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说课稿一等奖(精选12篇)

时间:2023-11-12 17:58:15 作者:温柔雨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压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沪科版第八章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通过一个开放性实验引入新课,如何不直接用手将纸片拿离桌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吸管吸气摩擦吸管等方法,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教学生一招,用吸管吹气,(演示)问学生: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那么一起来探究一下。

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环节,先让学生猜想一下: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分组做下这几个实验看自己猜想是否正确,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三个实验共同点是吹气,吹气改变的是什么?气体流动的速度。发生了什么现象,向中间靠拢,谁的作用?这个地方可适当进行点拨。气体压强。之前为什么不动,压强相同。之后为什么会动,压强变化了,而吹气是改变中间的气压,所以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是不是这样呢,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是一个改装的压强计,两面都与大气相连,当这端气压变大时,这边液柱下降,反之升高。直接这样做实验效果不明显,所以我改装了一下,让压强计可以旋转,这样效果就明显了,我吹气试试,液柱升高,说明结论是正确的。通过用水流做实验说明液体也符合这一结论。这样就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如果是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呢?让学生做用漏斗吹乒乓球实验,并让学生分析乒乓球不下落原理,上下表面压力差合力向上克服了重力。

克服重力,翱翔于天空,自古就是人类的梦想,看一则新闻图片:这是一位农民通过自我努力,自制了一架飞机实现了蓝天梦。飞机怎样才能升上天空呢?给学生介绍仿生学,飞机的机翼就是仿照鸟的翅膀做成的。这种形状有什么功能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我做了一个机翼模型,让空气流过模型,观察发现凸面流速大。为了使实验更准确,调换一下小球的位置,(展示小球),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机翼上方流速大压强小,下方流速慢,压强大,上下方存在压力差,它们的合力向上即飞机的升力。飞机就是靠这一原理升空的。再通过模型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说道仿生学我们像动物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设计了几个应用拓展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第一个不可思议的灰鹅、水翼船、汽车尾翼;第二个草原犬鼠的空调系统;第三个飘柔广告视频,让学生找出违背科学规律的地方,说明广告是摆拍的;而且存在安全问题。河南铁路高速发展,在这里顺便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最后再回到课前的问题,再教学生一招,看是不是很壮观呢?地上弄得很乱,不要紧套上一个过滤网,收拾下就好了,吸尘器就是这样制成的。

课后作业:让学生把探究带回家,一是不要鼓风机也能做吸尘器实验,办法总比困难多。二是思考有何提高实验显示效果。三是利用互联网学习。

压强说课稿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生活现象。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班级师生交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3、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培养运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的能力及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1、本节知识技能要求是初步了解,所以大量的实验和现象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课堂中我设计了几个实验和生活现象,使学生在“兴中启”、在“趣中探”,做到在兴趣中寻找规律,理解规律。

2、为了让学生自然轻松的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研究课题,我设计了3个分组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然后回过头来再让学生设计实验解释生活现象,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学习理念。

3、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与气体类比的方法,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类比—形成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生活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己探究,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最后的探究活动中,先通过实验步步深入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进行课后资料的挖掘与整理,可以最大限度使学生获得知识,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通过画面展示一架飞机腾空而起,在天空自由的翱翔,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飞机可以在天空飞翔?自然现象龙卷风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为什么龙卷风会掀翻屋顶?这样用资料和问题设疑引入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为达到预期的目的奠定基础。

(二)新课学习:

在这一块内容我分别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进行设疑和三个分组实验进行探究。

设置演示实验1其目的是在老师的简单导引下让学生对前面已有的知识作简单的回顾为下面的内容做铺垫。

设置演示实验2的目的是将学生引入“怀疑”“思考”当中。实验前,学生有可能会认为吹气时乒乓球会落得更快,而实验结果恰恰相反,乒乓球反而没落下来。这样学生就会怀疑,进而思考为什么?老师简要讲解原因,为下面的探究实验————分析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进行前期的思维培养。

