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三年级(热门15篇)

时间:2023-11-29 16:31:07 作者:字海

教学反思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3课。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我首先播放录像,茂密的森林、葱绿的庄家、生机勃勃的草原……无不展示着土壤的魅力。本课通过观看录像、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录像以它声、像、色吸引着孩子,激发起孩子探究的激情,然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让孩子多看多讨论——发现问题;让孩子多想多动脑——讨论、预测、猜想;让孩子提出就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里,教师要以灵活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2~9题。

1、让生进一步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使学生学会观察找出题目中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

1.听算。

2.p1025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3.p1026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1.p1038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

2.p101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强调:一个圆桌可坐3人。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1.p1027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2.p1038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3.p1039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

同桌说,全班说。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4页的内容,课本第28页练习五第一题。

学情分析。

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1至5各数,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重难点。

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具准备:幻灯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出示数字,读数。

3.按顺序填数:

(   ) 3 (   ) 5。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电脑演示,让学生感知到: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放到一起。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3)教师说明3个红气球和一个蓝气球放到一起,把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学习加法算式。

(1)由气球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4。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3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三、 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加深体会加法的含义。

完成课本第24页的“做一做”。

教师出示课本第24页的“做一做”的图,请学生根据每一幅图说一说对应的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2)联系生活,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加法的例子。

(3)课本第28页练习五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图的意思,然后将算式补充完整。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加法。

3+1=4  读作:3加1等于4。

加号。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与小学数学地内容相联系有很多,借助学生司空见惯地实例,并适当地加工.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地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探索新知识,提出了思考空间,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地情趣.因此,在本节课中借助气球图寻找加法,同时,从身边找加法,使加法在生活情境中渗透,注重了口语说话训练,初步渗透了加法应用题地结构,但不足之处也使我深思,既然把加法从生活情境抽象出来,也用于生活情境图,但这都浮于表象,为何不借助学生联想回归于数学地抽象,如:看到3+1=4你联想到了什么?使学生更加理解加法地含义,同时,也为学生初步解答加法应用题奠定基础.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2、播放课件:欣赏荷花各种形态的样子。

3、指名学生说说。

师:大家都看到了自己心中的荷花,那么我们去看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是怎样?大家还是来读读课文吧!

4、板书课题:12荷花。

二、初读感知,读准读通。

1、学生自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把自己觉得难读的字或者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2)用“_”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2、讨论、交流。

(1)“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关联词说明了什么?(板书:清香)。

(2)、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一个碧绿的大圆盘。师:这句话写了什么?美在哪里?(板书:挨挨挤挤碧绿圆)。

(3)演一演:挨挨挤挤。

3、演一演“冒”

师:假如你们就是荷花仙仔,我们这个教室就是一个池塘,现在睁开你们的眼睛,周围都是挨挨挤挤的荷叶,你们想不想冒出来?冒出来干什么?想怎样冒就怎样冒。

4、找出描写荷花姿势的句子并出示句子。

师:这句话一共写了荷花几种姿势?用了什么词把几种姿势连起来写的?(板书:有的……有的……有的……)。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

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类。

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教学准备。

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纸巾、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板书并分类。

3、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板书课题)。

〔反思:告诉学生土壤样品的来源地,以明确观察的目标性,增强真实性。〕。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土壤。

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反思: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体会两种观察方法的不同结果,知道工具的重要性,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另外,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所看到的.情况,并采用各种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观察记录,进一步深化土壤的表象特征。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帮助。投影: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

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3、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

注意事项:

1、土块要轻放。

2、搅拌要彻底。

3、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4、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学生阅读此资料后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活动三:研究土壤的种类。

1、观察颗粒大小。

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谈话: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课本第6页的阅读资料,它会给你一个原因解释。

学生阅读资料。

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方法1:倒入量杯;方法2:直接用尺子测量高度。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

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

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7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

