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实用13篇)

时间:2023-11-27 21:23:49 作者:书香墨

教学计划是一种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的书面材料,它能够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初步阶段教学计划样板,适用于学生初接触某一领域的学习。

运算教学设计

1、熟悉公式的基本组成。

2、掌握公式的创建、修改、复制、删除等方法。

3、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的应用。

4、掌握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灵活应用。

5、会灵活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财务统计与分析运算。

6、培养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

采用以"指导——参与"为基本形式的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即教师仅粗线条地讲解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和实践,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思考、大胆尝试和探索。教师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

1、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展示兴趣小组报名统计表,提问:如何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每个班级的报名人数和各个兴趣小组的报名总人数。

2、学生探究学习,掌握公式计算方法。

教师讲解单元格地址的概念:列号+行号。

教师请学生在工作表的a1单元格中输入"10x23"。

在b1单元格中输入"=10x23",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学生探究分析结果不同,得出结论:如果在一个单元格中先输入一个等号"=",那么excel会把等号后面输入的式子作为一个"代数式"对待。

提问,除了输入等号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输入代数式。可以在编辑公式栏中输入,或单击"="按钮。

利用单元格进行计算机的优势:

(1)当数字发生变化时,结果不会出错。

(2)可以进行公式的自动复制。

学生实践:利用公式自动填充法计算"兴趣小组报名表"中每个兴趣小组"总人数"。

3、教师讲解函数概念,学生实践练习。

excel中的'函数:excel软件提供一些常用的简单的函数,如求和函数sum(),求最大值函数max(),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等,教师演示这些函数的用法。

学生利用函数来求"兴趣小组报名表"总人数,观察利用公式与函数计算机总人数,结果是否有区别,编辑公式栏中的区别。

教师解释数据区域:用左上角单元格地址和右下角单元格地址来表示。

4、利用计算"占年级总人数比例"来说明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的区别。

教师演示计算比例的方法,f3/f12,利用"自动填充柄"拖动自动填充序列,出现"%div/0!"错误,请学生观察分析原因。

相对引用:用"填充柄"填充时,相对地址进行自动调整;

绝对引用:自动填充柄填充时,绝对地址保持不变;

绝对地址的用法,在行号,列号之前都加上美元符号。

利用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完成足球积分表。

得分标准为胜3分,平1分,负0分。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的与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理解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的意义几个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2、借助回顾已学内容加深理解单位间转化的规律,熟练转化的方法。

3、经历对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整理计量单位及进率,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难点:时间单位之间的改写、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今天老师想先让大家读一篇日记(出示日记)。

今天是2月29日,清晨6:30,我被闹钟的铃声惊醒,便从长2厘米,宽15厘米的床上起来,穿好衣服,用了大约5秒钟的时间刷牙、洗脸,接着吃了约150克的面包,喝了约250升的牛奶,然后背起2克的书包,飞快的向800千米外的学校跑去。

2、提问:读了这篇日记,你有什么感受?

3、是的,这位同学在日记中多处用错了单位名称。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计量单位,如果弄不清它们的意义,大小关系,很容易像这位同学一样闹出笑话。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整理和复习学过的计量单位。

出示课题:量的计量。

二、梳理归纳,主体内化。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能否按其表示的意义将这些计量单位归归类?

师板书:计量单位:质量单位。

时间单位。

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体积(容积)单位。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把各类计量单位及其进率整理清楚吗?(学生自主整理,小组交流完善。)。

2、指小组汇报展示,并指生评价,修改完善。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1)仔细观察每类计量单位及其进率,你有什么发现?

(3)如何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3时=()分。

42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平方米5平方分米=()平方米。

5.8吨=()吨()千克。

学生独立做后总结单位换算的方法,并板书:

乘进率。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除以进率。

三、综合练习,应用提高。

1、修改前面的日记,并指生完整的读一读。

2、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课本96页第2题。

3、填空:课本96页第3题。

学生独立做,交流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改写的方法。

4、判断:

(1)一年中有6个大月,6个小月。()。

(2)19是平年。()。

(3)一条蓝鲸约重150千克。()。

(4)2.4时=2时40分()。

(5)3吨70千克=3.07吨()。

五、课堂小测:(略)。

课后反思: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趣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本节课用一篇数学日记引入课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比如自己带了多少钱?东西的单价?准备购买的数量……)

出示挂图:

看挂图:说说看上面告诉我们哪几个信息?

