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实用19篇)

时间:2023-12-01 20:32:45 作者:ZS文王

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回顾过去的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并寻求改进的方法。这些教学反思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深入思考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1.课题风娃娃(第一课时)。

2.课型精读。

3.辅助工具课件。

4.教学。

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伤、表、示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感知哪些事情风娃娃做得对,哪些事情风娃娃做得不对。

5.教学。

内容。

教材简析: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他以为做好事很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结果把风筝吹跑了,把人们晒的衣服吹跑了,还折断了新栽的小树。人们都责怪他,他还不知道为什么呢。课文结尾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让孩子们通过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知道风娃娃做了几件事,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

6.学情。

分析。

学生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经验、差异分析: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情节,像和煦的春风,吹进孩子们的心扉。故事中美好的人和事与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贴近,使他们借此来明辨美丑,懂得什么事该做,应该怎样做。

7.教学。

方法引导法、点拨法。

8.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9.反馈。

教学反思:这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做的有几个方面不太好:1、时间把握不好。上课时总害怕时间不够用,所以节奏很快,给人很赶的感觉。2、讲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太单调。总是几句简单的话,不够丰富、吸引人。3、课堂中识字教学这里做的不太扎实,尤其是交流识字方法时匆匆而过。好的方面是:1、整个教学设计还算流畅,尤其整个课堂用信的方式穿插,很有连贯性,设计很巧妙。2、我在课前准备挺充分的,不管是当堂检测的内容还是课件的制作都很好,能起到预设的作用。

10.板书设计。

16、风娃娃田野吹动大风车河边推动帆船广场吹跑风筝、衣服,吹断小树。

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本节前面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是在前面教材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学习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上一节课学习锋面天气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气旋与反气旋等天气系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天气现钟象。这节课紧紧抓住人和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动手等地理技能素质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逻辑思维能力及地理创新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和概念辨析。

2、过程与方法。

绘制简易天气图,分析气旋(低压)与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感知、理解、巩固到应用的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献身科学的情感,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绘制简易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图,并分析其特点。

五、教学难点。

学会解析日常生活中一些天气变化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板图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八、学法指导:

利用原有的基础知识分析、推理获得新知识;注重读图、画图、析图,培养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九、程序设计:

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课件呈现激趣性的思考题,老师作一定的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后引入低气压与高气压的概念。回答相关的设问回顾和巩固原有的基础知识: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上升气流、下沉气流与天气的关系。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半球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老师评点学生画图情况,再通过课件演示感知巩固。学生代表板图,其余学生在原位作图学生能用基础知识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能绘制简易天气图。

小结展示课件全体学生回答完成表格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

练习展示课件,老师作一定的引导和评析学生分析回答知识联系,能力提升。

十、板书设计(略)。

msn(中国大学网)。

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整个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二千多年,其影响十分深远。客观进步作用十分明显,如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加快和科技文化进步;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证。消极作用亦很突出,如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应试素质。

备课--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落实考点,深挖教材;联系热点,研究动态。

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思维为主导。双边互动,练讲结合,问答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及效果:

教学内容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材的处理,依托教材,打破章节顺序,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因素。

(一)成功之处:

1、重视基础,强调知识的整体,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活化历史知识,切准发展脉络、把握时代特征,提升了能力,拓展了思维。

2、突出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关注热点,延伸历史的发展性,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把台湾问题、和谐社会、民族问题等学生们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和学习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自觉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之间应和谐发展,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此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

历史教学设计和反思

1898年强租新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日本战败后仍归英);20世纪80年代中英《联合声明》,洗刷了民族耻辱。这样对香港问题就一目了然。鉴古察今,学史明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香港在近代失去了,在现代却收回了,说明了什么道理呢?为什么在建国初又没有能够收回呢?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1、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3、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2、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相关史料图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教学难点】。

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授课类型】新课。

【课时】1课时。

【教具】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导入)两汉时期,中国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那么,中国与世界是通过哪条商业通道来实现的呢?(学生回答“丝绸之路”),(老师肯定)对,在两汉时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世界有哪些交流?“丝绸之路”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老师导课)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

(板书第一标题)。

一、丝绸之路。

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老师讲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由于在这条商路上,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

2、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其实“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辟的。(请同学齐读“后人对张骞的评价”)“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3、(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丝绸之路”路线图和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比较它们的起点和走向。巩固记忆。

