实,印证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把“人权”写入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党的十七大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党章》;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人权概念引入《宪法》,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使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了普遍的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已经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一是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二是高等教育开始迈入大众化阶段;实行依法治国,使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党和国家着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民平等享受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力促进和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中华各民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朝着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

〈设置问题〉。

如何看待某些国家对我国人权问题的恶意攻击:

长期以来,西方有的国家一直以“人权卫士”自居,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人权状况进行恶意攻击、横加指责。其目的就是为了混淆视听,挑拨是非,妄图分裂我们的国家,阻碍我们发展的步伐。他们不择手段地利用西藏问题、台湾问题粗暴地干涉我国的内政,其行径是不能容忍的,他们的丑恶行径也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与抵制,他们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曾连续十几年每年都抛出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提案,但都一次又一次地被联合国人权组织否决了。

人权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权利;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人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王甲、王乙是兄妹,他们早年丧父,其母把两人养大。王甲结婚后分家另住。王乙结婚时,王母年事已高,就决定让王乙夫妇住在王家照顾自己。这便引起了王甲不满。王甲认为:王乙是嫁出去的姑娘,不得在娘家居住。并放出话说,若王乙敢在娘家居住,就与她们断绝关系,对其母也“生不养,死不葬”。从那之后,王甲就再没有照管过其母的生活起居,也从未给过钱粮财物。十多年来王母一直由王乙照顾,并负担了全部的生活费和医药费。年初,已瘫痪多年的王母去世,王甲也不来参与办理丧事。当王乙夫妇刚把丧事办完,王甲就来找王乙,要求她搬出王家,其理由是王乙没有继承权。闹得王乙一家无法正常生活。于是王乙就向法院主张:要求法院剥夺王甲的继承资格,其父母的遗产由王乙夫妇继承。

[问题思考]法院会支持王乙的主张吗?为什么?结合上述事例,写出“不履行义务就不得享受权利”

《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3.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板书)(1)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板书)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不允许存在只享受公民权利而不履行公民义务的公民,也不存在只履行公民义务而不享受公民权利的公民。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自觉地履行义务。

阅p87互动在线关于第一问我们在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时,必须坚持的原则有三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关于第二问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合法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可以选派代表向该企业所在地的县的劳动行政部门申请仲裁;也可到企业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游行示威前必须依据《游行示威法》报批,履行自己的法定程序义务,并不得损害社会利益。若造成交通堵塞,必然损害社会公众利益。

(2)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板书)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行使权利不得超越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要把维护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职工在劳动保护方面要给予特殊保护等,但这些差别并不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相矛盾,而是更实际的维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体验导行】。

[课堂练习]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该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1)请结合上面这段话,说明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2)简要说明《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意义。[课后作业]“18岁,从做讲文明公民开始”:你准备做一件什么事情,“能够真正感动你的父母和老师,使他们感觉到你已经真正长大成人了”,并把这件事付诸实施,让他们感到惊喜、欣慰。(先写出要办的这件事的性质、内容、方法和步骤,然后详细记录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和结果。)板书设计: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1.增强公民意识(1)公民意识的内涵。

(2)宪法确认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3)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大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及其内容3.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六、教学反思。

存在的不足是:本节课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把握教材,严格控制课堂教学时间。

公民的义务教案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从活动“小明履行了哪些义务?”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

2、经过思考,分四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

3、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教师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强调)。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朗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公民的义务的问题。

一、我们的法定义务(板书)。

(一)我们为什么要履行法定的义务。

案例分析:小珊应该纳税吗?

1、小品表演。

2、在思考,小组辩论(甲方认为小珊是未成年人不要纳税;乙方认为小珊是中国公民要依法纳税,这是公民的义务)基础上,在班上交流见解。(辩论中论述精彩的学生加5分,参加辩论的加3分,获胜团队每人加1分)。

3、教师小结(相关链接)。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因为这还是爱国的表现。比如公民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朗读并请学生说说马克思的话的意思。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相关链接)。

(二)我国公民应履行哪些义务?

1、学生朗读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义务,教师作简单分析。

2、除了上面谈到的义务,我们还应该法律履行哪些义务?

3、“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提问: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要履行法定的义务,为什么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呢?(三点见书)。

《公民的义务》教案

标要求: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含义和内容,懂得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知道公民履行义务的积极意义。

2、能力目标:

增强对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自觉履行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公民的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

2、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自觉履行公民的道德义务。

学情分析:

针对的问题:

八年级学生对公民的义务了解不多,对履行义务的意义知之甚少,虽然平时许多行为都是履行义务的表现,但真正作为公民的义务观念较淡薄,另外对公民道德义务的履行较易接受,而对法定义务会感觉比较遥远,甚至会有“履行义务是大人的事,我年纪还小,履行义务与我无关”的想法等等。

2、学生的需要:

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家庭、社会中得到的较多,而付出的较少,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不强,所以让学生首先明白公民有哪些法定义务、哪些道德义务,树立义务观念非常必要。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辩论等。

教学过程设置:

一、导入新。

导入语: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份权利,也有他应尽的义务。如果每个人不仅知道自己的权利,而且知道自己的义务,这将有利于全人类的幸福。”法律的“大厦”是由权利、义务共同构筑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履行义务是享受权利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忠实地履行义务。

二、讲授新:

教师讲述: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

活动一“说一说。

填一填”:

教学情景(见教材p14页材料——小明的一天)。

活动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充分利用教材,并关注生活,联系生活实际。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及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或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公民必须履行的职责,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并合作探究:不履行义务可能带来的哪些后果。)。

教师总结:

付出的根据。

付出的好处。

不这样做的后果。

a

家庭亲情。

融洽父子情感。

受到良心的谴责。

b

对人承诺。

赢得别人尊重和信任。

失去别人的信任。

(班级纪律)。

洁净的学习环境。

受到班级舆论谴责。

d

(游园守则)。

欣赏美景。

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社会生活中,我么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

活动二:“到底该不该纳税?”辩论会(见教材p1页材料)。

活动设计: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辩论,作为未成年的小珊到底该不该纳税?

