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案(专业17篇)

时间:2023-12-10 10:04:16 作者:翰墨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任务,它能够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和教学步骤,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教案的编写工作。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四年级教案模板,希望对广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所裨益。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上午我上了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结合自己上课情况和市三小教研员,橡胶所教研员,和本学期邢教研员的评价,做课后反思如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情境,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导入我用学生了解的主席、国家总理植树活动,让学生知道植树的重要性,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线段来分析给学生以清楚表示,找出规律。

在处理教材时我把例题改为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例题的数学有点大,先找出小数据,将路的长度变成20米。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数据小了,便于学生利用线段图操作,建立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乐趣。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动手拭操作,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关注植树问题爱护环境。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给学出示建公车站,和生活中钟表问题。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改正措施。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所以课堂容量较大,时间的点紧张,但是也造成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谢谢老师们指导。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上午我上了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结合自己上课情况和市三小教研员,橡胶所教研员,和本学期邢教研员的评价,做课后反思如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导入我用学生了解的主席,国家总理植树活动,让学生知道植树的重要性,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线段来分析给学生以清楚表示,找出规律。

在处理教材时我把例题改为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例题的数学有点大,先找出小数据,将路的长度变成20米。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数据小了,便于学生利用线段图操作,建立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动手拭操作,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给学出示建公车站,和生活中钟表问题。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所以课堂容量较大,时间的点紧张,但是也造成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谢谢各们老师指导。

四年级数学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1、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掌握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一)教学例1。

从题目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甲倒给乙40毫升后,什么不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我们可以用以前学过的什么相关策略我们解决呢?自己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交流。先想好的同学可以帮助组里其他有困难的同学一下。根据小组的交流,发现你们有以下这么几种想法:

(1)示意图请画图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2)画线段图。

他这样做也是先求什么?然后再把甲倒给乙的40毫升还回去,求出原来甲。

乙各有多少毫升。

(3)表格。

刚才同学们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画线段图、画示意图、列表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想一想,不管你用的.是哪种方法,都是先从什么出发?然后再根据原来到现在的变化过程求出什么?这就是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8页把例1看一遍,再体验一下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教学例2。

这种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请看大屏幕例2。

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想个办法来信息,清晰地表明邮票变化情况吗?先自己试一试,再与同组同学交流。现在请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信息与解答的呢。

教师板书。

原有?张收集24张送走30张还剩52张”

“原有?张去掉24张要回30张还剩52张”

说出意思。

我刚才在下面发现有个同学也是用箭头表示,不过不象我们用文字叙述,而是用符合来表示的,请同学们看黑板,你们看得明白吗?来那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同时这掌声也是送给你们自己,你们的想法都不错,表现让我非常满意。

请看书上89页的练一练。甲、乙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其他同学在下面自己独立完成。

请黑板上板演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我刚才发现有两个同学是这样列式的,25*2+1,发现这种解法错在什么地方,做错的同学能不能自己主动站起来勇敢地说一说。同学们你看这位同学说得多好,我们不怕犯错误,关键是错了能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及时地改正过来,这是最珍贵的,我希望同学们在有错误时都能象这位同学一样,勇敢地承认自己错误,并改正过来,做一个诚实的人。掌声送给他,勇敢的人。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堂练习本,把书上90页的第1、2题做在本子上。

通过刚才的作业我发现同学们这节课掌握得不错,只有两个同学计算时粗心错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对用倒过来推想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已知结果,求原来。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示意图、线段图、表格、箭头图等分析题意,如果对刚才课上还有不清楚的地方,欢迎同学们下课与我交流,好,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

植树问题复习课

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它通过生活中常见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抽取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再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2课时,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不栽的情况。

“两端都不栽”与“两端都栽”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建立两者的表象,再正确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目标。

1、建立“树的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建立初步的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3、体会数学模型的生活意义与作用,体验到学习的`喜悦。

学习重点:建立“树的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学习难点:“两端都不栽”与“两端都栽”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预设过程。

一、复习两端都栽。

在一条12路的一侧种树(两端都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1、揭题:植树问题。

2、呈现问题,请学生解决。新课标第一网。

3、反馈解法,强调“两端都种”与“间隔数+1”。

二、研究两端都不栽。

在一条12路的一侧种树(两端都不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1、提出研究课题:要是两端都不种呢?

2、呈现问题,请学生思考后试解。

3、反馈解法,强调“两端都不种”与“间隔数-1”。

4、比较:“两端都种”与“两端都不种”有什么不同?

