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习心得感想范文(12篇)

时间:2024-02-04 20:55:16 作者:ZS文王

在写学习心得时,我们可以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并进行反思。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学习心得,了解别人的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1.手脑结合,速见成效:要勤于动手,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兴趣+天赋+地图+记忆+总结=成功。

2.研究生活地理,激发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五点要求:紧扣教材,总结方法;文理交融,学法兼用;联系生活,轻松学习;图文结合,易学好记;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4.用联系的方法:纵向联系法,即沿一定的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法即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地理事物的广延性;多项联系法即对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

5.明确目标,讲究策略:有盲点不要绕开,有难点不要走开,是重点一定要层层剥开,让知识变得清晰明了,不在鞋子里留沙子。

6.熟读教材,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学习中要跳出教材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要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7.重视巩固课堂成果:下课后,不要急于放松,回顾思考学习过的内容。遗忘的过程总是先快后慢,记忆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最快。课后一定要及时安排复习,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真正地归自己所有。

8.认真听讲很关键: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授课很重要,所以上课不可以不听,即使对老师不满意也要认真听课。有选择性地做适当的笔记。

9.定期整理笔记:要定期整理笔记,进行删剔与补充。在阶段考试前将笔记拿出来看,将不扎实的知识夯实,而且要将新旧知识穿线,不要让知识结构发生断层。

10.巧用计划出高效:学习计划是高效利用时间的保障。学习计划应该具有短期适用性。目标是长期的,计划却是短期的。学习计划要灵活机动,要能够与当时的学习状况相协调,规定的太死会使学习计划缺乏实际操作性。

11.坚持,直至成为自然:把学习变成兴趣和习惯的窍门之一就是把学习当成“洗手”和“刷牙”。坚持一天、一月、半年,坚持中形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功到自然成。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规律原理都可以在诠释区域事物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并能反映出学生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状况。同时区域地理也是难点,知识点繁、杂,只要是地球上的区域都有覆盖。再加上课堂时间紧张,补充的课外知识有限,所以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区域地理学习到位。考试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特点之一——区域性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是我们要抓住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1.“在哪里”,即是准确的区域定位,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也是很多学生学习的难点。培养读图、识图能力的措施:

(1)掌握绝对定位:根据经纬度分布规律来确定该区域的大致范围;或根据地理坐标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占据的空间。

(2)掌握轮廓特征:包括国家、大洲、省区轮廓、河流、湖泊形状轮廓和铁路的走向等。(3)掌握海陆位置:了解海陆位置,更好地定位。

(4)抓住特殊地理事物或区域典型特征来定位。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典型特征是区域判断的重要线索,在学习中应特别的重视。

2.“有什么”,即通过地图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其他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有人说,学习区域地理特征时,可以把区域当做一个大箩筐,然后分成两格,一格装自然地理特征,另一格装人文地理特征。(1)自然地理: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范围(主要的地理界线)、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河流、湖泊)、生物(植被、动物)、自然资源等。

(2)人文地理:人口、民族、宗教、历史文化、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等)、工业生产(区位条件、工业类型、工业基地、工业部门)、交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3.“为什么”,即理解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难点所在。掌握了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只解决了“有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是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原因,即解决地理特征“为什么”的问题,如资源与工业生产;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气候、地形、河流、工农业与人口、城市的分布等,它们之间多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影响。

“为什么”也是学习区域地理中较难的一关。所谓“地理”,除了有“地”(地理位置——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还有其“理”(形成原因——为什么)。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其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经济、人文地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故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应该把这一思想贯穿全过程,如学习中亚地区时应将“干旱”这一特征贯穿其自然、工农业。

4.“怎么办”,即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要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生产、生活中的地理”。了解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后,最终目的是探究该区域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怎样的开发利用既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而走向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该地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环境保护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即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例如中亚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导致土地盐碱化和湖泊萎缩,生态环境恶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适当放牧,退耕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5.针对多数同学反映的知识点太多,记了就忘,上课提到的地理事物,一时半会找不到等问题,建议: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地图,做到脑中有图,脑中有网。这样不仅可以将纸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而且可以恒久记忆。

6.学习单独的地理区域时,可以按照记忆把该区域的大体轮廓画下来,然后在地图上标注应重点掌握的地理事物和经纬度。世界地理学完后,也可以把各个单独的地理区域综合在一起,画一张完整的地图来帮助复习巩固。在自己画图的过程中,势必要高清该区域的轮廓、位置和重要的地理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已达到掌握区域特征的目的。