3个分组实验便于操作,但却是解决本节课所有问题的关键。教师不光要安排好准备工作,而且要及时给予指导,因为若实验时气流不够快或水流不够快都有可能导致实验失败,更重要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出结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接着是分析“火车的安全线问题,龙卷风问题”使学生收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体现“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学习理念”。

(三)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应用:

此处涉及的两个应用问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实际应用,恰与“火车的安全线问题,龙卷风问题”照应。有利的为我们服务,有害的我们设法防止,既是对知识点的巩固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小结及作业设置:

1、小结部分:简要提示加深印象。

2、作业部分:

(1)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行课后资料的挖掘与整理,可以最大限度使学生获得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2)巩固性练习,使其知识牢固、系统。

压强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压强》,《压强》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十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废物利用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突破。

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突破重点。

难点是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应用,采用讲授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2、新课第一个内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积极主动,实质上有很多知识咋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

在没有实施探究前引导学生一起做压铅笔的实验,铅笔一端尖,一段平面,夹在两个手指之间,会感受到什么?找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尖的一端手疼,为什么呢?尖的一端受力面积小,压力的作用效果明显;然后用力压铅笔还会感觉到什么,学生回答用力压的时候手更疼了,为什么?因为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从上面的小实验中引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少走弯路。

在探究活动中提醒学生用什么样的物理方法研究问题?怎样控制变量?如何反应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一名是武洪斌同学:“老师我用了一个沙盒,一个压力小桌,还有一个钢笔水瓶做的实验,首先让压力小桌压在沙盒上,看桌子腿在沙盒中下陷的深度,然后在小桌上放一个钢笔水瓶,会看到小桌下陷的深度增加了,然后我把小桌倒过来,放在沙盒中,再在小桌上放一个钢笔水瓶,会发现小桌没怎么样?第一步和第二步可以对比得出: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第二步和第三步对比可以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第二名是张朋生同学:和上名同学差不多,但是比上名同学叙述的更完善。

第三名是刘羽琦同学:“老师我用的材料是泡沫、一个装满橙汁的密封杯子有两个面,一个大,一个小,实验是这样的,我用杯子的大面与泡沫接触压在泡沫上,会觉得泡沫的形变量鄙视很大,然后我用小面与泡沫接触压在泡沫上,会发现泡沫被压的痕迹深一些,两次对比可以得出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第四名是曲冰冰同学:“老师我用的是一个压力小桌,一个沙盒和一个水杯,让水杯充当增大压力的物体,压力的改变通过加水来实现的”

第四名同学的思维和前几个有所不同,及时的给予鼓励。

结束实验时,在黑板上板书结论,重点突出。

讲授第二个内容时,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直接引出,在物理学中用压强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利用公式解决问题,此处我设了两道题,作为例题和练习题,找同学到黑板做,难度不同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时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压强》说课稿

首先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节,主要内容是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因素以及压强概念和公式的计算,本节内容既是建立在对于弹力、力的三要素等知识的基础上,更是本章中的基础内容,学好本节课可以为接下来将要学习的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本节课中教材还设立了探究性实验,能够推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信息总结归纳能力逐步提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下面谈谈我所教授学生的情况。

八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正逐渐发展,对于物理这门学科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而本节内容与日常实际联系较为紧密,易于理解,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仍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如认为压力一定等于重力或压力的作用效果仅与压力有关等,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实验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

(过渡句)经过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3。通过学习,增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随之确定了。

【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能够根据改变压强大小的因素理解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教法:教法一方面将采用设置情境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将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学法:为让学生先学会,再会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等。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主宰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据此本节课我分以下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

环节二:新课讲授。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节课的内容包含四个重要知识点:首先是对于压力的理解与认识。

我会组织学生对于导入图片中所受压力进行分析,主要从力的三要素中的方向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我此时讲解压力的产生条件,并向同学们提出疑问,压力一定等于重力吗?学生简单思考后,我举出正例,物体不受其他力放在水平面上,再举出反例,用手戳胳膊,让学生意识到压力是不一定等于重力的。

接着是第二个知识点,实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此时我会继续抛出问题:根据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作用在受力物体身上的力是压力,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仅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吗?让一名学生演示双手夹铅笔并说出其感受,引发学生的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还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

