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现代的学习大全(12篇)

时间:2023-11-25 00:04:51 作者:雨中梧

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够取得进步。接下来是一些写作高手的学习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和借鉴。

古代和现代的学习作文范文

诗词鉴赏:现代诗词古代诗词。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2.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4.黄钟毁弃,瓦釜雷呜。(屈原)。

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8.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9.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

10.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1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12.杞国无事忧天倾。(李白)。

13.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

14.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

p

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16.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

1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1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9.山随平野近,江入大荒流。(李白)。

2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2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2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

2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2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p

2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2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3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3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33.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

3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3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3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38.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39.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陈子昂)。

4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p

4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4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4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45.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唐,邵谒)。

4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

47.蝉噪林愈静,鸟呜山更幽。(王维)。

4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

4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5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5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

53.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石达开)。

54.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李世民)。

5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5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5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5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6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白居易)。

6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6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

6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6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65.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露洲。(李白)。

66.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

p

6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68.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69.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琵半遮面。(白居易)。

7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

7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7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7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宋,苏麟)。

7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75.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7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7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7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p

7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8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8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8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

8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8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85.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

8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87.空床卧听风吹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宋,贺铸)。

8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8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9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

p

9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

9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

9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流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9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9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9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9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于谦)。

98.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99.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明,王慕)。

10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

10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10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p

103.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

10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10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

10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0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10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09.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

1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111.着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关汉卿)。

11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11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p

11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

11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

117.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苏轼)。

118.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曼殊)。

11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120.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12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12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12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12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陆游)。

125.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唐,杨敬之)。

p

12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杜牧)。

127.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12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129.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

13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

13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

132.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13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134.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

13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13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137.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

p

13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13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你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140.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4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42.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14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4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幸苦为谁甜。(唐・罗隐)。

14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14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147.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

148.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

p

149.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

150.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

151.今年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杜荀鹤)。

152.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唐・花蕊夫人徐氏)。

153.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刘禹锡)。

154.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15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5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157.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

15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p

159.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160.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16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16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16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6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16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166.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

16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168.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

169.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

p

170.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17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172.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陈毅)。

17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174.男儿未展凌云志,空负天生五尺躯。(王达强)。

175.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176.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里爬出!(叶挺)。

177.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

178.一腔热血化春雨,壮志千秋泣鬼神。

179.满目云山俱是乐,一毫荣辱不须惊。(黄兴)。

180.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p181.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杨超)。

182.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183.严刑利诱奈我何,颔首流泪非丈夫。(金方昌)。

184.早已森严避垒,更加众志成城。(毛泽东)。

185.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

186.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毛泽东)。

187.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188.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

189.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

190.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毛泽东)。

19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

p

192.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毛泽东)。

193.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毛泽东)。

194.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

195.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96.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

197.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毛泽东)。

198.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毛泽东)。

199.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

20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

p

古代和现代的学习作文范文

3)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4)开卷有益。——赵光义。

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6)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8)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9)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朱舜水《答野节问》。

10)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1)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12)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13)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1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1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1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古代和现代的学习作文范文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2.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4.黄钟毁弃,瓦釜雷呜。(屈原)。

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8.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9.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

10.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1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12.杞国无事忧天倾。(李白)。

13.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

14.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

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16.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

1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1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9.山随平野近,江入大荒流。(李白)。

2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2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2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

2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2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2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2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3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3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33.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

3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3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3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38.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39.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陈子昂)。

4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4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4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4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45.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唐,邵谒)。

4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

47.蝉噪林愈静,鸟呜山更幽。(王维)。

4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

4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5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5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

53.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石达开)。

54.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李世民)。

5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5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5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5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6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白居易)。

6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6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

6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6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65.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露洲。(李白)。

66.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

6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68.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69.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琵半遮面。(白居易)。

7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

7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7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7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宋,苏麟)。

7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75.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7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7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7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7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8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8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8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

8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8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85.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

8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87.空床卧听风吹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宋,贺铸)。

8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8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9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

9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

9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

9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流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9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9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9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9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于谦)。

