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读后感(精选20篇)

时间:2023-12-04 18:49:16 作者:文轩

读后感是读者在读完一本书籍后,根据书中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感悟而形成的一种文学性的笔记或小作文。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听课是教师的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写多少听课记录。就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至于听的过程,评课的过程、效果如何,都没有去探讨。评课都是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简单分析,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缺点则很少触及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好、师生积极性高。我们听课评课的时候也是规定了这几方面的标准。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省余杭、北京海淀、宁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不平凡的历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个教研和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指导下的行动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听课。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又接触到了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崭新名词,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听课的人来说,我们去听别人的课,要明白听课的目的,当课堂结束时,我们在别人的课堂中能得到哪些东西?这才是听课最为根本的目的。对教师而言,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在听课的时候重要的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同时反省自己的课堂,充分认识到自己课堂的优点和缺点,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当然我们平时在听课时可能还做不到这些方面。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但是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准备,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要想从别人的课堂收获点东西,就必须要做好听课的准备,听谁的课,听什么内容,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授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

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通过自学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作好记录,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发表出来,对授课老师有帮助,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听课一定要认真,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能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仔细观察思考。既要观察教师的教,又要观察学生的学,做到二者兼顾。观察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等。还要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积极性的高低,看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看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程度。当然听课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关注课堂上的每个方面。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科都应该有区别。对了解的教师,熟悉的班级,重点在其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优秀教师的展示课,应该抱着学习的态度着重观察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记下自己深刻的感受。

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以写好听课记录就没事了。应该仔细研究课堂,把所听的课在脑子里反复回忆,应进行多方面的琢磨。可以翻听课记录,找执教者交谈,或者将不同教师相同内容的课进行比较,甚至可以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看看效果。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

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堂观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有效、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

《课堂观察》读后感

听、评课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教师能从彼此互动中获取经验、共同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事实上听评课活动每个学校都在开展,学校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会开设一节校内研究课。但从事了教师这个工作后,怎样上课有人教、有人指导,听课时究竟该听些什么,评课时又应该点评什么,似乎很少有机会学习了解,我基本都是从其他老师那里观察模仿来的,但方法对不对,自己也不太清楚。

由于上一学期视导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量表,尤其是课堂观察工具,在视导时的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设计了自己的教研工具,对于工具使用需要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所以在黄丽老师的推荐下借阅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两册书。

书中首先分析了传统听评课的“三无”现象:无合作的任务、五证据的推论、无研究的实践。可以说听、评课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但“三无”现象也的确大量存在。

1.听课不形式化、任务化,评课不讲假话。

2.不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

3.把听课评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4.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不是谁都可以来乱说一通的,应该把听评课的权利交给上课人的“同行”,或专门研究这一课程的专业人员。

5.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观察工具(课堂观察量表),这些工具应该是开放的,供选择的。

6.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听评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是由完整的记录到重点记录再到不用记录。

二是由听课到观课再到思课。

三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教师再到关注学生。

7.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8.评课时反对“话语霸权”和“即兴点评”。

从书中我也明确了自己一直没弄清的问题:课堂观察到底是什么?其实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课堂观察是教师日常专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性质是一种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

此外,课堂观察到底有什么目的,我想每位教师只有在弄清楚之后,听、评课才会真正显得有意义,在此与大家分享。

课堂观察旨在给任课教师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议。

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

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

不要赋予过多的外在价值,应尽可能追求内在价值。

不要总是以批判者的心态介入。

不要给教师分三六九等,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不要希望用一种“死”的量表去套所有“活”的课。

这本书看似枯燥,仔细读来却能让我们弄清很多可能从教以来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如果希望自己的专业水平能有所提升的话,推荐大家不妨读一读,以听、评课的角度来反思教学,进行设计,也许也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从读书到品书《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读后感

来自:用了十天的时间,读完了林高明老师的《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一共近200页的书用了这么久,在我来说是很罕见的。一是平时事情很多,看书的时间比较少而且基本都是在夜里完成的;二是一边读一边记一边想,花了不少时间。如果说这叫读书的话,我觉得叫“品书”更合适些。

读到这本书,我的心情总是无法平静下来。虽然林老师主要观察的是语文课堂,但是教育理念都是相通的;学生遇到的`困惑与教师存在的问题都是相近的。于是,林老师笔下的课堂显得是那样的熟悉、亲切。林老师的语言是清新的、优美的,以至于在品读本书的时候,始终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我不停地拿起笔记录,记录经典之言。我不停地用脑思考,因为林老师的笔触总是能令我联想到自己的课堂,我不像是在读一本书,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书,更像是在与一位名师对话,与一位专家交流。它让我把读到的字字句句演变成了一个个场景,它让我的心随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向更深层次探寻,它让我的思想与目光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求索。

读完了这本书,最大的感触于己的收获是两个多,于林老师是一个想不到。

一多,写得多。我一边看书,一边作读书笔记。一本书,我的摘抄达到30多页。同时,我也在电脑中写了很多的读后感,反思等文章。二多,想得多。每看一段文字,我都会不自觉地联系到我的课堂中。这些文字仿佛幻化成一个个教学场景,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极有价值的财富。同时,值得借鉴的地方或是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引起了我的思考,重新调整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地改进以求有所提高。比如叫出学生的名字,重视课堂评价语言,注意课堂语言,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生命等等。

