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专业17篇)

时间:2023-11-23 17:52:14 作者:雅蕊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专业17篇)

读后感可以是对主题思想和情感的概括和总结,也可以是对文学形式和艺术技巧的分析和评价。接下来是一些著名作家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让你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

《终身成长》读后感

近来,我听樊登老师讲《终身成长》这本书,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去年,我跟随着叙事者读过这本书,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平时,在生活中,也一直在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如儿子学习某样事情学不好时,我就会告诉他:“是因为自己练习的太少。”当他做到时,我又会帮其复盘:“当时你不会某样事情(如骑平衡车、拍球等),现在竟然能够做到这般熟练了,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儿子会说:“是因为我练习了。”通过不断地练习能够学到某样技能,成为孩子心底的声音,也是我不断地在强化的成长型思维。

但是,即便如此。当我听完樊登老师讲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中固定性的思维模式仍然占了很大一部分,如在工作中,碰到试卷中有疑惑的点,会有不好意思开口请教同事的心理;在高三现阶段的复习中,不停地做题刷题,我总是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分数,而对其知识体系中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缺少关注;我有时也认为学好语文是需要天赋的,甚至是教好语文也是需要天赋,包括阅读速度、阅读能力等等。当我意识到自己思维模式的这个特点的时候,我震惊于我只认识到自己固定性思维模式的冰山一角。

不过我也庆幸自己的新发现,那怎样才能让自己工作中的这些固定性思维模式变成成长型思维模式。书中提出了四步,即接受、观察、命名和教育。

首先是接受自己拥有一部分固定性思维模式的事实。

其次是觉察自己是什么能够促使自己的固定性思维模式出现或回来。如书中提到有人会是办砸了一件事,压力很大,丢了工作或者失去了一段感情的时候等等。反观自身,每每我的固定性思维模式出现的时候,大都是在比较沮丧或者挫败的时候。书中提到当你明确了自己固定性思维被激发的原因后,不要急着去评价,更不要去自我否定,先观察一下,允许这样的声音存在。

第三是命名。给自己的固定性思维模式命名,这个名字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个人,或者一本书、一部电影中的某个人物。我想作者让我们给固定性思维命名的原因,是能够让我们清楚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是经常在我们某个时刻出现的。

第四是教育。固定性思维模式往往在我沮丧或者挫败的时候出现,当它有了名字,我们可以一块教育它,一块走过这段旅程。如当我因办不好某件事而沮丧,因努力去做了而依然没有成效或者成功的时候,我可能会挫败。这个时候,我的固定性思维模式的声音就会出现了:“对,你确实能力不行,你就是不如谁谁谁,你别费劲了,还不如轻松一点。”这个时候,不要急着去制止它,欢迎它的到来,并告诉它:“是的,我确实没有达到怎样的成功,但请允许我继续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不一样的体验。”“确实,我现在能力还没有达到怎样的水平,但只是我暂时还没有做到,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肯定能够成长的。”

练就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应该是每个人一辈子的必修课,哪怕我们进行了努力、尝试、坚持、迎接挑战之后仍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那又怎样,正如书中所说“因为这种思维模式,我成了一个更积极、更有勇气、更加开明的人”。

《终身成长》读后感

不太会说理,所以讲个故事吧:在中国的某个临海小城市里,生活着一个小男孩,他和自己的父母以及双胞胎姐姐生活在一起。

虽然这对姐弟长的很相似,但是某些方面却极其的不同,小男孩从小就展现出过于常人的智力,三岁开始会做算术,五岁开始学习英语,任何问题即使不会只要别人稍作点拨立刻就通,虽然达不到神童的那种境界,但是周围的人们都一致认为这个小男孩将来考上全国的一流高校,功成名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而反观小男孩的姐姐,从小对数字就不敏感,学起东西来也很慢,很多时候父母和老师给她讲解知识,周围旁听的人都听懂了甚至都有些不耐烦了,她却还是一脸蒙蔽,从小到大,这个女孩除了语文稍微出彩一点之外似乎完全没有任何过人之处,父母也就希望她可以考个普通的大学之后平平安安结婚生子就好。

一切似乎在小学毕业之前都没有什么改变。小学毕业之后,弟弟和姐姐一起进入了当地最好的初中,入学的第一次月考,弟弟不出所料地考了班上的第一,然而姐姐却只是倒数第二。

这次月考之后的一个晚上,爸爸问小男孩和姐姐要不要找老师给你们补课,小男孩不屑地说:“没必要,这些东西这么简单,看看就会啦!”,然而姐姐却看着爸爸略显惊诧的眼睛点了点头。