4、“丝绸之路”开通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加强了,那么“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作用?(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了东方和西方,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6、(老师指出)在汉朝时,“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已初步形成。(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3页小字部分内容,找出“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老师点拨:中国与朝鲜交往既可通过陆路,又可通过海路实现。中日交往只能通过海路,但中国和欧洲的首次交往是通过海上实现的。)汉朝以开放的态度与外界交流,特别是与周边邻近国家有着密切交往,其中朝鲜和日本深受中国影响。

(板书第二标题)。

二、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1、(指导读书),找出中国与朝鲜交流的方式,并勾画出来。中国的经济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并归纳:(1)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2)中国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传入朝鲜。(3)中国的物品传入朝鲜,如蜀郡制造的漆器。

2、(指导看图片)教材74页“东汉陶船”、“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图”,从这两幅图反映出汉代造船业发达,也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老师指导)朝鲜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与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日本也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指导读书,出示东汉疆域图)(1)找出西汉时就与日本有交往的历史,(2)找出东汉都城洛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在地图上的位置。提问: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那东汉的“丝绸之路”起点在哪里?为什么?(3)找出东汉时中国与日本交往的历史。(然后讲解,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说明了中日交流源远流长,中日人民有友好交往的历史。

4、(拓展提问)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才有利于两国的发展?(对中日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两国只有和平相处,互利合作,才能促进两国经济文化发展。)。

(老师引导)汉朝时,除了与邻近国家交往外,中国还与欧洲有着友好交流的史实。

(出示第三标题)。

三、汉与欧洲的往来。

(老师讲述)公元,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虽然没有到达大秦(古罗马),但他了解了大秦和欧洲更多的情况,为以后双方的交往准备了条件。

(老师提问)欧洲与中国第一次交往是什么时间?处于哪一世纪?交往的具体情况是什么?

课堂小结:

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增多了,丝绸之路开始形成。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东西方交流的足迹,它是古代文明传播的道路,它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它的存在反映了两汉时的对外交流十分繁荣。两汉与近邻、朝鲜和日本有着密切的`交流,与欧洲同样友好交往。正是由于实行了这种开放的政策,两汉时的经济文化也十分繁荣。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的起点是()。

a长安b成都c洛阳d西域都护府。

2.标志着欧洲国家与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

a第赛出使西域b甘英出使大秦c班超经营西域d大秦遣使来汉。

3.中国和日本交往的历史悠久。赠给日本倭奴国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的中国皇帝是()。

a汉武帝b汉元帝c汉文帝d汉光武帝。

4.欧洲国家同中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开始于哪一世纪?

a公元前1世纪b公元1世纪c公元2世纪d公元15世纪。

5.近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这说明()。

a朝鲜在汉朝时和中国有往来。

b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着重要影响。

c在汉朝时,朝鲜和中国往来比日本要早。

d在汉朝时,朝鲜和蜀郡有直接贸易往来。

6.西汉时通向今印度、缅甸的“南方丝绸之路”实际已经形成,其起点是()。

a重庆b成都c洛阳d长安。

7.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各字,主要是国为()。

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广泛,名称准确行动。

b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好记。

d第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

8.公元97年,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条支海后没有继续前行,扩大了国中人的视野。“条支海”是现在的()。

a红海b波斯湾c里海d黑海。

拓展训练:

1.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张骞b卫青c班超d甘英。

2.汉朝时,中国同西方的陆上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3.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由此可推断当时已开辟了()。

a陆上丝绸之路b海上丝绸之路c南方丝绸之路d西方丝绸之路。

培优训练: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有什么现实的价值和作用?

2.你认为当代的中国应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新观念。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个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对现有的教学模式、组织、文化、观念来一个大的重建。

二、概念的界定。

自主学习,是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观念来一个巨大的转变。简言之,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变“讲堂”为“学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使学习不再仅仅为了获取“分数”,而且在学习中获得成长的经验。总之,“学习一生有用的东西”,“教是为了不教”,需要对现有教学方式的一种来一个根本的转变。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高度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在教育中我们需要高扬“人”的旗帜,旗帜鲜明地反对对人的摧残和人的异化。

2、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

四、研究的目标。

1、改变注入式的教学程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渐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并成为教学的常态,追求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课堂。

3、使教学变得高效和轻负担,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学校和课堂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快乐家园。

五、研究内容。

1、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究。所谓“发展”,就是变化和改变,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发展”是与自身的原有状况做比较,是纵向比较,而非横向比较。发展性课堂教学是为学生一生服务的教学,它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让学生“学习一生有用的东西”。

2、教学案一体化研究。教学案一体化有利于沟通教与学、讲与练、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能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从而使“素质”发展有了时间和空间。

