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汇总18篇)

时间:2023-12-22 06:18:52 作者:飞雪

在学校,我们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习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面对挑战。以下是一些学校总结的实例,通过阅读这些实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写一篇准确、生动的总结。

“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前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十一五”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也体现出我国计划体制的改革趋势和发展方向。教育作为我县经济社会一个重点领域,其发展时机、规模与速度既要满足不同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满足社会上更多人求学的需要,使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因此要科学定位未来几年我县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在全面了解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争取把我县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教育强县。

一、“十五”简要回顾。

1、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06所,其中普通高中7所,职教中心、特教中心、成教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民办中专1所,初中40所(国办初中1所,民办初中2所,乡镇中初中37所),小学154所(国办小学5所,民办小学1所,农村小学148所),全县共有高中在校生人,初中在校生人,小学在校生人;另外还有各类幼儿园114所,在园幼儿人;全县共有教职工人。

“十五”期间,我们紧紧围绕发展这一第一要务,不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预定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完成了一中的整体搬迁,二期工程如期完成,三期工程正在运作,为玉田一中争创国家级重点中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二中、三中的分离和三中寄宿制招生,二中、三中及其它普通高中成功扩建,全县国办中学教育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实现了实小的整体搬迁,并于开始招收寄宿制学生;以农村中小学为重点的布局调整工作顺利进行,“十五”初期,我县有各类农村中小学268所,目前有185所,五年来共撤并学校81所,提前完成了预定工作任务,实现了规模办学,教育资源得到优化。

2、主要特点。

(1)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尽管我县经济发展相对较慢,财政十分困难,但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县一中、实小的迁建,二中、仓中的改扩建以及三中、实小寄宿制招生方面,给予了资金和政策支持,使我县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2)深挖内部潜力,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在“十五”期间,我县接受了两次“普九”复查,实现了教育装备的现代化,教育投入已明显不足,为弥补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系统深入挖潜,广辟筹资渠道,通过建筑商垫资、向村队、社会和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集资等方式,共筹集资金万元,保证了教育的健康发展。

(3)大胆尝试新的办学体制,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多方借鉴办学经验,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在实小、三中成功招收寄宿制学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4)多元化办学格局基本形成。“十五”期间,民办教育在我县迅速兴起,先后有育英小学、银河中学、极光中学、新世纪中专以及玉花园幼儿园、金色童年幼儿园、烨南幼儿园等多所民办学校在我县成功招生。我们把民办学校同公办学校共同考核,共同奖励,为公、民办教育的共同发展搭建了公平的发展平台。全县民办教育形成了幼、小、初、高、中专共同发展的局面,成为我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存在问题与差距。

(1)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相对薄弱。城乡之间,乡镇之间以及学校之间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差异较大,人民群众择校的倾向还比较严重;尤其是农村教育总体水平较低,与城市的差距很大。

(2)初中生控辍保学工作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受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影响,初中生控辍保学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努力提高普及程度。

(3)布局调整工作面临新的问题。一方面撤并学校导致学生上学距离过远,群众确有困难,所以对布局调整工作不理解,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在前后,我县小学又有一个新的入学高峰,所以在布局调整过程中要考虑以上因素,撤建并举,以满足新的入学高峰要求。

1、国际形势分析研究。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国际格局演变的两个主要趋势。随着国际局势发生的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教育事业的也得到迅速发展,新的教育结构正在形成。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人才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各国政府纷纷调整教育发展战略,把促进教育进步与创新当作其基本国策之一。目前,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教育竞争力较弱。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度安排教育发展战略,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竞争力。

2、国内形势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和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旺盛,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教育发展面临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面临着如何发展基础教育和科学技术,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的问题,面临着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创建国家创新体系对人才的总体要求,适应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问题。

3、优势条件。

(1)办学条件全面改善。除完成了国办中小学重大建设项目外,以20的迎接省“普九”复查为契机,全县校园环境建设有质的提高,80%以上的学校实现了学校的硬化、绿化、美化;图书、仪器器材以及专用教室建设基本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要;继续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到目前基本消灭了校园内的d级危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为“十一五”期间教育的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普九”“普三”工作居全市先进水平并于年6月、10月我县顺利省“普九”复查和“普三”验收。我县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甚至超过了丰南、迁安等经济好的县区。省、市领导对我县的“普九”和“普三”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先后有数十个外县区单位赴我县学习经验。

(3)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十五”期间,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教育科研、教研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在小学逐步开设了外语课,等级评价在全县全面推开,素质教育得到较好推进;初中由重点抓优秀率向抓合格率转变,中考合格率逐年提高;以高考为代表的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我县高考成绩连续年保持在全县的前3名,连续年被评为高中工作先进县。

(4)教育现代化装备工作全市领先。年我县启动教育装备现代工程以来,学校教育装备进展迅速,目前我县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均配齐了微机室和多功能教室,全县计算机总数达台,所学校有自己的网站,所学校配备了教师电子备课室个,所学校实现了教师微机备课。从开始又有计划地启动了校园网建设和多功能进教室工程,我县现代化装备工作居全市前列。

4、不利因素。

(1)资金短缺,教育欠帐严重。“十五”期间,我县教育装备现代化、两次迎接省“普九”复查以及重大工程建设共投入万元,其中万元为欠帐,年农村费税改革后,许多乡镇教育经费落实不到位,挤占、挪用现象严重,几年来,总欠帐在万元。教育资金短缺的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县教育发展的瓶颈。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我县教师学历达标率在全市还处于下游水平,以后,小学、初中没有分配新教师,导致教师年龄偏大(小学尤为明显),“十一五”期间,教师的梯队衔接将成为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另外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县教师队伍存在不稳定因素,尤其在近几年,我县有名教师辞去公职,到私立或其它地区任教,急需采取有力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减少人才流失。

(3)人事制度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教兴县”、“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县”三大战略,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坚持三个“面向”,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全县教育事业的适度超前发展,把教育大县建设成教育强县,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发展目标。

主要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普、职、成、幼、特协调发展,继续保持各类教育在全市的先进水平,把玉田县建成唐山市教育较为发达、教育质量较高的地区之一。到,进一步形成适应玉田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现代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大力提高全民受教育的程度,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知识贡献能力,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到,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dd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到20,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0%;初等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9.9%;初级中等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9.5%、98.5%。到20,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

dd职业教育取得更大发展。年,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在校生总体规模达到6500人左右,新增劳动力全部接受职业教育或技术培训。年,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逐步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dd高中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所有普通高中学校达市级示范性学校以上标准,85%以上的学生在省级示范高中以上学校接受教育。2020年,高中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dd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健全。2010年,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相互衔接与沟通,基本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的需求。2020年,建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教育培训网络,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3、指导原则。

(1)坚持稳定发展,优先发展的原则。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把维护稳定摆在重要位置,及时妥善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促进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确保教育的优先发展,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发展经济从教育抓起,提高教育为经济服务的能力。

(2)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为我县从人口大县迈向人力资源强县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3)坚持类别协调,城乡协调的原则。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对职业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引导、扶持力度,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结合,使我县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以及其它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4)坚持突出重点,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同时,抓住农村义务教育“重中之重”、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和推进高水平学校以及重点项目建设等重点内容,突出重点任务、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

(5)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改革的原则。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总体要求,把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结合起来,消除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教育体制障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开拓,加大对教育的宏观调控,由偏重规模扩张转移到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上来。

1、发展方向。

(一)形成系统优质的学前教育。

到2010年,形成完善的以省级示范园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园为骨干,以中心校独立园为基础,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体系。20前,新建一所国办幼儿园,以解决城内人口不断增加、学前儿童入园难的问题。到2010年全县建成省级示范园2所,市级一类园10所,市级二类标准以上园达到65%,学前三年入园率均达到90%以上。使全县国办园达到4所,农村幼儿园达到110所,200名幼儿以上的较大园达到20所。同时,积极探索托幼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学前三年教育向0-3周岁幼儿延伸。继续保持我县学前教育在全市、全省的领先地位。

(二)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办好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努力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1、抓好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以省“普九”复查为契机,不断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努力提高普及程度,重点抓好初级中等教育的控辍学保学工作,认真落实对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到2010年,初级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达99.9%;初级中等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在99.5%、98.5%以上。

2、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继续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20,全部消除我县学校现有危房,以后,随时对新出现的危旧房屋进行改造;进一步加快图书馆和实验室建设,到全县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全部达到一类标准;分期逐年实现图书馆借阅一体化和微机管理模式。到2010年,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要达到国家标准,各类实验室全部达到一类;有能够满足音、体、美教学需要的数量充足的器材和设备。

3、加大布局调整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制。结合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本着有利于学生就近入学、有助于规模办学的原则、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打破学区界限,重新调整乡镇小学中心校的区域范围划分,形成合理的学校服务区域。到2010年,全县小学总数由现在的154所减少到110所左右,校均覆盖人口达6500人以上;农村初中保留22所(除玉田镇、鸦鸿桥镇保留两所初中外,其余乡镇均保留一所),校均覆盖人口达2.7万人。

4、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按照因地制宜、分层推开的原则,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逐步建成一批寄宿制学校。首先在地理位置优越、社会声誉和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实行寄宿制试点,然后在鸦鸿桥、窝洛沽等大乡镇和经济较好的乡镇推行。力争到2010年在各乡镇各建成占地90亩的九年制寄宿学校1所,建成占地80亩的县城寄宿制初级中等教育学校2所。

5、加大示范校建设力度。以省市中小学校等级评估为契机,建成一批代表玉田教育最高水平的示范校,创玉田教育的新品牌。到2010年建成省级示范校6所,市级示范校15所,县级示范校50所。

6、抓实特色校建设。为拉动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从年起,在全县小学范围内率先开展特色校建设工作,在我县全力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学校,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将特色校建设工作向初、高中推进,带动全县水平的提高。到2010年,建成在县级特色校38所,建成在全市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学校10所以上。

7、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完善示范校和北部山区、南部低洼地区学校的手拉手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到北部山区和南部低洼地区从教,奖励扎根边远地区从教的优秀教师;制定有力措施,严格依法执教,加强学籍管理,保证相对薄弱学校的生源质量;加大对这些地区干部教师的培训力度和教育现代化的资金投入力度,从2005年起,每年改造薄弱学校4所,有效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三)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1、加快普及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确保年我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并逐年提高,到2010年达到90%以上。根据我县未来几年高中生源情况,加大普通高中调整、改建、扩建工作力度,按省市相关文件要求,预留土地150亩,拟建规范性高中一所,不断满足高中入学高峰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高中学校布局调整。根据全县高中生源变化(预计2006―201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将分别达到19600、21300、2、19100、15900人左右)和学校容量,逐年撤并彩亭桥中学、亮甲店中学、鸦鸿桥中学三所普通高中,扩大林南仓中学、窝洛沽中学的办学规模,并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到2010年,使全县高中学校减少到4所,以达到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3、积极争创高中示范校。在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引导各高中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一中在成为省示范性高中的基础上,争创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仓中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沽中争创市级示范性高中。到20,使全县所有高中生都能在市级以上示范性高中学校接受教育。

4、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按照《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发展的意见》要求,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依靠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积极扶持民办职业学校,根据我县高中生源实际,引导部分民办学校适时向职业教育转轨,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使职中在校生逐年递增。按省市相关文件要求,预留土地120亩,拟建规范性职业学校一所。县职教中心在保持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基础上,随着市场的需求,开设新的专业,并努力做强机电、财会、微机、汽修、农林牧等10个骨干特色专业。鼓励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到年逐步形成普教-职教-成教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融通的“立交桥”式办学模式。

(四)构建适合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成人、特殊教育体系。

成人教育以扫除科盲为重点,专业适当增加,办学层次较快提高,能更好的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县成教中心努力打造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开办专、本全脱班、远程教育研究生班,实现与邻近大中城市高等院校、国家名牌大学联合办学;按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每个乡镇预留土地20亩,拟建规范性农职中一所,充分发挥乡镇成人职业教育学校的作用,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本领。到2010年,乡镇成人学校建成省级示范校3所,市级示范校7所。

逐步做到残疾儿童和少年有同健康儿童、少年一样接受教育的机会,逐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一些简单工作的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充分发挥县特教中心的辐射、指导作用,努力提高三残儿童的入学率,到2010年,确保随班就读率达到95%以上。争取在2005―2006年实现县特教中心的整体搬迁,建投资200万元、建筑面积2040平米的高标准综合楼,各种软硬件达到省标准。前投资20万元,在县特教中心建福利厂一个,使特教毕业的学生能够在本校就业,真正实现特殊教育康复、教育、职技、就业一条龙的格局。

