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体会读后感范文(20篇)

时间:2024-01-23 20:14:14 作者:笔舞

读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更加理性和客观地对待所读的书籍。小编为大家选择了几篇优秀的读后感,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指导。

《论语》体会读后感

读后感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你会写《论语》体会读后感600字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体会读后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中华文化博大精神,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认为,国学经典才是我们语文学科真正所学习的,总之,《论语》记载了仁,孝,信等道德范畴,我们必须要认真阅读这一部学习的典籍。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像《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

在今年暑假,我又从书柜中找到这本书,揣摩一下内在的文字。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简单意思就是三个人里面必定有一个是我的师傅,而经过我们的揣摩以后,得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让我们在学习方面,要学会谦虚,告诉我们一个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所以我认为,《论语》不但教我们学习的知识,还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处人遇事。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

通过细读《论语》,仅阅几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我们真的应该多看一看这些古文,让其他人对你刮目相看!这也是对现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的一个练习。

论语,它就像一盏引导我们向前的明灯,教会我们做人,论语就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从小就背的朗朗上口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时只是背诵,现在再来看,这一小段话蕴含着许多道理。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就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

上学时,每天都会接受新的知识。不会复习的我每次都在考试中失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除了学会温习之前的知识,还要知道怎么学。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现在学习知识,都是自满的,自认为良好,事实上,并没有学到许多知识。学知识要做到虚心求教,在学习上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全方位汲取营养。

生活中,在不同地方当不同的角色,就要做一些应当做的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父母面前就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还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先知道孝敬父母,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文化学习在第二位。

讲到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他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一本浓缩了我国几千年文明的书籍;一本教我做人的书籍;更是一本带给我快乐的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我还在牙牙学语时,父母便开始叫我读《论语》。那时的我不知所云,只是随着父母的尾音读出几个不标准的音,引得爸爸妈妈开怀大笑。随着我慢慢长大,我对《论语》的理解也渐渐增多,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心得和收获。有一段时间,我在学习上遇到了瓶颈,我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可学习成绩却不进则退。我闷闷不乐,百思不得其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还要喜欢学习,以学习为乐,如果不以学习为乐,从而以学习为苦,就会出现看似在认真学习,其实思想开小差的情况,我慢慢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取得不错的效果。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论语》一直给我启迪。当我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获得打开疑惑之门的钥匙时,我会想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当我面对别人的过失而愤愤不平时,我会想到:“躬自后而薄责于人。”当我取得好成绩而自满时,我会想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我好心办坏事时,我会想到:“德不孤,必有邻。”当我犯错误而想要耍小性子时,我会想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在生活中,《论语》一直给我讲道理;在学习上,《论语》一直使我走向成功。今天,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理想和报负,如今,唯一不变的是对理想目标奋斗的执着。

现在,一切都变了,但唯一不变的是你,一个带给我快乐的朋友!《论语》,谢谢你!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来认识他。

这学期读了《论语》,我发现,孔子给弟子教学时,常常会在很自然的气氛下,诱导学生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孔子从不以圣人、仁者自居,却能好学不厌,诲人不倦,安贫乐道,尽量做好自己本分内的事情,并且能随时勉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修养境界。

眼看时局纷乱,孔子有心出仕济助世人,但他却绝不肯违背道义和原则,绝不委屈求官。虽然屡屡受到只求洁身自好的隐者嘲讽,他毅然不消极,仍抱持积极进取的精神态度,努力推行正道。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态度谦恭而温和,言行平实而得宜,待人亲切而有情,对物也取之有节。也正是孔子的这些优秀品质,使他深得弟子们的推崇和敬仰。从中让我看出来孔子的梗概,让我获得很大启示,也丰富修养了我的身心。

孔子让我懂得,在日常做学问的时候,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要有踏实的求学精神,要有善于向一切人学习的谦虚品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让我懂得要有勤奋学习的精神,学习上要经常温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思考和学习同样重要,让我懂得做学问要有求实的品格,要善于反思和总结,更应该有谦虚的态度,并且要讲究方法和技巧,这对我的高中学习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读了《论语》这本经典著作,让我对孔子有了更多的崇敬,我深深地感到,孔子和《论语》,不仅对封建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的智慧和思想对我们中学生,乃至对我们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和指导力。

