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跨国企业公共关系论文(优秀16篇)

时间:2023-11-29 20:35:54 作者:念青松

通过研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指导和帮助。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分析论文

1.对外直接投资据商务部统计,截至底,共有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在139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对外直接投资334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寻找资源和制造业本地化成为主导.20,采矿业和工业制造业分别占投资额的48.4%和21.8%,位居投资领域前两位.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的.瓶颈制约问题越来越突出,企业主动到海外投资,既弥补了资源缺口,又可降低企业成本;而制造业向海外转移,也是避开各种壁垒,主动拓展市场的明智之举.二是投资方式多元化,海外收购行为增多.

作者:王谦作者单位:刊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technologinformation年,卷(期):“”(8)分类号:关键词: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分析论文

企业一定是在各种环境的锻炼下,才会真正成长起来,九七金融危机,虽然造成了韩国多家企业破产,但也为三星、lg的崛起奠定的环境。从我国企业的来看,总体上应该是正处于走向世界,走向强盛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能否在全球崛起,取决于中国企业能否在全球崛起。对于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之路,总体上应该乐观的。

虽然的在战略上,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必然会造就中国企业的崛起,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不利于因素在制约着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发展。这些因素包括:

1、国内消费市场。

消费与生产是统一的,近些日子的物价上涨,应该说有部分原因归结于中国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脱节。我国人员薪资占gdp的比例可以看出,我国gdp增长的财富相当大一部分并没有转化为国内市场的消费力。这必须造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必然加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激烈程度,反而对企业的健康成长不利。这在我国诸多行业已经反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微利、而是暴利才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毒瘤”。

2、资本市场。

中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育。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对中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仍显得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适应企业发展资金需求的相对自由的资本市场;在股市二级市场上的交易资金难以真正进入企业现金流之中;总体上直接融资比例偏小等问题。中国企业要在国际上建立参与竞争,就必须要有一个较完善的资本市场的支持。

3、软件因素。

中国企业要参与国际化竞争,在全球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策略。

首先,中国经济在全球中的如何定位的问题。

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工厂”吗?英国、美国都曾经是“世界工厂”,造就了其在全球强国的地位。但是,与我们现在所提的“世界工厂”不一样的是,英、美除了在制造方面外,还包括了技术、品牌、人才的全方位的领先。因此,要真正成为“世界工厂”,还是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为,除了劳动力廉价外,我们实在找不出还多的竞争优势。而未来全球的竞争,更多的依靠人才质量,而不是人的数量和劳动力的低价。

中国以出口低价产品进入全球市场,从而取得贸易顺差和经济的增长,这种模式越来越受到了挑战,近日来的人民币升值、物价的上涨与这个背景是分不开的。所以,重新寻找和建立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总不能靠越来越低的劳动力成本来参与全球竞争吧!如果那样成立的话,那么这种发展是违背了发展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事实上,当各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也是一种必然,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都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

关于作者: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眼光瞄准了国际市场;与此同时,为了加快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步伐,促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政府也放宽了企业投资在政策上的限制,同时我过提出”走出去”战略.到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近370亿美元.与此同时,一批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如海尔、金城、中集集团等,到境外投资办厂,在国际市场也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还形成了有效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模式,为其他中国企业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经验。文章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行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及应注意的原则,对企业的投资管理体系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提供防范策略。

关键词:对外投资模式分析风险防范企业战略。

选题背景:这学期学得是国际投资学,主要是讲关于投资方面的知识,既然学得是投资,我觉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模式分析这个题目和这门课程的联系最密切,同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也是国际投资学这门课程最后一节课上所讲的内容,对这节课的印象也较之其它题目来说比较深刻。

文献综述:对外投资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解释外国投资发生的特点、原因、机制和后果.这些理论对于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投资主体.就境内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而言,我国境外投资正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但大型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就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主的结构。这些行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行业,自然也成为中资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3.投资方式.从海外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看,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相应还相对较少。目前,虽然新建投资还占有相当比重,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4.投资地域.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中国的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从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分布看,高度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港澳地区仍是投资的热点,但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而其他地区的投资有所上升。

5.投资行业.我国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就我过对外投资的存量来看,集中分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制造业。从近期的发展态势看,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行业.

1.建立海外营销投资模式,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有单一的国内市场走向全球性市场,如我国的三九集团.

2.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直接在境外设厂,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如华源集团.

3.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如海尔集团,由中国名牌成为世界名牌.

4.海外并购资产-品牌,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当地市场的海外投资模式.例如我国的tcl.

5.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我国那些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企业,例如,北京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商标已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

6.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推动,注重的是国家的宏观利益,例如,我国三大石油巨头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是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问题。

7.海外研发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而非传统的制造企业或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具有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例如我国的华为集团。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四、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五、企业对外投资的企业战略。

1.巩固的国内市场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对选择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巩固国内市场份额是个重要的问题。

2.制定明确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跨国经营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国际化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每项投资和经营必须服从整体。

3.在海外投资项目选择上,要合理取舍产业链条,确定经营方向,从资源重组角度出发,以降低成本为基点,开拓海外市场或寻求海外资源和技术,将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耗能高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转向境外相关地区。

4.着力完善跨国经营管理制度。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和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5.加强成本管理和战略控制。

6.高度警惕和防范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

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应对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7.企业对外投资离不开充沛的资金来源。

结论:中国对外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虽然总体规模尚小,但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地区分布逐步扩大,行业流向重点突出,经营层次逐步提高的良性发展格局。合理的战略安排能促进中国企业更有效率的进行对外投资,这包括对外投资产业、区域和方式的选择,政府的服务和促进措施能够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2.车耳。投资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

4.钟朋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五种模式比较[j].2003。

5.明娟老师上课课件。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我国企业要想在全球性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走跨国经营的道路。文中分析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跨国公司既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又是全球市场大舞台上的主要竞争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跨国企业的发展从无到有,至今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起步比较晚,在发展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我国确立了实施“走出去”战略后,国内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寻找发展机遇。中石油、中石化、海尔、华为、联想、新希望等一批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无论是国有企业外还是民营企业都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6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3%,截止20底,中国近7000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l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1179.1亿美元。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48.4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79亿美元,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1189亿美元。,我国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同比增长63.6%。截止203月底,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1131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超过1.2万家。

1.宏观上。

(1)缺乏总体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主要表现在对海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未建立统一、权威的专门管理机构,也未制定系统、稳定的海外投资促进法律法规体系。国家在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政策上也没有形成成熟的导向机制。由于国家的宏观信息系统不完备,现有的海外投资项目多数是根据多种渠道得到的非系统化信息决定投资的,致使我国的海外投资项目无论在行业还是地区布局上,都没有统筹安排的主攻方向和目标,投资行为上表现出无序性,对外投资随意性大,造成海外重复投资,恶性竞争,影响我国境外投资的整体效益。

(2)政府各部门协调不力。

我国政府对跨国企业的宏观管理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政策及措施。举办海外企业的现行做法是经计委、财政、经贸、外汇各部门的批准,各管一段,互相协调不力,项目审批程序复杂,职能交叉,导致效率降低,各部门、各级别的层层审批加大了项目的'成本,没有有效的审批和管理制度,以致常常出现政令不一,企业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了企业海外发展的积极性。

2.微观上。

(1)企业机制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环境。

我国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其处于半政府状态的企业机制,决定了国有企业在管理上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受地区、部门、行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所制约,再加上市场机制还不够成熟,企业还没有成为中国市场的主体。

(2)企业缺乏技术优势,产业结构仍停留在较低层次。

我国的海外企业普遍缺少产品的技术优势,研发水平低,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总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虽然跨国投资和经营的行业不断拓展,但低层次的格局仍未改变。

企业国际化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力资源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目前,中国海外企业的外派人员多以外语人才为主,这其实只是符合了企业海外发展的最低要求,而国内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高级人才目前还不多,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领导人才更少。

1.政府应加快改革管理体制。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市场我国政府应改革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跨国企业日常业务的行政干预,避免政府角色的越位、缺位与错位,应作为市场的组织者和监管者,加快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建立政府与企业新的协调配合关系,打破行政权力分割的局面,理顺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产业结构、地区分布、投资规模等作出规划、指导和协调,使跨国经营活动纳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2.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我国跨国经营的企业要转换企业机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高效的决策系统,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的经理团队。

3.寻求差异化优势,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差异化优势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可以是与产品相关的技术优势、研发创新优势,也可以是组织和管理技能优势,与市场相关的营销管理优势等。

4.打造产品本土化。

我国企业应研究开发本土化,不仅要创出国际品牌,还要使品牌在跨国经营中“本土化”。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时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将研发中心设在所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把对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培养我国企业的品牌,培养当地消费者对我国企业核心产品的认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辟新业务和扩大市场份额。

5.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没有办法摆脱“低质量产品-低价竞销-遭遇反倾销或知识产权侵权”的梦魇。但企业在国内投资搞研发,往往事倍功半。到欧美发达国家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已成为部分企业获得成功的途径。

我国发展跨国经营的关键是人才,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和市场环境,又具有在海外从事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当务之急。要着力培养一批既懂外语,又懂法律;既善于管理,又通晓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担当公司海外经营的管理和业务骨干。同时应制订严格的选择、任用、轮换、淘汰和退休制度,改革现行任期轮换制,对海外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任期,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业务性质和发展需要确定。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分析论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走上跨国经营的发展轨道,活跃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在国外投资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已成为我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面。

