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故乡字柳絮中的记忆(优秀16篇)

时间:2023-12-17 06:56:23 作者:雨中梧

优秀作文可以通过引用名人名言、举例说明、对比分析等手法来增强其可信度和说服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欣赏吧。

记忆中的故乡作文

每个人的故乡都不一样,对故乡的记忆也不一样,在我的记忆中,家乡是世界上任何著名景点都比不上的。

家乡有许多的山,山上绿树成荫,一条公路盘旋着,上到山顶,像极了一条丝带,把山给缠绕起来了,给山增添了几分仙气,让它变得不同凡响。

走近了看,一座座农家小院被包裹在了树林之中不对,不是包在了树林之中,而是被茶树给包住了。没结果的果树与茶树只分变得出矮矮的,带着清香的是茶树,高高的,没有果实,没有香味的不是。在春天之时,郁郁葱葱的山,绿的透彻,绿的清爽。一条条小河镶嵌在山林之中,站在另一座山上也可以看到河底。水很清澈,水中有一些小鱼苗游来游去,十分快活。

夏天到了,山上山花烂漫,一股幽香填满了空隙。玉米也成熟了,一个个又大又香,玉米的甜味与山花的幽香,组成了一幅不可言传的画。每户人家都在自家田地中忙碌着。黄瓜爬上了架,不听话的丝瓜与藤蔓,偷偷爬上了房。整面墙也被他们弄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那段时间,餐桌上的食物全都与收获的玉米有关了,弄得大家“苦不堪言”。

秋姑娘来了,山又换了一件符合主题的黄色风衣。还“画”上了各种丰收的水果蔬菜与人们笑盈盈的脸。好一幅秋收图!原来山上有梨树、花生、黄瓜等各种水果蔬菜的种植啊。红艳艳的苹果,黄橙橙的梨,又大又软的柿子。咧嘴的石榴好像替农民表达了他们的欣喜。

集市上五颜六色的水果蔬菜让大家激动极了,各种水果蔬菜被抢购一空。

冬天来了,山上的落雪为山织好了一件白色的毛衣,让她在冬天可以踏实入睡。人们在家中烤着火炉,脸被映得红彤彤的。

到了晚上,沉寂的山又热闹了起来,大家生起柴火,坐在那里烤东西吃,一股香味弥漫在山中大,人们在火边聊着家常。憋在家一天的孩子们兴奋极了,玩起了捉迷藏。那白色的积雪太过显眼,黑压压的草丛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等到出来时,满脸都是灰,一笑,白的牙齿与小脸成了鲜明对比。一两个小时过后,大家才回到家中,孩子们和小伙伴依依不舍的道别。

故乡一年四季都是美的,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乐趣。所以,任何著名景点都比不上它。四季的轮回,让它以不同的姿态展示在故乡人们的面前,每一种风格都有不同韵味,让人看得清清楚楚,又带着几分疑惑。我和故乡是无可分割的,中间有一条无形的线把我们连在一起。我的记忆中,他已经永驻了。故乡的美貌只有我们能维持。

记忆中的故乡作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离开故乡二十年了。今天正好是国庆节放假,我开着超音速飞机回到了我魂牵梦萦的家乡——长沙。

我走到马路边,看见了一个机器人保镖,听说这个机器人有很多用处,当你在外游玩时,突然发现有一个小偷想偷你的东西,这时,机器人保镖就会立马到那个小偷面前,打一下它的背,并把东西拿回来,还给失主,如果那个小偷有第二次的话,这个机器人就会把他的手锁起来,然后就会被带入公安局,接受法律的审判,或是直接关入大牢。

在马路上会有一位位“清洁工人”,你猜猜它们都是些以,它们全是机器人。它们会把垃圾扔入自己的嘴里,当自己收满了以后,便会走到垃圾箱边,把垃圾全部分类放入垃圾箱,然后再回去回收垃圾。在这种机器人走后,便会有一个运垃圾的机器人出现,把垃圾运走,送到垃圾站。

在大马路上,全是电车,这是给人们坐公共汽车的。私家车全变变成了三栖汽车,可以在天上飞,所以,现在的汽车就不在马路上走了,全都在天上飞行,这个车子里装着高性能导行,上面可以显示你所在的位置,还可以显示出你前面有没有车。

家乡的变化真大啊!我爱我的家乡。

记忆中的故乡作文

夕阳,在宿迁古中运河撒下一片金光。

我傻傻地仰望着这一团火红,注视着她施展魔法般给大运河铺上了一片碎金,一阵微风拂过,湖面波光粼粼、金光闪闪;偶尔有几只活泼泼的小鱼儿跃出水面,也算给古老的大运河增添了些许生机。此时的太阳一改以往高高在上的威严,慢慢退去烈焰,多么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啊,她温柔地亲吻着这片古老神奇的大地,用她那橘红色的光晕,慢慢地一点一点地为她的孩子们着上靓妆。一切都是那么温馨,那么从容。

我沉醉在眼前的这片瑰丽的景色中了,思绪也不知不觉地飘回了记忆中的那段时光。

记得前几年我最盼望的就是夏天地到来,夏天一到,暑假就来了。那时我就可以去宿迁的姑姑家了,自然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去大运河畔乘凉、赏景了。呵,也许天底下再也没有比这更舒服的事情了吧!

在我的记忆中,大运河就是一个天然的空调器。站在大运河的拱桥上,凉风习习,竟然没有一只蚊子!凉席铺在水泥桥面上,太阳的余热从席底传到身上,麻酥酥的,那种感觉特别的爽!当然,还有更爽的呢,那就是看过往的船舶,听姑姑讲有关大运河的故事。

啊,我就是那个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孩子,我也是一个喜欢做梦的孩子,我的梦境里似乎永远都会出现那条奔腾不息的大运河和它那永远也听不够的水声。

记忆中的故乡作文

不必说现今四川文化繁荣,文人辈出;也不必说古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单是我们岳池安东这一代就已经有无限趣味。

春天来啦,正是农忙时节,看桃花、李花、樱花在枝头笑得烂漫,我们总爱随着大人一起,下田插秧。与其说是插秧,还不如说我们是来找乐子的。挽了裤腿,脱了鞋袜,慢慢第把脚放进田里。任脚深深地陷进去,被泥水包围,我深深的呼吸了一口属于乡间的馨香,开始了我的“捉蝌蚪之旅”。当黄灿灿的油菜花爬满山岗的时候,稻田里几乎就是一片碧绿了。

炎热的夏天,我们几个小伙伴相邀着要一起摘桑椹,抓天牛,下河捉鱼虾。那时候奶奶就不叫我摘桑葚吃,说是被蚂蚁爬过的不卫生。我那会听呀!放学路过了总要摘几颗往嘴里噻,吃到满口腥甜才放弃满树诱人的紫红色的果子回家。奶奶问起了还张开乌黑色的嘴唇狡辩说着自己没偷吃。抓天牛也是我们闲暇时必做的事情。我们抓来了,比比谁的多,谁的大,再拿去吓隔壁的小姐姐,那便是最开心的时候了。夏天最惬意的,就是去河里抓小鱼、螃蟹了。记忆中的小河总是明澈的,干净的,不带一丝杂质。就像我们儿时的心一搬。

枯萎的黄叶不带走一丝情感地离开枝头,急着要落叶归根。秋天到了,大人们忙着收稻子,田地里变成了蝗虫和我们互相追逐的乐园。随着人们收割的稻子增多,蝗虫们能活动的范围就越小,对我们来说是相宜的。我们抓了蝗虫喂蚂蚁,看它们一个个排着队,井然有序地将蝗虫搬回洞穴。只是我们不知道,蝗虫这样大的身子,是如何被蚂蚁塞进那小小的蚁穴的。每当能看到了,不是母亲叫了我去厨房帮忙,就是父亲叫我递去汗巾。

冬天的时候,大多会翠吹风下雨,偶尔也会痛快地下几天小雪,终究是堆不起大雪的。那时候,我们总会窝在各自的小家,或吃饺子,或吃元宵,把肚子喂得饱饱的。最快乐的,还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晚。任窗外风雪如何呼啸,窗内仍是一片温暖祥和,好像是不同的两个世界。

岁月悠悠,时间如白驹过隙,我已经在这里待了十多个春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家乡容貌渐渐变得繁华,泥泞小路已是宽阔的马路,破砖瓦房已成自砌高楼。只是我们的心,还一直走在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乡间小路上......