1.善用地图,事半功倍: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善于读图、用图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把地理事物落实到图上,形成空间观念,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图文结合,高效学习: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3.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力。

4.学会读图,注意顺序:(1)读图的主题,即图名;

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图文转换等。

5.运用政区图记国家、省区、市县等的空间分布及相对位置。读政区图,要注意观察国家、省(区)的轮廓特征、境内山川河流等地理事物,并在此基础上多次重复阅读,逐渐地在头脑中形成国家或地区的政区图。6.运用示意图及有关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来学好地理这门课。在复习中要记忆的概念、原理、规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还较为相似,这就给记忆带来了麻烦。若能借助示意图,寓文于图就能在一张十分简单的示意图中,把有关概念、原理的本质反映的淋漓尽致,印象深刻。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伸出右手,大拇指向上,四指弯曲。我们将大拇指看作地轴,从大拇指上方观看,四指弯曲方向即可表示从北极上空俯视的地球自转方向。同理,可用左手四指弯曲方向表示从南极上空俯视的地球自转方向。

伸开右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水平运动物体的初始方向,那么大拇指伸展所指方向即可表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同样,用左手可以表示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我们还可以运用左右手同时演示南北半球向高纬水平运动的物体向东偏,向低纬水平运动的物体向西偏;向东水平运动的物体向低纬偏,向西水平运动的物体向高纬偏。

反过来,我们还可以由风向判定其附近的高低气压的相对方位。其方法是:掌心向上伸展四指,四指指向风吹去的方向;然后伸展大拇指,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即为高压所在方位。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确定高空的风压关系时,让四指与大拇指垂直;确定近地面的风压关系时,让四指与大拇指成角小于45°即可。例如确定北半球高空东风附近的高低压方位,让四指指向西,那么大拇指所指的北方即为高压所在的方位。

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反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反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

因为中低纬大洋环流方向,北半球呈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流动;所以,我们可以像记两半球反气旋那样用左右手记住它们的环流方向。对于北半球中高纬环流,我们可以像记北半球气旋那样用右手记住它们的环流方向。对于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可以用右手来记:大拇指向下表示降水多的雨季,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此时大洋环流方向呈顺时针;大拇指向上表示蒸发强烈的旱季,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此时大洋环流方向呈逆时针。

握紧拳头,手背向上,四指末端关节处的凸凹可以帮助我们熟记一年中的大小月份。其方法是:从左向右数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然后再从左向右数8月、9月、10月、11月、12月。这样正好凸起的关节对应的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等7个大月份,相邻两个凸起的关节中间凹处对应的是2月、4月、6月、9月、11月等5个小月份。这样就简便地记住了一年中的大小月份了。

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记住地球上的高低气压带的分布规律。方法是:从四指末端关节的左右两端开始,向中间依次记为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这样凸起的关节可以表示高压带,相邻两个凸起的关节间的凹处可以表示低压带。这样就很容易记住了高低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左右手演示日月食的形成过程和地球上极昼、极夜的产生及其范围的大小变化等等。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左右手,便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各位愉快!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一、预习:在预览教材的总体内容后再细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__即找重点、难点__分别标出并记下来。

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二、听课: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老师传授的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真理;是老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精华。提高课堂效率是尤为重要:

1、做好课前准备:精神上的准备十分重要。保持课内精力旺盛,头脑清醒,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

2、集中注意力:思想开小差会分心,要专心听讲,排除干扰。

3、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会取得的学习效果好。

4、充分理解、掌握方法。

5、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有的同学在听课,往往忽视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同时还要注意老师反复强调的部分。

6、做好课堂笔记:是强化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笔记,一份永恒的笔录,可以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俗语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必须记笔记。同时做笔记充分调动耳、眼、手、心等协同工作可帮助学习。

总之,是个积累的过程,你了解的越多,学习就越好,所以多记忆,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祝学习成功!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现今我们所面临的社会是一个知识更新极快、知识急剧扩增的时代,学生学习无法再依赖于死记硬背而是要多重联系,地理学习也同样,必须在联系中掌握知识,才能学得扎实又灵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领域,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综合联系,灵活运用,才能使思路畅通,举一反三。在头脑中要通过知识联系,建立思维线索,使掌握的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能融会贯通,引伸迁移,能从多方面思考,超越空间与时间的跨度寻觅显现问题中潜隐的关系。加强知识联系,用联系的方法来学习,来掌握地理知识,学会地理技能。