我一直不太喜欢读理论性很强的书籍或文章,因为在读的时候总觉得那些没有感情的文字与我是那么地格格不入。想不到:林老师可以用一种散文式的笔法把我引进教育教学的新境界,学习教育理论可以这样轻松。与肖川老师的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肖川老师立足于理念,而林老师立足于教育教学最前沿--课堂。感叹于林老师阅读过大量的关于教育教学的文章书籍,书中援引了大量的教育名家的观点与理论。他一定是利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阅读了这方面的书籍,而这正是我最欠缺的。从他的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在灯红酒绿的奢华世界中的一隅,一位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教育工作者秉烛夜读,奋笔疾书,把满腔的热情全部投入到一生的伟大事业之中去!我肃然起敬.

msn(中国大学网)。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的读后感

我们平时所谈及的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和数据,并依据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作为区教师进修学院的一名研训员,在教研活动中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是有着它独特的不同之处,它要求教研活动组织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却往往忽视了这种方法。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第二部分:问题解答。第三部分:范式创新。第四部分:课例研究。

本书围绕“传统听评课”、“听评课三大转变”阐述了课堂观察的目的、课堂观察的理念。让我明白了:“听别人的课”是为了“建设自己的课”、“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从“教学有效”到“教师成长”这些日常工作中很是需要的道理。

我在阅读这一书的过程中,深深感悟到:要听好教师的课,首先得做好听课的准备,而在所有听课的准备活动中,最重要就是形成正确的课堂观察理念。但是课堂观察理念并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听课者课堂教学理念的自然形成并沉淀的。听课者的课堂教学理念有可能来自于阅读与观察,更多时候来自于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与体验。前者可以让后者进展得更快,但却无法取代后者。所以,每位教师在走进他人的课堂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观察理念,这些课堂观察理念有着别人所没有的长处,也有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短处;之所以在这儿把自己的主张并在实践中尝试的课堂观察理念写出来,就是希望能够在彼此课堂观察理念的交互与碰撞中,能够让自己课堂理念中的长处更多,让自己课堂理念中的短处更少。

因此,课堂观察的目的既不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鉴别与改造,也不是来装饰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课堂观察来优化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以此来提升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正是借助于对上课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借助于对听课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来实现对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改造。不管别人怎么关心自己的课堂,也不管别人对你的课堂提出多么宝贵的意见,你的课堂总是受自己课堂教学理念的引导,总是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制约。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既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支撑,也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限制,所有外在的因素要改变课堂教学品质,必须通过改变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才可能实现。

课堂观察读后感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立足于课堂,不断学习和提高。当然,学习不能茫然,正当我们为此茫然时,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发了一本《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们如迷途的羔羊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收获着,并尝试在实际听课中应用着。它也成为了我经常翻阅的一本工具书,给了我在教学研究上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课堂观察》这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一路走来,编者们有着太多的艰难、太多的思考和太多的喜悦。这部分收录了课堂观察大区域合作体--浙江余杭、北京海淀、于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与读者分享。第二部分:问题解答。专业行动不仅需要经验积累,而且需要知识基础。编者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主要介绍课堂观察工具,从学生学习维度、教师教学维度、课程性质维度、课堂文化维度等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各种用表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性地利用用表,结合自己工作需要,对用表做适当的修改和整理,该部分内容具有实际操作的作用和意义,也是本书的精华部分。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记录课堂观察活动后,编者撰写自成一体的课例,呈现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一共编印4个案例,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供活生生的范本,具有借鉴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对“课堂观察”这种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原本心中的一些疑惑也得到了解答,心中有了一点感悟: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前必须首先明确课堂观察的目的。

课堂观察的目的既不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鉴别与改造,也不是对装饰或者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课堂观察来优化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理念,来提升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能力,正是借助于对上课人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借助于对听课人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来实现对上课人与听课人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改造。

读了《课堂观察》,走进他人的课堂,学习了他人的课堂优势,吸取了他人的课堂劣势之后,我就会反身识别自己的课堂优势与劣势了,从而通过拓展自己课堂优势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观察读后感

长春学校周蓉蓉人的生活离不开书,老师的成长更离不开书,一本好书,可能是一种引领,更多的是感触。一名新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能力,要不断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听课,多反思。可听了不少课,感觉自己对于如何听课还是不够清晰明了,不够专业。于是,我抓紧时间买到这本《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开始拜读起来。《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就是一本宝典,会不断指引教师走向专业化。我对课堂观察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更新的认识,也有一些感悟。

传统的听课方式只是简单处理,听课更像是一项任务,没有什么准备,夹着一本听课笔记和一支笔就进入了课堂。很多时候听课,都只是关注了教学流程或者教师的行为,对于学生的行为缺少充分的关注。平时的听评课场景是这样的:听课前不会与讲课教师进行交流;听课中更多的是关注上课流程或者哪些环节设计比较新颖巧妙,教师如何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听课后的评课:很多时候都是“这节课教师教态自然大方,教师基本功较好,课堂设计层层递进,环节流畅,这是一堂不错的课。”很少有老师会针对课堂的某个细节展开评课。很多时候我去听师傅的课或者是老教师的课,就会变成了一种“变相”模仿,对课堂的观察散漫、零碎。