记忆中的故乡作文

我的家乡在二酉苗族乡还要过去的棋坪附近的大山之中,几十座山围在一起,其中便有养育了我的十五岭村。那里空气清新,高山林立,一条条清澈的小溪从山缝隙中潺潺流淌出来,汇成酉水,哗哗奔向远方的大河。

去我们的村子必须得爬山,不过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在快要到村子时,一座巍峨的大山犹如一只拦路的老虎挡住了去路,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但是除了这条路却没有其他的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山高。在这些山中,我想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海拔过千。任意爬上一座从山顶往下看,都能看到一条条羊肠小道如穿针引线般纵横交错。

山险。很多山坡度达七十度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九十度,比如,在去我们村的那条必经之路上,上山的路都是凿在光秃秃的石壁之上,成“之”字型延伸到山顶。在我每次爬山累得气喘吁吁的同时,也忘不了赞叹一番,感叹修建此路的先辈们,不知耗费了多少汗水才能修出这条路,这些虽然远远比不上长城的工程,却让我觉得更伟大。

群山脚下,一条条不知名的小溪不知疲倦的欢快奔流着,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不绝于耳。到处都充满了绿色,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与如今喧嚣的都市相比,更多了一份难得的宁静。

此时此景,如果山间有打柴或是放牛回家的人儿,走在幽幽小径上,真不啻是一副彻彻底底的古典山水画。

从小到大,描写家乡的文章我写过很多,但那多数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表达不了我内心的情感,或许只有在远离了故乡数年之后的现在,我的眼中,才真正发现:原来故乡是最美!

记忆中的故乡作文

金华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我对她,怀有一种说不出的爱。

要说名声,金华若是和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相比,还不愧煞!但我说,金华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让人禁不住想要亲近它。

与金华相比,北京、上海显得太热闹,太现代,而乌镇、周庄则又太安静,太古朴,金华恰好居于两种风格之间,一头连着古老,一头接着现代。你可以在城中毫不费力地找到一些雕花窗子的老房子,房角挂着蛛网的老祠堂。又可以发现这里决不会比北京、上海等地方少些什么生活中需要的现代设施与服务,就比如你决不会少了品尝各国美食的机会,也不会找不着地儿去体验农家的特色生活。

金华确是个生活的好地方,要不然怎么会从全国那么多的城市中脱颖而出,被评上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呢!瞧见北面那起伏的黛色群山了吗?金华三面环山。就像是个睡在摇篮里的小宝宝,那么安适。台风来了,有山挡着。地震是绝不会想要光临这个小城市的。

金华人的日子永远都是那么舒舒服服,不紧不慢的,仿佛有了这群山,就有了依靠似的,你在这儿便只管安心住着,别的什么也不用害怕,金华可真算得上是块福地!你也绝不用担心到这里人生地不熟,你会发现操着一口方言的金华人不像上海人那么精明,也不似北京人处处摆着首都人的"范儿"。

这儿的人不会对明星表示出特别的热情,但绝对会对外乡人嘘寒问暖,关怀备至,用当地人的话说:"派头有什么用?兄弟姐妹才是真。"金华人就是这样朴实、热情,他们懂得什么是真实的生活,不喜欢浮躁盲目地追逐一些时髦。

我最喜欢哼金华电视台播放的一首简单又轻快的歌曲。它没有优美的旋律,纯粹像和着节奏说快板似的,很好记,也很风趣幽默:"妙!妙!妙!双龙游逍遥,洞天福地妙,寻踪到仙桥;还有汤溪城隍庙,玩到金华陈郎游兴好,火腿吃味道,酥饼喷松烤,夜宵胴骨煲;还有四季果香飘,生到金华人家口福好……"这首曲子用金华方言和着故乡特有的乐器道怙奏出的节拍唱出来别有一番韵味,字字句句,赞美的是故乡,歌颂的是故乡。

这样的故乡,叫我怎能不爱它?

记忆中的故乡作文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顾园情?”十多年过去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惦念我童年生活的地方---仙河镇,那充满了我的欢声笑语,我决定回到故乡去感受一下,顺便去碰碰运气,看能不能与故人重逢。

一段时间过后,我已经来到了仙河镇。那里的建筑大有变化,早市已不是那种露天户外,而且是一个个小房子,里面有卖水果、蔬菜,琳琅满目的小饰品……令我高兴的是,早市旁边已经没有那一堆堆恶臭的垃圾了,而是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流淌着,里面还有游来游去的小鱼。现在人们也变得环保了,不再乱扔垃圾,也不再使用不易腐烂的垃圾袋,而是每人都拉着一个购物车,来这儿购买新鲜的水果蔬菜。我发现,环境如果好了,人们的心情也会随之变好,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环境!

最后,我来到了书店,这里可算是我最爱的地方了。我一进门,便往小说廊那边走去,我刚刚拿起一本书,准备坐下来安静地看上一会儿,结果我发现了一个自己特别熟悉的身影,于是我下定决心去跟她打个招呼,哪怕认错了。我用手轻轻拍了拍她,她一转身,一股淡淡的香气扑面而来,这股味道,我了解得很,原来她就是我的小学的班主任蔡老师呀!此时的她,还像往年一样年轻,只不过有几丝银发垂在耳边,蔡老师依然爱读书,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我惊喜的大喊:“蔡老师---您还记得我吗?”

“你是---我的课代表牛兆昱吧?”蔡老师同样惊喜。

“是呀,蔡老师。在这里碰到您太巧了,我很想念您!”

“这个年纪,大学快毕业了吧?”

“对,快毕业了。在假期,我想仙河镇了,回来看一下。”

这次重逢故乡的感觉,很美好,我知道,无论你在哪,家都是温暖的,随时欢迎你的!