98.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99.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明,王慕)。

10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

10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10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103.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

10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10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

10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0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10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09.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

1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111.着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关汉卿)。

11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11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11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

11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

117.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苏轼)。

118.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曼殊)。

11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120.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12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12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12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12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陆游)。

125.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唐,杨敬之)。

12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杜牧)。

127.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12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129.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

13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

13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

132.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13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134.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

13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137.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

13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13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你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140.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4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42.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14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4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幸苦为谁甜。(唐·罗隐)。

14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14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147.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

148.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

149.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

150.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

151.今年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杜荀鹤)。

152.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唐·花蕊夫人徐氏)。

153.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刘禹锡)。

154.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15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5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157.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

15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159.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160.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16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16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16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6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16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166.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

16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168.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

169.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

170.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17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172.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陈毅)。

17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174.男儿未展凌云志,空负天生五尺躯。(王达强)。

175.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176.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里爬出!(叶挺)。

177.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

178.一腔热血化春雨,壮志千秋泣鬼神。

179.满目云山俱是乐,一毫荣辱不须惊。(黄兴)。

180.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181.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杨超)。

182.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183.严刑利诱奈我何,颔首流泪非丈夫。(金方昌)。

184.早已森严避垒,更加众志成城。(毛泽东)。

185.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

186.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毛泽东)。

187.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188.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

189.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

190.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毛泽东)。

19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

192.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毛泽东)。

193.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毛泽东)。

194.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

195.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96.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

197.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毛泽东)。

198.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毛泽东)。

199.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

20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

古代和现代的学习作文范文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6)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7)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1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1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14)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15)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1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7)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9)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2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代和现代的学习作文范文

4)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童铨。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6)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7)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8)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秦牧。

9)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10)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列子。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12)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13)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陈善。

14)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1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16)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17)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

18)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19)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20)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王符。

古代和现代的学习作文范文

3)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6)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8)至乐莫如读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9)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2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古代与现代

苹果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由于其口味甘甜,营养丰富,受到了很多国家人民的欢迎。因此,苹果与葡萄、香蕉、柑桔并称为世界四大水果。

苹果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得从夏朝说起。相传夏禹曾吃“紫柰”,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提到“枇杷橪肺,亭柰厚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写道“凉州有冬柰,冬熟”,柰就是中国古代的苹果。柰的别名有很多,如林檎、沙果、花红。柰是中国古代主要栽培的苹果品种。

可是,柰与现代苹果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柰与现代苹果都属于蔷薇科苹果属。但不同的是,柰属于花红种,现代苹果属于苹果种。明代《二如亭群芳谱》中记载:“柰,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这样味道的柰显然与现代苹果不可同日而语。

今天,中国老百姓常吃的苹果,其源头需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1871年,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夫妇把现代苹果引植到山东烟台,开始了中国现代苹果栽培历史。后来,山东青岛和辽宁南部相继引进国外苹果品种。一当国外品种引入中国,与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相适应后,大面积的栽培种植便开始了。随着国外苹果品种的引进,中国古代苹果便逐渐失去了市场。

如今,中国苹果的主产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湾一带、黄土高原地带等地。种植品系主要有元帅、富士、嘎啦和金冠等。这些品系的苹果与古代苹果相比,果形硕大、色泽明艳、口感爽脆。优良的品质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在全世界90多个种植苹果的国家中,中国的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

古代与现代

人是离不开水的,但有时水也能泛滥成灾,比如:海啸、洪水······人们从古至今都在想方设法的治水。

远古时有大禹治水,大禹采取开凿梁道的办法,把水排到远方,一直到大海里。都江堰是世界上第一个无水坝泄洪工程,它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我去过都江堰,哪里的人们用江水煮饭、洗衣······可是生活并不是那么平静,有时河流干涸,有时发狂。那是时北方干旱,颗粒无收。南方常发洪灾,疾病肆虐老百姓叫苦连天。望着缓缓流淌的江水往往让人忘记它的危险。水少了人们就会渴死,多了又会把人冲走。都江堰以它那巧妙的结构解决了北方缺水南方多水的状况,让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古至今有许多名人到都江堰一游写出了很多诗句。

