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期单元教案(精选23篇)

时间:2023-12-08 16:52:44 作者:紫衣梦

五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注重活动设计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五年级教师制定的优秀教案,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指导。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一、谈话导入。

二、播放情景朗读课文。

三、提出自学要求。

1.学生默读思考: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个部分?说说为什么?准备好以后,说给你的伙伴听听(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注,以便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

(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四、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冀中的地道战。

产生式样大洞、气孔顽强斗志打击敌人无穷无尽特点联络自己的智慧。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会认本单元生字词,会正确书写,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对字词要“会读,会写,会说,会用”。

乐学善思办法。

运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组内交流,由小组长组织解决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并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梳理。

2.组长汇报。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教师点拨。

1.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轮读,要求读准字音,并能组成词语。

蟒壑矫鸿淀阑疆吾策坠镀烬婉辰挝缅。

卉榕乔傣蚀。

2.个别字正音,多音字。

1.采用听写的形式,组内两人互批,成绩汇报组长。

橘柚树陡峭消逝朦胧倾泻黄鹂藤椅沉淀暖气楼阁啼叫。

2.组长汇报成绩,记录员做为记录。

3.奖励前三组。

4.教师点拨形近字的区别,理解:缀满、坠满。

每人答一份试卷,时间是五分钟,小组串批,统计成绩。

1.看拼音写汉字。

2.辩字组词。

3.写出下列各词的近、反义词。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斗兽场、奴隶、残杀、连滚带爬”等词语;进一步把握剧本的特点;对奴隶制社会及斯巴达克起义有所了解。

2、分角色朗读课文,从罗马贵族的残忍与斯巴达克的英雄气概两方面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了解人物的内心的方法。

3、感受奴隶们的悲惨命运,感悟斯巴达克勇武、富于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

分角色朗读课文,从罗马贵族的残忍与斯巴达克的英雄气概两方面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了解人物的内心的方法。

感受奴隶们的悲惨命运,感悟斯巴达克勇武、富于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

老师:课件、上网了解故事背景和斯巴达克的有关内容。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资料并了解斯巴达克。

1、介绍背景。

师:两千多年前,罗马是奴隶制社会。罗马人征服别的国家,就把当地居民变成奴隶。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主人的财产和商品,没有任何权利,连子女也属于主人。奴隶不受法律的保护,奴隶主可以任意杀死自己的奴隶而不犯罪。

在罗马城里有斗兽场,(媒体出示图片)所谓“斗兽场”是一种专供奴隶角斗手或野兽角斗的特种竞技场。奴隶主让奴隶带着脚镣做各种苦役,把壮最骁勇的挑出来做“角斗手”,放在斗兽场里强迫他们相互角斗或是同野兽搏斗,供奴隶主娱乐。这种角斗极其野蛮残酷,角斗结果“角斗手”全部死亡或留下最后一个人。

说明。

由于课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距离学生非常遥远。因此,在学习课文前有必要将故事的背景向学生作一下介绍。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奴隶”、“斗兽场”有所了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认识奴隶起义的必然性,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媒体出示课题)。

3、质疑。

1、师:默读课文,一要把课文读正确,二要注意这是一个课本剧,边读边思考它的写作形式有哪些特点。

2、交流指导学生读准“栅栏”、“俘虏”的读音。

3、师小结:一般在开头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布景等,然后写人物的对话。括号里是对人物动作、语气、神态的描写,在读时要联系起来阅读与思考,展开想象,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师:剧中主要写了哪两类人?(一类是斯巴达克和其他奴隶;还有一类是贵族,包括司令官、贵夫人和许多观看的贵族男女。)。

板书:贵族斯巴达克。

5、师:再轻声读课文,思考:这个课文剧主要写了什么事呢?

(媒体出示)贵族们在斗兽场看(),还看(),结果()。

6、交流。

说明。

学生之前也曾接触过独幕剧,通过初读,一是引导学生复习剧本的特点,从而指导这类课文的学习方法;二是帮助学生梳理剧本的脉络,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1、师:斯巴达克和贵族各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文中找找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2、交流对斯巴达克的印象。

(1)(媒体出示句子)。

弟兄们,我们都是一样的人,是不是?

奴隶?不!罗马人不是我们的主人,是我们的仇人!

我们要报仇!要把他们杀死!弟兄们!一齐来反抗!

弟兄们!动手!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

(2)师:斯巴达克说“拿我们不当人”,说这话时的神态是怎样的?(“咬着牙,狠狠地说”的)。

(3)师:从他的语言、神态可以看出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奴隶主的仇恨,对自己所处的奴隶地位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他对奴隶主的刻骨的仇恨。

板书:反抗。

勇武、富于反抗精神。

通过品读体会斯巴达克对贵族的恨和勇于反抗的英雄气概。(指名感情朗读,男生读。)。

3、交流对贵族的印象。

(1)师:斗兽场是什么地方?现在呢?说明什么?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斗兽场是“兽”斗的地方,现在是人与人之间斗,必须有人死,贵族把奴隶当作动物。而且要他们拿武器,自相残杀,体会贵族的残忍。

(2)(媒体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看贵族这些人的表情以及说的话,进一步体会贵族的残忍。

(3)师:奴隶的生命犹如一根草根,他们赤手空拳打狮子,用武器互相残杀,这惨不忍睹的一切在奴隶主贵族眼里,不过是“好看”而已。

板书:残忍。

4、分角色读。(包括括号里的内容)。

5、概括全文。

说明。

这一板块引导学生把多种表达形式联系起来阅读和思考,展开想象,在大脑“屏幕”上演戏、看戏;同时,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另外,适时地补充图片,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贵族的残忍。