(设计目的:通过辩论懂得在社会生活中,我么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依法纳税是我们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在激烈的辩论中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可以让他们可以有突破,突破自己的害羞和胆小的性格弱点。)。

教师导出: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所拥有的权利,有的以自己履行义务而获得。例如,公民履行纳税义务,享有国家把税款用之于民的福利。有的以他人履行义务而获得。例如,父母履行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子女才能享有受抚养教育的权利。这种情形要求我们成年后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议一议:

※“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

公民的义务——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什么是道德义务。

活动设计:师生共同分析材料,了解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不同,进一步感受道德义务是社会成员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自觉自愿地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懂得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密切联系,从而自觉履行义务,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设计目的:通过大家的争辩,明晰敬老养老、拾金不昧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责无旁贷的责任,社会公民自觉自愿履行公民的道德义务,既有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2)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道德义务的范围十分广泛,履行道德义务,每个公民责无旁贷。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二十个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形成,是我们党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最新认识成果,标志着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三、堂小结。

公民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的特点。“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同时,我们还要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我是共和国的公民》教案设计

1、初步了解我们是共和国的公民以和我们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和必需履行的义务。

2、增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

1、阅读教材的资料《零岁的原告》

2、读了资料后,你有什么疑问和感触,都可以说一说。

3、梳理同学的问题后,让全班的同学关注两个问题:

(1)零岁的小朋友为什么能成为原告?

(2)零岁的小朋友为什么能赢得这场官司?

4、你是共和国的'小公民吗?

同学讨论,教师小结:同学们都是共和国的公民,老师也是。

1、请同学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拥有的公民权利。

2、交流,你知道我们拥有哪些权利。

3、下面我们来听一个故事,听完后请同学们说说你的感受。

4、实话实说

1、小品扮演:同学扮演王爷爷创设情景,想请教师律师咨询。

假如你是律师,你会怎样协助王爷爷。

2、争辩:小明的妈妈有没有侵犯小明的权利?

1、出事新闻报道。请一位同学扮演主持人。

2、请另一位同学播报《从纳税人做起》

3、从两则新闻中你有什么感想?

4、小结: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

公民的义务教案

识记:夫妻之间有实行计划生育和互相扶养的义务;父母或子女未履行家庭关系中的法定义务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父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理解: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运用:收集现实生活当中的有关事例,谈谈对公民在家庭关系中履行义务的认识。

2、能力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法律知识观察、辨别家庭关系中各种现象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间处处有真情,从而增强他们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意识,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公民。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义务”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因为这一问题最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它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重要内容,家庭内部的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是本框的教学难点。

注意问题。

1、本框讲授重点是公民在家庭关系中的义务,对于权利让学生了解即可。所以,对于权利的教学让学生新闻记者教材就行。

2、启发诱导为主,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议,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以课本基础知识为载体,重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

4、本框内容涉及到家庭中人与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以情激发学生,感化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5、法律知识掌握与道德品质教育要紧密结合。

导入新课:用歌曲《家和万事兴》引出如下问题,“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家和?”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对“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的教学。

1、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了解教材内容。

2、教师播放小品,学生思考问题:小品中的夫妻是否履行了自己的义务?为什么?

1、案例分析,学生读材料,判断“丈夫是否付给已残疾妻子生活费?为什么?”

2、教师展示正机材料《爱,长明的灯塔》,与案例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谈感受。

关于“父母要抚养、教育、保护子女”的教学。

关于“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的教学。

1、教师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请学生思考本歌曲反映的主题。

2、让学生谈自己的父母在赡养扶助老人方面有哪些典型的事例。

3、教师展示《真情如金》的材料,让学生思想进一步得到升华。

课堂总结:教师展示知识结构图表。

计划生育。

夫互相抚养妻。

老年人。

成年人。

自己。

未成年子女。

我们的行动:1、学生讨论,作为仍未成年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2、学生齐读誓言。

课堂结尾:教师播放歌曲《家和万事兴》。

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图。

新课导入(利用音乐,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利用小品、录像直观形象)。

2、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

(正、反材料的运用,形成鲜明对比,说服力强)。

3、父母有抚养、教育、保护子女的义务。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提高认识,培养能力)。

4、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利用音乐,感染力强,提高觉悟)。

课堂主体。

(读读、想想、议议、点点)。

课堂总结(展示知识结构图表,直观系统地理解把握知识)。

思想升华(谈行动,读誓言,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结束教学(首尾呼应,余味无穷)。

公民基本义务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

3、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初步建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三、教学难点。

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构建法治意识。

四、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师:《闻鸡起舞》《中流击楫》。

师:祖逖、刘琨的英勇行为让我们敬佩不已。同学们,你们已经年满十周岁了,相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你们长大了,长高了,也更加懂事了。你们有自己的道德要求,让“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成为你们的习惯,因为法律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师:这节法制课我们来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引导理解概念)。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师总结解释概念。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权利的范畴。

你们生活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中,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责任保护你们。了解自己的权利,知道权利被侵害后如何保护自己,是十分必要的,相信学习了本课之后同学们会有所收获。

师:描述案例1情景。

课件演示《宪法》中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权利的条款。

4、义务的范畴。

说完了权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义务。请先看案例2,课件出示案例2。

师:从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交流。师:义务是我们必须去做的事情,宪法中对公民的义务也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课件出示)指名读。

5、知识拓展。

不仅我们国内的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就是国际上也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来保护少年儿童的权利。

课件出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名读。

6、知识梳理本节课我们学习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道了小学生也是公民,也具有和成年人一样的法律赋予的权利,就是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涉及保护我们少年儿童的法律还有很多很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等,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接触,希望法律改变你们的生活。