(让学生看图一一说说几样东西的单价)

1、提问题: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来提个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一步计算的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解答后,:问:谁能提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呢?

比如: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2、解决:

请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写在自备本上

交流:(1)3×5=15元,15+20=35元

(2)3×5+20=35元

(3)20+3×5=35元

讲评:(1)说说第一种算法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说说第2个算式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

(3)再说说第3个算式的计算顺序

3、综合算式:比较这3个算式,它们有什么不同?

指出:第1个算式是一个算式解决一个问题,分两步来完成的,我们把它叫做分步列式。而后面的做法是把上面的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写的,我们叫它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在解答时,其实是有它的格式。比如:3×5+20 (边说边板书计算格式,注意说清楚:先算什么,没算的移下来,2个“=”号。

要对齐……)这种等式叫递等式

最后别忘了单位名称和答

4、刚才我们用综合算式解决了一个问题,谁再能提一个可以用综合算式解决的问题呢?

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该问题,并请学生用综合算式完成解答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规范的地方,提醒大家。

可能用有学生提到类似于书上的问题,如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钱?

请学生解答后,与刚才的算式比一比。

两个算式在计算顺序上,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乘在前一个乘在后,但在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乘,再算加或减的)

指出:计算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太讲究“先来后到”,而是更注意“论资排辈”。乘法一遇到加或减,就要充老大,都是轮到它先算。

1、学生完成第1题,老师巡视,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2、改错,要求学生能清楚地说问错在哪里?以及如何解决?

3、算一算,比一比(第4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请几个报得数,注意如果有错的,帮助他检查是否是运算顺序出错了。

第31页第3、5题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尝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ppt、小黑板等。

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新的内容吗?你对混合运算已有了哪些认识?

2、说一说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

(1)180-120÷6(2)15×9÷6(3)168÷(15+6)。

二、自主探究。

1、师:去过商店吗?下面我们一起去一家文具店看看。

出示:(图片)。

钢笔:12元三角尺:2元文具盒:20元。

2、师:能看懂吗?能试着编一道应用题吗?

生思考,指名回答。

3、现在老师要买5支钢笔和10把三角尺,一共要付多少元?怎样解答?请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师:会计算吗?试一试。

有针对性地指名板演,其余在自己本子上完成。

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想的?这样算行吗?

4、师:你能再接着提问吗?该怎样算?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师:对于刚才学习的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

5、出示:试一试。

150+120÷6×5。

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计算,指名4人板演。

(3)集体订正,反馈、改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找一找错在哪里,再改正。做完后,同桌交流,集体评议。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

做完后,交流:你的估计正确吗?能说说为什么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四、总结质疑。

1、师:本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学习什么?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题。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的与复习

“回顾整理”部分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以学生对话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并以表格的形式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公式两方面进行整理。下半部分以框图的形式呈现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着力凸显了“过程与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对圆柱和圆锥有关知识及研究问题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回顾,从知识与方法等不同的角度,自主完成对圆柱和圆锥有关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加深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2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

3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回顾旧知。

谈话: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借助平时大家喜欢吃的冰淇淋的包装盒认识了两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想一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咱们交流一下吧!(学生自由发言)。

二、合作整理、归网建构。

1、自主整理,初步归网。

谈话:刚才同学们回顾了我们学过的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下面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整理出来吗?。(整理时要全面、系统、有条理而且重点要突出。)。

学生自主整理,师巡视指导。

2、组内交流,补充完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把整理的有特色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交流。)。

3、全班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合作整理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整理的成果。展示的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下整理的内容。

你们比较喜欢哪一种整理方法?为什么?