从此,姐姐就走上了漫漫地补课之路,初中课程虽然不多,但依然有9门(中考五门+小中考四门,为了看齐我省奇葩的高考形式而设置的奇葩中考模式),同时初中老师还喜欢布置很多家庭作业,补课的老师也喜欢布置很多作业。于是,家里就出现了一幅奇特的场景:弟弟写作业时,姐姐在写作业;弟弟写完看电视时,姐姐在写作业,弟弟玩累了看课外书时,姐姐在写作业,弟弟上床睡觉了,姐姐还在写作业。你能想象吗,一个初中女生,每天十二点之后才睡,每天除了睡觉和偶尔和父母弟弟一起出去玩,其余的时间全部在看书和写作业。反观弟弟呢,每天把作业写完稍微做一点辅导资料就开始玩儿,甚至有时候还会出去鬼混,还偷偷谈了个女朋友,完全一副吊儿郎当游戏人生的姿态。

你以为下面我会说弟弟成绩一落千丈而姐姐终于完成逆袭考上了第一吗?不,当然不可能!

即使如此,弟弟的成绩每次也都是稳稳的第一,然而姐姐却并没有多大的改观,只是从倒数变成了中等而已,依旧平凡,依旧默默无闻。

到了中考,弟弟顺利的以全校前五的成绩考了当地最好的高中,而姐姐离这所高中的最低分数线还差了几分,最终经过父母的一些活动,姐姐还是勉强和弟弟在一所学校上起了学。

进了高中,姐弟二人还是维持着各自的习惯。弟弟写完作业就玩儿,在学校也吊儿郎当,还谈起了恋爱;姐姐依旧每天拼命学习,除了书和习题,仿佛她眼里没有任何东西。有时候弟弟会不屑地问姐姐:“姐,你这样不累嘛,出去吃个饭放松一下呗。”或者是“哇,姐你这么简单的都不会,算了让老弟我来教你吧。”每次面对弟弟的这些话,姐姐只是一笑置之。

然而,慢慢的,学校的课程开始紧张起来,弟弟也越来越发现自己做题开始不那么得心应手了,他安慰自己:“没事儿,以我的智商,这些只是意外。”可渐渐的,弟弟发现自己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前一看就懂的知识现在也变得非常难以理解。“不,这些只是意外,以我的智商怎么可能不会做这些题,肯定不是我的问题,对没错,肯定是老师的问题。”于是,弟弟开始将自己成绩的下降归结到老师的身上,他变得变本加厉,逃课,打架,晚上溜出去上网,一天天的堕落下去。他的成绩呢,也跟着他的堕落一落千丈,从刚进校的学校前20掉到了学校的倒数。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姐姐,已经慢慢地再向学校前一百靠近,要知道刚进校的时候,他的姐姐可几乎是最后一名啊。

终于,到了高三下学期的时候,在某件事情的影响下,弟弟觉得自己不能这样下去了,开始拼命学习,从最基本的知识学起,可是短短的一学期,真的太晚了。

最终高考的时候,弟弟勉勉强强过了一本线,上了一所二本院校,而姐姐呢,却考上了上海交大的金融系。

这个故事对我的震撼非常的巨大,因为这个小男孩,就是我,而这个姐姐也就是我的姐姐。我亲身经历了自己从一个教科书式的别人家的孩子跌落到了谷底甚至成为别人口中的反面教材的过程。也亲眼见证了我的姐姐从一个默默无闻平凡内向的小女生成长为学霸甚至学神的过程。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所谓天赋,并且能为天赋打分的话,我一定是接近满分,而我的姐姐,虽说不是零分,可也会是很低。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天壤之别,怎么能不让我怀疑人生。

类比《终身成长》的话,我大概就是里面的那种固定型思维模式,而我姐姐应该就是最典型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吧。

在动漫《我的英雄学院》里,当生活在那个几乎人人都有个性(个性,即超能力)的世界里却什么个性都没有的男主绿谷出久哭着问“正义的象征”欧尔麦特:“无个性也能成为英雄吗?”的时候,欧尔麦特有过两次回答,第一次是刚遇见出久的时候,看着毫无个性,毫无天赋的出九,他说:“无个性也能成为英雄这种话,我真的说不出口啊。”,第二次是和出久相处后发现出久如此执着如此拼命的之后,他说:“你问过我无个性能不能成为英雄,对不起,我之前错了,你一定,一定能成为英雄!”

就算没有天赋,也能成为英雄啊!

