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下教案(专业15篇)

时间:2023-12-02 10:05:07 作者:MJ笔神

初一教案的编写应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案范文中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公式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对简单公式的导出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会解简单的方程及会利用简易方程解实际问题;

3、初步了解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知识讲解】。

下面讲述这几点的主要内容:

1、公式。

用字母表示数的一类重要应用就是公式,在小学,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公式。

如:(1)s=vt(路程公式),(速度公式),(时间公式)。

(2)梯形面积公式:

(3)圆的面积公式:

(4)s圆环=。

2、方程中的.有关概念。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3)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3、解方程的依据。

(1)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适当的数。

(2)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适当的数。

例1、图示是一个扇环,外圆半径是r,内圆半径是r,扇环的圆心角为n,写出扇环的面积公式,并计算当r=8cm,r=4cm,n=60°时的扇环面积(取3.14,结果取一位小数)。

分析:扇环面积可以看作是环形面积的一部分,因为环形的圆心角是360°,所以圆心角是n的扇环面积是环形面积的。

解:当r=8cmr=4cmn=60°时,

答:扇环的面积约是25.1cm2。

说明:(1)公式计算时单位要一致,计算过程中一般不写单位,最后结果才写出单位,并用括号将单位括起来。

(2)上面所用的求扇环面积的方法体现了数学上的转化思想。一般在计算比较复杂的图形的面积时,都有采用此法,即将复杂的图形转化为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的和或差。

例2、一根钢管它的截面是一个圆环,圆环的外圆半径是r=10cm,内圆半径r=8cm,钢管长l=100cm。

初一数学复习教案

2.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1、在前面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简单的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自学互帮导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补救措施修改意见。

问题1:之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大致包含哪些步骤?

1.审:审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设:设适当的未知数,并表示未知量;。

3.列: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4.解:解这个方程;。

5.答:检验并答话.

二、应用与探究。

问题2:应用回顾的步骤解决以下问题.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与归纳。

问题4: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有几个步骤?分别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第106页习题3.4第2、3、7题;1、教师利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帮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教师展示例题,并巡视学生独立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教师展示练习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巡视。

4、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进行归纳小结。1、学生回忆并独立回答。

2、学生先观看课件,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3、学生先观看课件并解决问题。

4、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

不能解决问题。

教师展示解答过程。

初一数学教案

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

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

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

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

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

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2)51.7(-7.2)。

解(1)。

(-3.75)+(-22.5)=-26.25。

(2)。

51.7(-7.2)=-372.24。

说明输入数据时,按键顺序与写这个数据的顺序完全相同,但输入负数时,符号转换键要放在数据之后键入.

用计算器求值。

1.9.23+10.22.(-2.35)×(-0.46)。

答案1.37.82.1.081。

初一数学角教案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0(2)3x(x+2)=0。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解方程: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c.(x+2)2+4x=0,∴x1=2,x2=-2。

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4页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习题6,8,10,11。

初一数学角教案

2.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生活中含有角的物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师:“如果请你们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物体,你又能发现什么?”

师:“是吗?让我们来看一看。”

师:“果然如此!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通过以往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角的知识?同桌互相说一说。”

贴上课题“角”,学生交流后回答:略。

师:“仅仅知道这些,你们就满足了吗?”

“那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呢?“。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虚心好学,老师真的是非常高兴。好吧,那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拿出四张卡片,用水彩笔和尺出画四个不同大小的角。每张卡片画一个。比一比谁画的又好又快!”

学生在卡片上画角。

师:“请组长将大家画的角收集起来,平铺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师:“下面我们要给这些角分分类。在分类之前,老师要说几点要求:1.每人先要认真的观察这些角。2.为了提高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分类前组长一定要带领大家展开充分的讨论,确定分法后再分。3.分好后,每组选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分类的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给角分类。教师巡视,做好记录。

师:“哪一组愿意汇报?”

小组汇报,汇报时请其用三角尺验证。贴出直角。

师:“你们认为他们分的怎么样?”

师:“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名字吗?”