记忆中的故乡作文

想起故乡,如将漂浮的茶叶轻轻吹开,热气扑腾而来湿了眼眶;想起故乡,好似小斟被时光发酵的往事,甘醇且留有余味;想起故乡,是谁在暗处操纵记忆的列车穿过时光的隧道顺着那长长、长长的铁轨……回到那片土地。

故乡在重庆,一个平凡的小镇上,没有大城市的喧闹繁华,她是位安祥的老妇人,静守着,这一颦一蹙都那么从容。

我爱故乡的那条铁轨。在屋里做作业,时而能听到阵阵轰鸣声。黄昏时分,随着外婆、外公、爸爸、妈妈,我便欣喜扑向那条条纵横交错的“玩具”,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在铁轨上行走了。黄昏把余晖化作粉未,涂沫在每个人的面庞,涂沫在远处的屋场,铁轨闪着光,一亮一亮的。调皮的我张开双臂,毫无顾忌地向前走,火车来时,便机灵地跳下来,躲到外公怀里去,外公时常是一脸惊恐后眉头又舒展开来。这份家庭间的温馨,铁轨是最好的目击证人。

我爱家乡的酒家。邮亭以鲫鱼出名,好吃得是没话说,虽说装潢没都市酒店精致,但一家人团聚着和气地吃顿饭,那气氛是无论如何在别处体会不到的,重庆人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在饭桌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划着拳,罚酒喝,吁寒问暖,各种声音接连不断,火热的火锅入肚,暖了胃更暖了心,众人脸上映红了,都洋溢着满足的笑,我被一种温暖的气氛包围着,沉溺不可自拔。

走在长沙街道,听到的是嗽叭阵阵,看到的是香樟梧桐,品到的是湘菜,便时不时拨动心底的那根弦,想到久未回去的那片土地。火车鸣笛,留下了我的儿时,把我带离故乡,让我在他乡生长。今日飞机展翅,载着我回到故乡。仍是不能忘怀那长长、长长的铁轨,一头连着我,一头连着她,一头承载着未来,一头连接着过去。

“轰隆轰隆……”可否又开始一场新的旅行?

记忆中的故乡作文

前些年坐绿皮火车回家途中,遇到了一位性格坚强的阿姨。

她上来时,便在车厢过道的拥挤人群中引起了一阵骚动,人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

出于好奇,我也从座位上望了过去,可惜视线被走道里那些身材魁梧的男人给挡住了。

“你个女人背这么多行李回家过年,我真是头一回见!”

“两个大尼龙袋,还加个绑满了东西的小推车。”

“这得要怎么拿啊!说实话,我一个男的都自叹不如!”

“辛苦——辛苦!”

……。

人们纷纷表示惊讶和佩服。

“把尼龙袋给我!”这时,一个热心的男人说道,“真沉……”

后面的人都加入其中,不一会儿,两个行李箱大小的红白相间的尼龙袋被传了过来,并由最后一个年轻小伙稳妥地放上了行李架。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仿佛凭借一个人的手顺利地完成这一连串的动作。

“谢谢——谢谢!”一个充满感激的女性声音在走道间响了起来,仿佛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瞬间使车厢弥漫着一种轻松、友好而亲切的氛围。

人们立即让开道。

终于,那位阿姨拖着小推车挤了出来,面带真诚而感谢的笑容。

她在我对面的空位上落座,并安顿好推车。

看上去四十多岁,那副模样和穿着透露出一种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淳朴。

她很健谈,很快便与我攀谈起来。

从她的话里,我的知她是在南方一个城市的大学餐厅里打工。

她抱怨车票难买,差点不能回家过年;她提及儿子,眼神里流露出无比的骄傲和幸福,她的孩子今年刚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我问她怎么能一个人拿这么多行李,不累吗?她笑笑说,还丢下来不少东西咧。

她详细地列出公司过年发的物品,像巧克力、饼干、饮料等等。

她说自己不喜欢吃零食,全给带回来了,准备给儿子。

她一个也在南方的亲戚怕她拿不动,特意开车送她到了车站。

她谈的眉飞色舞;我从她的脸上看不到一丝觉得辛苦的痕迹,有的只是回家的愿望,见家人孩子的心切以及一种使人感动的莫大幸福。

窗外的雪飞速地向后延伸。

我们虽来自五湖四海,但此刻却只有一个共同的终点,它叫——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

坐上汽车,沿着长常高速一路向北,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南洞庭湖畔的鱼米之乡——美丽的沅江。

沅江其实就是我的故乡,那里山清水秀,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当然,那里最吸引人的还是丰富的物产,好多美味诱惑着我这个小吃货呢。

每到秋天的时候,我最爱去的就是爷爷家屋后的桔园。茂密的桔树整齐地排列着,一眼望过去绿油油的中间点缀着黄澄澄的桔子,看上去可舒服了。一个一个的的金黄的桔子挂在树上,像一个一个的小灯笼,好看得很。走近了,凑到跟前闻一闻,它们散发出浓浓的香气,真诱人啊!我忍不住伸手摘了一个下来,把皮剥开,只见里面黄色的果肉,一瓣一瓣排列得很均匀,每一片果肉都是汁水饱满香气四溢。放一片在嘴里,感觉入口即化,那味道,酸酸甜甜的,真是让人口水直流。

品尝完桔子之后,我来到了南洞庭湖,一眼望过去,白茫茫的水面上有一片一片的芦苇随风舞动。一艘艘渔船在水面上穿梭往来,不时鸣响着汽笛。水底下鱼虾成群、螃蟹耀武扬威。人们爱吃的洞庭湖大闸蟹就是从这里运出去的。我最喜欢吃大闸蟹了,清蒸、红烧都可以,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你看那一盆刚上桌的香辣蟹,每只都是通红的,油光滑亮,在火锅里腾腾地冒着热气,香气向四周蔓延开来,弄得嘴馋的人们个个把筷子伸长了。吃蟹的人们吃得那叫一个兴致勃勃,热汗淋漓,不停地说:爽呢,真爽!

上一页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记忆中的故乡

有十年没回家乡了,每次母亲探家回来后兴奋地和我说起家乡的变化,什么房子都改成三层小楼啦,村庄的道路已经改成水泥路啦,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啦,家家户户不用土灶了,都用液化气做饭啦——我听了也由衷的对家乡的变化感到高兴。但是,内心也有一种仿佛丢失了珍宝般的失落感,那就是我可能已经不在了。

故乡位于会稷山余脉,两山夹峙,中间一条小溪,临溪缓坡地上,散落着一些民居,稍高一些,是大片的茶园,近山顶,则是灌木,树林,竹林间杂,站在家门口放眼望去,茶园墨绿,远山含翠,鉴湖不远,绍酒飘香,兰亭左近,绿水清波,那就是我的故乡。

故乡村庄中间是一条小溪,那可是孩子们的福地。麦收季节,是螃蟹最肥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逆着溪流而上,光着双脚,挽起裤腿,翻动着溪流中的每一块石块,或大或小的螃蟹就藏在石块下面。动作必须敏捷,要正确无误的一下抓住螃蟹的背,然后放到罐子里,盖上盖子,防止它逃跑。有时候不小心,手指被螃蟹的大钳子夹到,就龇牙咧嘴的大叫一声。摸到溪流的尽头,往往收获颇丰,能装满一罐子,然后顺便在瀑布下面的水潭洗个澡。回家后,把螃蟹洗净,母亲会用滚油来煎,看那青色的蟹壳慢慢变黄,变红,香味就出来了,是父亲上好的下酒菜。

我家的后面,有一处百米高的崖壁,接近崖壁最高处有几个小小的岩洞,其中一个是鹰巢,里面住着几只鹰,我想应该是一家子,因为在附近几个村子,都没有这种鸟,属于我们村独有,村人很以此为骄傲。夏秋之交吃了晚饭以后,大伙搬一把椅子坐到房前院子里,天边是一团团的火烧云,绚烂多彩,翻滚变幻。这时候可以看见老鹰带着小鹰在天空盘旋,伴着那清亮的鸣叫,时而组成各种队形,一会远去,一会又俯冲下来,常常让幼小的我看得出神。我想那时的我,一定是慕其高远吧!