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后,我对听评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其中的理念和方法让我感到很有效。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当我们去听他人的课时,相信上课人一定是勤奋的,对这堂课而言,还应该是全力以赴了;虽然每个人的课堂总是有不少的优点,也会有不少的缺点,但如果让我们向上课人学习,似乎优点更容易找到原因,而缺点往往没有原因,即使有原因也是上课人本人所难以克服的。因此,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听课人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去批判上课人的缺点是什么,而是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是什么。当听课人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时,不但可以上课人觉得富有成就感,而且还可以发现上课人取得课堂优点的原因。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在尽量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过程中,还要尽力去挖掘任课教师的优点和闪光点,借鉴他们的教学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听评课是一种评价、反思、对话、研究的行为;在听评课过程中上课教师、听课者、评课者、学生应该是一个专业共同体。上课教师陈述:本课的内容主题是什么?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难点在哪里?准备如何解决?听课者有准备得走入课堂进行观摩。在观摩中,听课教师关注自己的观察点,运用观察量表进行记录。上课后,首先上课老师反思教学过程,这节课是怎样获得成功的?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如活动或情景创设、讲解、对话、指导和资源利用等)的有效性。最后共同体协商得出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建议(成功之处;个人特色;改进建议)。我认为听课教师将听课范围的关注锁定在某一个点上,这样能让听课教师带着目的去观察,在评课时也有理有据,这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读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生命之花永远灿烂,事业发展光明无限。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对听评课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期待在不断的听评课过程中,能去思考去创新,更好地构建英语课堂,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一次次观察,每次我都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我们因课堂观察而精彩。

课堂观察读后感

看了《课堂观察》这本书,在对听课评课的方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平时我们可能思考更多的是自己的课堂教学,而对任何听和观察别人的课则少有研究,而这本书正是从听评课的角度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到底怎样才能让听课起到最大的效果呢?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态度还要虚心。听课首先要有目的,争取在某方面要有所突破,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听课没有目的的,就好像是大海上航行的一艘船,往那个方向是由海上的风决定的,这就注定他到达不了目的地,甚至会沉没在大海中。事实上只有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才能深入透视自己的问题,并努力解决。而方向的确定更需要认真仔细地分析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它需要审视自己所存在的种种行为。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分析批评自我的过程。其次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主动地参与。一直以来,我都是要等到进入听课的教室才知道今天听的是什么内容。并且在听课过程中,我更象一个记录员,在进行机械的记录。而如王老师所说:听课要听老师的独创之处,因此在听课前在你的脑子中要有课的原创,熟悉教材,带着问题去听,老师是怎么上的,自己又是怎么上?事实上就是要有“备”而听,而且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从而为自己获取好的方法奠定基础。

但是要让听课取得最大的效果,还要看。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教和看两方面要兼顾。看教师的教法学法的设计,也要看学生课堂表现,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亲切,教学组织的设计,器材的安排是否合理,教法选择是否得当,指导学习是否得法,处理偶发事件的手段是否巧妙。看学生是否参与教学活动,感知教学内容,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练习是否正确积极性是否被调动,师生情感是否融洽,学习习惯是否良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等。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

观察的载体虽然是“课”,但关注点却是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困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问题。评课应是基于对课堂“教”和“学”行为的细致观察,然后对课堂中出现的真实的问题作出多角度的解释。然而在我们传统的听评课活动中,时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如: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形式化,有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等等。

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教师当然也不例外。特别对于教师来说,观察力尤其重要。观察现象,探寻本质。观察力是思维的触角,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就要善于把观察的任务具体化,善于从现象乃至隐蔽的细节中探索事物的本质。

例如:在课堂观察老师的提问技术:提问是师生互动最经常的方式。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频繁地发生,但很多老师对提问的类型、方式、对象、节奏等缺乏良好的设计,大大降低了提问的有效性。比如,有些老师可能不自觉地局限于向前排和中间区域的学生提问,或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提问,或偏好于向男生或女生提问;有些老师可能一节课不停地在提问,而真正有效的问题却很少,等等。这些不当或低效的提问行为可能连老师自身也没有明确意识到。然而经过观察研究的反馈,他们可以有意识地加以调整,从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我想学无止尽,教也是无止尽的,“教育”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是一个值得讨论与关注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课堂观察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堂观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看了《课堂观察》这本书,在对听课评课的方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教和看两方面要兼顾。看教师的教法学法的设计,也要看学生课堂表现,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亲切,教学组织的设计,器材的安排是否合理,教法选择是否得当,指导学习是否得法,处理偶发事件的手段是否巧妙。看学生是否参与教学活动,感知教学内容,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练习是否正确积极性是否被调动,师生情感是否融洽,学习习惯是否良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等。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

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主要的板书要点。记本节课教师表现出的亮点,及值得思考的要点。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哟效果。我们平时看课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

时间的安排也很重要。讲与练时间搭配要合理。教师占用时间和学生活动时间的比例也要合理。还需要有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如言简意赅,工整美观,条理性强的板书,明朗、富有感染力的教态。准确清楚,生动形象的语言。

听课是教师成长中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教师迅速成长的有效途径。经常听课,有利于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数学卷》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数学卷》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了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数学卷》一书后,感慨很深。这本书,主要从“好课标准”、“问诊课堂”、“数学之道”、“观课品课”四大版块阐述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书中汇集了许多数学专家、学者对于小学数学一些现状的思考、分析、感悟,许多的观点引人深思,从这本书中你可以读到诸多名师对课堂教学的感言,领略到名师对课堂教学的独特理解及其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

如果你也读这本书,你也会象我一样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与名师们的差距居然是--对于课堂的观察!

