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财会的论文(优质17篇)

时间:2023-11-27 20:51:35 作者:FS文字使者

范文范本可以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通过阅读不同领域和题材的范文,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的知识和观点。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

大学生财会毕业论文

(一)会计毕业论文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会计毕业论文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

3.选择能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扎实的理论功底为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搜集资料。

(二)核实整理资料。

五会计毕业论文的初稿要求。

财会专科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

写作是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实践性环节。本文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xx财会专科的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论文题目浅谈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学校。

浅谈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中文摘要】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规范中最基层的制度规范,是具有垄断性的综合性规范,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借助会计工作进行日常核算和监督。在国家统一会计法规制度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逐渐成为现实之必须。本文从认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地位,了解企业会计内部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分析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而提出有效建设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相关措施和方法。

企业的会计业务是企业的命脉,既为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决策信息,也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管理信息。企业如何建立健全会计制度,保证有组织、有秩序地做好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及管理的功能,是急需明确和解决的问题。

1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和地位。

1.1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

1.1.1内部会计制度是一种较综合性的规范。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综合性是由会计在管理中的作用决定的。因为它是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制度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内部各部门在处理各种业务(尤其是会计业务)时,都必须按会计制度的要求执行。从企业内部控制角度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主体,会计制度必须全面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尤其是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流程必须满足内部控制的要求。同时,会计工作又具有特定的技术要求,各种会计规范都是以会计技术为基础建立的,这源于会计技术的可选择性。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作为直接约束会计系统运行的规范,具有系统的技术思想,比如要对会计分工中的牵制技术以及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技术做出明确说明。可见,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综合了会计管理、会计技术、内部控制等内容,是一个综合性规范。

1.1.2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的一种经济政策。

根据企业发展理论,企业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采用不同的经济政策,即使在同一发展时期中,面对不同的市场也会选择不同的经济政策。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决策支持作用,为经济政策的实施保驾护航。它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像企业经济政策那样有较频繁的变动,但会计制度中会计政策的选择也可以配合不同的经济政策进行。会计系统为企业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支持,内部会计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可用性,它们都属于企业经济政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1.1.3内部会计制度是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

从我国会计制度的变迁看,目前是政府享有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制定权,经营者享有剩余会计规则的制定权。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以《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为依据制定的,其内容不得超越国家统一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这实际上决定了内部会计制度的内容是在限定条件下的选择,其属于经营者享有的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

1.1.4内部会计制度是一种“私有物品”

“私有物品”与“公共物品”是相对应的概念,“公共物品”的特点是每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造成他人消费的减少,而“私有物品”则是由特定个体垄断和拥有的。内部会计制度是特定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在国家统一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量身订做”的,只适用于本企业,别的企业不能照搬照抄,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企业。另外,制度的实施会产生特定的经济后果,不同的企业只能使用适应本企业特点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内部会计制度具有“私有物品”的性质,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1.2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地位。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地位是指其在会计规范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会计规范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几乎包括一切对会计运行有影响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直接约束会计行为,也可以约束会计人员、会计内部的监控机制等。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会计规范,如:按其形成和来源方式,可分为实践中自发形成的规范和人们通过一定形式制定的规范;按其制约方式,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内化性规范、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规范等。会计规范作为会计行为的标准,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也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它对企业会计工作应达到的标准及应采用的方法、技术和程序等都要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给出明确的规定,企业会计工作应该遵守这些规定,而且这些规定最直接地约束或指导企业的会计实务。所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会计规范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由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自身制定的,因此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能否列入法规体系就有两种认识。一种是,从法规制定的权限看,立法权的最低机关是省人大和省政府以及经国家批准的较大的市人大及市政府,其他机关均没有立法权,因此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具备法规的身份,不能列入会计法规规范。别一种是,会计法律规范形式包括法律形式和准法律形式。属于会计法律形式的有《宪法》、会计法律(如《会计法》等)、地方性会计法规和规章,这是会计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准法律形式包括国际条约与公约、国际惯例、司法解释、经济协议和单位内部会计制度。认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属于会计法律规范的组成部分,其理由是:虽然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具备会计法规的权威属性,但其具备会计法规的内核,它是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制定的,体现会计法律法规的精神。企业制定内部会计制度也有法律的依据,是法律赋予企业的权力。且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会计法律规范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件,是最基层的会计规范。

2企业会计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2.1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

对会计工作的内部牵制,往往采用职务分管的控制方法,以达到互相牵制、互相稽核、验证的目的,这种方法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长期从事某一职务,往往会产生“麻木不仁”、“相互串通”、“死气沉沉”等缺点。为克服这些缺点,一般采用职务轮换的方法。

2.2降低小企业税收风险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加大了依法治税力度,加重了对税务违法案件的处罚。由于国家颁发的行业会计制度和公共综合会计制度本身存在许多会计职业性判断和选择,税务机关在纳税检查时,不仅要依据国家颁发的行业会计制度和公共综合会计制度,更重要的是要依据企业经过判断和选择后确定的企业内部制度。

2.3适应会计改革、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需要。

会计规范即会计工作应遵守的规矩。它是处理各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的准绳。从我国会计改革的方向看,在会计理论、会计规范、会计教育等方面,根据自身的国情结合国际惯例,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化制度要求的会计法规体系。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能使会计规范成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通用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宏观指导性与微观操作性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

2.4适应现时代会计电算化的需要。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企业走向市场、宏观调控的加强和各项会计改革措施的逐步展开,对会计快捷、准确地提供各种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推进势在必行。而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作,则完全有赖于一套完整、便于操作的程序,有赖于会计人员严格按规则操作。

3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3.1部分企业未制定内部会计制度。

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都直接以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上级下发的各种文件作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使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过于随意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应在国家统一会计规范和有关法规的指导和约束下,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符合本企业会计核算要求的内部会计制度。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中,应明确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以指导企业会计实践,保证会计工作规范运行。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应具有适用范围专一、内容条理清晰、程序方法明确和实际操作方便等特点,有便于加强和规范企业日常会计工作。

3.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一般都在一定程度、范围上建立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业务的内部管理可以说是有章可循。但还是有一小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较为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主要表现在业务决策人员与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业务授权、业务执行、业务记录、业绩检查兼容的现象;重要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无标准操作现象;财产清查没有制度,家底不清楚;该设的内部机构不设,该配的内审人员不配等,使得管理力度层层递减,管理效应层层弱化。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有序进行,保护财产的安全,可防止、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因此,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到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控制制度贯穿、融汇于会计制度与企业其他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企业只要存在经济业务事项,就需要有相应的控制予以制约。

3.3内部会计制度内容建立不全面,财务处理程序欠规范。

从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实际情况看,都较为注重财务收支审批、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支管理等制度的制定,而忽视了会计核算和监督方面制度的制定。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处理程序制度,甚至为数不少的单位根本就没有建立这方面的制度,因而造成核算行为的随意性。比如,同一性质的经济业务不同的会计期间,甚至在同一会计期间,其账务处理截然不同;同时,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也随意选择,诸如此类等等。

4如何进行有效地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4.1企业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

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得再完善,若没有称职、负责任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杜绝账户设置不合理、记录不真实等情况,充分体现会计控制制度的职能作用,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定期进行培训、工作考评,奖优罚劣,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才能更有效的发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4.2企业必须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4.3企业制度与财务制度建设结合进行。

中小企业因企业规模小,一般不可能建立独立的会计机构和财务机构,通常是合二为一的,因此,在进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制定时,也应该考虑到将二者相结合建设,既要对会计核算的方法、程序进行规范,也要对企业账务活动的组织、财务管理等问题进行规范,以便更合理的满足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

4.4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

会计电算化是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及对会计资料进行电子化分析和综合利用的现代记账手段,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简称。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记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会计电算化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使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实现某些信息的资源共享,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因此,必须加快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进程:首先要解决中小企业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加强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综上所述,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对现时代的企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的制度;起用称职人员担当财务重任;增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对企业在经济日新月异变化的当下的发展尤为重要。只有明确这些才能为企业找寻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5]郝毅《当前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会计工作》,20xx/10。

[6]马丽英《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市场研究》,20xx/11。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会计时代。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新的会计准则由于诸多的会计政策、计量模式、收益确认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改变,其实施自然会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等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税收。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引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而且必须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账务处理。企业所得税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递延到以后各期。如果企业存在较多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其影响金额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导致暂时性差异发生当期利润和权益的增加,以及差异转回时利润和权益减少。如果企业存在较多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采用资产负债表税务法会导致差异发生当期利润和权益的减少而差异转回时利润和权益的增加。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企业合并之外的交易或事项,如果该项交易或事项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所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计税基础不同而形成暂时性差异的,会计上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该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如果确认该类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需要调整资产的入账价值,有违历史成本原则,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目前这方面的交易或事项并不多见,但随着会计计量属性的多元化以及公允价值适用范围的拓展,而在税法又没有跟进或调整的情况下,这种差异的存在就会明显增多。例如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入账价值并不是投资成本(计税基础),而是按持股比例计算所拥有的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份额;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制以及被完全控股合并的公司,其资产负债账面价值可以根据评估后的公允价值加以调整入账等。以上都有可能造成相关暂时性差异,因此在实务中应加以注意和区分。

对于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投资持有期间,长期股权投资随着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或净损失而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部分,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为各期损益。而税法中并没有权益法的概念,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通常并不发生改变。单纯就长期股权投资这项资产而言,的确存在一种暂时性差异,权且把它当作一种“疑似”,需留待进一步观察。首先,对于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内可以转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果企业准备长期持有,则该投资成本的调整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计的未来期间不大可能转回,因而也不会产生未来期间的所得税影响。因此,在长期持有的情况下,对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一般不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其次,新税法规定,对于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免税。对于符合免税条件的投资企业而言,在实际分取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权益法下要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而不再确认投资收益,同时也不用缴纳所得税。因此从整体上看,根据权益法予以调整的这部分投资差额在持续持有的较长期间内不会产生纳税影响,因此在会计上可以不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特别强调,企业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换言之,如果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内不大可能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意味着企业今后未必能够享受到该暂时性差异所带来的未来抵减税的“好处”,如果仍据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则因其所代表的经济利益无法实现丧失了资产应有之义,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也不过是形同虚设,因此本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上不应确认这部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即便递延所得税资产在一开始被确认,随后在各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也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像原预计的那样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就应当减记原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本文将从新企业会计准则相关条款变化导入,阐述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对会计要素的计量、资产减值准备、存货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对企业税务处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为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计价方法、债务重组、借款费用资本化、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非货币性交换、收入的确人、建造。

合同。

收入和成本的确认的影响。

引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20xx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随后在不长时间内也将在所有大中型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随着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会计时代。新会计准则历史性的变革,标志着我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新会计准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改革程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她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和加速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准则的变化不仅仅影响的是企业会计和它的财务报告方面,而她对税收以及企业纳税带来的影响也将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下某些会计政策等方面变化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对企业纳税的影响。以期对企业科学运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纳税筹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一、受新会计准则影响的主要税种。

我国现行的税制体系由20多个税种组成,从计征方式看,这些税种可以分为从价计征、从量计征和从租计征、从税计征等多种形式。有的税种实行单一计征方式,有的则实行复合计征方式。受新会计准则影响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实行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征收方式的税种上,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等。新会计准则对主要税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计税依据。由于新会计准则采用了多种计量属性,加上一些会计要素的定义不同于税法,使各主要税种计税依据的确定变得较为复杂。二是影响纳税调整。由于新会计准则在确认、计量方式和标志等方面与税法规定有相当大的差别,企业在纳税申报时需要作大量的纳税调整,尤其是对一些跨期项目,需要做连续性的多期调整。三是影响税收负担。实行新会计准则后,因会计上的确认、计量有了新的要求,相应会阐述一些计入当期损益的新会计事项。现行税法对这些事项是否征税尚无明确的规定。

二、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优点。

(一)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会计是税收的基础,在会计实践中,某会计事项是否应该确认为收入或费用,何时被确认为收入或费用.要依据会计准则来规范,进行会计的帐务处理。而企业的纳税实践是以会计帐务处理为基础依据税法规定来展开。不同的帐务处理会直接影响当期的损益乃至税收意义上的所得。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必然对税收带来诸多的影响,研究这种影响无疑对企业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是很有意义的。

1.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对某项业务提出了多种可选择的会计政策,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处理会计事项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而对纳税产生影响。例如.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化。新准则取消了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取消的原因是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的情况。但从理论上分析,若企业将原采用的后进先出法转向其他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时,对于存货较多,存货周转率较低的企业会引起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而且如果是处在一个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会使当期利润偏高,对税收带来影响。另外新准则对固定资产折旧也作了重大改革.要求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等指标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当其预期使用寿命和净残值与原估计有差异时,允许调整其折旧年限与净残值。

2.计量基础运用的多样化。

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实现计量基础的多元化。多元化计量模式势必会影响各期的损益结果。其中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一大亮点,而且新准则中新增加的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都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3.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改变。

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废除了原来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全面采用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种所得税处理方法与原方法相比要引入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原来方法考虑永久性和时间性差异),而且要求在每一会计期未应核定各资产、负债项目的暂时性差异{比时间性差异范围更广泛)并以适应税率计量来确认一项递延所得税费用,再加上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便构成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可见,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这种方法所贯彻的是通过计算暂时性差异来全面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将每一会计期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余额变化确认为收益,无疑会对税收意义上的所得产生影响,而且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以及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核算业务的增加,由此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会越来越多。

4.收益计量方法的变化。

在新的债务重组准则中,改变了过去将债务重组产生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的作法,而允许将债务重组过程中由于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负债而产生的收益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即作为利润进入利润表。根据目前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现状.债权人一般都会根据债务人的实际偿债能力给予一定的豁免。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这一计量方法的变更若按上年债务重组的情况看,上市公司至少可增加收益60多亿元,因此收益计量方法的变化对企业利润的直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5.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

新会计准则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规定不再限于购建固定资产的专用借款,规定指出: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时,应当予以资本化。允许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且用于出售的资产所借入的款项发生的利息资本化,而不再直接计入损益(财务费用)这将对企业收益产生很大影响。

6.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范围以及方法的变化。

新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提取.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一规定完全切断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方法来操纵利润的途径。另外新准则还扩大了减值准备的核算范围,这无疑也会对企业的利润带来影响。

7.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不仅调整了投资的分类方式,而且规定将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改为成本法进行核算,这是和以前的最大不同。这将对投资企业的当期收益带来影响,也无疑会对企业纳税,企业内部管理行为产生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的优点。

