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念(汇总17篇)

时间:2023-12-01 10:14:16 作者:曼珠

范文范本是一本永不完结的书,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阅读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读后感

今年,《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已在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试行,这标志着我国英语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围绕课程标准这一热点,许多理论工作者及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和较宽层面的培训,可以说在宏观方面,课程编制者、学科专家及实践教师基本达成了共识。然而如何将课程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这是困扰课程工作者和实践教师的难题。课程改革的深入呼唤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

一、《标准》培训的反思。

《标准》出台后,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标准》的培训已经在不同层面开始进行。从初步的反馈来看,《标准》的理念能够很快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实践教师也对教材的新思路和方法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是培训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许多实践教师表示,宏观的理念我们理解,也赞同,但是作为教师,我们想知道如何按照《标准》操作,而课程培训者却不能够就细致具体的课堂操作进行演示或指出明确的方法。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实践教师对操作性的渴望和课程理论培训者对实践教师所提出要求感到的无奈都是可以理解的。

在课程改革中,有一个特殊情况,即课程的各个阶段,都被赋予发展或开发的地位,如课程标准的开发、教材的开发,唯有在课堂教学实施这一阶段,由开发变为培训,即对教师的培训。世界范围内的课程改革几乎都沿着这样一个轨迹发展。即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接收容器,教师的观念、知识及能力不足以成为课程改革中平起平坐的参与者,教师只能由课程中上一个层面的专家来进行培训。这种轨迹是对课程发展规律的一个偏离。

近年来有关课程二次开发理论就是对所出现的偏离做出的纠正。所谓二次开发,是指在课程发展的每一阶段,即决策、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和课堂实施阶段,课程的参与者根据实际环境和自身的感悟,对上一层面的课程进行反馈,微调,进一步建构和活化。课程内部之间的关系,说得通俗一些,就好比剧本、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关系。导演需要对剧本进行开发,演员需对导演的意图进行二次开发,一部活生生的戏最终是通过演员的再创造才呈现出来。如果说在标准制定阶段,课程的开发人是理论专家,在教材编写阶段,课程开发人是教材专家的话,那么在实施阶段,也需要有二次开发。而这一角色只能由实践教师担任。没有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即反馈、微调、建构和活化,课程标准必将流于形式而失败。既然教师是开发者,是课堂教学领域的专家,我们理应对目前的培训方式进行反思。

众所周知,课程的开发需要较高的认知活动,而较高的认知活动必须建立在激活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方式,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重新建立联系,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飞跃才能获得。同化是对外部信息进行整合,顺应是对个体认知结构进行调整,这一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由他人灌输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任何专家和学者都无法取代的。这就是为什么在课程培训中课程专家和培训者不能,也不应该告诉实践教师如何具体去教的道理。

二、实践教师参与《标准》二次开发的意义。

教师参与《标准》二次开发,可以缩小理论与实践、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之间的差距。此外还有一点更为重要的意义:在参与课程二次开发的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能够得到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有望失而复得。为什么这样讲?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把教师职业定为专业,也就是说教师被赋予与医生、律师、会计师等相同的'地位。教师有了专业地位,但很多人又把它失去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皮亚杰曾经指出:中小学教师是由于脱离了科学研究才失去了应有的专业地位。

国外有学者认为教师这一群体历史地受到行政管理的压抑和科研的驾驭。国内也有学者形象地描述教师只有生,没有活。参与《标准》的二次开发,是改变这一状况,使专业地位得以恢复的有利契机。作为专业人员,至少应具备两种不同的知识:有关原理、规律的知识和在各种不同特定场合运用上述原理、规律的知识。第一种知识叫陈述性知识,即有关事物内容的知识;第二种知识叫程序性知识,属于方法知识,即在处理各种问题时采用的策略。

在课程开发中,有关课程的理念、目标以及内容属于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可以以受动的方式传达,而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则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在专业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由于程序性知识是以主体对外部信息进行深层次内化、感悟而获得的,它具有独创性、拓展性和前瞻性。教师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程序性知识,如课堂环节如何设计,语言项目如何分解,如何调动学生情感等。可以说,《标准》的二次开发是实践教师的用武之地,也是广大教师从事科研最为实际的课题。

三、《标准》的理念与英语课堂活力。

《标准》研制组将《标准》的理念归纳为六点: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上述六条理念是面向整个课改的,其中第三条、第四条和第五条可看作是教师版本的理念。进一步归纳,《标准》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在中国发行了一套《牛津英语教师宝库》的合作版,其中一本书名叫classroomdynamics,即课堂活力。活力就是有生命力,富有生气。课堂活力对实践教师十分有吸引力,几乎每一名热爱教育这一职业的教师都向往自己的课堂能够充满活力。事实上新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目标就是要把活力注入课堂。

1.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要想使课堂充满活力,必须突出学生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突出学生主体,不应仅理解为教师少讲,学生多参与。这样仍然是治标不治本。在课程改革中,人们对课堂活跃的理解很容易表面化、片面化。一种教学思想传播后,就象时尚一样进入课堂。应当说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是我们所提倡的。我们不提倡的是在对教学思想缺乏理解和内化的情况下,不顾客观条件,一味地模仿。比如说多媒体的使用,如果在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条件使用,而使用时,图像、声音和文字又不能恰到好处地展示语言材料的话,最好不做表面文章。

活动不等于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足以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课堂的真正活力来自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心心相印,达到一种默契,这种默契能协调教学中各要素间的关系,使其形成一种合力。合力才能产生活力,而产生这一合力的关键在于打破唯书、唯师、唯上和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从道理上容易讲,从内心深处接受却不容易。潜意识中的师道尊严,以及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是课堂活力的大敌。因为课堂中发生的事情往往是始料不及的,任何一个导火索都可能导致课堂气氛的功亏一篑。毫不夸张地说,课堂一旦没有了和谐的气氛,活力也会随之消失。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人本主义理念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春秋时期。早在西方教育界提出人本主义课程的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就提出循循善诱和因材施教的思想方法。循循善诱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因材施教旨在满足个体的需求,发展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或技能。近年来一些地区、学校和教师尝试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分层次教学以及合作学习,就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这样的课堂尽管没有轰轰烈烈的活动场面,但学习者能够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能够自我调节和补救,能够在教学的个性化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此时的课堂活力存在于学生的心田之中,可谓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2.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非线形的过程,即并非直接接受外部信息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头脑中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自身的体验。国外一些学者通过对记忆的研究,提出“多元表征”的理论。多元表征包括:1)语义表征:即以语言为载体的概念。比如说地球是圆的这一有关宇宙的知识;2)情节表征:即提供与概念相关的时空背景。如某人站在某处向远处的地平线望去;3)动作表征:即根据语义的信息“地球是圆的”和时空背景“远处的地平线”,试图获得某种直接体验,即做某件事情,如乘船到某地,体验一下在地球上旅游的感觉。这样在语义、情节和动作表征之间建立起丰富的联想和多向联结之后,头脑中有关地球的内容会形成一种图式结构存储在长期记忆中。而事物一旦存储在长期记忆中,就象电脑中的文件被存在文档中一样,可随时提取,并且不易丢失。