(五)构建灵活开放的民办教育体系。

根据“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发展与管理并重,继续把社会力量办学纳入全县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形成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制定《玉田县民办教育管理办法》,积极开放非义务教育市场,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或参与公办学校建设;积极引进社会投资,保障社会力量办学举办者的合法收入;对民办学校在招生、教师职务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创造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政策环境;健全联合办学机制,依托公办学校,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形成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把联办学校做大、做强,确保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根据未来几年我县生源逐渐减少的实际,引导民办学校向职业教育转轨,确保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把我县的优秀民办学校打造成市、省乃至国家级品牌学校。

2、重点任务。

(一)现代装备教育装备工程。

1、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启动班级多媒体教室试点,20,所有初中和中心小学的一个年级全部建成多媒体教室,全县中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并把信息技术考试列入小学毕业考试范畴。到2008年,所有学校全部建成高标准的微机室,学生上微机课全部达到一人一机。2010年,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到40%,全县中小学平均10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计算机人均拥有量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

2、加快实现“校校通”工程。2005年,50%的中学,20%的'小学建成校园网。年,建成与唐山市信息网相联的玉田教育教学网。加强教师办公用微机与学校电子备课室建设,所有初、高中和国民办中小学及60%的乡镇小学全部建成电子备课室并逐步增加教师办公用微机。2008年,全县中小学实现“校校通”,建成全县教学系统的办公网络。2010年,教师平均3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基本实现网上办公、无纸办公,全面实现电子政务;校园网建成率达100%,基本实现“班班通”。

3、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2007年启动教育资源库建设,系统开发教育软件,并形成规模,使县局教学资源库资源总量达到2000g。2010年建成集各类教育于一体的开放式远程教育体系。为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提供软件资源。

(二)干部教师队伍培训工程。

1、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核心,以评估为手段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奖惩机制,规范教师行为,加强师德教育,树立师德典型,完善师德评价标准,提高教师队伍,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同时,建立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开展新时期师德规范和师德建设的课题研究,探索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2、构建灵活开放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按照学科专业化和教育专业化的双重目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把教学科研工作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构建职前职后教育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学习体系。建立一支理论上有高度、实践上有创新、学术上有价值、成果上有特色的高素质科研队伍。到2010年,我县教师学历达标率有整体提高,达到全市中游水平。继续实施继续教育规划,落实继续教育各项要求,特别是加强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提倡教师学习英语。

3、推进“名教师”工程。到2010年,培养400名校级骨干教师,200名镇级学科带头人,100名县级中青年骨干教师,50名市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名在全市有较高知名度的研究型、学者型名师;造就一支10名以上在全省有影响、20名获得市级荣誉称号、50名在全县及学校起示范作用的专家型教师,充分发挥各级“名师”的作用,带动全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构筑起玉田教育的“人才高地”。

4、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强化岗位聘任,推动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职工聘用合同制,逐步实行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在严格执行教师准入制度的同时,适当引进新教师,到2010年,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学历水平有一定提高,解决目前我县小学教师年龄偏大,专职教师不足的问题;二是建立县城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从2005年起,按省、市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凡在边远山区和南部边远洼地工作的教师上浮一档职务工资,3年后巩固,满5年后再上浮一档,调离工作岗位后,不再享受以上待遇;三是改革中小学校长的选拔和任用机制。实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和培训制度,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校长制度。形成由20名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的校长组成的名校长群体。逐步推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四是完善分配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高中学校结构工资由县教育局有效监控,使学校结构工资与办学水平相匹配,教师结构工资与工作数量、质量相适应,建立健全自主灵活、优劳优酬的薪酬制度。

(三)素质教育工程。

1、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多形式教育活动。同时根据教育形势发展,不断研究和探索新形式下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同时,积极探索、逐步健全德育工作的评估考核机制。

2、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制定并不断完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标准,强化评价的导向功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深入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规律,把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主动发展,使以高考为标志的整体教育质量继续保持全市领先位置。

3、加强体育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县城建成一所不低于2000平米的少年宫,为课外、校外教育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重视体育工作,加强艺术教育。使学生具有1-2项体育运动特长,80%的中小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掌握一技之长。为学生主动发展特长,和学生特长的均衡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科研兴教工程。

坚持以教育科研工作促进全县教育的发展,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健全学校教育科研网络,理顺科研体制,聘请兼职教研员,形成畅通、高效的教育科研网络,完善科研先进单位优秀成果的奖励制度。加强教育科研过程管理,深入推进以“发展教育”为主导性课题的实践研究,继续深化学习教育、创造教育、主体教育、中学职业指导教育等课题的实践研究,每年学校都要确定重点研究方向,实现由参与型向自主型研究的转变。在事业发展、素质教育推进等方面确立前瞻性、应用性、实践意义较强的科研课题,并争取纳入市级、省级重点课题系列,形成较完善的教育科研体系,取得一批在全市、全省领先的教育科研成果。重视并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教育决策与教育行为的科学化。

3、重点项目。

(1)高中改扩建工程。一中三期工程体育馆建设及征地约2000万元;二中餐厅工程450万元,新建教学楼100万元;仓中扩建工程,建教学楼两栋400万元,餐厅工程240万元,购置操场40亩,160万元,建学生宿舍楼一栋300万元;沽中扩建工程建综合办公楼一栋350万元,教学楼一栋300万元。

(2)中小学布局调整。“十一五”期间,我县共有16所乡镇初中、14所中心校、9所完小、21所分校的撤并任务,共需资金4193.8万元。

(3)2007年“普九”复查。根据“普九”标准的提高,学校软件硬件建设,包括绿化、美化校园,学校改扩建,购置教学设备,专用教室建设等约需资金2100万元。

(4)现代化教育装备。为实现“十一五”目标,全县需购置微机台,建微机室个,多媒体教室个,电子备课室个,校园网个,以及玉田县教育教学网,共需资金1800万元。

(5)其它。包括2008年前新建一所城内幼儿园需资金500万元;特教整体搬迁及建福利厂260万元;危旧房屋改造万元;少年宫建设300万元,实小新建科技馆200万元,二小、三小改造100万元。

五、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合力建设高水平教育强县。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教育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把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并作为干部选择、任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落实教育强县、优先发展的教育战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贡献,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保障。

(二)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确保重点工程资金足额到位。

教育投入坚持“以县为主”,按照上级要求,确保教育经费年度预决算做到“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从2005年到2010年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全面落实生均公用经费和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鼓励社会各种力量捐资助学,或投入并参与教育事业,形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合力;在2005年内,在财政部门监督下,建立县级教育集中支付分中心,确保学校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堵塞教育资金在安排使用等方面的漏洞,确保“十一五”期间教育重点工程的投入。

(四)教育行政执法,坚持依法治教。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依法治教重要意义的认识,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队伍,继续深化执法责任,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加大对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维护学校安全和教育教学秩序。教育和公安、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紧密联系,切实解决好初中生流失问题;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制度化、法制化,开展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研讨活动,健全各项教育规章制度。学校要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自觉性,逐步使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五)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职能作用,加大对全县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力度。

完善县财政对教育投入的职责、办法,健全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完成考核办法,定期进行考核,县教育局要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种教育评估方案,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依据《河北省学校办学水平等级评估标准》和《玉田县校长目标考核方案》,每年对全县所有学校进行一次综合督导评估,并坚持督导与评优相结合,改进教育督导方式,加大教育督导随访工作力度。坚持每年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专项督导,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拨付、使用等情况进行重点督导,并实行领导干部责任制,同时把此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创造宽松有利的环境。

(六)加大综合调控力度,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采取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完善合理的教育资源配制机制,逐渐实现办学条件的的标准化、教师队伍交流的制度化、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积极发展优势资源,鼓励办出特色;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淡化窗口学校,建设标准化学校,本着硬件从实,软件从优,加强示范和辐射作用;改革招生制度,淡化升学竞争,逐步从办学条件的均衡向办学质量的均衡过渡,循序渐进地推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附:

1、2004-高中在校生情况发展趋势。

2、2004-20初中在校生情况发展趋势。

3、2004-年小学在校生情况发展趋势。

二00五年五月一日。

xx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蔬菜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长的重要食品。发展蔬菜产业对满足市场需求,丰富城乡居民“菜蓝子”以及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为了加快发展步伐,促进我县蔬菜生产实现新突破,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通过更新优良品种、强化科技服务、发展订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使蔬菜生产得到长足的发展。2007年,全县蔬菜面积2.51万亩,其中精细菜1000亩、菜用型洋芋0.86万亩、萝卜白菜等大路菜1.66万亩,年产鲜菜9700吨,产值425万元。

设施蔬菜以城郊为主,建设日光温室33座,年搭建中小拱棚300多个,设施面积约240亩。种植品种涉及12类40多个。年产精细菜约3000吨,占市场销售量的37.5%,比2000年上升22.5个百分点。设施蔬菜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经营水平的提高,涌现出了一批蔬菜生产大户,年收入超万元的有20多户。

客观评价,蔬菜生产有发展,但仍处于松散式、低水平的.绶慢发展。其生产能力与城乡蔬菜消费日益增长的客观需求极不适应、与适宜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吻合、与全省全市总体水平相比差距日益拉大。突出存在种植分散,生产规模小;淡旺季明显,结构性、季节性供需矛盾突出;劳动力素质差,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蔬菜生产的发展步伐。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1、有利条件:一是区位、土地条件及温度、降水等气候资源适应多种蔬菜的生长发育要求;二是境内少有工业,无污染源,生态环境适宜无公害蔬菜生产;三是科技服务水平较高,发展蔬菜产业的技术支撑条件有保证。

2、制约因素:除了农业劳动力不足、农田水利及农电基础设施落后等客观原因外,群众对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不足,墨守种粮把稳老观念,思想保守,只图省事简单,吃苦创业精神差;科技意识、市场意识不强,怕担风险,不求进取;缺少过硬的组织、协调等行政手段,资金扶持乏力,行政推动力度不够。

(二)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国内外大市场蔬菜消费发生重大转折。反季节超时令蔬菜的需求量持续增长,由大宗菜转向多样化和特需化,消费由大众化转向多元化、高档化,质量要求由一般化转向优质化、营养无害化。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安全、多样化的蔬菜产品需求量与日剧增,放手发展蔬菜生产面临新机遇。

第二,蔬菜生产周期短、效益高,投入产出比是种植最高的作物之一。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是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步伐的重要选择。省内外不少地区把蔬菜生产当作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发展迅速,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县内市场需求旺盛,实施蔬菜产业化开发前景广阔。据调查测算,全县城乡居民年蔬菜消费量1.6万吨,其中精细菜约0.8万吨。而目前的生产水平不足1万吨,精细菜仅0.3万吨,缺口高达0.5万吨。特别是消费旺季时值生产淡季,精细菜基本依赖外调。扩大设施菜田,提高生产能力,才能绶解季节性供需矛盾,逐步扭转城乡居民“吃菜难、买菜贵”的被动局面。

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来自本网-,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淮北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形势,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推动我市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某某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坚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目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础。现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出发,认真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两基”重中之重不动摇,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内在统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稳步、健康发展,实现××市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具有××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二、基本思路:

(一)突出教育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推进科教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框架。

(二)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素质教育,坚持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保持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运行机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释放教育发展的活力。

(三)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保障,坚持依法治教,落实政策,强化责任。坚持教育公平、公正原则,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初步构建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秉承传统又有××特色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并取得新成果;终身教育的框架基本建立,满足市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计算机教育为龙头的信息技术教育扎实推进;加大危房改造力度,三年内消除学校危房;通过布局调整实现资源重组,使学校布点合理,教育资源效益得到应有发挥;教育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并为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使教育的各项事业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建立教育评估和监测机制,加强教育质量监督。

(二)具体目标:

——学前教育。

2010年,全市3-6周岁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8,城乡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市区构建较完备的0-6岁“托幼一体化”教育网络,同时大力提高城乡各类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并向农村城镇延伸。全市城乡形成网络合理、教学配套、条件优越的幼儿教育体系。

——九年义务教育。

2010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九年义务教育实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普及,“普九”工作全面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城乡小学都能按时入学,三类残儿入学率达95以上;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辍学率城市控制在2以下,农村控制在3以下,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85。市区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地区水平。