1.新会计准则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

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市场因素变化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强调按资产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资产,在资产不能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要求企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同时强调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财务报告的目标也侧重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也就是在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中,增强了相关性,历史成本不再是惟一的主要计量属性,比较全面地在准则体系中导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2.适应经济生活的发展要求,内容上有所创新。

新会计准则体系从过去偏重工商企业准则扩展到横跨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的38项准则,覆盖了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在涉及的领域上,增加了原准则中没有或有但规定不详细或不明确的内容。如: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资产、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列报、保险合同的规定等等。

3.体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次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最大特点是:经过财政部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双方的共同努力,新会计准则在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了中国经济的客观环境和发展特点,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双方准则中的非实质性差异,除了由于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关联方披露准则规定仅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企业合并准则规定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计提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等,二者实现了实质性的趋同。我国积极主动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实质性趋同变革。这既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加入wto后中国履行承诺的要求。

三、新会计准则对纳税的影响。

如前所述,新会计准则由于诸多的会计政策、计量模式、收益确认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以及新业务的开发,影响到企业损益的计算和税收水平,这无疑会影响着企业纳税筹划的运作空间。通常情况下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越多,纳税筹划的空间也就会越大。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下利用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择空间研究纳税筹划是实现节税或递延纳税的有效途径。

(一)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化对纳税的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是现代企业在实现多元化经营时,为规避行业风险所采取的一项有效理财方式之一。其所带来的投资收益已成为企业利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构成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新会计准则除了调整了投资的分类方式外.还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大家知道,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时投资企业应根据所持股份比例以及对被投资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控制和产生影响的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核算方法。当被投资企业处于低所得税税率地区时,由于两种核算方法对收益确认的时间不同,因而对当期收益以及对所得税缴纳产生影响.也为纳税筹划提供了空间。新会计准则扩大了成本法的核算范围,将原来应是权益法核算的”属于具有控制”的范围纳入成本法核算范围.应该说这一变革对企业节税是有利的。因为采用成本法核算,它的核算规则是: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时,投资企业并不作任何帐务处理.只有在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才会按其应享有的份额确认当期投资收益,按现金制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所得税。这种核算方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收益的确认时间上税法与会计核算基本是一致的,按其实际获得的收益依法纳税,从客观上很公平容易接受,而且不需做复杂的纳税调整。二是若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只有在宣告分派,投资企业才能确认收益将其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投资企业所得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按差额补税》,如果被投资企业帐面上保留一部分投资企业暂时未分回的利润,投资企业可以把这一部分已实现收益但未分回的部分作为将来追加投资或挪作它用继续保留在被投资企业的帐面上,以此规避或延缓这部分投资收益应缴纳的所得税。然而,权益法核算的规则是:只要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不管投资收益是否分回都要按应享有的净损益份额确认投资收益,实现税收意义上的所得,按规定缴纳所得税。即使投资企业将其一部分作为追加投资或挪作它用,也无法规避这部分收益应缴纳所得税。因此选择成本法核算无论是规避还是延缓纳税对企业还是较为有利。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对纳税的影响。

新准则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和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一步趋同,使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允许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和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投资性房地产,所占有的借款资金的相应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不再限定于由专门借款产生的借款费用。笔者认为,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将使生产周期长的某些制造业更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成本,但可能会增加企业所得税的负担。若保守估计。全国上市公司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资本化比例假如占3-5%,可能会增加企业利润将几十亿元,对税收的直接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另外.纳税人对外投资发生的借款费用按会计准则需资本化。计入有关投资成本,但纳税人应充分了解和利用符合((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势(国税发【20xx】84号)第三十六条规定,便可直接扣除.不需要资本化,而达到合理规避纳税的目的。

(三)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的会计政策调整对纳税的影响。

折旧核算实际上是一个成本分摊问题,它明显的抵税效果通常将其作为企业纳税筹划的重点。会计核算主要涉及到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三个因素。新准则要求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这三个因素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并允许当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有差异时应当调整.固定资产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时可调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这一调整虽然对固定资产经济使用期间的累计折旧额和应税额不会产生增减影响,但会因每期分摊额(折旧额)不同而直接影响各期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以及纳税额。实证研究表明:如果折旧年限调整,在税率稳定的情况下或有下降趋势时,缩短折旧年限可使后期折旧费用前移,前期利润后移,会推迟纳税时间获得货币时间价值,相当于享受了一笔无息贷,对企业有利。如果折旧方法调整,可适当选择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如果各年度的所得税率不变或有下降趋势的应选择加速折旧法为优,可把前期利润递延至后期延缓纳税如果各年度所得税率有上升趋势应采用直线法为优。因在上述情况下使用的加速折旧法延缓纳税的利润与税率高低成正比关系,假如在未来税率趋高的情况下,以后纳税年度税负一般会大于延缓纳税的利益。所以此时采用直线法较有利。大家知道,固定资产一般金额较大.若要调整任何一项指标都将对每期折旧费用以及利润带来影响,而影响税收意义的所得。

(四)公允价值模式的引入对纳税的影响。

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虽然资产和负债得到更为公允的反映,但会导致企业盈利的波动,给税收带来影响。如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代替帐面价值计价,并将其差异计入当期损益的作法可能会大幅度提高企业利润水平而影响税收。另外,新准则规定若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不再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也会相应地提高企业利润,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对企业不利.所以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在选择计量属性时应谨慎考虑是否还继续采用成本模式,权衡利弊。

(五)存货计价方法的改革对纳税的影响。

从理论上分析存货计价是纳税人调整应税收益的有效手段。一般认为:在物价呈上涨趋势时应采用后进先出法,将使当期销售成本最高.期末存货价值最低,可将利润延至下期延缓纳税:如果物价呈下降趋势时应采用先进先出法,可使本期销售成本提高,从而达到本期降低所得税的目的。如果物价涨落幅度不大,宜采用加权平均法,如果物价涨落幅度较大,宜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有法,使企业各期应纳税所得额较为均衡避免高估利润.多缴所得税。虽然从理论上分析存货计价方法影响纳税.但目前它的筹划空间还很不。一是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重要抵税手段不能起效。另外税法也不允许存货计价方法如此受市场价格影响而随意改变。

(六)资产减值准备范围和方法的改革对纳税的影响。

新准则在原基础上扩大了减值准备的范围,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商誉等都允许提取减值准备,并要求减值准备提取后除非处置相关资产否则不得转回。这将有利于遏制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操纵利润的行为。据有关资料显示.去年上市公司突击转回减值准备的数额可能达到几十个亿,那么.今年实施新准则后,这一规定可能会使原来一些惯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公司做文章的空间受限,可能会出现账面亏损,对企业纳税带来不小的影响。

(七)债务重组准则对纳税的影响。

到1999年底,财政部已颁布了九个具体会计准则。其中债务重组准则、收入准则、建造合同准则等准则的颁布实施,对税收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债务重组准则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在该准则中,对企业纳税产生较大影响的有三个方面:债务重组收益、债务重组损失、或有支出。债务重组收益是指企业以现金清偿某项债务时债务人将重组债务的帐面价值与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或者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时债务人将重组债务的帐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之间的差额。对债务人来说,是债务重组收益;对债权人来说,是债务重组损失。由于债务重组收益包括了债权人让步的贷款和增值税(指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两部分内容,债务人一方面把无须支付的贷款及增值税转为营业外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另一方面把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全额抵减了销项税额,从而使债务人通过债务重组虽然会少缴增值税,但仍增加了纳税支出(因为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是高于增值税的税率)。或有支出是指依未来某种事项出现而发生的支出。或有事项的出现具有不确定性。根据债务重组准则的规定,修改后的债务条款中如涉及或有支出的,债务人应将或有支出包括在将来应付金额中,并由此确定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收益。由于将未来实际上未发生的或有支出包括在将来应付金额中,在重组日就没有足额地确认债务重组收益。从而使企业所得税的税基受到影响,对此税务部门必须引起高度注意。

(八)收入准则对税收的影响。

收入准则从1999年1月1日起执行。该准则中的收入只适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而取得货币资产方式的收入,以及正常情况下的以商品抵债务的交易,不包括非货币交易(比如资产置换、股权置换、非现金资产投资、非现金资产配股等)、期货、债务重组中涉及的资产、商品销售收入的实现。对企业以材料、商品或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投资再进行投资、捐赠、自用,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等,收入准则不视同销售,也不确认有关商品、资产转让、销售收入的实现。由此可见,收入准则与税法在收入确认的适应范围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此,企业必须按照税法规定申报各项收入确认各项收入的实现。

同时,收入准则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及稳健原则对收入的确认原则也作了明确:一、销售商品,如同时符合以下4个条件,即确认为收入;(一)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给购货方:(二)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三)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四)相关的收入与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二、提供劳务的收入确认原则:(一)劳务总收入和总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二)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三)劳务的完成程度能够可靠地确定。从这里可以看出,收入准则确定的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准与税法上确认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准有着明显的不同(税法确定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准是: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为收讫销售额或者取得索取销售额凭据的当天)。收入准则对收入确认原则的这些重大变化对企业损益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使企业的损益更加真实可靠,而对税务部门来说,收入确认原则的改变,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为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税法也应相应地对其收入确认原则——即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作出修改,使税收也体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但是,在税法做出新的规定以前,企业必须按税法规定确认各项收入的实现,税务部门也必须注意到企业做帐依据的合理性、可靠性和真实性,考虑到会计制度的改革对纳税调整产生的新影响,以防止国家税款的流失。

(九)建造合同准则对税收的影响。

建造合同准则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本准则规定,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企业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责表日确认合同收入与费用,确认建造合同收入采用两种方法:1、完成合同法。是指建造合同工程全部或实质已完工时才确认收入和费用。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当年完工的建造合同,于合同完成时一次确认收入实现。2、完工百分比法。是指根据合同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要求建造合同的结果根据不同的建造合同类型在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和费用,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地计量,则应区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1)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加以确定,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2)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应在发生时间立即确认为费用,不确认收入。与此同时,建造合同准则还要求在合同预计发生了亏损时,计提合同损失准备,即出于会计上稳健性原则考虑,如果合同预计总成本将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时,应将预计损失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而税法规定合同收入的确认则由三种方式:1、按工程形象进度划分不同阶段,分阶段结算工程价款办法的工程合同,按合同规定的形象分次确认已定阶段的工程收益。2、实行合同完成后一次结算工程款办法的工程合同,于合同完成时结算工程价款,确认收入实现。3、采用定期预支,月终结算,竣工清算办法的工程合同,按分期确认合同开支来确认收入的实现。对建造合同亏损,税法只允许于实际发生时的亏损才能进入当期损益即从应纳税所得中扣减,而不允许预提合同损失准备。由此可见,两者确认收入、费用或损失的主要区别在于收入、费用或损失确认的时间和合同金额的不同,税法只承认完工百分比法,不承认完成合同法,确实难于估计完工百分比,由主管税务机关按其他方法确认,没有应税收入,除非是期间费用,税法不承认没有收入的成本。为此,税务人员必须熟悉掌握改革后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的变化及对所得税等纳税调整的影响,以便在税收征管中更具针对性,以防止税款的流失。

需要说明的是,除债务重组准则、收入准则、建造合同准则已对税收产生了影响外,投资准则中的投资收益、投资转让收益的确认及提取的投资跌价或减值准备与税法规定的分类和确认实现时间也有很大的不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中修理费用、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诉讼赔偿等或有损失的调整事项与税法所确认的收益实现时间也有差异,等等,这些都要求企业在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必须依法进行纳税调整,在此就不再多赘述。

(十)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对税收的影响。

(一)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成本。

新准则规定,如果某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就应以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根据税法的规定,以非货币性资产换入其他非货币性资产,实质是一种有偿转让财产的行为,应将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一种非货币性资产和购置另一种非货币性资产两项业务进行税务处理。如果某资产交换满足新准则规定的条件,则会计与税收的处理应该是一致的,即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从而对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产生影响,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应当是相同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将产生资产交换收益,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将会增加;(2)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将产生资产交换损失,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将会减少。

(二)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成本。

新准则还规定,如果某项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够可靠计量,就应以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任何损益。在会计按账面价值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税收却仍然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将产生差异。具体来说也包括两种情况:(1)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由于税法确认了该资产交换收益并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而会计未确认该收益,将导致当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大于所得税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该差异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由于税法确认了该资产交换损失并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扣除,而会计未确认该损失,将导致当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小于所得税费用,该差异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举例说明。

(一)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成本。

1.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甲公司以其不再使用的设备与乙公司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汽车交换,甲公司设备原值120万元,已提折旧20万元,公允价值为110万元,甲公司为此交换支付清理费用1万元;乙公司汽车原值140万元,已提折旧30万元,公允价值为110万元;假定双方换出资产均未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换入资产也都按固定资产管理。

甲公司:

(1)将换出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00。

累计折旧20。

贷:固定资产——设备120。

(2)支付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1。

贷:银行存款1。

(3)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110+1=111万元。

借:固定资产——汽车111。

贷:固定资产清理111。

(4)结转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固定资产清理10。

贷:营业外收入10。

将上述分录合并即为(为简便起见,下列分录均为合并后的分录):

借:固定资产——汽车111。

累计折旧20。

贷:固定资产——设备120。

营业外收入10。

银行存款1。

乙公司会计处理合并如下:

借:固定资产——设备110。

累计折旧30。

贷:固定资产——设备140。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甲公司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110万元大于其账面价值100万元,产生资产交换收益10万元,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均应增加10万元,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均增加10×33%=3.3万元;而乙公司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等,未产生资产交换收益或损失,对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未产生影响。

结束语。

会计专业课程知识综述及个人应用研究报告。

作者:袁菊梅。

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西安新城分校。

专业:会计学。

年级:20xx年秋。

学号:1261001252624。

指导老师:张华。

20xx年11月。

会计专业课程知识综述及个人应用研究报告。

目录。

内容摘要。

基础会计学是管理类各专业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的的专业基础课程,复式记账原理及借贷复式记帐法的具体运用作为该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如果说复式记帐是整个会计核算的方法基础会计恒等式由是整个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中级财务会计属于会计实务类型的学科,它主要是在会计学原理的基础上,以准则为中心,讲解对日常生活中或非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经济交易与事项如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的知识.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现阶段,一些单位会计基础管理不当,造成了会计基础工作不同程度的削弱、滑坡甚至混乱、影响了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会计基础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其规范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根据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条例,重点分析目前中国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整改建议。

会计学专业课程知识综述及个人应用研究报告。

(一)《基础会计》核心知识学习收获。

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程序及方法,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是指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所做的最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基本的、主要的组成部分。会计等式,是指运用数学方程的原理来描述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表达式。它分为静态会计等式、动态会计等式和扩展会计等式。

