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四年级观潮教案设计意图范文(23篇)

时间:2023-11-27 20:13:03 作者:字海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为指导学生学习而制定的教学计划和组织安排。对于希望提高专业能力的教师们来说,以下是一些不可多得的四年级教案分享。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设计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3页例5,练习五第2~8题和思考题。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1、上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谁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填空。

25×6+75×6=。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1、出示例5。

用简便方法计算102×45,32×27+32×73。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1)①102×4。

②102×45。

③……=(100+2)×45=102×(40+5)。

=100×45+2×45=102×40+102×5。

=4500+90=4080+510。

=4590=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③……=32×(27+73)=864+2336。

=32×100=3200=3200。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1)你认为每个题的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这种简便算法的依据是什么?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1、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题。

(2)填空。

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练习五第8题:学生根据情景图中所呈现的信息先独立思考解决,对有困难的可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

3、发展练习。

练习五思考题,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先在小组中商量解决,最后全班反馈,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4、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2,3,6题。

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三、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设计意图: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设计意图: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潮来时的录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播放潮来时的录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小学四年级子夜吴歌教案设计

《子夜吴歌》整首诗语言明转天然,形象鲜明集中,情感委婉深厚,情景交融地表现了长安女子对征夫的思念,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形象,读来令人评然心动。诗中让学生认读生字及词语,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读准字音。在了解诗的大意之后,读中体会,体会中诵读,这样既能背诵古诗,又能体会诗的意境,可谓一箭双雕。

二、精读悟诗情。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积极主动地思考。诗中前四句由景入情、秋月、秋声与秋风依托相思,交织成心中无尽的思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从五、六句入手,从“何日”深层次的理解诗意,从“玉门关”打开思路,家里的人在盼什么,在等什么,带着自己感受再读诗句,理解其间蕴含着的对边关亲人的思念之情。最后让学生再次回归时代背景,再次想象:“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可能在干什么?”让学生理解人们共同的呼声:“消除战争,结束动荡分离的生活。”诗人要表达出人们对胜利的渴望,更是对和平的呼唤”。这样有层次的诵读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情感,多使用鼓励性的评价。如:“好一个‘一片月’;“你的学习习惯真好!”“你已走进长安妇女的内心”等等,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范读,无论从形体,声音,还是表情,适当的动作,都能让学生从诗句中倾听“长安”与“玉关”的对话,倾听“和平”与“战争”的对话。结束时小结提升,点明全诗主旨,引导学生认识“战争之残酷,和平之可贵;思妇之悲苦,百姓之无奈。

三、研读品诗境。

领会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让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让诗人表达的哲理在学生的心中定格,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达到自悟自得。我在课堂中捕捉学生诵读的亮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范读时配上孤寂,缓慢的音乐,加上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学生才能对诗人的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课后习题第一题是有点难度,但如果学生对诗意完全理解了就能将语言文字训练真正落实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以诗导行!

小学四年级子夜吴歌教案设计

原文: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译文。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注释。

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驿:驿馆。

鉴赏。

《子夜吴歌》诗题又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所选是第四首。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此体原为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独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子夜吴歌·冬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她想: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极度的深情与牵挂。《子夜吴歌》中的第三首《秋歌》是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一类人——思妇形象。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设计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以便对大潮有初步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二、出示课题,探究“奇”意: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观潮,(师相机板书课题)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通过预习学生自然就可以回答出:钱塘江大潮)。

2、师介绍: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秦皇岛有好几千里。如果说秦皇岛的北戴河风景区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师板书:天下奇观)。

(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之后可以提醒学生借助字典解决。)。

4、多指名回答后明确:“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进一步引导说出“天下奇观”的涵义,即:天底下或世界上奇异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奇”:

2、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那就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

阅读提示:

a、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b、认真的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刚才教室里可真是书生琅琅,大家读得都那么认真又那么好,现在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自己,我们开火车读一读,注意一定要认真听哦,老师随时会有可能叫到你!

3、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利用这个过程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

4、刚才看到大家火车开得那么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指名回答后明确: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四、精读课文,品味探究“奇”:

1、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读一读这些词句,说一说体会。

小学四年级子夜吴歌教案设计

经典诗文的诵读,是引领孩子进入文化长河,陶冶情操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近年来语文教学探索较为成功的途径之一。本首诗的教学力图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大大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入情入景的反复诵读中,既能读懂诗句的意思,又能体会诗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古诗教学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按照学诗三步曲:读准字音——读懂诗句——品悟情感。都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一、初读入诗境。

《子夜吴歌》整首诗语言明转天然,形象鲜明集中,情感委婉深厚,情景交融地表现了长安女子对征夫的思念,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形象,读来令人评然心动。诗中让学生认读生字及词语,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读准字音。在了解诗的大意之后,读中体会,体会中诵读,这样既能背诵古诗,又能体会诗的意境,可谓一箭双雕。