1、再分角色读人物的对话。

2、(媒体出示句子)对于斯巴达克在起义中表现了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列宁说:“斯巴达克是大约20xx年前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

1、抄写词语。

奴隶铁栅栏绊倒锁链俘虏残杀报仇连滚带爬。

2、找好朋友分角色排课本剧。

说明。

通过因特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斯巴达克的故事,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

奴隶英雄。

贵族斯巴达克。

残忍反抗。

勇武、富于反抗精神。

小学五年级语文分单元复习教案

众星拱月:拱,环绕。众星拱月,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诗情画意:富有诗画的意境。

天南海北:形容地区各不相同。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使透空明晰。玲珑剔透,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漫游:不受拘束,随意游玩。

奇珍异宝:奇异的珍宝。

瑰宝:珍奇的宝物。

全神贯注: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横七竖八:有的横,有的竖,乱七八糟的样子。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昂首挺胸: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豪迈:气魄大,勇往直前。

惊天动地:是指声音很大,惊动了天地。

气壮山河:勇敢有气节。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发自内心。

光复:收复。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脊梁: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日积月累里的词语解释:

同仇敌忾:大家一致地对敌人抱着无比的忿恨和愤怒。

临危不惧:遇到危难毫不畏惧。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

前仆后继: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力挽狂澜:比喻用力控制住凶猛的恶势力,使局势转危为安。

中流砥柱:形容人很坚强,不屈不挠,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样。也比喻在动荡艰难环境中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

大义凛然:坚持正义,不顾敌人威逼利诱,始终保持不可侵犯的态度。

豪情壮志:指有远大的情怀和志向。

不屈不挠: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意志十分坚强。

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披:拨开。

奋发图强:振作精神,努力奋斗,谋求强盛。

励精图治:努力振奋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像坚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奋斗。

再接再厉:一次又一次加倍努力。

宏伟:雄伟瑰宝:珍宝仿照:仿造估量:估计景观:景色。

掠走:抢走销毁:毁灭任意:随意进犯:侵犯英勇:勇敢。

掩护:保护屹立:耸立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真挚:诚挚。

崇高:高尚欢腾:欢跃浮现:显现痛苦:痛楚欢乐:欢喜。

破坏:建设热闹:冷清精华:糟粕销毁:保存坚持:放弃。

沉着:惊慌崎岖:平坦全神贯注:心不在焉斩钉截铁:优柔寡断。

真挚:虚伪崇高:卑微整齐:杂乱寂静:嘈杂欢乐:悲伤。

沸腾:平静崭新:破旧。

小学五年级上期1单元教案

教学目的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照耀”和“前赴后继”造句。

2.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了解作者的观察和描写顺序。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作者在山上看海的景象。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12。

34。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了解作者的观察和描写顺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了解作者的观察和描写顺序。

教具。

实验准备班班通教学。

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板书“大海”,问:看到这两个字,大家会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欣赏大海美景。

3.引出课题。

二、围绕课题,引导质疑。

1.学生齐读课题。

2、强调题目中“看”字,再读课题。

3.围绕“看”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4.学生反馈,教师梳理归纳。

三、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画出点明看海时间或是地点的语句。

3.用--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象。

四、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

2.读课文最后一题的词语,重点理解“照耀”和“前赴后继”,并造句。

3.读了全文,你们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

4.找出相应顺序段落。

5.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呢?

五、抓动词品读,感受海潮的柔美。

1.导读:作者说“看海是一件愉快的事,尤其是看上潮时的海。”为什么说看海是一件愉快的事呢?让我们现在就和作者一起登上海边的山,去看海。

2.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作者从山上望下去,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引导学生相关语句。

5.学生再自由读这些语句,圈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动词。

6.结合图片,感受“叠”“拥”“盖”所描绘的景象。

7.再有感情地练习朗读。

8.小结这几个动词用的巧妙之处。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可以背诵第二自然段。

2.书写本课生字词。

教学后记。

课时2课题1看海第2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1.了解从海滩上看海的特点,感受海潮的壮美。

2.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312。

教学重点了解从海滩上看海的特点,感受海潮的壮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

实验准备班班通教学。

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感情朗读法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整体感受海潮的壮美。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到五自然段。

2.指名说感受。

3.学生再自由读,画出让自己感受到海潮壮美的语句。

(1)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语句。

(2)旁批自己读后的感受。

(3)和同学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

(4)动笔画一画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4.集体反馈,抓住关键语句,品读感悟。

感受海潮的壮观、美丽、有趣。

三、总结,感情朗读。

1.师导:在不同的地方观看海潮,海潮呈现出的景象不同,在不同的时间观看海潮,海呈现出的景象也不同。这就是海潮千变万化的美,难怪作者要说--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学生一起读这段话。

3.理解“遐想”。

4.拓展思维:假如你看到这样的潮水,你会想些什么呢?

5.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看潮的人却永远不觉得单调无味”?

