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教案散步(热门14篇)

时间:2023-12-06 13:32:27 作者:BW笔侠

教学工作计划是一份详细规划了教师在一段时间内的教学任务、方法和安排的书面材料,它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时间、提前准备教材和教具,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预习和复习,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散步七年级

教学目标:

1、细致的描写展示人物感情。

2、(难点)理解“我”(中年人)对于生活的使命感。

课时:1课时。

一、导语:同学们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吧!一家人手牵手,轻轻地,自由地漫步田间、道旁。清新的空气,秀丽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散步是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恰恰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散步》,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让我们来体会一家三代之间那种互敬互爱的深挚感情吧!

二、阅读思考。

1、学生自由发言,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师归纳:感受最深的句子往往是:优美抒情的句子;带有生活哲理的句子。

2、“这个幸福的家庭,一家人互敬互爱,相处十分和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

3、人物活动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散步”选择了什么样的环境呢?

----明确后齐读第4节。问:景物描写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征?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南方初春的田野) 树上的嫩芽(密)      生命      写     抒。

田野的冬水(起)                景     情。

人类社会的生命。

春天生机盎然的特征,写景为抒发对生命的热爱。

4、设计“我”这个形象的好处?

(人到中年 承前启后)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责任使命。

三、破读。

1、调。

摘句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是有序生活的再现,词语的位置不能换。其一,母亲老了,自然是我陪伴;其二,儿子有妻子带着;其三,妻儿走在前,母亲的视线就会受影响。这样安排,体现了儿子的匠心。

2换。

摘句2、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抱”不如“背”,母亲不能去抱,背,一是稳,二是视野开阔。

3、删。

摘句3、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板书、

景物描写       大地新绿(铺)               大自然的生命。

(南方初春的田野) 树上的嫩芽(密)      生命      写     抒。

田野的冬水(起)                景     情。

人类社会的生命。

成功学校:杨华。

七年级《散步》教案

《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焕发出亮丽多彩的人性美,是一篇以小见大的典范作品。

1.导入新课

你家有散步的习惯吗?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一定会很温馨,很甜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一起去做一次心灵的散步,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2.巧换题目

请同学们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并思考这个问题: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为文章另拟一个题目,并说说理由。

3.品赏亲情美

同学们的题目各式各样,可是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都从文章中感受到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请同学们再细读这篇散文,谈谈你眼中的这一家是这样的?品赏亲请美。

请你给这个家庭及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概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并说出这样加的依据。

(孝敬体贴、关心母亲)的“我”

(爱护小辈、信任儿子)的母亲

(活泼聪明、非常懂事)的妻子

(温柔贤惠、爱护儿子)的儿子

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不管是文章中的哪一个人物都值得我们称许,这个家庭,这三代人都是我们为之羡慕的,在他们出现分歧的时候,“我”听母亲的;母亲听孙儿的;妻子听“我“的;儿子听“我”的。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4.品读语言美

我们喜欢这篇文章不仅因为喜欢这家人,也喜欢这篇散文清新隽永的语言,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提示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做好点评。

(1)含蓄美:(找出你认为含义丰富的句子)

(2)对称美:(找出前后对称,形式整齐匀称的语句)

(3)景物的烘托美:(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进行赏析)

老师做一个示范,我选择一句具有“对称美”特点的句子进行赏析

"他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他的话一样。"

赏析: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人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

5.寻找亲情美

“散步”在缓缓的进行着,作者的笔尖蘸饱了情感,亲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的流淌着。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起了感情的弦。我们也来寻找身边的亲情,再次感受亲情美。可任选以下的任务完成:

(1) 谈谈自己家里与亲情有关的真实、具体的小事,并告诉大家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 以亲情为主题,发一条短信,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把它发给你的亲人。

(3)你觉得作为孩子,能为父母尽孝心的方式有哪些?

6.教师小结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毕淑敏《孝心无价》)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有感而发,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拟了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

把这副对联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祝大家家庭美满,阖家幸福!最后就让我们在这首《相亲相爱》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我选择了《散步》一课,因为它很美也很简单,年纪越大,越喜欢简单的东西。《散步》记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情景,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是它所流露出来的浓浓的亲情,是学生最熟悉的,也是感受最深的,学生读起来会感到亲切、有趣、容易理解,并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课堂设计我也选择最简单的,估计学生都能回答出来的,能给学生以成功感的问题。第一步:巧换题目,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从改题目中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孩子们的答案虽然五花八门:浓浓的亲情、支柱、心灵的散步、分岔口……,但都道出了他们共同的理解——对亲情的诠释;第二步:品赏亲情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学生结合文章谈,文章虽然寥寥数语,勾画的人物却是如生,孝顺体贴的“我”、爱护晚辈的母亲、温柔贤惠的妻子、懂事听话的儿子,学生的回答都很到位。当我问道:”在发生分歧时,倒底听谁的?”,他们有些困惑:“我”?“母亲”?……像是走入了迷宫,学生感觉有趣,这是我想要的效果,终于他们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瞬间顿悟:“爱”,一切的分歧都由“爱”来决定的。第三步:品味语言美。“含蓄美”、“对称美”、“景物衬托美”,是我提供的思考角度,感性的东西有时也需要理性的指导。第四步:寻找亲情美。这个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充分展开,只能放到课后了。最后选择了女作家毕淑敏的《孝心无价》选段以及对联作为本堂课的总结,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结尾时放了那首老歌《相亲相爱》,喜欢那首歌,希望学生在歌声中已各自对亲情有了自己的理解,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他们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散步七年级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课文,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品位揣摩精美语句。

2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在朗读中自主合作与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其中的情感。

二、课内学习:

(一)、导入:

尊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也体现着人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来说说你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亲情?(学生举例回答)。对,一家人,其实从很小的事里就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就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散步》一样,通过一家人散步这件小事,就能让我们感受到亲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新词新义,掌握字音。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语调、重音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组: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学生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文中描绘的是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事,四口人中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可以用文中一个词“分歧”来概括。

(三)自主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思考:

1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2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重大?

