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红楼梦教案导入(模板13篇)

时间:2023-11-03 00:09:56 作者:雨中梧 优秀红楼梦教案导入(模板13篇)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教案模板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资源环境,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分享。

红楼梦的教案

“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红楼梦的教案

教学说明:

此课例为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的名著导读课,为笔者原创课例。建议放在必修三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之前教学。望各方家指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掌握《红楼梦》相关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并体味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挖掘作品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这幅画面简单、色彩黯淡的图画,却讲述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爱情故事。请你根据这幅画猜猜这个爱情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是谁?并且引用书上的四个字来给它取个标题。

宝黛爱情的渊源:女娲炼石补天,最后剩了一块石头没有用完,便将这块石头丢在青梗峰下。灵石来到人世之前,曾变身为赤瑕宫神瑛侍者。他每天用甘露浇灌一株瘦弱的绛珠仙草,后来仙草幻化人形,来到人世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

过渡语:一场凄美绝伦的爱情,曾令多少人扼腕叹息、情迷红楼。几百年来,《红楼梦》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一)古人痴迷于红楼梦。

“闻有某贾人女,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

——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

邑有士人贪看《红楼梦》,每到入情处,必掩卷冥想,或发声长叹,或挥泪悲啼,寝食并废,匝月间连看七遍,遂致神思恍惚,心血耗尽而死。

——清·陈镛《樗散斋丛谈》卷二。

京师有陈某者,设书肆于琉璃厂。光绪庚子避难他徙,比归,则家产荡然,懊丧欲死。一日,访友于乡,友言:“乱难之中,不知何人遗书籍两箱于吾室,吾固业此,趣视之,或可货耳。”陈检视其书,乃精楷抄本《红楼梦》全部,每页十三行,三十字。抄之者各注姓名于中缝,则陆润庠等数十人也。乃知为禁中物,亟携之归,而不敢视人。阅半载,由同业某介绍,售于某国公使馆秘书某,陈遂获巨资,不复忧衣食矣。其书每页之上均有细字朱批,知出于孝钦后之手,盖孝钦最喜阅《红楼梦》也。

——徐珂《清稗类钞》。

(二)今人研究红楼。

“红学”“曹学”:被称为三大“显学”之一。

代表研究专家:刘心武、周汝昌、俞平伯、冯其庸、李玄伯、张锦池。

研究派别:索隐派,考证派,评点派,小说批评派。

(一)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红楼梦》一书共提到人物983人,其中有名有姓有背景的人物有448人,在四百多人中,为后世所熟知的有数十人。其中家喻户晓的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这些都已成为经典人物形象。对于人物的分析,我们将在即将学习的课文《林黛玉进贾府》里面进行,在此不展开详细分析。

(二)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文学性强。

1、红楼梦中名——谐音双关,蕴含深意。

贾雨村:谐音“假语存”,意即这本书里的内容都是假话,只是用假语村言的形式来敷衍给读者听,切不可当真。

甄士隐:谐音“真事隐”,也即本书当中真的事情是被隐藏起来了的,读者不能只看表面的假话。这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字狱的严重。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贾府的四位贵族小姐,其名字的第一个字连在一起谐音“原应叹惜”,以此来暗示四人的悲惨命运。

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姓氏谐音“淋血史”,作者借这一个比喻来展现她们三人命运之凄惨程度。

贾王薛史:《红楼梦》里的四大钟鸣鼎食之家。谐音“家亡血史”,调换顺序之后也可以谐音“假史枉写”。再一次强调这个故事的“虚假性”。

贾赦,邢氏:贾府的长子长媳,但作者给他们取名却蕴含了深意。谐音“假设形式”,体现的是二人在荣国府的地位形同虚设。

贾政,贾敬:假正经。

贾赦,贾政:涉政。

2、红楼梦中辞——文采出众。

全书共有诗词曲赋数百首。其中著名诗词有:

林黛玉《葬花吟》,贾宝玉《芙蓉诔》《咏白海棠》以及各种词曲、谶语等。这些诗词曲赋不仅文采出众,而且都蕴含深意,绝不仅仅是一首优秀的诗词曲赋。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全诗使用了两个典故,两处双关。“停机德”赞美宝钗是符合封建统治者要求的'女子。

“咏絮才”暗喻黛玉的才华堪比谢道韫,但她的命运却是值得怜悯的。

“玉带林中挂”,双关。说林黛玉的文才就像一条精美的玉带,但造化弄人,她的命运凄惨,诗才完全被众人忽略不计,就像玉带一样最后挂于树枝之上。

“金簪雪里埋”,双关。金簪指的是宝钗,这句话是说金簪被埋雪中,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雪水冰寒,暗示宝钗后来生活凄凉,生活中没有温情。