分组活动,交流。

反思:科学教学强调要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这是一个对比实验,要注意控制好变量,通过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进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然后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捻、握、搓)进一步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三、课后拓展指导。

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

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这儿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呢?适合种植哪些植物?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请教专家等。

反思:

学生掌握了三种类型不同的土壤,学会了辨别土壤种类的基本能力,就可以以次为工具来调查家乡土壤的种类。这既是学生辨别研究能力的运用,也使学生能够了解家乡的土地资源。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是人教版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本组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三:一是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二是识写生字词,积累生动语言;三是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它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酌情给学生提示一些有关神话故事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教学目标:

1、会写“塌、熄”两个生字,能给多音字“挣”组词,掌握“燃烧、围困、挣扎、轰隆隆、熊熊大火”等五个新词。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天崩地裂的可怕。初步感知女娲为人类不怕困难、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天崩地裂的可怕。初步感知女娲为人类不怕困难、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图猜成语。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八仙过海  女娲造人  女娲补天。

(设计意图:导入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直观的图片让学生课伊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并让学生感知神话夸张、神奇的特点。)。

2、齐读课题。重点“娲”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遇到不懂的词联系上下文或字典想想意思,努力把课文读懂读通。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出朗读要求,对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有个初步的认识。)。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学习第一段中的生字词。

(1)生字:塌下     如何记住生字“塌”

(2)新词:燃烧    围困  挣扎。

a、指名读、找出这些词语有哪些共同点。

(偏旁一样,都是近义词组成的词语,都可以从偏旁了解词义)。

b、正音、齐读。

(3)新词:轰隆隆     熊熊大火。

a、指名读。

b、这两个词语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都有叠词)。

c、照样子说词语。

(设计意图:根据生字词相对集中在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特点,采用随文认识的方法。两组新词的呈现都是依据构词的特色,不但让学生领悟到了汉字构词的巧妙之处,还让学生积累了含有叠词的词语。)。

2、细读第一段。

(1)学了生字,我们再次快速读读课文,用“--”划出女娲补天的原因。

(2)指名读划出的句子,如不完整,可以再请学生补充。随机出示课件3:

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烈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3)请大家轻声读课文,你读到了哪些景象?

(4)指名说读到的景象。我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段,请大家用喜欢的符号划出那些让你感觉可怕的词语。

(5)汇报圈出的词语:塌下 露出 震裂 出现 燃烧 围困 挣扎。

(6)齐读句子。

(7)同学们,看!熊熊大火已经向山顶逼近了,人们紧紧地抱在一起,几个孩子哭着喊着……(生说)大人也吓得……(生说)瞧那边!水快要漫过一个女孩子的头顶了,只见她……(生说)一个老人快被洪水卷走了,只听他拼命地嘶喊着……(生说)。

(8)同学们,眺望远方,你还仿佛看到了哪些可怕的情景啊?

(9)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们有什么感受?(板书:太可怕了!)。

(10)你们和女娲的感受竟是一样的,天哪,(生接说:太可怕了!)。

(11)此时此刻,你们和女娲的心灵相通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吧!

(设计意图:“天哪,太可怕了!”这个短句简单、易读,容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读描写“可怕”的句子,通过教师引读、示范读、学生跟读、男女赛读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在读中流露真情,在读中体会快乐。)。

四、初步感知女娲精神。

1、第一件事是--指生接说。

预设: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

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2、每件事用四个字简单表达。

(求神熄火   造船救人  找五彩石   炼石补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句子的概括能力,转句为词,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更深的印象,而且为后面的教学做好辅垫。)。

3、师生情景表演。

雨神:有什么事求我啊?

不行,我可没那闲工夫。女娲,你别管人类的闲事!

…………。

好吧,我破例帮你一次。

5、小结:女娲在找五彩石,和炼石补天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五、学习生字。

1、出示“隆、塌、露、燃、熊、挣、熄”

2、给生字拼读、组词。

3、观察生字,说说哪些较难写?