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搜索更多关于孔子的知识,我会努力学习孔子的优秀品质,我会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学识。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这本书里讲了许多人生道理,每个道理都有一个故事、一幅插图,图文并茂,令人更加能明易懂。带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为了帮助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暑假,我没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学习,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

书中还说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就是说学习要勤奋,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著名的公式:勤奋努力+方法+讲究=。也是说明勤奋是学习的首要因素,勤奋是精神,更是方法,要勤学、勤记、勤思。子曰:“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要要勤奋学习。说得多好啊,我也要以这句话为我的座右铭,陪伴我今后的学习之路。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我也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

不知道哪天开始,班级里同学们开始满口的之乎者也,一会儿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会儿有一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得我一头雾水。好不易知道了这都是同学们从《论语》中引用来的`,我怀着满腹的好奇找来了这本书,薄的一本,寥寥几千字。可就是本书,去让我从中获益良多,受益匪浅。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他这样一个学识渊博的大文学家、大教育家眼中,每个人也都有他们自身的长处。孔子尚且如此,那更何况我们呢?从这里让我明白了,与人交往相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更应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些那些好的,摒弃那些不好的。

在学习方面,《论语》这本书里我更是看到一句句好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告诉我们学习要多思考,要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要时常回顾自己所学过的,要温故知新。

《论语》就像一位谆谆善诱的长者,耐心而仔细的教着我们,怎样和朋友相处,怎样做人,如何尽孝,如何学习。每每翻阅都有新的收获,我想这本书会一直陪伴我,人生的道路上它势必会为我的扬帆起航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论语先进篇读后感心得体会

作为一部中国古代经典的书籍,《论语》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尊重和研究。其中的“先进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篇章,它涵盖了许多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道理。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许多之前从未感受过的东西,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先进篇”所强调的敬畏之心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关于敬畏之心的记载,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颜回对孔子的感恩之心:“子之恩,陈与?曰:“求之不得,寝而思之,得而不喜,动而觉之,是以有闻。”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先辈、师长,感恩于他们的灵魂和精神上的点拨,更要用这种敬畏之心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遇事果断地去解决问题。敬畏之心是一个人做人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键。

其次,学习在《先进篇》中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篇文章在很多时候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如书中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所渴望的读者的状态。这种状态大概就是在学习中时刻保持思考,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与世界对话,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通过阅读《先进篇》,我意识到学习是一种生命力,不断的学习才能保持一个人的灵魂的年轻。

在《先进篇》中,许多篇章涉及到做人和处世的坚持和原则。其中有一句话是我非常赞同的,那就是“态度决定一切”。人的为人处事总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时候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而态度则可以决定很多事情的结果。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平时对待工作抱有消极的态度,那么他很可能做出的成果也不会太好。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待事情的积极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态度,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更好的发挥。这句话让我体会到做人和处世的道理,它可以引领我们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让我们的生活不再盲目。

在读完《先进篇》后,我还意识到了用心的力量。书中不断地强调“用心”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中都非常重要。无论是从哪方面来看,用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用心并不是一个人的天份,它是一种习惯,一种良好的思维状态。无论你的天赋如何,如果没有这种“用心”的抱负,你的成就会受到很多限制。如今的社会充满了竞争,我们只有懂得用心,才能在无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阅读《先进篇》是对我人生的一次启发和豁然开朗。学会敬畏,学习有思想,坚持人生的原则和用心的状态,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希望我们能够时刻以《先进篇》为指南,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论语心得体会读后感

我读了孔子的《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名言后,有了新的感受。我认为,它的意思是:任何人都要向别人学习,而且要不断地向别人学习。

许多人能成为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的专业各有所长,懂得的道理也比我多。韩愈《师说》中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的人语文比我强,我便应向他学习语文。有的人体育比我棒,我便向他学习体育。即使是年龄比我小的人,也有值得我学习的长处。比如说我的表弟,虽然数学比不上我,但他的围棋经过了两年的专业训练后,下得很好,小小年纪已是“三级”小棋手!这个寒假,我便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虚心向他学习围棋。他之所以围棋下得好,是因为他对围棋下的苦功多,也应了那句“术业有专攻”。

