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尝试论文(优质16篇)

时间:2023-12-08 16:27:30 作者:LZ文人

通过合作,人们可以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下是一些建立起良好合作关系的经验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初探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注意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在具体教学行为实施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俗话说,“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合作学习让学习变成集体行动,学习效率当然会成倍增加。合作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潜能,增强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提高交流交际能力。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这是我们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内容设计要体现必要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当学生回答不顺畅的时候,分组讨论就开始了,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合作学习发生规律。在教师看来,问题有一定难度,有些学生不能独立回答,这个问题就值得展开合作学习了,运用大家的智慧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这种理解不无道理,但不考虑问题的实质内容,不分析学生回答不出来的原因,就随便启动合作学习程序,这便存在可商榷的地方。

有位教师在讲授《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梳理完课文内容之后提出这样一个思考题:你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学生开始讨论,但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该说什么。结果,当然合作学习成为班级中几个优等生的表演。可以说,这样的合作学习根本就没有什么效果可言。追根究底,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师给出的问题太模糊,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合作学习当然就显得有名无实。教师不能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只能让合作学习沦为形式,挫伤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浪费了合作学习资源,甚至给学生带来一些错误导向。

到底什么样的问题具有讨论价值呢?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要求,但起码要具备几个要件:首先是答案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标准化问题,答案不唯一。其次是含金量要高。也就是需要调动学生深度思维,让学生开动脑筋,群策群力。第三适合度要高。也就是适合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参与。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让合作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什么“讨论秀”。

二、形式选择要体现多样性

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方式:讨论、问答、辩论、对抗赛、互考互评、表演课本剧、书面交流、相互检查等等。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形式,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如果课堂气氛能够被点燃,学习效果就会更明显。

在学习《月光启蒙》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呢?每一个同学都把答案写下来,然后在小组里读一遍,之后再修改一下。我用抽签的方式找三位学生在全班宣读答案,由学生们进行评判。这个合作学习任务好像很复杂,其实每一个步骤都有特别的`考虑。先自己写答案是个体学习,小组中读一遍是合作学习的开始;自己再修改一遍是在听取别人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创作”,思维当然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全班宣读并由同学们打分,这是更大集体的合作学习。通过对比,不仅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够学到别人的长处。这个长处并不单纯指答案的圆满,而是思维角度、方式的激活。应该说,这个讨论问题并没有多少难度,我对三位学生的答案给予点评,学生也分别给他们打分。最后我选出最佳答案进行展示:“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有一颗明亮的心。她用勤劳的双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在浩渺的月色中,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她用用月光做背景,启迪了我的想象,让我飞向诗歌的王国。”

合作学习应该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最合适,不仅要看具体内容,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实际。教师要注意在班级中扶植一批学习积极分子,让这些学生成为合作学习的具体组织者。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全员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

三、时机把握要体现恰当性

合作学习要注意把握运用时机,不能有太多随意性,也不是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就展开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即使是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如果需要也是可以进行合作学习的。安排学生合作学习要注意抓最佳时机,一般要注意考虑具备下面一个或几个条件:首先是教学内容适合合作学习。这是开展合作学习的最重要基础,适合的内容当然也不是指难度大小,像背诵内容,谈不上有什么难度,完全可以利用合作学习形式进行检查巩固。其次是课堂气氛需要调节。课堂教学时,学生学习注意力不会始终如一,小学生很快就会出现懈怠现象,这时引入合作学习,就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兴奋点的作用。再就是照顾全员参与性。合作学习是集体学习活动,有全员参与特点,为照顾某些边缘群体,组织合作学习就显得十分有必要。第四是要有足够的前情铺垫。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之上,不管是自学还是教师讲解,都需要先做好准备工作,这样才能顺利开展合作学习。

听过一位老教师的课,学习的是《望月》一文。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他组织搞的合作学习非常有特点。因为课文内容涉及众多古诗名句,合作学习就以诗歌朗诵比赛的形式进行。先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每人找一首山水诗歌朗读,评选出小组优胜者。各个小组优胜者参与全班的比赛,找四名学生做评委现场打分,教师做主持人和执法裁判。合作学习开始后,全员参与热情很高;小组朗读时,班级秩序显得热烈而有序。小组评选大多采取投票方式进行,学生都很认真地参与。班级比赛的时候,各个小组学生都为本小组选手加油,掌声也是此起彼伏。加上教师调度有方,整个课堂气氛被推向高潮。特别是现场打分公示在黑板上,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真好像是参加国际比赛一样重视。学习效果自然是显而易见,这就是抓住适当时机开展合作学习的原因。

总之,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合作学习的开展,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合作学习内容的整合,在合作形式的多样性方面要进行适当选择,在合作学习的适合性方面要做好准确把握。只要组织得当,合作学习就是课堂教学的法宝。木连木成林,人聚人成众,合作学习必将造就课堂教学的众志成城。

“合作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外语课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缺少必要的发言机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老师们苦口婆心、滔滔不绝的讲课过程中一点点地流失。为了给学生创造相对多一些的开口机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成为许多英语教师们的首选。

关键字:分组合作精神模式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喜迎着一件件的国际大事――加入wto、成功申办奥运会、申办世博会再次成功等等,把中国进一步推向世界,世界也更迫切地需要了解中国。作为交流工具之一的英语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民重视,而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社会所需要的是有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合作精神的社会型外语人才。对高素质的外语人才的需求使得外语教学改革有了坚实的社会依靠,同时也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对英语课程的任务是这样描述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学生通过义务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学习,为真正实现终身学习创造条件。正是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中小学教学开始越来越重视分组合作教学模式。那么究竟什么是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分组合作教学适合我国教学现状吗?分组合作究竟该如何操作?在实践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呢?本文试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英语教学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一些看法。

一、分组合作教学的涵义及其在我国的现状。

所谓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研究和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学生分组,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由原来的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真正转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它更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监控,而不仅仅关注其学习目标,学生在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因为老师的“放手”,自主学习能力也有最大机会得到发展。

学生间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orcl)是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合作学习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源美国,后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主要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语教材大规模改革之后,开始在各地推广应用合作学习的。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但是至今仍有一些地方因为教学观念落后等原因,沿用着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无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或者是有些地方初试合作教学,因为指导不当而没有取得相应成果便放弃进一步的尝试;有的老师只是在公开课时才用到合作学习,但是由于平时师生都缺少类似的训练,开课时的使用效果当然也不尽人意。学生对groupwork,pairwork等要求反应迟缓或惘然或自顾自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老师所给题目不适合小组活动,无开拓性;其二,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合作学习的实践。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分组合作教学的必要性。