三、练习。

1、画示意图,完成p118例2,注意“两端都不种”与“两旁都种”。

2、画示意图,完成做一做1,注意“两端都种”与“两旁都种”。

3、画示意图,完成做一做2,发现“锯的次数=段数-1”。

4、完成补充题,知道“四层楼三个间隔”。

四、总结。

《植树问题》四年级数学评课稿

今天我主评的课是查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的第一课时,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利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植树问题是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查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向学生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它们中间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同的情况,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且会利用这一规律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是查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查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在教材的驾驭上,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上,及在教学模式的探讨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在听课这么长的时间后仍选择主评这节课的主要原因。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几点感受。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素材和依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植树问题可分为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直线上植树就有三种不同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查老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选定将两端都种的情况作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来完成,定位很准确,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起点,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一节课将直线上植树的三种情况一起来探究学习,必然会造成知识容量大,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教学效果也不如意的尴尬后果。

导入新课时,查老师让学生猜这样的一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能写会算不说话。当学生猜出是“手”后,查老师让学生看自己的手掌,然后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蕴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张开小手,五个手指中间有四个间隔,在数学上把这个“4”叫“间隔数”,五个手指就表示五棵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到新课。这样的导入,既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又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在实践应用环节中查老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类似于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使学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练习设计中,也是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如8个同学排队有几个间隔,6面彩旗有几个间隔,一件衬衫钉了8粒纽扣有几个间隔等内容,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且会利用这一规律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植树问题的“棵树=间隔数+1”,而且,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加上1,这个“1”表示的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确这个“1”就是指末端的那棵树,明确了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正确地运用这一规律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而植树问题的题型又是灵活多变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因此,查老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如练习这样一道题: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当学生独立解答汇报后,查老师不是就此结束了事,而是再让学生说说每道算式的意义,12÷2=6(个)表示有6个间隔,6+1=7(个)表示一共有7个车站,然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规律。相邻的两站距离在植树问题中表示什么?求一共有几个车站就是求什么?这道题的关键是必须要知道先求出什么?怎么求?在一问一答中,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对植树问题这一规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把握,运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数学的灵魂,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方法入手的思想。本节课的重点是发现、理解和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规律,即植树问题的公式推导。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查老师首先出示的是这样的一道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多少棵树苗?在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答完成这道题后,查老师为了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索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用课件出示线段图,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这样一个一个的出示,很麻烦,不利于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于是,查老师就把刚才的例题中的100米的小路改成20米、25米、30米,在总长发生变化而间隔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数一数,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再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总是比所栽的棵数少1,从而得出“间隔数+1=棵数”这一规律,并且还明确了为什么要加1,这个“1”表示的是什么的道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领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感受到在数学学习中,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来解决,从而有效地渗透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

查老师是我们铜陵市的名师,名师自有名师的风范,查老师在课堂上极具亲和力,教学中,查老师用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温柔启发和激励学生,既关注细节,又注重评价,使她的课堂激情洋溢,精彩纷呈,掌声不断,高潮迭起。

(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就是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中习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查老师在这堂课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如,学生在独立练习时,查老师首先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两端都栽的问题,并且提问你是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当学生在练习时,查老师还不断地巡视,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及时地提示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分析,给学生以解题方法的提示。另外,查老师还特别关注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每一个细节,哪怕是与这节课教学内容无关的细节,查老师也十分关注。如,当学生回答问题语句不完整时,查老师要求学生要把一句话说完整;当学生板演算式忘记写单位名称时,查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算式的完整性;当学生板演不工整时,查老师又提醒学生书写时要注意规范工整;当学生口头答题忘记说答语时,查老师还是及时地提醒学生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查老师对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如此地关注,无疑为我们在关注细节这方面做出了榜样。

(2)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查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特别是查老师敢于放下架子,站在与学生平等的高度,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创新,学习氛围浓郁。教学中,查老师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评价,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时刻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查老师就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正面加以肯定;当学生回答问题精彩时,查老师就让全体学生用热烈的掌声给予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完整时,查老师不仅用语言进行表扬,并且还投以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查老师先表扬其正确的部分,再委婉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有效的维护了学生的自尊。

本节课练习设计紧扣中心,突出了知识的强化应用,把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贯穿始终,努力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植树问题的不同题型。在题型设计上也由易到难,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求棵树的,如: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有求总长的,如:园林工人在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有求每段长度的,如: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思维的训练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值得商榷的是:

1、在探索植树问题的规律时,同学们探索的是在间隔的长度不变,而总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得出的“间隔数+1=棵数”的这一规律。可否再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在总长不变而间隔的长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得出植树问题的规律。如,设总长为20米,间隔的长度可分别为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让学生多次从不同结果中发现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应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间隔数和棵树之间也存在着同样的规律,通过对不同条件的亲历探讨,从而使学生坚定了这一规律的正确性。

2、课堂教学的开放程度不够,例题可否设计为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怎样种?需要几棵数?让学生设计植树的方案。使学生在老师提供的这一开放性的、富有挑战性的题目中,大胆设想,开放思维,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体验成功和快乐。

以上两点只是我个人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如有不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江口小学。

20xx.6。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江口小学。

20xx.6。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8、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例7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能穿几串”中理解几十里面有几个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

出示例7。

这里有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7。

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个别汇报。]。

(2)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体会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a、画图。圈一圈。

b、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

(3)验证。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解答正确。

2、想一想:如果是5个珠子穿一串,能穿几串?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第46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47页练习十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圈一圈:能穿5串。

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

检测:5串是50个,还有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解答正确。

教学反思:

通过对穿珠子这一情境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的活动形成了表象,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学生的解题策略体现了多样化,用画图、数的组成、十个十个的数数、列算式等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是目前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上午我上了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结合自己上课情况和市三小教研员,橡胶所教研员,和本学期邢教研员的评价,做课后反思如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导入我用学生了解的主席、国家总理植树活动,让学生知道植树的重要性,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线段来分析给学生以清楚表示,找出规律。

在处理教材时我把例题改为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例题的数学有点大,先找出小数据,将路的长度变成20米。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数据小了,便于学生利用线段图操作,建立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动手拭操作,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给学出示建公车站,和生活中钟表问题。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所以课堂容量较大,时间的点紧张,但是也造成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谢谢老师们指导。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习惯。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利用摆学具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学具卡、红色及蓝色圆形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去郊外采桃子,桃子又大又红,他们采的可高兴了。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好朋友小兔子。小兔子问:“你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

(课件出示问题:猴哥哥和猴弟弟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

师:要想求猴哥哥和猴弟弟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我们必须先知道什么?

(猴哥哥和猴弟弟分别采了多少个桃子)。

师:那么猴哥哥和猴弟弟分别采了多少桃子呢?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猴弟弟2个,猴哥哥3个,合起来5个)。

师:一共几个?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2+3=5(个))。

师:算式中的2、3、5分别代表什么?

(随生讲解,课件出示各个数字所指代部分)。

师:第二天他们又去采桃子了,这次他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

(课件演示弟弟3个,哥哥5个,合起来8个)。

找生列算式及解释各部分含义。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提问: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也就是求什么?

小组交流、汇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来说一说,听听老师是不是说的和你们一样。摆出猴弟弟的四个,然后先摆猴哥哥和猴弟弟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猴哥哥比猴弟弟多的3个,同样多的和多出来的合起来就是猴哥哥的桃子数,在把猴弟弟的桃子数合起来就是总共的桃子数。同位两个再完整的互相说一说。

师:现在请把算式写在你的练习纸内1号空格内。

生展示算式。

有可能出现:

方法一:4+3+4=11(个)。

方法二:4+3=7(个)7+4=11(个)。

方法三:4+4+3=11(个)。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用第一种方法来继续解决问题。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小朋友们,这次我们不用学具卡了,请你试着在练习纸上把摆的过程画出来,并且列出算式。开始!

找生汇报。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请看大屏幕,刚才我们在练习纸上画了灰太狼的7块金牌,然后先画了喜洋洋和灰太狼同样多的部分,再画多出来的5块。同学们,如果这个数字再大一些,画起来是不是就更麻烦了?我们可以用长方形代替画圆,就是这个样子的。(课件演示)。

同学们请看,这样是不是就简单很多了?

今后你们在解题时,也可以试着用这种方法来画图。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请你试着画一画并解答。

师随机展示两到三道题目进行。

四年级数学教案

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课文第66页的例2、练习十一中的地3、4的相应小题,第5、6题。)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三角板、直尺。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五年级植树问题教案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一、设计情景、引入课题。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

在一条路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探究规律。

1、出示招聘启事。

在操场边,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一边种树,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特聘请校园设计师数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2、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师:(课件出示例题。)。

(课件解释关键词语,加深学生理解)。

师:你认为要求一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知道什么?(间隔数)那么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3、出示合作要求。

(1)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要求。

(2)学生4人小组开始合作学习,利用学具设计出植树方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

(4)小组作品展示,及小组评价。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及时鼓励学生。

(5)引导学生总结出在实际生活中的植树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两端都栽,第二种:只栽一端,第三种:两端都不栽。

