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经典教学(专业15篇)

时间:2023-12-16 22:20:10 作者:QJ墨客

经典可以指代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品,反映了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特征。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经典总结,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作品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观点。

于永正论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于永正,字若善,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语文学者。在他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入研究论语,探索以论语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方法。在他的教育教学心得体会中,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论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以下是我对于永正论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的五段式叙述。

第一段:引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论语往往只作为一种知识的传递和学习工具,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于永正先生提出了以论语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了解论语的精髓和智慧,同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段:理论依据。

于永正先生认为,论语旨在研究养性,树德,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意识。论语中的经典语句鞭策着学生思考,引发对自身的反思和独立思考,使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第三段:具体实践。

在论语文教学中,于永正先生提倡用心读论语,即要注重阅读理解,尤其是对于其中的抽象概念和价值理念。学生要通过阅读、解读,深入思考论语的意义,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和辩论,提升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于永正论语文教学的实践,我深切体会到论语的智慧和魅力。论语中的语句虽然简短,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伦理道德。通过对论语的学习和思考,我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社会责任,并且学会了合理表达和沟通,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思维。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

于永正论语文教学方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观。通过论语的引领,学生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论语的教学,并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关怀,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于永正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于永正老师是我校一位资深的语文教师,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心得。在与他交流和倾听他的教学心得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下面将从他的教学思路、课堂管理、教学方法、阅读指导以及作文辅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在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教学思路。他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他认为语言是在生活中得到的,也是通过生活而得到展现的。因此,他将每一个语文知识点与学生的身边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并运用语言。他常常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应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他还强调学生的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解力,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心灵的滋养。

其次,在课堂管理方面,于永正老师善于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他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他讲究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他还提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能够全面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第三,于永正老师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他重视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他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生动直观地展示语文的魅力和内涵。他也注重运用游戏、竞赛和小组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他还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采访、写作、创作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第四,于永正老师给学生提供了系统的阅读指导。他认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基础。他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通过开展读书分享会和写读后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理解能力,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最后,在作文辅导方面,于永正老师给学生提供了精细的指导和批改。他从写作的结构、内容和语言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通过点评和修改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他强调作文的过程性和交际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表达能力。他还鼓励学生勇于开展创作实践,组织各类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丰富而独到。他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全面发展。他的教学思路、课堂管理、教学方法、阅读指导和作文辅导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所有语文教师和学生深思和借鉴。

于永正经典语录于永正教学经典语录

永正学习机坏了,去修理啊。如果您觉得正确或者采纳的话,麻烦给我好评哦,谢谢。

500元(如若,您对我的答复满意,请点击左下角“好评”,谢谢您的采纳。)。

1、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2、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3、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4、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5、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6、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7、其实什么是老师呢,我有一个学生,她给我的一个小礼物让我明白什么是老师。

一个小女孩,她在军训的时候,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面给我做了一幅礼物,因为她想赶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她是自己一针一针地绣了一幅小小的十字绣,然后放在一个有机玻璃的罩子里面给了我。我当时看的时候没有看明白,看到里面绣的是一个很优雅的女人,弯着腰拿着一根针,然后底下有一个鼻涕兮兮的小脏孩,然后举胳膊,她抓着那个小孩的胳膊。我还问这个女孩,我说哎呀,她干什么,是给他打预防针吗?然后那个小女孩就笑了,说你自己看吧,她就走了。

后来我从那个玻璃罩子抠出来一封信,叠得小小的,那封信里她给我讲,她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他们的翅膀断了,那么在他还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他一直想要寻找为他缝补翅膀的人。

这就需要在成人的世界里没有人嘲笑这些孩子的青涩、莽撞、唐突,能够包容他们,能够爱他们,能够鼓励他们缝起翅膀,重新还记起天空,她说我遇到你其实就是遇到了一个给天使缝补翅膀的人。

其实这是我觉得迄今为止对老师这个角色最好的一种解释。

8、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那是一种非常深刻地浸润。

9、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断地参悟、历练,就是你心中有一种仪式。

10、在我看来,庄子也罢,孔子也罢,所有作用于生命个体的古圣先贤学说,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最大的提升人的幸福感,只要你的内心觉得你是清醒的、充盈的,你有幸福感,那我就觉得这就是先贤的一种意义了。

11、真正的文化经典,都是那种可以无比深刻,但也可以无比简单的东西,它的深刻是它的精神内涵,简单是它的表面形式。简单与深刻有时并不矛盾。

12、在传播学上有一个原则,就是你要永远保持它那种特别简单甚至是傻傻的笨笨的样子,这才易传播,你把它整的特别深邃的话,就传不出去了。再传播的前提就是使它简单、傻瓜。

13、我爸对我的教育,就是一切从源头开始。

14、我喜欢把生活分成两个层面:生命层面,生存层面,而且越大越能分得清了。所谓生命层面,就是自己的内心要有所执守的东西;而所谓生存层面,就是你在现实中建功立业的东西。

15、一个人,在你年轻的时候,你有责任把你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你不能说在你年轻的时候一个人就逍遥去了。其实,这种不入世,会让人没有一种价值实现感,而且你也挺不负责任的。

16、人生其实就是木桶效应,你永远不要追问你那块最高板——你什么地方更优秀,而你最低的板,最该去考虑。

17、《庄子》里面我很喜欢的一段话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于永正作文教学

于永正老师今年69岁高龄,昨天听了于老师90分钟的作文课和70分钟的报告受益匪浅呀!感到一位古稀老人对学生的爱,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对教育的经典回味令人难忘!看到于永正老师自己感到很渺小!作为一只教育战线的小蚂蚁我愿像于永正老师一样把我的一生献给孩子,一个好老师是离不开课堂的!下面把于老师关于作文教学的经典语录总结如下:

一什么是素材意识?写好语言对话很重要。

公益广告:

女:你挤什么挤,没长眼那?

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哎,你挤着我了!你?

男:怎么,来劲了是吗?

老人:算了,算了,把心放宽就不挤了!

这是一则公益广告,许多人耳熟能详,但有人想到,这是作文得好素材吗?