4、学生练写。

板书设计:

31、女娲补天。

天哪,太可怕了!

女娲   求神熄火      勇敢。

造船救人       坚强。

找五彩石。

炼石补天。

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难点是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感慨颇多:

1、动画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谈话,我先让大家讲讲读过哪些神话故事,有同学讲到了“女娲造人”的故事,我相机让孩子讲讲这个故事,使大家对女娲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欣赏动画《共公怒触不周山》,学生兴趣大增。读完课题后,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好,提出了两个中心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

2、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不难理解,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学习女娲为什么补天部分我设计了补白想象:让他们读一读,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很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洪水冲来,房屋倒塌,许多人也被冲走。”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哭着寻找爸爸妈妈。”还有的说:“我好像听到人们凄惨的哭喊声。”……在这些想象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人间面临着灭顶之灾,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

然而,经验的不足让我设想的效果与实际效应颇有差距,在各个环节中留下了些许遗憾之处。

1、细节处理不当。一堂近趋于完美的语文课堂在细节上的处理方法总是那么得当,那么恰到好处。学生的某个小动作,有时也被我忽视了,这将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总有那么多细节留下很多缺憾,语文教学更应注重细节,在日后教学过程中,我将一步步改进。

2、与学生交流不够。本节课我准备得比较充分,但真实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的过程,但是我深入了解学生,没有完完全全地走进学生的世界。

3、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到位,教师应在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特别是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需要教师的言语鼓励,这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评价犹如催生剂,给学生以力量,给学生以精神,给学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我在课堂中虽然有做出评价,但评价方式应更多样话,评价语言也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

4、结尾处理不当。在最后讲到原因、经过、结果并延伸到写作时,这时候让学生在课堂复述课文就显得有些不当,课堂的收尾也不是那么自然、得体。

细想下来,一堂课居然有那么多缺憾。钢铁终需百炼而成钢,语文教学也需要多磨方能逐步进入轨道。多磨多炼,我将在实践中揣摩,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

活动一:观察土壤。

1、在观察土壤这个观察实验中,我先让同学们观察土壤,再讨论土壤的特征,如:土壤中有草根、有石子等。学生的观察结果只是土壤的一部分,接下来就需要通过实验进一步进行观察,简单的管擦活动为学生起到了一个热身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后面活动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1、对于学生的分组实验,通过近几年的'科学教学,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是三步: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例如教师告诉学生用餐巾纸包住土壤用力握,观察纸巾上出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前两步很简单,而为什么会这样则需要学生的思维。

2、腐殖质的概念说的不够清昕,在这里可以拓展一下,土壤正是因为有这种物质,使我们周围的土壤更加的肥沃。说到“腐殖质”时,可以从图文解字来讲这个概念。说到“腐”你想到什么?说到“质”你又想到什么?说到“腐”这个字时,同学们一定想到了“腐烂”这个词;说到“质”同学们一定想到“物质”这个词。那么什么会在土壤中腐烂呢?同学们一定能想到植物的叶、根还有小动物的尸体。那么什么叫做“腐殖质”呢?植物的叶、根和小动物的尸体腐烂后形成的物质叫“腐殖质”。

3、板书设计,应当将实验与结果充分结合,让学生有意识的将其发现与成分有机结合,这样可以在学生有了充分的切身体会后,帮助其加深印象。

2、了解土壤。

餐巾纸湿了水分。

出现小气泡空气。

搅拌后漂浮在水面上的动植物残留物。

水变浑浊了比较轻的粘土。

水底有一层比较重的沙土。

本课时间掌握不够合理,课后练习的时间相对较多,而实验操作时间相对留的不足,以后要合理安排时间,注意语言的过滤,不断进步!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儿童是与绘画最亲近的人群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儿童天生都应该是一个画家,每个儿童都喜欢在绘画中游弋。然而,在日常课中我也会为了让学生画出作品好的效果,往往不自觉地以传授美术知识,训练美术技能为主要的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范例为教学半径,把美术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所以有段时间我也发觉学生作品越来越没有新意了,甚至课堂纪律也开始不好了。后来我从一本名为《教师课堂实用手册》的书中学到了一些自认为比较奏效的方法。我认识到我的课也许太“实用主义”了,使学生创新的意识和热情受到极大的抑制,他们失去了绘画的动力。