6.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四、课堂小结。

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本文作者观察细致,按照方位的顺序把他所看到的大海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老师希望你们也能用心观察,走进生活,写写你看到的美丽景象。

五、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

1看海。

山上柔美。

愉快不觉得单调无味(热爱、赞美)。

沙滩壮观美丽有趣。

教学后记。

课时2课题2古诗两首第1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1.学习《江畔独步寻花》,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12。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

教具。

实验准备班班通教学。

方法谈话法、感情朗诵法、背诵法、练习法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1.以学过的杜甫古诗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

二、读通古诗,了解杜甫。

1.学生自由读诗,自学生字词。

2.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3.检查通读古诗的情况。

4.指导读出古诗的音律美。

5.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杜甫的资料。

三、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2.学生根据自学情况,质疑问难。

3.全班交流,解疑汇报。

四、合作探讨,感悟诗情。

2.采取喜欢的方式汇报。

可找诗句回答,可画画,可配乐解说。

五、朗读升华,体味诗韵。

1.把自己对诗歌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背诵古诗。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后记。

课时2课题2古诗两首第2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1.学习《书湖阴先生壁》,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12。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

教具。

实验准备班班通教学。

方法谈话法、感情朗诵法、背诵法、练习法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江畔独步寻花》。

2.复习《题西林壁》引入新课。

3.了解王安石及他与湖阴先生的关系。

二、自主合作,读懂古诗。

1.小组按合作要求学习:

(1)认读生字,读通古诗。

(2)结合注释和收集到的资料,理解古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3.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4.检查通读古诗的情况。

5.指导读出古诗的音律美。

6.交流古诗的意思。(由词到句)。

7.教师小结。

三、品读,美读全诗。

1.引导学生自由读古诗,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词圈出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集体反馈。重点围绕“”净“护”“绕”字体会。

3.指导学生美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后记。

课时2课题3三峡之秋第1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三峡浓郁的秋天气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12。

34。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三峡浓郁的秋天气息。

教具。

实验准备班班通教学。

方法谈话法、感情朗读法、练习法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激趣引入,说三峡。

1.教师板书三峡,学生利用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介绍三峡。

2.教师小结,播放歌曲《三峡情》。

3.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掌握生字。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秋天的景物的?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3.理清条理。

(1)指名找反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秋天的景物的?(时间)。

(2)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

(3)学生汇报。(早晨、中午、下午、夜)。

4.师:描写这些时间的景色是哪些自然段呢?(2--6)。

5.那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三峡秋天的气息。

2.指名反馈。(橘树和柚树)。

3.引导学生画出具体描写橘树和柚树的语句,用旁批的方法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读一读。

4.交流学生所勾画的语句。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学后记。

课时2课题3三峡之秋第2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的景色特点,感受三峡的壮美。

2.总结全文,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1223。

教学重点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的景色特点,感受三峡的壮美。

教学难点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的景色特点,感受三峡的壮美。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具。

实验准备班班通教学。

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生字词。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导入。

二、旁批自读,感受美。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1)想一想三峡秋天不同时间段的景色特点。

(2)勾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仿照第一段的旁批,写出体会。

(3)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勾画的语句。

三、集体交流,口味美。

2.教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三峡不同时间段景色的特点。

早晨:明丽中午:热烈。

下午:朦胧晚上:静谧。

3.你认为哪个时段的景色最美,找出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交流。

4.集体反馈。

四、总结全文,升华美。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2.从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用自己的话赞美三峡。

4.体会本文的表达式方法。

(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表达。

(2)通过景物,展示其不同特点。

(3)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景物。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三峡的资料,了解今天三峡的美。

板书。

3三峡之秋。

早晨中午下午晚上。

明丽热烈朦胧静谧。

教学后记。

课时课题4*游漓江第课时课型。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领略漓江两岸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2.以读为主,品读优秀句段,感悟漓江两岸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3.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背一下来。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41。

23。

4

教学重点从课文的描写中,想象漓江两岸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两岸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教具。

实验准备教学。

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就让我们一齐随着作者去游一游漓江吧!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描写的顺序。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词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漓江两岸山峰的独特与神奇。读后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描写顺序,对不懂的问题,进行质疑问难。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描写的顺序。

3.提出不懂的地方,由学生试着释疑。学生不能解决的,放在后面重点讨论部分解决。

四、重点讨论。

1.课文写游漓江,作者主要选取了哪些景物?重点描写了什么?

2.漓江两岸的山峰有什么独特与神奇之处?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读全文,教师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做一些必要的指点,比如:描写漓江的水、漓江两岸的山的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其中的几个关键词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山水的特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品味文章的神韵。

六、拓展延伸。

1.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你喜欢的词句在书上画出来,并摘抄下来。

2.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了解桂林的山水为什么会如此神奇。

七、教师小结。

八、作业。

1.积累本课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4*游漓江。

独特神奇。

教学后记。

课时3课题积累与运用(一)第1课时课型练习。

教学目的1.教学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互动平台、自主阅读园地。

2.教学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互动平台、自主阅读园地。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112。

教学重点教学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互动平台、自主阅读园地。

教学难点教学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互动平台、自主阅读园地。

教具。

实验准备班班通教学。

方法感情朗读法、背诵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学习温故知新。

1.组织学生自读,边读边想象句中景物画面。

2.指名反馈: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3.再读句子,说说这两个基本点句子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4.让学生从本单元课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句的修辞手法的句子读一读。

5.指名反馈。

6.教师小结: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修辞手法,能够让我们所描绘的事物更加的生动、具体、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习作中灵活地运用。

二、学习语海拾贝。

1.学生自由式读古诗名句,要求读准确、读通顺、读得有节奏。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诗句的意思。

3.师:理解了这些句子的意思,你们发现它们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4.拓展: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句子吗?

5.再读诗句,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熟读成诵。

三、互动平台。

1.学生自由浏览课本中的师生对话。

2.分角色读师生对话。

3.师:从这组对话中,你们受到什么启发?