二素材意识是语文老师的一种职业敏感,一种责任。这种职业敏感会使老师时刻想着为学生“找米下锅”----那些东西能作为写作素材,而且学生喜欢的,容易写的,有了这个意识,学生就不会“临时抱佛脚了”。

三引领学生走进动物世界,动物世界同样是神奇的`。不仅是为了写作,这是一种探究,一种关注,一种习惯,一种引导。

要常到动物园去。

要留心周围的各种动物,观察他们的动静,倾听他们的声音。一只动物玩具往讲桌上一放就是一篇作文。

四. 关注漫画,搜集漫画,漫画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

漫画是凝聚着画家的智慧。

漫画是生活的反应。

漫画作文(包括所有的看与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考也考过漫画作文。

要特别关注小学生报刊上发表的漫画。

五.歇后语,想象作文的绝好素材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是不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六 把生活搬进课堂,素描作文。

七 把作文搬到社会,自然大课堂。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走进社会会感受人情世态,感受人间的晴热冷暖。

“生活即教育”。在社会和大自然中,不但能获得人生体验,增加人生阅历,而且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

八 话题作文

如果以书为话题,那么,可写的题目很多。

买书,借书,谈读书,介绍一本书,我与书。

许多词可作为习作题目。

九探究性作文。

美国小学生做大题目“谁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负责”

现在是信息时代,学会搜集信息。

于永正经典作文教学

生:是另起一行写的。师:(高兴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师:只两段?(笑声)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晰、舒服,读起来也不累。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生:想!(出示幻灯片二)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欢迎!”小朋友齐声说。“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师:这一次写的和第一次写的内容一样,字也一样,也是分段写我们的对话的。但是什么变了?生:提示语的位置变了。

师:对!写对话的时候,提示语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提示语的位置变了,什么也跟着变了?(无人举手)师:看看“说”后面的标点,对比一下。(说完,又重复出现这两段对话,学生明白了,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是句号,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说”后面是逗号。)师:你喜欢第一篇,还是喜欢第二篇?生:都喜欢!(笑声)师:为什么?生:因为许多课文就是这样写的。生:有的课文写的和第一篇一样,有的和第二面一样,所以我们都喜欢!(笑声)师:是的。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不过,我主张提示语适当变化一下。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一下,就显得活泼些,不死板。——请大家把第二篇短文抄一遍。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学生认真抄写,用投影仪展示了四位抄写正确、字迹工整的同学的作业。)师:抄写得不错,人人都符合要求。只是有个别小朋友字写得还不够端正。师:下边,咱们听写几句对话,看看能不能做到:第一,分段;第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师:(念)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完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听写完毕,老师要求学生自查:一看对话分段没有;二看标点是否点得正确。然后同桌的互查。最后,幻灯展示老师写的,让学生自己对照修改。幻灯片如下)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里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好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评:听写练习比抄写练习提高了难度,但仍紧扣分段和标点的训练重点,教学主线一以贯之,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第二教时师:有一天,一只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小猴子和妈妈有一段对话,可有意思了!

请看——(幻灯出示下面卡片)小猴子:妈妈,妈妈,我想吃桃子!猴妈妈: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不猴子:不够,不够!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猴妈妈: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小猴子:够了,够了,谢谢妈妈!师:每个同学读一读,看谁能读出小猴子和猴妈妈的语气。(学生高兴地练读;师指名读;然后挑了两个读得好的小朋友到讲台前,一个扮小猴子,一个扮猴妈妈表演这段对话。)师:猴子有一个经典姿势(说完,于老师双手提起,十指下垂,放于胸前,同时,脖子一缩,眼睛一眨。众大笑。)来,你们二位学一学(生学,众笑。)猴子还有一个经典动作——抓耳挠腮(说完,师学猴子挠头和脖子,众笑)。来,你们再学学(生又学,众笑)。师:可以了!来,你们表演吧!(学生表演。然后,老师分别扮演小猴子和猴妈妈,各表演一次。老师表演得生动、逼真,生大笑。)师:这件事有趣吗?请小朋友把刚才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的事写下来。要求:第一,写对话要分段;第二,写好提示语——把猴妈妈和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写下来,同时尽量做到“变化”——让提示语搬搬家。先起个题目,再写。(学生思考)师:题目想好了吗?你准备起个什么题目?生:小猴子吃桃子。师:它吃到了吗?生:没有,是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师:是向妈妈要桃子,还没吃呢。我们可用“小猴子要桃子”做题目。还有别的题目吗?生:小猴子的故事。生:傻猴子。师:(高兴地)都是好题目!题目自定。请大家按要求写吧!写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请举手示意。(生写,师巡视指导。)师:小朋友暂停一下。这是一件小事。开头,别忘了交代时间、地点。有个小朋友是这样开头的:“一天,一只小猴子在门口玩,看到一个卖桃子的人,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跑回家……”这样写,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学生继续写。这期间,老师常常提醒小朋友注意的问题,如写对话要分段啦,注意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啦,正确使用标点啦,等等。)。

师:多数小朋友写好了。请写好的同学再读读我写的这一段话(再次出示第二张幻灯片),看看老师是怎样写我们的对话的,怎样点标点的,再看看自己写的,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有,就改过来。(学生读、改)师:如果改得自己满意了,再请同桌的提提意见。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互相学习,互相修改。(同桌交流)师:我想请几位小朋友到前边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注意听,看看这些同学写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并听听于老师是怎样评改的。(生走到讲台前,师用投影仪出示该生写的作文)小猴子要桃子在一天中午,一只小猴子在树林里和伙伴们玩耍。

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他满头大汉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桃子!”“好哇!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妈妈说。小猴一听,用手挠着头,连声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妈妈又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够了,够了!谢谢妈妈!”小猴子高兴地说。妈妈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师:先看有错别字吗?生:有。“满头大汗”的“汗”不是“男子汉”的“汉”,是三点水,加一个“干”字。师:是呀,满头都是男子汉,谁受得了呀!(众笑)师:这篇作文哪些地方符合要求?生:写对话分段了。生:提示语的位置有变化。师:标点符号使用也正确。师:咱们细读一下,看第一段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第一句话的“在”字划去行吗?(生回答:行。)对,要删掉,这是个多余的字。第三句话前边要不要加一句话?他为什么跑回家要桃子吃?生:加一句:他玩着玩着,觉得肚子咕咕叫。师:是呀,饿了,才跑回家向妈妈要桃子。这样,事情起因就有了。小朋友这里的“肚子咕咕叫”,可不是要拉肚子!