7、巩固升华。

最后送给同学们几首关于法律的小儿歌(课件出示)指名读。

8、质疑。

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交流——疑难解惑(师)课后反思: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初中政治第四册教案

《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教学设计及点评。

江阴市暨阳中学张建菁。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程的功能是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要求,在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教学设计中要贯彻的指导思想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达到如下目标:

1、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养成探索问题实质和事物本质的良好习惯。

2、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和求知欲望,培养收集和利用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确定主题,选择伙伴: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供若干与本课教学密切相关的选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确定自己的选题的同时选择伙伴。在《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主题下,又细化为“大气篇”、“土地篇”、“水篇”、“法制篇”、“行动篇”等;教师在学生选择之后是个调整过于集中或分散的小组。

2、接受培训,指定计划:教师在预见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培养。如:在“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主题的研究中,学生个人或小组在接受如何查阅文献、网络资源,如何进行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社会调查,如何进行数据归类、统计和分析等方法的基本常识和指导和培训之后,选定研究方法、明确分工、制定详尽研究进度。

3、收集材料,实施研究:学生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搜集、整理、综合分析利用信息,尽量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的观点和结论。如“大气组”可以采用统计、比较数据的方法,将江阴市;某两个月同期的大气质量比较分析,并横向联系生物、地理等学科相关知识;“水组”可以来用实地考察和对地理教师进行访谈的方法,分桥江阴市水资源丰富但乡间河流污染严重的现状,并提出建议;“土地组”可以采用上网、剪报等方式搜集有关“沙尘暴”问题的知识、资料、图片等信息。

1、充分利用网上已有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利用校园网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

2、师生均采用frontpage或power-poingt制作演示文稿;教师侧重在教学难点、课堂流程、主菜单的设计制作及音像资料的剪接上。

3.教饰将师生作品、重要环保网站、网上信息进行链接,便于课堂上充分合理利用。

四、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作好铺垫,明确主题。

一上课就组织学生观看“绿色奥运”的电脑画面提问:“体育盛会为何冠以绿色?”

学生观一边看电脑画面,一边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分析“绿色奥运”原由,明确本节课主题――环保问题。

(二)参与实践,探索新知。

师导生学共同理解“人类环境的含义”和掌握环境的分类的依据。

第一步:教师展示“环境要素”的课件,图片:长江、泰山、白云、森林、长城、北京故宫、铁矿石、东北虎、水杉、银杏树、卧龙保护区、苏州工业园区等。然后让学生在a、b两个大圈中进行分类。

第二步:学生观看画面,积极思考、讨论,并利用电脑进行人类环境分类的练习,并说出理由是什么?学生根据不同的标准把环境进行了分类,最后归纳为几大类: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矿产资源、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第三步:教师再对这几种类型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出环境的内涵: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介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三)交流讨论,经验共享。

同学讨论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表现、危害。

1、教师通过电脑画面,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一个过程。播放录像《中国沙漠化》、《水的呼唤》、《地球母亲的皮肤怎么了?》使学生直观感受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2、安排学生分组汇报有关对大气、水、土地等具体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适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说出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四)实践创新的精神,及时补充相关材料。

学生:观察电脑画面,领悟懂得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个过程,感受环境问题的具体体现。然后:各小组代表调出网上资料或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分别汇报有关大气、水、土地等方面环境问题的原因、表现、危害;其他同学注意借鉴,同时能够补充、质疑。

(五)总结归纳突破重点、难点。

教师:通过概括叙述汇报成果,总结归纳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对难点进行“借助成语――具体事例――理性认识”的重点分析。

学生:借助教师提示,参与分析、讨论列举具体事例,真正理解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直接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六)联系实际,巩固迁移。

教师:引导学生列举身边存在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分析其危害,增强环境意识及保护环境的紧迫性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学生:列举身边存在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分析其危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建议。

五、课例点评。

1、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奥运会”和“绿色”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通过“环保”这一概念把它们结合起来。本节课以学生的小组调查作为教学切入点,并适时选用学生身边的经常接触的事例,使问题产生于真实的情景,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教师顺势提出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所以情景学习环境最适宜于转向真实生活问题的解决。

2、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概念形成模式的学习中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教师以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各种环境材料为依托,层层深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既体验了环境概念,又强化了对环境问题形成的过程的理解。这样学生有机会去探索、去思考。这样,教师的注意力就不仅仅放在学生的回答上,还要更加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真实反映、思维过程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学生不同的认识风格、思维方式、探究能力等个别特征。同时,把学生搜集到的环保方面的典型事例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充分交流,以进一步验证已有的认知。在这里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体验、理解思维,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这堂课给学生提供了开放、融洽的心理氛围,为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思维以及他人互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课堂上的学习比较接近生活中真实、复杂的学习,使学生自己有可能去寻求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3、运用探究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实效性。本节课在注重学生体验事实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注重通过学生独立或合作运用知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克服了以往仅仅把思想政治课当作一门知识课的偏差,强调行为养成训练,既深化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了实践能力,并有效地将知识、能力内化为心理素质的提高。

4、善于开发教学资源,注重学习能力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行为方式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根据学生实际开发学习资源,并通过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材料的准备,教学问题的探究、解决等整个教学过程,既训练了学生搜集处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为日后进一步学习、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民基本义务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接下来,我将以课改要求和“立德树人”的新时代教育观为导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六个方面来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科学把握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公民基本义务》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题主要内容是介绍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有哪些,重点讲述了遵守宪法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这四项基本义务的内涵及要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义务,理解履行义务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从家庭、社会中得到的较多,而付出的较少,受成长环境影响,学生的权利意识很强,但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不强。尤其是对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更是知之甚少,或是认为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基本义务,理解履行义务的重要意义是非常必要的。我会循循善诱,为他们架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增进对宪法的认识。

能力目标:正确对待公民义务,增强履行义务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义务具体内容和要求。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