对于故乡吃的记忆,印象最深的是竹笋。清明以后天气转暖,山里的竹笋也开始从泥土里冒出来了,长到一尺左右的竹笋最为鲜嫩,剥去外壳后其色如玉,我最喜欢母亲做的葱炒嫩笋,出锅以后,芳香扑鼻,葱绿笋白,煞是好看。吃起来脆嫩甘鲜、爽口清新、味道鲜美,现在想来,那滋味犹在舌尖。后来看清朝名士李渔的《闲情偶寄》中,蔬食中的第一,他给了竹笋。不禁引为知己。

年关将近,是孩子们最盼望,大人们却忙碌的日子。春节前几天,记得要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大扫除和年夜饭的准备,要自制豆腐和杀鸡宰鸭。打扫房间时,母亲会说,“把你一年读的书整一整”,我的书往往放在床头和父亲帮我做的简易书架上,那就是两个三角支撑钉在墙面,上面搁一块木板。我那时学习成绩不错,对书是十分爱惜的,于是先把书架擦干净,要把课本边角抹平,一本本放好码齐,仿佛和好朋友告别,这时边整理边看书,或翻看以前写的作文,竟然惊异于自己写作时的“高超技巧”,倒叙插叙设问排比全用上了,不由得自己对自己大为折服!看着老师批的一个个“优”,心中很是快活。母亲是制作豆腐的'能手,这时候我最乐意帮忙了,谗的是那一碗豆腐花,豆浆点上卤汁以后,刚凝起豆腐花,母亲就拿一只大瓷碗,给我装上满满一碗豆腐花,放一勺酱油,撒一小把葱花,真是人间美味!

我的头脑中关于鬼神狐妖,英雄壮士等等最初的记忆,都是在故乡夏天大树下纳凉,或者冬天火炉旁得来。夏天的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乡亲们吃完晚饭,三三两两的聚拢在村口的大树底下纳凉,老人们在躺椅上摇着蒲扇,孩子们在空地上戏耍玩闹,此刻圆月初升,晚风徐来,此起彼伏的蛙鼓蝉鸣和着小虫的低吟浅唱,从老人们口中知道了蟾宫砍桂的吴刚,月宫曼舞的嫦娥,吃人的山魈,媚惑的狐仙,诙谐的徐文长,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现在则回家就躲在空调下,上网、看电视,楼上楼下互不相识。

故乡已经不是我,我也每天穿梭于城市的森林,回不去了!

记忆中的故乡

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那里民风淳朴,人们生活悠闲而清静,没有都市的繁华与喧闹,也没有朝九晚五的匆忙,总透着一种自在悠闲的淡淡蕴味,却是古乡独有的味道。

如今,我变得萧条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农田里是蓬勃的野草。那一眼曾让我魂牵梦萦的清泉也只有汩汩细流。山坡上的核桃树、柿子树稀稀落落,成熟季节核桃遍地都是,而红艳艳的柿子总是挂在树上自生自灭。曾经茂密的竹林大多已枯死。我找不到当初的记忆了,只有父老乡亲的那份淳朴和热情依旧。

其实,难舍的是我。走在茫茫人海里,看着身旁的芸芸众生,我的思绪却总会飘回记忆中的悠悠故乡。

记得那时四面环山的故乡幽静秀美,一条大河清澈见底,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别有一种水云间的雅致,长满青苔的老瓦房见证着故乡依稀沧桑的岁月。故乡的美纯朴自然。蓝天,蓝得令人沉迷心醉;白云,白的让人没有杂念。赏晨光熹微是美,看暮霭四合是美;赏青山险峻是美,看河水奔腾是美……故乡的美隐藏在大山深处,需用心品读才可领略其中韵味。

竹林下那眼清泉流淌而过形成的一条幽静小河,里面生长着碧绿的水草,常常可以看见白鹅在戏水,鸭子在啄泥,鸡妈妈领着一群小鸡在岸边找虫子,大狼狗忠诚地在院前屋后巡逻,那是一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乡村美丽生活画卷。

这条小河缓缓地流淌着,最后汇入贯穿故乡南北的那条大河——我们的母亲河,河两岸垂柳生机勃勃,柳枝依依轻拂河面。河水哗哗流淌,河流的多处潭大水深,清澈见底,鱼虾戏水,自由自在。夏天,女孩子们在河里洗衣服,男孩子们在河里玩耍,他们有时轻轻拿起河里的石头,下面就会有大大小小的螃蟹,抓回家,用油炸,就是一道美味佳肴。秋天里秋雨绵绵,河水暴涨,涛声如雷,站在岸边只见涛涛水、浩浩浪从上游汹涌而来,澎湃着滚滚向东流去,那雄伟气势让人内心震撼很深很深。

故乡那所唯一的小学是我记忆里曲径通幽的一处美景,仿佛贯穿生命的脉络一般清晰依旧,那满院怒放的向日葵花早已是我记忆深处永远挥之不去的依恋。还有那青石板小桥,是我们儿时上学的必经之路,承载了我们太多的童年记忆,我常常在想曾经坚硬粗糙的青石板,需要经过多少代人的踩踏、多少风风雨雨的冲刷,才有了那样的光洁温润?是啊,风为之呼啸,雨为之淋漓,才造就出如此浑朴凝重和底蕴深厚的青石板小桥!

也曾有过它一度的热闹。那时候,人们靠着无穷山珍和几亩薄田也可以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农忙时节,父老乡亲们常常吆着牛在犁地插秧,播种着生活的希望,收获着丰收的喜悦。农闲时节,淳朴的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农舍的瓦檐下,远眺着雾气弥漫的山峦,层林尽染的山坡,一边围着火盆,一边谈论着家长里短、红白喜事。红彤彤的火苗映红了他们古铜色的脸,也映红了他们红红火火的日子。香甜的烤红薯在人们手里传递着温暖和温馨。知足和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眉头和发梢。院子里的柿子树上像红灯笼一般的柿子正红艳艳地挂满枝头。两只喜鹊在树枝上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唧唧喳喳地传报着喜讯。

然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如今的故乡已留不住那些将要远行的步伐。但故乡就像一位慈祥宽厚的母亲,仍然从容安详地目送每个远行的孩子。就像我一样,每个从故乡走出去的人,都对故乡有着深深的依恋,不管走向何方,故乡的悠悠岁月却永远是游子们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思念故乡,更思念故乡的父老乡亲!

