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优质20篇)

时间:2023-12-02 11:15:26 作者:曼珠

教案还应该合理安排课堂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请大家注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六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折扣问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税率的意义以及求纳税额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个人所得税的教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18万和360万分别表示什么?那么这儿应缴纳的营业税应该怎样求呢?

学生讨论并练习。

四、拓展提高。

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纳税和利息问题。

空间与图形4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设计理念:本课时在设计中,利用相关数学情境,借助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探索比例的意义。在例3的设计中,借助于图片数据的丰富感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设计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比例的意义,判断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通过让自主创造比例,进一步巩固对比例的认识。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练习回顾。

谈话导入。

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

2、化简比:12:48:18。

3、求下面比的比值:

12:48:185.4:0.94.4:4学生回忆比的知识。

学生练习。

回忆求比的比值、化简比的方法。

二、主动探索。

意义建构。

教学例3。

(1)观察、分析:

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

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2)比较、发现:

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明确概念:

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6.4:4=9.6:6。

6.4/4=9.6/6。

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尝试练习:

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

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为什么?

(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5)明晰方法: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学生读题后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学生写出比。

学生观察、比较。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学生练习,同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明晰概念1、做练一练。

读题分析、说明理由。

2、做练习九第3题。

3、做练习九第4题。

4、做练习九第7题: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学生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四、全课小结。

提高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再表达。

五、课堂作业练习九第5、6题。

空间与图形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预习作业:

2、在课本上完成第39页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电脑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合作探究。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四、巩固练习。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九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提出疑问,总结全课。

教学反思:

20詹天佑

一、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生词。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说说歌曲的内容。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范读。说一说诗中展示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生字组成的词和不理解的词。

2.检查自读情况。

3.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小结:

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特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奋发开拓。

4.从诗句内容和表现形式看,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讨论,小结:

第一段(第1节)。

第二段(第2-6节)。

第三段(第7节)。

5.朗读全诗,初步体味祖国的可爱。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写字。

1.巩固生字的读音。

2.在写这些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自己小声说一说。

3.你想提醒同学写哪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4.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

1、朗读课文。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有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2小节。

1)朗读并理解词语:清奇俊秀浓妆淡抹。

飘渺波澜壮阔。

2)读了这几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

4)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祖国有哪些美丽风景?说一说。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6)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展开想象,再现画面。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练习背诵。2、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3-6节,再交流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补充。

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着重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

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结合图或录像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词语“巍峨”。

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怎样的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例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这些伟大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迷人可爱。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深化主题)。

3.齐读,表现出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地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共同感受一下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以进一步激发爱国之情。

附板书:

1我们爱你啊,中国。

山河无比壮丽。

(幅员辽阔)物产闻名世界文化古老灿烂。

民族风物迷人(奋发开拓)民族精神伟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折扣问题2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应用1~6页。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本单元的知识脉络,体会数学学习的收获。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问:本单元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小组讨论:

1、你是怎样理解利率、税率和折扣的?举例说说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1)先独立完成。

(2)交流点评。

(3)总结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及思考方法。

2、完成第2题。

(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

(2)明确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关系。

(3)填表计算。

3、完成第3、4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总结:当单位“1”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关的未知量;当单位“1”未知时,通常用方程解答。

4、完成第5、6题。

(1)先画图。

(2)解答。

(3)强调: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

三:总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懂得了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2)。

教学内容:第16页7~11题及“探索和实践”,第17页的第12、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

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学习。

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评价与反思,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7题。

(1)独立解答。

(2)交流算法。

2、完成第8题。

(1)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

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是一铜的,一是锌的千克数。

3、完成第9题。

4、完成第10题。

(1)理解题意。

问:两个百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为单位“1”?

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要算这个月的城市维护建设税,需先求出什么?

