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读后感范文(19篇)

时间:2023-10-30 01:46:05 作者:灵魂曲 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读后感范文(19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展示自己对书中主题、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优秀范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从中借鉴一些写作的技巧和经验。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后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不仅为文化的广大博深而震撼,而且是我对世界各名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史都有所了解,从而知道了人类文化演变的的大致轨迹。

世界文化史是从全世界文化观点出发的,系统论述了世界文化自远古至今日发展的历程,描述了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各自的特点,介绍了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它们对世界文化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揭示了多元一体的人类文化演变的内在本质。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成就,强调了它是世界文化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对推动世界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沽灭的作用。

世界文化是设计的范围很广,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世界文化是将人的活动、礼仪、谈吐、衣着、娱乐都归为了文化的范畴。我认为这样可以更加全面的展现人类活动的各个侧面,同时也让我们用多维的视野去考察一个时代的人类特色,更好的识别时代的主流、支流、逆流。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把握人类总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便我们自觉的推动人类文化向前发展。

每位大学生都非常有必要去了解这门课程,现在仍有一部分人对艺术生的看法是一群画画的疯子。我认为这样评价者的知识层面太浅薄了。世界文化史对非艺术专业的同学来说是非常有必要去学习的,以此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了解艺术是文化中必可缺少的一部分。

每当我看见好的艺术作品时心情是很激动的,而非专业的同学则会说出这样的话:啥破玩意,我也会画啊。尤其是当他们看到抽象派、印象派、野兽派的作品就是这么说。我们的艺术作品出世时希望大家用艺术的眼观去欣赏,从而认可我们的艺术品。

学习了世界文化史我的视野也大大的开阔了,我觉得这门课程的开设让我知道世界太多了。今日的世界逐渐缩小成了地球村,在与外国人交往时,了解他们的民族特点、宗教习俗,可避免文化的冲突引起的犯忌,人与人之间能更加和谐的交往。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闭封自守的,一种文化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今天的世界在急剧的缩小,人类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汇,将融合为人了共同的文明。让我们共同携手推动世界文化向前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初中读后感

因为在做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研究》这一课题,所以最近多接触关于传统文化、中外文化、节日文化等类似的书籍,而我对传统文化尤为感兴趣,所以就打开了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徜徉书中,趣味多多。

读传统文化的书一般都感觉比较枯燥晦涩,甚至会有大量的生僻字不知其音其意。这本书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传统文化涵盖面之广自不用说,且文笔风趣诙谐,插图精美,图文结合,穿插故事、文献等,配有相关注释,读来不觉无味深奥,通俗易懂,趣味横生。书中的插图,或是关于器皿,或是关于建筑,或是关于丝帛……线条清晰,真实可感,触摸上去好像在和中国古代的这些精品做最亲密的接触,不禁感慨传统文化的美好和厚重。

本书简介中就是一连串的发问“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真想做一位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的老师,如果真能在语文教学中,必要之时,将这些知识、故事、文献信手拈来,延伸引用,我的课堂肯定颇受欢迎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文学渗透。

关于传统节日书中也有涉及。比如中元节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亲人的节日,又叫“盂兰盆节”或“河灯节”。盂兰盆是梵文音译,原意为“从苦难中拯救”。这个故事和目犍连(也就是中国民间目连戏的男主角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传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成就神通后,欲度化父母,以报生养哺育之恩。结果送给母亲的饭食一递到母亲手上就化成火炭。佛陀说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我们都要集结佛法僧三宝的力量,超度我们的七世父母。这个故事的`内涵,其实还远比它表面上看要来得深刻。实际上,佛教界内的人大多认为盂兰盆的故事讲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原因。

其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小说中关于中元节的描写并不少。中元节作为寄托哀思,为已逝亲人祈福的传统节日,历史甚至比清明节更为悠久,意义也不在清明节之下。它已被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均有不同的民俗活动,类似的传统节日还有上巳节和寒衣节。

仅以中元节为例,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的运用需要筛选、提取、比对、舍弃。关于节日文化中的消极思想是糟粕,需要摒弃,涉及的诗词文化、哲学思想、节日意义则是精华,可以酌情保留。同一节日的不同资源需要深思熟虑,找准切入口;不同节日的文化资源,也要需要对比和取舍。这要看这种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必要,是否有意义,是否有积极意义。这是一个长期研究和思考的命题。