二、精读悟诗情。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积极主动地思考。诗中前四句由景入情、秋月、秋声与秋风依托相思,交织成心中无尽的思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从五、六句入手,从“何日”深层次的理解诗意,从“玉门关”打开思路,家里的人在盼什么,在等什么,带着自己感受再读诗句,理解其间蕴含着的对边关亲人的思念之情。最后让学生再次回归时代背景,再次想象:“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可能在干什么?”让学生理解人们共同的呼声:“消除战争,结束动荡分离的生活。”诗人要表达出人们对胜利的渴望,更是对和平的呼唤”。这样有层次的诵读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情感,多使用鼓励性的评价。如:“好一个‘一片月’;“你的学习习惯真好!”“你已走进长安妇女的内心”等等,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范读,无论从形体,声音,还是表情,适当的动作,都能让学生从诗句中倾听“长安”与“玉关”的对话,倾听“和平”与“战争”的对话。结束时小结提升,点明全诗主旨,引导学生认识“战争之残酷,和平之可贵;思妇之悲苦,百姓之无奈。

三、研读品诗境。

领会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让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让诗人表达的哲理在学生的心中定格,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达到自悟自得。我在课堂中捕捉学生诵读的亮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范读时配上孤寂,缓慢的音乐,加上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学生才能对诗人的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课后习题第一题是有点难度,但如果学生对诗意完全理解了就能将语言文字训练真正落实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以诗导行!

小学四年级子夜吴歌教案设计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注释。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罢:结束。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创作背景。

六朝乐府的《清商曲·吴声歌曲》里有《子夜四时歌》,李白这组诗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其创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

小学四年级子夜吴歌教案设计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赏析。

《子夜吴歌》诗题又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所选是第四首。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此体原为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独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子夜吴歌·冬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她想: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极度的深情与牵挂。《子夜吴歌》中的第三首《秋歌》是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一类人——思妇形象。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作者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小学四年级子夜吴歌教案设计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子夜吴歌·秋歌》作者简介。

小学四年级子夜吴歌教案设计

教学这首诗我以诵读为主线,通过不同层次地读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体会情感。第一个层次的读是自由练读,把全诗读通顺,读出节奏;第二是让孩子们借助注释读懂古诗大意。第三个层次就是读出诗的意境,读出作者的感情。前两个层次的读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通过几遍自读可以达到。要读出诗的意境和情感,可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了。所以,我先抓住“一片月”和“捣衣声”让孩子们想象思妇们的生活情景,为什么夜已深,家家户户还传来洗衣声呢?让孩子们感受到丈夫远征,妻儿老小生活之艰难。再从“吹不尽”和“玉关情”中启发想象和思考:秋风吹不尽的是什么?通过想象让孩子们走进思妇与“良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去感受身心分离之苦,广大百姓生活之苦。边体会边朗读,在孩子们产生了情感共鸣后,读最后一句,引导认识“战争之残酷,和平之可贵。

这节课在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内心活动时因为迂回反复浪费了一些时间,有些孩子想象单一,受局限,前面一个同学的想象时常牵制住了后面同学的想象,在引导的时候应该强调孩子们去想象不同身份,不同情境下思妇内心的活动,如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会想些什么?再如在没有战争的日子里,一家人是怎么生活的?通过这种对比想象把学生体会到的情感在逐步推进和升华。

小学四年级子夜吴歌教案设计

诗题又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此体原为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独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长安一片月,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习见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有人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这两句的直抒胸臆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冬歌》则全然不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多少深情与牵挂呵。《秋歌》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一类人思妇形象。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小学四年级美术课教案设计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节奏美。

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美术中的节奏。

重:懂得生活中处处都有节奏美。

难:如何表现节奏美。

一、演唱导入,激发兴趣。

1、听音乐,画节奏。

同学们,金老师来放两段音乐,一起来听一听。边听可以边打拍子。

两段音乐,有何不同之处?(强烈、优美)。

对,他们的节奏不同。

如果用线条来表现这两段节奏,你认为可以怎么样画?谁来试试?

原来音乐里的节奏的强弱也可以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

今天就让我们来画出美术里的节奏。

出示课题——美术的节奏。

二、欣赏图片,生活处处有节奏。

出示图片:

1.重复的节奏美。

你看到了什么?(方向、排列)。

这些瓦片形状一样,方向一样,给你什么感觉?(干净、整齐)——这就是美术里的重复之美。

板书:重复。

2.强弱的节奏美:

看看这幅画,你发现了什么?

深和浅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这就是美术中的强弱之美。

板书:强弱。

3.大小的节奏美。

金老师还带来了一群有趣的家伙。

这些娃娃是怎样排列的?(从大到小)。

现在呢?(从小到大)。

又怎么样了?(大小大小)。

这种大小的排列也能产生节奏的美感。

板书:大小。

4.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哪里也藏着节奏美呢?