而是饿了!(笑声)第三段你认为哪些地方应该划上波浪线,给予肯定?生:“用手挠着头,连声说”要加波浪线,刚才您就是这样表演的。(笑声)师:是的,写得很形象,很真实,我们读了,就像看到小猴子说话的样子。——第五段还可以怎样写?有写得和他不一样的吗?生:我写的和他不一样。这一段我是这样写的:“够了,够了!”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一蹦三尺高,拉着妈妈的手说,“谢谢妈妈,谢谢妈妈!”师:你们听出来了吗?这位女同学把提示语放在说的话中间去了,而且写出了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你(对展示作文的同学)回去按照大家的意见,再改一改,好吗?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好。——谁再来展示一下?(一女生走到讲台,老师将她的作文投在大屏幕上)小猴子要桃子一天,小猴子正在门口玩耍,一个卖桃子的人走了过来,边走边叫:“卖桃子喽!桃子又大又甜,不甜不要钱!”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向家里跑去。一进门,便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要吃桃子!”“是吗?”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小猴子急了,摆着手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妈妈伸出兰花指,比划着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够了,够了!”小猴子了连跳了两下,高兴地说,“谢谢妈妈!那你赶快到门口买吧!门口就有个卖桃子的!”猴妈妈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小猴子摸着后脑勺,说:“我怎么傻呢?门口真有个卖桃子的呀!”(老师让学生把作文读了一遍。赢得了一片掌声。)。

不过,我可不是故意的!(老师说完,真的伸出右手,做出了个“兰花指”。众笑。)小朋友,这位女同学的提示语写得真实、生动,说明她观察得仔细,平时喜欢读书。这位同学还有个大优点,就是她注意前后联系。第一段写了“门口来了个卖桃子的”,所以后面,小猴子才要求妈妈去买,告诉妈妈,“门口就有卖桃子的”。(接着,又评讲了两篇小学生习作,略。)师:小朋友,我们听了这几位同学写的作文,一定很受启发,知道该怎样写这篇作文。找时间把你们的作文改一改,再誉写到作文簿上去,请你们的老师批改一下。好吗?今后读书的时候,一定关注作家是怎样写人物对话的,读慢一点,多读一点,今后你们会把人物对话写得更好。(下课)。

于永正三年级作文教学实录

生:(齐)欢迎!

师:谢谢!那我们上课!

生:(齐)好!

师:小朋友非常热情。我把刚才的对话写来了。想不想看看于老师是怎样写的?

生:想!

(幻灯片出示下面短文)。

小朋友齐声说:“欢迎!”

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上课吧!”

(师请一小朋友读这段话)。

师:于老师是怎样写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这些话的?

生:是一句一句地写的。(笑声)。

生:是另起一行写的。

师:(高兴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

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

师:只两段?(笑声)。

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

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晰、舒服,读起来也不累。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

生:想!

(出示幻灯片二)。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欢迎!”小朋友齐声说。

“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

生:提示语的位置变了。

(无人举手)。

师:看看“说”后面的标点,对比一下。(说完,又重复出现这两段对话,学生明白了,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是句号,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说”后面是逗号。)。

师:你喜欢第一篇,还是喜欢第二篇?

生:都喜欢!(笑声)。

师:为什么?

生:因为许多课文就是这样写的。

生:有的课文写的和第一篇一样,有的和第二面一样,所以我们都喜欢!(笑声)。

师:是的。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不过,我主张提示语适当变化一下。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一下,就显得活泼些,不死板。——请大家把第二篇短文抄一遍。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

(学生认真抄写,用投影仪展示了四位抄写正确、字迹工整的同学的作业。)。

师:抄写得不错,人人都符合要求。只是有个别小朋友字写得还不够端正。

师:下边,咱们听写几句对话,看看能不能做到:第一,分段;第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师:(念)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完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

(听写完毕,老师要求学生自查:一看对话分段没有;二看标点是否点得正确。然后同桌的互查。最后,幻灯展示老师写的,让学生自己对照修改。幻灯片如下)。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里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

“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

“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好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

(幻灯出示下面卡片)。

小猴子:妈妈,妈妈,我想吃桃子!

猴妈妈: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

不猴子:不够,不够!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猴妈妈: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小猴子:够了,够了,谢谢妈妈!

师:每个同学读一读,看谁能读出小猴子和猴妈妈的语气。

(学生高兴地练读;师指名读;然后挑了两个读得好的小朋友到讲台前,一个扮小猴子,一个扮猴妈妈表演这段对话。)。

师:猴子有一个经典姿势(说完,于老师双手提起,十指下垂,放于胸前,同时,脖子一缩,眼睛一眨。众大笑。)来,你们二位学一学(生学,众笑。)猴子还有一个经典动作——抓耳挠腮(说完,师学猴子挠头和脖子,众笑)。来,你们再学学(生又学,众笑)。

师:可以了!来,你们表演吧!

(学生表演。然后,老师分别扮演小猴子和猴妈妈,各表演一次。老师表演得生动、逼真,生大笑。)。

师:这件事有趣吗?请小朋友把刚才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的事写下来。要求:第一,写对话要分段;第二,写好提示语——把猴妈妈和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写下来,同时尽量做到“变化”——让提示语搬搬家。先起个题目,再写。

(学生思考)。

师:题目想好了吗?你准备起个什么题目?

生:小猴子吃桃子。

师:它吃到了吗?

生:没有,是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

师:是向妈妈要桃子,还没吃呢。我们可用“小猴子要桃子”做题目。还有别的题目吗?