3、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高效教学模式研究。要教学高效,首要在于模式的高效。要积极研究和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高效教学模式。

六、研究的过程。

1、学习当代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我们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学习生本教育、发展性课堂的有关理论,学习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主张,积极开展讨论,逐步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先进教学模式的引进和应用。到外地学教取经,积极探索高效教学模式。从集体备课入手,教师相互听课切磋,积极探索学生自主、积极高效的教学模式。

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实践。在班级中尝试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尝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为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七、困惑与建议。

1、长期注入式的教学使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逐渐固化,新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在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心中很难扎根,任务还很艰巨。

2、老师个体的探索终究力量有限,要形成合力尚须全体教师合力探索,如此方能攻坚克难,取得成效。

3、“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如何处理,尚须认真探索。仰望“素质教育”的星空,但面对的是功利教育“分数至上”的现实。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能够在“应试”上不输,需要一个高效的应对模式。

八、研究对象。

林州市临淇镇第一初级中学的全体学生。

历史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关键。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成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的学习兴趣。

巧设导言,激发兴趣。

创设历史情景,提高兴趣。

引导学生走入历史,创设特定的课堂氛围,再现历史情境。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小话剧,使学生深入历史情境,培养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也可巧妙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巧妙的历史故事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很多的历史知识和人生哲理。

以生为本,体验乐趣。

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探究提问、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体[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验成功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活动中,对每一个善于展示自我的学生,或能参与的学生,不管结果如何,都要从他们闪光的地方加以表扬,这样长此以往,使学生学习历史处处有自信、处处有喜悦,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采用直观教学手段。

首先要利用好课本插图。利用好课本插图不仅可以充实课本内容,使教学形象直观,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利于多媒体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存的优点,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有血有肉,而且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注重历史和现实的联系。

历史与现实有着紧密的关系,反思过去,是为了明天的更美好,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正是吸取隋亡的教训,开创了贞观之治。因此作为历史教师一定要将将课本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及时抓住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历史课堂不断响起笑声,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对社区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并且初步学会了运用地图学习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社区功能的学习。所以在本课时,学生主要通过地图和表格,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社区的分类。

2、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认识社区的功能和分类。

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地图的阅读分析,训练学生的使用地图的'能力。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内的团队精神。

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比较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学生感悟农村和城市的区别。

3、通过比较北京四社区,学生结合生活,感知自己生活的社区属于哪一类型的社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社区的分类以及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属类。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

五、新课讲授: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时间。

导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地图,也了解了社区的一些基本知识,今天我们运用地图来学习社区的分类。

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1分钟。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请大家按照小组形式,比较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区别。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材的地图,比较王村平面图和明阳小区平面图有哪些不同;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区别。

15分钟。

城市社区内不同特色的社区。

根据课本知识,比较北京是四个社区的特点。

学生根据教材分析北京市abcd四区主要有哪一类建筑物,请你模仿课本,给上述四个社区命名。

10分钟。

说说你家属于哪中特色的社区。

请你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学生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7分钟。

社区之间的联系。

社区之间是不孤立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的,请你根据生活实际找到一些证据证明。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找到证据证明社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5分钟。

小结。

你来说说今天学了什么知识。

学生小结,上缴今天的讨论报告。

1分钟。

课外调查。

请你选择你了解的社区,并说明该社区属于哪一种特色的社区。

1分钟。

历史教学设计

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了解日本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激发学生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血染卢沟桥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新授课

多媒体

(出示图片)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2年日本又建立伪满洲国,东北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只是日本野心的一小步,它的最终目标是整个中国、亚洲、甚至世界,因此,“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1、知道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

2、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3、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

4、铭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1、迅速默读课文p74——78页内容,了解本课所学的两事件。

2、完成“导学案”中“自求新知”的内容,可以求助于同学和老师。

3、思考、讨论、回答:

1)日军为什么首先进攻卢沟桥?

2)你对“南京大屠杀”有何认识?请同学们一步一步完成,老师相信你能行!时间6分钟。

先学:

1)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视,教师指导并初步检查导学案的填写情况;

2)小组长进行详细检查,导学案的填写情况。

3)并检测自学情况。

后教:

1)观看图片,回答两道思考题;

2)学生质疑,学生解答。

3)总结板书

4)教师总结: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全面的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让我们看到了日本法西斯的凶残本质,而今日本极力掩盖、歪曲这一史实,让我们中国人时刻警惕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复活,防止它给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灾难,我们青年学生更要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为强大中国而奋斗。

当堂训练:

1)先做多媒体设计的习题;