4.引导学生列举课文中的例子,说明这样写景的好处。

5.教师小结。

四、自主学习园地。

1.激情导入,介绍拉萨。

2.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1)生自读短文,边读边想,短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2)指名反馈。

(3)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的?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4)交流汇报。

3.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摘抄并背诵“语海拾贝”中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拉萨的天空》。

教学后记。

课时3课题积累与运用(一)第2课时课型练习。

教学目的1.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激发主主动参加实践活动的欲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1

23。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式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

实验准备班班通教学。

方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课前组织。

1.以自愿的原则分小组,并进行分工。

2.任务布置。

(1)搜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各小组要有一个重点。

(2)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处理,并组织解说词。

(3)选好解说员,进行解说训练。

二、指导组织解说词。

1.解说时,要注意语言的亲切性、口语性。

2.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让解说更生动。

3.组织景物资料要抓住特点,介绍要有一定的顺序。

三、举办“世界风光展”

1.小组间交流。

2.集体交流。

3.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解说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继续搜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小组成员一起出一期“世界风光展”手抄报。

教学后记。

课时3课题积累与运用(一)第3课时课型练习。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写好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2.能把写景方法在习作中巧妙运用。

3.培养自主修习,及相互修改习作的能力。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1

23。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教学难点能把写景方法在习作中巧妙运用。培养自主修习,及相互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具。

实验准备教学。

方法谈话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激趣引入。

2.学生说一说自己去过的风景名胜。

3.你最喜欢哪一处呢?

4.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处景物。

5.区别景物与风景名胜。

二、读题,明确习作要求。

1.学生自读题目。

2.题目反馈习作要求。

(1)写一处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2)突出景物的特点。

(3)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4)仔细读,并修改习作。

三、创作,教师巡视。

四、评议,修改习作。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家长听,请他们提出建议,并修改。

教学后记。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1、感受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及目的。

2、评价科学家的假想,渗透科学的态度及思维方式。

3、归纳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拓展《我是电》和《尘埃的自述》,使学生在读法和写法上有所提高。

1、重点感受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及目的。

2、评价科学家的假想,渗透科学的态度及思维方式。

一、在比较中体会黄河象的“完整”

1、在比较中找到两文结构的不同。

(1)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完成表格的填写。

题目。

《黄河象》。

《奇异的琥珀》。

体裁。

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

提纲。

1、化石的样子。

2、假想化石的形成。

3、化石的发掘。

1、假想琥珀的形成。

2、琥珀的发现。

3、琥珀的样子。

(2)看看这两篇文章,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预设:《黄河象》先写了骨骼化石的样子,而《奇异的琥珀》在最后一段才写了琥珀的样子。

(3)为什么《黄河象》在第一自然段就比较具体地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2、要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就要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黄河象骨骼化石样子的句子。

(2)学生自学画批。

(3)交流中,有重点地引导体会。

出示: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3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这句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说明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它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的一具黄河象骨骼化石,越大越不容易保存完整,可是除了尾椎骨以外,其它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由此可见其完整程度。

“甚至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运用举例的说明方法说明,那么高大的骨架却连这么小的舌骨、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真是完整,真是太不可思议、太罕见了。

(4)看,这具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出示图片)就实实在在的陈列在离我们不远的,地处天桥的北京自然博物馆里。

引读——“这架黄河象骨骼化石高4米,长8米……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3、回到刚才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始就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补充资料: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剑齿象骨骼化石中最完整的一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是人们了解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

预设: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太少见了,很珍贵,非常有价值,作者太想让我们了解它了,所以课文一开始就介绍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引读——“这架黄河象骨骼化石高4米,长8米……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4、刚才我们对两篇文章进行了比较,从中找到了它们的不同,也就是说,即使是同类文章,因表达的需要又会有所不同。这正是共性之中见个性。

二、读故事,体会科学小品的合理、有趣。

1、从比较入手进行阅读。

我们再来看这两篇文章的提纲,有什么相同吗?(都有一个假想的故事)。

题目。

《黄河象》。

《奇异的琥珀》。

体裁。

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

提纲。

1、化石的样子。

2、假想化石的形成。

3、化石的发掘。

1、假想琥珀的形成。

2、琥珀的发现。

3、琥珀的样子。

2、评价科学家的假想。

(1)读一读科学家假想的故事,请你用一个词来评价一下这个假想的故事?

(2)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体会:天气炎热,疲劳饥渴,脚踩砾石……。

有依据。

科学家的假想很合理,那么科学家假想的依据是什么?

这是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科学的态度。

3、在归纳中明确科学小品的共性特点。

(1)从科学家假想的这个故事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你以前不知道的科学知识呢?