生:小猴子的故事。

生:傻猴子。

师:(高兴地)都是好题目!题目自定。请大家按要求写吧!写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请举手示意。

(生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暂停一下。这是一件小事。开头,别忘了交代时间、地点。有个小朋友是这样开头的:“一天,一只小猴子在门口玩,看到一个卖桃子的人,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跑回家……”这样写,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

(学生继续写。这期间,老师常常提醒小朋友注意的问题,如写对话要分段啦,注意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啦,正确使用标点啦,等等。)。

师:多数小朋友写好了。请写好的同学再读读我写的这一段话(再次出示第二张幻灯片),看看老师是怎样写我们的对话的,怎样点标点的,再看看自己写的,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有,就改过来。

(学生读、改)。

师:如果改得自己满意了,再请同桌的提提意见。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互相学习,互相修改。

(同桌交流)。

师:我想请几位小朋友到前边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注意听,看看这些同学写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并听听于老师是怎样评改的。

(生走到讲台前,师用投影仪出示该生写的作文)。

小猴子要桃子。

在一天中午,一只小猴子在树林里和伙伴们玩耍。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他满头大汉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桃子!”

“好哇!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妈妈说。

小猴一听,用手挠着头,连声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妈妈又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够了,够了!谢谢妈妈!”小猴子高兴地说。

妈妈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

师:先看有错别字吗?

生:有。“满头大汗”的“汗”不是“男子汉”的“汉”,是三点水,加一个“干”字。

师:是呀,满头都是男子汉,谁受得了呀!(众笑)。

师:这篇作文哪些地方符合要求?

生:写对话分段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有变化。

师:标点符号使用也正确。

生:加一句:他玩着玩着,觉得肚子咕咕叫。

生:“用手挠着头,连声说”要加波浪线,刚才您就是这样表演的。(笑声)。

生:我写的和他不一样。这一段我是这样写的:“够了,够了!”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一蹦三尺高,拉着妈妈的手说,“谢谢妈妈,谢谢妈妈!”

(一女生走到讲台,老师将她的作文投在大屏幕上)。

小猴子要桃子。

一天,小猴子正在门口玩耍,一个卖桃子的人走了过来,边走边叫:“卖桃子喽!桃子又大又甜,不甜不要钱!”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向家里跑去。

一进门,便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要吃桃子!”

“是吗?”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

小猴子急了,摆着手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妈妈伸出兰花指,比划着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够了,够了!”小猴子了连跳了两下,高兴地说,“谢谢妈妈!那你赶快到门口买吧!门口就有个卖桃子的!”

猴妈妈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

小猴子摸着后脑勺,说:“我怎么傻呢?门口真有个卖桃子的呀!”(老师让学生把作文读了一遍。赢得了一片掌声。)。

师:掌声是对这篇作文的最好的肯定!说说看,你欣赏哪些句子?

生:我欣赏开头一段。“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很生动。

师:这是事情的什么?

生:这是事情的起因。

师:对!这位同学很会想象。这个起因令人信服。你们还欣赏哪里?

生:喜欢她写的提示语。

师:把你喜欢的读一读。

生:(读)“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猴子急了,摆着手说”;我最喜欢“妈妈抻出兰花指”这句话。刚才您的手就像兰花指。(笑声)。

师:看来你们对兰花指挺有研究。(笑声)是不是喜欢看京剧?不过,我可不是故意的!(老师说完,真的伸出右手,做出了个“兰花指”。众笑。)小朋友,这位女同学的提示语写得真实、生动,说明她观察得仔细,平时喜欢读书。这位同学还有个大优点,就是她注意前后联系。第一段写了“门口来了个卖桃子的”,所以后面,小猴子才要求妈妈去买,告诉妈妈,“门口就有卖桃子的”。

(接着,又评讲了两篇小学生习作,略。)。

师:小朋友,我们听了这几位同学写的作文,一定很受启发,知道该怎样写这篇作文。找时间把你们的作文改一改,再誉写到作文簿上去,请你们的老师批改一下。好吗?今后读书的时候,一定关注作家是怎样写人物对话的,读慢一点,多读一点,今后你们会把人物对话写得更好。

(下课)。

于永正作文的教学实录

(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我姓什么?叫什么?

生(全体):姓于,叫永正。

师:(板书:于永正)这是我的名字。我来自江苏徐州,是一位小学教师。怎么称呼我啊?

生(全体):于老师。

师:称我于老师是表示对我的尊重。还可以怎么称呼我?

生1:还可以叫您于爷爷。

师:握握手。叫我于爷爷,说明他把我当作他的亲人。还可以怎么称呼我?生2:于伯伯。

师:于伯伯,我一下子年轻了,降一辈,由爷爷变成伯伯了。(笑声)生3:那我就再叫亲切一点?永正叔。(生笑)。

师:握握手!啊哟,多像我的侄女呀!有没有敢叫我于永正的?(几秒钟后)生4:于永正好!师:我是说谁敢叫我于永正。生5:于永正!

生(齐声):可以!

师:据我所知温岭天平小学特别强调读书,同学们读了大量的课外书,背了好多古诗。最近呀,我搞了一张试卷,据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专家出的,而且是专门给六年级的。小学生出的。专家说,这张卷子可以测试你们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如果你做得很好,就说明你的知识很渊博。(板书:知识渊博)我认真地把这张卷子看了一下,发现这张卷子并不难,特别是对你们太平小学的六年级同学来说,那是张飞吃豆芽?小莱一碟。我看在座的都可以做出来,都可以证明自己是知识渊博型的小学生,不知道同学们对考试有什么看法?你们愿不愿意测试?生:愿意。

师:有不愿意的吗?

生1:老师,我不想考试,考试太多了不好的!

师:嗯!她讨厌考试,考试给她带来很大的负担。(问另一名举手的学生)你呢?

生2:说实话,每个学生都不是心甘情愿参加考试的。可是仔细想想,考试好像对我们也有益,所以我有点愿意,有点不愿意。

生3:其实我们都不愿意考试,是尊敬您,为了给您面子,所以我们才说愿意考试。(生笑)。

师:是为了给我面子才说愿意考试。真好!有时候,是要给别人面子的。有愿意考试的吗?