我国中小企业实行跨国经营一是可以获取国际资源,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由于国内投资过于旺盛导致国内资源紧缺,特别是能源成为限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一些具有战略意义资源的进口又受到很大限制。通过企业跨国经营,在境外设立资源开发基地,可以获取稳定的资源供应。二是可以为企业寻求更多资金获得发展。企业通过跨国经营,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东道国,可以吸引更多资金,如通过与东道国企业合资,向东道国金融机构贷款筹集资金,或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融资。三是可以为企业提供新的境外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只有主动出击,在更广阔的空间里配置,来实现经营效率的提高和效益优化,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四是可以开拓市场,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开展跨国经营,可以开拓东道国及其周边市场,为企业创建品牌奠定基础,同时可以规避国际贸易壁垒。五是可以利用境外技术优势建立研发基地。此外通过国际化经营转移国内过剩的产能,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统计调查,我国已在境外投资设立海外企业6758家。投资涉及的行业从初期集中在贸易方面,发展到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领域。我国出口年增长速度为17.4%,高于全球平均增幅9个百分点,其中,中小企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我国外贸出口和外向型经济的主力军。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是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重要方式之一。据估计,我国香港特区加工业有70%以上已转移到内地,其中大部分是出口加工型的中小企业。目前,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有近15万家,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从业人员3000多万人,约占城乡工业就业总人数的35.4%,在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45.2%上升到72%。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以中小企业占很大比重的浙江省来说,其境外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为58.78万美元,中方独资的平均投资规模仅为9.67万美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60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子公司平均约260万美元的规模。根据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情况,我国目前现有的跨国经营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和规模等方面与国外跨国公司有相当的差距。中国企业资金缺乏,自有资金很少,靠自己的财力去海外直接投资,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是很难的;中国企业在技术上还缺乏优势,虽然中国企业的技术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但从总体上说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还较大;由于长期实行外贸与生产分家的政策,我国缺乏管理跨国公司的人才;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小,形不成规模优势;我国跨国公司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水平落后,与发达国家企业产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

2.利用比较优势进行的投资较少。我国真正利用比较优势实施跨国经营的企业不多,主要是因为我国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企业发展水平不高,对先进技术尚处于消化吸收阶段。

3.我国中小企业经营机制还很不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突出表现在大多数企业外贸自主权、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权还不落实、不到位,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受到自身的限制。除了在硬性指标上的差距,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等软件方面,中国企业存在的差距更为明显。当我们的企业或企业管理部门眼睛还盯着资金、设备、厂房等硬件生产要素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转移到设计、研究开发、营销、售后服务等软件生产要素上了;当我们某些企业还在拼命铺摊子、搞大而全的集团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在强化自己的核心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了;当我们多数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经营机制转换还没有完成时,美欧等地的跨国公司已经在“触电上网”,或者开创新型的网络企业,或者以网络改造传统企业了;当我们某些企业还在设法弄虚作假、蒙骗股东、坑害国家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在全面改革财务制度,规范企业经营,增加企业透明度了;当我们某些企业还在强化企业行政管理级别,不断增加管理层次和机构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在挑战企业内部官僚主义,减少层级,贴近市场和客户,清除内部边界,形成网络化管理体制了;当我们某些企业还在吃大锅饭、专业人才无所作为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在吸引我们的人才、开发当地的智力资源了等等。

1.政府要转变职能和作风,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政府要下大力气抓服务、抓协调,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中充当好“服务者”的职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法律保护体系,加快和完善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法律规范,建立全国统一高效的对外投资机构,实施有关促进、鼓励对外投资的政策,通过税收、就业等优惠政策,使得更多的中小企业走出去。在加强对中小企业管理引导的同时,也要把握企业跨国经营的自主权,使企业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各级政府要加强同外国政府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一定的基础。

2.企业应不断增强竞争力,保证跨国经营的持续性和成功性。要敢于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一个前提就是进行治理机制改革,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完善企业科学管理机制,辅之以科学的管理手段,不仅要发挥制度的作用更要强调人的作用。()完善企业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企业的战略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等能力。与此同时,企业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因为国际经验表明,从单一的依靠产品出口到成为世界着名跨国公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因此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的同时要树立“长远”的意识。

3.企业必须注重产品质量,强化售后服务。曾经出现中国制造的牙膏、玩具、食品、轮胎的产品危机,一时间成为世界各大媒体炒作的对象。中国出口企业已经形成了降低成本策略和能力不足的恶性循环。低成本竞争策略使中国出口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降低,因而也无法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提升其竞争能力。大部分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很少,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依赖国外进口,对于塑品牌等需要长期投入的经营活动更是很少从事,只能选择为国外品牌代工。而自身能力的不足又使中国企业在竞争过程中无法实现差异化,只能继续采取低成本竞争策略。尽管危机产品只是出口产品中的少数部分,但是国际社会对此十分关心,甚至有些国家打出“抵制中国制造”的口号,由于我国政府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才使得这些**得以平息。透过“中国制造危机”事件,我们不难看出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中出口产品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产品质量。4.引进和培养跨国经营专业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获得成功的关键。培养和引进业务技能强,通晓外语,以及国外文化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要在企业内部着力培养一批又懂外语、又懂法律,通晓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担当公司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通过内部员工的国外培训、高薪聘请国外专家、吸纳海外学子等多种渠道吸引人才。要大力实施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善于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从而更好地适应东道国的情况,进一步将我国中小企业推向世界,实施跨国经营。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分析论文

目前海尔集团已经成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进程中最为活跃的社会力量,至今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和物品总价值已高达5亿余元。同时,海尔在关注儿童教育事业发展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海尔已经在全国建成246所希望学校(245所希望小学,1所希望中学)[37],覆盖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成为团中央希望工程中捐建希望小学最多的中国企业。

海尔集团在创业30周年之际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达成共识,并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家电类首家企业合作伙伴。未来三年双方将在“爱生学校社会情感学习项目”上实现深度合作,在西部3个省3个县开展关爱行动,共同关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心理健康问题。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家电类首家企业合作伙伴,未来海尔将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合作,在广西省三江县、贵州省纳雍县、重庆忠县开展爱生学校社会情感学习项目,针对骨干培训者、农村小学老师等进行社会情感教育教学培训,从而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发展、交流沟通以及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

同时海尔也在探索创新公益模式,将员工、客户、政府机关等各个相关组织和个人连接起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公益生态圈。例如,海尔“爱心直通车”项目借助团委直接对接希望小学需求,整合海尔粉丝、优秀员工、媒体记者、大学生志愿者等多方资源,开展“爱心图书室”、“爱心厨房”、“爱心音乐室”等活动。

海尔探索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创新,打造开放式创客平台。在海尔的“平台化企业生态圈”里,海尔为创业小微企业提供了设计、制造、销售等方面的支持,以及对接外部资源,吸纳外部人才等配套服务。在这里已经诞生了470个项目,汇聚了1322家风投,吸引了4000多家生态资源,孵化和孕育着多家创客小微公司。目前海尔创业平台上已有超过100个小微年营收过亿元,有29个小微引入风投,14个小微估值过亿,整个平台为全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130万个。

5月19日上午,“青岛市慈善总会,海尔集团慈善基金”启动仪式在青岛民政大厦隆重举行。青岛市慈善总会会长张旭升、海尔集团党委副书记徐立英等出席了仪式。

据悉,此项慈善基金由海尔集团出资人民币1亿元设立,每年定向实施捐助,主要用于希望工程建设以及其他慈善项目,以全力支持青岛市慈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跻身国际品牌的海尔,多年来带给人们的不单单是出色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还有源源不断的爱心回馈。从1984年创业开始海尔就一直关心公益事业,在宣布援建希望小学计划的同时,也先后实施了扶贫救灾、捐款捐物、成立教育发展基金等多项扶危济困计划。北京奥运会期间更是启动了“一枚金牌,一所希望小学”计划,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为中国夺得51枚金牌,相应的海尔也履行承诺将捐建希望小学51所,目前希望小学的捐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其中36所希望小学将在全部建成。

在奥运会前海尔已捐建77所希望小学,加上“一枚金牌一所希望小学”计划中的51所,海尔捐建的希望学校将达到129所(海尔希望小学128所,鲁川海尔希望中学1所)。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海尔集团迅速启动“抗震救灾应急机制”并制定“重建家园”计划,累计向灾区捐助的款项和物资达3800多万元,以最快的速度支持救灾和灾区重建。据不完全统计,海尔用于社会教育事业、对口支援帮扶、扶贫救灾助残的捐款、捐物共计2.5亿多元;海尔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和物品价值超过5亿元。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分析论文

历时数月的全球奥运火炬传递将全世界的目光激荡得炽烈起来,北京以及她所在的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一起走进世界镁光灯的中心,联想、伊利、青岛啤酒等奥运赞助商们则已在体育营销的征途上跑完了长跑,现在可以享受品牌之花与北京奥运会一起绽放的乐趣;宇通、雅客、安踏、蒙牛等诸多非奥运赞助企业同样胸怀赤子心,脉搏随北京一起跳动。

对于十几亿中国人和全球华人而言,这注定是一个心潮澎湃的时刻,即使不能去北京,不能身临奥运赛场,但目光与红心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对世界人民而言,许多人也许可以借此机会认真看一看拥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国度,了解一下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和近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

如果说这些“三来一补”的企业在制造方面早在上个世纪就已开始培育自己的“跨国基因”,那么,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自有品牌企业也踏上了自己的“跨国”旅程。

在河南郑州,宇通客车海外事业部由来自埃森哲的高级人才领衔,目前其在海外市场的收入已经占据了其营业收入的三分之一。

在广东顺德,美的早在便与日本东芝进行压缩机的生产合作,当时的美的制冷事业总裁(现为美的股份公司总裁)方洪波就说,与日本企业合作,对美的的重要意义在于在管理上学习日本企业的先进经验,因为“营销的背后就是管理”。现在,美的不仅在空调、风扇等传统领域领先,而且在中央空调、微波炉、冰洗产品方面也越来越咄咄逼人。美的实现销售收入750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出口31.2亿美元。美的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享健提出,是美的推进全球化的重要一年,要以全球化视野,加快推动产权、业务、产品、品牌和人才全球化。

一家生产、销售专业舞台灯光设备的广东企业,已将外国人招进企业;还有福建泉州一家运动鞋生产企业,最近获得了国际知名品牌的授权,其人才队伍更是一步到位,聘请外国人参与生产设计与海外营销。

……。

种种迹象显示,尽管许多人认为中国企业面临着制造危机,但中国自有品牌企业正在迅速崛起,从人才入手,致力于营销管理的专业化、系统化,其目标当然是全球化,这种“跨国基因”的培育,是中国第二代市场型企业的典型特征。与靠经验、点子、胆量、速度取胜的第一代企业迥异的是,第二代企业已经意识到第一代企业的局限性,着力营造以专业性、系统化策略、智慧、战略为核心的新优势,因为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掌握与全球消费者进行对话的通用语言,而其中隐藏着基业长青之道。