(如:下雨天的雨伞、夏天带的遮阳帽、窗外教学楼青白相间的墙砖,教室里一块块的井然有序排列的墙板。)。

作品欣赏,感悟新知。

1.金老师这儿也藏着节奏美。(请小助手)。

你能从伞上找到重复、强弱、大小吗?

(一朵一朵的花依次间隔有序排列——重复之美)。

(大的图案下面用小花纹进行装饰,大小大小大小——大小跟强弱的节奏美)。

2.想知道金老师是怎样设计的吗?(拿出展示纸)。

(1)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单独的图样,

(2)然后将它向两边延续。

(3)形成了一个连续的纹样,称它为——二方连续图案。

板书:二方连续图案。

板书:四方连续图案(贴在画板上)。

这两种排列图案的方法都给我们展现节奏的美感。

四、教师示范,学生创作。

接下来看看金老师怎么画出一个漂亮的盘子。

首先:用方格形成重复。

然后:在方格中画上大小不同的点。

再用重复画上花瓣。

边上涂色形成强弱。

这样一个美观又实用的向日葵盘子就完成了~。

问:我们也来设计一个自己的纸盘,可以画些什么呢?小组讨论一下(30m)。

——师巡视指导——。

六、走秀展示,学生互评。

七、教师总结,内容拓展。

“生活中的节奏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除了有秩序的节奏外,还有许许多多没有秩序的节奏美~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找到它们吧。

小学四年级语文《墨梅》教案设计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2人。基本上的学生有良好的语文课堂习惯,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按时完成作业,喜爱阅读等习惯,学习目的性明确。20%左右的学生特别喜爱阅读,书写端正漂亮,兴趣爱好广泛;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存在得过且过,屡屡作业拖拉的现象。因此,本学期的重点任务在于全面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年级上册的“我的发现”,在“发现”的范围上有所扩展,安排了4个关于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教学措施及建议。

上述四个方面的特点,是教材各个部分的共同特点。由于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在编排上还有些不同的特点。

(一)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识字都是随课文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所附选读课文中的生字均未注音,为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解决。

要求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把写字的任务妥善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内学生要有比较从容的写字时间,不要把写字的作业都留到课外。教师要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让学生找一找,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用听写词语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

四年级上册,仍然单独编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教材,要凭借这些教材,加强对学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指导。

(二)阅读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阅读教材,除安排识字和写字任务外,还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1.练习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默读的练习也是四年级上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四年级上册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注意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再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能用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事实上,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是会有所不同的。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应加以肯定。当然,如果学生的讨论交流偏离了对课文的理解,纠缠于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或者学生的感受明显与课文的思想内容不符,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是学生能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引导的地方。

3.领悟表达的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要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教材中对领悟表达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一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二是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三是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四是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教材中还特别安排了侧重学习表达的“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读了《白鹅》和《白公鹅》,我们会觉得两位作家笔下的白鹅,特点是那样相同,形象都栩栩如生,但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又迥然不同;老舍的《猫》和《母鸡》,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但写法完全不一样,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会受到很多启发。

对于表达方法的领悟,教材中都采用了启发式,有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发现,有的是先举一两个例子,再让学生找出类似的例子来读读,体会体会。教师教学时要注意这个特点,一定要让每个学生经历这样的领悟过程。

4.积累语言。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

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18篇精读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背诵的要求,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18篇精读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抄写的要求,一般是让学生找出写得好的语句,多读读,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5.向课外扩展延伸。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与收获,教材在扩展延伸方面也作了适当引导。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有的引导课外阅读、搜集资料,有的引向课外进行观察,有的安排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还有的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思考。

以上五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某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师可参照教材中的安排,因文而异,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每课的特色。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要求不同,一般只要求读后能粗知文章大意。指导略读课文的学习,可以先让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自己认真读课文,然后适当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对内容的大致理解和读后的感受,有兴趣的地方还可以再读读,特别感兴趣的也可以背背。在词句的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口语交际教材与教学。

口语交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四年级上册教材注意突出口语交际的这个特点,而且安排了多种形式的双向互动,有的以交流为主,如,交流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自己喜欢的动物,自己的奇思妙想;有的以讨论为主,如,讨论如何保护文物;有的要模拟生活情境练习交际,如,感谢和安慰;有的带有比赛游戏性质,如,看图比眼力;还有的是讲故事,演短剧,如,第三组的讲童话,演童话,第七组的讲成长的故事,演成长的故事。

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要充分体现听和说的双向互动这一特点,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实际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上出特色。如,进行以交流为主的口语交际,首先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讲的内容讲清楚;还要设法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再如感谢和安慰,这次口语交际,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或引导学生回忆,再现生活中的情境。如果能捕捉学校或班上发生的具体的相关实例引入教学,面对面地感谢、安慰,或模拟情境表示感谢、进行安慰,效果可能更好。