而我们要向年长的学习是因为,年长的人经过了许多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历经了岁月的洗礼,懂得许多我们不知道的道理,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前段时间我做奥数做烦了,甚至不想再做了。但当我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了张广厚小学时候数学很差,连中学都差点进不了,但他没有看气馁,专攻数学,竟成为世界闻名的大数学家。他的恒心、毅力不正是值得我学的吗?我便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将奥数学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一定要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虚心学习知识;虚心学习做人的道理。

年《论语》读后感心得体会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既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像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帮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读《论语》,让我领略到的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一、用正常的心态来对待生活。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是《论语心得》的精华之一。

首先,要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二、修身养性的意义。

论语中,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

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

三、积极的态度,乐观生活。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被大家称为圣人的孔子及其《论语》,对大家来说很神圣,甚至高不可及,我们得仰望它。其实,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也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是《论语心得》带给我们的启迪。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曾被誉为治国之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解读诠释了《论语》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种智慧、心态,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就是开启我们教书育人的快乐之门的那把金钥匙。

论语乡党篇读后感心得体会

引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被誉为成语和格言的源头,被世人传颂不已。其中的“乡党篇”是孔子在论述如何治理国家的方法时,提到的一个重要原则,这篇文章从中获得的启示是无法磨灭的。

正文:

第一段:乡党篇让我了解到“社会兼容性”的重要性。

“乡党篇”中孔子提到“党同而敌国异”、“党异而异国同”,这似乎是商讨治理国家的方法,但仔细想想,这其中包含了社会兼容性的重要性。相信每个人都有家乡,都有属于自己的乡亲,如果这些人之间存在过多的矛盾与互不相容,那么即使他们不同居,他们还是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彼此。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建立一个和平、和谐的社会,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建立社会兼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段:乡党篇教给我回归传统的意义。

“乡党篇”中提到了尊师重道,“有子曰:少成若未,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是关于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价值观,孔子在这里告诫我们要明白自己是谁,要遵循自己内心的追求,并以此作为优秀人性和道德的基础。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但是在这个轻薄的时代,我们往往把传统文化看做是陈腐过时的东西,反而去追求前所未有的东西,忽视了回归传统的意义和重要性。

第三段:乡党篇教给我学会宽容与谦逊。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一句话意味深长,很好地表达了“乡党篇”的一个主旨——学会宽容与谦逊。一个人想要在社交场合中取得成功,如果仅仅是依靠口才和外在美貌,那么往往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相反,如果能够真正地学会宽容与谦逊,那么就能够在与别人互动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价值与人格魅力。

第四段:乡党篇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乡党篇》中,孔子提到了做人的准则:“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是孔子对做人的基本要求,让人感觉到很古老很有道理。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对于我们来说,确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才能够像孔子一样不惧忙碌,否则很可能会在追求瞬间的荣耀中迷失自我,而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第五段:结尾。

总的来说,《乡党篇》教给我们的东西非常多,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哲学思考。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认识了孔子的思想,更让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了解到人的存在价值和自身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对生活和带给我们平静、宽容和生命的智慧,这颗“滋养之水”将流传千古。

年《论语》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论语》一书中收录了刘再复与有13年美国教学经验的女儿刘剑梅关于教育问题的深入对谈,刘再复关于教育问题的30余篇文章、访谈和对话,以及他缅怀自己的老师彭柏山、郑朝宗、蔡厚示、陈嘉庚等人的文章。作者从跨文化的视野、以哲人的心路历程讨论了教育的本质、内涵、教育的境界、儿童的成长等问题。刘再复认为,当今的教育偏重于工具理性的培养,忽视了价值理性的培养。刘再复认为,工具理性固然重要,但价值理性应是第一位的,当代教育应该把重心拉回对价值理性的关注上。