账户分类。账户分类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是按账户和经济内容分类和用途结构分类。了解如何按账户的经济内容和用途、结构进行分类,一般都分为哪些类别,以及各类中一般都有哪些账户。

会计凭证。要深刻理解会计凭证在会计核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会计凭着必须真实可靠的重要性;掌握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方法。

财产清查。主要了解财产清查的含义和分类、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财产清查的结果的账务处理。要求准确理解财产清查的意义,并在了解财产清查的组织和方法的基础上,掌握存活的两种盘存制度及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会计报表。理解财务会计报告的含义和构成,会计报表的含义、组成和分类;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报表的信息质量及编辑要求;还应懂得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报表时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要力求真实和可靠;对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报表的组成和编制要求应有比较全面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编制方法。

会计循环。会计循环是会计记录、分类和总结会计记录的过程经常被称作会计循环。会计信息起始于商业交易的初始记录,包括正式的财务报表的编制(合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个循环意味着这些程序必须持续重复,在合理的会计期间准备新的、更新的财务报表会计循环是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时,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开始,到登记账簿,直至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即完成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企业将一定时期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依据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加以记录、分类、汇总直至编制会计报表的会计处理全过程。

会计核算形式。了解会计实务中使用较为普遍的各种会计核算形式,以及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特点、使用的会计凭证和账簿,及其帐务处理的程序和过程,重点掌握科目汇总表和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

会计工作的组织。了解如何安排、协调和管理好企业的会计工作。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而会计法规是保证会计工作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的约束机制。了解会计工作组织的内容认真掌握会计工作组织的原则。

我在学习这门课程中,觉得有一定难度。心中充满着无数个问号,但是所有的问题又不能马上解决。我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思考来加深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中,我主要是被动的学习,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因为我知道知识积累得多了,理解就会更深入。当运用借贷复式记账法编写会计分录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方面是遇到一笔经济业务时不知道应涉及哪些账户,而另一方面,虽然知道一笔会计分录需要涉及哪些账户,但是却不能确定它们正确的记账方向。对于前一个问题,只要能够掌握每个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即可解决,而后者则需要熟悉每个账户的结构。若通过死记硬背掌握每个账户的结构,势必增加学习的负担,而通过会计恒等式就可以提供一个记忆账户结构的便捷方式。但是时间有限,我还需要学习自己本专业的课程,所以对会计的学习没法上升到理论层次。通过书本学习,我形成自己对会计最基本的知识体系,更形成对会计的总体印象。我感觉会计是如此的奇妙。我们都知道企业每天发生的经济交易事项是很多的,而且是交错复杂的,但是会计通过对这些原始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形成有价值、简洁明了的会计信息。这不得不是我佩服会计的艺术。

(二)、《中级财务会计》核心知识及学习收获。

财务会计工作是按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企业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向各方提供会计信息。

要掌握财务会计的目标与特征、财务会计的核算原则以及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

货币资金。了解货币资金的范围及内部控制制度、库存现金的管理及银行存款的管理;掌握库存现金收支的核算、备用金的核算及库存现金清查与银行存款的核对;掌握银行转帐结算方式和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及核算。

应收及预付款项。了解应收帐款的性质已范围、票据的种类和抵借和出售及其明细核算、长期应收款的核算、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的核算;掌握应收帐款发生与回收的核算、坏账的核算、应收票据及应收票据贴现的核算、其他应收款的内容与核算。

存货。理解存货的概念与范围:了解存货的性质与分类和周转材料与委托加工物资的核算方法。掌握存货的初始计量仪发出存货的各种计价方法。原材料、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和期末存货的盘点及期末计价方法。

证劵投资。在了解证劵投资按品种和按管理意图分类的基础上,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方法。

长期股权投资。了解长期股权投资的分类以及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掌握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条件、操作要点以及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转换的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了解固定资产的概念、特征及分类的基础上,熟悉固定资产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掌握在不同情况下固定资产的增加和减少以及减值准备的核算。

投资性房地产与无形资产。了解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计量和无形资产的内容与分类,掌握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及处置的内容和会计核算方法。无形资产取得、摊销、出租、出售以及期末计价的核算方法。熟悉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的原则。

流动负债。掌握流动负债的性质与分类、各项流动负债的核算方法以及或有负债的披露原则。

长期负债。了解长期负债的特点以及其计价、掌握长期借款与应付债券的核算方法、掌握借款费用的内容、资产化或费用化金额的确定及相关规定。

所有者权益。熟悉其性质、不同企业组织形式的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内容、熟悉存股的会计处理。掌握实收资本、资本公职、留存收益的概念及其会计处理。了解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概念、特征及核算方法。

收人、费用及利润。应了解销售商品收人的确认方法。掌握各种特殊销售业的核算、资产负债表负债法下所得税的核算程序与方法和净利润的分配内容及会计处理。理解所得税核算的纳税所得与暂时性差异。

会计调整。了解会计调整的类型以及它们之间饿区分和各类会计调整的会计处理。

财务报表。要求掌握企业财务报表的种类;掌握各类报表的作用、结构原理、项目排列及编制方法;掌握财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

说明书。

的基本内容。

《中级财务会计》属于会计实务类型的学科。它主要是在会计学原理的基础上,以准则为中心,讲解对日常生活中或非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交易与事项如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的知识。当时,我也会考虑为什么会这样做账,准则为什么要这样规定。我个人觉得企业发生的经济交易与事项与各种学科知识相关联,比如金融资产与金融学科相关、长期股权投资与证券投资相关等等,在对这些经济交易与事项如何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方面知识,更有利于我们学习《中级财务会计》,同时也会理解准则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对于有些章节,没有这方面知识的铺垫,学习起来有点吃力,特别是长期股权投资中追加投资导致成本法转权益法的账务处理。当时,我研究了很长时间,列举了各种情况,才慢慢掌握其中的技巧。但是,我对《中级财务会计》学习,也只是停留在书本层面,如果遇到问题,也最多在图书馆查各种不同版本的书籍来解决困惑,没能形成理论研究。让我欣慰的是,在不断的学习,思考,锻炼中,我学会了用最基本的理论来解决所有问题,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效果(比如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把握住这一点——只要影响所有者权益的事项都要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调整)。

二、个人应用研究报告。

财会毕业论文学习心得

会计学不但重的是实践,也是种理论的,它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原理,包括会计的的基本原理和会计的核算方法原理。因此,学习会计一定要从原理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例如,学习各种会计的核算方法时,不能就法论法,要理解其理论和依据,既要学会怎么样做做,有要弄懂为什么,原理是什么。要防止钻入具体的业务处理中,而又忽略对原理的学习。教材中在阐述会计核算原理和各种核算方法时多配以实例,这样使我们通过实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理,并学会运用。它还要求我们善于将总论中阐述的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后面阐述的会计核算具体方法的运用结合起来学习,融会贯通,以求得对课程内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为学习后续的专业会计课程打好基础的目的。对于学习会计这门课,从一开始我就有了要学好它的决定,知道会计是一门有趣的门课,也是一门让每个学子都害怕的学科,让我体会到学习中的艰苦,艰苦中的收获,快乐,也磨练了我们的意志。趁着还年轻,应该努力学习,认真地活着,不该浪费一分一秒,这样才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加大成功的筹码。“世上没难事,只怕有心人”。努力向前冲,尽心去做好每一件事。

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经过这三年的学习,我对会计更加的了解,在掌握一定会计基础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巩固我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讲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本人在20xx年7月份在一所会计所实习,以下就是我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通过在会计所的实习,我对会计的基本流程以及步骤,具体操作——包括了解借贷账户的记账规则,掌握登记账户以编制会计分录的操作,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的操作以及根据原始凭证判断填制记账凭证的方法。这一次的会计实践队我对会计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从实质上学习到了会计,并可以运用到实践上,对我的会计的基本操作技能有了大大提升。

在我将来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我认真学习该公司的会计流程,并且从真正的课本中走到现实中来,在细致了解了公司的会计工作的全部流程,掌握了财务的实质操作,实习的期间我努力将自已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向实践发面转化,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的期间我虚心向学,遵守公司的工作守则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在还没在正式的会计所实践的我,一直以来认为自已的会计理论知识很扎实,就像所有的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就可以一切顺利,包一个准,可经过这一次的实习后,才发现,我所了解会计,所学习到会计知识真的是大巫见小巫。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践性和实际的操作性。对于书本上的知识似乎是纸上谈兵,假如真讲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出来实际应用,那真的是无从下手。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天,我还真不习惯,才做了三天,有点力不从心了,心情也糟糕透,烦躁,然而会计最大的忌讳就是烦躁,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数据。所以在刚开始的那几天,错误百出!感到欣慰的带我的老会计胡姐的悉心指导和教诲,这才使我慢慢进入状态。

经过几天的实践性的操作,我的速度和准确度上都提高了不少,对于会计上的各个科目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可以帮助到我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理论结合在一起并将以应用。不管怎样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最基础的知识,现实情况怎样变化,都要捉住最基本的就可以布标应万变,现今有不少的大学生都感觉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实习的时候用不上,感到挫败,灰心,可是以我的观点,我觉得要是没有了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没有书本的知识做铺垫,当你遇到知识性问题的时候又可以拿什么来应付呢。经过了这两个月的实习,学习的时间虽然很短,可是我学习到了一个更重要的知识,也是在学校里比较难了解的。就是人与让你之间的相处,你出来工作与同事们的相处,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的相处,在家里与家人的相处,相信人际是现在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课,这也是对于应届毕业生出来工作的一大难题,于是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有意观察下级是如何与上级领导相处的,而上级的前辈们又是如何与员工们相处的,我自已也是虚心向前辈们请教,使的这两个月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这次的实习为我深入社会,体验到了生活提供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在实际的社会中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乐趣,对社会生存中应有的生存能力有所了解与学习。我也利用了这次难得机会,我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已,虚心向相关的工作人员请教,认真学习会计理论,学习会计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利用空余的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以为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会计技能。这次的实习让我意识到以后应该学习更多,加剧了我的紧迫感,更加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学习会计的精髓。

中职财会教学论文课题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职会计专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但中职会计的教学也显现出它的陈旧和不足,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也较弱。因此论文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了会计教学实行分阶段与模块式相结合的构想。

论文关键词:会计中职学校分段模块式教学。

目前中职学校在财会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学理念、内容、方式和途径都远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一是教学理念存在偏差,主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理,时间安排错位,只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训的重要性。

二是教材信息严重滞后,教材中不少内容还是传统的旧知识,远不能反映经济的发展。

三是教学方法与方式上重教轻学,教学中教师还是沿袭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法和单一教学程式,仍以传统的标准要求和衡量学生。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同时,重庆作为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应运而生,财会技能型人才会出现空前的短缺。在这大好形势下,中职财会专业类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既要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目前中职学校的财会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学生,必须正视存在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活模块、多渠道、重技能的教学,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实用型初级财会人员。

财会专业实践性很强,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为此把中职财会专业分段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理论与分项实训阶段、综合实训与考证阶段、顶岗实习拓展阶段。

第一阶段: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一般是安排前两学期集中学习理论,然后再进行实训。不过这样的安排,会造成财会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训的.间隔期过长,这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没有实践培训而使理论显得过于空泛,二是在后来的实践实训中又要重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复习以前学过的理论,这不但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也挤兑了实训时间。因此,可以考虑在每一单项理论讲述完毕后就进行分项实训。分项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容易组织实施,并且可以保证在学生每学习完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之后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实践操作,这样一来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安排就比较紧凑,便于他们接受和掌握会计理论和技能。第二阶段: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实训后,学生只是分项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因此第二阶段就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综合模拟实训,也就是以一个模拟工业企业的某一个月份完整的经济业务资料为会计主体对象,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所采用的会计资料是完整的,包括企业的总体概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和说明、账户的期初余额、经济业务等。经过充分模拟各环节的操作流程,使学生接近相关企业的经济活动,亲身体验和熟悉会计核算的方法;再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带领下模拟操作实训的各个步骤,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会计循环的全过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这个阶段之后,学生往往已经具备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能力,所以老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考取会计从业资格为下一阶段作好准备。

第三阶段:学生可以采取自主联系和学校推荐的方式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这是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墙养到岗位就业的过渡,顺利实现学生走向社会转变的重要途经。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年宝贵的实习时间,将实践教学扩展到顶岗实习的实践工作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以《基础会计》学科为例,这门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基础人门学科。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块时,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贯彻“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理念,不再以理论教学为核心,而是把模拟演练、实训等实践环节作为教学核心,以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来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加强他们对岗位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考虑将《基础会计》课程和《会计模拟实训》分项实训整合为一门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课程并分成五大模块。

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课程是以会计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的五大模块有机整合而成的。第一模块:基础书写实训,让学生掌握阿拉伯数字、汉字大写数字和大小写金额的标准写法,做到字迹清晰、书写规范;第二模块: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使学生熟悉经济业务,学会常见原始单据的填制技能,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掌握收、付、转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第三模块:会计账簿建立、启用、登记和错账更正,使学生学会启用账簿和编排账页目录,掌握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建立和登记的方法;第四模块: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会计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第五模块:报表编制和申报纳税,使学生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和编制要求,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报。

总的来讲,分阶段模块式教学将专业课知识有机整合起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会计职业核心能力。

财会专科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会计时代。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新的会计准则由于诸多的会计政策、计量模式、收益确认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改变,其实施自然会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等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税收。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引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而且必须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账务处理。企业所得税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递延到以后各期。如果企业存在较多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其影响金额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导致暂时性差异发生当期利润和权益的增加,以及差异转回时利润和权益减少。如果企业存在较多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采用资产负债表税务法会导致差异发生当期利润和权益的减少而差异转回时利润和权益的增加。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企业合并之外的交易或事项,如果该项交易或事项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所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计税基础不同而形成暂时性差异的,会计上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该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如果确认该类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需要调整资产的入账价值,有违历史成本原则,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目前这方面的交易或事项并不多见,但随着会计计量属性的多元化以及公允价值适用范围的拓展,而在税法又没有跟进或调整的情况下,这种差异的存在就会明显增多。例如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入账价值并不是投资成本(计税基础),而是按持股比例计算所拥有的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份额;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制以及被完全控股合并的公司,其资产负债账面价值可以根据评估后的公允价值加以调整入账等。以上都有可能造成相关暂时性差异,因此在实务中应加以注意和区分。