大力发展特教事业,完善三类残儿随班就读指导网,并建立健全特教科研网络,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少年初中职业教育,使之能熟练掌握1-2项实用技术。

——普通高中教育。

到2010年,在巩固现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12年制教育,全市高中阶段普及率达85以上,其中市区初中升学率稳定在85以上,农村力争达到75。

——中等职业教育。

2010年初步形成与普教、成教有机沟通,长期与短期结合,国家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职前职后相结合,城乡相结合,初级高级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行“多时空入学、多平台毕业、多资格就业”,实行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沟通普职成,连接职前职后,加强中等职教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成人教育。

2010年全市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下,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力争使50以上的乡镇文技校达市级一类文技校标准,年实用技术培训保持在2万人次以上。绿色证书工程、智力扶贫工程,科教兴村计划,覆盖所有乡镇,建设一批农科教结合的示范乡和示范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学、中专、函授等远程教育手段,使终身教育延伸到每个乡镇(街道办)。

——师资队伍建设。

疏通教师进出渠道,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全市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分别由32.4、37提高到40和45,其中市区分别由46、53提高到60以上,高中教师中应有一定比例的硕士研究生。全力实施名师工程,全市形成一支由1000名校级骨干教师,2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优质师资队伍。

——办学条件。

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到。

2010年,全市乡镇(街道办)撤并45所完小和教学点,49所完小降为教学点。扩大保留校校园面积、新建教学和生活用房;黎口小学、汀浒小学、华侨小学完小建成示范性寄宿制学校,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不断完善保留校的配套设施,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准,逐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一个乡镇办一所寄宿制中心小学,一至三所完小和若干个初小教学点的农村小学办学模式。

扩大××中心小学校园面积,新建综合大楼;××小学创办市级第二实验小学,利用度假区优势,打造品牌,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市一中争创一级达标校,初中部易地搬迁,校本部创办独立高中,新建标准运动场和400米跑道,添置教学仪器,新建实验大楼和校园网,力争创建省级示范学校;旅游职业中专进行整体搬迁新建,创建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占地300亩、在校生2500人以上;××中学扩大校园面积,新建标准化运动场;××中学2005年全部撤并到兴田中学,2007年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

(三)政策措施:

1、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积极利用和扩大教育资源,加速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新格局。加大对社会力量办学的扶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对符合办学方向、具备办学条件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在土地征用、配套费征收、校舍租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发展民办教育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健全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体制,落实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正确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使各级各类民办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2、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立事权、财权、人权相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发扬各自优势,办出各自特色。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三保”机制,即保教师工资、保学校正常运转、保学校危房改造和必要的建设与发展。完善重点工作通报和责任落实制度。

3、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开展以“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为内容的“四制”改革,不断优化干部教师队伍,按“转换机制、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着力做好精简内设机构,压缩非教学编制,推行全员聘用制工作,妥善处理好内部人员的转岗、待岗培训和分流。改革分配和奖励制度,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整体推行“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教育人才政策,运用职务评聘、工资倾斜等政策导向,促进教师有序流动。鼓励和引导优秀毕业生、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定期到各类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轮流执教。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编制管理,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设立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为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新教师试用期制度。

大力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通过抓好宣传、建章立制、奖优罚劣,提高教师师德水平,落实师德建设领导责任制。加强教师和学校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把培训工作列为学校的基本工作任务,健全培训工作机构,建立培训基地,落实培训经费。制定各种培训计划,抓好学历教育、继续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校级管理干部,加强校长的选拔、考核和任用工作,建立健全校长公开选拔和任前公示制度,巩固和完善校长负责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制度。

4、积极推进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拓宽筹资渠道,为教育事业振兴提供物质保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提高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办学模式上,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和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运用产业运作方式加快非义务教育发展,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扩大教育消费。建立并完善助学金、奖学金和资助特困生制度;鼓励各校扩大招生规模,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私人办学和捐资助学;运用多种融资办法,为发展教育提供经费支持。

5、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力度。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坚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配置和使用教育资源,通过新建、改建、扩建、撤并、搬迁置换等办法,解决教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薄弱学校改造、办学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不高等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对教育不同层次的需求。规划、建设、财政等部门将教育布局规划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协助教育部门制定布局调整方案和组织实施。城乡建设中,特别是房地产开发生活小区必须依法配套建设或出资统建学校等公共设施,对教育布局调整中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收入也必须全部用于教育。

6、优化教育结构、构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完成“两基”工作后,进一步强化“普九”政府行为,坚持依法“普九”。继续采取“流生报告制”、“普九督导评估制”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实现“普九”工作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目标,加快“普九”工作向两头延伸。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需求,适当调整普高与职教的比例,在保持职教发展的前提下,提高普高所占比例,保证普教、职教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较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努力在普教、职教、高校之间建立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机制,拓宽人才成长渠道。不断加强教育网站建设,积极推行远程教学,为社会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服务。努力扩大自学考试覆盖面,利用高等教育和各级培训机构建立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

7、加大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及招生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教研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室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切实执行《××市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重点抓好省级和市级重点教育课题的研究,加速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以科研为先导,改革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结构,认真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积极搞好学习宣传、师资培训、硬件设备等各项配套工作。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倡导点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努力实现传授知识、培育创新思维与提高实践能力的统一。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力求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最佳组合,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加快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育平台,积极发展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内容和教育空间,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建立健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和师生的评价办法。全面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办法,变单一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为全面的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全市城乡全面实行《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树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注重对教师工作实绩的形成性和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评价。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办学评价标准,建立一套多元化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家长及学校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完善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体系。

进一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招生、考试制度,消除制约我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现象。义务教育阶段,要进一步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观念,以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原则。初中招生实行科学合理的就近入学招生办法。继续坚持全市高中招生加试体育的制度,探索新的体育考试办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检测。职业高中招生要继续完善“宽进严出”的招生制度。

8、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坚持依法治教。切实转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通过运用规划、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督导评估、执法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宏观管理,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标准和办学行为,落实教育的公正性和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加强教育宏观决策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和学校管理队伍,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全市教育系统逐步推行普法教育制度。加强教育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逐步实现教育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加强督导检查。

9、实施振兴××教育的四项工程。

(1)素质教育工程。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新的动力,加快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切实加强课改的组织领导,要在观念转变、政策保障、师资培训、教材选用、经费投入、条件配备、组织实施等方面落实各项措施。认真总结和交流课改经验,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继续教育和全员培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教改活动,重点抓好中小学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加大课改对外学习与交流。加强对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选拔培养优秀教师和学科骨干。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个育人观念和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和艺术教育及劳动技术教育、国防教育。努力办好城村德育基地,将基地升格为股级单位,把基地建成具有多功能的××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

(2)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

进一步修订完善《××市办学水平评估意见及实施细则》,坚持开展办学水平评估,争创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健全完善培养名师、名校长工程,逐步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善于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名教师队伍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思路的专家型、学者型的名校长队伍。

(3)教育综合改革工程。

加强统筹协调,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要进一步调整各类教育的规模、结构、布局,使教育进一步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职业和成人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为转岗、分流、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教育和培训。坚持农村发展依靠科技和教育,教育为农业和农村服务的方向;坚持教育部门与农业、科技等部门密切合作的体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逐步形成农业、科技、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各类教育的沟通和协调,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能力。

(4)现代教育技术工程。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完善××教育网站功能,加强局机关与学校的网络交流;发挥电大的作用,形成市级远程教育网络,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市情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多规格、多层次、多功能、突破传统教育时空限制的、覆盖全市的开放教育系统。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积极筹建网上学校。全市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0000;立足于以中药与天然药物为主导的生产、经营、研发业务,并向保健食品等方向拓展;着力打造专科用药、普药、传统中药三大目标市场。二、战略目标弘扬“以人为本、以干取胜、以德兴业、以实扬名”的企业精神,以“0000”牌现代中药产品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年平均递增15~20%;分别实现产值2.5~3亿、销售2.5~3亿;获取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8个。三、主要项目1、建立完善以营销为中心、营销管理为龙头,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快现代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为支撑,各部门协调一致、服务于市场需求的高效运行机制。2、重点产品推进目标:将00颗粒系列产品作为战略品种,实现销售超亿元,使其位于我国治疗结石类中药的领军品牌。3、围绕产品结构调整,重在科技创新,坚持“三个结合”,即: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生产经营与科研相结合、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相结合。重点开发能发挥中医药优势的新品种,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成药产品。四、保障措施1、充分发挥企业的品牌优势、质量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三大目标市场的的开发力度。1.1我们的重点产品采用稳健的价格政策和区域控制,强化渠道和终端的维护,确保市场份额、销售收入的稳定、提高。1.2进一步扩大医院网络,与重点医院以及专家共同建立学术推广平台,扩大结石类、乳腺类专科用药的宣传推广力度和影响力,促进市场开发。1.3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物流、快批的商业合作,针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普药以及传统中成药市场,进一步开拓新市场,渗透终端,扩大产品的销售规模,寻求增量。1.4加强自有队伍和代理商队伍的建设,推行以自有队伍为主、代理商为辅的立体营销模式,围绕市场,发挥“同仁堂”品牌优势,充分利用各自的渠道、终端优势,填补市场空白,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企业与代理商的共赢。2、建立健全有效的营销保障系统。2.1建立企业局域网,实现企业内部信息流畅通、高效、实时,为快速准确决策提供依据。2.2在新品研发上: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中药现代化为核心,围绕特色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大投入;研发目标采取“长中短”相结合,推出、储备、在研三步并举,以有竞争力的产品开拓市场。2.3强化执行力,夯实目标成本管理、降本增效、资金的全面预算管理等基础管理工作,以科学地、有效地企业管理来保证市场。3、培育和谐氛围,以先进的企业文化赢得市场。3.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正视各种困难,强化危机意识教育,从干部队伍建设抓起,建立一支跟上时代、跟上市场、跟上企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执行团队和员工队伍。3.2倡导以人为本、爱岗敬业精业的风尚,在企业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崇尚先进、和谐和睦、市场第一的良好氛围。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心得体会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并对计划进行调整的过程,旨在推进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我有幸参与了某省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深刻感受到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对档案事业未来发展的指导作用。在这次经历中,我体悟到了几个方面。

第二段:认真分析与综合评估。

在制定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时,必须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综合评估,以确定当前档案事业发展特点及面临的问题。实际操作中,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工作计划,并组建由各个部门的相关专家和人员组成的评估小组。通过梳理省级档案馆的工作重点,评估档案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以及现有档案事业规划的落实情况等,我们确立了目标和任务,为下一步的规划制定奠定了基础。

第三段:强调创新与突破。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需要突出创新意识,引领档案事业向前发展。在我们的规划过程中,我们充分思考了现有的档案工作模式和发展方向。我们注重思想上的转变,尝试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引导档案工作者脱离囿于传统的工作方式,积极探索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我们也鼓励档案馆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进行数字化建设,促进档案事业从“纸质文献”时代走向“数字时代”。

第四段:注重落实与监督。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更重要的是需要落实和监督。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每个部门都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为规划落地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建立了科学的考核机制,对工作计划进行规范化管理,为下一步工作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此举不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还能够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共同推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第五段:总结。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是档案事业全面推进的战略性工作,对内外部环境都有重要影响。在本次编制规划过程中,我们准确判断前景,确定了目标和任务,创新突破,注重落实和监督,建立考核机制。我们深刻认识到,制定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不仅关乎政策的执行和计划的实施,而且关系到档案事业的推进和发展。未来档案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我们不断挖掘潜力、强化工作的决心和实际行动,让档案事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淮北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7年12月。

目录。

(一)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断巩固提升。

(二)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

(五)教育党风政风行风建设赢得新赞点二“十三五”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规划总体要求。

(二)规划基本原则。

(三)规划总体目标三主要发展任务。

(一)全面推进以法治教。

(二)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

(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六)大力推进继续教育。

(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八)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

(九)健全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十一)扎实推进教育民生工程。

(十二)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四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优先发展。

(二)积极引导社会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

(三)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经费管理。

(四)深化人事改革,强化队伍建设。

(五)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均衡发展。

(六)强化督导评估,提升办学水平。

(七)推进依法办学,优化教育环境。

(八)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

为全面实施《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使我市加快城市转型,建设精致淮北,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强市,完成由人力资源大市和人力资源强市的跨越,编制本规划。

主要教育发展指标增长情况:2010年底,全市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32%,2015年底达到99.9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2010年底的86.53%增长到2015年底的95.4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0年底的68.2%增长到2015年底的91.16%。2015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断巩固提升。