作为一名教师,阅读《教育论语》时,我会不断的停下来,回味着刚才作者的讲述,静静的思考与体味作者的心路历程,也会让自己走入书中,思考自己对那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很多人羡慕美国的教育,认为美国教育民主培养学生的个性;实用,与现代科技高度结合等等。但是作者在书中《科罗拉多惨案》一节中谈到,“惨案发生中学。美国的教育结构再一次暴露出它的巨大缺陷。被实用主义所统治的美国学校(不仅是高中),只知专业化,不知其余,即只知培育生存技能,不知提高生命质量,忘了教育的目标是造就人,是培养优秀人性。课堂里,只有智育、体育二而没有德育。德育既已瓦解,德行怎能不沦丧?这一点,美国实在需要向中国学习。中国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内涵需要改革,但“德、智、体”三位一体的结构式很好的。中国的教育结构有三维,美国的结构只有二维。差一维就会出大错、大悲剧。美国是自由的,但自由的伙伴是责任与品行,如果忘了这一道理,把自由变成自由的滥用,总有一天要毁掉自由并自食毁灭性的的恶果。”

由此可见,我们平时谈到德育教育是多么的重要!美国教育的悲剧就是缺少德育或者是作者说的人性教育。我们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德育的教育。不能只重知识,轻视德育。我们需要改进德育的工作方式、教育方式,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和手段。通过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习惯的发展和养成,从而带动智育的发展。如何搞好德育教育,是我们每一名教师要认真思考的。

《教育论语》拓宽了我的教育视野,是一本促人思考,让人反省的优秀读物,让我们带着思考面对学生,面对教育。

论语译注读后感心得体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教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齐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日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我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样敢当!我只可是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能够这样说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经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文档为doc格式。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心得体会

作为一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典著作,《论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孔子和他的门徒之间的言行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在我读完《论语》之后,我的心情感悟复杂,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与体会。

第一段:结构简洁,言简意赅。

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化著作,《论语》的语言简洁,每一个行文都是言简意赅,让读者在没有过多思考的情况下很容易理解。它富含重要的道德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每一个章节都有自己的主题,不仅是独立的,还彼此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第二段:孔子的思想观念为后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它传承着孔子的思想观念,阐述了孔子对待人生、世界、政治的态度与看法。孔子对于人性的解释极为深刻,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人只有在外在冲突的环境中才会变得越来越险恶。他教导人们要保持真诚、正直和尊重他人。在《论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所取得的成就,也了解了孔子所创造的伟大影响。

第三段: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象。

孔子所在的时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那时的政治、文化总体上处于剧烈的变革中。《论语》的产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的,因此,它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象。在诸多的篇章中,孔子和他的门徒也深入探讨了当时百姓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让人们对其当时的情境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第四段:体现着民族的精神传统。

作为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也体现了中国的精神传统。中国的文化精神是包容、文明、和谐的。传统中的尊重师长、追求知识、慎思明辨的思想等等,都是《论语》所强调的文化核心。正是这一文化精神的传承让这部经典著作承载了中国民族的精神传统,并成为了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

第五段:让我们走近经典,感受人生。

在《论语》中,孔子的话语和行为都进一步激发了我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我开始认识到学会尊重他人是一种优秀品质,也开始认识到保持自己优秀品质的重要性,纵使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即使身处逆境,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为了更高更远的目标而奋斗。

总而言之,读《论语》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领略到其中饱含的人生哲理,也更加致力地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魅力。这部经典著作不仅让我们走近历史与传统,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的精神世界。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心得体会

近年来,“论语述而篇”成为了广大读者研究儒家文化和思想的重要参照物。这是因为“论语述而篇”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实践方式,对于当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本人深受其所感,产生了许多思考和感悟,下面笔者就针对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第一,重视教育和培养。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育的核心观念——以德育人。孔子认为,教育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技术和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成长为优秀的人才。作为现代人,我们仍需要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加强对教育和培养的重视,认识到优秀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不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长幼和尊卑的原则、朋友之间的交往方式等等。孔子的思想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努力树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融洽的社会氛围中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建设和发展中去。

第三,倡导勤劳和诚实。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强调勤劳和诚实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工作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巧,只有通过诚实和正直才能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欣赏。这些思想也同样适用于当代社会。我们应该认识到勤劳和诚实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努力工作和诚实守信,才能获得成功和尊重。