同样,就算你再有天赋,就算你再聪明,没有目标,不去拼搏,不去奋斗,也照样会和曾经的我一样最终堕入尘埃,碌碌无为啊。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给自己设立一个个目标,一道道难题,然后看着自己如何去攻克他们,看着自己如何成长吗。不然我们生而为人,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异。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太多的人以天赋为借口行庸碌懒惰之事了。你觉得自己尽力了?不,你只是懒惰久了,稍微努力一下就以为自己在拼命了。

《终身成长》读后感

叙事者五月共读书《终身成长》,怀着敬畏的心情读了美国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一书,发现自己是深陷固定思维之中了。

卡罗尔·德韦克把人的思维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它们体现了人在应对成功和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有这样的认知时,自身便会刻意回避困难,只挑选相对较为简单容易的事情做,同时害怕被评价,缺乏自信。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能力主要是通过后天培养的,他们不畏失败,认为失败只是自我成长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故而,这类人不但不畏挑战,反而会热情拥抱挑战,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评价中学习、进步,他们更注重如何激发自己的能力以做到更好。

对照两种思维模式反思自己,发现自己是较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害怕失败,回避失败,一旦失败,便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同时也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怕别人说自己失败,怕别人看见自己的失败,自己更是不敢面对失败。《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深深的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改变。既然已经清楚自己的情绪来源,就要学会“自救”,那就是学会培养成长型思维。

每天勤勤恳恳的人那么多,可真正做出成绩的人却寥寥可数。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在思维层面上,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于我而言,在遇到事情时,不是先入为主地认定自己这能力肯定做不好,“不给自己贴标签,不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沮丧,也准备好了去承担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相信原本存在的固定型思维会渐渐让位于成长型思维,思及此,内心激动澎湃,相信信念指导行为,行为衍生结果。《终身成长》,终生受益!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

终身成长不仅指孩子需要终身成长,父母更要学会放低姿态,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孩子一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健康状况都建立在与父母极积的、相互回应的、礼尚往来的基础之上。可以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上的信息如果有错,一定是“原件”出了错。要实现终身成长,首先得学会做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具有良的终身成长的心态,才能把握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其次,父母要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培养孩子终身成长。人生的维度是多样化的,我们要注重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应从过程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过程和动机培养孩子成长型心态。

《终身成长》读后感

说实话,我是在被逼迫的情况下才看这本书的。如果不是为了躲避罚款,我或许不会看这些絮絮叨叨的鸡汤文学。说来也可笑,我的这个出发点正好印证了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在本书中的.观点。一个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他总是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他会觉得好读书、读好书这件事情对自己来说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当他遇到某种诸如读书、学习之类的挑战的时候,他就会无可避免地在通过固定型思维模式把自己保护在舒适区,用一句“我看不进去书或者我学不进去”之类的话去逃避困难,避免去主动积极的接受挑战。

然而书中提到的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不然,我给这类人起了一个相当文雅的名字——“天生我材必有用”型。他们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养成的,他们面对困难的态度则是积极主动的、乐观坦然的去消灭它,直到达到自己心里预期的目标。提到拥有这类思维模式的人,除了书中列举的一些人之外,历史长河中凡是取得过巨大成就的人简直是不胜枚举。

如果非要举个例子,首先涌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楚汉争霸中的项羽和刘邦了。刘邦地痞无赖一个、出身卑微低贱,当项羽都已成为“西楚霸王”的时候,刘邦还不知道在哪里领兵厮混,没有人注意到他。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下,他却隐忍着改变着环境。他知人善任、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最终正是靠着这样的气魄和胆识才成就了大汉王朝长达四百多年之久的辉煌盛世。反观项羽,当他面对刘邦带领的异军突起的汉家军、当他听到乌江边浩浩汤汤的嘹亮铁蹄声、当他想到江东父老的那种期盼眼神时,他发出了一声无力回天的哀嚎,最终自刎乌江边。试想,如果项羽放下所谓的面子,如果他能在遇到挫折时奋勇向前,或许历史也就有可能会被改写吧。

纵观身边的好多人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混合物。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劣根性,要想彻底的跳出这种思维的框架需要时间和勇气,但这正是需要我们去改变和提高的地方。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让大脑运作起来,养成成长型思维的习惯,才能不断的有冲动和热情去接受挑战,在挑战中不断的去成长、去学习。

就我们现在这个年纪而言,20几岁正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关键时候。这个时候的我们可能更需要把回报看的轻一些,把付出看的重一些、把自己的劳累看的轻一些,把培养自己的乐趣看的重一些、把所谓的别人看你的眼光看的轻一些,把与人之间的有效合作看的重一些、把此刻的安乐享受看的轻一些,把此刻的拼搏和奋斗看的重一些、把金钱看的轻一些,把目标看的重一些,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我不敢说你一定就是成功人士,但我笃定你一定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