2)再做导学案中的训练题。

历史教学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所选教学内容特点,阐释设计思路及其理论依据。

1.教学内容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技术设备等说明。

1.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2.要求叙述准确、可测量。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如教学设计已经过实施,则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学设计尚未经过实施,则应着重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描述清楚。

1.教学过程(文字描述式)(略)。

2.教学过程(表格描述式)(供参考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1.评价方式力求灵活多样,具有可操作性。

2.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历史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资料获取地球运动的关键信息,从而认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活动一:阅读“地心说”和“日心说”两大学说的文献资料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信息。

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一)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

(二)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三)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因此本课需要学生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再次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这样的设计,既体现科学的严谨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科学概念目标

1、“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2、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3、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

2、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2、有证据意识,知道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动力。

2、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之不易。

重点:能通过阅读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的准确信息,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难点: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材料一组

小组:反光效果好的小圆贴片、较硬的铁线、第1课中学生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手电筒、记录表。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展示班级记录表,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中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几种假设。

2、引导学生说出每种假设的根本区别就是地球和太阳的运动状态不同,从而聚焦到研究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主题中来。

3、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板书)

二、探索: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预设20分钟)

活动一:阅读文献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信息

1、阅读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比较他们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中。

2、比较两种学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你的依据是什么?

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1、改进地球模型

a、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增加实现自转的“地轴”(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倾斜作为事实直接告知学生即可,不必过度延伸)。

b、在地球模型相对的两个面上分别贴上1个反光的小圆片,使两个小圆片刚好分别处于白天和黑夜,为了方便观察和交流给小圆片编号。

2、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从地面观察的视角来观察不同的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过程。

3、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三、研讨:交流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预设12分钟)

1、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比较“地心说”和“日心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依据是什么?

3、再次做昼夜模拟实验与前一次做昼夜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

4、借助活动记录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四、拓展:(预设3分钟)

1、你还知道哪些现像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2、课后收集更多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资料。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日心说证据:

1、有长期的观测数据支持

2、伽利略通过观测也证明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3、傅科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地心说证据:

地球上看

日心说

地心说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活动记录表一:比较异同点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填序号)

1、地球是球形的。

2、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

3、地球是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4、太阳处在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

5、日月星辰等所有的天体都围绕着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6、地球和其它星球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地心说

日心说

活动记录表二:画出小圆片的亮暗情况

小圆片

自转前半周

自转后半周

亮暗

情况

1、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a、太阳绕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转

c、地球自转

d、太阳自转

2、改进地球模型时,穿金属丝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从南极穿入,北极穿出

b、从下面穿入,上面穿出

c、从北极穿入,南极穿出

d、随意穿,没要求

3、下面()图,小圆片的亮暗情况与实际观察结果是一致的。

a、

b、

c、

d、

4、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日心说的观点是()。

a、地球是球形的

b、太阳在宇宙的中心

c、地球围绕太阳转并且绕地轴自转

d、地球在宇宙的中心

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起源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时大量在实验研究方面接受过培训、具有开展试验研究经验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被招募来从事军事培训材料的研究及开发工作。二战结束后,心理学家们还致力于各种教学问题的解决。

教学设计早期的发展是以程序教学运动作为重要的驱动力,此次运动始于1954年,r撰写的论文《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heinich对程序教学运动作了描述:通过把教学内容分析和分解为具体的行为目标,设计达到这些目标所必要的步骤,建立程序来试验和修改这些步骤,然后根据目标是否实现来确认这个程序,程序化教学成功建立了一个小型但有效的自我教学系统--一种教学技术。

20世纪60年代早期,行为目标的普及和标准参照测验运动也是教学设计发展进程中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行为目标]ralphtyler被认为是行为目标之父,1943年他提出定义每一个目标的术语都必须是能清楚阐明课程能帮助发展的行为的;20世纪50年代,benjaminbloom和他的同事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使得行为目标得到进一步的推进;而mager使得行为目标的运用得以普及,他20世纪60年代早期编写了《为程序教学准备目标》。[标准参照测验运动]标准参照测验旨在测量个人在某个特定行为或者一系列行为方面的表现情况,与他人的成绩无关,而常模参照测验旨在了解学习者的成绩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学习者的表现。tobertglaser是最早使用标准参照测验这一术语的,他指出,可以用标准参照测验来评价学生的起点行为(入门技能),也可以用来确定学生掌握课程所要求的行为的程度。