《标准》中提出的任务型活动,或者体验式学习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学方式单一,而且多停留在语义表征阶段,如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上面,很少与情境和动作之间建立联系。但应当探讨的是:第一,《标准》中任务型教学的提出,是否意味着在每次课堂上,都必须采用任务型教学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我们将会再次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和方法上的一点论。理论是抽象的,而教学是具体的、复杂的,也是丰富的。我们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这个道理。任务型教学思想的提出,并不意味着以前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都应该淘汰了。相反,任何教学方式只要符合认知规律,只要给课堂带来活力,就有使用的理由。

第二,任务型教学是否必须按照某种演示的方式去操作?对于了解教学规律的人来讲,这个问题似乎有些无知,但事实上每次课程改革,很多人都走入这样的误区。以为只有符合某些培训的套路才能被认可。如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试用时,一些教师机械照搬五步法,把原本生动的课堂上得索然无味。改革是创新,而创新是一个心智活动,是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对事物重新建构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有创造性才有活力。无论是活动式还是体验式教学,宗旨是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操作中,实践教师应避免过于依赖观摩所看到的步骤。观摩和培训是必要的,但是其中的原理和感悟更为重要。如果说实践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理论的话,方法论是最重要的理论。

3.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标准》对课程评价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最核心的理念是改变传统课程中以考试定终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对象和形式的多元化,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可以说实践教师最期待的就是课程内部评价体系的改革。

在课程理论中,国外有专门对课程内部与外部的制约因素(constraints)的探讨。而我国的课程评价所面对的制约因素更为突出。英文中有句俗语:“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点起一只蜡烛”。教师虽然不能左右中、高考的指挥棒,(事实上中考和高考的导向正在扭转),但是可以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二次开发,尽量缩小文本课程标准与实践之间的偏差。

教师可以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用一定比例的时间对中考和高考中体现的基础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复习与巩固。在做练习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和学习习惯的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从被动、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独立性学习。对于偏离教学目标的试题,果断放弃。一旦把目标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学习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实践教师经常担心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式教学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和考试的分数,实际上如果通过活动和体验打开了学生思维空间的话,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在注重过程评价中应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教学繁重的情况下,应避免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繁杂的过程评价量化表格及各类档案等。教育和教学的对象是鲜活的个体,如果把评价的重心放在可看得到、可观察的外在行为上,就会失去教育的真正意义。过程评价是用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身心发展是渐进的过程,非量化表格所能全部展示的。对过程评价最好的评价,是看一名教师的课堂上是否具有活力。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读后感

今年,《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已在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试行,这标志着我国英语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围绕课程标准这一热点,许多理论工作者及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和较宽层面的培训,可以说在宏观方面,课程编制者、学科专家及实践教师基本达成了共识。然而如何将课程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这是困扰课程工作者和实践教师的难题。课程改革的深入呼唤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

一、《标准》培训的反思。

《标准》出台后,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标准》的培训已经在不同层面开始进行。从初步的反馈来看,《标准》的理念能够很快地被广大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所接受,实践教师也对教材的新思路和方法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是培训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许多实践教师表示,宏观的理念我们理解,也赞同,但是作为教师,我们想知道如何按照《标准》操作,而课程培训者却不能够就细致具体的课堂操作进行演示或指出明确的方法。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实践教师对操作性的渴望和课程理论培训者对实践教师所提出要求感到的无奈都是可以理解的。

在课程改革中,有一个特殊情况,即课程的各个阶段,都被赋予发展或开发的地位,如课程标准的开发、教材的开发,唯有在课堂教学实施这一阶段,由开发变为培训,即对教师的培训。世界范围内的课程改革几乎都沿着这样一个轨迹发展。即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接收容器,教师的观念、知识及能力不足以成为课程改革中平起平坐的参与者,教师只能由课程中上一个层面的专家来进行培训。这种轨迹是对课程发展规律的一个偏离。

近年来有关课程二次开发理论就是对所出现的偏离做出的纠正。所谓二次开发,是指在课程发展的每一阶段,即决策、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和课堂实施阶段,课程的参与者根据实际环境和自身的感悟,对上一层面的课程进行反馈,微调,进一步建构和活化。课程内部之间的关系,说得通俗一些,就好比剧本、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关系。导演需要对剧本进行开发,演员需对导演的意图进行二次开发,一部活生生的戏最终是通过演员的再创造才呈现出来。如果说在标准制定阶段,课程的开发人是理论专家,在教材编写阶段,课程开发人是教材专家的话,那么在实施阶段,也需要有二次开发。而这一角色只能由实践教师担任。没有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即反馈、微调、建构和活化,课程标准必将流于形式而失败。既然教师是开发者,是课堂教学领域的专家,我们理应对目前的培训方式进行反思。

众所周知,课程的开发需要较高的认知活动,而较高的`认知活动必须建立在激活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方式,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重新建立联系,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飞跃才能获得。同化是对外部信息进行整合,顺应是对个体认知结构进行调整,这一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由他人灌输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任何专家和学者都无法取代的。这就是为什么在课程培训中课程专家和培训者不能,也不应该告诉实践教师如何具体去教的道理。

二、实践教师参与《标准》二次开发的意义。

教师参与《标准》二次开发,可以缩小理论与实践、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之间的差距。此外还有一点更为重要的意义:在参与课程二次开发的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能够得到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有望失而复得。为什么这样讲?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把教师职业定为专业,也就是说教师被赋予与医生、律师、会计师等相同的地位。教师有了专业地位,但很多人又把它失去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皮亚杰曾经指出:中小学教师是由于脱离了科学研究才失去了应有的专业地位。

[1][2][3][4]。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标准的初探论文

在小学阶段,计算机教育应该教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运用的能力,把计算机能融入到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从而能在各科学习中运用计算机来学习、巩固、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效益和深度。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得出的经验,谈一点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能力采用的教学方法。

1.精心组织教材,诱发兴趣。

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可以多采用辅助教学软件和益智教学游戏等,激发其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例如在键盘练习时,刚开始学生由于好奇,每个人都会感兴趣,几节课下来,学生已失去了好奇,大多已变得无精打采了。针对这一情况,我先让学生在打字练习中进行基本指法练习,当学生有一定基础时,再选用一些网上优秀的flash打字软件,这些flash软件声情并茂,画面精美,可欣赏精彩的动画、聆听优美的乐曲,直观而形象,在练习过程中学生输入正确,电脑还会发出诸如好厉害啊、good此类表扬的语句,学生输入错误时则发出不用太着急、不慌之类鼓励性语句。学生使用后都爱不释手,这类教学辅助软件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让学变成了我要学。

2.注意语言艺术,引发兴趣。

生动幽默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因此,如果能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例如,我在讲计算机的组成这一部分知识时,单纯的讲输入输出设备,小学生较难理解。这时我就形象的将它们比喻为人的手和眼睛等,让学生形象的理解。又如,在教授word中的使用文本框插入竖排文字时,说: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都通透着古朴典雅的韵味,我们在读时总是边看边点头,大家说说为什么这时学生自然而然也就会与我们现今文档的横排文字进行比较,从而理解了竖排文字。再如,我们在讲文件夹和文件时,可以将文件夹比作抽屉,文件比作抽屉里摆放的物品,或将文件夹比作房间,文件比作房间里的人或物品,既形象又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的操作示范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在讲windows基础操作时关于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