《教师课堂实用手册》书上在“教学的变式中”提出了师生要经常进行“双向对话”、“合作学习”、“口头陈述”、“多提开放性问题”、“游戏”等多种教学环节设计和设置,实质上就是要进行“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对课堂发生兴趣,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经过学习和实践,我还尝试了一些开放式美术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

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的,只有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生成精彩的课堂,让美术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美术教学立体空间。如《三百六十行》一课,课前我让学生在家每人了解一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职业角色,感受一下不同角色的特点和工作所带来的辛劳。再到课上说说自己的体会,最后画一画自己未来职业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最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课堂实用手册》书上再三强调了让交流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的确,在开放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如,学生在作画时,我就走到各个学生中间,尝试着在指导他们的同时也与他们聊聊家常,缩短和学生心的距离。有时为了奖励学生的优秀表现,我也会给他们在上课前或下课前看一小会卡通片,用美术的眼光再与他们交流交流观后感,甚至鼓励他们把看到的.形象画下来,我再给他们一个分数作为奖励,学生的上课兴趣就会被一下提了起来。在平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多画一些自己喜欢的题材,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师生一起点评,一起分享他的画面背后的故事。

让艺术走出狭小的课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美术课再也不能是几支笔就能对付得了的,我还在网上开了一个校园美术博客,鼓励孩子们把自己作品、照片和一些获奖信息等都挂在上面,使博客成为了学生的网上家园,也把课堂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

开放的美术教学方法是指依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内容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上《游泳真快乐》这一课,我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在开放性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学”的乐趣。在解决本课重、难点“了解游泳的各种姿态、设计一个有创意的泳姿”时,我充分发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开展了“模仿秀”、“创意比赛”、“谁是人气王”等互动形式。我通过提问孩子——“为什么要学游泳呢?”,鼓励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开门见山的就导入了课题,之后教师顺势提出了游泳的四种正规泳姿。通过三维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了解了不同泳姿最基本的动作,特别是通过师生一起模仿秀,既达到了热身效果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让学生设计出有创意的游泳姿势,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量“活动纸人”的教具,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各种动作,自己去摸索,体味设计的乐趣。本节课弱化绘画技能的讲解,强调学生想象的培养和口头的表述能力,而且,轻松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这里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友情,也体验到了美术所独有的——“创想”的乐趣。

评价是一种重要的导向,在美术教学中,作品完成以后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美术作品的评价,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创作意图,同时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所以在我的课堂中,美术作业大都是“良”以上,而且没有一件“不及格”。另外我构建了开放的美术教学评价方法,我认为评价方式应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选择,不能固定不变。例:当堂展示评价、课后展览评价、小组交流评价、网上展览评价等,最后一项是——送去“评奖”,只要机会合适,让学生的美术作品参加一些有益的比赛,获奖的话更是对学生作品的最好评价。开放性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美术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以上的教学操作经验都是在学习《教师课堂实用手册》的基础上,摸索总结出来的,同时,在不断地与书本要求对照下,我发现自己还存在着很多要改进的地方,不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班级的管理中。所以,我将以这本书作为明镜,会继续努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新课导入时,我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就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虚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新授课时,我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我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我分别展示了两种折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我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了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