教学设计历史上另一个重要事件是1965年robertgagne著作的《学习条件》的出版。本书描述了学习结果的五大领域(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态度和认知策略)和九大教学事件(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刺激回忆先前习得性能、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发行为表现、提供反馈、评价作业、促进记忆与迁移),加涅的层级分析研究对教学设计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上位技能的习得是基于下位技能的掌握。

形成性评价间接开始于“史普尼号”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1975苏联震惊了美国,美国投入数百万美金到教育事业,但成效低,主要问题是所开发的教学材料没有经过试用就直接生产,michaelscriven在1967年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两个术语,认为在教学材料形成阶段的试用和修订过程成为形成性评价,而对最终产品进行测试则称为总结性评价。在此之前,也有许多学者的见解设计到这两种评价,1967年,markle提出了在设计过程中和设计过程后对材料进行评价的详细程序。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教学设计模式开始被提出来了。20世纪70年代是系统方法的萌芽期,很多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式,工商业、军队、国际界、学术界等许多不同的部门也对教学设计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80年代,教学设计对教育的影响较其他领域还不大,但是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兴起,cai才越来越被人关注。

进入21世纪,对教学设计的原理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个方面分别是:绩效技术运动和建构注意理论。绩效技术运动强调的重点是工作绩效(而非学习的绩效)、商业成果以及对绩效问题的非教学解决方案,它拓宽了教学设计领域的范围;关于学习和教学的建构注意观点对教学设计领域的许多理论家和实践者的思想和行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msn(中国大学网)。

历史教学设计

1,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在活动课准备过程中和活动课上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人都发现和肯定自己的价值和学习潜力,增强自信。

2,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和“借鉴性”,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历史文化熏陶,促进学生为国家,民族强大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活动课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文学素养、美学素养极其各学科的整合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了解历史。从一个侧面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革命斗争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本节活动课的内容属于艺术系列,活动形式是欣赏活动课。

1,教师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活动课的要求,说明本次活动课分为搜集、整理和视听、表演两个阶段。

2,在学生搜集、整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中国革命发展的重大历史阶段对资料进行分类(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改革开放后等)进行筛选(所选的歌曲必须是与历史有关,能够反映时代的主题,具有明显历史特征的歌曲)。

3,根据全班学生的整体兴趣爱好,个人特长,性格特点,性别比例等把学生分成6个活动小组,使各小组确定自己的主持人,选定表演的歌曲、演员,写好歌曲的串词。(历史活动课不是历史兴趣小组,因此一般来说应是全员参与)。

4,教师在掌握6个小组活动内容的基础上,选定活动课的主持人,准备好与歌曲内容相一致的音像资料,从各方面给学生活动创造一个身临其近的活动氛围。

全员性——力争使全班学生全员参与。

兴趣性——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时代性——歌曲要反映历史的时代主题。

自主性——发挥学生“自主,自理”的作用,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倡导者。

1,各小组演出时,注意把背景音乐,词曲介绍,歌唱表演,伴舞等多种表演手段调配好,以求最佳的活动效果。

2,各个小组在表演时要针对歌曲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表演完毕后请同学回答,以增强活动的互动性,整个活动历史味要足,要歌唱历史、展现历史、感受历史、回归历史。

3,各个小组之间的节目衔接要自然、紧凑。

[教师激趣导入]你还记得幼年时学唱的歌谣吗?你知道长辈们为之动情的歌曲吗?历史在谱写着歌曲,歌声在凝聚着历史,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让我们和着岁月的的旋律,去学唱,去欣赏昔日感人肺腑的歌曲,去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今天我们历史活动课的主题是——《乘着歌声的翅膀穿越历史的天空》。

[主持人串词]岁月流失,歌声难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我国人民都创造了大量动人心旋的歌曲,重唱这些歌曲,心中涌动的是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以歌编史,以情咏史更是我们今天活动课的追求。下面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带领大家在歌声中去回顾“五四”运动那壮烈的一幕。

[第一组学生活动]合唱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

视屏准备——通过大屏幕播放“五四”运动的资料片段作为背景,屏幕上展示歌词““五四”爱国的血和泪,洒遍亚东大陆地,雄鸡一鸣天下白,同声击贼贼胆悸-----”

穿插问题——1、你知道“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吗?

2、歌词中的贼指的是什么人?

3、“五四”运动的结果怎样?

4、今天,我们应该学习五四青年的什么精神?