3分歧的结果怎样?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4“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起母亲和儿子的?为什么说我们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我感到责任重大是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我”处于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庭中的浓浓亲情,因此“我”感到责任重大,分歧的结果是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尊老爱幼的家庭,让我们体会到一家三代人温和、谦让、体贴的浓浓亲情。

“我”和妻子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地背着母亲和儿子走过那条小路,文中“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一个家庭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四)品味语言。

教师导学:本文用词生动,句式精美,辞格丰富,描写细腻,情感丰富,意蕴深刻。学生自由阅读,对课文语言进行美点追寻,学会圈点、摘录、批注。

学生自主研读后,教师组织全班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1写景的句子(课文第四、七段中春景的描写)。

2精美的.遣词造句(以第二段为例说明)。

3两两对称的句子使文章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趣味。

如: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儿子和妻子走在后面。

……。

(五)拓展延伸。

2假如你和爷爷、爸爸一同看电视,在对于看哪个台发生了冲突,你会怎么处理?

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的给予表扬肯定。

(六)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蕴涵丰富的一个镜头--一家人散步,加以渲染,展现了一个家庭的幸福温馨,展现了人间的真善美。

(七)布置作业:

1把课文里语言的美点摘抄在笔记本上。

2抄写生字词。

附板书:

散步。

莫怀戚。

幼小的生命                            衰老的生命。

(儿童-“我”的儿子)                  (老年人-母亲)。

虬护                            善待。

-------------------。

责蚴。

任蛎。

感蚋。

成熟的生命。

(中年人-“我”和妻子)。

七年级《散步》的教案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信服”“分歧”“各得其所”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了解文章主旨、写作手法以及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亲情的体会加深;加强尊老爱幼的意识。

【重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及文章主旨,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及文章主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和家人在生活中都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或者难忘的事呢?请和大家分享一下。(请同学谈感受)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散步》,去了解一下作者一家人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首先同学们请齐读课文。(板书标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2、再读课文,思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都有哪些人物?

(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发生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

1、本文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其中有很多句子值得我们去品味。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赏析一下ppt上的句子,看一看都能品味出什么情感。

明确: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中年儿子与老年母亲所特有的骨肉深情。儿子小时候听母亲的话,说明儿子是个孝子,母亲是一位慈爱的好母亲;母亲老了,听成年儿子的话,说明母亲懂得尊重儿子,而儿子也懂得关心老人。母子之间感情是真挚的、和谐的。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有忍耐压力,承受折磨的意思,体现母亲度过冬天非常不容易,读者透过这里似乎看到母亲忍受痛苦,艰难支撑度过严冬的情景,而又庆幸母亲安然无恙。体现了儿子非常孝敬自己的母亲。用字特别准确。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突出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为后文作铺垫。同时也暗示了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4)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2、让我们把这些句子带回文本,再次以朗读课文,之后尝试着分析他们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些人物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我”:孝顺体贴,有责任感。

妻子:温柔贤惠,尊老爱幼。

母亲:善解人意,疼爱晚辈。

儿子:聪明乖巧,非常懂事。

主旨:对亲情的重视;对尊老爱幼传统的肯定。

3、文章以一家人去散步这件的小事为线索,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它有什么好处?

明确: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小材料体现大主题,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四)巩固提高。

下面我们伴着音乐,请几名同学为大家再次朗诵一遍本文,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回顾本课所揭示的启示,结束课堂。

作业:谈谈你对“亲情”的理解与感悟,300字左右。

对于亲情的剖析,部分学生体会不深,后期需要多引导。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案【】

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1、多媒体,歌曲《让爱住我家》,展现亲情图片和歌词。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如果学生发现课文朗读与课文不完全相同,可以作思考题,留给学生。)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

2、自由阅读全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轻声品读,也可以默读。把文中表现出浓浓亲情的地方多读几遍。

3、小组互助,交流感悟。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有哪些细节、词语、句子。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份深情。

4、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分析: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对母亲的身体健康提出积极的建议,而不是顺水推舟。母亲因为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我如果只带着妻子、儿子出来散步,把老人孤零零的丢在家里,会让老人很孤独、寂寞。最后一句说明“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而且这种和谐的母子之情是在几十年以前就开始了。

(2)他儿子说的话很可爱。他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他觉得这是他一个很大的发现,这句话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分析:儿子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极富童趣。孩子这一天真的新发现洋溢着一家人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听了孩子的话,我们都笑了,为散步增添了很多快乐。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引导: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这里面包含着哪几种亲情?