4、归纳总结。

老师把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整理成一个表格,看同学们能不能填写出来。

电脑出示表格。

图形特点体积公式侧面积表面积公式。

圆柱。

圆锥。

5、回顾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建构研究问题的策略。

(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说不到的,可以引导学生说。)。

三、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谈话:刚才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回顾整理,比一比看谁在练习中表现的最出色。

1.出示综合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高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

2.出示综合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出示“综合练习”第3题。

教师先简要介绍雨量器的作用和构造。雨量器的外壳只有一个底面,内部的储水瓶底部是圆柱形的。学生独立解决,再集体订正。

4.出示“综合练习”第6题。

这是一道综合应用正方体、圆柱和圆锥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雕成的最大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等于正方体底面内切圆的面积,高等于正方体的棱长,然后计算,再集体订正。

5.出示“综合练习”第7题。

这是一道求组合图形容积的题目。练习时,要先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思路,即粮仓的下半部分是圆柱形,上半部分是圆锥形,求粮仓的占地面积就是求圆柱体的底面积,求粮仓的容积就是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和。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再集体订正.

6.出示“综合练习”第8题。

这是一道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挤出的牙膏是一个小的圆柱体,它的底面积等于管口的面积,高就是挤出的牙膏的长度。提醒学生注意单位要统一。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与同伴相互交流一下。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的与复习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立体图形体积的集中整理和复习。教材中的第三个红点通过回顾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沟通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第四个红点借助解决实际问题(制作水桶),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再现梳理旧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四种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

2、让学生独立地经历“问题-想象-选择-计算-问题解决”的流程培养学生主动整理知识的意识,注重让学生学会自己复习的方法。

3、促进认知策略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制作鱼缸,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体会“立体-平面-立体”的知识运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

师:同学们,小鱼要换新家了,你们能帮它选一选吗?(出示各种鱼缸)。

学生自由选择鱼缸。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熟悉情境中复习,所以本课以“为小鱼选择合适的家”为主线,创设了“鱼缸”这一现实情境,将体积的相关知识都融入这个情境之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旧知的回顾整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达到综合运用,整体提高的目的。

师:看到这个鱼缸,你想到了那些数学知识?

师适时贴出四种立体图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学生目标明确,直接找到切入点。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回顾梳理。

师:还记得这些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吗?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推导过程,找一找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并把你们发现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交流这四个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观察前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你发现了什么?并把你的发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汇报时可以小组选代表汇报,也可以小组四人一起汇报。

生交流,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愿意带领大家一起汇报推导过程及发现。可以派一名代表上来交流,也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一起上来,每人说一种图形。

请学生上台汇报。

针对学生的表述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寻找发现,引导学生找出这些零散知识之间的联系。复习课的目的是查漏补缺,由学生自主回忆知识,教师可以很好的洞察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断点和薄弱环节。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根据学生的评论进行奖励。

师:我们来看温馨提示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他们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师:你的眼睛真亮。这些立体图形本身有什么特点?

生: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完全一样的面。

师:你们和科学家一样聪明。所有棱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今天咱们只是初步了解,进入中学后会具体学习。

【设计意图】从学生认知规律来看,知识的学习必须经历习德、巩固、迁移与运用几个阶段,而复习则是后两个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由三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拓展到所有棱柱体的特点,再由这三个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棱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以本节课的内容为平台为学生呈现出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2、引导建构。

师:结合学生的整理进行梳理。可以先在头脑中再现相关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点进行进行整理、梳理、归类,就可以将零乱、无序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串,以后我们再来回忆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串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学会建构的方法,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串,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

3、综合应用,掌握策略。

1、师:同学们,假如你是生产商,怎样选择下面的材料制作一个鱼缸?有几种方案?

温馨提示:

(1)仔细观察你手中的图片,选择合适的图片制作鱼缸。

(2)小组内交流解决方案及各自的思考过程。

2、学生小组内进行,教师巡视。

3、小组内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制作的?

