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故乡(模板23篇)

时间:2023-12-26 20:59:04 作者:ZS文王

优秀作文融合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展示了作者对文学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品味。优秀作文是语言文字的精华,是思想与情感的流露,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优秀作文是每个作文作者所追求的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秋思念故乡的句子

1、八月十五月儿圆,发条短信表祝愿:亲人友人常团圆,爱人恋人爱不断,恩人贵人总出现,敌人仇人永不见,幸福快乐到永远!

2、中秋祝您,月圆人圆心圆;中秋愿您,饼圆脸圆眼圆;中秋望您,家圆事圆情圆;中秋让你,圆梦万事圆!

3、中秋到了,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不要迷恋姐,姐已经变成嫦娥;不要迷恋月饼,月饼只是个包装盒;迷恋我的短信吧,能带给你节日的快乐!

4、中秋月儿圆,全国人民大团圆。中秋心儿圆,阖家欢乐人团圆。中秋梦儿圆,愿愿随心心愿圆。中秋事儿圆,心想事成圆圆圆!中秋节,送你祝福的同心圆!

5、暮云渐净圆月升,风颠云覆天地清;遥望故居千里远,情思梦绕一念显;可怜十五中秋夜,娥弈思恋痛千年;浪子无奈游离外,万水千山意传情;暗喜偶得三日闲,围坐月下话团圆;又是一年中秋节,愿你合家团圆齐欢腾,共度中秋明月夜!

6、许一个美好的心愿,祝你快乐连连,送一份美妙的感觉,祝你万事圆圆,传一份短短的祝福,祝你微笑甜甜。中秋节快乐!

7、月圆人圆事事团圆,人顺心顺事事都顺。圆月已满,团圆的节日已到,烟花燃放的那一刻,将祝福送给您。感谢您的精诚合作,真诚的祝愿您节日快乐!

8、中秋佳节到了,送你三个牌子的月饼,略表心意,都挺不错:关键佳节吃全球通牌月饼;我的佳节吃我的,动感地带牌月饼;神州行牌月饼,我吃行。

9、花好月圆当空照,中秋佳节祝福到。祝你:工作登高好运罩,顺心顺意赚钞票,金条珍宝往家跑,爱情甜甜蜜蜜、幸福紧紧围绕。

10、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完美无缺。相聚共尝桂花美酒,一家团圆谈天赏月。祈盼家人身体健康,祝愿亲朋幸福和谐。更祝接收此信朋友,年年有此中秋之夜。

月是故乡明中秋作文

中秋月夜(组诗)。

陈强。

今夜,又是一轮玲珑的圆月。

我躺在他乡的温床上。

枕着一束束皓洁的月光。

连同缠绵深情的思念。

今夜的月光像海水一样清澈。

那日夜翻腾的碧浪。

仿佛摇曳着遥远故乡的缕缕情思。

那阵阵喧哗着的涛声。

像渔夫唱着一支亘古的雷州谣。

凝望着那轮圆圆的明月。

仿佛看到故乡窗前亮着的灯光。

默默守盼着亲人团圆的母亲。

思念的泪花湿满脸腮。

今夜,不知有多少人家举杯邀请明月。

多少绵延的乡愁,多少无声的诗句。

多少次被相思与梦折磨的泪水。

多少次默默深情的祈祷和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宵良辰,我想借助雪白的月光。

编织成一条圣洁的玉带。

把大海边的故乡与遥远亲人的心。

连结在一起。

让思念的翅膀舒展飞回故乡……。

思念。

在出门时把你的微笑蕴藏在心里。

你却把我的心素裹在温暖的.胸间。

我怀着美好的企望在都市里淘金。

你却抱着执着的期盼留守家乡。

从此,我们的心拉成两个半圆。

你在北纬的轨道上行转。

我在南纬线上运行。

我把智慧和正能量化成一盏盏灯光。

赐给都市一片璀璨的美丽和辉煌。

你把辛劳的汗水洒在丰腴的田野。

收割金灿灿的稻香和希望。

我心头的长河时刻翻涌着爱的源泉。

那阵阵浪花拍打着梦里相思的小船。

是黄昏的诱惑牵挂的泪花。

打湿我的脸腮和绵延的思情。

用八月的桂花酿成浓浓的美酒。

默默地邀请明月共饮满杯的乡愁。

今夜的月亮圆了又圆。

今宵的乡情浓了又浓。

我随手拾起一棵相思的红豆。

轻柔柔地托在微微跳动的心间。

仿佛撑托着一个缠绵的思念。

一轮皓皎的月亮悄悄地挂在。

窗前的桂花树梢上。

那股股清香怡人的气息。

熏浓了我缕缕涌动的乡愁。

在束束洁白温柔的月光下。

我孤身举杯望着明月。

大口大口地咬舔着故乡的月饼。

即使大盅大盅地对月痛饮。

总是吞不下这绵延的乡愁。

借问今宵良辰:“明月何时照我还”

那串串温柔的月光。

照耀着遥远的故乡。

也照在我无限思念的心田。

桂花。

八月的桂花像含情脉脉的少女。

踩着秋风的韵律。

在今夜皓洁温柔的月光下。

从容地走进我的诗行。

带着我缠绵无限的思念。

这棵桂花树,去年才栽下。

却在今年春季披上满树的墨绿。

恰似在外头漂泊的赤子。

心潮泛起一波又一波的秋水。

只等待一年一度季节的到来。

在秋风摇曳的八月里炽热绽开。

一束束一片片。

一阵阵一股股。

舞之蹈之,清醇怡人。

悠悠地飘落在我牵挂的心田。

今夜,让我醉闻着一阵阵清香。

捧诵着那首写满乡愁的诗句。

怡心地品赏着故乡的月饼。

仿佛聆听着家乡亲人串串欢笑声。

故乡。

去年的桂花蕴藏着那缕乡愁。

流落外头的我依旧把它藏在心里。

秋风萧瑟,摇醒昨夜的梦呓。

那些缠绵的乡韵。

飘落在八月季节的园田。

压满心头的思念,踌躇在。

飘香的桂花树前。

多少年来,城市的锋芒。

刺疼着流浪他乡赤子的伤感。

行走在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里。

像一只小船在岁月的长河漂荡。

日夜依恋着的故乡,像一个牵挂的词。

在我心间洁白的素笺里写满思念。

那绵延起伏的情思,多像大海。

潮起潮落喧哗着涛声。

仿佛是一支故乡亘古的渔歌婉转。

凝望着高耸入云的脚手架。

却无力再爬上惊心动魄的顶巅。

今夜的中秋月洁白似玉。

我静静地坐在桂花树轻拂着的窗前。

捧着远方捎来的醇香月饼。

仿佛托起一个硕圆的月亮。

连同一个亲切深情的故乡。

故乡的中秋节作文初中

故乡的中秋节别具一般情趣。这时的街上桃梨瓜果飘香,鸡鸭鱼肉丰盛,有钱和殷实的人家,可尽情采购。中午一顿丰盛的午餐是少不了的。晚餐过后,即准备赏月;在赏月之前,要准备祭月。祭月时,在一张大八仙桌上面,除放烛台和香炉外,几乎放得满满的——全是好吃的——不外乎菱藕瓜果,——当地的产品,家乡的风味。各家的瓜果可以不同,可根据各人家的口味和喜好选择,但祭月的桌上家家都少不了月饼。

人们在祭月、顶礼膜拜的同时,脑际也会浮现出月宫中嫦娥、吴刚忙碌的身影和玉兔的活泼可爱,以及吴刚用他酿制的桂花酒洒福人间。这时,天上人间一片和谐,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芬芳,和人们祝福的景象。

故乡的月饼,多种多样,大中小都有,口味极佳,而且价格也不贵,穷人家的孩子多少也能吃一点。记得我十岁左右,离家不远处,有一家姓谢的茶食店,老板叫谢远来,中秋前夕,忙做月饼几乎是通宵达旦,街坊邻里有时也去帮忙。我虽年龄不大,也要帮着摁月饼的包皮,可见月饼的热销,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故乡的富庶。在众多月饼中,慢慢产生了精品、名品、那就是自古以来的大名鼎鼎的“赖月”。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吃到瓜埠的“赖月”,赞不绝口。按理说他定都南京,南京什么好吃的没有,但他中秋时偏偏要吃瓜埠的“赖月”。于是“赖月”自明朝以来,就成了年年进贡的贡品,这规矩一直延续到清朝。说也奇怪,朱元璋爱吃“赖月”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是安徽凤阳人。安徽自古以来和我们江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饮食口味等,大同小异,基本是一样的。可你满清是东北来的满人,怎么也凑热闹,爱上了小镇瓜埠的“赖月”了了呢?可见“赖月”的口味、风味却有独到之处。“赖月”的配料和制法我不甚了解,但松籽、瓜籽、核桃、金橘饼、糖冬瓜等是少不了的,全用香油烤焙。它吃到嘴里,给人以香而不酽,酥而不糯,甜而不过,油而不腻的特殊感觉,这是其他月饼很难齐备的。于是“赖月”便出了名,延续至今,人们依然爱吃有加,且赞不绝口。

祭月之后,全家人围坐在桌旁,边吃月饼边赏月,其情依依,其乐融融,好不快乐开心!

