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法的论文(汇总20篇)

时间:2023-12-13 08:39:47 作者:薇儿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避免一些常见的写作错误和陷阱。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的范文范本,相信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德育教育创新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很多学生缺乏对体育教学的认识,认为体育课程就是锻炼身体,又累又消耗体力,是十分辛苦的课程。其实,体育教学是“寓教于乐”的课程,很多体育运动如体操、排球等,都是具有艺术之美与魅力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无法感受体育教学的魅力,从而对体育课程兴趣低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愉快的玩耍过程中、在无比的兴奋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瘾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精髓,从而正确认识体育课、爱上体育课。例如,在体育课堂上可以采用“双龙戏珠”的游戏,所有学生分为两队,在距离五十米的地方放置一颗篮球,教师一声令下,两队的第一排分别跑步抢夺篮球,最先抢到的一方获胜,每轮比赛由两队排出不同的队员参赛,抢夺“龙珠”次数最多的队伍获胜,失败队伍会得到小惩罚。在激烈的游戏中,学生能够有效提高上课的兴致,从而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

二、逆向思维教学法。

所谓逆向思维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既定的一些教学流程进行颠倒或打乱,当原有的思维定势被破坏之后,就有可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跳远的时候,往往先学习起跳、再学习助跑、最终学习落地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对这些既定的教学方式进行更改,更新教学流程,那样教师会发现,有些教师认为身体协调性不好或者接受知识较慢的同学,突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也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当教学效果不明显时,应采用你想思维法,从自身寻找原因,而不应一味批评学生。

三、激励式分层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展,有一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好,很容易完成体育动作,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就需要较长时间来消化、学习,这说明每个学生在体能上、智力上、个性上都是有差异的,如果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就难免会影响整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采用激励式分层教学法,以因材施教为基本教学原则,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并且根据学生个人情况的不同来划定不同的起跑线,让学生完成不一样难度的任务。当学生的体能已经满足另一个层级了,就应对学生采用再高一层的教学难度。例如,在跑步训练中,教师可以划定一千米、八百米、六百米三个等级,让学生分三组分别进行练习,或者在同样的八百米长度上,教师可以分成五分钟、四分三十秒和四分钟三个分组,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训练,增强对体育学习的信心。

四、结语。

学生是我国祖国未来的希望,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体育教学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初中德育教育创新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影响到学校教育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所以教师应该具有全新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的新发展。

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在教学方法上表现出对运动技术的精雕细琢,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的不同;在师生关系上,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始终都在跟着教师走,处在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可以说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上毫无创新意识。在教育内容和标准上,主要是考学生对动作的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

终于我们迎来了新课程,使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标的实施表现出了体育课程发展的新方向。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民主、合作、平等、互利的师生关系。一切要从学生出发,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深入到学生当中去,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课程目标主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课程内容多样化、弹性化,课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发展。作为在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该尽快进入“角色”,走进新课程。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走进新课程、构建新型课,这是体育教学模式以及体育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因此,教师个体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进行教学创新的前提。但由于教师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需要针对自身情况,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主动地学习。同时,进一步深入剖析和认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认真研究和探讨“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了解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和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从而在体育教学中能始终体现出以“以学生为本”的发展为主题的教育思想。

二、对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解。

1.正确理解课程的名称和性质的变化。

新课程不是传统的体育课加上原来的健康教育课合并的综合课程,而是更加强调体育课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它重视的是如何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增强体能和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而且还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新课程强调将课程的教学与人的培养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

2.深刻理解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相比,体育教学模式除了具有教学模式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我们将其加以概括,把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依据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规律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样式,以及体育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

3.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

(1)体育教学思想。

体育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模式所赖以成立的理论基础,使人们能够了解教学模式的来龙去脉。如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就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课程结构,融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2)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决定着模式的操作程序和策略等方面。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五个领域目标得到部分或全部的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构成体育教育模式的结构要素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而体育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三、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创新。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体育教师要由原来的重知识、技术传授向重学生身心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限制学生自由(如随时向教师发问),转变为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自由”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转变。

体育新课程主要是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体现课程的时代性。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客观条件。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时是外部学习动机起作用,有时是内部学习动机起作用,二者轮流交替、互相转化,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直至到达既定的学习目的。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当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动机时,可以创设各种外部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如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内容,采用新兴的街舞、健美操、搏击操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外部学习动机以后,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信念、理想和世界观,并引导这些内部心理因素,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当学生有了强烈而持久的内部学生动机之后,仍然要利用外部条件去激发外部学习动机。如让学生自己创编街舞、健美操等激发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总之,要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为主,适当利用外部学习动机,使两者并行或轮流交替。如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始终会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学习效果必定会大有提高。学生也可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有权参与体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可以自由练习与思考,允许标新立异。师生关系这种角色的重新定位,有力地促进了师生间的人际互动和师生关系的改善。

2.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潜能,并且希望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学习。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什么动作技术为出发点设计的,它束缚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利用,忽略了远期教学效果的最佳获得。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追求的体育教学模式则以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出发点,最终达到由“教”到“不教”,由“学会”到“会学”这一目标发展。

在“快乐足球”中米卢提出了:单纯性的竞技体育也可以快快乐乐地训练、快快乐乐地比赛拼杀。米卢利用此理念激发了国家足球运动员的内在激情,从而实现了中国队进世界杯的梦想。而我们的中小学体育何尝不可呢?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传授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项动作或提高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吃力,打从心里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失去信心。新课程标准下的快乐体育教学,应该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因为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学生产生活动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快乐体育强调以积极的方式去促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它追求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兴趣入手,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和最拿手的体育项目,使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进而产生学习的乐趣。

3.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近代班级授课制的建立使得对学生统一化要求很高。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体育课不管学生的先天差异与不同需求,其练习项目、次数、难度、标准都必须一致。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统一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人体存在差异的基本规律,挫伤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束缚了他们的个性发展。而个性化的模式就考虑了人体差异的存在,根据人的心理、能力等的差异,及时调控教学的方法策略与教学程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明确健康的新观念,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改进体育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主张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和育心相结合,使学生从“让我学”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为激发、引导、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塑造、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从中磨练意志、陶冶情操,进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迎春.乐学好学知学.文教资料.2月号中旬刊.

[2]朱同祥.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快乐体育教学.体育世界·学术.,12.

[3]龙升远,宋桂梅.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研究.科技信息.

德育方法的论文范文

《弟子规》是我国蒙学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弟子规》在德育方法运用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当今的青年德育实践从中吸取经验,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全球化与信息化这把双刃剑不但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在意识层面给我们带来挑战。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激荡,新观点、新思潮不断涌现,在青年们面对这些问题不断鉴别、选择的过程中,一些青年面临着意识层面价值选择的混乱,从而没有正确树立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观。我国的青年思想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出现了偏差,一味灌输而忽视了德育的疏导,并且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脱节,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导致了德育效果不佳。《弟子规》是我国传统儒家蒙学的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包括全面的德育目标、立体的德育内容和灵活的德育方法,具有德育的重要功能。探析《弟子规》的德育方法,研究《弟子规》的德育方法对当代青年思想教育的启示,能够进一步推进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坚持灌输与言语疏导的统一。

《弟子规》全文一共一千零八拾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纂而成,其语言形式独具特色。作为童蒙读物,《弟子规》独具韵律,使孩童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如“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其中“”、“定”押去声韵。又如“朝气早,夜眠迟;老易知,惜此时。”,其中“迟”、“时”押上声韵。韵脚的转换使文章具有传统诗歌的乐感美,便于朗读和背诵。语言亲切,简单自然,而又意味深长,并且作为道德启蒙读物,《弟子规》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从儿童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语句入手,如“晨必盥,兼漱口;便秘回,辄净手”,这些句子意思浅显,在日常生活也碰到的多,对儿童的影响力较大。又如,“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引用了典籍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这些句子在儿童生活中耳熟能详,有利于儿童对人生道理的理解。《弟子规》的语言风格简明而不失文学意蕴,语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内涵。《弟子规》用这种言语疏导的方法,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同时,又便于儿童通过朗诵背诵就获得道德理论知识,明白人生的道理,对道德产生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道德认识的启蒙作用。

当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鉴这种灌输与言语疏导相结合的德育方法。我们以往的德育方法仅注重一味灌输具体的思想理论,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的说服教育,而忽视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单一的灌输从根本上削弱了受教育者道德发展所必需的理智能力和自主意识,只能使被教育者口头上信服,达到虚假的德育目标,具有滞后性,而且不能适应当今德育的需求。我们对灌输的理解必须做出转变,对灌输方式的运用也应该避免单一性和片面性。坚持灌输与言语疏导的统一,应以灌输客体为中心,在充分考虑灌输客体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上,借鉴《弟子规》中通俗而不庸俗的言语疏导方式阐述道德理论,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循循善诱,又要做到以理服人,实事求是,充分尊重客体,建立主体与客体平等的对话与情感沟通,使受教育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达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向互动。