《终身成长》读后感

虽然书看了一半,但是恰好和自己的想法,和最近的现实来了共振,于是就有了此篇。书中,为方便区分,直接将思维分为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

nba总决赛,刚好落幕,大家思维中的冠军队勇士被不可扭转的击败了。然而,勇士之所以败北,向来是陷入固定思维了。其实,细心点就会发现,勇士被击败不是无迹可寻,因为其对手是猛龙队——这个常规赛就有过2次战胜勇士记录的球队。

别看不起nba的鱼腩球队,甚至是外籍球队。这同样是一种思维的固定。因为nba是职业球队,每个球员都有一颗总冠军的心,或许勇士的球员都有一种总冠军非我莫属的想当然了。人们总是忽视那些已然存在的,愿意相信自己想见的。常规赛0:2的战绩,居然还不足以让勇士打起精神,总决赛第一场(109:118)就翻车了。

好在知耻而后勇,第二场就扳下一城(109:104)。也许是胜利来的太快,人们还是倾向于冠军相的,何况对手只是一个外籍球队的首次总决赛。然而回到勇士主场的第三场,还能以109:123这样的比分输球,这时就该值得认清现实了。实力的差距。主场第四场勇士以105:92输掉比赛,总比分1:3落后。

只能说,这个勇士的败北是难以避免的了。若能从固定思维跳出,来年会有一番作为。而作为猛龙来说,就始终是典型的成长性思维。不会因为对手是总冠军,就固定思维,认为不如对手,第一场的胜利就是最好的下马威。初生牛犊不怕虎。

同样是篮球场上,我想起了投篮与盖帽。固定思维的人,会认为被盖帽,则是技不如人,丢脸的事。而成长思维的人,则是这样看待的:被盖帽,则是投篮途中的必经之路。没什么丢脸的,只是代表着还有改进的空间,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就是这种秉性,保持投篮,哪怕不进;保持投篮,哪怕被盖帽,也要保持投篮,就是这种责任感,自我发展,自我激励,不断前行。

这就是成长型思维了!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

《陪孩子终身成长》作者:樊登。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因为樊登本人。他所创办的“樊登读书会”被很多人所认知。

本书引用了很多国外知名亲子教育书籍中的论点与精华。不仅提到了怎样陪伴孩子成长,而且论述了父母自身如何进阶。

我们上一辈的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让孩子“长大”,也就完成了父母的使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替,现在这一代的父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如何让孩子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怎样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以及如何缓解父母自身的焦虑,本书,都给出了建议:

我们常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试问一下,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不是也会为了让孩子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许以条件?那么孩子的学习到底是为了这个“奖励”,还是学习本身。

我不否定“奖励”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家长本身要认清“奖励”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真正让孩子成长的,是孩子的“内驱力”,而不仅仅是外部激励。真正认识到,学习的乐趣,求知的喜悦,才是孩子终身成长的前提条件。

“价值感”和“归属感”让孩子愿意变得更好。每个人生来都有不同的角色,“子女”、“父母”、“同事”、“下级”,我们在每一个角色里,被人否定、排斥,都会让我们失落甚至自暴自弃。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的孩子亦是如此。

若孩子总是在比较中和讽刺下长大,他的自尊就会被触动,自信就会被打击。并且这种“无用”感也会被放大,直到伴随一生。

我们要学会如何点亮孩子心中的火焰,而不是浇灭他。当孩子拥有了价值感和自尊心时,他才会成为一个自律而又有自控力的人。

我们时常陷入舒适圈,而停止向前。规避困难,痛恨变化,这就是“固定思维”。而面对未来瞬息万变的时代,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更要培养孩子拥有“成长思维”。

不要过分纠结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过程中,汲取错误所带来的收获,才能拥有成长性思维。

作为父母,更应该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认清,学习的过程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另外,父母也要善待自己,积极的去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终身成长”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终身追求的目标。从我们自己开始改变,我相信,一个成长型父母,定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并将这种“爱”一直传承下去。

《终身成长》读后感

怀着敬畏的心情读了美国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一书,发现自己是深陷固定思维之中了。

卡罗尔·德韦克把人的思维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它们体现了人在应对成功和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有这样的认知时,自身便会刻意回避困难,只挑选相对较为简单容易的事情做,同时害怕被评价,缺乏自信。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能力主要是通过后天培养的,他们不畏失败,认为失败只是自我成长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故而,这类人不但不畏挑战,反而会热情拥抱挑战,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评价中学习、进步,他们更注重如何激发自己的能力以做到更好。

对照两种思维模式反思自己,发现自己是较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害怕失败,回避失败,一旦失败,便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同时也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怕别人说自己失败,怕别人看见自己的失败,自己更是不敢面对失败。《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深深的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改变。既然已经清楚自己的情绪来源,就要学会“自救”,那就是学会培养成长型思维。