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后面的练习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小学三年级美术一张奇特的脸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是本套教材陶艺系列课中的一节。同时也是一节浮雕头像的制作课。头像虽然是雕塑造型中比较难的题材,但是本课涉及到的造型并不是严谨的写实造型,而是充满了浪漫主义情调的幻想。所以应该说,本课无论是从题材的选取还是造型的难易程度,都是符合中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的。学习陶艺不仅是让孩子们接触陶泥,亲近大自然,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夸张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了解古今中外头像造型艺术的同时,初步感受不同的人文环境下,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1.了解世界上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脸部艺术。知道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差别。

2.了解、感受橡皮泥这一造型艺术带给人们的美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尝试运用捏、搓、揉,并借助工具按压等不同的立体造型方法,塑造一个自己想象中的脸部形象。

掌握泥塑的基本制作,并创造一个自己想象中的独具特色的脸。

五官的夸张变形,以及捏、搓、揉等方法的实际应用。

一课时

橡皮泥、垫板、制作工具、装饰物、教学课件、面具等。

一、导入

2.师:在这三位同学出来的一瞬间,老师看到同学们脸上出现了不同的表情,请同学们谈谈感受。(引出:奇特。板书:一张奇特的脸)

二、欣赏图片,分析怎样的脸是“奇特的脸”

1.师:关于脸的奇特造型有很多,下面让老师带大家欣赏一些古今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一些精美的头像工艺品。我们经常说,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往往有很多区别。大家在欣赏的过程中要思考这两个问题:

(1)艺术作品中的脸和现实生活中的脸有什么不一样?

(2)怎样的脸才是“奇特的脸”?(板书:奇特)

2.点击课件,欣赏“头像工艺品”

3.点击课件,欣赏真人头像。

(过渡)师:我们欣赏了艺术作品中的脸,现在来欣赏一幅现实中的脸,看看有什么特点?(点击课件)

问题一:看到的脸是什么形状?还有什么形状?

问题二:观察中轴线,观察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对称)

问题三:眼睛、耳朵等,我们总称为?(五官)

小结:关于脸部的美术知识还有好多,比如:“三庭五眼”等等。

4.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老师先不做任何评价。

三、看图比较。交流、分析前两个问题。

1.出示脸型的对比课件。

(1)这两组图,艺术作品中的脸型和现实中的脸型有什么不同?

哪一种更奇特?为什么?

(2)真人的脸型是什么型?

(3)艺术作品中的脸在真人脸的基础上有了什么变化?

看起来才更奇特?(板书:脸型-----变形)

(4)你们还能想出什么样的奇特的脸型?

2.出示五官的对比课件。

(1)艺术作品中的五官和现实中的五官有什么不同?

哪一种更奇特?为什么?

(2)欣赏真人脸的五官。

(3)艺术作品中的五官在真人对称的基础上进行了什么?

(板书:变形、夸张)

(4)请学生上台做鬼脸,看谁的五官变形最奇特?

3.出示色彩对比课件。

(1)放音乐,问学生听到什么颜色?《歌曲:说唱脸谱》

(2)分别代表历史中哪些人物?

(3)为什么红色代表关公?白色代表曹操?这些颜色分别给人以什么视觉感受?(比如;红色代表—威武、中正)

(4)这些戏剧中的人物的颜色和现实中的有什么不同?给你什么感觉?(板书:色彩、装饰手法、鲜艳、独特)

小结:所以说一张奇特的脸必须做到:夸张、变形、等。

4.(出示实物)讲解材质不同,艺术效果不同。

5.老师出示带来的头像艺术品,让学生亲自摸摸它的材质。

四、教师示范,学生探讨技法。

1.师:老师出示范作,让学生欣赏、分析。

2.探讨:基本步骤。

3.探讨:各种五官的脸型是怎样做出来的?(揉、搓、捻、压)

4.现在同学们看到这张脸有的在平面的脸型上凹、有的凸起,这种表现形式是:浮雕。

五、布置作业,提出要求

发挥想象力,用“橡皮泥“的形式,制作“一张奇特的脸”,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

六、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课件滚动出示学生作品)

要点:

1.怎样让自己制作的这张脸看起来很特别,和身边的同学做的都不一样是关键。

2.注意脸型、五官的奇特。

3.装饰手法的奇特。

六、评价:交流、完善。

1.同学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提示:

(1)给同学们讲讲你的造型主要表现的是什么?