故乡的中秋节,于我们小孩子,还有一种乐趣和玩法,那就是用砖堆成一座高高的宝塔。在堆的过程中,随着一块一块砖的堆砌,宝塔也一层一层地增高,家乡人美其名曰“步步高升”,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年轻人的未来富有深刻的内涵——吉祥如意。堆好后,围着宝塔嬉戏玩耍的孩子们,开心极了。

树叶,一片一片的飘落下来,带着秋的凉意,飞向远方。仿佛在告诉我们--家乡的中秋,到了。

家乡中秋的山,是美丽的。

光雾山那红似火的枫叶,把山衬托得红盈盈的。挑眼望去,一片红色的海洋。一阵风吹过,平静的“大海”也翻腾起来,蔚为壮观。偶尔一棵绿色的树嵌在一片红中,显得格外耀眼。走在树林下,飘落的叶子在脚下发出清脆的响声,为那寂寞的山林伴奏。秋天山上的雾,也格外大呢!一整片雾,环绕在山腰中。朦朦胧胧的,仿佛像一位羞涩的少女在跳舞。要是幸运,还可以遇见一条清澈得宛若一条明亮的带子的十八里溪。平静的水面淙淙地流着。偶尔一条顽皮的小鱼游过,使平静的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像打破了一面镜子。传说十八里溪经过了蜿蜒十八里,环绕着层层枫林,所以故名十八里溪。

家乡中秋的水,是美丽的。

这时,江面上在没有春天风采;也没有夏天的狂躁;更没有冬天的冷酷。它只是平静而轻缓的流淌着,仿佛与世无争,只独自享受着世外桃源的老人。早上,江面上早升起一股模糊的雾。这使江面显得更加神秘。夜晚,清冽的月光洒在江面上,时隐时现。岸边的灯光倒映在江面上,江面上也亮起了“灯光”。这时的江面,如繁星闪烁,就像马上要沉沉欲睡的样子。偶尔驶过的驳船,在江面上划开一道发光的带子,使整个江面轻轻地摇曳起来。

中秋时节,婀娜多姿的菊花;香飘万里的桂花;一枝独秀的三角梅等等相继开放。在中秋的花卉会上,总能看见许多美丽的花儿竞香开放。一股股香气迎面扑来。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心旷神怡。多少年来,古今多少著名的文人墨客赞花咏花,赞美菊花,桂花,梅花的人更是数不胜数。花开季节,人们都要去观赏。秋天的花没有春天的艳丽,也没有夏天的繁琐,更没有冬天的冰冷。秋天的花是恰当好处的。

家乡中秋的果实,是美丽的。

家乡的秋,总是那么美……。

中秋忆故乡散文

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生活过的地方,二十五年前的那个夏天。在脑海里将记忆的碎片一点点的拼凑,还原,一切又回到了原点,熟悉的那条街就这样在脑海里原封不动的被勾勒出来。

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小镇的街里,那里的房子矮而不高且门对着门,两侧房子的中间被一条刚修的水泥小路隔开,阳光透过整齐的青砖红瓦,一切是那样的祥和,安逸。路的尽头是一座码头,下面就是远近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烟波浩淼的骆马湖就镇守其北边不远处。码头上是石头垒砌成像长城般又高又长的石墙,一直蜿蜒到很远,那里是我儿时走过最多的地方。

长大后常常有人问起我的故乡,我会问他们乾隆行宫知道么?然后我会跟他们讲乾隆行宫的故事,据说清朝年间,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碑,后称乾隆行宫,而我们当地人更习惯叫它龙王庙。整座行宫富丽堂皇,黄绿琉璃装饰,红墙黛瓦。特别是每年的正月初九逢会,更是人山人海,前来烧香拜佛,祈福求祥的人络绎不绝。小镇建镇于明清之际,距今有数百年历史,除了乾隆行宫还有财神庙、陈家大院、御码头、水巷等众多古迹。

一到夏天,石墙上便坐满了乘凉的人们,拉着家常的妇女、摇着蒲扇下着象棋的老头。石墙下不远处的运河里,除了不时驶过的货船和常年无休的摆渡人,还有赤着脚蹲在岸边洗衣服的女人,她们娴熟的将衣服打上肥皂,用脚踩,用手搓。三三两两的女人凑成一堆,哼着小调,聊着家长里短,衣服就这样在她们手中又变的洁净如初。河里传来孩子们戏水的嬉笑声,他们像鱼儿一样在河里游来游去,时而躺在水上漂浮,时而拍打着河面激起漂亮的浪花。如今想来,这些都是风景。

因为生活在码头,难免每天清晨都会被轰鸣的拖拉机声吵醒,那是来拖沙子的拖拉机,它们总是从清晨就开始工作一直到夕阳落下。从小就晕车的我,讨厌汽车尾气和汽油的味道,但唯独拖拉机我并不排斥,喜欢拖拉机散发出来的那种好闻的柴油味,这大概是从小生活在拖拉机环境下的原因。

对门的王老三从十六七岁就开始跟着他父亲干活,给拖拉机装沙子,每装一拖拉机沙子便有一块钱的收入。二十好几的王老三跟他父亲一样有着黝黑发亮的皮肤,这是常年在阳光下暴晒而形成的肤色。大家都说王老三缺根筋,少根弦,但在我看来那是纯真,王老三爱笑也爱哭,有时候一包零食就能让他破涕而笑。王老三除了两个哥哥还有一个比他小几岁的弟弟,他们都叫他王小四。

与王老三相比,王小四的精明更加的突出,常常指使着王老三做这做那,稍不满意就是劈头盖脸的痛斥。邻居都说王老三父母心太狠,也不为他后半生着想,只知道让他玩命的干活,利用他的劳动帮他的兄弟们都成了家。后来王老三的父母亲都相继离世,来装沙子的拖拉机也越来越少。年近四十的王老三跑到父母的坟上使劲的磕了几个头,便离开了家乡,后来再没有人见过他。

我们居住的那条街道并不是很长,但足足住了百来户人家,人们都井井有条的过着闲暇而无忧的生活。每当夏日农忙时候都是我们孩子最开心的时光,大人们兴奋的在农田里挥洒着汗水,我们则在谷场上铺一张凉席坐在那里玩耍,追赶着那些随时来谷场啄粮食的鸡鸭鹅。看谷子的同时,我们最想听到的就是卖冰棍的吆喝声。那些卖冰棍的都是推着一辆二八自行车,后坐上的泡沫箱里装着让我们垂涎三尺的冰棍,嘴里像唱歌一样吆喝着“冰棍,卖冰棍喽”。小时候我有一个小猪存钱罐,为了不让家人发现我从小猪里拿钱,就用家里的大头针对准放银币的进出口,用针将银币的方向与那狭小细长的出口对齐,这样硬币就滚了出来,然后就用它们换来了一根根可爱又解暑的冰棍。

盛夏的正午,不忙的人们总喜欢在石墙脚下不远处的老槐树下乘凉,男人们喜欢赤着胳膊聚到一起抽着大前门打着纸牌,妇女们则搬着板凳围成一堆,有的打毛衣,有的磕瓜子,“王二丫和街西的`小伙私奔啦,就因为二丫父母嫌那男的没本事赚不了大钱死活不同意他俩在一起,听说都怀孕几个月了……”这时有人咳嗽了一声并使了个眼色,刚才还在绘声绘色说别人私奔的女人突然就装聋作哑了,原来王二丫她妈正往这边走了过来。“你家弟媳生了没有?前两天来玩我看就要生了的样子”“唉,别提了,又是个女娃,她那肚子就是不争气,愣是生不出男娃。”隔壁三嫂提起弟媳一脸的怨气,嘴里还嘟囔着这年头没有儿子怎么能行,生,还得生,直到生出儿子为止。靠在草垛旁就地而坐的李奶顶着一头湿毛巾正眯起眼准备打盹,听到三嫂说还得生的时候顿时来了精神头,“俺就不赞同你的说法,非要生儿子,俺一辈子四个儿子,到头来谁管过俺,没有一个!”

八十二岁的李奶一直一个人住,很少看到她的子女来看她,偶尔回一次,还是因为李奶生病住院,四个儿子都不愿意把李奶带回家里照看,就连看病要出的钱都左推右搡,最后还是村领导出面才解决了药费问题,出院后李奶奶又回到了自己的老房子里。李奶的老伴早前不到四十岁就因得病撒手人寰了,年龄稍大的老人都说李奶这辈子真不容易,年纪轻轻就守寡,干活可是一把好手,硬是咬着牙关把几个儿子都拉扯长大。也有人问,“为什么李奶当初不改嫁啊?”“改嫁?谁要啊,拖着一堆拖油瓶,后来也有人给她介绍到邻村去,条件是最多给带两个娃,她死活没同意,说娃还小都需要她。”

七八月的晚上也是格外闷热,有的人家会把电视放在外面,然后就围了一帮大人小孩;也有人直接把用藤条编织的简易木头床搬到外头,上面用四根竹竿撑起一张蚊帐,人睡在里面倒也觉得清凉许多。

九点以后,在外面看电视的人也就越来越少,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句着火了,大家都立马从家中,蚊帐中纷纷跑了出来,原来是李奶奶的房子着火了。

大火烧的很猛,一股股黑烟从房顶腾空升起。那时没有火警意识,人们更不懂得如何报警,只知道各自从家里拿来水桶,盆,还有棉被,大伙都纷纷加入了救火之中。手忙脚乱的同时人群中有人突然大叫一声,李奶还在屋里。这时大火已蔓延到屋里再无法进去人了。

第二天,我夹杂在人群中看着李奶家被烧的面目全非的房子,和抬在门口的那具盖着白布底下被烧得蜷缩成一团的李奶的尸体。有人在哭,哭的很有节奏并富有感情,听说那是李奶的几个儿媳。

有人说李奶家着火就是因为蜡烛,从我记事起,就没看见李奶用过电灯。

后来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能一直生活在那里会是怎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怀念我的家乡,我生活过的那条街道。想象着自己还躺在过去的家中,甚至床的方向,屋子里的摆设,都还一如从前。我就这么赖在床上,听着母亲一遍又一遍的叫我起床。

许多年过去了,我曾居住过的那条街早已被新建的大桥而取代,若不是那承载着历史的石墙还在,我甚至不敢相信那座现代化大桥下面曾经就是我的家,那里有着我太多的记忆,一点一滴都深深地埋在那里。有人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故乡梦,我的故乡小镇更有它独有的“沉香”,无论走到哪里,它始终都在我的心底,虽然我只在那里生活了十七年,但,在我的脑海里我已在那过完了一生。