记忆中的故乡

回忆是个人的历史。

有十年没回故乡了,每次母亲探家回来后兴奋地和我说起家乡的变化,什么房子都改成三层小楼啦,村庄的道路已经硬化成水泥路啦,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啦,家家户户不用土灶了,都用液化气做饭啦——我听了也由衷的对家乡的变化感到高兴。但是,内心也有一种仿佛丢失了珍宝般的失落感,那就是我。

故乡位于会稷山余脉,两山夹峙,中间一条小溪,临溪缓坡地上,散落着一些民居,稍高一些,是大片的茶园,近山顶,则是灌木、树林、竹林间杂,站在家门口放眼望去,茶园墨绿,远山含翠;鉴湖不远,绍酒飘香;兰亭左近,绿水清波。那就是我的故乡。

故乡村庄中间是一条小溪,那可是孩子们的福地。麦收季节,是螃蟹最肥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逆着溪流而上,光着双脚,挽起裤腿,翻动着溪流中的每一块石块,或大或小的螃蟹就藏在石块下面。动作必须敏捷,要正确无误的一下抓住螃蟹的背,然后放到罐子里,盖上盖子,防止它逃跑。有时候不小心,手指被螃蟹的大钳子夹到,就会痛得龇牙咧嘴大叫一声。摸到溪流的尽头,往往收获颇丰,能装满一罐子,然后顺便在瀑布下面的水潭洗个澡。回家后,把螃蟹洗净,母亲会用滚油来煎,看那青色的蟹壳慢慢变黄,变红,香味就出来了,是父亲上好的下酒菜。

我家的后面,有一处百米高的崖壁,接近崖壁最高处有几个小小的岩洞,其中一个是鹰巢,里面住着几只鹰,我想应该是一家子,因为在附近几个村子,都没有这种鸟,属于我们村独有,村人很以此为骄傲。夏秋之交吃了晚饭以后,大伙搬一把椅子坐到房前院子里,天边是一团团的火烧云,绚烂多彩,翻滚变幻。这时候可以看见老鹰带着小鹰在天空盘旋,伴着那清亮的鸣叫,时而组成各种队形,一会远去,一会又俯冲下来,常常让幼小的我看得出神。我想那时的我,一定是慕其高远吧!

对于故乡吃的记忆,印象最深的是竹笋。清明以后天气转暖,山里的竹笋也开始从泥土里冒出来了,长到一尺左右的竹笋最为鲜嫩,剥去外壳后其色如玉,我最喜欢母亲做的葱炒嫩笋,出锅以后,芳香扑鼻,葱绿笋白,煞是好看。吃起来脆嫩甘鲜、爽口清新、味道鲜美,现在想来,那滋味犹在舌尖。后来看清朝名士李渔的《闲情偶寄》中,蔬食中的第一,他给了竹笋。不禁引为知己。

年关将近,是孩子们最盼望,大人们却忙碌的日子。春节前几天,记得要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大扫除和年夜饭的准备,要自制豆腐和杀鸡宰鸭。打扫房间时,母亲会说,“把你一年读的书整一整”,我的书往往放在床头和父亲帮我做的简易书架上,那就是两个三角支撑钉在墙面,上面搁一块木板。我那时学习成绩不错,对书是十分爱惜的,于是先把书架擦干净,要把课本边角抹平,一本本放好码齐,仿佛和好朋友告别。这时边整理边看书,或翻看以前写的作文,竟然惊异于自己写作时的“高超技巧”,倒叙插叙设问排比全用上了,不由得对自己大为折服!看着老师批的一个个“优”,心中很是快活。母亲是制作豆腐的能手,这时候我最乐意帮忙了,谗的是那一碗豆腐花。豆浆点上卤汁以后,刚凝起豆腐花,母亲就拿一只大瓷碗,给我装上满满一碗豆腐花,放一勺酱油,撒一小把葱花,真是人间美味!

我的头脑中关于鬼神狐妖,英雄壮士等等最初的记忆,都是在故乡夏天大树下纳凉,或者冬天火炉旁得来。夏天的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乡亲们吃完晚饭,三三两两的聚拢在村口的大树底下纳凉,老人们在躺椅上摇着蒲扇,孩子们在空地上戏耍玩闹,此刻圆月初升,晚风徐来,此起彼伏的蛙鼓蝉鸣和着小虫的低吟浅唱,从老人们口中知道了蟾宫砍桂的吴刚,月宫曼舞的嫦娥,吃人的山魈,媚惑的狐仙,诙谐的徐文长,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现在则回家就躲在空调下,上网、看电视,楼上楼下互不相识。

故乡已经不是我,我也每天穿梭于城市的森林,回不去了!

记忆中的故乡作文

漂泊在外的游子,已把酝酿已久的思念寄托于秋风,看着那像玉盘似的嵌在天幕中的月亮弹奏着相思的旋律。

我的故乡,有潺潺的溪水,溪水里有我美好的回忆。还有那四季如春的菜园,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但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拾麦穗”。

秋天,我们这些孩子总喜欢去田里拾麦穗。在我们那,大家都叫它“黄金杆儿”,刚收割完的麦田,总是会留下一些麦穗。每到这时,你总是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背着箩,拿着碗,身穿白竹布衬衫,头戴小凉帽,正蹦跳着去麦田,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前几天,田里还是一片金黄,转眼间,已经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土。田地里长满了柔软的小草,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游乐场。麦子割走了,露出富有弹性的草地,玉米收完了,只留下绿色的杆子,田地换上了耀眼的淡绿色新装。孩子们在田地里自由的嬉戏,一条条小道,就是乐谱上的线条,而孩子们,就像是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共同组成了一阕美妙的乐章。

麦穗落于小道之间,孩子们小小的身影在太阳光下一摇一摆,弯腰、抬头,都是一幅美丽的剪影。有的孩子拾得多,把麦穗使劲地往下压,让麦穗服服贴贴地待在背篓里;而拾得少的孩子,则会把麦穗放在表面,麦穗的下面放草。回到家,如果大人们看篓子里装满了草,就不用担心鸡、牛或小猪没东西吃了,那孩子们必定会得到奖赏。

有时,拾着拾着,就开始下雨了,刚开始还是淅淅沥沥的小雨,慢慢地,越下越大,一会儿就变成“哗哗啦啦”的大雨。这时,我们会跑到屋檐下躲雨,有些男孩会在雨中拍手,比谁手心里淋的雨少,这种游戏叫作“抓雨”。而女孩子们都会跑到屋子里画画、做手工或是玩过家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散文《记忆中的故乡》

听说卫星地图很厉害,可以找到你想要找到的一切地方。我好久没有回故乡了,即使回去也是匆匆忙忙的。我想从卫星地图中看看故乡,以解相思之愁。

打开卫星地图,不断放大,搜索。找到澄城县了。找到醍醐乡了。找到京昆高速公路了。京昆高速公路刚刚从我们小村的南面经过。小时候,学校经常组织我们捡拾父母们收割后遗留在麦茬地里的麦穗,我还曾看到过夕阳西下时在天地间涂抹出的通红通红的晚霞,以及头顶上魔幻般的粉红的“北京”俩字。

慢慢地挪动鼠标,地图还在放大着。我们的小村子出现了。小时候在村子里滚铁环,打棒猴,扔沙包,踢房子等等游戏的场景就一一闪现在了眼前。

终于,我家的院子找到了。但那是一堆覆盖着杂草的瓦砾堆。自从我家搬离小村子后,我家的院子连同房子就卖给村里的一位乡党了。她没钱翻修,就拆了房子,用了檩椽砖瓦,让院子荒了下来。