生4:我愿意考试,因为我觉得平时自己在班级里是读书比较多的,我想测试一下自己的知识是否渊博。

师:噢!她想证明一下自己,很自信。你呢?

生5:我是愿意考试的,虽然说我是打灯笼上茅房?找死,(生笑)但我。

家是开书店的,我阅读的也比较多。人们常说,重要的不在于成绩,而在于参与,所以我愿意!

生6:我也是比较愿意考试的,虽然我的知识不是特别渊博,但是我觉得考试也可以测试一下自己。如果现在知识已经比较渊博,也要继续学习;如果不渊博,今后就要更加努力学习。

生7:比如说考的是课外知识而不是课内知识。因为课内知识要死记硬背,比如默写什么的,而课外知识只要你掌握了就好了,所以我不喜欢考课内的。师:这位同学的话对我很有启发,作为老师一定要思考你的意见。但是课内的知识该记的还是要记。知识的获取,特别是学语文,更重要的是读课外书。这一点我很赞同。好的,最后一个。

生8:我愿意考试,因为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种说法:“考试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我们可以在考试中得到一些启发,从中知道哪些知识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

生(全体):行。

师:我有两个要求,第一,要细心;第二,要按要求做。(板书:细心要求)记住一定要按要求做。细心到什么程度?把每个字都要看清,时间5分钟。(发试卷,生赶做)。

师:好,时间到。(收试卷)成绩马上就可以公布了。(师边翻着试卷,边自言自语:怎么回事?坏了!真坏了!楷糕,楷糕!发现一个,终于发现一个!)咱们班谁姓赵?叫赵一帆,请站起来。

师:赵一帆,请把卷子读一读。(投影仪投出试卷内容)。

生:(读)知识渊博型小学生测试题。要求:先填写自己所在的学校、班级、姓名,再读读每道题,读后再做。

于永正作文的教学实录

一、写出你最喜欢的两首古诗的题目和作者。

二、默写一首诗,不写题目和作者。(三至九题略?编者)十、读完以上各题,只做一、二两题。

(全场哄堂大笑)。

生1:我觉得出试卷的教授简直神了!他想到我们心里去了。一般我们拿到试卷就写名字,然后就接下去做,他一开始就让我们读一遍,然后再做。但我没按要求做,其他题目有诱惑人的感觉。

师:诱惑?你被诱惑了?是吗?你呢?

生2:我感觉好像被人当猴子“耍”了一样,(生笑)这么多都白做了,就因为最后一题没看清楚。我真不明白,那个教授为什么后面还要写,多浪费字啊!前面两题写出来不就行了吗?多简单,一下子就写完了!偏偏让我们看清楚全文。我以为下面还有,已经翻过去看了,可是最后一题没仔细看就开始写了,害得我白写了很多字。

师:那你现在最想用一句什么话来概括自己的心情?

生2:我好像被人给耍了。

生3:我觉得出这张卷子的专家就是您?于老师。

师:没错,我故意说是专家出的,您真有眼光!

生3:您本来就是一个专家。我是说,您设下的这个陷阱是够深的。(笑声)。

生4:我觉得像参加一次跑步比赛,快要到终。点,突然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而到不了终点;也像一群乌龟面对着火锅,一直在纳闷儿,该怎么吃呀?所以我觉得于教授出的这张试卷就像谢张天(生3)所说,陷阱太深了,每一个同学不细心按要求做的话,真的会考不好。

师:不仅考试要按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要求,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要求和规则。好!你说!

生5:以前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个招聘公司也出过这样的试卷,结果许多人落聘了。当时我觉得那些人好笨呀!为什么他们会没看清呢?现在自己也这么做,我也觉得自己好笨呀!而您于教授好聪明!您很会利用人之常情来给我们编这样的试卷,所以我非常敬佩您!

师;我利用了多数人的思维习惯。

生6:刚才同学们几乎把我的想法都说完了,可是我还是有话要说。我忽然想起昨天我们的语文老师跟我们说的话。他说,明天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很有名的老师。现在我才知道,您这位老师有名在哪里啦!您知道学生心里在想什么,而且您刚才说有两点要求。一是要细心,二是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因此,我觉得您说的这几句话完全是在引诱我们走进那个很大很大的陷阶。

师:不!我是真的在提醒你们要按要求做,恐怕你们上当,怎么反而说我的陷阱越来越深呢?(生笑)。

生6:也许您于老师没有注意到,您刚才说5分钟内做完。我们就在想,既然只有这5分钟,那就只能快点做,根本没有想过要看后面。如果说是以前考试的话,我都会去看后面,因为平时考试时间多。可是现在只有5分钟,谁还会去管下面的题目?谁知道您说的要细心、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是在后面?所以我觉得于老师您真的好聪明!利用了我们的心理。怪不得别人说您书教得好,出题都出得这么妙!

师:是吗?我题目出得不够妙,是你的话说得妙!出口成章,如果把你刚才说的话记下来,就是一篇不错的作文!(赞叹声)。

生7:我现在觉得后悔莫及,我怎么没有发现您于老师这么阴险狡作?(生笑)。

师:听见吗?他说我“阴险狡作”。

生7:您于老师设下的陷阱是环环相扣,因为您先是说要细心,然后说按要求做,后来又说在5分钟内做完。原来试卷一发下来,我就看见后面第十题“只做一、二两题”,我当时觉得很奇怪。

师:你既然看清楚了,为什么不去做呢?

生7:因为我看题目有十题,又说只做一、二两题,当时就觉得莫名其妙了,就稀里糊涂地做了下来。

师:哈哈!搞不大清楚就稀里糊涂做下来!要说的同学太多了,这样吧,下面我请赵一帆来说一说。

生8:我和大家一样地觉得老师的陷阱挖得比较深。也许有人想我比较聪明,其实不是我比较聪明,我只是记清老师的话,要细心而且要看清每个字的要求,我当时就想老师肯定是有陷阱的。

师:噢!警惕性变高的。(生笑)。

生8:还有,我以前做试卷一般先把整张试卷中每题看一下。师:噢,你有一个好习惯!

生8:我觉得我们班同学一般比较聪明的,为什么这次都没有看到最后一题?为什么除了我一个,其余都没看最后一题呢?很奇怪唤!(生笑)。

生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师:好题目!还有别的题目吗?