分析:“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平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他。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引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走大路方便老人,说明我很照顾母亲,很孝顺。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走小路孩子感兴趣,说明母亲对孙子很理解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表现了一家人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动人情感,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5)、“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引导:一个“背”字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多么幸福、温馨的亲情。

(6)、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畅所欲言:

a、背上的一老一小可别摔着。特别是母亲年老体弱经不起摔,非得稳稳当当的不可。

b、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所以走得慢慢的。

c、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尽情的欣赏春天的美景。

d、表现“我”对母亲的孝心和旗子对儿子的爱心。如果走得很快,显得不耐烦。不能体现浓浓亲情。e、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想文中的“我”那样具有孝心和爱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老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注: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亲情美。)。

总结: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让我再一次深情并貌的朗读全文,细细的来体会这份热闹感人感动的亲情。

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有相同的幸福。亲情无处不在,他不仅仅在思念部之中,也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的流水把许都宝贵的记忆带走了,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如水,淡如烟,淡得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怀疑我们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去感知那份浓浓的亲情。可是,这份是永恒的。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

学生准备1分钟。

全班交流。

(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讲出来,要像这几位作者一样,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

老师也有故事要讲。

我们对亲情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细节。生活本就是这样美好、温馨。情到浓时转成文,请同学们把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写下来。

你可以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亲情或者一组比喻句来歌颂亲情。

你也可以写一首反映亲情的小诗。你也可以写一段话来呼唤亲情。

学生动笔3分钟。交流展示5分钟。

教师准备一首小诗〈父亲的叮咛〉。

2、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以后的语文课大家交流。

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版新疆专用1《散步》教案语文七年级上人教版

《散步》是人教版教科书(新疆专用)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讲读课文,是一篇讴歌亲情,揭示生命意义的精美散文,语言清新自然,所叙故事为生活中所常见,内容不难理解。但文章抒发的细腻感情不容易体会,揭示的深刻主题不易把握。其原因,一是初一的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忽视语言形式的分析、揣摩,本文在标点、词语、句式等方面的运用很讲究,使朴素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含义;二是现在城市中的少年儿童多以自我为中心,对亲情感受太不敏感,很难与文章发生情感共鸣,难以真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难被文章感染而在生活中反思自己。学习这篇课文,应对其语言形式进行深入揣摩,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体味文中饱含的情感。教师组织教学宜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关注语言现象,揣摩语言,体味情感,认同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并向课外拓展,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自己周围真挚的亲情,增强感恩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整体感悟课文内容,解释文章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的内涵,准确概括。

出文章的主题;

能围绕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思想情感把握从文章言语方面提出问。

题,并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过程和方法: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一家间三代浓浓的亲情,认同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

认识到亲情至贵,增强感恩情怀;

具有质疑问难,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揣摩品味语言,体味文中的情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

揣摩品味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的深刻内涵,体味文中的情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揣摩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第一课时,在老师辅导下学生预习。

学生:预习课文,做到读课文两边以上,至少有一遍是出声读;圈点生字词,查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试着说出文章抒发的基本感情和主题思想;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

教师:当堂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各组提交上来的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并在课后将整理好的问题在第二课时前印发给每个同学(见附件1、附件2);制作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引入课文:

师:散步是一项有益的活动。与朋友一起散步,边走边聊,增加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与家人一起散步,互相关爱,感受亲情,其乐融融。散步总给人温馨的感觉,让我们今天再一次走进莫怀戚的《散步》,去感受作者一家三代的天伦之乐吧。

二、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1、指名读文旁批注中的字词:

酷冬嫩芽分歧一霎时粼粼。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处理语速、停顿、抑扬等)。

3、简要叙述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提示]请同学们思考,所叙述事件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就本文来说,哪些细节应该关注?

--时间(初春的一天),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注意重点记叙的路上的分歧,分歧的解决及“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走的细节。

--表现一家三代之间真挚、浓郁、厚重的亲情。

(以上部分既是预习情况的检查和所学知识的巩固,也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做铺垫。)。

三、品味语言,深入研讨:

同学们在预习中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了许多问题,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同学们预习很到位,所提问题很有意义,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会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各组的问题有些是相同(一致)的,有些是相互关联的,只要解决了其中一个,相关联的其他问题会迎刃而解。上一节课我们已将问题归了类,课前印发给了大家,下面我们共同来解答这些问题。

(演示ppt演示文稿)。

[提示]解决问题的一点思路:

依据:好的文章,所有材料都应该直接或间接为表达中心服务。讲究遣词造句、手法选择、结构安排等都是为了有力地表现中心的。

方法:先整体感知内容和中心,然后把遇到的“为什么”的问题转化为分析“××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一)、第二三四段可否不写?第五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必要时提示]:

1、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

--第二段,介绍母亲的身体情况,和母亲对“我”的信赖;“我”对母亲的关爱体贴。

--第三四段写春天景色明丽,突出其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表达对母亲“熬过”冬天的欣喜,对生命的奇迹的感叹。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一句的理解会较难,引导学生分析:

“这一切”指什么?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昭示着生命的轮回,生命的再生,生命的意义。)。

2、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理解第五段的作用。

(二)、你对下面哪个问题有见解?

1、“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中的“熬”是什么意思?南方怎么会有“酷冬”?

2、“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为什么用两个“太迟”?

3、段6中“分歧”能换成“不同意见”吗?

4、段8中“走得很仔细”是什么意思?

5、结尾句中“整个世界”一词怎么理解?