“成长的故事”那一组的口语交际,提供了几种选择,除了讲成长故事,演成长故事外,还有交流读了《乌塔》以后想到了什么和讨论王虹来信中提出的问题。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

(四)习作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教材与三年级一样,对习作作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在每组的“语文园地”中安排一次习作,全册安排八次。这八次习作,有四次与口语交际合并安排。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四次小练笔。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习作,有以下四个特点。

1.在习作的类型上,兼顾了写实和写想象。

教材中安排的写一处自然景观、写观察中的发现、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写导游词、写成长故事,都是练习写实;写童话、看图作文、写奇思妙想,都是练习写想象。

对于写实的习作,要强调如实表达,就是要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反映真实的生活,不能造假,不能瞎编。这样,既能切实提高学生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记实的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文风。

对于写想象的习作,则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四年级的孩子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想象不一定合理,所以在这方面的要求不能过高。学生只要敢于想象,并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写下来就行。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

教材中的习作都不搞命题作文,每次习作都只是提出一个范围,而且所提的范围很宽泛,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给学生比较大的自由。特别是安排综合性学习的两组,提供了多种选择,而且有的可以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有的则可以先写再说。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都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写,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创造条件。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

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习作要求里专门提了这样一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四年级上册教材,采用多种形式引导习作后的交流和展示。例如,“语文园地七”的展示台中:“这是我给王虹写的回信,我给大家读一读。”“语文园地二”的习作提示,让写同一种动物的同学在一起交流。再如,“语文园地五”练习写导游词,“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使学生从交流和展示中获得习作的快乐,逐步提高习作的能力。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修改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对自己的习作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我们编写的中年级习作教材,体现了这样一个思想,就是:修改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时起步,修改的习惯在习作开始之日起就加以培养。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对修改自己的习作继续作了引导。

(五)综合性学习教材与教学。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学生的主体性。教材注意体现这个特点,同时考虑到孩子还小,独立活动的能力有个培养锻炼的过程,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既放手,又适当辅导的思想。教材中对综合性学习引导的具体步骤是:先在该组的导语中点出,再在第一篇课文的后面作具体的布置,最后在语文园地中进行交流展示。与三年级的教材相比,去掉了“综合性学习提示”这一步。这体现了逐步放手的思想。

习作、展示台,都是展示交流的形式。展示台中提到的只是举出几个例子,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创造,例如,“成长的故事”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可能还会有采访的录音,拍的照片等。教师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

小学四年级教案

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注意图中人物的服饰,想一想她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再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可以用“胜似亲人”做题目,也可以根据习作具体内容自拟题目。

难点重点: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难点:想象大胆、合理。

指导前师生的准备活动认真观察图画;了解少数民族服饰。

1.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他们吗?小男孩卡罗纳不幸失去母亲,身边人真诚的理解,默默地关爱,使它不再难过悲哀。圣诞节前夜,保罗让贫困的小男孩乘坐自己的新车,将关爱送给小男孩,感受给予的快乐……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

2.激发情感。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亲身经历过或见过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感人故事呢?

3.小组交流。

把自己知道的感人故事讲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4.教师提示注意故事的细节。

5.同桌互相讲述,感受人间真爱。

这也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图上都有什么呢?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1)图上画的都有谁?

(2)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

(1)题目《胜似亲人》,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亲人?

(2)“胜”意思是什么?

(3)“胜似亲人”怎么理解?

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亲。

师:请同学们关注图中细节,我们应该先观察什么?

生:老奶奶和小姑娘的表情、动作。

师:老奶奶正在干什么呢?有什么样的表情?

生:老奶奶正微笑着拥抱、抚摸小姑娘。

师:小姑娘有什么动作?又有什么样的表情?

生:小姑娘不好意思地抿嘴微笑,正用围裙擦拭着手。

师:请再仔细观察她们周围的物品摆放,都有什么?

生:小姑娘身后是一盆还未洗完的衣服,她们身旁晾着可能是刚刚洗好的床单。

学生简单叙述老奶奶和小姑娘之间发生的事,可能没有细节方面的介绍。

师:还有什么问题图上没有,但必须交代清楚?

小姑娘要给老奶奶洗衣服的原因必须交代清楚。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图中人物的衣着打扮。

生:她们是不是亲祖孙俩?

师:这件事怎样才能写得感人,哪些细节需详细描写?

生:小姑娘帮奶奶洗衣服时的动作、神态、表情以及内心活动都要详细描写。

生:小姑娘洗衣服时遇到困难了吗?

生:老奶奶是怎样感谢小姑娘的?都说了什么?

教师课件提示关键细节:

把小姑娘帮老奶奶洗衣服的过程写清楚,把老奶奶和小姑娘的动作、表情以及内心活动写详细。

(1)图画题目为什么叫作《胜似亲人》?