那可是我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地方啊,每尺每寸的土地上都记录着我的故事。

花蒂蛇。

水桐木质粗疏,成材很快,仅仅五年时间就能长到半尺直径,很得家乡父老喜欢。因而,在故乡的房前屋后、巷道、甚至生产路两旁,到处都是绿荫匝地的水桐树。

每到春天时节,水桐都会紧随着桃、李、杏之后,开出粉红、灰白、甚至淡紫的喇叭状的一到两寸长的大大的花朵,并散发出浓郁的稍带有微甜的香味。也许是因为水桐的普遍以及花瓣的简单,水桐花在人们的眼里心里就没有丝毫的地位,甚至还不如地里的小小的牵牛花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直到如手掌大小淡绿的叶子开始占据树枝树梢的时候,一阵风吹过,那落尽了花瓣的花蒂就会嗖嗖嗖地掉落下来,不小心就会砸到行路人的头顶、肩膀,小小地惊吓行人一回。

水桐花的花蒂是带有五瓣绿色尖角的小小的杯状物,既不能塞进灶膛里煮饭,也不能当做水果充填饥饿的肚子,在大人们的眼里,只是一堆废物。可在我们小孩子眼里,却是有趣味的玩物。

首先用水桐花蒂做有趣玩物的人并不是我,但我却是受害者及因而得到了快乐的人之一。在我第一次见到用这种水桐花蒂做的玩物的时,我就被吓了个半死。那是发生在小学二年级午睡时的事情。

我们村的学校很小,只有四间教室。一年级和二年级共用一间教室。没有专供学生午休的宿舍。学生只能自带褥子、箪子或蛇皮袋(装化肥的袋子),铺在桌子上或地上睡觉。我家里穷,没有什么可带,我就睡在桌子上或者桌子下连接桌子腿的的工字型格子上。小孩子瞌睡多,很快,我就在鸟鸣狗吠以及个别孩子的吵闹声中进入了梦乡。我梦见自己来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锅前,锅里煮着满满一锅肉,还有一个很大的猪头。胖胖的戴着围裙的跛脚厨师看见我来了,赶紧用勺子捞了一块比碗还大的肉块子,递到我手上。我高兴地抓住就吃,竟然感觉不到烫。谁知,还没有咬到肉,就被一位女生恐怖而尖利的叫声惊醒了。

我愤怒地向那女生望去,只见她惊恐地盯着一条碧绿的蛇。那条蛇正提在调皮的栓成手里。我也被那条蛇吓呆了,失去了大块肉的愤怒竟然被恐惧所代替。我怕他把蛇扔给我,就赶紧起身,竟然忘了是睡在桌子下面的工字型木格子上,头就狠狠地磕在了桌子上,痛得我“啊!”地大喊了一声。看到我的狼狈相,栓成幸灾乐祸地大笑起来,吵得全班同学都醒了过来。他更加得意地把那条绿蛇一晃,吓地所有女生都尖叫起来。女生的尖叫引来了老师,他赶紧把那条蛇从窗口扔了出去。

我的老师是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人,瘦瘦的高高的,模样很凶,虽然不会把我们怎样,但我们都怕他。他一进教室,就立马消灭了同学们的尖叫。大家都乖乖地保持刚才的姿势,或坐,或站,或卧,各具情态,犹如被定住一样。似乎过了好久,其实只是一瞬,大家就都不约而同地睡在各人之前睡的地方,闭上了眼睛。只有栓成一个人战战兢兢地站在教室里不知所措。

“来。”老师阴着脸冷冷地道。说完,就背着手走了出去。

栓成低着头,乖乖地跟了出去。

很快,就传来了栓成的哭声。

起床的铃铛摇响了,我们一窝蜂地跑了出去。

我惦记着那条蛇,它就静静地躺在水泥板做成的简易乒乓球案子前。

一个胆大的同学把那条蛇提了起来,使劲一抡。那条蛇散架了,变成了无数的水桐花蒂飞落在了地上。我这才知道,那条蛇是用水桐花蒂拼的。

那个胆大的同学扔掉手中的细绳,把地上的水桐花蒂拣到一起,然后把尖端一个接一个地塞进花蒂的小窝里,渐渐地就成了蜿蜒的蛇身。正当他在摆弄那条假蛇的时候,校长拿起了蹲在教室窗台上的铜铃铛。大家又一窝蜂地冲进了教室。

从此,拼凑水桐花蒂蛇就成了随后几年里我孤独时的最好的游戏。看着一条条情态各异的水桐花蒂蛇在我手下匍匐在地上的时候,我非常兴奋,它陪伴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村口的辘轳架。

我的耳畔似乎响起了辘轳声,那是村人晨起挑水时放跳辘轳的声音。“咕咚咚咚咚咚……”震动地整个村庄都在颤抖。这种颤动通过地面传导到我家院子,传导到我正躺在上面做梦的炕上,最终传到了我的身体和耳中。于是,我就在憋着满肚子尿液的煎熬中醒了过来。

往往这时,水桶喝足了水,缀着井绳,让辘轳在满足里“咯吱咯吱咯吱……”地唱着悠长的歌谣把自己吊起来。辘轳的歌声嫉妒了晨起的鸟儿,于是,它们便站在树梢,站在我家屋檐下的椽缝里和着辘轳的歌声高歌起来了。这时候,巷子里的牛也欢快地“哞——”地长叫了一声;骡马也竞赛似地喷着响鼻;驴子也不甘心地吹起了它特有的高亢悠长的长号。在这些声音里,有时候还会有一种特别的声音,柔柔地能沁入我的灵魂,让我忘俗。它就是奶奶摇动纺车的声音。

我在这曲怡人的交响曲里睁开了眼。而且每每当我睁开眼的时候,我看到的都是奶奶对着窗户认真剪纸或者轻轻地摇动纺车的剪影。是那么的娴静,那么的雅致。尤其是在明亮的阳光,透过被我一个人时为了窥视外面的世界而用手指头洞穿的破洞,斜斜地越过奶奶的脸颊或者肩膀投射到炕上的时候,我甚至怀疑这就是七仙女呆过的地方。往往这时候,我就会忘记一切,包括刚刚还令我难以忍受的尿急。

太阳很快就被屋外的树枝树叶或者什么其他东西遮挡住了,消失了。奶奶也发觉我醒来了,就停止了剪纸或者纺线,转过身子来问我要不要尿尿。我这才又觉得小肚子憋得难受,我就会一骨碌爬起来,冲出房间,跑到后院,对着一块烂砖头或者一段树枝畅快地洒下我这天的头一泡尿。是那么地舒畅,那么地舒服,直到我打了一个舒服的尿颤之后,我就会提了裤子,从茂盛的树叶之间寻找快乐地叽叽喳喳地唱着歌的小鸟,开始我一天快乐的生活。

奶奶在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我,去世了。埋在故乡村子南面的一个叫做南沟的沟坡上。她留给我的除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之外,就是每天早晨她面对着窗户剪纸或者纺线的勤劳的剪影了。奶奶已经去世了,可那个深深地根植在我心中的辘轳估计也不在了。

去年清明,我和弟弟随着父亲驱车去百里外的故乡给奶奶扫墓。扫墓之后,我专门回到了生我养我的令我魂牵梦绕的小村子。我家的院子已经被它的新主人拆除了,但还没有重新盖房。堆在门口的覆盖着枯草的烂砖瓦以及院子里半人高的干枯的蒿草,使我怎么也不能把它和我之前生活过的温馨的家联系在一起。站在烂砖瓦前仔细搜寻了一下过去的生活点滴,我就去了村口寻找那个曾经养育了全村几十年的水窖。水窖还在,但被水泥板掩盖了。辘轳的架子也在,但也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用木头做的辘轳的轴结实地埋在用水泥筑就的墩子里,孤独地横在水窖上方。乌黑的身子上糊满了灰白的灰尘。它显得那么沉静和忧郁,似乎也和我一样,在回忆着之前热闹的时候的点点滴滴。有饲养室专司挑水的张保的勤劳的身影;有七斤媳妇泼辣爽快的笑声;有中年男女打情骂俏的欢声笑语;也有我稚嫩的手臂扳动辘轳时的努力和小心。

