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预算论文企业预算管理问题研究(模板17篇)

时间:2023-12-14 20:00:42 作者:QJ墨客

范本可以作为学习和借鉴的素材,从中吸取经验和启示,为我们的写作提供指导和帮助。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了各种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小微型企业是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单位,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首先其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劳动力剩余问题,解决了人口的生活问题,为人们生活和生存作保障,其次,小微型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可以降低社会的贫富差距,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小微型企业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了促进小微型企业的长远发展,要完善当下小微型企业财务发展弊端,提高小微型企业总体实力,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小微型企业的竞争力,保证了小微型企业的经济收入。但是,站在整体角度,对当下我国小微型企业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小微型企业财务管理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财务管理体系较为涣散,财务制度不完善。其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不同管理关节没有建立清晰的主观管理意识,包括在财务资金支出环节、现金支出环节等等。进而对财务管理无法全面进行,无法进行管控作业,缺失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二,当前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只是相关工作人员没有管理工作依据,对管理工作不重视,管理较为随意,缺失规范性,进而带来企业的财务资金流通没有被及时记录,财务报表信息的丢失,企业主体无法依据企业当下财务运作情况,建立发展目标,进而阻碍了企业发展和。其三,对财务工作人员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财务工作人对自我工作要求较低,工作时积极性较低,无法全面发挥业务能力,没有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及时监督,进而带来财务发展弊端。其四,小微型企业的自身管理观念和经营形式的弊端,产业布局较为简单,缺乏对财务管理知识的了解,延续传统管理模式,对财务工作人员关注度较少等等,带来企业财务管理弊端。

(一)构建合理化和制度化财务管理制度。

小微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弊端,主要是其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面对这一问题,首要工作就是建立完善和合理化的管理制度,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其一,小微型企业可以建立实际业务管理制度,增加对信息环节、数据记录方法和模式、财务信息报表关注度,在这些关节建立管理制度,保证财务工作人员在实际作业中有章程可以遵循。其二,增加对财务监督体系的制度化,保证财务监督作业有效进行,利用审计部门和其它部门,整合起来对财务体系进行监督管理,增加财务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现管理的最大目标。

(二)创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和经营模式。

要想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进行,要依据当先社会发展形势,改变传统管理和经济理念,创新管理模式,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进行。首先,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要改变自身的经营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让其树立新型工作理念,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知道财务工作重要性,知道自身的职责。其二,随者小微型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产业种类和经营模式不断不断变化和发展,具有多样性特点。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产业类型对小微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联系性。因此,要想促进小微型企业管理工作良好进行,首先要从经营模式和产业模式着手,增加财务管理灵活性和经营灵活性,依据经营进程和产业发展不同环节,进行单一财务管理,保证财务管理科学性,其次,增加财务运作效率,保证财务发展水平良好,保证企业的财务收入和支出。对企业的财务支出、收入、投资等等财务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增加对不同财务运作活动的关注度,保证管理效果最大化。

(三)提高财务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和效率。

小微型企业财务工作人员是其财务部门主要工作者,要想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全面进行,要加以关注财务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为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进行,降低财务风险,要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建立合理化培训周期,提高财务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保证财务工作效率和质量。其次,也可以在财务部门对不同岗位进行划分,把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划分,建立合理化奖惩制度,提高财务工作人员工作待遇,来提高关注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淘汰制度,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保证其工作能力。最后,也可以建立合理化评判体系,对工作人员工作能力进行评判,发现其不足,对其财务业薄弱环节进行针对培训,提高财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实现财务体现健康高效运作目标。

为了促进小微型企业长远发展,完善其财务管理弊端,首先要以建立实际业务管理制度,增加对信息环节、数据记录方法和模式、财务信息报表关注度。改变传统管理和经济理念,创新管理模式,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进行。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建立合理化培训周期,提高财务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保证财务工作效率和质量。建立合理化奖惩制度,提高财务工作人员工作待遇,来促进小微型企业长远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企业预算论文范文企业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渐走向成熟,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利润率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为了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不得不对企业的预算以及会计核算做一些有益的探讨。本文通过对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对于企业的意义的分析,阐述笔者关于当前企业中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一些思考。

全面预算管理中企业应用研究论文

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也逐渐加剧,企业只有加强内部管理,才能在市场中稳步发展。当前,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成为了我国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全面预算管理在美国出现,刚开始主要应用在通用汽车、通用电气和杜邦等企业,后来逐渐应用到其他企业中,成为了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1]。全面预算管理主要通过整合企业的人才、资金、业务和信息等,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进而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战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使企业的战略目标更加具体、形象,是企业用来进行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还可以用来协调各个部门,为企业的绩效考核提供有效依据。

当前,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都没有对全面预算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认为预算就是分析和整合企业的财务数据,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还有一些管理人员将预算管理当做计划管理,忽视了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以及战略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全面预算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实际效果却不明显,预算编制往往流于形式。管理层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没有将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成本核算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会计成本核算制度内容还不完善,首先财务核算只核算财务相关的因素,核算范围中不包括人力资源等其他工作。当前,企业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正常发展运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如果依旧按照原先的财务核算方式,就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企业过度重视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忽视了生产过程。

(三)预算编制执行能力比较低。

预算编制执行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当前很多企业的预算编制执行能力都比较弱,给全面预算管理造成了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预算编制内容不完善,执行效率比较低;其次,预算编制工作跟实际工作严重脱节;最后,预算编制工作人员对预算编制的理解能力不够,执行能力比较差,经常出现执行偏离的现象。

(四)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缺乏一个统一、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很多部门没有正确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完善的成本控制机构,企业机构设置比较混乱,不但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增加了找到相关责任人的难度[2]。

(一)提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

企业各个部门要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完善预算管理的实施环境,加强对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不算提升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进而在工作实践中更好的执行预算编制制度和相关的管理活动。企业要加强对预算管理的宣传,加强企业各部门以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一个良好的预算管理环境,进而保障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优化。

企业只有采用有效的会计核算方法,才能顺利的进行会计核算工作,进而提升财务核算水平。因此企业要采取各种措施来优化成本核算方法。第一,企业要对自身的发展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然后选择一种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或者对几种成本核算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种新的方法;第二,在原先企业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对核算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

(三)加强对预算管理执行的重视。

要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能力,首先要做好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收集和整理原始数据、确定预算指标、进行预算编制的相关培训等。其次,在充分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最后,做好预算执行的追踪工作,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更正。

(四)构建科学、完善的预算机构。

企业要构建科学的预算机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工作,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分工,让每一个部门和员工清晰的认识到自身的职责,从而保障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企业还要加大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力度,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要求,按照公平、公正的分工原则,以避免出现部门之间推卸责任的现象。另外企业还要根据每个部门的特点和优势,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协调。

四、结语。

全面预算控制可以使企业的财务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为企业节约成本。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也更加重要,企业只有进行科学的全面预算控制,才能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2]王向前.试析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6(07):126+169.

全面预算管理中企业应用研究论文

铁路运输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那就是点多线长、管理范围广、运输生产过程较为繁琐。铁路运输企业要想成功地完成产品运输,不仅需要人力、财力的支持,还要将人力、财力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这就需要展开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只有这样,才可以准确、成功地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就可以知道它是可以对企业的财务、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操控企业的资金流、物资流,还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复杂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始终坚持“精简、高效”的工作原则,对企业内部进行有效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铁路运输企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进一步完善铁路运输企业的制度建设,规范铁路运输企业的管理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铁路运输企业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为铁路局的管理工作提供帮助,还可以明确各个运输企业的职责范围,进而大大提高铁路局、站段两级管理机构的工作热情,使其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得到大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保障企业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以企业发展目标为导向,对企业内部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过程。在铁路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其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技术水平获得空前发展。但是要想开展大规模的高速铁路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很大,企业通过何种方式筹集到的资金都需要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保障各项资源合理配置和使用。

1、铁路运输企业没有制定明确的预算目标。

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使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对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把控,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预算工作只是注重成本、利润等财务指标,却没有考虑到客户、员工、生产程序等非财务指标,这样使得预算工作还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管理水平也没有得到改善。企业在预算工作的过程中,只是重视上级的强制性命令,只考虑到利润的增加和成本的减少,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到铁路运输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举例来说,成本要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下降多少,并没有尊重刚性支出和非刚性支出的差异性,这也难以有效保障运输生产费用,再加上运输设备没有更新、线路设施没有维护,会对运输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发生大的安全事故。

2、铁路运输企业预算管理的编制方法单一。

现阶段,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对预算编制方法进行模式化发展,很多企业主要运用增量预算法展开企业的编制预算工作,上级部门充分考虑到下级部门以前年度支出情况和预算情况,不加分析地保留或接受所有的项目,或按主观臆断平均削减,或只增不减直接形成当年度的资金预算。这种方式并没有考虑到当年运输市场的发展情况、企业和铁路路网的实际位置、企业资源配置等等情况,来展开编制预算。由于该预算的编制方式简单方便,大多数企业都使用该预算的编制方式,它以过去的水平为基础,不需花费太多的工作量,也不需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实地勘测等工作,对于企业效率、运输收入、支出等实际情况也没有深入了解和分析,也不考虑未来因素的影响,然而,这样的编制方式会导致企业预算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预算和企业实际情况相脱节的情况,致使所编制的预算随意性大,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

3、没有体现预算的全面性。

现阶段,我国的预算管理只涉及财务方面,并没有将运输生产的投资、劳动力配置等纳入到预算管理的范围,导致企业资源并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优化,企业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还停滞不前。所谓全面预算,就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发挥企业的管理职能,促进企业科学合理、健康稳定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预算管理是在财务收支预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传统观念中,预算管理属于财务行为范畴,企业的财务部全权负责预算问题,大多数人对预算管理存在误解,认为预算管理只是对资金进行有效控制。所以,现阶段铁路运输企业主要将预算管理工作交由财务部门负责,特别在财务部门内设立专门的岗位,主要负责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并将上级的预算指标通知各个部门。但是,各个部门参与配合的较少,将财务部门看成“交通警”而非战略伙伴,他们往往只关心今年预算指标和数据,跟上一年度的预算指标和数据比较情况,却没有考虑到本部门的实际发展情况,这也大大降低了预算的可操作性。

4、铁路运输企业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控。

会计核算系统、预算系统难以真正发挥效用,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监控,导致核算系统、预算系统脱离实际,在没有上级部门的批准情况下,经常发生预算超支的情况。再加上各单位、部门出于私心,往往会出现虚报瞒报的情况。此外,在预算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运输生产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导致预算的调控不准确,未从可控与不可控性、重要与非重要性、经常与非常性进行调整的角度出发,对预算工作进行整体把控。