每天勤勤恳恳的人那么多,可真正做出成绩的人却寥寥可数。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在思维层面上,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于我而言,在遇到事情时,不是先入为主地认定自己这能力肯定做不好,“不给自己贴标签,不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沮丧,也准备好了去承担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相信原本存在的固定型思维会渐渐让位于成长型思维,思及此,内心激动澎湃,相信信念指导行为,行为衍生结果。《终身成长》,终生受益!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

养育孩子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但需要父母倾注满满的爱去默默耕耘。书中提出的“无条件的爱”最值得人去深思。爱是一个孩子内在能量的来源,无条件的爱不需要“交换”和“威胁”,也只有无条件的爱才能给孩子带去信任、尊重和安全感。也许我们所有的父母都会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就是无条件的,但认真细想,其实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父母未必真正能做到无条件的爱。我们总是给孩子设置各种各样的目标,总是希望他们成长为我们心目中的“好孩子”,面对孩子的各种缺点或者离目标的差距,我们总是难以接受。然而,人无完人,父母应该勇于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掌握亲子安全边界,不断地发现孩子的亮点,学会心灵手巧地去修剪,让一棵小树苗逐渐地成长成一棵直直的大树。

《终身成长》读后感

过去两周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将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读完。这本书早在2019年就已购买,但一直安静地放在书柜,甚至连塑料膜都没有撕开。毕竟这类书不像文史类以及哲学类的书容易阅读,所以读这本书对自己来说也算是个不小的挑战。

说到读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读不下去”,在此,也分享一下自己近几年所总结的读书经验。很简单,只有两点:第一是读书要专一,不能东翻西阅,一本书没读完绝不看另外一本书(自己最多同时也只看两本非专业书,一本放在办公室,利用午睡前看十几分钟或者工作累了之后翻看一会儿,全当休息;一本放在包里或家里以便随时翻阅);第二是,看书要迅速突破全书的百分之三十,因为大多书籍都会有自己的内在结构,无论紧密与否,读书都不要太过拖沓,一本书的前百分之三十如果迟迟读不完,后面就很难推进,而且时间越久信心就越少。读《终身成长》也是一样,自己快速读完前一百页,剩下的两百页也就非常轻松地读完了。

言归正传,本书名曰终身成长,而内容其实就是让人们认识固定型和成长型两种思维模式,并教给读者如何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

所谓固定型思维模式,是指相信一切都是固定不可改变的,具有这类型思维模式的人总喜欢给自己或他人贴上诸如“天才”“聪明”“愚蠢”“漂亮”“丑陋”等非黑即白的标签,并且很难改变,往往使用一些“我/你/他(她)/他(她)们总是这样或那样”;“为什么别人针对的总是我?”一切都是命运”……等等词汇。

而所谓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更多的相信什么事都是可以改变的,也是可以变得更好,而前提是需要不断做出努力。哪怕是犯错也要从中学到经验,而不是抱怨他人或者过多的责怪自己。

说到固定型和成长型两种思维模式,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也是个二者并存。好比老人们常讲“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很多“神童”最终因为不再努力而泯然众人,同样也有很多小时侯资质平平却因后天的不断学习努力而有所成就,由此可见“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并不可取。 对于孩子无论多大无论现在如何,父母的态度就应该像《士兵突击》中那句话:“不抛弃,不放弃”,相信孩子可以改变,并且会变得更好。当然前提是作为父母也要改变,最理想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至于成长型思维的例子可以参见《了凡四训》也可以从动画片《哪吒》中找到答案,其中无论是“命由己造,福自己求”还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都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在此不再赘述。

接下来再讲一讲,为什么要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因为在宇宙中变化是唯一的不变,好花不常开,青春不常在,我们不能再用在学校时所获得的一张就业船票继续登上如今飞速向前的巨轮。即使我们有的人很聪明,但如果不继续学习而是不断透支自己的聪明,最终就会像无源之水一样,总会有枯竭之日。所以只有不断学习,建立成长型思维,锻炼大脑肌肉,才不会像电影《土拨鼠之日》主人公一样日复一日地过着“today is tomorrow ”的生活。

个人如此企业也是一样,一个企业依然需要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正如樊登在推荐语中所说“彼得·德鲁克说过一句名言:管理就是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人的善意。但是善意这个词显的太过笼统,究竟哪方面的善意,才是我们需要去激发的?最终我在《终身成长》中找到了一个接近答案的答案”。

最后,希望我们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经营企业,都摒弃固定型思维,慢慢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不要动辄将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一碗水看到底”式的贴上各类标签尤其是负面标签。所以将《终身成长》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有兴趣的可以阅读一下,没有时间的或者一时还没有信心读完纸质书的也可以听一下音频,毕竟对于改变、学习与成长,任何时候都不会太晚。

《终身成长》读后感

思维方式决定一切!