对于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投资持有期间,长期股权投资随着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或净损失而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部分,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为各期损益。而税法中并没有权益法的概念,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通常并不发生改变。单纯就长期股权投资这项资产而言,的确存在一种暂时性差异,权且把它当作一种“疑似”,需留待进一步观察。首先,对于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内可以转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果企业准备长期持有,则该投资成本的调整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计的未来期间不大可能转回,因而也不会产生未来期间的所得税影响。因此,在长期持有的情况下,对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一般不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其次,新税法规定,对于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免税。对于符合免税条件的投资企业而言,在实际分取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权益法下要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而不再确认投资收益,同时也不用缴纳所得税。因此从整体上看,根据权益法予以调整的这部分投资差额在持续持有的较长期间内不会产生纳税影响,因此在会计上可以不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特别强调,企业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换言之,如果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内不大可能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意味着企业今后未必能够享受到该暂时性差异所带来的未来抵减税的“好处”,如果仍据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则因其所代表的经济利益无法实现丧失了资产应有之义,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也不过是形同虚设,因此本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上不应确认这部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即便递延所得税资产在一开始被确认,随后在各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也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像原预计的那样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就应当减记原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本文将从新企业会计准则相关条款变化导入,阐述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对会计要素的计量、资产减值准备、存货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对企业税务处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为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计价方法、债务重组、借款费用资本化、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非货币性交换、收入的确人、建造合同收入和成本的确认的影响。

引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20xx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随后在不长时间内也将在所有大中型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随着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会计时代。新会计准则历史性的变革,标志着我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新会计准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改革程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她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和加速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准则的变化不仅仅影响的是企业会计和它的财务报告方面,而她对税收以及企业纳税带来的影响也将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下某些会计政策等方面变化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对企业纳税的影响。以期对企业科学运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纳税筹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一、受新会计准则影响的主要税种。

我国现行的税制体系由20多个税种组成,从计征方式看,这些税种可以分为从价计征、从量计征和从租计征、从税计征等多种形式。有的税种实行单一计征方式,有的则实行复合计征方式。受新会计准则影响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实行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征收方式的税种上,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等。新会计准则对主要税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计税依据。由于新会计准则采用了多种计量属性,加上一些会计要素的定义不同于税法,使各主要税种计税依据的确定变得较为复杂。二是影响纳税调整。由于新会计准则在确认、计量方式和标志等方面与税法规定有相当大的差别,企业在纳税申报时需要作大量的纳税调整,尤其是对一些跨期项目,需要做连续性的多期调整。三是影响税收负担。实行新会计准则后,因会计上的确认、计量有了新的要求,相应会阐述一些计入当期损益的新会计事项。现行税法对这些事项是否征税尚无明确的规定。

二、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优点。

(一)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会计是税收的基础,在会计实践中,某会计事项是否应该确认为收入或费用,何时被确认为收入或费用.要依据会计准则来规范,进行会计的帐务处理。而企业的纳税实践是以会计帐务处理为基础依据税法规定来展开。不同的帐务处理会直接影响当期的损益乃至税收意义上的所得。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必然对税收带来诸多的影响,研究这种影响无疑对企业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是很有意义的。

1.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对某项业务提出了多种可选择的会计政策,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处理会计事项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而对纳税产生影响。例如.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化。新准则取消了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取消的原因是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的情况。但从理论上分析,若企业将原采用的后进先出法转向其他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时,对于存货较多,存货周转率较低的企业会引起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而且如果是处在一个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会使当期利润偏高,对税收带来影响。另外新准则对固定资产折旧也作了重大改革.要求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等指标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当其预期使用寿命和净残值与原估计有差异时,允许调整其折旧年限与净残值。

2.计量基础运用的多样化。

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实现计量基础的多元化。多元化计量模式势必会影响各期的损益结果。其中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一大亮点,而且新准则中新增加的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都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3.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改变。

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废除了原来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全面采用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种所得税处理方法与原方法相比要引入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原来方法考虑永久性和时间性差异),而且要求在每一会计期未应核定各资产、负债项目的暂时性差异{比时间性差异范围更广泛)并以适应税率计量来确认一项递延所得税费用,再加上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便构成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可见,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这种方法所贯彻的是通过计算暂时性差异来全面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将每一会计期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余额变化确认为收益,无疑会对税收意义上的所得产生影响,而且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以及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核算业务的增加,由此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会越来越多。

4.收益计量方法的变化。

在新的债务重组准则中,改变了过去将债务重组产生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的作法,而允许将债务重组过程中由于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负债而产生的收益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即作为利润进入利润表。根据目前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现状.债权人一般都会根据债务人的实际偿债能力给予一定的豁免。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这一计量方法的变更若按上年债务重组的情况看,上市公司至少可增加收益60多亿元,因此收益计量方法的变化对企业利润的直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5.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

新会计准则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规定不再限于购建固定资产的专用借款,规定指出: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时,应当予以资本化。允许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且用于出售的资产所借入的款项发生的利息资本化,而不再直接计入损益(财务费用)这将对企业收益产生很大影响。

6.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范围以及方法的变化。

新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提取.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一规定完全切断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方法来操纵利润的途径。另外新准则还扩大了减值准备的核算范围,这无疑也会对企业的利润带来影响。

7.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不仅调整了投资的分类方式,而且规定将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改为成本法进行核算,这是和以前的最大不同。这将对投资企业的当期收益带来影响,也无疑会对企业纳税,企业内部管理行为产生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的优点。

1.新会计准则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

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市场因素变化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强调按资产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资产,在资产不能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要求企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同时强调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财务报告的目标也侧重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也就是在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中,增强了相关性,历史成本不再是惟一的主要计量属性,比较全面地在准则体系中导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2.适应经济生活的发展要求,内容上有所创新。

新会计准则体系从过去偏重工商企业准则扩展到横跨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的38项准则,覆盖了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在涉及的领域上,增加了原准则中没有或有但规定不详细或不明确的内容。如: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资产、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列报、保险合同的规定等等。

3.体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次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最大特点是:经过财政部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双方的共同努力,新会计准则在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了中国经济的客观环境和发展特点,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双方准则中的非实质性差异,除了由于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关联方披露准则规定仅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企业合并准则规定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计提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等,二者实现了实质性的趋同。我国积极主动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实质性趋同变革。这既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加入wto后中国履行承诺的要求。

三、新会计准则对纳税的影响。

如前所述,新会计准则由于诸多的会计政策、计量模式、收益确认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以及新业务的开发,影响到企业损益的计算和税收水平,这无疑会影响着企业纳税筹划的运作空间。通常情况下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越多,纳税筹划的空间也就会越大。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下利用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择空间研究纳税筹划是实现节税或递延纳税的有效途径。

(一)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化对纳税的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是现代企业在实现多元化经营时,为规避行业风险所采取的一项有效理财方式之一。其所带来的投资收益已成为企业利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构成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新会计准则除了调整了投资的分类方式外.还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大家知道,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时投资企业应根据所持股份比例以及对被投资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控制和产生影响的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核算方法。当被投资企业处于低所得税税率地区时,由于两种核算方法对收益确认的时间不同,因而对当期收益以及对所得税缴纳产生影响.也为纳税筹划提供了空间。新会计准则扩大了成本法的核算范围,将原来应是权益法核算的”属于具有控制”的范围纳入成本法核算范围.应该说这一变革对企业节税是有利的。因为采用成本法核算,它的核算规则是: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时,投资企业并不作任何帐务处理.只有在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才会按其应享有的份额确认当期投资收益,按现金制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所得税。这种核算方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收益的确认时间上税法与会计核算基本是一致的,按其实际获得的收益依法纳税,从客观上很公平容易接受,而且不需做复杂的纳税调整。二是若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只有在宣告分派,投资企业才能确认收益将其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投资企业所得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按差额补税》,如果被投资企业帐面上保留一部分投资企业暂时未分回的利润,投资企业可以把这一部分已实现收益但未分回的部分作为将来追加投资或挪作它用继续保留在被投资企业的帐面上,以此规避或延缓这部分投资收益应缴纳的所得税。然而,权益法核算的规则是:只要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不管投资收益是否分回都要按应享有的净损益份额确认投资收益,实现税收意义上的所得,按规定缴纳所得税。即使投资企业将其一部分作为追加投资或挪作它用,也无法规避这部分收益应缴纳所得税。因此选择成本法核算无论是规避还是延缓纳税对企业还是较为有利。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对纳税的影响。

新准则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和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一步趋同,使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允许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和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投资性房地产,所占有的借款资金的相应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不再限定于由专门借款产生的借款费用。笔者认为,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将使生产周期长的某些制造业更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成本,但可能会增加企业所得税的负担。若保守估计。全国上市公司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资本化比例假如占3-5%,可能会增加企业利润将几十亿元,对税收的直接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另外.纳税人对外投资发生的借款费用按会计准则需资本化。计入有关投资成本,但纳税人应充分了解和利用符合((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势(国税发【20xx】84号)第三十六条规定,便可直接扣除.不需要资本化,而达到合理规避纳税的目的。

(三)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的会计政策调整对纳税的影响。

折旧核算实际上是一个成本分摊问题,它明显的抵税效果通常将其作为企业纳税筹划的重点。会计核算主要涉及到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三个因素。新准则要求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这三个因素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并允许当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有差异时应当调整.固定资产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时可调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这一调整虽然对固定资产经济使用期间的累计折旧额和应税额不会产生增减影响,但会因每期分摊额(折旧额)不同而直接影响各期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以及纳税额。实证研究表明:如果折旧年限调整,在税率稳定的情况下或有下降趋势时,缩短折旧年限可使后期折旧费用前移,前期利润后移,会推迟纳税时间获得货币时间价值,相当于享受了一笔无息贷,对企业有利。如果折旧方法调整,可适当选择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如果各年度的所得税率不变或有下降趋势的应选择加速折旧法为优,可把前期利润递延至后期延缓纳税如果各年度所得税率有上升趋势应采用直线法为优。因在上述情况下使用的加速折旧法延缓纳税的利润与税率高低成正比关系,假如在未来税率趋高的情况下,以后纳税年度税负一般会大于延缓纳税的利益。所以此时采用直线法较有利。大家知道,固定资产一般金额较大.若要调整任何一项指标都将对每期折旧费用以及利润带来影响,而影响税收意义的所得。

(四)公允价值模式的引入对纳税的影响。

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虽然资产和负债得到更为公允的反映,但会导致企业盈利的波动,给税收带来影响。如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代替帐面价值计价,并将其差异计入当期损益的作法可能会大幅度提高企业利润水平而影响税收。另外,新准则规定若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不再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也会相应地提高企业利润,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对企业不利.所以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在选择计量属性时应谨慎考虑是否还继续采用成本模式,权衡利弊。

(五)存货计价方法的改革对纳税的影响。

从理论上分析存货计价是纳税人调整应税收益的有效手段。一般认为:在物价呈上涨趋势时应采用后进先出法,将使当期销售成本最高.期末存货价值最低,可将利润延至下期延缓纳税:如果物价呈下降趋势时应采用先进先出法,可使本期销售成本提高,从而达到本期降低所得税的目的。如果物价涨落幅度不大,宜采用加权平均法,如果物价涨落幅度较大,宜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有法,使企业各期应纳税所得额较为均衡避免高估利润.多缴所得税。虽然从理论上分析存货计价方法影响纳税.但目前它的筹划空间还很不。一是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重要抵税手段不能起效。另外税法也不允许存货计价方法如此受市场价格影响而随意改变。

(六)资产减值准备范围和方法的改革对纳税的影响。

新准则在原基础上扩大了减值准备的范围,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商誉等都允许提取减值准备,并要求减值准备提取后除非处置相关资产否则不得转回。这将有利于遏制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操纵利润的行为。据有关资料显示.去年上市公司突击转回减值准备的数额可能达到几十个亿,那么.今年实施新准则后,这一规定可能会使原来一些惯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公司做文章的空间受限,可能会出现账面亏损,对企业纳税带来不小的影响。

(七)债务重组准则对纳税的影响。

到1999年底,财政部已颁布了九个具体会计准则。其中债务重组准则、收入准则、建造合同准则等准则的颁布实施,对税收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债务重组准则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在该准则中,对企业纳税产生较大影响的有三个方面:债务重组收益、债务重组损失、或有支出。债务重组收益是指企业以现金清偿某项债务时债务人将重组债务的帐面价值与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或者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时债务人将重组债务的帐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之间的差额。对债务人来说,是债务重组收益;对债权人来说,是债务重组损失。由于债务重组收益包括了债权人让步的贷款和增值税(指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两部分内容,债务人一方面把无须支付的贷款及增值税转为营业外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另一方面把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全额抵减了销项税额,从而使债务人通过债务重组虽然会少缴增值税,但仍增加了纳税支出(因为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是高于增值税的税率)。或有支出是指依未来某种事项出现而发生的支出。或有事项的出现具有不确定性。根据债务重组准则的规定,修改后的债务条款中如涉及或有支出的,债务人应将或有支出包括在将来应付金额中,并由此确定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收益。由于将未来实际上未发生的或有支出包括在将来应付金额中,在重组日就没有足额地确认债务重组收益。从而使企业所得税的税基受到影响,对此税务部门必须引起高度注意。

(八)收入准则对税收的影响。

收入准则从1999年1月1日起执行。该准则中的收入只适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而取得货币资产方式的收入,以及正常情况下的以商品抵债务的交易,不包括非货币交易(比如资产置换、股权置换、非现金资产投资、非现金资产配股等)、期货、债务重组中涉及的资产、商品销售收入的实现。对企业以材料、商品或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投资再进行投资、捐赠、自用,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等,收入准则不视同销售,也不确认有关商品、资产转让、销售收入的实现。由此可见,收入准则与税法在收入确认的适应范围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此,企业必须按照税法规定申报各项收入确认各项收入的实现。

同时,收入准则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及稳健原则对收入的确认原则也作了明确:一、销售商品,如同时符合以下4个条件,即确认为收入;(一)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给购货方:(二)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三)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四)相关的收入与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二、提供劳务的收入确认原则:(一)劳务总收入和总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二)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三)劳务的完成程度能够可靠地确定。从这里可以看出,收入准则确定的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准与税法上确认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准有着明显的不同(税法确定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准是: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为收讫销售额或者取得索取销售额凭据的当天)。收入准则对收入确认原则的这些重大变化对企业损益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使企业的损益更加真实可靠,而对税务部门来说,收入确认原则的改变,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为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税法也应相应地对其收入确认原则——即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作出修改,使税收也体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但是,在税法做出新的规定以前,企业必须按税法规定确认各项收入的实现,税务部门也必须注意到企业做帐依据的合理性、可靠性和真实性,考虑到会计制度的改革对纳税调整产生的新影响,以防止国家税款的流失。