(2)你最喜欢谁的作品?是因为造型奇特吸引了你,还是因为细节表现或技法新奇有趣?

(3)谁的作品给你的启发最大,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4)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修改、完善作品。

七、课后延伸

儿童艺术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情感表现,其情感的内容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这节课是即上册《面具》《捏泥巴》两课之后的拓展课。孩子们的作品我想用三精来形容“惊喜”“精彩”“惊艳”儿童作品之所以值得珍惜,就是他们作品的纯净、自然和充满创造的个性表现特征。

一、惊喜——资料收集。孩子们这节课前,我到班级去熟悉学生布置用具,并提出了“找脸”“老师在课堂外藏了好多奇特的有趣的脸,请你们把它找到会得到一份神秘礼物”这个课前收集资料的目的想达到,引发学生这课参与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发现生活中的艺术,课堂上为进一步拓展视野,懂得艺术品是源于生活的。我们该做的,首先要激发孩子的感兴趣学习动机,进而了解他想表现什么,理解孩子才能理解他的创作,把孩子的生活经验和他的认识、情感,和他的创作联系起来;我也想学习他们收集到的奇特信息。没有想到他们这多种形式的呈现。

二、精彩——课中表现,从拼摆脸到欣赏作品,孩子们表达的精彩,证明了平时李老师对他们在表达上很下功夫,进一步引导观察学生作品找问题,孩子们能一针见血的指出说明了王冲老师美术课上艺术引导到位,为了解决孩子们制作时的困惑,我录制了微课,孩子们能准确的找到我忘记了一项很重要的五官--耳朵,可见思维和反映的敏捷。

三、惊艳——作品呈现一节课四十分钟,真的不像用甄别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张张奇特的作品,不能小看孩子,他们个个都是大师。惊艳于他们那天马行空的艺术张力,让我们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欣赏他的创作吧。我们要做一个伯乐,满腔热情地与孩子共同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不断地鼓励孩子,发现他们画中表现的童真童趣和生动稚拙的美,把它们肯定下来。

总有缺憾的课堂,我的课堂也一样,做妈妈时间长了爱唠叨,放手不够,其实他们真的已经很好了。做老师时间长了性子急,告诉自己慢慢来,还是时间控制的不理想。因为没有下一次给同样的孩子上一节同样的课,真的格外珍惜。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幻灯片。

1.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6人围成一圈,__________?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补充后,让其列式,师:为什么除法计算?

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师出示团体操图片。

师:观察图片,你从中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指名说。

师:谁能提出问题?

生:每个小圈多少人?

2.探讨解决方法。

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评价。

鼓励正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3.列式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60/2/5=6(人)60/(2*5)=6人。

这两种都正确,师强调列综合算式。

4.反馈练习。

p100做一做。

先让生认真审题,同桌说先算什么?

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1.10题先让生认真审题说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总量是多少,求什么,怎么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2、11题生独立审题,独立解决。

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解决问题(二)巩固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二十三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1.听算。

2.p10413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2*7/7=2元。

1.p1041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能直接用32和4元角比较吗?为什么?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荷花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抓住想象的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在本文中有两处想象的训练点:一是看图想象白荷花有哪些动人的姿态?二是第4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白荷花的不同姿态,感受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课件动画的设计,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二、朗读感悟,体会文章语言的美。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在荷花池边欣赏美丽的荷花,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我还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