这一版块教你评判什么是一节好课,让你了解名师是如何理解“什么是一节好课”。请看书中的一些经典摘录:

张奇华《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

一堂好课,应该是数学教师全部数学素养在某个特定课堂情境中的自然挥洒。正如我所坚持的,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

一堂成功的课,往往不是教师教学技艺与技巧的简单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年来学识、功底、经验、技巧、智慧、个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

他所讲到的“全部数学素养”也就是在数学方面的综合素养,讲得更广泛一些,也可理解为教师全面的综合素质。所以给我的启示是:要提高数学教学的境界,应从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做起,这样才能“厚积而薄发”。

黄爱华《课堂--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让我明白了教师要创设一个学生喜欢、充满思维活力、促进心灵成长的理想课堂环境,应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引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的事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

2、启智--充分挖掘教学素材的智力因素,把问题情境用“够”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3、应变--在教学中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或出现的错误时,教师要有耐心,及时引导,巧妙“纠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4、呵护--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学生的行为,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5、唤醒--引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仅仅停留在快乐学习的状态,而且进入真正创造性思维的境界。

6、欣赏--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成长,分享学生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这一版块教你如何寻找教学设计的不足,引导你走出教学误区。读完这一版块我才明白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同时又有一个能用数学思考的头脑。

在“问诊课堂”版块,名师提出很多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让我了解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误区、如何让错误价值最大化等问题。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误区”一文中,徐斌老师将“情境创设为哪般”、“调动积极性是教学目的吗?”、“生活味数学味”、 “合作交流=小组学习吗?”、“算法多样化还是形式化”、“活动越多越好吗?”等我们老师日常“崇拜”并“争议”着的问题,从具体案例入手,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论述,使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逐渐趋于清晰。

这一版块有众多的优秀数学教师带领你从“什么是数学”、“数学文化”等角度认识和理解数学,告诉你这就是设计并开展“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华应龙老师说:在教学中研究学生,在探索中感悟课堂,在实践中反思问题,在思考中生成智慧。

朱德江老师说:我愿用我的一生,去追寻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学,去追逐智慧教学之梦。

贲友林老师说:行动、反思,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多了激情,多了智慧,多了艺术,多了创造。反思,连接着现实与理想,关注现实,指导未来。反思,使我们成为关注自己的人,成为自己想做的人。

读了这些名师的精辟话语,我才明白,在过去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是否幸福,而是一味的将成人化的东西塞给学生。

在“观课品课”版块中,我再一次阅读了张兴华老师的《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一文,文章论述了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问题与学生心理规律、心理特征之间的一些关联,以及如何根据心理学知识设计和指导我们的日常教学。这就是我们日常“观课品课”中应该着眼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我看到孩子身上天真而烂漫的童真时,我感觉任重而道远。这本书中需要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做为老师我一直在努力,通过这次阅读,使我解开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教会了我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在课堂上调控,如何为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自由健康的成长空间。

读书,真的会使我们的人生收获一份真实而奇妙的美丽。

课堂观察读后感范文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对“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开展了学习、研究活动,课堂观察读后感。以下是我的一点小小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对教学反思的理解。

我查阅了几个版本的《现化汉语词典》,不见“反思”一词,但反思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概念,是“对自己的思想,心里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东西的理解或描述”。教学反思通常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构建,并由此达到对各种与教学活动相关联的信息、决策有新理解的目的。它是一种探究。它不只是对自己行为的思考,还包括借助别人的思考和判断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因为纯粹的自我反思会陷入自己的意图框架和视野中而难于发现实质性问题,而他人为我们提供了看问题的另类视角,帮助我们克服思考问题的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思又不只是个体行为,它也是群体的行为。这也就意味着作为反思者需要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二、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

应该说,能否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一个教师的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的表现。反思型的教师肯定是追求完美的教师,而对完美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不难想象,一个缺乏进取心、安于现状的教师能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长时间和有效的反思。

三、有效地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的途径。

1、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读后感《课堂观察读后感》。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2、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3、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肓孩子和他的影子》时,设计了学生从两个角度理解主题:从肓孩子、影子两个方面。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我们还可以从第三个方面“萤火虫”等进行理解,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5、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6、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7、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并加以记录:首先,思学习过程的可行性。任何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需要教师本人从大量的相互关联的信息中提取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映策略,教师要对做出的决策与学生实际的匹配可行进行反思。其次,思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实施,应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知识要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培养和维持,求真、探索的精神得到一定体现,健康的审美情趣得以发展,一堂课结束后,教师应就学生三维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反思。第三,思再教学的调整与创造。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在不断的反思,改进中提高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每一节课下来后,教师针对自己的新的感受、体验进行反思,提出调整改进的方法,可以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让我们一起深入观察、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吧!