1.进入到指定位置;

2.文件新建文件夹;

3.转换输入法;

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

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

6.确定。

通过教师一步一步的演示后,学生进行实践练习,通过这种观察与实践练习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采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习主体性的主动学习方式。例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画图教学时,教师上课时可先告诉学生自选图形在什么地方,插入图片自选图形,然后就给出一幅用自选图形画的图,让学生用自选图形把它画出来。画这幅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探索:

(1)怎样用自选图形画出图形来;

(2)改变自选图形的大小;

(3)移动自选图形的位置;

(4)给自选图形添色;

(5)在自选图形上写字;

(6)改变自选图形的形式和方向。

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使其探索和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也增强了学生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实现了使学生去主动的求知,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由被动转成了主动。

2.教学联系实际。

像高年级《汉字输入》这部分内容,教材本身内容是比较单一的,因而不易吸引学生,故此,我就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教学任务,例如,叫学生给自己最喜爱的老师写封信,或者写一篇关于自己亲人或朋友的描述作文等,且叫他们把自己的优秀作品都保存在自己设立的文件夹中,这样,不仅达到了教学生练习汉字输入的教学目地,同时又拉近了学生和学习内容间的距离。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不单把所学与现实联系在了一起,而且教学条理非常的清晰,学生们学起来也就比较的感兴趣,好多同学都把平时不愿跟父母或老师说的心理话输入了电脑,有的也因电脑提高了对作文的喜爱程度,学生自己又切身的体验到了所学知识的实用。

总之,做为一名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依据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应由原先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还将会多动脑筋,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总结,尽力找到一种更佳、更有效的适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内部驱动力,使学生能至始至终愉快的学习,使教学效率不断地得到提高。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好课的标准

“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目前,课程论专家、教材论专家、教育专家眼中的标准并不一致。在20世纪90年代对语文有工具论与人文论的争论,进入21世纪逐步归结到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口径上,在“综合”的旗帜下,许多语文课上得失掉了“语文味”,闻不到语文特有的气息。在我个人看来,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我听一教师教《死海不死》,下课前5分钟,执教教师开始总结,问:本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作答:1.知道了死海不死的原因;2.知道了死海的位置;3.知道了死海的现状与未来;4.知道了死海得名的原因。最后,在教师的提醒下,一学生才回答说:“还学到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就学生的回答而言,我们很难区别这是一节地理课(自然课),还是语文课,我们教了3年说明文,学生不会条理、清晰地介绍一个物体,一种科学现象,一种动物等等,不会用一些说明方法,尽管学生们知道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于教师讲授功底的高低,如教师基本功占30%,教学过程占60%,教学效果只占10%。而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评价指导思想是,在教师提供的条件或创设的特定情境下,每个学生自我发现了多少新东西,在这一过程中又发现了多少解决问题的策略与途径。

考察课堂教学的第一指标是:学生是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不是绝大多数(或者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看教师有没有给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给了多长时间。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自读、自学、自练、自我评价,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探索规律,逐步使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应做到可讲可不讲的不讲,一目了然的不讲,腾出时间去观察学生问题解决的进度与差异度,以根据需要再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

有位教师上《社戏》,觉得很难处理好这篇课文,怎么让学生进入到教师希望他们进入的那种境界里去呢?他后来设计了“社戏探美”活动,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说,能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也是一个孩子心灵美的表现。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很美的地方并概括这种美。课堂上每一个同学都在找美,找到相关描写的句子,品读分析,并概括,一共概括了8种美:社戏的景美、情美;看戏朦胧美;偷豆美;农家兄弟情感美;童趣美;行文构思美;意境美;语言美。这些美几乎囊括了全文的所有内容。有很多同学在品读为何这些东西能给人以美感的时候,都说到了修辞、句式与形成这种美感的关系。整堂课就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而且所有同学都在找。如果要用几句话来归纳一种良好的课堂状态的话,我想借用这么几句:1.课堂里要有学生发问的声音;2.课堂里要有学生讨论的声音;3.课堂里要有学生思想的声音;4.课堂里要有学生研究的声音。

语文教学的训练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思维的训练,一个是语言的训练。要通过你的创设情境,你的课堂设计,使学生有思想的砥砺与碰撞,有情感的体悟与交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学生们有想要表现的欲望与空间。通过这些,有效地实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目标。

生1:老师,我知道,“日”是太阳……。

生2:老师,我知道“太阳”是红红的,红红的太阳挂在天上。(注意,开始偏离老师的提问)老师没有制止,并开始评价:这个“挂”字用得好,了不得。

第三个学生马上站起来,红红的太阳挂在蓝蓝的天上,旁边还飘着几朵白云。

第4个学生:红红的太阳挂在蓝蓝的天上,旁边还飘着几朵白云,小鸟绕着白云飞来飞去。

第5个学生:红红的太阳挂在蓝蓝的天上,旁边还飘着几朵白云,小鸟绕着白云飞来飞去,还快活地与太阳公公聊天。

结果这堂课只教了4个生字,老师没有因为影响教学过程而打断学生的思维,反而让思维在相互碰撞、提醒中得到了发展。很显然,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有时候,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议的论题,让学生进行辨析、讨论、争论,表达各自不同的看法。如对《雷雨》中周朴园怀念侍萍这一点的看法,同学们就分成两派,一说虚伪,一说真实,双方引“书”据“典”,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认识了人的复杂性,体会到了作品中人物的鲜活性、主体感。

这种过程,是观点与观点、知识与知识在语言上的交锋,在思维上的撞击,既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又是一种语言的训练。

考察课堂效果,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因素,就是教师。教师在课堂上究竟是什么角色?怎样才能确保课堂的效率与生命力?教师要心甘情愿地从传授主角退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与帮助者。具体来说,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到五个善于:一是善于倾听,谛听课堂里方方面面的声音,决定推进的速度;二是善于煽情;三是善于点评;四是善于把握问题解决的差异度;五是善于把握本节课的目标,一定不要忘了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这两个目标。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一位名教师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假设你生命还有6个月,请回答,你最想做的事是哪些?为什么?你认为这一生中是否仍存在着遗憾?你的遗憾是什么?老师叫了一位名叫陈静的同学。

陈静:还有6个月,我会带着父母去全国各地著名的风景区旅游。因为我的父母生我养我这么大,还没走出过小县城。他们的全部精力和钱都花在了供我读书上。我最想见我的爷爷和奶奶,可是,可是……(生哽咽、流泪)。

老师(轻抚生肩,示意坐下):陈静的爷爷奶奶去世了,可两位老人家慈祥的脸庞,亲切的关爱,从没有走出陈静的记忆。我曾经在陈静写爷爷奶奶的文章后写下这样一句评语:忍不住流泪。是的,亲情的温暖,就像炉火的温暖,你需要靠近它,才会感受得到。陈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提出带父母一起旅游的想法,体现了她的孝心与报恩心情,我尤其感动。让我们一起记住,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着父母一起上路。