这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营销大国乃至品牌大国转变的关键力量,也是中国企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转移的必经之路。我们有理由为中国企业的这种探索、转变和不懈努力鼓与呼。

跨国企业公共关系论文

管理三段论法:一是把你想到的写下来。二是按照你写下来的去做;三是把做过的事情记下来。

你对人家好要让人家知道,这是商务交往中的一个要求,

下面和同志们讨论一下男士西装的问题,穿西装怎样体现身份,从商务礼仪讲是一个高端的问题。穿西装专业的问题,从专业上讲“三个三”:即三个要点,三色原则,含义是全身的的颜色限制在三种颜色之内,三种颜色指的是三大色系;三一定律,是讲身上三个部位:鞋子、腰带和公文包。这三个地方要是一个颜色,一般以黑色为主;三大禁忌,穿西装不要出洋相,第一个禁忌是商标必须要拆掉,第二个禁忌袜子的问题,袜子色彩、质地,正式场合不穿尼龙丝袜,不穿白色的袜子,袜子的颜色要以与鞋子的颜色一致或其他深色的袜子为佳,第三个禁忌领带打法出现问题,主要是质地和颜色的要求。穿非职业装和短袖装不打领带,穿夹克不打领带。领带的时尚打法:一是有个窝,这叫“男人的酒窝”。第二种打法打领带不用领带夹,用领带夹的一是vlp或者是穿职业装,因为在他们的领带加上有职业标识,一看就知道他是哪方神圣,男人不打领带夹,风一吹是很酷的。第三种打法是领带的长度,领带的箭头以在皮带扣的上沿为宜。

商务礼仪与公共关系之三--形式规范。第一、讲不讲规矩,是企业员工素质的体现;第二、是企业管理是否完善的标志;有了规矩不讲规矩,说明企业没有规矩,比如作为一个企业,在办公时间不能大声讲话,不能穿带有铁掌的皮鞋,打电话也不能旁若无人。讲形式规范就是要提高员工素质和提升企业形象。商务场合通电话时谁先挂断电话?地位高者先挂。客户先挂。上级机关先挂。同等的主叫者先挂。

职场着装六不准,第一过分杂乱,制服不是制服,便装不象便装,非得穿出点毛病来。第二过分鲜艳(三色要求),第三不能过分暴露,女同志不能超低空,影响办公秩序;第四过分透视,里面穿的东西别人一目了然,这不是时尚,是没有修养;第五过分短小;第六过分紧身,女同志较多,公司在交往中尤其不允许。讲不讲规矩就是企业的形象问题。

在商务交往种,对人的称呼有四个不能用的称呼,第一个不能用的是无称呼,比如在大街上问路,上去就“哎”;第二个不能用就是替代性称呼,不叫人叫号,第三个不能用的称呼不适当的地方性称呼,在某一范围内用地方形称呼是可以的,但是在跨地区、跨国家不能滥用;第四种不能用的称呼是称兄道弟,哥们,张姐。到了一个企业一进门,你说这是张姐,那是李哥,这不是公司,是跑单帮的。所以商务交往一定要讲规矩。

以上是商务交往中的三个基本理念,这三个理念相互融合的,有礼貌不规范不行,在商务交往中怎样才能做到礼貌,礼貌不是口号,是有实际内容的,那就是要把尊重融入其中。就是要把尊重、礼貌、热情用恰到好处的形式,规范地表达出来。专业讲法是要注意三个要点。我们一般称之为文明礼貌三要素:

第一“接待三声”:既有三句话要讲,一是来有迎声,就是要主动打招呼;不认识不理你;二是问有答声,一方面人家有问题你要回答,另一方面你也不要没话找话,有一些话怎么说在一些窗口位置,如办公室、总机、电话要有预案,就是要事先想好,遇到不同情况怎么办。比如,外部打来电话,打错了,找的不是他要找的单位,我们怎么回答,有素质的要说:先生对不起,这里不是你要找的公司,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助你查一查,这是宣传自己的一个绝好机会。会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第三声去有送声,如商店的服务员对顾客。共4页,当前第1页1234商务礼仪与公共关系(2)。

第二、文明五句。城某地的文明用语与我们企业的文明用语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高新技术企业,应有更高的要求,什么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骂人,这起点都很低。第一句话问候语“你好”;第二请求语,一个“请”字;第三句是感谢语“谢谢”。我们要学会感谢人家。尤其是对我们的衣食父母。第四句是抱歉语“对不起”。有冲突时,先说有好处,不吃亏。第五道别语“再见”。

第三、热情三到。我们讲礼仪目的是为了与人沟通,沟通是要形成一座桥而不是一堵墙,只讲礼仪没有热情是不行的。

“眼到”。眼看眼,不然的话,你的礼貌别人是感觉不到的,注视别人要友善,要会看,注视部位是有讲究的,一般是看头部,强调要点时要看双眼,中间通常不能看,下面尤其不能看,不论男女,对长辈、对客户,不能居高临下的俯视,应该采取平视,必要时仰视。注视对方的时间有要求,专业的讲法是当你和对方沟通和交流时注视对方的时间,应该是对方和你相处时间的,总的时间长度的1/3左右,问候时要看,引证对方观点是要看,告别再见时要看、慰问致意时要看,其他时间可看可不看。

“口到”,一是讲普通话,是文明程度的体现,是员工受教育程度的体现。讲不好也要讲。方便沟通,方便交际。二是要明白因人而异,区分对象。讲话是有规矩的,(比如男士有急事,找同事的的女同事,电话怎么打?)。看对象,比如你去交罚款,对方说“欢迎”你下次再来,你高兴吗?外地人和本地人问路表达有所不同吗,男同志和女同志问路,表达有所不同吗,女同志不得不承认,女同志辨别方向能力不强,女同志问路你要讲前后左右,不要讲东西南北,讲东西南北是对她们的折磨。讲了白讲,(会不来了)。

“意到”,就是意思要到。把友善、热情表现出来,不能没有表情,冷若冰霜。表情要互动,(医院里就不能时刻“微笑服务”)。再有就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女孩子在别人面前笑),怎么样才算讲过世面?露6颗牙齿。

在商务交往中如何体现沟通技巧,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沟通是相互理解,是双向的。要讲三个点。第一个点,自我定位准确,就是干什么向什么;第二就是为他人定位准确。第三,遵守惯例,(比如跳舞,交往中跳舞是联络,国际惯例是异性相请)。男士请女士,女士可以选择,女士请男人男人不可以选择,不会可以走开。

商务交往中有六种话题不得涉及,1、不能非议国家和政府;2、不能涉及国家和行业秘密;3、不能够对对方内部的事情涉及;4、不能在背后议论领导、同事、同行的坏话(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5、不能够谈论格调不高的问题,我们都是现代的人,要有修养。6、不涉及私人问题,关心人要有度,关心过度是一种伤害。专业讲法,私人问题五不问:第一不问收入;第二不问年龄;第三不问婚姻家庭;第四个不问健康问题;第五不问经历。比如婚姻家庭问题,因为家家都有难念的径;两种人不问年龄,一是将近退休的人,白领丽人的年龄不问。商务人员不谈健康,老板得了癌症谁给我贷款?经历不能问,英雄不问出处,重在现在,你是大学,人家不一定是大学。为什么不讨论收入?收入和个人能力和企业效益有关,谈论就要比较,痛苦来自比较之中。朋友可以问,外人不可以问。共4页,当前第2页1234商务礼仪与公共关系(2)。

商务人员的形象设计。商务人员的个人形象很重要,因为商务人员的个人形象,代表企业形象、产品形象、服务形象,在跨地区跨文化交往中代表民族形象、地方形象和国家形象。首先,我们要知道何谓形象,形象就是外界对我们的印象和评价。

形象由二部分构成,。一是知名度。二是美誉度。有名不一定有美誉度。形象的重要,一是说形象就是宣传,另外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服务。形象好人家才能接受你的服务。形象就是生命,形象重于一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个人形象?一般而论,最重要的还是个人定位的问题,你扮演什么形象问题,不同环境,要有不同的身份,干什么象什么,这在心理学上讲叫“首轮效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首轮效应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重,尤其是在初次交往中,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往往影响双边关系,这里有二个点要特别注意,一个点是准确的角色定位问题;二是自己的初次亮相。

具体而论,有六个方面的问题,即个人形象六要素。

1、仪表。即外观也。重点是头和手,其他的我们看不到,头部和手部很重要,鼻毛不能过长,不能有发屑,一般要先梳理后穿衣服,身上不能有怪味。男人的头发也有要求,不要太长。

2、表情。是人的第二语言,表情要配合语言。表情自然、不要假模假样;表情要友善、不要有敌意;友善是一种自信,也是有教养。表情要良性互动。要双方平等沟通。

3、举止动作。要有风度,风度就是优雅的举止,就是优美的举止。优雅的举止,实际上是在充满了自信的、有良好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的一种习惯的自然的举止动作。举止要文明,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前,我们必须要树立个体代表集体这样一个理念。比如不能够当众随意整理我们的服饰,不能当众处理我们的废物,举止简言之是教养。进而言之,举止要优雅规范。所谓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手不要乱放,脚步要乱蹬。

4、服饰。服饰也代表个人修养。所以在商务交往中,服饰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要选择搭配到位。首先要适合你的身份,适合你的地位。其次要把不同的服装搭配在一起,要给人和谐的美感。

5、谈吐。就是语言,要讲普通话。第一要压低声量,打电话和谈话能声音过大,声音过大显的没有修养。受教育程度不高。说话的声音低一点有二个好处,一是符合规范,二是比较悦耳动听。第二、慎选内容,言为心声。你所讨论的问题,首先是你的所思所想,要知道该谈什么不该谈什么。第三、在商务交往中谈吐时礼貌用语的使用也是很重要的,前面已经说了。