二、坚持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统一。

感性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自然而然地使受教育者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培养其道德品质并且使之得到升华与提高。《弟子规》运用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方法进行教育,使其德育过程中道德理论的传授与双方情感交流同时进行,进而达到德育的目标。《弟子规》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手段,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情感,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用简明的话语告诉孩子们不论是什么人都要用心去关心爱护,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生长在同一地球之上,能更好的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能很真切地感受到教育者的“爱人”之心。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伤心。”是运用感性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因为东西小而私自隐藏,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会因此而伤心。《弟子规》并没有以冰冷的强行规范要求孩子不许有贪念且私藏物品,而是用“亲伤心”这样的表述来从情感上约束他们。又如“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以双关的文学修辞,如果身体受到伤害我们的父母会为此而担忧,那么品德上的缺失呢?会令父母蒙受羞耻。这就使孩子们在富有情感色彩的氛围中深切地理解了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性。

当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积极提倡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方式。将感性教育作为理性知识传授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的重要体现。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情感之中,对受教育者能起到一种独特的感化与教化作用。教育者应当树立“坚持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统一”的观念,在尊重青年认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青少年进行感性教育,使青少年懂得情感变化的一般规律,并能认识自身的情感变化特点,适当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在这种德育方法的运用中应当注意,教育者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通过理性教育这一媒介与受教育达成双向的情感交流。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统一能够使教育者传授的知识不再禁锢于书本中,而是内化于受教育者内心,达到情感与认知的高度统一。良好的感性教育可以使青年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吸收知识,教育者应善于创造有利于感性教育的情境,并且应淡化职业角色,不仅是帮助者,更要成为关心者,建立于受教育者教育者真诚平等的对话,将德育内容寓于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环境与活动中,从而发挥更大的德育功效。

三、坚持道德理论与实践锻炼的统一。

德育是道德伦理的认知向道德行为习惯升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双向的运动过程。《弟子规》在德育过程中,注重教育青少年身体力行,通过实践锻炼的方式以巩固道德理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知识和行为的关系问题十分重要。人的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道德教育领域中也一样,从教育者那里获得的道德理论,也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内化为道德认识。受教育者产生道德认识,并且内化为道德情感必须要通过相应的道德实践锻炼来展现,例如“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此句揭示了“知”与“行”的关系,即只有“知行统一”才能使人达到自身德行修养的目标,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其中“力行”,即实践锻炼,如果只是一味的研读典籍中的人生道理,而不能把所学的人生道理与知识用于实践,自己的道德品质就会变得浮华习气,最终将不成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也会导致人只是凭着自己的一己之见行事,做出不符合伦理纲常的事来。而在这里,《弟子规》运用反问的句子,阐述了对于人的道德修养、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塑造来源于实践的修养锤炼的道理。实际的道德锻炼能够促进人的知识和道德品质的改变。又如“有余力,则学文”,这句话来源于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要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科目,且为“文之首”。也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必须进行道德修养的实践修炼,对道德准则能自觉遵循,认真履行,才能真正成为有道德的人。《弟子规》更是从实践行为中最细小的部分对孩童提出了道德行为准则,如“凡出言,信为先”是教育孩子在言行方面要做到诚信为先,“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是教育孩子在日常社交中要做到诚信待人,借人东西及时归还,别人来借东西,有的话不要吝啬。当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积极提倡道德理论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法。道德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锻炼才能内化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感。实践锻炼能使有受教育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践锻炼也是道德教育是否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的重要体现。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避免单一地灌输道德规范和原则,而是应该更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锻炼在德育过程中地位与作用。有目的有计划的道德实践活动,有利于道德理论与实践锻炼的良好结合,使德育过程寓于受教育者的主体学习或探索之中。实践锻炼不仅巩固了道德知识的教学成果,更能促进青年道德技能的训练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教育者在运用道德理论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时,为了避免对道德规范的践行只是在某些特定场合或偶尔存在,应该开展日常道德规范的训练。教育者应尝试借鉴《弟子规》中对青年日常行为制定明确的道德规定,使青年懂得从生活细节中日积月累地积累良好的道德行为,并且在长期的实践锻炼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自我教育的德育方法,是受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主动产生进取之心,不断自我认识自我省视,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弟子规》十分重视孩童的自省,要求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学习,在不断反思中成长,例如“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这是教育孩子们要见到别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就要立刻去学习,即使与之相距很远,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也就是说要求受教育者能时刻以较高的伦理道德水平严格要求自己,自我规范,自动自觉地改正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见贤思齐。又如“见人恶,即自省;有则改,无则警。”是指看到别人的恶劣的品行,要即刻自我检讨。如果发现自己也有这些道德品质上的瑕疵,要立即改正,如果没有也要时刻警惕。这是要求受教育者自省自查道德品质上的缺失,将道德的学习过程转化为自觉的过程。“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是教育孩子当自己的道德品质、学识、才能、技艺不如别人的`时候,应当自我勉励,迎头赶上。也就是说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应当自勉自省的同时还要对自己产生信心,不断自我鼓励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当今我国青年思想教育,应当积极提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自我教育的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教育活动只是外因,永远无法代替受教育者的认识、内化活动和实践、外化活动。叶圣陶曾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这里所说的“不教育”可以理解为自我教育。只有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取决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不断自检自省自勉自励,主动提高自身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方式,从而做到把道德融入思想灵魂,内化为道德理念道德情感,增强实践道德的自觉性。自我教育是教育的客体转化为主体的过程,也是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扬的表现。受教育者必须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持正确的方向,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五、坚持道德规范与价值引导的统一。

《弟子规》文如其题,阐释的是弟子如何在漫漫人生中树德立命的道德行为规范与准则,而这种规范与准则并不是以单一而冰冷的方式强加于受教育者,而是循循善诱,将道德规范与价值引导相结合,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讲述的是作为兄长要爱护弟弟,做弟弟要尊敬兄长,兄弟间和睦相处,“孝悌”之道才能尽在其中。这句阐述了“悌”之道,也就是兄弟之间如何相处的准则。《弟子规》将道德行为规范落实到细微之处,却并不是单一而生硬的强加于孩童,而是通过价值引导的手段,循循善诱地使受教育者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谊友信这样的美德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规范与引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引导片面强调规范,教育将变得空洞而无力;忽视规范,引导也将失去其目的和意义。坚持道德规范与价值引导的统一能够使受教育者明确规范、守则、章程、制度的,通过教育者积极的引导,使其遵守教育者设定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应当注意的是,道德规范与价值引导的结合必须以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遵循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道德规范必须是受教育者能够理解和愿意接受的,不能以封闭、禁锢受教育者的思想为目的。而价值引导应以促进受教育者道德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为目的,使其能够接受并遵守道德规范的同时又不违背自主意识。

总之,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为实现德育目标、完成道德教育任务而采用的重要手段。优秀的德育方法运用可以使德育的结果有效而又成功达成,而《弟子规》的德育方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理论史中的明珠,并且符合当今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对这些德育方法的研究,对当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德育方法与途径探讨论文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有哪些

摘要: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知、情、信、意、行各内在因素演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内外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正确理解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涵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德育方法,有效提高外部因素对内在因素的影响力,是德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强化系统性、强调综合性、突出针对性、增强融合性、注重全面性、重视开放性,是提升大学德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思想品德;大学;德育。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需要在深刻理解思想品德各要素的内涵和本质基础上,全面认识各要素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掌握受教育者在心理年龄、发展水平、个体性格等方面特点的情况下,进行德育模式的合理采用和德育方法的正确选择,如此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学阶段的学生都是成年人,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经基本成型,心智发展也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因而德育工作重在思想品德的发展而不是形成,此时德育方法的正确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基本认知。

(一)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内在因素演化发展的过程。

潘懋元先生认为,学生思想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可以抽象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即“知—情—信—意—行”。如果道德从认识产生情感,进而形成了信念,有坚强的意志,最后已经自觉地成为行为习惯,这个道德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完满的过程。知、情、信、意、行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上述道德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抽象化了的过程,实际的过程要复杂得多,它并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是不断认识、不断实践的反复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1]。陈万柏、张耀灿认为,人的思想品德包含知、情、意、信、行几个因素,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转化过程,就是人们自身知、情、意、信、行诸因素辩证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又到新的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过程,也是思想品德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2]。综合以上观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人在主体实践的过程中,在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交互作用下,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内在因素演化发展、不断形成新的品质的过程,我们不妨称之为思想品德的迭代发展过程。迭代最初是源于数学领域的一个专有名词,是数学中的一种算法,是指将初始值经过相应公式进行计算后得到新的值,并通过相同方法对新的值进行计算,经过几次反复计算得到最终结果的一种方法,任何事物经过几次迭代之后都会蜕变成新的事物。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就是在既有基础上,在外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按照一定的规律、规则进行迭代,不断达到新的水平、形成新的品质的过程。在思想品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迭代过程中,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德育主体,知、情、意、信、行各因素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是不一样的。准确把握德育主体各因素的发展状况、地位作用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与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是确定德育工作重心、选择德育方法的基础条件。

(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内外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人的思想品德固然是内在因素运动、发展演化的结果,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形成发展过程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环境,社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日常活动等生活要素,小到在学校、家庭等各类组织中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教师的引导、家长的教育、同学朋友的影响,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熏染以及网络的影响等,对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深刻影响。但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对客观外界因素不是采取消极、被动反映的方式,而是会主动选择、消化、吸收,外部因素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影响,需要通过内部因素的矛盾运动来得以实现。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内外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协调的结果。德育就是发挥外部因素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的影响,通过教育者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规范学生知、情、信、意、行等内在因素的演化方向、促进内在因素的演化速度、提升演化水平,即把握思想品德迭代方向、提高迭代效率的过程。因此,如何充分尊重德育主客体的实际状态,深入分析受教育者内在因素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德育方法,有效提高外部因素对内在因素的影响力,是德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