一是学前教育跨入发展新阶段。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要求,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连续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3所,幼儿园从2010年的112所增至249所,在园幼儿人数从2010年的34647人增至70714人。学前教育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有效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引导扶持民办幼儿园普惠性发展,规范办园行为,建立优秀园帮扶机制,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乡镇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普惠性幼儿园占比为83.5%。201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3.36%,提前完成《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设定的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的目标。

崭新篇章。全市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以“三个强化”、“四个着力”、“四个突出”为主要抓手,积极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县域内校际差异度明显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大幅度提升。2014年,市辖三区一次性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国家级评估验收,濉溪县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

三是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落实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五年来,我市高考连创佳绩,在报名人数持续减少的情况下,本科达线人数大幅增长,且高分段学生集中。规划建设市一中东校区,办学规模约7000人,投资概算6.8亿元。

四是支持发展特殊教育。实施《淮北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加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积极接纳残疾学生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开展残疾学生康复培训和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

(二)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职业教育资源得到集聚。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1号﹚,完善市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市政府成立了市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统筹管理全市职业教育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合并四所中职学校成立了淮北市工业与艺术学校,解决了资源分散、重复建设、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市职业教育园区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职教资源实现了空间上的大集聚。

集教育、文化、旅游、生态、人居为一体的淮北市职教园区,一批学校和专业被确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国家、省、市、校四级师资培训网络,2012年起实施职业教育“双挂”工程,职业教育师资素质不断提高。实施《关于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渐趋完善。

四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改革。制定5年高职学分制试点办法,建立学籍转换和学分互认制度,创新中、高职办学机制,积极推进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有机衔接。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开放性的、终身性的、融通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普职渗透、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途径。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交流备案制。

二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落实市教师补充与优化长效机制,实施职业教育“双挂工程”,完善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补充和聘任工作机制。继续组织开展教师援疆和城乡教师结对帮扶工作。深入开展“比学习、比业务、比敬业、比奉献”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争当“四有”好教师。“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类课堂教学大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8人次、国家级三等奖以上33人次;省级一等奖62人次,省级三等奖以上200人次。获奖档次和获奖人数均居全省前列。11名教师评为安徽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

(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一是高质量实施教育民生工程。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调整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年公用经费、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年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十二五”期间拨付义保经费近9亿元;落实教育资助政策,提高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标准,开展职业教育技能资助,“十二五”期间拨付资助经费近4亿元;完成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投资4.2亿元;实施学前教育工程,完成投资9648万元。

二是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得到推进。结合国家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要求,以县(区)为单位组织,加强检查评估,落实全省各地标准化建设规划。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标准,符合综合防灾安全要求。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薄弱学校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初中学校建设等工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教学软件、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实行督查评估,进行量化考核。

三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三通两平台”建。

设为重点,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全面优化设备配置。2014年,出台《淮北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政策保障。5年来,共投入资金1.39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目标已基本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宽带接入率为100%;“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学校高达95%;网络学习空间师生注册率均为100%,“三通工程”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要求。

四是加大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严格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对口、免试”招生政策,禁止任何义务教育学校招收特长生。坚持普通高中“三限”政策,推进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加强招生录取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五)教育党风政风行风建设赢得新赞点一是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系统以“政治生态清明、文化生态清新、自然生态清雅”为标准,打造绿色生态校园,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了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解决了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

二是全面推进政务、校务公开工作,确保权力“公转”。推出淮北教育微博、局长网上热线、在线访谈等栏目,教育系统信息发布量一直在全省教育系统和全市各部委办局中稳居前列。实施中小学招生、编班阳光工程,坚持义务教育“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做到了招生政策、计划、范围、程序、录取方式、录取结果、重大违规招生处理结果“七公开制度”,坚决杜绝条子生、关系生,实现了义务教育招生“零择校”,普通高中招生“零扩招”,主城区热点学校全部实行“阳光分班”,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十三五”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规划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总任务,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统筹协调、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二)规划基本原则。

二是突出重点,持续发展。紧扣教育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同时切实加强教育同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结合,体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民主参与,集思广益。坚持开门编规划、民主编规划,切实提高社会参与度。

四是分区规划,统筹发展。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采取不同措施,分区规划、分类指导。

(三)规划总体目标。

到2020年,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现代国民教育,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

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以上。

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每一个适龄儿童与青少年提供充分的、基本均衡的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总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到2020年,全市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中心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基本完成,全市教育结构更趋优化协调,学校布点更趋科学合理,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发展壮大,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得到更好发展,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和水平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互补,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办学,具有淮北特色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主要发展任务。

(一)全面推进以法治教。

一是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决策程序、决策跟踪反馈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二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坚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开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制度,突出抓好宪法、教育法律法规和依法行政基本知识的培训教育。组织开展师生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动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完成教育系统“七五”普法工作任务。

三是强化教育督导评估。坚持依法开展教育督导评估,出台市、县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工作规范,加强市、县区督学和责任督学专业化培训和规范化管理。开展对县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发布县区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报告。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教育信息化等专项督导评估。

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畅通教育纪检监察投诉渠道,加大对群众来信、来访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三重一大”廉政风险排查,加大教育违法违纪查处力度。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开展“慵懒散贪”专项整治。

(二)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逐步加大公办幼儿园的比例;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进一步整合改造现有小规模幼儿园,扩大园均规模,提高办园质量。坚持依法办园,严格审批程序,落实办园标准,规范办园行为,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与监督,高质量完成学前教育二期行动计划,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确保全市3—5岁幼儿毛入园率达94%以上,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

落实《淮北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结构调整,加快市一中东校区建设,提升普通高中硬件建设和内涵发展水平,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学力。积极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实施能力。扩大优质普通高中办学规模。顺应高考改革新要求,大力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完善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调整优化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努力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专业体系更加完善。办学水平明显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且具有较高水平,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国内较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中高职衔接、产教深度融合的淮北现代职业教育集团,重点建设3所省级优质(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努力建成30个省、市级配套的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实训基地”、2个省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省级产学研合作联盟。三区一县各建成1个职业教育扶贫致富培训基地。到2020年,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六)大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

加强教师专业化培养,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科研水平,努力构建集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技术推广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师学习与资源平台。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统筹、组织和管理工作,逐步完善以校本研修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课程改革为核心、学分制为管理手段,任职学校、培训机构和行政部门共同管理,岗位培训与学历提高培训相互结合,努力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七)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机制。深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县域内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不断加大区域校长、教师交流力度。完善“名师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运行机制,建立名师引领、全员参与、团队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打造具有更高水平、更高素质、更强能力的教师队伍。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

(八)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

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市学校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功能完善、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设备“班班通”、“校园网”、教学录播室、多功能室等数字化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全部达标,全面实现市、县区、校三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加快信息资源建设,形成涵盖全市学校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网络系统,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大力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步伐,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九)健全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批事项,进一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逐步开展取消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试点,更多地运用政策、标准、财政等手段,大力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借助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薄弱学校,实施集团化办学,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严格民办学校审批程序,加强民办学校监督与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切实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格局。

(十一)扎实推进教育民生工程。

完善教育民生工程的内容,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建立多元化的扶贫助学政策体系,保障弱势群体的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四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优先发展。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增长;教育附加费、新建住宅区教育设施委托建设资金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收入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教育),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倡导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扩大教育社会投入。加强教育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建立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各级各类专款严格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制度。着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各类教育硬件建设水平。

(二)积极引导社会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

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采取划拨土地、税收减免、金融扶持和政府奖励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拓宽教育投资来源渠道。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适时调整学费和住宿费标准。

(三)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经费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坚持科学理财,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坚持制度理财,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立项评估和经费使用考评。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加强经费内部稽查和审计监督,确保经费分配和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坚持勤俭办学,深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四)深化人事改革,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从教行为,切。

实提升师德师风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培训体系。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入职门槛,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的引进、交流和不合格教师的退出机制。稳步推进教师资源整合,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和导向明确的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改善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完善分配办法,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山区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制定优惠政策,将教师住房纳入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居住周转房建设。

(五)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均衡发展。

结合中小城市改革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通过撤、并、扩、建等措施,有机统筹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发展。通过实施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学前教育二期行动计划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促进学校硬件条件基本均衡;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大校长教师交流力度,扩大校长教师的交流的范围,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吸引和鼓励校长教师到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推动区域间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继续深化学区管理制和“共建共强”工作机制,加快各区域学校优质化进程。

(六)强化督导评估,提升办学水平。

完善督导机制,创新督导方式,优化督导程序,强化督导结果,努力提升教育督导工作科学化水平。加强对实施基础教育各类机构的综合督导评估,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督导,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反馈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大复查和问责力度。推进政府教育工作政情政务公开,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七)推进依法办学,优化教育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制意识,切实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的合法权益。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着力解决好教育热点问题,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八)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

切实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协调,积极配合,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创新评价机制,共同推进教育发展。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媒体导向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成就和经验,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尊师重教、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年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_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坚持平台建设与规范管理、应用研究同步推进,优质资源引进与系统性开发并举的思路,构建“立足用户体验,满足用户需求”枢纽平台及资源体系,积极开展应用培训与研究活动,探索“移动互联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有效方式,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二、主要工作思路。

1、做好一期平台开发应用。一是与市教育信息中心共同研究、制定市区两级教育基础数据库标准体系,以及市区两级平台融通机制;二是按照时间节点陆续完成“一库六模块”的开发工作。20__年_月_日网络阅卷模块上线;_月_日招生、招师模块全面上线;__月__日生态学习资源模块全面上线;_月__日基础数据库上线,7月15日教师研训模块上线,_月_日前智慧门户和区域教育协同管理模块正式上线。三是做好培训应用工作。在每一个完成节点上,协助做好平台使用的培训工作,让每一个用户能够熟悉每一个模块的功能与使用方法,便捷地运用到管理、教学与学习之中,真正发挥平台的应用绩效。

2、启动二期平台建设工作。在加快一期平台开发的同时,做好二期平台需求调研与项目申报工作的衔接工作,力求在完成一期平台之时,快速启动二期平台的开发工作。因此,在上半年(_、_月份),特别要协调好一期开发与二期调研的工作,人员安排、时间安排上都要做好合理规划,保证整体推进步伐。

3、做好校园网络更新改造。研究制定学校标准化工作环境,为信息化应用打下基础。20__年首先完成一期14学校的校园网络改造,与财政局沟通,建议由管委会计算机中心统一标准、统一规范,最好能够统一设备的采购,完成更新改造工作,为集约化标准管理到桌面打好基础,为云桌面应用提供保障。

4、规划区域无线网全覆盖。无线网覆盖是实现“无限学习”基础,各个学校都有需求。目前,很多学校自行购置无线设备,部署无线网络,在安全性、稳定性、覆盖面上都不尽人意,区域统一规划与部署是趋势所在。20__年将积极争取管委会计算机中心的支持,开展试点应用工作,并拿出无线网全覆盖的可行性方案,分步推进。上半年还将做城域网审计系统建设,为无线网覆盖打好基础。

5、着力生态资源系统构建。生态学习资源平台建设完成后,集学科教研员与学科骨干教师之力,有计划地开发“以微课程为核心的系统的、有结构的生态学习资源”将成为我们的重点工作,并借此资源,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的试点与推广工作。

6、推进项目试点研究工作。继续做好“基于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微课支持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试点探索;继续做好“基于移动学习设备的有效课堂构建”试点研究工作,移动学习设备可以是平板,也可能是智能手机,积极思考“智能手机教学”可行性方案。同时,深入探究“未来教室”环境下的有效教学方式,为“未来教室”的建设与应用推广积累更多的经验。根据市教育局要求,20__年园区将完成8个“未来教室”的建设工作,上半年在落实专项经费的同时,统一建设标准,指导学校的建设工作,确保今后能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7、组织智慧校园评估工作。根据苏州市教育局要求,20__年启动智慧校园的评估工作。我们将在示范学校申报的基础上,针对智慧校园的创建标准,组织区内评估工作,并按指标推荐参加苏州市评估活动。在此过程,我们要引导学校在应用层面有突破,在教学质量上有提升。另外,根据《苏州工业园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意见》和《苏州工业园区学校信息化应用考核标准》,启动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工作,整体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为更多的智慧校园申报与创建打下基础。