6、待人接物。有三个基本事项,事关你的形象。时关你的企业生命。第一诚信为本;第二遵法守纪(给外国人买机票);第三“遵时守约”。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益,商务交往中必须要遵守时间,这关系到三点:一、是对人尊重不尊重的表现,二、你尊重不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自己讲不讲信誉;三、你有没有现代意识,不遵守时间就是没有现代意识的表现。共4页,当前第3页1234商务礼仪与公共关系(2)。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分析论文

烟台万华控股股东万华实业集团(下称“万华”)收购匈牙利最大化工公司borsodchem集团(以下称“bc公司”)96%股权并购案,因其交易的复杂性和重要影响,以及最终达成的令各相关方均感满意的结果,被《国际金融评论》评为2010年度欧洲、中东、非洲地区最佳重组交易奖。创造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多项“第一”。

2月28日,来自国家商务部、发改委、山东省政府、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各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权威人士及经济专家共聚一堂,以万华的海外并购为案例,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之路进行了专题研讨。

万华并购bc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企业本土团队利用西方资本市场规则,与国际顶级投行高手之间展开的交锋与博弈等等,如一出精彩的大戏,在我们面前徐徐拉开了大幕。

不请自来。

bc公司是匈牙利排名第36位的企业,在其化工行业名列第一,在匈牙利本土有着3800多名员工,在捷克、波兰还有生产装置。是世界上能生产聚氨酯的八家公司之一。2009年5月,国际金融危机,bc公司遭遇了经营困境与债务危机,尽管如此,bc公司的股东们也没想过要出让股权。

当时,bc公司协议重组将在2009年8月完成。此时,万华做出了要收购bc的战略决策。

万华为什么要收购bc?

万华总裁丁建生表示,聚氨酯是一个寡头垄断的全球化的产业,业内四大巨头已实现了欧、美、亚三大洲的产能及销售网络的布局。万华在中国市场取得了竞争的优势,但是,对万华来说,中国市场份额越大,风险越大,只有在寡头垄断行业实现全球战略制约与平衡,才能保证原有优势产能转变为安全可持续的盈利能力。而实现全球化的战略制约必须打入竞争对手的核心盈利区域。欧洲是四大跨国公司的主要盈利区域,市场规模大且靠近中东及东欧和独联体等新兴市场。早在2002年,万华就制定了国际化战略,并且,从2006年开始寻求海外建厂,但金融危机,使万华选择了并购。

对万华而言,并购能缩短3到4年的审批时间,同时获得欧洲的市场通道和销售团队以及有经验的员工队伍。另外,并购将减少一家竞争对手。所以,与国内其他企业以获取技术与资源为目的的并购不同,万华此次收购是中国首例以战略制约作为主要目的的海外收购。

丁建生表示,历史上看,石化产业周期通常为7-9年左右一个循环。2009年至2010年的周期谷底化工公司估值最低,是并购的最佳时机。

bc公司目前拥有mdi产能22万吨,pvc产能40万吨,tdi产能9万吨。另外还有16万吨的tdi装置已完成90%建设。截至2009年底,bc公司总资产为16.4亿欧元,据第三方机构评估bc公司的重置价值约为18亿欧元。

自万华做出决策后,其负责收购交易总操盘的公司高层做了大量的功课。当时,bc公司资本结构为:股权约为4.6亿,次级债2.5亿,高级债7.5亿,次级债与高级债马上要还,而原股东已无力投入。

这时,聚氨酯行业其他跨国公司由于受欧盟反垄断法的限制不能对bc公司收购,其他投资者由于不具备产业整合优势危机时期又不敢贸然行动,这为万华收购bc公司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但那时万华只能说是一厢情愿。

bc公司原大股东是欧洲最大的私募基金permira。他们的实力雄厚,很难想象他们会将自己的企业拱手让给万华。

2009年8月4日,万华团队第一次前往匈牙利谈判,对方很客气,也很尊重万华,但表示:他们的重组将要完成,欢迎万华过两三年之后再来商谈。

以1博30。

为了并购,万华曾找过国际知名的一家投行,然而,当这家投行得知对手是permira公司时,就没有承接这一项目。

万华因此背水一战,组成了专门的并购团队,从各方面着手进行研究。第一步,他们购买了bc公司部分高级债,直接接触到他们的重组数据库。

万华团队发现,如果要并购,关键是要收购和控制它的次级债。当时市场低迷,bc公司债券价格很低,2.5亿欧元面值的次级债在市场上以大约20%左右的价格在交易。如果万华控制次级债的50%,只需投入3000多万欧元,在重组过程中就具有否决权。

负责该收购案的公司高层说:“对方的博弈额度是12亿欧元,我们是3000万欧元,可以说我们是以1博30。”

2009年8月4日当天,万华在市场上买入bc公司约三分之一的次级债,对方没有察觉。第二天,万华再去与之商谈,对方仍告之过两年后再来。于是,万华紧接着再买入其三分之一次级债。之后他们乘飞机回国。飞机刚一落地,对方的电话就追了过来。万华如愿成为bc公司的利益攸关方。

四面楚歌。

然而,当万华的团队再回来时,他们发现突然间陷入了四面楚歌之境。

permira公司与银行和地方政府的关系非常好。当地媒体包括西方主流财经媒体出现了大量的不实之词。许多媒体报道说:万华要偷取技术。此时,虽然万华拥有了三分之二的次级债,但仍有潜在危机,bc公司原有股东和高级债持有人在政府配合下可进行事先打包的协议重组,从而撇开万华。

当时万华面临欧洲60多家态度强硬的银行。尤其是对方请到了摩根斯坦利的欧洲兼并总裁亲自操刀,帮助他们进行防御。讲至此,万华团队表示:他们特别感谢驻匈牙利大使馆的支持。

无独有偶,中国驻匈牙利商务参赞任鸿斌也经历了类似的片断。

万华买了bc公司次级债以后,很快派人到匈牙利与中国驻匈大使馆进行沟通。巧合的是,第二天,匈牙利经济部的副部长就紧急约见任鸿斌。任鸿斌表示,“我到了他的办公室以后,才发现特使、经济管理专员、国家重大项目办主任、投资署的很多官员都在场,而且都是质询的态度,问你们中国人想干什么?”任鸿斌回答说万华作为投资商,对匈牙利的经济复苏和就业情况会有很大帮助。在此之后,万华与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保持了密切的沟通。他们会见了匈牙利的很多高官,保持了非常密切的联络。匈牙利政府认可了万华的收购团队,匈牙利国务秘书在内部网站上以接受记者采访的形式,提出支持万华并购。

两军相逢勇者胜。

至此,万华已经投入了四五千万欧元。“那段时期是最艰苦的,涉及各种各样的商务谈判、法律部分以及社会调查。谈判过程持续了三个月,我们至少去了9次欧洲。经常是我们提出一个方案,对方讨论两个小时;对方提出一个方案,我们讨论两个小时,寸步不让。经过艰苦的努力,与对方签订了框架协议,以手中持有的次级债换取了对方36%的股权,同时还有很多的小股东保护条款,以及要敞开大门让我们调查。并且在2013年以后,我们还有权依市场价全面收购。”负责该收购案的公司高层说。

至此,万华对bc公司已十分了解,而且与原股东、匈牙利政府以及当地金融机构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万华争取到国内银行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大力支持,开始收购bc公司一些比较便宜的高级债。当再次回到谈判桌前,万华提出全面收购的目标后,双方本已缓和的关系重新僵持起来。

万华不复如当初的轻松。他们投入已近百亿元人民币,包袱渐重,心理负担也增加,如果谈判破裂,将会失去辛苦赢来的各方支持和配合。而如果不慎进入破产程序,将有不可测的政治和经济风险。但是,反过来,permira公司也承担不起bc公司破产。作为欧洲知名基金,他们也难以承担谈判破裂将贷款银团置于破产重组境地的风险。

两军相逢,勇者胜,最后的胜利,往往在再坚持一下之中。万华谈判团队耐心地做对方工作:“你们有很多投资标的,而万华只有这一个。”其实,经过半年的谈判,双方已然有惺惺相惜之意。在此情况下,万华开始各个击破,逐渐获得对方管理层及部分股东的支持。最终,双方签订了协议性的重组方案。事后,permira公司认为自己最大的失误是低估了中国的万华。

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礼仪,蕴含着一种“藏”的精神,含蓄而内敛。具体到居室文化上,玄关空间的设计就是一个生动写照。按照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观念,居室玄关设计应具有防煞和防泄的作用,达到《易经》中所讲的“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效果。但如果玄关空间设计不合理,那么,对居室主人来说,便是宅带“气煞”,是对客厅风水的大破坏。可见,巧妙的玄关空间设计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建筑设计前期的缺陷,而且还可以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吉祥、和谐和舒适的居室生活氛围。

二、“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的合理运用。

室内空间设计应把握“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一般而言,设计师都能注意到“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整体运用,但往往忽略将二者合理运用在玄关空间的细部设计中。因此,在玄关空间设计中,设计师更应注意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贯彻始终,并将“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合理运用在玄关空间处。

1.“人体工程学”的运用。

在居室设计上,人体工程学旨在通过分析最佳的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为人提供生理、心理需求满足的活动,重心完全放在“人”上,玄关空间设计也应该符合以人为本这一设计理念。对于玄关空间设计应该根据建筑户型的特定构造来确定鞋柜、隔断等家具设计的形体、尺度及使用范围,玄关区域内家具的形体、尺寸也应以人体尺度为依据,这些都需要依赖人体工程学的知识提供设计依据。人体工程学也可为居室玄关空间的照明设计、色彩设计、造型设计等提供最佳的科学依据。因此,即便是在局部的玄关空间设计时,设计师也应该注重“人体工程学”的合理运用。

2.“环境心理学”的运用。

好的玄关空间设计不仅仅要满足人的行为需求,同时还要求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这里所说的“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具体到居室室内设计来说,一方面,环境心理学要研究居住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另—方面要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居住环境提出的要求,并以此作为调整、改善和提高室内居住环境质量的依据。在处理玄关空间设计时,环境心理学给室内视觉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比如颜色可使人产生冷暖的感觉,门厅吊顶的明暗给人产生宽敞或压抑的感觉。这些都是“环境心理学”在玄关空间运用中可追求和塑造的效果。