望着都江堰,听着水声,让我想起“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孱湲一夜声。

古代治水是为了不受干旱与洪水的危害,而现代科技发展,水不仅用来洗衣、做饭、灌溉,还可以用水发电,当切割工具。

现代治水还是一些老套路有堵又塞,但水坝附近修了泄洪闸,知道什么时候放水、该放多少。大坝还能通过水的流速来发电,这是一个绝对环保的方案。我们在大坝的保护下也有很多的弊端,大坝在放水的同时也造成了江河流域生态不平衡,还有一些大坝正在受白蚁危害等等。

从古到今人类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治水,期望让水成为人类的朋友。兴利除弊在治水的同时也要保护生态平衡。

现代古代称谓礼仪

人们常说,今天的世界是一个“迅速缩小”的世界,随着各国人民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礼仪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誉。

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礼仪习俗,都可以从中国古代找到它的源头,所以在学习、借鉴西方礼仪文化的同时,也有必要继承并弘扬我国的古代礼仪文化。但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之礼与现代的礼仪精神有很大的不同。探讨它们的不同,对我们吸取古礼之精华,抛弃其糟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古代礼的内涵和作用大大超过了现代礼仪在英美文化中,etiquette一词,意为礼节、礼仪,指一般的行为准则和一般的社交应酬方式;courtesy一指一种很庄重、肃穆、程式化的仪式,如民间的婚、丧、喜、庆,国家的大型庆典、会议仪式等,国际间的经济这个词就是“礼”。中国之“礼”的内容不仅涵盖了上述三词,且大大超出了它们的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现代礼仪所表达的是人的一种外化修养和某种程式化的规范,是一种交流“语言”,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传递的是友好、尊重的信息,以快捷、简明、实效为其特征,力求表达人们真实的情感,其形式及传递的信息力求被对方准确无误地认识和理解。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真实情感与行为形式的一致,即为现代礼仪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礼仪只是一种人类的世界性交流语言。而中国古代的礼包容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而且是等级秩序的标志,是一种被不断强化、深化的伦理道德观念。古人认为人之所以有别于禽兽,是因为人能讲礼,礼成了文明的标志。《荀子修身》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立,国家无礼则不宁。”把礼看成是万事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礼又被古人视为评定是非,区别异同,判别嫌疑的标准与尺度。《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第16卷第2期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3月vol。16no。2journalofjingmen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mar。2001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师治军,莅官行法,非礼不诚不庄。”礼的影响达到了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作用面之广、影响之深、意义之大,现代礼仪难望其项背。礼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政治制度,是古代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礼原本起源于祭祀。《说文》:“礼,履也。所以示神致福也。”清代学者解释说:“礼之言履,谓履而行之也。礼之名,起于事神。”统治阶级为了其自身的目的大力倡导信神尊鬼,并将自然的天地等物神格化,人格化,同时亦将君主神格化,宣扬君主乃天之子,是代天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的,所以君主又叫天子。因此,礼之事神就发展成为事君。

《荀子礼论》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敬天神,祀地祉,尊先祖的落脚点是为了隆君师。这样礼就成了君主统治人民的手段。《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所谓宗伯是指宗法制下宗主(君主)和侯伯(诸侯国王)。这就是说,用礼仪来解决国家大事。《礼记礼运》说:“安民治上,莫善于礼。”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为政》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孔子看来,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要比用政和刑来治国要优越得多。把礼作为治国的手段,这是西方社会和现代中国社会所没有的,更是现代礼仪所无法承载的。

二、中国古代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在古代中国,礼之所以能在治理国家上发挥作用,是因为礼与法相结合。礼包容了法,为法的灵魂;法是礼的后盾,是法的体现。法与礼互为表里,互为补充,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两件法宝。《周礼天官太宰》云:“礼典以和万邦,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典者,法也。礼典就是礼与法。