8、深化信息化培训与研究。高速公路建好,车有了,货有了,怎样把优质的教育送到千家万户?信息化常态培训与应用研究是核心,一是继续做好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一方面继续做好市级网络在线培训的组织工作,另一方面要基于教师网络研训模块,与教师发展中心培训处协作,组织好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培训工作,同时指导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让广大教师掌握技术并能灵活使用技术;二是推进常态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融合研究。通过课堂观摩、研讨,以及课例研究等形式,引导教师合理应用技术,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教学质量;三是组织好技术保障队伍的培训。借助信息化办的资源,组织区域性技术骨干教师的系列培训活动,提高技术保障水平。

9、探索云时代的运维体系。园区教育信息化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很高,一开始就采用云架构展开建设,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使用当前先进的虚拟化和集约化管理模式。而随着枢纽平台和瘦终端逐步交付使用,摆在信息中心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就是探索和实践云时代背景下的新型运维体系的建构,其中包含软硬件的运维制度的形成和完善、运维团队的组建和管理、运维绩效评价的研究和优化等诸多方面的课题,以期更好的衔接即将到来的软硬件交付,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维生态链,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信息化运维中保持领先水平。20__年上半年将开展城域网学校运维试点工作,为推广运维工作积累经验。

10、制定社会化资源引入机制。园区教育教育针对目前的社会化资源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了一定的思考。我们尽量做到社会上有的资源我们不重复开发,企业能提供的服务我们尽量加以利用。本学期将研究制定社会化资源引入机制和推进路线图,保障社会化、教育类的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参与到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中来。20__年也将在枢纽平台一期建设里就生态学习系统和app应用中为社会化资源预留接口,并开展试点。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文件精神,根据中国科协、国家海洋局的相关要求,中国海洋学会围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未来五年形势发展的总体判断,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了《中国海洋学会第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草案》。

从“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看,以海洋强国论坛、海洋青年科学家论坛为精品项目的学术活动得到较好贯彻和落实,两年一次的学术年会活动在十一五期间得到较好贯彻实施,国内学术交流持续活跃,实现了同美、日、韩、印、奥、挪、俄等国际海洋组织和港澳台的地区海洋组织的交流合作有了新的进展,以出版发行《中国海洋学会期刊优秀论文精品集》(中英文版)。评选优秀论文奖项,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资助和中国科协高科技学术期刊专项基金奖励。为代表性成果,学术期刊影响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围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需要,科普工作得到新的进展,科普活动数量多、影响大,科普期刊和作品丰富多彩,科普队伍不断扩大。“十一五”以来,围绕社会各方需求,咨询服务职能有了新拓展。参加了环渤海承载力的研究。完成了海洋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参与了减轻自然灾害的有关研究工作。组织“引渤济锡工程”专家座谈会。推动国家海洋博物馆立项建设。逐步把海洋科技工作者建议制度化。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开展相关服务。十一五期间,围绕自身发展建设需要,组织建设健康发展。民主办会原则得到贯彻。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完善。为会员和科学家服务不断拓展。

对照十一五规划,总体上比较顺利,大部分设想与计划已经或者正在实现。但由于学会自身的影响力有限以及相关政策不健全等主、客观原因,“十一五”规划所力图解决的一些问题,进展情况并不理想,涉及到会员联系和服务作风改进问题,学术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科学普及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还有待提高;分支机构、海洋科普教育基础工作发展不平衡,学会专兼职人员权利保障等等许多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为“十二五”规划的制订与实施,留下了很大空间。机遇与挑战并存。

围绕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基于对国家科协事业,海洋工作和我国学会事业发展环境的分析,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中国科协有关要求,参照中国科协学会部对制订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和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制定十二五海洋科技规划重点工作要求,制定本规划。

二、“十二五”期间学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党和国家的总体部署,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以及中国科协、国家海洋局事业和科技规划,遵照学会章程,按照中国海洋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第七届一次理事会议对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工作重点。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海洋经济发展,开展好专家咨询服务;围绕科技自主创新提升海洋前沿理论和海洋科技成果推进发展,开展好学术交流工作;围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进海洋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开展好科普工作;围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中承担的任务,开展好表彰奖励优秀科技工作者,举荐人才工作;围绕经济社会需要,开展好国内外和地区涉海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围绕社会团体改革与发展,开展好加强学会自身组织建设和能力素质建设。创新学会服务和管理理念,继承和发扬学会“智慧与服务”精神,促进学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为国家科技事业和海洋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二)战略目标。

在中国科协和国家海洋局的领导和管理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研究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加强学会适应能力,了解掌握社会需求新期待提升学会顺应时代服务能力,紧跟科技和海洋发展新要求发挥学会智力支撑能力,满足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通过开展以海洋强国战略论坛、海洋青年科学家论坛和学术年会活动,深化学术精品工程建设,创新思路、打造新的学术品牌为导向,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和其它科普、咨询服务、教育培训、人才举荐,扩大学会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公信度,发挥学会职能的完善,提高学会在科技界和海洋界中的作用和显示度。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学会国际参与度和展现力。

(三)职能目标。

“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洋学会主要围绕“智囊支撑计划”实施“六项工程”完成“二十项重点工作”进行,努力实现以下职能目标:

1、构建“桥梁纽带工程”,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让“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成为“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切实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实施“桥梁纽带工程”,是学会基本职责的需要。

一是深化“桥”的内涵,发挥“桥”的功能。要以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研究为目标,为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架设起海洋界学术思想的智慧桥梁,深化桥梁内涵,发挥桥梁功能。争取在“十二五”中期,建立形成有中国海洋学会专家院士、中青年海洋科学家,海洋科普专家队伍为主的高端人才数据库和理论思想创新库,为国家级科技思想库的建设推荐和提供相关人才,增大海洋领域的理论思想辐射面,为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思想支撑。

二是发挥“联”的优势,作好“联”的文章。学会作为中国科协主管和国家海洋局挂靠管理单位,具有一定的界别作用,也有联系广泛的性质优势,作好联的文章是“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加强的工作,做到上联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协和省政府、市委等相关部门,积极争取重视、倾斜、关心、帮助。争取在“国家急需海洋资源与开发利用的高新技术”,“国家发展海洋底碳技术开发利用项目”获得学术研究专项支持。横联市直各部门和军地各科研、高校,争取他们的支持、配合。争取同“沿海十一个省市的涉海单位及组织机构”深化合作;下联学会分支机构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继续同“各分支机构举办已经形成的固定合作事宜”,开发更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组织它们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学术研究,促使它们有序参与海洋工作和社会事务,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会组织中的贯彻和执行,使之既能适应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要求。组织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参与中国科协和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理论、政策、法规制定和各项事务的研究服务,真正成为上级领导机关的参谋助手和智囊社团。三是拓展“宽”的纽带,创新“带”的发展。学会不但要成为党和政府的智囊枢纽,亲密纽带,还要成为其它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伙伴。在工作思路上要创新,在业务范围上要探索拓宽渠道。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加强同兄弟学会间的交流,研究工作。继续保持同兄弟学会建立的主办、协办、联办学术活动的合作关系。鼓励学会“走出去,请进来”,与国际海洋组织和地区涉海组织以及地方学会加强联系与合作,要落实中韩海洋学会合作协议明确2011年在中国举办的海洋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共同探讨促进学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要重点加强与市委、政府有关单位及社会的交流。加强同浙江岱山、嵊泗、象山、连云港以及广西防城港为代表等地级市合作与交流,帮助他们发展海洋经济的强烈愿望,同时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动向,了解新的政策法规,深入民众,深入实践,以确定正确的学会办会方向。

四是提升“助”的推力,开创“赢”的局面。要围绕推动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涉海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实施对企业和个人创新方法培训和“讲、比”表彰、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产学研用平台建设,要推动海洋观测技术分会就“海洋技术技量标准”进高校教材的可行研究。要加强同无锡市海鹰加科海洋技术有限责任会司理事单位的合作,要开展以天津海水淡化相关企业的合作项目。

2、深化“学术精品工程”,为推动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服务。

强化学会作为海洋学术研究主渠道的作用,团结与汇集全国海洋专家智力优势和研究力量,以学会学术精品项目为标志,使学会成为海洋领域学术研究重要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参与者。

一是巩固和提升学术精品质量。十二五期间,要继续落实第六、七、八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落实海洋青年科学家论坛和每年举办的中国海洋论坛和学会学术年会活动,学术精品论坛要围绕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等关系国家海洋战略纵深层面的问题,确定好主题。通过组织论坛,评选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编辑学术论文集,确立学会精品地位,注重论坛质量,形成推动自主创新成果。

二是继承和深化学术品牌项目。组织动员学会参与社会建设,围绕国家经济社会以及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开展学术研讨、论证,提出政策建议。要继续围绕国家沿海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深化以环渤海区域、北部湾、海西经济、长三角等相关论坛的举办。要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等国家海洋战略发展问题,打造学术新品牌。要围绕海洋与气候变化、病虫害防治和减轻自然灾害、发展临海产业、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制药等新学科的研究创新和交流合作,开发交叉学科学术研究新项目。

三是研究和提升学术期刊质量和水平。要大力提升学术期刊水平和质量,认真分析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形势,积极研究办刊规律,“十二五”期间,争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和“中国科协高科技学术期刊专项基金奖励”项目获得资助;学会要研究形成一套以企业管理经营模式为主和以学会管理支持为辅,走精品科技期刊专项重点扶持的学术期刊路子,及时掌握和反映期刊专兼人员队伍的意见和诉求。

四是支持和发挥分支机构作用,注重学科专业建设。要正规分支机构学术活动开展的报批程序,继续延续海洋学会主要负责组织宏观和交叉学科方面的学术交流,支持和发挥各分支机构主要负责各专业范畴的学术交流。充分发挥海洋环境科学、海洋工程、海洋物理、海洋地质、海岸河口、海洋化学、海洋水文气象仪器、风暴潮及海啸、海洋经济、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海洋遥感、海岸带开发与管理、潮汐与海平面、海洋观测技术、海洋调查、海洋生物工程、海气相互作用、海冰、军事海洋学、海底科学、海洋信息、赤潮研究与防治等分支机构的学科基础建设,指导和规划好各分支机构的活动规划,引导和鼓励开展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学术交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分支机构活动支持基本经费。并探索建立经费奖励制度。

3、推进“海洋科普工程”,为全民海洋科学素质提高服务。

围绕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和科协组织建设成为科普资源开发中心、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的要求,立争把中国海洋学会科普工作建设成为海洋系统内最为活跃最为丰富的海洋科普阵地。

一是坚持落实科普工作年会制度。要按照学会章程,落实好海洋科普工作年会制度,作好每年科普工作年会经费项目预算。要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集成海洋科普资源,建立海洋科普资料库、海洋科普专兼职人才创作队伍形成对策和建议。要继续围绕作好6.8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和中国科协全民科学普及任务,推进海洋科普富民兴边等工作的研究和实施。

二是继续发展和推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要合理扩大在沿海省市和内陆地区中小学校建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的数量,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活动开展的规范制度和评先奖励办法。调动学会力量,发挥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现有优势,继续作好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日,科普惠农兴村等活动,积极主动承办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三是积极承担上级交办的其它科普任务。要重点围绕2012年局作为主办方将在韩国举办世界海洋博览会,积极提供各项支持和主动申请参与。要组织研究论证在内陆及西藏、新疆、内蒙等西北部自治区建立海洋科技场馆建设,让全民海洋意识真正在全民族普及。要加强同港澳台地区海洋科普工作的交流与合作,真正把“大中华、大海洋”的海洋主权意识渗透其中,从而唤起全世界华人社会关注祖国的万里海疆。要在十二五期间,研究制定新媒体海洋科普发展计划和实施,在充分利用电视媒体做好海洋科普工作的同时,研究基于新媒体的海洋科普手段,立争在十二五中期,推出一部反映海洋科普题材的影视作品,一部反映海问科普精品丛书,一块社会关注度,点击率高的互联网海洋科普网站窗口。编制出版一幅对沿海经济社会有实用价值的反映海洋防灾减灾的科普挂图,要加强同企业合作,创新海洋科普产业及实物的推广,立争创出《海能低碳循环动漫》。

4、抓好“咨询服务工程”,扩大社会影响面和知名度。

要继承和发挥《海洋科技工作者建议》传统作法,围绕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需要,组织学会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一是为党和国家制定政策提供服务。要积极参与政府主导下的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专家建议工作。发挥学会联系广泛和汇集交叉学科的优势作用,大力为推动10海洋科学技术工作服务。继续保持参与中国科协的环渤海地区2006-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承载力研究的课题。