生2:我最想做的就是要与死亡斗争到底,永不妥协。

师(带头为生鼓掌):我为你喝彩,你这是思想的成熟,生命的成熟。面对死亡的笑,是生命最壮丽的笑。大家还记得陆幼青与他的《死亡日记》么?在生命弥留之际,陆幼青安静地躺在放着一篮鲜花的病床前,用沙哑的声音微笑着说:“我还在继续与死神谈判。”这是生命的“大将风度”,难怪《死亡日记》的封面图案是一朵盛开的金色的向日葵。因为陆幼青心中从来没失去过太阳。正如他自己所言:“生命真是个奇迹,不管在哪一个角落,都有最美的风景,只要不轻易地关上梦想的窗口……”

这位教师的话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作了语言上的示范,既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又体现了人文性的特点,使课堂成为诗意的课堂、情感的课堂、思维的课堂。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标准的初探论文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普及,不断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1]。结合这一目标,从以下几方面探析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学习教材、教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师还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教师更应当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具体情况,才能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让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教师还应当不断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充分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备出适应学生发展、适应课堂教学需求的好课[2]。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学生都喜欢新奇、有趣的事情,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思维及记忆效果。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创设一种和谐的、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感兴趣的事件或环境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形象教学法。

小学生对物体的感官认知超过理性认知,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实物模型,形象性地直接感知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有优势,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如《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教学开始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不说电脑术语,而是让学生自己接触电脑。首先告诉学生计算机各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将名称与电脑实物配件相结合,接着引导学生看看每个部件的线通到哪里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小学生不仅可以很快地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位,而且可以了解相互之间是如何连线的,更可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学习兴趣。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在各个学科都得到运用,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也不例外。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提出一系列的任务,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3]。首先,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具有灵活性,教师应当精心分析教材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其次,教师应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担当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在不束缚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加以指导;最后,教师应做到赏罚分明,及时对学生的作业作出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学生及时地纠正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如在学习《动画自己做》一课时,教师可将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一个娃娃从北向南跑;两个娃娃同时同向赛跑;接力赛跑。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简单的动画制作入手,慢慢进入教学内容,完成学习目标,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轻松愉悦地上课,又可以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三)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即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获得知识。这种方法经常用于小学课堂中,而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更促进游戏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游戏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借助一些益智游戏帮助学生熟悉计算机,如:金头脑、拼图、成语挑战屋等,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控制鼠标、键盘,熟练掌握电脑的开启和关闭。如此一来,既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电脑知识基础,又容易让学生接受,实现寓教于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好这门课程。

总之,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必须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素养,更新知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读后感

首先就此书的特点而言,它将素质教育理念与国内当前英语教学环境相结合,使新课标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同时,新课标的内容更为充实,指导性更细致明确,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也更容易落到实处。

其次,就此书对我自身的教学影响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置更为明确。我在实际教学中曾出现教学达不到预设目标的情况,而在读过本书后这一困扰便随之清除。第二,教学重点把握更为准确。小学英语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自信为主,注重语言的运用能力而并非是让学生们会做题目。第三,教学形式更灵活多样。在这一课程标准下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式课堂完全不能满足当前的英语教学要求。于是,我便采取更多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如小组讨论、表演展示、知识竞答等,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四,教学评价更完善。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改变了以前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模式,从更多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看完这本书,我也更清楚地知道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语言素质、文化素质、理论素质、驾驭教材的素质、教学实践素质和教育技术素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一切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毕竟要通过学生实现。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根据学生主体的心理特征和内在需求,因材施教,根据小学英语课堂具体情况,创造出学生最满意、收效最好的教法和技巧。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好课的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突出语文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评价和考试改革是语文课改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课改的顺利推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为学生的学业评价无论在功能和价值上,还是在学科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对考试结果的处理上,都要力争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和工作思路,形成适合本校学生的学业评价内容、形式、手段,以利于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从传统的语文评价情况看,距离新课程理念,存在如下不足:

1、评价方式的传统。“穿新鞋,走老路”是在实施新课程中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偏颇做法。传统的学生语文学业评价以考试(已经具有指挥棒的功能)为主要方式,(或成为唯一的学业评价方式)单一乏味,缺少灵活,重结果、轻过程,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及潜在力的培养,更无益于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2、评价手段的滞后。语文课改中,理念新,教材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新,教师的教学行为更新,但是学生学业到底怎么评价,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为最好的方式。

3、统一格局的沿用。学生学业评价长期以来就是沿用“大统一”的格局思想,单元试卷、期中试卷、期末试卷不是市级统一,就是区级统一,统一试卷、统一时间、统一批卷、统一答案、统一的结果处理……学校、教师缺乏一定的选择自主权,评价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学校特色和教师教学艺术更是无法评价。

二、课题的界定。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研究》课题,是以新课程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语文学业评价为研究对象,以义务教育阶段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作为基本检测依据,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课题研究的行动指南,以学生生活学习的基本环境——班级为研究单位,主要研究学生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比较明确化的学习水平测试,以及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学习质量或学业水平的价值检测评估和确认。本课题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业的评价涵盖语文素养的诸多方面,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板块的目标均要在评价中体现。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语文学习评价与新课程实施同步,“学习水平测试”应该有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包括书面测试、口头测试、实践测试等,它既属于阶段性的评价,又属于终结性评价;“学习质量或学业水平”则属于形成性的评价,立足语文课堂,就是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时期的进步状况,记录收集学生成长的经过和学习的收获,不追求大统一,而力争体现年级特色、班级特性、学生个性。学生学业评价除了检测“学生学习质量”外,还要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相联系,从而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三、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学生学业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

一是价值判断的需要。课程改革的瓶颈是教育评价,而学生学业评价是课程改革的瓶颈之瓶颈。学业评价关系到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及身心素质进行价值判断,作出公正、公平、均等的评判是本次语文课改的需要。

二是评价功能转变的需要。为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教育杠杆的评价功能也应该发生转变,改变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反对急功近利,改变评价功能的单一性,对学生的一切语文学习评价工作都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意识,最终将学生的发展为评价服务转为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三是评价主体扩充的需要。课程改革使得教学过程越来越民主化、人性化,评价的主体再也不是以往的管理者,也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评价,“学生语文学业成绩”不再是评价老师和学校的唯一指标。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都是评价的主体,他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必须要有一个相当明白的、可操作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只有是利于学生生动、主动、生成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研究,应坚持学生语文学业评价和语文课改同步进行,研究“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通过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坚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生成,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也注重教师主体作用和个性能动作用的发挥。

四、课题研究目标。

1、构建新课程下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理论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本课题将组织学习各类评价理论书籍,概括和形成有关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理论体系,以指导评价工作的开展。立足多元主体的评价地位,使评价者拥有更丰富的、更多的评价选择权和参与权,最终发挥更大的教育教学潜力和主观能动的作用。使得学生语文学业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2、建立新课程下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操作体系。学业评价是随着学习课堂的发展而发展的,先有学习课堂,然后才有学业评价,学业评价指标反过来又促进学习课堂的生成。要建立相应的较为完善的语文学业评价指标和学生语文学业评价手册。结合新课程的要求,本课题坚持整体性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单向评价和互动评价相结合,逐渐建立客观、科学、公平的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3、确立激励、教育和反馈的评价功能机制。学生语文学业评价淡化或没有了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主要是为了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激励学生上进的机制,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样也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不仅看学生语文学业的检测水平,更要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态度,学生学的态度,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状况,学生学习的潜能和个性发展。