第四,提倡理智和克制。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提倡理智和克制。他认为,人们需要具备自制和克制的能力,才能避免陷入极端和反复无常的局面。这些思想也可以运用于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努力掌握理性思维和克制能力,避免因情感、冲动或别的因素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五,关注人类价值和和谐社会。最后,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关注人类价值和和谐社会的维护。他强调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帮助人们理解什么是正义、公正和善良。这些价值观和道德准则适用于每个人,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代社会也需要积极倡导人类价值和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化社会信仰,建立更健康、更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制度。

总之,从“论语述而篇”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悠久的儒家文化和思想,体现出孔子的智慧和功德。在当代社会,我们对这些思想进行认真学习和反思,努力把其中的宝贵思想和价值观引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为构建更美好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心得体会范文论语读后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3.

《红楼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在本校教师阅览室有幸拜读了《论语中的大智慧》这本书,觉得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的社会里,仍然那么实用,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一种纯粹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对当今时代的人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在为人、为政等诸多方面如何实现心灵所向往的那种理想追求。读论语让人感觉视野开阔、豁达开朗、风清气正,充满智慧。

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说:国君以道德教化治理正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其实,德治正是中国儒家文化所极力倡导的治国理念。《论语为政》在第一章就提出为政以德的思想,堪称儒家德治的总纲。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孔子也曾多次谈到执政者的品德的重要性。

又如:子曰:政者,正也。子辛以正,熟敢不正?(《论语颜渊》)战国的儒家孟子把德治推到了极致仁改。孟子周游列国力劝管理者施行仁政,还说如果能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改,那么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把仁政作为执政的基本理念,治理天下就会成为一件非常简单而轻松的事情。这是孟子所想象出的天下大治的理想状态。

在治国上,儒家特别强调道德的作用,但也绝不排斥法治的作用。除了为政以德,孔子还认为从事政治要宽猛相济。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转昭公二十年》)。

孔子只是倾向于以德治为主,而以法治为辅罢了。由此可见,德治和法治这两种治国方略,就好像人和两只脚,哪一只都不可偏废。

德既是一种坦诚的态度,也是一种宽容的胸怀。宽容,使人拥有博大的心理空间。治国如此,做人也罢。

论语读后感

《论语》有很多切实可行的东西,比如教人如何交友。

人的一生中,很多时候是因缘而聚,缘尽即散。

聚聚散散,身不由己。

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是很可惜的事实。

人生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生辰八字,无法选择种族、国家、文化传统,无法选择成长的经验。

如果连朋友也无法选择,那么这一生剩下能选择的实在很有限了。

人的价值在于以某种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就越强。

人生有许多无奈,但所有的无奈都比不上与和谐生存相去甚远。

交朋友要化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且不要对朋友存有太多的幻想,不要渴望一定要结识到高度合乎理想、心曲完全相通的朋友。

朋友少一些不要紧,寻觅不到完美无缺的朋友也不要紧,要紧的是相知投契、和谐相处。

读《论语》后,不免扪心自问,人的一生的目标是什么?我想,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

交代什么呢?那就是我一旦觉悟自己是一个人,可以作出有限的选择之后,我就要去辨明我的选择应该往哪里发展。

自我选择来自于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必须考虑人类共同的追求途径——真、善、美,以及个人特别的途径——志向与兴趣。

我觉得,应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努力在人的一生里既满足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又能够接近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

具体说来,就是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充分实现,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存在,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复杂,更混乱。

故此,人只要活着,就有一个内在的使命,这使得他在世间任何地方都不会觉得很委屈、很贫困、很失意。

其实,外在的世界所借以判断的名利权位,种种所谓得意或失意的价值判断,对于内在自我的实现都没有必然性。

人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社会意义上的,这差不多是命定的、必然的、难以选择的。

人生在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世界——内心世界。

所谓向善,当然不是抽象的虚无的,而要放在人与人的具体社会关系中来衡量。

所以,儒家思想还是入世的,关怀人世的,是以人作为中心来思考的。

读《论语》,批判地领悟儒教思想,也会产生一种使命感,自觉有一种责任,努力想要使自己的存在而惠及身边的人。

论语读后感_读后感

说了这么多,不举例子就全是空谈。所以下面我就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我读论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论语》中记载孔子评诗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如果要问我,读了《论语》,如何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读到了什么呢?我觉得,我读到的`是:如何做人。如再加几个以说得详细些,那就是:中庸之道。