[必要时提示]:

1、这些词语、句子是怎样表现一家三代人之间浓郁厚重的亲情的(中心)?侧重于揣摩“我(们)”的内心世界,体会“我(们)”的情感。

2、注意大词小用,重词轻用,词语反复的表达作用。

3、还可以反复诵读“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以加深体会。

(三)、结合语境理解重点句子。

[必要时提示]:

结合前后文来理解。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一般情况下都没有多大要紧的,但作者一家人中,“一切取决于我”,作者却找不出一个既不拆散一家人,又能满足每个人的想法的办法,感到非常为难。表达了作者尊老爱幼,维护家庭和睦的思想感情,也强调了中年人在家庭中负有重要责任)。

2、“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怎么理解?

[必要时提示]:

“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具体是什么?在一个家庭里又代表着什么?再结合前面对“一切取决于我”和“责任的重大”的分析结果就不难理解:

(四)、现在再来看看下列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把你的理解与同小组中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母亲摸着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教师深入学生中,参与交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及时予以帮助。)。

(五)、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是否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试着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看能否解答。

四、再度整体把握,准确领会文章中心,体会文中抒发的亲情:

1、在初读中,我们只体会文章是歌颂亲情的,现在同学们对文章中抒发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中心也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请同学们把文章的中心概括在笔记本上。

2、请一位同学深情地朗读全文。

(在朗读和听读中再度体味作者一家人的融融亲情。)。

五、课外延伸。

一次普通的家人集体散步,表现出的亲情感人至深。事实上,爱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更多的时候,爱的表达是含蓄而深沉的,就像春雨润物而无声,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包括亲人之间的爱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爱也需要表达。同学们课后可以写篇文章表达对亲人的爱或述说你家庭中温馨的亲情故事,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亲情,用行动表达对亲人的爱。

课后反思。

一、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每个老师都很熟悉这一理念,但少有老师能在教学中真正实践它。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老师们不了解学生有多大的学习潜力。只要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又有好的学习指导,学生会表现出让我们惊讶的学习能力。一般概念中,对于初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这篇文章的深刻主题并不好理解,但这节课中学生们对文章理解的很透彻,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习惯于灌输式教学,学生习惯于记忆现成的答案,思维得不到有力的训练和发展。改变这种状况的一个简便方法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而提问题是需要问题意识和质疑方法的,老师需要给与方法的指导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本文学习中,学生们所提问题绝大多数具有很大的阅读价值,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阅读向深层推进。学生的问题是老师组织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生发点。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于把学生的问题原汁原味地全部搬到课堂内,逐一解决,归纳整理是必要的;与学生一起归纳整理是对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探究方法的进一步培养,也是剔除伪问题,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形式,更何况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解决。

三、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阅读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在理性层面上明白了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那么写等等,还应该使学生通过阅读得到合作意识、探究意识的培养,得到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得到亲情、友爱等美好情怀的感化……但语文教学忌讳生硬的德育标签。学习《散步》,不能简单化的喊“亲情致贵”,不能强求学生珍爱亲情,只能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中,真切的体会和感悟亲情,本课对文本言语的深度揣摩就起到了这种效果。言语教学与人文关怀不矛盾。

附件1。

初一2班学生预习《散步》所提问题。

谷有稷组:

1.第三段的作用?

2.从“水咕咕地起着水泡”为什么能想到生命?

3.段7:为什么写“她的眼……池塘”一句。

4.既然小孩要走小路,为什么还要背他?

孙莹组:

1.春天为什么有冬水?

2.第二三四段可否不写?

3.段6中“分歧”能换成“不同意见”吗?(薛东洁)。

4.段8中(母亲)“高大”一词怎么理解?

5.“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怎么理解?

杨硕组:

1.南方怎么会有“酷冬”?

2.段5的作用?

4.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5.这篇文章表达什么中心?从哪词语能体现出来?

姚立颖组:

1.“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写第三段?

3.母亲为什么突然改变了主意?

4.为什么写“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5.为什么写“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宋杰组:

1.文章3、4段的用意?

2.母亲为什么变主意?

3.为什么“我”觉得母亲“高大”?

4.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施凯钟组:

1.为什么说今年春天来得太晚了?

2.什么叫“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为什么奶奶会改变主意走小路?

4.冬水应该冻上了,为什么会冒泡?

姚爽组:

1.“整个世界”的含义?

2.“母亲”为什么要同意走小路?

3.第三段的意义是什么?

4.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任笑男组:

1.段4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2.为什么母亲身体不好还要走小路?

3.第五段在文中的作用?

4.文中为什么要仔细描写自然景色?

5.段8中“走得很仔细”是什么意思?

6.文章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史歆晔组:

1.“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中的“熬”是什么意思?

2.段4,为什么看到这一切会想到生命?“新绿”的含义是什么?

3.“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为什么用两个“太迟”?

4.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5.段7中“她的眼随小路望去……”的意思?

附件2。

对初一2班学生预习《散步》后所提问题的整理。

词语方面。

1.“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中的“熬”是什么意思?南方怎么会有“酷冬”?

2.“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为什么连用两个“太迟”?

3.“新绿”的含义是什么?

4.段6中“分歧”能换成“不同意见”吗?

5.段8中(母亲)“高大”一词怎么理解?

6.段8中“走得很仔细”是什么意思?

7.结尾句中“整个世界”一词怎么理解?

句子方面。

1.段4,为什么看到这一切会想到生命?

2.为什么写“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文中为什么要仔细描写自然景色?

4.为什么写“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5.母亲为什么变主意,同意走小路?

6.段7中“她的眼随小路望去……”的意思?

