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汇总15篇)

时间:2023-12-07 08:14:09 作者:琉璃

教学计划是教学的基石,它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路径和目标,并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九、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把握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要注重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又要关注每一个环节的细节。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

主人下马客在船:

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主人下马和客在船在文义上互文见义,相互应和、补充。并非只有主人下马,也不是只有客人在船上,而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马到了船上。惟其如此,下句举酒欲饮才顺理成章。

省略句。

1、初为《霓裳》后《六幺》:

此句为平行语省略(王力《汉语诗律学》提法)。诗词中,短语或句子如果是两个并列的部分组成,有时可省略关联词,有时省略主要成分。这句承前省掉为。与之相同的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欢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

2、本长安倡女:

省略谓语,本(是)长安倡女。

3、使快弹数曲:

省略之,琵琶女,使(之)快弹数曲。

4、送客湓浦口:

省略于,在,送客(于)湓浦口。

5、感斯人言:

省略于,被,感斯(于)人言。

6、沉吟放拨插弦中:

省略于,在,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状语后置。

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漂沦:漂泊沦落。江湖:泛指四方各地。转徙于江湖间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全句翻译为如今漂泊沦落,在各地间流离转徙。

介宾短语后置。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于,向。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

2、转徙于江湖间:

于,在。应为于江湖间转徙。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文档为doc格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c、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

d、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二、全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4)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卖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输》)。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b、(2)(3)(5)(8)。

c、(3)(5)(7)(8)d、(3)(4)(6)(7)。

三、与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b、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战》)。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d、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与众不同的被动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c、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

五、与众不同的倒装句是。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c、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涉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10种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

一、判断句。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7)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9)“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16)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17)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1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传》)。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4: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

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详解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之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a主语省略。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定语省略。

e介词省略。

f定语中心语省略。

a主语省略。

1、(苏子)举酒属客。译:苏轼举起酒杯劝人喝酒。(《赤壁赋》)。

2、于是(苏子)饮酒乐甚。译:这时候苏轼喝着酒,快乐极了。(《赤壁赋》)。

3、(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赤壁赋》)。

4、(兰芝)乃投水而死。译:兰芝于是投水自尽。(《孔雀东南飞》。

5、(兰芝)十三能织素。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孔雀东南飞》。

6、(婚姻生活)始尔未为久译:婚姻生活才开头。(《孔雀东南飞》。

7、(我)终老不复取。译:我就一辈子不再娶妻。(《孔雀东南飞》。

8、(沛公)坐须臾。译:沛公坐了一会儿。(《鸿门宴》)。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1、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译:有志气,不盲从别人而停止。(《游褒禅山记》)。

2、遣去慎莫留(她)。译:千万不要留她。(《孔雀东南飞》。

3、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孔雀东南飞》。

4、使工以药淬之,以(之)试人。译:让工匠用毒药浸过它,拿它在人身上试验。(《荆轲刺秦王》)。

5、人不敢与(之)忤视。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荆轲刺秦王》)。

6、欲与(之)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译: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荆轲刺秦王》)。

7、前为(之)谢曰。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荆轲刺秦王》)。

8、使(之)毕使于前。译: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荆轲刺秦王》)。

9、竖子不足与(之)谋。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鸿门宴》)。

10、毋从(其)俱死。译: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送死。(《鸿门宴》)。

11、则与(之)斗卮酒。译: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鸿门宴》)。

12、为(吾)击破沛公军。译: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鸿门宴》)。

d定语省略。

1、主簿通(太守)语言。译:主簿传达太守的.话。(《孔雀东南飞》。

2、樊哙侧其盾以撞,(交戟)卫士仆地。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交戟的卫兵们跌倒在地上。(《鸿门宴》)。

e介词省略。

1、而卒葬(于)之译:死后葬在这里。(《游褒禅山记》)。

2、有碑仆(于)道译: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游褒禅山记》)。

3、沛公军(于)霸上译:沛公在霸上驻军。(《鸿门宴》)。

4、徘徊(于)庭树下。译:在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5、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金,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6、取之(以)百金。译:用一百金买下。(《荆轲刺秦王》)。

7、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不能带一点兵器。(《荆轲刺秦王》)。

8、沛公军(于)霸上。译:刘邦驻军在霸上。(《鸿门宴》)。

9、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译: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鸿门宴》)。

10、置之(于)坐上。译:把它放在座位上。(《鸿门宴》)。

f定语中心语省略。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一文言文特殊句式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c、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

d、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4)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卖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输》)。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b、(2)(3)(5)(8)。

c、(3)(5)(7)(8)d、(3)(4)(6)(7)。

例句: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b、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战》)。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d、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c、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c、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涉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文言文的四种特殊句式【精选】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用法详解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c、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

d、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二、全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4)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卖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输》)。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b、(2)(3)(5)(8)。

c、(3)(5)(7)(8)d、(3)(4)(6)(7)。

三、与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b、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战》)。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d、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与众不同的被动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c、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

五、与众不同的倒装句是。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c、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涉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文档为doc格式。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2、被动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3、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4、状语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出于东山之上。

5、名作状: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7、使动用法:

正襟危坐。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方其破荆州。

8、判断句:

夫水,智者乐也。

文言文的四种特殊句式【精选】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