全班活动——略。

[小组串词]五四青年那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激励着,鼓舞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中国的富强、独立而奋斗,1924年,国共两党携起手来,走上了共同反帝反封建的征程。一首国民革命歌在北伐时响彻大江南北,表达了革命者满怀信心,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请欣赏歌曲“国民革命歌”。

历史教学设计

了解俄国的来历;理解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性质及改革的影响。

通过比较两场改革,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改革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俄国两次改革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比较两场改革,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彼得大帝具有的优秀品质及关键历史人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发展,说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理解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地图导学法、分析推理法、微视频辅助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法、分析推理法、比较学习法。

课前准备

ppt课件,微视频等

老师最佩服的人是普京,普京最佩服的人是彼得大帝。普京为什么佩服彼得大帝?从俄国的改革中找找答案。出示课题《俄国的改革》。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目标。

一、 彼得一世改革

1、自学俄国的来历完成自学提纲。

2、利用俄国疆域的扩张图,简单了解俄罗斯帝国的形成。

3、观看 “有关彼得一世剪胡子”的微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对“彼得一世改革”的学习。

4、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1) 教师补充材料,让学生直观认识俄国落后的具体表现。

(2) 教师出示历史材料:

17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农奴制不断的强化下,俄国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世界近代史资料选》

引导学生初步明确俄国出现落后面貌的原因——农奴制盛行。

5、学生大声朗读“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教师对改革内容进行简单说明,通过学生朗读和教师的简单说明,让学生初步了解彼得一世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上等方面改革的内容。

6、学习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1)学生在课本上找出改革给俄国带来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改革带来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二、废除农奴制改革

1、分析改革的背景

通过微课,让学生了解19世纪上半期农奴制的弊端。

(1)解说中提到19世纪的俄国遇到了哪些问题?

(2)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析改革的目的。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

3、学习改革的内容。让学生朗读。

5、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学习方法。

6、从图片和史料中,体会农奴制残余的存在,认识改革的不彻底性。

三、合作讨论:比较两次改革的异同

(1)一、二小组讨论改革的相同点,老师提供两个角度。

(2)三、四小组讨论改革的不同点,老师提供四个角度。

(3)、小组代表展示交流后,老师引导归纳。

【课堂小结】

依据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图及重点知识,同时,让学生深化认识,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关键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堂检测】知识抢答

1.沙皇专制统治时期俄国盛行的制度?

2. 使俄国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的改革是?

3、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4、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改革是?

5、这两场改革最本质的不同是?

【板书设计】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俄国崛起

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伟大转折

三、比较两场改革 性质不同

结合俄国两场改革的意义,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要求多角度思维)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课中的最大的亮点是学习指导:在讲解两场改革的影响是都有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课的末尾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去学习两场改革的异同点,有利于培养了学生比较学习的方法。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研究历史的目的,更重要是在于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预见未来。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历史可以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学习历史也是提升个人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从个人的从教经验出发,针对我校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有所感悟,有所反思。

首先,多数学生的历史学习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仅仅只停留在课堂上老师讲过的故事有多么好玩儿,事例是否新奇。但是真正从历史学科而言,缺少主动探究分析和逻辑思考的能力,这就导致课堂上的学习非常被动。同时,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也仅仅只限于我知道是什么就可以了,而不愿意去探求其内在的本源。这样的孩子,最终学习的结果就是学科素养差,学习能力弱。

多数孩子的历史知识储备仅仅来源于课堂,而课外涉猎非常少。其中的缘由,一方面由于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学习科目多,导致课下自己可分配的时间比较少;另一方面,孩子的阅读习惯并没有从小培养起来,很多孩子不爱读书,或者说阅读的书籍只限于小说、漫画等等娱乐性书籍。再加之现在网络发达,孩子们的涉猎更多的就停留在娱乐活动当中,对于时事的关注和新闻的了解也是非常匮乏。这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学科储备差。

历史学习讲究论从史出,很多的孩子在大篇的文字史料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既看不懂文字想表达的意思,又很难提炼有效信息,更甚者很多的孩子看不懂文字间的逻辑关系,这样的结果必然加深了上课的难度,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容易出现偏颇,很难形成自己的学科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也容易降低。

很多孩子从小养成的是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对于这个知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他们并没有多少兴趣去探索。简单的把学习理解为我知道了、我背过了,考试我分数高就是好的.学习。可是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知识是不可能割裂的,各个事件之间是有着非常紧密的逻辑关系,如果把事件割裂开,单一的去学习,这样不仅不利于他学习能力的成长,更甚者,孩子们的学习就是一种无效的学习,简单地说,就是今天我知道了,而未来我压根没有能力去应用。就更不用提构建和提升孩子的历史学科素养,变学知识为学能力了。