三、美学装饰性。

玄关空间设计的实用性固然重要,但其展示性的美学装饰也不容忽视。设计师在具体设计时,应根据建筑户型结构和室内设计风格来进行综合考虑,尽可能在玄关空间处墙、地、顶各界面创作出符合功能需要的装饰性美感。此外,由于玄关区域是居室空间设计的一部分,所以,在设计风格上应与整个室内环境相和谐,应该做到相应的风格设计搭配相应的玄关空间设计,既要做到充分表现空间的内容,又要注重强化空间的气氛,使玄关空间更完整地体现业主的审美需求,从而彰显业主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

四、小结。

玄关空间设计在整个居室装修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设计师做方案设计时应认识到豪华型玄关空间设计能够展示居室业主的格调与气势,这样既能满足居室主人的荣耀感,又能含蓄内敛地表现其财力、生活品位及内心情感;而中庸型玄关空间设计则以实用为主,装饰为辅,从而彰显居室业主简朴中不失有浪漫情趣。今天,随着人们对居室舒适性、美观性及品味性的要求,人们对玄关处设计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这就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从业者能够认真钻研整个居室设计风格的浓缩——玄关空间设计,使之更符合人的日常居住舒适性及其装饰美化性这一基本原则。

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论文

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状态来看,公共关系是企业作为特定的经济发展组织与社会公众产生的一种相互依存且联系的组织状态,决定着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外在的发展状态。现代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依赖内部组织职能的转变,以科技驱动创新为发展核心,创造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或服务来提升经济效益,同时要着重于市场营销,能够建立多元化的营销体系来打造市场知名度,运用广告、推销、活动策划等商业手段向社会公众输出品牌文化理念来建立符合企业发展规划的公共关系。

可以说,企业能否在市场中取得经济收益,其决定性因素是企业能否以公共关系为核心建立品牌生态。社会公众作为市场消费的主体,其购买行为的产生是企业公共形象的好坏,企业与公众联系密切,具有优良的社会形象,公众就会自发地选择其商品。企业与公众疏远,社会形象较差,公众就不会选择购买其商品。所以公众关系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核心决定着企业的社会形象、品牌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从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来看,公共关系作为企业的决策核心和管理核心,对企业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其能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现代企业发展最看重的便是信誉,企业能否在市场中取得信誉,形成较好的社会形象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企业能否以产品品牌为公信力媒介在社会公众群体中形成积极的影响,打造社会形象。

积极正面的企业形象能帮助公众作出购买决策,负面消极的企业形象会导致企业信誉的破产。品牌作为企业与公众联系和沟通的直接媒介,其信誉价值、经济价值、市场属性是企业公共关系的直接反映,公众对企业品牌是否认可最直接体现在公众对企业产品品牌的反映,而企业能否借助品牌影响力形成广泛的社会知名度的最直接因素是产品品牌能否取得公众认可。公共关系管理不仅是企业对外宣传的行为和简单的技巧运用,而是企业能否建立广泛的沟通机制与公众进行联系,严格产品营销和宣传程序建立广泛的品牌互动机制,以事实说话,吸引公众广泛的参与才能形成双向沟通机制,建立完整的品牌生态,在公众间形成社会形象。

处理危机事件是企业公共关系管理的重要方面。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难免会有因自身的过失、错误而与消费者发生冲撞的时候,一旦发生必然导致消费者对企业产生信任危机,使企业面临社会舆论的声讨。因此要通过对危机事件的.预防、控制、处理以及善后等一系列工作,使消费者信任危机造成的组织信誉、形象损失降低到最低,进而因势利导,让坏事变为好事。

通过公共关系手段,将企业有错必纠、有错必改的信息告诉消费者,争取谅解与同情,重新获得顾客的信任,这种功能是广告、推销以及业务推广所不具有的,事实证明危机事件中运用公共关系处理得当,可以使企业迅速从危机中摆脱出来,恢复企业的知名度与可信度,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给企业带来难以预料的经济损失和信任危机,导致企业经营问题的出现。总而言之,公共关系既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必然反映了经济市场的潮流。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大潮中,企业必须善于运用公共关系进行企业管理,以内部公关危机處理,外部公关为导向,制定有效的经营战略和形象战略才能赢得市场的主导权。

四、公共关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

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公共关系为现代企业发展提供便利。对内,公共关系可以协调内部环境关系,如领导与员工的关系、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员工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内部创造良好的环境范围。对外,公共关系可以帮助企业处理好与顾客、政府、媒体、社区等各种公共关系,使企业在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保持平和协调,促使其顺利发展,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对外,公共关系能够为企业创造出一种和谐,信息畅通的环境,使沟通双方都处于最佳的环境中,让企业决策层获得可靠的社会信息、市场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为经营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使企业能及时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

从现代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企业加强公共关系建设还能有效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帮助管理者随时了解公众意见,可以引导公众理解并接受企业的方针、政策与行为。公共关系主要对实现企业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现代企业都应设立公共关系部门,它是企业信息发布中心,是企业的咽喉,通过发布对外信息用来实现沟通,能够为企业发展创立信息沟通优势,有效实现组织与公众对象的信息交流,这种双向信息沟通能够及时为企业提供重要的市场变动信息,避免企业决策的失误。

五、结语。

公共关系作为现代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建设和市场战略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处理各种经营危机,帮助企业获得重要的市场信息,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打造优质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2]司杨.创业企业公共关系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7).

[3]李飞,蓝娟.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企业公共关系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4).

浅谈本土化经营下跨国公司企业文化论文

根据跨国公司理论,本土化经营战略可以细分为六部分。这六个部分都会影响到跨国公司的经营效果。第一,员工的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内容,这是本土化经营的根本点。第二,生产的本土化,主要指当地生产场地或者生产线的建造。第三,品牌的本土化,必须拥有企业自有的目的国的品牌经营融合方式,这是快速融入当地市场的最直接办法。第四,营销的本土化,这是从产品销售渠道的角度考虑,也是跨国公司可以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同时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第五,研发的本土化,这是发展到成熟阶段后的企业战略选择之一。第六,资本的本土化,不仅可以解决经营活动最重要的资金问题,也是实现全方面跨国经营的长远计划。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跨国企业为什么必须实施本土化经营。

1.市场需求原因。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诉求,提高市场占有率是企业生产活动的终极目标。跨国企业会在全球寻找新兴市场,出于高效率的要求和经营利益驱动,多数企业的受众群体有着独特需求,必须有本土化改造。

2.成本因素。寻求成本最小化,降低综合性生产成本。成本最低化是所有企业永远的追求。理性的经济实体在目的国开展生产经营业务时,最先考虑的就是成本。最初跨国公司的原始产生驱动就是降低成本。但是发展到现代,成本最低化并不是牺牲质量的代名词,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跨国企业的首选。

3.赢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使得经营更为顺利,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必须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这就要具有正面的企业形象和良好的企业知名度。就业、地方生产总值、外资利用率等都是政府绩效的考核目标。

4.更好的融入目的.国的民族文化。许多跨国公司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更好的融入目的国的民族文化。尽管当今世界一体化趋势明显,但是民族文化的唯一性和抵触性也是不可估量的。

堪称企业灵魂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深刻而潜移默化。一旦形成,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的传播继承能量是十分惊人的。即使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原来的企业,原来企业文化的烙印都会伴随很久甚至一直存在于员工的职业生涯中。换一份工作,最先要适应的便是企业文化。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多强调以人为本和创新为先。构建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基本入手点就是搭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中最根本的员工的本土化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作为企业文化的支撑载体和实施者,员工的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发展追求都是企业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综合考虑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特点、母公司的管理体系、目的国的文化历史背景,以实现员工个人价值观和公司价值观互相结合为目的,我们在构建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可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达到企业员工文化的融合,即企业浅层文化。为了企业的发展,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首先意识并认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员工在个人价值观、生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地区发展历史都有助于互相的认可。

2.重点是企业管理体系方面的本土化融合,即企业中层文化,这是最重要的方面。企业管理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体制健全,规章合理,方法科学,注重方法的创新性,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尤其互联网技术。

3.高级阶段是公司经营战略的本土化融合,即企业深层文化,这是最终的目的。

4.形成全新的本土企业文化。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企业文化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全新的跨国公司企业文化要求这三个层次的内容都实现本土化。物质文化层是最基本的要求。即使不同区域或者国家的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有所差别,一个成功的跨国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转化机制,实现相对平衡。精神文化层是跨国企业本土化融合的终极任务和目标。具体来说,建造跨国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直接沟通,善于沟通,可以使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增强。同传统企业、事业单位、国企不同,跨国公司没有严格的内部等级制度,而是以经理总负责,团队协同合作为主,彼此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和全面。从企业管理方面考虑是以内部的沟通为主。跨国企业必须有专门负责内部信息传达的部门。在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达中,从专业角度出发,结合每个部门和岗位的特点,选择适当有效的传递方式和反馈形式。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疏漏和误解是需要克服的重要问题,确保信息传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关键。第三方培训和咨询机构的引入也是完善企业沟通流程的重要手段。

(2)营造信任氛围。以创造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为重,并非看中工作年限。跨国企业的经理层普遍年轻化,良好的工作激励机制和完全授权授信是实现项目成功的关键。增加员工的认同感,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管理层和团队成员的理念必须同一化,工作目标的一致,价值观的和谐,是企业进步的有利基础。

(3)鼓励员工在工作场所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不是肆无忌惮,而是通过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用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跨国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特色之一。

(4)完善的培训机制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跨国企业里,员工的培训机会是多样化的,不仅体现在次数多,更重要的是会根据员工个人工作岗位、表现和未来提升的可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培训学习。

(5)团队精神。协同奋战,强调个性,重视彼此之间的互补,已达到整体的最大化机能发挥,这是最有效的企业工作方式。

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本土化战略下的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构建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员工的本土化。所以企业文化的构建也最应该重视员工。在企业文化保持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时刻保持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主导方向必须科学,符合本土化经营的各项原则和要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根本。产品定位,管理体制,员工观念,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都要保持本质的统一。在沟通方面,横向沟通和纵向信息传递相结合,面临经营问题和其他社会事件时,跨国企业往往都可以快速有效地做出反应。通过企业内部媒介的传达,例如,路演,内部论坛,企业内刊等,建立起上下统一,横向协调的企业内部沟通机制。