3、红楼梦中言——出色而本色。

兴儿笑道:“奶奶不知道,我们家的姑娘不算,另外有两个姑娘,真是天上少有,地下无双。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叫他‘多病西施。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每常出门或上车,或一时院子里瞥见一眼,我们鬼使神差,见了他两个,不敢出气儿。”尤二姐笑道:“你们大家规矩,虽然你们小孩子进的去,然遇见小姐们,原该远远藏开。”兴儿摇手道:“不是,不是。那正经大礼,自然远远的藏开,自不必说。就藏开了,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红楼梦教案

2、通过对07年省质检卷和高考卷文学名著阅读题中对《红楼梦》一书的考题设置的讲析,谈谈针对文学经典名著考试的设题与解题思路。

教学设想:2007年福建语文高考首次把《红楼梦》等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以及《论语》等文化经典著作列入考试范围,即新增加了文化经典著作阅读和文学名著阅读两个部分,共计20分。因为是第一次将名著的专门考查引入高考试卷,所以命卷者不敢将步伐迈得过大,从2007年福建省《考试说明》提供的题型以及省质检卷和高考卷中的题型看,主要是简述某一名著的主要情节,如质检试题中的“简要叙述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这两件事”和高考试题中的述书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这种考法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刚好也与我们的第一轮基础阅读的设想相吻合。

我们计划利用高一、二这两年将07年高考大纲所要求的这十几部名著能先过一轮,即先进行基础阅读,了解并熟悉文章的内容,待新课程高考大纲出台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强化阅读与训练。目前,我们的学生在高一年时已阅读了《家》、《子夜》、《欧也妮葛朗台》、《边城》、《雷雨》这五部著作,并且每次的学段考试中我们都会加入该学段所要求的阅读书目的考试内容。本学期我们要求学生阅读的是《红楼梦》、《巴黎圣母院》和文化经典著作《论语》。

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讲话。

二、通过练习来检测学生对《红楼梦》一书的掌握程度。

三、通过2007年省质检卷、高考卷中的题型,谈谈针对文学经典名著考试的设题与解题思路。

四、学生自主设题与解读文本(也可参考教师所提供题型)。

题型示例:

1、简述“木石前盟”由来。(07年10月月考试题,同类题还有“金玉良缘”、“风月宝鉴”、“太虚幻境”等。)。

2、“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句话是哪个人物所说的,简述与这句话相关的故事。(同类题还有冷子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香菱:“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等。)。

3、“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则判词分别预示了哪两个女子的命运,并简述其中一个女子的身世与命运。(同类题还有其他十二钗的判词及身世命运等。)。

4、简述《红楼梦》中某位人物的的出场方式。

5、《红楼梦》一书中,有许多通过梦境来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暗示情节主题的场景描写,请复述其中一个梦境,并简要述说这个梦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a)自选或从教案所提供题型中选择一个话题完成今天的阅读作业。

b)结合本节课内容,继续深入阅读《红楼梦》及《巴黎圣母院》,迎接两周后的学段考试。

红楼梦教案

1、能够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进行多角度评析。

2、通过人物命运深入探究人物悲剧的根源。

重点:多角度把握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难点:品读诗词,把握人物形象。

1课时。

通读相关情节和诗词,对人物有自己的初步认识和把握。

(一)学习活动一: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两位光彩夺目的女性,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试从她们的出身、日常生活、性格、才华、学识、待人、处事等方面比较评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梳理相关情节,结合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言行举止来比较分析黛玉和宝钗的性格特点。

(二)学习活动二:正所谓“诗如其人”,读黛玉和宝钗的诗词,你可以窥见她们各自怎样的性格。设计意图:从情节的浅层次梳理到诗词的深层次解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黛玉和宝钗的性格,走进她们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认识到诗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载体,品读黛玉和宝钗的诗歌有助于我们更形象具体地把握人物形象。设计依据: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学生活动:诵读诗词,自主解读诗歌,小组交流,相互补充,交流分享。

(三)学习活动三:假如你是贾宝玉,你更愿意娶谁为妻?你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从恋爱婚姻的角度阐释。

(四)学习活动四:在曹雪芹的笔下,黛玉和宝钗都是有“行止见识”的女子,最终一个泪尽而逝,一个独守空房,试探究她们悲剧的根源。设计意图:造成二人悲剧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从认为自身到小说中其他人物,进而到社会大背景。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作家对他笔下人物形象的塑造必然有其一定的意图。曹雪芹塑造黛玉和宝钗悲剧形象,正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摧残美好女性的罪恶,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像黛玉和宝钗一样被社会吞噬的女孩还有许许多多,激发学生怀着悲悯的情怀走进文本,去关注她们的喜怒哀乐。设计依据: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作业设计:结合本课所学从《红楼梦》中再找一组人物比较分析他们的性格,并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红楼梦》教案