我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其说是研究,更像是一种“扫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刻,真正感悟绝非一朝半夕之事。了解未知领域或不精通的领域,是一种自我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读书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懂得多一点,仅希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或课题研究中有所价值,有所运用。这是一种责任,需要坚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初中读后感

“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这是歌曲《龙文》里的一句歌词,我开始不懂什么叫做“宫商角徵羽”,只觉得谭晶唱得婉转动听,充满中华古风的诗情画意,更误认为是作词人为了押韵而卖弄的文字把戏。近期,我看了一本叫《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书,方知“宫商角徵羽”就是我们上学时音乐课上的“12356”,此乃古代文化里有关乐律方面的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涵盖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共14个范畴的古代文化内容,几乎是无所遗漏地将日常生活里碰到的常识项目一一列举。

常识,百度百科给出了如下定义。普通知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一切基于敬畏自然。此书封面上“常识”字,给很多人造成一种直觉:“‘常识’?我百度一下就知道了,还要花钱买吗?”但是,我要说,不读这本书,中国古代文化里的很多东西,我们永远都不得知。

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成年人,一个自诩为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智能社会的成年人,在读完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后,内心如打翻的调味瓶,五味杂陈。咱在古人的常识面前,就是一个无知的孩子,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神奇、那么有趣。只能忽闪着双眼,连连发出一声声的喟叹!

在天文、历法两章中,看着二十八星宿那陌生而又怪异的名字,捧着厚厚的古代汉语词典,像是在啃一个风干了五千年的烧饼,硌牙!但在坚持不懈的咀嚼中,一个被遗忘了的世界慢慢在心中复活,在宗法、礼俗、职官、科举几章里,为我们呈现了远古的礼乐之邦,礼崩乐坏后的百家争鸣,以及在儒道思想维系了两千多年的皇权时代。随着阅读的深入,却发现古代先祖在天文、历法、地理、乐律上的常识,与我却是犹如天书,除了对祖先的高山仰止,内心悄然升起一丝惴惴不安。自己作为一个年近不惑的中国人,对祖先的常识竟然只剩惊叹和叹服,不得不反思是什么模糊甚至抹掉了祖先们遗留下来的常识。

王力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中,行文非常朴实平静,不疾不徐的罗列着遥远过去的点滴常识,但这种罗列,竟然有一种考古般的仪式感和庄严感,慢慢的清理着那层历史的尘土,给我们证实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璀璨,这璀璨的历史之光,逼视着我们的眼神,拷问着我们的灵魂。让口口声声号称自己是那个伟大民族的后裔的我们,实在羞愧难当,除了方方正正的汉字字型以外,还有哪一点传承证明今与古的的联系?祖先生活的常识竟能以陌生的美感让我惊讶;时光流转的太快总是把后人的记忆匆匆填满。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每一步都好象踩在前人的脚印上,俯身就能撷取昔日的生活片断,看真切了,才发现自己也不曾偏离片刻。

反观当今大数据时代,信息之光让我们一个个都淹没在数据的海洋里,忘却了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蕴,就我而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其说是求知,更像是一种“扫盲”,了解未知领域或不精通的领域,是一种自我学习和修养的过程。作为新时期的检察人应该读书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懂得多一点,学有所用,学有所悟,然后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下去,这是一种责任,需要坚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b.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闰7个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如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c.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

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

《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

在我们很多人的意识中,中国文化常识可能更直接地和我们从小所上的语言课、历只课相关联吧,自从离开学校后,学生时代学到的很多知识都还给了老师。

拿到了这本《中国文化学识》,让我有了重新回到学校还要做作业的感觉。

首先翻看了目录,给我的感觉就一个字:全。目录一共包含二十个大类,大到世界、天文,小到音乐、美食,可以说无所不包,更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身为华夏儿女,心中总有一种自豪感。

就如序言中所说,中华文化并不是最悠久的,但却是最连续的,而且是古文明中目前还存于世的,也许这与我们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但无论如何,我们终归是幸运的。