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联系。

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如地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

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如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按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有由浅入深或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如工业的发展,从手工业——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等,这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纵向联系中,在每一阶段或层次上又存在着多向或横向联系。

按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如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体的空间分布反映了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的纵向联系,如学习工业分布中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带,城市群等,容易混淆,可在图中抓住几个中心城市,沿铁路、或河流、或海岸线都可作纵向联系,使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沿一定思维线索发展,便于理解其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也加强了记忆。

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看,是指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广延性。

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就存在着这种横向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由日光、空气、水、矿物、生物、土壤、岩石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从而使它们紧密联系起来,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人代地理知识中,类似的影响与制约的内容也很多,而以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最为典型,气候影响人类活动,使农业、工业、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等受制于气候;人类活动则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地面状况,来影响或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象植树造林、修水库等就是通过人类活动来改善气候的重要途径;相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则会使气候恶化,进而影响环境,使人类越来越难以在环境中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所以,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而造就更有利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环境。

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可从多方面横向联系。如水能的丰歉程度是由落差和水量共同决定的,我国水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与我国地势、降水特点紧密相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导致水能在空间分布上西南最多,华北最少。通过空间分布上的横向联系,可帮助我们全面思考问题,广泛地联系各项地理事物,并按一定思维线索使知识形成网络。

各地理事物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横向联系。区域差异可以对比,地理要素间也可进行对比,运用比较法是学好地理的一项重要方法。如冷锋和暖锋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对比,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对比,天气与气候的对比,内、外力作用的对比,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生产特点、措施的对比,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影响的对比,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对比等等,高中地理的每一章节都蕴含着许多这样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的对比一般要列表说明要点、概括特征、总结规律,并指出被比较事物的联系。

同一时间出现的不同自然现象或生产活动,在这些现象或活动之间,反映了同一时间地理事物的横向联系。这种联系可解决一些覆盖面广、知识空间、时间跨度较大的问题。如地球在公转时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气团及气压带、风带势力的强弱、气候的变化等,可结合起来考虑,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与气候形成变化的原因。总之,要广泛考虑在固定时间内的地理现象,才能适应这种横向联系的有关问题。

从知识的多向联系看,这里既包括地理知识与学科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与学科外各方面的联系,前者称内部联系,如自然地理与人代地理,地形、气候、水代、生物、土壤、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环境等,都存在可以联系的线索;后者称外部联系,如地理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联系,特别是与政治、历史、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的联系,与社会热点等问题联系,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在高考代综试卷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多向联系的方式之一。如太阳直射23°26′n,可以从下面几点取得联系:(1)地球表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北半球夏至日;(3)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4)地球公转速度慢;(5)亚欧大陆受低气压控制,北太平洋受高气压控制等。(6)气压带移动与北半球气候变化等。

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推导,是进行多向联系的又一种方式。如因地理自转产生地方时的变化、昼夜更替等。在高中地理中一因多果的例子很多,经常主动思考有关问题,有助于使知识的多向联系更为广泛。

地理事物中多因一果的分析,也是进行多向联系的一种方式,它能帮助我们全面细微地考虑问题,加强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如降水的成因有:(1)暖湿气流前进时受地形阻挡上升冷凝而成地形雨(2)湿热气流强烈受热上升冷凝而成对流雨(3)冷暖气流相遇,暖空气沿锋面爬升冷凝而成锋面雨(4)暖湿空气沿台风中心旋转上升冷凝而成台风雨。

逆向思维即打破习惯定势,不按常规从正面去思考,而从反面来思考,这样既可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又可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如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的条件,课本讲了两点:(1)有介乎0——100℃的温度,这是液态水存在的温度条件;(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为什么会有水、大气呢?我们可逆向分析如下:

地球适当的体积、质量——吸住大气生命物质存在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水。

打破习惯定势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也如数学上定理与逆定理,定理成立,逆定理不一定成立。如含化石的岩石一定是沉积岩,但沉积岩并不一定有化石。