4、建立新课程语文学业评价题库。与将要建成的我校的城域网相结合,建立语文题库,鼓励形成有班级特性的检测评价试卷,培养教师出题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形成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新格局,以适应新课程学业评价的需要。

5、实现语文学业评价基本内涵。结合评价发展的特点,本课题将努力实现语文学科评价的基本内涵,以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实效化为原则,帮助学生在评价中享受成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1)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方向转变到与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保持一致。课程标准的一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思路,可以作为语文学业评价的指导思想,语文学业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既要关注学生学业的阶段性评价,又要关注学生学业的形成性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度。

(2)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方式转变到更加关注质的分析和把握。实行评价的过程化、阶段化,建立开放型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变以前平面单一评价为立体综合评价,即除了纸笔测试以外,包括书面测试、口头测试、实践测试等,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强调学生学业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综合化,变以前一次定格评价为多次激励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自我调整、自我需要、自我激励的学习机制。

(3)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内容转变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学段目标要求,实行多元评价。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的最低、最起码的要求,每个学科必须设计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评价指标,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采用多元评价,真正加以检测。

五、课题研究内容。

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业的评价应涵盖语文素养的诸多方面,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板块的目标均要在评价中体现。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为:

(一)日常性评价。

1、口头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用鼓舞、激励、肯定性的评价语言进行评价,关注学生课堂上参与的水平和生成的空间,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动的微观评价,师生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2、书面评价:在学生的作业、作品上,用肯定、富有激励的话写出对学生学业的评语。校评与家评相结合。

3、班级语文综合活动评比:由班委负责,每月评一次上墙报。个人自评、小组互评相结合。

4、成长记录袋评价:每位学生一学期内都要精选自己保存最优秀的证书、自我小传、作业、书法作品、歌唱(朗诵、演讲)磁带、通讯报道等,装入成长记录袋,期末由班主任、语文教师及班委就上述内容进行等第评定,再统计合并,得出这学期每位学生日常性评价的总等级:优秀、良好、需努力。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二)终结性评价。

1、水平测试:

(1)闭卷:选用上级试卷在期末进行。

(2)开卷:可当堂查阅资料,可回家或到社会上完成。如:社会调查、观(读)后感、信息收集、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2、面试:由语文教师或语文教研组长在班级、年级组举行,对学生进行面对面问答,如:口语交际、朗读、背诵、口头习作等。

3、综合实践活动:学期末由学校或年级组组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运用实践中对学生综合能力、才艺特长、语文素养进行全方面的测评。

终结性评价总分为100分,其中,闭卷50分,开卷20分,面试20分,综合实践活动10分,期末由班主任教师汇总统计。

六、课题研究方法及条件。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不断地实践、修改、完善,力争做到可操作性强。另外辅之问卷调查法、座谈讨论法、经验总结法等。

本课题组单位的科研氛围浓,教师科研意识强,课题组聘请我区小学界唯一一名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李彩玲校长做顾问,其他成员均是校语文教研组长,有参与或承担过省、市级课题研究的实践和经验,均参加过市、区级语文公开教学,并都担任学科教学任务,有一定研究时间和研究条件,对研究过程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七、研究步骤(略)。

八、课题研究成员与分工(略)。

九、课题研究过程及实施。

(一)亲近评价。

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首先就是要对评价观和评价方法进行改革。我们的语文学业评价研究立足服务于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从小学生渴望被关注和表扬的心理特点出发,让教师的爱体现在一个个可感知的动作、语言上,让学生生活在爱和希望之中,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和种兴趣的持续增长和良好品格的逐步形成。评价过程本身就是对人的具体关注,说必须要加强情感渗透,成为师生彼此亲近的中间地带。让学生亲近评价,就是让学生从情感上喜欢评价,行为上主动进入评价的过程,又能积极地运用评价的结果完善自我。

我们首先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改变评价语言的角度,自觉将自己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引导者,朋友,因人而异,体现明显的个性特征。形成指导性评语、谈心性评语、激励性评语。

1、谈心式。通过亲切的话语,文字性的描述,将对学生的细致观察记录下来,真切地指出或展现在笔端,真实地反映学生一段时间的思想、行为特征与学业进展,体现对学生的深深关怀,以实现师生心灵间情感的沟通,让学生在娓娓动听的推心置腹的谈心中,体会到教师的拳拳爱心,成为激励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你的活泼热情给老师留下了很深印象,你的钢笔字写得越来越好,作文进步也很大,真为你高兴,不过你……如果你……该有多好啊!”

这样以具体的描写和亲切的对话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成长的关切和悉心的指导。借助评价在关键时刻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采取鼓励与指点相结合的写法,有助于学生增长信心,同时给学生和家长指点迷津,在评价过程中产生了特殊的导向作用。

2、指导式。教师了解学生后,在原有的发展水平上为其指出新的发展方向,以商洽的口吻,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并形成的新目标奋斗的决心。重在体现目标和情感的双重激励,让学生深切感到老师强烈的期望情感,仿佛是一位慈爱的长者,又像是一位亲切的大姐姐与小妹妹轻声耳语。这种方式,以学生最希望达成的目标为切入点,给学生指出一条实现理想的快捷途径。如“某某同学,想得到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吗?许多同学是这样做的:上课专心+作业认真+不懂就问+举手发言+多读课外书。你做到了吗?快朝这个方向努力,定能得到这把金钥匙。”

3、激励式。借助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指出一个更高的目标,鼓励学生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实现超越个人已有基础的新飞跃。所以,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尽情赞扬学生的成绩,再以充满信心的语句,对学生指出更具挑战意义的奋斗目标,激起学生强烈的向上心。

这种让学生亲近评价的方式的启动,真正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已逐步建立。学校记录下了一个实验班学生学业评价手册下发以后的真实一幕:当手册发到孩子手,学生们不再淡然对之,许多学生都兴奋地嚷开了,一时间全班同学都沉浸在喜悦的体验中,继而开始搜寻老师的视线,在师生眼光的交汇点上,评价不再是生硬的评判,而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学生心理的安慰,师生共同享受与成长的新起点。

教师评价方式的改变,使我们认识到评价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当教育有情时,学生就渴望亲近,评价就如同教师送给学生的一面整理衣冠的镜子,而不是对学生强烈的威胁控制;是教育者给学生的一次成长中的指导,而不是严厉的斥责;是给学生一份信心的良机,而不是显示教育者权威的契机。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心灵中真正产生激励效应,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真正亲近了评价。

(二)开放评价。

评价理论中,目的确定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当我们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时,检测目标不再是一组生硬的数字,而是对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命的关注,于是伴随而产生的就是各种各样非预期的结果,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众多发展中的问题,过程的不可确定性,让我们展开思考,于是我校的语文学业评价呈现出开放性特征。