预设:

化石的形成经过很漫长的时间——化石形成的必要条件。

只有封闭起来才有形成化石的可能——这是化石形成的必要条件。

化石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知道远古时期的地理、地貌,知道远古时期有哪些动物、植物)。

(3)小结:通过生动形象的假想故事,我们收获了这么多的科学知识。这就是科学小品的特点(板书:讲科学知识)。

三、梳理认识,拓展科学小品的表现形式。

2、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是电》《尘埃的自述》这两篇科学小品,边读边想这两篇科学小品是用什么形式向我们介绍科学知识的呢?(自述的形式,就是以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自己)。

3、科学小品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有讲故事和自述这两种,还有对话、描述等其他的形式,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陆续的接触到。

四、作业。

小学五年级语文分单元复习教案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小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尽开颜:全都是喜笑颜开。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擎:举。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来势凶猛,力量强大。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瞻仰:恭敬地看。

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夜以继日:以,用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

操劳:课文中指费尽料理(事务)。

端详:仔细地看。

磅礴:雄伟等闲:平常徐徐:慢慢汇集:汇合飘拂:飘动。

欢跃:欢腾雄伟:宏伟慰问:慰劳眷恋:留恋繁忙:忙碌。

尊重:尊敬踌躇:迟疑耽误:延误诚恳:恳切拘束:拘谨。

端详:打量。

寒:暖细浪:巨浪开颜:愁眉完毕:开始肃静:喧哗。

汇集:分散活泼:文静启动:停止繁忙:清闲尊重:轻视。

踌躇:果断集中:分散诚恳:虚伪拘束:随便。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1、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2、通过读课文,理解“龙”的深刻含义。

3、根据文章内容续编课文。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龙”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一、生活场景正月十五。

说说有关龙的知识。

齐读课题质疑——大人们关于龙会说些什么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大人关于“龙”在文中有说法?分别是怎样说的呢?

小组合作寻找,读相关句段,汇报。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龙”在大人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

2)你对哪个大人的话有浓厚的兴趣,着重谈一谈。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读了这篇小文章,你认为那一段,那一句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齐读:在美读中体会作者的强烈民族自豪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文章主题自然水到渠成)。

“龙”象征的我们腾飞的中华,那么你再来开动脑筋继续想一想“龙”还有什么含义哪?(自己续编,然后小组交流。)。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龙”象征的腾飞的中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腾飞的中华龙是怎样震惊世界。(播放课件——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航天事业,军事,经济贸易,教育等事业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中国正在不断的腾飞,不断的进步。)。

看到中国各项事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你想说点什么吗?

(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发生的变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信念)。

五、布置作业。

1、用你知道的事实,试着在第五段后面继续写几句。

2、谈谈你作为“龙”的子孙又有那些感想。

小学五年级语文分单元复习教案

寿命:生存的.年限。比喻使用的存在的期限。

乖巧:合人心意,计人喜欢;机灵,灵巧。驯良:和顺善良。

矫健:强壮有力。玲珑:精巧细致。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警觉: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企图:图谋,打算。

嫌疑:被怀疑有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庞然:高大的样子。

生息:生活;生存。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宽敞:宽广捕获:捕捉判断:判定锐利:丰利响亮:洪亮。

暖和:温暖陈列:陈设清楚:清晰凉爽:凉快削弱:减弱。

稳定:稳固危害:损害。

宽敞:狭窄退化:进化倾斜:陡直乖巧:蠢笨敏捷:笨拙。

警觉:麻痹锐利:迟钝干净:肮脏坚实:薄弱安全:危险。

清楚:模糊强烈:柔和集中:分散危害:维护削弱:增强。

稳定:波动。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到10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记本课的一些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想象清朝末年老北京春风中的景色,感受当时人穷苦人民生存的恶劣环境。

4、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积累、揣摩语言,初步代领悟作者形象生动逼真传神的语言描写方法。

1、在读中想象老北京春风中的景色。体会劳动人民的疾苦。

2、学习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形象逼真的方法。

1、有关清朝末年老北京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

话说风: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留意过什么季节什么样的风,自己对春风的感受。

揭示课题:风。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确,通顺,注意断句。

2、再读课文,圈画词语,自然段。

3、再读课文,交流解疑。

4、再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精读理解。

1、看风景:

老北京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风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请你读出这种感受。

学生在小组内练读,班内精读。读出自己对春的感受。

想象风中的景物,你认为哪些描写风的语句最细腻,最形象逼真。把这句修辞方法找出来。

2、想风情:

a、老北京的风带给人们的是什么的感受,市民们是怎样在这种春风中度日子的,找出文中关于描写穷苦人民的句子读一读。

b、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认为市民对风的感受是什么,读出这种感受,看谁读出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3、悟风语:

体会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形象逼真的写作方法。

全班内交流你觉得作者哪些语句让你觉得形象贴切,你学习到了什么?

三、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到10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记本课的一些词语。

教学过程:

一、感情诵读。

分段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词语积累。

说说在本课中你收获了哪些词语。

用自己最喜欢的两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三、生字解析:

四、积累内化:

在句子中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体会词语的妙处。

五、实践活动:

课外延伸:收集介绍自然风光的文章,有机会读《正红旗下》。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五百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水蒸气。空气上升时,温度下降,其中的水蒸气凝成了无数的小水滴,飘浮在空中,变成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xxxxxxxxxxxx。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1、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领会“嚼”字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不同读法;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与练写结合的方法,牢记“嚼”字字形。

2、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3、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1课时。

1、谈话激趣:

师:童年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是一支动听的歌,是一幅斑斓的画,随着时间的悄悄流逝,我们的心中肯定也留下了许多童年美好的回忆,那么在你的心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音乐)。

2、小结谈话,引出课题:

3、想像情境:

师:同学们脑海中留下的画面,其实也同样在林海音女士的脑海中无数次的浮现。你看,冬日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驼铃声,童年的往事再次重临“我”的心头。

1、师: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并根据提示思考相关问题。

投影出示: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童年的哪些往事重临作者的心头?

2、交流:

师:童年的哪些趣事重临作者的心头呢?