(2)文章中怎样突出“胜似”二字?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一、学生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习作,说说好在哪点?全班交流。

二、教师选出有特色的习作讲评。

三、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修改,同桌互改,提出修改意见。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我们村寨有十几户人家,大多是苗族,只有我家是汉族。

我的邻居是一位老奶奶,快80了,可身体还算硬朗。她有个女儿在县城教书,难得回来一次。一年到头,出来进去总是她一个人。

老奶奶经济上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没有人手。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去做。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里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妈妈常对我说:“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我一直记者妈妈的话。那时我还小,只能帮老奶奶擦擦桌子扫扫地,别的事干不了,她也不让我干。现在,我长大了,可以帮老奶奶多做些事了。

今天是星期日,我吃过午饭,做完功课,想起老奶奶前两天换下来的床单和衣服还放在那里,我便悄悄地背起竹篓,拿上脸盆,到河边把衣物洗干净,然后又悄悄地回到院里。我正在晾衣服,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笑眯眯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听了老奶奶的话,我实在有些不好意思,忙说:“您说哪里去了,帮您做点儿事是应该的。以后,我还要帮您做更多的事呢。”

胜似亲人。

时间:节假日地点:苗家小院。

人物:苗族老奶奶汉族小姑娘。

起因展开想象。

事件经过语言、动作、神情、心理。

结果具体叙述。

一、明确讲评要点:

1、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2、想象大胆、合理。

二、简评本次作文情况(见批改摘记)。

三、讲评习作,指导修改:

四、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3个,积累词语13个,句子2句。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发挥想象,体会母亲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

4、使学生懂得:当别人遇到困难、危险时,要尽自己的力量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海边的渔民以出海打渔为生,但出海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那天“月黑风高”,渔船就会被掀翻!

学习词语:月黑风高。

2、在这种“紧急关头”,船员发出求救“信号”,村民们就会进行“海中救援”!

学习生字:关信。

出示:7海中救援(读)。

二、自学课文。

1、按要求自学生字、词语、课文。

2、交流检查。

(1)读词语:划艇搏斗懈怠欢欣鼓舞精疲力竭抵达载哀求依靠吻筒。

指导——搏、艇、懈的字型。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指导载的笔顺、部首。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3)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村民们是怎样进行海中救援的,在救援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感人的事情?

三、深入学习、加强理解。

交流反馈:

(1)村民们进行了几次救援?

(2)哪几小节写的是第一次救援?哪几小节写的是第二次救援?

请学生分别读一读。

(3)在救援的过程中,救援队遇到了哪些困难?村民们是怎样帮助解决的?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4)出示句子:

“妈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别人去!’那会怎么样?妈妈,我们不能让那些留在海里的人无助地死去。”汉斯吻了吻母亲,加入救援队,消失在黑暗中。

(读,说说为什么感动。)。

(5)读课文最后一节的第一句话。

对汉斯的母亲来说,为什么那一小时,比永久还永久?

请你想象一下,这位母亲焦急地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她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说话训练)。

(6)读课文最后一节的2、3、4句话,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7)集体读全文。

四、生字巩固。

1、游戏巩固生字。

2、指导写字:艇、懈、载。

小学四年级习作的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懂得象声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会把生活中听到的声音用象声词写下来。

3、能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

教学重点:

学会在习作时使用象声词,使习作更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教学难点:

如何恰当,准确使用象声词。

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鼓励模仿发音或记录下来。

2、各种配音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识象声词。

1、猜谜激趣:

弟兄两个,隔山而坐,

任何声音,休想逃过!(打一人体器官)。

谜底:耳朵。

2、每个人都有耳朵,可是谁的耳朵最灵敏呢?请同学们仔细听,这些都是什么声音?(放录音)。

流水——哗啦啦北风——呼呼呼。

青蛙——呱呱呱汽车喇叭——滴滴吧吧。

3、谁还会模仿别的声音,让我们大家来听一听,猜一猜?

4、板书:象声词揭示学习内容。

师述:象声词就是表示声音的词,写的时候一般都加上引号。

二、联系生活,积累体验,学用象声词。

大千世界,声音无处不在,我们说话和写作时,如果用上了象声词,就会使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1、勤快的爸爸一下班就钻进厨房干什么?

2、爸爸炒菜的过程是怎样的?都发出了些什么声音?你能模仿吗?

3、爸爸干活时心情怎样?你能给这个场景起个合适的名字吗?

4、指名完整地说一说,试着用象声词。

(二)出示课件。

走出家门,来到大自然中,你听,你看:

(秋风呼呼地吹着,金黄的树叶哗哗地向我们招手,象是在和我们告别。。。。。。)。

1、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你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3、小组讨论,互相补充。

4、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三)放录音。

闭上眼睛听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想象它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发出的?