课堂观察小结

我们语文组教师有通过观察研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良好愿望,都有强烈责任感,加之学校教学处、教学科研工作的要求,我们在4月13是组织进行了一次以课堂观察诊断为主题的主题教研活动。九年级备课组四位教师开设了四堂复习教学研讨课。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活动过程回顾:

活动前的准备:设计(选择)观察记录的工具。我们准备了“教师的移动位置”、“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参与度及成效分析”、“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四份观察工具。对参与观察的教师进行明确的分工和简单的培训。确定两位教师划“教师的移动位置”图;确定三位教师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表,其中两位记录左边两组学生(相对人数较多),一位记录右边两组学生;确定三位教师记录“学生参与度及成效分析”表,其中两位记录左边两组学生(相对人数较多),一位记录右边两组学生;确定三位教师记录“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没有再作具体分工。

进入课堂进行观察:依照事先选定的记录方式,我们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观察并及时作了记录。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特定的观察任务,所以所有老师观察活动都十分认真、专注。

观察后的汇报:在观察后的第二天,我们对观察的记录作了汇报,交流了进行课堂观察的感受。因为是观察汇报,所以我们较多的对课堂场景进行描述,对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对图表进行呈现,没有过多的发表观察者对这堂课教学设计或者教学效果的评价。从交流的内容中我感受到老师们大多觉得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但同时又觉得还有很多做法值得探究、改进。

二、对课堂观察开展点滴的思考。

由于对课堂观察研究还处在尝试阶段,在交流时老师们就觉得还有许多做法值得探究、改进;我对我们开展的课堂观察活动进行了反思,现将点滴反思汇报如下:

观察的焦点不够集中,结果是观察有效性不够高。

我们在观察前确定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目的):“教师的移动位置”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学生参与度及成效”观察、“各种提问行为”观察,但在实践过程发现,一次课堂观察根本观察不了那么多的问题,因为我们不可能在一次观察活动中穷尽课堂现象的`方方面面,只有根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的中心,根据观察中心收集观察资料,记录并统计有关数据,这样的观察才更为有效。因此,今后再进行课堂观察一定要确定一个焦点,而且最好有被观察者提出。比如:如果我对我课堂表扬的技能不够自信,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以对“课堂表扬技能(有效性)”为观察焦点的课堂观察,达到提高表扬技能,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观察前培训仓促,观察工具选择欠佳,影响了观察信度和效度。

在确定观察的中心和观察的工具之后,我们虽然也依照记录方式的要求及准则对观察老师进行了最简单的培训,但由于仅仅是利用课间的十分钟时间,加之对观察工具的不够熟悉,因此最后发现观察误差比较大。(有的观察者对观察工具使用不够熟悉,观察在上课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有的是两位观察者观察相同的对象,但记录的内容差别较大。)其实,如果需要多个观察者进行观察,就需要较细致培训,这样才能达到较高的一致性。如果所选择的是定量的观察表,那么就需要对观察者进行(操作观察表所要求的)具体规则和技巧的培训,以提高观察的信度。

课堂观察可以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在参与课堂观察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渐渐提高工作的责任感、成就感,满足感。教师会养成合作意识,教师间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会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充满活力的,具有实效的教研氛围,最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

课堂观察心得

课堂观察就是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是课堂观察“为什么”、“是什么”、“追求什么”的问题。通过观察,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改善。课堂观察的方法可以是多元的,观察者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就课堂上一个或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观察,也可以是对不同教师的同一节课进行观察,还可以是对一个教师的多节课进行跟踪观察。课堂观察不但是教育科学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手段之一,也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科研方法,它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教师走进他人的课堂,可能会因此而发现他人的课堂经验,也可能总结出他人的课堂教训;但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观察他人的课堂,鼓励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不仅仅要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修正自己的`课堂教训,还有必要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刚结识“课堂观察”这个新颖的概念,尽管抽象,没有任何经验,感觉实施课堂观察,能够很好地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效。首先,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教学是依赖教师和学生而存在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落脚点。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来得到检验。因此,课堂观察始终紧紧围绕有效课堂的进行而存在。

其次,课堂观察研究能提供教师教学行为的客观素材,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提供实践性反思素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课堂观察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研究活动。可视为一种促进教学的方法,可以增进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学习成效;课堂观察也是一种探究,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有助于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问题。

课堂观察作文

最近我拜读了教育专着《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慨很深。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着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

读完这本专着,我收获颇多。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内容胖。我们在有领导、老师听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安排的非常多,把两节课的任务合并在一节课完成,为了就是课堂,上的感觉比较充实、有看头,过于求全求美。结果呢,往往是仓促结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节课胳膊记录的十分劳累,真是疲于追赶呀!而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的跑。

2、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3、教学形式花。教师们热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课标》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我们这是“东施效颦”只学外表,反而丢弃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时髦。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我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的必要性,学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感动,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课堂观察报告

一、观察缘由。

何谓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传统的教师往往只注意了“听”的吸收而忽略了“看”的效用,听课时缺少主题,针对性不强,容易注重了教师的行为而忽略了学生的活动等。因此,改变传统的听课方式,加强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课堂观察的本质所在。

科学课的各种活动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开展的,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且开展得轰轰烈烈。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探究合作学习,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学生合作程度、思维的深度、动手实验参与度、活动频率等都影响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本次市科学领雁工程实践阶段,我们开展了以“合作探究”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过程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大田小学汤晓敏老师,执教内容是《磁铁的两极》,参与课堂观察的小组成员为金挺、戴标灯。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步: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1、制订观察方案,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小组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观察内容分为:小组规模;分组的方式;成员分工;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控与引导。

2、根据确定的课堂观察内容,每位成员各自设计好便于课堂中统计和操作的各种表格。

3、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第二步: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课堂观察研究中,我们小组成员明确了各自的分工,对整节课进行筛选,特别是对实验探究阶段的进行重点关注,看看小组是否有明确的分工;在小组内有无自己的见解;能否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用喜欢的方式做好实验记录;认真进行实验操作并思考;针对实验的情况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乐于合作与交流;在全班交流小组得出的结论并提出质疑;在探究活动中产生新的问题;善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分工合作通过记录工具、记录项目、记录方法分别采集了各自需要观察和统计记录的课堂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第三步: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