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与德育方法的选择。

在不同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阶段,需要结合学生德育发展的阶段特点、实际水平和客观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方法选择。

(一)道德认知与德育方法的选择。

道德认知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最为重视,但也是理解偏差最大、教育效果最差的一个因素。对道德认知理解的偏差和教育方法选择的方向性错误,是影响当前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原因。对道德认知理解的偏差,首先是对道德认知中所指的“道德知识”的理解偏差。潘懋元先生认为,与智育教学过程有所不同的是,智育方面所说的知识,看重要求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即懂得“这个事物是什么”、“这个事物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道德知识所要求的是学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能够有所认识、做出判断,是对于“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认识和评价,而不只是“是什么”、“为什么”那样的一种认识。而且,道德知识和道德观念是着重于对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对待这些关系的态度[3]。但在德育工作中,把对道德知识与对智育中知识的理解相混淆,按照智育中知识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最突出的是在德育课堂上往往只强调对知识的灌输、记忆与复述,不重视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能力的培养。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甄别好的结论作为真理强加给学生要求接受,在低龄学生阶段,或许是必要和有效的,但到了高中、大学阶段,还不重视学生辨别能力的提升,通过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的判别方向、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那样的德育势必是不被学生所接受的。其次,是对道德认知中所指“认知”的理解偏差。一是把记忆当成认知,让学生把概念、原理、方法等道德书面知识机械地背下来,然后用考试的方式检验教学效果,似乎能够复述、默写出来,学生就懂了、会了,以后就能够按照着去做了,殊不知表面的知识记忆,并不是真正的认知,并没有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形成做好铺垫,更不能导致道德行为的自觉实施。二是把叙述当成认知,典型的现象就是学生犯错误时,在没有思想引导、是非辨别教育的情况下,就让学生纯粹地写书面检查,几百上千字,写的字数越多、叙述越深入透彻,就认为是认知越深刻,似乎学生写出来的就是真正认识到的、今后就能够做到的,殊不知这里有太多的口是心非,这样做反而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与伪善行为。三是认为认知是一蹴而就的,在教育过程中过度强调道德认知的重要作用,把德育的重点放在道德知识的学习上,通过灌输、记忆、解读、考试等手段,企图让学生一次性掌握道德理论、原则、规范,似乎学生只要道德认知到位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都会自然而然产生,似乎只有先掌握道德知识,才能够有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没有认识到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迭代过程。根据以上的分析,道德认知环节选择德育方法时,就不能生搬硬套智育知识的教育教学方法,而是要以道德知识的内化感悟而不是机械地记忆复述为掌握目标,以道德的认知、判断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的培育为关键,以道德行为的实际践行为归宿。西方的价值澄清理论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都认为德育过程是培养受教育者道德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独立思考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和较强的自我意识,德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方法选择时,要以说服教育代替强行灌输,强调正面引导和对理性思维的培养,采用专题讲解、案例分析、讨论辩论、谈心谈话等形式,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详细的理论分析和严密的逻辑论证,在培养学生道德知识判断、辨别的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真心信服、自觉接受;要灵活使用情感教育法,通过真挚的情感、善意的言行,将道德知识与道德情感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化对道德知识的理论认知,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要灵活使用实践教育法,将道德知识与道德意志磨炼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中感动、感悟,提升道德品质。

(二)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与德育方法的选择。

古人云,知易行难,道德认知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根本性问题。在知行转换的过程中,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既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道德知识的内化过程又是共振过程,发挥着动机激发、方向引导、行动催化、强度保持等作用。道德情感,就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爱憎、好恶、追求或舍弃、赞成或反对等这样一些态度;道德信念,是指某些思想政治和道德观念已经成为人们真心诚意的信心,成为人生所追求的崇高理想;道德意志,是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时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品质[4]。在西方的德育模式中,体谅模式是系统深刻探讨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既提倡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要“多关心,少评价”,又强调道德教育应使学生学会体谅别人。人本主义道德理论强调的“完善人格”、“自我实现”、“激发动机”、“心理体验”等概念,对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的培养理念和德育方法的选择也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在大学实际开展的德育工作中,对道德认知过度强调的同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处于自发、凭感觉的状态,班主任、辅导员只是下意识地根据工作经验与教师的职业本能地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于道德信念的教育则似乎仅是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的职责,而且主要是在课堂上从道德知识的层面进行灌输,缺乏有效的载体和方法;而对道德意志的砥练,更是处于无计划、无组织的状态。因此,大学德育迫切需要系统性地设计、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情感培养、道德信念教育和道德意志磨炼,构建德育过程的动力机制。具体的德育方法可以选择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环境熏陶,通过催人奋进的大学校园、学生社区的物理环境布置,积极进取的优良校风班风的建设,民主、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室友关系的构建等,以德育情境的创设来感染、影响学生;二是艺术感化,有计划组织开展主题诗歌朗诵、电影欣赏以及正面典型榜样的塑造与激励等活动,从情感深处去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三是意志磨炼,通过开展拓展训练、实施挫折教育、引导自省慎独,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在吃苦拼搏中坚定意志、坚韧性格;四是心理辅导,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品德发展。

(三)道德行为、道德习惯养成与德育方法的选择。

一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都是内在的,最终必须外化为道德行为。所谓道德行为,是指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的支配之下所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如果经过反复实践,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这就是道德习惯[5]。中国传统思想对道德教育的要求比较强调“知行合一”,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在西方德育模式中,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促进学生行为与道德判断的一致性,价值澄清模式鼓励学生按照一种价值观,以一种合理而一以贯之的方式待人处世,也都强调思想和行为相一致的德育理念。美国学者纽曼开发的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对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来发展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做法,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道德行为不仅是思想品德的外显,而且对深化道德知识的理解、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信念的坚定和道德意志的锤炼,也具有能动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不仅要重视思想的引导、情感的培育,还要重视行为管理和素质养成教育,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强调实践教育法,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言行的纪律约束,对于不文明甚至违规违纪的言行举止,要显示德育刚性的一面,必须坚决、及时予以查处,开展批评教育乃至行政处罚,防止不良言行导致纪律的涣散和思想的松懈;二是注重细节的养成教育,督促、帮助学生培养主动问候、随手关灯关门、随手带离垃圾、集会提前等候、使用礼貌用语等良好行为习惯,做到了随时表扬,做不到及时批评,从小处着手随时随地开展品德教育;三是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通过社会调研、参观走访、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活动,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感悟助人为乐的幸福感,在服务社会中品味高尚品德带来的愉悦感,在辛勤付出中品味收获劳动成果的满足感,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并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开展体会总结、感悟分享,激活更多的正能量,引导更多学生的向善行为。

根据以上对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与德育方法选择的讨论,对大学德育工作提出以下建议,以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一)强化系统性,做好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并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一个贯穿终生的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社会要求。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学生关心关注的重点逐步从中学阶段的学习为主开始主动转向国家民族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自己今后就业、择业相关的行业要求与企业需求等方面,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国际国内形势、政治环境、社会现象等也有了更多的主动思考、客观分析和理性判断。因此大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一方面,要做好与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衔接,分析学生目前的德育总体水平,对应该具备但还比较薄弱的方面进行弥补性强化教育,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在方法选择上要坚决摒弃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被用偏而导致学生反感的德育方法,如纯理论灌输、机械式记忆和概念性笔试等,更多采用情感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环境熏陶法、心理咨询法等多种形式的体验性教育方法,更多地重视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德育目标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选择德育内容。方法上要结合大学的环境氛围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毕业前阶段,要加强敬业爱岗、遵章守纪、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思想品德准备。

(二)强调综合性,提升思想品德各要素的发展效率。

虽然本文分成三部分对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及德育方法选择开展讨论,但并不是认为知、情、信、意、行各因素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是相互割裂的。日常德育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要综合考虑知、情、信、意、行各要素的协同发展,通过组合多类型的德育方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为提升思想品德发展的效率服务,并尽可能在一个阶段教育活动中就形成思想品德发展的闭环。特别是德育课程的教学整体设计和学校层面组织开展的集体性教育安排,不能成为零碎的、单项的、相互之间缺乏关联的一大堆活动的简单堆砌,而是要争取帮助学生实现从品德的认知深化、情感触动上升到意志磨炼、信念形成,并在日常行动做到自觉落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完成思想品德螺旋上升中的一次完整迭代过程。

(三)突出针对性,目标、内容及方法的选择因时因势而变。

西方有各种德育模式,国内也有各种德育方法的总结,但每一种模式或方法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针对不同的德育对象或德育对象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的,既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有局限性,因此在具体使用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大学阶段,学生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已经获得了大部分的道德知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基本成型,因此对于道德认知的教育,应该是对已有道德认知的改进、完善,是改造而不是从零开始的构建,是促进内化而不是背诵记忆。所以在整体方案的设计上,要更重视情、信、意、行的因素,重心放在体会、感悟、实践、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要与时俱进地分析网络世界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巨大影响,创新基于网络的德育工作方法,研究利用网路的积极因素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服务的方案和措施。