1、初步了解《红楼梦》的作者,了解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能结合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特征。

3、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力。

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2、初步了解《红楼梦》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3、能结合经典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组合作、探究。

1课时。

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脑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

师: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人生有三恨:一恨鲋鱼有利;二是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真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1、请把你了解的有关《红楼梦》及其作者的相关情况向大家介绍。

2、作家作品补充介绍:(多媒体显示)。

1、多媒体显示:宝玉摔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玉挨打、黛玉焚稿等6个经典故事情节的图片及文字内容的相关介绍。

2、欣赏视频:宝玉摔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玉挨打、黛玉焚稿等片段。

3、你说我说大家说:经典情节复述,要求简明扼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喜欢或感动的故事情节,然后小组代表向同学汇报。

分组讨论:代表回答。(师引导学生主要从这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对人物性格进行品评。)。

师总结: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林黛玉是个貌美若仙、才智过人、体弱多病、品质高洁的人。(多媒体显示)。

1、多媒体显示:宝钗、凤姐、探春、湘云、迎春、晴雯、袭人的人物的图片及文字介绍。

2、学生欣赏美丽图片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人物作介绍,从而激起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红楼梦》,就小说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两篇读书笔记。

红楼梦教案

3、能陈述茅盾关于《红楼梦》的基本观点。

1、茅盾关于《红楼梦》的基本观点;

2、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的关系。

概括《红楼梦》的基本观点;

学法指导自读、研讨。

神话故事“木石前盟”导入:(学生概况)。

(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即来源于我们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本学期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红楼梦》,欣赏中国古典名著的精美故事,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鲁迅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王蒙点评说:“《红楼梦》是一部令人解脱的书,是一部执着的书”。

1、概括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介绍《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身世;第二部分介绍《红楼梦》的版本与"增订补作"的小史;第三部分指出《红楼梦》"是一部自叙传性质的小说",重在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第四部分指出《红楼梦》"是一位作家有意地应用了写实主义的作品",重在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有什么关系?

明确: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小时侯的贵族家庭生活有助于他创作出自叙传性质的《红楼梦》;曹雪芹的家庭还是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家庭,小时侯受到的文学素养的熏陶使他能够创作出精美的《红楼梦》来。

3.《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怎么出现的?

明确:由于《红楼梦》没有完成,有很多人顺着曹雪芹的思路续写,其中高鹗续写的后40回比较好。他大体遵循了曹雪芹创作,完成了《红楼梦》悲剧的主题。一个叫程伟元的出版家把曹雪芹的《红楼梦》80回与高鹗续写的后40回合在一起出版了两次,从此《红楼梦》便在中国流行起来。

4.茅盾认为《红楼梦》的中心思想是写婚姻不自由的痛苦,你赞成他的观点吗?

明确:不太赞成。《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但它以爱情故事为中心,通过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靡、丑恶,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言之有理就行)。

5.矛盾认为,《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几个创造是什么?

明确:一是从中国小说发展的过程上看来,《红楼梦》是一个写实主义新阶段的开始。二是把女子作为独立的个人来描写,也是《红楼梦》创始的。三是《红楼梦》是以描写琐细杂乱的饮食男女细事来获得了生活的真实。

6.《红楼梦》和以前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的不同点是什么?

明确:不同点在于:《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是和女子同受旧礼教压迫的可怜人儿,《红》中的那些女子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作者观察得到的客观人物。而以前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中,男人作为主体,是什么“风流教主”、“护花使者”,女子作为附庸,使小说里那些作者想象中的“美人儿”。

7.作者认为《红楼梦》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红》结构上的特点是宛若天成,出乎自然。每一回书中见没有整齐的“结构”,它只是一段的饮食男女细事,但是愈琐细愈零碎,我们所得的印象却愈深。

可以采取大家提问的方式进行,纠正并理清人物关系。

红楼梦的教案

1、能够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进行多角度评析。

2、透过人物命运深入探究人物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角度把握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难点:品读诗词,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活动一: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两位光彩夺目的女性,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试从她们的出身、日常生活、性格、才华、学识、待人、处事等方面比较评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梳理相关情节,结合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言行举止来比较分析黛玉和宝钗的性格特点。