假想性推测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如黄赤交角扩大或缩小引起的变化——阳光直射范围、极昼、极夜范围、五带的划分范围亦随之变化等。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对于考试大纲中要求的主干知识,学生在第二轮的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再一次回归课本,这次的回归和第一轮我们的全面复习是不一样的。这次我们要求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回归。”李老师说。在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薄弱环节大体上会有一个了解,然后通过适当的训练来找到自己的难点,再结合老师的教学经验,学生就能找到自己第二轮要重点复习的目标,进行针对性训练。“一定要注意自我梳理,在老师的引导下,梳理出自己的知识盲点和难点。”李老师说,对于主干知识的训练,基本上采取专题训练的形式。这就要求学生在专题训练之前要对本次专题的相关内容有一个细心、全面的回顾和预习,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学生对于专题训练的总结是非常关键的,学生既可以明白自己知识的盲点,也可以总结自己的做题技巧和能力。

“尤其重视对考生‘核心地理能力’和‘核心地理观点’的考核。”李老师说,“核心地理能力”包括: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基本预测能力,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运用地理知识、方法、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核心地理观点”包括:人地协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地理空间观点等。“这些能力和观点的培养一直贯穿在整个高三的复习备考过程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不断地总结积累。”李老师说,按照海中的复习计划,这个月底就要结束第一轮的复习,马上转入第二轮阶段的复习。

在第二轮阶段的复习备考过程中,学生一定要争取突破自己的难点。据李老师介绍,海中非常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安排的时间是从去年进入高三开始到今年的三月,除去休假的时间,差不多有半年多。在这半年里,我们要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把所有的知识点过一遍,务必做到全面。”李老师说,“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训练过程中,不断地提醒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空间感觉和生态的理念,这些都是每年高考要考察的能力。”

勿丢基础知识不提倡过分关注难点。

“在去年的高考中,考了一道‘冰岛火山大喷发’的题,该题考的都是基础知识,而在后来的试卷分析中,很多考生在这道题上都有失分,充分反映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靠。”李老师说,很多学生在第一轮基础复习后,就不在基础知识上下功夫了,而是更多去关注难点。“我们不提倡过分关注难点,平时训练要多做基础题。”李老师说。

从每一年的高考地理试卷上可以看出,热点问题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渗透。怎样对待热点问题,李老师说:“我们从来不猜‘热点’,针对时下出现的热点问题,比如日本大地震,我们会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去分析这样的地理现象,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告诉学生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比如说以前高考考过一道关于‘城市雨涝’的题,让学生分析城市雨涝的成因,很多考生只考虑到了天气因素,却没有考虑到城市规划的影响。这种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注意培养。”

重视时政热点关注其中的海南元素。

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李文波认为,学生应该从基础知识运用、材料信息取舍、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来培养自己的地理能力。首先,重视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包括读图、绘图的能力培养,表格信息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考试技能。做到脑中有图、胸中有图。考生一定要多动手动笔,加强考试技巧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手脑并用才能使自己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其次,要强调地理信息能力运用。地理试卷中大部分题目都有图或表,要求考生能够从图表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如地理位置、自然、人文等显形或隐形的地理信息),并运用地理信息解答问题。要充分挖掘题干,在吃透题干提供的显性信息基础上,还要充分挖掘题干中所蕴含的隐性信息,保证答题的完整度。最后,要理论联系实际。考生平常要多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身边的地理;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热点问题中的海南元素。比如国际旅游岛、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昌江核电站、海南生态岛、东环铁路等内容,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高考试题只有源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充满活力。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学习地理要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学会运用原理、方法和技能来解决新问题。想要提高我们的高中地理成绩,不能光靠死记硬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首先是自然地理,自然地理于我而言几乎是整门课最难的部分,有很多计算,对于文科生来说绝对是个难点。对于自然地理,首先要熟记书上的计算方法,平时要养成多看书的习惯。不需要整天去死记硬背,只要在每天早起十分钟左右,看看书本知识。其次是做题,做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做的题量不用太多,需要培养的是做题的感觉。做题要仔细阅读题目,抓住每个信息点来解题。碰到不会做的题目一定要主动找老师同学帮忙,不懂就问,不要因为害羞就错过学习的机会。

第二个是世界地理。世界地理的关键是看地图,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重要的经纬线一定要背得出来。平时要多看地图,基本上要在脑中形成地图的大致轮廓。同学之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拿着地图册互相问问题,大家一起看地图比较有味道。此外,要善于联想,比方说看到赤道,就会联想到赤道穿过哪些国家,赤道附近的气候等,再联想到穿过赤道的国家的有什么地理特征,气候,资源,经济,综合国力,等等。看到某样事物就会树枝状般联想开去,那这样掌握的知识点就多了,面也广了。