2.全面实施创新战略。企业创新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观念创新。企业文化的构建和完善不仅体现在管理制度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发动企业各个部门的参与。一方面是管理人员要有体制创新,另外一方面,提高员工工作中创新的积极性。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里,全体员工会乐观积极对待工作,由此又会提升企业文化层次。

3.以员工的全面发展为本。完善个人职业发展,提升团队建设,从根本上重视人才,发挥每个员工的优势。完善的职业规划是跨国企业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方面。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培训发展体制都是不同的。针对企业产品和经营战略的差异,最主要的是从员工自身的特质出发,分阶段制定员工发展计划,真正地将员工的职业发展和企业的经营发展结合起来。员工的自我认定和企业的整体引导息息相关。

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在企业运营与发展的过程中,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与消费者及相应领域企业的间的友好合作是其公共关系工作开展的主要方向。本文从现代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出发,在分析其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公共关系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策略。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到来,企业的发展空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过往的区域和空间,其业务关系及市场规模朝向了更加广阔的世界国际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处理好企业与其它企业及行业组织之间的关系,已然成为当前企业管理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这其中就离不开公共关系相关理论的应用。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现代关系在企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二、现代公共关系的内涵。

在探讨现代公共关系在企业中的应用之前,有必要从理论的角度对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进行初步的界定,从而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奠定理论层面的支持。

1.现代公共关系的概念。

关于现代公共关系的具体内涵,目前,在学术领域还没有达成比较广泛的共识,作为管理学的具体应用与延伸。现代公共关系的概念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其所得出的概念界定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例如,在学术领域中,关于现代公共关系概念的界定,存在着关系理论,协调理论,形象理论及传播理论等不同的观点。总体上来看,现代公共关系可以初步归纳为:确定、建立和维持一个组织与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益关系。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代公共关系也呈现出了一些不断与时俱进的特征。首先,当前比较提倡的生态公共关系。这一特征,要求企业在市场运营与发展的过程当中,要从维持市场生态系统稳健发展的角度出发,在谋求企业市场发展利益同时,兼顾其它企业利益及市场共同体利益的维持与保护。这种基于市场的生态公共关系的追求与维持也是当前企业在应用与发展企业公共关系的主要落脚点。其次,在现代公共关系在企业应用中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社会公共形象与美誉度成为其公共关系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资讯信息不断呈现出几何倍数发展的大数据时代,任何一个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出现失误或者是危机,都会置于公众传媒的关注之下。企业的社会形象很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就会遭受重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维持企业良好的社会声誉与形象是其公共关系工作开展的重要落脚点。最后,在现代企业关系中,关注大众的心理诉求也是其工作开展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公共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公共沟通与管理的有机组合,从而构筑良好的关系基础。在这个过程,聆听与关注公众的心理诉求是现代商业社会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1.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资讯的传播载体,开始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并顺势催生了互联网、电子商务经济的兴起与发展。在这一潮流中,工业生产与服务提供者需要充分尊重与考虑到市场中的需求变化,特别是消费者的心理诉求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在公共关系层面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进将会在很大的层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发展氛围与智力支持。良好的企业公共关系就意味着,企业在与市场、消费者、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和谐与融洽的。在讲究口碑与声誉的现代社会,良好的公共关系会助力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他们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当然,如果企业在公共关系开展的过程中出现失误,也会反过来影响其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

2.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在公共关系中,其中的一个主要的工作方向是做好各个不同企业及相关组织之间的沟通与互联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公共关系部们会完成相关信息的整理与搜集工作,从而在企业在进行发展决策的调整时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这种信息支持,包括消费者对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同行竞争对手的市场运营现状等等。

3.化解企业公关危机。

公关危机是企业在市场运营与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无论是基于何种原因所产生的公共关系危机,在企业良好的公共关系工作团队的积极应对下,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将这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的阈值,从而减少企业在声誉及市场收益方面的损失。例如,我国知名企业家史玉柱曾经濒临破产、资不抵债,身边朋友纷纷劝其走破产程序,这样至少可以让其保留一定资产,然而史玉柱却果断拒绝,并且愿意偿还企业一切债务,史玉柱的诚信行为赢得了众多投资者和合伙人、企业高管的尊重和支持,他们纷纷留下来与史玉柱共克时艰,正是这种上下同心的局面,史玉柱成功实现二次创业。在史玉柱创业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优势或者说是经验就是借助公共关系管理,来化解在企业运营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公关危机。总之,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关系是企业稳健发展中的重要基础。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与白热化,做好企业的公共关系工作已经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必由之路。所以,无论是从市场经济的宏观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企业自身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的角度,企业公共关系管理的创新是企业应对未来市场竞争,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在上文中简单分析了公共关系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但是,具体的实践领域,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现代公共关系在企业中的应用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1.企业对公共关系的价值认识不到位。

当企业公关危机事件出现时,某种程度上的推诿扯皮、回避责任等,加剧了谣言的散布传播和舆情危机的恶化,削弱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职能,影响了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这种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企业对公共关系的价值认识不到位。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开始有话语权,这改变了传统企业话语权的格局,如果企业对公共关系的价值力量认识不到位,不提高自身的危机处理能力,肯定会造成信任危机。所有,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应该从企业上下,正确认识共关系的价值。

2.企业与媒体的互动比较被动。

企业与媒体的互动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针对沟通的内容与反馈的效果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从当前企业与媒体沟通现状来看,还存在着比较被动的局面。例如,在2015年青岛出现“天价虾”事件之后,黑龙江又出现了“天价鱼”事件。从消费者通过媒体进行曝光,到对相关餐饮企业负责人进行查处,中间一直存在着推诿与逃避的问题。直到执法部门的介入,事件才告一段落。但是,这一事件所暴露出来的公共关系问题还是值得深思的。如果,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媒体进行积极的互动,其所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不会这么大。

3.企业公关策略比较单一。

从当前情况来看,一些企业的公共关系策略还相对比较单一。所以很难在公共危机爆发时承担统筹协调工作,更好的规避一些公共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当前,召开记者会是一些企业在日常公共关系工作中比较常用的一个做法。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网络等多媒体在引导舆情等方面的价值与作用正在不断的凸显。所以,如何依托现代发达的信息网络,不断的完善和丰富企业公共关系策略是企业在今后的公共关系发展中应当思考的一个主要方向。

4.企业新媒介手段的使用还比较落后。

五、企业如何有效开展公共关系。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都离不开一个科学、有效的公共关系体系。由于主客观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公共关系的观念、思想、举措等维度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在今后企业公共关系的有效开展中,要尝试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努力。

1.企业提升对公共关系的价值认识。

众所周知,对事物价值的判断直接影响着个体工作的目标与努力程度。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企业领导应该对公共关系的价值予以高度的重视。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要将提升公共关系的价值水平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来进行强化。在整个公共关系工作的开展中,领导层的重视是其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特别是管理一把手的重视,会在工作细则的制定,公共关系资源的配置等诸多方面进行提升,这些都为企业公共关系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围绕相关的公共关系问题展开民主讨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只有从思想意识上将企业公共关系的发展放在一个战略发展的高度,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才会获得更大的资源支持,其所取得的公共关系的发展效果也能得到一个很好的保证。

2.企业与媒体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在企业与媒体建立积极互动关系的过程中,要将沟通渠道的畅通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建立完备的企业与媒体的沟通渠道。在企业公共关系沟通中,对于媒体的态度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在围绕好的一面,企业与媒体会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在对于一些不好的或者是负面的报道的时候,企业对于媒体的态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与提升。在企业开展有效公共关系的`过程中,通过完善必要的企业与媒体沟通渠道,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公共关系的开展。这种企业与媒体的经济互动渠道的畅通的可以为企业公共关系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在新的媒体时代,无论是各种媒体还是媒体的工作者,只要报道的内容属实,企业相关的部门就应当进行积极的回应与互动。这种建立在积极互动的企业与媒体的发展关系中,企业会为自己公共关系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3.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公关策略。

当前,企业在进行公共关系的发展中,其所采用的公关策略也应该根据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来开展相应的公关策略。例如,在产品投放市场的初期,通过各种公关策略来提升其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是其重要的公关诉求。通过一定的事件来进行事件公关就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例如,恒大冰泉在投入市场的初期,正好赶上汶川地震,企业决定向灾区无偿捐赠近千万元的纯净水来解决受灾群众的饮水问题。这一义举极大的提高了恒大冰泉的市场知名度和企业的社会形象。在产品进入市场一段时间之后,通过公关的手段为产品的继续推广来保驾护航是其另一个重要的公共策略。所以,在今后企业公共关系的发展中,在产品的不同周期来制定不同的公公关策略也是其今后公共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

4.企业将新技术手段运用于公共关系中。

在新媒体时代,技术媒体的使用是一项基本的素质,企业公共关系的工作人员,除了提升自身的公共沟通意识与公共沟通能力的同时,应该提高自身的新技术及多媒体的使用能力。新媒体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新媒体时代企业公共关系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企业将新技术手段运用于公共关系中显得尤为的重要。一方面,要做好将新技术手段正确使用的培训工作,使其更好的为企业公共关系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公共关系的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技术平台来进行公共关系工作的开展,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公共关系的效果。只有将企业公共关系的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培训体系通过科学及完善和不断富有创新的思路和路径来进行全盘的分析和把舵,其今后的企业公共关系的发展才会完成快车道的转移和延伸。当然,在具体的执行与运用的过程当中要避免一刀切或者是形式主义问题的存在。

六、结语。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基于现代企业理念的企业公共关系发展已经成为其日常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公共关系在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以及应对公关危机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当前公关关系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对公共关系的价值认识不到位,缺乏多元的公共关系策略,与媒体的互动中比较被动等方面。最后,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为今后现代公共关系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有所裨益。由于研究水平有限,在论述过程中难免存在偏颇,还恳请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杨慧莹.企业公共关系危机及其处理[j].职业时空,2012(03).