《论语》读后感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生于这个时代的孔子而立之年创办私学,周游列国热心救世,言行为后世留下典范。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得文景之治,宋初宰相赵普得之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一生钟情于政治,投身于政治,天命之年居鲁国中都宰,路无拾遗,都邑大治,孔子所传之道皆经世致用。

论语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纵观《论语》二十篇,君子的内涵无外乎“仁、义、礼、智、信”,而唯独把求学放在首位,可见学习地位之重。《论语·阳货》有云:“性本相近,习相远也。”太初有道,万物始于混沌,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两小儿辩日孔子尚不能决也,可见修身之道,贵在勤学!修身之道,仅于求学乎?“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的王道既非韩非的以法治国,也非庄周的无为而治,正如孔子之仁,以德教化,以仁立国,天下归心!在孔子眼中,重学归仁只是君子修身的基本要求。“颜渊问仁,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可见身为君子,还需谨慎言行,重行礼教,不能误入歧途而失君子之道。“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还需有不为外界所惑的坚定内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心中君子的境界,不仅要重学归仁,克己复礼,有道而正,更重要的是保持这种高尚的品格。君子之道,广施仁义也,若十里之众欣欣向荣,必以礼乐而教化之,仁者居正,则君子之道正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莫非勤学以礼,固守正道只为寄情于山水乎?答案恰恰相反,作为一个治理国家的君子,天下祥和安宁,百姓安居乐业,何不流连山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这也是孔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所提修身之道皆为明德于民,以身作则,教化四方。季康曾问政于孔,“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治理政事,如若主张杀戮,施以暴政,必然加速其灭亡,若能主张仁政,以德治国,则“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如欲天下大治,海晏河清,君子仅以仁治民,以德治国恐为时尚早。“何为则民服,举直错诸枉,则民服。”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之道还应命令法纪,加强四方治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治国应当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造福苍生,得万民之心,则天下可大治矣。“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君子从修身之始敏而好学,克己复礼,至执政之时以仁治民,以德治国,最终皆为天下苍生!若君子顺天而行,广施仁政,以德教之,明德于民,则孔子心中的太平盛世指日可待,“正如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孔子所处的时代,烽火四起,诸侯割据,孔子选择政治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更是一种必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出则入仕为官,入则著书立学”,孔子生平,莫过于此。所谓时势造英雄,自孔子起,中华民族有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相比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追寻真理并以身殉道,柏拉图著书立学并提出理想国主张,虽处于不同文化不同环境,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细品《论语》,部分观点难免有所瑕疵,如《为学·第二》记载,“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殊不知,万事万物皆在变化,真理总是经过不断地否定发展并完善。

两千多年的时间若白驹过隙,中原数易其主历朝更替,变化的是不同时代解读孔子角度的差异,不变的是孔子的思想在历史长河烙下深深的烙印。

《论语》读后感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论语》读后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的第二章——《为政》。它的大意是:“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使人迷惘,只思考却不去学习道理就容易误入歧途。”

这句话看似普通,但其实相当的贴切。就像我们学习《论语》,若只是通读字面的字句词意,却不去深思其中隐藏的深意,便往往会闹出笑话。

先就“学而不思则罔”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论语》中的一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其中“无友不如己者”,光看字面上的意思:“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仔细一想,要是人人都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学问一般的不理学问低的,学问高的又不管学问一般的,这样一来大家不就都没有朋友了吗?这明显就是错的。

所以我们需要去仔细认真的思考,查证,这就是所谓的学而思了。在古代,同门的师兄弟之间称作“朋”,有共同志向的才叫做“友”,再想想孔夫子说过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一下就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了——不再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而是“不和志向不同的人交朋友”。

你看,这就是“学而不思”和“学而思”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孔夫子会说“学而不思则罔”的原因了。

说完了前半句,再来说说下半句“思而不学则殆”,同样用《论语》举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同是出自《论语·为政》,其中的“輗”和“軏”都是古代马车牛车上的类似于承轴的重要部件,没有它车怎么也跑不起来。