针对孩子们的这些问题,作为历史老师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改进我们自己的教学。

第一,今天是一个自媒体时代,是一个材料丰富,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结合,从而增强我们自身教学的趣味性,让历史课堂的史料不仅仅有文字性的,还有漫画、视频、语音,甚至于老师自己的微课等,让学生的目光能够聚焦在每一节课堂。同时,我们也要从自身出发,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和阅读面,不仅要注意积累知识的深度,也要注意广度,让我们的历史教学用语更加的丰富,同时增强我们自身教学的幽默感,把学生从娱乐中吸引到学习中来。

第二,针对孩子们知识储备弱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知识的补充,这个补充不仅要能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同时也要尽可能的扩大他们的知识储备面,从而让他们的思考从单一的角度,逐渐扩大走向多元化、多角度化,让孩子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提升他自身的学习力。当然,在学生兴趣提升之后,我们也可以鼓励他课下阅读,变被动接收为主动获取,让他自身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以及阅读能力都有所提升,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通过教学中的观察,我觉得有很多孩子学习能力弱,不仅是语文功底不扎实,从历史角度来看,也需要我们历史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补充和调整。首先,注重概念术语的解析,很多小孩反应学不懂历史,其实仅仅在于一些专业的概念术语束缚了他们的思考,他们读不懂这些词,就看不懂意思,就更不要谈理解了。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堂当中,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孩子的语言、事例去解析一些概念术语,从而降低孩子的阅读难度。另外,精心设问也是有必要的。好的设问不仅有利于学生读懂这段材料,而且可以起到引导性的效果,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主动去分析和提炼有效信息,在增强他们的阅读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当然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的历史材料非常的丰富,但是有些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是通过修饰性的用语来表述的,对于频繁出现的形容词、代词等,孩子们经常看完一脸懵逼,不知道材料在说什么东西。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给孩子多角度的,多方面的提醒,让他们学会设问词的转化,将修饰性的语言转变为我们具体的历史事件或知识,这样就可以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当然就能够有所提升。

第四,我们在前面也说了,历史知识是注重逻辑关系的,每一个知识点之间都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所以我们要做好这一点,强化孩子的迁移能力,就必须在专题复习或单元导入的过程当中多下功夫。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增强孩子对于事件内在联系的一种理解。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设置活动的方式,让孩子说一说,练一练,来增强他们对于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理解和运用。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一定要注重事件内在联系的引导与分析,让孩子从平时的学习当中形成一种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迁移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当然以上的言论可能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也仅仅只是基于本校的学生产生了一些思考。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我们的教学能力肯定会有所提升,同时孩子们的历史学习也会得到充分的改善,把教授知识变为培养能力,让孩子即使走向社会,也能够继续学习。当然这条道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不断的坚持,不断的学习和调整,作为老师,我们也应当义不容辞继续下去。

历史教学设计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三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共同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专制”“中央集权”“统一”这些术语;学生对历史课非常感兴趣,尤其有表演的欲望,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调动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

【知识与能力】。

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

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汉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如何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个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产生的深远影响。

讲授法、互动法、启发教学法等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条件(板书)。

(1)民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也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因此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是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2)秦国实力雄厚。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进攻。

(3)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这些人才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克敌制胜,对秦统一大业的完成做出重大贡献。

2、过程。

公元前230年,“秦王扫六合”,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按照由近及远,远交近攻的战略各个击破,用了9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秦统一的意义。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国疆域很大,为了更好的治理,在政治上要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

1、政治上: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制度创新)。

(1)皇帝制。

嬴政分别取“三皇”、“五帝”中“皇”与“帝”字组成皇帝二字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有避讳。

(2)三公制。

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中央政权机构。丞相掌行政,相当于今天中国的国务院总理;太尉掌军事,相当于军委主席;御史大夫掌监察,相当于纪委书记。但最后的决断权都是由皇帝掌控。

(3)郡县制。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政权割据,秦始皇没有实施西周的分封制,而是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在今天和省差不多;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把权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是权利的中心,这套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过渡: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但经济和文化上还存在很多不变,影响统一的巩固。

2、文化上:统一文字。

战国时期七国文字的书写各有差异,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使颁布的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为了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后来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过渡: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为了使人民不反抗,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心思。

3、思想上:焚书坑儒。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将全国的历史、医药、占卜和植树以外的书下令焚毁;把在背后议论他的相关儒生全部活埋。

过渡:战国时期币制非常混乱,像是齐国、燕国使用刀币,楚国使用蚁鼻钱,魏国、赵国使用布币,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4、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为了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这都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5、交通上:车同轨、修驰道;开灵渠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从都城咸阳到达各地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又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和漓江(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道路不通时,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并开凿灵渠;文字不同时,统一文字,将小篆颁行全国;钱币不同时,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度量衡不同时,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这都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中央集权。