通常我们接触到的文化常识的书,更多的都是侧重于文化知识的介绍,尤其是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等,对于一些我们学习中用较少的`建筑、美容服饰、工商赋税等等,基本都一笔带过,而且我们所学习历史的时候,都是将中国和世界人为地分割开来讲述,但在这本书里,对于我们平常接触较少的方面,都给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阐述和说明,而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是放在了第一章。这样的处理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更容易引起我们深入书中的兴趣。

历史好写却也难写,写太细节了,内容太多,让人感觉啰嗦,写太笼统了又会被人误解对历史没有研究,更难写出新意。这本书既然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那么在详尽方面定有所不足。确实,每个章节中的每个题目都是简单介绍了一下,并没有详细展开,因为这只是一个常识性的定位,而不一定要精细,也符合书名中的标准。

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是全面、精练但并不难,所以非常适合作为一本文化常识的启蒙或初级教育使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

尽管现在如百度这样的万能搜索引擎已经让我们对于不懂的问题很容易就找到答案,但是你要知道,你随便一搜出来的答案不一定就是真正正确的答案,也并不是你的知识,这样接受到的知识除非你能过目不忘否则是并不属于你的,因为它只是解决了你某一个问题,并不能解决你的知识系统,也就是你如果不下苦功去学习整个知识脉络,你依然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一个整体框架在你的脑海中,会感觉很混乱。

这本书其实内容并没有多么深奥,甚至很多知识都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太细致的去说,但是厉害在于脉络,清晰的一塌糊涂,人物、思想、文学、艺术、神话、建筑、天文、法律、教育、美容、工艺、语言、中医、帝王、饮食等等,不仅全面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更是按照时间的走向在每一项里都有简单介绍具体事物或是具体缘由,基本看完你会对历史的各大出名的典故或者来源了如指掌,哪里归到哪里也了然于胸。

本书其实不合适高中生读,因为在高中真的是你一生之中知识储备最多的四年,这本书中的内容在高中生看来或许有点小儿科了。因此这本书恰恰适合初中生来看,一来里面的故事简单易懂,没有太复杂的学术性知识,都是一些中国文化常识,很有吸引力;二来会对初中生的框架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作为启蒙书籍再合适不过,等到高中去学相信一定会事半功倍。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本书中的各个小知识点都是由不同的人整合到一起的,所以每个小点之间你有时候会感觉到过度的不是很自然,或者我干脆点说就是有的人在按照史实说话,一板一眼,而有的人则稍微加了些自己的理解。个人认为像是这种百科全书式的书还是需要摒除个人观点的,不然很容易给看书的人造成误解,还有就是你自己的理解并不能说明什么,这样的强加进去说严重点其实很影响对于文化的传承。

还有一点要说一下,本书的插图在我看来还是有点敷衍了,像是随手看到哪段故事就找张图配上了,并没有什么新意,也感受不到多么用心,看书的过程中也便很难留意这些插图,并没有起到点缀的作用,相反有点画蛇添足了。

不过整体来讲,本书的脉络确实值得学习,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我们取长补短就是,也不用一味的苛责,看书的我们始终要牢记尽信书不如无书就好,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有所取,有所舍,这样的看书破万卷才有神,不然不过是读死书罢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官名。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纪年。

纪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季节,一季三个月顺次称孟、仲,季,如盆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称呼,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昼夜分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称呼,每时辰两小时。每夜分五更9鼓)每更两小时。此外,鸡鸣指早上三、四点,日出时叫旦、晨、朝,黄昏,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夕、暮、黄错,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后感

如今西化严重,诚然中国文化或历史当中确有不堪之处,但一味的疑古、西化形成了一个问题,即: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其自信心不断在降低,对中华文明自身的认同感不断在降低。我们自认为缺乏信仰,是由于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曾走过的路产生了怀疑,对我们的根源产生了动摇。既然钱老把文化比作“人”,有骨有肉血脉相连,那么须知人的一生势必有高峰低谷不一而足,在遇到困境,情绪低落,而外部环境又险恶的境地下,势必容易怀疑自己,怀疑从前的价值观念。难道从前的推崇或信仰确然不若他人吗?难道举国努力的一切竟是痴妄吗?诚然,很有可能之前坚守的道路就是存在着误区,但都知抱怨、发泄等负面情绪决难让人再往前走出一步。因此便如钱老在书中所提及的:

