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学设计(汇总17篇)

时间:2023-11-28 20:32:59 作者:LZ文人

教学计划的编写应包含教学目标的具体描述,教学的时间安排,教学内容的划分和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一些成功教学案例的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苏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明末清楚的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专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本课的教学中、难点为体会谈迁在编写《国榷》的前后过程及理解和体会谈钱在编写两部《国榷》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坚定的信念、百折不回的精神意志。

1、知识目标:能正确的理解“博览群书、奋笔疾书”等几个词语意思和在课文中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数字)的意思。

(3)、能结合本文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延伸。

3、思想目标:体会谈迁在厄运来临时信念不垮、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塑造坚强的性格,培养顽强的毅力。

1、重点:谈迁编写新《国榷》的前后过程。

2、难点:理解及体会谈迁在编写两部《国榷》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信念坚定、百折不回的精神意志。

多媒体课件。

读、划、思、议法,情境教学法,质疑解难法等。

(一)、复习导入:

1、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学习咯课文,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回顾一下这些词语。(对媒体出示词语,学生认、读、说)。

2、我们知道以上这些词语都是写谈迁的,同学们想不想进一步的了解谈迁战胜厄运、战胜逆境而走向成功的更多细节和所包含的`精神意志呢?(征求学生意见,统一认识)。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2、谈迁从小有一个什么信念?(指名说)。

3、谈迁怎样写成《国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读、划、思、议)。

4、段落小结。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

1、谁来给大家朗读这一段落?(个别读,师生进行评价,激励)。

2、《国榷》写成之后,谈迁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大喜”是什么?“大悲”又是什么?(生回答)为什么说是“大喜”和“大悲”?(生思考、议论、回答)。

3、你可以体会得到谈迁此时的心情的吗?(体会、议论、反馈)。

4、谈迁在经历书稿失窃的“大悲”的厄运之后是怎么样做的?是什么力量让谈迁重新站起来?从这儿你体会到了什么?(质疑解难、分组讨论、总结反馈)。

5、谈迁是怎样和命运做抗争的呢?(读、划、说。)。

6、交流:你画了那些词?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指名)。

7、黑板上,都是同学们画的词语。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了谈迁怎样的身影?(交流反馈)。

8、引读:

晚上他(出示)齐读。

9、“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新的《国榷》完成了,谁来为我们读一读新的《国榷》。(指名读)你从数字中看出了什么?(交流后回答)。

(四)、课堂小结。

2、引出课文的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2.学科:语文。

3.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3)学生搜集《囯榷》和谈迁的相关资料。

4.课时:一课时。

【教学课题】。

【教材分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选取的都是励志的文章,通过对文中人物故事及其精神的感悟,其实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厄运,要想取得成功,应具备什么精神等。本文主要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本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列举数据增加课文表现力,在教学时应加以关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寝、撰”等7个生字;会写“浙、迁”等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难点:

1、明白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重点)。

2、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难点)。

3、联系实际,理解“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难点)。

【教学方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在阅读中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准确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联系课文中的重要的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但少部分学生不能把握文中所蕴涵的道理,所以我通过激情导入,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厄运”的意思,进而引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也是紧紧围绕“厄运”组织教学,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从而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战胜厄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会说)。

(1)“厄运”指什么?

(2)是谁遭到了厄运?

(3)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4)主人公是怎样面对厄运的?

2、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读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下面请正确响亮地朗读这些词语。

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家徒四壁年老体弱。

博览群书四处寻访终日奔波奋笔疾书。

(1)指名逐行读词,齐读。

(2)你能用上几个词语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之前,先了解谈迁这个人——(齐读课题)。

(1)(指课题)课文中讲到了谈迁的信念,那他的信念是什么?课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谈迁的信念,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速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生汇报后,师适时出示:谈迁自幼刻苦好学……翔实可信的明史。(板书:立志编书)。

自己读读这段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朗读:就是这样的信念让谈迁自幼刻苦好学,让我们好好地读一读这句话,牢记谈迁的信念。(齐读)。

(4)(指课题中的信念)这就是谈迁的信念,我们一起再来读好课题。

二、围绕“厄运”,体会写《国榷》的艰辛历程。

过渡:我们再来看,“厄运”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1、文中谈迁遭受了一次怎样的厄运呢?

2、仅仅是几卷书稿而已,如何称得上“厄运”二字?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重点句、圈出关键词,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3、指名交流(成书之难)。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国榷》。”

(1)好好读读这句话,从这些数字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同学们,写这本书是多么的——(不容易)(板书:成书之难)从这一组组数据中,我们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国榷》的来之不易,能读出这份不易吗?指名读(你很能抓住关键词,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导朗读。

(3)还有哪些地方你同样感受到原稿的来之不易呢?

出示:“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一百多里路。”

(4)小结:谈迁著成这本书是多么不容易,我们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谈迁成书之难。(齐读)。

读到这里,你认为这是的谈迁?(指名说)。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伤与坚强。

过渡:著书的艰辛,又岂是这几句话所能概括的,其中的不堪屈辱,生活的贫困又岂是我们能想到的。所以当这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著成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

1、引读:这对任何人来说……。

(1)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2)你是如何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是啊,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会想什么呢?