结合学生的汇报,概括出学生经历的“问题-想象-选择-计算-问题解决”的流程。

4、同学们,通过这道题,你体会到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要勇敢的退,让学生先说话,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体验“立体-平面-立体”的知识应用过程。

三、实际应用,整体提高。

1.开放题。

出示右图:

提问:看到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自主解决。

2.趣味探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仅是知识面的拓展,更是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因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特意选择了有针对性、典型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综合应用进一步巩固认知结构,并做到面向全体,整体提高。

四、拓展延伸。

谈话: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我也有很大的收获,认识了这么多善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好孩子,同学们,做个有心人,你会收获更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讲收获、谈感受,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为探究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总复习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的知识。结合整理与复习课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力求突出以下两点:

1.创设情境,知识再现。

在开课伊始,创设了一个给小鱼找家的情境,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那些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回忆、再现。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沉淀,便于形成学习的平台,抓准基点展开梳理,从而有助于面向全体、查漏补缺。

2.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关键是要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的方式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在师生共同回顾了各个知识点后,进行了整理归类,我及时地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复习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学会建构的方法,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串,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

(青岛天水路小学李明)。

《0的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

教材的第33页――35页的例1、例2及练习六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生回答,师板书:a+b=b+a(a+b)+c=a+(b+c)。

二、新授。

观察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可以复述图中。

的两段说明文字,也可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

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为我们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例1、例2并板书。

板书:(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学习例1。

1)、思考。

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学生通过理解,找出需要得到的信息:(1)共有多少个小组。(2)每组的人数。

2)分析数量关系。

3)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4)汇报。

板书:4×25=100(人)25×4=100(人)。

5)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4×25和25×4两个算式都是求“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结果怎么样?(相等)既然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号)。

板书:4×25=25×4。

6)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举例。

你能再举出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

根据学生的举例板书:

8)归纳总结。

相同点: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乘的结果都相等。

不同点: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的两个因数位置不一样,都交换了。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发现的规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汇总)。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9)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板书:a×b=b×a。

请同学说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2、学习例2.

教学过程同上。

三、巩固与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最后进行反馈)。

1、填空。

25×73=()×()a×()=35×()a×b=()×()25×7×4=()×()×7(7×125)×8=7×(()×())。

2、教材35页的做一做,教材37页的第1、3题。

四、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布置。

教材37页的第2、4题。

《0的运算》教学设计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24×5=32÷4=8+27=900÷3=。

60÷4=72-44=45×3=85+28=。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新知学习。

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24÷6×790-52+28。

6×2÷432÷8×5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45×30÷54290-68+951600÷50×90。

143-45-5724×5÷30434÷7×8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345-164+36。

=950÷50=345-200。

=19=145。

(提高练习)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236+70=237+263=。

125×14=1750÷25=25×36=。

20+1750=943-306=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练习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拓展练习)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2)。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39+46-18=49÷7×4=73-45+27=18×4÷9=。

教学反思。

我原以为学生只要掌握运算顺序就可以学的很好了,但通过作业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学生在做混合运算时出现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格式不对,不少的同学总是把等号对齐题目,甚至有几个同学在横式后面加上了得数。

(2)同学知道了运算顺序,但还是习惯于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没有算的写在后面,导致出错。或者还是从左往右计算。

(3)计算态度有问题,比较粗心,如抄错数字,减法忘记借位。看错运算符号。

(4)对于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很迷糊,在列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时总是忘记加。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教材主题图创设了“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场景。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这些信息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数据,由此引出相应的例题。例题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例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及计算的书写格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互帮互助的学习态度,同时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应用价值。学情分析:“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四则运算的知识学生在低年级已有所体验,这是学好本课的基础。为了能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我立足教材为学生创设既有趣味性又有数学味的问题情境。并以问题导引为主线,激励评价为手段,任务驱动为途径,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数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因此我为学生创造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把四则运算的顺序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理解四则运算的顺序,然后让学生利用四则运算的顺序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运用四则运算顺序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你能介绍一下这个季节最美的景色吗?

生1:我喜欢春天,春天鸟语花香,春暖花开,非常漂亮。

生2:我喜欢春天,春天细雨蒙蒙。

生3:我喜欢秋天,秋天果实收获的时候黄橙橙的,可漂亮了。

生4:我喜欢在夏天光着脚丫在沙滩上跑……。

生5:我喜欢冬天,冬天可以锻炼我们……。

师:老师和你一样也喜欢冬天,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特别向往白雪皑皑、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雪景。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到有“冰城”之称的哈尔滨去欣赏美丽的雪景,好吗?(课件出示雪景图,欣赏图片。)。

师:生命在于运动,看我们“冰城”4.2班的同学在“冰雪天地”里玩得多高兴啊,咱们也一起到“冰雪天地”里去感受下一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谁来说说他们正在干什么?