(2)学生解答。

5、完成11题。

(1)读题。

重点理解“携带行李超过20千克的部分,每千克要按飞机票原价的1.5%购买行李票”这句话的意思。

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明确两点:一、首先算出超过20千克的那部分重量;二、行李票的价格=飞机票原价*1.5%。

(2)学生解答。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12题。

(1)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及自己的体重。

(2)根据公式算一算各自的标准体重。

(3)根据公式算算实际体重是否属于正常体重。

2、完成13题。

(1)现场调查。

(2)分别算出百分数。

3、思考题。

引导分析:利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先算出这件商品打折前的售价是:104*80%=130元。

再算出商品的成本价:x+30%x=130,求出x=104元。

作出判断。

三、总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懂得了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空间与图形4

教学内容:教科书108页“图形与变换”的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变换方法,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

2.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新课标第一网。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体会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引导学生说出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主要是平移和旋转。

2.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运用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可以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3.比较“平移与旋转”与“放大和缩小”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区别:平移和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放大和缩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联系:两种方法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4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学过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

二、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与实践”。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结合学生的判断,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含义。

2.第2题。

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依次进行操作,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操作方法。

要让学生思考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放大,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缩小。

3.第3题。

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确定圆的位置,需要把圆向右移动几格?圆心应画在哪里?画出的圆的大小应与原来的圆大小相等。

4.第4题。

可以提醒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作标准,先数一数每条直角边各有几格长,再算一算按指定的比例缩小后又应该是几格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并进行比较。求出新图形的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

5.第5题。

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拼成的两个大正方形图案,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两种瓷砖拼成的?

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及时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与变换的复习。

关于图形与位置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10页“整理与反思”及“练习与实践”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描述的方法描述并确定物体的位置;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在复习中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作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图形与位置”。板书课题:图形与位置。

二、整理与反思。

1.我们学过了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

2.请大家利用我们教室里面的物体,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

确定位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向后数。

数对: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三、练习与实践。

1.第1题。

讨论时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够准确的表述。还要提醒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2.第2题。

提醒学生注意:量图上距离时要中心点到中心点,计算实际距离时数字比例尺可以转换成线段比例尺,使用量角器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两个重合。

3.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与位置的复习。

折扣问题2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三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折扣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折扣与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

系,并能解决更多的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感受数学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现价、原价、折扣三个量的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一些练习。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5题。

(1)出示地5题的两张图片。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2)学生列式求出夹克衫的实际售价、西服的实际售价。

(3)交流:是怎样想的?

(4)依次出示书上的问题,问:哪个问题已经求出了,哪个问题还没有求?该怎样求?

(5)学生列式,并讲评。指出,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2、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1)学生试做。

(2)交流讲评,并小结方法。指出:当单位1的数量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进行计算。当单位1的数量未知时,通常要列方程计算。

3、完成练习三的第7题。

(1)学生试做。

(2)交流讲评。

4、完成练习三的第8题。

理解用贵宾卡买,相当于在在八折的基础上再打九五折。

5、完成练习三的第9题。

学生试做后讲评。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折扣问题。

列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例5、“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

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地列方程解决问题。

2、重视方程后检验方法的交流。

教学重点:

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识和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之前的学习,大家已掌握了不少百分数的知识,今天给大家呈现的是一种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想不想攻克它。

要攻克它,我们首先要了解它,分析它,师出示例题。

二、教学例5。

2.从图上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板书有意义的信息,教师适当引导):

男生人数×80%=。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36人。

引导学生将上面的关系式进行综合后老师板书:男生人数+男生人数×80%=36人。使学生用方程解答成为一种迫切的内因。

下面你会求男生人数了吗?怎样求?

3.这个方程你会解吗?女生人数怎样求?你解得对吗?

板书学生的方程,解读学生的方程。

追问:你是怎样检验的?

追问:你为什么设男生为?为什么不设女生为呢?(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设单位“1”为较为合理。

怎样确保自己的正确率?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思考:数量关系在哪句话中,是什么?应该把谁看作,另一个量怎样表示?