为了改变这种“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的教学情况,把传统上课时只有少数学生才有的排序式的发言机会平行分散给更多的学生,给每位学生创造相对多一些的开口机会,让他们更多地体会语言学习的魅力,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成为许多英语教师们首选。

三、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势。

经过多年的分组合作教学尝试,发现合作教学比起传统教学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合作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趣。由于丰富多样的小组活动的展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体验到学习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无疑又会激发和促进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合作学习给学生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学生的知识源由原来的“老师”这一单一渠道转为“老师、同学和多样化的活动本身”等多重渠道。抛弃了“老师是唯一权威”这一阻碍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旧的教学思想,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合作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虽然我们多年来一直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它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老师仍在唱主角。合作教学模式把老师的身份由原来的“既导且演者”转为单纯的“导演”,学生的身份由原来的“观众”或偶尔参与的“群众演员”转变为积极参演的“主要演员”,教学关系和方式得到质的转变。

3、合作教学非但不会扼杀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相反会促进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辨能力。在合作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长时间地听老师讲课,而是通过成员间的商量、讨论、角色表演、辩论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由于青少年学生增强好胜的心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尽量地创造性地想出一些新点子,这样,一方面使自己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在求同存异的大前提下,各小组成员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的可迁移性,当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某一任务时,这种能力会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地完成任务。whatchildrencandotogethertoday,theycandoalonetomorrow.(letvygotsky,1962)。

4、对小组合作的正确指导和恰当评价可以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在正确的评价机制的引导下共同体验着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体验合作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学生时期所养成的这种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四、分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性操作。

合作学习在我国毕竟才十多年的历史,对于具体如何操作许多教师也有比较困惑的地方,例如分组究竟该依据什么来分?小组以几人为最佳?如何促进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等等都是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探讨的问题。

1、分组方式:为了比较科学地创立各起始组,使各组在今后的活动中更有可比性、竞争性,本人先按四次摸底考试的平均成绩初步将班级成员分成好中差三个档次,然后通过电脑选择分别按“好中中差”组成四人一组的预备组。为了排除某一次考试的不公正性,至少应以三次或更多次考试成绩做为参照;但成绩不是分组的唯一参考,同时也要考虑到英语教学的特点,为了使各个小组活动能比较顺利地运作,每小组必须有一两位性格相对外向的同学来带动。因此,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根据平时的观察,有意识地把这种可以带动他人活动的“活跃分子”进行适当调配,不至于使有些小组过于活跃,而有些小组过于沉闷,活动开展不了;最后,教师对各组的男女生比例也要客观地调整一下,只要教师指导启发得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俗语在学生活动中也是适用的。即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本原则,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为他们今后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为了方便小组活动,老师可以按组为单位排座位。

2、至于各小组究竟以多少人数为宜,并无最佳选择。合作学习倡导者认为小组人数越少越好,2至6人效果为佳。组内分设组长和记录员两职。组长负责召集启动落实每次的活动,记录员记录每次活动的要求和活动情况。为避免组长、记录员代劳、其它成员不参与的情况,同时也为了锻炼每位成员的组织能力,组长和记录员之职实现每周轮换。对于性格内向的同学或成绩差而较自卑的同学轮值时,教师要不露声色地进行适当的指导。而对于不肯开口的同学,教师除了做其思想工作使其解除思想包袱之外,还要将这一任务交给本组性格外向些的同学,让同学间的相互影响和督促来调动每位成员的积极性。

3、评价方式:采用对小组评价和对组内成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以点概面,或以小组代替个人的评价方式。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本来就注重的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监控,评价机制也就自然而然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科学。评价形成宜结合学生自评、组员互评、组间互评及教师评价等多重评价,重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及参与度的评价,务求科学公正全面地评价各小组及成员在各阶段所学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交际能力、参与意识等多方面的进步。尤其对组内成员的评价,由于基础不同等原因,不应对其进行绝对评价,而要以其在成绩、参与、表达等方面的相对进步进行评价,尽量多用正面的、积极的评价来激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更应引导同学间的积极评价来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正确科学的评价是推动小组活动的法宝。

五、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正确指导。

在分小组前,教师有必要将小组活动的目的明确,分小组活动是为了使小组成员之间更好地互相帮助、互相影响,而不是为了搞小团体。各小组与小组之间是友好竞争关系,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引导,避免组与组之间的不和而影响班级的整体氛围。

2、小组活动任务可操作性要强。

小组活动教学只是教学的形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有些任务需要学生去独立思考完成,那就不要为了形式而形式,教师应该把哪些需要合作学习,哪些需要独立完成的任务纳入备课范围,明确合作的目的和要求,避免小组操作性不强的、给题范围过窄或过大的任务,要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

3、避免个别学生撑场面。

个别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好、性格外向等原因常常成为组内的积极分子,更容易引起教师的注意,也更易经常被教师叫起来汇报小组活动情况,但老师不能因此而不自觉地让这类同学独撑场面。在保护好这类同学的积极性的同时,一定要通过恰当的引导使这类同学的参与积极性辐射给其他成员,调动整个小组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4、评价时避免以小组评价代替个人评价,也不能因为小组活动而抹杀了学生个体的潜力和个性。

在对小组进行整体评价的时候,不能忽视了对组内成员的个别评价,以免有的同学产生依赖性,将小组成绩视为个人成绩,从而产生团体依赖性。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指导者,还应成为一个好的观察者,注意去发现每位小组成员的潜力和独特个性。学生不是统一生产线下的产品,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学生的个性应该得到最充分的绽放。

5、注意对过程的监控,避免学生过于追求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和方式。常有这样的情况,有时学生为了快速完成教师布置的小组任务,在活动时干脆用母语交流,而忽视了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其它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将这一观念转输给学生,即小组一起完成任务的活动过程才是个人个人习得语言知识、锻炼语言技能的过程,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活动过程比活动结果更重要。

总之,分组合作教学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教学模式,它既符合任务教学的基本工作原理,也考虑到了以往一向被忽视的生生资源的科学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的主体,为现代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把英语教学建立在人际交流的真实背景下,使得语言教学更具实义;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教学效果也具有重大意义。但分组合作教学对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小组活动更具实效、形式更加丰富,如何进一步完善对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等等是我们英语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实践摸索的课题。

参考书目:

2.《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月第1版。

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第2期。

“合作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合作学习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法,利用责任分工的方法,发挥出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集体智慧,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核心是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完成学习任务这一过程中进行交流、沟通、合作。

2.1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永远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兴趣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英语知识和英语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对英语学习的喜爱,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然而,实施合作学习,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沟通、讨论、协作,每个学生都拥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表看法的机会,这就增加了每个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大胆问出想知道的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同时,合作学习将以往学生间的个人竞争转变为合作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样的竞争模式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2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中心理论之一,合作学习就是这一理念的最好体现。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在课堂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的身份。在活动中,学生拥有足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既有对英语知识的认知,也有对英语知识的时间;既有外在的实际操作,也有内在的心理思维;既有个人独立的学习,也有集体互相的交流。此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身份平等,这种平等的身份使得学生在合作交流之中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更为容易。在合作中,学生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使得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在合作中“以人为镜”,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口语学习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多说,而我国学生平时基本上没有英语交流的机会,合作学习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在合作小组中,小组成员间互相用英语进行交流,对各自的用语问题相互纠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把教学任务发放到每个学习小组,再由小组中的各个成员自己分配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去使用教学工具,收集教学资料。最后通过小组成员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互相了解对方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的同时也了解到了讨论问题的基本要领。

高考英语试题改革后,加大了作文分值所在比例。传统的英语作文教学中,一般是教师规定写作题目,学生写作,最后教师批改。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但是仅用这种方法来进行作文教学,对学生整体作文水平的提升来说,还犹显不足。我们何不尝试放手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完成作文任务,教师将作文布置下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作文的题目和写作要求进行讨论,阐述各自观点,充分激发每个人的写作思路。在写作完成后的作文批改上,我们可以采用小组间互相批改的形式,在文章的批改中,学生可以通过批改他人的文章,从中发现文章中的亮点和不足,对亮点进行采纳,以便今后的运用;对不足进行分析,以利于以后的改善。在这样的互相批改中,增强了学生改错的能力,增加了学生的英语好词佳句积累,同时也增进了小组的凝聚力。

3、结语。

总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有利于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深入贯彻合作学习精神;如何改良合作学习方法;如何拓展合作学习领域,任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

自学兴趣的广度是指自学兴趣范围的广阔程度,它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经常注意多方面的新问题,增长新知识,丰富生活,提高自学能力,促使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当今的语文课堂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无所不容,是其它科学所不及的。首先,语文的自学必须是先广博方可变通,如仅仅只是陷于狭小的“小语文”圈子之中,这样新的信息量得不到丰富,同样,知识也得不到延伸。

为了加大信息量,增加知识的延伸,可以将与每一课或每一单元书本内容相关的信息经过筛选传达给学生,使之与书本内容结合起来学习,获得全面的知识。比如,我在教《火烧赤壁》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找些关于“三国”的有关于“周、诸、曹、孙、刘”的个人小结资料,先让其明了《火烧赤壁》的前前后后,而我在其同时,也画了一个关系构成图和“三国”的地图,对学生的资料预选,拿出标准和要求,并且,准备评选最佳“资料员”并给予奖励。这些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学兴趣深度的探究。

自学兴趣的深度是指学生自学中需要认识和获得的深刻程度。如,有些学生对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局部现象产生兴趣,有些则对事物的本质的规律以及人们尚不了解的现象发生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到更高层次,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个性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在“结”的最后一个小环节——质疑、解疑方面下功夫。

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古诗时,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夜归人”的'理解上,把“夜归人”理解为借宿的人(即作者),把“归”理解为宾至如归以外,还是把“夜归人”的“人”理解为主人自己,把“归”理解为回家,即旅人已经就宿在主人家,夜里听到狗叫,知道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这种观点让学生自己谈自己的理解,并设身处地的加以体会,如果你是作者,在风雪之夜,有何感觉?你认为哪种理解更为合理?并表白自己的观点,摆出充分的理由。

三、自学兴趣稳定性的保持。

【论文关键词】语文自学兴趣。

【论文摘要】一个人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的优劣,在智商相同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这个人对于这一事物兴奋程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自学兴趣广度的扩展,自学兴趣深度的探究,自学兴趣稳定性的保持等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对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体验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下面就我自己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就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谈以下几个问题。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把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才更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人数较多的班级,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时间分配关系尤为重要。

刚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学生因不清楚要干什么而乱作一团的局面,这会令教师措手不及。因此,每次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合作。

三、要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性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组内成员来说,是他们之间的合作,但对于组与组之间来说,还必须有竞争。只有建立“组内是合作,组间有竞争”的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

四、要构建以学为主的课堂模式。

在展示环节前,首先要对组建学生学习小组进行发言、交流、提问、小结、展示等细节培训,让他们有目的、有组织地活动展示。通过说一说、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练一练、想一想等多种活动方式,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小结时,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组内展示和课堂大展示相结合,先由学生自己小结课堂重难点或谈收获,然后由教师做精简点拨总结。这既是对学生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又是对本节课的拓展与延伸。

五、要让教师切实转变角色。

小组合作教学并不能让教师轻松或无事可做。相对传统教学而言,教师只是角色转变了。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课堂的控制者,知识的讲解者,更是课堂的组织者,合作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这样一来,教师的上课不是简单了,而是更复杂了。在小组合作教学中除了吃透教材外,教师还要在备课中要有前瞻性,要预见在上课时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上课时,学生在思辨、讨论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教师还要能灵活机动地处理,把学生引导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上,让他们有目的地进行合作探索,从而达到在更高层面上的学习。

“合作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1、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引进多媒体技术,遵循简单的原则。在课件设计中,必须以人文本,积极地从小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因为毕竟我们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必然会受到年龄的限制里。故而,在进行多媒体设计的时候,应该积极地考虑到这一因素。在课件上不要过于繁杂,过于抽象,要遵循直观简单之原则,让小学生一看就懂。只要能够充分地调动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达到了运用多媒体的目的。

2、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引进多媒体技术,遵循兴趣的原则。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够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充分地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兴趣”。只有保护好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可以促使他们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比如在进行family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出一个大家庭的ppt课件,让小学生在情境里感受到家带给人的温暖。尽管课件设计的简单,但是达到了教学目的就已经足够,而没有必要在这些课件里弄太多的声音、色彩,那样做反而弄巧成拙,会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

