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范文(18篇)

时间:2024-03-20 11:19:04 作者:梦幻泡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在教学前有整体把握,更好地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 步骤六:进行教学反馈,检查学生对小数的掌握程度,并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和补救。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大舞台》教案设计

课时: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读准生字的读音,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解题知意。

了解冰心的童年生活。

在这个“大舞台”上,冰心过着怎样的童年生活啊?

引导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这几件事。(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板书)。

全班交流。

齐读课题。

默读课文。

学生交流。

默读课文。

思考问题。

同时进行。

默读比赛。

全班交流。

由谈话内容引入本课的主题“大舞台”,自然亲切,便将学生带进课文。

从提问入手,让学生通读课文,明确“大舞台”的意思。

通过默读的记时比赛,培养学生默读课文的速度,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感悟真情。

总结全文。

谁愿意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你读出的感受?

在全班交流时,教师注意以下内容:

1、联系课文学习生字:蕊、茸、董、稚、聊、斤、辽。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读出感受。

提问:当你读这段时,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结:那就让作者童年美好的生活。

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怀着留念的心情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同桌互读。

全班交流。

感受。

练习朗读。

自读课文。

指名读文。

全班交流。

齐读课文。

同桌交流。

湘教版语文教案设计湘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树的故事》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天才谢尔西弗斯汀的绘本作品,原名《爱心树》,讲述了发生在一棵有求必应的树和一个贪求不厌的男孩身上的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赞颂了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就文本本身而言,更像是在描绘人和自然的关系。但我们这次面对的文本,是江江改写的。作者用孩子和树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揭示了一个爱的主题--这是一场以爱为名义的索取,以爱为名义的奉献:索取的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奉献的理所当然、心满意足。树奉献的那么多,要求的却那样少,正因为这慷慨无私的爱,人类社会才得以生生不息。所以,我们和孩子,都要学会对父母感恩,对哺育我们的自然感恩。知爱感恩,应该是这个文本活的灵魂。

[设计意图]:

爱的教育应该是感染和感动,而不是空洞地说教。男孩的一味索取在文本中显而易见,而“树”能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男孩,这到底基于一种怎样的感情,这是四年级的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因此,我认为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是在了解男孩一味索取的基础上,体会树对男孩那深沉、无私的爱。文章语言朴实无华,人物对话很多,这些对话表面上看又是那么的平平常常,波澜不惊。但,言为心声。只有帮助学生读好了那些对话,才能揣摩出人物的心声。因此本课时设计“以读为本”,通过“读”来悟情,明理。在悟情、明理的同时兼顾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力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

一、激发读文兴趣。

出示谢尔西弗斯汀绘本故事的首尾两幅图画,引导学生质疑。

二、发现文本表象。

1、初读课文,读准读通,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树与男孩之间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

引导学生归纳出孩子和树的“四要四给”线索图。

相机板书:男孩要钱要房子要船要歇脚。

树给果实给树枝给树干给树墩。

3、再读课文,交流感受。

1)男孩的自私。

找出关键的词句:两个“精光”,三次“索要”,三次“离开”。

2)大树的无私。

找到具体表现:三次“给”,给到只剩枯老的根。

4、学生自由质疑。读到这儿,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三、探寻文本内涵。

(一)走进树的世界,发现树甜蜜的爱。

为什么树能把自己的一切都给男孩?树和男孩之间有着一段怎样的感情?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小结:树枝粗壮,树叶繁茂,果实累累,这正是树最繁茂的时期。

3、“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玩”拓展说话。

春天,小男孩喜欢--。

夏天,小男孩喜欢--。

……。

4、小结:和树在一起,小男孩是那样快活,大树给有了孩子的陪伴,他也十分的幸福!

5、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读懂树的四“给”,体会树无私的爱。

1、指名朗读树与男孩的前三次对话。

2、想象树与男孩说话时的不同神情,自由试读。

3、相机指导为树的三次回答添上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

“对不起,我没有钱,”树想了想,高兴……地说:“但是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拿去卖。”

树毫不犹豫、不假思索……说:“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去盖房子。”

“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你可以开开心心地想划多远就多远。”树兴奋、大方爽快……地说。

4、从他们的话里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小结:随着时光的流逝,虽然男孩的年龄越来越大,能自食其力了,可他对树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丝毫不顾树的感受,也从不为树做点什么。而树呢?能为男孩付出,他是快乐的。

5、学生合作分角色表演读树与男孩的三组对话,读出树的慷慨无私。

重点揣摩树与男孩的第四次对话。

1、引导学生自主调整语序朗读树的话,反复揣摩树的无私。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这样解读的意图。

对比文中的说法,体会树尽管只剩下枯老的根了,可心里想的首先还是男孩。

2、小结:尽管树成了一截光秃秃的老树墩,可他心里想的还是男孩,他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奉献给男孩,他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抱歉,为自己的无法再给而难过。这是多么深沉而无私的爱啊!