现在,我们来看“思而不学”的后果。就这句话来说,如果不知道“輗”,“軏”的意思,那么便不能理解整句话的含义。要是哪天被朋友问起,为了不丢面子只好瞎蒙,万一被识破了,那真是无地自容了。

这为了不丢面子而不懂装懂,胡乱猜测不就像是误入歧途一般吗?这正是“思而不学”的后果。

无论是“学而不思则罔”还是“思而不学则殆”,终究都是没有学通透,学彻底。这“学”和“思”,就像孔子口中君子的“文”和“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见《论语》的以小见大,前后贯通,亦可见孔夫子那超凡的处事理念和人生智慧。

《论语》读后感

自从清朝末年,资本主义列强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开始从“天下”走向“世界”。“天下”和“世界”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天下”是古中国的观念,它不是以谁为中心的视角,而是包融一体;“世界”是西方的哲学,是有大小有边际的,它强调不同的立场,有明确的划分。就像“世界观”一词,不同人有分别的有立场的观念。无论政治、经济、文化,中国开始走向西方。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西方文化在中国蔓延,“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敞开胸怀迎接新思想,摒弃、批判甚至打倒旧思想。思想领域的变革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历经重重磨难,中国人终于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

从建国到现在,六十年过去了。近年来,“国学热”渐渐兴起,曾经抛下的经典,今朝又重拾起。人们开始重新解读祖先的遗产,圣哲的智慧,一批国学大师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线。南怀瑾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20世纪的后半叶,南怀瑾老师去了台湾。随着局势的变动,南老师的著作得以在大陆出版,并且近几年广为流传,备受推崇。我也有幸在老师的推荐下,细品南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南师的著作往往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旁征博引,融会通达,又多新奇解、智慧语,我曾号称“只读作者已过世至少三十年的书”,这回,也不得不破例了。

读南怀瑾老师的书,我不断地反思——不是反思文化,而是反思自己。毕竟,空谈世道人心今不如古,抑或文化零乱芜杂失其本心都毫无意义;文化通过人来体现、藉由人来传承、依靠人来发展。“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语我们已经见怪不怪,那么行动呢?该怎么做呢?五千年的古籍卷帙浩繁,“书到今生读已迟”;琴棋、书画、礼乐,民俗、神话、宗教,门类繁多;真应了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更何况,从小受的教育并没有让我们这代的很多人有足够深厚的积累。南怀瑾老师说,他的积累都是十三岁以前背的;他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活动,广受好评。当然,不必感慨生不逢时,无论生在何世,都应有正确的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为之。做到什么程度往往并不全凭人力,客观条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论语别裁》给我的启示是很难言明的,正如古人讲做学问,是“知、信、行”;从文化的角度讲,在杏坛诗社听的讲座“中国艺术简史”让我发现了中国,而南怀瑾老师的书让我真正触摸到了古中国的思想与智慧。我曾着迷于西方哲学体系的庞大和严谨,但思与辩总将我领向一个又一个纠缠着的世界;理论的创立与推翻,见证着人们探索的脚步。西方人是一步一步地探索,中国人的方式却不一样,他一跳就飞上了云端!西方人沿着“世界”的概念外拓出庞大的体系,中国人向“天下”里探出无尽的内涵。两个角度,两种道路,本无所谓对错高下;固执地打倒“孔家店”,或一昧地抑己扬他,都没有道理。

南怀瑾老师曾讲过一个故事,台湾一些大学生要搞“中国文学的再革命”。南老师讲,“文学革命,我没有资格讲,你们也没有资格讲。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体、作诗、填词,都能露一手,然后发现这种文学有毛病,这才有资格谈革命。你们现在连‘命’都还没有,还‘革’个什么呢?你们还有文学革命的资格么?”南老师的一番话平息了台湾大专院校里的这场小风波。

只有深入了解,才有发言权。不过,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化,往往愈是了解,愈发觉它魅力无穷,倒也不必大动干戈啦。中国人做事向来不讲究横冲直撞,讲求中庸之道,求变亦可渐变,免得过犹不及。