二是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服务。鼓励支持学会多搞深层次的国家重大项目的制高点学术研讨活动。为海洋事业占领新的制高点,提供前瞻性的咨询服务。继续参加中国科协学科建设发布活动,争取承担《海洋科学学科发展报告》编写任务。争取参与国家减轻自然灾害的有关研究工作。要保持参与“南海海域深海油气田勘探”、“关于开展海洋温差发电技术研究”、“关于适应气候保护,加强我国海洋观测能力建设”、“加强对无居民海岛管理与开发”等重大领域的参与热情。

三是为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发展服务。搭建好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与党和政府勾通的桥梁和纽带。继续跟踪并组织力量支持正在研究论正的“引渤济锡工程”。继续关注由学会牵头立项在天津建立国家海洋博物馆立项建设进展和后续工作。要继续围绕潮汐、潮流预报服务和气候变化与海平面上升及影响评价方面组织力量提供服务咨询。

5、支持“助推人才工程”,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围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中社会力量承担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的职责任务,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协和科技部的指导、支持、帮助下,承办组织评选表彰工作和人才推荐工作。一是继续做好人才推荐工作。要深入分析“十二五”期间海洋科技人员队伍的客观需求,认真负责的推荐中青年科技人才和院士遴选工作,争取十二五期间这项工作有新的起色。

二是承担人才服务新任务。要在局及职能部门的指导下,高标准的承办完成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的评选工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学会体现公信力,凝聚力的高度加以重视。要围绕国家开展的海智计划专项发展规划,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发现和推荐海外涉海高端人才服务国家海洋事业提出推荐建议,要利用学会平台,推荐国内海洋人才参加国际海洋组织活动,提高中国海洋学会学术界的声望。

三是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要在学会各种会议中,加强学术风气的教育和监督。在学术论文评选、学术期刊管理、学术交流中教育引导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并加强监督管理工作。要在成立学术监审机构,开展好学术成果评选工作。要推进海洋科技惠民工作,组织教育培训,每年开办一次海洋科技实用培训班。

6、加强“组织建设工程”,提高工作能力水平。学会要始终保持党领导下的正确办会方向,找准学会定位,自觉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科协和国家海洋局的领导,严格按照社团组织纪律办事,遵守学会章程,坚持民主办会原则,以学术建设为核心,建立建全组织,使学会成为各分支机构、各涉海科研院校,军地涉海单位等学术事务、会议事务、会员事务的协调、指导、管理与监督服务组织,成为营造海洋科学文化知识公共环境的得力参与者、承担者,要为中国科技事业和国家海洋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完善学会制度。十二五期间,针对学会换届后,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会秘书处工作制度和人员工作分工。完善各专业委员会、各分支机构工作制度的规范化建设。纠正不合适,不适应的一些制度,一些传统习惯作法。要确实发挥好学术交流部、科普工作部、组织发展部等三大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各专业委员会的主动性,创新力。

二是坚持民主办会原则。十二五期间,要严格贯彻按章程办事的方针,继承和发扬民主办会,加强学会廉政建设,提前作好各项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按规定要求召开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坚持落实一年一次学会工作会议和一年一次的学术年会制度。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围绕国家海洋局同北京大学等十七所高校签订的联合培养海洋人才合作事宜,发展这些高校作为理事单位的比重,并组织力量考察研究增加学会新的海洋学科范围。

四是发挥组织堡垒作用。学会要在全国会员和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中建立和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使学会成为广大海洋工作者的“温馨家园”。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国海洋学会会员日活动,为广大会员提供学习交流、增进友谊的良好平台。要开展走访高龄院士慰问活动,体现学会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关爱长者的和谐温暖组织。

三、实现“十二五”学会事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为保证“十二五”中国海洋学会事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拟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六大工程”的观念和重点工作意识。在工作理念上,坚持“三个服务一个加强”的指导方针;在工作部署上,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应对形势、科学决策;在工作方式上,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按照中国科协和国家海洋局的要求,强化重点工作意识,围绕重点工作早计划,突发工作妥安排,临时任务巧安排思路统领各项工作。

(二)继续发挥积极的桥梁纽带作用。在新形势下,大力推行积极的桥梁纽带工程,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有作为、有地位,就是要进一步强化桥梁纽带地位,创新桥梁纽带意识,在工作中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探求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思路;就是要围绕工作中心,靠创新思维方式,靠超前谋划来实现各项工作任务。坚持顺应时代,顺应民需,顺应发展,建设一支能研究,能谋划,能助推,能联系、能办会、能服务的学会组织。

(三)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民主办会。要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学会工作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细化学会工作操作规程,增强学会服务保障能力,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易于操作,运转高效的学会工作机制。加大按章行事的教育力度,将学会重大决策和与学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事项向广大会员公开。

(四)切实加强调研和工作指导力度。要深入基层调研,进一步弄清工作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分析产生原因,并针对存在问题认真研究对策措施,有效解决问题,切实增强学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增强对各个环节的政策理解和执行的指导力度。

(五)切实加强学会分支机构队伍的建设。按照相关要求,结合学会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鼓励海洋学会工作者开拓进取,勤奋学习,吃透政策,精通业务,造就一支思想领先,业务熟练,作风优良,工作一流的学会队伍,培育一种执着追求、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学会精神。

(六)切实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通报信息,增进友谊,争取他们对学会工作的理解支持,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共同推动学会事业的发展。

(七)切实加强海洋战略形势判断,掌握学会工作的主动性。进一步强化学会信息动态收集和报送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对影响学会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分析研判,增强学会动态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完善的勾通渠道和制度。

(八)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既要着力解决好广大学会员会当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15的问题,又要不断推进改革,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尤其要在重点项目上创新突破,下足功夫,全面推动,赢得广大会员及理事单位领导的理解和重视,增强学会发展的后劲。

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集合

《规划》从10个方面对“十三五”时期事业发展成就进行了总结,从3个角度对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理清了总体思路、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9项20个方面重点发展任务。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内部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更加顺畅,综合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将学校建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等医学院校,力争实现提升办学层次的目标。

五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本办学条件,逐步使学校的基础设施基本达到本科院校设置标准;积极建设现代智慧校园六是切实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推进科研机制创新,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对行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贡献度七是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开放办学步伐八是持续拓展服务社会功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九是全面提升党的建设工作水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十四五”时期是学校进一步提升整体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朝着提升办学层次目标迈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早日实现提升办学层次的目标,是社会各界、广大校友、全校师生的殷切期待,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担当。全校师生将在“十四五”规划引领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开拓创新,奋力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共同谱写河南医专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据悉,学校自2020年底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各相关部门高度负责、相互配合,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经过动员部署、广泛调研、研究编制、征求意见、完善审定等环节,数易其稿后审定发布。

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集合

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全面打造教育强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全面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锚定“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擘画温州教育高质量高品质发展蓝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结合以往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成熟经验和做法,根据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时间跨度为两年左右,主要形成《温州市“十四五”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思路和举措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草案)》。

(一)确定新时期温州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七个高”(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均衡、高质量育人、高品质服务、高素质队伍、高平台支撑、高效能治理)方向和要求,提出符合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求,适应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基本原则,谋划形成温州教育现代化发展到2025年的战略目标。

(二)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牢牢把握温州“未来教育”体系建设要求,主动适应信息化、一体化、终身化等趋势,精准聚焦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需求,明确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着力推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迈上新台阶。

(三)明确加快温州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强化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实效导向,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切入口,加大教育管理、育人模式、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考试招生、合作交流等领域创新力度,总结凝练“十三五”一系列成功做法,拓展创新“十四五”发展重要举措。

(四)明确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提出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重要措施;明确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公民等各方面对发展教育事业承担的责任;研究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措施,健全教育督导、平安校园建设体系和机制;研究完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

根据规划编制程序,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开展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拟定《规划》框架、形成和审议《规划》草案等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一)开展前期研究(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7月,建立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制定《温州市“十四五”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思路和举措研究》课题计划,成立课题组。8-10月,结合温州教育现代化建设总体思路开展谋划工作,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向市发改委报送我市教育希望纳入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的基本考虑。

(二)形成基本思路(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9-10月,成立编制小组,启动谋划教育“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11-12月,形成基本思路初稿,召开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学校代表、老同志、社会人士和市级有关部门“十四五”规划座谈会,听取建议并作修改完善。

(三)拟定《规划》框架(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2020年5-9月,相关处室(单位)起草专项规划(附件2),编制小组起草教育“十四五”规划框架。6月,向各县(市、区)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

(四)形成和审议《规划》草案(2020年9月至2021年初)。2020年10-12月,起草形成教育“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021年1月,召开市级有关部门、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校代表征求意见会和专家论证会,修改形成《规划》(草案);3月,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汇报,修改形成《规划》人代会审议稿;2021年4月,“十四五”规划提交市人代会审议,各专项规划同步进入印发程序。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程序建立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附件1),对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研究。市教育局各处室(单位)和县(市、区)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配合编制单位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有关任务,强化各项要素保障,着力形成聚力谋发展、齐心编规划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强化咨询支撑。成立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的资深专家学者组成,对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提供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的咨询支持。

(三)强化方法创新。坚持开门编制规划,紧扣教育现代化发展热点难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道于民,广泛听取师生群众的意见建议。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规划编制手段,多渠道多层次做好规划编制谋划工作。

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部署,现就直属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认真编制“十四五”规划,对于直属高校进一步把握战略方向、明确战略任务、擘画战略蓝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积极谋大局,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直属高校应牢记历史使命,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发挥更为坚强的支撑作用。

(二)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主动应变局,引领时代步伐的重大机遇。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奔腾而至,如果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时代。直属高校应把握历史契机,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确立新的发展坐标、输入新的发展动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三)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努力开新局,引导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依托。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要求直属高校率先在教育模式、质量标准、治理方式等方面开新路、立标杆。同时我国正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要求直属高校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直属高校应顺应历史需求,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在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快车道上发挥先导作用。

直属高校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报国强国为己任,以强化治理为关键,科学编制规划,民主编制规划,依法编制规划,为实现2035年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夯实基础。

(一)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树立和践行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要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紧盯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肩负服务国家、区域、行业的神圣使命,高度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面对的共同挑战,源源不断输出高素质人才、高端科技成果和先进文化,在民族复兴中带头发挥国之战略重器作用。

(三)要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努力破解改革“深水区”的矛盾,努力探索创新“无人区”的路径,加快提升与直属高校地位作用相匹配、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治校能力。

要提高政治站位,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前瞻性、战略性、科学性、实操性。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履行程序。要在学校党委常委会领导下,成立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健全严谨高效的工作机制。要严格履行编制程序,全面总结“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认真领会国家对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仔细分析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切实加强重点问题研究和重大项目论证;编制过程中如遇超出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要及时向我部请示;规划文本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同意后,要按时报我部审核,并根据我部意见进行修改,最后经学校党委会全体会议审定通过。

(二)坚持总体谋划、突出重点内容。要全面谋划学校发展,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定位、目标、使命和任务。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一体筹划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通盘谋划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安全稳定,统筹规划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等。同时要结合发展需要、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明确阶段性重要发展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点改革举措和工程项目,务求取得实效。

(三)扩大民主参与、强化有效集中。要广泛发动院系、部门、师生员工参与规划编制,充分发挥教(学)代会、学术委员会等的咨询建言作用,重大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要与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并可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和辅助。要走出校园,主动征求学校理(董)事会成员、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智库机构、校友代表等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科学研判论证、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坚持民主集中制决策原则,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四)细化任务分工、有力推动落实。要将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制定细化落实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状,并可根据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科研攻关、考核评价等分领域的改革方案,以及院系、部门、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等配套的分规划。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同步谋划规划落实工作,统筹规划的年度监测、中期检查和终期考核等工作,形成规划编制、实施、考核的管理闭环,着力改变重编制、轻实施的现象。

我部将在直属高校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提供信息服务,开展经验交流和相关培训。各直属高校应严格把握规划编制进度,于2021年4月底前,将“十四五”规划文本报我部审核。各高校按我部意见修改后,一般应于2021年8月底前审定通过“十四五”规划正式文本,并向社会公布。

年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_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本学期我校为阻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教育部、教育厅要求“20__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学生在家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参加集中性活动,全力防控,坚决防止疫情在学校蔓延”和县教育局为保障防控疫情期间中小学校“停课不停学”,决定开展“宁夏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同心县空中课堂”线上教学工作。以国家(宁夏)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为依托,以促进“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以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学校,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推动教与学变革,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