月是故乡明中秋作文

每当中秋月色渐浓,我吃着月饼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的祖父,就像他生前喜欢和别人谈起我。

有关他的记忆,是一种清晰的记忆。这个与我生活三十多年的祖父在一个悄无声息的中秋月夜悄然离我而去。他在84岁高龄时去世了,是伏在我的父亲怀里长眠不醒。丧事办得挺热闹,可谓极尽哀荣。灵堂设在刚新建的祖屋庭院里,入殓的时候院子里外跪满了白花花的人影,从城里请来的唢呐吹起清越哀婉的乐曲,在枝繁叶茂的榕树上空回旋荡漾,浓浓月色伴随着女眷们嘤嘤的抽泣,送葬的喇叭声在夜色渐浓里走得很远。送葬队伍在鞭炮声的引导下,一路抛洒下漫天飞舞的纸钱。祖父活着的时候,一辈子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币。于是,一切丧礼过去了,乡村又恢复了往日的沉静。祖父的人生就这样宣告终结了。既然他老人家已经完成了生儿育女的使命,就应该离开。而我在月光笼罩中不禁回想起生命本是一个链条,一节一节下传,穿越在时光的隧道里。庭院里不时弥漫着似曾相识的气味,却无时无刻地告诉我祖父与我同在。

当我在月色渐浓的异乡独饮寂寞时,脑海里总是浮现祖父的身影。祖父出生于上个世纪初期,那也许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贫弱的一个时期。他身高1。76米左右,身材硬朗,相貌堂堂,年轻时是一个标准的男子汉。我从我父亲和姑姑的容颜可以看到祖父当年的模样。记忆中,祖父的人生总是与牛联系在一起的,祖父的体味时常带着牛味,在村子里他犁田算是能手。这头牛伴随着他从农村分单干直至1992年,时间相隔,每到春种与秋种时节总是背着一只装满开水的小水壶,早上七时牵牛犁田……晚上五点多钟才回到家里。那时作为孙辈的我,有时跟着祖父在田里割稻,随着呼哧呼哧的喘息,那头白发也在月色辉映稻丛间一高一低地晃动,成为一幅美丽的风景。据祖母说,祖父是耕田的一把好手,赶牛、耕地、耙田、种水稻、种花生、养塘鱼样样都行。

清风凉凉、河风习习的村子见证了祖父一生时光,往事并不远去,而记忆永续。他一生从不喝酒、抽烟、赌博,性格率真,眼里藏不得半粒沙子。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他遇到不平事,总是自言自语,甚至用手指敲击着床板,神情比较激动,旁人很容易看出他的愤怒。在乡村生活中,我自懂事起,我发现他从来不主动欺负别人,但是也没有允许外人欺负家人。有一天,不知是哪位邻居青年骂了祖母,祖父得知,暴跳如雷,亲手挑着扁担要跟人家打架,村子里的人都怕祖父,怕他的严厉刚烈,我们作为孙子一辈也很怕。但我也发现他有柔情的一面,他在喜爱雷剧的同时,专门钻研唱腔的一板一眼,尤其是拉二胡,掌握得很到位。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有一个业余雷剧团,每次村里的雷剧爱好者在夜间的榕树下,祠堂里奏雷曲,他都负责拉二胡。记得有一次,蛙鸣鼓噪,月华如水,我和大我三岁的堂兄赤脚爬到一棵高大的榕树上,晃荡着腿听大人们排戏,也看到了祖父忘乎所以的神态。每次他都拉得声情并茂,受到人们的啧啧称赞。祖父虽然保守固执,但他对知识分子还是相当崇敬。他一辈子没有交上一个官人朋友,却与下放到我们村里工作的外地人韦老师成为莫逆之交。同时,他对村里喝过墨水的人也比较敬重,他比较喜欢与文化人交谈,特别是喜欢对我们年轻一代谈起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村里出了一个毕业于广州黄埔军校的陈鳌前辈,他的语气总是充满着无限的自豪和骄傲。在我如银似水的童年,我经常与祖父在一起,有时跟他在祠堂里谈论世事,有时跟他去姑母家看雷歌演出……常常看到他为一件小事而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候他明知道不对的事情,还是固执己见,据理力争。现在我终于理解祖父在村里生活的无奈,他那暴躁的情绪,也是在日复一日的对生活的焦虑中形成的。当我成为别人的父亲时,我觉得现在的我跟祖父没有任何差别,在对孩子的良苦用心上,我清晰地感觉到了那份茫然,焦虑与困惑,但我比祖父、父亲幸运,比他们更多选择的机会,比如生活环境改善,教育条件提高……即使如此,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仍让我这个年轻的父亲产生出苦闷感和挫败感。如今祖父故去了,我才想起他老人家的种种恩情来。

现在想来,在我这个充满田园牧歌的乡村里,祖父是一个真正的遵守信用人。自我懂事起,他不像一些左邻右舍去赊人家的肉、鱼,或者赊村里店铺的东西。他有钱就买,没有钱,人家主动赊给他,他也不要。他吃饭动作很特别,端起饭碗,一下子就吃完,据说,在生产队时,村里吃饭最快就是他。他干什么事情,动作很利索。他念过几年私塾,国文基础扎实。在我出世后,他给我取名最初为“祖桥”,用意不言而喻,后来又改为“赞(谐音为钻)荣”,意则为以刻苦钻研为光荣,寄托他的美好的愿望。他常常在春节前夕免费为乡村题写春联,这也是他在一年之中最风光的时候。每逢中秋佳节,我便回到离县城20公里的村庄,有时陪着祖父,尽量找些让他高兴的话题,但谈着谈着,有时祖父会忽然坐着发呆,只是凝望着天空上飘动的几片白云,似乎沉浸于某种悠远的思索。有一年,中秋节的晌午,碧蓝的天映射着随岁月流逝而褪色的瓦房,闪烁着金子般的光泽,皱纹似的村巷的光滑石板上坐着一些谈论农作物收成之类的人们。在榕影斑驳的树荫下,祖父正坐在石椅里打盹,显得那么安祥、淡然、和谐。那年祖父虚岁八十,部分头发变成了银白色,眼睛有点老花了,胡子也有些变白,但腰杆还是挺直的,全然看不出半点佝偻疲态,精神比较饱满。不难想像祖父曾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汉子。但祖父还是把几十年岁月带来的印痕一览无遗,就像给我展现数十年后自己衰老的模样。此时,我心灵深处有了犹如胆怯、弱小、无助的孩子对大人般的依恋和渴望。

稼木依旧,炊烟依稀,曾经生生不息的村子像草本植物,在季节的尽头似乎老去枯萎。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祖父走的那天,毫无任何征兆。听父亲说,祖父晚上身体有点不适。父亲便送其到村里卫生站打针,医生建议我的父亲送祖父到镇医院诊治,不料刚到村门口,也就是祖父的祖母坟墓(据祖父生前说过,其祖母最疼爱他)附近,祖父对我的父亲说:“生(父亲小名),我不行了,快把我送回祖屋。”话说完,祖父便闭上眼睛,永不醒来。

祖父在世的一个早晨,我回了一次老家,年久失修的老屋已经坍塌,比祖父更像一个日薄西山的老人。祖父便约父亲及我到山岭走一走,我心头隐隐约约意识到祖父为他的后事着想,行了大半天,最后来到自家竹林。祖父说,他死后就埋在这里,可以看到前面一望无垠的南渡河以及一马平川的被誉为“雷州粮仓”的东西洋,一湾清流从其脚下缓缓东流,风水很好。父亲说,祖父看到了他的生,他看到祖父的死,也许是机缘。在村里生活八十四个年头,五十多年没有去过县城的老人,终于他骨灰及灵魂与土地三者合一了。只有8月我为他拍的几张照片一直放在家里,面对它,我常常有一种恍惚,感觉祖父并没有离开,他只是在另一个世界里静静地守护着我。

中秋忆故乡散文

窗外的柳花在漫天彻地地飘扬,它迷离的影踪惹起了我飘忽不定的心绪,以及对于过去那长长的、似水流过去的岁月无尽的回忆。在那些温暖的空气里,柳花一样恨逝的点点滴滴,如今对我已成弥足珍贵的桩桩件件,它们能使我找到人生本真的最初。故乡的春事是涌动的、烂漫的。这个时候大约正是梧桐花开、紫香翻飞的时节,故宅和老街的上空笼罩着我芬芳的思念,记忆就如一群群的蜜蜂,忙忙碌碌、进进出出地围绕着旁枝侧欹的老桐树那香气四溢的紫色花丛,我想,那是旧家老树焕发青春最欢欣的时刻了罢。

宅院旁老梧桐树那巨大的荫翳曾经遮蔽着我快乐的童年,老学古修公在孩子们的围绕当中端坐树下,有多少个桐花乱坠的日子里,他老人家荒诞离奇的故事演绎着古老的传说,在孩子们的心灵里种下快乐与向往。在我还不知道也读不懂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的时候,实际上我已经在受着他和它的熏陶了,这不仅是因为以地域的概念来说我的家乡就是蒲松龄的家乡,也不是说他曾经就住在崂山下宫写过那株名叫“绛雪”的名花耐冬,而是因为我童年所接触的民间传说,都具有聊斋的风格和滋味,实际上我们那儿对吹牛神侃、讲经说古的人就谓之“聊斋”,修公就被大人孩子们尊奉为“大聊斋”,这样的头衔名副其实,品位已经很了不得了。自崂山的乡野村庄、山畔海角,到那现代文明开发尚未波及之地,即使一山一岭、一村一路、一木一石,遇见妇妪童叟尚能攀谈之人,定能指你以幻迹并告之以奇闻,而这些传说在我旧年的蒙昧之中,是伴着我血肉的生长给我以灵魂之膏腴的。