3、师生分角色朗读树和男孩的第四次会面。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自主解读文本的空间,在这样的解读与重构中,感悟树的无私。】。

(三)扣住关键词句,体察树的“需要”。

课文里还有哪些像“热泪盈眶”这样表达树心情的词?

汇报:(喜出望外、雀跃万分)。

1、把这几个词放进句子里去读一读。

树说:“和我一起玩吧!”

树喜出望外,说:“和我一起玩吧!”

一个盛夏,男孩又回来了,树雀跃万分。

男孩坐了下来,树开心得热泪盈眶……。

2、通过前两句话对比读,理解“喜出望外”。

3、理解“雀跃万分”。

1)谈“雀跃万分”的含义。

2)同学们,你在什么情况下会雀跃万分呢?

3)见到男孩又回来了,树会雀跃万分地说……。

4、引读,体会树对男孩的盼望一次比一次强烈。

5、透过这些词,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树也需要爱。只要男孩陪着这棵老树墩坐一坐,只要一点点爱的表示,树都会开心得热泪盈眶。

6、亲爱的孩子,此时你就是那个男孩,坐在这个老树墩上,想起那棵曾经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大树,你有什么想说的?(课件再次出示故事首尾的画面)。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知爱感恩。

四、升华文本主旨。

1、在你的身边,谁最像这棵大树?你想对他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2、汇报,配乐展示(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让学生把写好的爱心卡贴在老树墩上)。

3、你们的这一颗颗心,一片片爱,让我想到了一句话(课件出示:让别人的生活因为你的存在而更加美好--茨巴尔)。

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改一改,把“你”改成“我”

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生读)。

让谁的生活因为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生大声回答)。

让父母的生活因为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让老师的生活因为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古井》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受到启迪,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独立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多种形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品读文本,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懂得古井为人们作出了贡献而不要报酬,从而体会乡亲们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并从中受到启迪。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古井和乡亲们高尚品格的部分。

教学难点。

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记下来。

课前准备:钢琴曲《秋日私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太阳奉献给我们温暖,大树奉献给我们清凉。

小草奉献给我们绿色……自然界的万物呀无时无刻在奉献着自己。我们村东头的那口古井又奉献给我们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古井》。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理清文章顺序。

2.交流初读感受。

课文按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每天都到古井取水——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古井给人的启示来叙述的。

三、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1.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轮读,纠正字音,注意“哺”“酬”“络绎”的读音。

2.在小组内合作记忆字形。

利用形声字的特点采用比较形近字的方式加强记忆,注意“暮”与“幕”“治”与“冶”的区别。

3.多种形式理解词语。

(1)借助词典理解:哺育、熹徽、络绎不绝、六旬、报酬、陶冶。

(2)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叮叮当当、湿漉漉、单薄。

4.指导书写。

把字写漂亮、写规范。

四、熟读课文。

检查读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听者可习惯性的评价,纠正错误。

把文章读准确,读通顺,并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幻灯片出示古井图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那口布满苔藓,历经风霜的古井,这就是让离开故乡多年的作家魂牵梦绕的古井。以至于20多年过去了,这位作家还经常这样深情回忆(幻灯片打出作家写的一段话)。

(设计意图:为后面的教学做一铺垫)。

师:古井具有如此魅力,你们想知道原因吗(想)那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6名学生分读课文。

提出上节课梳理出的问题:为什么写古井?

三,细读课文,把握重点。

默读课文,找出与问题有关的段落或句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勾出哪些是具体描写提供泉水的句子或段落,哪些是具体描写陶冶品格的句子或段落。

小组交流,汇报。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设计意图: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1.汇报勾画的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所汇报的内容.随学生汇报的次序引导理解以下句段:。

(1)“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他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他的儿女。”

a、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b、讨论:古井同母亲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c、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读出母亲对儿女的爱)。

(2)"每天从晨光熹微到夜幕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的从我家门前走过,桶儿丁丁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只只快乐的乡间小曲。门前的路总是湿漉漉的,总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a、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出:到古井这里取水的人很多。主要是从以下四方面看出来的。

从时间上看: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

从人数上看:取水的人“络绎不绝”(理解“络绎不绝”)。

从声音上看: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引导学生理解乡亲们伴着欢快的乡间小曲来取水的心情,指导朗读)。

从路面上看:总是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引导学生理解“春雨”的特点)。

b、这么多人到这里取水可能有什么用处呀(做饭,洗衣服,浇田,洗澡……)。

可见古井在乡亲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泛读这段话,生闭目想象画面.学生说说在老师的泛读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相继出示课本插图投影。

d、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自由读,展示读,齐读)。

(3)学生汇报陶冶品格的段落(课文的3,4,5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乡亲们淳朴,真挚的感情。