第三是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属于最简单的部分,没有技巧可言的,关键是背诵。背诵过的内容要经常回味,可以在吃饭时或走路时或躺在床上时在心里默背;也可以在背过之后把每章的内容都列个框架,再罗列出每个重要的知识点,学习能到这种程度也是超有成就感的。

1、重视地图。

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辅助,地理的学习不能脱离图,因为很难走远,多看大、小地图,注意不同类别的图,河流、山脉等位置是需要在脑中有图存在的。

离开了图,那知识点基本也就没有依附了,因此在学习时可以多描图,比如描下干流及主要支流图,然后根据图填写发源地和入海口、沿江主要地区、流域内主要地形区等。熟练掌握地理知识,才能更迅速的提高地理成绩。

2、建立知识体系。

地理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而且知识点之间也存在联系,因此在复习的时候最好把知识点整合一下,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在方便复习的同时也能够梳理一下知识,对知识点加深理解。

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课本、参考资料上面,应该通过视频或者其他方式了解一下相关地理特点,比如洋流、气候等,把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一、高三地理复习要抓住一轮复习,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能力为主导,知识为基础”是高考永恒的话题。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一轮复习正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盘点的阶段,因此,高三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阶段的复习,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

二、高三地理复习要重视地图,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高考试题也往往以地图为切入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采点甚至出现微观、局部地区,这就要求高三同学们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因此,高三同学们平时应注重读图、填图、默图、甚至描图训练,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落实到地图上,才能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三、高三地理复习要关注时事热点、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了解某些工程发展的最新进展、将某些时事与相关地理知识联系起来等。高三同学们平时应注意经常看报,学会发现时事中隐含的地理信息,不妨可以自编一些地理时事题与同学交流、互相考查提高。

1、认真审题审图。

认真审题审图可防止答偏题,审文字题时要特别注意条件、中心词、关键的修饰语。审图时要注意看清图中所有信息,因为图中有可能就隐藏了应答出的知识点。

2、全面思考要回答的问题。

地理事物或现象无论其成因或是影响、对策都多个方面的因素起作用,认真思考答题的各个方面,分出主次,并切记一定要将最重要的知识点写在最前面,抓住关键词,是答好简答题的保障。如题中要求分析原因的,就既要考虑自然原因,又要考虑人为原因;如题中要求分析对策的,则要对症下药。如要求对条件进行评价的,则注意既要讲有利条件,也要讲不利条件。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远程研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感触很多,现总结如下:

一、重新认识了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教材是灌输的内容,而新课程最大的本质特性是加强了探究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且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是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和素材,它不是将结论直接写在教材中,而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教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让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二、专业的培训。

从理论到实践,从方法能力到具体实践策略,专家老师们的新颖教学,在提高课堂气氛,提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值得借鉴。全面到位的讲座可以说让老师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同时期间穿插学员之间的讨论、专家答疑和提交学员思考实践的结果――作业――的形式,使培训多姿多彩,远程培训加上网络互动,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

三、高中地理新教材方法的探究。

1、地图的使用。

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

2、举例的方法。

为了深化地理概念,或者为了说明地理现象,或者为了揭示地理规律,举例成为了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案例,巧妙运用例子,做到直观,形象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能够在教学中例举一些当地的或者与生活实际更贴近的例子,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科间的渗透。

尤其是联系实事,与政治、历史、化学等学科间的知识融合。

4、学生参与课堂设计。

在新教材的教与学中,尤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学应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学习能力,但不是“天马行空”的教学,教师在进行开放性课堂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应该有利师生在课堂实践中与教学内容发生深层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的培养,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

指导我们的教学,转化成自己的能力,长期坚持,才会有进一步的突破,真正成长成为合格的地理教师!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远程研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感触很多,现总结如下:

一、重新认识了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教材是灌输的内容,而新课程最大的本质特性是加强了探究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且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是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和素材,它不是将结论直接写在教材中,而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教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让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二、专业的培训。

从理论到实践,从方法能力到具体实践策略,专家老师们的新颖教学,在提高课堂气氛,提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值得借鉴。全面到位的讲座可以说让老师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同时期间穿插学员之间的讨论、专家答疑和提交学员思考实践的结果作业的形式,使培训多姿多彩,远程培训加上网络互动,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

三、高中地理新教材方法的探究。

1、地图的使用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主要工具,在地理教学中广泛而又系统地使用地图,利于开发学生形象思维,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使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