3、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引进多媒体技术,遵循情景性原则。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应用现代多媒体学习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其目的在于充分地发挥多媒体在对情境呈现中的强大优势。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呈现功能,多用情境来营造英语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种接近于真实的环境中寻找到语感。

4、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引进多媒体技术,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所进行的英语教学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属点都在于学生。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语感积极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比如,我们在网络上找到一个关于英语学习的一个极好的视频,但是这个视频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他们在感情上也就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情感,甚至有时候还无法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显然不利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像这种教学资源,就不要利用。故而,我们在引进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人为本进行教学设计。

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积极地渲染渲染情境,激发学生的对英语学习的热情。由于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声频、视频以及动画的强大功能,我们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即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将课堂气氛搞活。比如在进行koala、giraffe、lion这些动物的学习时候,学生不是太熟悉。教师就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这些动物的视频有选择性地截取,然后播放给小学生观看,让学生加深对动物里认识,进而让单词和形象的动物有机地关联在一起,促进记忆。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扩展文化背景。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也不例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将各地域的文化进行有扩展,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加深对英语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英语教学需要,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引进多媒体技术进行设计的时候,掌握一定的原则,积极地运用,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合作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自由地参与英语学习,本文是一种较好的方案。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相机诱导,激发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讲活重点内容、增长学生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敢于摆脱传统束缚,大胆求实创新,引导学生走进英语学习的自由天地。

关键词:兴趣、成就感、预习、听课、复习、提高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新课程标准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的根本任务之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但从现在学生学习英语情况看,学生学不得法,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没有显著提高。究其原因会发现学生目前学习英语存在以下问题:

预习:只是盲目地看看课本,决大多数甚至不预习,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吃力。

听课:盲目性大,抓不住重点,难点,不会记笔记,积极性不高,精力不集中。

作业:缺乏思考,主要为应付教师检查,做后不检查,有错不纠正。

复习:无系统,随意性大,只背单词,胡乱翻书,复习不得要领。

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学生学习英语的状态,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自觉主动的能力,才能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第一要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有动力,愿意去学习,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需求;才能学会学习,并在学习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如何使学生对英语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因地制宜地结合教材实际内容和特点,创设各种语言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利用课前三、五分钟的热身时间,时以美妙的歌曲做伴奏,时以安排学生上台讲有趣的英语故事、笑话等来迎接新课的开始,让学生陶醉在音乐声中,倾听同学的趣事轶闻,体味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奇心。也可以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动作表演等直观,生动地进行课堂教学。再者利用录像,录音,投影片,vcd等电化手段帮助学生宊破重、难点,从而摆脱传统英语课堂的“匠气”和“死气”,增添课堂的“生气”和“灵气”。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成就感是指一个人力求实现有价值的目标,以便获得新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一切活动机会,给学生创造出体验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如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就会带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设疑,质疑,来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失时宜地激励,表扬学生。如用:good,great,wonder,clever,excellent等言语。再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和关心爱护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实施学生主动学习的先决条件。

学生目前预习环节存在盲目性,随意性,无目的性,不知道预习是什么,如何预习。教师必须指导好学生预习,做好预习工作。课前预习是听好课的前提,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先决条件。预习主要对新内容进行总体把握,不必看得过细,具体。否则,听课就会失去新鲜感。而目前,在英语课堂上所反映出来是:大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学起来感到吃力。其原因一是没有把握好预习环--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二是上课时听课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新知识点的陌生性。显然,处于这种学习状态下学习效果当然不佳。因此,只有搞好预习才能增强听课的目的性,针对性,才能把握新课的重难点,达到预习目的。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预习方法指导,要求学生做到:

1.初步了解单元知识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如对话或阅读等);

2.熟悉单元词汇要求,并能联系旧知识,横向适当展开学习;

3.在一些似懂非懂之处标上记号;

4.画出认为美丽的、有用的词组和句型等;

5.预习时要肯动脑筋,最好带着问题去预习。

为了使学生懂得预习的重要性并做好预习,教师要检验预习的效果,如。

1)在早自习时可让学生朗读单词;

2)提些简单的整体性性的问题;

3)提供选择题或是非题;

4)列出大纲要求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等让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看到预习的效果,增强学习的信心,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

四:激发学习情绪,实现角色转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效果,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听到老师对知识的讲解、分析,而且能听到其他同学的见解,通过课堂练习可以巩固知识,掌握技能,锻炼思维。激发学生在课内高涨的学习情绪,实现角色转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策略如下:

1。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双边活动,摈弃传统“一言堂,满堂灌,独角戏”的做法,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为雪上加霜服务的意识,当好导演,演员(配角),观众或裁判的角色,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用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英语,配合手势、感情、动作进行教学,善于利用实物、录音、电脑、动作表演以及语言等创设情景,使学生听课精神振作,思路开阔。

2.教师有意识地就某个知识点出现讲解错误,目的是引导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让学生主动说出来,再给予纠正。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3.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性,趣味性和可回答性,有的问题只是简单地回答yesorno,缺乏吸引力,如在教bodylanguage一课时,当老师问isbodylanguageveryimportant?学生当然会回答yes。不妨变化一下:isbodylanguagealwaysveryuseful?willpeoplemisunderstandeachotherwhentheyusebodylanguage?这时学生会做出多种回答。再问whatbodylanguagemeansgoodmanners?whatbodylanguagemeansbadmanners?学生会兴趣大增,纷纷回答,这样学会就会积极度主动地进行思维。

4.对有见解的,精彩的回答要及时给予表扬,在学生讨论问题时,老师要及时给予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5.教师要和学生平等交流。语言的交流应是开放的,随机的,气氛应当是和谐的,教师应当走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平等的一员,同他们交流;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问题表现出兴趣,并同他们一起探讨,在合作中消除学生心理中老师是监督者,评判者的影响。教师要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他们,要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要不计学生过失,吸收他们的合理见解,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6.做好课堂笔记,要点知识这不仅对高中英语学习帮助很大,而且可以养成速记的好习惯,还能为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听写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做笔记时常出现下列问题:

1)只听课不做笔记,不知道记什么,给以后的复习带来困难。

2)不得要领,想记下时就记,有时又忘记,不会整理。

3)出现错误不会纠正。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记笔记。

1)要有一本较好的笔记本。

2)条理清楚,提纲明确,能用颜色分辨主次,排列有规律。

3)对重要语言点要详细记录,不懂的要记,已完全掌握的可不记。

4)听课时是重在听懂老师的讲解,抓住关键,用90%的注意力听课,10%的注意力做记录。

5)每页的上下、左右都要留适当的空间,以便复习时添加其他补充材料。

为鼓励学生做好笔记本,老师要经常检查,表扬记得好的学生,从而使学生养成勤学,勤记,勤思考的习惯。

五:延伸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后教学延长线,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