三.审美表达,丰富学生的语感。

婀娜多姿的荷花,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还特别适合审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实现审美主义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教师的配乐诵读,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如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的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看和想象,体验美感。看后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给他们这样的句式来说:“我站在荷花池边,我看到了()的荷叶,又看到了()的荷花,还看到了()的小莲蓬。”霍姆林斯基还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本节课我利用各种手段,从听觉、视觉等方面让学生感知荷花的美,最后通过反复品读使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得到发展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双赢的效果。

[《荷花》教学反思(三年级下册)]。

小学三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平、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教师选几张学生剪得好的轴对称图形贴在黑板上。

找出不同的剪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的。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他们的形状不同。

生2:他们的大小也不同。

生3:他们的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生4:这些图形上都有一条折痕。

学生回答自己理解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那么这条折痕应该给它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对称轴)。

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灯笼、衣服等)。

三、实践操作,深化认识。

1、组织活动——折一折。

(1)每个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图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折一折。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折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折法。

(3)学生认识对称轴,中间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用虚线表示。

请学生用铅笔画出你们剪出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小结:通过折、画,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么现在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样的图形。

得出结论: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得直线叫做对称轴。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3、用对折的方法找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五、回归生活,体会美感。

1、谈一谈: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对称的图形、物体,你能说一说吗?

2、欣赏生活、艺术、自然、建筑、剪纸等领域的对称之美。

六、总结全课,升华主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轴对称。

对折:两边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

折痕——对称轴。

三年级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xxxxxx像xxxxxxx。

2.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的水泥道(亮晶晶)的水洼。

(绿油油)的麦苗(青灵灵)的树叶。

板书设计:

(发现)(用比喻手法描写)(赞赏)。

水泥道上布满落叶水泥道——地毯。

落叶——小巴掌。

小雨靴——小鸟水泥道真美。

三年级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篇内容、情思上富有儿童趣味,而在构思、语言上表现得十分精巧和熟练的散文。显然,作者是一位富有童心的、用心为儿童写作的成年人。的确,文章的作者是的儿童文学家张秋生先生。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让同学们读了很多次课文,小希和小彤在读书时总是特别有感情。通过多次朗读,同学们自然能体会到整篇课文所包含的情感。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我”被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吸引的故事。这个故事吸引读者的,还有语言的准确和细腻。“亮晶晶的水洼”“小小的蓝天”“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水泥道”……读着这些细腻的描述,就好像身临其境,也和“我”一起走在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铺满金色梧桐叶的水泥道上。读着这样的描述,还很容易唤醒读者心中类似的经验和记忆,并重新发现秋天的美。

教学环节:理解词意。

这篇课文要学会用“联系上下文呢”的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如:

我问大家“明朗”时什么意思?大部分学生默不作声,过了一会儿便有三四个学生举手说是“晴朗”的意思,后来我让大家读一读前后文,从文章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明朗”的意思?个别学生反应很快,但是部分学生还是不知所云。

教学“凌乱”也是如此,部分学生反应迅速,马上找出前文中的“不规则”。午自习时,我再次将词语的意思写在黑板上,但是今天的作业本上还是有五个左右的学生不会写。

教学板块:发现“美丽”

问:在读书的过程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美丽呢?将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划出来。

同学们找了许多句子,小涵说:“老师,有人几乎把整篇课文都划起来了。”小希立马接上:“全部划起来就难看死了。”

大大部分同学所找的句子集中在6、7、8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喻。这个也是显而易见的,难不倒孩子们。所以,这篇文章是适宜用来进行句子积累的。

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我没有在此环节让学生仿照“金黄金黄的叶子”“闪着雨珠的叶子”这样的词语形式说一说。而这个是班里学生所欠缺的。也可以仿写:水泥道像铺上了xxxxxxxx。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也可以用句中的词语写一写,达到积累语言的教学目标。

教学板块:小练笔。

刚开始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上学或者放学回家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都说自己没看到什么东西,都是坐车回家的,或者说自己只是看到了房子、树、同学家等。我便让大家想一想再写下来,孩子们一动笔,确实比口头表达的句子要完整生动多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