(3)再次出示著书艰辛的话,对照这段话,体会谈迁此时的心情。

2、想着想着,谈迁不禁老泪纵横!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老师这里也搜集到了一些词语,同学们可以积累一下:飞来横祸、晴天霹雳、灭顶之灾、痛不欲生)失去书稿对谈迁来说真是痛不欲生啊!

板书:失书之痛。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2、出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四字词语,用上这其中的几个词语来介绍一下谈迁吗?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块儿走近史学家谈迁,看看他是怎样战胜厄运,又是如何在逆境中站起来的。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谈迁自幼心中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是——(贴: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指名学生回答)。

2、为了实现这个信念,谈迁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一小节,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好好体会一下。

3、小结,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但是信念的实现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中间难免会遭到厄运的打击。谈迁遭遇到了怎样的厄运?(书稿被盗)。

5、书稿被盗为什么对谈迁来说是厄运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关键句子来。(出示句子: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6、是呀,面对如此厄运,谈迁(引读)。

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谈迁茶饭不思,那他在思什么呢?他夜难安寝,又在想些什么呢?

7、这一厄运对谈迁来说,打击实在太大了,谈迁被厄运打垮了吗?

1、同学们让我们把心沉下去,想一想,300多年前,生命走上最后光阴的谈迁,他开始从头编写这部史书,又是怎么做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圈划关键的词句,把自己的对语句的理解、想法用一个词、一句短句写在书上空白处。

2、为了重写《国榷》,谈迁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让我们走近谈迁,展开想象,把你最感动的一个镜头用笔写下来吧!

3、谈迁为了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努力,在抗争,你能读好这段话吗?先自己试一试。(配乐指名读)。

4、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好这一段话吧!(配乐齐读)。

5、学到这儿,你想对谈迁说些什么呢?你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1、谈迁成功了,他用自己不幸的经历,精彩的人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出示、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到这儿,你对“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定有了更新的认识,那这里的信念又指什么呢?(教师相机板书:成功)。

3、让我们记住谈迁的故事,记住这一段富有哲理的人生格言。

4、老师读了这个故事后,想到了这么两句话,我把它送给大家。

5、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拿起课前准备好的书签,认真思考,自己写一句励志格言,写完后别忘了署上你的大名。(配上《从头再来》音乐)。

1、搜集有关古今中外名人的励志文章。

2、继续完成课堂练习,并把它制作成书签。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要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进而来更好地感受谈迁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所以课堂中在学习“打不垮”的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想象说话,并在课堂中落实了写话的训练。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体会运用数据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品味数据背后的深刻内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研究,并扣住关键词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谈迁“打不垮”的坚定信念,并具在课堂中的小练笔中得到体现,从而更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课前音乐《从头再来》渲染。一、回顾所学,明确“信念”1、读题。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2、结合课题,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3、谈迁的信念是——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史书。(出示)板书二、围绕“厄运”,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伤与坚强。1、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一找谈迁遭遇“厄运”。2、交流:句一: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归纳意思:书稿被盗(板书)师:这是一部怎样的著作?自由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句二:“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1)说说这句话有什么特别之处?(数据很多)(2)从这句话中,这些数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数据背后的感情吗?)指名读。指导写作说明方法:数据感悟体会谈迁的付出与心血,再读,齐读。句三: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1)抓住“化为乌有”“致命的打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2)茶饭不思,在思什么?夜难安寝,辗转反侧,他又在想什么呢?感情朗读句子。句子四:许多人以为谈迁再也站不起来了……是的,谈迁并没有被打垮,他决心重新撰写。是什么给了他重新回到书桌旁边的力量?(是他的信念)三、围绕“信念”,品悟谈迁重写《国榷》的艰辛以及持之以恒的意志。1、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令人难忘的日子吧。请自由读第三小节,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画面?读相关句子,交流一下你看到了哪些感人的画面。交流:终日奔波(板书)抓住:四处寻访,亲自,一袭破衫,终日奔波等词来指导描述。交流:奋笔疾书(板书)抓住奋笔疾书,创设情境,想象画面,说话练习。(指导学生读好句子,发挥想象,进行说话训练。)此时此刻,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请把你心中,眼中,脑中这些深刻感人的画面写下来吧!烈日中……风雪里……油灯下……累了……饿了……冷了……病了……但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交流小练笔。2、过渡: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句子: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1)从这句话中也运用了——数据,并且还有——对比(2)指导朗读,在比较中体悟表达的效果。学生说一说:c:经过(一生)的奋斗,(无数次)修改,谈迁终于完成了一部相当于(8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从你填的词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谈迁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四、升华感情,迁移运用1、这是文章包含的精神,也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出示句子:“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齐读)送名言:幸福的泪由劳动的汗水酿成;失望的泪只有用奋斗才能抹去。不管多高的山,只要爬上去就比山高。课堂作业,迁移运用:今天咱们学习了抓住关键字体会文字背后的精神,再来看一位不向命运低头的人——贝多芬整个教学都能够注重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抓住抓住数据、关键词来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味文字背后的精神品质。另外呢,做到了还原广西资源的空白点,将特定的镜头放大,指导学生抓住细节来描绘当时的情景,更好地体会了谈迁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教师在文本解读方面,还要广范一些深入一些,对第一次数据的挖掘,还要更深一些,这样能凸显出厄运的惨痛。今后课堂上教师还应该有更饱满的激情,真正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学生也才会在老师的感染下,有感而发,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然而只要有信念,我们就一定不会被命运之神扼住咽喉。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史学家谈迁,看看这个男子汉是怎样战胜厄运,怎样在逆境中站起来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板书:厄运)。