难点:理解公民履行义务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观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将紧紧地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配合情境设置问题,采取小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进行学习,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五、以上所述都是为了课堂更好的呈现,接下来我将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将从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部分展开我的教学。

(一)导入

课堂伊始,我展示一张漫画,让学生初步感知义务,从而引出课题——《公民的基本义务》。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幅漫画(一块蛋糕,“义务”的部分被切成了两半留在了桌上,而“权利”的部分被这人拿起),拿起的这块蛋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对,上节课所学的政治、人身自由、社会经济与化发展等公民基本权利。那能不能只吃权利这块蛋糕?显然不能。那生活中我们具体有哪些义务呢?这位戴眼镜的男生说纳税、不违反法律,真是一位守法的好公民。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系统地了解——公民基本义务。

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漫画导入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注重前后课程内容的联系,让学生系统把握教材知识,培养逻辑意识。

(二)新课讲授

接下来,我安排了以下环节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循序渐进,落实教学目标。

活动:看图说义务

课前,我已经布置了学生提前预习本课内容,梳理出来了主要的五大公民基本义务和其他基本义务。

展示六张涉及本课公民基本义务的图片,请同学结合预习成果,一秒之内举手抢答图片体现了哪一项公民基本义务?然后整体呈现本课的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设计意图:以抢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能带动课堂气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接下来,具体讲解五大主要的基本义务。

一是遵守宪法和法律。我会播放视频《我是宪法守护者》,并布置任务:根据视频和教材46页内容,小组自学讨论: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具体表现?如何遵守宪法和法律?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如有归纳错误或者不足的地方,其他组员可补充。

从而总结归纳出:遵守宪法和法律这一义务的是,为,怎三方面知识点。

设计意图:该部分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视频启发下,小组讨论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是维护国家利益。

活动:少数民族知识竞赛

首先,进行一个简单的少数民族知识竞答,题目涉及少数民族的概况、文化、语言等,在欢快热烈的答题氛围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增添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归纳总结我们必须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然后图文并茂讲述在喀喇昆仑高原的故事,印度官兵悍然越线挑衅,我国士兵与其发生激烈冲突,5位官兵英勇牺牲。并提问:战士们的行为为何让我们动容?从而归纳总结我们必要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设计意图:以知识竞赛的趣味方式,寓教于乐,真实的热点故事,激发学生的义务意识和爱国情怀。

三是依法服兵役。

接着刚刚喀喇昆仑高原上官兵的故事继续讲述,作为军人,他们其实也是积极履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再呈现一个没有依法服兵役被法律制裁的案例。从而归纳总结: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

四是依法纳税。

接着就上述的军人谈到我国的国防力量,国防力量的逐渐强大也离不开国家的巨额的国防支出:2012年国防支出预算比上一年预算执行数增长6.8%。提问:你知道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吗?——税收。我国的税收有一个特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活动:案例分析,要or不要

请说出你的选择和理由。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归纳: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设计意图:以上的两个义务均从“维护国家利益”义务的案例展开,既体现了课程的整体性和逻辑性,也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三)巩固小结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我会请小组代表归纳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再点评总结。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注重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六、在拓展作业部分,我会让学生去发现身边没有积极履行公民基本义务的现象,并写一份倡议书。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七、最后我来谈一谈我的板书设计

板书是提纯的金、琢成的玉。我这样的板书图文结合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教案

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指选举权、被选举权,参加管理国家,担任公职和享受荣誉称号等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者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国家保障人民参加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等权利。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权利。同时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机关进行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二.法定。

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它是公民的经济要求在政治上的集中反映,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其他权利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公民的政治权利是由宪法、法律确认的,并受到宪法、法律的保护;同时它又受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公民享有政治权利的广度及其实现程度如何,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化程度的标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宪法、法律保障,公民不但可以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而且还可以通过社会提供的诸如公职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制度、社会协商制度等多种形式,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三.内容。

政治权利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选举与被选举权;公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的权利。

1、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

2、勤政、廉洁、高效有利于政府取信于民,有利于国家长久治安。

五.剥夺。

“剥夺政治权利”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附加刑。是人民法院根据刑法的规定,剥夺犯罪人作为国家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国家管理和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所谓的“剥夺政治权利”并不是剥夺的一个人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资格,只是将他参与社会管理和参政的权利剥夺。一个社会人的资格在民法上称为“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是天赋人权,不可剥夺。

原因对一些犯罪分子附加或单独适用剥夺政治权利,主要原因有三:一、对危害国家安全和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主要是因为此类犯罪都是故意犯罪,主观恶意强、社会危害极大。对这些敌视、蔑视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国家当然要依法剥夺他们从事政治活动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因为如果不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他们则有可能利用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继续从事犯罪活动。第二,对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的犯罪分子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可以防止他们被特赦或假释后利用政治权利再从事犯罪活动。第三,对一些严重的犯罪分子剥夺政治权利,可以防止他人代其行使某些政治权利,如以犯罪分子的名义发表宣言、著作等。

判决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宪法所赋予的,非经人民法院司法判决不能以任何形式剥夺。政治权利不能继承,转让。除由人民法院判决减刑或撤销附加刑,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能申请免除。也不能申请用其他刑罚替代。犯罪分子的政治权利被剥夺后,其还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不服判决的上诉、申诉权利。如果有发明,可以委托他人代为申请国家专利,也可委托他人有偿转让,以实现其财产利益。

政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公开课的教案

教学过程:

1、同在一片蓝天下,受教育权的条件如此不同。公民在享有受教育权上是平等的吗?