1、师:童年的故事就如同美丽的画卷时刻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而林海音的童年故事也那么有意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去感受她那有趣的童年故事。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课文,划出让你觉得最感兴趣的句子,然后在句子的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2、交流:

师:我刚才看到大家读得很投入,找得也很认真,有的同学划了一处,有的划了多处。我想第一次划下来的地方肯定是你们认为最有趣的地方。谁想先说?(随机出现相关句子)。

生:1)“我”看骆驼咀嚼(课件出示下列句子)。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句子很有意思呢?(指3名学生自由的说说,并让他们读读)。

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段文字。生闭上眼睛想像当时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答。

生齐答:骆驼。

师:现在你就是那不断咀嚼着草料的骆驼,一起来感受那份乐趣。

师:我想你们的童年趣事和林海音一样带给老师太多美好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和童年的林海音一起再来感受骆驼咀嚼的乐趣吧!

师: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比老师的年龄还要大十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生齐答:不会。

师: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现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交流:谈谈你为什么说这段话比较有意思?

师:那么爸爸对骆驼挂铃铛是怎么解释的?你赞同谁的说法呢?为什么?

其实爸爸也已经赞同了女儿的想法。想的那么天真,那么充满诗意,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这份充满诗意而童真的情感。

师:爸爸的那句“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让现在的林海音时常回忆起那美丽的往事,可童年那美丽的想法从现实的眼光来看可能不再有了,这就像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会再做了。就像她说的那句话: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过渡:童年学骆驼咀嚼的傻事、儿时天真的想法带给现在的我美好的回忆,同样还有另外一些事也让我难忘,那就是(看骆驼脱毛的情景)。

3)“我“看骆驼脱毛情景。

课件出示:

师:请1名学生读这段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从这段话的描写中,你觉得有趣在哪里?

师:如果你就是林海音,你会有这样的想法吗?为什么?

师:现在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有给骆驼剪不整齐的毛的想法吗?(学生自由交流)此时的她已经不会再有当时的想法了,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再做了。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出示,学生齐读:

过渡:还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4)“我”怀念骆驼队。

课件出示:分角色朗读。

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师:是呀,此时的她可能已经不会再问了,就像文中所写的,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不会做了,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也不会问了。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同学们,虽然林海音早已身居台湾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却依然固执地保留着北京口音,有朋友说她比北京人还北京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她怀恋的仅仅是童年吗?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出示:《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读。

师: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正如文中所说的(生读):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同学们,这本书里记录了林海音在北平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希望大家能去读一读。

小学五年级教案

1、 学习用彩泥塑浮雕人像、风景、茶壶造型设计。

2、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制作的能力和泥塑的兴趣。

重点:泥塑浮雕、造型设计的有关知识了解。

难点:泥塑方法(特别是浮雕)的掌握、运用。

第一教时:

1、 浮雕介绍――按表现凸出的不同,分为高浮雕、中浮雕、低浮雕三类。

浮雕应用范围:纪念碑表现英雄业绩等,建筑物、家具装饰、制作壁挂等等。

2、 回顾人物脸部表情学习的要点:头型、发型、五官位置(表情),引导学生应用到人像浮雕上。

3、 制作(工具应用)示范,每个步骤讲解,学生跟做。

4、 要点讲解:

a、 基本形――头部外型

b、 头发塑造

c、 脸部表情――眼、鼻、嘴、耳特点

d、 仔细整改、完成作品

5、 生具体制作,巡视指导、作品评析。

6、 浮雕风景制作方法分析,布置浮雕风景作业。

第二教时:

1、 课本范例欣赏,分析茶壶造型,启发:如何把已学的浮雕方法应用到壶面图案、花纹装饰上去?总结、归纳。

2、 让学生说说茶壶的特征、结构,概括度板出:壶身、壶盖(只)壶嘴、壶柄。

提问:壶嘴为什么要高于壶口?

3、 实际制作示范。

4、 学生设计、制作、巡视指导、重点反复提示。

5、 作品赏析、评比。

1、 学习平面构成设计的基础知识,运用形象与空间关系的规律,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设计出新颖的`图案。

2、 培养、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造型能力,发展学生抽象思维。

重点:平面构成概念的理解,构成的方法掌握。

难点:平面构成的抽象美能力的培养。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摄”等4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抵”等9个字和“寸草不生”等9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能梳理课文条理,把握内容要点,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

3、能找出太阳对人类作用的有关句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对人类的作用。

4、读指定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运用哪些方法介绍太阳,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

教师:“摄”等4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教学课件。

学生:每人一套“摄”等4个会认读字字卡。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反馈指导。(课件出示单元导读)。

预设:

这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说明性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一个是阅读的目标,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一个是习作的目标,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是习作学习的单元,要学习的课文都是说明性的课文,学习这些课文,我们不但要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还要运用这些说明方法介绍说明一种事物。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板书课题:16太阳。

2、齐读课题。

3、释题。

提问:同学们,通过课题,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什么事物吗?(指名回答。预设: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的事物是太阳)。

4、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读通顺课文。

(二)反馈指导。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摄”“殖”。

3、课件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摄氏、粮食、地区、杀菌”,复习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

(一)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然后用“‖”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概括各部分主要意思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意思: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是个大火球,温度很高。(板书: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追问:概括地说,这一部分讲了太阳的什么?(指名回答。预设:这一部分讲了太阳的一些特点。)(板书:特点)。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主要意思: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主要意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追问:这一部分最后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指名回答。预设: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从哪个角度说太阳与我们的关系的?(指名回答。预设:这是从反面的角度说太阳与我们的关系的)。