孔子认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明”,把兴礼乐当作执法的前提。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在《荀子劝学》说得更加明白,“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即认为礼是法的总纲,法是礼的派生物,他在《荀子修身》强调,“非礼是无法也”。即没有礼就没有法。《唐律疏义名例》云:“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宋代理学家朱熹从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礼法一体的观点,他说:“礼者,天理之节文”;“法者,天下之理”。因而得出“礼字、法字实是理字”的结论。用“理”把“礼”与“法”融合在一起。在实际的运作中,严重的违礼就是违法,不仅会招致舆论的谴责,而且会带来刑役之苦,甚至灭顶之灾。大臣若僭礼穿天子的服饰,是犯了十恶不赦的弥天大罪,要下狱处死,甚至族诛。从三国魏《新律》始,将大量属于礼的内容纳入法律条文中,此后的晋律、北齐律、北周律和唐律、宋律、元律、明律、清律,无不如此。如属于违礼行为的不孝、以妾为妻、居丧期间入仕、服饰违制等,都明文规定属于违法,要处于年数不等的刑役。这种以礼入法,以礼代法,礼法互为依托的现象,在现代法制社会是无法想象的。现代的法制社会,礼与法有严格的分野,违法则以刑律处之,违礼则属于个人修养道德问题的范畴,最多受到议论或舆论的'批评绝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中国古礼强调等级,现代礼仪注重平等现代礼仪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对对方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建立在平等、互敬的基础上,对对方的尊重,也就是一种自尊,也会赢得对方对自己的尊重。现代礼仪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建立在现代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之上,以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为原则。不论是个人之间,集体之间,或国家之间,不因大小强弱,都应当一律平等,如果违背了平等、尊重的原则,也就违背了现代礼仪的基本准则。如国际礼仪中的国际礼宾次序以字母先后顺序或时间顺序等自然顺序来排列,以及对等原则等等。

中国古代的礼仪是建立在等级制基础上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各等级之间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经济利益,也享有不同的礼仪规格。天子有天子之礼,士大夫有士大夫之礼,庶民百姓有庶民百姓之礼。同属婚礼,其内容、程式却因等级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礼是维护这种等级制的工具。《荀子王制》:“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汉书公孙弘传》云:“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以现代礼仪所要求的服饰美为例,现代礼仪的服饰按其功能划分为礼服、工作服和休闲服;遵循的是tpo原则,即根据时间(time)、场合(place)和目的(object)进行正确的着装,以美、和谐、实用为前提。而在古代其等级区别相当严格。封建社会里衣冠是等级的标志,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衣服的质地、颜色、花纹、样式,只能在封建礼仪所规定的等级范围内选择。如西汉人崇尚黄色,黄色成为帝王服饰的专用色,任何人不得使用。唐以后,紫、朱、绿、青等色成为不同等级的官服的颜色,一般贫民商人只能穿白衣、黑袍。元朝的《通制条格》规定娼优要“穿皂衿子,戴角冠儿”。封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建立起一整套严格而细密的礼仪制度,目的是为了消弭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意识。《礼记中庸》说得非常明白,“夫礼,禁乱所由生,犹坊(即防)止水之所由来也”。所以,礼崩乐坏之时,也就成了人民反抗时机成熟之日。而每次战乱之后,统治者又不遗余力地恢复礼制,重申封建礼仪。