课后,我们对课堂上搜集的所有信息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归类与讨论。通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和诊断来了解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不足和优点,进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行为,促进其自身专业化发展。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观察思考。

我们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小组规模:汤晓敏老师把全班59人分成10组,其中9组每组6人,1组5人。小组人数适中,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汤老师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汤老师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并且在上课时宣布进行最佳学习小组、最佳组长、最佳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促使小组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意识形成;还能促进组内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4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28分钟,占整节课的70%。学生活动参与面广,除1人因学习障碍没有参与合作探究,余下的58人均能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的调控与引导:教师给小组暗示的6次,给小组奖励5次,给组内成员奖励的9次,给小组批评的1次,对组内成员批评的12次,组与之间相互评价2次。教师引导时并没有站在权威者的角度,十分注重适当的引领,还十分注重对学生发散性的引导,尽可能多地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水平,从而达到由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5、科学素养外在表现:尊重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否敢于向权威挑战。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活动参与积极主动。猜想有根据,探究方法灵活多样,方案严谨,观察细致,记录客观,较全面地收集信息并准确分析信息,个性化多样表达研究成果。关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及特点问题。

2010台州市领雁工程科学班。

金挺。

(学号:33号)。

定量课堂观察

一、什么是定量分析。

定量课堂观察与定性课堂观察都是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和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重要作用。

定量的课堂观察所得到的结论比较精确细致,但必须要有事先准备的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在这套记录体系里明确地规定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的类别、观察的对象以及观察的时间单位等。定量观察对观察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价值中立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以求得到客观事实,通常采用数据的形式,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说明,通过演绎的方法来预见理论,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定量研究是基于一种称为“先在理论”的基础研究,这种理论以研究者的先验想法为开端,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此思想首先来自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对自然界行为的结构分解,后被引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研究者们开始对人的连续行为进行结构分解,对社会进行结构分解。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行为分解最为典型。定量的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还有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客观存在,不受主观价值因素影响,主体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实体。实证主义遵循自然科学的思路,认为事物内部一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逻辑因果关系,对事物的研究就要找到这些关系,并通过理性的工具对它们加以科学论证。

二、如何开展定量分析。

定量课堂观察的记录方式定量观察的记录方式可以统称为分类体系,其特点是:预先设置行为的类目,然后对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做记录。有三种主要的样式:编码体系、记号体系或项目清单、等级量表。收集资料体现为数据的形式,其类型有:频率记数(次数)、事件发生的百分比、等级量表的分数等。

1、编码体系: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分类体系(fiac),它是对师生的言语互动进行研究,把课堂的言语活动分为十个种类,每个分类都有一个代码。它主要采用时间抽样的办法,在指定的一段时间内,每隔3秒钟观察者就记下最能描述教师和班级言语行为的种类的相应编码,并记在一个统计表中。此体系的分类是非判断性的,即在记录过程中不作好环的价值判断,只是客观地呈现事实。每种要观察的行为都有特定的编码和操作性定义,单位时间内任何行为都予以记录,因而都可转化时间的百分比,便于分析。缺点是:一些非语言方面的信息被遗漏,上课的内容易忽略,而且一些分类过于笼统。真正的课堂互动是粗糙的、混沌的而不是严格按照人为设计的行为各类发生的,也未必是清清楚楚的、明确分割的,而且并不是每一个行为都一定持续3秒钟。

2、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是指预先列出一些需要观察并且有可能发生的行为,观察者在每一种要观察的事件或行为发生时做个记号,其作用就是核查所要观察的行为有无发生。与编码体系不同的是,记号体系只记录单位时间内发生了需要观察的多少种行为,而编码体系则要记下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每一个需要观察的行为。这样编码体系尽可能地记录了所有发生的行为,而记号体系通过对要观察行为的频率记数让观察者体会到每一个时间段内课堂活动或学生表现的特点。

3、等级量表:等级量表也有预先设置的分类,不是的是它要求观察者作出更我的权衡和判断。观察者在一段时间内对目标进行观察,当观察结束时,在量表上对该期间内发生的目标行为评以相应的等级。常见的等级量表有三级、五级、七级、九级量表。也可以在一条不分点的线段上判断相应的位置来表示等级,观察者在线段上记录的位置可折算成百分比。特点: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价值性。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从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这样就需要对观察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对于用定量的方式收集的量化数据资料,一般要借助于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定量课堂观察数据分析的常用统计技术:

1、简单计算。

对于一些简单的、目的单一的观察表所收集的数据,不用通过复杂的统计分析就可以从记录中计算出一些能说明问题的百分比、频率或是评定的分数。教师进行合作研究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简单的观察表,并通过简单计算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彼此课堂中学生学习投入情况进行比较准确的了解。

2、相关关系。

对于探究两种变量或者说两组测量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运用相关系数的统计技术。关系的程度由两种变量数据的分布来确定。这两个分布由一组个体的成对数据组成。比如要了解学生课堂中的不当行为的总量与投入学习任务的学生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运用相关系数。

3、组间差异性比较。

如果对三组或三组以上数据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则可以适用方差分析。比如说研究者可以对观察的不同对象所得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那么所得的f比率就会解释三组数据在统计学意义上是否有显著差异。