(二)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出示任务: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课文先从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特点这方面介绍:讲了太阳与地球距离远,它体积大和温度高。然后从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方面介绍:先从正面讲与我们关系非常密切,再从反面说与我们关系密切。

四、认识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一)通过例子认识了解。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的条理,概括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知道了课文是从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特点和与我们关系密切两个方面介绍太阳的。那么,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呢?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出示任务:(课件出示两组句子)读读这两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两组中的b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说说用上这样的说明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第一组:

a、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b、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第二组:

a、太阳非常非常大。

b、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第一组:(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方法:

列数字和举例子。

好处:

列数字: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的距离长度;三千五百年,用具体的人走路的时间,和二十几年,用飞机飞行的时间,用这样的数字准确具体写出了太阳离我们地球的距离远的特点。

举例子:用人走路和飞机飞行的例子,就把太阳离我们地球的距离远的特点具体形象地写了出来,让读者一读就清楚明白。

第二组:(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

好处:通过约一百三十万个的球与一个太阳的数字比较,能让读者很直观地感受到太阳的大。

(二)通过其他句子进一步认识了解。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1)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

好处:用五千多摄氏度这样的数字,以及钢铁碰到变成气体的例子,把太阳温度高这个特点具体清楚并形象地写了出来,让读者一读就清楚明白。

(2)写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语句(太多了不一一例出)。

说明方法:举例子。

好处:通过具体的事例把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具体形象写出来,让读者一读就清楚明白。

五、小结。

列数字,就是通过列出数字来介绍说明;作比较,就是通过把要介绍说明的事物与另一个大家比较熟知的事物相比进行介绍说明;举例子: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介绍说明。

第二课时。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课件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给课文《太阳》划分了部分,概括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谁能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课文在介绍说明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特点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介绍说明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以上问题指名回答并形成板书。预设:见上一课教学过程。)。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认识和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这节课我们要进行说话的学习训练。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说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给有关句段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注意做到尽量用自己的话说,内容完整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先汇报有关语句,然后才说话。

有关语句:

有了太阳,……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追问:这个句段写了什么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预设:这个句段写了植物、动物,我们吃的、穿的和用的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板书:植物动物吃的穿的用的)。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面,……成为风。

追问:这两个句段写了什么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预设:这两个句段写了气候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板书:气候)。

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治疗疾病。

追问:这个句段写了什么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预设:这个句段写了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板书:预防治疗)。

说话:指名两三个学生说,用以上三个标准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一)复习唤醒。

1、提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运用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把太阳的特点和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这些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清楚明白。谁能说说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了哪些基本的说明方法?举例说说。

2、反馈指导。

预设:

列数字;例句: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

作比较;例句: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举例子:例句: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二)审题明要求。

1、导语:在阅读单元导读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单元是学习习作的单元,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运用这些基本的说明方法介绍说明一种事物。现在,我们学习了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就要准备尝试运用基本的说明方法学习介绍说明事物了。请翻开课文70页。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1)题目1:

尝试写的内容:写身边的一个事物;具体要求:试着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

追问:要初试身手写好身边的一个事物,在写之前要做什么呢?(指名回答。预设:要通过观察,了解这个事物的特征。)。

(2)小结:对了,要介绍说明清楚一个事物,首先就要通过观察,从一些方面了解这个事物的特征,这样才有材料写。

(3)题目2:

尝试写的内容:把课文《白鹭》的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具体要求:要查找资料来改写,然后体会两种写法的不同。

追问:要根据什么来查找白鹭的资料呢?(指名回答。预设:要根据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的内容来查找白鹭的资料。)。

(4)小结:要改写好,关键是要根据第2—5自然段的内容,来查找白鹭相关的资料。无论是第1题的观察,还是第2题的查找资料,都要适当做好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认字评价(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课件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一)字形教学。

1、课件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殖(繁殖)植(植物)粮(粮食)娘(大娘)菌(杀菌)茵(绿茵茵)。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再写两个。

作业设计:

1、把自己说的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话写下来。

2、观察身边的一个事物和查找白鹭的有关资料,准备初试身手。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案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1、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

2、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准备。

1、师生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下面让咱们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学正在进行的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

成绩/m:36.834.725.8。

姓名:马刚王朋张炎赵丽。

成绩/m:24.724.624.123.2。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掷沙包的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都会产生影响,为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最中间的数据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师:那么,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按大小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按大小顺序排列b、最中间的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3、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

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王文贤刘卫华。

成绩/m:3.062.742.89。

姓名:陈文赵军张鹏于国庆。

成绩/m:2.903.522.832.78。

师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1)让学生分别求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同桌之间议一议,说一说。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5、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3、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中位数。

例4例5。

中位数24.72.89(2.89+2.90)/2=2.895。

按大小顺序排列。

数据个数奇数:最中间的数据数据个数偶数:最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都是立体图形。

2、举例

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是有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实施

(一)、长方体的认识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

(2)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教师说出顶点、面、棱的名称,学生迅速在学具上指出。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让学生指出长方体上的3组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分组测量长方体前后、左右、上下面的长和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

教师:由相对的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可以进一步知道,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怎么样?

师生共同验证同学们的发现。

课件演示:

长方体6个面的形状,上下、前后、左右面相等。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

教师:你认为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体有几条棱?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通过以上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

讨论后,学生汇报,教师用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

展示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顶点的认识。

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请你们按照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指名说出数的结果。(板书: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见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

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站在任何角度观察,我们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在画长方体时看到的3个面画实线,另外3个面用虚线画。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启发学生说出:只要量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

(2)归纳。

我们把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课件出示)

(二)、正方体的认识

教师:这个立体图形叫正方体。现在我们从面、棱、顶点来研究它。请大家拿出正方体纸盒来研究。

(1)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这些面有哪几个面是相等的?