现阶段,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级和下级的目标有差异。下级的目标是在完成上级制定目标的基础上,给自己留下更大的空间,上级的目标是少花钱多办事。二是为规避风险的需要。下级并不想预算支出指标降低或者工作量增加,所以,下级就会故意谎报成本支出以及工作量,这样就导致预算缺乏真实性、客观性,并不能实际反映经济发展情况。三是信息的不对称性。在上级和下级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下级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会对信息进行多次加工,这就导致信息不对称,上级获得信息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而上级根据这些加工之后的信息所做出的决策缺乏客观性,对实际的预算工作造成影响。

6、企业预算管理绩效考评体系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于企业各种工作只是采用单一的效益指标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这样存在通过盈余管理等人为操纵利润手段,同时也会存在短视行为;对于企业中其他的指标却未进行考核,没有建立一个科学合理考核评价体系,没有建立并完善考核程序,导致考核程序的公正性难以得到保障。此外,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奖罚标准,大大影响了奖罚的公正性以及明确性,奖罚落实的严肃性和严格性,往往存在吃大锅饭现象,这样一来严重影响到了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全面性。

7、企业预算管理手段过于落后。

当前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已经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相应的开展了预算管理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但是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企业数据共享平台,造成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共享性较差,据了解,现阶段我国的财务系统具有统一性,但是其他的生产系统、业务系统却没有得到统一规划和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由于我国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预算管理系统并不能发挥理想效果。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详细的分析,还只局限于传统的成本分析模式:只重视数字的分析,增加(减少)多少,增幅(降幅)多少,并没有对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重视结果的分析,却不重视发生过程的分析;重视客观原因的'分析,却不重视自身的原因分析。这些都导致预算工作失去了意义。

三、做好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铁路运输企业管理,全面实行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项加强经营管理的制度,本身涉及了铁路运输企业的各阶层。做好铁路运输企业预算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将铁路局、站段上下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首先,建设并完善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为机构配置专业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预算管理人员,优化预算模式和方法,保障预算管理机构的独立性。比较科学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由预算的决策机构、预算管理日常工作机构、预算执行单位三部分组成。预算决策机构拥有审查预算、批准和要求修改预算的责任,一般高级管理人员(路局局长任主任)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是预算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在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工作并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预算管理日常机构一般设在路局财务处,由分管财务的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兼任主任,负责预算的编制、报告、执行和日常监控、考核等工作;预算执行单位一般由各站段组成,分别执行运营预算或财务预算,并承担相应责任。其次,对重要工作岗位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提高预算管理意识,对预算管理人员进行知识培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最后,对全面预算管理展开相关的宣传工作,让全体员工都意识到预算管理对企业、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为预算管理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预算管理工作健康、稳定开展。

在传统的考核评价机制中,只重视对预算执行单位的考核评价,而不重视各个业务主管单位的考核评价;只重视财务指标的考核,而不重视非财务指标的考核。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全面预算管理方面的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所以,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的过程中,预算执行单位、各业务主管单位都要进行考核评价工作,对于运输任务的完成情况、安全指标、盈利情况,都要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如果预算执行单位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预算目标,那么,不能只由预算执行单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其上级业务主管单位也要承担相关的责任。这样就可以将预算执行单位以及上级业务主管单位形成一个整体,方便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的业务系统既要保障运输安全,还要保障系统的收入和支出。

3、将预算编制工作落实到位。

科学编制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根基。只有运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才能保证预算指标的公平性、合理性,才能让人接受并产生动力努力执行,最终才能对单位总预算目标的完成产生良好作用。要保证指标的公平合理,必须运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并全面加强预算的基础工作。

(1)建立并完善铁路运输企业的信息库。预算编制部门需要对铁路线路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控,如上下行线路坡度,曲线半径,钢轨道岔轨枕型号等,机车车辆、接触网、信号设备等主要运输设备状况,铁路各专业大、中修进程,各专业各设备科学合理的消耗定额,才可以对预算编制的源点进行准确、有效的把控,才可以有凭有据去调整各个系统和站点的运输任务以及相应的维修工作。所以,铁路运输企业要站在信息化的平台上,通过信息化方式建立并发展铁路运输企业的信息库,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以及信息资源共享。

(2)做细、做实预算工作。要想从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脱离出来,各个业务系统可以在其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编制方法,用最小控制单元来确定预算指标。对运输收入展开相关预算,以上往年度的预算工作、完成情况为基础,对车次、车站、席别等进行相关的测算和安排;机务系统按照机车型号、辆数和牵引总重进行测算;车辆系统按照车辆型号、辆数进行测算;工务系统按照线路延展长度和通过总重进行测算;电务系统和供电系统可以按照线路延展长度进程测算;到了站段更要将费用细化,分解到各个车间、班组按会计科目通过辅助核算落实到责任人,使全员、全系统、全方位、全过程参与预算管理。

(3)建立并改进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标准。在运输预算、收入、营业收入等方面开展预算工作,梳理效率和效益指标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进一步建立相关的数学经济模型。从成本预算的角度出发,预算编制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确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其生产环节、成本环节进行全面的分析,对于各项物资的消耗、开支进行定额管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开支标准。

4、加强预算控制。

将编制好的预算作为业绩管理的依据和标准,每季度将实际情况以及预算比较,找到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从差异程度和差异性质的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控制策略、措施,促进企业挖潜增效,修正企业发展战略,为企业实现目标预算做出有力保证。

5、确保预算执行分析报告的真实性。

预算执行分析报告是预算预警机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预算管理工作的控制基础,分析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集中体现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情况。可以从货物品种、区域、机车车辆、线路情况等多维度出发,了解企业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潜在风险,还可以及时体现企业战略调整的财务情况。

现阶段,铁路运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重大难题,那就是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只有健全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才可以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企业资源的最大效用,对于铁路运输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从路局直管站段的角度出发,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新型的铁路管理体制以及组织架构。但是,铁路运输企业主要运用集权管理模式,对于下级单位来说,其主要任务就是完成上级部门制定的考核指标,下级单位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考核内容而展开,大大降低了下级单位的工作积极性。所以,组织架构要进行相关改变,由原来的集权管理转变为分权、集权结合管理,保障各级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四、小结。

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从预测以及决策的角度考虑,全面预算管理不仅可以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还可以对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机制的一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具有积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铁路运输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业人员较多,这也增加了其管理和考核的难度,再加上铁路运输成本控制难度大等问题,因此,结合当前我国铁路运输行业自身的特点,并针对当前铁路运输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做好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对运输企业的促进作用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与管理方式之研究论文

营运资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营运资金又称毛营运资金,是一个企业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总额,具体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占用的资金。狭义的营运资金又称净营运资金,是一个企业的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即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本文所涉及的营运资金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企业的各种流动资产。

企业发展的命脉除了销售业绩,就是对营运资金的管理,营运资金的高效管理是企业取得和保持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风险状况,过高的营运资金按变现能力的强弱意味着企业的资产利用率不高或者偿债压力大,过低的营运资金预示着企业可能面临困难。从战略角度进行营运资金的管理将有助于发挥企业营运资金效用的最大化,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现行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仅仅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资金运用的管理,即投资多少的流动资产;二是资金筹措的管理,即怎样进行流动资产的融资。没有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营运资金的管理,忽视预算及控制的重要性,则无法从整个企业价值活动的角度来分析营运资金发生及价值变化,这样会导致企业的短视行为,注重眼前的资金管理成效,而忽略企业长期发展的优越性。

1.2现行营运资金管理忽视企业内部控制,效率较低。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而现在企业很少将内部控制与营运资金挂钩,以致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较低,在内部控制制度中明确开展营运资金管理的策略,包括对应收账款的收账政策、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衔接等,会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目前,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并从自身的角度进行了营运资金的管理,但绩效却并不显着,甚至有的企业会面临短期资金周转不灵而导致的破产等现象。因此,构建有效的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是保障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

企业要实现营运资金的战略管理,首先就需要了解其所面临的环境,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从战略的角度来分析环境。战略环境的分析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内容,宏观方面是指企业必须遵守国家制定的营运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制定的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手册。微观方面是指需要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的内部环境以及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对手的状况。

其次就是要对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进行战略规划。要进行事前规划,就要根据企业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制定战略计划,战略的制定要具有预见性,包括企业的筹资以及投资计划。企业营运资金的特点是流动性强,盈利性差,企业则需要在保持一定的偿债能力、保证使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在适当范围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合理地规划企业的营运资金的规模和结构,合理进行投资,并注意保持营运资金的转换弹性,以降低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再次是进行营运资金的战略管理。包括进行综合营运资金管理和分项营运资金管理。企业也可以穿插基于供应链或者是基于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

最后是要构建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体系。评价营运资金管理主要是针对其安全性、使用效率及盈利性,评价营运资金的安全性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等,企业必须合理安排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以保证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评价营运资金使用效率的指标主要有存货、应收账款等营运资金的周转期和周转率,较快的营运资金周转速度意味着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较高;评价营运资金盈利性的指标主要有流动资产收益率等。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也可以结合非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如客户的信用度以评价应收账款收回的周期及可能性,企业内部的`流程管理以识别存货的占有率及周转周期等。

(1)保证企业的安全性。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营运资金的管理,既设计了规划程序,又设计了绩效评价体系,时刻注重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以保证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故战略营运资金管理能够使企业的安全性得到保障。

(2)提高营运资金的周转效率。战略营运资金管理既注重综合管理,也注重分项管理,高度关注企业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的周转率及周转期,并进行战略性的规划,故可以提高自身的周转效率。

(3)保持营运资金的盈利能力。高速的营运资金周转效率意味着企业的营运资金的利用效率高,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还能够提升企业的价值,利用财务杠杆,适当举债,通过调整资本结构也能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企业的价值,企业正常运转的过程也是由企业的无数个相互关联的、与价值链相关的业务活动连结而成的。因此,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应当与企业的价值链相结合,包括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的价值关系。具体对营运资金的管理策略包括综合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和分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综合考虑将企业的所有营运资金,包括通过适当举债取得流动负债,在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和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将企业的营运资金进行安全且具有高效益的权益投资,可以选择采用风险型管理方法、比如“零营运资金管理”,它具有风险高盈利性;再比如进行股权投资,投资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管理公司或者是高新技术产业,这些是高风险高收益型的投资,要严格控制其投资额度;或者进行证券组合投资,包括国债、股票等,要保持企业营运资金的流动性以及资金的转换弹性。对于一些非常注重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而不是追求激进发展的企业也可以采用中立型的管理策略,它要求企业以保持其正常的运转为首要目标,适度的进行投资,投资也主要集中于收益较为稳定的项目。而采用保守型的营运资金管理方法的企业怯于承担风险,可能会保存过多的营运资金,这虽然可以降低企业的偿债风险,同样也远离了营运资金的盈利性。