学生起名。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贴上“锐角”。(钝角同上。)。

师:“对于这些,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

师:“通过对角的'分类,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分成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几种。”

贴上“的分类”。

三、巩固练习。

师:“请组长将这些角分还给大家。同学们可以在角的旁边写上角的名称。”

学生写角的名称。

师:“写好的人互相说一说你刚才都画了哪些角。”

学生互说,教师指名说。

师:“如果老师给你一些角,你能分辨出是哪种角吗?请大家拿出练习纸,按要求填空。”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写。集体订正。

师:“让我们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点击,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师:“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说一说这些角都是什么角吗?”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这些角?”

师:“第五个任务需要大家合作完成,大家把三角尺凑在一起试着拼一拼。”

学生合作拼。

师:“能拼成什么角?你愿意上来拼一拼吗?”

学生在黑板上用学具拼。

师:“这个角是由几个什么角拼成的?还有其他的拼法吗?”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初一数学数轴教案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解方程(x+15)=-(x-7)。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0页,练习1、2。

四、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五、作业。

教科书第13页习题6.2,2第2题。

初一数学复习教案

立足教材,注重基础。

近年来中考数学有许多新题型,但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本问题,多数试题源于教材。试题的构成是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因此,复习要立足于教材,在备战中考的过程中,首先应以教材为蓝本,重视“双基”训练,要让学生掌握典型例题、习题的解决套路,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意知识体系构建,让各种概念、公理、定理、公式、常用结论及解题方法和技巧等,都能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地再现,扎扎实实地从教材做起,夯实基础,充分认识基础知识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

创设情境,提升能力。

几年来,全国不少地方的试题都不再局限于对知识本身的考查,而是重在创设一个新颖的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观察、实验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类比、抽象等思维过程,完成知识的猜想和证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学到创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贴近生活,学会运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继而为生产、生活服务。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掘学生身边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如银行商标图案、骑自行车反映出来的函数图象、测量电视塔的高度、投寄平信应付的邮费、购买商品如何省钱等,以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同时还要注意它们与教材中有关内容的类比。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传授方法,加强理解。

考查数学思想方法是考查学生能力的必由之路。在中考复习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适时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有效地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让学生针对具体题目作总结,以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近年中考数学试题,很多试题都是以图象、图表为背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这方面的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类题目一般是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象,整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语言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而得到解决的。正确解决这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理解题意。因此,在中考复习中,我们还要重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初一数学角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会画角、做角,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和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学具:课件、手工纸、活动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三角形。

师:对,三角形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中的一种。在三角形中你能找到什么?

生:角。

师:角也是平面图形中的一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角。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整体感知角。

1、师:角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校园中就有很多,不信你就试着找找吧!(多媒体演示:美丽校园的主题图。突出:门窗上的角、钟面上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找到了这么多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物品上也有角,我们一起来看看。(多媒体出示图:剪刀、饮料吸管和水管实物图片,指出在物品上显出角)。

3、师:在我们的教室中也有角你能找一找,并试着把它找出来吗。

三、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指名指角。

生:不是,这是个点。

4、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得吗?(师示范指角)。

5、师:请同学们从身边选取一个角,像老师这样来指一指。

四、自主探究,创造角。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角。

2、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角。

3、集体交流自己创造的角,完整的指出每个角。

4、摸摸你折的角有什么感觉和发现?

5、学生汇报。

6、师: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

五、动手操作,画画角。

2、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课件演示)。

3、学生尝试画角,指几名同学板画。(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六、游戏活动,比比角。

师:想玩游戏吗?我们就来玩一个超级变变变的游戏。

1、师:变变变,把角变大,变更大。变变变,把角变小,变更小。

2、小组内玩这个游戏,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4、同桌两人把角张开同样的角度,看看会发现什么?

5、生汇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6、师总结。

七、巩固练习。

课件演示;练习八中第7题。

八、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初一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

2、会把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3、了解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能画出数轴。

4、会比较数轴上数的大小。

【知识讲解】。

一、本讲主要学习内容。

1、负数的意义及表示2、零的位置和地位。

3、有理数的分类4、数轴概念及三要素。

5、数轴上数与点的对应关系6、数轴上数的比较大小。

其中,负数的概念,数轴的概念及其三要素以及数轴上数的比较大小是重点。负数的意义是难点。

下面概述一下这六点的主要内容。

1、负数的意义及表示。

把大于0的数叫正数如5,3,+3等。在正数前加上“-”号的数叫做负数如-5,-3,-等。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如:低于海平面-155米表示为-155m,亏损50元表示-50元。

2、零的位置和地位。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它是自然数。它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在数轴上分隔正数和分数,甚至可以表示始点,表示缺位,这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3、有理数的分类。

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正整数。

整数零正有理数。

有理数负整数或有理数零。

分数正分数负有理数。

负分数。

初一数学教案

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

2.难点:间接设未知数。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2.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

画“线段图”分析,若直接设元,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x千米。

1.坐公共汽车行了多少路程?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

2.乘公共汽车用了多少时间,乘出租车用了多少时间?