《论语》读后感

孔子教授学生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教授给学生的。现在的教师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文”,却忽略了“行”、“忠”、“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孔子是如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授学生的文、行、忠、信的呢?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老师在非常了解学生的状况时,非常熟悉所教知识或学生所学知识时,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思考状,一个学习状。

其要义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在上课时,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要说什么。要求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教学中更应该多重视学生学的过程。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是学习方法也是教学启示。善于学习的人总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善于学习的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能力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也就能更好地位教学服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希望学生“学而不厌”,教师就要“学而不厌”。“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个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其学生也必然会继承老师的勤学善思的传统。“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基础。没有“学”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缺乏趣味、缺乏创新的。“诲人不倦”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乐教、善教。在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幸福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育教学中“诲”的方法、途径、内容,才能真正做到“诲人不倦”。

论语读后感

孔子是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人,生于春秋时期鲁国。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相传孔子弟子有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就已经非常渊博。

二十三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路、曾点、冉耕等。

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郯子博学多才,二十岁的孔子慕名拜见。《师说》有注:“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长弘。

三十五岁时,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闻习韶乐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

鲁定公九年,五十一岁的孔子仕鲁,起初做中都,一年以后又做司空。

晚年,孔子颠沛流离十四年,公元前484年,年近七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到鲁哀公的任用。

哀公十一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颜回先孔子而去。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中年七十三岁。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他服丧三年,自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读完《论语》,就像与孔子同行了一生,我深深地感到了孔老先生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因为自己太过于渺小,所以我更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不管自己会不会被重用,不管自己会不会被人笑话,只要在梦想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论语读后感

读了《论语十则》后,我有所感悟令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油然而生出对儒家文化,对孔夫子的敬佩同时更加了解了孔子个人的情况和儒家文化的精髓。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书。

《论语十则》主要涉及到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及个人修养三个方面的道理。

学习并且按时复习,这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创新也离不开复习。作为一名学生,我很有感触,常常就是因为没有认真复习而考砸。而我觉得,在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如果你对已经拥有的不珍惜,直到失去时才万分后悔,那就属于失败了。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要我们复习的;知识,事业,爱情……而如果只是单纯的学,不去思考,分析,就会产生各种迷惑,我们还要在学中多想。

孔子认为三人行,(读书笔记)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等等,这也使我明白要多挖掘学习他人的优点,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且要以赞许的眼光看待别人。比如我们班级体里的每位同学,我们许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甚至说那是缺点,就是把自己看为是中心,有什么鸡毛蒜皮的事,就从朋友身上鸡蛋里挑骨头。当然,我们要时刻保持"人不知而不愠的思想,做到宽容对待他人的不理解,并要尽量挖掘(学习)他人的优点。

曾子"日三省吾身",为求看看自己是否忠诚,守信及温习了.孔子告诉子贡:"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反映了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仁","仁"就是要爱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孔子又教导子由,什么是智慧,儒家学派认为智慧就是要理解他人,看透他人。这些解释起来并不困难的,但在注重"利益,回报"的现今,又有多少个人能做到仁礼待人,民贵君轻?论语十则》讲的肯定能使我们有所收获,《论语十则》让我感到了几千年前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夫子仁的思想,爱的呼唤。《学而》是《论语》第一篇,原文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于这段话的感悟,始自于中学时代;而时隔多年,再一次读到这段话时,又是另一番滋味。

当学到的知识增多,读完的书慢慢堆满自己的箱子时,却发现其实这么多年来,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是很多,读过很多的书,见过很多的人,但是读完的书就如同见过一次面的陌生朋友而忘记得一干二净,所以,为了让自已快乐,以后一定要“学而时习之”。

人生,就是在不断地学习经常地温习中慢慢成长,而在这不断中我们也不断地走向成熟。也许,过了那么些日子,你已功成名就;也许,过了一些时日,你也依然穷困潦倒……但是,不管你活得多好,抑或你过得再差,总会有一些人认识你,也会有很多人不认识你,不了解你,我们,都仅仅只是平凡人生中最平凡的一员,又何必去再乎这些事呢?在自已的角落中当一个开心的人吧!

《论语》的深澳,有很多东西,并不是我所能完全体会的,但我想,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地学习,让《论语》的思想,深入我的内心深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