(九)建造合同准则对税收的影响。

建造合同准则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本准则规定,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企业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责表日确认合同收入与费用,确认建造合同收入采用两种方法:1、完成合同法。是指建造合同工程全部或实质已完工时才确认收入和费用。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当年完工的建造合同,于合同完成时一次确认收入实现。2、完工百分比法。是指根据合同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要求建造合同的结果根据不同的建造合同类型在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和费用,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地计量,则应区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1)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加以确定,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2)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应在发生时间立即确认为费用,不确认收入。与此同时,建造合同准则还要求在合同预计发生了亏损时,计提合同损失准备,即出于会计上稳健性原则考虑,如果合同预计总成本将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时,应将预计损失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而税法规定合同收入的确认则由三种方式:1、按工程形象进度划分不同阶段,分阶段结算工程价款办法的工程合同,按合同规定的形象分次确认已定阶段的工程收益。2、实行合同完成后一次结算工程款办法的工程合同,于合同完成时结算工程价款,确认收入实现。3、采用定期预支,月终结算,竣工清算办法的工程合同,按分期确认合同开支来确认收入的实现。对建造合同亏损,税法只允许于实际发生时的亏损才能进入当期损益即从应纳税所得中扣减,而不允许预提合同损失准备。由此可见,两者确认收入、费用或损失的主要区别在于收入、费用或损失确认的时间和合同金额的不同,税法只承认完工百分比法,不承认完成合同法,确实难于估计完工百分比,由主管税务机关按其他方法确认,没有应税收入,除非是期间费用,税法不承认没有收入的成本。为此,税务人员必须熟悉掌握改革后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的变化及对所得税等纳税调整的影响,以便在税收征管中更具针对性,以防止税款的流失。

需要说明的是,除债务重组准则、收入准则、建造合同准则已对税收产生了影响外,投资准则中的投资收益、投资转让收益的确认及提取的投资跌价或减值准备与税法规定的分类和确认实现时间也有很大的不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中修理费用、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诉讼赔偿等或有损失的调整事项与税法所确认的收益实现时间也有差异,等等,这些都要求企业在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必须依法进行纳税调整,在此就不再多赘述。

(十)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对税收的影响。

(一)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成本。

新准则规定,如果某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就应以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根据税法的规定,以非货币性资产换入其他非货币性资产,实质是一种有偿转让财产的行为,应将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一种非货币性资产和购置另一种非货币性资产两项业务进行税务处理。如果某资产交换满足新准则规定的条件,则会计与税收的处理应该是一致的,即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从而对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产生影响,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应当是相同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将产生资产交换收益,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将会增加;(2)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将产生资产交换损失,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将会减少。

(二)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成本。

新准则还规定,如果某项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够可靠计量,就应以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任何损益。在会计按账面价值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税收却仍然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将产生差异。具体来说也包括两种情况:(1)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由于税法确认了该资产交换收益并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而会计未确认该收益,将导致当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大于所得税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该差异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由于税法确认了该资产交换损失并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扣除,而会计未确认该损失,将导致当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小于所得税费用,该差异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举例说明。

(一)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成本。

1.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甲公司以其不再使用的设备与乙公司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汽车交换,甲公司设备原值120万元,已提折旧20万元,公允价值为110万元,甲公司为此交换支付清理费用1万元;乙公司汽车原值140万元,已提折旧30万元,公允价值为110万元;假定双方换出资产均未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换入资产也都按固定资产管理。

甲公司:

(1)将换出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00。

累计折旧20。

贷:固定资产——设备120。

(2)支付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1。

贷:银行存款1。

(3)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110+1=111万元。

借:固定资产——汽车111。

贷:固定资产清理111。

(4)结转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固定资产清理10。

贷:营业外收入10。

将上述分录合并即为(为简便起见,下列分录均为合并后的分录):

借:固定资产——汽车111。

累计折旧20。

贷:固定资产——设备120。

营业外收入10。

银行存款1。

乙公司会计处理合并如下:

借:固定资产——设备110。

累计折旧30。

贷:固定资产——设备140。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甲公司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110万元大于其账面价值100万元,产生资产交换收益10万元,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均应增加10万元,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均增加10×33%=3.3万元;而乙公司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等,未产生资产交换收益或损失,对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未产生影响。

结束语。

大学生财会毕业论文

(一)会计毕业论文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会计毕业论文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

3.选择能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扎实的理论功底为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搜集资料。

(二)核实整理资料。

五会计毕业论文的初稿要求。

5.会计毕业论文初稿写成后,必须认真加以修改,这是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文章的修改可以说是无止境的,大至问题提得是否鲜明确切结构层次是否严密合理;小至文字的修饰加工,标点符号的推敲运用一篇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是需要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的。

中职财会教学论文课题

随着教育制度的变革与深化,素质教学方面更加的受到关注,目前我国许多学校都将素质教育班上教学课堂,课堂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不同专业,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要求各有侧重点。近年来,随着在财会专业的课堂教学。为此,本文就中职财会教学对素质教学相关工作做了一下的研究与分析。

一、运用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素养。

在大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和社会化现代建设的背景下,对于广大的职教人员来说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同时更加要求职教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国家的财务制度、法规能否贯彻执行与财会人员道德职业素养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直接关系到国家资金、财物能否正确的使用。为此,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课堂中,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进行提高,指导学生要遵守有关的国家法律。教师可以利用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些违纪案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找出错误,进行探讨、研究,并将其改正;也可以在正面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要倡导学生坚持原则,引用勇于和违法乱纪的行为斗争的例子。如:将有关销售时可引用某些单位将“现销收入”记入到“应收账款”中。告诫学生不能将账户的错误记录挪用公款。

二、素质教育对财会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财会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是保证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道德素质的高低更是至关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培养显的特别重要。目前我国正处于整体环境发展较快的期间,在国民经济中新旧产业以及相关产业技术的不断更新替换,这样对于就业者在个人能力与个人素质、素养方面有了更大的要求,当加入wto之后,市场方面的开放对于就业者要求也随之加大。成了当务之急。更因其在会计规范体系统一、理论上的才重新塑造。有关结构的更新完善。与此同时,对于中职财会教学以及更高的财会教学有了新的挑战,如何在财会教学中落实与实施素质方面的教学,培养出有更高的素养和个人能力多样的财会人员成为现在的主要任务。

贯穿整个财会专业的特点,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开展和进行,在大的环境下各行各业对职工的.要求发生变。就职人员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同时还要兼具这职业的道德精神。一个国家的财务制度、相关的法律、能否贯彻执行与职业道德的素质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直接国家在财产方面是否可以正确的运用和管理。因此,这与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要求教师结合专业的特点,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其自身的道德素养。采用多种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的兴旺与否,决定着在现在以至未来积累的竞争环境中是否有主动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案,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的品质和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提升良好的创新能力,经过模拟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的工作中,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灵活的运用和转化,通过实习,让学生得到规范、准确的技能动作、培养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借助专业的模拟学习,指导学生在现实工作中要如何去填写有关的业务如:支票、办理银行业务等。这样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技能和知识,具有完备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马上进行实务操作。结合所学,培养学生的主观动手能力和知识的运用。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中”,学生的“高分低能”的现象存在很普遍。其是针对学生的主观能动力查,并且知识运用的能力低下。这便要求教师要和教学的内容紧密的连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调查,经过调查时间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掌握好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温故知新,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利用财务知识,培养理财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经济环境下,近年来众多的企业经营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有的甚至亏损和面临破产的可能。主要的因素之一是理财不当所致。作为一名财会人员,在做好本职的情况下记录好账本,更加重要的是善于理财,更要成为领导的左膀右臂。因此,教师有义务对学生的理财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于当前的整体财会环境对投资方面的风险收益均衡观念进行细致的讲解,告诫公司企业在投资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风险与收益等等。例如:某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购买股票和债券,需提供其购买的相关证据,让学生独自理解、设计和解析出相关的风险和收益,从中选取出最适合的参考方案,这样学生能够深刻的意识到在理财的重要性和理财在众多的企业中的关键作用等,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在在未来的财会领域中成为优秀的理财大师。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在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结束语。

简而言之,在财会专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学内容,这不仅关系到从业人员的素养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竞争力,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努力的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能力强的财会人员,是中职财会教学的当务之急,毕业后才能就业单位得到认可,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财会论文范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民营企业迅猛发展,但同时我国的民营企业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民营企业财务会计的现代化改革势在必行。

一、民营企业财务现状。

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它的财务就成为了敏感的区域。由于企业内外的环境,企业家都不愿将自身的财务管理进行透明,也将财务部门纳入自己最核心的位置之一,不论在其观念中、机构设置还是在人员的任命中,都很不规范,这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1.民营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不规范。民营企业基本都是家族性企业,这往往导致企业的内部管理很不规范,企业靠亲缘关系维持着企业的运行,造成了家庭“大锅钣”。公司的各个股东之间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制衡机制,难以形成有效制约,产权结构不合理,资本、风险与决策权高度集中,管理缺乏规范。甚至在有些企业中,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企业的财产就像银行的“活期存款”一样,可以自由存取,这种严重的不规范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财会队伍素质偏低,法律法制管控缺失。理念陈旧、法治意识淡薄和成本因素三者互为影响,致使会计核算在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中地位的边缘化。民营企业的财会队伍概括起来一般为老板、内设财务人员或代理记账及兼职财会人员等。民营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大都为家族成员,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会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一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凭感情、义气办事,在进行企业重大经营战略决策时,很容易用亲缘和血缘代替依法办事、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也存在有一定水准的聘用财务总监等人员不得不对老板、税务、银行各做一套账表的做法。

3.财会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层次低档。在民营企业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违规操作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不设账,以票代账,或者虽然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一部分民营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不按规定使用会计科目,张冠李戴,无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收入与费用不配比;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方式记账等等。理财观念滞后,理财方法落后;财务人员习惯地一切听从老板,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会计档案归档不及时不规范等。

4.内部控制监督不力,现代财务理念缺乏。一是企业的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财务清查、财务审核、风险管理等基本的财务管理都没有开展,重钱不重物的现象突出;二是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已是部分民营企业的通病;三是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现代化财务会计核算方法改革。

1.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的改进。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这就客观上要求会计制度改革,并建立资本金制度,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确保各产权主体权益的实现,从而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报表的可靠性,不仅数据要真实准确,所反映的内容也要确凿及时,更要做到决策者仅凭借报表就能了解和认识当下行业的现状、企业定位和发展走向。会计信息改革不仅在于对已有生产经营活动的“观念总结”,而且要能反映经济活动运行状态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2.传统财务报告的改进。传统财务报告不足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如确认计量偏重于有形资产,而忽视对无形资产,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价值的确认和计量。特别是财务报表,传统的财务报表模式对财务信息视其能否认定为基础。现代企业财务核算中我们应当重视报告的'信息来源,改进财务报表在企业报告中的作用,强调对无形资产,预计负债,预收账款等事项的关注与建议,而对固定模式下的正常业务,更多的应该转型为有效控制。

三、现代化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

1.会计制度形式与内容的革新。为了有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和规范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的利益分配,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一方面要明确在现代企业产权关系上建立起的、打破所有制成分和行业界限的、适用于所有企业的现代会计受托责任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起指导和规范会计工作的技术标准,即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必须明晰产权关系及委托者、受托者之间的权利关系,以及各投资主体在制度上的平等性,必须维护各委托者的利益以及监督受托者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

2.企业绩效评价制度思考。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规范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业绩考核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1999年财政部等部委联合推出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2002年对此予以修订。对企业进行效绩评价,首先需要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核实验证,坚决纠正和调整不实的和虚假的会计信息数据,才能使效绩评价结果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将企业效绩评价结果与企业经营者报酬激励挂钩,以效绩评价结果等级高低来确定风险报酬的大小,促使企业从整体上提高企业效绩,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兼顾。

财会专科论文范文

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西安新城分校。

专业:会计学。

年级:20xx年秋。

学号:1261001252624。

指导老师:张华。

20xx年11月。

目录。

内容摘要。

基础会计学是管理类各专业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的的专业基础课程,复式记账原理及借贷复式记帐法的具体运用作为该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如果说复式记帐是整个会计核算的方法基础会计恒等式由是整个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中级财务会计属于会计实务类型的学科,它主要是在会计学原理的基础上,以准则为中心,讲解对日常生活中或非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经济交易与事项如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的知识.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现阶段,一些单位会计基础管理不当,造成了会计基础工作不同程度的削弱、滑坡甚至混乱、影响了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会计基础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其规范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根据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条例,重点分析目前中国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整改建议。

会计学专业课程知识综述及个人应用研究报告。

(一)《基础会计》核心知识学习收获。

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程序及方法,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是指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所做的最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基本的、主要的组成部分。会计等式,是指运用数学方程的原理来描述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表达式。它分为静态会计等式、动态会计等式和扩展会计等式。

账户分类。账户分类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是按账户和经济内容分类和用途结构分类。了解如何按账户的经济内容和用途、结构进行分类,一般都分为哪些类别,以及各类中一般都有哪些账户。

会计凭证。要深刻理解会计凭证在会计核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会计凭着必须真实可靠的重要性;掌握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方法。

财产清查。主要了解财产清查的含义和分类、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财产清查的结果的账务处理。要求准确理解财产清查的意义,并在了解财产清查的组织和方法的基础上,掌握存活的两种盘存制度及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会计报表。理解财务会计报告的含义和构成,会计报表的含义、组成和分类;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报表的信息质量及编辑要求;还应懂得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报表时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要力求真实和可靠;对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报表的组成和编制要求应有比较全面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编制方法。

会计循环。会计循环是会计记录、分类和总结会计记录的过程经常被称作会计循环。会计信息起始于商业交易的初始记录,包括正式的财务报表的编制(合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个循环意味着这些程序必须持续重复,在合理的会计期间准备新的、更新的财务报表会计循环是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时,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开始,到登记账簿,直至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即完成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企业将一定时期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依据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加以记录、分类、汇总直至编制会计报表的会计处理全过程。

会计核算形式。了解会计实务中使用较为普遍的各种会计核算形式,以及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特点、使用的会计凭证和账簿,及其帐务处理的程序和过程,重点掌握科目汇总表和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

会计工作的组织。了解如何安排、协调和管理好企业的会计工作。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而会计法规是保证会计工作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的约束机制。了解会计工作组织的内容认真掌握会计工作组织的原则。