随举怪石一例,却并非以石为证,尽管崂山多的是奇石,远看崂山峰岭之上,各种拟态的石状遍布纷呈,象蒲扇的、象耙犁的、象蟹子甲、象石老人,它们经年地伫立在那里、不懈地注视着人间,任一块有形之石必有其远著的声名。单说我们村外五里,流清河边荒草路旁有一巨石,形状类似巨犬却混身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窟窿洞眼儿,它当然有名,我们叫它“狗窟窿石儿”,奇则奇矣,你若不惮烦足累,请随我沿着水清流缓、芳草夹岸的流清河再走去五里,这里又有一巨石卧在路边。又是石头!这有什么奇怪!可是你再仔细端详,你就定会为造化神工所惊呼感叹了,因为这块巨石与前面的一块惊人地相似,无论大小形状姿势神态都异曲同工惟妙惟肖,它当然也叫“狗窟窿石儿”,在你惊异欣赏的时候,我就可以给你讲讲这对石头的来历了。话说当年有证无考之岁月、似是而非之年代,崂山还是海上仙山、胶州还属世外桃源之时,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游历仙境,在深山阅此二石称奇,随欲携之以归,他以睫毛为杖担此二石迤俪行来,路遇一砍柴拾粪老者,却有几回相识,因为当时神仙和乡民的不同还不是分得很清,真正是同在一片蓝天下,过的是一样的光阴岁月。老者一见铁拐李就乐了,要象往常一样打趣几句,正好见他吭哧吭哧累得直喘,就说:“你个贪心的老神仙,不拾粪不砍柴倒捡了对大石头,我看看这是用什么扁担掮着?眼睫毛啊,小心折了砸着脚!”

铁拐李正在暗中使劲,经老者这一说,劲一松气一泻,“嘎吧”一声眼睫毛断为两截,就留下了这两块间隔了有五里地远的石头在这里,铁拐李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吹胡子瞪眼一顿足,回南海去了。

当时修公讲得还要绘声绘影、有趣得多,而且阐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特别是对不懂之事千万不可多嘴多舌的圣人训诫。

记得那时说话既不可轻易多嘴,而该说的时候说得不得体更不行。我们那里当时狐神之类的踪迹经常是与乡人的生活融会交织的,经常有装神弄鬼的事情迷惑了愚人的传闻,只不过像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面迷人而聪慧的狐仙却轻易遇见不着,老人们嘱咐年轻人万不可不辨真假而受骗上当。在这方面修公也是有经验和智慧的,他讲述过自己引以为豪的`一段经历。据说后山老狐狸的修炼已经功成业就,寻思着不想再做狐狸了。不知从何途径修公耳闻了这件事情,他算计着老狐狸这天早晨该有所动作了,天蒙蒙亮的时候他就去后山打柴。在老狐狸出没的地方,樵夫们这些天不是丢了外衫就是不见了烟斗,今天修公屁股刚挪了一个窝草笠就不见了。天光见亮的时候,老狐狸终于忍不住扭扭捏捏地来和修公搭讪,它穿着布衫、带着草笠、嘴巴里叼着烟斗,朦胧看去还真是人模人样的,它两腿站在那里斟酌揣摩了半天,搞不明白修公的心思,但还是开口了。

“天混混,地混混,老人家,你看我,象个神?是个人?”

修公没好气的说:“你不象个神,也不是个人,你是个臊狐狸!”因为修公正为丢了草笠而生了一肚子气呢。

不用说老狐狸丧气了,恨恨地在修公的草笠里边放了个臊屁,就头也不回地溜了。修公当时说:说你神(人)你就神(人)不神(人)也神(人);说你不神就不神神也不神!如果不是修公这次晓究竟、明事理地回敬了老狐狸一嘴,不知狐狸成精还要迷惑多少的愚氓之人呢。只是不知为何多年以后,修公的这句话现在被那些人面精怪们借去演绎成了这样的法则: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管是人世还是鬼域,都是有约定俗成、各自成章的游戏规则的,有时两者之间还是可以互相借鉴、套换与交流的,老狐狸可以借人言成精,狐怪横行我们是有责任的。

故乡的中秋节经典散文

故乡的中秋节别具一般情趣。这时的街上桃梨瓜果飘香,鸡鸭鱼肉丰盛,有钱和殷实的人家,可尽情采购。中午一顿丰盛的午餐是少不了的。晚餐过后,即准备赏月;在赏月之前,要准备祭月。祭月时,在一张大八仙桌上面,除放烛台和香炉外,几乎放得满满的——全是好吃的——不外乎菱藕瓜果,——当地的产品,家乡的风味。各家的瓜果可以不同,可根据各人家的口味和喜好选择,但祭月的桌上家家都少不了月饼。

人们在祭月、顶礼膜拜的同时,脑际也会浮现出月宫中嫦娥、吴刚忙碌的身影和玉兔的活泼可,以及吴刚用他酿制的.桂花酒洒福人间。这时,天上人间一片和谐,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芬芳,和人们祝福的景象。

故乡的月饼,多种多样,大中小都有,口味极佳,而且价格也不贵,穷人家的孩子多少也能吃一点。记得我十岁左右,离家不远处,有一家姓谢的茶食店,老板叫谢远来,中秋前夕,忙做月饼几乎是通宵达旦,街坊邻里有时也去帮忙。我虽年龄不大,也要帮着摁月饼的包皮,可见月饼的热销,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故乡的富庶。在众多月饼中,慢慢产生了精品、名品、那就是自古以来的大名鼎鼎的“赖月”。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吃到瓜埠的“赖月”,赞不绝口。按理说他定都南京,南京什么好吃的没有,但他中秋时偏偏要吃瓜埠的“赖月”。于是“赖月”自明朝以来,就成了年年进贡的贡品,这规矩一直延续到清朝。说也奇怪,朱元璋爱吃“赖月”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是安徽凤阳人。安徽自古以来和我们江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饮食口味等,大同小异,基本是一样的。可你满清是东北来的满人,怎么也凑热闹,爱上了小镇瓜埠的“赖月”了了呢?可见“赖月”的口味、风味却有独到之处。“赖月”的配料和制法我不甚了解,但松籽、瓜籽、核桃、金橘饼、糖冬瓜等是少不了的,全用香油烤焙。它吃到嘴里,给人以香而不酽,酥而不糯,甜而不过,油而不腻的特殊感觉,这是其他月饼很难齐备的。于是“赖月”便出了名,延续至今,人们依然爱吃有加,且赞不绝口。

祭月之后,全家人围坐在桌旁,边吃月饼边赏月,其情依依,其乐融融,好不快乐开心!

故乡的中秋节,于我们小孩子,还有一种乐趣和玩法,那就是用砖堆成一座高高的宝塔。在堆的过程中,随着一块一块砖的堆砌,宝塔也一层一层地增高,家乡人美其名曰“步步高升”,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年轻人的未来富有深刻的内涵——吉祥如意。堆好后,围着宝塔嬉戏玩耍的孩子们,开心极了。

中秋忆故乡散文

故乡和月是联系在一起的,看到了月,也就看到了家,看到了家中守望的亲人。故乡的那轮明月,依旧散发着银色的光辉,淡淡的洒在小小的山岗上。乡间的.小路上是否还有辛勤的农人披星戴月的影子?至今,故乡还传唱着一首古老的童谣:“月光光、照四方,照得禾杆姐姐洗衣裳,衣裳洗得白当当,送给弟弟上学堂……”悠悠童谣展现出的是一幅恬美、圣洁的月色图。

那时节,庄稼已收割完了,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又在月光下燃起袅袅炊烟,院子里的老桂树正恣意地散发着酝酿了数十年的清芬;那时节,我总是一个人爬到屋后的山头上,静静地守候月华。圆润如玉的月盘缓缓地移动在浩瀚无垠的苍穹,我走,她也走,我停,她也停,静默无声地为我照亮登山的小径。透过枝叶婆娑的树木,洒下斑驳的光影,让颗颗夜露如珍珠般晶莹剔透,在微风的拂动下,滚来滚去,构成一幅光影绰约的绝美画幅,为我洗去登山的疲惫。

独自站在山头,沐浴着月色,便想起老祖父独酌着母亲酿制的桂花酒时,老是讲述月亮的故事。翘首明月,又看见月宫里那棵影影绰绰的桂树。斫了又合、合了又斫的桂树和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的月儿,还有捣药的玉兔,以及嫦娥,一起被揉进了中秋,秋水一般温润着几千年延续不绝的亲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圆月,载满了思乡之情,就像母亲酿制的桂花酒那淡淡的香气,把天地岁月孕育成今夜的楼台、月色,暖暖地占据着人们的心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尽管也有四序轮回,尽管也有阴晴圆缺,但故乡月在我心中永不沉落,永不黯淡,永不泯灭。它总是一部无以穷尽的大书,常系于远方赤子的心头,任你如何重复地读,也琅琅上口,永远都不厌倦。

赏中秋思故乡作文

中秋节是个合家团圆的喜庆节日。你知道赏中秋思故乡。

作文。

中秋的月最美丽,是那样诗情画意;中秋的月最妩媚,是那样柔情似水;中秋的月最明亮,是那样如水似镜;中秋的月最多情,总让人缠绵难入睡。

夜晚,倚靠在窗台边,抬头仰望夜空,明亮的圆月悬挂在空中,让人遐想无限。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萦绕耳旁,在这朦胧的月色中,我也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家乡,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地方。