指导朗读乡亲们说的话,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a.(引导学生说出:无私奉献,感恩的心)。

b.拓展练习:。

当老人拿出钱给乡亲们的时候,乡亲们会怎么说呢?年轻人会说……假如你是帮老人取水的少先队员,当老人拿出礼物送到你手里时,你会对老人说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学习古井无求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c.再读读乡亲们说的话,读出乡亲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就是文中说的“多好的古井啊,……”(出示最后一段,引读)。

e.这段话对全文起了什么作用(总结)概括写出了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

f.讨论:作者是重点写了提供泉水还是陶冶品格(学生讨论,辩论)。

五、教师总结:我也同意大家的意见,作者把陶冶品格作为了写作重点,特别是重点写了那些同古井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乡亲们,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借古井赞扬了具有高尚品格的乡亲们。作者之所以写这口古井,就是因为它不只是一口能提供泉水的井,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精神,那就是——(生答:“无私奉献精神。”)正是它的奉献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乡亲,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让我们再次带着对古井的崇敬赞美之情再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两段。

六、深情激励。

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课文理解得非常深刻。我相信,那口古老的井体,那涓涓流淌的井水,定能与你们这纯洁晶莹的心灵融为一体,从你们的心泉里,一定会滚涌出不似古井而胜似古井的股股清泉!(出示古井图)。

下面让我们用一句话来表达对古井的喜爱赞美之情,好吗?

七、拓展延伸:。

1.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也有许多象古井一样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的人,你发现了吗说说他们平时是怎样做的。

2.画一画: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古井取水图”。

(以上练习任选一项)。

八、板书设计:。

古井哺育乡亲们无私奉献。

陶冶乡亲们帮助老人别无所求。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小英雄雨来》教案设计

一、按原文填空。

1.鬼子已经到树底下,伸手()住雨来的脚,往下一(),雨来就摔在地下。鬼子把他两只胳膊向背后一(),()起来,()回到屋里。

读了这段话,我觉得鬼子_________。

2.芦花开的时候,()的芦苇上好像盖上了一层()的白雪。风一吹,()的芦苇就()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的芦花里。

读了这些段话,我觉得芦花村。

[答案]。

1.追抓拉拧捆绑推推揉揉凶狠残暴。

2.黄绿厚厚鹅毛般飘飘悠悠柔软很美。

浙教版四年级语文《月球的自述》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增强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自述”等10个词语的意思。

3、能改变人称,用第三人称介绍月球的情况。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了课题,你想课文会向我们介绍月球的什么呢?

(先理解题目的意思:自述是月球自己讲述)猜猜月球自述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月球介绍了自己的哪些内容?

点名回答(介绍了月球的本质属性,自己的名字,月球的特点,月球的光亮,月球上的气象特点,月球上山峰的高和矿产的多以及矿产的珍稀等)。

自己再读课文,回忆课文介绍月球的内容。

三、听课文录音,学习生字。

听课文录音,找出生字新词。

自学生字,并汇报自学结果。

难读的字:述、穴、穆。

难写的字:穆、穴等。

同桌互读,找出对方读错的地方。

点名读—全班读。

学生自己练习,再点名介绍,有说得不好不对的地方请其他学生更正。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请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点名回答(主要介绍月球的本质属性及它的名字)。

有什么问题吗?有问题的请其他学生解答。

读这一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

抄写有关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复习生字新词。

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谁能用第三人称介绍月球。

二、学习第2——7自然段。

请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自己去学习,弄清这个自然段的问题,到时候请你给大家介绍这个自然段。

教师随机进行学习各自然段。

抓住“约、达、近”等词,引导学生比较句子,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1)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000公里。

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000公里。

(2)最高的山峰达9000米,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最高的山峰9000米,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3)人们发现这儿有近60种矿产。

人们发现这儿有60种矿产。

抓住“因而”一词,体会词语的作用(因而是一个连词,表示结果)理解句子前后的关系,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严密性。

用“,因而”的句式,回答课后练习第3题中的问题。

三、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月球还知道什么?有问题的可以同学交流,进行解答。

四、布置作业 。

完成课堂作业 本中的作业 。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2、通过比较、做游戏等,复习巩固生字词,增加语言积累。

3、通过仿说,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并鼓励学生说完整话,激发学生乐说的热情。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诵和背诵古诗,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比较形近的字和复习学过的字的偏旁。

教学难点:

读句说句。

教学准备:

字母卡片,相关的汉字卡片,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总65。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2、通过比较、做游戏等,复习巩固生字词,增加语言积累。

二、教学重点:比较形近的字和复习学过的.字的偏旁。

三、教学难点:读句说句。

四、教学过程:

(一)、我会连。

1、谈话激趣: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到语文园地,里面有许多游览区,咱们先来到我会连这个游览区,谁连得又快又对,我就把五角星送给谁。

2、开火车读准、,、,、,、。(重点指导读准鼻音和边音)。

3、在字母下面出示汉字,指导连线。

(1)学生自己连一连。

(2)同桌对一对,连得不一致的请教生字表,教师巡视。

(3)连错的同学哪个字连错了,请小朋友帮忙,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

4、做找朋友的游戏,巩固汉字的读音。

(1)师生合作。(出示相关的汉字)。

(2)学生与学生合作。(在同桌或四人小组进行)。

(二)、读读比比。

1、谈话激趣:请你先读一读,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秘密?