(二)学习活动二:正所谓“诗如其人”,读黛玉和宝钗的诗词,你可以窥见她们各自怎样的性格。设计意图:从情节的浅层次梳理到诗词的深层次解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黛玉和宝钗的性格,走进她们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认识到诗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载体,品读黛玉和宝钗的诗歌有助于我们更形象具体地把握人物形象。设计依据: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学生活动:诵读诗词,自主解读诗歌,小组交流,相互补充,交流分享。

(三)学习活动三:假如你是贾宝玉,你更愿意娶谁为妻?你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从恋爱婚姻的角度阐释。

(四)学习活动四:在曹雪芹的笔下,黛玉和宝钗都是有“行止见识”的女子,最终一个泪尽而逝,一个独守空房,试探究她们悲剧的根源。设计意图:造成二人悲剧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从认为自身到小说中其他人物,进而到社会大背景。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作家对他笔下人物形象的塑造必然有其一定的意图。曹雪芹塑造黛玉和宝钗悲剧形象,正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摧残美好女性的罪恶,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像黛玉和宝钗一样被社会吞噬的女孩还有许许多多,激发学生怀着悲悯的情怀走进文本,去关注她们的喜怒哀乐。设计依据: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作业设计:结合本课所学从《红楼梦》中再找一组人物比较分析他们的性格,并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曹雪芹与《红楼梦》老教案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籍贯沈阳[1](一说辽阳[2]),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居北京。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3],曹顒遗腹子(一说曹頫之子)[4]。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5]。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3]。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人物生平。

出身豪门。

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时任江宁织造的曹顒在北京述职期间病逝。康熙大帝恩旨,以曹顒堂弟曹頫过继给曹寅,接任江宁织造。是年三月初七,曹頫奏折:“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此遗腹子即曹雪芹[4],于四月二十六日(公历1715年5月28日)[6]生于南京江宁织造府[7]。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主政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家世显赫,有权有势,极富极贵,成为当时南京第一豪门,天下推为望族[3]。

秦淮残梦。

曹雪芹早年托赖天恩祖德(康熙帝之恩,曹玺、曹寅之徳),在昌明隆盛之邦(康雍盛世)、花柳繁华地(南京)、诗礼簪缨之族(江宁织造府)、温柔富贵乡(西园)享受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公子哥生活[6],日子过得心满意足,“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只在园中游卧,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他终生都对这段幸福生活记忆犹新,亲切地呼曰“梦幻”[5]。

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皆与曹家连络有亲,李煦且兼任两淮盐政(治所在扬州),曹雪芹祖父曹寅生前也曾兼任此职。曹雪芹小时候走亲访友时多次游历苏州、扬州、杭州、常州等地,对江南山水风物十分钟爱,友人敦诚、敦敏诗作谓为“秦淮残梦”、“扬州旧梦”[6]。

家遭萧索。

雍正六年(1728),曹雪芹十四岁(虚岁),约在年初,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一说父亲)曹頫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抄家(家人大小男女含仆人114口)。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刚回北京时,尚有崇文门外蒜市口老宅房屋十七间半,家仆三对,聊以度日[10]。可是为了偿还骚扰驿站案所欠银两,以及填补家用,不得已将地亩暂卖了数千金,有家奴趁此弄鬼,并将东庄租税也就指名借用些。再后来,亏缺一日重似一日,难免典房卖地,更有贼寇入室盗窃,以至连日用的钱都没有,被迫拿房地文书出去抵押。终至沦落到门户凋零,人口流散,数年来更比瓦砾犹残。曹雪芹为着家里的事不好,越发弄得话都没有了,“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好些”[5]。

广交名流。

雍正末期,曹雪芹一年长似一年,开始挑起家庭重担,渐渐的能够帮着曹頫料理些家务了。因曹頫致仕在家,懒于应酬,曹雪芹就出来代为接待,结识了一些政商名流和文坛前辈,在他们的影响下树立了著书立说、立德立言的远大志向,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的淘汰了些,为了家族复兴而努力奋斗,一度勤奋读书,访师觅友,多方干谒朝中权贵。

红楼梦教案之《香菱学诗》

若世间从无人怜惜她,我愿为她守候仅余的人间暖情。

之后学诗掩饰悲哀。

她开始拜于林黛玉,阅诗百篇,倾于诗海中,醉在其中,麻痹自己。

夜晚来过,她倚在月色照到的门栏上,在月夜中,她终想起自己的身世,不免有心在痛,捂了胸口,手温勉强暖了暖心房。

如果月光不洁,手温零度,心绞痛不能止,那么,我将为她守候最后的温度。

表面越坚强,内心越痛苦。他们需要别人的保护与安慰,他们的脆弱灵魂需要有人来帮助,他们渴望的那一份幸福需要所有人来守候。

如无人,我来守。君不在,我还在。

轻梦为浮夸,只等待,守候来。

红楼梦教案之《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难点。

重点难点:这个单元集中学习鸿篇巨制《红楼梦》中的片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2、简介《红楼梦》有关材料。