在听这本书时,我想到了听的另外一本书《百岁人生》。

80后的我们,如果有50%的机会能活到90岁,我们该怎么安排余下的人生?

00后的你们,如果有50%的.机会能活过100岁,你们会怎么安排余下的人生?

如果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没有终身成长的思维理念,我们不是活着,而只是在等待死亡。

整本书,都在说两种思维: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急于证明自己,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徘徊在自大和自卑之间,在乎结果,相信天赋,视失败为一种身份。

成长型思维:能正确看待自己和现状,能100%承担责任,分析为什么比结果重要,相信努力,视失败为一个行为。

从两种思维模式的表现可以看出,成长型思维的人更理性,能直面困难和挫折;而固定型思维的人更感性,不敢面对失败,抗压能力弱,经受不了打击。

我们就假设一下,如果对于一个有可能活到90岁的70后,两种思维的人如何来策划另外50%的生命时间。此时的70后,人已到中年,面对复杂多变的时代,原有能力已不足以满足未来持续的需求。

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觉得自己已经拥有的荣誉、地位、经历和能力不容挑战,不能接受和自己理念观念不一致的人和事,等待退休的休闲生活,躺在前半身的成果上坐吃山空,等待死亡那一天的来临。

成长型思维的人,会预测时代的变化和需求,努力学习新技能,虚心向年轻的人学习,拥抱改变,延长工作阶段,迭代知识和能力,拥有好奇心。脚踏云彩时,心如履平地,深陷泥潭时,气自高洁,活的丰满而富有生机。

任何时候我们都有一个权力是别人无法剥夺的:选择的权力。

所以,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和未来准备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终身成长》读后感

说到固化思维与成长思维,想到了之前学习到的一个点。有两种人,一种人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运气,一种人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

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努力的人会在之后越来越努力,因为他知道想要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就需要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是可以不用经过自己努力就能得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还有即使是很难的事情努力了才有希望成功,没有成功只能是说明自己还不够努力、方向错了或者自己现在还没有达到那个点。

而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偶然或运气的人在之后的行为处事上就不会有过多的努力,因为他认为所有的都是注定的,自己的成功只是运气好,却从来没想过经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获得成功。这种人所拥有的思维就是固化思维。而在拥有成长思维的人眼里,一切都是可变的,一切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使之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努力与方向,两者在向上走的路上是缺一不可的。有方向不努力,只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无论你想的有多好,方向多么明确又正确,若你不努力,不把它行动起来落地生根,那它也只是一个想法如无根之浮萍,没有根系提供养分迟早会飘散消失于世间。而若只是有努力没有方向,就像在海上没有方向航行的船只,虽然一直在行驶到岸的几率却微乎其微,或原地打转却不自知。

说到这个又想到了自己,在大学的时候知道自己与别人相比没有多少竞争力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做些改变,每次都做计划却往往没坚持几天又半途而废。典型的有方向不努力贪图一时的享乐,延迟满足的奖励物对我的强化不够战线又拉的太长也难怪会放弃。现在想想也是认知不足,若是能认识到长时努力所带来的好处就不会这么动力不足了。后来大三时是努力却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看到别人各种考证自己也去跟风,现在想想考的证都没什么用毕竟不是专业的。考的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现在又不做人事工作。现在是有一点方向了——学好英语达到流利说的程度,多看书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认知(提高认知真的可以少踩很多坑,这一点在生活中深有体会,想开了就知道自己很多事都是庸人自扰。)虽然方向还不是很明确,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也不是很清晰,但我现在最缺的就是行动力,行动起来方向就会越来越清晰,之后慢慢修正就可以了。

终身成长读后感

:固定型思维模式会限制人的成就,他会让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干扰信息,让人们不屑于努力,毁掉学习策略,也会让其他人变成审判者而非我们的同伴;而想达成重要成就都需要明确的关注点、全身心的努力、无穷无尽的策略,还有学习中的同伴,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够给予人们的,可以帮助人们发展能力并结出丰硕果实的原因。

艺术才能是天赋吗?并非所有的才能都是天赋,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给人们贴上肯定的标签带来的危险。作者在一研究中,那些能力被夸奖的学生中,有百分之四十的人谎报了成绩,而且都报高了,不难想像,在他们的心中,不完美是一件耻辱的事情,特别是当你被称作“有天赋”的时候,所以他们选择了撒谎。