7.“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怎么理解?

段落方面。

1.第三段的作用?

2.第二三四段可否不写?

3.第五段的作用?

篇章方面。

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篇文章表达什么中心?从哪词语能体现出来?

孙宇。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版新疆专用1《散步》教案语文七年级上人教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懂得要正确对待错误,改正错误。学习小“金钥匙”。

2、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我”的心理变化写出我改正错误的过程,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来刻画父亲形象的。

3、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并能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生(齐答):有(或没有)。

师:有迟到过的同学请举手,(巡视全班学生)有赖过床的同学请举手,(巡视全班学生)有逃过学的同学请举手。(巡视全班学生)。

生:(举手)。

师:现在改过来了吗?

生:改过来了。

师:真好。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上学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能受到启发。(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63页,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读的过程中,划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把音读正确、读流利。

生:读课文,划词语。师巡视。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作者小时候上学经常迟到,有一天下雨了,她不想去上学,爸爸叫她也不起,就打了她,后来上学就没迟到过。

师:你很认真在读课文,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生:作者小时候有赖床的坏习惯,有一天下雨了,她想逃学。

师:是的,经过呢?

生:爸爸打了她。

师:说得很准确,后来呢?

生:爸爸到学校为我送来了花夹袄和两个铜板。

师:结果呢?

生:作者成了第一个到校的学生。

师:在老师的提示下,我们把这件事概括了下来。爸爸究竟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书中有那么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到以后,勾画下来。

生:“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师:好!找到这句话的孩子,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师:哪位同学能用两个字来概括父亲给我留下的印象。

生:严。

师:(板书)还有怎样的印象?

生:疼。

师:好,(板书)很会概括,我们看一看“疼”给它换一个说法,什么意思?

生(齐答):爱。

师:那么“严”我们可以组成哪些词语来理解他在句子中的意思,可以说?

生:严厉。

师:还可以说?

生:严肃。

师:一般严肃我们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表情,除了严厉还可以组成?

生:严格。

师:非常好。来让我们把两个词语读一读。

生:疼、严。

师:放到句子当中去,想想看又该怎么读了。来“我的父亲……”一、二。

生(齐读):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三、细读课文感悟品味。

(一)、体会父亲的严。

师:父亲管教我有多严呢?继续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地方具体写呢?找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出示阅读提示)。

生默读。师巡视、指导。完成的同学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互相交流。

师:谁能把你在学习中的发现告诉我们?

生:请同学们看到第6自然段,“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我挨打了。”

师:你找到了这部分,你从哪些词语或哪些话最能表现出父亲对我很严呢?

生:瞪着。

师:一个眼神“瞪”,让你感受到父亲很严厉,非常好。他留意到了父亲的眼神--瞪,我们看看父亲就这样瞪着我说了什么,你来读。

生: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怎么可以逃学?起!

生: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怎么可以逃学?起!

师:你读出了文字,还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字背后人物的神情,非常好。请全班的男同学,带着这样瞪大了眼睛的神情,读一读爸爸说的话。

生(齐读):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怎么可以逃学?起!

师:爸爸的一个眼神,一番训斥都是在告诉我们,他对我的管教?

生(齐答):很严,很严很严。

师:很严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表现爸爸的管教严?

生:爸气极了,……,我挨打了。

师:这段话中哪些词语最能表现父亲管得很严的?

生:拖起来。

师:你为什么特意留意到这个“拖”字?

生:因为“拖”字表现了爸爸的动作非常的大,力量也大。

师: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哪些?

生:抄起。

师:你是怎么想的,“抄”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爸爸气急败坏的样子。

生:还有“左看右看”

生:我从“左看右看”知道了爸爸非常的生气,急着想让我去上学。

师:非常好,注意到了爸爸的眼神。

生:一抡。

师:你能把“抡”这个动作比划比划吗?怎么做的?(师示范动作)。

师:就这样,就这么一抡,抡得越?生(齐答):高。

师:打得就越?生(齐答):痛。

师:就会发出?生(齐答):咻咻的声音。

生自由读后,请一生示范读,并点评,另一生再读,生齐读。

师:爸爸打得多狠啊,(出示)爸把我床头打到床尾,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

生齐读。

师:我感到多疼啊,(出示)那一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

生齐读。

生(齐答):很严,很严很严。

师:严中透着……。

生齐答:爱师板书。

(二)、感受父亲的爱。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听了老师的话,你想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生:我此时感到非常的内疚,因为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我想逃学,爸爸才打我的,我却让爸爸伤心了。

师:你刚才有一个形容“你”心情的词语用得特别好,你能再说一遍吗?

生:内疚。

师:谁能像她这样用一个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生:懊悔。

生:难受。

生:自责。

生:遗憾。

师:现在,“我”的心里就充满着自责、懊悔、遗憾,让我们带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读一读第15段的最后一句话,“我听到这……”

生(齐读)。

师:就在这个时候,爸爸那瘦高的身影又出现了,爸爸来送什么?谁来读一读?

生:我走出了教室……又拿出两个铜板给我。

师:爸来到学校,说什么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那做了什么?读一读。

生:打开了手中的包袱……给我。

师:“递给我”不算,还得亲眼“看着我穿上”,怎么理解?

生:“爸爸”有点不放心,怕“我”赌气不肯穿上。

师:那“两个铜板”又有什么含义呢?