1、谈迁的厄运是什么?为什么失去一些书稿就算是厄运呢?这二十多年他是怎样过来的?

是啊,这部《国榷》是谈迁用毕生心血换来的,他付出了如此多的艰辛。当这洋洋五百万言的史书手稿终于完成的时候,谈迁心中是多么的喜悦呀。这意味着二十多年的心血将得到回报,世人终于可以看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了。可是,人有旦夕祸福,这可恶的小偷·····唉,不说了。读。(20多年的心血·····小黑板出示)。

1、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指导朗读。

你从哪里看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

2、出示句子“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指导朗读体会。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共同体会厄运给谈迁沉重的打击。

他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吧!

2、再读一遍,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并写上批注。

3、说说你的感受。

4、相机出示句子:“他一袭破衫······已经不多。”

用“我仿佛又看到了谈迁·····”说话。

指导朗读体会。

指名说。

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所以他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之光,才会从愁云残淡的日子中走出来。这真是:

“厄运不改男儿志,驱散愁云见光明。”(板书)。

6.让我们带着谈迁的这份坚定的信念,捧起手中的课本,高声朗读最后一段吧!

1、古今中外,还有许多的人也像谈迁这样,不被厄运击垮,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个?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是什么大人物,他们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他们很平凡,他们也许就是我们的父亲母亲,但是他们也和谈迁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因为他们敢于从头再来。

《从头再来》。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起朗诵这首送给谈迁的小诗吧!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1.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3.在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通过对具体语境的理解与分析,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第一板块:围绕“厄运”,体会一写《国榷》的艰辛历程。

1.齐读课题。

3.仅仅是几卷书稿而已嘛,如何称得上厄运二字?

4.这究竟是怎样的书稿呀,请从文中找出语句读一读。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国榷》”

(1)好好读读这句话,你有怎样感受?(品味数字)。

(2)指导朗读。

(3)还有哪些地方你同样感受到原稿的来之不易呢?

第二板块:抓住“厄运”,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伤与坚强。

1.教师叙述: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的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见他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

3.自主探究。

4.合作交流。

(1)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引导学生说:痛不欲生、灭顶之灾,青天霹雳、飞来横祸,厄运)。

(2)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

(1)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多媒体显示)。

(2)他的心情怎样,(极其痛苦,甚至是绝望啊)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3)茶不思,思什么?什么叫夜难安寝?是啊,他夜难安寝,辗转反侧,又在想什么呢?

5.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种打击太致命了,可是谈迁)。

引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撰写这部史书。

第三板块:品悟想象,感受二写《国榷》的艰辛及坚毅。

过渡:可是,20多年的心血,500多万字,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从头再干谈何容易啊!

同学们,让我们再把心沉下来。

出示:快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走近这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去看看他是如何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边读边画出(用“——”)能够打动你心灵的词语,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1、合作探究。

预设1: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预设2: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预设3: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2.出示情景,想象画面(音乐《二泉映月》)。

过渡:虽然文章只用了短短的几句话来描述谈迁重写《国榷》的情景,但用心读来,那一幅幅图又清晰而又生动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笔把这一幅幅生动而又心碎的画面写出来吧!

3.过渡:“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再多的困难都压不倒谈迁,再大的厄运都打不垮谈迁,终于,经过几年的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

(1)引读:“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名垂青史。”

(2)什么叫“名垂青史”,谈迁为什么会明垂青史的?

4.小结:是的,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来而明垂青史的。

1.谈迁的故事学完了,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永恒的,正如作者蒋永光在写这篇文章时,非常的感动,发自肺腑地说道: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绝望之云。”

2.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可以对谈迁说,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说)。

3.让我们再次深深地读这句朴素的话语,让他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把他永远地记在心中。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

一、导入。

请自由的阅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二、初读感悟。

1、自由读文。(第一次读文。)。

2、指名填空。(提示:使它变成一个完整的句子。附带指点“榷”字的写法。)。

3、课文中还有许多四个字的词语,你们发现了吗?请你用你的笔快速的把它框画出来。一边读一边画。(第二次读文。)。

(过程中提示学生找词也要有方法,得按顺序来。如: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的办法特别好,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找,这样就不会手忙脚忙了。)。