2、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

面对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由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存在许多类似现象,这也是学生社会中必须面对的,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在“享有权利的平等性”上学生有可能会产生分歧,当小组讨论无论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把讨论引导到辩论,即可以让学生之间辩论,也可以师生之间辩论,在这个过程中第2题的答案,必然会作为论据被引用。

通过老师的积极参与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公民权利是平等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但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不同,人们的实际权利会存在不平均现象,公民权利的平等性不等于公民权利是平均的,但国家通过法律、制度、物质等各方面的措施,最大限度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这两个问题解决之后,紧接着让学生思考回答第三个问题:

3.在河北省中考政策中规定,外来经商、务工人员子女只要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就享有与本地学生同等的报考资格,不再象以前一样必须回原籍或报考学校受限制。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宪法第33条增加一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此问题在于使学生知道,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执政为民、保障人民利益的观念也在增强,我国公民将更充分地享有更多的权利。

接下来以“头脑风暴”抢答的方式,激励学生回顾知识,解决第四个问题:

4.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权利?

在学生回答之后,进一步要求他们为权利归类,学习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多角度认识问题,“温故而知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正如刚才提到的,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等一系列公民权益如何保障的新问题日渐凸显。引出第五个问题:

5.为什么我国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居住、迁徙自由等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根据学生的知识和社会储备,学生会通过对我国人口现状等的分析来作出解释,更深的原因涉及面较广,教师不必过多延伸。

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宪法等法律在规定权利时是实事求是的,公民权利是真实的。

公民权利的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完全割裂的,因此问题的设置也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在五个问题分析解决以后引导学生看书,进一步明确权利的特点。

既然是特点,它就应该是我国特有的。为此引入美国大选的例子,这是一个时政知识,又是学生的兴趣点:

漫画《驴象之争》:

20两位美国总统候选人布什和克里竞选资金预计将达到五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由于国家性质等问题学生没有学过,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美国普通民众根本无力参加竞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口号下掩盖的是事实上的不平等。我们和资本主义国家是有本质区别的,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解决难点采用“看剧说法”的方式,对于重点知识“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则采用“演剧说法”的方式。通过学生参演更深入的亲身体验社会百态,再次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你认为司机、丢钱乘客、其他乘客等会有哪些做法和反映呢?请接续表演、自愿结组,每组表演时间不得超过一分半钟。

学生设立的情景可能会有以下几种:1、司机不管2、司机要求对所有乘客搜身检查:乘客都顺从的接受搜身检查,或者有的乘客不同意,发生争执、甚至动手打架现象。3、司机售票员求得乘客们的理解,将车开到派出所,寻求警察的帮助等等。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可能会有很多情况,教师应根据实际控制学生展演的时间。

如果学生只谈出错误做法,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所演剧中人物的行为,错在哪儿,为什么错,正确的`应该怎么办。

设计此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人物行为的评价,认识到应该“依法正确行使权利”当学生的演示无法涵盖我们要达到的要求时,教师可以亲自参演,比如可以扮演抓住的小偷,抵赖说:“钱现在在我手中,你们不能拿走,我也享有财产所有权呀。”这当然会激起学生的反驳,“公民享有财产所有权,但国家只保护合法财产所有权,以非法手段谋取是不受保护应受到制裁。”

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有了权利还不够,要从四个方面作起才会依法行使权利。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如何维权,应该让学生进一步回顾:当我们的生命健康权受侵害时怎么办?当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侵害时怎么办?进一步使学生树立维权意识。

由于剧中情境是“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既是权利又是义务。不可避免会涉及权利义务关系应该根据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对知识的学习为的是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要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学生自己学会正确行使权利,自我提高之后通过课外探究的活动,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对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小结之后,我设计了课外探究活动:

(1)社会调查:调查我市公民自身权利知多少?公民维权途径知多少?

(2)开展“天天3.15活动”,利用节假日进行“消费者权益”宣传活动,并向有关消费者提供维权帮助。

之所以如此设计教学过程,我认为是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通过鲜活的事例,使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所学知识,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增强公民权利意识。

2.通过讨论调查社会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学会与人交流,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3.通过学生分析并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教案

一、引论。

公民政治权利无疑是政治学与法学所共同关心的,但是,学者们偏重于对具体政治权利的研究而很少从总体上对之加以论述。这使对公民政治权利的界定停留于表面,对公民政治权利的构成理解含混、不合逻辑,更缺乏对公民政治权利的深刻把握。本文从二个方面讨论公民政治权利:公民政治权利是什么和为什么要有公民政治权利(即公民政治权利存在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关于公民政治权利的二个相关而基本的问题。本文的理论意图在于从总体上把握公民政治权利并对之做较为深刻的阐述。

二、定义与结构。

对公民政治权利,通行的定义是:“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以及在政治上表达个人见解和意见的权利”。[1]这仅仅是关于公民政治权利的形式定义,因为这一定义仅仅指明政治权利与作为一种政治行为的参与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指明公民政治权利作为宪法上制度设计的功能与本质所在。有的学者注意到了政治权利的功能而将其定义为:“参与政府管理与影响公共政策之权利”。[2]这一定义对政治权利的功能的'理解仍属偏狭。另有学者把政治权利定义为:“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资格”。[3]这一定义正确地从利益出发把握政治权利,较为深入地指明了政治权利的功能,但是,否认政治权利属于利益本身而仅视其为政治手段,更没有揭示公民政治权利的本质。

本文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定义是:公民参与并影响政治生活从而得以在社会的政治生活领域达到自我实现的权利。这一定义包含了对政治权利的二项相关认定:第一,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以此区别于公民的人身权利、物质权利、精神生活权利。由于政治生活在本质上是主体间利益关系的特定形态(与公共权力相关的形态),因此,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影响是涉及利益分配及其实现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同意政治权利作为政治手段而存在。第二,在最终的意义上,政治权利是使公民在社会的政治生活领域达到自我实现的权利,参与并影响政治生活则是达到这一自我实现的必经途径。因此,政治权利还应被认为是利益本身。这是超越了参与并影响政治生活这一层面而对政治权利的理解。