四、中国古礼存在扭曲人性,践踏人权的内容;现代礼仪尊重人性,维护人权现代礼仪是建立在尊重人性,维护人权的基础之上;现代礼仪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好、尊重,营造的是一种安定、和谐的气氛,创造的是一种舒适和平的生活环境。遵循的原则有真诚、理解、宽容、互尊互帮、谦虚随和。如现代礼仪规范中的:尊重隐私、尊重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等。而中国古代的有些礼仪则与人权精神相去甚远,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中后期,许多礼制礼仪是对人权的践踏,对人性的摧残。如现代礼仪中有尊重女性,爱护女性的女士优先原则;而中国古代礼仪对妇女的有些要求却是背道而驰,有的甚至达到了残酷的程度。中国古代的妇女被剥夺了参与社交的权力,未嫁之前要隐居闺阁,不能抛头露面,更不能与异性交往;在婚姻问题上没有发言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下终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言语行事谨小慎微,忍气吞声地侍奉丈夫,低眉顺眼地服侍公婆。翻开《女论语》、《女戒》、《书仪》等书,书中所载对女性礼仪的要求苛刻之极。《女论语》对妻子侍奉丈夫的礼仪要求设有专章,其中有云:“夫若发怒,不可生嗔;退身相让,忍气吞声;莫学泼妇,斗闹频频。”对丈夫百依百顺,唯命是从,是封建礼仪对妇女的要求。而离婚的权力也掌握在丈夫手中,甚至“口多言”也会成为被休的理由。为了达到“妇容”所要求的“三寸金莲”的仪容标准,女性就要违背自然天性,将好端端的双脚缠成行动不便的小脚,惨痛之状,难以言表。对人性的摧残,对人权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极为丰富,以上所言只是从它与现代礼仪精神相违的几个侧面,并非是它的全部,中国古代礼仪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现在借鉴的内容,如“礼主和”的精神、饮食之礼、待客之礼等等。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在继承我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的同时,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抛弃其封建糟粕,以便更好地吸收其民族精华,形成既符合国际惯例,体现现代礼仪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礼仪文化。

古代与现代

在古代唐朝的女性的地位可以与现代的女人相比。那是什么原因了。首先,是因为在唐朝时出现了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因为她的原因让唐朝的女性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查阅一些古籍史载介绍,中国古代女子的妆饰,登峰造极者当首推唐朝,而唐代之代表,又首推皇室,白居易《上阳人》云:“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一些白发宫女,在冷宫中消磨了40多年光阴,一直保持着进宫时最时髦的打扮,却不知道已彻底过时了。

这不仅说明唐代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时尚概念和“时世妆”的说法,而且也告诉今人唐代女子追求时尚是坚持与时俱进的。

至于什么叫“时世妆”以及唐代女子追求时尚到了何种程度?《旧唐书》里有一段话,现在读来仍然叫人忍俊不禁:“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不讳。”这简直就是男人对女子不服管束、追逐时尚的满腹牢骚和相当不满。

至今一些保存比较完整的唐代女俑壁画也对当时男人的指责“供认不讳”:唐代女性的化妆的确是浓艳、大胆、奢华、标新立异。

当然,唐代的一切时尚都是从长安开始的,《后汉书》中长安时谚:“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虽然本意是讥讽“上之所好,民必甚焉”,但若从时尚的角度来考察,却也绝好地说明了长安不仅是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时尚之都。

有研究者认为,唐朝社会开放,女性自我意识强,加上女性参与社会活动较多,这都是她们思想的解放。

最后是因为经济得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运用这一理论看唐初政治和经济。唐初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唐朝的政权。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使得她们的生活得到提高,地位就上升了。

唐代女子大胆追求时尚折射出当时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的地位,也说明唐朝非常重视“男女平等”和“保障女权”的。这就是不一样的唐朝。

现代古代称谓礼仪

家庭内部关系称谓: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儿子所生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孙子、孙女。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侄:哥哥或弟弟的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侄子、侄女。

外甥:姐姐或妹妹的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外甥、外甥女。

父系旁系亲属称谓: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旁系亲属称谓: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外孙:夫妻间女儿所生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外孙子、外孙女。

旁系亲属中较复杂的称谓:

叔叔、伯伯的孩子称堂哥、堂姐、堂弟、堂妹,姑姑、姨姨、舅舅的孩子称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依次类推:

堂兄或堂弟(伯父、叔叔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堂侄。

姑表兄或姑表弟(姑姑家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姑表侄。

姨表兄或姨表弟(姨妈家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姨表侄。

舅表兄或舅表弟(舅舅家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舅表侄。

父系直系亲属称谓:

曾祖父、祖父、父亲;曾祖母、祖母、母亲。

母系直系亲属称谓:

曾外祖父、外祖父、父亲;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古代与现代

在众多的生活用品中,酒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用品。这是因为:。

1、中国酿酒的原料主要是粮食,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质。由于酿酒一般获利甚丰,在历史上常常发生酿酒大户大量采购粮食用于酿酒,与民争食,当酿酒原料与口粮发生冲突时,国家必须实施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加以干预。

2、酿酒及用酒是一项非常普遍的社会活动。首先,酒的生产非常普及,酿酒作坊可以大规模生产,家庭可以自产自用。由于生产方法相对简便,生产周期比较短,只要粮食富裕,随时都可以进行酿酒。酒的直接生产企业与社会上许多行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酒的消费面也非常广,如酿酒业与饮食业的结合,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国家对酒业的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3、国家对酒实行榷酒以来,一般来说,酒是一种高附加值的商品。酿酒业往往获利甚厚,在古代,在社会上能够开办酒坊酿酒的人户往往是富商巨贾,酿酒业的开办,给他们带来了滚滚财源,但财富过分集中在这些人手中,对国家来说并不是有利的。酒政的频繁变动,实际上是酒利的争夺,即是不同利益集团对酒利的争夺的结果。即使在当代,不同行业,不同管理层,不同的流通环节对酒利的分配也是有一定的矛盾的。

4、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它不是生活必须品,但却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如同古人所说的"酒以成礼,酒以治病,酒以成欢",在这些特定的场合下,酒是不可缺少的。但是,酒又被人们看作为是一种奢侈品,没有它,也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酒能使人上瘾,饮多使人致醉,惹事生非,伤身败体,人们又将其作为引起祸乱的根源。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酒业管理,使酒的生产,流通,消费走上正确的轨道,使酒的正面效应得到发挥,负面效应得到抑制也是一门深厚的学问。

数千年来,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历代统治者对于酒这个影响面极广的产品,从放任不管到紧抓不放,实行了种种管理政策。这些措施有利有弊,执行的程度有松有紧,历史上人们对其有煲有贬,虽然这些都成了历史,但对于后人总有借鉴的作用。

远古时代,由于粮食生产并不稳定,酒的生产和消费一般来说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主要受粮食产量的影响。同时要明确的是,在奴隶社会,有资格酿酒和饮酒的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上层人物。酒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并不是商品,而只是一般的物品。人们还未认识到酒的经济价值。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朝前期。

从夏禹绝旨酒开始及周公发布《酒诰》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酒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酒政的具体实施形式和程度随各朝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在禁酒,榷酒和税酒之间变来变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实行不同的酒政,往往涉及到酒利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分配问题,有时,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另外,由于政权更迭,酒政的连续性时有中断,尤其是酒政作为整个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其实施的内容和方式往往与国家整个经济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1、禁酒:即由政府下令禁止酒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禁酒的目的主要是:减少粮食的消耗,备战备荒。这是历代历朝禁酒的主要目的;防止沈湎于酒,伤德败性,引来杀身之祸,禁止百官酒后狂言,议论朝政。这点主要针对统治者本身而言;禁群饮,在古代主要是为了防止民众聚众闹事。

由于酒特有的引诱力,一些贵族们沈湎于酒,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最高统治者从维护本身的利益出发,不得不采取禁酒措施。

在中国历史上,夏禹可能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相传"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战国策·魏策二》)在此,“绝旨酒”可以理解为自己不饮酒,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绝旨酒"的目的大概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表明自己要以身作则,不被美酒所诱惑,同时大概也包含有禁止民众过度饮酒的想法。

实证明夏禹的预见是正确的。夏商的两代末君都是因为酒而引来杀身之祸而导至亡国的。从史料记载及出土的大量酒器来看,夏商二代统治者饮酒的风气十分盛行。夏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夏桀最后被商汤放逐。商代贵族的饮酒风气并未收敛,反而越演越烈。出土的酒器不仅数量多,种类繁,而且其制作巧夺天功,堪称世界之最。这充分说明统治者是如何的沈缅于酒。据说商纣饮酒七天七夜不歇,酒糟堆成小山丘,酒池里可运舟。据研究商代的贵族们因长期用含有锡的青铜器的饮酒,造成慢性中毒,致使战斗力下降。商代的灭亡被普遍认为酗酒成风是其重要的原因。西周统治者在推翻商代的统治之后,发布了我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说道,不要经常饮酒,只有祭祀时,才能饮酒。对于那些聚众饮酒的人,抓起来杀掉。在这种情况下,西周初中期,酗酒的风气有所敛。这点可从出土的器物中,酒器所占的比重减少得到证明。《酒诰》中禁酒之教基本上可归结为,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并认为酒是大乱丧德,亡国的根源。这构成了中国禁酒的主导思想之一。成为后世人们引经据典的典范。