4、汇报:找好了吗?老师请几位同学分段来说说自己查找的结果,被请到的同学就站起来说,其他同学可要注意听:他念到的你画下了吗?你画的他是不是也画下了?如果没有你得帮他补充。(抽丝剔骨,抓要点读文。)。

(课堂堂不是属于一两个学生的,课堂当归还于学生,当面向群体。)。

5、自由练读课中的四字词。(要求:有感情、有节奏。)。

6、指名读。

7、齐读四字词语。

8、读课文内容。(一男生,一女生,与班里的男生、女生分读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一出问题立刻纠正。(第四次读文)。

三、课堂小练习。

1、按老师的要求把书折好,只看书中的图画。

2、看图说词。

(要求:如“我看到他被风吹得飘飘摇摇的样子,就想到了‘年老体弱’这个词”。按老师的说法来说,你能吗?)。

3、将词写在图画的旁边。(快速思考,不看书你能想到几个词?看谁想的多。)。

4、展示结果。

(第一范文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信念)本文转载。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最近,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使我深受感触。

文章主要写了谈迁因家境贫寒,小时候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过了很长的时间,他写下了《国槯》,可是好景不长,花了二十多年写成的《国槯》被偷了,下落不明。谈钱决定重头写。又经过了几年的时间,一部新的《国槯》诞生了,内容详实、精彩。

通过谈迁的不幸遭遇,让我们明白了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坎坷和崎岖,但只要有,希望之火就会驱散绝望之云。正如文中的谈迁那样,坚持不懈,勇敢面对挫折、困难!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在《》这篇文章里,我非常喜欢谈迁。

他非常喜欢历史,下决心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终于在他50多岁的时候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可就在即将付印时,巨著失窃。但他并没有放弃,虽然他已年老体弱,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他博览群书,虽然家徒四壁,可他还是坚强地站了起来,没有别厄运打垮,竟要重编一部,这使我很佩服他这么坚定。谈迁一袭破衫,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天天奋笔疾书,终于……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当时,他一定欣喜若狂的。

有些人看了这篇文章后,不足为奇,但谈迁有这么坚定的信念,你能做到吗?

之所以厄运没有打垮谈迁,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为了这个信念,他已经奋斗了20年,经过20年的风风雨雨,他是不可能会放弃的。这让我们看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服输,不低头,自强不息,不屈不饶的可贵品质,这也是滴水穿石的精神,我们要好好向谈迁学习。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只要有,绝望会转向希望,只要我们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就一定会排除绝望,迎来希望!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王淑清《》教学反思新丰中洲小学王淑清语文课一定要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训练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大特色: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数据20多、6次、50多、500多万,体会艰辛,读出艰辛,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感悟,明白四字词语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写谈迁为了让新《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艰辛时连用了好几个四字词语: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比如从终日奔波一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在支撑着他.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每个人的人生没有幸运之说,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挫折。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谈迁决心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国榷》,之后惨遭厄运,《国榷》被盗,他没有放弃,从头再来。他精益求精,把《国榷》写得更加完美了。我很欣赏他,因为他能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这正式他不向命运低头,永不言败的精神。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这里的“崎岖”和“坎坷”,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困难。有些人被困难战胜了,一事无成;有些人则战胜了困难,取得成功。正如我们学到的一句话: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文中的谈迁有着,他坚信,总有一天,他会成功。终于,他战胜了困难,名垂青史。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这不禁让我想到了飞人刘翔。你们别以为他以前跑得有多快,其实以前他跑得并不快。在之前的好几届世界比赛中,从没有进入过决赛,名落孙山是常有的事。但他从未放弃,而是默默地和世界冠军比比赛。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坚持不懈地练习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终于在20xx年雅典奥运会上,他赢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20xx年,男子110米跨栏打破世界纪录。20xx年伦敦奥运会110米跨栏,他在第一栏就摔倒了,最终单脚跳过终点。面对镜头,他依然微笑,坚信自己还能飞起来。他真是打不垮的男子汉。我也相信,希望之光一定会驱散绝望之云的。

我想,只要人人都有,就可以和谈迁、刘翔一样实现梦想。在困难面前,我们永远不会低头的。

我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上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我轻轻舒了口气。无论是我内心的顺畅还是学生们精彩的课堂表现,都让我感觉到了一堂好课的幸福感。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故事,表现了他不屈服,持之以恒的精神。文章用词生动凝练,激昂的文字对于表现谈迁的顽强很有力度感,但同时也带来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无疑要使这堂课精彩起来,必须在课前钻研上下功夫。钻研教材充分,对文本的结构层次、重点句段、情感意蕴了然于心,对文本的语言文字烂熟于心,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凭借。这堂课的成功让我看到了课前预设的重要性。

一、充分、科学地预设。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学生是能动的、活跃的人。教师的预设很重要。教师的预设要力求充分、科学。

1、目标预设——以人为本,发展语文素养。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预设的立足点。每一堂课的预设,教师不能仅仅考虑让学生读懂什么内容,体会什么情感,用什么形式学,而应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尤其结合文本特点,思考本课可以侧重发展学生哪些语文素养:知识能力还是情感态度,语感培养还是学习方法的获取……所以我将目标设定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学习运用数据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