从总体的角度,还需要构建从供应商到终端消费者的网络平台,企业上下游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信息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带动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降低成本,使企业取得较高的盈利能力。

分项营运资金管理主要是对现金、有价证券、存货及应收账款等的管理。对于现金及有价证券的管理主要是进行投资,主要注意保持其转换弹性。对于存货的管理,应当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实现存货功能与成本的最佳组合,存货的储备是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但是大量存货的储备也会增加其存储成本和管理费用,而且会占用资金,由于大量的采购存货可能会降低成本,所以可以采用提前订货模式,合理计算保证企业正常运转需要的最低的存货量。而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一方面要借助它来促进销售,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又想避免由于应收账款过多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坏账损失等风险,首要的是要降低坏账损失的风险,建立客户的诚信档案,对于长期拖欠应收账款的客户,应当不予以赊销,还需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比如将销售人员的奖金与其收到的资金挂钩,以激励其收账。而对于价值链中处于上游的供应商,企业应在不损害其自身信用的前提下退后支付账款,以利用资金创造更多的价值。而对于流动负债,它是一种短期融资方式,成本较低、偿还的限期也很短,所以企业必须强化管理,否则,将会承受较大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荆新等.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与管理方式之研究论文

从我国目前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近几年以及之后几年依旧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并且短时间内不会衰弱[1]。房地产企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体系中所占比重较高,从最初进入房地产企业开始,利用有限的资金投资,并且不断融资,从而支持企业良性运转,但就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整体经济情况而言,也暴露出很多问题[2]。且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发现和解决,势必会影响房地产企业日后的发展,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加强资金管理的力度,创新管理方式,使其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是当前房地产企业重点关注的话题。

(一)盲目投资,资金规划不合理。

房地产企业从建立之初到稳定的运营发展具有周期长、耗费大等特点,在发展的过程中,完全依赖企业自身的资金运转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房地产企业需要通过银行借款等融资方式进行负债融资,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较高,几乎每个房地产企业都有大笔的负债额。某些企业资金沉淀严重,原本就因资金不足而烦恼,加之资金的无效占用不断增加,且盲目跟风投资导致资金未以有效产出的形式流回企业,导致资金的利用率进一步降低。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有效的资金预算和合理的资金规划,是企业最大化利用资金,并提升资金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在资金投资和规划上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3]。

(二)融资渠道单一,主体不明。

资金管理的原则在于主体明确,责任明确,且应该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力度,防止资金流失和无效利用,但房地产企业在此方面的规划并不到位,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来确保资金的正常使用和流动。多数房地产企业巨大数额的投资和收款,并没有明确监督每一笔资金的具体流向,导致正式启用资金的阶段却发现资金已经被占用,只好拆东墙补西墙。另外,房地产企业本身的资金不足以支撑企业正常运转,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外部融资,然而目前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单一,资金获取的渠道相对匮乏。致使企业的资金的利用和周转更为紧张,若房地产企业想要稳定长期的发展,就必须要解决上述所有问题。

二、提升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做好资金预算,促进资金良性运转。

房地产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每一笔进账和出账的资金数额都较大,且投入和产出比例也较大,因此做好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预算是必要的工作之一,也是资金管理的基础性环节,更是确保企业良性运转的有效方式。进行有效的资金预算,上一年年末做好所有款项的整理和总结,计算盈亏状况,并且将不可动用资金和闲置资金详细记录处理,注重处理的细节。每年年初,财务部门则根据上一年的企业运营情况以及当年企业发展的趋势,做好资金预算计划[4]。要求资金预算计划既能够满足企业本年所需的要求,也要保障资金能够良性运转,对于闲置资金应该加以利用,促进企业的发展。资金预算由资金预算收入,资金预算支出两大主体内容构成“资金预算最核心的内容是企业通过经营活动带来的现金净增加额,预算支出最核心的内容是企业投资所需资金支出。”以此为核心,把握企业的“脉搏”,突出计划重点,有效节约公司融资成本,并且在预案审核通过后严格执行。

(二)合理规划资金,重视风险管理。

在做好资金预算之后,应该严格按照资金预算方案执行,并且在此过程中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有效将企业能够运转的资金优先利用。但资金预算只是年初的一个计划方案,在现实发展中有很多不可预估的因素会影响资金的周转和利用,此时需要企业财务管理者严格依照合理规划的处事标准作出新的资金决策,从而调整预算方案,将资金合理有效的利用起来。另外,在资金管理的工作任务中,风险管理是其中及其重要的一项任务,主要分为使用风险,在途风险和或有风险。资金的使用风险一般是指房地产企业的投资风险,对于这种风险,做好市场调研,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调查论证,项目评审以科学化,专业化的标准进行,在项目投资之初就将风险概率降到最低,也就是说这种风险属于预先通过有效手段可控型风险。而在途风险通常会发生在企业资金结算过程中,要求财务人员注重结算票据的'选择,通常都是以“贷记凭证”,“转帐支票”为结算手段,选择更为安全的结算方式,有助于规避风险发生的概率[5]。

(三)扩宽融资渠道,加强资金动态流向的监督力度。

房地产企业应定期,不定期地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核查,明确企业资金的动向。一般情况下,可通过企业的日常的报表全面了解资金的动向,而且要定时进行专项检查,了解和知悉资金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寻找深层次的解决方法,尤其是对于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其他应收款等资金往来账目的管理,逐笔跟踪,强化监督,明确责任人,才能将资金的来龙去脉清楚的进行管理。另外,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因支出数额较大,且一般前期用于投资,后期才能回收账款,因此应该扩宽融資渠道,利用各种方式为企业筹集到足够项目运转的资金,避免因资金不足而损失重要项目。另外,房地产企业应该制定明确的责任制度,业务人员的绩效同应收款项的回笼速度和回收金额挂钩,制定相应的奖罚办法,确保钱出去,货进来,货出去,钱进来,把坏帐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此外,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注重沉淀资金的盘活,将企业本身拥有的资金和外部融资筹集的资金最大化利用,提高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房地产企业的资金运转需要在财务人员的精确计算下进行,并且房地产企业资金数额较大,在企业本身资金不足以支撑企业发展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融资,用以支持企业的发展。因此房地产资金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有效的资金预算和规划,在强有力的监督体制下落实施行,能够保障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一定的优势,从而在房地产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2]高峰.探讨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水泥,,09:185.

中小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不断出台强化员工收入分配的调控措施,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约束和市场化工资决定机制,部分企业逐渐开始推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尤其体现于国企与央企工资体系。工资总额预算管理不仅益于把控国家单位与社会单位间的工资平衡性,而且益于企业规范劳动报酬体系,推动企业人力成本和收益核算水平的提升。本文以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内涵与流程为基础,着重阐释其编制要点与编制难点,提出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期望本文的结论对企业完善工资体系有所启示。

关键词: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编制要点。

2010年,国务院下发相关文件,在央企首次试点工资预算管理制度,2012、2013年分别对企业强化工资增长机制与健全人力资源体系做出了明确要求。这也推动了部分企业由原来的工效挂钩工资机制转变为预算管理工资机制。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性条件,这也是由预算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预算是一种典型的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因此,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必须对集权化的企业进行分权化处理,导致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新老员工收入的处理不恰当等。因此,梳理与明晰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编制流程及具体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工资总额预算管理主要包含工资增长调控制度、工资效益联动制度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三部分,其中,前者是为了避免出现个体吃空饷的现象而设置的,中者是为了实现薪酬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而设置的,后者是为了对企业的宏观财务进行管理而设置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地缘工资、效益工资、规模工资、效率工资及工资总额基数。在企业实践中,地缘工资的比例约为10%,其测量指标主要体现为最低工资标准、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等;效益工资占比约为10%,其测量指标主要有业绩考核得分率、可控成本节约率等;规模工资占比约为10%,其测量指标主要有资产规模和设备数量等。而效率工资占比约为30%,其计算基础主要为企业的核定定员与实际人员的大小关系;工资总额基础占比40%,主要基于企业的历史工资水平,避免工资收入出现大幅度波动。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流程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部分差别,以某地区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为例,主要包含预算、调整、清算和备案。其中,预算主要按照逐级汇总、分级编制、上下结合的原则,根据预算增长与预算基数进行编制;调整的情况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资产重组、企业效益变动较大、收入分配具有重大变化;企业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清算,形成报告上报国资委等上级部门;企业内部收入调整必须经过上级部门统一,按照相应程序备案。

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编制要点及难。

(一)编制要点。

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编制要点主要包含职工类别与时间范围,其中,国有企业的员工是由国资委核定的,不可以随意进行调整,同时,纳入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职工类别主要是一般职工、中层及经营层,一般职工主要包含了三级及以下企业的普通职工、中层及管理层,二级企业中的普通职工及中层,一级企业的普通职工;中层主要包含了二级企业的管理层及一级企业的中层;经营层主要包含一级企业的管理层。工资总额预算编制的时间一般为一个会计年度,但若出现延迟发放工资的情况,应该将延迟工资一并纳入工资总额预算管理范围。但由于企业存在合理避税的情况,通常会将预提的年终奖金不计入工资总额。

(二)编制难点。

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编制难点主要体现于五种关系的处理。一是新老员工的工资水平关系。不再论资排辈,而是在承认年长员工贡献的基础上同岗同酬,基本理念是:同岗同酬,但必须承认工龄的补偿。这虽然是对老员工的激励,但同时也是对新员工的负激励。因此,这是编制的难点之一。二是不同岗位间的收入水平关系。由于技能需求水平间的差异,致使基础性岗位与专用性岗位间工资水平的差距很大,如何将这种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预算编制的难点。三是绩效提成工资制与职能部门固定工资制的关系,二者的职工人数比例如何确定,在不同岗位、部门间如何分配这种关系是预算编制的难点。四是管理层与一般职工间的收入水平关系,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工资水平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员工的收入水平需要与社会水平平衡,这也是预算编制的难点。五是奖惩关系,奖惩标准如何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如何设计与测量预算指标仍然是预算编制的难点之一。

(一)正确处理几种工资关系。

针对以上几种工资关系在预算编制中的难点,笔者认为,应该采用以下措施正确处理。一是制定与细化新老员工间的工资指标,指标的基础是同岗同酬,在此基础上增加老员工比新员工的工资加成,但这种工资加成指标是基于工龄和为企业做出的.贡献而设的。二是控制企业收入水平差距,将其控制在10倍以内,企业内部最低工资水平应该在平均水平的2倍以内,最高工资水平在4倍以内。三是绩效提成工资总额应该与固定工资职工人数比例为4:6,若企业内部生产任务加重,可以适当加大绩效、提成工资比例。根据国资委的相关文件,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细化奖惩指标,但奖惩金额不宜过大。