那些被贴上否定标签的人呢?如果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充分运用和开发自己的大脑,他们的头脑中不会充满局限性的思维、归属感薄弱,也就不会担心其他人会来定义自己。

培养你的思维模式,即使被贴上否定的标签,依然可以掌控自己的学习。

《终身成长》读后感

虽然书看了一半,但是恰好和自己的想法,和最近的现实来了共振,于是就有了此篇。书中,为方便区分,直接将思维分为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

nba总决赛,刚好落幕,大家思维中的冠军队勇士被不可扭转的击败了。然而,勇士之所以败北,向来是陷入固定思维了。其实,细心点就会发现,勇士被击败不是无迹可寻,因为其对手是猛龙队——这个常规赛就有过2次战胜勇士记录的球队。

别看不起nba的鱼腩球队,甚至是外籍球队。这同样是一种思维的固定。因为nba是职业球队,每个球员都有一颗总冠军的心,或许勇士的球员都有一种总冠军非我莫属的想当然了。人们总是忽视那些已然存在的,愿意相信自己想见的。常规赛0:2的战绩,居然还不足以让勇士打起精神,总决赛第一场(109:118)就翻车了。

好在知耻而后勇,第二场就扳下一城(109:104)。也许是胜利来的太快,人们还是倾向于冠军相的,何况对手只是一个外籍球队的首次总决赛。然而回到勇士主场的第三场,还能以109:123这样的比分输球,这时就该值得认清现实了。实力的差距。主场第四场勇士以105:92输掉比赛,总比分1:3落后。

只能说,这个勇士的败北是难以避免的了。若能从固定思维跳出,来年会有一番作为。而作为猛龙来说,就始终是典型的成长性思维。不会因为对手是总冠军,就固定思维,认为不如对手,第一场的胜利就是最好的下马威。初生牛犊不怕虎。

同样是篮球场上,我想起了投篮与盖帽。固定思维的人,会认为被盖帽,则是技不如人,丢脸的事。而成长思维的人,则是这样看待的:被盖帽,则是投篮途中的必经之路。没什么丢脸的,只是代表着还有改进的'空间,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就是这种秉性,保持投篮,哪怕不进;保持投篮,哪怕被盖帽,也要保持投篮,就是这种责任感。

这就是成长型思维了!

《终身成长》读后感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这句话似乎一直无我无缘。书,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对于书我很少有过怀疑。可偏偏是这本《终身成长》让我品尝了一回怀疑的滋味。

作者卡罗尔·德韦克不愧是杰出的心理学家,她竟然提前预测到了会有一批像我这样不易改变的读者,因此她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向读者娓娓道来,她的话语像轻柔和煦的春风不断从我耳畔吹过。终于在第78页,当我看到“有一些老师宣扬并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注重的理念是: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拓展。一年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后进组和优秀组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自此,我的想法被春风化雨般的卡罗尔·德韦克改变了,我对成长型思维感兴趣起来,并且开始相信她。

终身成长读后感

工作后我的第一位领导曾对我说过,工作中努力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维模式、理清工作思路,不仅是工作中,生活中亦是。在看了《终身成长》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终身成长,指的是有终身成长性思维的重要性。

文中提到人们大脑中的思维模式有固定型和成长型,固定型思维下人们容易关注结果,在事情发生时会认为一切都无法改变;成长性思维下人们更注重过程的努力,认为事物在不断变化的。

很多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其实,追溯性格和态度的源头是思维模式在主导。文中提到的一个实例:一位应聘者准备报考研究院,她对自己充满信心,只报考了心仪的那一家,然而申请却被拒绝了,这位竞争者开始怀疑是这次竞争太激烈了,还是自己真的资质平庸?她已经对自己进行了裁决——你配不上这所研究院。后来,经过几番内心斗争,她给研究院打电话说:“我不是质疑您的决定,只是想问如果下次再申请,我该怎样改进,您能否给我一些反馈和建议。”研究院负责人对她的主动性颇为赏识,几天后答复同意接受她的申请,原来当时招生办拒绝也只是审阅疲劳后的一念之差。勇于尝试,不怕被拒绝,这就是成长性思维的很好反映。

《终身成长》的最后探讨通往成长性思维模式的历程,共分为四步,一是接受存在的固定性思维,二是观察分析触发固定性思维的原因,三是给情绪命名并时刻提醒自己,四是持续学习提高成长性思维。我对其中的第三步很感兴趣,当触发到固定性思维时,你可以叫它王二麻子又出现了,马大哈来找你了,看你怎么赶走它。我也把自己的这种情绪叫做“小黄牛”,每次它出现时总是很倔强,你推它一下它才动一下,有时可能也推不动。前段时间在跟进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走采购和报销流程,自己内心常常对此有些抗拒,所以拖拖沓沓了一个月,被客户各种催促,后来实在不想看见“小黄牛”把它拉走时,才发现其实各部门都挺配合,流程也没想象中那么繁杂。