[1][2][3]。

政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公开课的教案

本课是初二思想政治法律常识教材的最后一课,具有学科思想教育的总结和落脚点的性质。从思想教育来说,本课具有重要的地位,落实到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上。从知识结构来看,上下册教材分别从法律的作用,国家与法律,公民与法律等不同侧面,以宪法为轴心,阐述了有关的法律知识,本课则以宪法为中心和依据,综合讲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有关知识,既是对前15课的总结,又是对其的深化。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

识记――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公民权利平等性的表现;我国公民权利广泛性的表现;我国公民权利真实性的表现。

理解――列举实例,表明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联系实际,说明公民要依法行使自由权利。

运用――结合身边的实例,对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进行讨论,分析和判断,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

(2)能力目标。

提高判断分析能力。即判断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分析我国公民权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真实性。

提高划清界限的能力。即分清什么是正确行使权利,什么是非法行使权利。

(3)觉悟目标。

学习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学习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增强权利观念和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逐步养成依法办事,依法律己,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行为习惯。

3、教学重点。

(1)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

(2)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

4、教学难点。

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

依据:由于初中生思想认识上的原因,法制观念的缺乏、淡薄,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时常发生,同时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也不懂得依法维护,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反而采取忍声吞声或采取非法报复等手段,都是错误的。因此,教育青少年学生要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二、说方法。

1、说教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讲解中要注意精讲,多设置富有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为此,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1)具体事例法。除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事例外,还应多举一些影响比较重大的典型案例。如陈希同、胡长清、成克杰等受贿腐败案件,既说明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又体现了党的国家坚决打击腐败现象的决心,要求青少年学生要坚决同腐败行为作斗争。

(2)讨论法。在上述具体事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一两个典型事例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对陈希同、胡长清、成克杰这些案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件处理说明了什么观点?并可以要求学生也举一两个有关的案例。

(3)比较法。如在讲述“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时,可以例举一个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对受到不法侵害时,逆来顺受、忍气吞声、非法报复、依法维护的不同结果进行比较,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地理解要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才是正确的行为。

(4)充分利用幻灯、录像机等教学设备和仪器,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教学节奏。

2、说学法。

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识记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并能做到理解。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和原理,来分析有关的案例,并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做到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同各种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

三、说程序。

导入新课(5分钟)。

新课讲解(30分钟)。

(一)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

应当点出,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情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行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决定了我国公民的合法权利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

1、公民权利的平等性。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117――118页中的事例,教师可以用幻灯片再例举有关陈希同、胡长清、成克杰的典型案例材料,要求学生思考,并加以提问“这些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在以上的案例中,有高级领导干部,有犯罪的“克星”,他们违法谋取权利,想得到个人的特权和好处,同样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说明我国公民权利具有平等性。引出:

公民权利的平等性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表现: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定权利;平等地承担法定义务;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强调:在我国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论职位多高、功劳多大,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试一试”小栏目进行课外讨论。

2、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享受权利的主体极为广泛。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第十三课中关于“行使选举权利的资格”一目(教材第65――66页),点明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是权利的主体,这反映出我国公民权利主体的广泛性。

享受权利的范围极其广泛。我国公民在经济、政治、人身、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享有权利和自由。可以用幻灯片显示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所享有的公民权利。同时,请学生指出哪些是公民的政治、法律、人身、文化教育的权利和自由。

3、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9页的有关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国家的哪些法律确认了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国公民享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具有哪些保障?并进行提问。

教师归纳:说明正是由于有法律的规定和保障,有选举制度的具体规定来落实,并且有物质的保障,所以才能使公民真正有效地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然后可以用幻灯片显示有关资本主义选举制度中的有关资料和竞选费用,对比说明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优越性和真实性。

然后对照课文中真实性两个方面的表现,学生就会比较清楚地明白这两个观点。

小结:通过对我国公民权利具有平等性、广泛性、真实性的特点的讨论,分析和学习,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而且还真实可靠,这充分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么,我们就应该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为我国的法律制度、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做出自己的努力。

在了解了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后,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呢?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公民不能正确把握,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

课本第120――122页共有五个案例和一个资料,可以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分析一个案例。然后讨论,公民应怎样行使权利。分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在发言时要求先简述案情,再分析案例,后论述公民如何行使权利。一个组的代表发言,其他组的同学评分,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归纳案例并说明,公民正确行使权利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得以非法手段谋取权利。

2、不得超越合法权利和范围。

3、要采用合法方式,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自由权利。

4、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总之,我们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公民不得滥用权利和自由,而应依照法律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各项自由。

课堂练习:(5分钟)。

1、如何理解我国公民权利的平等性?

2、为什么说我国公民权利具有广泛性。

3、作为公民,应当如何依法行使权利?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明确了作为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权利。作为公民要做到知法、守法、护法。我们了解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是知法,而能够依法正确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正是守法、护法的表现。

课外练习:(用幻灯显示)。

某青年工人朱某,经常在深夜放音乐,吵得邻居刘华等无法休息。有天夜里,刘华向朱某提出意见,而朱某认为听音乐是他的权利,不但不听劝阻,而且在争执中反而把刘华打伤。此后,刘华只好忍气吞声。刘华的弟弟刘刚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伙同两位朋友闯进朱家将朱某狠狠揍了一顿。

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事件中朱某、刘华及刘刚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行为?

2、这一件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加以分析。

四、板书设计。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1.创设情境:(出示图片)仔细看一看这张福利彩票,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中了15万元大奖)。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15万大奖他能全部得到吗?为什么?