(四)增强融合性,以大德育的视野深化德育内涵。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专业学习和生活实践都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德育工作的开展,一是要加强与专业教学的融合,以思想素质的提升促进专业能力的培养,以专业学习与职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与鉴别判断能力,推进思想素质的内化与升华;二是要重视思想观念的引导、思维模式的转变、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的融合,将德育融入日常生活与工作实践之中。

(五)注重全面性,保证教育的参与度和受益面。

德育工作的全面性不仅指教育内容和德育过程的全面、系统,还应包括参与人员、规章制度、文化氛围等德育对象、主体、环境的全面性,需要构建“全员参与、全要素融合、全过程推进”的德育工作模式。尤其是全员参与,要强调教师、管理人员乃至后勤服务人员都负有明确的育人职责,都需要因时、因地、因事对学生开展教育,特别是专业教师,不能认为自己仅仅需要开展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认为德育就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同时,还要保证所有学生都成为德育主体,特别需要关注沉溺于游戏、经常违规违纪以及存在心理问题等情况的特殊人群,要对他们进行重点教育引导。

(六)重视开放性,引入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德育工作要充分利用新思维、新技术、新工具,重视构建互联网+时代大学德育生态系统,整合学校、家庭、实习单位等各方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尤其是在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养成方面,更是要利用专业实习机会,有针对性地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典型的工作案例、感人的先进事迹等社会上具体生动的德育教育资源,邀请社会道德楷模、企业先进工作者、杰出校友代表等鲜活的榜样人物与学生进行座谈交流,让学生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中接受熏陶、促进感化,提升教育实效。

作者:王祝华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3][4][5]潘懋元.潘懋元文集:卷一高等教育学讲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84-285,285,290,291.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2.

初中德育教育创新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以人文精神培养为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人文教育环境中陶冶高尚的情操,逐步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

关键词:德育活动;班集体;课堂渗透;。

一、以德育活动为载体,注重体验感悟。

“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多年来,我校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载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在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中,我校逐步形成了六大系列教育活动:。

一是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如: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手抄报展评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母亲节、教师节组织学生诗歌朗诵、征文比赛,引导学生尊敬师长;六一节、国庆节组织大型的文艺汇演,给学生创造展示特长的舞台,等等。

二是“21天法则”养成教育活动。斯特娜夫人曾说过:“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能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因此,我校在德育教育中引进“21天法则”,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习惯及综合素养。其法则的实施与运用,主要采取三种方法:一为集中性训练法;二为针对性训练法;三为经验分享交流法。帮助学生“21天”养成一种好习惯,一学期下来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等有了极大的转变。各班的淘气包逐渐变成了乖乖宝,学生的站、立、行、走都有模有样,真正做到班风正、学风浓,校园里处处都是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孩子!“21天法则”让我们的学生变了,真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是体育艺术教育活动。我们坚持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艺术节、体育节,成立了各种学生社团,如国画社团、葫芦丝社团、合唱社团、古筝社团、足篮排乒球社团等等,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

四是科技教育活动。我们组织开展了校园机关王比赛、航模比赛等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是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到德育基地举行队日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既有效填补了“双休日”教育的空白,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

六是主题教育。每年六一前夕与宽城区工商局联合开展“爱心助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关爱他人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每周升旗仪式的教育作用,升旗仪式由各班自主申报,旗手由本班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并由该班班主任作国旗下讲话,这样的升旗仪式更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在受到最直观的教育的同时激发起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二、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重视课堂渗透。

1.学科教学———努力挖掘德育资源。

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将德育资源的挖掘和体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同时有意识地发掘家乡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认识社会、感受现实,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品味成功,在思索中激活思维,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指导学习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

2.课程设置———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我校加强了德育课程建设,使原先单一的德育课堂向多元化发展。一是把传统班会课改为少先队活动课,一课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叩击学生心灵,激励其奋发向上。二是开设了人文阅读鉴赏课,引领学生博览中外名着,品评文学佳作,感悟多彩人生,提高人文修养。三是开发活动课程,在丰富的文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坚韧的意志。课外活动时间,我校的文学、器乐、书画、英语角、篮球队、排球队等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四是开设校外课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科技馆、伪皇宫、敬老院等单位参观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道德教育。

3.教学评价———努力体现人文精神。

课堂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制约功能,我们制定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课标准。将人文教育内容加入评课标准,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等方面,按照“有机渗透”的原则科学地进行评价。我校还把教学民主、教学细节等内容作为重要的评课内容,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细节的处理,是否尊重爱护学生,是否符合课改要求。通过课堂评价的导向最大限度地凸显课堂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在科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4.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我校在课堂改革中引进了“模块式小组合作技术”,同学们在课堂中遇到难解或不会的问题,就会采用“小组合作技术”,组员间进行讨论交流,解决难题,攻克学习难点,从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三、以班集体教育为主渠道,注重自我完善。

1.民主管理———唤起学生自尊。

在德育过程中,我校一贯倡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班级管理特色的`形成,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创设宽松、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使德育过程成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成为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鼓励班主任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进行高效能的班级管理。学生干部一律竞争上岗,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常规管理放手由学生组织实施,设立“文明监督岗”,真正做到自己的班级自己管理。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培养做人的尊严感、道德感、责任感。不少班级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管理方法,如班委轮换制、一日小班主任制等。

2.自定班风———激发学生自悟。

各班班风的制定注重过程的教育作用,放手让学生讨论酝酿,在此基础上确定富有班级个性的班风,不少班级还发动学生设计了班徽、班旗、编写了班歌,制定了班规班约和班级行动纲领。这种由学生心底流淌出来的班级精神,最能叩击学生心灵,其效果远远超过了空洞的说教。班级的主题班会也从学生中征集主题,由学生自行策划主持,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3.德育作业———促使学生自省。

我校要求学生每天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记录自己的人生感悟,让学生在自律中自我完善、健康成长。班主任每天利用德育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学生进行心贴心的沟通。各班针对实际情况,自行布置德育作业,从个人琐事到国家大事、从班级建设到学校管理,无不成为学生在德育作业中进行思考的内容。此外,在期末评选“文明学生”时,我校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价三结合的方式,在公正、公开的评价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省与总结,从而受到最真切、最持久的教育。

4.人生设计———促进学生自立。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形象设计、自定奋斗目标、自定人生格言、自选心中榜样”活动。每人一张自我人生设计卡,上面写着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人生格言、要克服的缺点等内容。人生设计卡犹如一面镜子,学生随时可以对照反思,激励自己,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四、以优化的德育环境为依托,注重濡染熏陶。

1.校园环境———润物无声。

注重凸显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努力形成艺术化校园的特色,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走进我们的教学楼,一楼大厅的“乐读吧”和各楼层的“迷你书架”,是孩子们课余时间最好的去处;实验室、微机室、美术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全天开放;楼道的墙壁上张贴着学生的美术作品,各班走廊的特色墙就是一面“会说话的墙壁”。整洁、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贴近学生生活,陶冶学生美好情操,提高了学生人性修养与审美追求。

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充分利用网络、电视、黑板报、宣传栏、荣誉室、广播台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将办学理念、三风一训等在大厅展出;在教室内精心设置班务栏、队角、图书角、评比台;在教学楼的走廊和主干道设置精美的特色墙,展出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组织专题环境布置、专题歌曲播唱等活动,倡导积极向上、文明高雅、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

广泛发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训、校风、学风的制定,均面向全校师生征集、诠释后讨论确定。校园内那一个个温馨的标语,也来自学生的智慧。这些看似简单却又独具匠心的布置,是学校丰厚的人文资源,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2.师表引领———耳濡目染。

重视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即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规意识;发扬“四种精神”,即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为学校的发展多作贡献。制定并严格执行《师德考核细则》,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在党员中开展“争当红烛先锋”主题活动,牢固树立“固本清源心向党”的理念。在教学中面向全体,真心关爱每个学生;在生活中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学生耳濡目染,人文素养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为我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人文素养的培育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在长春市宽城区关工委与教育局的指导下,在乌兰校长的正确引领下,我校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教育教学活动井然有序,教风学风踏实严谨,师生风貌热情自信,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我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丰富学校内涵,加快形成办学特色,努力把我校办成学生、家长、社会心目中的高质量、信得过的品牌学校。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论文

摘要:推进藏区德育教育的顺利进行,提高藏区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道德素养,能促进藏区小学生良好的发展。因此,如何抓住小学生道德形成的关键时间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道德建设;德育教育的实践;育德实际。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因此,如何抓住小学生道德形成的关键时间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摆在民族教育教学的首位,做到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就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而言,当初是以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为主体,藏区的德育教育更是照本宣科。因此,作为一名藏区教师,在教学中教师的德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应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环境、新的要求下发生新的变化,故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有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德育教育的成效才能令人满意。作为教师,教学中对学生要用爱心去温暖他们,用爱心浇灌到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感受爱、学会爱。通过爱启迪学生德育发展的广义范围,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活动共建小学生德育发展的大环境,让家长、社会这一小学生的首任教师规范言行,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大家一起帮助留守儿童、关爱孤寡老人、参加公益活动、进行公益宣传、展开主体讨论等,进而使德育教育做得扎实有效。