一、人类自身内部的天性(可理解为自身能力、才华等先天属性)。此谓“性”。

二、人类外部所遭逢的环境,关乎时机、地位、四周人物与事态所形成之形势。此谓“命”。

三、自己考量自身素质与外部形势,而选择其动静进退之态度。此谓“道”。

思考上述三个方面能给人以提醒,使自身于困顿中理出大致头绪,而不似抱怨哀嚎,初尚能吸引他人注意,久之便无人过问。这或许是读史其中一种意义所在。身为一名中国人已无可更改,现在学做外国人,你有多少岁就晚了多少年。钻入这类问题,就是在说自己投胎没有投好,无深究的意义,总的来讲仍是怀疑自己,都怀疑到自己为何出生了,也把自身的无能推却到出身那里去。在这里妄借一位西方哲人的话:“对你最好的你是永远也得不到了,那就是不要出生;不过还有次好的事,那就是立刻死去。”我以为这句话言重了,我们还不到放弃生命的地步。因此重新梳理一遍自己的从前,看一看自己的现在,或许能明白接下来又该向何处去。

在困境中,一味地贬低自身而羡慕他人,是一种逃避,逃避自身问题而告诉自己另有超脱的所在。每个人自出生便不是让你来享乐的,这又是读史的另一个意义:教你做自己。不逃避自己的缺点,也不逃避自己的问题,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学习责任与担当,人若负重,才成栋梁。盲从他人,成为四不像倒更为容易。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人的发展是会遇到困难的,人如此,国同之,文化亦如是,也易把希望寄托在他处。曾有人诙谐地讲,“从前希望在往生,如今希望在国外”。不要看见外国的强大就认为这是定局,我们之所以在沉睡是因为在等待。

这不是说弊帚自珍,是说做自己,尊重自己,不自尊的人,他人更不会尊重你。

做中国人,确实是门学问。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后感

(一)。

简介:

《中国文化史导论》,作者钱穆。本书以文明、文化两辞为主干,以时间、空间为轴心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其中亦不乏中、西两方文化的对比。此书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彼时国内征战不休,民心惶惶,随着外来势力一同入侵的,还有外国的文化。在此背景下,崇洋媚外以及民族自信心极度低落或许也是钱老著述此书的原因之一。

在遇到困境,情绪低落,而外部环境又险恶的境地下,势必容易怀疑自己,怀疑从前的价值观念。难道从前的推崇或信仰确然不若他人吗?难道举国努力的一切竟是痴妄吗?诚然,很有可能之前坚守的道路就是存在着误区,但都知抱怨、发泄等负面情绪决难让人再往前走出一步。因此便如钱老在书中所提及的:

一、人类自身内部的天性(可理解为自身能力、才华等先天属性)。此谓“性”.

二、人类外部所遭逢的环境,关乎时机、地位、四周人物与事态所形成之形势。此谓“命”.

三、自己考量自身素质与外部形势,而选择其动静进退之态度。此谓“道”.

思考上述三个方面能给人以提醒,使自身于困顿中理出大致头绪,而不似抱怨哀嚎,初尚能吸引他人注意,久之便无人过问。这或许是读史其中一种意义所在。身为一名中国人已无可更改,现在学做外国人,你有多少岁就晚了多少年。钻入这类问题,就是在说自己投胎没有投好,无深究的意义,总的来讲仍是怀疑自己,都怀疑到自己为何出生了,也把自身的无能推却到出身那里去。()在这里妄借一位西方哲人的话:“对你最好的你是永远也得不到了,那就是不要出生;不过还有次好的事,那就是立刻死去。”我以为这句话言重了,我们还不到放弃生命的地步。因此重新梳理一遍自己的从前,看一看自己的现在,或许能明白接下来又该向何处去。