生2:都是您这个“老孤狸”惹的祸。(生大笑)。

师:哇!在你面前,我变成了“老孤狸”!我相信这个老孤狸是加引号的。对吗?

生2:是的。

师:如果加引号,我就接受;如果不加引号,我就要难受了!

生2:加!

师:加引号,第一,我不是老孤狸。第二,我不是在骗你。我一再说大家要细心,把每一个字看清楚,一定要按要求做。为什么你不做呢?那到底怪谁呢?生2:怪我这支笔!

师:除了怪这支笔,还应该怪什么呢?(指指该生的脑袋)这就找到根源了,既不怪我“老孤狸”,又不怪这支笔,而该怪自己的大脑,请你写下来?用《到底怪谁?》作为题目好不好?同学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人说,好题文一半。什么意思呢?有个好题目,文章就成功了一半,记住了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把你们真实的感受写下来,写吧!(生习作,师边巡视边个别指导。)。

师:写完了的同学,我送给你们一句话:“再念,再念,再念。”(叶圣陶语)有人请教叶圣陶,怎么改作文?叶老说:“再念,再念,再念。”什么叫念呢?出声音读作文。这样就会发现自己作文的毛病,但是不要理解为只读三次,而是反复念。如果你写好了,为了不影响大家,可以轻声念,这是修改作文的方法。写好的同学请按叶老的方法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好吗?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倾听,学会倾听。因为任何人的作文,只要你听了,都会对你有帮助、有启发。学会倾听,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谁来读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指定。(一女生走到讲台前)师:(师在该生耳边嘀咕了几句)请你指定一位不喜欢作文的人读。(生犹豫)。

师:指定一位平时跟你过不去的男同学。(笑声)。

生:平时跟我过不去的男同学多着呢!

生:我没有得罪她,是她乱讲。(生笑)。

师:等会儿,你要感谢她的,因为她给了你很好展现自己的机会,喜欢作文吗?

生:还成。

师:还成,说话很有分寸。这一次作文写完了没有?生:写完了。

师:来!读一下。生:题目:《智力陷阱》。师:听见了吗?是智力陷阱,不是一般的陷阱。多好的题目哇!读!

生:一张试卷,一个智力陷阱。这就是于老师出的试卷。于老师出的试卷主要是出其不意,就像“耍猴”。我们这群“猴子”,当然除赵一帆外,以为很安全,所以放心地被于老师引进他挖的不浅的陷阱。

师:同学们,很安全、很放心地掉进我挖的不浅的陷阱,这句话多富有诗意。这句话写得好,就这句话该加5分。继续读。

生:谁知他这是害我们!

师:“害”字加引号吗?

生:没有。(生笑)。

师:大家说要不要加引号?生(全体):要。

生:我觉得主要是我们太轻“敌”。以为陷阱很浅,走过去没关系,所以放心大胆地跟着“引导者”?于老师走。

师:晦,这个破折号用得好,跟着引导者?于老师走。继续!

生:被牵进“陷阱”,还以为不但会顺利过去,而且会被称之为勇者。谁知这是白日做梦。朋友,做事千万要三思而后行。知果草草了事,不但会被人骂,而且要赔钱。这钱可是血汗啊!

师:同学们听见没有?这钱可是血汗呀!继续!

生:不扯远了。就说近的吧。比如做作业,如果不做好,不但会被老师骂,也会被家长骂。

师:暂停!“骂”在温岭是不是批评的意思?

生:是。

师:那就好!(生笑)。

生:看,如果不三思,要惹多少祸。最后一点,我要提醒大家,做于永正老师出的试卷,要百分之一百二十地仔细。(生笑)。

师:这是教训,做我出的试卷要百分之一百二十地仔细。最后这句话好,虽然有。点扯远了,但是中心明确,说明了不管做什么事,都该按要求做。这是一篇非常好的作文,形散神不散。起评分100,再加5分,105分!

生:谢谢老师!

于永正经典语录

1、老师一定要有课程意识,凡是优秀的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课程。

2、美国只有课程标准,小学里没有统一的语文教材,都是老师自己根据课程标准自主开发教材,都有自己的课程。

3、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语文老师不是你,也不是我,是书。

4、一位美国学者写的《朗读手册》中这样说:最好的作文辅导老师是课外读物,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5、对于学生的读书,不要太相信诱导,仅仅靠诱导是无法形成阅读兴趣的。一开始总要强迫,在老师的要求下开始阅读,逐渐读进去,有了收获,尝到了甜头,才可能有兴趣。一开始骑自行车谁也不会有兴趣,但似会非会时兴趣就来了。

6、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老师素质的教育,你有什么素质,你才能给学生什么素质。一个老师素养很高,那么你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语文,都散发着巨大的魅力,都影响着学生。

7、教育不是说教,教育是示范。老师做了,才有说服力,我让学生做笔记,首先把我的笔记给学生看,给学生以震撼,这个时候教育才有效果。

8、这节课,我先让学生读课文,首先读懂字面意思,然后寻找文字后面的内涵,找出童真童趣;然后朗读,用自己的声音再现童真童趣;第二课时,整本书阅读《呼兰河传》,片段的精彩回放还是围绕一个中心:童真童趣。

9、语文课程中的读课外书,不是仅仅获取信息和知识,是学语文的,学词学句,积累语言,读写结合。所以读课外书,一定要让孩子遇到生字就查字典。

10、由一篇课文,可以带出一本书,比如,我今天上《祖父的园子》,带出《呼兰河传》,也可以带出一位作家。

11、我有一位学生,教一篇课文,带出一位作家,如她教《只拣儿童多处行》,带出冰心:走进冰心。和孩子们一起,用一个月的时间,研究冰心,阅读冰心。到高年级,一个学期,她至少带出两部名著。

12、小学生学语文要有积累的意识,口袋里没有钱,花什么?所有语文素养好的人,都是读了大量的书。先存钱后花钱。所以语文评价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考察积累:字,词,背诵的'量;然后再考察运用。