2、文本预设——深入研读,挖掘文本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尽管不是“圣经”,但它仍然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资源。教师要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深入研读文本,做文本的知音,经历反复阅读教材、仔细查阅资料、由冥思苦想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凭借自己广泛的阅读和丰厚的积淀、修养,对文本作准确、深刻、独到的解读,惟其如此,教师才能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造性使用文本,精心设计。寻找到教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适当有效的结合点。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作者用词的匠心独运,如:一袭破衫、奋笔疾书、家徒四壁等,这些平实的语言背后却是人物精神的熠熠生辉。而我的教学正是要让学生读到这语言背后的精彩。

3、学路预设——了解学情,确立学习路径。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预设时,心中始终要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已有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以“蹲下来”的心态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与文本充分对话,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后,还需以童心(站在儿童的角度)去阅读、去感悟。将心(师)比心(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而后,细细揣摩学生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的学习路径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怎样的实践平台才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科学地预设与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相适合、切合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路径和阅读思考的话题等。

4、生成预设——充分预测,有效引领学习。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课堂是动态的过程,在师生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可能生成的状况、学生学习路上可能生成的个性化体验等进行充分的、富有前瞻性的估测,预设不同的学习路径和不同的应对方案。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谈迁为了抄一点资料走了一百多里的路”“谈迁奔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这些句段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的教学设计没有框定一个僵化的路线,没有预设唯一的答案,而是相机依据学生的学路来推进,充分预设学生在课堂可能生成的情况。并预设了应对的措施。这样,学生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会显得自由、自如、自在。

教师的预设应该是柔性的、开放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预设任务不是减少了,而是加重了:教师不仅要研读教材,准确、深入、独到地把握、剪裁和处理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预设学习思路、过程,而且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种种可能生成的情况和自己如何应对生成进行有效调控的策略作精心预设。只有充分预设,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生成才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地引导、点拨,及时有效地组织教学,于不经意间见匠心,让智慧的灵光在课堂闪现。

二、及时、有效地调控生成。

由于教学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把握生成,及时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教师课前有充分的预设,但在与文本对话、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出乎教师“预料”的信息生成。教师面对课堂生成既不能熟视无睹,又不能一概封杀。尽管学生在畅想谈迁一路说遭受的艰难,餐风露宿,挑灯夜战……但我始终把握着学生的想象为理解谈迁的信念服务这个原则,所以看似分散的想象却紧紧围绕着我的主题。

在课堂教学流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讨论和学生的发言,捕捉学生思维的方向,聚焦话题。面对“生成”,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变生成资源为教学资源,使课堂闪烁智慧,富有灵性!人们常说,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案

1、读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板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请自由的阅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自由读文。(第一次读文。)

2、指名填空。(提示:使它变成一个完整的句子。附带指点榷字的写法。)

3、课文中还有许多四个字的词语,你们发现了吗?请你用你的笔快速的把它框画出来。一边读一边画。(第二次读文。)

(过程中提示学生找词也要有方法,得按顺序来。如: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的办法特别好,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找,这样就不会手忙脚忙了。)

4、汇报:找好了吗?老师请几位同学分段来说说自己查找的结果,被请到的同学就站起来说,其他同学可要注意听:他念到的你画下了吗?你画的他是不是也画下了?如果没有你得帮他补充。(抽丝剔骨,抓要点读文。)

(课堂堂不是属于一两个学生的,课堂当归还于学生,当面向群体。)

5、自由练读课中的四字词。(要求:有感情、有节奏。)

6、指名读。

7、齐读四字词语。

8、读课文内容。(一男生,一女生,与班里的男生、女生分读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一出问题立刻纠正。(第四次读文)

1、按老师的要求把书折好,只看书中的图画。

2、看图说词。

(要求:如我看到他被风吹得飘飘摇摇的样子,就想到了年老体弱这个词。按老师的说法来说,你能吗?)

3、将词写在图画的旁边。(快速思考,不看书你能想到几个词?看谁想的多。)

4、展示结果。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

教学目的:

1、复习已有的识字方法,运用查字典和联系语境的方式,理解博览群书、翔实可信、挣脱等词语的意思。

2、采用语言转化和想象画面的方式,体会运用数据的好处,感受数据的表现力。

3、凭借语言文字,在品词析句中,体验谈迁编写《国榷》的艰辛,遭遇厄运的痛苦,从而感受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课题入手理解厄运。

读课题,理解厄运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二、检查预习了解厄运。

1、文中的厄运降临在谁的身上?

2、介绍对谈迁的了解,理解:博览群书、翔实可信。

3、降临在这位史学家谈迁身上的厄运是什么?

三、紧扣《国榷》探究厄运。

1、2自然段,在字里行间找一找,可以用笔圈圈、划划。

方案一:

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赏析这句话中的字词。从一点、一百多里等词感受谈迁为了这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付出的辛劳。引导学生有情感的朗读。

方案二: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读句子,当这些简洁、凝练的数字跳入眼帘,分别读出了什么?