(二)强化工资总额控制。

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控制指标是推进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主要可以着手于以下几点:一是部分联动制定指标体系,将企业的劳动部门与财务部门联合制定,结合企业的往年的经营状况及下一会计年度的经营目标、平均工资发展趋势等核算预算指标;二是实时监控指标执行状况,对工资总额超标情况及时纠正,并查找原因,确保企业工资预算控制与管理的连续性;三是构建严格的个体预算违规机制,企业工资预算应当在上述预算范围及比例之内,若出现比例偏差较大的情况,应及时查明原因,对违规操作员工进行经济惩罚,情节严重者直接予以纪律处分,并对其上级主管人员实行连带责任追究;四是运用互联网工具建立数据模型,以当地平均工资为标准,构建数据模型,使工资总额预算更准确合理。

(三)加大数据管理与培训力度。

数据是企业预算、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尤其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趋势分析为预算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首先,积极拓展和提高计算机在财务预算领域的应用和使用层次,搭建业务、财务数据平台,利用企业预算信息管理系统的风险预警功能,或者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系统,指导企业预算部门及时处置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风险预警,实施重大项目预算联动监管机制,在企业内外部、上下级之间充分实现横向、纵向的协调配合,甚至可以引入经济审计监管,对预算及相关执行部门进行过程监管,形成监管合力,共享监督成果。其次,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转变传统的手工预算方式,严格落实“三严三实”要求,确保财务人员按照“实、高、新、严、细”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减少预算管理中人为因素造成的预算偏差。

四、结语。

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是国有企业青睐的工资预算管理方式,也是目前较为有效的预算方式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预算环境不断变化,出现了一系列编制难点。为此,本文着重提出了各相关指标间的关系处理、控制方法与数据管理三项措施。但限于实践案例不足,并未进行多案例分析,建议后续可以展开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一农.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深化和拓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4).

[2]鲁栗,翁健祥.关于某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4(12).

[3]潘云霞.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2).

中小企业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绿色建筑已经被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作为新建建筑的标准加以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经济已成为建筑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在分析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给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绿色建筑;问题;风险;对策分析;政策建议。

引言。

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发布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方案中明确要求到末我国新建建筑达标绿色建筑标准的比例超过20%新建建筑至少完成10亿平方米绿色建筑这标志着从国家层面对绿色建筑的重视也预示着绿色建筑经济将是建筑经济今后发展的重点。

1972年,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该概念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材料、设计要符合节能的标准,在不同的国家绿色建筑也称环境工程建筑、生态建筑、节能建筑等。

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学者孙大明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划分为浅绿、深绿和泛绿三个阶段,浅绿阶段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消化吸收;深绿阶段是将绿色建筑具体应用到建筑当中,是时间阶段;泛绿阶段是绿色建筑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是衡量建筑的标准之一,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就处于该阶段的初期。

一、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复杂。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建筑条件差异性比较大,在全国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色建筑的行业标准,国家只能宏观上指导,微观上则由各地区先关部门管理,使跨区域合作变得不易。

各种先进的技术产品也由于地区的差异导致很难推广,没有统一的标准。

(二)绿色建筑的成本高。

虽然绿色建筑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很少有人愿为此多付出成本。

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产品需要应用新材料、新技术这都将导致建筑成本的大量增加,同时,绿色建筑的相关部门的认证也是成本增加的来源,多方面原因导致目前绿色建筑产品的成本比普通建筑的成本高出很多,绿色建筑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增加了绿色建筑的经济风险。

(三)政府的相关政策不到位。

绿色建筑是应积极推广的建筑形式,是建筑未来的趋势,政府相关部分应给予充分重视,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然而目前政府部门对绿色建筑的意识明显不足,相关扶持政策大多停留在口头上,缺乏行动,相关的评价标准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

二、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主要方面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细化、完善绿色建筑项目的管理。

使其理解新材料和新技术,在施工中能够合理的使用;最后,鼓励建筑建造的工业化生产,建筑建造的趋势是工业化生产,即建筑所需的原材料都有工厂直接生产,到施工现场仅仅完成装配,这种全新的建筑建造方式给绿色建筑的建造节约了大量时间和成本,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了避免我国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掉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扶植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就像推出工程量清单计价一样,政府可以强制性推行绿色建筑并提供相应扶植政策,鼓励企业向绿色建筑发展,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三、结语。

我国建筑经济发展到今天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传统的高消耗型的建筑经济遇到了瓶颈,高效节能的绿色建筑将是建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契机。

为此,本文提出了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存在的现实背景、成本和政策三方面的问题,并给出了细化、完善绿色建筑项目的管理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两方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景慧.影响绿色建筑项目成功的关键风险因素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李维良.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考[j].科技资讯,2014,(10).

[3]陈慧娟.浅谈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j].经营管理者,,(7).

[4]罗文琦,熊艳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界,2010,(3).

[5]赵朝霞.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2014,(15).

[6]李晓华.我国发展低碳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2,(1).

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管理问题

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企业最真实状况的根本反映,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存亡。

而随着我国企业的迅速发展,对现金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但是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在公司的运营管理中往往只关注利润指标,而忽视现金流量指标,致使现金流管理的职能得不到发挥,企业现金流管理长期停滞于生产经营型的管理格局中,严重制约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持续发展。

因此,企业要想健康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加强现金流量的管理,重视观察与控制现金流,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有效的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现金流量管理指将现金流量作为管理的重心,围绕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构筑的管理体系,对当前或未来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动在数量和时间安排方面所作的全面的预测与计划、执行与控制、信息传递与报告以及分析与评价。

它通过平衡现金流的流动、增减和收益等来为企业创造最大化价值,建立完善的现金流管理体系,是确保企业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现金流量管理原则是进行现金流量管理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它是确定现金流量管理程序和方法的基础,对所有的现金流量管理行为起着规范的作用。

1、系统原则。

现金流量综合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涉及资金的筹措、投放与使用以及收回与分配等方面。

这些部分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整体。

现金流的管理,一项系统工程,同时还用企业战略管理的思想与方法,因此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将现金流量管理看作是从内外环境出发,协调一致。

现金流量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应具有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2、平衡原则。

在现金流量管理中应实现现金流在数量和时间上的平衡,成本与收益的动态平衡。

首先是现金流量数量与时间上的平衡。

任何一个持续经营企业的现金流转是不会停止的,现金的流入与现金流出同时进行。

其次是比例上的平衡。

长期投资在现金流转上表现为期初大额现金流出,而在以后年度中逐步实现现金流入,因此为了保证现金流转平衡一般采取长期筹资方式,只有各部分比例关系合理才能实现数量与时间上的平衡。

但这只是静态的平衡,平衡原则所强调的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企业在现金的流转中实现增值,只有满足现金的流入与流出始终处于动态的均衡才能使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地运营。

3、成本效益原则。

这一原则是理性管理主体假设的运用,只有现金流转所得收益高于其成本的方案才是可行的。

这也与平衡原则相联系,即现金流的管理不仅要保证在数量与时间上的动态平衡,而且也要保持集资成本、机会成本与投资收益间的配合,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增值。

这里仍然强调成本效益原则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运用,有时为了长远利益必须采取在短期看来成本较大的筹资方式,例如企业上市计划,在短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将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从长远看来,企业能成功上市将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

4、灵活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管理主体实施现金流量管理行为时,在追求准确和节约的同时,应当留有余地,以备不时之需。

这是因为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变化的,有可能出现非常好的投资机会或现金流入出现无法预见的障碍,就需要留有可调节的余地。

这也保证了财务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如何对待灵活性原则取决于管理人员预测和应对能力的大小,对待风险的态度,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企业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的能力。

现金流量信息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未来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深受会计信息使用者甚至投资者的青睐。

但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是多重的,既有现金流量估计困难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人为因素的影响。

从现金流产生的来源看,包括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三方面产生的现金流,这三个方面对现金流的影响可归结为企业内外两大因素,其中内部影响因素有经营策略、投资决策、财务政策、企业会计政策等,外部因素有外部经营环境、外部人为因素及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投资方向、投资行为;从财务角度来看,影响现金流的主要因素有息税前利润,所得税率,折旧、折耗和摊销等。

下面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一)所得税对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影响。

所得税的支出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很大,甚至有时某个投资项目的成败取决于所得税支出的高低。

由于所得税法比较复杂,又有可能出现条款上的变更,所以财务管理人员应该了解现行所得的税法对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影响。

对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分析应着眼于它对公司整体的影响,即该项目的实施从公司中流人或流出了多少现金,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投资项目本身的现金流量。

尽管所得税支出是为公司整体的经营而发生的,因公司整体获利而缴纳,或因整体亏损而免除。

但是我们进行资本预算时,并不预测公司未来的整体盈利水平,只是从稳健角度假定公司一定会因整体发生所得税支出。

所以,财务管理人员分析每一个投资项目时应考虑所得税影响后的现金流量,该项目在各年是因获利使公司的所得的税支出增加,还是因亏损使公司的所得税支出节约。

(二)折旧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折旧费用是计算收益时的扣减项目。

一个企业的折旧费用的越高,当期报告的收益就会越低。

但是折旧费用是一项非现金费用,它的发生并不意味着公司的现金流出。

反而较高的折旧费用可能会相对增加公司的现金流量,因为折旧费用越高,公司支出的所得税额就会越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直线折旧法和工作量法计算折旧费。

1993年我国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后,对折旧制度也作了改革,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和降低旧年限。

这样,使得企业所得的税减少,年折旧额增加,投资项目的净现金流量增加。

改革后的折旧制度还允许一些企业试行加速折旧法,即在规定的折旧年限内,前期计提较多的折旧费,后期计提较少的折旧费,从而相对加快了折旧速度。

该种方法被发达国家普遍使用。

(三)处理设备的税收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在项目评估时,无论在投资期初或在投资终结时,都会遇到旧设备的税收问题。

对于设备处理的税收一般存在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公司处理设备的价值与设备的账面价值相等,这说明公司既无收益,也无损失,因此不考虑税收。

第二种是处理设备的售价低于设备的账面价值,可将二者的差视为经营损失,可抵扣应税收益。

第三种是设备的售价大于账面价值,但小于其原始价值,其差额应作为经营收益纳税。

第四种是设备的`售价大于账面价值,并且大于原始价值,其差额部分要视具体情况。

由此可见,有关处理设备的税收问题,在资本预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对营运资金和流通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在经营管理活动以及会计核算工作中设定和考核的大多是有关资产总额、营业额等方面的指标,没有考虑良性现金流的问题。

同时,在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管理方面也明显存在缺口,没有对企业现金流进行有效地管理,最终导致了不良现金流的产生。