1、小组交流讨论。

2、指名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赛场上,前锋队员抬脚一记劲射,只听“砰”的一声,足球越过守门员的'头顶,射入球门。守门员奋力扑救,可惜球没碰着,却“扑通”一声摔到地上。“咚咚锵。。。。。”啦啦队员们高兴得敲起了锣鼓助威。)。

3、师生互评互议,象声词的使用是否准确恰当。

三、明确要求,选择素材,运用象声词。

1、出示习作要求:

(1)通过叙述一件事或描写一个场景,用上几个象声词;

(2)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合理想象,写两三段内容不相同的话,每段话用上几个象声词。

2、小组讨论,从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或事情,说一说。

3、指名说说,你打算写什么?怎么写?

4、写作练习,要求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设计理念:

本次习作的教学设计是从儿童心理出发,用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新颖有趣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动眼看场景,动耳辨声音,动脑想情节,动口说故事,动手写习作。在习作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学习写作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听说,主动评议,主动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四年级语文《墨梅》教案设计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唤起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边读边想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三、读中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想一想:我们会憧憬什么?(憧憬快乐,憧憬幸福,憧憬未来……)。

(2)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交流自己的看法。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练习朗读。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2.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3、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三) 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小组交流讨论后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请读读5、6、7、8自然段。

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4、展开想象:他们在水磨坊找到幸福鸟了吗? 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

(四)以读代讲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能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的学生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小组学习时交流的时间空间都太少,那些不善表达的学生发言太少。

3.指导朗读少。

小学四年级习作的教案设计

习作目的。

通过习作使学生学会运用平时生活中积累的象声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习作时间:两课时。

习作指导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吗?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一群鸭子‘嘎嘎’叫着,‘扑通扑通’跳下水。”这里的“嘎嘎”、“扑通扑通”都是象声词,人们读了就有如闻其声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听到过什么声音?

二、积累词语。

生自由交流。

师板书。

三、指导一幅图写话。

1、出示图画。

2、根据图中事物(场景)你想到了哪些模拟声音的词?

3、根据图画想象说话,用上这些象声词。

四、根据要求写话。

根据图上的内容或生活中的事件、场景写三段内容不相关的话,每段话用上几个象声词。注意:象声词是表示声音的,一般都要加上引号。

生写话师巡视指导。

五、赏析,修改。

小学四年级教案

1.(课件出示)学校买来个9足球,每个a元,买来b个篮球,每个58元。

2.让学生根据出示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9个足球多少钱?

(2)b个篮球多少钱?

(3)篮球的单价比足球的单价多多少钱?

(4)篮球和足球一共多少钱?

3.学生说出怎样表达这些问题的结果。(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式子,看一看有什么特点?

1.提问:我们除了学过用字母标示数量关系外,还学过用字母表示什么?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整理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交流小组整理的结果。教师板书。

a+b=b+av=sh。

a+(b+c)=(a+b)+cv=abh。

a×b=b×cs=ab。

a×(b×c)=(a×b)×cs=ah。

a×(b+c)=a×b+a×c……。

运算定律计算公式。

3.在书写数字与这字母相乘、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

完成84页上做一做的内容。

4.启发学生谈一谈,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有什么作用?

5.在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我们黙认“x”表示什么样的数?

6.让学生填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

求“x”值的过程叫做()。

7.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8.学生解方程并订正结果。

9.通过列方程和解方程,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

1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课堂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情况。

12.班内交流结果。并让学生将解题过程演板。

13.谈一谈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对哪项知识做了复习和整理?

2.师:有一部分同学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习惯用方程解,老师建议大家,为了更好的与中学接轨,要多尝试用方程解,而且你一定会领悟到方程得简明和方便。

1.完成85页练习十五的习题。

2.填空。

(1)小华每分钟跑a米,6分钟跑()米。

(2)三个连续的偶数,中间一个是m,另外两个是()和()。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如果a=4厘米,b=3厘米,则三角形的面积是()。

(4)老王今年a岁,小林今年(a-18)岁,再过18年,他们相差()岁。

(5)一堆煤,有a吨,烧了6天。平均每天烧b吨,还剩()吨。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中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黄河流域示意图;媒体资源:动画课件《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视频《黄河治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1、板书课题。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此过程利用动画课件《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辅助教学。(swf范读)。

四、学习课文1—6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为什么?(课件3摇篮)。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读第2段。

4、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5、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课件5祸害)。

(第1、4段)。

6、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7、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课件6)。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8、黄河变化的原因?(课件9)。

(第6段2点)。

9、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课件9后)。

10、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11、有感情朗读这5、6段。

五、讲读第7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课件10)。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四年级教案设计

1.知道把物体运动的路径连成线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物体运动的轨迹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

2.比较前进、后退、摆动、震动、绕圈、旋转、滚动等不同的运动形式,了解它们不同的特征。

3.选择合适的物品做一做摆动、滚动、旋转等运动方式。

4.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了解这些物体运动中包含了哪些运动形式。

1.了解物体运动的轨迹,知道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认识前进、后退、摆动、振动等运动形式,比较它们的不同特征。

了解前进、后退、摆动、振动等运动形式,比较他们的.不同特征,并且用合适的物品做一做摆动、滚动、旋转等运动方式。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做摆动、滚动、旋转等运动形式的材料等。

活动一:物体运动的轨迹

1.同学们都有乘电梯的经历,我们乘着电梯从楼上来到楼下,这就是我们运动的路径。

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这几幅图中,物体运动的路径是什么样的?