二、主要工作。

1.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在线互动课堂直播教学工作。

(1)成立在线互动课堂直播教学领导小组。

组长:康国荣。

副组长:马霄屏。

成员:李保贤勉力俊金忠马炳庚顾玉锋。

金录杰马成国丁玉梅。

以上人员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负责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

(2)组织教师开展网上备课、研课、辅导学生活动。

学校要以在线专递课和在线直播课的标准,组织年级组认真开展网上备课、研课活动:一是各学科教师在2月13日前要完成第一周的备课任务,在2月15日前完成第二周的备课任务,教务处对学科教师备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二是各学科教师的备课要立足在线教学的实际,突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3)组织全体学生收看空中课堂教学课程。

学校班子成员和全体教师尽心竭力地做好宣传、发动、培训广大学生、家长做好观看空中课堂的一切准备,掌握观看空中课堂的路径,学会观看空中课堂的方式,要千方百计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做好收看空中课堂的准备。组织教师下载安装教学助手,学生下载安装云校家,通过qq、微信等网络方式,做好教师和学生的应用培训工作,确保师生能熟练使用教学助手、云校家开展教学活动。

2.加强硬件建设,优化“互联网+教育”基础保障。

(1)信息装备优质化。以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依托国家(宁夏)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本着“总体规划、着眼未来、超前发展”的原则,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在现有200m的基础上增速到500m-1000m,满足信息化线上线下教学需求;逐步提升ap无线校园网,保证网络畅通,优化和补充智能设备,保证硬件使用充足;建成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信息化教育管理和应用的一体化智慧校园平台。重点是将学校2个微机室的网络通过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务必要保证畅通,为毕业班学生信息技术考核奠定基础。

(2)资源建设数字化。充分发挥“教育云”教育资源,要求所有教师在教学助手中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利用互动课堂进行教学。逐步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学生个别化学习,在线考试、阅卷等环节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学习环境;优化整合学校现有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为师生提供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

(3)空间建设多元化。不断扩充学校门户网站、课程社区、名师工作室的容量,提高应用层次,充分体现学校的展示功能、教育资源的集成功能、师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舞台功能、家校社一体化的教育功能。

优化多元式教师个人空间。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提质增效,“一人一空间、一间一特色、模块全覆盖、互享优资源”,开展网上互动交流,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形成“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

(4)网络管理制度化。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各职能处室岗位职责,完善师生信息技术考核指标、评估和奖惩办法;加强校园网硬件平台的日常维护,保证校园网络畅通,设备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发挥;制订师生联网安全保障管理办法,规范师生文明上网行为。

(5)家校沟通常态化。要求所有班主任通过“云校家”和家长搭建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沟通的桥梁,最终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教育。保证所有学生和家长注册率达到100%。

3.加强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组织骨干教师外出观摩学习。为深入推进我校“互联网+教育”建设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提升全校师生信息素养,积极通过各种渠道组织骨干教师外出观摩学习。

(2)开展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为进一步落实同心县“互联网+教育”工作要求,进一步深化促进信息化与课堂深度融合,实现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利用,深入实施创新素养教育,促进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能力,举办“互联网+教育”应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并开展“互联网+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和竞赛活动,以赛代培,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科引领作用,将教学助手应用到常规课堂中。

4.开展在线课堂教学教研观摩活动,提升教师教研水平。

(1)开展在线课堂同上一节课集体备课资源共分享教研活动。组织语文、数学教研组借助在线课堂教学一拖二校三班,开展集体备课教研活动。通过在线课堂同上一节课,实现校与校、班与班之间的资源共享,发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的传帮带的引领作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备课质量和效率。

(2)开展“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在线教学教研观摩活动。专递课堂的开通,促进学区间的信息化工作及教学上的沟通交流,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了“一校带多校、一校带多点、城校带农校、强校带弱校”的教学和教研。以“智慧课堂”为创新手段,让信息技术更多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效率提高的有效支撑。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

5.在线课堂教学常态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同心县以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通过“1+n”的网络课堂方式,组建了一批覆盖县城、农村学校的网络联校群。我校与丁塘湾段头希望完全小学和河西菊花台小学、田老庄中心学校组建了一拖三的在线互动课堂。为了让在线课堂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本学校我校每周安排10节课进行在线课堂教学,其中语文1节、数学1节、英语4节、音乐2节、美术1节,道德与法治1节,以综合学科为主,语数以教研形式进行研讨。利用在线课堂教研平台,教师同伴互助,相互交流,有效开展网络备课与网络教研。进一步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和教研能力。

6.上好信息技术课,做好毕业生信息技术能力考核工作。

1)为组织好20__年小学毕业生信息技术能力考核,成立考核领导小组,组长:康国荣副组长:马霄屏成员:李保贤勉淑霞丁娟张暖马莉张桂萍金学贵。

2)通过考核旨在考察学校落实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和创新素养,了解小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指导学校有效改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3)发挥能力考核的导向作用,引导学校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规范信息技术课课程教学内容,推动我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20-年11月17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复,现正式对外发布,政策解读如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绘就了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武汉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为服务我市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提供人才支撑。

“十三五”以来,我市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攻坚开创新局面,教育治理呈现新面貌。截至20-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3090个,在校学生287.65万人,教职工23.78万人。学前教育基本普及,毛入园率达到92.03%;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84%;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服务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1.9%;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64年。

“十四五”期间,我市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一是新发展阶段对武汉教育提出新挑战。城市发展定位和人口政策调整,必将导致我市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新变化。“十四五”期间我市在校生规模仍将持续增长,中学的入学压力将成为主要矛盾,大学阶段适龄人口将开始新一轮的上涨周期,人口老年化特征将进一步凸显,城乡、区域学龄人口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城市人口流动将进一步加剧,对武汉教育主动顺应这种新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新发展理念要求武汉教育展现新作为。当前我市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优质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等问题仍一定程度存在,要求武汉教育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补短板、强弱项,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三是新发展格局需要武汉教育抓住新机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人才和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武汉教育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国际化水平,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规划》的编制历经四个阶段:

一是全面启动阶段。20-年12月市教育局正式印发编制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全面启动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二是形成初稿阶段。20-年9月形成规划初稿,随后开展了教育系统内外近10轮专题研讨进行修改,逐步定型。

三是沟通衔接阶段。20-年以来,通过官网公示收集群众意见,通过书面征求市直相关委办局和各区人民政府的意见,对各类意见进行分析和吸纳。同时,主动与上级教育部门和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全面沟通衔接,对接国家新政策、对接全省教育规划、对接市委市政府新要求。

四是决策报审阶段。按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成了决策启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和环节,于20-年7月26日通过市教育局委局工作会集体审议,8月19日报市发改委初审通过,10月11日-副市长召集相关委办局研究意见进行最后的修改完善,11月17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批复》(武政办〔20-〕131号)。

《规划》共分五部分,包括: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改革举措和重大建设项目,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即:

围绕一个发展目标:到2025年,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升。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教育总体发展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要攻坚六项关键指标,即: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95.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0%)、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系数(小学0.5、初中0.4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5%)、中职教育中高级“双师型”教师比例(6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2.5年)。

确立两大价值取向:一是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确立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建立普及普惠、优质多元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解决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解决学位供给问题,全面应对学龄人口新变化给武汉教育带来的新挑战;二是解决均衡协调问题,努力实现教育普及、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结构等方面的整体提升;三是解决民办教育监管问题,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

坚持四大发展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人民至上;三是坚持教育强市;四是坚持改革开放。

实施五项重大改革:一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二是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三是深化入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四是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五是深化民办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夯实六大保障措施:一是强化党的领导,发挥核心作用;二是强化经费投入,加大保障力度;三是强化专业引领,建设人才队伍;四是强化教育督导,落实主体责任;五是强化教科研支撑,提升教育品质;六是强化规划实施,严格监督检查。

完成七项重点任务:一是育新人,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二是扩容量,优化布局持续扩大学位供给;三是提品质,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四是保公平,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五是优生态,建设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六是促开放,打造中部地区国际教育中心和区域教育合作中心;七是强治理,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进八大建设工程:一是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二是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建设工程;三是高中阶段学校提质扩容工程;四是学校专用教室和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程;五是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六是市属高校内涵发展建设工程;七是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工程;八是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建设工程。

(一)以持续扩大学位作为基础支撑。

“十四五”期间,扩容量,满足入园入学需求是重要任务。一是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和城市发展编制好《武汉市中小学布局规划(20--2035)》及学前教育专项布局规划。二是要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新改扩建,满足学位供给。实施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按照3年不少于250所,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不少于7万个的目标,使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实施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建设工程,梯度推进240所中小学配套建设,力争每年30所、五年150所竣工投入使用,增加中小学学位不少于20万个。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工程,新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全面提升60所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扩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按照“一区一校”目标建设好特殊教育学校。

(二)以教育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

按照当前中共中央发布的一系列教育重大政策部署,深化各类教育改革,以改革驱动提升效能,优化教育整体生态。一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制定实施方案、工作清单和负面清单,系统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二是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打造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以“3+1+2”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为重点研究方向,打造3所国家级、30所市级和一大批区级新课程改革示范校;三是深化入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合理划分义务教育入学范围,实行“公民同招”。推进初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四是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改革,按照“缺额全补”的原则足额补充中小学教师。实行教师编制配备和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及时足额补充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及教辅、校医、心理健康维护等人员。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岗位设置和聘任管理;五是深化民办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加强民办学校监管,从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探索学费专户管理制度和第三方质量认证评估制度。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深化公有主体参与举办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专项治理工作,区域内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5%以内。

(三)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根本目标。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切实缓解“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问题;二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管理规范化,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集团化办学,全面完成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全面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三是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扩大优质普通高中覆盖面,优质高中资源占比稳定在85%以上,重点打造15所左右领航学校和20所左右特色高中;四是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支持30所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60个品牌特色专业(群)建设;五是分类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完善部地共建、省市共建和市区校沟通协调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市属高校对标“双高计划”提升办学水平。推进长江大学城规划建设工作;六是构建服务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研究出台《武汉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探索建立学分银行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全面打造教育强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锚定“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擘画温州教育高质量高品质发展蓝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结合以往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成熟经验和做法,根据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时间跨度为两年左右,主要形成《温州市“十四五”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思路和举措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草案)》。

(一)确定新时期温州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七个高”(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均衡、高质量育人、高品质服务、高素质队伍、高平台支撑、高效能治理)方向和要求,提出符合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求,适应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基本原则,谋划形成温州教育现代化发展到2025年的战略目标。

(二)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牢牢把握温州“未来教育”体系建设要求,主动适应信息化、一体化、终身化等趋势,精准聚焦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需求,明确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着力推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迈上新台阶。

(三)明确加快温州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强化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实效导向,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切入口,加大教育管理、育人模式、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考试招生、合作交流等领域创新力度,总结凝练“十三五”一系列成功做法,拓展创新“十四五”发展重要举措。

(四)明确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提出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重要措施;明确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公民等各方面对发展教育事业承担的责任;研究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措施,健全教育督导、平安校园建设体系和机制;研究完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

根据规划编制程序,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开展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拟定《规划》框架、形成和审议《规划》草案等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一)开展前期研究(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7月,建立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制定《温州市“十四五”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思路和举措研究》课题计划,成立课题组。8-10月,结合温州教育现代化建设总体思路开展谋划工作,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向市发改委报送我市教育希望纳入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的基本考虑。

(二)形成基本思路(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9-10月,成立编制小组,启动谋划教育“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11-12月,形成基本思路初稿,召开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学校代表、老同志、社会人士和市级有关部门“十四五”规划座谈会,听取建议并作修改完善。

(三)拟定《规划》框架(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2020年5-9月,相关处室(单位)起草专项规划(附件2),编制小组起草教育“十四五”规划框架。6月,向各县(市、区)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