如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部门职责还不够明确,资金回笼比较慢,给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公司缺乏对应收账款管理这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并且管理方法落后,导致货款回收速度太慢,因此公司需通过筹资进行日常经营活动,由此使得公司利润率的降低,还款能力下降,使公司经营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中。

不少企业对现金流量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现金流量预算编制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经营现状、发展规划和战略任务,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

一部分企业尚未建立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制度;一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制度,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却经常不按照设立的制度办事,缺乏应有的资金管理意识,不注重对现金流量的分析。

在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是企业实际可运作的现金流量,它是企业筹资、用资的关键,但企业很少对现金流入、流出进行预测,因而造成大量的胡子工程和投产后因无流动资金而停产的项目,或流动资金不足,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导致企业资金使用混乱,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对资金的监督不严、控制不力、审计和监督也效果不佳,从而影响了企业现金流量管理质量。

(三)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现金流的管理需要把预测、控制和分析结合起来,既要对其完成情况进行事后的分析,又要在此基础上编制下期的现金预算。

而现实中,在现金流量管理评价分析方面,公司在现金管理上没有事前的预测,也无事中的控制,只侧重于事后的评价和分析,对整体现金流的流入、流出及其现金净流量的效益分析和预警不足。

在采购、原材料管理方面,没能及时准确的评估市场、产品信息,导致大量生产材料积压,造成流动资金浪费,同时为公司增加了更多债务。

此外,公司存货资金占流动资金比例较大,在公司采购、存货管理中购置成本和储存成本也过大,这些对现金流量管理具有重大的影响。

(四)现金流转中存在不良融资。

现金流转过程中的不良融资行为主要包括募集资金需求的变化迅速,或融资以后长期找不到投资的渠道和方向;投资方向与本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不匹配;非按照本项目实际运行要求而进行的融资;融资量超出企业正常经营的需要。

如一些企业自身拥有大量的存款,却依然四处借款等等。

这些不良融资行为,会导致企业资金过量沉淀,产生不必要的利息支出以及机会成本等,企业投融资的效益大幅度降低。

还有许多企业没有把资金合理地配置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

盲目采购造成资金支出超过生产需要和财力可能.生产阶段不采用新技术,不改进生产工艺,没有搞好劳动组织,原材料浪费,能耗高.不以市场为导向去及时更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加之市场营销不力,难以实现资金收支平衡.资金支出不与相应的收入匹配,造成资金使用不合理。

(五)缺乏对营运资金的控制能力。

营运资金在企业全部资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营运资金周转期短,形态变化频繁。

目前,企业大多对营运资金的使用和控制缺乏全局计划安排,对企业营运资金的需要量没有正确的判断,没有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及资金的投放时间;没有把全年资金需量纳入预测范围;不注意预测产品生产规模和销售趋势;不注意预测不同时点的资金需要量;投资活动中,项目论证不充分,扩大投资规模,增大了资金需要量;不注意债务偿还期限,到偿还期时才发现没此预算支出;资金投放时间预测不准,易造成资金短缺。

同时,企业资金的日常管理也不规范,这样,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效率较低,就必然导致资金周转不畅情况的经常发生。

企业管理者应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武装自己,尽可能提高自身现金流量的风险管理意识。

具体表现在管理人员要意识到现金流涉及公司各个方面,它对公司各部门正常运转和各生产经营环节具有重大影响,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层的财务人员也应该具备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整体员工的现金流管理意识,保证现金流量管理工作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其次,加强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管理,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现金流量管理主要是用来保证生产经营资金的安全,缩短现金循环的周期,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其管理的好坏成为影响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因此企业必须改变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方法,从现金流入与流出的角度来考虑对现金预算的控制与考核,实现现金流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紧密结合,增强现金流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将现金流量预算管理落实到具体项目,有效提升财务预算在业务预算中的调控能力,优化公司资金结构,通过资金的统一调度以提高其使用效率。

此外必须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考虑对日常现金流量的控制和调度,从而达到规范现金流量运作程序,完善现金流量制度化管理的最终目的,通过有效的管理促进企业现金流的健康运转。

以现金流量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全球各大公司实施财务管理一体化的必要手段。

在该系统下,企业可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结合当代信息技术,在优化企业多层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减少信息传递环节,优化信息传递质量。

同时在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信息适时传递系统,将生产管理流程中工作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信息予以整合,使管理者可以及时、准确的获取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种财务管理信息依托网络技术逐步推进企业会计信息的集中高效管理。

企业内部单位或部门应定期报送有关现金流信息的内部报告,同时,在报送当期现金流量信息的同时,还应报送下期的现金流量预测分析。

现金流信息通过内部报告的形式,对企业的现金流状况进行及时有效地体现,为企业有计划的运用和调配现金流及正确分析企业经营状况,规避经营风险提供有力支持。

(三)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

为了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加快其周转速度,企业应重点从应收款项和存货两方面入手对现金流量实施管理。

首先,合理规划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防止坏账呆账的发生,提高资产收益质量。

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信用管理的核心,公司应配备专门的信用管理人才,并且明确应收账款管理的部门,按应收账款发生的顺序实行辅助核算,建立切实合理的对账制度,并搞好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对每个客户事先做好信用分析,对应收账款进行事中监控和事后收账,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应收账款管理体制。

在降低公司信用风险的同时又维护了客户关系,以改善应收账款长期不能回收的状况,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来保证企业处于健康良性的经营环境。

其次,提高存货管理水平,降低存货占用资金比例,合理确定最优存货储备,而这需要通过最优经济定购量、最低订货量和安全存货量等的确定来予以执行,从而为现金流量控制的实施创造条件。

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现金短缺、现金流转不灵等情况,避免企业因缺乏营运资金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建立相应的立足于对现金流量的控制和监测的现金流量风险预警系统。

现金流预警系统由企业划分专门的人员或机构,从事该系统的预警指标体系构建、指标的分析处理以及现金流量信息的筛选和传递等工作。

当现金流偏离正常状态时,现金流预警系统要对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判断和分析,对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估计,分析造成该种状态的原因,了解企业可能面临的危机,追踪和识别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忽视的现金流风险,以便企业经营者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同时在资金预算的基础上,每月加强对现金流的实际流向分析,形成定期或不定期专门的现金流差异分析报告、异常分析报告等报告,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施建军.现代企业现金流管理目标的理论及统计分析[j].统计研究,,(10).

[2]陈志斌.企业战略现金流管理的三维均衡[j].管理世界,,(9).

[3]黄小平.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分析[j].商业会计,2005,(6).

[4]方玉凤.关于现金流量质量的分析[j].科技信息,,(5).

[5]杨竹.改进的现金流量财务分析系统[j].财会天地,,(8).

[6]李荣.现金流量表财务分析[j].审计与理财,2006,(11).

[7]任丽丽.现金流量财务分析体系实例研究[j].财会通讯,2012,(4).

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管理问题

摘要:现金流量是评价企业信誉、企业发展潜力和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指标。

现金对企业越来越重要,目前企业主要存在着现金管理薄弱、现金缺乏流动性等弊病,企业设定的目标多是资产总额和营业额,很少有人关注到良性现金流量问题。

县域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对未来进行长远谋划,科学合理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并竭尽所能去实现。公路工程建设市场形势越来越严峻,公路施工企业更需要通过市场分析,合理设定年度各项收入目标,并努力完成。通过对全年营业收入完成率分析,查找收入目标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及时寻求解决办法,将有助于企业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2.加强预算成本管理有助于公路施工企业实现收益目标。

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实现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公路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公路施工企业通过预算成本管理,做到年初有成本控制预算,年中有成本预算执行的检查、考核与分析,年终成本预算执行总结和评价,从而实现全方位成本控制,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的,实现既定收益目标。

3.加强项目预算管理有助于公路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的控制。

单一项目中标后,其收入支出盘子已大体确定,但需要细化阶段性收入支出预算目标,督促工程项目部完成,以便更好地对项目部进行控制,促进企业整体预算目标的实现。另外,通过对各项目之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为企业发现解决问题提供重要参考。

当前,由于多种原因建筑施工企业大多片面追求规模效益,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相对更为突出。

国务院最近刚出台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提出了全新的系统性要求。没有效益追求的政府部门都如此重视预算管理,作为依靠效益生存的施工企业难道不更需要预算管理意识?从现实情况来看,公路施工企业一般较为注重招揽工程项目、实现企业利润,却往往忽略了预算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些管理者认为预算的编制、执行、审核等事宜统统都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这种片面的认识致使预算管理部门在编制预算时难以调动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也没有能力对预算项目进行必要的调研、论证,结果成了为得到预算结果而编制预算,导致预算管理的`缺失或者名存实亡。

2.预算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不到位。

从目前公路施工企业现状来看,大多缺乏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往往由财务部门代为行使职能,工作人员大都是兼职,且没进行过专门培训。由于预算编制、审核、执行、控制、调整、考核以及监督等相关的责任大部分都落到了财务部门,而财务部门仅仅是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其权限、能力与精力等无法完成有效的预算管理工作,影响企业既定目标实现。

首先,在预算编制方面缺乏精细化计算、多方位调查与分析,使得编制出的预算水分较多;其次,缺乏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与控制,尤其是对于公路施工旺季的预算执行缺乏分析、研究;再次,年终缺乏预算执行情况评价与考核。这些问题极易造成预算管理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达不到预算管理的最终目的。

(一)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预算管理意识。

提高预算管理意识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简单的汇报、争取就能做到,需要预算管理人员通过推动相关制度建立、执行,积极争取管理层支持,并显现实践成果,分阶段逐步提高全员预算管理意识。

1.从事预算管理工作的人员要牢固树立预算管理意识,加强相关业务学习,分析研究企业自身情况,起草预算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与权利以及预算管理各事项流程。

2.经常向企业管理层汇报预算管理的必要性,预算收支执行情况、问题与建议,以及预算执行经济效益分析,逐步提高管理层的预算管理意识。

3.随着预算管理相关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积极宣传预算管理的成效,逐步提高企业业务骨干、关键岗位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

4.通过印发包含预算管理相关程序、岗位权利与义务等内容的小手册,逐步提高全员预算管理意识。

(二)成立预算管理专门机构,配备专业知识人员。

成立机构、配备人员是开展一项工作的基本条件。

有条件的企业应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由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主任委员,吸纳企业内各相关部门的主管(如主管招投标的副总经理、主管工程建设的副总经理、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以及预算管理委员会秘书长等人员)为成员。条件不成熟的企业应成立预算管理部需要的权利,并直接向企业管理层汇报预算管理情况及相关建议。

2.配备专业人员。

为使公路施工企业预算管理得到强化,必须配备业务素质高、协调能力强的预算管理人员。公路施工企业预算编制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不但需要财会专业、工程专业及机械管理专业人员,还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另外,公路施工企业要注重预算管理人员的培养,开展针对性强的专业知识培训,为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进行锻炼,鼓励、支持预算管理人员多去工程施工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深入建材、机械租赁等市场了解各项成本单价,保证预算编制基础数据最贴近市场价格。