1.自学和课后复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自学和复习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1)刚开始时,由于学生对于如何自学、学些什么内容,以及学到何种程度不太清楚,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督促学生进行自学。作业的内容要细、语音、词汇、语法,句型乃至课文内容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都要提出具体要求,而且要做到有布置就要有检查。通过检查,教师可以发现在自学时存在的问题,这也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依据。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养成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达到某种目标进行必要的自学习惯。

2)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逐渐放手,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是进行自主的学生。比如,预习的作业不再面面俱到,把一些看了书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删去不做,而安排一些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或者讨论的题目。这些问题不但是学生在预习时容易忽视的,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lesson74,book1(b)thesecretisout时,我们让学生预习这样的问题:(1)ifyouareaboss,whodoyouprefer,menorwomen?why?(2)ifyoucan’tgetajobbecauseyou’reawoman,whatwillyoudo?在学习lesson78,book1(b),paper,一课时,我们为学生安排的讨论题是:whatwouldhappenwithoutpaper?这些总是往往没有惟一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是大有益处的,如果认真准备,学生不但可以使用大量新材料,而且可以用到许多学过的知识,这又可达到知新而温故的目的。我们在操作中发现,学生对此在问题表现出极大兴趣和参与热情。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具有自学能力,使他们通过自我处理信息,自我消化,达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教会了学生主动自学就给了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钥匙。

2.课后复习是课后主动学习的重要一环。是课堂听讲的后读阶段,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复习,不仅是巩固旧知识的必要,而且是获得新知识的前提。新旧知识有机结合,相互衔接,可以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新学的知识。目前中学生的学习缺少有序的课后复习,指导学生课后复习途径如下:

1)回忆。两人一组用几分钟的时间,在课后用交流的方式把当天课上所学的知识回忆一篇,其效果甚佳,这种方法使学生经过大脑的思考,用交际的方式复现出来。

2)在早自习朗读课文和重点词汇,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

3)补充笔记。上课时一边听讲,一边摘记笔记,难免有所遗漏或笔误,这样课后就需要检查,比较、更新、整理,同时通过整理,对知识点进行再认识。

4)指导学生主动认真做好口、笔头的复习练习,要勤于思考,切勿一遇到问题就急于求教,学会查阅资料。老师在复习练习的布置时要避免简单、重复的操练,可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延伸,增加思考和变化的成份,做到举一反三。

3。课后兴趣小组的建立,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

上文提到的要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措施之一是使学生对英语感兴趣。课后兴趣小组的建立和指导,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方位了解社会,了解各方面的知识,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课外活动可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英语兴趣小组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如英语角、英语歌曲,演唱、英语俱乐部、朗诵、写作竞赛、短剧表演,要不断扩大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范围,提高对中外文化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这些活动可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他们逐步消除畏难情绪,达到听、说、读、写的同步训练。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一个“用”字,只有切实加强训练、主动地去运用,才能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上述简要阐述了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成就欲望,促进教与学的角色转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主动性,积极性,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然而,学习有法、但无常法,我们只要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学生们就能主动学习,并会学好英语。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尝试论文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三河中学)。

小组学习模式是当前基础教学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被动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思维的碰撞对化学课堂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有效地将小组学习模式应用到化学课堂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进而为更好地实现化学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将“灌输式”转变为“小组学习课堂”

在新授课的过程中,实施小组学习模式就是要直接冲击传统的灌输式课堂,不仅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也具有一定的帮助。所以,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将小组学习模式应用到课堂中,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模式,首先,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与金属化合物反应;知道置换反应的特点并学会初步判断等等,接着,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互相交流中进行学习。最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2)金属能与碱反应吗?(3)除教材中给出的性质之外,金属还具有其他性质吗?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将“背实验”转变为“小组自主实验”

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并不太注重化学实验在课堂中的价值,即便是实验课我们也采取的是“背实验”的方法,严重不利于课堂价值的实现,更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价值,要将“背实验”转变为“小组自主动手实验”,这样才能在贯彻落实课改理念的同时,也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我选择的是小组自主实验的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从“收集塑料瓶、吸管、试管、锥形瓶、广口瓶、铜丝、石灰石、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澄清石灰水”等实验器材中挑选本节课所用的器材,之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然后,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得出最佳的制取二氧化碳的试剂,即石灰石和稀盐酸。接着,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药品再一次进行实验,进而在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也为学生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将“一讲到底”转变为“小组互改互评”

所谓的一讲到底是指教师在化学习题练习中的授课方法,一直以来,教师为了节省时间,通常是挑一些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但是,随之产生的问题是学生在拿到正确答案之后,根本不会自己订正,所以,就出现了遇到问题下次还是出错的现象。而小组互改互批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在小组的监督下,在小组的互相交流中去改正错误,探究新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练习题的质量,而且也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下列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a.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c.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

d.用酒精灯的外焰部分给物质加热。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错误的选项进行分析,并进行改正,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也有助于化学学科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小组学习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的、互助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积极的学习兴趣,能对人的实践活动产生动力作用,故此,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开发、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位教师必须研究,改进教学艺术、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诸多学科中都有不同的特点,而对于数学这一学科却有着更大的难度.对于刚刚跨入初中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还不能象陈景润那样痴迷地遨游在数学王国里去追逐哥德巴赫猜想的王冠,他们面对的多是枯燥的公式和繁杂的数字,这里没有文学诗情画意的陶醉,也没有理化光怪陆离的诱惑.那么,如何把他们导人数学这一高深的殿堂和渊博的大海呢?积近三十年的教学经验,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导入布疑,诱导学生兴趣。

二、故设障碍,激发兴趣。

三、巧设悬念,提高兴趣。

四、精设试题,巩固兴趣。

小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尝试论文

古罗马哲学家昆体良始终强调:“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在课堂中,学生虽然都以个体的方式存在,但是他的存在必须以他和他的伙伴组成的群体为存在的基础和依托,任何个人的成就都要以他人的承认和肯定为前提。我们农村的孩子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自觉性强,可是缺乏数学交流能力,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我认为在农村课堂教学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农村课堂改革目前必须迈出的关键一步。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实行一导二探三结。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同一班级学生按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分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若干小组(每组4―6人),针对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手段激发、引导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汇报、交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及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的一种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保证全组同学都参与学习,并通过彼此沟通、互相合作,使组内每个成员都获得成功的机会,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通过小组学习,教师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机会;学生们也会在不断交往中逐步学会尊重、接纳、争辩、合作、关心与帮助。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椐教学活动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多重编组,每组人员不固定,使之能接触到更多的学生,听到更多的见解,以扩大接触层面,提高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流程分三个阶段:一导(复习、导入、提出问题)、二探(个体探索、分组学习交流、个别指导)、三结(巩固深化、总结)。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会突出四个显著特点。