(2)正方体一共有几条棱?这些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4)正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2、课件演示:

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

3、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布置作业

p32第6、7题

五、板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通过复习平面图形的变换方法,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

2、会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位置,能按比例放大、缩小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光盘。

会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位置,能按比例放大、缩小图形,

方格纸。

一、整理与反思。

1、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引导学生说出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主要是平移和旋转。

火车、电梯和缆车的运动是平移;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摆的运动是旋转。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2、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运用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可以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3、比较平移与旋转与放大和缩小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区别:平移和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放大和缩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联系:两种方法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二、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

小学五年级教案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1、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美读。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作业超市: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神奇。

美丽。

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第四单元教案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我在教学工作中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

一: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计划进行教学。

备课不充分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及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获益不浅。平时,我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备课时掌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同时还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二:在课堂上,我尽量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让他们主动参与,注重对学生口语的培养。为了更好地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或让他们进一步巩固知识,布置适量的作业、练习,并且对试卷、作业等认真批改并加以讲评,做好总结,以便及时做到查、漏、补、缺。特别是五年级,尽量做到精讲多练,让学生做到听、说、读、写并举,眼、耳、口、鼻、脑并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后,认真做好学生工作,让孩子们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其有足够的信心去学习英语,使他们从对英语学习的畏惧转变到对英语的要学、乐学。

三:课后,及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多预习,课堂上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真正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课后认真完成配套练习,不懂的地方,多向老师或成绩好的学生请教。

四:爱心浇灌潜能生。

\"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他们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其次,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辅导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以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自己付出了很多,收到的回报也不少:领导的信任,使我精力充沛;同事的帮助,使我干劲十足;学生的渴求,使我信心倍增。我会努力填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再创佳绩。

小学五年级三单元作文

“盈盈,快来看!我捉到了一只蝴蝶。”一听这声音就知道是二哥哥来了,只见他拿了一只蝴蝶跑了进来。

“看,喜欢吧?送给你。”他得意地对我说,“别得意了,你自个儿瞧瞧,这只蝴蝶都死了。”他半信半疑地朝蝴蝶看了看,“咳,这只蝴蝶也太不经捉了,轻轻一捏就一命呜呼了……”哥哥说着就要把蝴蝶往外扔,我连忙上前阻止,“扔了多可惜呀!我听说蚂蚁有很强的协作精神,不如我们用它来喂喂蚂蚁吧。”“赞同”他向我幽默地行了一个礼。

我们把蝴蝶拿到院子里,找了一个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就静静地等着蚂蚁“上钩”。不一会儿,一只蚂蚁先爬了过来,它在蝴蝶周围爬了一会儿,这边嗅嗅,那边闻闻,又不时地用头拱拱。但可能是食物太大,没办法运回洞中的缘故,只见它转过身摆动着触角向蚁穴方向爬去。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就从四面八方向那只蝴蝶“涌”来,然后齐心协力地把食物拖回了洞中。看着蚂蚁享用着它们的美餐,我真佩服它们的合作精神。

小学五年级三单元作文

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幸福乡村”的地方,这个村庄里住着九色兔和美若天仙的孔雀仙子,他们是这个村庄的支配者。里面还有一所动物小学,传言动物小学的大门是一只老虎变的,小动物们都非常害怕他。

一天,一位猎人拿着猎枪去森林打猎时,忽然发现一个圆坑里闪着耀眼的光芒,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本“幸福村庄百科知识全书”。猎人欣喜若狂,心想:“很多人都希望拥有这本书,找到幸福村庄的位置,今天碰巧被我寻到了,真幸运啊!这么好的机会,我何不把九色兔抓住,拔下皮毛卖钱呢?”想着、想着,猎人就出发了,按照百科知识里的地图,不一会儿就到了“幸福村庄”。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面前的村庄雾气茫茫、阴森森的,怎么回事呢?猎人疑惑不解,正想翻开书看看,却发现地上有一片地图碎片,猎人捡起地图碎片往书上一贴,哈哈,村庄又变回了原来的景色,绿树依依、繁花似锦。这时,猎人又翻开书的第356页,发现孔雀仙子和九色兔正在动物学校里和小动物们一起玩耍呢。猎人的坏念头又来了:“咦,我怎么不把所有的小动物都一网打尽呢?”

于是,猎人飞快地奔向动物学校,像一支离弦的箭,不一会儿就到了学校门口,朝着九色兔开了一枪,可九色兔敏捷地一闪,没打中。猎人的脸气得通红,他冲出来,向着一只毫无防范的小猴开了一枪,孔雀仙子来不及救他,小猴就“哇”的一声惨叫,倒在了血泊中。校园里的小动物们都不知所以、目瞪口呆,吓得大哭起来。

就在这一瞬间,一只无比凶猛的老虎从校园冲了出来,一声雷鸣般的吼声,脚下生风地向猎人扑来,猎人惊慌失措,猖狂逃窜,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这时,小猴也奇迹般地醒了过来。小动物们不再畏惧老虎了,他们围着老虎旋转着、欢呼着,和老虎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从此以后,小动物们和老虎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五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

1.学习本课4个会认生字,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标签

一、导课

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板书:表里的生物。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2.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个环节就是解决了课后习题第二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出示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这个问题也是课后习题。

三、练习

1.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

2.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