2、学生边读边观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3、比较形近字的差异,练习说完整话。

(1)共同完成了子、十叶音形义的比较,再分别组词。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其余部分。

(3)小组派代表,自选一组读读、比比、说说,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5、出示这些汉字组成的词,全班齐读。

(三)、我会找。

2、同桌分工,帮图上的小朋友捡苹果。(每人先找同一个偏旁的字做上记号,再相互检查,找其它字。)。

3、同桌展示找的苹果,并读一读。

4、读字。把10个红苹果贴在果树上,学生做摘苹果游戏,带读生字。(配读儿歌:秋天到,秋天到,果园里真热闹,苹果红,苹果香,小朋友们摘果忙)。

五、作业布置:回家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六、板书设计:一棵苹果树。

第二课时。

总6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仿说,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并鼓励学生说完整话,激发学生乐说的热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诵和背诵古诗,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比较形近的字和复习学过的字的偏旁。

三、教学难点:读句说句。

四、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2、出示词语,学生自己练读,四人小组互读,教师巡视。

3、做过桥夺红旗的游戏。

(1)指名过桥。(一人读一排词语)。

(2)四人小组接力过桥。(两排词语)。

(3)男女接力比赛过桥。(所有的词语)。

(二)、读读说说。

1、谈话激趣:过了独木桥,我们又来到我会读读说说游览区。让我们读什么?说什么呢?(让学生自己发现)。

2、读句子。学生练读,指名读。

3、引导学生认识什么地方有什么的句型。

(1)问:第一句讲什么?(我家门口)有什么呢?(一棵小树)。

(2)请同学把第二句的什么地方用波浪线画出来,用横线把有什么画出来。

(3)指导读句子。用声音的轻重、长短读出什么地方有什么。

4、练习说话。

(1)把第一、二句变一变、说一说。

(2)把第三句补充完整:屋子里有()。(指导用准数量词)。

(3)扩展练习。

(三)、读读背背。

1、看图,说说这只公鸡美吗?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2、读古诗《画鸡》。

(1)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四人小组互相读一读。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5)小组范读,男女生比赛读。

3、背诵古诗。

4、表演朗诵。

挑战题:补充句子。

()有()。

()有(),有(),还有()。

五、作业布置:回家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六、板书设计:()有()。

七、课后反思:

浙教版四年级语文《月球的自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18个词语。

2、知道月球的有关特点,激发学生了解月球的愿望。

3、学会读懂说明文的方法去学习本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趣味揭题、奠定情感基础。

1、猜谜引入:师说谜语,猜猜我是谁?

谜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有时挂在山头,有时挂在树梢。

(猜出谜语后出示月球的图片,以激发情感。)。

2、那我就是--月亮姐姐,你们还管我叫什么?

3、月亮姐姐很想跟你们交朋友,你们想想跟月亮姐姐交朋友呢?

那就先听月亮姐姐作一个自我介绍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谁能听懂月亮姐姐的话,就与谁交朋友。

师范读(即自述)。

2、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交流课文大意。

三、进入情境,深入学习。

(交流学习策略)。

2、再读读文,看课文写了哪些有关月球的知识?

3、选一方面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是小组合作学习。

4、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品读重点词句,贯穿感情朗读。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名字多---人类喜欢月球(读出喜爱)。

(2)体积小,距离远(通过比较体会“只有”“平均”等词用得准确)。

(3)光亮,相当于一面镜子。

(4)气象情况:无空气,无水。

(这样的气候条件会造成怎样的结果?)。

得出:无风云雨雪,声间传播、温差等。

(5)山峰高(通过比较句子体会用词准确)。

(6)中国人民愿望(喜欢月球,登上月球)。

四、创设情境转述:(多媒体展示月球)。

1、想不想把这个新朋友介绍给别人呢? (各自准备转述)。

2、同桌或小组交流,可以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交流,也可全面交流。

3、汇报。

五、拓展知识。

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球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大家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能更多地了解月亮姐姐?

六、“假想旅行”语言实践,升华情感。

2、准备好了东西,现在请朋友们闭上眼睛,月亮姐姐带你们乘上“神舟8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配上声音过一会儿)。

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在那里的生活是怎样的?