1、突出主体性。农村小组合作学习扩大了农村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单纯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参与能动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体现互补性。农村小组合作学习给不同层次的农村学生提供取长补短的学习条件,为学困生创造发问机会,在优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使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中等生也如鱼得水,在他人的启发下,跳一跳摘桃子,因而达到一种“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

3、强调活动性。农村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让农村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活动不仅能使农村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懂得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农村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4、发展社会性。农村小组合作学习使农村学生学会交往,增强责任感、合群性,培养合作精神;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别人,在相互交往中加深理解、沟通和包容,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尊重和信任,懂得成果的分享,可以克服过去不合理的竞争心理。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个性品质。

1、增强了责任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已清楚学习不再单单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小组的事。每个学生不仅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为整个小组、整个班级负责。学生有了这样的责任感,就会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他们将来既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会为自己的行为对社会负责的。

2、增强了自尊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注重真诚的合作与交往,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都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敞开心扉,而用不着处处提防教师。学生由此学会了自尊自重,严格要求自己和尊重他人相结合的良好品质。

3、学会了自我控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存在强迫、服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较好地得到发挥,学生“能以自己的生活效率来评价自己做人的价值”,也就是有自知之明和自我批评精神,会对自己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学会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己安排、规划、调节自己的学习。

合作是教学过程的灵魂,也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农村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解决了难以人人参与的难题,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多向交流,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扩大了农村学生的认知视野,让他们走出封闭,学会交往,成为一个热爱集体的创新型学生。

在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它强调学习者根据一定的经验背景,在与创设情境的互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对知识、技术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加工,从而完成意义建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堂教学是智力活动与身体活动(身体练习)的有机结合,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身体练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扩展学生的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研究性学习动机。

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最基本动机,而思维活动总是围绕着问题的出现而进行的。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思维中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维,对技术动作的主动探究,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使其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对新技术动作练习、实践体验的好胜心,形成主动研究的学习动机。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所学内容的本身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唤起其积极性,点燃求知的欲望。如投掷垒球教学的投准练习时,教师突破以往的先讲解示范,后学生练习的传统方法,先创设问题情境:学习解放军,你们手握的垒球就是反坦克导弹,请你们在规定的距离外,用自己认为命中率较高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比较准确地击中敌人在行进中的坦克(坦克用纸皮箱绘制成,教师用绳拉动,使其较慢地匀速行进),狠狠地打击犯我们家园的侵略者,保卫祖国(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情景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高涨情绪,主动进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由练习。结果学生的投掷姿势多种多样:有用力挥臂投掷的(投掷的准确性很难掌握);有抛掷的(力度较难掌握);有运用手腕、指力投的(比较准确)等等,但命中率普遍较低。学生练习积极,气氛非常活跃,充分发挥了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学生的运动智力。同时,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击中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是否最佳产生质疑。质疑的产生是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的驱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源头。

二、维持、指向学生探究,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是支持者,学生是实施者,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点明问题的关健,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创造条件,减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盲目性,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操作性,进而扩大解决问题的范围;使学生对新的技术动作的探索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维持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解决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并积极参与练习、实践体验,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技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根据上述例子,学生出现多种投掷姿势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哪种投掷姿势才能成为“神投手”?使讨论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使讨论对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思考性,能吸引、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讨论中思考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并要起到润滑剂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观的讲解示范,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演示比较,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见解、知识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场所,求得新的发现,通过归纳、概括,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三、利用实践活动,促进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体现对知识、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练习内容及场地器材的设计中挖掘其新颖性和趣味性因素,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结论而形造一个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把动脑、动手和谐地结合。如着重提高身体素质时,采用竞赛、游戏等形式,培养竞争意识,激发荣誉感、责任心和进取心;着重掌握知识、技术、技能时,采用多种辅助器材及改变难度的练习来帮助体验动作,形成正确的运动知觉,培养分析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动作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动作技术在实践的过程中延伸,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投远是连贯协调运用下肢、躯干、手臂、手腕、指的力量,以最佳的出手角度尽力向前投掷;而投准是协调运用腕、指的力量,并合理地把握力度,对准目标进行投掷。让学生在练习、实践的过程理解、掌握要领、运用技术动作,解决实际问题。如投掷要既远又准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在实践中改良、组合,合理运用知识、技术,减少负迁移,促使学习、探究的内在动机延续不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促进记忆力、想象力及应变能力的提高,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创造性。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挑战,使德育、心育、智育、体育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探究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得到全面拓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增强其体质,提高其体育素养,实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宗旨。

优化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尝试的论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体育教学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健康体质。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以下是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的一些看法。

一、创新启发教学法。

创新启发教学,是指学生受到鼓励、启发,从而勇敢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教学方式。好奇、好问、好动是学生创新的源泉,教师只有将源头激起,学生创新的活水才能源源不断地流出。只有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转化为一种内心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课堂“跳远、跳高”时,课前我准备了弹簧板、撑杆、海绵垫,并放置在沙坑两侧。课上,我告诉学生只能从这里通过,工具就是准备的这些,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从而引出课题――“跳远、跳高”。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我都会一一示范给他们看。学生在这种直观而又变化的情境中领悟到跳远、跳高的特点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体现的技能技巧,从而产生了跃跃欲试的体验冲动。通过尝试,每一位学生都顺利地到达了“彼岸”,极大地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而作为教师,教学任务也顺利完成。

二、导入教学法。

导入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各种引导性的问题,来让学生动脑筋思考解决办法,从而引出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障碍跑”这一课时,教师提问学生“大家有没有走过迷宫?”“迷宫里面可以走通的路有几条啊?”“大家可以在操场上用粉笔画一个迷宫吗?”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分组设计了两个迷宫;然后教师可以让两组人到对方的迷宫入口,在口令“开始”后,需要穿过迷宫到达指定位置,先到的一组获胜且设计的迷宫评为“优秀”。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了解到障碍跑还可以这么进行,既增添了乐趣,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障碍跑的核心技能是动脑思考穿过障碍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因此,教师“导入”教学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成为课堂的主角,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三、综合练习法。