课堂观察

为使我校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增强业务能力,我校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松山区教研室的姚伟艳老师给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报告,通过聆听讲座,我对课堂观察,专业的听评课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以前简单以为课堂观察就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听评课活动,现在明白课堂观察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我们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课堂观察的程序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课前会议很重要,这点跟日常的听课有所不同。课前会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有效的商讨,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重点、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同时也给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便于观察者确认自己的观察点。所以,课前会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每一位成员都要参加,而且要认真对待。

课后会议同样很重要,被观察者要进行课后反思,观察者要简要报告观察结果。观察者可以以观察信息完成的量表为证据,作必要的推论。会上,形成某些结论和改进教学行为的措施。对于像我们初涉教坛的年轻教师,课后会议就是我们求经的平台了。我们可以汲取他人成功教学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改正。所以课后会议为我们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三、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合作。

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它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模式.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课题组所有成员集思广益.一周二次的会议即课前会议和课后会议,便是倾听、交流、讨论的平台。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用课堂观察,与其他老师通力合作,创造成更优秀的成绩。

课堂观察

195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提出了“互动过程分析理论”,他开发了类人际互动行为编码作为课堂观察研究框架,自此开始了系统的课堂观察量化研究。

1960年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研究出了“互动分类系统”,他开发了一套编码体系用于记录课堂中师生语言互动状况。量化工具的出现使课堂观察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研究者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量表内容来记录和诠释课堂事件,实施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仅凭量化工具来研究课堂有其片面性,它无法记录非语言的主观感受。因此,不可避免的会漏掉很多重要课堂信息。

20世纪70年代质性研究方法被引入到课堂观察中,自此,研究者可根据自身经验用文字描述和诠释课堂事件。

近年来,研究者们倾向于将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在运用量表记录课堂信息的同时,对某些课堂事件进行主观的描述与诠释,以期更全面客观地展示课堂的全貌,便于课后分析与推论结果。

关于“课堂观察”,研究者主要从三个角度来理解:

一、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课堂观察有一定的研究目的、工具和程序,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从教学手段的角度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和反省自身获得教学反馈,是一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手段。

三、从发展途径的角度看,课堂观察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改善了学生学习,是一种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研究方法、工作流程和团队合作等。

研究者多将“课堂观察”视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和研究的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听评课模式”,“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不仅仅关注的是老师讲课的内容,教师教课的技能,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量表。而且,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观察课堂,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试图营造一种有助于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合作的教研文化,所有的观察点都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而设计,促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课堂观察和一般的观察不同,它要借助一定的工具。课堂观察的内容主要通过量表内容来呈现,量表就是用数据和文字来量化和解释课堂活动的一种工具。近年来,研究者们在根据需要改进了部分量表的同时还自行开发了一些量表,这些量表主要涉及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方面。

教师教学:包括教学态度、讲解行为、教学时间分配、课堂提问、评价语及教学机智等。早期的有的教师行为特点量表和的教师表扬技能观察表,近些年的有教师讲解行为量表等。

学生学习:包括掌握知识、参与合作、情绪状态及课堂纪律等。如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观察量表等。

课程性质:包括学习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如各个具体学科观察量表和课堂教学资源整合观察量表等。

课堂文化:包括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互动、学生生成状态及教师教学境界等。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四、课堂观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以及改进建议:

(一)、出现的问题:

1、过于注重细节而忽视有机整体,容易失去对整堂课教学本质的把握。

2、观察者的课堂观察技能普遍较低。

3、被观察的课堂是“非常态化”的。

4、教师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二)、问题的原因:

1、课堂观察作为一个专业的研究活动,费时多,而中小学教师飞工作量大,时间少。

2、“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深入其中,简单的认为课堂观察是评教、评优的重要手段,教师之间的激烈竞争影响课堂观察的真实性的时效性。

3、“课堂观察”作为一项专业技能,大部分一线教师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

(三)、改进建议:

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文化,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3、课堂观察活动应具有针对性,要兼顾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不同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

4、在研究中不可能单独运用一种观察,要改进课堂观察,提倡定量与定性,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而是多种观察类型相互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比如:“现场的课堂观察技术”能全面描述、分析与解释细微课堂事件,但其主观性较强。而“非现场的课堂观察技术”运用各种先进设备摄录整堂课或某教学片段,并在课后可进行反复观察,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比较客观。但容易忽略课堂中一些重要的情感因素。因此,我们应结合两种技术来开展课堂观察研究,置身于课堂现场中并且充分利用各种技术设备,在收集客观资料的同时对课堂现象进行适当的描述与解释。

课堂观察心得

我参加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在20xx年12月1日xx镇水城完小组织的教研活动。有五个乡镇完小的教师共200余人参加听课。参观三室、常规活动,与我一同参加的教师们,听课时没有手机响,没有随意进出,年长的,年轻的都仔细听,认真记,这种进取的心让我深深叹服。

这次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我得到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学会了更多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启发和进步。我就将我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收获的想法总结如下:

1、我参加听了三年级的语文写作课“吹泡泡”,五年级数学课“多边形的面积”,一年级的两堂语文课,对我教育和启发很大,教师上课大方得体,非常的有感染力,把激情带进课堂,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态走进课堂,寓教于乐。

2、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了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把欢乐带进课堂用幽默风趣话语来拔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乐学中渐渐做到会学善学。

3、教学设计上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让学生动脑子学习等方面,设计出灵活得当有效的教学步骤。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愿学乐学,越学越爱学。