七、激情总结:

1、是啊,月球上有无穷的奥秘在等待着人类去探索,更等待着深爱着她的中国客人去探索。在旅行即将结束的时候,大家一家有许多心里话要跟月亮姐姐说,现在就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书上吧!

2、交流。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祁黄羊》教案设计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诱疑导读,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祁黄羊》,请齐读课题。

2、在以前的课上,我们认识了很多历史人物,比如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祁黄羊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说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吗?(板书: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3、课文是如何来写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祁黄羊和晋悼公的对话,一起通过他们的声音来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研读对话,感悟精神。

(一)学习“外举不避仇”

1、课文哪几节是讲“外举不避仇”呢?(3—7小节)。

指名读晋悼公的话。

思考:从悼公的话语中,你听出了什么?(悼公对祁黄羊非常信任、重用、这次举荐很重要)。

指导朗读。 。

学生评价:你认为她读得怎样?你来试试。

4、对于主公的意外,祁黄羊如何回答的呢?

自己反复读读这段话,从祁黄羊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是的,看似平淡的语言里面却看出祁黄羊宽大的胸怀呀!)。

谁再替祁黄羊读一读这一段。

5、如果你是祁黄羊的亲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如果解狐得知祁黄羊推荐他,又会怎么想、怎么说?

6、分解色朗读3—7小节(同组内组长分工,一会进行比赛)。

(二)学习“内举不避亲”                           。

过渡:请同学们用学习“外举不避仇”这部分的方法,自学“外举不避亲”。

1、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指导)。

(1)他为什么不先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呢?(祁黄羊只看中可以担当此重任的人,在他的心目中,解狐比祁午更适合担任中军尉)。

那个词语体现了这一点?(只有)。

学生练说。

3,通过十一自然段你读出了什么?(大公无私……)。

哪些词语能体现呢?再读读就会发现。(不能不、压根儿、只是想…)。

在举荐人选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国家的兴亡、安危)。

平静的语气,映射着他一颗爱国的心。

4、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第12小节。

2、此时此刻,你想对祁黄羊说些什么?让我们夸夸祁黄羊:

小结:同学们,一个强盛的民族,一个进步的国家,一刻也不能没有祁黄羊这样的大公无私的人,回去把这则感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让更多的人记住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受到感动。

板书:                  。

9、祁黄羊。

外举不避仇     。

出以公心。

内举不避亲。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大舞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两个生字,学会七个生字,理解“童稚、聊天”等词语的意思。

2.读课文,了解在课文中童年的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又过着怎样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时饱含的情感,体会童年的大舞台对冰心一生的重要影响。

4.从文中受到感染,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既注意观察,又用心思考。

5.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相关练习。

教学重点:

了解冰心童年生活中的“大舞台”指的是什么,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在这个童年的大舞台上生活的怎样。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时饱含的情感,体会童年的大舞台对冰心一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了解了冰心奶奶的许多作品,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冰心,看看冰心奶奶在童年的舞台上是如何演绎的吧!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指名读一读,纠正字音。

花蕊、茸毛、古董、童稚、聊天、辽阔、

奔游、欢畅、莫名其妙、绘声绘色。

(1)“老么古董花”是当地对白头翁花的称呼,读时要快些,口语化些。

(2)“号”是多音字,读四声。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冰心童年的“大舞台”指的是什么?

2.交流汇报。

冰心童年的“大舞台”指的是营房、旗台、炮台、码头和周围的海边、山上。

四、课堂小结:

海上的风光和海上的人,吸引了冰心,使她成了个关不住的孩子。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冰心一起感受欢畅和自由。

五、书写生字,重点指导:

稚:左右结构,“禾字旁”。

聊:写时要注意右半边“卯”字的写法,避免写的过于宽扁。

斤:可以和“斥”对比记忆。

茸:不容易写端正,要注意最后一笔的写法。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了解冰心的童年生活。

师:回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大舞台”到底指的是什么?

师:在这个“大舞台”上,冰心过着怎样的童年生活啊?

出示: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事?

引导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这几件事。(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板书)。

二、引读课文,感悟真情。

1.是啊,作者的童年生活真是非富多彩,真让人羡慕----你最喜欢哪种生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朗读,通过读的方式,告诉大家你独特的感受。

谁愿意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你读出的感受?