2.刚才同学提高交税,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纳税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纳税)。

二、合作交流,理解税率。

1.关于纳税你知道多少?我们在课前已经查阅了有关纳税的知识,请在小组交里交流交流。汇报:

a:纳税的意义是什么?打开书本第7页,读一读你知道吗的第一段。法律规定,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b:有哪些税种呢?王老师课前查到了20xx年的税率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税种,税率)。

其实税种和税率是比较专业的知识,我们今天只做初步的了解。

2.说出以下税率表示的含义。

a.彩票中大奖后,你知道要缴纳什么税种?(个人所得税)。

我们在表中找一找,个人所得税种的偶然所得对应的税率是20%。

这里20%表示含义是什么?请2—3人说一说。

(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金额是大奖金额的20%)。

b.税率的意义会说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里的税率。(读题,同桌互相说一说)。

c.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题,自主探究。

1.出示例1:你能忙算一算这个人税后得到多少万元?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学生板书),交流。(学生到前面讲)。

强调:在计算过程中可以把百分数转化成分数也可以转换成小数。

总结提炼,这是几步计算,关键的是哪一步?这一步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是简单的百分数乘法应用题。

2.出示例2。5200元可以买到摩托车吗,为什么?

一起查税率表(缴纳10%的车辆购置税)。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题目(学生板书),交流。(学生讲)。

与例1对比:这题前面一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结:解决交税的有关问题关键是弄清“税率”的`意义,缴税多少其实就是求总量的百分之几多少。

3.认真读一读这2道题目,你发现了什么?同样是营业税为什么税率不一样呢?

我们再一起去看看税率表。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从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发现,纳税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你们知道哪个税种和我们关系最密切?我们来看一看的税率表,发现大部分家庭涉及到的是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资薪金。

a我把20xx年的这个标准放得大一点:

1.读一读题,你理解这个交税方法吗?再和同桌讨论讨论。

2.出示2个人的工资,他们各应纳税多少元?

3.帮王老师算一算这张工资单上的税额是怎么得到的?

4.有困难怎么办,再回去认真读题目(小组讨论讨讨论)。

5.那种算法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借助下线段图来帮组我们理解,看得懂吗?

谁来给我们解释下?

b其实公布的标准和现在不一样,(出示),(.3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元)对比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同桌讨论讨论。

五、全课小结:

关于纳税你还有什么疑问的?可以提出来一起探讨。

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教案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是公民极为庄严的政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

我们应该选举那些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健康条件和议政能力比较好的公民当人大代表,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行使国家权力。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认真对待,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

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让人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参加国家政治生活,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自由和法律的关系:我国公民享有合法的政治自由必须在我国法律范围内进行。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法律和自由统一的,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

3、监督权。

监督权包括批评和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形式。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初中政治第四册教案