(三)做好两类预算的编制工作。

公路施工企业经营特点决定了其预算编制应注重两种:年度收支预算和项目收支预算。

1.年度收入预算编制需关注事项。

一是注意分析近几年收入实现情况;二是分析年度投标规模和中标可能性;三是测算已中标项目进度及合同约定收入事项;四是考虑市场行情,细化测算其他业务收入。

2.年度支出预算编制需关注事项。

一是分析投标时材料单价溢价,确定支出预算的各材料成本;二是分析自用机械规模、内部成本单价等,确定支出预算的各机械成本;三是分析拟定分包业务量,确定支出预算的各分包成本;四是考虑人员工资上涨等因素,确定支出预算的管理费用成本。

3.单个项目收支预算需额外关注事项。

一是做好类似已完工项目的收支对比工作;二是注意合同条款,参照以往经验测算变更计量收入数;三是根据项目部人员数量测算管理费支出成本。

(四)做好预算执行分析及考评工作。

1.及时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发现并解决问题。

公路施工企业预算执行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因项目业主延缓计量导致收入无法按计划实现;因结算不及时导致其他业务收入未能按计划实现;因人工、材料等价格异常上涨而导致工程成本超计划支出;因管理不当造成工程返工的损失等。对这些问题,企业都要认真对待,研究补救措施、解决办法,努力让企业的各项预算执行重回正轨。

2.履行预算调整的程序。

在上述预算执行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并不是靠企业自身努力都可以解决,对于无法解决的就需要企业对预算进行适当调整。预算调整一般应履行以下程序:相关责任人提报预算调整的书面申请,详细分析所负责预算事项偏离方向的原因,所采取的弥补措施及效果、申请调整的资金量及占比等;预算管理机构对各预算调整申请的事项进行核实确认,对于市场原因引起的要上现场调查取证,提出预算调整书面意见;管理层集体讨论,研究确定预算调整方案并下达执行。

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管理问题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预算管理水平日趋成熟,社会对于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及标准。为了主动迎合时代发展潮流满足日益严格的预算管理工作要求,企业预算管理工作重心逐步向分析现存问题及提出解决对策转变[1]。同时,预算管理包含评价结果、执行预算及编制预算等环节,具有机制性、市场性、综合性及战略性等鲜明特点,客观上要求企业合理整合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及市场份额,并且企业预算管理以市场方向为指导,确保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进一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以达到适应市场变化的目标。鉴于此,本文针对企业预算管理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的有力手段,而企业预算指企业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所获取使用资源的详细计划,是企业对总体经营活动的安排。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能帮助相关管理人员开展业绩评价、控制评价、协调评价及计划评价,是企业管理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生产资源配置水平控制总体成本投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实现企业战略发展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2]。同时,预算管理可分为评价结果、执行预算及编制预算等环节,具有机制性、市场性、综合性及战略性等鲜明特点。总之,为了促进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便有必要注重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强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小企业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研究论文

进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国经济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大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在经济管理的市场竞争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根据国内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市场竞争策略。

1.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落后在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经济管理中,其相关政策以及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思想都不是非常的与时俱进,而且管理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同时,一些地区的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经济管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来指导工作,这就造成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没有很好的依托和指导,进而导致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受阻并且不能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备随着我们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关部门也应该及时建立起对中小企业的经济管理准则。这样有助于中小企业提高的市场竞争力。在中小企业不断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企业在管理制度上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因长期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在管理制度上难以完善,这就导致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和其自身发展出现矛盾的现象,制度的不完善可以通过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改进。

3.内部的控制管理不足根据现在的国情发展,中小企业的市场需求和竞争是多变的,所以我们就需要内部进行灵活的管理控制措施。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并且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时候缺乏一定的灵活性,这直接对其发展造成了影响。相关企业如果对自己内部经济控制不好的话就很难发展起来,会造成经济短缺等情况。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适当的改变企业的经济管理,使得他们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发展的成本。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中国的市场经济从短缺状态变成了过剩状态,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样同时也造成了企业间的竞争力度加大,要想有好的竞争力首先就要管理好企业的各项自身因素,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通过中小企业经济管理策略取得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持久的领先,所以管理策略是要与时俱进,也是要跟着市场需求和竞争走的,从这些市场竞争的趋势和实践中使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完善相关经济管理制度和改变经济管理理念。好的管理制度是保证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竞争遵循的行为准则。在我国建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企业要靠全面管理的提升,特别是加强经济战略管理,以确保企业的生存和更长远的发展。同时由于通讯交通方式的巨大改变,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共享。电子时代逐渐到来,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完善与时俱进的管理制度。当企业遭遇经济问题或市场竞争威胁的时候,企业管理者首先要在保证企业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对风险进行化减,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更应该重视风险管理以及危机管理。

2.加强内部监督控制。在如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各种企业的不断扩大中,企业的市场竞争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样的变化使得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或冲击。企业对外界因素变化的适应能力就在企业间的发展不断的拉开距离。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和控制,在跟随外界竞争的环境下创造出一个高效、完善、严谨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这样一个制度可以为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进行保驾护航。企业内部的监督政策主要包含:企业财务管理、企业市场管理、企业经营活动管理等等。在这样一个有效的管理环境下一定会对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使企业更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3.大力培养企业人才。在企业内部,只有强大的人才团队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企业要定期组织内部员工参加培训,同时进行绩效考核。

四、结束语。

中国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扩大中小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扩大,其市场的竞争也日剧加强。再这样一个新兴社会中企业的经营者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和战略,要敢于接受新事物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发展方向、动力去迎接和挑战新环境新社会。“花不鲜艳不美,店无特色不活”,中小企业不要有过于宏伟的目标,必须脚踏实地、切合实际做消费者喜欢、满意、认可的产品。才能真正的拥有市场,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使企业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蒋旭.提高中小企业经济管理的市场竞争力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11)。

[2]秦凤清.论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j].中国市场..(52).

[3]杨玉兵.吴豪伟.李雪峰.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与提升策略[j].现代企业文化.2011.(8).

[4]罗雷.王雪荣.市场竞争机制下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政策建议[j].甘肃金融..(6)。

[5]李威.浅谈企业如何构建现代财务管理体系[j].现代经济信息..(1).

[6]王玉娜,提高中小企业经济管理的市场竞争力对策[j],中国商贸,.(07)。

基层电力企业预算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论文

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到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作为建筑施工管理人员,一定要密切关注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从而有效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及其分类。

所谓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指将安全管理的原理以及方法应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一种管理方式。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宏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以及微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宏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政府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按照组织结构、法律法规等方面对建设施工进行的安全管理。微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指建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中介机构等单位和组织对建筑施工计划、过程等内容的监督和管理。从本质上讲,宏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间接管理,它所管理的对象是微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管理者;而微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直接管理,它管理的对象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具体内容。

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

1.宏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1)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职能不清在我国,综合安全管理部门与行业安全管理部门之间职能相互交叉,各自的职能不够明确;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与社会劳动保障部门相互影响,职能不清。管理职能不清对于建筑安全管理的实施构成了巨大的阻碍,工作上相互推诿,对于政策和规定执行不坚决,相互影响导致对工作的效果难以做出客观的评定,对于安全管理更是疏于监督。(2)建筑安全管理职能分散在我市,工伤保险归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消防安全归公安消防部门管理,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检测归特种设备监督检验中心管理,等等。这些职能管理与安全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管理职能分散,使相互之间的安全管理不能统一协调,发挥不出行业安全管理的效能。

2.微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得到完善,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市场主体一部分的施工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常常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安全生产的投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备费用挪作他用,安全教育形同虚设,导致危险源头无法控制,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比如:在进行打制钢筋混凝土方桩的建设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常常通过偷工减料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造成安全隐患。按照打制钢筋混凝土方桩的计算公式:v=s×lv———打制钢筋混凝土方桩的体积s———打制钢筋混凝土方桩的横截面积l———设计桩长(包含桩尖长)但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降低打制钢筋混凝土方桩的横截面积,从而使打制钢筋混凝土方桩瘦身,给后续施工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2)施工过程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大多数施工企业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认识不足,不能将安全管理与经济利益进行挂钩,甚至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只考虑施工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和责任形同一纸空文。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没有形成企业法人、项目经理、班组长、施工人员“四位一体”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分级管理形同虚设,导致施工现场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3)施工人员安全管理素质不高。

从目前施工企业管理队伍来看,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年龄比例出现断层现象,绝大部分施工一线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偏低,知识更新跟不上发展形势。在施工过程中,常常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和蛮干行为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因此常常造成安全管理失误;特别是在结构复杂、施工工艺、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的情况下,更是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安全风险长期存在。在我国,建筑从业人员90%以上为农民工,工作不固定,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特别是对于一些安全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种,也常常是无证上岗,违规操作,导致安全隐患。

(4)安全管理资料和现场管理脱节。

一些施工项目未建立安全管理资料,或建立的安全管理资料不全面、针对性不强,项目未按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特别是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如深基坑、高大模板、起重吊装等也无安全专项方案,有的先施工后补施工方案,且无总监审批,一些安全资料和现场不符,其作用只是应付检查,无实际意义。

1.全面扭转安全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的局面。

扭转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的局面,一是明确综合安全管理部门与行业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职责及管理目标。二是建立评价机制和制度,层层管理,责任到人,调动综合安全管理部门与行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主观能动性。

2.切实扭转建筑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切实保证安全生产专项经费投资额度。

企业基于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和实施提取安全生产专项经费制度,加大对安全生产方面专项经费的投入,有利于明确企业安全投入主体的责任,改变企业安全投入不足的状况,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要加大配备足够的安全设施,大力培养安全生产人才,壮大安全技术队伍,从根本上保障安全生产工作。

(2)强化施工过程安全管理。

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监管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从而形成有效的安全运行机制,使安全生产工作做到职责明确,行为规范,秩序井然。要强化企业法人、项目经理、班组长、施工人员“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建设。各级安全管理层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必须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履行好安全生产的六项职责,即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发生事故后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事故上报和调查、分析,事故的处理坚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落实防范措施和进行群众教育,从根源上起到举一反三、警钟长鸣的作用与效果。

(3)强化施工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一线施工人员大多都是农民工,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低,安全技能差,为此建筑企业要从“生命高于一切”的角度,严格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提高全员安全生产素质。要把《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依据,对于从事特殊工种的一线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持证上岗制度。

(4)突出关键部位、关键环节的管理。

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部位以及关键操作,建筑企业要大力加强安全监控,严格规范操作。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特殊环境下的建筑施工一定要按照特殊工作的操作要求进行严格的管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施工会越来越多地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建筑施工的管理人员,一定要认真加强学习,认真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并严格保证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我国建筑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吉中祥.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j].企业研究,2011(08).