当春燕呢喃时,这里的景色最迷人了。不信你瞧,那红的、白的、蓝的、黄的、还有叫不出是什么颜色的野花,会使你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成群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蜜,花蝴蝶煽动着美丽的翅膀,翩翩起舞,伶俐的小鸟在枝头唧唧地叫个不停,给这寂静的乡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当你漫步在这乡间小路上,偶尔还会碰到成群结队飞舞着的野鸡。那情景,令人目瞪口呆,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当夏蝉高唱时,遍地长满了西瓜。你看,那茂密的绿荫下,藏着一个个戴着绿帽子的大西瓜,它们果实又大又圆。这时,我们这些贪嘴的孩子来了,弯着腰,在瓜田中寻找着,嘿,好大的西瓜啊!伙伴们不管三七二十一,掐一个就往家跑。等我们吃完西瓜时,每个人的肚皮早已圆得像个大西瓜。

当秋风送爽时,这里的景色更是诱人。特别是田野里那一片稻子,离它老远就能闻到一股浓郁香气。一棵棵秧苗上挂满了稻粒,一眼望去,像是一个金色的大地毯,铺在了黑乎乎的土地上。

当冬雪纷飞时,这里显得格外幽静,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大雪把乡间装饰成晶莹的世界,使乡村更加绚丽多姿。

渐渐地,我进入了梦乡……。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在这天,人们坐在月亮下赏月光、吃月饼。这不,趁着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一家也开始赏月光、吃月饼了。

我们全家人围站在阳台上,把大团圆月饼分成几块,分着吃。这时,我望向了远处的月亮。虽然说“月到中秋分外美”,可今天的月亮似乎周身围绕这一股叫做“思念”的愁云。这时,我想起了远在他乡的好朋友----苗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描述了我此时的心情,不知她现在是否也在望着月亮,思念着远在他乡的我呢?只是月亮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思,那股愁云已经消失了,仿佛在告诉我不要太悲伤。现在的月亮特别明亮,圆月像一只雪球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像水似地泻向大地。几朵灰白色的、轻纱似的云陪伴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月光洒满了我的衣服,温暖着我的心。我觉得太阳的温暖过于热烈奔放;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这温柔恬静的月光,才能这般地恰到好处。我的周围被月光照得雪亮。月光透过斑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挂下来,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碎银。月光照得树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婀娜多姿的柳树的稀疏的倩影,别提有多美了。

爸爸告诉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那天,相传,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那里面有黑色的影子,那就是广寒宫里的嫦娥、吴刚、玉兔和桂花树。

夜幕渐渐降临,一轮明月徐徐上升。又是一个中秋夜,又是一个不眠夜。一家人品着饼,赏着月,本是如此,可亦为何,看着那似玉盘般的圆月,吃饼的念头固然烟消云散。只是抬头望着那明月,低头看着那柔和的月光,心中有许多感想。

想到了外公外婆,他们年事已高,可还却在田里耕种在家里喂猪养蚕。记得小时候外公常常牵着我稚嫩纤细的小手,带我去捉蚱蜢,蛐蛐,伴我去摘瓜果蔬菜。外婆也很疼我,不过她可不会像外公那样带我去捉昆虫,摘水果。外婆的厨艺很好常常给我做好吃的。到晚上了就把我抱在怀里,给我叫故事哄我睡觉。等我睡着了,就把我抱到床上,盖好被子。想到这些,我的心有些酸,有些甜。

想到了大舅家的蚕。每当我这个闹事小大王到大舅家,大舅家的蚕都别想活了,因为调皮的我把蚕当游戏,一看见就给我整死了。也不知现在大舅家还有没有养蚕。

天越来越冷了,妈妈叫我回家,我心里并不想,因为我那双眸,并没有停留在月亮上,而是被月亮停留在了往事与思念上。真的,好想回到家乡。那个满是回忆的地方,那个童趣不褪的地方。

这个中秋节,我难以入眠,还在沉思着家乡的美好事物。想着想着我好想已近身至家乡,看着那多年未见的家乡与朋友还有外公、外婆,我哭了。可是当我醒来,一切却不以为然,是梦。披上一件衣服,我又走到院子里,看着那明月,心中的思感更多了。

中秋忆故乡散文

时光的快车,一恍又把我们带进了金色的秋天。今夜,有倾城的月光温柔地映射下来,惊落了片片红叶和一树的桂花,幽幽的花香随风轻送,原来,这一季的中秋,又悄悄来临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又依稀忆起儿时的乡间村落,家家户户围坐在庭院里,焚香拜月,对着篱畔的菊花,吃着香香甜甜的月饼。

都说青年人喜欢畅想未来,老年人喜欢怀念过去。我开始在想,自己是不是老了?也许是已经老了,因为近来总是喜欢怀想过往,尤其喜欢怀想那些童年旧事。

都说节日是孩子们的专利,一点不假。反正我小的时候,总是喜欢过节,总是盼望着节日的到来,过了大年盼元霄,过了元霄盼端午,过了端午念中元,过了中元望中秋,过了中秋想重阳。

究其原因,是因为那个年月,生活还很不富足,每每逢年过节,不但有不少好吃好喝的,而且还不用干活,这对于小孩子来说怎么会不喜欢呢,怎么能不喜欢呢!而在诸多的节日当中,于我最为留恋的又要数中秋节了,因为中秋节能吃上甜如蜜的月饼。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喜欢甜食是大多数孩子的天性。只是我的这份天性大概要比别的孩子来得更“猛烈”一些吧,以至于大人们常常要说我是一个“小馋虫”了。

回想起来,那时所谓的月饼,其实不过就是非常廉价的“蜜酥饼”和“五仁饼”,尽管是些廉价的饼子,于小时候的我来说,却是天下最美的美食了,想想那时可真是傻得可爱。每每赏月时,还有那么多花生之类的干果可供选择,可我,却独独钟爱蜜酥饼。也难怪,因为花生等都是自家载种的农作物,虽然不能经常吃,但平时还是有机会吃到的,唯有这月饼,一年只能尝到一次。而仅仅的一次还要定量,每人绝对不会超过两只,我估摸当时的我最少也能吃下五只。如果那时会有人要问我人生有什么理想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就是想要吃饱一顿月饼了。

记得第一次赚到了钱,也就是采到了一些山货拿到合作社(供销社)的收购站换到了我人生当中的“第一桶金”的时候,我第一时间便跑到了副食品柜台,想用这山货换来的钱,再去换柜上的饼子。可当营业员问我有没有“粮票”时,我连吞了几口口水之后说,没有。唉,原来这月饼除了要钱之外,它还要粮票。

于是,我只有望饼兴叹了。

于是,对于月饼的渴望,我只能寄托在中秋节了,只能寄托在中秋节前后,来自母亲的奖励上了。

说起这个奖励,是母亲为我们兄弟姐妹设立的一项奖励制度,就是对于我们当中表现好的,在中秋节前的几天内,会每人奖励一只月饼,那时的我们谁都想先尝为快啊。可我小时候因为淘,从来都算不上一个乖孩子,因此这个额外的奖励于我一般是无缘的。

“我一定要拿奖!”自从历经了“粮票事件”后,我那幼小心里就发出了一个获奖宣言,并从此开始了我的乖孩子的人生历程。

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我的各项指标终于达到了母亲评奖标准的下限,我也如愿地第一次挤进了得奖行列。当双手捧过奖品——一只月饼的时候,我恨不得一口就要把它给吞了下去。可是我又不能,因为在这一瞬间,我又想起了我的一个小伙伴,我的一个远房的姐姐,不对,按辈份我应该叫她小姑,尽管她只比我大两岁。

远房小姑的小名叫桂花,是村里有名的乖乖女,在大人们的眼里,她什么都是好的,不但心灵手巧,听人们说还是个美人坯子。不过当时的我是看不清这些的,我只知道她的眼睛比我们要大一点,皮肤比我们要白嫩一点而已,当然还有山歌也唱得好。自从看过电影《刘三姐》后,大家都称呼她为刘三姐了。当时的我总觉得大人们对她有些偏心,其实,我的山歌唱得也好,这一点连小姑都是认同的,她有时甚至认为我的山歌比她唱得还要好呢,可那些“可恶”的大人们却没有一个人称呼我为阿牛哥。“怀才不遇”的我,于小小年纪甚至就开始要感叹世道的不公了。

我能取得明显的进步,能够获得母亲的“大奖”,其实是小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们一起上学,一起放牛,一起砍柴。上学时我们是同桌,是她教我做好了作业;放牛时是她帮我看住了牛,从此那牛没有再去偷吃了队里和邻居的庄稼;砍柴时是她帮我捆好了柴(我因年纪太小而不会捆柴),她还经常会带一些豆子、花生之类的果子分给我吃。于是,我最终决定,把奖品用作业本纸包好,装在了衣兜里,要和我的小姑一同分享。

这下完了,我想,我总不能拿这一团泥去同桂花小姑分享吧!我别提哭得有多伤心了。

于是,我就开始从心里埋怨起姑姑来了,甚至觉得姑姑她来坏了,进而觉得这个罪魁祸首就是姑父了。如果姑姑她不来,母亲肯定不会也不可能那么早去洗衣的,也就可以避免我的这个“悲残事件”了。

原因是姑姑头一天同姑父吵了架并打了架,一气之下跑了回来。

说起我的姑姑,其实她也很可怜。姑父是个铁匠,除练就了一身好手艺之外,也练就了他那火爆的脾气。因此,姑姑挨打也是经常的事情,结果就是姑姑三天两头地往娘家跑。头天姑姑回来的时候两眼就肿肿的,身上更是青一块紫一块的。这天吃过早饭当我们出工的时候,姑姑就帮她的嫂子我的母亲拣起一大堆脏衣服到小溪上浣洗了,好心的姑姑酿造了我的悲剧。