2.全班交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读出感受。

阅读二至七自然段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边读边勾画出能反映童年的冰心的内心情感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

(1)喜欢到山上采摘野花。

体会冰心的快乐、自由。

(2)喜欢去海边看潮起潮落。

(播放大海潮起潮落的视频资料,感受大海的亲切与伟大。)。

(3)喜欢听海军军营里休息的号声。

指导朗读(悲伤的、深情地)。

(4)喜欢听水兵们讲故事。

播放水兵遇到大风浪的图像资料。

请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讲水兵遇到大风浪时的情形。

(5)喜欢和打鱼人聊天。

朗读这一段。(惊奇的、赞叹的)。

师:山上的野花,海上的风光,海上的人,吸引着冰心,使她成了一个关不住的孩子。所以,童年的生活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到了晚年,她是怎样回忆这段往事的?在课文里找出这个内容,并读一读。

提问:当你读这段时,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结:那就让作者童年美好的生活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怀着留恋的心情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四、课外延伸,总结全文。

联系课文想一想,哪些感受是你和作者一样的,哪些经历是作者没有过的。

师:同学们,想把自己的童年往事写下来告诉冰心奶奶吗?(日记)。

由谈话内容引入本课的主题“大舞台”,自然亲切,便将学生带进课文。

从提问入手,让学生通读课文,明确“大舞台”的意思。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和独特的感受,并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这样设计是想打通阅读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进行思考,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小英雄雨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

2、初步掌握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并试着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

掌握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并学会运用。

一、明确定义。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出示:小英雄雨来(齐读)。

2、这是一个短篇小说,第一次读我整整读了――16分58秒,我一翻竟然有――十页半,再一数,有3258个字!

你想说?

过渡。

(这么长的文章可怎么学啊?)这节课我就教给你们一个妙招,板书:概括小标题,咱们给长文瘦瘦身。

二、习得方法。

(一)概括法。

2、一个词:了不起,这么长的一段,你把它瘦身成一句话。还能继续吗?

学生说,(游泳技高/雨来游泳)出示:表格一小标题。

3、回顾方法:这第一个妙招就是把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再从中提炼――(关键词或者重要信息)。

出示(概括法:根据各部分主要内容概括小标题)。

(二)引用法。

出示本段标记人物语言。

2、复习:谁来给这部分瘦瘦身?(雨来上夜校)。

评价语:“()概括法”真有效,瘦身效果明显。

3、发现:不过,我觉得这样也行――放大“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你有什么发现吗?猜猜我选这句的原因?

引导:(联系上下文来思考,会学习,其实…)雨来上夜校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爱自己的.祖国”

出示:小标题。

小结:你瞧,抓住文中的一句话来引用,也是概括小标题的一种方法。

这个妙招就叫板书:引用法。

(虽然是我发明的,但是是你说出来的,就叫他――板书:引用法。)。

(三)积累运用。

1、小组合作:现在就让我们运用这两种方法给后面的部分瘦瘦身。四个人为一组,完成学习单。出示:方法和表格示范(随机巡视引导学生说说理由组长汇报补充)。

2、交流汇报。

预设:游泳技高、夜校读书、掩护大叔、勇斗鬼子、河沿枪声(宁死不屈)、雨来脱险(机智逃生)。

“雨来耍水”,“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把缸挪回原地”,“什么也没看见”,“有志不在年高”,“雨来没有死”。

生:汇报展台展示(有补充吗)。

3、适当修正。

出示:适当修正。

(四)串讲全文。

师小结:怎么样?佩服自己吧!给自己掌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教案设计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自学法、讲授法、观察法。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教材录音带、幻灯片、挂图。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习课文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四、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板书设计:

2长城。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母鸡》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母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通过作家笔下的小动物们,给我们生命的感动,那就是爱,尤其是母爱。母爱,伟大;母爱,就在身边,一点也不遥远。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母鸡的行为中,感受母性的爱,并感悟母爱的厚重。

(2)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播放课前录制好的班级同学玩《老鹰捉小鸡》的录像。)。

提问:1、游戏中有几种角色。2、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同桌相互谈谈自己当时心里最期望的是什么?3、点名发言,并探讨母鸡、小鸡和老鹰和观众(看客)这几种角色当时最大的期望。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将你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清楚的语句写到笔记本上。

2、将你读课文的理解和疑惑写在行间空白处。

3、将你觉得精美的语句或者段落画上横线。

【读书,并将有效的思考,呈现成文字,才能从散乱的思维灵光中找到进入文本的路径。】。

三、精读课文。

(一)概括课文: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皆可。

1、从你自己的角度,来概括课文,你读到一只怎样的母鸡?

2、从小鸡的角度,来概括课文,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从作者老舍的角度,来概括课文,我写了一只怎样的母鸡?

(二)朗读课文:专研一个板块,并记下笔记。

1、可以是你划下的不懂的部分;

2、也可以是你最欣赏的部分。

(三)黑板论坛:说出心中的疑惑,展示思维的成果。

1、将黑板分为两栏:左手边为问题栏,右手边为展示栏。

2、采取有奖竟答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尊重不同的理解。

3、展示栏的思维成果由当事人作为小老师来与大家交流,并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深入追问,深度碰撞,引导学生抓住母鸡的行为变化,追问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来感受作为母亲的舍得之间的选择,感悟母爱的厚重。

(四)朗读课文:融入感情。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带着你的理解,读出有声音的文字。

(五)默读课文:老舍对母鸡的爱?恨?