生:他们有的在溜冰,有的在滑雪,有的在做冰雕……。

师:“冰雪天地”分为几个区域?在图中同学们还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我们从图中可以知道:分为三个区域,其中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大家仔细想一想,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滑雪区比冰雕区少多少人?

师:你提的数学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生1:用减法解答。

生2:滑冰区的人比滑雪区多多少人?用减法解答。

生3:三个区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解答。

师:根据三条信息就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而且还懂得解决的方法。同学们真棒!

(一)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列式计算,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展示成果,反馈交流。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发现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谁愿意上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上黑板展示)。

方法1:方法2:方法3:

=113(人)=113(人)。

(三)交流评价。

师:这几种解题方法都对吗?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方法2和方法3,在计算的顺序上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方法2是先算减法,方法3是先算加法,哪个在前面就先算哪个。)。

师: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方法2和方法3,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师:观察这些题目,它们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生1:它们都是加减法混合运算。

生2:它们都没有小括号。

师:运算顺序又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都是先算前面的一步,再算后面的一步。

师:把我们的发现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师:“冰雪天地”参观完毕,4.2班的同学依依不舍的乘上了回校的公交车。在公交车上,同学们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题目)。

师:到校了,部分同学直奔图书室,图书管理员给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来比赛,看谁能最快解决问题。

师:学校在新学期安排了一个社会调查活动:这是部分同学调查到的一些信息,我们一起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信心?好,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第一、二组完成第一题,第三、四组完成第二题,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好!

(2)城北路口1小时内各种汽车通过的数量如下表。这个路口1小时共通过多少辆汽车?

种类公共汽车小汽车货车。

数量/辆98703594。

师:运动会上同学们如火如荼地参加竞赛,场面是那么热闹,这是同学们参加比赛人数情况,你能根据下面的条件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并解答吗?(课件出示题目)。

希望小学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开始啦:

(1)参加集体跳绳比赛的人数是160人。

(2)有96人参加团体接力赛。

(3)参加50米短跑比赛的有58人。

师:以前后桌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提出并解决问题。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好。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根据老师给出的三个数据(3;987;6),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0的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连减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连减笔算竖式的写法及能够准确计算100以内连减式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正确掌握笔算连减式题。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减式题。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xkbm。

1、口算下面各题。

18-9-720-5-1016-4-9。

2、笔算下面各题:

277784100。

――――――――――――――――。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口述题意。

2、独立探索,解决问题。

(2)9248。

――――――――。

4822。

(3)列式:44+26=7044加26是什么意思?92减70是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285567164。

――――――――――――――――。

()()()()。

――――――――――――――――。

()()()()。

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5、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1)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2)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

(3)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4)四班的小画报有多少本/小故事有多少本/。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连续减法,我们在计算时可以用第一个数依次分别减去后两个数,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用第一个数一起减。

板书设计:

(1)9248。

――――――――。

4922。

(3)列式:44+26=70。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80例1及“练一练”,练习十五1~5题。

1、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的运用,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计算的优越性。

2、让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一、引入

1、谈话:同学们,一月一日是什么节日?你们喜欢过这个节日吗?

3、学生口头列式,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5、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应用运算律使计算更简便。

二、展开

2、交流两种算式的不同思路: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4、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2)谈话:这两道算式你能尝试计算吗?(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5、交流算法,理解顺序。(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从左往右依次运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是先算乘除法,再计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算中体验,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这两个算式,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明确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2、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3、引导:从两个不同的算式,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四、总结

1、做“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提问:第1题的除法和乘法连在一起,你是怎样处理的?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计算。

提问:你是怎样检查结果是否正确的?(使学生重温检查的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2、做“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运用运算律时,常常是先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运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3、做练习十五第1题。

提问:做这几道题应注意什么?(让学生各自计算,比一比谁做得对、做得快)

4、做练习十五第5题。(先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让其说说每步要求的是什么,再共同评议)

五、全课总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略)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发展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4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培养学生看、听、说、写等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木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儿歌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数鸭子》的儿歌吧,播放儿歌,好听吗?你们听到了那些数学数字呀?(1、2、3、4、6、7、8)你们真厉害!