2、举例的方法。

为了深化地理概念,或者为了说明地理现象,或者为了揭示地理规律,举例成为了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案例,巧妙运用例子,做到直观,形象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能够在教学中例举一些当地的或者与生活实际更贴近的例子,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科间的渗透。

尤其是联系实事,与政治、历史、化学等学科间的知识融合。

4、学生参与课堂设计。

在新教材的教与学中,尤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学应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学习能力,但不是“天马行空”的教学,教师在进行开放性课堂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应该有利师生在课堂实践中与教学内容发生深层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的培养,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

学习学习再学习,将讲座中涉及到的内容精华部分转化成为自己内在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学会了,才能够在具体实践中真正指导我们的教学,转化成自己的能力,长期坚持,才会有进一步的突破,真正成长成为合格的地理教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课标》(实验稿)实施已经十年了,时代在发展,这个时代的学生的心理和十年前学生心理的特点大不相同,所以改动主要是使前言更有时代感贴近现实学生实际生活,所以《前言》部分文字改动还是很必要的。从这一点我们做教师的也得必须实时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时时都有魅力,时时都有创新,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永久的生命力。

2、关于地理科学是自然和人文跨两个科学的再认识。

地理课程是兼跨文理的,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的方法策略的独特性,文科的方法要用,理科的方法也要用。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针对不同的地理知识,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很必要的,一个好的方法能使学生很轻松的对地理知识掌握和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理解记忆的应用,就我们扬州的气候特点为例,学生在小学的思路就是死记硬背,但我会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的来,首先问学生扬州夏天气温高还是低,学生很容易就答出“气温高”,下雨多还是少(相对于冬天),学生很容易就答出“下雨多”,同样的方法提问冬天,很容易得到扬州“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轻松理解记住了,效果很好。

3、对地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的认识。

教科书是最基本的内容,课程内容融入开放式的问题,不一定有明确的结论,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结论看法,这也是体现开放性的。从新课标这一要求,我们作为地理教师,自己首先应有这种开放的意识,才能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这种开放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还得结合合适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而不是生搬硬套去教。

通过看视频讲座的学习,我记得一句名言“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也就是我们地理教师,必须潜心的把新课标研究透,根据新课标这个指挥棒,结合教材文理科的双重特点及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制定切实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做到把握重点,不走弯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学习计划

地理已经成为人人必选的学科,选科人数多,下面是关于高中地理。

的内容,欢迎阅读!

1.态度重视。

不要再认为地理可有可无,随便学学,高二再说,“态度决定一切”!

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最难的一块,很多高一学生上来就被打倒了,完全听不懂。自然地理学习方法侧重自然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应用,如月相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板块运动规律、大气保温作用原理、三圈环流形成原理、世界气候分布规律、季风形成原理、我国东部雨带移动规律、天气系统气流运动规律、水循环原理、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形成原理等。同学们可以发现,自然地理具有理科思维但不是计算学科,理解和应用极其重要!

3.学会阅读地图。

区域认知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是等级考重点考察对象,所以需要学会阅读地图!

4.掌握自然地理题目的做题方法。

比如自然原理规律的应用、区域地图与原理规律的结合、一些判读方法的掌握、做题综合思维的建立等。

5.暑期要做好衔接学习。

自然地理难度大,牵涉到空间思维、立体思维和抽象思维,牵涉到区域认知的建立,所以暑期一定要先进行自然地理的部分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原理规律,初步学会区域认知,为开学正式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成为地理学霸抢先行动!

高中地理在整个高中文科教学过程中的难度相对而言是最大的。总结历年的高考成绩,甚至可以看出,如果当年的地理试题偏难的话,那么文科生的整体成绩是偏低的,而自然地理的比重相对较高的话,更能够影响文综的整体成绩。而这部分会集中体现在与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有关系的一系列问题中,如光照图的解析、地方时的计算、气候类型的判断。这部分自然地理内容相对来说考查学生的是空间想象与逻辑推理的能力,相对于后面的人文地理、区域经济等内容,有些偏理科的性质,是令大部分文科学生最为头疼之处。

自然地理的学习除了掌握教科书中的内容外,重要的是对一些基本结论的识记与运用。如涉及到光照图中昼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球上新旧一天的分界线等这些特殊的要素,应该重点识记,这是图形结合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其余如经济地理、区域地理整治等,需要学生在记忆基本内容的前提上,对题干涉及到的相关因素综合考虑,如区域地理整治,是在具体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文等)下,进行的合理的人类活动(城市结构、工农业布局等),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的内容确实很琐碎,但并不是无章可循的。