二、重视德育教育的实践,体验德育实践过程的成就感和快乐。

培养学生知礼仪、善言行,谦虚谨慎的品德,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尊重、信任和期待,完成自我形象的初步形成,更正本地区道德要求上的不足之处,影响家长及社会,带动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藏区教师,一定要转变德育教育观念,加强师德修养,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德育待人艺术,创造良好的德育育人环境和氛围,从而做到“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个体为根本,考虑学生个体的可塑性,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依据法律,结合学校实际、民族实际,管理学校,抓好藏区德育教学与遵纪守法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就是要让藏区德育教学不能只滞留在课堂教学上,要让德育教育从课堂运用到课外活动中去。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重理想、有道德的人,最基本的原则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和责任心。藏区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和平发展”“和谐进步”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德育是整个教育教学的灵魂体现,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结合各科教学,贯彻所有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区德育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明确育人目标,注重德才兼备,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长期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藏区少年儿童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风俗习惯、民族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影响,个人德性、品格也与其他民族的少年儿童相比较存在个体和群体差异,给学生一个好的德育生活环境是良好品格养成的关键。因此,抽象的道德教条戒律,只用说教方式是不能深入人心、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物质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都与传统的观念形成了较大差异。小学生耳濡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不良影响。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节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搓背;有的学生为父母叠被铺床,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通过课后拓展收集,古今中外,人们养老敬老、乐于助人、互帮互学、互相谦让等德育典范故事,把“弟子规”、“三字经”等育德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学生的课外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道德修养。

加强藏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民族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构思,不断探索符合民族发展实际的德育教育,从而达到育才、育德的育人功效。

德育方法的论文范文

品德是衡量人性的一把公平的尺子,优良的品德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只有每个人都具备高尚的品德,这个世界才会真的变得美好。我国的教育箴言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校把教会学生做人为首要目标。农村教育是我国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农村在整个中国属于经济、文化、教育、思想比较落后,信息比较闭塞的地区,农村初中生们的父母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教育环境也比较差,所以农村教育发展速度相对较低。农村初中生处于还不够成熟的年纪,面对外部的花花世界和网络的诱惑使得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走偏,因此学生德育管理工作应该重视起来,如果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那又何谈育才呢。

1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德育现状。

1.1学生自身:农村的生活环境比不上城市,没有城市的'孩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由于信息比较闭塞经济比较落后,学生们的生活以前比较单调,但随着近几年网络的普及和父母的疏于管教,很多初中生在面对网络的诱惑时不能控制自己,沉迷网络无法自拔。再加上学生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学生之间形成了许多不良的风气,学生之间互相攀比,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存在着极其严重的问题行为。

1.2父母家庭:农村初中生的父母大多数文化水平都比较低,他们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一般都是撒手不管的状态。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去学校,就不需要为孩子操心太多,只要每次把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交给学校他们就可以完全放心了。在平时他们只顾着挣钱打工、种地,与孩子的交流是少之又少,只要孩子不犯错他们从来不会教育孩子,在孩子的思想和心理方面从不注意,直到孩子出现严重的思想问题才发现,然后就是一顿暴打,这样既不能使孩子改错,还使孩子身心受到更严重的伤害。

1.3学校教育:农村初中的文化教育水平有时并不比城市的差,有很多优秀的社会人才正是从农村出来的,这就验证了农村文化教育水平的高度,但是农村的德育管理工作却落后城市一大截。农村的初中大部分的公作重心都放在学生们的学习上,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往往忽略,不能及时发现学生们的思想问题,最终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再加上农村初中老师教育水平比较低,对于学生缺乏耐心,很容易激起学生老师之间的矛盾,例如在近几年中就发生了数起由于农村师生关系恶劣引发的命案,最终造成众多家庭的破裂,这是人们最不想看到的结果。

2促进农村初中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方法。

2.1健全学校德育管理体制: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要想更好地实施,首先必须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重视,思想高度统一、认识不断提高,保证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在学校里应该建立详细的管理脉络,明确责任,并从各级选出优秀人才成立学校德育管理处,密切关注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学校的老师也应该学习德育管理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当发现问题时能及时运用科学合理的办法解决问题,以保证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例如宁波霞浦中学的德育管理工作就非常成功,学校的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学习热情高涨,各方面表现的都很优秀,一些班集获得了宁波市“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因此我们应该向具有丰富德育管理工作经验的优秀学校学习,为学生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2.2建立良好校园环境:农村初中的学生由于平时生活的单调,在网络出现之后更容易沉迷网络,形成一种内向、亚健康的心理。作为学校的老师应该及时与学生沟通,进行思想疏导和品德教育。同时建设和丰富校园文化,净化学校环境,整顿校风、校纪,比如开设“文明班级”“先进个人”“优秀宿舍”等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不采用强制措施压迫学生的好奇心和个性发展,同时学校可以在重大的节日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达到更高的效果,学生们在快乐中成长。

2.3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学校与家长在学生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保护学生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必须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言行对学生性格的塑造和品格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学生家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近几年农村打工潮的热流,留守儿童成为了社会关心的重要话题,这些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很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这时候老师就应该多与父母沟通,使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共同教育指导取得的效果才更好。并提醒家长在休息的时候多和孩子打电话交流,在过节的时候多与孩子团圆,使孩子体会到亲情的温暖,从而减少心理的阴霾。

3结语。

社会还在不断地发展,农村也发上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们的心理和思想方面也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更应该关心学生的动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学生们的问题,在初期纠正学生们的错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难题,为学生们能够茁壮成长、快乐学习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德育方法的论文范文

一、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的不同,构成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感染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教材对林祥谦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刀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林祥谦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2.教学方法的再现不同类型的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直观教学,即通过教具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阔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因而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多么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会油然而起么!所以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场面,可以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可以表现优良传统。所以教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3.教师情感的熏陶情感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等。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就在即将沉没的当儿,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救他,可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

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犬”的爱犬到面前,叨住他的臂膊,不使下沉。邓世昌毅然用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祖国的黄海波涛之中。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不禁泪下。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帝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二、课外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曾进行如下活动:

1.开展“学史一得”演讲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形式。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革命热情,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心情,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几年来在省市历史教研会的组织发动下,活动开展得很广泛,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2.开展历史教具小制作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描绘和制作一些简单的历史教具,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历史兴趣,培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特别是由于学生参与了教具的制作活动,必然对所制教具产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义等做深入的了解,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几年来我们历史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绘制了二百余张历史人物画像,制作了几十件模型教具,有些教具还在省市的评比中获奖。

3.利用历史文物进行德育利用文物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是一个好方法。我们曾从三个方面开展这项活动。(1)考察历史古迹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组织学生先后参观考察了凌源红山文化遗址、仙灵寺商周遗址、义县北魏万佛堂遗址、兴城明代古城和山海关古长城等地。使学生看到祖国悠久历史,壮丽山川,认识到人民江山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2)进行文物收集几年来师生共收集了一百多件文物,其中有古币一百多枚,还有原始人使用的石器、红山原始人类的遗骨、明清瓷器、商周时期的古陶器等,还收集了志愿军援朝使用的茶杯,解放战争时用过的子弹等。通过对文物的收集和考证,学生们的思想受到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3)进行“文物”展览我们将收集的文物分类、编号、考证,书写说明词,然后进行展览。几年来我们曾多次进行了“伟大祖国在前进”,“中国古代货币”,“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等展览。由于文物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真实、信等特点,易为学生们接受和理解,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三、历史教室的作用。

我们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历史教室,室内近四百件教具都是师生动手制作的,这在目前是国内仅有的。这间教室以反映中国古代史内容为主,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利用历史教室可以开展课外活动,可以进行教学、教研,特别是可以发挥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内容的`德育工作。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1989年又开辟了一间以反映中国近代史为主的国情教育室。这两间教室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顺序,通过教具、实物、图片的展示,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反映了近代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所犯下的残暴罪行;反映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抗斗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战斗历程和丰功伟绩;反映了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展览内容始终贯穿着二条主线。一条是通过大量的史实说明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富于创造、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另一条是通过鸦片战争以来百多年的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民族昌盛,国家富强。通过国情教育,广大学生了解了过去,放眼于未来,感到责任重大,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完成四化大业而努力奋斗的决心。我们的作法还受到社会的重视。各级领导、新闻机构和广大干部职工都来参观学习。到现在为止,已经接待了四千余人次,受到广泛的好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历史是爱国主义思想的源动力。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防止和平演变的最重要途径。只要我们历史教师不断努力,刻苦钻研,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有利于实现历史德育功能的好方法。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论文

班级集体是学校教学活动及各项管理活动的基本组成形式,初中学生的课堂学习、课间活动等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因而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德育工作,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优质的教育环境。初中班级德育实施方法不尽相同,笔者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对初中班级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究。