生:给铜板是让我买早点,或者放学后坐车回家,或者买药搽伤口。

师:(背景音乐起)爸爸想得多周到啊!但此时,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打开包袱,拿出了我的花夹袄,看着我穿上,爸爸多么想对我说?__________;此时我接过爸爸手中的夹袄穿在身上,拿着手中沉甸甸的两个铜板,望着父亲,我多么想跟父亲说,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父亲和我此时的心情和想法,就写在插图边上。

生写想法,师巡视。

生:爸爸会说,女儿,对不起,我早上是因为你不想起来,我气极了,所以才打了你。

师:你说明了来意,他还特意带来了花夹袄啊,是想说什么?

生:女儿对不起,我早上不该打你,其实我是很疼你的,我得对你管教严一点,因为我是你的爸爸。

生:你要小心点,不要着凉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因为今天早上下了大雨,爸爸又打了我。

师:说得非常好,你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种方法真棒!

生:很疼我的。

生:爸爸是我不好,我不应该不听你的话。

生:爸爸,我知道你很爱我,又想让我长大后有出息,所以管教我非常严厉,我想对你说,我也非常爱你。

师:我想爸爸听到你的这番话,脸上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多么懂事的女儿啊!

生:爸爸,对不起,我错了,你不要再伤心了,女儿不怪您,女儿爱您,永远爱您。

师:虽然他们什么话也没有说,但父女二人的心已经紧紧地贴在一起了,让我们用朗读来记住这一温馨的画面。

生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我走出了教室……”

生:因为他很疼我,他打了我,让我知道这次的教训。

师:只有这一次赖床,仅仅因为这一次,他就狠狠地打我吗?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是我不想上学。

师:一次不想上学就会打得这么狠吗?

生:她上一年级的时候就有赖床的习惯。

师:看来赖床这个习惯已经?

生(齐答):很久了。

师:爸爸这么做,也是?

生(齐答):为了我好。

师:难怪我会说,我的父亲?

生(齐答):很疼我。

师:有了这样的经历,后来的我怎么样了?让我们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作者有什么变化?

生:作者的变化是没有迟到过,并且每天早上都等着校工开大铁栅门。

师:不仅没有迟到,而且还--。

生(齐答):早到。(板书)。

师:正因为有了父亲这样的疼和这样的严,作者才从迟到变成早到,其实,她改变的何止是上学路上的迟到,在她的人生道路上再也没有迟到过,时时早,事事早,经过不懈努力,她的一生为我们奉献了许多好的作品。(出示林海音作品)。

师:父亲的爱让林海音从不能面对错误到正确面对错误,并改正错误,更改正了不良的习惯。疼里含着爱,严里透着爱,这就是父爱。(出示图片,感受父爱)。

师:有人说,父亲的爱是--。

生(齐读):关切的眼神和无声的叮咛。

师:有人说,父亲的爱是--。

生(齐读):宽厚的肩膀,承载我的一生。

师:还有人说,父亲的爱是--。

生(齐读):温暖的大手,牵着我走好人生之路。

师:在人生旅途中,人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就是在不断犯错,勇于认错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孙宇。

语文七年级散步说课稿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的。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的、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的。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的,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的。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应不厌多读。)。

(七)、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的,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八)、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九)、课后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七年级教学反思《散步》

《散步》的教学工作已完成,给我留下太多的思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在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紧扣单元主题和阅读要求,设计出散文《散步》的教学思路:以“亲情”为主线,关注文章的故事美和情感美,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并行发展;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进入文本的探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美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因此,《散步》这节课的教学,我围绕着“亲情”展开:整体朗读,感知亲情;合作探究,品析亲情;小结课文,升华亲情;敞开心扉,抒写亲情。进而设计了“朗读感知”、“品析情感”、“文章回顾”、“创新表达”四个环节,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文本理解能力,语言概括及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悟生命与责任。

1、由于对教材的分析较为透彻,学生学情的定位比较准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得以很好地贯穿,实施得也较为理想,三维目标的达成还是令人满意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完成较好,囿于学生现阶段的生活体验,学生对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责任能有所理解,但没有亲身感悟,因而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从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明确自己现阶段责任并力争做有责任意识的人做起。

2、学生在本节课的朗读较为到位,所有学生用心用情地朗读课文,为感知故事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我深感到七年级学生的纯真和对知识的渴求,我有信心让他们的朗读水平日渐提高。

3、解读文本归根结底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发言积极、较为到位,加之理解后再朗读感悟,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

4、学生在学习文章后能同教师一起对文章内容进行回顾,对文章思路的梳理完成得相当出色。

5、在“创新表达”环节,学生生成在预设之内,基本能按照“以小见大”的写法完成仿写练习,多数同学能围绕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小场景的叙述,感受家庭中浓浓的亲情。个别同学存在句式问题需教师加以点拨引导。

1、朗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教学工作,本节课学生集体朗读情况较好,但缺少朗读技法的指导。如果本节课选用范读,学生朗读技法的欠缺就会突显出来。

2、在分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都动起来了,分工也较为细致,但交流的气氛不够浓烈,小组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3、“创新表达”环节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完成,缺少创新的仿写。但不能就此否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

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在多形式的阅读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朗读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为不同层面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努力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学、有所思。

2、语文教学要关注课堂、关注文本、关注学生。

语文课堂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文本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素养并重,关注学生长足发展。

老师不断丰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就会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影响学生精神世界,进而让学生有长足的发展。

七年级《散步》说课稿

1、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学习课文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