你能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会解这个方程吗?你怎样检验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3.做练习四的第1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4.做练习四的第2、3两题。

先说一说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

5.做练习四的第4题。

四、小结。

今天学的百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什么?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列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解比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

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

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

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分析题意: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图1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数据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

尝试练习:

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教学例2。

1、出示例2。

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3、教学“试一试”

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学生交流。

三、练习提高。

做“练一练”。

做练习九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四、总结评价。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你还有什么疑问?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40页的例3,“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

2、化简比:12:48:18。

3、求下面比的比值:

12:48:185.4:0.94.4:4。

二、新授。

教学例3。

(1)观察、分析:

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

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2)比较、发现:

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明确概念:

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6.4:4=9.6:66.4/4=9.6/6。

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尝试练习:

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

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5)明晰方法: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

1、做练一练。

读题分析、说明理由。

2、做练习九第3、4题。

3、做练习九第7题: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式与方程第2课时

教学内容:例2、例3、练一练、练习七1-4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你能说出一些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数。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出示例2。

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

问: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图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里有几个1/4?生答师板书。

要表示5个1/4,该怎样涂颜色?明确: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要用两个圆。5个1/4就是5/4。

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当涂色部分不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2)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涂色。

(3)分数分类。

比较例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概念。

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问:和1相比,谁大,谁小?

学生举例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

(5)小结:学生自己整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特点。

2.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单位“1”?

(2)做“练一练”第2题。

(3)判断。

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假分数都大于1。

小于7/8的真分数只有6个。

集体订正。说明理由。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七第一题。

要通过描点、观察、交流,使学生在直线上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和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

2、练习七第二题。

独立完成,交流。

3、练习七第三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4、练习七第四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学生说说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五、作业。

相应的练习册。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例4、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七5-8。

教学目的:1、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桌相互举出一些分数,说明意义,并说说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根据要求表示分数。

3/4。

4/7。

3、贴出:

红彩带。

黄彩带。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二、新授。

1、教学例4。

明确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把谁看作单位“1”?黄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红彩带的1/4。黄彩带的长与其中的1份一样长。也就是说红彩带的1/4与黄彩带一样长。(贴出答案)。

同桌相互交流。

2。教学试一试。

贴出红彩带。

蓝彩带:

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

学生小组讨论:把谁看作单位“1”?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答案。

改题: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

明确:把蓝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红彩带的长与其中的4份一样长,也就是4个1/3,即4/3。

3、教学例5。

(1)出示: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其中的5份。

(2)出示红彩带:

你能画出绿彩带吗?学生独立画,交流校对。

4、教学试一试。

出示。

红彩带:

花彩带:

问:你可以怎样提问?你会解答吗?说说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2、完成练一练2。

3、完成练习七5、6。

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4、完成练习七7。

(2)学生填空。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完成练习七8。

(1)出示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什么?

(2)补充问题,独立解答。

____是____的(-)。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册。

解比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两张照片。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40页例3,

2、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并比较这两个比的关系,知道什么叫做比例。

3、在课本上完成第40页练一练。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3、什么叫做比例?

二、合作探究。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交流“练一练”的完成情况。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2、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3、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完成后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

提出疑问,总结全课。

教学反思:

20詹天佑

一、教材分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可以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他一生辛勤创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在我国历代诗人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

公元12,这位八十六岁的爱国诗人病重。临终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

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老师范读。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后评价,再练读。(教师点拨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查找并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陆游写的古诗。

教学后记。

采用多种形式的说干朗读,读背与评议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

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板书设计1: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学问。

板书设计2:

观书有感(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教学后记。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能大体领悟,还有一些同学生也能由此生发出新的感悟,如书要多读,就像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空间与图形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38、39“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2、教学例2。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分析题意: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图1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

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数据比较:

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

尝试练习:

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1、出示例2。

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3、教学“试一试”

师: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学生例1中两幅图片观察、分析数据。

学生先讨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学生练习,在小组里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读题。

在小组里说一说“按3:1放大”的含义,再全班交流。

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小组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发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学生回答(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学生独立完成,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

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三、练习提高。

做“练一练”

做练习九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独立练习,集体讲评。

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四、总结评价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表达学习感受。

分数与整数相乘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材38页的例1,39页的练一练,43页练习八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联系整数和小数乘法的意义,在具体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算法。

2.增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欲。

1.计算:

+=++=。

学生口答,并说说计算过程。

2.问:还记得下面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板书:

5×4。

0.8×6。

学生口答。

二探究新课。

1.感悟意义。

(1)课件出示:做一朵绸花用米绸带。

问:米怎么画图表示?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1米。

(2)出示: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问:你能在图中接着涂出3朵绸花的长度吗?