一、借助班级例会开展德育教育。

班级例会是实现教学沟通及师生交流的有效途径,一般而言,班级例会有每周例会及每月例会两种形式,教师,主要是班主任,要借助班级例会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的学习信心。要使班级例会在德育实施中更加有效,教师要对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类学习行为加以整合反思,善于发掘各种隐藏的、不易察觉的问题[1]。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不稳定,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规律,在突发状况时顾及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较为柔和的处理方式,在每次班级例会上确定一个德育主题,切忌“千篇一律”或“照本宣科”,使学生心理上感觉可有可无,不利于师生的交流沟通,无法有效开展德育教育。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课程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也是班级德育实施的有效方式之一。好的学科教师借助教学的良机进行德育教育,往往能取得比集中教育更好的效果。教师在学科教学中,通过结合课程特征,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内容,从而实现“润物于无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德育的有效实施铺平了道路。教师还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化学实验,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为德育教育创造条件。此外,各个学科的发展都有着阶段性成就,通过向学生讲述学科发展历史,也可以有效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规律过程中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使命感,为化学发展贡献力量。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点的同时,培养自主探索、不惧艰难、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为德、智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合理分配学科教师角色,通过教师联动深化德育工作。

班主任更多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德育教育的效果会有一定程度的弱化。此时,就要发挥其他学科教师的重要作用,合理分配德育教育的次序和角色,通过教师联动,不断深化初中班级德育工作[2]。由于学科教师不直接参与班级各项事务的管理,与学生在心理上距离更近,当班级德育工作收效不明显时,学科教师的参与能够有效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例如,在德育实施中,班主任可以严厉,而其他教师,尤其是女教师,可以相对温和,通过有机结合,及时解决班级管理过程中的难题,更好地推进德育的实施。

四、教师要树立平等宽容的学生观,培育班级先进典型。

教师在班级德育实施过程中,不管在何种情况下,采取哪种方式方法,都要树立平等宽容的学生观。平等,指要尊重学生,正视学生群体存在的客观差异,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要从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避免因为管理过严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宽容,指的是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所犯的错误,不可过于简单粗暴,要循序渐进,谆谆教导,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会使德育工作事半功倍。还要注重在班级中树立培育先进的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伴的激励作用比各种名人警句的作用更加显著,学生能够在向典型借鉴学习的过程中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提高竞争意识,从而实现班级德育的以点带面。

五、通过各种学习实践活动,构建德育教育新平台。

初中班级德育借助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构建德育教育的平台,既包括了传统的升国旗、奏国歌的活动形式,又包括了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等,还包括国家特定的节日,如劳动节等[4]。学校通过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方式,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行为,建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这些积极价值观念的形成又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良性循环,拓宽德育教育的平台。现阶段素质教育的深化实施,给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目标和方向。初中班级德育教育是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塑造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学生、学校都要积极参与到德育建设中。本文探讨了德育实施的方法途径,希望为初中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初中德育教育创新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游戏教学策略是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中利用游戏活动来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在这一教学策略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组织策划很多和地理知识的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这种游戏活动中。在地理游戏教学中,学生边游戏边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学生在游戏中更加的集中精力,兴趣倍增,例如地理教学课堂的猜谜语游戏,四季如春打一地方的名,学生通过思考最终得到长春的答案,学生加深了对这一地点的记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全国和世界地图进行拼图游戏,通过不断的游戏活动来加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知,锻炼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简单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现代社会是信息网络化社会,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也给我们的地理教学带来更多的启示,教师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促进教学,不能仅仅依靠课本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地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学习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图片和地貌,让学生真正观察到到各个大洋和大洲的分布和地表形态,对这些地理形态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这些地理知识的`记忆和认识。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教师还可以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把学生带人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学生的地理知识也将不断得到拓展。

三、利用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所表现出的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题,教师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是被动知识的接收者。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教师与学生之间侧重对话,师生之间转换成平等的关系,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展开平等对话,从而使学生创建自信心,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太空知识时,对于月球学生能够多一些的了解,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月球是什么样的?如果宇航员登入月球,行为举止和在地球上有哪些不同那?学生们会根据在生活中了解到的,网上查询到的知识积极发言,例如宇航员在月球上会像袋鼠一样走路,而且会随手.举起200千克的大石头等,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迅速提高,思维得到打开,在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师方法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积极愉悦的参与到地理课程知识到学习中,教师从中加以引导,教学效率将会大大提升。

四、结语。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创新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地理课堂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堂中进行积极的思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从而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潜能的进一步开发,还需要教师继续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初中德育教育创新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应试教育是传统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一般只需要学生学习基础的体育知识以及和体育有关的基本技能。但是,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不具有全面性以及科学性,不能促进时代的发展,也与新时代的体育教学趋势不相符合,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换而言之,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正是由于缺乏对学生这两方面的培养,才会被新课程标准所淘汰。现代社会需要我们培养出拥有较强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还应该锻炼出健康的身体以及对自身的文化知识进行丰富。只有培养出具备这些能力以及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时代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其提出的主要目的是弥补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创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强调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必须完成五个任务,分别是: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适应社会以及心理健康。

2以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健康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健康既是指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健康。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体育教师将健康理念运用在其中,让学生通过日常的体育学习健康的成长,并且积极主动的接受、完成体育学习任务。体育教师也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研究出新颖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性,其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异:智力、体重、身高、运动神经以及运动经历等。因此需要根据学生本身的特质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研究出包含选择性的体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进行选择,找到适合自己身体特质的体育运动,使得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自己擅长的运动中充分的展示自己,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获得生理的快感,也可以使心理得到满足。除此之外,新颖的体育教学方法也可以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提高。

3注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其个性。

由于学生的个体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其在运动方面的参与度以及适应力各不相同,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体能以及运动技能方面具有差异性。当然先天遗传也会影响差异性的形成。生活氛围以及爱好的不同也可能影响学生的体育发展。新课程标准,除了对体育教学的目标以及有选择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也研究出了一套新颖的评价体系,可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也在其他方面作出了改革,例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其根本目的是让大部分学生可以自主的完成体育学习任务,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创新的教学方法主要将学生的个性培养作为目的.,从根本上使得学生的创新心理得到满足,不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强调统一性,应该加强学生自身的发展。体育教师也应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对学生进行鼓励,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掘学生的创新性以及潜能。

4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其应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其主体性,基本表现是让学生可以自觉学习体育知识、锻炼身体,充分发掘创新精神,自主的选择有兴趣的体育运动,并且对这项运动进行学习,体育教师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导以及点拨。在遇到的问题时,首先学生应该尝试自己动手解决,如果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在教师以及同学的帮助下合作解决。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对各种运动进行主动大胆的尝试,而不是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

5开展特长教学。

新课程标准并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教学范围,教师可以自主的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求的体育教学内容。此外,体育教学内容还应该和生活息息相关,将课内以及课外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结合。在运动器材的选择方面学生也应该具有自主性,学生可以依据自己选择的运动来选择合适的运动器材。

6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注重少讲、多练,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也使得体育教学的效率下降了很多。所以,在对体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做到讲与练的有效结合。适当的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加强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播放其他方面的视频来加深学生对体育这项运动的了解,例如健康知识、体育卫生保健以及动作技术分析等。

7运动技能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以及技能的同时不能过分强调细节。除此之外,也不能过分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运动的完整性以及连续性。这种规定既将运动技能的学习进行了扩展,也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保证学习学习的基础上,也使得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很好的发展。身心的健康发展既是体育学习的主要目的,也是开展其他方面的学习的主要基础。因此,其对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能的学习提出了很高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标准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法要求,其不再让学生掌握统一规范的运动技能,而是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技能的学习。

8结语。

虽然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以及理论已经得到部分改革,例如在教学层次方面以及在分析体育教学方法的根本方面等都做出了改进。但是,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以及研究,只有科学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创新的体育教学方法才能得以实施。

德育论文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分享了体育教师的德育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更多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因为这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加强品德教育,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更多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体育教学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体能,也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对体育课结构的详解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体育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教育,其中包括,智利、体能、身体等诸多方面,学生通过系统的体育课程的学习,不但强健了体魄,增加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并且从提高觉悟,增强智力,扩大经验,提高适应能力方面,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作为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详尽的了解课程的机构,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合理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思想品德教育应该结合常规的课程教学。

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符合课堂的教学常规,而且教学常规是向学生进行德语教育的根本,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特点把德语教育和课程本身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2、品德教育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上述都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非常有利的元素。体育运动每个项目的内容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教学效果也不相同,作为老师来说,就要做到善于挖掘教学内涵,抓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时机。比如说体育运动中比较枯燥的田径运动,这是一项会使学生感到枯燥的运动,但是对于学生顽强意志的培养是非常有效果的,还有球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还能增强学生的顽强意志,这些都要靠我们教师来发掘。

3、思想品德教育中不同的组织教法的利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选择科学的组织教育法,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来说,要能够结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活动,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4、校园的偶发事件的处理中德育。

教育的渗透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偶发事件,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真实的思想和行动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偶发事件,善于抓住学生真情流露的东西,然后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会在学生的是非能力的判断方面进行非常有效的教育。

5、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在当前学校的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效仿老师的做法,所以,教师应该努力的去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谈吐大方得体,举止言行合时宜,要当学生争相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一定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比如说,在体育教学进行当中,老师如果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着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

3、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4、时机捕捉法。

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贯彻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品质,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德育教育的效果应该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它在我们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语教育必须和体育教育有机的结合,不能只是空洞的讲述和传授,这样才能让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这个环境下发挥出更大的贡献。

德育论文

摘要: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最重要的途径。主要针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做了几点浅析。