在困境中,一味地贬低自身而羡慕他人,是一种逃避,逃避自身问题而告诉自己另有超脱的所在。每个人自出生便不是让你来享乐的,这又是读史的另一个意义:教你做自己。不逃避自己的缺点,也不逃避自己的问题,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学习责任与担当,人若负重,才成栋梁。盲从他人,成为四不像倒更为容易。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人的发展是会遇到困难的,人如此,国同之,文化亦如是,也易把希望寄托在他处。曾有人诙谐地讲,“从前希望在往生,如今希望在国外”.不要看见外国的强大就认为这是定局,我们之所以在沉睡是因为在等待。

这不是说弊帚自珍,是说做自己,尊重自己,不自尊的人,他人更不会尊重你。

做中国人,确实是门学问。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

《后汉书•梁鸿传》中介绍汉代梁鸿和孟光的爱情故事时说:“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梁鸿每天打工回来,妻子孟光都为梁鸿准备好了饭菜,跪在梁鸿面前,不敢仰视丈夫,双手举着盛有饭菜的托盘,举得与自己的眉一样高,请自己的丈夫吃饭。梁鸿呢,也是跪着将托盘接下来。梁鸿与孟光的爱情故事,其精髓就在于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要有距离,距离产生美。太过亲昵,没有距离,反而会适得其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军队的编制和我们今天的编制不同。春秋时期,许多大国设立上、中、下三军,晋国、吴国甚至还扩大到五军、六军。据《国语·齐语》记载,齐国以五人为一伍,十五为一戎,十戎为一卒,十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军。以后各个朝代沿用“军”为作战单位,但人数多少不同。“冠军”的说法最早是在军队里使用的。一般把战功显赫、英勇善战的人封为“冠军将军”。而“殿”有后的意思。古时候,军队行军,被派担任后卫任务的部队叫殿军。殿军往往走在军队的最后,因而最后一名也叫“殿军”。

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军礼同邦国”,这是讲对于那些桀傲不驯的诸侯要用军礼使其服从和同。《出征前祭天祭地,把即将征伐之事报告上帝,表示恭行天罚,以上帝的名义去惩罚敌人。出征前告庙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义。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其时高奏凯乐,高唱凯歌。天子亲征凯旋,大臣皆出城迎接,有时远至数十里之外。如果是命将出征凯旋,有时皇帝也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都称为“郊劳”。军队打了败仗,称为“师不功”,或称为“军有忧”。军队回国则以丧礼迎接。国君身穿丧服,头戴丧冠,失声痛哭,并且吊死问伤,慰劳将士。

古代的战争非常频繁。除了击、攻、战等表示一般的进攻和作战外,其他一些表示战争的词大都有或褒或贬的感***彩。如征,就含有褒义,指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战争;伐是中性的,它强调“师出有名”,是一种正式的战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说“其后秦伐赵,拔石城”;侵含贬义,是不宣而战的入侵,如《六国论》说“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古代的战争,指挥者通过旗和金鼓来指挥,军队中的各种旗帜很多,其中帅旗叫“旌麾”,如《赤壁之战》“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又有“麾下”一词,义同“部下”,如《垓下之战》“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战旗不倒,表明指挥者仍在指挥,如果战旗倒了,则表明彻底失败了,所以《曹刿论战》中,曹刿“望其旗靡”,然后才让鲁庄公下令追击齐军。

擂鼓是进攻与冲锋的信号,并能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所以《子鱼论战》中捉“金鼓以声气也”,《曹刿论战》中也说“一鼓作气”。金是钲之类的响器,古代鸣金收兵。

古代的战斗要列战阵,古人对阵法极为重视,《子鱼论战》中的“宋人既成列”,就是指宋军列成了战阵。

从殷商直到战国时期,作战的主要方式是车战,比如齐鲁长勺之战(《曹刿论战》中记录的就是这次战斗),就是一次车战,所以齐军失败后,曹刿“视其辙乱”,因为溃不成军,所以车辙才乱成一片。古代大败“败绩”,据认为就是“败迹”,也就是“辙乱”,由此来指称惨败。古代天子有兵车万乘,诸侯有兵车千乘,所以《过秦论》中称秦始皇统一天下登帝位为“致万乘之势”。

先秦时期,大国有上、中、下三支部队,称为“三军”,如《子鱼论战》上说“三军以利用也”。

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是冷兵器,如刀、剑、戟、箭等,火药发明后,才逐渐出现了火器,但仍不普遍,一直到近代,唱主角但是 仍是冷兵器。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史记 商君列传》“行之四年,公子虔诚,劓之”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如:成名“旬余,杖至百”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也”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即受此刑)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如“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07)大辟:砍头。如“惟大辟无所要,然犹质其首”