之后,每年的`中秋,照例我都能得到一份奖品,只是每次考评,我的排名都能相对靠前一些,直到最后的名列前茅。当然,我也会照例同我的小姑一起分享我的奖品。

到了后来,后来我去了镇上读书,去了县城读书,去了省城读书。而桂花小姑,在念完小学后就辍学了,虽然老师也有到过小姑家去动员她的父母,说小姑的学习成绩好,是个难得的好学生,要求让她继续念书。可小姑的父母一方面强调家庭负担重,因为小姑还有一个哥哥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另一方面认为女孩子书念得再多再好都是帮别人念,因此任老师他怎样做工作,他们就是三个字和五个字:“不答应”“坚决不答应”。当小姑得知自己再也不能和我们一起去镇上读书时,也曾偷偷地哭了,还将一本只写了几页的笔记本送给了我,说她已经用不上了,那一刻,我分明看见了她微笑的脸上闪烁着泪花。记得当时我还骂了小姑的父母几句,可小姑说不要怪她父母,要怪只能怪自己的命不好,为什么她只是个女孩子呢,边说边哭她就跑开了。我知道,她的内心对农村重男轻女的观念是有不平的,也是有怨恨的,因为他的哥哥学习那么差那么烂还不是照样在镇上读书,并且他父母从来就没有要停他学的意思。只是习惯了做乖乖女的小姑,无力也无心去抗争罢了。

故乡的中秋节作文字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小编收集了故乡的中秋节。

作文。

欢迎阅读。

秋天,嫩嫩的季节,树叶一不小心就掉了;八月,浓浓的月份,桂花香飘中有着欢乐的气氛。八月中秋,点缀着整个漫长而无生机的秋天,使秋天更具有魅力。在桂花树下,泡一壶好茶,在欢乐的气氛里和亲朋好友一起肆无忌惮得聊天,这就是故乡八月中秋最美的时候了。

一年的中秋总在国庆节前后,这可乐坏了我们这些小孩,因为学校通常会在星期六、日不可,然后来一个特长假,那样我们就可以尽情地玩了。大人们也很高兴,因为可以跟家人好好团聚一下。所以,气氛在不知不觉中融洽起来。中秋前,人们就开始忙了,为小孩买衣服,为祭祀祖宗而准备,为赏月买月饼、鞭炮,等等,都有。在故乡,人们不会去买精装的月饼,通常是在一些附近的面包店里买自己乡人做的月饼,没有装饰得很漂亮,却实惠,2元一块,里面还有鸡蛋。但尽管很便宜,在故乡那片穷土地上,这算是奢侈的了。小时侯最喜欢吃这种月饼了,金黄色的诱惑,常常使我向妈妈恳求切给我吃。结果第二天喉咙嘶哑,于是就不能吃了。但经常会忍不住去偷吃,或者忍着痛大声喊,以欺骗爸妈喉咙不痛了,后来在一次谈话中得知妈妈那时是知道我喉咙还痛的,但还是给我吃了。现在想来,觉得很好笑。在吃的时候,还经常为鸡蛋的大小而和姐姐争吵,最后通常被爸妈打,不欢而散。吃月饼好时,没有用刀子或叉子,也没有如同绅士般慢吞细嚼,这样的吃法在村里会被人当另类--这小子给我装起斯文了!通常我们都是狼吞虎咽的,管他什么风度不风度的,有得吃,吃得多就风光。最后,咽着了,用手捂着喉咙吓转,这时妈妈会给我端来茶水,让我慢慢解渴,还拍着我的后背说:急什么啊!家里有没有让你给吃穷了。现在想来,大概是那时对月饼的渴望吧!毕竟在平常的生活中上很少有的。现在搬进了城里,扮起了斯文,觉得对不住老乡,后来回老家看时,发觉大家一样,都被时代的文明所影响,也就不会怪自己了。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

春节的时候,虽然恰逢农闲,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独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变迁。

你看,农家餐桌上,除家禽肉类,传统的蔬菜等食品外,越来越多的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肉类、蔬菜、海鲜。

“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中秋节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

我的家乡。

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盼望已久的中秋节终于来了,人们兴高采烈,以各种节目形式来欢度这个传统节日。这天刚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里聚餐,庆祝生日,共度佳节。

来到酒店门口,哗!那里人山人海,连泊车的位子都没有了,人们把酒店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幸好我们预先订好了四张桌,看到整个饭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欢乐景象,我心里特别高兴,尽情地品赏着各种各样的海鲜和名菜。

吃完晚饭,我们就到海滨泳场看花灯。这时,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又大又圆,把整个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气特别好,九点十五分,我们来到目的地时,沙滩上已经灯火辉煌,游人如织了。我们沿着沙滩一边观赏一边向前走。走进大门,“奇灯异彩耀水湾,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

对联。

则提醒游人千万不要忘记了在此赏月的大好时光。进入泳场,只见偌大的泳场里到处都是火树银花,奇灯异彩。游人的欢歌笑语此起彼伏。沙滩上三五成群的珠海人摆开锅碗瓢盆,搞起烧烤;有的在沙滩上铺开塑料纸,放上月饼、饮料等等,围在一起,对月举杯;有的人还手拉手跳起舞;热闹无比。

今天晚上的花灯令我大饱眼福,真是流涟忘返。当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圆圆的月亮也悄悄地跟在我们的后面。

中秋忆故乡散文

春到松花江,这句话本身就这么美丽动人。更何况在早春的春寒料峭中含着暖意、萧条里蕴着繁荣,这让人愉快的时候,站在江南岸看着满天风筝飞舞,满眼柳条飘动,满江春水东流,想象着江北至更远的北方,我的故乡,我曾经的故乡的春天,就更多几分激动了。

我的故乡在松花江北,坐落在一个荒辟、闭塞的小山脚下,是个地地道道的小山村。上百年的岁月,没能改变她疏陋贫简的面貌。但是,村民们认贫安乐的性情,却让日子过得清苦而快乐。老实的农民春种夏管秋收忙碌得没工夫忧愁,没有什么像样玩具和场地的孩子们,春吹柳笛夏捕荧、秋拣山果冬滑冰,在野地山林中玩得翻身打滚,笑声震天。

在我的记忆里的春天,日子有苦有乐。苦的是青黄不接,乐的是玩心放量。

青黄不接不是指粮食,我老家那里黑土肥得流油,本分的农民永远不会因为粮食短缺而挨饿,虽然尽是粗粮,但品质好,吃来香。青黄不接的是蔬菜。冬天很漫长,要准备足够的'冬菜。大三样:白菜、萝卜、土豆。小三样:干菜、咸菜、酱。但到了春天尤其是早春,鲜菜要四月末才长大,冬菜早已量少质差了:土豆糖化了,白菜味苦了,萝卜糠得跟棉絮似的了。这时候餐桌上几乎没有下饭的菜。我还记得,奶奶把干白菜焯后炖,放了些碱,让它口感滑溜溜地。对我说:吃吧,它自己就滑到你肚子里去了。可是,我嚼呀嚼呀,用舌头狠狠地推向嗓子,它却往后退,往后退,直退到嘴边,我终于忍不住吐了出来。奶奶叹了口气,没有责备我:喝口汤吧,要不会噎着的。

这段备受煎熬的苦日子以野菜渐次上桌结束。随着新草芽拱出土,一些早春的野菜也纷纷冒头。家家的妇女尤其老太太的菜筐里就装满了它们小锥锥一样小的身体。随着它们体积、队伍的扩大,村民的餐桌上就散发着炒、炖野菜的香味。让村民高兴的是,遍山遍野都是野菜,数量极多,品种极多,很方便采挖,就像种在自家园子里一样方便。当然,自家园子里在家菜长出来之前,也是野菜满园。这情景,没有住过那样小村的人恐怕想像不出来的。到园中的韭菜长到能吃,餐桌上就家菜野菜共治天下。野菜开花,家菜满园,时候就由春入夏了。

春之乐,总结去年经验教训备足种子的农民随着春风涌起,开始检修农具等备耕诸事。但我从末关心过。在小孩子眼里,那是大人的事,和我们无关。我们之乐是在外面玩得会更好,时间更长。虽然冬季时也在外面玩雪玩冰,但毕竟天气太冷,不能长时间在外面野。到了春暖花开,在广阔的山野大地上就可以无限神淘了。

我现在站在江边,看着广场上那些造型漂亮、做工精致的大小风筝,由大人或商家调好了牵线给孩子,让他们跑着放飞。仍有落下来不肯飞惹小孩子不高兴的情景,觉得好玩好笑。在村里时,我们的风筝都是自己或家人做的,很简单地用竹片绑成三角形或八卦形,糊上窗纸,再粘一条长长的纸尾巴,拿粗棉线做绳,风筝就做成了。有兴趣的人家会用锅底灰当墨,给风筝画上鼻子眼睛或什么图案,那就是很美丽的了。村头旷野上,几个牵着风筝在前头跑,几个在后面跟着追,大呼小叫。有水洼子,跑过去,摔倒了粘一身泥接着玩。一个个就是小泥猴子,小野孩子。

一阵风吹来,柳条摇动,让我想起了又一个玩趣,那是柳笛。初软变色叶苞刚鼓时的柳条是最好的材料。我现在也会做柳笛,只是我眼前的柳条是不可以折来做的。做柳笛要有经验。程序是:选略粗的完整的柳条,用力均匀地揉捏,让皮和骨分离。以二到三个叶芽长短为段剪好,去掉骨木,将皮管一头捏扁,在约二三分长的地方刮掉外皮做成吹口。吹柳笛也要有经验,气大了不响,气小了也不响,得悠着劲不紧不慢地吹气。一声悠长的笛声,带出一片笑声。

接下来的大节目就是戴花帽娶新娘了。我曾在电视剧中看到过这样的情景,想必很多地方的农村孩子都乐玩这游戏。城里的人一定会对孩子们玩娶新娘不大理解:这么小,就知道这个?是的,过日子对村里人来说是件大事,很实际,一点都不含蓄。但对孩子们来说是玩项,不是真的。可也能看出哪个男孩子喜欢哪个小女孩,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有时这里面还参杂着家里大人的意思。因此,胖姑娘、野姑娘特别能得到淘小子的青睐。男孩把野花编成花环,戴在相中的小女孩头上,就有两个男孩四只手相握成一个坐轿,女孩坐上去被抬了走,一群孩子跟在后面,发出敲锣打鼓的声音,好热闹。我在故乡过了六个春天,从来没有一个男孩愿意娶我,我没有以新娘的身份坐过那手编的花轿,我自己编花环自己戴。原因一是我跑得慢,总跟不上大队,二是村里的主妇们常指点我这么小就这样病秧秧的,不被喜欢。现在想来仍是憾事。