5、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不但提供学,还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时时人人都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引入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通过听各位老师的课,通过和其他老师的交流,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我发现了不少问题和不足,通过互相比较,找出了自己工作中的漏洞,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补充自己的不足,希望自己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学习到别人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的教学工作质量有所提高。

课堂观察

第一眼看到《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这本书后给我的感觉是应该是理论性比较强的书,但是通过很长的一段时间的阅读后发现这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理解。通过认真的阅读让我明白到“课堂观察”,就是对40分钟的课堂进行理性与感性的观察、分析。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观察课堂,最主要是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明白他们需要什么。一堂课当中教师不能只是注重说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明白。所以教师不仅观察自己的课堂,还要去观察同伴的课堂,观察和倾听课堂当中发生的一切,吸取经验丰富自己的教育方式。余文森教授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写道:“教师大半辈子生活在课堂中,如果缺乏对课堂的观察与反思意识,缺乏对教育教学的观察与思考意识,那么他就很难实现专业的提升。观察课堂,保持思想,这是我们教师走向自我、走向名师、走向大师的重要一步!”所以说教师用心的观察课堂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用心的倾听,会有意外的收获,这种收获是用钱也买不到的,只有用心过才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凡是没有耐心而持久地观察过课堂,没有在中小学教师中生活过的,没有感受到与孩子打交道的乐趣与困难的,没有这些铺垫,就算这位专家的理论与思想怎样美怎样好,都是不足为凭,不足为信。观察课堂莫过于倾听学生的内在的思想世界。在教学中缺乏的就是真实的倾听——留心观察课堂。在《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一书中就有这样的案例:“在课堂当中经常发现这样的场景,教师提问时,许多学生纷纷举手,被指名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兴奋地说着问题的答案。可是教师一会儿紧盯书本,一会儿目光游移不定,一会儿忙着在黑板写板书„„,学生的回答中或许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教师因为分心,没有认真去听,所以也没有发觉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教师只是等学生回答问题后,自己再说一遍答案,不管学生之前的答案对否,就继续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情境,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致命的毛病,可以影响到学生在未来的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在我初为教师的时候这样的状况也出现过,看完这本书,我以后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的,是因为看完《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书后受到了启发,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倾听,倾听别人内心世界。

倾听是一种智慧,教师真实的倾听不仅用耳朵工作,更多是心得敞开与接纳,只有心灵才能发现外在的肉眼及感官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的最珍贵的东西。竖起心灵的耳朵才能抵达言词不断延伸的世界。善于倾听的教育者,可以准确无误的透视学生们思维行走的路径,感受学生的困惑、疑惧、犹豫、欢欣„„善于倾听,就不会迫不及待地将已知道的安安和盘托出,而是认真倾听学生们的思维的荡漾。比如书本的举的一个例子:在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到一个案例,菅野先生在科学课上,让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实验确认“云是怎样产生的”。做实验时,不一会儿,水沸腾了,水蒸气从玻璃管冒出来,看到这样的情景,每个学生用各种语言来表达各自的发现。有的说是:“烟冒出啦。”有的说:“不是烟,是热气!”有的说:“热气变成白色了。”也有的说:“是这热气就水蒸气。”在这过程中很有意思的是,每个人的发现与表达的语言在教师中不断连锁的产生出来。开始时“水蒸气”的概念只有部分学生知道,不久之后,每个学生都在运用这一词汇了。菅野先生就是在倾听中发现学生如何把这一词汇变成自己的语言来使用的。科学的认识就是这样在合作交流中建立起来,然后再由每个人将之内化的认识,这一过程就是水到渠成,并没有教师的灌输与强制。菅野先生的高明之处就是引发学生相互倾听,在倾听中视界融合,认识重叠,倾听就是内在的对话,“吸人之长,启己之思”。

置身课堂之中,生活在学生之中,不加省思的心常常会被语言的外壳堵塞,两耳塞聪,于是我们无法感知到智慧在学生的大脑中是如何挣扎的,如何被阻断的,又是如何艰难地突围而出„„我们成为局外人,无法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

唯有认真倾听的人,认真观察的人,才是成功的教育者。

课堂观察作文

老师开始上课,突然教室门打开了,只见班长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身上到处伤痕累累,老师大声说道:”你怎么来得这么晚?“班长一瘸一拐地走到老师面前说:”今天在来的路上摔了一跤,腿摔伤了,爸爸的车子也摔坏了,只好走过来了。“老师看见他可怜巴巴的样子,只好让他先回到座位上。

老师继续讲课。我把前面的吴子傲拉了一下,他没有回头,我想这个木鱼脑袋天天就知道聚精会神地学习,看都不看我一眼,看着他津津有味地学习,我不禁偷偷地笑了起来,我用橡皮擦碰了他一下,他还是不回头。

突然,老师出了一道非常难的题,我看见吴子傲毫不犹豫地把手高高举起,好像信心十足地说:”太简单了吧!“不愧是我们班上的学习委员,每次考试他成绩都名列前茅。我暗暗下定决心向他学习。

我又看了看旁边的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他们不是上课写小纸条,就是和别人玩耍,有人还上课偷偷玩游戏机。

接着,老师又提了个问题,我又观察了一下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他们不是左顾右盼就是抓耳挠腮。

”叮叮叮……“下课了,通过观察,我有了很多的感受。我想以后上课时要遵守课堂纪律,掌握所学的前提下,努力捕捉课堂上表现好的同学和表现不好的同学,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这样我的'作文一定能写得非常出色。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