我在学习这门课程中,觉得有一定难度。心中充满着无数个问号,但是所有的问题又不能马上解决。我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思考来加深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中,我主要是被动的学习,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因为我知道知识积累得多了,理解就会更深入。当运用借贷复式记账法编写会计分录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方面是遇到一笔经济业务时不知道应涉及哪些账户,而另一方面,虽然知道一笔会计分录需要涉及哪些账户,但是却不能确定它们正确的记账方向。对于前一个问题,只要能够掌握每个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即可解决,而后者则需要熟悉每个账户的结构。若通过死记硬背掌握每个账户的结构,势必增加学习的负担,而通过会计恒等式就可以提供一个记忆账户结构的便捷方式。但是时间有限,我还需要学习自己本专业的课程,所以对会计的学习没法上升到理论层次。通过书本学习,我形成自己对会计最基本的知识体系,更形成对会计的总体印象。我感觉会计是如此的奇妙。我们都知道企业每天发生的经济交易事项是很多的,而且是交错复杂的,但是会计通过对这些原始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形成有价值、简洁明了的会计信息。这不得不是我佩服会计的艺术。

(二)、《中级财务会计》核心知识及学习收获。

财务会计工作是按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企业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向各方提供会计信息。

要掌握财务会计的目标与特征、财务会计的核算原则以及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

货币资金。了解货币资金的范围及内部控制制度、库存现金的管理及银行存款的管理;掌握库存现金收支的核算、备用金的核算及库存现金清查与银行存款的核对;掌握银行转帐结算方式和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及核算。

应收及预付款项。了解应收帐款的性质已范围、票据的种类和抵借和出售及其明细核算、长期应收款的核算、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的核算;掌握应收帐款发生与回收的核算、坏账的核算、应收票据及应收票据贴现的核算、其他应收款的内容与核算。

存货。理解存货的概念与范围:了解存货的性质与分类和周转材料与委托加工物资的核算方法。掌握存货的初始计量仪发出存货的各种计价方法。原材料、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和期末存货的盘点及期末计价方法。

证劵投资。在了解证劵投资按品种和按管理意图分类的基础上,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方法。

长期股权投资。了解长期股权投资的分类以及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掌握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条件、操作要点以及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转换的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了解固定资产的概念、特征及分类的基础上,熟悉固定资产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掌握在不同情况下固定资产的增加和减少以及减值准备的核算。

投资性房地产与无形资产。了解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计量和无形资产的内容与分类,掌握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及处置的内容和会计核算方法。无形资产取得、摊销、出租、出售以及期末计价的核算方法。熟悉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的原则。

流动负债。掌握流动负债的性质与分类、各项流动负债的核算方法以及或有负债的披露原则。

长期负债。了解长期负债的特点以及其计价、掌握长期借款与应付债券的核算方法、掌握借款费用的内容、资产化或费用化金额的确定及相关规定。

所有者权益。熟悉其性质、不同企业组织形式的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内容、熟悉存股的会计处理。掌握实收资本、资本公职、留存收益的概念及其会计处理。了解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概念、特征及核算方法。

收人、费用及利润。应了解销售商品收人的确认方法。掌握各种特殊销售业的核算、资产负债表负债法下所得税的核算程序与方法和净利润的分配内容及会计处理。理解所得税核算的纳税所得与暂时性差异。

会计调整。了解会计调整的类型以及它们之间饿区分和各类会计调整的会计处理。

财务报表。要求掌握企业财务报表的种类;掌握各类报表的作用、结构原理、项目排列及编制方法;掌握财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基本内容。

《中级财务会计》属于会计实务类型的学科。它主要是在会计学原理的基础上,以准则为中心,讲解对日常生活中或非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交易与事项如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的知识。当时,我也会考虑为什么会这样做账,准则为什么要这样规定。我个人觉得企业发生的经济交易与事项与各种学科知识相关联,比如金融资产与金融学科相关、长期股权投资与证券投资相关等等,在对这些经济交易与事项如何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方面知识,更有利于我们学习《中级财务会计》,同时也会理解准则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对于有些章节,没有这方面知识的铺垫,学习起来有点吃力,特别是长期股权投资中追加投资导致成本法转权益法的账务处理。当时,我研究了很长时间,列举了各种情况,才慢慢掌握其中的技巧。但是,我对《中级财务会计》学习,也只是停留在书本层面,如果遇到问题,也最多在图书馆查各种不同版本的书籍来解决困惑,没能形成理论研究。让我欣慰的是,在不断的学习,思考,锻炼中,我学会了用最基本的理论来解决所有问题,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效果(比如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把握住这一点——只要影响所有者权益的事项都要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调整)。

二、个人应用研究报告。

外乎有两类,一类是发生额,另一类是余额。作为记账对象的发生额数据,来自于记账凭证,而作为记账结果的期末(或初期)余额数据,则是在账簿被登记之后形成的。所以,账簿记录只不过是记账凭证上账户记录的分类、汇总罢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因此,使用电脑的“帐”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记账,是传统财务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会计产生以来,就一直与记账、算账、报账时刻相伴、密不可分,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无不留下了“记账“的烙印。所以,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似乎成了会计的代名词。电脑的记账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帐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帐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库,不允许在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如果有错误,只能采用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记账环节完全可以取消,即平时不登记日记帐、明细账及总账,只将记账凭证保存在一起,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同时,这种瞬间成账的方式也使会计报表瞬间形成成为可能。至于很多财务软件所提供的记账模块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习惯,即只有先记账才能查询和打印。

在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这种通过低效率的多重放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事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帐表之间的核对了。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账证、帐帐一定是相符的;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帐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不复存在了。

会计学是对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一种记录,管理者通过它可以了解企业的经济状况。税务局根据会计学账目来进行税收,会计学还涉及到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等方面。可以说它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做事业的基础,是一种技术职业,比较适合有耐心,对数字敏感,做事谨慎的人学习。会计学是一门最传统的行业,我作为一名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也会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会计和别的行业不同的是,不允许有一点差错,就会影响到后期核对账目的好多环节,所以在做帐目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保证每个环节都正确。

业服务,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面对市场经济国际化、信息化趋势,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会计行业的发展与日益变化的新形势之间还有不少差距。在新的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将带动会计工作全方位与国际接轨,会计管理工作也将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转变,会计工作的目标、内容、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也迫在眉睫,而且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原始凭证要素不全,原始凭证不合规,现金管理不规范,项目经费核算不规范,未按照部门预算及会计制度要求对项目项经费分项目核算,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政策素质待提高等等。因此,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势在必行,但同时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作,必需细致扎实,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高校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努力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促进单位内部制约不断完善,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管,全面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质量,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中级财务会计》杨有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基础会计》金中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财会论文范文

摘要: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经济市场化趋于成熟,高校发展随之出现了多元化,高校财务顺应形势也面临新问题,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进行高校财务队伍建设,为高校发展做出贡献,成为现代高校财务工作者的关注热点问题。文章就此探讨一下高校财务队伍建设问题。

关键词:高校;财会队伍建设。

二十世纪后期开始,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下,高校发展出现规模扩大,办学层次多元,经济除了国家财政支持也要自己增收节支的新形势。各种促进高校改革的新措施逐渐出台,作为高校发展的坚强后盾的财务工作,越来越紧密地与高校的教学,科研,发展联系在一起。工作任务多,范围广,使高校财务队伍面临新的新挑战。对财务队伍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总之,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尊章守纪,业务精通,效率一流的高校财务队伍是高校建设的有力保障。

一、高校财务队伍的现状。

第一,思想认识不足。高校一直是国家财政拨款形式,财务人员工作内容定位为“看钱”,负责记账,算账,款项往来,是名副其实的账房先生。缺乏主观能动性,认为看好钱就是完成任务,财务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而目前高校的经济已呈现多元化,经费来源早已从单一财政拨款到以财政拨款为主体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教学与科研。面对这一转型,许多财务人员还没有适应,还保留计划经济时期的思想,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沿用传统处理方式,不去了解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第二,业务技能偏低。建国后,我国在经济上,教育上等各方面都严重滞后,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经济管理人才,财会人才出现断代。况且,计划经济形势下,高校财务工作相对简单,定位较低,因此在人员配备上要求较低,普遍缺乏完整系统的财务理论知识和财务政策性知识。且高校财务岗位基本上是一岗定终身,缺乏流动性,导致财务人员知识面狭窄,知识老化,缺乏扩充思维。这样的高校财务系统人员现状,很难实现新形势下高校财务转型,难以脱离反映型。

第三,学习培训偏重功利性。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上知识学历文化层次不断提高。高校财务队伍中融入了新鲜血液。但老同志面临着学历低,晋级职称达不到硬性指标的情况迫于压力,纷纷参加学历学习,学历进修,职称培训考试,为自己在硬件上争取条件。这类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但主要是出于短期利益被迫学习,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没有培养起来。

二、加强财务队伍建设的原因。

第一,政治思想教育方面。我国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局面发生很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家在会计专业方面要求更加正规化,先后颁布了《会计法》、两则和新税法等法规,结合东西方会计业务的,进行会计制度改革,力求与国际接轨。国家政策性因素及社会变化对高校的影响体现在:高校办学的多元化,高校办学主体的增加。社会与学校自身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高校财务管理对高校财务人员提出新要求,而财务人员思想偏陈旧,观念滞后,传统的思维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扭转。

第二,业务培训方面。高校改革形势越发高涨,新的思想日新月异,高校应意识到要通过科学先进的管理,挖掘办学潜力来实现发展。管理离不开财务管理。而财务核算对象更加复杂化,财务核算方式方法要求与外界接轨,要求更细。这些都要求财务人员应不断参加业务培训,与时俱进地提高业务水平,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但由于过去历史原因造成高校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水平较低,知识结构老化,不注重业务学习,对国家关于税法,经济法等与会计专业相关法律知识缺乏了解与学习。同时现在高校的短效性质的财务培训大多是迫于学校及外界经济环境压力进行的,长效性,切实有用的培训工作没有落实。新形势下增多的工作量,复杂的业务核算内容,迫使财务人员无暇参加与之配套的业务培训。

第三,财务干部用人机制方面。近年的干部任用是强调学历,民主选拔注重人际关系,缺乏对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而且,只上不下终身制,一任用终身,一劳永逸,没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缺乏积极继续学习深造的`动力与决心,只重官位,责任心不强,对工作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高校财会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巩固政治思想建设。

各高校应重视财务队伍的精神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对财务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在精神上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以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去严格执行会计的法律法规,认真去履行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发扬爱岗敬业实事求是的传统风尚。只有树立良好正确的事项观念,才能在工作中忠于职守并且敢于竞争与创新。

(二)加强业务建设。

近几年,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多元化发展,高校财务资金量增大,经费的来源渠道性质呈现复杂化,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及使用风险日益加剧。学校作为一级财务,随着办学多元化,出现多个二级财务,资金管理的幅度与难度都加大。这样,会计电算化,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成为财务管理的必要手段,财务管理网络化更是未来的趋势。作为财务人员想要吃老本,守着传统管理办法,是难以应对新形势下的财务问题的。高校要创造机会,以多种方式,多种手段进行业务培训学校,例如,经验交流会,短期长期业务培训,专家讲座,参观兄弟院校取长补短等,鼓励财务人员学习新经验,新知识,勇于想办法解决新问题,尽快适应新经济形势下高校财务新形态,实现在知识结构上,由知识面“浅窄型”向“广深型”转变;业务能力上,由“单一型”向“多能型”转变;工作效率上,由“辛苦型”向“高效型”转变,工作职能上,由“反映型”向“决策顾问型”转变。

1.完善业务培训制度。将培训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保证培训的持续有效进行,使业务培训成为组织文化传承发扬下去。培训制度要规范出培训计划,培训对象,培训时段,对培训成绩进行考评,以保证培训学习能按计划适时进行,并行之有效。财务人员能够自觉认真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高校要建立严谨的业务培训机构去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形式不必拘泥,可创新多样化,例如,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业务学习相结合,将脱产学习、半脱产学习、不脱产学习结合,将经验交流与专业理论结合,将日常工作总结与专业书面知识结合,用多种素质教育模式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为高校建设做贡献。

2.完善奖励考核制度任职评价体系。除高校创造培训条件外,鼓励财会人员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参与在职学历学习,例如攻读在职硕士、博士,参加培训学习考取专业技术资格。对于这些人员给予经济支持与物质奖励,在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上给予优先,把优秀财务人员放在适当的管理岗位并定期进行轮岗,从而调动全体高校财会人员的积极性。完善任职评价体系,将职业道德品质考核与业务水平考核相结合,对考核优秀创新能力突出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在此同时,补充新人,优化年龄结构。年轻人有朝气,有活力,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能优化现有的财会队伍的知识结构。

3.实施轮岗制度。高校财务应制定轮岗制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轮岗,能使财会人员熟悉整个财务流程,产生全局意识,使他们的业务水平得以提高,知识面丰富,工作能力在实践中的到锻炼。改善岗位人才专有化的状况,避免因人才专有化而不利工作的开展进程。而且避免一人长期一岗工作而出现舞弊现象,起到有效监督作用,捍卫了高校利益,保护了财会人员。

4.学校应保证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使高校财务队伍的继续教育的以保证。学校要树立重人才、重管理、重视培训的理念,设立学习奖励基金,对理论研究成果突出、专业技术创新的人员予以奖励。设立学习培养基金,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经费,为学习能力强、肯钻研学习进步的高校财会人员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彭华,梁勇.试论学习型的高校财会队伍建设[j].攀枝花学院学报,(7).

2.蒋荏,王静.新形势下高校财会队伍建设的新途径[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7).