西汉前期实行"禁群饮"的制度,相国萧何制定的律令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史记·文帝本纪》文颖注)。这大概是西汉初,新王朝刚刚建立,统治者为杜绝反对势力聚众闹事,故有此规定。禁群饮,这实际上是根据《酒诰》而制定的。

禁酒时,由朝廷发布禁酒令。禁酒也分为数种,一种是绝对禁酒,即官私皆禁,整个社会都不允许酒的生产和流通;另一种是局部地区禁酒,这在有些朝代如元代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区,粮食丰歉程度不一。还有一种是禁酒曲而不禁酒,这是一种特殊的方式,即酒曲是官府专卖品,不允许私人制造,属于禁止之列。没有酒曲,酿酒自然就无法进行。还有一种禁酒是在国家实行专卖时,禁止私人酿酒、运酒和卖酒。

在历史上禁酒极为普遍,除了以上的政治原因外,更多的还是因为粮食问题引起的。每当碰上天灾人祸,粮食紧张之时,朝廷就会发布禁酒令。而当粮食丰收,禁酒令就会解除。禁酒时,会有严格的惩罚措施。如发现私酒,轻则罚没酒曲或酿酒工具,重则处以极刑。

2、榷酒。

榷酒,现在称为酒的专卖。即国家垄断酒的生产和销售,不允许私人从事与酒有关的行业。由于实行国家的垄断生产和销售,酒价或者利润可以定得较高,一方面可获取高额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此来调节酒的生产和销售。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在历史上,专卖的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完全专卖。

这种榷酒形式,是由官府负责全部过程,诸如造曲,酿酒,酒的运输,销售。由于独此一家,别无分店,酒价可以定得很高,故往往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收入全归官府。

(2)间接专卖。

间接专卖的形式很多,官府只承担酒业的某一环节,其余环节则由民间负责。如官府只垄断酒曲的生产,实行酒曲的专卖,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在南宋时实行过,叫“隔槽法”,官府只提供场所,酿具,酒曲,酒户自备酿酒原料,向官府交纳一定的费用,酿酒数量不限,销售自负。

(3)商专卖。

官府不生产,不收购,不运销,而由特许的商人或酒户在交纳一定的款项并接受管理的条件下自酿自销或经理购销事宜,非特许的商人则不允许从事酒业的经营。

西汉前中期酿酒业是很发达的。但并没有实行酒的专卖,西汉武帝时期第一次实行酒的专卖酒业政策的变化,是汉武帝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财经政策的一部分。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多年中,针对当时商人把持盐业,铁业,投机倒把,大发横财,但却“不佐国家之急”的不义之举,首先下令把盐业,铁业收归国家专营,这些措施为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也为实行榷酒准备了重要的前提条件。既然盐和铁可以实行国家专卖,酒这种商品,到了一定的程度,提到专卖的议事日程也是迟早的事了。因为酒确实是一种可以为国家敛聚巨大财富的特殊商品。

促使实行榷酒政策的直接原因可能还是国家财政的日益捉襟见衬。在汉武帝末期,由于国家连年边关战争,耗资巨大,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酒这种几乎象盐,铁那样普遍的物品,由于生产方法相对比较简单,生产周期比较短,投资少,原材料来源丰富,产区分布广泛,酒的销路极广,社会需求量极大,赢利丰厚,其敛财聚宝的经济价值终于第一次被体现出来了。据史料记载,天汉三年(前98年)春二月,“初榷酒酤”(《汉书·武帝本纪》)。