(08)炮烙:将人烧烤的一种酷刑。如:“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如“秦惠王车裂商君”

(10)汤镬:将人煮死。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就汤镬”

(11)腰斩:从腰部斩簖。如《史记 商君列传》“不告奸者腰斩”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殽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城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1.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 ,分别是以_官职_、_谥号_、_号_ 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_令尊_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_家慈_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_冠礼_",女子年15行"_笄礼_ ",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_字_"。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幅写给_141_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_伯仲叔季_ "表示排行。"_伯_"表示最大," _季_ "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_堂房亲属_关系,"先"表示_已去世_。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_王公年次记年法_、_帝王年号记年法_、_干支记年法_。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_年号干支合用记年法_。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_朔_",十五叫"_望_",月末一天叫" 晦_"。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_五_时到_七_时。

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_立春_、_雨水_、_惊蜇_ 、_春风_ 。

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xx年是农历_庚辰_年,是属 龙_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_五_更。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_子_时,也就是现在的_前天晚上11点_时到 第二天凌晨1点_时。

1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_金_ 、_木_、_水_、_火_ 、_土_五种物质。

14.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_吏_部、 户_部、 礼_部、 兵_部、 刑 _部、 工 _部,各部的长官均为_尚书_。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 升降的是_吏部_。

15.古代授官叫_拜_ 、_ 除_,降官贬官叫_谪_、_左迁_。

16.汉代郡的长官称_太守_,隋唐州的长官称_刺史_,宋代州的长官称_刺史_,明代府的长官称_知府_ 。

17.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_冀_州,"_冀_"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8.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 泰山_、_华山_、_衡山_、_恒山_、_嵩山_。

1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_南京_。

20.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_北 _,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_北 _,陕西省的华阴位于_华山_之北。

21.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_儒教_、_佛教_、_道教 。

22.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_盘古_、_女娲_、_精卫 。

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_坐西朝东 为最尊,其次是_坐北朝南_,再次是_坐南朝北,最下位是_坐东朝西_。

24.我国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指_象形_、_指事_、_会意_、_形声_、_转注_、_假借_。

25.古代有"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的说法,句中的"四库"指的是_经_、_史_、_子_、_集_。

26.古代的节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动,如元宵节_观灯 ,清明节_踏青扫墓_,重阳节_登高赏菊_。

27.旧时文人的四大雅趣是_琴_、_棋_、_书_、_画_。

28."岁寒三友"指的是_松_、_竹_、_梅_ 。

29.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宫_、_商_、_角_、_徵_、_羽 。

30."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_父母_,"悌"指善事_兄长_。

31.我国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高山流水_、_广陵散_、_平沙落雁_、_梅花三弄_、_十面埋伏_、_夕阳箫鼓_、_渔樵问答_、_胡茄十八拍_、_汉宫秋月_、_阳春白雪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地理山川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西安 奉天--沈阳 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地 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官 名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纪 年

纪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季节,一季三个月顺次称孟、仲,季,如盆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每月的特殊 日子有特定称呼,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昼夜分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称呼,每时辰两小时。每夜分五更9鼓) 每更两小时。此外,鸡鸣指早上三、四点,日出时叫旦、晨、朝,黄昏,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夕、暮、黄错,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如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

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如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

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如《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江河】。

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

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

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如《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江左】。

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如《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如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

淮水东面。如《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如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如《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如《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

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如《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如《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

【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如《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如《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

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如《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

参见“郡”条。如《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

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如《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

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如《〈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如《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

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如《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欢迎大家去阅读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古代文学作品大家好好去品味了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加油哦!

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三代:夏商周。

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三教:儒释道。

27.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岁寒三友:松竹梅。

3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之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43.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之专集:国策战国策。

45.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之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第一位伟大之爱国诗人:屈原。

47.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之《文心雕龙》。

51.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之《诗品》。

52.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之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之沈括之《梦溪笔谈》。

53.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之徐宏祖之《徐霞客游记》。

54.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