1、先写恨,哪些是恨的体现?

2、后写爱,哪些是爱的体现?

3、先写恨,后写爱,为什么?

【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四、课堂作业。

仔细回忆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动物身上,有令你感动的母性的行为和力量,用表格的方式作笔记。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相关课件等。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快乐】同学们,快乐经常萦绕在我们的周围,什么时候你觉得特别快乐呢?

二、初读感知,用“心灵”体会。

三、精读品味,抓“意外”品读。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小男孩却两次让保罗感到意外,最终让他明白“给予是快乐的”道理。

品读第一次“意外”

【课件出示:句子】

保罗想到的是“得到”,而男孩想到的却是“给予”,这是他们两人想法不同的根本所在。试着读读这几句话,把这种强烈的反差读出来。

品读第二次“意外”

【课件出示:这一次,男孩又让保罗吃惊了,保罗是怎么想的呢?而小男孩呢?】

保罗以为男孩想到的是自己,而男孩想到的却是他人。

车子开到了男孩门口,小男孩背出了他腿有残疾的弟弟,对他许下了……

【课件出示:句子】

反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课文中谁把什么给予谁感受到了快乐?】

四、课后总结,感悟升华。

保罗为这一对兄弟感动了,他把小弟弟抱进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在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五、快乐作业:【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24给予是快乐的

男孩保罗

给予得到

他人自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3个,积累词语13个,句子2句。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发挥想象,体会母亲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

4、使学生懂得:当别人遇到困难、危险时,要尽自己的力量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海边的渔民以出海打渔为生,但出海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那天“月黑风高”,渔船就会被掀翻!

学习词语:月黑风高。

2、在这种“紧急关头”,船员发出求救“信号”,村民们就会进行“海中救援”!

学习生字:关信。

出示:7海中救援(读)。

二、自学课文。

1、按要求自学生字、词语、课文。

2、交流检查。

(1)读词语:划艇搏斗懈怠欢欣鼓舞精疲力竭抵达载哀求依靠吻筒。

指导——搏、艇、懈的字型。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指导载的笔顺、部首。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3)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村民们是怎样进行海中救援的,在救援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感人的事情?

三、深入学习、加强理解。

交流反馈:

(1)村民们进行了几次救援?

(2)哪几小节写的是第一次救援?哪几小节写的是第二次救援?

请学生分别读一读。

(3)在救援的过程中,救援队遇到了哪些困难?村民们是怎样帮助解决的?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4)出示句子:

“妈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别人去!’那会怎么样?妈妈,我们不能让那些留在海里的人无助地死去。”汉斯吻了吻母亲,加入救援队,消失在黑暗中。

(读,说说为什么感动。)。

(5)读课文最后一节的第一句话。

对汉斯的母亲来说,为什么那一小时,比永久还永久?

请你想象一下,这位母亲焦急地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她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说话训练)。

(6)读课文最后一节的2、3、4句话,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7)集体读全文。

四、生字巩固。

1、游戏巩固生字。

2、指导写字:艇、懈、载。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教学设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情分析。

四(2)班共有学生75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大部分学生性格开朗,学习兴趣浓厚,乐于参加各项活动。在语文学习方面,本班两极分化比较明显:优秀生平时比较乐于表达,善于交流,知识掌握牢固;个别孩子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后进生上课好动,课后拖欠作业,学习质量不高。考虑到四年级是小学阶段非常关键的一个学年,本学期仍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与兴趣的培养,加强硬笔书法的练习,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材分析。

(一)基本结构。

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二)教材特点。

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它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2)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和整合。

(3)单元学习活动的贯通和整合。

2.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教学设计

一、找准切入点。

我认为,每一篇课文都存在一个窗口,可以让读者由此进入文本的深处,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在设计时,我扣住“难过”“惭愧”这两个表示作者抱母亲时内心感受的词语引发探究:“我”为什么难过?为什么愧疚?进而探究母亲的“力大无穷”,一指母亲肩上的重担,二指生活的重担。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再三斟酌,感悟母亲的艰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认真解读文本后,我认为文章的作者不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而感动,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不知道而愧疚、难过。试上时,我发现,孩子记忆中父母的关爱几乎都是自己生病了的事,因为太过深刻,可这毕竟是偶发事件。事实上,父母的关爱更多的则在平时的点滴。所以,在课堂最后,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中父母的哪些关爱是我们根本没在意,甚至都不知道?唤起学生记忆中那些被遗忘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现在应当每天及时发现爱、回报爱,这些是为了将来在父母老去的时候能少一点难过、少一点愧疚。这样“大问题大空间”的设计,相信学生的回答就不仅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二、彰显语文味。