接下来引导学生利用实验验证猜想,实验前让学生小组内讨论本次实验中由于需要讨论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使用什么实验方法进行?怎样选取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案才能明显比较出压力的作用效果等一系列问题。而我则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必要时解决学生所提出的疑问,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实验具体步骤。实验结束后先由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再由我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

接着是第三个知识点的讲解。

此时我会适时在学生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讲解物理学中利用压强表示压力的这种作用效果,并对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进行讲解,举出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具体数值,并由此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

最后是对增大或减小压强这一知识点的讲解。

我会根据课本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增大或减少压强的方法是什么,同时让学生再列举其他的方式或例子来充实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理解。

环节三:巩固提高。

新课讲授之后就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在此环节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活动,让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两人一组合作,利用网格纸中测出脚与地的接触面积,结合自己平时的体重,估算站立时自己对地面的压强的具体数值,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研究并讨论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环节四:小结作业。

最后就是小结作业环节了。

师生共同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作业我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工具,如指甲刀、火车枕木等如何利用压强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幼儿园一等奖说课稿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相反动作》,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本次活动是一节幼儿大班上册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主要内容是由五组简单对应的相反动作,每组有两个相反动词构成,例如:睁开眼——闭上眼。由此构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可以在边说边作的过程中,促进幼儿对相反动作的掌握,符合《纲要》中提出的“幼儿的语言是在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一基本要求,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并结合《纲要》中对活动目标的具体要求,我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表述为:

1.认知目标:了解生活中存在很多相反动作。

2.能力目标:通过相反动作的游戏,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相反动作”的乐趣。

为了更好的实现活动目标,还需要考虑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更好的把握活动的整个过程的侧重点。

1.活动重点:掌握活动过程中的相反动作。

2.活动难点:进一步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

一次好的活动,不仅仅要关注教材的性质,更要了解幼儿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就大班幼儿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大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其逻辑抽象思维已经开始萌芽,这表明其在心理上已经可以理解和接受事物“相反”这一特征。但是,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比较比较零散,不够具体,仍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指导和引导。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在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因此,本次活动的组织摒弃了传统活动中简单说教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很多以儿童为主体的活动方法,例如:游戏法、全身反应法、直观法和启发提问法。通过直观的呈现和启发提问,引导幼儿进入到一个学习“相反动作”的语言环境中,再利用全身反应法和游戏法组织幼儿在边说边做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和掌握“相反动作”的口语表达。

此外,活动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做到有准备,本次活动的准备包括两个方面:

1.经验准备:幼儿具有相关动作的经验,例如“睁眼、闭眼”。

2.物质准备:关于幼儿相反动作的视频。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因此接下来我将重点说说我的活动过程,我的活动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一)导入部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项活动设计的成功也离不开一个“好的开始”。因此,我采用了“视频”导入的方式,主要是播放无声的相反动作的视频,由此来引导幼儿去直观的感知相反动作,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然后我会问幼儿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视频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引导幼儿辨别视频中动作相反的特点。

(二)基本部分。

1.顺利导入以后,我会采用试听结合的方式将先前的视频重新播放一遍,并尝试带领小朋友和着口令跟我一起做动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对相反动作的感知。

2.接下来,我会运用全身反应法继续组织活动。主要分为三遍:首先,我来说并且做动作,幼儿只是跟做动作;第二遍,我和幼儿一起边说边做动作;第三遍,我不说也不做,幼儿自己边说边做动作。通过这一环节,使幼儿掌握相反动作的表达,以及活动的动作。

3.紧接着我再通过游戏的方式继续下面的活动,游戏的规则是:我说动作的一面,比如“睁开眼”,幼儿迅速说出动作的另一面“闭上眼”,并作相关动作。由此可以更好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听说能力,同时还发展了幼儿的反应能力。

(三)结束部分。

我会问小朋友们:“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会了以上的相反动作,大家一起来想一下,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反动作呢?”由此可以在一种比较平稳的气氛中结束活动,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幼儿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发展。另外整个过程,我会重视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某一次活动即使再精彩,也需要后续活动的继续发展和补充。因此,活动的延伸是必不可少的,本次活动的延伸是让幼儿在社区和家庭中发现相反动作,并在第二天回到幼儿园说给其他小朋友听。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压强说课稿