3、赏析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以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重难点进行突破,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三.教学难点:

结合自身实际,理解、感悟文章的亲情美。

四.教学方法导学互动。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新课导入。

由歌曲《常回家看看》导入。其实,亲情无处不在,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2、出示导纲。

3、自读导纲中简要提示。

4、听读课文,完成导纲中知识性问题。

二.合作互动(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导纲中探究性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讨论)。

1、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分歧?决定权在谁?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本不愿出来。(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注意“熬”字)。

(2)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

(3)决定权在我,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2、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如果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母亲走大路,妻子和儿子会怎样想?)。

(1)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

(3)“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4)母亲改变主意,决定走小路,走不过去时让儿子背上,既照顾了孙子,又帮儿子解决了难题,体现了母亲的善解人意,疼爱子孙。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3、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她走不过去的地方,让我背着她。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设身处地。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5、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把你的感受和同学分享一下。(根据时间灵活撑握)。

(1)我选择了走大路。在尊老和爱幼的天平上,作者倾向了尊老。因为母亲老了,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儿子还小,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从中可以看出我是孝子。妻子善良、贤惠。母亲慈爱,儿子活泼可爱。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温馨和睦。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包含着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这样的人生哲理。体会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儿子发现奇趣:两对母子走在田野上,表现了儿子天真可爱、聪明活泼。

(4)、“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母亲老了,儿子成长了,挑起了生活的担子,这样母亲自然听从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年幼,现在一切也要依靠父母。我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应该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5)课文第四节景物描写。

充满春的气息,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

(三)导学归纳。

课文以“我”为中心人物,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用朴实的语言,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的使命感。可见,本文写了一件“散步”的小事,却表现了“尊老爱幼”的大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四)、反馈训练。

1、每年在你过生日的时候,只要爸爸妈妈在身边,他们是否都为你过了生日?

2、你能准确地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吗?

3、假如今天是爸爸或者妈妈的生日,请你编辑一条短信发送给他们,为他们献上生日的祝福!(要求写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

一、简要提示。

莫怀戚,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认知与探究。

1、知识性问题。

a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嫩芽()熬()霎时()。

分歧()拆散()水波粼粼()。

b解释下列词语。

各得其所:

分歧:

2探究性问题。

(1)、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分歧?决定权在谁?

(2)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如果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母亲走大路,妻子和儿子会怎样想?)。

(3)、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5)、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然后把你的感受和同学分享一下。

三、梳理与反馈。

1、梳理。

(1)以小见大的写法。(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感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2、反馈。

课堂调查。

(a)每年在你过生日的时候,只要爸爸妈妈在身边,他们是否都为你过了生日?

(b)你能准确地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吗?

(c)假如今天是爸爸或者妈妈的生日,请你编辑一条短信发送给他们,为他们献上生日的祝福!(要求写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

孙媛媛。

七年级《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这篇文章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事情。散步本就是一件极其平常的家庭小事,在散步的过程中老人和小孩发生分歧也很正常,但是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一家人和谐温馨的美好情感,并由此推及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一美德在有些人的身上却越来越模糊了,甚至在某些人的身上已经得不到体现了。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尊老爱幼,人人有责,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对我们当代中学生来说,则要以自身的行动,一起承担扭转不良社会风气的责任。小手牵大手,最终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淳朴民风。这就是我在这一堂课上要让学生明白的道理。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理解起来却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而只有老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深入而全面的把握文了章的情感与价值,放开了思维,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它们的自主性与合作性。这样,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所以,我深刻地感受到,关注文本,研究教材,是备课的基础,脱离了这一基础,教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在自身素质上,我认为应该多读书,多积累,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为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否则教学就是没有价值的,没有生命力的。

为了上这堂课,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本以为已经做得不错了,但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问题。比如漏掉了自己要讲的某个内容,比如不能按预想的煽动学生的激情。我不能不感叹:学无止境!要把课上好上精彩,让绝大多数学生有所收获,太难了。但是,我告诉自己,不能停下追求的脚步。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更何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大量汲取知识,增加精神的营养,万一误导了一个又个的灵魂,那可怎么办呢?那样的话,一辈子都不会安心的。

这一堂课已成为过去,但它带给我的却是无尽的感慨!它激励我要扬起希望的风帆,才能能把生命之舟驶向成功的彼岸!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1、教材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应不厌多读。)。

(七)、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八)、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九)、课后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该节课的作业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散步七年级教学设计

1、朗读。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作了很详细的预习,让大家自行扫清了文字障碍,并且请大家查阅了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请看屏幕上的这些字词。

熬一霎时各得其所水波粼粼委屈。

哪位同学愿意为这些字词正音呢?

很好,谁知道一霎时是什么意思?各得其所呢?

如果闭上课本,你们能写出来吗?好,合上课本,拿出纸和笔,我们现场测试一下。(检测一霎时水波粼粼)。

大家回去预习得很充分,非常好。那今天为了上这堂课,老师也精心做了准备,现在请欣赏我为大家带来的配乐朗诵,朗诵结束后,如果大家觉得精彩,就请报以热烈的掌声,如果觉得不精彩,请多提建议。

教师朗诵。

怎么样?

你觉得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那你愿不愿意也为老师秀一段。

(你觉得老师哪些地方读得不好?)。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带着妻子和儿子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布.母亲身体不好要走大路,儿子觉得小路有趣要走小路,我选择走大路照顾母亲,母亲却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过去的地方,我背起母亲,妻背起儿子.