(四)形成和审议《规划》草案(2020年9月至2021年初)。2020年10-12月,起草形成教育“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021年1月,召开市级有关部门、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校代表征求意见会和专家论证会,修改形成《规划》(草案); 3月,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汇报,修改形成《规划》人代会审议稿;2021年4月,“十四五”规划提交市人代会审议,各专项规划同步进入印发程序。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程序建立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附件1),对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研究。市教育局各处室(单位)和县(市、区)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配合编制单位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有关任务,强化各项要素保障,着力形成聚力谋发展、齐心编规划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强化方法创新。坚持开门编制规划,紧扣教育现代化发展热点难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道于民,广泛听取师生群众的意见建议。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规划编制手段,多渠道多层次做好规划编制谋划工作。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全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步伐,推动全区广播电视事业全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定西市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十一五”时期,广播电视工作以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基调,以创品牌栏目,出优秀节目,提升收视率为目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紧密结合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深度、有影响的宣传报道。全面反映了全区各条战线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果,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重要会议和重点工作宣传及时准确。围绕贯彻全区重要会议精神和落实重点工作,突出宣传马铃薯、畜草、劳务、早作高效农业等特色产业开发以及项目建设、工业建设、城镇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取得的成就,展示社会事业、民生改善、平安创建、党的建设取得的成就,精心策划,超前安排,积极开展战役性宣传。年播出新闻稿件1600多篇,社会评论文章370多篇,新闻摘要1400多条,监督性报道50多篇。先后制作专题片50多部,共播出专题稿件4600多篇。

(二)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坚持定期走访定西电视台、定西日报社、甘肃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及时报送新闻节目,加强外宣通联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外宣通联稿件的质量。每年在省、市级媒体播出稿件200多篇。

(三)着力制作新栏目,不断提高自办节目的质量和水平。五年来,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开设《全区项目建设回眸》、《区政府10件实事办理》、《作风建设年活动》等专题栏目26个,播发新闻节目300多篇。

(四)加大稿件创优力度,提高新闻采编播制水平。累计向省、市新闻媒体选送稿件658件,向市级报送创优稿件118篇,获奖65篇。其中,«总书记二访大坪村》、《温总理来到咱农家》获省级一等奖;«温总理的土豆情》获省级二等奖,«农村妇女韩玉芳依靠劳务输转坐上了飞机》、《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电视进万家工程让贫困群众看上了彩色电视》、《全省首小循环经济园区在定西启动建设》等获市级一等奖。

(五)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卓有成效。一是广电中心综合楼建设项目。该项目总占地面积4463.15平方米,建写在面积4660.07平方米,总投资982.85万元,其中列入灾后重建资金600万元,已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二是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共建成20户以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195个点,21196户,涉及19个乡镇,总投资720.66万元,覆盖约9万多人口o三是中央农村无线覆盖工程。投资87万元,完成了高峰转播台的维修改造任务,对原房屋进行了维修改造,对原有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换。四是有线电视通达乡镇工程。完成了内官、晚口两乡镇有线电视延伸工程,覆盖农户3000多户1200多人。目前,全区广播覆盖率达88.1拢,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2.73%。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率先科学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建设首善之区”的战略部署,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推动广播电视工作发展转型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解放思想、增强活力,开拓创新、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广播影视舆论引导能力,全面展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基本原则。

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坚持“三贴近”原则,以不断提高节目质量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

广播影视舆论引导能力显著提高。将安定区广播电视台、广播电台建设成为技术先进、信息量大、覆盖广泛、影响力强的新闻媒体,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更加凸显。将新闻报道的着力点放在区委、区政府对各项工作决策运筹过程上,向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传递好、报道好决策的背景、内涵、实施情况和成果。从群众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开掘群众密切关注的信息。

全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3%,力争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实现一个行政村一个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

---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广播电视工作队伍。

---制作一部有较大影响的电视专题片。

---培养若干名在全市范围内叫得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

创优节目多个获省级奖励。

---创办市内名牌栏目。

---加强事业建设,保证优质、安全播出。

---经营创收每年递增·2015年达到40万元。

四、“十二五”广播电视重点项目。

一是20户以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争取实施好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在农村的有效覆盖范围。“十二”时期,全区计划新建20户e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2198个点,涉及全区四个乡镇,覆盖盲村户数39365户,重点解决边远山区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二是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工程。总投资2350万元,好区广播电视台录音(像)室新增数字摄像机、录像机、时基同步器、调光台等设备28台(套);对条件较好、交通方便的乡镇实施电视节目信号有线延伸,对其余乡镇实施微波传输。新建高峰、葛家岔、石泉3个电视差转台。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广播电视工作的领导。从体现科学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广播电视事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把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

(二)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人才培训体系;实施广电人才培养工程,建设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产业经营三支人才队伍;制定完善奖励机制。对节目创优上有重大成果、其他方面有突出成绩者给予重奖;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岗位练兵,加强业务培训ii;引进所需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全员聘用制,按岗定酬。

(三)加大对广电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广电项目的资金支持。切实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逐年加大政府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投入。

个人事业发展规划范文

从建委到区委办公室,自我的工作资料,工作性质,服务对象都发生了变化,应对的将是一个压力大、竞争性强的工作环境,要适应新的工作需要,按照新形势下办公室工作的要求,优质、高效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加强锻炼,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与潜力,为此,制定个人工作计划,促使自我进步。

一、近期目标。

20xx年是在新的工作岗位工作的第一年,是熟悉工作,用心参与,认真履职,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一年,这一年中务必做到一个转变,一个明确,即转变工作主角,明确工作职责。

转变工作主角:参加工作近十年了,但是自我从事的工作一向都相对单一,以至于对其他行业的工作所知甚少,以至陌生,区委办公室作为全区的核心机构,工作涉及到全区各行各业,对此,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务必跳出以前在部门的思维方式,摆正自我的位置,树立全局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主角。

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办公室对自我工作安排,尽快熟悉自我的工作和职责,一是熟悉区委办公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要求;二是熟悉区委办公室总体工作及相关业务年初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三虚心听取办公室其他同志的指导,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干中学、学中干,明确工作的运行和处理问题的程序;四要认真与科室其他同志总结前期工作,明确工作努力方向。

二、中期目标。

在明确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熟悉工作方的前提下,20xx年,务必进一步加强自身锤炼,做到政治素质、业务潜力、工作绩效三个提升。

提升政治素质:一是要善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无论面临的状况多么复杂,要坚持从政治角度分析决定问题,持续清醒头脑。二要持续政治敏锐性。密切关注时事、了解时事,透过网络、报刊、电视等,敏锐把握各项方针政策动向,持续工作的主动性。三是要树立高尚的政治品格。做到眼界宽广、胸襟广阔、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坚持原则。

提升业务潜力:一是提升写作潜力。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平时公文写作中的锻炼,注意办公室其他同志撰写材料的学习,能较好完成交办的新文件拟稿任务。二是提升语言表达潜力。加强说话训练,做到汇报工作准确、简洁、清楚。三是提升办事潜力。准确领会工作资料,勤于思考,能按照工作职责或领导交办事项要求,较好的完成任务。

提升工作绩效:虚心听取领导、同志、部门等对自我工作的意见和推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效率,优质的完成各项工作。认真做好调研、信息报送等工作,能超额完成办公室下达的工作目标。

三、远期目标。

加强学习,确保思想上的先进和作风上的优良;加强锻炼,促进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服从组织、领导安排,善于思考、用心创新,能独立且出色完成各项工作。

四、工作措施。

1、加强学习。学习是历史使命,选取学习就是选取进步,忽视学习就是忽视进步,放下学习就是放下进步,要把学习作为终身任务和长期实践的行为,要透过学习到达身强体健。一方面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端正自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贯彻的深入、深度和深化上下功夫,增强贯彻党的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办公室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到守纪律、知程序、明资料、讲方法,学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

2、踏实工作。只有踏实工作,才能创造业绩,只有艰苦奋斗,工作才会不是一句空话。坚持两个务必是一个党员的根本作风,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艰苦奋斗,都要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论什么时候都应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干劲,投入工作中,切切实实履好职,认认真真服好务。

3、善于调研优秀个人发展计划范例优秀个人发展计划范例。调研是保证自我头脑清醒,认识超前,工作进步的有效途径。在繁忙的事务工作中,自我应合理安排,抽出时光对自我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调查研究,从不一样的途径了解自我的工作状况,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改善工作方法。要善于调研,乐于调研,透过调研不断丰富自我的知识结构,加强自我对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方方面面工作的熟悉,提高处理工作的潜力。

4、勇于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事业发展的动力;创新,使人始终充满活力与朝气。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方针政策、规章法纪、制度程序范围内,为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更应在工作方法等方面用心作出新的探索,在自我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我相信,在单位领导的指导下,在办公室其他同志的帮忙下,透过自我的不懈努力,必须会正确应对挑战,把握机遇,使自我不断进步,成为一名新形势下合格的办公室工作人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继续坚持中国科协“三个服务,一加强”的工作方针,加强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理念,努力加强学会建设促进学会发展。

2010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召开了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进行了换届选举,2011-2015年正是新当选的第九届理事会领导学会工作的5年。学会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十二五期间做到以发展学科建设和提高学术水平为主线,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扩大会员队伍;加强网络建设,扩大学会的影响和提高工作的效率。此外,学会还将全面提升会员服务,围绕“三服务一加强”努力为广会员建立科技工作者之家。

1.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促进学科发展。

“明确目标、加强领导、改革机制、增强活力”,弘扬学会积极进取、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建设病理生理学会工作者之家。十二五期间学会将根据韩启德名誉理事长的讲话,着手筹划在第九届理事会在任期间,开展一场关于病理生理学科发展的讨论,对学科内容,学科发展方向,教学内容,教学人才等多个对病理生理学科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的问题进行讨论。这对于学会今后的发展、病理生理学科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2.突出重点,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病理生理学科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在国际范围的影响力还明显不足。我们需要组织优秀学者参加会议,展示我国病理生理学科的科研水平,扩大我国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2010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组团参加了在加拿大举办的第六届国际病理生理大会,目前在国际组织中担任前任主席、副主席和理事的职务。在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在国际病理生理学组织中的影响力,培养后备力量,为会员们提供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学会的十二五规划中将重点在2013年组织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会员赴美国圣地亚哥参加第二十一届国际心脏研究会世界大会、2014年组织中国病理生理会员赴摩洛哥参加第七届国际病理生理学大会。国际病理生理学会和国际心脏研究会是在世界上较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学会要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深与这两个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探索出适合学会发展、突出重点的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模式,培养工作梯队。

3.筹备国际心脏研究会第20届世界大会。

在2010年5月日本京都举行国际心脏研究会第20届世界大会上,ishr中国分会的主要领导成员与ishr总会就学会发展的有关事宜进行了友好的磋商和交流,并经中国科协批准向总会提出在中国北京举办国际心脏研究会世界大会的申请。经全体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决定将在中国北京举办2019年第二十三届国际心脏研究会世界大会,中国分会的申办成功增加了中国心血管研究者在国际心血管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学会将逐步启动2019年国际心脏研究会世界大会的筹备工作,力求将准备工作做到完善。

4.努力推进培训讲座与继续教育工作,扎实推进全面科学素质工作。

而为扎实推进社会全面素质工作做出贡献。

5.加强服务,创新思路,改进期刊运营模式,积极开展网络资源建设。

新的五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将继续加强网络建设,总会的网站要不断更新,也鼓励各专业委员会建设自己的网站。各个期刊也要开展电子版的普及,以及促进期刊网站和网上评审系统的完善。支持帮助运营困难的期刊改变经营方略,增强为会员服务的力度,提高社会效益与影响力,改善经营状况。学会的服务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通讯资源,争取在十二五期间,部分实现网络视频下载、网络专家咨询,以及网络会议的运用。

6.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配合中国科协的各项方针政策。

学会将积极学习中国科协的各项方针与政策,严格按照科协的规定认真上报和完成科协布置下来的统计、财务决算、项目管理、问卷调查等工作,完成好学会申请下来的各个项目,做好十一五工作经验总结,规划学会十二五事业发展方向,促进学会的各项发展。

在新十二五规划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将在中国科协的监督和领导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为广大病理生理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促进学会的全面发展而继续努力。

2010年12月28日。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语委,相关省、自治区民委(民语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语委,国家语委委员单位: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是党中央以全党代表大会报告的形式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凸显了党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语言文字工作在我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语言文字工作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文字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语言文字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制定并实施《语言文字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备条件,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深刻学习把握《语言文字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语言文字规划纲要》。要建立和完善语言文字工作“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本地区各级政府切实担负对语言文字工作的主导责任,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要切实履行统筹职能,充分发挥语委成员单位的作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建立和完善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语言文字工作的长效机制。将语言文字工作要求纳入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年度工作总结、相关干部考核和教育督导范围,将语言文字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要努力推动将语言文字规范要求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普法宣传教育、机关行文规范、新闻出版编校质量、广播影视制作播出质量、工商行政监管和城市市容管理等范围。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把推动语言文字事业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把落实《语言文字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贯彻落实《语言文字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和分工,确保《语言文字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