一套综合能力测试卷的题量有限,因此命题者通常会从主干知识与能力上设计题目,同学们如果能将地理学的主干真正领悟并能熟练运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始终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如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光照图判断,昼夜长短的判别,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区时与日期的计算等一些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问题一直受高考命题专家们偏爱。对于高考所联系到的,要考查的初中地理知识,其判断主干的标准为“常识性”。如中国地理中,对基本的国情与区域差异的介绍: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差异性;中国主要的山脉、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大江大河、大城市等等。

在世界地理中,判断主干性知识的标准为“世界意义”,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世界面积较大的前六位国家、各大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欧盟主要成员国、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所在国、目前世界主要资源分布的国家、世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世界一些局势不稳定地区等等。

初中和高中知识的结合复习,更加考查考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面对考题时怎样梳理自己的思路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命中题意?这需要考生妥善处理好高中与初中地理知识间的关系,总体而言应以高中地理“人地关系”为主线,结合复习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同时在分析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做空泛的理论堆积。

图表毫不夸张地说,可以算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通过图表,许多抽象的“空间概念”可以被直观地表现出来。这也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历年的高考文科综合测试中也少不了图表题。因此锻炼识图能力,是首轮复习中重要的一环,识图可由课本上最基本的图表开始。高考中对图表内容的考查也基本遵循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仔细观察和研究历年的考题,同学们会发现,很多考题,其实也都是课本相类似的图表内容的变体,只要扎实掌握图表所对应的知识点,回答基本就能扣住题意。此外,做复习时还应注意运用文图、图表信息的转换,保证在进行信息形式的转换过程中,能够完整表意,准确表达。

为加深理解和记忆,同学们在复习时,不妨亲自动手画一画。动手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很多没有考虑全面,或模棱两可,掌握得不够扎实的地方,进而查漏补缺,真正将知识弄懂、弄熟。

考前复习离不开大大小小的考试,但仅是等待考试,太过于被动,不妨从看似不起眼的单元练习就开始训练自己的答题技巧和综合能力,抓好单元过关。当然,练习也不能盲目进行,练习内容应经过认真地选择,既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考查,又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培养综合题目的分析能力,最后将重点集中在那些自己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上。地理学科的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此外,同学们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注重掌握方法,融会贯通,只有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才能对问题分析得深入透彻,从而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远程研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感触很多,现总结如下: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教材是灌输的内容,而新课程最大的本质特性是加强了探究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且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是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和素材,它不是将结论直接写在教材中,而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教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让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从理论到实践,从方法能力到具体实践策略,专家老师们的新颖教学,在提高课堂气氛,提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值得借鉴。全面到位的讲座可以说让老师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同时期间穿插学员之间的讨论、专家答疑和提交学员思考实践的结果——作业——的形式,使培训多姿多彩,远程培训加上网络互动,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

1、地图的使用。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主要工具,在地理教学中广泛而又系统地使用地图,利于开发学生形象思维,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使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

2、举例的方法。

为了深化地理概念,或者为了说明地理现象,或者为了揭示地理规律,举例成为了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案例,巧妙运用例子,做到直观,形象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能够在教学中例举一些当地的或者与生活实际更贴近的例子,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科间的渗透。

尤其是联系实事,与政治、历史、化学等学科间的知识融合。

4、学生参与课堂设计。

在新教材的教与学中,尤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学应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学习能力,但不是“天马行空”的教学,教师在进行开放性课堂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应该有利师生在课堂实践中与教学内容发生深层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的培养,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十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

(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

(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1、比例尺与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

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了培养查阅、填绘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能画出大体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

“一般”往往代表的是普遍现象,当这种一般现象出现了异常,就必然有其特殊性。那么,这种特殊性的产生是必与其当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关,从而,我们就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太阳辐射在地理表面的分布是沿纬线分布的,根据其热量的分布状况,我们将全球化分为五带。由此可知,等温线、陆地自然带等分布也应沿纬线分布。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并非都沿纬线分布,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还与地表形态、海陆热力性质、洋流、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具体分析时,就看当地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特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特殊性。

在地理学习中,你会发现许多相似或类似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解它们较好的方法就是用图表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如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和北美,为什么欧洲西部是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而北美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解决此问题,我们可以对照两个区的地形图,用表格来比较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