学情分析——说学生:流体力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对流体力学现象的理性思维和认识不足,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情景创设与实验探究具有很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所欠缺,老师要及时地进行兴趣激发与技巧引导。

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流体力学的基础,是液体压强与大气压强的延伸与拓展。主要由“流体的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两大知识点组成。

教材抓住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特点,利用实验探究、模型展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物理规律,从而让学生能进一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回归生活。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生活中跟流体压强和流速相关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流体的压强跟流速相关的现象。

2、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差产生的升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所在,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物理,热爱科学。

2、通过本节进一步培养学生交流讨论,和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运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1角的铝质硬币、刻度尺、学生自制机翼模型等。

本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出物理知识,再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教学流程:采用“情境引入——实验探究——应用反思——课外拓展”四位一体的教学过程。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合作探究”——鉴于物理学科中“实验探究”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用“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替代“学案导学、展示激学”模式,将学生分成六个合作学习小组。

目标达成:知识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让学生学会善于观察、善于归纳的科学实践能力。

反馈调控措施: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通过自评与互评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活动。

1. 情境设疑,导入新课:

情景创设1:让一学生用漏斗把乒乓球吹起来!

情景创设2:向上吹气,乒乓球吹不走!

情景创设3:再水盆的边缘放一个乒乓球,用小棒划动中间的水,观察现象。

设计理念:创设激趣、设疑情景,目的是为了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

引入流体的概念:气体与液体都具有流动性,叫流体。

板书:8.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实验探究,感悟新知:

一、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提出问题:流体压强与流速有什么样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

猜想1: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大。

猜想2: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小。

猜想3: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不变。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一:

实验一:用双手将一张纸条靠在嘴唇下,另一端自然下垂,沿纸的上方水平吹气,观察现象。

实验二:请同学们手握两张纸,让纸自然下垂,在两张纸中间向下吹气,观察现象。

——边做边想:分析这两个实验的现象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并猜想其中的原因?

实验三:演示:在两根固定好的平行的玻璃管两侧放置两个乒乓球,然后让学生用大吸管向乒乓球中间吹气,观察现象。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对以上三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概括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得出结论: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多媒体板书。

二、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情景导入:1912年,“奥林匹克”号与“豪克”号的意外相撞事故。

学生活动二:

根据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思考两纸船靠拢的原因——进行类比性推理训练能力的培养。

得出结论:液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多媒体板书。

学生活动三:

硬币跳高比赛——以比赛形式进行探究活动,迅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预设感想:当学生真的把硬币吹起来的时候,学生个个兴奋不已,学生在惊愕中体验到了科学的力量有多么的神奇!

知识反馈:尝试解释激趣与导课实验,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找到原因?

情景强化:用吹风机吹乒乓球的实验——乒乓球放到吹风机口,无论朝向什么方向,乒乓球好像被什么吸住了,不会掉下来。

学生归纳结论:板书: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体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设计理念:将教材上的一个实验探究改为多个实验探究,目的是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归纳概括,使实验现象更具有说服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

关心科技,走进生活

三、探究飞机的升力产生的原因:

导入:飞机起飞的动态画面——几十吨的飞机腾空而起并在空中自由飞翔,靠的是什么力量呢?——利用直观情景更容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活动四:

情景模拟与释疑——利用动画的好处是直观形象,学生易于接受。

再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出:在相同时间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长,速度比下方气流大.

得出结论:气流在机翼上下表面由于流速不同产生了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四、探究生活中的流体现象:

你能用今天所学解释学案上的生活现象吗——预设并准备了几个与流体压强知识有关的生活画面和自然现象。

设计理念:一为巩固所学,二是让学生感受到流体压强的知识就在身边而且应用广泛。

图片情境:火车站站台上要设一条安全线且不允许人进入。

图片情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诗句。

图片情境:下雨打伞遇到大风时,雨伞为什么会被向上吸起来?