往事本已如烟,却又被眼前的景色勾起,那遥远的岁月记忆在心中重新打开,赋予格外的生机,让春天美丽,让人生美丽。

故乡的中秋节作文

八月十五晚上,后羿上网(蜘蛛网,现在不好考证古代蜘蛛网的功能)和河伯的老婆勾勾搭搭,嫦娥挺生气,她想不活了,把一颗药丸子吞下去,她感觉身体轻飘飘的飞起来,本来是两个人的药剂,能飞到瑶池,嫦娥服药过量,失去控制,在瑶池栏杆上碰了一下,像气球一样向月亮飘去。

月亮上只有一座冷冷清清的广寒宫,她也无心考证广寒宫建筑于何年何月,门外还有一个半死不活的老头子,老头子一天到晚埋头砍桂花树,也不知道他从哪里领的采伐证。

后羿想嫦娥了,他上网说:“孩子他娘,快回来吧,孩子一年都没洗澡了。”嫦娥说:“那个小三不给孩子洗澡吗?”“小三自己一天洗八遍都不管孩子,我把她关进卫生间了,明天就把她扔到河里去。”嫦娥说:“你改正错误就好,接着我点……老公,坏了,西王母的药是半导体做的,有来无去……这里太寂寞,我真想你。”后羿无奈地说:“我也没办法了,你先在月亮上待着吧,不要和那个老头子勾三搭四,我给你送只兔子。”后羿对兔子说:“玉兔啊,抱紧我的箭杆,把你送到广寒宫去。”兔子不愿意去,后羿说:“你将要成为第一个坐火箭的动物,媒体都会炒作你。”“谁不害怕炒作啊,我还是离开人间吧。”

后羿坐在月下喝闷酒,他的粉丝聚拢过来一块喝酒,大家载歌载舞,于是开始了第一个中秋节。

故乡的中秋作文

一大早,我便被窗外的一阵鸟叫声吵醒了。“吱吱嘎,吱吱嘎,”两只长着灰色大羽的鸟儿站在栾树一串串红红的蒴果中间,忘情的叫着。

这鸟儿的叫声好耳熟,在我老家的院子里听到的不就是这样的叫声么?难道这是故乡的那些鸟儿吗?再过一两日,便是中秋节了。今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老家过中秋节,而在城市里,中秋节只是微信里一种相互的问候。而这,更让我怀念起老家的中秋节来。

玉米在秋阳里日益饱满成熟了。奶奶把玉米掰下来,晾晒在院子里。金黄的玉米一个个地铺满整个院子。早晨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玉米上,斑斑驳驳。看见满院子的玉米,金黄灿烂,我欢喜的躺在上面,伸个懒腰。奶奶忙完地里的活儿,就开始张罗做月饼了。这时我便给奶奶当帮手,先把个儿大的,饱满的花生、红豆挑出来,然后把青丝、红丝洗好备用。

奶奶把馅做好后,就开始做面团了,先把面团搓成条,然后分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小面团,接着用擀面杖把小面团压平,包上陷,最后用模具压成月饼的形状。我也来做月饼了,我包的是红豆馅,因为我放的馅子太多了,把皮撑破了。奶奶说:“馅子要少一些,放在皮的中间,这样馅子就不会漏出来了。”我照着奶奶说的试了试,果然成功了。月饼胚做好后,我们把月饼胚放进烤箱里烘烤,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香甜的月饼香味。而我早已迫不及待地站在烤箱前,等着吃香喷喷的月饼了。

奶奶见了,笑着说我太馋:“瞧,口水流出来了。”见我眼巴巴瞅着烤箱,又说:“你太心急了,馋丫头,走,跟奶奶打枣去。”“打枣?”我听了一蹦三尺高,屋外那摇曳着的红彤彤的,透着油亮的脆枣儿,我早在心里惦念着啦。挎起小篮子,我一蹦一跳地跟在奶奶后面。只见奶奶拿了个拇指粗的.竹竿,走到枣树下。“这儿枣密实些。”奶奶看准了枣结得多的树枝,边说边用竹竿使劲打了几下。大红枣像下雨一样,“噼里啪啦”地掉下来,砸在地上,砸在篮子里,砸在我小小的背上。我顾不上疼,弯腰捡起枣来。捡一个,吃一个,吃上一口,嘎嘣脆,真是一甜甜到心里面。提着满满一篮枣儿回屋,月饼也已经烤好了。一个个金黄油亮,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拿起一个,一口咬下去,花生的香酥夹着青红丝的甜香,真像苏东坡说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天色入暮,一轮皎洁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夜空中,我们坐在院子里赏月。“吱吱嘎,吱吱嘎”那两只鸟儿清脆的叫声打乱了我的思绪。它们站在那长着红红蒴果的栾树上,好像在唱道:“最是故乡的月儿圆,故乡的中秋最香甜。”

文档为doc格式。

故乡的中秋节作文

小时候在一个小县城中长大,总盼着过节。中秋节是家园最注重的节日之一。或许是因为那时候日子水平比较低,只要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日子;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个能够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大家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境的放松。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高枕无忧的孩子。

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宁静的心境,一种深深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

我喜欢故乡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圆圆的苹果,圆圆的葡萄。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着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正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空气中弥漫的思念的味道,像淡淡的月光一样悄无声息地深深渗入人的心里,悠远绵长。

我喜欢故乡中秋的田野。这时,遍野是金灿灿的稻子,微风吹过,稻海中荡起金色的波浪,一阵阵稻香迎面扑来。沁人心脾,让人心旷神怡。花也开了,人们都争先去观赏。秋天的花儿没有春天的艳丽夺目,也没有夏天的繁华气象,秋天的花儿有一种雅致的节制,恰到好处。

我喜欢故乡中秋的果实。金色的阳光洒在奶奶家院子里,映红了那枣树上的“玛瑙”。那一串串的大红枣红得夺目,给中秋节平添了几分喜庆。果园里,还有红彤彤的苹果,黄橙橙的梨,紫莹莹的葡萄,到处充满着丰收甘甜的气息。

故乡的中秋作文

故乡,总有一种难回去的胆怯,总有象学生见到老师那样的不自信。可你总是敞开博大的胸怀,期待着你的儿女早早踏上这片土地,把你焕然一新。然而,我们又是那么的内疚,又是那么的惭愧。你养育我们走出大山,读书、当兵、参加工作一幌几十年,你还是那样,用你的芳香,迎接孩子的归来。没有抱怨,没有索取,只有那温柔憨厚的张张笑脸,让你的孩子无地自容。

故乡,我没有回报你的养育之恩,让我夜夜难眠,怎么也无法忘记那些破旧的小屋,辛勤劳作的山里人,长满死茧的双手,岁寒雕刻的面颊。那些难以开垦的土地,世世代代的贫穷。一次次生离死别,一次次心胆俱裂。山川变成了果园,穷乡僻壤变成鱼米之乡。那是一代人的奋斗,一代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呀!

故乡,今夜让我无眠,眺望远方的皓月,也是中秋月圆时,你的孩子还在为生存而打拼,还在为攒下足够的钱而忙碌。等到那一天,回到你的怀抱,孝敬父母,改变家乡,让山里人过上城里人过的日子。

故乡,你的儿女不知怎样回报,他用智慧和勇敢在商海中搏击,在苦难中前行。没有放弃,没有停步,去创造新的奇迹,回报祖国,报答故乡的养育之恩。

此刻,中秋赏月的人们笑声阵阵,酒怀叮当!月白风清,桂花飘香。美酒醉倒思乡的游子,醉倒事业受挫的男儿,醉出满面愁丝的牵挂。

故乡啊!我回来了,带着满满的自信,带着故乡的期待,回到生我,养我的乡土,回到故乡母亲的怀中!

故乡的中秋作文

故乡的月亮是温柔的,因为她总是静静的望着我入睡;故乡的月亮是倔强的,因为她总是要等到太阳来“换班”她才肯依依不舍地离去;故乡的月亮是害羞的,因为她总是躲在树梢背后,缅甸的窥探着那个安静的村落。

这是我最后一个晚上观赏这月下美景了。因为夏姑娘无声无息的走了,不留下一丝足迹,秋姐姐也即将从远方载歌载舞地赶来了――我们,该开学了!如今的我,又踏上求学之路,偶尔抬头看见那轮毫无点缀的素净的圆月,便不禁思念故乡的月色,更想念我那年迈的奶奶。“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的心情的真实写照,此刻的我还想再问一句:“是否真的‘待到花好月圆时’就是‘故人欢聚一堂日’?”

故乡的中秋节作文

夜幕渐渐降临,一轮明月徐徐上升。又是一个中秋夜,又是一个不眠夜。一家人品着饼,赏着月,本是如此,可亦为何,看着那似玉盘般的圆月,吃饼的念头固然烟消云散。只是抬头望着那明月,低头看着那柔和的月光,心中有许多感想。

想到了外公外婆,他们年事已高,可还却在田里耕种在家里喂猪养蚕。记得小时候外公常常牵着我稚嫩纤细的小手,带我去捉蚱蜢,蛐蛐,伴我去摘瓜果蔬菜。外婆也很疼我,不过她可不会像外公那样带我去捉昆虫,摘水果。外婆的厨艺很好常常给我做好吃的。到晚上了就把我抱在怀里,给我叫故事哄我睡觉。等我睡着了,就把我抱到床上,盖好被子。想到这些,我的心有些酸,有些甜。

故乡的中秋作文

轻轻地,秋天最美的一叶书签--中秋节飘然而至。

中秋,是为所有企盼团圆的人编织的一个甜蜜借口:再怎么忙,中秋节也该回家的;中秋,也是让游子思乡愁绪飘飞的莫名心痛。

八月十五的味道是团圆还是凄清?