过渡:当时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不时南下侵扰。

6、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征讨匈奴,收取了河套地区,并且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万里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开凿的灵渠也便利了秦朝南下统一越族。过渡:秦的北进南下,使得秦朝的疆域不断拓展,最终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秦的统一不仅是地域的统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统一。从此以后,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统一成为主流,而分裂、战争仅仅是历史上简短的小插曲。

历史教学设计

本文篇幅较长,但条理清楚,学生不难看懂。因此本课教学定位于理清全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的能力。

任何一篇说明文都有确定的说明对象,或者是事物,或者是事理。明确说明对象,有助于明确目标,抓住重点,集中阅读注意力。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属于事物还是事理?

2、试举出我们学过的说明文,并指出它们的说明对象。

1、例举学过的其他说明文,说明其说明顺序。(师生共同总结)。

2、请说明整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3、请说明各个部分的说明顺序。(因课堂时间有限,可以一个至两个部分为例)。

阅读说明文是为了搜集其中的有用信息,说明文中部分语言是为提供主要信息,另一部分语言则是为了帮助说明主要信息,帮助读者理解主要信息。所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其实就是找出并提炼出文中的主要信息。

1、请概括文章的前言及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如前言部分说明了语言的起源、功能和重要性。

起源于:

功能是:

重要性:

2、请在100字以内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一)、精读文章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单信号”时期和“双信号”时期是如何划分的?

2、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表形文字还是纯表音字母?

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精读文章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工业化”和“农业化”在语言生活中有什么区别?

2、根据共同语范围的大小不同,共同语可分为几种?分别是什么?

3、工业化时期为什么要确定和普及共同语,怎么做?

4、汉语的文言文在现代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为什么?

2、以《语文读本4》p103毛泽东的《两种宇宙观》(注:即《矛盾论》)中部分段落对照阅读,体会本文语言的通俗易懂的特点。

历史教学设计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三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共同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专制”“中央集权”“统一”这些术语;学生对历史课非常感兴趣,尤其有表演的欲望,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调动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

【知识与能力】。

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

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汉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如何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个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产生的深远影响。

讲授法、互动法、启发教学法等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一、秦灭六国。

1、条件(板书)。

(1)民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也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因此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是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2)秦国实力雄厚。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进攻。

(3)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这些人才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克敌制胜,对秦统一大业的完成做出重大贡献。

2、过程。

公元前230年,“秦王扫六合”,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按照由近及远,远交近攻的战略各个击破,用了9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秦统一的意义。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国疆域很大,为了更好的治理,在政治上要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

1、政治上: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制度创新)。

(1)皇帝制。

嬴政分别取“三皇”、“五帝”中“皇”与“帝”字组成皇帝二字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有避讳。

(2)三公制。

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中央政权机构。丞相掌行政,相当于今天中国的国务院总理;太尉掌军事,相当于军委主席;御史大夫掌监察,相当于纪委书记。但最后的决断权都是由皇帝掌控。

(3)郡县制。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政权割据,秦始皇没有实施西周的分封制,而是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在今天和省差不多;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把权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是权利的中心,这套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过渡: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但经济和文化上还存在很多不变,影响统一的巩固。

2、文化上:统一文字。

战国时期七国文字的书写各有差异,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使颁布的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为了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后来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过渡: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为了使人民不反抗,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心思。

3、思想上:焚书坑儒。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将全国的历史、医药、占卜和植树以外的书下令焚毁;把在背后议论他的相关儒生全部活埋。

过渡:战国时期币制非常混乱,像是齐国、燕国使用刀币,楚国使用蚁鼻钱,魏国、赵国使用布币,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4、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为了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这都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5、交通上:车同轨、修驰道;开灵渠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从都城咸阳到达各地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又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和漓江(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道路不通时,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并开凿灵渠;文字不同时,统一文字,将小篆颁行全国;钱币不同时,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度量衡不同时,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这都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中央集权。

过渡:当时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不时南下侵扰。

6、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征讨匈奴,收取了河套地区,并且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万里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开凿的灵渠也便利了秦朝南下统一越族。过渡:秦的北进南下,使得秦朝的疆域不断拓展,最终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三、本课感悟。

秦的统一不仅是地域的统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统一。从此以后,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统一成为主流,而分裂、战争仅仅是历史上简短的小插曲。

四、本课小结。

五、随堂练习。

六、板书: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