图片情境:草原犬鼠如何将自己的巢穴打造成“空调系统”?

视频情景:模拟龙卷风——为什么排水管能将纸片吸起并抛向空中?

实验情景:对着纸杯口沿水平方向吹气,纸杯为什么会跳出来?

——六个小组抽签,每组解释一个,比比哪个小组的解答思路清晰,语言简练,说理透彻!

设计理念: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学以致用,升华能力——培养小组内的交流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

预设感想:利用学案上设计的六个生活情景,让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物理回归生活,让学生尝试用刚获得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既巩固了新知,又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探索实践,走出课堂

图片情景:鼓励学生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制作一个飞机模型,一周以后举行航模比赛,看谁的模型飞的高,飞的时间长——动手动脑,学以致用,激发兴趣,发展智力。

畅谈收获:

以小组为单位,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自主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感悟和体会、还想知道那些知识等。

设计理念:知识与技能的提炼,过程与方法的拓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乒乓球是我们济宁十二中的体育优势项目,是我校的骄傲与自豪……弧圈球是乒乓球运动中最为实用的一种技巧。请你上网查询“弧圈球” 的原理。

作业设计理念:情感上:实事求是,激起自豪;知识上:学以致用,课外延伸;能力上:激发兴趣,发展特长。

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相得益彰——既要放得开,也要收的拢。在时间安排上教师应适当矫正,灵活掌握。

《恐龙》说课稿一等奖

《恐龙》竖标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课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恐龙的喜爱之情。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恐龙的生活年代、生活环境的优越和活动范围之广、数量之多。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介绍了恐龙及其近亲的种类和生活和生活习性,重点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第六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神秘消失为人类留下了一个谜。

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年代,谁也没有见过,它的种类、形态、外形和习性都是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正因为如此,文中多处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使读者对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有了具体而形象的了解。阅读训练的时候,借助网络环境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等特的魅力,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重点,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类型及外形特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培养学生有目的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2)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既而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多种说明方法并用,如何处理这一内容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明方法的确给单调的说明文增色不少,但过于强调文章的说明方法就会把文章“肢解”的感觉。在教学中,弱化“名称”,注重感悟,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力求既不破坏文章的语言环境,又让学生有鲜明的感受。

网络环境以它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施展着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针对网络的这些优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发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为主,通过浏览网页,阅读课文内容,找出自己希望探究的问题,并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方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思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整合,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旨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引向自主、研究性的学习之路。

1、教师:网页课件。

2、学生: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学生课前要利用多种途径如读课外书、上网、观看音像资料,掌握丰富的有关恐龙的资料。

为了切实培养学生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渗透科学知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借助网络,通过“读—思—议—读“的方法读懂课文。结合教学设计,我的网页式课件也紧扣整个教学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几大板块“恐龙”、“恐龙家族”、“恐龙之谜”、“恐龙之最”、“恐龙自述”。这几大板块既是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的浓缩,同时也是我的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种理念体现。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和谐、愉快、发展。

本课准备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一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象。当画面上出现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奔跑时的宏伟场景时,教师在一旁微笑着念着旁白:在两亿年以前,地球上到处是恐龙,恐龙是地球的主宰。那么恐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我们人类对他们进行了哪些研究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新课《恐龙》。这时,学生通过视听去感受,看到不同种类的恐龙,从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导入之后,应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从总体上作以把握。初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读后让学生自己交流初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之后,老师梳理这些问题,确定下节课的学习重点:既作者是怎样生动形象地介绍恐龙的。为学好下一课,做好铺垫工作。

现在我就第二课时具体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为了让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能有较好的衔接,复习上节课的所学,是很有必要的。上课开始,问题引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恐龙有了哪些了解?让学生谈谈通过上一课所学后的'收获。在学生谈到恐龙所生活的环境时,借助大屏幕,出现恐龙所生活的环境,告诉学生: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次走入两亿年前的那一片片原始大森林,在寻找恐龙的足迹。这样,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愉快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和学生一起走进“恐龙”,在这一部分教学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老师讲得再好,没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去边体会边读好。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以多种形式读,个人读、小组读、小伙伴合作读、齐读等。感受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精确。通过读书,学生就能够感受作者是如何来介绍恐龙的。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文课就是学习阅读、享受阅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围绕恐龙的种类很多,心态更是千奇百怪,这是全文的重点段,通过朗读感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解决本课的重点:作者是如何来介绍恐龙的。