财会论文范文

摘要: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问题,是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个突出热点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村稳定的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农村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各级农经部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摸索出一些好的方法。但由于缺乏有效和有力的长效机制的保障,农村财务管理不规范、前清后乱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文章就如何加强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问题提出一些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财务;规范化;思路对策。

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xxx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搞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中央和省一再要求要认真搞好村级财务的管理,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一项大事来抓。之所以如此重视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是因为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由于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得村党支部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各种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所以完善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在当前已是刻不容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财务管理已显得相对滞后,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混乱,迫切需要进行规范。如何切实解决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农村财务管理既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因此,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至关重要。财会人员被确定之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以稳定财会人员队伍。这里关键是要严格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必须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建立岗位责任制,财会人员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要切实加强业务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业务考核,稳定队伍,提高素质,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财会人员是村乡里的“内当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有较高政治觉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为此,各级领导应重视对村级财会人员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争取尽快地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贯彻落实到乡村一级;同时乡村也要建立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即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其资格证的级次,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之职,保持财会队伍稳定。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必须要坚持“五个统一”,有效化解农村财务管理的矛盾。

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必须要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统一帐、表、册、据,规范会计操作程序;统一审批手续,规范支出管理;统一业务培训,规范交接手续;统一档案专柜,规范财务资料。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农村的财务行为进一步规范,从而可以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农民也不必为财务问题而上访,干部也不必因财务管理而费心,干群关系将更加密切,为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为此,各级乡镇领导都必须提高对村级财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使之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农村财务规范化就是要求村级的各项收入、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和部门对农村拨付的资金,都要规范缴付手续,统一管理,有效监督。这样可使村级收入管理得到加强,有效遏制乱收费、乱摊派行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村级各项支出均在村财乡管部门的全程监督下使用,资金使用进一步规范和透明,不仅避免了资金使用的盲目性,还可有效地杜绝挤占、挪用等违纪现象的发生。

三、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化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好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制度保证。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是搞好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证。为使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新颁布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合作经济财务制度》这两个新制度。新《制度》针对目前村级财务混乱的种种现状,对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农民负担款项和共同生产费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对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工作,推进村级财务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章立制是村级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要解决村级财务混乱状况,最迫切的任务是在一定区域内针对财务管理现状,从财务收支结算管理、集体资产管理、民主理财与财务公开、会计核算管理、会计档案管理、财会人员与岗位职责等方面制定一套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要在两个新制度的基础上,从各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以及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债权债务管理、集体资产台帐管理、票据管理、档案管理、财务开支审批、财会人员岗位职责、报账员岗位职责、会计人员管理,村组干部离任审计,“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会计电算化等多项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健全约束机制。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作。同时,村级财务必须坚持收支两条线,实行先收后支,杜绝以收抵支、差额入账、坐支现金等现象。建立“一支笔”审批制度,控制多头批款,多头报销现象。同时,严格执行村级重大开支由村民商定的原则,使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真正落实到实处,保证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总之,我国农村发展正处在结构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保证农村综合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从管理制度和机制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打好基础显得尤为重要。相信只要各级领导和部门,支持和重视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会计法》将得以有效实施,农村财务会计工作将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农村社会稳定将会有所改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财会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了明显改善。企业要想提高经济增长速率,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并在体系下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市场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工作要不断对财务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吸收各国的.先进思想。但是,仍然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所以,我国企业必须增强竞争意识,加大财务管理工作的力度,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一、财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我国企业加大对财务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企业的核心内容,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发展,与财务管理工作有着密切联系。财务管理是从企业全局出发,结合企业全局制定出相应的计划,一旦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将导致财务计划与收支不协调,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企业抵制风险的能力,必须做好财务管理与统筹工作,从而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为了能够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取得更高的收益,必须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二、市场经济下财会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

(一)观念淡薄。

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工作成为企业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然而实际上,有一部分企业忽视财务管理工作,观念意识淡薄,认为财务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作用性不大,财务管理工作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企业其他员工无关,在这样的错误思想影响下,导致企业抵制风险能力降低,并且市场竞争力减弱,影响企业发展。

(二)财务管理工作有待提高。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良好发展的关键,企业的人力与技术资源是进步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数量每年呈递增的状态。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企业数量与相比,增长12%,而且增加的新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不难发现,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管理体系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分工不明确,任用的财务人员有些是企业领导家属,而且并未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甚至是无证上岗,对无形资产、折旧等概念都未能完全掌握。此外,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并未采用专业的erp财务管理系统,而是传统手工记账,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为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必须要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企业将市场经济作为主体,通过经营项目,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近年来,随着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并且企业数量与规模不断增大,对财务管理工作有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由于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企业整体财务预算等,使得企业风险加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得不降低商品价格,提高商品质量,随之企业成本加大,导致企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增强财会管理与市场经济适应性的策略。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企业为了促进财务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的适应,必须要融合当代市场经济管理理念,加大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的核心内容,为了确保企业发展与市场同步,必须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江苏扬州欧普电器厂是一家生产电器的企业,于注册。公司在发展之初,财务部门人员仅有3人,包含财务经理1名。由于起初并不是十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的波动下,企业生产的插座和闸刀等电器成本增加,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领导加大对财务部管理人员的培养,聘用具有丰富财务管理经验和高学历的财务人才,财务人员达到10余人,并且从业人员都应该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确保能够进行企业财务决策。在工作过程中,财务领导运用无纸化管理系统去管理财务工作,并对固定资产和收益进行正确分析,做好财务决策、预算等管理工作;出纳能够正确核对账目,及时收取款项。同时,公司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学习财务和计算机知识,从而利用现代化手段管理财务工作,并降低信息披露风险性。公司通过努力,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

(二)提高财会管理工作水平。

为了促进财务管理工作和市场经济的适应,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必须要提高财会管理工作水平。在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前提,首先,要对财务管理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财务管理环节流程如图1所示;其次,结合财务管理环节流程图提出提高管理工作的方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同时,将计算机技术与财务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财务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对财务收支做好记录,而是能够做出正确的计划与预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有一定成本,并且企业也有相应的资产,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经济利润,必须要结合财务与实际经营状况,利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erp系统,针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对出现的不良财务状况予以控制。此外,企业还应该对财务管理工作加以考核,纠正错误的财务管理方法,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财务管理计划,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综合水平。

(三)健全财务管理体系。

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使得企业抵制财务风险的能力加强,进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包含相关的财务制度和监督制度,从而确保财务人员依照完善的制度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质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首先,完善的财务制度中应该包含对财务人员行为的规范,票据和账目、凭证要严格按照规范书写和记录,金额需要大写,以免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财务管理工作者在制定财务目标和进行决策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相关会计法律和法规以及新变更的政策,例如《企业会计准则》对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的调整,都将作为财务管理工作依据,从而为健全财务管理体系提供保障;其次,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财务内部牵制制度应该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企业要安排至少2名财务人员做好款项的登记与核算工作,确保互相监督。同时,其他部门有权利对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以免由于违法乱纪和不规范操作为企业造成影响。

四、结束语。

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结合当今市场经济,加大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将企业实际状况作为出发点,不断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做好财务决策与监督,并运用信息技术管理财务工作,促进企业朝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财会管理论文管理会计的论文

摘要:

在我国,随着经济制度的改变,使得行政事业单位成为社会重要的一个职能单位,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主体,在进行经营活动时,要以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确保市场、经济得到发展,并且健康而稳定。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管理被多种因素影响着,这样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财务的管理方面,具有突出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而行政事业单位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财务管理。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制约了单位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并且对国家的财产安全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至关重要。

一、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预算不准确。

在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核算的过程中,一旦要检查初期财务收支的情况,需要对大量的会计报表进行査阅方可了解,在对任一年的财务进行汇总时,仅仅计算出当年的财物的收支情况,财务统计很不完善,对于大部分资金的利用,从其记载数据分析均很不清楚。另外,在进行财政的管理中,有些地方执行的很不到位,尤其是在单位、二级单位的会计会算中,不能十分准确的进行核算。

(二)在对于所进行预算的执行力度。

上,约束力和严肃性较弱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于一些预算单位,在使用资金的过程中,在支出的控制上比较松散,具有严重超支、浪费等现象,有的利用高价购买一些汽车,利用公款进行吃喝、旅游,花着国家钱,办着自己的事情,政府部门在群众的眼中已经开始变味了。第二个方面是,有一些预算单位,在项目的支出上,特别是对于资金的管理方面,没有对于支出的项目进行详细地界定,导致出现了很多糊涂账目,一旦出现经费的不足等现象后,就使用其他项目的资金来填补,以此当做事业单位的日常的公共支出资费,实现不了专款专用的要求。

(三)财务管理内部人员对集体利益。

和个人利益的思想意志存在偏差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人的思想、意志具有一定的偏差,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利益不一致。目前,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那些财务管理的内部人员,尤其领导,把自己的意志作为核心,而对财政的收支与管理,总是一种不在乎的态度。在与下属处事时,把高层领导作为中心,这样一来,由领导来签字决定支出还是不支出,只要领导签字了,支出的问题便可以解决,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当中,没有把审核这个步骤做好,也就是说不存在专门的财务人员进行审核,人们根本没有办法进行一次财务的签署和审批,从而导致了单位中的某些人借着其它名义将国家的公物拿来挪用。

二、新形势下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方法。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改变对财政“重使用、轻管理”的财务管理观念,切实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单位的重要性,树立财务管理的意识,并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其次,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相应的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还应该包括思想道德、法律等的有关知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髙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做好资金收支管理工作。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财政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完善有效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保证所有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提高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管理水平以及经费管理的水平,保证财务管理的质量。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根据财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保障财务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保证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其次,为了做好对资金收支的管理工作,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保证单位的每一笔支出的去向都清晰明了,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减少对资金的浪费,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关于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做好对开支的预算工作,并严格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保证所有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离,从而减少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低下的人为因素。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国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督,审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对于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要主动置于社会的监督当中,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刻不容缓。这是因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能否正常运行以及履行自己的义务,并且对国家的财产安全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夏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10(06).

[2]张宝娣.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当代经济,2010(16)。

财会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步的研究方向也就逐渐明朗,要选择的题目也能基本确定,甚至行文的框架都可以大致形成,而并不需要再为了某项研究、某篇文章去专门做大量的资料寻找工作(当然一些大型的研究课题不包括在内)。这样,边进行学习、边收集资料、边着手选题,三者同步进行,效率自然会明显提高。在收集资料具体方法的选择上,我的建议是做卡片,把欣赏的文章,闪光的结论、精彩的论证记下来,并注明出处,像编制图书馆的查阅目录那样分门别类地归集好。这样再多的资料也能收集得井井有条。除此之外,对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资料也要加以留意:一是各类《年鉴》上的数据资料。这类资料的全面性、综合性、权威性较强,具有较高的引用价值。二是网上资料。网上的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获取便捷,是现代社会一条很重要的资料来源渠道。同时,在网上还可以与一些名家、学者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从中也能获取大量用其他方法难以求得的资料或信息。三是他人的文章或书籍后面摘录的参考资料。这类资料一般都是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精选出来的,对于相关问题的再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第三,关于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另一类是规范和实证的方法。

财会管理论文管理会计的论文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学校。

浅谈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中文摘要】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规范中最基层的制度规范,是具有垄断性的综合性规范,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借助会计工作进行日常核算和监督。在国家统一会计法规制度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逐渐成为现实之必须。本文从认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地位,了解企业会计内部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分析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而提出有效建设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相关措施和方法。

企业的会计业务是企业的命脉,既为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决策信息,也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管理信息。企业如何建立健全会计制度,保证有组织、有秩序地做好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及管理的功能,是急需明确和解决的问题。

1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和地位。

1.1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

1.1.1内部会计制度是一种较综合性的规范。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综合性是由会计在管理中的作用决定的。因为它是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制度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内部各部门在处理各种业务(尤其是会计业务)时,都必须按会计制度的要求执行。从企业内部控制角度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主体,会计制度必须全面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尤其是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流程必须满足内部控制的要求。同时,会计工作又具有特定的技术要求,各种会计规范都是以会计技术为基础建立的,这源于会计技术的可选择性。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作为直接约束会计系统运行的规范,具有系统的技术思想,比如要对会计分工中的牵制技术以及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技术做出明确说明。可见,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综合了会计管理、会计技术、内部控制等内容,是一个综合性规范。

1.1.2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的一种经济政策。

根据企业发展理论,企业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采用不同的经济政策,即使在同一发展时期中,面对不同的市场也会选择不同的经济政策。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决策支持作用,为经济政策的实施保驾护航。它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像企业经济政策那样有较频繁的变动,但会计制度中会计政策的选择也可以配合不同的经济政策进行。会计系统为企业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支持,内部会计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可用性,它们都属于企业经济政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1.1.3内部会计制度是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

从我国会计制度的变迁看,目前是政府享有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制定权,经营者享有剩余会计规则的制定权。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以《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为依据制定的,其内容不得超越国家统一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这实际上决定了内部会计制度的内容是在限定条件下的选择,其属于经营者享有的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

1.1.4内部会计制度是一种“私有物品”

“私有物品”与“公共物品”是相对应的概念,“公共物品”的特点是每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造成他人消费的减少,而“私有物品”则是由特定个体垄断和拥有的。内部会计制度是特定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在国家统一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量身订做”的,只适用于本企业,别的企业不能照搬照抄,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企业。另外,制度的实施会产生特定的经济后果,不同的企业只能使用适应本企业特点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内部会计制度具有“私有物品”的性质,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1.2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地位。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地位是指其在会计规范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会计规范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几乎包括一切对会计运行有影响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直接约束会计行为,也可以约束会计人员、会计内部的监控机制等。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会计规范,如:按其形成和来源方式,可分为实践中自发形成的规范和人们通过一定形式制定的规范;按其制约方式,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内化性规范、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规范等。会计规范作为会计行为的标准,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也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它对企业会计工作应达到的标准及应采用的方法、技术和程序等都要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给出明确的规定,企业会计工作应该遵守这些规定,而且这些规定最直接地约束或指导企业的会计实务。所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会计规范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由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自身制定的,因此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能否列入法规体系就有两种认识。一种是,从法规制定的权限看,立法权的最低机关是省人大和省政府以及经国家批准的较大的市人大及市政府,其他机关均没有立法权,因此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具备法规的身份,不能列入会计法规规范。别一种是,会计法律规范形式包括法律形式和准法律形式。属于会计法律形式的有《宪法》、会计法律(如《会计法》等)、地方性会计法规和规章,这是会计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准法律形式包括国际条约与公约、国际惯例、司法解释、经济协议和单位内部会计制度。认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属于会计法律规范的组成部分,其理由是:虽然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具备会计法规的权威属性,但其具备会计法规的内核,它是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制定的,体现会计法律法规的精神。企业制定内部会计制度也有法律的依据,是法律赋予企业的权力。且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会计法律规范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件,是最基层的会计规范。

2企业会计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2.1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

对会计工作的内部牵制,往往采用职务分管的控制方法,以达到互相牵制、互相稽核、验证的目的,这种方法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长期从事某一职务,往往会产生“麻木不仁”、“相互串通”、“死气沉沉”等缺点。为克服这些缺点,一般采用职务轮换的方法。

2.2降低小企业税收风险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加大了依法治税力度,加重了对税务违法案件的处罚。由于国家颁发的行业会计制度和公共综合会计制度本身存在许多会计职业性判断和选择,税务机关在纳税检查时,不仅要依据国家颁发的行业会计制度和公共综合会计制度,更重要的是要依据企业经过判断和选择后确定的企业内部制度。