这时,有两只麻雀飞来了,直接站在辘轳轴上,一边啄着自己的翅膀,一边用心倾听着辘轳轴絮絮的述说。它似乎在埋怨用上了自来水的人们忘记了它的存在,也似乎在为人们陆续搬进现代的、功能齐全的、舒适整洁的新村庄后的幸福生活在祈福。

油灯。

窗外鸟雀欢鸣,不远处工厂的机器轰鸣声若隐若现。我端起茶杯轻啜了一口茶水,眼前似乎浮现出了一点如豆的灯光和萦绕在飘忽不定的灯焰周围的小小的七彩光晕。我闭上眼睛,耳畔随即便有了奶奶不知疲倦的摇动纺车纺线的嗡嗡声。孩童时候,我喜欢依偎在奶奶的身旁,望那神奇的灯焰和光晕,聆听那有节奏的纺车的鸣响。我也往往在飘忽的灯晕里和悠长的纺车声里被周公那华丽的马车驮走,进入那童话般的梦乡。

农家的油灯很简单,一般是用小墨水瓶制作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或柴油,用铁皮剪一个稍比瓶口大的铁片,在正中间用铁钉钻一个两毫米大小的孔,作为固定灯芯的架子。然后用铁片卷成外径稍被圆铁片中央的小孔细一点的铁管,插进小孔。最后用棉线做成灯芯,穿进铁管里,放进墨水瓶。等到煤油或柴油通过灯芯渗到露出细铁管一点的棉线头时,滑着火柴,点燃。煤油灯就发出了如豆般的火苗,带着一尺见方的灯晕,照亮房间的一隅。我是长子,小时候一直随奶奶生活,直到奶奶去世时为止,那是我最幸福和快乐的时光。奶奶很勤劳,在我的印象里,每天晚上,她都会盘腿坐在炕上,在油灯微弱的灯光下纺线,剪纸,或做针线活。那是她留给我的最温暖最安全的剪影,现在想来,还有满满的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的影子。

小学五年级时,我们也有晚自习。那时,没有电灯,学生就用自带的蜡烛或者油灯照明。那时候,蜡烛很稀罕,也颇贵,只有极少数的孩子能用蜡烛照明。我们大多数孩子都用的是小煤油灯。我们教室窗户上的玻璃已经不完整了,就用木板挡着或者直接那么空着,每当有风的时候,透过破窗溜进来的风就会把小小的火苗吹灭。为了能够保住那微弱的光亮,我们不约而同地用白纸卷成圆筒,套在油灯上作为灯罩。这时,小小的火苗透过灯罩就会发出乳白色的光,煞是好看还颇有韵味。后来,有几个聪明的孩子就在闪了的一百瓦灯泡的顶端掏一个圆孔,把灯泡的把去掉,做成灯罩,很有罩子灯的味道,亮亮的光很是精神。我问了他们灯泡罩子的做法,就回家实践。他们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在灯泡顶端和把上分次缠上蘸了煤油的棉绳,点燃。然后突然放进冷水里一激,多余的部分就掉落了,灯罩也就做成了。可是,我再做也没有做成,就失去了耐心放弃了。

有的女同学竟然用纸给纸圆筒灯罩做了烟筒,让浓黑的煤油烟从烟筒溜走。很快,我们依样学样为油灯做了烟筒。有的还做了创新和改进,有拐弯的,有斜的,甚至还有盘旋着的,不一而足。

煤油灯在我们小学生的.手里,竟然变成了玩具。

有钱人家和大队、小队干部和老师用的是罩子灯。比小油灯大得多的火焰透过锃亮的中间鼓两头细的玻璃罩子,把它亮晃晃的灯光投射在房间的家角落落。如果是刚刚从点着小油灯的房间来到亮着罩子灯的房间里,我的眼睛就必须闭上一会儿才敢睁开,否则,就有晕眩的感觉。能有一盏罩子灯是我的梦想。可是,还没等我小学毕业,我们家乡就有了电灯,虽然还只是四、五十瓦小小的功率,但也已经亮过罩子灯几十倍甚至成百倍了,谁还会再把罩子灯作为梦想呢?于是,小小的油灯就成了我对故乡的梦幻般的记忆。

试验站。

那个年代还是公社化时代,农村也是纯粹的集体主义经营方式。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技术,每个大队都建有一个试验站,试验良种,培育良种。我们大队的试验站建在北村和我们南村交接点所在的西头沟边的一块平台上。试验站的门房顶上那随风呼啦啦转着圈的测风速风向的指针很是显眼,总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我的目光,每当我路过或者去试验站磨面或者买豆腐的时候,一走到目光所及的地方,我都会着魔一般地紧盯着那或慢或快旋转着的风向标,似乎它并不是一件普通的风向标,而是一个通往神秘的外界与未来的通道或媒介。

试验站外高台上有一块地和我们生产队村西的一块地相连,我记得里面栽有红薯。虽然小伙伴们说,那是试验站的技术人员(们同学他爸)用红薯花结的籽种的,但我却并不相信。因为,在我的记忆里,红薯都是用整块的红薯在苗床里育出来来的,有的还要在苗床下烧火增温才能育成。我没事时就爱趴在生产队苗床外看苗床上蒙着的塑料布,布下面的面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晶莹的水珠。我就用手弹塑料布,看着那些小水珠在我的弹动下一点点聚集,变成杏核大小的水珠,掉落下去。这时,绷地特展的塑料布就变得透亮起来。透过透亮的塑料布就能看到嫩绿的密密麻麻的红薯苗了。我很痴迷这种游戏,一玩就是好久。所以,回到家我就问我爸爸。我爸爸说,确实做过这个试验,但产量很低,没有推广价值,就停止试验了。后来,在那块地里又看到了稀疏的玉米。据说一行是公玉米一行是母玉米。玉米还有公母?我不相信,但又想不起问父母,直到学习了生物才有所了解。

好像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才有机会得以深入试验站,了解了试验站的工作。也许是为了给家里赚点钱,也许是为了锻炼我,我父亲在那个暑假把我送进了试验站,和另外几个小伙伴及高中毕业刚分到试验站做技术员的大哥哥跟着一位北生产队的老爷爷工作。每天除过在家里吃饭睡觉外,其他时间都在试验站里度过。

老爷爷分给我们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给洋芋(土豆)培土。试验站的洋芋是种在有一尺高的梁子上的。我们用小铲子在低槽子里铲土,然后盖在洋芋的根部,随即拍瓷实,直到鼓鼓囊囊地盖满为止。我这才知道,只有根部培了瓷实的土才能结出又大又多的洋芋的。