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认准分别写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鱼龙和翼龙、霸王龙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描绘不同种类恐龙的不同外形。让学生逐词逐句读中理解行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方法进行的描述。先引导学生学习“雷龙”。在“恐龙家族”中展示“雷龙”的图片,接着在文中找出有关雷龙的句子读一读,并思考为什么叫它“雷龙”呢?雷龙的特点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然后在雷龙的脚步声中,把庞大的雷龙形象图放大,边上再配上大象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写雷龙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呢?除了打比方,还将雷龙与生活中能见到的动物“大象”做了一个生动的比较呢!学生既读懂了课文,也掌握了写作方法,一举两得。接着,让学生读读课文,体会体会,结合“恐龙家族”中的恐龙图片来学习课文中所写的其他恐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知识、总结方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深对恐龙的印象。

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准备,以恐龙的身份作“自我介绍”。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进一步明确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介绍恐龙。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前面相关恐龙知识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生活、灭绝的录象一定能把学生的探究欲望推向高潮。恐龙的灭绝到今天还是一个谜团,放手让学生通过浏览“恐龙之最”、“恐龙之谜”,为学生提供“中华恐龙园”、“恐龙博物馆”、“恐龙世界”的超级链接,搜集资料,以自己的观点,猜测一下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课堂时间不够,布置学生找出更多的资料来充实自己的猜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恐龙。

种类多。

形态千奇百怪。

食物食草、食肉。

繁殖卵生。

压强评课稿

《液体的压强》一课重点是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难点是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杨老师对教材理解透彻,认真分析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并结合我校学生的学情及我校生命课堂的理念,把课本知识渗透到生活当中去,把课堂交给了学生,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创新展示的平台。

听了杨老师执教的《液体的压强》的这一课,我深有感触,收获颇多,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感受。

杨老师用潜水器引入新课,接着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自学;然后小组交流:液体内部压强有何特点?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紧接着小组派代表进行试验操作,对液体内部压强特点中的其中一点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在描述结论的时候,未发言的小组对发言组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整节课下来,流程完善,过渡自然。

在回答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的时候,同学们都进行了猜想,并且杨老师叫了很多同学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多同学都回答了: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这样的回答不太完善,杨老师就鼓励他们说: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样一来保护了学生的回答,同时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教学设计中,杨老师为学生创设了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表达空间。在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的环节中,让学生自己选择讲台上老师准备的器材或者选择身边的器材进行探究,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没有展示的小组对展示的小组探究的过程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建议:如能准备两种不同的液体供学生探究,那么这堂课将会更加完美。

压强评课稿

本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设计巧妙、直观、生动,整个实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感性到理性,生动、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1)课前准备充分,课件,实验器材课堂安排等都很好。能应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从课堂作业完成来看,预设目标完成很好。

(2)多媒体应用合理,步步逼近,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学生实验增强了学生体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知识的应用。

(3)引课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动画:人坐在在木板上,木板凹陷下去。再次展示一个小资料,大家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使玻璃管压成了粉末呢?设疑质疑,打开学生想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欲望。

(4)体现了科学学习是实验科学的特点:运用各种活动展开生生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把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5)师生活动相得益彰,运用提问,借助活动,推进教学过程。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现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改进的建议。

(1)学生大部分能掌握新知识,但有的学生不能掌握,例:对比压力与重力作用点时部分学生答不出。这时老师随手拿起讲台桌上的花露水瓶重重往讲台桌上一放问:“花露水瓶给桌面的压力作用点在哪里?”老师提问后学生找不到问题指向性时老师有点心急,语速有点过快。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本节在压强的概念的引入为难点之一,公式中受力面积要具体讲解,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3)本节课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太少,老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获得答案。