13、我考察阅读很简单,第一,读这篇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把意思写出来;第二,思考题很简单: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问题都很浅显。

14、我进行作文考察时,允许带字典词典,不会写的字马上查;允许带读书笔记,想运用名人名言,马上翻翻读书笔记,抄下来就行了。这样的考试,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5、我还进行第三种测试:开卷测试,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表达信息。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比如,我搜集各种超级战机的图片,略作讲解,孩子兴趣大增,然后布置作业:1、请上网浏览各国战记并记下名称;2、超级战机的性能;3、写下来。

16、我们的老师能想多远,我们的学生就能走多远。

于永正教学实录《翠鸟》三年级教案

1、熟读课文,并能感情朗读课文。

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3、学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有爱心、同情心、善良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让学生体会是“爱心”使水罐发生了一次次神奇的变化,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懂得爱心对别人、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只有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钻石图片,板书钻石)。

漂亮不漂亮?你想说什么?不光漂亮,它还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啊,它象征着纯洁和永恒啊。(板书:七颗钻石)齐读课题。

(三)读与悟第2段。

教师过渡:小姑娘睡醒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1、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段。

2、指名提问。(小姑娘醒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3、齐读文中句子: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4、问题预设:此刻,小女孩心情如何?引导学生找文中“喜出望外”一词。

5、指名提问。(“喜出望外”是什么意思?结合表情理解)。

6、齐读。(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是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7、指名提问。(小姑娘得到水之后想到了什么?)。

(她真想喝个够,但更想给生病的母亲喝,于是赶回家。)。

(四)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把故事读完,并拿出预习表格相互交流。

题次小姑娘把水送给谁水罐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变化。

第一次母亲有了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孝顺之心。

第二次小狗银罐对小动物的爱心。

第三次母女互让金罐母女之间的爱。

第四次路人七颗钻石和巨大水源博大的爱。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填写表格,并相机进行教学。(表格进行超链接,随学生回答进行学习。)。

第一次神奇变化: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教师过渡语:多么神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水罐为什么会变成银的。

(1)齐读。

(2)问题预设:为什么小狗要舔净?(回顾第一段,动物焦渴而死,让学生明白水的重要。)。

(3)教师引导:小姑娘只倒了(一点儿水),就一点儿,说明什么?女读-评价-男读。

(4)问题预设:如果小姑娘再不给它喝水,它会怎样?你体会到了什么?(水的珍贵)。

(5)问题预设:如果是小猫、小羊、小鸡她会让水吗?(扩展小动物),说明小姑娘怎么样?(对动物有爱心。)。

(6)让我们带着对动物的这份爱一起读一读。

(7)出示银水罐图片。

第二次神奇变化:

课件内容:

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教师过渡:小姑娘抱着银水罐回到家,看到妈妈是什么样子?

(1)个人读。

(2)评价(语气虚弱)(再读)。

(3)问题预设:如果没有水母亲会怎么样?那她为什么不喝呢?他们让来让去说明什么?如果是爸爸、奶奶、哥哥,会让吗?这些都是小姑娘的什么人?(亲人)。

教师过渡:是的,这就是亲情之爱。

(4)师范读:听!

(5)“一瞬间”是什么意思?再换词。

(6)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亲情之爱(齐读)。

(7)出示金水罐。

第三次神奇变化:

课件内容: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1)教师过渡:终于得到渴望已久的水,小女孩想喝水想到了什么程度?齐读(文中找: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学生圈出来。)。

(2)“咽”字是多音字,教师带读。

咽喉(名词)。

咽唾沫(动词)。

(3)“唾沫”轻声词,师教读两遍。

(4)同学们,什么情况下你会咽唾沫?(联想饥渴感觉)。

(5)指名读——评价——齐读。

(6)问题预设:即使渴到那种程度,小姑娘还做了什么举动呢?

先填空,后齐读。

(10)所以奇迹发生了:齐读(这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11)展示钻石图片,教师过渡:钻石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它象征着纯洁和永恒的爱(板画爱心)就像小女孩钻石般的心。

(12)结合图片教师过渡:(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因为有了清澈又新鲜的水,小花()。

(13)请两位同学说说自己写的句子。

(14)水对于大自然,对于我们来说多么珍贵啊!童话里还有一种力量更为珍贵,是什么?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感谢童话送给我们一份至善至美的爱,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15)全班起立,把手慢慢举起,齐读(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配乐)。

同学们请坐,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永远地普照人间。《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故事,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教会我们一个道理。希望同学们课后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多读一读自己喜爱的童话,它会送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

写课题。读课题:长相思三首。出示资料袋。

学生:过去人们通常用来写怀念之情,思念之情的。预习过了么,谁来读一读。

1、指读:

第一首:“汴水流……”唐·白居易。

第二首:“秋山青,秋水……”明·张煌言。

第三首:“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宋·万俟咏(指出复姓:万俟)。

(分别叫3个学生来读这三首词)。

学生:通过预习,能把课文读到这个程度,老师很满意。下面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看看能读动多少,看看还有哪些读不懂。(这就是要求)。

2、自由读。

学生:一边读一边看注释。

(1)、默读,再看注释,老师巡视。

学生:看看能读懂多少?

(2)、交流。

理解“汴水”“泗水”。

学生:看懂了,记住了,谁能不看讲稿告诉老师。(方法的渗透,学习要学会记住,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知识,要记的)。

学生:“月明人倚楼”中的“人”指的是谁?这要弄明白。

教师(回答略)。

学生:不错,有收获。

学生:你对张煌言了解么,知道的站着说。

教师:(略)。

学生:我要求好的记忆,能不能不看着说。

教师:(略)。

学生:说完了,有补充了么?

教师:被“叛徒”俘虏了。

学生:说的通么?改改。

教师:被“敌人”俘虏了。

学生:说完了。为什么要分3次说完。你能不能一次说完?

教师:张煌言因为叛徒出卖,被敌人俘虏,慷慨就义。

学生;张宁死不屈,……孤军作战……杭州,何等的壮烈!(教师补充相关资料,体会是一个爱国者)。

学生:午梦惊秋醒未醒。

教师:(略)。

学生: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把话清晰的说了。

学生:“梦难成……不道愁人不喜听”怎么理解?