2.3适应会计改革、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需要。

会计规范即会计工作应遵守的规矩。它是处理各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的准绳。从我国会计改革的方向看,在会计理论、会计规范、会计教育等方面,根据自身的国情结合国际惯例,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化制度要求的会计法规体系。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能使会计规范成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通用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宏观指导性与微观操作性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

2.4适应现时代会计电算化的需要。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企业走向市场、宏观调控的加强和各项会计改革措施的逐步展开,对会计快捷、准确地提供各种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推进势在必行。而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作,则完全有赖于一套完整、便于操作的程序,有赖于会计人员严格按规则操作。

3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3.1部分企业未制定内部会计制度。

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都直接以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上级下发的各种文件作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使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过于随意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应在国家统一会计规范和有关法规的指导和约束下,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符合本企业会计核算要求的内部会计制度。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中,应明确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以指导企业会计实践,保证会计工作规范运行。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应具有适用范围专一、内容条理清晰、程序方法明确和实际操作方便等特点,有便于加强和规范企业日常会计工作。

3.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一般都在一定程度、范围上建立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业务的内部管理可以说是有章可循。但还是有一小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较为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主要表现在业务决策人员与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业务授权、业务执行、业务记录、业绩检查兼容的现象;重要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无标准操作现象;财产清查没有制度,家底不清楚;该设的内部机构不设,该配的内审人员不配等,使得管理力度层层递减,管理效应层层弱化。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有序进行,保护财产的安全,可防止、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因此,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到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控制制度贯穿、融汇于会计制度与企业其他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企业只要存在经济业务事项,就需要有相应的控制予以制约。

3.3内部会计制度内容建立不全面,财务处理程序欠规范。

从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实际情况看,都较为注重财务收支审批、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支管理等制度的制定,而忽视了会计核算和监督方面制度的制定。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处理程序制度,甚至为数不少的单位根本就没有建立这方面的制度,因而造成核算行为的随意性。比如,同一性质的经济业务不同的会计期间,甚至在同一会计期间,其账务处理截然不同;同时,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也随意选择,诸如此类等等。

4如何进行有效地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4.1企业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

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得再完善,若没有称职、负责任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杜绝账户设置不合理、记录不真实等情况,充分体现会计控制制度的职能作用,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定期进行培训、工作考评,奖优罚劣,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才能更有效的发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4.2企业必须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4.3企业制度与财务制度建设结合进行。

中小企业因企业规模小,一般不可能建立独立的会计机构和财务机构,通常是合二为一的,因此,在进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制定时,也应该考虑到将二者相结合建设,既要对会计核算的方法、程序进行规范,也要对企业账务活动的组织、财务管理等问题进行规范,以便更合理的满足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

4.4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

会计电算化是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及对会计资料进行电子化分析和综合利用的现代记账手段,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简称。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记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会计电算化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使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实现某些信息的资源共享,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因此,必须加快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进程:首先要解决中小企业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加强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综上所述,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对现时代的企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的制度;起用称职人员担当财务重任;增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对企业在经济日新月异变化的当下的发展尤为重要。只有明确这些才能为企业找寻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2]刘玉适《新修订的〈会计法〉所实现的若干重要突破》,《会计研究》2000/1。

[4]张君颖《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会计工作》,2006/12,p132。

[5]郝毅《当前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会计工作》,2005/10。

[6]马丽英《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市场研究》,2003/11。

财会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财会专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的:

20xx年是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执行的第一年,20xx年新所得税税法也开始执行,如何做好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分别与旧所得税会计准则、新所得税税法的衔接,这是会计执业者目前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发布与施行以后,新准则在完成其既定目标方面是否已见成效,是否更加有助于企业税务会计相关业务效率的提高?对我国企业内部税务会计的业务流程是否有所改变?基于此,本文实践方法,以某企业的会计部门为研究对象,考察新准则对企业税务会计的影响。

意义:

目前,中国的经济正处于稳定增长阶段,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规范中国企业的会计行为,提高中国会计信息的质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本研究旨在让税务会计执业者更好的了解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做好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过度衔接,早日实现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在上市以及非上市公司的推广与使用,为会计执业者实施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于会计准则变化的主要内容研究:杨汇凯(20xx)认为:新准则强化了财务报告,主要目标是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意识,同时,提出了资产负债观,这就对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量的规范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这一观念的主要体现是,采用公允价值作为主要的计量属性。袁伟(20xx)同样也发现新准则重新规定债务重组收益的计量,将这部分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对实物抵债的会计处理方法,也重新规定,即将公允价值作为其主要的计量属性,改变了原来将债务重组收益划入资本公积的规定。

关于会计准则变化对于企业财务方面的影响研究:郭静娟(20xx)认为新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收益、引入公允价值作为非货币资产交易中换人资产的入账基础等规定,为企业调高利润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刘义兰(20xx)也认为采用公允价值估值入账,使得企业税金增加的同时利润也可能增长。敖国杰(20xx)说采用公允价值对部分资产重新定价的规定给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便捷。郭静娟(20xx)提到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规定减少了企业操控利润的空间,同时也减少了利润波动。郭静娟(20xx)提到企业一致使用先进先出法结转存货成本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利润的增减。陈一标、孔玉生(20xx)认为取消后进先出发的存货成本计价方法,影响了企业生产成本的计量,从而促使利润确认的变动。敖国杰(20xx)也认为采用账面价值计量统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扩大合并报表范围的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刘华(20xx)还认为无形资产研发费用、借款费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中入账价值的确定、债务重组收益的处理的规定的变革则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张悦芝(20xx)进一步进行了说明新准则规定对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符合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进一步体现了相关性要求扩大财务报告披露的范围,披露的信息更加充分;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范围扩大,使得资产价值更加真实;强化资产负债表观念,贴近主要信息使用者投资者的利益需求,明确了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

本文采用了问题的引导、逻辑推理、矛盾分析、策略讨论以及形成观点和结论,其最终目的在于从税务部门和企业纳税两个方面,反映新会计准则对税务会计的影响,为进一步加强新会计准则的实践应用,减轻企业的额外负担、促进税收公平,以及协调企业在税务会计业务方面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从本文的研究方法上讲,主要运用了历史比较、国际借鉴、逻辑分析、相互比较等手段进行研究。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围绕新会计准则和税法差异对我国现阶段税务会计的影响问题展开的,本文以会计理论研究比较的方法为出发点,系统的分析了在会计准则开始实施以后,新会计准则对税务会计的影响。随后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针对我国企业当前税务会计与新准则之间的矛盾,从企业和税务部门两个方面阐述了对问题的解决意见。本文从整体来看环环相扣、逻辑紧密、自成体系。

第一章的重点在于对我国新会计准则的总体性的讨论。首先在着重介绍了新会计准则形成的背影。其次,对新旧准则之间的差异进行总体的差异性介绍,力求找到新准则对谁去会计的一般性总体影响。

第二章的重点在于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性进行详细分析。首先从会计科目设置方面探讨差异所在,如数量差异等,并争取分析出科目设置调整的原因所在。然后对会计政策的变动进行探讨,从资产要素、负债要素、所有者权益、收入要素、费用要素等方面进行具体研究。最后分析新旧准则在会计报表项目方面的差异,主要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注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探讨。

第三章重点在于分析新准则对税务会计的影响。通过对存货计价、收入确认、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计价四个方面对新会计准则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在分析中不仅分析影响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企业的相应调整方式,在某些问题上还阐述自己在税务会计制度制度上的观点,为下一章用实例重点讨论税务会计和新税法之间的矛盾做铺垫。

第四章重点从实例分析的角度研究新会计准则对税务会计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同时从税务部门和企业的角度对问题的对策进行讨论。本章第一节从制度上和管理上以税务部门的角度,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思路。第二节笔者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以企业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规避方法。本章笔者广开思路、理性分析,使解决问题的手段更加合理。

整篇文章试图以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会计准则和税务会计在实践中由于纳税评估所形成的矛盾,使会计准则、税法和税收管理方式在实践中的不匹配现象能够系统的暴露。更深一层次的说明了理论和实践在特定社会情景下的相互冲突。

xx月xx日选题。

xx月xx日-xx月xx日拟定论文大纲。

xx月xx日-xx月xx日查阅、整理相关资料。

xx月xx日-xx月xx日初稿形成。

xx月xx日-xx月xx日初审。

xx月xx日-xx月xx日第一次修改。

xx月xx日-xx月xx日复审。

xx月xx日-xx月xx日第二次修改。

xx月xx日-xx月xx日定稿。

xx月xx日-xx月xx日论文评审小组评审毕业设计(论文)。

月日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2]山人.新会计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会计,1995,(6):17.

财会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社会经济活动一日千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企业商业活动亦可谓潮起潮落,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企业商业活动日益规范。在此背景下,企业内部的财会工作的规范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应该说,我国的财会制度与国际惯例逐渐接轨,财会管理工作确实在日益规范化的道路上前行。但不容忽视的是不少企业财会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不仅仅影响了企业财会工作正常运行和财会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切实采取措施,强化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进而撬动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一、企业财会规范化的现状分析。

综合研究企业财会管理现状,有“三不到”的弊端:

1.外部监督力量达不到。

外部监督渠道分散,凝聚力欠缺,“拳头力量”达不到。所谓“拳头力量”,是指各监督部门通力合作、用力指向一致,形成握拳式的“拳头力量”。而现实是,在政府部门会计监督层面,我国目前有财政、工商、税务、审计、监察等机关的监督,但各部门因工作重点不同,缺乏合作意识,或出于部门利益,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未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力量”,即对企业财会规范化进行有效监督的体系,从而难以将政府监督职能落到实处。在社会审计监督层面,非政府性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对企业经济活动审计是有偿服务,这就要受制于企业的利益诉求,使审计工作往往停留于表面,未能深入核查,甚至对发现的问题避而不谈,因此也难以对企业财会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督。

2.内部规范操作达不到。

内部规范化操作达不到,主要表现在:

(1)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一些企业靠习惯力量运行,或者靠一些有一定资历的财会人员在“人为”运行,没有严格的财会制度,没有严肃的责任制度。

(2)财会资料不完整、不规范。原始凭证不齐全、不规范,或者是真假参差、混乱不堪;明细科目记载不详,笼而统之、大而化之,甚至是似是而非;审核、复核、出纳等人员的签字、印鉴随意甚至混乱等。

(3)一些企业财会人员为了某种目的甚至作假财会资料等。

在一些企业财务部门,在纳入财会人员时,没有过多地考虑专业性,一些财会人员不是专业财会人员,往往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人浮于事,运转不畅。再加上一些企业只要生产、只要“眼前”,而不顾生产之外的人员素质,不看长远,从而忽视了对财会人员的日常考核和继续教育,知识更新的步伐明显缓于企业发展的步伐,使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始终在“原始阶段”徘徊不前。

二、企业财会规范化的途径分析。

针对上述企业财会规范化的现状分析,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三强化”,从不同途径规范财会管理工作。

1.强化外部监督力量到位。

进一步规范财会管理工作,提高财会工作质量,要做到:在政府部门财会监督层面,目前政府已有的监督部门必须做到“权责分明”,各相应部门明确自己的工作重点,有大局意识,抛却部门利益,通力合作,机制互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力量”,将政府监督职能落到实处。在社会审计监督层面,企业可以将非政府性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的审计活动,与审计的效能化挂钩,审计有力度、有深度、有密度,并且有针对性、有改进性,才能付薪酬。使审计工作不仅仅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全面,以对企业财会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督。

2.强化内部规范操作意识。

强化内部规范化操作,要做到:首先,建立健全并规范运用规章制度。让企业靠制度运行,靠规范运行,有严格的财会制度,有严肃的责任制度。这是强化内部规范化操作的基础。其次,规范、完善财会资料。原始凭证做到齐全、规范、真实;明细科目记载详实,具体到每一个空值、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点位;审核、复核、出纳等人员的签字、印鉴真实、规范。再次,要杜绝一些企业财会人员为了某种目的而作假财会资料,必须有制度可监督、有人员可控制、有资料可查询,使作假伪造没有时间和空间可以实施。

3.强化财会人员专业水平。

企业财务部门在纳入财会人员时,首先要考虑其专业性,因为这项工作的专业性要求很强,专业财会人员,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再者,企业不能只要生产人员素质,还要考虑生产之外的人员素质,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重视对财会人员的日常考核和继续教育,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使其跟上并超前企业发展的步伐。

三、企业财会规范化的杠杆作用。

企业财会规范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综合来说,可以概括为“三长期”。

1.撬动企业资金结构长期合理。

财会管理规范化,可以撬动企业资金结构长期合理。看起来财会规范化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要求”“小举措”,但不可小觑的是它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支点”,可以使企业生产、经营、后勤保障、消费等环节有调度、有节制、有保障,资金流量可较好预计和掌握,使企业资金周转顺畅、获利稳定,长期良性运行,不会遇到较高的财务风险。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固定资产与长期负债的比率,譬如,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强烈,企业利润有降低的态势,财会部门应根据变量数据,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考虑降低负债,以避免偿债风险等等。从而使企业资金结构的安全程度具有可控性、可延性。

2.撬动企业安全生产长期稳定。

财会管理规范化,可以撬动企业安全生产长期稳定。看起来财会规范化与企业安全生产不相干,但实质上它们是“唇齿相依”,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实际上离不开财会管理规范化。生产管理包括产品开发、生产组织、质量管理和设备管理等环节。这些部门容易出现重技术、轻效益的现象,更应树立财会管理观念:产品开发,要考虑到产品的“现时市场需求”与“未来市场需求”,要考虑到目前销售渠道、销售市场,还要考虑到未来销售渠道、销售市场,这就需要有一个财会支持的短期与长期计划。生产组织,要考虑到原料配备上的成本,得讲求质量成本与生产成本的配比,要考虑工艺安排上的成本,得讲求工艺成本与销售成本的配比,还要考虑工序时间上的成本,得讲求工序时间与收益成本的配比。质量管理,要考虑到生产速度与生产数量及生产质量之间的关系,换言之,以财会控制作为调节这几个关系之间变量的“枢纽”。设备管理,要讲求以财会的计划性与审核性作为设备使用、报废、更新的依据。

3.撬动企业无形资产长期受益。

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企业的信誉价值、品牌价值、发展价值等。这些看不见的资产是无形的,但却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它对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而财会规范化,无疑是无形资产增值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以贯之的财会规范化运作,会增加企业的信誉度,使企业在生产、销售、融资、扩充等环节会赢得社会民众及金融机构的信任;会对企业形成品牌效应起到关键的保障、推动作用;会撬动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