1、目标的发展性。

我们实施的学业评价是以实现全体学生全面生动发展为目的,结合学生特定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生活环境确定相应的目标。目标是阶段性的,发展性的,按照人的需求理论,个体的目标在实现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或提升,或降低。每一次的目标调整必定是使目标更贴近人的最近发展区,向着更有利于人的发展水平接近,这种不断矫正的过程,正是推动人持续发展的最佳原动力,是人持续发展的内在增长点。

实验教师在工作中探索中形成了若干操作方法:

如心灵沟通法:用一个眼神传递一份关怀,一个勾手,许下一个约定,一次耳语,激起一份信心,一个微笑,给予一种鼓舞。

榜样激励法:利用学生主体乐观向上的主流心态,在不同成长期,树立不同的楷模形象,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超越他人,实现跳跃性发展。

2、主体的多元性。

传统的学业评价中,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处于评价的客体位置,使评价成为教师制约学生的法宝,这种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严重影响到了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我校语文学业评价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直接负责人,主要包括学习者本人、教师和家长。学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探索形成“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评价者”的格局,突破了评价局限在学校内的传统做法,探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社区家长参与的机制。学生对自己学业情况作出评价,使学生关心自己的行为与评价结果之间的相应关系,起到了导向和制约学生行为的作用,也让学生明确了评价是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环节,自己是评价的主体。家长反映,教师参与评价,孩子的自觉性提高了,学习习惯改观了,学习也就更积极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过程的开放性。

学习的意义不在于最终获取了什么,而在于学习过程中投入以及能力的增长,因而在学业评价中,我们淡化了终端评价,而强化了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实行了二次评价,允许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可申请复考(具体体现在阶段性的语文综合素养考察活动中),从而让其知道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以达到激励的最佳效果。通过修正完善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学习生活是有利于自身发展,教师明白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学生乐于接受,能促其主动探究,家长明白,在构建学习型家庭中,家长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身示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教师、家长全面参与评价过程中,各司其职,真实记录学生时间段内的表现,不仅把握了达标要求,学生也有了前进的目标,也让教师、家长能结合学生发展要求为其搭建发展平台,进行有个体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这种过程的开放性,充分以学生为本,使之有较多接受评价的机会,能预设目标,自我评价,生生互评,了解自我,发现他人,公开记录过程,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开放评价的各个环节,扬长避短,体验成就感,获得机会,增强自信,从而愉快地面向未来。

(三)学会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人人都可以成为评价者,人人也可以成为评价者。从理论上讲,评价是一种综合能力,只有学会评价,才能参与评价。在培养学生评价能力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评价能力,有意识地让其在评价中学会评价,在实验中形成交互性评价的方式,师生、生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1、在交互中学会评价。这种评价形式,旨在让学生主动提前介入教学,在即时评价中,指导学生学会评价,鼓励学生在评价中发展能力,提高兴趣。

我们的做法就是借助教师示范性评价,吸引学生产生对评价的兴趣,领会评价原则和基本方法,然后主动参与评价;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间充分的学习交流,相互启发,逐渐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评价的能力;通过独立性的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和自我矫正中,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使评价成为个人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涌动师生双方智慧的激情。

2、在评价中学会评价。在学业学习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形成初步正确的评判标准,先从评价他人入手,在活动过程中,诱发学生观察分析他人的意识和愿望,引导评价同伴,学会发现他人,从而完善自己。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有意识地开展自评、互评,而且逐渐学会评价老师,形成了不唯书,不唯上的胆识,也引发了对家长的评价,实现小手牵大手,共同进步的格局。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评价的实践活动,使评价活动成为一种机制,成为推进学业进步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评价中既增长了能力,又加快了自身的发展,实现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同步推进。

十、课题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价值在于解决实践操作中若干具体问题,这是一种源于实践、基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发展过程。评价改革是推进新课程的制度保障,《纲要》提出了评价改革的目标: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校立足评价的目标,围绕突出语文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教师观念显著变化,教学行为明显优化。

1、通过两年的评价课题实验,教师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学习意识逐步浓厚,能不断地学习新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用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实现了角色的转变,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服务者,以学论教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使学生学得主动,善学、乐学、会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2、评价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他们的学习行为实现了多样化、个性化。课堂上,学生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多起来了,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了解和掌握了多种学习方式,从而获得了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实验班级研究风气浓厚,学生学习方式已逐渐转变。由课堂走向生活,语文课堂向纵深发展。学生对教学中的问题常常是通过讨论、实践探索、协作攻关的方法解决,所以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协作攻关的习惯基本养成,对各门功课“喜欢”的人越来越多,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显得主动、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不断涌现有进步的同学(包括“学困生”在内),尤其语文成绩逐步提高。以四(2)班、原三(2)班为例:

3、学习态度和方式方法的转变带来了学生精神面貌和思想品德行为的良性变化:

实验班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表现出非常积极踊跃参与的态度,且在活动中创新意识很强。例如:五年级实验班,学校号召学生自己用平时节约的零用钱为雷锋车捐款,该班学生自发捐款全校之最;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如区“科技小制作”、市“给奥委会的一封信”等活动中,参与率最高。

(二)制定语文学业评价方案。

方案在评价的理念上,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评价的目标上,涉及教学目标的三大领域。在评价的标准上,既努力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努力体现评价标准的差异性。在评价主体上,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在评价的内容上,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主要包括:书面检测、考试,教师观察记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活动与实践,语文综合素养考察,学生成长记录袋。在评价工具上,主要设计、选择单元期中期末形成性测试卷,教师、学生、家长调查问卷,学科学生发展性评价表,学生家长参与评价表,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学生个人成长袋等。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高中生学习知识的種类很多,分类不同,学生们面临着学习和竞争的巨大压力,而学习是需要学生全身心认真对待的事情,不容一丝松懈,在如此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极为重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新课程的概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主观意识,要求教师发挥辅助作用。中学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所学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直观地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以下内容具体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有效理念的介绍。

新课程理念是近年来为了适应日新月异变化的世界,以及为应对对新一代年轻人越来越多的挑战所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的概念是通过新课程的概念来改善教师效率的方法,以及更好地把握教师的45分钟的方法。有效教学是一种技术手段,它要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前准备、课程实施、课后复习中都有一套相应的策略。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观念,它要求老师有卓越的思考和反思能力,要求教师不断思考如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二、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和谐的课堂环境对于学生获取知识很重要,教师和学生要树立平等意识,老师关心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只有课堂环境融洽,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才能事半功倍。在传统的教授概念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配地位,教师将讲明学生在上课中所该持有的知识,同时侧重点分明,学生只需要跟着老师的脚步学习就会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处于服务地位,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很多教师由于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一下转变地位,因此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表现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同时,学生将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简单立场推到自己探索学习知识的阶段,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例如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一个知识点是钠与水的特殊反应现象,教师可以课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将学生进行分组,自己动手完成这个实验,亲自感受、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只作为辅导,这种学生协作一起动手,教师耐心辅导的和谐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记忆更牢靠,更好地融入课堂。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心特别强烈。学习过程本身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学习知识和思维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与发展。良好和适当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知识更扎实。化学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知识,使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成为可能。例如在学习酸和碱的区分和鉴别方法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生活中大家认为属于酸性的东西有什么,属于碱性的东西又有什么,判定它们属于碱性和酸性的依据是什么,那洗发水和牙膏属于酸性还是碱性呢?由于洗发水和牙膏都是我们日常生活用品,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创设情境的目的。