2.出示课本17页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并且将它们运动的路径用线连起来。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把物体运动的路径连成线,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

5.请大家比较课本第17页的物体运动的轨迹,看一看这些物体运动的轨迹有什么区别?

预设:第一、二两幅图中物体运动的轨迹是直线,第三、四两幅图中物体运动的轨迹是曲线。

6.我们把物体运动的轨迹是直线的运动,称为直线运动;把物体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

7.在我们身边,哪些运动是直线运动?哪些运动是曲线运动?

预设:

公交车运动是直线运动。

车轮的运动是曲线运动。

拉动公交车的窗户是直线运动。

司机的方向盘是曲线运动。

活动二:认识不同的运动形式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物体运动的形式是不一样的。

大家见过哪些不同的运动形式呢?

2.出示课本第18页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多不同的运动形式。

预设:

前进、后退、摆动、震动、绕圈、旋转、滚动、上升、下降。

3.除了书上列举到的物体这些不同的运动形式之外,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物体不同的运动形式。

集装箱的运动是平移。

气球的运动是上升运动。

钟表指针的运动是旋转。

钟摆的运动是摆动。

活动三:选择合适的物品做不同形式的运动

1.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很多,我们刚刚了解了一些,下面我们选择合适的物品,来做一做这些形式的运动。

2.活动要求:选择合适的物品做一做摆动、滚动、旋转三种形式的运动。

3.活动指导:

出示课本19页摆动、滚动、旋转三种运动形式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三种运动形式的特点。

活动材料:毛线、电池、凤尾夹、橡皮筋、风车等。

4.学生分小组活动,从这些材料中选择合适的分别做摆动、滚动、旋转三种运动形式,并且仔细观察物体的运动,进一步体会这三种形式的运动的特点。

5.全班交流,学生展示本小组选用恰当的材料所做的物体的运动形式。

预设:

在毛线下面系上重物,拿着毛线的另一端,让它摆动,就做出了摆动的运动形式。

在毛线下面系上重物,拿着毛线的另一端旋转重物,就做出了旋转的运动形式。

将电池放在桌面上,可以做出滚动的运动形式。

用风车做出旋转的运动形式。

6.教师引导:物体运动的形式除了摆动、滚动和旋转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运动形式,我们同样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做出这些运动形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试一试。

活动四: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物体的运动往往包含了几种运动形式。

出示直升机在空中飞行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直升机的飞行包含哪些运动形式?

预设:

直升机本身是向前前进的,这是一种前进的运动形式。

直升机上的螺旋桨,一直在旋转,这是一种旋转的运动形式。.

2.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其他物体的运动包含哪些运动形式?

出示课本19页下面的插图,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物体的运动中包含哪些运动形式?

预设:

竹蜻蜓下面的立棍做平动、转动的运动,上面的旋翼做旋转运动。

手锯在做前进、后退的往复运动。

旋转木马设施整体围绕中轴做旋转运动,一个个的木马围绕中轴在绕圈同时做上下运动。

3.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运动包含两种以上的运动形式,请大家来举举例子。

预设:

走路包含前进、摆动两种运动形式。

高速运动的足球包括平移、旋转两种运动形式。

行走的公交车有旋转、前进等运动形式。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物体运动的轨迹,知道根据物体运动的轨迹,可以把物体运动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同时我们还了解了物体的运动有前进、后退、摆动等一些运动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物体的运动中往往包含几种运动形式。课后请大家认真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进一步了解物体的运动。

6.不同的运动

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及其特点

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

让物体按照一定形式运动

物体的复合运动

小学四年级子夜吴歌教案设计

《子夜吴歌·冬歌》作者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小学四年级美术课教案设计

本课是小学浙美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7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对各种昆虫的感受、印象转变为艺术作品,通过手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大自然是天然的画室,其中,各种各样的虫子以“多样的形体”和“丰富的色彩”成为学生积累视觉经验最好的资源,本课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教学要求突出该领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对纸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和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本课学习内容选用了动画片《虫虫特工队》的报贴,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表现对象的关注,七只形态各异的虫子实例图片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欣赏和感受,进一步观察体会“形体”和“色彩”的特点。在欣赏评述活动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多元化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仔细观察分析,发现他们特殊的美感。教科书中还呈现了不同折、剪法的图例,清晰明了,这些图构思独特、创意新颖,方法简单易学,可以很好地解决夲课的重难点。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教科书中的学生作品为完成作业打开了思维广度,让学生在欣赏同龄人的作品的同时,选择不同的折剪法,并通过添画、拼贴的方法来进行立体表现。