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回答,而深厚的历史沉淀才是中秋亘古不变的色彩。

甜美的月饼只能带来片刻的唇齿快意,这里奉上的是一抔回味悠长的深深祝福……自古以来,月亮,最能引发离乡游子的情怀。

每个人都有故乡,除非那些生老病死,一辈子生活在生处的村人和市民。

历史上有无数个异乡,有无数的迁徙和无数的故乡,从而注定了漂泊在异乡和通往异乡路上的无数身影和叹息。

记得当年自小离开家乡的李白,在甚至可以遥望村落的岔路口,凝视半日之后,无可奈何地选择了一条和故乡背道而驰的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是这吟出干古绝颂的李白,依然没能摆脱异乡的缠柬,踏上回家的路。,难道,故乡一如镜花水月,一旦打破梦想,便不再有那般凄厉别淡的忧伤?刻意的异乡桎梏了刻意的故乡,游子沦落天涯,惦记着故乡的梦,却不得不始终唱着异乡的歌。

李白的诗句天涯明月,在天亮时分淡淡消散。无数人的诗句却在每一日、每一行、每一踪中浮现出来,或深或浅地映射出一个人的心境。

在都市林立的水泥和钢筋之中,故乡必是农村的田园和野花,是夏日的骄阳、冬日的冰雪。可见,故乡,从古至今,已经穿透历史、穿透地域、穿透人群成为一个共同的怀念。

然而,故乡既是人精神上的一种皈依,便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有其不同的面貌,因为每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个性皆有所不同,便造成不同的内在情感,及对于故乡相异的主观性。

往往,我们是由于某些熟悉的人情、怀念的旧物而兴起故乡之情,一旦这些人情葬物随着时间而消逝,那个地方不再有我们牵挂的东西,也就不再是心中所谓的故乡,因此,故乡是可能随着时间空间而变易的,我们总会选择一块最触动心中最柔软之处的土地作为情感的港湾。也就是说,一个不曾留下任何深刻记忆的地方,即使它是出生的土地,也并非是所谓的故乡。

周作人曾经在他的文章《故乡的野菜》中写他自己的故乡观道:“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为钓于斯游于撕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故乡。”

但就文字本身来看,似乎周对他的故乡的情感也不过尔尔。但如果一看他的集子,就不难发现,同是一个周作人在写的大部分的散文中却总是充斥着浓浓的乡音。

何其矛盾,又是何其的合理。

我是个没有故乡的人,从小就随着父母辗转在许多地方停留过。来,是暂住;去,也算不上离乡。

月明星稀,浅浅地可以看到李白踯躅的身影和我们轻轻地叹息。

故乡,究竟是什么呢?

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这句话很值得玩味,许多古人都有其郡望,但其出生成长的地方才是诗文中咏怀之处,这便是故乡的流动性。初离开一块土地,那是故乡;到了一块土地,这是异乡。而在时空转移中,许多情感也渐次转移,于是异乡成了故乡,故乡成了异乡,故乡便在一直的重建中丰富了生命力。

身在异乡为异客,只把他乡认故乡。我们太执著于对故乡的留恋而忘却异乡本也是故乡。

其实,故乡或者异乡,都不过一丝淡淡的思念罢了。浓缩了,便落在异乡、落在书房、落在心腔里,一处再也找寻不到的地方。

感悟。

故乡与亲人,永远是我们这个民族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在长大以后客居他乡,在流浪之中身心疲惫,在天涯海角事业失意,在中秋、重阳独对明月,在一切孤独和悲苦的时刻,我们总想将心泊回故乡的港湾去歇歇脚,躲躲风浪。于是千百年有关故乡的诗与歌,千百遍不厌不烦,唱者不厌,听者不烦,只因为共有的情结。

从李白的月亮说到周作人的野菜,再说到切身感受“我是个没有故乡的人”,“我”一直试图对故乡的真谛探究个明白,探究的`结果,便是文末的那些感慨--故乡只不过是一种情感的淤积.只存在于心腔里。这种说法,不过是“我”从自己生活阅历中生发出的结论而已。对故乡的概念,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所积淀的,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成为一种精神遗传因素,成为一种嵌入大众骨子里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

故乡的中秋节作文

夜晚,倚靠在窗台边,抬头仰望夜空,明亮的圆月悬挂在空中,让人遐想无限。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萦绕耳旁,在这朦胧的月色中,我也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家乡,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地方。

当春燕呢喃时,这里的景色最迷人了。不信你瞧,那红的、白的、蓝的、黄的、还有叫不出是什么颜色的野花,会使你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成群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蜜,花蝴蝶煽动着美丽的翅膀,翩翩起舞,伶俐的小鸟在枝头唧唧地叫个不停,给这寂静的乡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当你漫步在这乡间小路上,偶尔还会碰到成群结队飞舞着的野鸡。那情景,令人目瞪口呆,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当夏蝉高唱时,遍地长满了西瓜。你看,那茂密的绿荫下,藏着一个个戴着绿帽子的大西瓜,它们果实又大又圆。这时,我们这些贪嘴的孩子来了,弯着腰,在瓜田中寻找着,嘿,好大的西瓜啊!伙伴们不管三七二十一,掐一个就往家跑。等我们吃完西瓜时,每个人的肚皮早已圆得像个大西瓜。

当秋风送爽时,这里的景色更是诱人。特别是田野里那一片稻子,离它老远就能闻到一股浓郁香气。一棵棵秧苗上挂满了稻粒,一眼望去,像是一个金色的大地毯,铺在了黑乎乎的土地上。

故乡的中秋作文

小时候的我们总是盼望着过节,故乡最受重视的节日就是春节和中秋节了。在这两个节日里,孩子们总是最开心的,大人忙忙碌碌地准备各种东西,而小孩只负责玩,好不开心。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月饼的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过去了,现在已经很久没有在故乡过中秋了,故乡的中秋在我的印象中总是最美好的。虽然现在市场上月饼多种多样,玲琅满目,但是我还是觉得妈妈做的月饼才是最香最甜的,那是故乡的味道啊!

大禹的故乡在哪里。

写故乡的中秋节作文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个团圆的,是一个温馨的日子。那一天晚上一个大圆盘高高挂在天空上,引起了无数诗人的感叹。诗人苏轼就高歌一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寄托自己多亲人的思念之情。

李白也曾发出共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来表现出自己当初对的思念。从这些不难看出是人们寄托相思的介物,即使相隔千里的人见不到彼此,只要心中有对方,还是可以仰望同一轮明月,以慰惆怅之情。

所以中秋节对我们真的很重要,在外工作的亲人们总要在这一天赶回了,不管路上有多堵!我们也是,只要一到中秋节我们就一定会回家看看。在我们这里,临近中秋节,大家都会多少去买点月饼。我最喜欢的一种月饼是火腿馅儿的,那是有一年去云南出差带回来的!这种吃起来特别香,据说价格也是蛮贵的,可是别的月饼的几倍价格呢!火腿月饼外面是黄色的酥皮,包裹着里面鲜红的火腿肉,吃的时候要用手托着吃,因为落下了的酥皮也是不能放过的美味,这种月饼真可谓色香味俱全啊!

另外月饼的品种可多了:有水果月饼、五仁月饼、莲蓉月饼、豆沙月饼、蛋黄月饼等等!皮儿的颜色也有很多种,有酥皮的苏式月饼,软皮的广式月饼,有的表面还印着一个“吉”字!圆圆的月亮,圆圆的月饼都呈现出吉祥之意!

今年的中秋夜晚我们还是延续我们家的传统习惯,搬一张小小的圆桌,搬几张小小的圆凳到屋外的空地上,几盘月饼和坚果摆上桌,温了一壶家乡的米酒,一轮皓月在散云中穿梭,一家人坐下来,开开心心地有说有笑,听奶奶讲故事,听爸爸谈着工作,听我说说学习,还有咱们的梦想和未来!

我喜欢家乡中秋节的气氛,安详和谐!不由想起宋朝诗人戴石屏的一首诗: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故乡的中秋作文

又到了中秋月圆之时。

中秋前夕,一家人像往年一样喜聚在一起,品月饼谈谈理想,良辰美景,共度佳节。这样快乐热闹的节日,大家都是欢喜激动的,可是心里却牵挂着他——在大洋彼岸求学的大表哥。

“他在那个遥远的国度还好吗?他如果能回来给我讲讲那里的故事该多好,他如果能回来陪我玩该多好。异国他乡的饭再好吃,也比不上故乡的味道呀……”我看着丰盛的饭菜,想念起了大表哥,想起了每次吃饭都会给我讲好多故事的大表哥,想起了每次回家都会陪我玩的大表哥。

“这个味道超儿最爱吃了,如果他在一定要给他尝尝,”舅妈一边吃月饼一边念叨,美味的饭菜掩盖不住她对儿子的思念,“也不知道他在那边能不能吃到这么好吃月饼,那里的月亮也像这里一样圆润可爱吗?他身边有没有朋友陪伴,会不会很孤独呀!……”

夜,渐渐深了。大家的脸上也有了朦胧的醉意和困意,我却毫无睡意。独自走进屋里,倚在窗前,抬头看明亮夜空。乳白色的月亮,是那样的皎洁又富有神秘色彩,上面斑斑驳驳落下了几个黑点,那是大表哥写给我们的思念吗?我睁大眼睛去看,却又似乎看到嫦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身影,柔美凄凉,似乎在诉说着多少婉约动人的故事,孤独的身影不禁让人黯然神伤。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