(三)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意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应以创新为基础,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是研究、引导、发现、归纳有机统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和组合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教育提供的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传授创新方法。在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自身就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即教师的学习知识问题必须是反复思考和创新思维相结合的'模式。教师要尽最大能力的将教学过程设计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这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或参考材料获得知识,并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师在讲解碳的多样性的有关知识时,可以向学生提问碳的各种单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析问题,最终各小组互相交流意见,教师进行总结,最终解决问题。除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外,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也有大量的实验知识,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提供多的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遇到环境条件不允许的实验或者安全性较差的课题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比起传统的板书讲解更生动。

(四)构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给小组发放学案,上面包含有关知识的问题和重点知识,然后学生以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小组之间互相分享探究成果,这种学习模式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与同学的合作能力。合作是现代人与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合作各抒己见,感受不同的化学创意和化学方法,培养与人们的合作意识,得到自我反映和矫正经验。

[参考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深化与发展,网络不仅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网络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趋向于多样化的发展方向,这不仅保证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完成。本文旨在论述网络化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化、创新化。

网络化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开辟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途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课堂的多样性,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背景下的教学策略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不仅是一个突破,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待于更新,以便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其中,网络化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适时利用网络系统,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是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在网络化的背景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设置思考题,然后通过网络发送到学生的计算机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以提供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网站,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很多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针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课堂练习,在无形中增加大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例如,在学习“window98绘图工具”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演练操作的步骤,并对菜单栏、工具栏、颜料盒等组成部分进行简要分析,让学生简单了解窗口工具的主要功能。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制定出相关的试题,让学生独自完成所要求绘画的具体步骤,通过实际操作的过程,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二适时采用网络设备,实现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将所要讲述的知识通过网络技术播放在屏幕上,还可以借助控制机随时更换屏幕上的课件,可见,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清晰地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与教材上的文字相比,屏幕上的课件更具有生动性,从而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跃元素,从而也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课件上的内容进行合理编排,对于每一代计算机出现的时间以及特点做出详细的分析,最后总结出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同时,屏幕上应出现每个时代计算机的图面,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发展简史的理解。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自我检测效率。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检测是评价学生学习标准的有效环节,学生可以通过cai软件进行自我检测,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进行自我检测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样就会及时发现自身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经过cai软件检测出的结果不仅所用时间短,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因此,这样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例如,在学习“资源管理器”时,学生可以通过cai软件检测自身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包括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和删除等,学生通过反复的实际操作,可熟练掌握“资源管理器”的相关知识。

四适时创设网络情境,加强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网络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更重要的是创设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情境,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了网络系统的功能,同时也能给教学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教师通过创设网络情境,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的实践中,不仅促使学生形成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网络具有自身的特征,教师可利用网络将全体学生连接在一起,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探讨的平台,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可见,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制作演示文稿”时,教师通过对演示文稿主题、素材库以及搜集多媒体素材的讲解,可以让学生通过相互协作制作演示文稿,经过相互探讨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化不仅给信息教学课堂注入了活跃的元素,而且也给师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更好地驾驭信息技术课堂,这样,不仅丰富了信息技术课堂的多样性,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质量,可见,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网络化”的注入有着深远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肖生.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2(03)。

[2]陈琳.中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之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3(01)。

[3]杜树杰等.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原则与课程体系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2006(01)。

《普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读后感字

阅读新课标,总体的感觉是:既有站在高度的引领,又有具体的实施建议。它是我们一线教师转变和提升新的教学理念、确定新教材教学目标、如何开展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依据,不只是一本普通的阅读资料,它的每一句话都是高度浓缩的精华,融入了适合当前时代发展需求的、体现世界先进教育理念最新教育发展方向,其背后蕴含了课标组专家、学科专家们对本学科教育教学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理念和方法,是一本值得经常翻阅的经典手册。通过两遍的阅读,我也只能粗浅地对其中内容作表层的理解,还需要以后不断去深入挖掘背后隐含的宝藏。在目前阶段的阅读中,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提炼非常贴合当前社会发展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需求。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突出在信息社会里最基本的意识、习惯、价值观等方面,是一个社会人最基本的素养,是渗透到骨子里的品质。计算思维强调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运用计算机科学家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质量,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工作,计算思维能力极其重要。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重在培养学生在信息化、数字化大环境里学习方法的更新、学习目标的提升,强调终身性的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核心素养4个方面,体现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

2、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教学建议。

如何将项目化学习引入到具体教学中,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更新知识观、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拓展知识面(甚至跨学科知识),才能更加理解项目化学习的内涵,以及更好的实施于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实施过程中避免出现为项目而项目,只有实打实地实施,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市场经济在从社会深层召唤出生气勃勃的改革活力时,它也呼唤生机勃勃的创新人才的产生,因此,市场经济必然呼唤生产这种人才的新型教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教育已无法适应这种需求。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从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出发,吸取了当代知识观合理成分,对知识和知识教育进行了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诠释。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物理教师怎样贯彻新课程理念,改革物理课堂教学的新局面,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物理新课程的认识。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很显然,新的理念表明,新形势下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尊”,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部分,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进取,并且适时地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材编者充分考虑到“教学双方”积极性的提高,所以教材有多处地方不直接给出答案或现成的结论,这迫使师生要用最直接的实验加以验证,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由于地域差异、学校硬件差异、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智力水平不同等客观原因,新课程实施的成效并不理想。在不少新课程研讨课上,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下来,热闹非凡,又是演示实验,又是电脑动画;教师问了几十个问题,学生回答异口同声;有时教师抛出几个看似很有探究意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但所给的讨论时间仓促,三分钟没到就总结结论,甚至有的教师还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总结出类似于课本或教参中的结论……这样的课,热闹是热闹,但并没有收到实效,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并不深刻。显然,流于形式、只注重外表形式的课程改革是不能算成功的。新课程的实施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尤其是物理课堂教学,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其中,那么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表面、肤浅的层次上。

二、教师如何实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1、设法教会学生如何听课。

学生听课要做到眼、耳、手、脑并用:眼睛认真看教材,看教师的表情、手势;耳朵注意听教师的讲授和同学的回答;积极动脑思考;笔不离手,随时记下重点、难点,或书上没有的知识,或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及时请教并弄懂。我在和几个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谈话时问他们:“听不懂的地方,为什么下课不问?”他们说:“上课时有好几处不懂,下课想问,又忘了该问什么。”这充分说明了上课记录的重要性。学生及时动笔作记录,可增强记忆效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2、以学生为主体,引进竞争机制,让学生参与思维活动,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教师可采取男女同学竞争的方式:男生回答问题,女生纠正错误;或女生回答问题,男生纠正错误。教师也可多找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各小组选代表做,最后评出小组第一。这样既能增强竞争的学习气氛,又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精力集中,积极思考。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以教师的角色去备课、讲课,教师帮助学生备课,设计教案,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提问,预料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怎样回答,如何布置作业。这样学生会听得更认真,课堂效果也会更好。

3、找准自己的角色位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树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把教学过程转变成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培养的转变。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展示的平台,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创新型教师,从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