3、数据不仅能化为词语或句子,它们的表现力是很丰富的,还能透过这一个个数据,联想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国榷》是谈迁的心血。

4、有感情的朗读句子,读出数据背后丰富的内涵,感受数据非凡的表现力。

四、感悟信念战胜厄运。

1、遭遇如此厄运,谈迁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读着这句话你感受到谈迁怎样的内心?

2、谈迁就这样被厄运打垮了吗?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新撰写这部史书。

读句子,理解挣脱,想象谈迁的内心,感悟谈迁的信念。

五、作业。

完成作业纸上的练习。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记叙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故事,表现了他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文章用词生动凝练,激昂的文字对于表现谈迁的顽强很有力度感,但同时也带来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究竟该怎么上,一直是很有争议的,拿到教材,我发现,本课的四字词语特别多,我数了一下就有二十五个之多;其次,是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数字。给整堂课定位的目标就是首先一定要处理好这些词语;其次是让孩子通过读,读出数字背后的内容,理解体会运用数字的效果。开课之初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课题质疑,引起阅读期待。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画词语,画出词语后练习读,再交流理解,然后运用积累的四字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反思《《》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这样的设计教给了孩子在会读、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的方法。接下来引导学生扣住开课之初提出的问题,解决“厄运”指什么?是谁遭到了厄运?他的信念是什么?等问题。最后精读第一自然段,采用“关键句突破法”让学生扣住“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及“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来体会其勤奋、艰辛,发散交流,自读自悟,反复的读悟为第二课时理解谈迁的书稿被盗后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以及重新振作,决心从头撰写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更反衬出人物的信念的坚定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读完这一自然的同时,要适时提出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谈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关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但理解词语和感悟人物的步骤上要更清晰些、沉稳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以情教书,理在其中。整节课教者入情入境,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处理词语这个环节落实的比较到位,孩子们能成功运用所学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效果很好;学习通过列数字把文章写具体也基本完成了。但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显得有点凌乱。最不足的是没有写字环节。这是本节课的遗憾。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片段,进一步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就会充满希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文中数据使用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精读课文片段,理解重点词句。

2.探究文中运用数据的内涵,体会人物品格。

教学难点:

感受谈迁与厄运抗争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然而只要心存信念,就一定会有希望。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近史学家谈迁,看看他是如何战胜厄运,在你逆境中站起来的。(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感悟品质。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初探“信念”,体会艰辛。

1.过渡:课题中有两个词语和谈迁一生的命运息息相关,是哪两个词?(厄运 信念)。

2.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呢?默读课文第一节,找一找,划一划。(板书:立志编写)。

3.简介明史,体会志向。

4.品读句子,“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5.这么难的事他成功了吗?品读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6.小结:是的,编书难,编史书更难,编翔实可信的史书难上加难。可谈迁却一直坚持了20多年,是什么支撑着他?(信念)请你用一个成语形容一下谈迁。(板书:坚持不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厄运’之不幸,感悟意志之顽强。

1.过渡:写成了,高兴吗?可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读读这个词“厄运”,什么是厄运?谈迁遭遇了怎样的厄运呢?默读第二节,找一找,划一划。(板书:书稿被盗)。

2.为什么说书稿被盗是厄运呢?被盗的仅仅是书稿吗?

6.过渡: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谈迁被打跨了吗?终日在寝食难安以泪洗面的日子里消沉了吗?编写国榷是谈迁自幼立下的志向,为之奋斗了20多年。20多年哪,这又是怎样的20多年?这20多年来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这20多年来每分每秒时时刻刻都在想都在做的事怎么会轻易放弃呢?怎么能轻言放弃呢?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7.引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从头编写这部国榷。”读出力量---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三)学习第3自然段,体会编写之苦,再感信念之坚。

自由读,圈划令你感动的词句,作批注。

谈谈体会,想象画面。(课件: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谈迁-------------------;在一个寒风凛冽的严冬,谈迁------------------;在一个黄沙弥漫的早晨,谈迁-------------------;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谈迁-----------------。

想一想,说一说。

指导朗读,配乐朗读。

4.谈迁图:你有什么话想对谈迁说?(板书:坚定不移)。

5.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向谈迁那样不向命运低头,与厄运抗争的人,你知道吗?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2.齐读最后一节。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紧张有序,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发言,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为谈迁这位史学家的坎坷命运深深触动,被他坚定的意志深深感染。由于本人教学水平有限,教学经验的缺乏,很多地方考虑不成熟,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另外,有很多细节地方处理得也不够到位,尤其在引导学生探究谈迁遭遇打击时的心境这部分教学显得太表面化,给本节课的教学留下了许多遗憾。