关键词:

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素质教育。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小学音乐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教会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刻苦学习等方面的德育知识,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利用动听的音乐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教育。那么,渗透德育教学具体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笔者在本文中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针对这一问题做了以下几点分析。

一、将德育教育置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示范带动效应。教师为学生做出表率,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推崇,久而久之,就能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效仿和跟随。因此,在教育行业,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实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行为举止更加文明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必须要求教师要有将德育教育置于自身的言传身教之中的意识,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学到更多知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穿着。很多音乐教师认为自己是与艺术接轨的,在课堂上打扮的过于夸张,这样的行为会让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要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将德育教育置于自身的言传身教之中。在教学中,穿着要大方、整洁,教学的姿态要端庄,教学语言要丰富、富有激情,板书不能潦草,要工整、干净。通过这些方面的示范,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这些好的习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选择融入了德育教育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和筛选,尽量选择融入了德育教育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教师在选材时要注意挖掘,深入到题材中去,积极思考,找出在不同的歌曲中能够融入什么样的德育知识。例如,在教学《再见吧,冬天》这首歌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冬去春来,大自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时学生就会积极回答:“小树会长出绿叶”“美丽的花儿会开放”“小草变绿了”等,然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讲解: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大自然给了我们很多美丽的画面,但是我们在欣赏这些画面的同时,也要爱护好我们的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不被破坏。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形成爱护环境的意识。当然,还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在春天,农民伯伯们都在辛勤的播种,所以我们现在也要好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才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通过选择这样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更加发奋学习,学会更多的德育知识。

三、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

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就是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利用歌曲中蕴含的意思教会学生更多做人的道理。教师要认识到:每一首歌都有一个故事,都要它想要说明的感情。在教学中,可以将课堂放松,在教学中融入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革命前辈英勇无比的故事等等,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能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能够更加发奋学习,刻苦努力。例如,在教学《卖报歌》时,可以在教之前给同学们讲一些以前的孩子是如何生活的故事,告诉他们以前的孩子根本就吃不饱饭、穿不暖,很多孩子在冬天常常被冻死、饿死,让他们在心里做一下对比,认识到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但还可以问同学们:“以前的孩子在那么艰苦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还要刻苦学习,现在的你们拥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刻苦努力,不好好学习,这种行为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对得起国家吗”?这时很多平时不努力的学生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辛苦培育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也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幸福的生活。通过这样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领悟到许多做人的道理,让学生良好的德育品德得以形成。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也能够让这一堂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来完成。例如,在教学《难忘的歌》这一首歌时,很多学生会很难理解这首歌曲中所蕴含的感情。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义,投入到当时的情景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小兵张嘎》的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在抗战时期,中国儿童团是如何英勇的抗击敌人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中国儿童团的一员,你在抗击敌人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由此一来,将学生置于这种情景中,学生就不难理解这首歌所蕴含的道理和感情了,学生的思维也会活跃起来,在音乐学习中体会到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精神的英雄气概。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要求教师将德育教育置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选择融入了德育教育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利用多媒体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等方面出发,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培养起学生高尚的德育情操。

[1]童晓荣.借助音乐的审美效应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

[2]刘甜.浅谈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j].现代阅读(教育版),

[3]高翎雁.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教育[j].民族音乐,

[4]谭慧.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

德育方法心得体会

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德育方法则是实施德育的关键所在。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些有效的德育方法,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以下将从培养思想道德意识、塑造行为规范、开展实践活动、建设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环境等五个方面,详细叙述我在实施德育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培养思想道德意识是德育的首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发现,多与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和品德培养的讨论,可以激发他们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追求高尚的德行,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我曾经通过让学生手写小报告,对自己的德育进步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此激励他们在德育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其次,塑造行为规范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规范意识的基地,而行为规范则是学校管理和德育的依据。我注意到,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对于学生行为的规范化和规范的执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班级里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行为规范,并与学生共同约定遵守。这样,学生对于不良行为有了明确的界限,也更容易自觉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开展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德育意识的有效方式。德育工作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育上,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行动。例如,我曾组织学生参加过环保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活动的实践,学生们不仅增加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也提升了他们负责任的道德意识。同时,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们也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德育行动中来。

其次,建设和谐校园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和谐校园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提高德育成效的关键所在。为了建设和谐校园,我积极推行班级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团队合作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等形式,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学生的归属感。此外,我还注重校园风气的塑造,鼓励学生树立光明的人际交往方式,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以期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最后,营造良好环境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为此,我注重营造一个秩序井然、整洁干净的学习环境。对于规范学生日常生活方面,我也注重从小事做起,提醒学生注意公德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得以全面发展,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德育水平。

总结起来,德育方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塑造他们良好的行为规范,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建设和谐校园,以及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在德育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以上方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通过坚持并不断完善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实施德育工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德育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德育方法也需创新

这个题目是不是废话?这需要读完文章后下结论,创新成了时代的主题,世界被创新搞得日新月异,也搞得乱七八糟,你说是进步吧,整个人类面对的生存环境日见恶劣,你说是退步吧,科技在不断的发展,上天有神九,入地有蛟龙!营销工作也是这样,创新的东西随手可拾,把市场做得一弄就是几十亿,上百个亿,但是食品不安全,环保不过关,求利失良心的事情也是此起彼伏。究竟创不创新,怎么创新,销售者也都面临着这个问题!

第一、现代营销从产品为中心到产品与客户双中心,一些企业还在向以客户为中心过渡。那么我们的创新是不是这种营销模式上变成一切以客户为中心呢?我想,那不是。一切以客户为中心那是广告,那是宣传,那是不可能的!客户说用最好的原料,最好的服务,最低的价格,你同意吗?显然不能!我们营销的创新应该集中在怎么样让产品找到合适的客户,怎么样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机展示我们产品合理的特点,合格的品质。在4p、4c的各项工作中找差距,寻方法!比如我们的发布会开在郊外,一边钓鱼,一边谈伊朗局势,一边品尝我们的新产品。你通过创新使营销氛围更亲和,使感知产品更容易。

第二、现代营销的创新要从销售人员的管理开始。创新的主体是人,营销的主体是营销人,所以营销创新的主体就是我们每一个销售人员。比如我们与大超合作的快销品,从代销制到经销商,再到联营再到专柜,不断的创新使双方责权不断清晰,利益分别得到保证,这此方法都是人的思想结果!销售人员的管理创新,才能解放大家的思想,大家看微软随随便便的穿着拖鞋,带着宠物工作,再看一下我们办公室工服一色,业务员包装统一,就知道什么是差距!这只是说一点,解放思想不够!每天打卡-报道-外出-汇报的程式化,多少创意都被消磨殆尽?销售人员本身都是科学家,他们要精密计算客户与消费者的心理,甚至客户的库存,账户存款余额,下游客户的终端情况,他怎么可以每天循规蹈矩?所以创新先从领导们僵化的思想开始,改变管理模式!

第三、创新先从易到难,

第四、创新的目的是改善,善则改之,不善则不改,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骗人骗自己,营销的创新目标要清楚,一个是改善流程,方便大家的,提高效率,二是节约成本,三是增加利润,四是扩大市场。你这四方面没有积极变化,说明创错了,或创超前了!这不行,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都是浪费!偏离轨道的创新都是哗众取宠,瞎扯淡!

第五、创新不能喜新厌旧,抛弃主义。我们讲创新的同时,必须会守旧,能守旧,我们要改变一种观念,守旧是坏名词,是贬意。旧的东西是好的,是善的,我们当然要守,要保护,要守卫,这就是保守。比如说产品质量是生命这种观点,我们无论怎么创新都不能弃之,比如诚信,虽是旧话,也是丢不得的。不以理想这一点,巩怕也不会懂得新生于旧的道理,最后的创新也是华而不实,不能掌握精髓。

营销人士创不创新,怎么创新,哪些方面要创新?都要因地制时因人而宜。如同我们行路一样,你要有个方向,然后才有选择。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liwanli203@。

德育方法心得体会

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引导和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德育工作中,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多年的德育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德育工作最重要的是榜样的力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处于学生的第一指导者的角色,我们的行为和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我们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一致。只有我们自己做到了,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榜样意识,鼓励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其次,德育工作需要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背景,所以我们不能一刀切地对待他们。在德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鼓励他们继续发扬光大。而对于一些懒散怠工的学生,我们则需要耐心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三,德育工作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灌输道德知识给学生,更要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理解和接受这些道德规范。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鼓励他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做好事的乐趣和价值。只有真正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主体意识,他们才能够真正成为道德行为的主体。

第四,德育工作需要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在德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割裂学科知识与道德修养的教育。相反,我们应该将德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优秀作品中的道德思想和道德情感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剖析和讨论学习历史人物的品德和行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德育的存在和意义。

最后,德育工作需要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方面,家庭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学校应该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情况,寻求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长则应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与学校共同教育孩子,形成合力。

总之,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去进行德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以身作则,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同时,要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共同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德育论文

摘要: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高中生缺乏的不是物质需求,而是缺乏精神和心灵的关爱和理解。本文通过对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阐述,提出了怎样改善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脱离青少年的青涩,但没有成年人的成熟与稳重。青少年在高中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如果社会、学校和教师不给予正面积极的引导,很容易使得高中生误入歧途。