(回忆旧知,带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全文,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词语――起承转合、不以词害意、地灵人杰、穿凿、诲人不倦、揣摩。

文中涉及到的诗人诗作――“竹林七贤”、王维、杜甫、李白、陆游等有关的文学常识,以上内容都可以借助课本注释或工具书完成。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解说: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追寻作者思维轨迹、对文本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设计以上程序,遵循了阅读认知的一般规律: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更深入地鉴赏文章作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做,既可以积累词汇,巩固基础,又可以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讨论: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3、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4、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方法。

明确: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例如,描写香菱刻苦构思诗歌就非常传神。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这份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这种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而《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极致。它与作家通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心理相比,更显得跳脱生姿而又富于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生活实际。

(解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小说的思想倾向是通过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与诗歌、散文相比较,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写人,而且要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要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就必须首先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则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老舍先生曾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乃至词不达意的语言,是无论如何不能描写出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姿的人物形象来的。《红楼梦》在语言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正如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先生所说:“在古典小说之林中,《红楼梦》的语言最好。从每个人物的说话声中,可以分辨出是哪个人物出场了。《红楼梦》是语言艺术的典范。”)。

四、拓宽延伸。

1.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2.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解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意义。因此,善于鉴赏的'读者就不会只限于再现作品的形象,也不会仅满足于从作品的形象世界得到一定的感受,他还会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塑造这样的人物?如何认识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

提示: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高中语文教案:《红楼梦》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从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

准确地把握黛玉的性格特点。

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课前布置学生写写“你之黛玉”)

三、问题导入,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之黛玉。

1、黛玉之外貌与黛玉之美

找出文本中他人眼中的黛玉形象并作分析。

2、黛玉之性格

文本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从课文中找出林黛玉的言行并作分析说明。

3、黛玉之命运(启示和感悟)

四、拓展延伸

1、学生眼中的黛玉

2、网友眼中的黛玉

3、专家眼中的黛玉

五、课堂小结

老师眼中的黛玉

红楼梦教案之《香菱学诗》

【阅读导言】。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难点。

3.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解说:这个单元集中学习鸿篇巨制《红楼梦》中的片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阅读程序】。

1.新课导入。

(2)简介《红楼梦》有关材料。

2.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文,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词语——起承转合、不以词害意、地灵人杰、穿凿、诲人不倦、揣摩。

文中涉及到的诗人诗作——“竹林七贤”、王维、杜甫、李白、陆游等有关的文学常识,以上内容都可以借助课本注释或工具书完成。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解说: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追寻作者思维轨迹、对文本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设计以上程序,遵循了阅读认知的一般规律: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更深入地鉴赏文章作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做,既可以积累词汇,巩固基础,又可以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精读引导。

(1)学生讨论: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欺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3)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方法。

明确: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例如,描写香菱刻苦构思诗歌就非常传神。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这份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这种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而《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极致。它与作家通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心理相比,更显得跳脱生姿而又富于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生活实际。

(解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小说的思想倾向是通过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与诗歌、散文相比较,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写人,而且要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要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就必须首先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则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老舍先生曾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乃至词不达意的语言,是无论如何不能描写出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姿的人物形象来的。《红楼梦》在语言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正如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先生所说:“在古典小说之林中,《红楼梦》的语言最好。从每个人物的说话声中,可以分辨出是哪个人物出场了。《红楼梦》是语言艺术的典范。”)。

(4)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阅读点拨】。

1.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欺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2.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解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意义。因此,善于鉴赏的读者就不会只限于再现作品的形象,也不会仅满足于从作品的形象世界得到一定的感受,他还会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塑造这样的人物?如何认识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

【阅读思考】。

提示: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李商隐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直是这样评价的。后来白居易取代了王维的位置,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一些反映劳动阶级的生活、思想等等,还有他的长篇,如《长恨歌》《琵琶行》都不错,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为首的。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像。”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像,大胆的想像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

《红楼梦》中的这些文艺创作理论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解说:《红楼梦》这部作品可以说博大精深,值得鉴赏的内容很多。设计这一开放性问题,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获得更多的文学感悟。)。

红楼梦教案之《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这个单元集中学习鸿篇巨制《红楼梦》中的片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全文,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讨论: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3、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