4、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1)数一数:数出棵数和间隔数。

(2)比一比:比较出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两端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相同(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棵数=间隔数-1)。

三、课堂小结、反馈练习。

1、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1.例1与“做一做”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例1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图下面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接着,显示出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

教学时,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用录像或幻灯片为学生创设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场”。而后,只显示与例1一致的表演场面,由小精灵明明提出问题,或请学生根据录像或幻灯片呈现的过程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后,请学生观察收集数学信息,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解决问题后,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例1之后的“做一做”,安排了一个情境题。教材呈现一位阿姨正在摆放整盘鸡蛋的画面,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

教学时,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从情境中找到要求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而列式算出结果。注意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用乘法和加法计算解决问题的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一步解决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熟悉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过程,获得欣赏自己和小伙伴的愉悦心理体验。

2.例2与“做一做”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例2是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呈现了团体操表演的画面,并显示出“这个团体操有60人表演。”的信息。

画面下面,一位小朋友提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两位小朋友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的呈现方式,意在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2的教学活动过程与例1相仿。这里可以更放手些,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时用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呈现团体操表演的画面,指出:团体操表演是运动会上的又一项内容。突出例1、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在运动会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由此,感受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例2之后的“做一做”,是一个图文结合的情境题。教材呈现给学生装杯子的具体情境,用对话的方式显示怎样装,用文字显示出“共有960个杯子”的信息及“能装多少箱?”的问题。

教学时,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收集、分析相关的信息数据,确定第一步解决什么问题。

在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对于先解决“一箱装多少个杯子”的策略,应给予充分肯定,保护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练习二十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3~8题,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学时,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多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积累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第10、14~16题,是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可以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来解决。教学时,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注意适时组织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清楚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什么问题,从而进一步熟悉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对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

第2、9题,是运用乘法和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教学时,注意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分析数学数据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第11题,是用除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学时,让学生独立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受到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借助习题中啄木鸟、青蛙吃害虫的事例,请学生参与“你知道还有什么鸟或小动物能捕捉害虫吗?”问题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12题,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教材呈现给学生两种规格的牙刷,请学生解决的问题是“买哪一种便宜?”教学时,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用两步计算时,点拨:想一想,怎样判断哪种牙刷便宜呢?使学生选用比较单价的方式获得答案。

第13题,用乘法和除法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小学生在租船游湖的美丽画面。请学生解决7个小朋友“玩1个小时,每人要花多少钱?”的问题。教学时,要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说一说”逐步培养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此外,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给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他们为什么选择租四人船呢?”请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新的机会,增加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只要留心观察思考,就能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四年级奥数之植树问题测试题

2、136×27+63×27+27=。

3、99×99+199=。

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是整厘米数,且其中的两条边分别长5厘米和8厘米,问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请把所有情况都写出来)。

5、等腰三角形一条边长10厘米,另一条边长5厘米,问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6、小明计算(28+25128,这题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7、一列火车在上海、南京之间往返行驶,中间停靠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每两地之间路程都不相同,铁路局应准备多少种不同的火车票?(注意:在相同的两站往返的票是不同的)。

10、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80°,问其它两个角的度数是多少?

14、鸡、兔共100只,鸡脚比兔脚多20只,问鸡、兔各多少只?

16、两个素数的和是50,这两个素数的乘积最大是多少?

20、两数相除,被除数扩大8倍,要使商缩小4倍,问除数应该怎样变化?

22、1月1日是星期天,问月1日是星期几?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乘法(或除法)、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除法和减法(或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有以下特点。

1.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解决问题,《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本单元教材努力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条件。

首先,教材以学校生动活泼的内容为素材,展示实际活动中的计算问题。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教材从学校生活选材,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教材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练习二十三的16道习题,反映多方面的具体情境和问题。有小学生自己的活动事例,跑步锻炼、游泳、贴照片、划船;有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家庭产生垃圾、一座楼房里的住户、一家人去参观,儿童剧场的演出……还有餐饮服务、运输、整理图书、饲养猩猩、啄木鸟和青蛙捉害虫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各方面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生产、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使学生多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受到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教材呈现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注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每一个例题展示了不同学生想出的不同解决办法,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练习中的习题,有的情景图中蕴涵有解决问题的多种信息,揭示了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选择信息,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第3题,学生可以从先算出每层多少瓶入手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先算出每摞多少瓶入手解决问题,还可以……完全取决于学生观察思考的角度。这些习题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寻找一种或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意识。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教学时,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予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单元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