[2]阿孜古丽•吐尔洪.公共关系―――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新途径[j].商场现代化,2013(10).

[4]张冬.浅析企业形象建设及公共关系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实施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16).

[5]杜玉兰,叶立新.企业要重视公共关系工作[j].企业经济,2013(12).

[7]谢俊贵.企业公共关系工作基本信息需求范围述略[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03).

[9]周海燕.论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现代公共关系的产生和发展[j].南昌高专学报,2005(02).

[11]何玲玲.企业公共关系状况的研究―――以伊利公司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4).

作者:王一涵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浅谈本土化经营下跨国公司企业文化论文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系统内的一个生命体,它的生存与发展严重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有序运转。从某种程度来说,研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时代课题,必须重视。

一、问题的提出。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牵涉企业立足之本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两者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管理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是对人的一种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企业文化则是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实质是人性的要求,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下的统一[1]。我国学者们对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一方面,从企业文化的视阈研究它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和作用及两者的整合与互动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另一方面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野研究它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及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促进,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不多;而专门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落地的研究成果甚少。同时,当前学界在研究企业文化落地的概念时,大多数界定它为一种过程,但从未定义为一种管理过程,即强调这个过程需要管理。此外,当前我国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但企业文化建设到一定阶段后,遇到了企业文化没有落地生根的普遍性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后企业员工不理解,甚至不了解企业文化;二是企业员工不认可,甚至抵制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三是员工认可并愿意遵循企业文化,但自身行为表现与企业文化相悖,企业文化未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观。究其原因,一是企业没有认同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管理理论,大多数企业仍只是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进行企业形象设计和品牌文化建设等。二是缺乏专业性的企业文化建设职能部门。当前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分散在党委工会、人力资源部及行政后勤部等部门上,因传统职能部门有其具体业务,工作重心自然不放在企业文化的工作上,从而导致负责企业文化工作时缺乏系统的思路。三是企业文化落地的机制和工作滞后,缺乏企业文化落地的运行机制。因此,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我国企业文化落地存在的问题及未落地的原因,笔者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文化落地是一种管理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通过规划、组织、实施、评估等管理职能促使企业使命、愿景、企业家精神等企业文化理念被全体职工认知、认同、并自觉执行、最终达到价值观和行为匹配的过程。而这个管理过程的根本就在于如何有效地让员工认同企业文化,进而引导和约束员工的行为,最终使其价值观和行为匹配。这就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设计者”角色,科学地构建企业文化落地的机制。

二、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落地的内在联系。

企业文化落地是一个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科学管理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对人进行科学管理的过程,这两种管理过程同属于企业管理;关系密切,在企业管理中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第一,企业文化落地和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一种管理过程,两者的契合点就是同属于企业管理,都强调“以人为本”,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处理人力资源部门独有的工作,还要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促进企业文化落地。同时,企业文化落地是让员工认同企业文化,进而引导和约束员工的行为,实现员工从外部约束管理到自律管理的升华。员工个人的自我管理与开发也正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第二,两者互为需要,互相促进。首先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企业文化落地。企业要想形成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源优势,特别是要有自身独有的不可模仿的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而要形成这特有的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用独有的企业文化建构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因为,只有将企业文化灌输到员工的思想中、并内化于员工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才转化为员工的行为上,进而最终让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实现员工个人的自我管理与开发,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源。其次文化落地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可发挥自身职能,利用技术型的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保障企业文化落地。所谓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型工作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等六大模块,涵盖了组织结构设计,工作分析、招聘与配置、绩效考核等具体内容。而人力资源管理的“五大功能”中的整合功能主要是通过企业文化、沟通、人际关系和谐等有效整合,使企业内部个体的目标、行为、态度趋向企业的要求和理念,达到高效率的合作与协调,从而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可以说,企业文化落地至少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利用技术明确其组织职能、岗位责权,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等。

三、构建企业文化落地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种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理解这种机制的内涵,一方面要厘清这项系统的各个部分,另一方面要有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其次,要明白一种机制的建立主要依靠相应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或变革。最后还必须“以人为本”,机制的到位除了体制合理,制度健全,还必须有合适的人去执行。由此可知,构建企业文化落地机制,并保证其生效,除了建体制,制定制度,还必须有合适的执行人;只有这样,企业文化落地机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和生效。那么构建企业文化落地机制,需要理解两个概念:一是企业文化落地的体制,这是指企业文化落地这个管理的组织职能、岗位责权的配置与调整;二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制度,主要指保障企业文化落地整个管理过程的规章制度。综上所述,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设置并赋予相应的权利,建立保障企业文化落地的制度,必须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设计者”的角色,才能保证企业文化落地机构和人员“有法可依”。

1。要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落地体制。

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落地体制主要指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明确划分企业文化落地的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并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与配置。因而,必须界定清楚企业文化落地这项工作的职能和岗位责权,即谁是决策者,谁是职能管理者,谁是执行者;以及决策如何作出,管理者的企业文化落地责任是什么。(1)明确企业文化落地的组织机构设置。组织职能归属不清晰,岗位权限不明确既是企业文化未落地一个关键原因,同时更是阻碍企业文化切实落地的重要因素。分析原因,对症下药,要想保障企业文化落地,就必须尽快明确企业文化工作的组织职能归属,建立统一标准的管理和运行体系。首先,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都要改变思想,转变管理理念,从全局出发,纠正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种管理方式,企业文化落地不是一个管理过程的落后理念。其次,根据企业文化建设要求,以及结合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实际,有必要专门组建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宏观把控企业文化建设,确保企业文化落地。企业负责人或实际管理者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直接引领、监督、协调小组成员组织实施企业文化建设与落地。最后,根据我国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企业文化的组织管理机构可统一采用两种路径运行:一是规模较小或在发展初期的企业可将企业文化工作归属人力资源部门管理,把其当作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七大模块”,并充分发挥和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保障企业文化落地的实现。二是从长远看,有条件的企业必须设立专门的企业文化部,并设置相应的岗位和配备专业性人员,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专业性。(2)明确企业文化落地的'岗位责权。企业文化工作不管是归属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还是设立专门的部门,要想保证企业文化的落地,都必须明确企业文化落地的岗位责权。这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工作分析,对企业文化落地的岗位职责权限进行界定明确,即编制企业文化落地岗位说明书。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对企业文化落地岗位的职责、工作任务及任职资格进行描述和明确。主要职责是对企业文化落地过程进行管理,从企业文化的构建开始,把落地思路贯穿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始终,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主要工作任务包括负责企业文化相关调研的具体实施,及时掌握、反馈企业文化工作信息,撰写调研报告;参与企业文化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制订及实施执行;负责企业文化落地流程、预算等各种管理制度和标准的制订;负责企业文化落地实际情况的跟踪、检查、评估,分析、反馈、修正等等。

2。要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落地制度。

企业文化落地是一个管理过程,这个过程的落实及达到目标需要有切实可靠的制度保障。建立企科学的企业文化落地管理制度就是要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立企业文化落地的预算、流程、鼓励奖励、效果评估等管理过程。这些制度实施的对象是员工,要保证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在制定之初就必须考虑人性化、合理化等特征。因此,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落地制度特别要注意:一是建立补偿和激励制度,这是价值观最为直接的体现,体现了企业倡导的理念和行为准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有效的企业文化落地激励制度操作能激发员工个人的动力,使组织的企业文化转化为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二是建立有效的企业文化落地考核评估制度。企业文化真正落地的标准主要看企业文化核心因素被员工遵循和执行的情况,以及内化为员工行为的情况。建立考核评估制度对此进行评估,以确认企业文化是否真正落地,同时与补偿和奖励制度相呼应[2]。此外,企业文化落地的制度保障,还应完善补充与企业文化落地切实相匹配的具体可执行的制度。如企业文化培训传播制度、企业文化表彰制度等等。这些相匹配的制度不仅能严格制约员工的不自觉行为,还能有效激励员工去认识、认知和认同企业文化,进而切实去贯彻和践行企业文化的精髓,为企业文化落地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

3。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

推动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只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为企业文化的落地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因为,不管体制和制度多么科学有效,但最终还要由合适的人去执行。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首先要加强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基层队伍建设。各企业应从提升企业文化建设基层工作队伍素质着手,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专业性和职业化,保障企业文化的切实落地。其次要从招聘的“入口”着手招聘专业性较强的人才。从提高企业文化工作效率的角度出发,在招聘和选拔人才过程中注重企业文化方面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考核。最后,要在企业员工队伍中培养和储备企业文化建设的后备力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在选拔干部以及年度考核中,加强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及执行程度的考核,在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强化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郝敏。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内在价值关系[j]。人才资源开发,,(4):24—25。

[2]安琪。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企业文化落地有效方法浅析[j]。对外经贸,,(1):130—132。

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论文

改革开放之后公共关系管理进入我国,但是之前对于公共管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文字的解释,认为公共关系管理只是为了打好关系就可以。人们对于公共关系管理的深刻理解是在《公关小姐》电视剧热播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公共管理。例如:在北京申奥、sars危机中公共关系起到一个关键作用。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需要处理公共关系,因为它们的生存于发展与内外部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2.1公共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

由于企业形象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动态概念,因此为了要改善公司形象公共关系的管理工作也需要是多方面的。在公共关系管理中要对企业涉及到的不同的工作内容进行动态的信息处理。目前企业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如果有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在同行业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从而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这种取之不尽的无形资产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带来良好的效益。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公共关系的构建,参与公益活动,参加福利事业的建设,例如:加多宝通过在汶川大地震中捐助1亿元的资金迅速提升在消费者心里的形象;康佳电子公司也做过一些福利事业,为了宣传自己的公司形象,康佳电子有限公司为某北京小学送去新的安全小黄帽[1];另外还有蒙牛集团为几百所学校的贫困学生提供免费的牛奶等等。由此可见很多的企业家已经看到公司的形象以及“声誉”的隐形价值,并以自己的力量去回馈社会。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共同努力,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企业内部里公共关系管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公司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如果员工对工作的`责任心降低或者对企业产生消极的情绪,这对于企业的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不仅会影响到正常的运营,如果传出去也会对公司的形象产生消极影响。所以企业想要搞好内部员工的关系,就必须通过公共关系管理及时了解员工的心理以及精神上的需求。由于在每个公司内部都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对于这些小集体的利益关系处理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处理不当的话不仅仅是某一个员工对公司的危害而是一个集体,一个组织的危害。因此企业需要的是通过公关关系管理来处理这方面的事情,首先需要的公关关系管理者对员工的思想上以及情感上进行鼓励与支持,如果员工有什么想法,可以通过公共关系的管理来把他们的想法向上反映,企业进行考虑后对其进行回复,这样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以及归属感。把这部分非正式组织集合起来,使他们能为企业的发展出一份力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需要的是公共关系的管理。