在体育教学中,初中生由于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运动能力较低;对于动作技能的掌握较慢,所以一般的讲解、示范方法,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教学难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综合练习”的方法,让学生领会到所要学习动作的形象、结构和顺序,并通过自身实地练习达到理想的运动效果。例如,在近期很火的电视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中,有很多游戏是运用了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负重跑、跳高、蹦床、游泳、跳山羊、象棋等,这些都可以放在初中体育课堂上供学生游戏并从中掌握各项技能的要领。这种方式不仅仅综合了一学期、一学年的体育教学内容,更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同时促进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体育竞技理念。因此,综合练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综上所述,我们要把新课标的教学思想运用到教学中,才能把学生引导到主体的位置,才能全面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佃成。要重视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02)。

[2]张海平,王屹川。从“被动苦学”到“主动乐学”:谈体育课堂情形教育的操作要义[j]。体育科研,(01)。

[3]周红梅。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运动兴趣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设备,(19)。

编辑鲁翠红。

优化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尝试的论文

近年来,随着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执行,合作学习模式备受推崇与关注,不少体育项目都是团体运动,需要以学生合作为前提才能顺利开展。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策略,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促使彼此之间更加熟悉,并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协作精神,完善他们的健康人格与思想品质,为将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策略,比较注重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自主性,将他们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给予小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空间和运动时间,让他们自发性的共同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其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使所有小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他们通过讨论、分析和研究等方式,了解体育运动,掌握体育技能,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拓展小学生的思维,还能够提高他们合作处理问题的能力。再次,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合作策略的运用,教师为小学生提供展现自我体育技能的平台,满足其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调动其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与动力,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集体荣誉感,这也是他们参与体育训练的动力。

1.优化组合,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策略,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组建合适的合作学习小组,打破传统的'自由组合模式。小学体育教师需优化组合,根据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兴趣爱好和性别等多种特点,进行灵活分组。同时,根据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优化小组成员,让组内的学生能够尽量得以优势互补,组外的学生则进行公平竞技,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小学体育课堂合作学习氛围。例如,在进行篮球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分为男队和女队两大队,然后再根据他们的身高、性格、篮球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合理划分小组。小组成员的篮球水平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让篮球技巧较好的学生帮助水平一般者,进行组内训练。教师也可以挑选几名篮球水平较高的学生,给组外的同学展示自己的运动技巧,以此渲染课堂氛围,促使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再如,在投掷垒球的教学中,同样将学生按身高、性别、性格、投掷距离的差异性均匀分配到各小组(一般一组为5~6名),在最后组与组的展示竞赛环节,组织各组学生按投掷由远至近或由近到远的距离分5~6轮进行挑战赛,俗称为“强强对决”,让每个学生都有战胜对方的可能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自信。

2.分工合作,明确体育活动中的职责。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合作策略的学习效果越来越明显,组内成员的分工十分重要,备受体育教师的重视。在小学生体育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应有自己的职能责任与角色定位,主要包括小组长、观察员、记录员、联络员、评价员和汇报员等,这样一来,每个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与分工,在共同参与体育训练时,不仅能够相互配合,也能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有利于学生快速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例如,在进行跳绳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跳绳技能、身体素质、性别差异等分为多个小组,然后让他们思考如何提升跳绳技能,由组长组织学习;观察员注重观察不同成员的跳绳动作;记录员记录成员的跳绳成绩;联络员负责所有小组成员之间的消息传递;评价员负责总结与评价;汇报员负责向组长和教师汇报学习成果。同时,这些角色也可以随着运动项目的不同而变化,譬如:在初次接触脚内侧运球学习时,教师在示范讲解踢固定球或上步踢固定球时脚站位、触球点、触球部位、脚外展等动作要领后,在小组自我练习环节由小组长组织组员学习和学生循环练习,记录员可以兼做持固定球人员并记录踢球次数;观察员可以设置两位,一位观察踢球学生脚的站位及重心,另一位可以观察踢球脚的外展及其脚弓触球部位和触球的点;汇报员负责向老师和组长汇报学生完成情况。对于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教师也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辅导,让其技能也能得到较快发展。

3.抓住时机,拓展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小学体育教师在合作教学策略实施中,要善于抓住讨论时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发散其思维,拓展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寻找解决困难的方式,以此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应深入分析和研究体育运动项目,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抓住小组讨论的时机,以此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解决学习困难,提升体育运动水平。例如,在进行乒乓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握拍姿势、发球方式与接球能力之后,让他们分组探究如何实现削球。让小学生讨论到如何挥拍关键步骤时,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一时机,引导他们在削球时应从挥拍的方向,以及接触乒乓球的部位出发,最终探究出在削球时,需要球拍后仰,由体侧上方向前下方挥拍,挥拍呈圆弧路线,在球的下降期触其中下部,掌握乒乓球的削球技能。总之,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策略,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还符合体育课程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需求。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合理运用合作策略,充分发挥教学优势,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化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尝试的论文

研究对象: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情况。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结果与分析。

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以教学主体分类,以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两类为主,将其细化可分为五大基本类型:

1.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体育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此互动为主。贯穿体育教学的始终,是体育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标、情感目标的重要保证。

2.教师与学生个人的互动。

教师与学生个人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中的提问与回答、个人辅导等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个人对体育的理解和掌握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互动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3.学生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

体育教学,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有助于掌握体育内容,从而加强学生的认知、拓展思路。

4.学生个人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此类互动可以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5.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分组互动。比如,组别之间的评价和竞赛,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1.在互动情景下,以情感性互动为主。

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的,情景不同,人们的互动方式也会不同,互动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从师生关系的角度而言,课堂互动的情景通常是“工具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混合并存的情景。在体育教学课程中,主要以实操练习为主,教师在辅助学生练习时,除了知识性的引导外,情感性的鼓励是很有必要的。据证明,在体育教学任务完成中,鼓励的情感交流比知识性的传授更有效。

体育课堂中的互动有着鲜明的组织特征。与文化课相比,体育课堂教学随机性强,学生在体育场所的位置随时变化,在教师的总体指导下,学生活动以自主练习为主。这就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契机,此互动随机性强,但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角色的体验,以实现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情感目标的达成。