四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较多,特别是在乡村的学生,他们对本课内容中的昆虫大多都很熟悉,只是在平时没有过多的留意和观察。思维也相对活跃,容易接受本课的内容。

1、观察并初步了解大自然中常见虫子的形体和色彩的特点,积累视觉经验。

2、通过毛毛虫的制作学习,学会一些简单的折、剪、添、等制作方法,并能自己独立制作毛毛虫,发挥想象,制作出自己喜欢的昆虫造型。

3、通过学习和了解,提高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环保意识。

1、重点:通过学习,掌握折、剪、添的纸艺方法,能独立创意制作,完成作品。

2、难点:能抓住虫子的特点进行立体表现。

1、教师:多媒体课件、自制简易花园的展板、彩色纸、剪刀、胶水、画笔。

2、学生:彩色纸、剪刀、画笔、胶水或双面胶。

1课时。

1、出示课件。

同学们,你们好!在上课之前,我有一道语文题不会做,想请同学们帮帮老师,愿意吗?(请找出下列词语中不是同一类的词语:蝴蝶蜜蜂蜻蜓七星瓢虫螳螂燕子为什么是燕子呢?能告诉我你们是怎样划分的吗?(燕子是鸟类,其他是昆虫类)。

1、出示具有代表性昆虫特点的图片(蜻蜓、七星瓢虫、蝴蝶)。

谈话:首先让我们三位美丽的昆虫嘉宾闪亮登场(相机出示图片),现在,让我们一起向他们打声招呼吧,(hi!昆虫朋友们,你们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只昆虫优美的身姿,想一想:这些昆虫都什么共同点?(有翅膀、有头、有胸、有腹,还有六只脚)。

2、接下来出场的是一位特殊的朋友,它也是昆虫,我们先来认识他。(出示毛毛虫图片)。

仔细看图想一想,他特殊在哪里?(其他昆虫有翅膀,而且只有六只脚或则八只脚,毛毛虫没有翅膀,而且脚很多)谈话:观察得真仔细,今天,来到我们教室的昆虫朋友们还有几位,他们非常害羞,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就让他们亮个相吧。(出示蜗牛、蜜蜂、蚱蜢、甲虫、蚂蚁的图片)3、探索昆虫的制作方法:

这些昆虫漂亮吗,可爱吗?你们喜欢他们吗?我想再问问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昆虫,你会用什么方法?是啊,艺术表现的形式有很多,有绘画的形式,也有橡皮泥的形式(播放幻灯片:绘画及橡皮泥表现形式的昆虫)。

(2)学生制作毛毛虫。(要求:音乐停手就停下)。

(1)谈话:刚才,同学们制作出了这么漂亮的毛毛虫,其他的昆虫朋友们见到了,羡慕的不得了,他们也想请你们当小小设计师,想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春天来了,百花盛开,这些昆虫到我们的聚会现场后,还要在一个盛开着美丽鲜花的花园里举行一个盛大的舞会,他们需要将自己打扮一番,希望能在舞会上大放光彩,所以要求你们在设计的时候,让他们外形独特一点儿,颜色丰富一点儿,创意更好一点。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帮他们,做好这个设计师?那么大家有没有信心做好?(设计要求:发挥自己想象,对自己喜欢的,或者比较熟悉的昆虫,运用我们所学的制作方法或你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创意制作。根据虫虫的形状、色彩及花纹特点,合理设计制作与众不同的立体的昆虫。方法新颖,制作精美细致)。现在开始动手吧。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或协助。

(3)展示学生作品。

今天的小小设计师们真不错,把我们的昆虫朋友打扮的真美丽,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到花园里尽情地舞蹈了。(将好的作品贴在准备好的简易花园里)现在就请同学们有次序地将你们打扮好的昆虫放到上面的小花园里吧!

(4)评价。

(5)小结:同学们做的昆虫,不仅造型新颖,色彩也很艳丽,做得非常的漂亮,真不愧是小小设计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何制作,请同学回去后思考一下,这些昆虫除了这种表现形式外,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吗?然后自己再动手做一做。

今天我们学习了运用折、剪、拼、贴、添等方法将纸变成可爱的昆虫,同学们也心灵手巧,做得非常棒,希望同学们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更美的艺术品。同时,这些小小的生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生机和乐趣,他们除了拥有美丽的外表以外,还给我们的科学发展带来了聚大的影响,例如:科学家们很据蜻蜓发明了飞机,根据蜘蛛网发明了防弹衣----希望同学们能热爱有益的昆虫,热爱大自然。今天的这次聚会大家都非常的开心,希望我们有机会再来一次更热闹的聚会,同学们,再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