我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明末有位穷秀才,名叫谈迁,决意博览群籍、详加考订,编纂一部真实可靠的明朝信史。从1621年开始,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其中的艰辛苦不堪述。就这样铢积寸累,再经考证取舍,且六易其稿,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七年之不懈努力,撰成了百卷巨著《国榷》。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在1647年8月的一个夜晚,盗入家门,见别无他物,就把《国榷》手稿席卷而去。这时候,谈迁已经53岁。面对沉重打击,谈迁不禁老泪纵横:“噫,吾力殚矣!”但谈迁并未就此沉沦,而是迅速从打击中挺立起来,“吾手尚在,宁已乎!”就这样,他重新踏上了“走百里之外,遍考群籍”之路。又经四年努力,终于第二次完成《国榷》初稿。这一年,谈迁57岁。初稿之后是漫漫的校正之路。1653年,谈迁有机会进北京为人作,结识了几位著名藏书家。经过两年半的辛勤查访,又搜集到大量宝贵资料。返乡之时,谈迁在金钱方面一无所获,唯“筐中录本,殆千百纸”。他喜不自禁,连称“余之北游幸哉!余之北游幸哉!”三十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没有白费,《国榷》全书一百零八卷,凡五百万言,为治明史者46所必读。

2、谈迁(公元1594~1658年),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他自幼刻苦好学,博鉴群书,精通诸子百家,对历史,尤其是明代的一些典故研究颇深。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他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终于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有500多万字,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年)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之后,又到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1657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途中病逝。谈迁勤耕一生,著作还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面对厄运。

明朝末年,史学家谈迁经过20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终于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稿子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对年过六旬、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谈迁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实精彩。谈迁也因此名留青史、永垂不朽。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也遭遇了类似厄运.卡莱尔经过多年的艰辛耕耘,终于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将这本巨著的底稿全部托付给自己最信赖的朋友米尔,请米尔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求文稿的进一步完善。隔了几天,米尔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万般无奈地向卡莱尔说出一个悲惨的消息:《法国大革命史》的底稿,除了少数几张散页外,已经全被他家里的女佣当作废纸,丢进火炉里烧为灰烬了。卡莱尔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异常沮丧。当初他每写完一章,便随手把原来的笔记、草稿撕得粉碎。他呕心沥血撰写的这部《法国大革命史》,竟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挽回的记录。但是,卡莱尔还是重新振作起来。他平静地说:“这一切就像我把笔记簿拿给小学老师批改时,老师对我说:‘不行!孩子,你一定要写得更好些!’”他又买了一大沓稿纸,开始了又一次呕心沥血的写作。我们现在读到的《法国大革命史》,便是卡莱尔第二次写作的成果。

是的,只要出现了一个结局,不管这结局是胜还是败,是幸运还是厄运,客观上都是一个崭新的“从头再来”。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有关故事补充:。

卡莱尔重写《法国大革命史》。

卡莱尔经过多年的艰辛耕耘,终于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将这本巨著的底稿全部托付给自己最信赖的朋友米尔,请米尔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求文稿的进一步完善。

隔了几天,米尔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万般无奈地向卡莱尔说出一个悲惨的消息:《法国大革命史》的底稿除了少数几张散页外,已经全被他家里的女佣当做废纸,丢进火炉里烧为灰烬了。

卡莱尔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异常沮丧。当初他每写完一章,随手把原来的笔记、草稿撕得粉碎。他呕心沥血撰写的这部《法国大革命史》,竟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挽回的记录。

但是,卡莱尔还是重新振作起来。他平静地说:“这一切就像我把笔记薄拿给小学老师批改时,老师对我说:‘不行!孩子,你一定要写得更好些!’”

他又买了一大沓纸,从头开始了又一次呕心沥血的写作。我们现在读到的《法国大革命史》便是卡莱尔第二次写作的成。

不错,当无事时,应像有事时那样谨慎;当有事时,应像无事时那样镇静。因为在漫长的旅途中,实在是难以完全避免崎岖和坎坷。

只要出现了一个结局,不管这结局是胜还是败,是幸运还是厄运,客观上都是一个崭新的从头再来。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坚强的海伦·凯勒。

1882年,一名女婴因高发烧差点丧命。她虽幸免于难,但发烧给她留下了后遗症——她再也看不见、听不见。因为听不见,她想讲话也变得很困难。

高烧将她与外界隔开,使她失去了视力和声音。她仿佛置身在黑暗的牢笼中无法摆脱。

万幸的是海伦并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不久她就开始利用其它的感官来探查这个世界了。她跟着母亲,拉着母亲的衣角,形影不离。她去触摸,去嗅各种她碰到的物品。她模仿别人的动作且很快就能自己做一些事情,例如挤牛奶或揉面。她甚至学会靠摸别人的脸或衣服来识别对方。她还能靠闻不同的植物和触摸地面来辨别自己在花园的位置。