给洋芋的根培完土,老爷爷就领着我们装窑。这个窑可不是人住的窑,而是烧砖的窑,建在离试验站五十余米的东南角上。窑为内径十五米左右的倒扣的巨碗,只是碗底掉落了,露出了一个三米直径的圆孔,把蓝天和光亮透进窑内。窑内底部东西南北各有一个方形的能钻进去我们小孩的烟囱入口。窑外的小广场就是倒砖的平台。之前几个月,就有一老一少父子或者师徒两人,挑水和泥,用脚踩泥,把泥踩得软软活活,筋筋道道。然后把泥用手抠进三斗或两斗的砖模子里,再用刮板把模子口的泥刮平,这才端了沉重的模子,小跑着把泥砖整齐地扣在早已平整地像镜面一样光洁,洒满了筛掉了渣滓的炉灰的广场上。这是沉重的体力活,但也是要求很高的技术活。每当没事时,我就会去我们南村的砖瓦厂,看师傅们倒砖,做瓦罐。师傅们光着膀子,赤着脚,一路小跑的样子很帅也很美。尤其是汗珠子在黝黑的脊背上聚集成粒粒透亮的水珠,然后聚在一起,顺着脊梁骨向下淌着的样子,有种力与美最巧妙的结合,很让我着迷。我一度竟然产生了要跟着他们学倒砖的念头。倒好的泥砖凝固后,师傅们就把砖堆起来,堆成一堵间距一寸的墙,以利于通风,利于泥砖早日干透。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干透的泥砖用架子车运进砖窑,供给老爷爷装窑。装窑那是技术活,既要稳,又要能够让炉火均匀地烧到每块砖上。这份工作进行了多久我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在此期间,老爷爷派我去替有事的另一个老爷爷看守我们南村紧邻试验站洋芋地西面沟坡上的梨园。等到看守梨园的老爷爷回来的时候,窑已经装好了。

试验站里盖有两排房屋,一排南北向,一排东西向,中间隔一条六米余宽的过道,成t型排列。南面的是机房,里面装有一台磨面机和一台碾米机,一天到晚轰隆隆地响个不停。在之前和之后的许多年里,我或单独或跟随母亲在哪里磨了不知多少次面粉,碾了不知多少次小米。那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北面的房间是豆腐房,我刚刚出了五服的本家伯父在那里磨豆腐,一位老实巴交的小个子小伙子在给他打下手。一匹带了眼罩的小毛驴不紧不慢地拖着磨杆转着圈子。那位小伙子一边用瓢把泡好的黄豆从水桶里舀出来倒进磨眼,一边用小笤帚把漫在磨眼周边的黄豆扫进磨眼。一缕缕雪白的豆浆随着磨盘的转动,从石磨的缝隙里钻出来,流到磨盘下的绕着磨盘的凹槽里,最后顺着插在凹槽缺口处的向外伸出的铁凹槽流进放在下面的水桶里。不一会儿,豆浆就流满了一桶。这时,那位小伙子就会赶紧用一只空桶以最快的速度换掉满桶,并把豆浆倒进一旁的细白布包里。布包绑在房东紧挨东墙的挂在房顶垂下的铁钩上的十字形木架上。十字木架掉在口径将近两米的大锅上方。我的本家伯父不停地摇动着木架,带动地豆浆不停地在布包里晃动。于是,奶白色的豆浆就源源不断地渗出布包流进了锅里。等到那边驴子下了架,被栓到外面的木桩上时,伯父就已经把所有的豆浆过滤完了。小伙子也赶过来拉起巨大的风箱,锅下的炉膛口就随着风箱的呼呼声,喷出很长很长的火苗。这时,伯父就用清水洗刷放在锅旁的海瓮。等到伯父这边洗刷好海瓮,那边的豆浆就烧开了。伯父就会用净桶把煮开的豆浆转到海瓮里。一转完豆浆,伯父就会端起装有卤水的盆子,用手撩起卤水,一下下甩进海瓮里。如果能站在海瓮旁,就会看见,豆浆一点点地凝结成了一团团稠粥样的豆花,在淡蓝色的浆水里沉浮着。这时,在一旁的小伙子就会在一旁的长方形水槽里铺上木板,然后在木板上面铺好干净的布包。本家伯父这就一瓢一瓢地把豆花舀进布包里,直到舀完海瓮里的豆花为止。每舀一瓢,本家伯父都要习惯性地用瓢底把槽里的豆花抹一下,使槽里的豆花始终保持平整。在本家伯父往槽里添加豆花的时候,水槽底部的水管就哗哗哗不停地向外淌淡蓝色的浆水,淌进早已放在了下面的水桶里。倒进最后一瓢豆花,本家伯父再用瓢底把豆花面抹平了,这就把掉在槽外面的布包布折叠起来,把豆花的面覆盖完。然后,看着那位小伙子在上面覆上木板,再搬几块大石头压在上面。几小时后,嫩香的豆腐就做成了。

我们都很爱吃本家伯父做的豆腐,每当想吃豆腐的时候,我就会奉爸爸的命令去试验站用黄豆换或者买。

出了豆腐房的门,向右拐,是一个小小的门。推开门,后面就是老大老大的猪场。排列整齐的猪圈,哼哼哼叫成一片的大大小小的猪以及温热的猪粪的臭气就会扑面而来。我不喜欢猪场的气味,一踏进猪场,扫视了一遍就又退了出来。从此,就再也很少踏进猪场里。

记忆中的故乡作文

2038年的夏天我所供职的cem公司放假,我回到了我的故乡——杭州。

由于求学和工作,我已经近十年都没有回过杭州了。家乡的情景一直印在我脑海里,这么些年来,家乡应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吧!坐在飞机上,我内心既忐忑又兴奋,一走出机场,顿时令我耳目一新。啊!家乡的天空变蓝了。印象中浑浊的天色消失了,蔚蓝的天空像深邃的大海,几朵洁白的云朵浮在天空,堪比内蒙大草原的天空了。空气也新鲜了许多,记忆里那些夹杂着各种气味的空气也没有了,“呼吸”是如此的惬意。

坐上弟弟的汽车,一路非常顺畅。马路加宽了许多,增加了几条高架,路旁绿化做的非常贴心,参插摆满了各种盆景。司机们的素质都非常高,再也没看见别车插道的现象。弟弟说:杭州精神文明建设做的非常好,公民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准备申请中国最美丽,最文明城市。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我的老家---良渚。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宽阔无比的人民广场,那根粗壮的玉琮雕塑还矗立在老位子街道也加宽了许多,两旁的店面整齐有序,再也不像以往那样杂乱无章。

回到村里,池塘里的荷花正在争奇斗艳,空气里弥漫着阵阵清香。一排路灯笔直的立在路边,像训练已久的老兵,蓝天白云下,正描绘着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映入眼帘的翠绿。似这般葱茏和,不浅薄不稚嫩,浓浓的把生命的层次及尽展现。它充满激情地吸纳着炫目的阳光,悠悠的呼吐着纯纯的气息。让你在翠绿的庇护中,尽情惬意,我行走在这美景中,真像生活在梦里,不禁张开双手,拥抱我这美丽的家乡。

一幢幢别墅错落有致,弟弟介绍说,村里对建房做的统一规划,村民们热情地跟我打招呼,他们还是那么年轻,一点都没变。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回到家,爷爷奶奶也跑出来迎接我。我家的房子也变成了我最喜欢的欧式造型,棕色的琉璃瓦,土黄色的墙上镶嵌着几块棕色的玻璃,看上去是那么舒心。院子里栽上了许多花草,小黑狗在里面穿来穿去的奔跑,多么和谐的生活!

故乡日新月异,变得更美更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