一、当前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影响着每一个人,心理问题已不再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它已经逐渐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高中生也不例外。学习、娱乐、升学等原因影响着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习压力大,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

高考是目前我国学生进入高等学府的唯一途径,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校为了升学率,家长为了孩子能够上一个好的大学,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高中学业紧张,每天奔波于家里、学校和各大补习班之间,学生没有一点私人的时间和空间,积累在心里的压力长期找不到适当的渠道发泄,时间长了学生心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二)社会风气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比如20xx年流行的“高富帅”“白富美”,“土豪”等词都是对当前社会风气的一种反应。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风行,再加上新闻和网络媒体的宣传引导,使得不少高中生的三观深受影响。学生不再觉得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攀比和炫耀,不再觉得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为中心。曾有高中老师说到现在学校要求学生在校统一着校服,学生不能再衣着上相互炫耀便转向鞋上进行相互攀比。当前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也折射出学校德育教育的空白和漏洞。

(三)家庭学校忽视学生心理需求。

现在很困扰家长和老师的一个问题就是高中生“早恋”,如野草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家长和老师只是一味的责备孩子,但不妨深入思考一下这背后的原因。不排除其中有一些是因为攀比或者好奇,但更多的是因为现在的学生缺“爱”。父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更不要说与孩子沟通聊天,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即可,殊不知孩子需要的往往是心灵上的理解和关爱。教师往往更看重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常常无意识的伤害了学生敏感的心。

二、关注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在这个物质充足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高中生出现心灵的孤独感等心理问题多半是由于精神上缺乏关爱和理解,心里的压力找不到适当的渠道宣泄,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多方面努力。

(一)转变父母教育理念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家庭是学生最初成长和生活的地方,父母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不仅是孩子的良师,还应该是孩子的益友,不仅关注孩子身体的发育,更应该关注孩子心理的需求。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和思想的重要“转型期”,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关系对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家长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多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

(二)教师的理解和包容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教师是教育三个必备的因素之一,承担着塑造学生,为国家和社会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艰巨使命。雅斯贝尔斯曾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说道:教育就是一棵树去晃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外一个灵魂。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灵魂,需要的是爱心和耐心教育。爱心教育就是要求老师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将学生放在与教师同等的位置,耐心教育就是要求老师能够包容和宽容学生,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关爱,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学校加强德育教育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学校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仅表现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上,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关于心理健康的选修课或者知识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方法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四)社会要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保驾护航。

高中生除了接受学校教育之外,另外一个接受教育的渠道就是社会教育,社会也要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承担部分责任。社会媒体和网络对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如近年发生的“郭美美”事件以及电视上热播的选秀节目和相亲的节目对高中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网络、报纸、电视应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工作,建设青少年绿色网络平台,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减少负面信息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同时也要树立更多的模范人物和表彰先进典型事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总结。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与否是学生良好学习和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高中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心高中生的心灵健康就是关心国家未来的前途命运。

[1]谢占杰。论爱心及爱心教育[j]。许昌师专学报。20xx(01)。

[2]王佐芬。浅说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xx(16)。

[3]刘和平。论高校爱心教育的载体建设[j]。教育视角。20xx。(01)。

[4]胡健。浅谈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附件教育学院学报。20xx。(02)。

[5]金朝洪。浅谈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xx(06)。

[6]潘慧荣。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文学教育。20xx。(11)。

文档为doc格式。

德育论文网

这一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在校长室的带领下,继续坚持“追求完美道德,发展个性特长”的办学理念为引领,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从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工作入手,创建了安全和谐校园和优良校风,取得了较好的德育绩效,并形成了鲜明的德育特色。现将这一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继续加强队伍建设,明确育人责任。

1、进一步明确德育工作部门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德育工作职责,在教师例会上进行师德规范和师德精神,使全体教育工作者明确育人任务,积极主动做好德育工作,促进德育工作责任制的落实。

2、强化全体教师的责任感,规范班级管理工作。使班主任有责任感,班级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和实效化。

3、继续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倡学生自主管理。做好少先队大队干部和值日生、礼仪队员等的梯队培养工作。并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做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二、强化教育管理,建设安全文明校园。

抓好安全教育和普法教育、卫生教育。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关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做到校园内外无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意外。

1、开展两次消防逃生演练,逃生演练有长期的应急预案和每次的演练安排,并有计划地实施。做到事前有安排、事后有总结。在演练中以注重安全为首位,确定各班学生的逃生路线,做到有序撤离,有老师跟踪保护。

2、以预防传染疾病、交通、溺水、火灾、拥挤踩踏和防拐骗事故为重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班队会、少先队墙报等阵地,举办专题讲座、组织观看录像、制作宣传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三、活跃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底蕴。

1、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推进了文化阵地的建设。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班级宣传栏,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同时做好常规工作,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2、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现知识性、科学性,突出趣味性、娱乐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艺科老师和少先队大队部协助下,以及在全体老师的一致努力下,成功举行了“第一届小学踢毽子比赛”、“与经典同行”、“迎六一”儿童节等各项活动。

四、塑造亮点,拓展德育活动。

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中。结合重大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如利用墙报、国旗下讲话、德育和少先队主题活动等阵地和途径进行感染、内化和教育。

五、密切家校社区联系,构建三维德育网。

1、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有效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2、办好家长学校,构建家校互动格局。通过召开家长会、利用家长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对家长加强家教、心理健康、生理卫生、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通过家庭教育讲座、家访、电访、信访、网上联系平台(校训通)等形式,使德育深入家庭。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对家庭教育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宣传当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积极详细解释我校的新措施,新做法。

3、与家长联系,相互交流,共同配合,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预防学生进入网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利用校讯通等各种平台,对家长进行环保宣传教育;与家长沟通对学生校内外卫生、安全教育,利用“小手拉大手”的途径对家长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控烟工作宣传等。

六、今后工作方向:

1、今后尝试开展德育课题的研究并尝试与科研结合,带动德育工作上新台阶,完善管理方法和手段,形成理论。

2、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工作思路的创新,有条理和有计划开展活动,拓展德育特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德育论文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问题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不容乐观,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原则和举措积极进行探索和研究,更多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期,是人才培养的世纪,而科技和人才大多是由高校培养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才依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因此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德智体美劳中“德”是第一位的。

1当代高校的德育方向。

当代高校不仅只重视和增强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也应与时俱进,完善合理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当代大学生自身不仅只重视知识、能力的学习,还应加强自身德育建设,努力实践,努力做到“有德有才”。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1]高校应以此作为大学生成长长才的行动指南,以此科学理论作为德育的指导思想。高校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应改变传统观念,由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转变。学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新的时代特点和需求,审时度势的调整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因材施教,致力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水平。

“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的前提,是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先决条件。大学生的“德”育是一个全面的、长期的、经常性的培养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违心的假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自身素养的真实映射,大学生真正的“德”应是“德在平时”“德在身边”。

2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内容。

因此,大学生德育教育应充分发挥:理想信念教育是前提,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自身素养教育是动力,人文素养教育是催化剂的功能,全面促进大学生“德”的形成。

3新时代高校的德育潜在问题。

4高校对大学生德育的策略分析。

(1)高校应努力抓好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高校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必修课、考试课”,安排优秀的专业教师成员负责,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改善教育方法,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努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2)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的形式政策课教育。形式政策课有利于学生接触掌握最近最新的社会形式变化与国家动态、国际动态等。高校应安排每周固定时间、固定课时、不固定的教师专家、形式多样的课堂主题的形式政策课,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甚至校外实践等。打造形式政策课“周周学、周周新”,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会建设、社团建设等的完善,它们都具有潜在的德育功能。高校应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加强校园附有人文气息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环境优美、舒适宜人,大学生身临其境、感染熏陶,这样的硬件设施建设也就渗透了“硬德育”的潜在功能。高校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有益的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及学术活动,促进大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这样也就渗透了“软德育”的潜在功能。“软硬兼施、互相结合”更有利于对大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

(4)顺应时代发展,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5]高校组织专门网络人才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运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如:通过校园网络表彰先进个人事迹、传播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展现国家、社会最新事件、最新成就、前沿新闻、国际动态等,也可以开展网上辩论赛、组织各种网上文化交流活动和网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等,运用网络带动德育教育更新颖、更便捷、更全面。

(5)大学生自身应自觉自律,好学习勤思考,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积极互动交流,转变旧的陈腐的思想观念,不急功近利、不自负、不轻浮、不争强好胜,加强自身辨别能力、自身社会适应能力,“树德于心,施德于身”。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应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更新、不断完善,顺应时代发展、遵从教育规律、利用内容丰富多方面的德育手段,传“德之正能量”于学生,并用于实践,让学生“德在平时”“德在身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邱伟光.新世纪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之再认识[c]//明德:邱伟光德育文集.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xx:12.

中小学德育的方法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批评处分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作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德育方法出题比较灵活,既可以出客观题(单选或者填空题),又可以在案例分析中出现。其实,德育方法比较好区分,每种方法抓住关键词就显得简单多了。说服法-摆事实、讲道理;榜样法-他人高尚思想行为感染熏陶;锻炼法--实际活动;陶冶法--设置环境,潜移默化;表扬奖励与批评处罚又称评价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