4、构建“开放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有效的接受与体验、研究与发现、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开放式”教学方式适用新课标下的物理课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放式教学:

一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合作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在于不教。”开放式教学能改变学生“等、靠、要”的被动情形,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历练,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能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合作性。美国人文主义教育家提倡“圆桌教学”,即打破讲台与课桌的界限,师生间平等、民主地探讨问题,彼此平等、和谐、融洽地教和学。在开放式教学这种环境中,教师不是“权威”,而是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善于听取学生的不同,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发言,使“一言堂”的教学变为活泼、生动、积极的探究式教与学。

三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学生积极探究,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通过探索知识的奥妙,品尝成功的甜蜜,从而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能更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效率。

5、努力汲取知识,不断吸收“百家之长”。

学生现在了解认知世界的途径宽了,教师要想与时俱进,走在学生前面,就必须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地渊博,唯有如此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得心应手,学生也会因为教师“渊博的学识”而更乐于与教师接触,这样反过来也会有利于提课堂教学的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的发展特点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也为他们日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能够进行快速运算、通讯以及逻辑判断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如今,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宽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相融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制作名片的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分析。

1、创设情境教学模式,确立教学目标任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各种各样的名片,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通过课堂演示一些名片,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对名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以及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分析任务,教师应该起到帮助与指导的作用,让学生有目的、主动地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任务为驱动,师生在完成主体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学生在需求中主动寻找解决方法,在学习到相关知识技能后,主动地将其运用到作品的创作当中,这种任务式、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最终落实到技术应用的价值上。

2、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通过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及要求,并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在文档中选择恰当的插入图片的方法,实现图文混排以及学习一些处理图片的方法,美化图片和文字以满足不同版面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料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是运用任务驱动来进行教学的方法,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网络学习自主探索,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自学能力,获得了成就感。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环节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寻求其他小组成员的帮助,最终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应熟悉小组的学习交流情况,对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给予适当的解析。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并根据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扩展延伸,进行有关训练。在此环节中,教师所讲授的是一些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学生虚心接受,通过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且通过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探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以及努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也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2)学生地位的转变;(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文档为doc格式。

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信息技术学科改为信息科技,信息科技课标中不仅将信息科技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还明确了算法、人工智能在课程逻辑主线中的位置,同时学生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重要性也被重点做了阐述。省教研员魏雄鹰老师说: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从无到有、从有到专,很好地体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那么,新课标又传递了哪些关键信号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信息。

一、从“技术”到“科技”

新课标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从这一个名词的变化可以看到教育思维的重大变革。“技术”的导向,关注操作和知识点,培训的方向是熟练程度和技巧,它会导致我们的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培养方式重精英、重大城市,原来学校里接触信息技术课的就是参加各种比赛的一小部分同学,因而没有办法实现素质教育,也很难达到立德树人。而新课标中的“科技”导向是帮助学生认识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是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科技导向下培养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因而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提升。此外,新课标的实施把原来重操作、重知识点的信息技术,转变成重科学、重素养的信息科技,其覆盖面也转变为涵盖城市和农村、精英和普通的全体学生。

二、从“知识点”到“大概念”

提供多种体验来促进概念的建构和理解。

三、从“素质”到“素养”

原来的素质教育”重不同学科的知识,而“素养”重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所以新课标更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是新课标释放的一大重要信号。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学得怎么样,还要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术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核心素养的要求。

我们作为一名信息教师,要有敬畏之心,要站在为国家培养科技后备人才这样一个高度来学习新课标,要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认真学习、精心准备,将信息科技的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在课堂落地,为促进全国中小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提升贡献我们的力量。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这次培训,我感触很深。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学习,在线倾听专家的经验传授的同时与小组学员一起学习、交流,对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我深深地体会到利用教育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课堂上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本次培训,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培训共分十个模块,模块1:培训准备;模块2: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模块3:选择教学用的媒体;模块4:理解和熟悉信息化教学资源;模块5: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模块6: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开发;模块7: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模块8: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模块9:体验单元教学设计;模块10:培训的总结与提高。

在学习中,让我感受到:

1、压力大,高密度的培训任务及大量的培训作业,全新的培训平台感受至深,以前从没有过的这种培训模式,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原则,要求每个学员都必须参与,而且必须按时完成作业,并上报中央电教馆审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考试资格。迫使我们拿出十分的精力来学习这门适应未来教育的必须掌握的技术能力,并且从中受益非浅。

2、在学习中,我最大的体会是我在教学思想上的转变。虽然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已经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但学习让我们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只有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人,他们才能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应激烈的竞争。

3、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像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在现今的现代化教学中经常使用,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又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

4、本次的`学习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我觉得本次学习重要的不是学技能,学模式,而是学一种思想,一种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为主的思想,一种教师必须具备的先进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更加注重用未来教育的先进思想武装每一位学员的头脑,从而达到使思想和技术融为一体,使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5、培训过程中,有许多非常精彩而且值得我们深思的教学案例,通过和小组老师们一起“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与分析,更加深化了对这些案例中渗透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的认识。

6、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现代新型教育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及“教学设计方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单元教学设计”和“主题式教学设计”,安全打破了我们以前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适合在一个课时内实施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而“单元教学设计”是对教材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等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和综合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课时)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主题式教学设计”是围绕某个主题制定相关的知识、情感和能力目标,拓展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教学内容,经整合后形成高度结构化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以问题探究、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不局限于课堂集体教学,而是更加灵活多样,大部分的教学周期较长,是以一个主题单元为单位。

对我来说通过学习探讨、交流,收获颇大。平时也爱好上网的我对计算机的应用也是慢慢积累了很多,实践是关键。到现在我对教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知道的可以说是少之甚少。我希望接下来的实践中要把所学到的知识,牢牢掌握并运用到教学中和生活中,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启迪,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实自己的教学。

最后我要感谢培训老师,他们的讲解令人信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所学到的知识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并肩负起主讲教师的责任,引领我的同事走向教育技术培训提高自己能力的大潮中。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随着金猴的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又将踏上一个新的征途。当我再次捧读《数学课程标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原来“双基”的提法变成了现在“四基”提法,《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始终贯穿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与过去的课标的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呢,通过学习,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水平。

一、要广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科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感到有些枯燥,困难,特别是学生对于抽象性、逻辑性的东西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达到“四基”的要求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具体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的心理特点,广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接受它,集中精力地学习它、应用它。作为数学教师,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时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与学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合谐统一,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二、要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

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必需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三、要注重个性发展。

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程度、认识角度会有所不同,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体现差异性培养,一是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活动中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侵犯!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的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新课标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从理念到目标、从实施到评价都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

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小学语文低段注重提高孩子的识字量,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成语接龙背诵、古诗文诵读、每月共读一本书等三管齐下的办法来激发孩子的背诵阅读兴趣。

三、加强综合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比如说利用节假日的契机,让孩子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进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们对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内功,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教育培养的孩子是为了孩子个人,也是为了家庭发展,还有社会竞争,也有国家需要。这些需求是相互依存的家国需求。所以我们的孩子一定要有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最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社会主义为发展服务,为人民幸福服务,为党和国家的需求服务,为孩子的成长服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