3.如果都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要多少时间?

4,等量关系是什么?

如果设乘公共汽车行了x千米,则出租车行驶了2x千米。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3x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

可设公共汽车从小张家到火车站要x小时。

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

教科书第17页练习1、2。

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他关系。如何选择设未知数使方程较为简单呢?关键是找出较简捷地反映题目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怎样设未知数。

教科书习题6.3.2,第1至5题。

初一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的概念以及抽样调查的意义,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抽样调查或全面调查,进一步熟悉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教学重点:对概念的理解及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难点:总体概念的理解和随机抽样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二、新课。

1.抽样调查的意义。

在上述问题中,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全面调查花费的时间长,消耗的人力、物力大,因此需要寻求既省时又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叫抽样调查。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意义。

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

个体: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

样本: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3.抽样的注意事项。

下面是某同学抽取样本数量为100的调查节目统计表:

表中的数据信息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描述。

初一数学教案

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示自己的思考结果。

本堂内容的重点是七巧板的制作和拼摆,难点是拼图所要表现的几何图形,对已学过的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语言表达。

引导活动讨论

引导:意在教师讲解七巧板的历史,七巧板制作的方法。

活动:人人参与制作七巧板,拼摆七巧板的图案。

讨论:对自己所拼摆的图形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利用多媒体工具)与老师进行交流。

启发式教学

先用多媒体显示各种已拼摆好的动物,交通工具,植物等等然后介绍它是由怎样的一副拼板拼摆而成的(不一定要七巧板)。紧接着就介绍七巧板的历史,制作方法,让学生制作一副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利用所做的七巧板拼出两个不同的图案,并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

(1) 你的拼图用了什么形状的板?你想表现什么?

(2) 在你的拼出的图案中,指出三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并将它们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3) 在你拼出的图案中,找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将它们表示出来,它们分别是多少度。

通过学生的展示,教师作适时的评价,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介绍老师制作的3副游戏板,并用多媒体显示十几种的拼摆图案,通过生动有趣的图案,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出你还有材料吗?有信心凭自己的智慧制作一副游戏板吗?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可由附近的同学四人小组制作完成)。

由四人小组制作的游戏板,拼摆二个不同图案,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全体同学,用语言表示拼图所表现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的联系,呈现平行,垂直及角的有关知识。

通过制作七巧板及游戏板进一步学会了画平行线段、垂线段、找线段中点的方法,通过拼摆丰富了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空间观念和观察、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

利用20cm20cm的硬纸板做一副游戏板,利用它拼出5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并把它画下来,布置教室的环境。

(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 (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初一数学教案

1.重点:

(1)了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2.难点:

多边形定义的准确理解.

一、新课讲授

投影:图形见课本p84图7.3一l.

你能从投影里找出几个由一些线段围成的图形吗?

上面三图中让同学边看、边议.

在同学议论的基础上,老师给以总结,这些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何特性?

(1)它们在同一平面内.

(2)它们是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几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

这些图形中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那么什么叫做多边形呢?

提问:三角形的定义.

你能仿照三角形的定义给多边形定义吗?

1.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n边形.(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

2.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和外角.

3.多边形的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让学生画出五边形的所有对角线.

4.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看投影:图形见课本p85.7.3―6.

5.正多边形

由正方形的特征出发,得出正多边形的概念.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二、课堂练习

课本p86练习1.2.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相关概念.

四、课后作业

课本p90第1题.

备用题:

一、判断题.

1.由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2.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次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3.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顺次接组成的图形,且其中任何一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使整个图形都在这直线的同一侧,叫做四边形.()

4.在同一平面内,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二、填空题.

1.连接多边形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2.多边形的任何整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这样的多边形叫凸多边形.

3.各个角,各条边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三、解答题.

1.画出图(1)中的六边形abcdef的所有对角线.