(4)问题设计不够充分、语言不够精炼。

(5)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本节课的知识点有点过多,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部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一定的难度。最后提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后,关于压强的计算讲解很仓促,并没有相关的练习。

(6)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估计有的同学会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再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压强》评课稿

今天听的课是压强的第二节内容——液体的压强。

张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了几幅图片,然后,提问学生上节课的知识点的记忆情况,在开始提同学上黑板去操作,去画图。接着,就是引入新课,用的是一个潜水员为什么要穿那么厚的潜水衣才敢进入深海当中工作呢?接着就引入了新课课题——液体的压强。张老师思路非常明确,通过四个实验,在学生面前展示,以及中间夹杂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与学生一起得到了液体压强的四个结论: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一点处对个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相等;

3.当液体一定的时候,水越深压强越大;

4.当深度一定时,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中间的过程当中,张老师一直在让学生们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得到的答案与结论,课堂效果非常的活泼和快速。

老师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3、老师上课时间的把握度上,堪称完美,什么时候开始将知识点,精讲还是快速过去,什么时候开始做习题等等,都是正好的时间,而我有的时候讲课留下很多时间,有的时候时间不够得拖堂,所以我得好好学习张老师的经验。

《压强》评课稿

“学贵有疑”,疑是积极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陈海锋教师善于在教学之始设疑布阵,引导学生去猜测,去预估,去联想,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并有一种“欲知详情,就要去思考”的心情。

1、能较好地通过生动的引入;设疑、实验、观察、使学生深入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及大气压强的表示方法,突出了以实践、实验为研究手段,得出理论和规律,较好地使学生掌握的大气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能应用大气压强知识计算、解释、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塑料杯、针筒的直观观察,通过录像的演示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问题的态度。

杜潮奔老师能够深入分析教材特点,抓住重点,学习兴趣以设疑、解疑、启发、诱导为主体,以实验、观察依据,使学生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新知识,还能学到研究的方法,杜潮奔老师依靠教材的知识链条关系,将知识点的串联处理得完美无缺,充分地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即是“兴趣―实验―应用”的教学特点。

2、学生活动面广,能够通过对大气压强的计算,消化当堂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解答了如“压力煲”为生活所应用大气压强的实例。

陈海锋老师语言简练,但是,生动且科学性强,富于启发性,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重多媒体以及实验等基本教学手段的应用,设计合理。

陈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体现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但是,如果课堂教学时间允许:

(1)教师可将提问学生的范围适当扩大;

(2)教师可将讨论步骤、方法、结果以及一些计算演示呈现在屏幕上。

另外,在电教室上课,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和应用。

压强评课稿

赵老师这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比较清晰,教学环节自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以问题推进,层层深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学用语比较精炼,教态自如,在课堂上与学生走得比较近,亲近学生对于新课堂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能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的参与性较广,举例贴近学生生活,不过在力的图示讲解画图中不够详实,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严格地以尺规作图、步骤完整地体现在课堂中,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步骤慢慢地学会力的图示,同时可以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科学作图所要求的严谨性和规范性。现从课堂观察量表的观察角度对这节课评课如下:

(1)引课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视频:人躺在钉板上,身上放有大石,用锤子砸石头,石碎而人没有受伤。再用对比演示实验,增加可信度,设疑质疑,打开学生想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2)体现了科学是实验科学的特点:本节课科学实验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教师在设计实验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设计合理,在课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示实验(课本)改为仿钉板实验来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更容易使学生感到实验的可信度;把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节课设计的拓展实验:利用斜面压力变化实验来说明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突破了本节的难点,设计巧妙。

(3)教师的提问采用以问题推进、层层深入地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所举实例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科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举了大量增加、减小压强的实例,并进行分析,体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师生互动较好,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预设目标达成度较高。

(1)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本节在压强的概念的引入为难点之一,公式中受力面积要具体讲解,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本节课没有讨论和合作交流过程,使学生缺乏这种能力的锻炼。

(3)反馈不足:学生回答积极性不够高,没有进行反馈训练。

(4)视频播放出现倒放现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