[2]张铁民.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要点及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

[3]王得辉.浅析建筑施工安全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7).

中小企业薪酬管理论文中小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薪酬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从当前市场上主要提供薪酬数据服务咨询公司的薪酬报告来看,大多采用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形式。

在宏观信息方面:包括经济概述、行业薪酬趋势、组织效能分析、薪酬管理政策、薪酬增长率、调研群体信息等。从宏观经济到公司组织运营,结合市场动态和行业人力资源的热点话题、从各视角分析行业内的薪酬现状与趋势,各项经济指标对薪酬的影响。在调研群体信息中,对参与调研公司的当年营业收入、在职员工人数、企业性质进行统计,让企业更好的了解行业调研群体样本环境的构成,并以此判定公司在调研公司群体中的薪酬定位,确认调研群体的数据样本是否和公司自身具有对标参考性。薪酬福利调研的核心就是薪酬的对比,不同的公司数据样本环境对最终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选择正确的对比环境才会有准确的薪酬可比性。

微观数据方面:包括薪酬定位分析,薪酬回归分析、市场薪酬结构分析、职位薪酬数据分析、职位薪酬偏离度分析等,通过细分职能和职位进行市场薪酬数据参考,了解公司薪酬现状,为公司调薪提供市场依据。对于薪酬调查报告数据的应用功能,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参考。

1、根据公司的经营目标和战略,制定公司的薪酬策略和行业薪酬定位。

结合公司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所处的发展阶段、薪酬支付能力、公司文化特点等,确定公司在同行业中的薪酬水平。公司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薪酬策略和参考不同的薪酬口径。在同一个公司组织内,也可能存在多种薪酬策略。不同的业务单元可能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因此应对不同的业务单元或职能部门制定不同的薪酬策略,如薪酬领先型策略、跟随性策略和混合型策略。根据公司的薪酬策略,确定职位的薪酬水平,一般以薪酬调查报告中的年度实际现金收入或年度总薪酬作为薪酬水平定位口径。不同层级,不同职能的薪酬策略不同,对标市场的薪酬分位值也不同。例如:有的公司倾向于一般员工对标市场较低分位以控制人工成本,中高层管理者与核心人才对标市场中位值或较高分位,用以吸引保留优秀人才。也有的公司愿意整体对标市场中高位值,以保持人才的整体竞争力。

2、确定公司薪酬给付结构。

薪酬结构是指总体薪酬中各种成分的比例关系,包含职位的基本工资、各项补贴、变动奖金、中长期激励、各项福利等。通过薪酬调查报告可以了解市场上现行的薪酬结构,以及行业中普遍的薪酬给付理念。结合公司的自身的薪酬策略来设定不同职位的薪酬固浮比例,起到薪酬激励的作用。合理的薪酬结构可以有利组织经营的成功,和确保公司员工获得公平的待遇。

3、参考薪酬偏离度分析,保证薪酬内部公平和外部的有效竞争。

薪酬偏离度分析的作用,在于通过对员工的实际薪酬和其职位等级对应的薪酬回归值进行对比,了解公司对该职位员工的薪酬给付是否合理,内部偏离度反应内部薪酬给付的相对公平性,外部偏离度反应职位在市场上薪酬给付的竞争力,进而梳理公司的职位价值体系,即使同一等级的员工,由于个人能力或职位价值的不同,会体现出薪酬差异性,所以偏离度会存在大小,正负的差异,由此反映出各职位间的价值差异。职位偏离度的大小与职位的薪酬何其所在等级密切相关,公司对于偏离度绝对值较大的职位应该重视和适当进行调整优化。

4、职位薪酬水平分析。

薪酬调查报告中,职位薪酬水平分析是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将公司各部门中不同基准职位的薪酬福利数据进行详细的展示,每个职位都会包含调研样本量、平均年龄、平均工作经验年限、学历信息,以及相关职位职责描述等,可以为公司进行招聘和内部人员培养计划时,为衡量候选人及在岗人员提供了有效的职位资格行业信息参考依据。

从薪酬数据实践的角度看,行业的薪酬给付情况难以包括全部的薪酬形式,薪酬福利项目有过多的细节,为了便于统计,咨询公司普遍将薪酬调研报告的薪酬福利项目定义为统一的薪酬口径来进行参考,例如年度基本现金收入、年度固定现金收入、年度现金总收入和年度总薪酬。不同薪酬主口径包含的一进步各相关的薪酬细项,以分位值的形式展现不同职位在市场中的薪酬福利水平以及给付额度,公司可以根据在职位对照组中的定位、职位对企业贡献度的大小、市场中相同职位人才的供求关系制定不同的薪酬福利参考分位值。并着重考量市场中其它公司普遍提供的各种职位津贴、福利项目的水平为多少。结合公司自身实际情况补充、优化薪酬福利细项的设置情况。

如需要加强激励效果就可以参考有变动现金项目的年度现金总收入。如果公司现阶段需要增加岗位现金部分的吸引力度,可以参考固定现金收入总额。如果公司希望提升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则可以参考含有福利部分的年度总薪酬。一般建议以年度固定收入和年实际现金收入这两个主口径进行对标参考。因为固定现金收入体现一个公司对人才的吸引保留政策,实际现金总收入是员工个人税前总收入的参考,体现公司薪酬的整体竞争力。

公司通过薪酬调查报告将公司内部薪酬水平与外部市场的薪酬水平联系在一起并加以比较。进而在薪酬给付上保留员工和吸引人才,起到薪酬杠杆调节和薪酬有效管理的作用。

但在公司的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薪酬管理体系中,薪酬调查报告只是一个接口。一个运行良好的、公平的薪酬系统不仅能对外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而且可以极大地激励内部员工达成组织目标,创造高质量的绩效。运用好薪酬管理工具,还要结合公司明确的发展战略、组织体系、清晰的岗位职责和发展通道,以及对接的绩效管理体系等,在不同的组织发展生命周期,调整相适应的薪酬策略,实现真正基于岗位价值的薪酬管理体系。

[摘要]梅州作为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对其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深入了解梅州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的现状,笔者采用了典型问卷调查的调查方式对梅州180多位中小企业员工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梅州市中小企业职工的工资的公平性、工资水平、薪酬制度激励性、薪酬制度的科学性、非经济性福利、薪酬制度的合法性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统计分析。

一、调查意义。

发展中小企业意义重大。在当今世界经济呈现企业大型化、集团化趋向的同时,中小企业在活跃市场经济、促进市场竞争、吸纳社会劳动力、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扩大贸易出口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创新中小企业的薪酬管理势在必行。薪酬管理创新的目的就是要使企业员工薪酬水平提高与企业发展之间呈互动式的良性循环,用一流的薪酬吸引一流的人才,用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业绩,再用一流的业绩来支撑一流的薪酬。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目前,中小企业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其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员工薪酬管理问题的研究,当前具有更为突出的紧迫性。企业只有深刻了解和满足员工的多层次的需要,从战略高度系统科学地设计员工薪酬管理体系,并在实践中对员工进行恰当的薪酬激励,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员工的人力资本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真正的企业市场竞争优势。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广东5个边远贫困山区地级市(包括:韶关市、云浮市、清远市、河源市、梅州市,即常说的广东北部山区五市)之一。,梅州市gdp仅占全省的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7万元,人均gdp仅占珠三角的六分之一、广东的三分之一,甚至仅占全国的二分之一,居广东省各市最后一名。同时,它是客家人聚居地区和革命老区,也是目前为止广东惟一一个生活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级市,有多个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和多个省级重点扶贫县。所以,梅州作为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很有必要对其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有助于更好地研究梅州市中小企业员工薪酬管理,以达到吸引和留住员工并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的目的,从而使梅州中小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不仅对其自身经济发展有重大理论和实际意义,而且对于广东贫困山区、全国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际意义,此外对于全国其他客家落后地区、革命老区和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最终能否实现,综合国力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典型问卷调查描述及分析。

7月至208月笔者在广东梅州市就梅州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设置了44项内容,调查对象共180人。

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工资的公平性、工资水平的高低、薪酬制度的科学性、薪酬制度对人才吸引性的评价、薪酬制度激励性评价、薪酬制度的合法性评价、薪酬的保密性、薪酬幅度、经济性福利、非经济性福利、岗位工资设置的合理性、人性化管理等。

调查结果:

1.工资的公平性。

从表1中可见,只有50%的员工对工资的公平性表示认可,16.7%的人对工资的公平性表示不关心或者不知道,有33.3%的人对工资的公平性表示否认。同时表中反映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即在不公平一项的60票中,有40票来自低年龄段,还有20票分别来自中年组和老年组。据笔者所知,其中有50位是企业的管理人员,他们的月薪在梅州并不低(1000元),只是工作量相对较大;还有10位是年轻的后勤洗碗工,工资较低(600元),工作任务很重。这说明:工资的内部公平性基本合理,但在部分岗位工资的核定上欠合理。

2.工资水平的`评价。

据表2可知,61.1%的人认为梅州的中小企业薪酬水平不具有吸引力,明确肯定有吸引力的没有一人,33.3%的员工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可以说明他们不认为梅州的中小企业薪酬水平没有吸引力,那么,就有99.4%的员工认为梅州的中小企业薪酬水平没有吸引力。可见梅州的中小企业薪酬水平绝大部分没有吸引力。还有5.6%的员工明确表态梅州的中小企业薪酬水平不够吸引,这说明这部分人是不稳定的,很有可能被市场上的高薪企业吸引过去;从这部分员工的组成结构来看,10人中6人是担任管理工作的,有2位是担任技术操作的有经验有能力的技术操作员,1人是市场营销人员,还有1位是后勤员工,工资较低,任务重。这说明:企业在关键职位上薪酬水平的定位不具有外部竞争力。

3.薪酬制度激励性评价。

从表3可以看出,梅州的中小企业薪酬制度的激励性是相当糟糕的,几乎是受到全体受调查中小企业员工的否定。据笔者所知,梅州中小企业很少有激励制度,工资只罚不奖,对员工工作效果的管理完全依靠上级的评定。另外,梅州中小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条件简陋,福利几乎没有(很多中小企业员工在国家法定假日还要工作甚至加班加点),又无长期激励制度或者短期激励刺激,工作效果只罚不奖。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只有做好或超过本职工作,才不会被老板扣工资。