2)请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怎样的奶奶、怎样的爸爸、怎样的妈妈?

关于"我"。

孝顺善良。

请同学们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b"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很是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c"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弃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关于我的母亲。

文中的奶奶又是一个怎样的一个人呢?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a"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b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搅了一家人的兴致.

关于儿子和妻子。

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从文中看,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3)你喜欢这个家庭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4)作者讲述这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尊老爱幼.

对于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你又为他们做过什么?

(三)品析语言。

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很平凡但也非常感人.咱们课文讲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这朴实无华的小文章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文章中到处闪烁着美的光芒.下面我们就进行一项比赛----美点寻踪.

1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4段写景。

描写了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新意,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东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布,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7段写景交代了儿子走小路的原因.这样美丽的景色,这样迷人的春光,我们全家人才出来踏青,本以为风平浪静,谁知微风拂过,湖面荡起点点涟漪,我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句式整齐,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一家人的和谐温馨.

七年级《散步》课件

2、过程与方法: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

2、培养学生遵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并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诵读品味法点拨引导法。

引导学生说事、品情、赏景、析意、悟法。

一.歌曲导入。

播放《家和万事兴》,让学生说出歌名。背出“家和”的两句--“妻贤福星广”、“母慈儿孝敬”。现在我国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缩影。家庭和谐了,社会就和谐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莫怀戚的《散步》。作者: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二.听读入境,积累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熬分歧意思霎时散步拆散尽头粼粼背起后背蹲下。

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信服熬分歧意思拆散各得其所委屈尽头粼粼自然仔细。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抢答: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用原文中的一个词回答。(分歧)。

2.想一想本文围绕着哪几个人写了一件什么事?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文章讲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南方初春田野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最终“母亲”迁就了孙子,改走小路的事情。

四、深入课文,寻找真情。

1、过渡:你们听得很认真,值得褒奖,但要想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还需多读。

请看清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把握好语气、语调,注意停顿;。

b.思考: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我是怎样解决的?

2、请同学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其他同学认真聆听,作出评价。

3、研讨。

a.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呢?(妈妈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b.那么,“我”如何决定的呢?(走大路)“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c.假如,“我”当时决定依从儿子走小路,那会怎么样呢?

d.文中能表现“我”孝敬母亲的句子还有那些?

4.其实一个家庭要想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家庭和美,还需要家庭成员间相亲相爱。下面,请分小组交流一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这家人的相亲相爱?试着用用一个词语评价文中人物。

“我”孝顺;。

妻子贤良;。

母亲慈爱、谦让、有涵养;。

儿子乖巧、可爱。

这是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幸福的家庭、和谐的家庭、令人羡慕的家庭……)。

四、品味语言,探寻美点。

1、导入。

这篇文章之所以感染力十足,是因为它的语言。如果我们细细咀嚼、品味,会感受到它的非凡魅力!

下面请同学们赏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

1、把握好角度:遣词、修辞、句式、情感表达、写作方法等角度。

2、交流时请用上“我喜欢的句子是--因为它--”或“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它--”等句式。)。

2、请同学说说喜欢的句子。

示例:我喜欢的句子是“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因为这句话描绘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3、引导、点拨。

4、过渡语。

这里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这里有崇尚美德的人,这里更有动人心弦的情!老师也深爱这篇文章。我最喜欢文章最后一段,尤其是最后一句话。

五、深入探究、突破难点。

1、投影出示最后一句话,齐读。

2、请同学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背母亲是尊老的表现,妻子背儿子是爱幼的表现。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一家人尊老爱幼。

母亲老了,容不得什么闪失;孩子太小,不得不小心。

3、着重谈“整个世界”,顺势谈谈“以小见大”手法)。

4、结语。

是啊!中年一代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大。他们既善待衰老生命,又呵护幼小的生命!有了他们,我们的传统美德才能得以发扬,我们的家庭才能日趋和谐!他们真了不起!

六、畅谈收获、畅叙亲情。

那么,三十年后,各位同学也人到中年,你们会以文中的“我”与“妻子”为榜样,善待老人,勇敢地挑起那份沉甸甸的担子吗?同学们,旅途中你一定受益匪浅吧?请谈一谈。

2、学生谈收获,教师点拨。

3、同桌交流。

七、课堂总结,深化情感。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上,不仅要重视对文本的细读,还要重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分析“为什么作者要用‘摸摸’而不用一个‘摸’字”时,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出“不能”,但是却说不出理由来。我采用的方法,仍然是“换”,但是这次是在“减一减”的基础上进行的。“好,我们一起来感受下这两句话范例的差别,老师拍了xx同学的肩膀,和老师拍拍xx同学的肩膀”,我边说边走到某生的身边,作出相应的动作。学生笑了。这样一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就很容易感知“拍拍”比“拍”动作更为轻柔,在轻柔中带有丝丝的爱怜。自然,“摸摸”与“摸”的比较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我的公开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可能由于自己紧张的关系,放过了学生许多精彩的回答,组内老师给我评价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一点,说我比较欠缺追问意识。当然,还有自己觉得很遗憾的是,没有把握好,虽然朗读的环节设计较好,但是,却被我浪费了,挖掘主题的力度不够。在主题的把握上,主要问题的设计,罗老师也给了我提醒和帮助。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继续踏踏实实,有所进步,不辜负语文组老师对我的期望和帮助。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