文化课程教学中的互动,主要以师生互动为主,学生与学生,群体与群体的互动少之甚少,但是相对于文化课程的互动,体育课程教学的互动就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了。(1)教师的非语言指导在体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2)学生的合作和组别竞赛有助于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达成。(3)不同的体育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组织互动。体育课程互动的多样性,使得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趣味体育”的特征。

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活动来展现的。学生在动作学习的过程中,与教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交流,都与学生体育项目技术的掌握有关,并且还能促进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深刻理解,学生能高效地掌握技术。体育活动不仅要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而且还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中,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发生就是其发展的催化剂。

5.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有助于及时反馈信息。

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有着与文化课教学不同的特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易犯错问题,有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但也有其弊端,体育教师的能力限制、学生的心理状态,都会影响课堂效果。体育课竞争性强,会让部分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但是体育互动有助于解决体育课的相关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活力、有兴趣的体育课堂。

综上所述,中学体育课堂互动的关键性举足轻重,但是在体育课堂互动中,还存在着不足,比如,学生对互动情景的辨识比较模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主要以口令的形式为主,缺少趣味性,学生对体育内容的认知性互动相对偏弱。体育课堂教学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团体的概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对于未来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而言,强化课堂互动意识、完善课堂互动形式,进而充分展现其在学生“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天然优势,是应当继续坚持和深化的主题之一。

“合作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方面不是很完善,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能够考虑周全,甚至是经过课堂的三分之二的时间之后就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的现象,导致语文课堂的低效率。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模式是尤为恰当的,合作学习小组能够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能够集中注意力,在进行讨论的时候还能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到满意的答案。这样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很好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设定特定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初中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初中生在情境教学的参与中能够提高语文成绩,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比如,在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再别康桥》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起来朗读,这样能够让学生从课本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进行很好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情景模拟教学能够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掌握教学知识,也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把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对于初中语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教师的自身文化修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模式以及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这几个方面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在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论文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学科在这个系统工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者说都有不可动摇不分主次的学术地位,这是新课程赋予每个学科的不同优势。这使一些“小学科”也能“扬眉吐气”,不再受到“友好的欺凌”.

在教育改革深入的今天,不但小学科的地位在提升,而且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地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数理化学科之间、美术与音乐之间的学术共性已经得到确立。那么其他学科之间是否也有相互作用之处呢?能否利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地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呢?自从我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来,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发现体育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其实是随处可见的,在课堂上有意地渗透不同学科的可教学因素,对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深度是很有益处的。

一、加强语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朗读能力的培养是现在的语文教学比较重视的课题,因为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将会自然地加深对相关文字的领悟,从而提高阅读水平,这是学生自学之路的一条捷径。新课程形势下的体育课同样在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述能力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特别是在组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的就是学生独立的判断能力、正确的理解能力、多元的实践能力。比如,研究学习运动技术时,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与否、评价同学的正确与否等都直接依赖于朗读所带来的表达、理解和判断能力。为此,我们在体育课上也相当注意语文教学中的朗读练习。我们自制了体育课专用的移动板架和活页黑板,在体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地插入了朗读教学的实践。比如,在体育课刚开始介绍上课内容与学习重点的时候,我们组织了学生的个别与集体的朗读,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运动项目时,我们组织了学生对动作要领的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边读边练的过程中,不断地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逐渐地加深对要领的理解。

二、渗透音美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舞蹈作为体育的姊妹学科,它于体育课中的一些可教育因素已经被我们体育教师有所挖掘,在体育课中合理恰当地运用音乐舞蹈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习内容、激活学习气氛,还能够调整学生学习的心情,加强学生对美的体验。在体育课中阶段地、适时地配以音乐和舞蹈的模仿、游戏、活动,更能体现教育的.科学性。至于如何将体育课巧妙地体现美术元素,我校在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的思路下,走出了鲜明的一步。我们将美术教学中的折纸、画图等活动巧妙地搬进了体育的课堂上。比如,在投掷教学课的开始部分,我们让同学用一张纸折成一只纸飞机,然后让纸飞机飞起来,飞完后,再让学生将这一张纸叠成不同的纸帕进行甩打,作为投掷教学中鞭打动作的专门性练习;在重点部分,让学生将这张纸捏成一个纸垒球进行投掷的体验学习;在进行结束的放松运动时,还是让学生用这张纸折成自己会折或者想折的东西,并配以音乐,在学生的自主创新活动中结束这堂课。()这一用一张纸来贯穿的一堂投掷教学课,不仅能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去完成投掷的初步体验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还能实践美术课中折纸活动并进行新的创新,让体育课与美术课变得更亲密可容。

三、运用数学加减运算,提高学思行的统一性。

体育与语文、体育与音乐、体育与美术等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似乎随着新课程的落实被大家在慢慢地发现和肯定,但体育与数学之间的血缘关系就好像远了一点,这或许数学的学术性比较强,而体育课教学经常会被误认为是简单的身体训练而已,两者之间缺少学术共性。其实,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细细的思考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问题上还是有相当大的领域是值得我们去挖掘的。思想家孔子所言极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在进行一些数学问题的时候,要尽量地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到实际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利用已学的知识试着去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包括体育方面的某些问题),并获得成功,这样的“学以致用”才能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快乐,这也是“学而时习”的深层意义。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就要把一些简单的“四肢练习”变得不简单,要让学生在身体训练的时候也能感受数学问题。在这里,笔者进行了一些很有商讨价值的尝试,就是在体育课的不同阶段加入了数学中的加减运算: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中每个学生手执五张纸牌(代表数字“5”)让学生两两结对,用双脚比赛“剪子、石头、布”,每次输赢都进行纸牌的同步输赢,教师用一句“看看谁手上的纸牌数量多?”让学生在每次游戏后纸牌数量发生变化时,都能快乐地进行数学的加减运算,而且学生还能自觉地进行评价与纠错;在素质练习时,也同样运用准备活动后的加减结果进行加减搬运法,用不同的数字与相同数量的重物进行数字比较,决定是用加法还是减法,并用实际的行动(即素质练习――搬运重物)完成加减运算。

这样寓教于乐、学思行并用的教学手段,不仅架起学科之间交流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让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生活化,让体育课变得更“理智化”,学生还能轻松完成复习巩固。做到“学思并重、知行合一”.

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我们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会带来教学的有效促进,我们就有必要去挖掘它。至于如何合理地进行探讨实践,以不至于生搬硬凑,这将是我们研究性学习课题组今后思考的重点。

参考文献: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