语文课就是朗读、感悟、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说一段好话,写一篇好文。首先是朗读能力的训练,好的朗读就是说话,文章就是作者内心想说的话,我们的朗读就是在替作者说生活中的话。课堂上,我分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在朗读我记忆中的母亲那一段的时候,先是在理解“肩上的重担”时,读出重,接着在感受了母亲“生活的重担”后读出艰辛,最后在读完母亲那句“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之后再读那段话,读出母亲的无私,而作为儿女,却应该是时刻刻铭记在心。通过这样有坡度的朗读,带领孩子们逐步走进文本深处,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并且融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再表现出来。其实是感悟与对话,好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由内而外的互动,教师是智慧的点拨,点燃唤醒学生,触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有话说,想表达,会表达。比如在最后回忆父母的恩情时,我把说话的时间留给孩子,适当点拨“此刻,当你回忆起这些,你的心情如何?”“父母对你如此呵护,可你却…”,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大胆表达出来。

其实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并非如此,为了寻求亮点,我最初在翻山越岭这个“翻”字上做了点文章,因为“翻”在说文解字中,左边的“番”是多次反复的意思,而右边的“羽”是鸟儿的翅膀,“翻”字的意思是鸟儿多次拍打翅膀飞翔。课堂上我用鸟来比喻母亲,双翼的重担凸显母亲翻山越岭的艰辛。但是课上下来发现,孩子们印象最深的变成了这只鸟儿,语文失去了它的本真,所以最终只选择了它“反复、多次”这一层面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朗读训练还应该落实得更扎实些,时间关系,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批评指正。

沪教版四年级《我》教案设计

1借助字典,认识不识的字,读通课文。

2阅读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

3试着画出庆典所在位置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揭示课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这就是开国大典。

2板书课题,齐读。

3理解“开国、大典”之意。(建立新的国家;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随机纠正读音,学习生字。

2交流自己读资料的体会。

3展示自己画的平面图,小组读第2节讨论。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己读读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哪个场面令你很激动?

2交流读课文片段,要求读好。

教师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入引语,并随机板书:

入场。

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3默读课文,找到与标题相应的小节。

交流。(1~4;5~10;11~13;14~15)。

4小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记叙了这四个场面。引读。

我们先来读读开国大典进行时的盛况--“典礼”和“阅兵式”。

四重点研读,简要复述。

1开国大典包含了这些议程,出示: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政府成立。

()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礼炮响起来。

()下午三时正,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毛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阅兵式开始。

默读课文5~10节,按顺序圈出有关词语。

2讨论。(2365147)。

3加上必要的连接词,简要复述。

同桌复述;交流。

4引读有关片段。

5小结。

师:每一项议程的进行,都有激动人心的场面。因为那是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五品词品句,感悟“隆重、规模宏大”。

1观看资料片,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2小组自学。

要求:自选一个场面描写的内容。

读读有关小节,圈出重点词。

小组配合有感情的朗读。

3交流。

随机出示有关句子:(抓重点词理解,指导诵读)。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使全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着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象海上的波浪。

4小结:这些句子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热烈气氛,突出了庆典的庄严、隆重、规模宏大的盛况,表达了群众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之情、热爱之情。

5引读,读出感情。

6如果你是一位参加开国大典的新闻记者,请将开国大典的过程写成一份通讯稿。

提示:客观地进行过程叙述。

简要的进行场面描写。

学生习作。

交流。

7小结。

四年级《猫》教案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出来的。

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人爱猫,猫爱人”这一情感主线。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与猫之间的感情。

一、复习导入。

本篇课文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猫的哪些内容?

二、剖析“古怪”

(1)猫的性格古怪,主要表现在: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2)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3)有时(胆小),有时(勇猛)。

2、作者是怎样写出猫“古怪”的性格特点的。

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了猫“古怪”的性格特点。

(1)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2)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用“任凭……也不……”说句子。

(3)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提问:“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感受10秒钟“屏息凝视”,交流感受。

(4)学生个人展示: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猫温柔可亲又有哪些具体事例?品味: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5)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6)回顾课文第一部分脉络。

三、体悟“情感”

作者详写猫的老实、尽职、温柔可亲、勇猛,略写猫的贪玩、一声不出、胆小。

原因:作者爱猫,就把猫的长处写得详细。

四、体会满月小猫的可爱。

1.找出第二部分中心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2.品味:“更”

3.在课文里找找,哪些词语本来是用在小朋友身上,现在却用到小猫身上了。

五、再次体悟“情感”

1、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就发现了作者特别喜爱这只猫,你能举出哪些例子说一说?

2、老舍先生非常喜爱猫,那么,猫对主人有没有感情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