2.3及时获得可靠地信息,促进企业做出科学的决策。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在这个战场中谁先获得正确的市场信息,谁就获得了占据新的市场的优先权,也就是说在激烈的竞争中领先同行竞争者一大步。对外企业可以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管理,及时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本产品的反馈以及市场的新动态。这有利于企业及时的处理这些信息,为企业进行下一步的活动决策提供时间上的优势。同时,消费者也能很快的发现与了解企业的新动态,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使企业新推出的产品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

3.1公共危机的内容。

公共关系危机包括经济危机、员工危机以及信誉危机。经济危机主要包括由于决策者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面临资金不能运转经营困难等问题,经营危机的处理比较复杂,需要根据企业的现实状况来采取科学的措施。员工危机主要是指员工的责任心凝聚力不强,使得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下降,员工危机将会导致员工罢工,企业内部无法运转,对于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信誉危机主要是由于在经营过程中由于自己产品的质量不能达到消费者的要求,而产生信誉危机,例如做食品的公司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做建筑的公司出现质量问题等。信誉危机不及时处理会对企业带来很严重的影响。

3.2公共危机的处理。

由于公共危机对于企业的影响十分严重,所以企业需要根据现状及时找到科学的处理方式,减少由于公共危机所导致的企业的损失。

3.2.1加强员工的公共危机意识。

首先需要对员工进行这方面的配训,使得员工真正了解到由于公共危机对于企业以及个人所造成的严重影响,使得员工对于自己的工作提高责任感以及危机意识,尽量减少公共危机的发生。然后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保障员工的举报权利。最后如果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出现错误产生不必要的公用危机需要对此进行严重的处理,以儆效尤,对员工起到一个很好的警示作用。

3.2.2加强产品质量减少信誉危机。

对外界,企业要保障企业的积极形象,做好产品,保障好质量是一直以来促进企业良好形象建立的首要选择。例如:在由于比利时的小学生由于喝可口可乐的中毒,卫生部当天宣布可口可乐在比利时停售,但是可口可乐公司却一直不能出面正视这件事情,直到一个公司后,可口可乐才出面道歉,但是已为时已晚。

3.2.3建立科学的公共关系危机预防机制。

在激烈竞争的商业中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一旦发生公共危机应做好完全之策。建立预警体系,面对企业的实际经营工作研究到哪一方面更能出现公共危机,制定危机处理方案[2]。

参考文献:

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论文

1.1负激励是控制员工行为的一条隐性“止步线”

就像道德与法律的界线一样,逾越了道德的界线必然受到法律的惩处,负激励也是如此,企业一般都设有日常的行为准则、管理制度等,超出了这个准则、制度必然受到一定的制裁。当然,负激励的措施和手段大部分存在于企业的相应管理制度中。负激励作为一条“止步线”,也许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很少注意到,实际上却起到控制员工行为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员工自觉或不自觉地已经接受了这种负激励制度的约束,无形之中给企业的管理行为带来一种持续良性循环效应。比如,在制度中规定“上班迟到一次扣薪100元”,所有的员工都知道不能迟到,否则会被处罚,正常情况下,员工自然而然地养成了按时上班的习惯,管理者其实只应用了一条负激励的约束机制,就管住了整个企业的劳动纪律,可见,这条隐性“止步线”多么重要。

1.2负激励可以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以上谈到负激励制度通常是约束员工行为的界线,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员工都会遵守约定的法则,正如,并不是有了法律所有的公民都会守法一样,总有些员工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不然,这些法律制度和企业负激励制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意味着,当一些员工逾越这些约束时产生的后果将得到相应的处罚,而这种处罚的性质是强制性的、威胁性的、起震慑作用的,往往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真正使员工在心理上接受对企业管理行为的敬意,从而提高对自我行为的管理。例如,假设在一个企业中本月有3人次上班迟到,企业当月对此3人各扣薪100元,并予公告,就会使员工意识到,这种负激励的手段不是摆设,而是很好地维护了企业的劳动纪律。

1.3负激励对员工心理的影响经常大于正激励。

所谓正激励就是对个体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提高个体的积极性,主要表现为对员工的奖励和表扬等。但是,正激励对员工的心理影响在逐步淡化,特别是对于高薪白领阶层,有调查表明,在中国月薪高于5000元的阶层,对于奖励额度在10%以下的激励,绝大多数人员表示“没感觉”,原因是相对于其较高的薪酬总额来说,这一点奖励是微不足道的,也难怪他们无所谓,并且经常性的表扬也会落入习以为常“惰性”的圈套。而负激励的心理影响却是巨大的,并且具有双重性,从物质的角度看,本来正常情况下就能得到的没拿到还被处罚,损失是双倍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受打击,心理波动可想而知,企业正是通过负激励的方式从心理上的影响达到影响其行为的目的。如上例,一个白领迟到被扣薪100元并公告,此白领很担心员工对他的认识改变,对他的心理影响不是能以金钱来衡量的。

1.4负激励的正效应。

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人们往往会想到负激励起到的是负效应,恰恰相反,我们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就是要通过负激励起到正效应。上述谈到的“止步线”也好、以儆效尤也好,所有的负激励措施或手段都是为规范员工行为、为企业管理行为服务的。日前,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当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职务能上不能下、工资能增不能减,年度考核只有优秀、称职,没有或极少数不称职”等诸多现象的产生,源于没有负激励制度,最终导致整个集体缺乏激情与活力,创造性和积极性不高。从上述案例分析,可能一次处罚对当事人来说是负面的、消极的一面,但是应该看到,如果没有这些负激励的措施,对员工的错误行为放任自流,可想而知一个企业的命运将会如何,其实这只是对少数人的处罚,效果是使大多数人遵守企业的“游戏规则”,正面效应远远大于负面效应;对于当事人来说,负面影响也只是一时的,只有他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最终的结果才是正面的。

1.5负激励的执行不能产生偏差。

在宪法中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负激励也是如此,在企业管理行为中要做到“负激励面前人人平等”,它的执行比正激励要更为准确和适当,难度也较大。负激励在执行时往往不同于正激励,正激励通常偏向于“锦上添花”,多一点少一点,员工不太会计较;而负激励则不同,一旦产生偏差,员工就会斤斤计较,会导致企业管理者的权威受损,甚至导致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例如,一个员工迟到,决不能因为员工说他在途中塞车,没有主观错误而放弃对其处罚,否则下次因“塞车”迟到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管理者根本不可能去落实是否真的塞车,管理者还可以这样理解:既然知道上班高峰期有可能塞车,那为什么不能提早一点出发呢?更不能因人而异,如某领导的太太或亲戚迟到而放弃对其处罚,那么,所有制度将会流于形式,企业管理必然陷入混乱的状态。

1.6在负激励面前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作为企业的领导阶层,管理者要舍得“亏”自己,要陪同员工接受应负担的责任,让员工心服口服。在电力行业中,日常管理中多年采用《月度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和《违章记分管理办法》是两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这两个办法对员工的行为做了详细界定,绝大多数是负激励的措施,少数为正激励措施,其中很好的一部分是下一级员工受到处罚,上级管理者要受到一定比例的连带处罚,理论依据是既然下级员工犯错上一级至少要负管理责任,这种负激励的连带处罚措施执行时更具操作性,上级可以理直气壮。还有一个下属企业,建立“三德银行”管理办法,即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管理的范畴从八小时以内延伸到八小时以外,给每一位员算“三德”的本金,受到的处罚作为“三德”的贷款利息,奖励作为存款利息,而对领导层的连带责任更严厉,“三德”的积分是全公司员工的平均值,该制度受到员工的极大认同。

1.7正确把握负激励的力度和尺度。

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表明,在员工激励中,负激励给员工造成工作不安定感,同时还会造成员工与上司关系紧张,同事间关系复杂,有时甚至会破坏企业的凝聚力。过于严厉的负激励措施容易伤害员工的感情,使员工整天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不敢越雷池一步,很容易抹杀员工创新能力和积极性;负激励措施太轻了,员工不当回事,处罚与不处罚差不多,不痛不痒,起不到震慑作用,又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负激励的运用一定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对于不同的员工群体,有时还要区别对待。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待关羽、张飞可以说成功使用了正、负激励,他对关羽恩崇有加,时常赞许,而对张飞则恩威并重,时常加以贬惩,其结果使两位虎将都焕发出超常的能量。在柔性管理的企业中,负激励尺度的把握尤为重要。例如,在一个以商贸为主的公司,对于产品推销员的考核,业务量的设置要准确适当,在通常情况下,设置的量要使大多数人通过一定的努力都能完成的合理数量,如果要求过高、业务量过大,一旦未完成就严加处罚,那么推销员的积极性将大大受挫。

1.8物质负激励与精神负激励相结合。

以上提到了很多负激励的措施,其中有物质的,如经济处罚、降级、降薪等,也有精神的,如批评、警告、降职等。物质负激励与精神负激励都是负激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辅相成。

2结语。

其实,正激励和负激励作为两种相辅相成的激励类型,它们是从不同的侧面对人的行为起强化作用。正激励是主动性的激励,负激励是被动性的激励,它是通过对人的错误动机和行为进行压抑和制止,促使其幡然悔悟,改弦更张。正激励与负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因为这两种方式的激励效果不仅会直接作用于个人,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的个体与群体。通过树立正面的榜样和反面的典型,扶正祛邪,形成一种良好的风范,就会产生无形的正面行为规范,能够使整个群体的行为导向更积极,更富有生气,最终使企业管理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