初一数学教案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情感态度: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促进交流,激发兴趣。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a、准备活动:

1、师生游戏“唱反调”:我们知道在小学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就是负数。现在我说一个正数,你们给它添上“-”号说出来,我如果说一个负数,你们反过来说出对应的正数。+3、+1、-1/2、-18.4、0.75,学生很快说出-3、-1、1/2、18.4、-0.175。

2、上述“唱反调”的两个数3与-3,1与-1,-1/2与1/2……,在数轴上对应的点的位置如何?可建议生择两组在数轴上表示以后作答(在原点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真可谓从原点背道而驰“唱反调”)。

提问: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4的点有几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多少?

归纳:设a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分别在原点左右表示-a和a,我们说这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b、学习概念:

1、像3和-3,1和-1,-1/2和1/2这样,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给它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名称合适呢?生:互为相反数,师:很好,我们把上述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number)。也就是说3的相反数是-3,-3的相反数是3。可见: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

一般地,a和-a互为相反数。“-a”可读成“a的相反数”。

2、在数轴上看,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关于原点对称)。

3、从上述意义上看,你看如何规定0的相反数更为合理?

商讨得:0的相反数仍是0,即0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

c、应用举例:

1、两人一组,一人任说一个有理数,请同伴说出它的相反数。

2、如果a=-a,那么表示数a的点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a=?(a=0)。

3、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就得到这个数的相反数,同样地,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如:-(+5)=-5,-(-5)=5,-0=0。

4、化简下列各数p124练习,你愿意继续尝试化简下列各式吗?

+(-2/3),-(-2/3),-(+2/3),+(+2/3)。

你能试着总结规律吗?(括号内外同号结果为正,括号内外异号结果为负)。

5、若a=-5,则-a=;若-x=7,则x=。

三、笔记与板书提纲:

课题应用举例中的2。

活动引例应用举例中的4(学生练习)。

概念。

四、练习与拓展选题:

1、教科书p18/3;。

2、如图是正方形纸盒的侧面展示图,请你在正方形内分别填上6个不同的数,使折成正方体后相对的面上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写出满足条件的一种情形即可)。

初一数学下教案

1、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概率的判断,归纳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有关事件做出准确的判断;(重点)。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难点)。

一、情境导入。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类型一】必然事件。

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5个黑球和3个白球,这些球的大小、质地完全相同,随机从袋子中摸出4个球,则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a、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一个是白球。

b、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一个是黑球。

c、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两个是黑球。

d、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两个是白球。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类型二】不可能事件。

下列事件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打开电视机,中央一台正在播放新闻。

b、我们班的同学将来会有人当选为劳动模范。

c、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

d、太阳从西边升起。

解析:“太阳从西边升起”这个事件一定不会发生,所以它是一个不可能事件、故选d、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

【类型三】随机事件。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

探究点二: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掷一枚均匀的骰子,前5次朝上的点数恰好是1~5,则第6次朝上的点数()。

a、一定是6。

b、是6的可能性大于是1~5中的任意一个数的可能性。

c、一定不是6。

d、是6的可能性等于是1~5中的任意一个数的可能性。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1题。

三、板书设计。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必然事件:一定会发生的事件;

不可能事件: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

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事件;

随机事件:无法事先确定一次试验中会不会发生的事件、

2、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对身边事件发生的情况作出判断,通过实测理解掌握定义,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50%。

b、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1。

c、为了了解岳阳5万名学生中考数学成绩,可以从中抽取10名学生作为样本。

d、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0或1。

答案:d。

分析:本题考察对多个知识点的理解,关键是认真对照各知识点内容、

一、选择——基础知识运用。

1、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形状、大小、质地完全相同的6个球,其中4个黑球、2个白球,从袋子中一次摸出3个球,下列事件是不可能事件的是()。

a、摸出的是3个白球。

b、摸出的是3个黑球。

c、摸出的是2个白球、1个黑球。

d、摸出的是2个黑球、1个白球。

2、在1,3,5,7,9中任取出两个数,组成一个奇数的两位数,这一事件是()。

a、不确定事件b、不可能事件。

c、可能性大的事件d、必然事件。

3、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a、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广告。

b、投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100次,正面向上的次数为50次。

c、任意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有实数根。

d、在平面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其内角和是180°。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