“从进修卑沉本人的分梨权起头初中政治教案,慢慢学会卑沉本人的财富权、现私权,那就是一个小公平易近的养成之道。”立正在办公室里,崔武神色严肃地说。不外,正在一些同事眼外,崔武虽无才调,却往往“用得不是处所”。2005年,他开办名为“平易近告官”的网坐,博接苍生状告当局的棘手讼事,其间,他曾协帮外国矿业大学一位传授状告徐州市六大行政机关,还正在报纸上撰文疾呼,“若是市长行政只满脚于批示,那那样的市长,小学生都能胜任了!”“国所需要的公平易近,只需他们无被乱的习惯;国所需的公平易近,是要他们无配合自乱的能力。”崔武一字一句地诵读出那番话。初外政乱教案正在身后的书架上,取公平易近教育相关的册本共无11本,崔武尤为赏识其外一本名为《新加坡公平易近道德教育研究》的学术博著。他买了十几本放正在抽屉里,碰着对教育感乐趣的客人就送上一本,“能拉回一个算一个”。说罢,崔武笼统地晃了晃手外的苹果,教员们一阵捧腹。最后,只要以秉承陶行知先生办学理念而闻名的行知小学校长杨德清一人给夺回覆,但那颇为暗澹的功效仍然令崔武兴奋不未。“同窗们,我们分的苹果叫做反义之果,而不是进修成就之果,其实每小我都无机缘让取,大师如何没像驰彤同窗那样自我推荐呢?”现实上,外国的公平易近教育课程,简直曾正在“五四”勾当之后的新教育实践外持久开设,曲到1948年后起头从课程系统外逐渐退出,被政乱教育取代。林红燕告诉记者,正在努力于公平易近教育推广的工作上,崔武的“才调错位”出格严峻。正在致信各校校长之前,崔武曾推掉手头的两个主要案女,闷正在办公室里半个月,起草了一份《公平易近教育办理章程》,三万多字的草案,共计八章四十四条。虽然正在轨制改良方面功效不小,但崔武感受“问题也不少”。“那若是哥哥和弟弟都出格想吃呢?”崔武蹙灭眉,继续发问。对于崔武来说,更大的现实是公平易近教育正在初、高外教育外所面临的困境。行知小学杨德清校长视崔武所努力的公平易近教育推广为“一类教育价值不雅观的回归”,而崔武也常援用陶行知的说法,“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平易近。将来所需要的公平易近,即今日所理当养成的学生。”“保守的道德教育过度强调权力,认为多讲讲无私的故事就能实的初中政治教案招考教育“叛变者”回讲堂为学生上公平易近教育课让人变得无私起来。”崔武向天一指,“但让每一小我都成为圣人,那就像空外阁楼。”“可惜最末的功效却是,我们培育圣人,培育状元,培育好汉,唯独没无培育大苍生,所以保守教育下的学生要么无依赖人格,要么无人格,要么无暴力人格,唯独贫乏公平易近人格。”崔武说。崔武的“敌手”是外国保守的招考教育。16年前,正在江苏省东台市做初外教员时,他感应,教育的意义似乎就是“那些分数”。所无学生被分成两类dd勤学生和差学生。教员是绝对权威,一旦看哪个学生“拖班级后腿”,就罚坐,罚蹲马步以致罚跪。正在本年岁首年月的大学同窗聚会上,崔武和仍然死守正在教师岗位上的旧日同窗聊起本人的现状。“那就是现实。”崔武缄默片刻,说道。迟正在1988年,时为师范院校学生的崔武就曾慕名来到南京的陶行知留念馆,他至今还清晰记得博物馆里留存的陶行出名言:“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外人,要做一品大苍生”。崔武拿起了一驰写满了推荐来由的小纸条:“驰彤小同窗是唯一一个把票投给本人的人,她的来由是:我每天都认实扫除教室卫生,我爱劳动。我每天迟上到教室就擦窗户,然后再收拾书包。”比如,虽然设立了教师办公室卫生评分公示轨制,但校率领的办公室常年满分;良多班级虽然成立了公共事务推进社,但学生们仍习惯由教员指点会商议题;学生们虽未驰口就是“小公平易近”,却仍然分不清“公平易近”取“人平易近”的不同。“法乱社会的前提是公平易近社会,若是人人都爱惜本人的权力,并且拥无参取公共事务的志愿取能力,公权力还会如斯不受限制吗?”崔武抬高了腔调,“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问题,就是教育臣平易近仍是教育公平易近的问题!”每隔几天,崔武分要抱灭厚厚一摞“教案”,分开位于市焦点的办公室,驱车穿过南京长江地道,到那所村子小学权力教书。“崔律师教学体例多变,是一个很无盘算的人。”杨德清校长说,崔武还特意创做了一篇新三字经,共分为价值、、、结社、行知、平易近从、为政、权力八篇,现在未正在学生外口口相传。崔武寄望到,正在场的同窗或可惜或恍然大悟,而正在课后教员们的培训心得外,他读道:“学会投票并不难,难的是培育孩女们的权力认识”,“我们过去的人才培育价值不雅观太单一”。初中政治教案招考教育“叛变者”回讲堂为学生上公平易近教育课,像往常一样,刚一碰头,崔武就给教员们出了个难题。“那就是现实啊!”崔武频频灭同样的话,只是语气加沉了良多。正在那位律师眼外,公平易近教育的实量是注沉个体权力认识的.培育,而那取一味强调履行权力的保守“圣人教育”模式截然不合。慢慢地,崔武发觉,学校的某些处所简直正在悄然起灭变化:本来正在教师大会上,只要率领席上放茶杯,现正在则遵照一人一杯茶的准绳;凡学校公共事务,校长只拥无七分之一的投票权(校长委员会共无7人);学校会按期开展“跳绳满分取进修满分一样棒”的“更新教师不雅观念”勾当;每一位教师的办公室门口设无卫生监视牌,由学生轮流评议打分,并做出公示。“所以我就变成教育界的叛徒了!”他推推眼镜,自嘲道。“公平易近教育?公平易近教育是什么教育?”同窗问道。“搞公平易近教育的人,本人起首得是公平易近吧。”崔武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女会打洞嘛!”“多盘算”三字也几回呈现正在同事对崔武的评价外。据辅佐林红燕回忆,崔武曾正在法庭上以文言辩护词替拆迁户辩护,引得法官曲呼“服气”。正在崔武的书柜上,摆放正在最显眼位放的册本是十缺部兵书,据称,他可将《孙女兵书》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那可不是我说的啊。”崔武满意地挤挤眼睛,“那是陶行知迟正在1919年就提出的公平易近教育理念!”他又问正在场的教员,若是采用哥哥切梨,弟弟挑梨的分梨体例,会不会更容难被兄弟俩同时接管呢?良多教员想了想说:“风度不够,可是蛮公允。”崔武自学了零零5年的法令学问,并通过司法考试,转行成为一名律师。但投身法令后,他同样面临利诱:一些委托他代办代理案件的群寡,还没开庭便因为私人短长而四分五裂;一些涉及当局短长的案件,法院根柢不接管诉讼申请;一些经媒体曝光的案件,上网不到3小时便被一删而净。2009年4月,养成的第一课仍然取分果相关。课程从题是让学生自行设想对一个苹果的分派体例,而教员只能做逛戏的“监视者”而非“参取者”。崔武发觉,正在全班27驰选票外,无13驰投给了进修最好的李苗同窗,而其他被推荐人的被选来由也大同小同。他告诉记者,虽然公平易近教育迟未提上政策层面,但从推广的结果看,公平易近教育的普及仍多集外正在小学阶段,很难进入初、高外范围,“那是因为公平易近教育取招考教育正在本量上是对立的”。“不合错误!”崔武迟无准备,“正在现实糊口外,面临短长纷让,无几多人实的肯扼杀本人的需要而去讲礼让呢?”2009年3月,“潜逃”教育多年的崔武试图“回归”。他汇集了南京市50所沉点外小学的联系体例,然后采办了信封和邮票,忙了大半天,事实将题为“合做成立公平易近教育”的信件寄往每一所学校。颠末深切思虑,他起头将问题的流头指向公平易近教育。“显而难见,那类讼事费劲不奉迎。”同事评价道。“哥哥理当向孔融进修,让给弟弟吃。”他自问自答,教员们几回点头。“一个大梨摆正在兄弟俩面前,如何分才对?”颠末激烈的会商,学生们决定用写明推荐来由的投票体例决定阿谁名为“反义之果”的归属。“那就是功平易近教育和公平易近教育的价值不雅观不合。”正在课后的教师会商会上,崔武再次借用陶行知的名言,“要晓得,你的教鞭下无瓦特,你的冷眼里无牛顿,你的耻笑外无爱迪生。你别忙灭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比及立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昔时的小学生呦。”“我也回归教育啦,正在做公平易近教育的普及。”崔武说。那位“志愿者”本年41岁,无些发福。衬衫、西裤、皮鞋、领带,发型诚恳齐零。16年前,他是一名村子外学的语文教师,现正在则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担任人。他所传授的内容也不再是语文,而是令良多小学教师感应目生的公平易近教育。“仍是理当让给弟弟吃,那就是更好的让梨故事了,对小孩的教育意义更大。”一位教师似乎颇无把握,初中政治教案急灭插话。做进修的办理者dd初外政乱第一册教案2010年12月5日from:/。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