学生独立在课本上涂色,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涂完后,教师课件演示,学生跟着说出每一步演示的结果和表示的意义。

米米米。

1米。

(3)演示后问:请同学们观察图形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板书:

×3。

比较两个算式,追问:你知道×3表示什么意思了吗?

3.探索算法。

观察,思考,交流,汇报。(给足时间)。

(2)汇报后,进一步追问:你觉得×3应该怎样算?

学生再次思考,交流,汇报,板书。

4.解决例题2。

(1)课件出示:小华做5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问:还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做5朵绸花所用的绸带吗?不够涂还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可以怎样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激情:你能利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独立列式解答这题吗?指名板演。

(3)结合学生板演,强调书写格式和约分过程。(也可以课件演示。)。

三.练习。

1.独立做“练一练”第一题.边涂边思考:在涂色的过程中,分数的什么在变化,什么不变?指名回答后,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分子变,分母不变的过程。

2.小结。

今天学习的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分数与整数相乘。都可以表示什么意思?与整数乘整数和小数乘整数相同吗?会计算了吗?下面一起来做几题。

3.做“练一练”第二题。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五..错题医院:下列计算正确吗?不对的请改正过来。

111。

2

六..生活与运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吗?

问:一节课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小时?那么一天六节课一共是多少小时?课件演示。

七.延伸。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掌握圆锥的特征。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学生利用教材附页制作圆锥。

一、复习。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谁能说一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着圆锥看一看,摸一摸,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圆锥有多少条高?为什么?(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数时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小结: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分数与整数相乘

教学基本。

内容第8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及难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方法。

及手段本课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利用推移、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观察发现规律。

学法指导。

尝试与教师一同解决问题,积极思考。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5×18+35×18(25+35)×18。

追问:列式时你是怎么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是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你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

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做“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交流、订。

正。

三、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通过交流明确: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2、做“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业1、做练习十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直接写出得数,再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选择一两题要求说说运算顺序。

3、做练习十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每道题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4、做练习十第4、5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激情促思。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初步感知探究规律1、出示例1的表格(略)。

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填表后观察表中数据,依次讨论表下的4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作适当的板书。

3、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先观察思考,再同桌说说。

大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也可能发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填表。

完整说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深化规律。

1、练一练。

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1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2题。

先独立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3题。

先说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画一画。

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明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画一画。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评价总结。

式与方程第2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设计理念:统计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生活情境,解决生活问题。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体会描述数据的方式的多样性,重视对扇形统计图描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学生回答。

二、探究新知1、课件展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

2、出示例1: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你能从下面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分析。

大组汇报、相互评价。

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揭示:这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的关系。

3、用计算器计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

说说是怎样想的?

从统计表中你又知道了什么?这样的信息从扇形统计图中能知道吗?

学生看图思考。

小组内充分交流。

相互补充。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说说从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有什么想法?在班级进行交流。

3、练习十五第1题。

说出小华家两天消费的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

交流: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

4、练习十五第2题。

先观察拼盘图,并根据花生米大约占了干果拼盘的20%进行估计。

5、练习十五第3题。

根据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

用计算器计算,并填写统计表。

根据统计表你又知道了什么?

6、再次出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

你能从图中读出什么?