4.薪酬制度科学性的评价。

从表4中可见,调查对象中有94.4%的员工认为梅州的中小企业薪酬制度不够或者不科学合理,基本上是对梅州的中小企业薪酬制度给予否定,有5.6%的员工没有明确表态。据笔者所知,梅州的中小企业很少有成文的薪酬制度,薪酬水平、岗位工资的核定完全凭管理者的经验或者是对市场薪酬的个人判断来确定。从梅州的中小企业所建立的管理制度来看,主要是针对工作任务本身建立的一些制度,如员工考勤管理制度、员工上班管理制度、员工日常基本操行细则、员工处罚管理制度等,根本就没有薪酬管理制度。可见,在梅州的中小企业中,薪酬管理制度的建设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没有引起重视,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性。

5.非经济性福利建设评价。

从表5可以看出,有94.4%的员工对梅州中小企业的非经济性福利建设基本上持否定态度。有5.6%的员工没有明确表态。在“不确定”一项中,只有10票,据查这10票基本上来自后勤的一些勤杂工,或许是根本就不知道“非经济性福利”的内涵。对于梅州的中小企业来说,谈非经济性福利可能为时尚早,但据笔者在其中工作的经历,切身感受到:无论一个什么类型的中小企业,如果忽视非经济性福利建设,将使员工觉得工作单调,生活枯燥,从而使员工对工作本身散失兴趣和激情,也不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可见,在梅州的中小企业中,非经济性福利建设不仅没有受到重视,可能还被认为是一种奢侈。

6.薪酬支付的合法性评价。

表6表明:梅州的中小企业在薪酬支付的合法性上同样存在问题。有66.7%的员工有把握地认为企业在薪酬支付上在有些方面存在违法行为;还有33.3%的员工表示不确定,这部分员工有可能还不熟悉《新劳动合同法》,从而不能作出明确判断。

7.员工辞职与薪酬关系评价。

从表7可以看出,有66.7%的员工认为员工辞职与现有薪酬不合理直接相关;有20票作出模糊判断,据查这20票来自厨房后勤工;有40名员工认为员工辞职和薪酬有一定的关系,看其人员结构,有30人来自20岁~35年龄段,有10人来自36岁~45年龄段,据查他们所在岗位,年轻组中的30人,有20人是管理人员10人是市场营销人员,中年组中10人是技术操作员。据笔者所知,假设梅州现在有10个人才,只有1个人才因为其他原因不得不留在梅州,其他的9个人才都“支援”珠三角去了。可见,该项目的调查更进一步说明:总的来说,梅州中小企业的工资水平没有外部竞争力,尤其关键岗位的工资水平更缺乏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对核心岗位上的年轻人才来说。

参考文献:

[1]李严锋,麦凯.薪酬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托马斯・b・威尔逊,陈红斌等译.薪酬框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张建国.薪酬体系设计[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李亚.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5]侯庆杆.中小企业诊断[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傅和彦.中小企业经营之道[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县域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一般说来,企业预算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企业管理水平高低,能帮助相关管理人员明确企业内部各层级及个岗位的职能,对于企业执行长期战略规划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良好的企业预算管理能帮助企业管理人员明确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目标,增强预算管理的协调性及计划性,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预算管理认识不够充分,部分管理人员错误认为预算管理属于财务部门工作范畴对于预算管理执行及控制的配合程度不足[3]。一旦企业管理人员无法准确界定预算管理及财务计划的概念则存在出现忽略预算管理环节的可能性,难以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长远发展。

2.2编制不够合理。

大部分企业编制预算时普遍存在忽略全面调查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问题,一旦预算编制方法落后则无法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及科学性。由此可见,预算编制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发展方向、运营环境及未来战略进行详细编制,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编制预算时忽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吻合,无法准确把握市场环境与企业内部治理间关系,导致企业忽视长远发展目标过于重视眼前利益,促使预算编制合理性及科学性不足[4]。同时,企业编制预算时普遍以财务部门及计划部门为主体,其他部门及执行层无法广泛参与,造成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间出现衔接问题,甚至编制与执行部门间沟通不足削弱其可执行性。

2.3执行力度不足。

由于企业预算执行无法脱离强大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支持,一旦缺少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或机构组成不全则企业预算计划执行推动力不足,直接影响企业实现预算目标[5]。同时,从目前我国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看,大部分企业不存在预算执行监督机制,造成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管理目标间存在严重偏差,少部分企业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尚未健全,导致预算执行过程流于形式流于表面,无法落实预算执行过程难以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一旦企业预算执行时调整科学性不足则预算执行过于宽泛或过于死板均对企业预算执行结果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破坏预算执行的动态性及严肃性,甚至造成难以纠正的偏差。

2.4忽略考核激励。

企业执行编制预算后必须及时评价及反馈预算执行结果,便于形成健全系统的预算管理体系,但是企业预算执行结果极易出现考核失利问题,造成预算执行结果无法实现,难以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一旦企业考核预算执行结果时考核指标不具体、考核内容不明确及不存在制度化考核奖惩机制则直接影响企业预算考核的科学性及严肃性,破坏预算管理体系发挥其价值。同时,企业预算管理缺少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及监督机制则直接影响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及规范性,促使预算管理目标出现偏差,并且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均直接影响企业预算管理的审计质量。

中小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问题管理研究论文

: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率高的问题,本文尝试分析了知识型员工流失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影响以及中小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减少中小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措施。

:中小民营企业 知识型员工 流失

随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小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过高的知识型员工流失率问题。知名人才网站前程无忧对人才流动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中小民营企业人才的流动率超过了50%,远远高于人才的合理流动率15%。中小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次人才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时间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最短的仅为几十天,最长的也不超过5年。知识型员工过于频繁的流动不仅会对知识型员工自身的发展形成制约,而且已经成为企业公认的利润陷阱,对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极为不利。

1、可能导致企业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的泄露

中小民营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往往从事的是具有某种专门技术特长的工作,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他们的流失可能导致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泄露,这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当这类人员跳槽到竞争对手或者同行业企业或另起炉灶时,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压力。

2、增加企业成本

知识型员工流失导致中小民营企业成本的增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前期为招聘此

类人员所花费的招聘费用、培训费用及其他一些直接成本的损失,同时还要花费再次招聘和再培训的费用以及人员空缺所损失的机会成本;二是员工流失前心不在焉造成的生产率损失和从离职发生到新员工上岗前岗位空缺的效率损失。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的离职给中小民营企业带来的成本更为巨大。

3、对其他员工造成思想冲击

知识型员工的离职对现有员工的心理造成冲击,使得企业现有员工人心浮动,工作热情相对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不利于员工间的团结和企业凝聚力培养。

1、经营目标短期化,没有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

相当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员工的发展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轻培训,重使用”,他们更多地认为,员工和企业之间都是简单的劳动力买卖关系,他们更愿意在企业需要人才时,找到立即能胜任的员工。员工招聘进来后,就把其放在岗位上埋头苦干,没有将员工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企业把培训仅看作是纯粹的成本支出,对员工的培训需求缺乏足够的关注,造成知识型员工自我价值在工作中得不到实现,而选择离开。

2、忽视员工的薪金、福利保障和精神激励

中小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的薪资、福利与同行业相比一般不具有竞争力,并且企业内部缺少公平性机制,同时中小民营企业很少关注对员工精神层面的激励,而知识型员工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渴望自我价值得到认可,这一系列因素可能导致知识型员工离职。

3、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当前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并没有对企业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企业搞企业文化建设也只是“跟风 ”现象,照搬照抄一些知名企业的理念,或者自己搞一些“创新 ”,弄些新名词。然而在将企业文化真正渗透到企业内部每个员工身上时,却显得相当乏力,缺乏足够的支持和保障措施,企业和员工在共同价值观上不一致,从而导致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弱,不能激发起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

4、企业领导人的素质相对低下

相当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领导人独断专行,疑心较重,工作方式缺乏艺术性。通常认为,只有自己家族的成员,有血缘、亲情关系,才能放心大胆地委以重要的职位。因此在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中,重要职位均由家族成员担任,其他部门也几乎全是家族成员把持,外聘人员无用武之地。而知识型员工通常具有较高的需求层次,往往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为此,他们渴望通过更高的职位来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更高的平台,充分展现个人才智,实现自我价值。

另外,多数中小民营领导人在企业内部沟通协调上的`时间精力投入十分有限,难以真正了解作为企业骨干的知识型员工遇到的问题和期望。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很多知识型员工都有过渡心态和短期工作的想法,当双方出现其他不愉快的事情时,极容易引发这些员工的流失。

1、帮助员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员工培训

中小民营企业可为知识型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帮助知识型员工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通过规划个人职业生涯,使他们对自己目前所拥有的技能进行评估,并结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使自己的特长与发展方向符合企业变化的需求。通过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员工培训,既满足了其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也增强了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降低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率。

2、建立全面的激励机制

知识型员工将物质回报视为衡量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要给予知识型员工合理的薪酬,实施全面的薪酬策略。可采取定制化的薪酬,提供多样的薪酬计划;采取弹性福利计划,比如带薪休假、弹性工作时间、旅游、保险等方式,以满足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

此外,知识型员工不仅关心物质激励,更关心精神上的满足,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可以充分授权,营造自由、宽松、便于沟通和信息共享的环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组织凝聚力。

3、合同约束

知识型员工入职前企业以采用合同的形式约束其行为,目的是为了防止由于员工流失而给企业带来损害。比如企业可以与知识型员工事先签订“竞业禁止” 协定,要求员工在离开企业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得从事与本企业有竞争关系的工作,同时应继续为本企业保守技术秘密、商业秘密等条款。

4、创建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

知识型员工的成长、发展,需要一个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具备自主创新、团队精神的文化氛围。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应重视并努力创造一个沟通充分、信息与资源共享、自主创新、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具有团队精神的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来提高知识型员工的活力和企业的凝聚力。

5、企业领导人应充分授权,善于沟通

宜进行过细的指导和监督,更切忌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性地发布指令;另一方面,要为知识型员工独立承担的创造性工作提供所需的资金、物资及人力支持,保证其工作顺利开展。一旦知识型员工对公司事务有了更强的参与感和更多的自主性,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就会大大增加。而通过授权,公司就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得到更高的效率。

此外,中小民营企业领导人应通过沟通消除因信息不通而造成的知识型员工紧张和不满,有效化解上下级之间、团队之间的冲突,同时,应关员工及其家庭,利用感情投入来提高知识型员工忠诚度。

[1] 谢保花 谷景立: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6,(12)

[2] 李传裕: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为什么会流失[j]。 企业活力,2005,(6)

[3] 谭 凯:知识型员工的流失[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2008,(16)

[4] 王彤辉: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现象分析[j]。 经济管理者,2009,(19)

[5] 张 丽: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及控制机制研究[j]。 企业管理,2009,(5)

[6] 郑苍林: 探析知识型员工流失及防范策略[j]。 科学管理研究,2009,(6)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