你们能用这些数字组成连加连减的算式吗?(能)

生1: 1+2+3=6、 6-3-2=1

生2: 1+2+4=7、 7-1-2=4

生3: 1+3+4=8 、 8-4-3=1

你们知道是怎么算的`吗?

生: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题图: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上3人。

提问:

从刚才的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谁愿意在班上说一说?指名说,真棒!

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列成算式吗?学生列算式:7-2+3

(板书:7-2+3)

(4)哪位同学试着读读看?(7减2再加3)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同桌互读。

2、揭示课题。

这道题跟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指出:像这样有加又有减的算式,叫加减混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加减混合)

3、探究算法。

(1)怎么算呢?能摆一摆你们的小木棒吗/?请同学们一边摆一边说。

(2)摆完小木棒,你们知道怎么算了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7-2+3=8

5指名再说说计算过程,同桌互相说说。(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小结。

像“7-2+3”这样有加又有减的加减混合题,计算方法与连加连减一样: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板书: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表演

(1)你们愿意把刚才看到的上下车情境演一演吗?指名表演。

(2)谁愿意把刚才看到的表演说一说?指名说:车上原来有7人,先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还剩8人。

(3)请同学们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列出算式。学生列式计算:7-2+3=8,再说出计算过程。

3、谁也想来说一道?先后让几位学生说说,其他的边听边列式计算,并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4、第1、2题。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列出算式,再说出计算过程。

5、听算。(8道)

(1)老师说出算式,学生边听边写边算。

(2)集体校对。

6、看算。(10道)

老师出示口算题,学生伸出十指,边看边说边屈手指算。

7、唱儿歌。

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会,唱一首《找朋友》的儿歌,好吗?(好)

8、做游戏。(第4题)

9、第6题。

比一比,看谁写得最端正,算得最认真。

四、作业。

第3题: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对。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本领?

以上就是数学网小编分享加减混合运算的教案的全部内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希望大家喜欢!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

(二)明确在式题计算中,两个小括号要同时进行脱式计算,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认真的学习态度.。

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脱式过程中不出现遗漏和不等式.。

口算:(卡片)。

8+2×79×3+2×318÷3-4。

81÷9×216+3×456÷8-2。

7×6-1038-5×53×9÷3。

24÷4×3100÷4-2020-20÷5。

最后一道口算题“100÷5×3”请说明运算顺序.(先算100÷5等于20,再乘以3)。

出示例1:计算74+100÷5×3。

出示例1:计算74+100÷5×3审题,根据下面问题进行思考:(投影)。

(1)这道题包括几级运算?

(2)应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同学讨论一下,然后在自己作业本上试做.(个别同学写在玻璃片上)。

订正时,请讲出计算过程.。

74+100÷5×3。

=74+20×3。

=74+60。

=134。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给予具体指导.。

口算:500-400÷4。

(500-400)÷4。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第2题加了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

出示例2:

计算(440-280)×(300-260)。

师:这道题有两个小括号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有人写在玻璃片上)。

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440-280)×(300-260)(2)(440-280)×(300-260)。

=160×(300-260)=160×40。

=160×40=6400。

=6400。

订正时,引导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在脱式计算时,有以上两种脱式计算形式.(1)题是一步一步脱式计算,

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两个小括号同时进行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440-280)×(300-260)。

=160×40。

=6400。

(1)65-6×4÷2。

(2)38+56÷7×3。

(3)(59+21)×(96÷8)。

(4)(220-100)÷(15×2)。

订正时,请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1)700-8×5×4。

(2)840÷6÷7+630。

(3)(15×40-360)÷6。

(4)(26+19)×(49÷7)。

(1)45+55÷5-20(2)130+60-90×2。

=100÷5-20=190-90×2。

=20-20=100×2。

=0=200。

()()。

(3)48+20÷4×5(4)320-15×4+40。

=48+20÷20=320-60+40。

=48+1=200-100。

=49??=200。

()()。

(1)96÷8=12(2)12+24=36。

12+18=3036÷9=4。

84-30=544×5=20。

列式:________列式:________。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第92页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称为混合运算.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也叫做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规定的计算先后次序,称为运算顺序.数学上规定的'四则运算顺序如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