今后你会怎么去做?新课标第一网。

讨论交流。

观察、思考。

学生观察思考。

大组讨论交流。

大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学生各抒己见。

四、评价延伸。

评价总结。

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学生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

相互补充与完善。

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1、练一练。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5、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一说。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相互出题解答。

四、总结反思。

评价总结。

百分数的应用打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页 “绿地面积”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统计图表以及实际调查和测量,了解我国城市以及所在学校的人均绿化面积,体会绿地对于改善居住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统计图表,对所阅读的材料和所调查所得的材料能够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反思,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调查和阅读等活动,体会到我国与先进国家在绿化方面的差别,从小培养学生的绿化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统计图表以及实际调查和测量,了解我国城市以及所在学校的人均绿化面积,体会绿地对于改善居住环境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统计图表,对所阅读的材料和所调查所得的材料能够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反思,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复习“绿地面积”

(一)阅读分析。

1.出示两张统计图(书上第121页的图)。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先自己观察。

(2)再把观察到的与同桌交流。

(3)再集体交流。

3.解决表后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5.我国绿化情况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情况怎样?你了解吗?

(1)看书了解。

(2)学生补充介绍。

(3)对于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和看法?

(二)实践反思:我校的绿化情况怎样呢?

课前同学们进行了调查和走访,说说你们的调查情况。

(1)实物投影(或黑板出示)学生的调查情况。

(2)通过调查和统计,你有什么收获?

(3)你认为可以怎样改善学校的绿化环境?

(4)阅读“你知道吗?”并算一算有关问题。

二、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绿地面积。

综合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页 “保护水资源”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阅读分析教材提供的材料,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小组合作实验获得滴水龙头、洗脸,洗手的用水量,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估算、推算出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增强节水意识。

2.通过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估算、推算出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增强节水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复习“保护水资源”

(一)创设情景,引起思考。

播放我国北方干旱的场景。

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揭示课题--《保护水资源》。

(二)阅读资料,了解国情。

阅读教材提供的这段资料后,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相关的感想:重点要使学生体会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三)合作实验,完成图表。

从下面任意选择一项实验,先小组合作获得数据,再通过计算完成统计图表。

实验一: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

实验二:比较刷牙、洗脸时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

实验三:比较用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

小组分工合作,教师指导。

做滴水龙头在一段时间内流失水量的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二要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作一次记录。推算1小时、1天、1年流失的水量时,先要根据实验数据算出平均每分钟流失的水量,再用这个数据依次乘60、(60×24)、(60×24×365)。要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并注意单位的换算。

做不同用水状态下刷牙、洗脸的用水量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盛水的工具和量杯;二要指导收集流水的方法:可以先记录一个同学用流水刷牙、洗脸的时间,再把相同时间流出的水收集起来,并量出有多少升。

做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实验时,可用容器直接接住流水,并用量杯量出有多少升。推算全班一年共可节约多少吨水时,可以先算出全班同学1天能节约多少升,再用算出的结果乘365天,最后根据1升水重1千克算出一年节约的水有多少  千克,并换算成以“吨”作单位的数。

(四)分析数据,畅谈体会。

通过实验和计算,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观察口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想想哪些节约用水用水的办法,在全班交流。

二、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三、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保护水资源。

可能性确定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意思,体会一些句子的含义。

2、结合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及老一辈科学家的功绩。

3、结合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培养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学习知识的兴趣。

重点培养从生活中学知识的能力。

难点理解句子的含义。

实施办法多媒体。

检测题如果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第一段应放在哪里?放在开头有何好处?

一、启发激趣:

导1、同学们知道哪些科学家?(讨论、交流)。

2、大家认识这位老人吗?今天我们就要一道去了解这位老人。(看照片)。

3、请大家读读钱爷爷简介。

二、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缩影。

学展示f发射卫星、飞船,“神七”释放卫星、导弹发射等等情况。使学生知道。

老一辈科学家在高科技方面的成就。

三、欣赏范读课文,注意记住不识的字,根据预习,看看怎样给课文分段。

四、读一读本课生字、新词。(注意音、形、意)。

五、研读、讨论分段。

程1、你打算如何分段?(学生交流、讨论)。

2、各部分写什么?(根据预习,检查自学情况)。

3、导评分段概括大意。(引导综合归纳,进一步了解课文主要意思)。

六、深化巩固:

1、品读:(出示句子)。

序2、体会句子的含义:(导映句子,学生体会)。

3、钱学森有哪些卓越贡献,从课文中可以看出钱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七、实践活动:布置相关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家的故事和我国科学的发展状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