七岁的时候她发明了60多种不同的手势,靠此得以和家里人交流。比如她若想要面包,就会做出切面包和涂黄油的动作。想要冰淇淋时她会用手裹住自己装出发抖的样子。

海伦在这方面非比一般,她绝顶的聪明又相当敏感。通过努力她对这个陌生且迷惑的世界有了一些知识。但她仍有一些不足。

海伦五岁时开始意识到她与别人不同。她发现家里的其他人不用象她那样做手势而是用嘴交谈。有时她站在两人中间触摸他们的嘴唇。她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而她自己不能发出带有含义的声音。她想讲话,可无论费多大的劲儿也无法使别人明白自己。这使她异常懊恼以至于常常在屋子里乱跑乱撞,灰心地又踢又喊。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怒气越为越大。她变得狂野不驯。倘若她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大发脾气直到家人顺从。她惯用的手段包括抓别人盘里的食物以及将易碎的东西猛扔在地。有一次她甚至将母亲锁在厨房里。这样一来就得想个办法了。于是,在她快到七岁生日时,家里便雇了一名家庭教师——安尼·沙利文。

安尼悉心地教授海伦,特别是她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海伦变得温和了而且很快学会了用布莱叶盲文朗读和写作。靠用手指接触说话人的嘴唇去感受运动和震动,她又学会了触唇意识。这种方法被称作泰德马,是一种很少有人掌握的技能。她也学会了讲话,这对失聪的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成就。

海伦证明了自己是个出色的学者,190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她有惊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同时她还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上大学时她就写了《我的生命》。这使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有能力为自己购买一套住房。

她周游全国,不断地举行讲座。她的事迹为许多人著书立说而且还上演了关于她的生平的戏剧和电影。最终她声名显赫,应邀出国并受到外国大学和国王授予的荣誉。1932年,她成为英国皇家国立盲人学院的副校长。1968年她去世后,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组织建立起来,该组织旨在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失明缺陷做斗争。如今这所机构,“国际海伦·凯勒”,是海外向盲人提供帮助的最大组织之一。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说不定哪一天同样的事就发生在你身上,但你能否勇敢地战胜它呢?也许你会想着怎样去克服,但更多的是会想着怎么去逃避。怎么样,被我说中了吧!所以你得相信挫折与困难是无处不在的!但假如你遇到了挫折也无须难过,不要想着它是如何的难以克服,你只要想着翻过这座铁青的“山”就是蓝迁迁的“海”了,就能看见“黎明”了,给自己一丝心理安慰,也许能增加不少的勇气呢!

信念即命运。

对于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前途未可预见。人生变数很多,没有人能承诺我们的一生永远是晴天;没有人能预知草莽中是否潜藏毒蛇猛兽;没有人能勾勒出命运的风刀霜剑;也没有人能掐算出何时将至“大限”。

然而,外界虽不能把握,行动却可以产生力量。力量的源泉就来自于坚强的信念。

信念,是精神上的一种特殊能力。真正意义上的信念,永远是不可战胜的。在它的面前,一切障碍都得低头。

以下的事例就是信念的颂歌。

一条船在大海中,遇上了突如其来的风暴,它沉没了,全船人员死伤无数。船上有一个人侥幸获得一只小小的救生艇,从而幸免于难。他的救生艇在风浪中颠簸起伏,如同树叶一般,被吹来吹去。他迷失了方向,救援的人也没有找到他。天渐渐黑下来,饥饿、寒冷和恐惧一起袭上心头。然而,他除了这只救生艇之外,一无所有,他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

他无助地望着天边。忽然,他看到一片模糊的灯光,他高兴得几乎叫了出来。他奋力划着小艇,向那片灯光前进。然而,那片灯光似乎很远,很远,天亮了,他也没有到达那里。他继续艰难地划着小艇,他想,那里,既然能看到灯光,就一定是一座城市或者港口。生的希望在他心中燃烧着。白天时,灯光看不清了,只有在夜晚,那片灯光才在那里闪现,像是对他招手。3天过去了,饥饿、干渴、疲惫更加严重地折磨着他,有好多次,他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但一想到远处的那片灯光,他又陡然增添了许多力量。第4天,他依然在向那片灯光划去,最后,他支持不住,昏迷了过去,但他脑海中,依然闪现着那片神奇的灯光。

晚上,他终于被一艘经过的船只救了上来。当他醒过来时,大家才知道,他已经不吃不喝在海上漂泊了4天4夜!当有人问他是怎样坚持下来时,他指着远方的那片灯光说:“是那片灯光,给我带来了希望。”大家仔细一看,哪里有什么灯光,那只不过是天边闪烁的星星而已!

在我们生命的旅途中,一定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境。

这时,只要心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拼搏,就一定会渡过难关。在困境中,如果你认为自己真的失败了,那么,你就会一蹶不振,如果你对自己说:“一定要坚持!”那么,你就会走过险途,获得胜利。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来到了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他们在茫茫的沙海里负重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就像烧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他们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有了。这时,探险队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于是,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的源泉,成了求生的寄托。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最终,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了那壶支撑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但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不错,当我们一切顺遂时,也应当对可能的不测加以预防,但当挫折到来时,就应当像风平浪静时那样保持镇静。因为,在漫长的旅途中,实在难以避免崎岖和坎坷。只要出现了一个结局,不管这结局是好,还是坏;是胜利,还是失败;是幸运,还是厄运,客观上,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