榷酒的首创,在中国酒政史上甚至在中国财政史上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这是因为:

(1)榷酒为国家扩大了财政收入的来源,为当时频繁的边关战争,浩繁的宫廷开支和镇压农民起义提供了财政来源。且这比直接向人民征税要高明,更合情理。因为酒是极为普及的物品,但又不是生活必需品。实行专卖,提高销售价格,表面上看,饮酒的人未受到损害。但酒的价格中实际上包含了饮酒人向国家交纳的费用。这对于不饮酒的人来说,则间接地减轻了负担,尽管这也是一般人所体察不到的。

(2)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一部分商人,富豪的利益转移到国家手中。因为当时有资格开设大型酒坊和酒店的人都是大商人和大地主。财富过多地集中在他们手中,对国家并没有什么好处。实行榷酒,在经济上剥夺了这些人的特权。这对于调剂贫富差距,无疑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3)实行榷酒,由国家宏观上加强对酿酒的管理,国家可以根据当时粮食的丰歉来决定酿酒与否或酿酒的规模,由于在榷酒期间不允许私人酿酒,卖酒,故比较容易控制酒的生产和销售,从而达到节约粮食的目的。

酒的专卖,在唐代后期,宋代,元代及清朝后期都是主要的酒政形式。

在历史上,北宋和南宋两代酒的专卖是最具特色的。北宋的专卖有多种形式.据史料记载,大体上有二种,此外还有承包制形式。

在历史上还有一种专卖,即酒曲的专卖,官府垄断酒曲的生产,由于酒曲是酿酒必不可少的基本原料,垄断了酒曲的生产就等于垄断了酒的生产.民间向官府的曲院(曲的生产场所)购买酒曲,自行酿酒,所酿的酒再向官府交纳一定的费用。这种政策在宋代的一些大城市,如东京(汴梁),南京(商丘)和西京(洛阳)曾实行。

饮酒时应该搭配食用什么食物,时常困绕着人们,几百年来,饮酒时选择适当的食品似乎已经形成了一条条的规律。但是,随着现代的社会中新食品和新型酒类的不断涌现,这些规矩显得陈旧,越来越不适用了。

多年来,我积累了些经验,可以解决你遇到的难题。这些所谓的“原则”不是告诉你喝酒时吃些什么,只是说明食物与酒类之间如何影响,相互作用的。饮酒时搭配食物重要的是根据口味而定。食物和酒类可以分为四种口味,这也就界定了酒和食物搭配的范围,即:酸,甜,苦和咸味。

酸味:你可能听说过酒不能和沙拉搭配,原因是沙拉中的酸极大地破坏了酒的醇香。但是,如果沙拉和酸性酒类同用,酒里所含的酸就会被沙拉的乳酸分解掉,这当然是一种绝好的搭配。所以,可以选择酸性酒和酸性食物一起食用。酸性酒类与含咸食品共用,味道也很好。

甜味:用餐时,同样可以依个人口味选择甜点。一般说来,甜食会使甜酒口味减淡。如果你选用加利福尼亚查顿尼酒和一小片烤箭鱼一起食用,酒会显得很甜。但是,如果在鱼上放入沙拉,酒里的果味就会减色不少。所以吃甜点时,糖份过高的甜点会将酒味覆盖,失去了原味,应该选择略甜于一点的酒类。这样酒才能保持原来的口味。

苦味:仍然使用“个人喜好”原则。苦味酒和带苦味的食物一起食用苦味会减少。所以如果想减淡或除去苦味,可以将苦酒和带苦味的食物搭配食用。苦味:仍然使用“个人喜好”原则。苦味酒和带苦味的食物一起食用苦味会减少。所以如果想减淡或除去苦味,可以将苦酒和带苦味的食物搭配食用。

咸味:一般没有盐味酒,但有许多酒类能降低含咸食品的盐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食用海产品如鱼类时,都会配用柠檬汁或酒类,主要原因是酸能减低鱼类的咸度,食用时,味道更加鲜美可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