每一次改变都是从接受现在的自己开始,希望能不断认识自己,做出一些调整,不断成长,进而内化为对自己有益的部分。

《终身成长》读后感

一个人与世界的关系跟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关系密切相关,所以亲子关系决定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而我们的思维模式是由父母决定。因此亲子中使用暴力会影响孩子一生。

第一,打孩子会使孩子肾上腺素积累,慢慢地会导致孩子长大后脾气爆燥,容易与人起冲突,在日后与人相处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恐吓威胁孩子,如不学习就没钱,不学习就会沦为乞丐等说法。这样孩子也许会因为恐惧而去学习,会成为一个乖孩子,可是会失去安全感而这种感觉会伴随他的一生有可能一生也无法跳出舒适区,习惯于安稳的工作,安定的收入,人生无法有长足的发展!

第三,冷暴力,让人最恐惧的莫过于冷暴力了。冷暴力常常的表现行为是,父母突然之间不理孩子了,孩子会求妈妈:“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结果是妈妈丝毫没有反应!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如果是一个感情充沛的人,都能体会到孩子的无助和愧疚,而为之落泪。对一个孩子来讲,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妈妈不理他,爸爸不要他,用冷暴力的方式欺负他,控制他,让他内疚。

书中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女士,她小时候很爱漂亮,奶奶送给她一条漂亮的牛仔裤,她特别兴奋,想马上穿上,而她爸爸说:“上学不能穿这条裤子。”她就跟爸爸讲:“我想穿”(女孩特别可怜地在表达自己的渴望。)她爸爸的做法是什么呢?他直接拿起剪刀,把牛仔裤彻底剪坏了。直到现在,每每想起这条牛仔裤,她都会难受得想哭。她工作后,第一个月挣的钱全部买了牛仔裤。牛仔裤都被整整齐齐地放在柜子里,她一次也没有穿过。这就是一个小孩子的报复方式。而这位女士在工作中也遇到了问题,只要工作谈判遇到讨论钱的问题就会变得异常敏感,充满了负面情绪,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不尊重知识,所以很容易就谈崩了。这是什么?这就是成长所带来的伤啊!

其实有很多大人认为是很正常的行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很残忍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妈妈把孩子心爱的物品丢掉而不留任何余地。小孩子没有能力反抗自己的父母,可是那一郂的伤就在心里定格,而这一种伤都会到潜意识当中去。长大后,遇到同样的事情就会激起内心的伤。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会沿用上一代父母的处理方式,因此也成为代际遗传了。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父母,也不要等自己的孩子来改,因为一个人的人生是自己的,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自己。如果你能改变,恶性循环可能从你开始变成良性循环,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会由此而改变。

养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所以大人要用对待生命体的态度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用对待机械体的方法来解决单个问题。陪伴孩子长大要帮助孩子树立人生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成长型心态。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呢?真正的爱是不需要交换的,不要用爱来做成绩的交换,守规矩的交换,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找到归属感。培养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内心充满力量。

价值感,没有人会自带价值感。价值感要在后天的陪伴中建立,在家庭生活中你要给孩子做事的机会,让孩子做家务或在其他家庭活动中当一个帮手,在这些过程给予肯定,对他们的动机、过程和贡献表示赞扬。这会让孩子渐渐形成价值感。

一个人的终身成长心态很重要,固定型心态的人做起事会很困难,原因在于他做事的目的不单纯,他只为了证明自己,而不单纯的做事,这就给自己带来了很重的负担和包袱。父母要与孩子有积极的语言互动,培养积极的心态,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给孩子评判,不断地对孩子提出结果上的要求,要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要看到他努力的过程,这样他就不会成为一个极度依赖名声、声望排行榜、收入水平、用这些来衡量自己的人。要教会孩子面对挫折,允许失误和失败,学会从挫折和失败中学习经验。让孩子明白在失败中学到的经验会成为成功的基础。在培养和帮助孩子的同时自己首先要学习和拥有终身成长心态。

关于如何面对孩子青春期叛逆的问题,书中给了我们三条实用的方法:

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保护孩子的安全。

第二条、和孩子建立情感的沟通。

第三条、分享父母的成长经历。讲一讲你当年有没有犯过错,有没有走过弯路,遇到挫折的时候是怎么思考,怎么战胜困难的。

在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要干预的事情其实不多了,父母只能耐心地等待孩子找到他的人生使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