教师:(略)。

教师接着学生的讲解做适当的补充。

学生:不错。

学生:学古诗一定要看注释,这是学古诗的好办法。(学法总结)。

二、悟诗情。

1、2首。

1、前两首,他们思念的是谁?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并吟诵:思幽幽,恨幽幽,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老师引经据典。)。

2、教师:想念丈夫。(板书丈夫)。

3、读。

学生:张煌言思念的又是谁呢?

教师:故乡(板书故国故乡)。

学生:妇人,还有张煌言是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边读边做记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要圈圈点点。(无时不刻渗透方法)。

教师:是夜晚的时候。

学生:同意么?看老师写字。(板书:夜)读。

教师:“思幽幽……”

学生再读。

教师:第2首“故国盟……”

学生;思念亲人,思念故国为什么在夜里的思念特别强烈呢?

教师:漫长,寂寞,沉寂,……。

学生:夜深人静,一个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国家的人,是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有一个诗人说(诗略)(教师相机吟诵,引用了一首诗,足见其文学的功底之深厚)……所以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

教师读第一首。第二首。

学生:板“?”,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这晚上都有什么?看书!拿出笔,找准,这样你的'记忆就非常牢固。(学习方法的渗透)。

教师学生看。

教师:这夜晚都有月亮!

学生: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巧啊!太巧了,都是有月亮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巧,都有月亮?说说看!

教师;因为月亮代表思念亲人的。(板书:月)。

学生:有补充么?他说的有道理。

学生:听我说,月亮本身就是一首诗,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还记得,静夜思么?背!

教师:(略)。

学生:苏轼在中秋节写了一首词,记得么,有这样的饿=诗句:“月有阴晴圆缺……”

想的太奇特了。唐朝的杜甫也写了《月夜忆舍弟》其中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学生:难怪白居易笔下的妇人如此思念她的亲人啊。读!

教师读整首词。(两首都读了)。

学生:真好!!

学生:再来看第一首,皓月当空,妇人看到了什么?

教师:汴水泗水。

学生;她的心也随着水流到了那里?

教师:“流到瓜洲古渡头”

学生;她好像看到了——。

教师:“吴山点点愁”

学生;是啊,她望啊,望啊,想啊,想啊。(板书;望)她想什么?望什么?

教师:她盼望着丈夫哪年回来?

学生:是啊!(板书)是啊,多么深情多么感人。读!!

教师:读全文。

学生;妙啊!

学生:再看第2首。这什么字?

教师:秋!

学生: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了。”这“秋”字非常有意思。

教师读“秋山青,秋水明”

学生: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的这么美?

教师:(略)。

学生:是的。大明朝灭亡了……物是人非。所以他睡的着么?一个“惊”字写出了他……(教师用叙述的方式把学生带到“愁”的境界)妙就妙在“孤鸿三两声”。

“故国盟!……”学生齐读!

学生:长相思,长相思,真的写了思念之情。

教师: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于永正与五重教学读后感于永正与五重教学书籍

这段时间,又重读了《于永正与五重教学》这本书中的第一部分“一路走一路盘点。”最受感动的是写作成就了于老师的今天,使于老师一生充实。因为在文字里驰骋,于老师感到身心愉悦,头脑清爽。盘点,即思考;写作,则是思考的物化。于老师一路盘点,一路思考,觉得有十点是成就了他的关键点。

人们都说:“读书其实是在读自己。”在读于老师的书的同时,我也在思考着自己。

(一)乡土,塑造了我的品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一山一水,一星一月,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融化为童年的血肉,不可分割。”柯灵老师的《乡土情怀》中对于故乡的诠释是如此贴切。于老师的家乡山清水秀,人们勤劳智慧,在劳动之余,听京戏是人们最喜欢的娱乐项目,扶犁掌锄的农民都会哼唱京戏。所以,于老师是听京戏长大的,京戏把于老师领进了中国历史,增加了他的知识,陶冶了他的情操,丰富了他的情感,使他懂得了“真、善、美”,懂得什么叫忠勇,什么叫”用眼睛说话“,什么叫”精气神“,什么叫”以情带声“,甚至京戏告诉他,站在课堂上,手应该怎么放。这一切都塑造了于老师,丰富了于老师的文化底蕴,增强了于老师的表演功底,因为公开课有时候是需要表演的。通过唱戏,练就了于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尤其是在朗读方面,”以情带声“是需要学习的,而于老师从小就学会了。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家乡,我的家乡虽然没有灵山秀水,但那里的人们勤劳善良,质朴节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记忆中人们都是几乎同时上地干活,同时下地回家,同时吃晚饭,一切都是那么有规律。农忙的活也都是一样的,播种、施肥、浇水、收割,晾晒等都是同步的。即使哪个年轻人不会干农活,只需跟着别人学着做就行,勤问问有经验的老农,就能掌握住种地的方法。从小耳濡目染故乡人们的勤劳善良,所以我也具有朴实、善良、勤劳的品格,也喜欢过有规律的生活。这一切都是故乡所恩赐给我的,感谢我的故乡!

小时候,听到最多的词就是“扫盲“,因为故乡的人们有一大半都不识字,在我还不懂事的时候,就经常听到有干部在村里开展扫盲活动,人们都搬起板凳去听课。当时,就有大人给我们这些小孩子开玩笑说:”你们可要好好学习哟,要不然也要参加扫盲。“虽然那时候不太懂,但好好学习就印在了我的脑中。

上了小学,每当看到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带微笑地看着我们,和蔼可亲地给我们上课时,心里就觉得当老师多好,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当一名老师。课余时间里,我们没有电视、手机等,唯一可以消遣的就是和同伴做游戏,演老师同学是我们经常去做的游戏,我通常会选择做老师,把家里的立柜做为黑板,拿一个小棍做为教鞭,学着平时老师上课的样子做起老师来。玩得乐此不疲。

现在想想,之所以现在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和儿时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所以故乡除了赋予我善良、朴实的品格,还奠定了我的志向。

我爱我的故乡!

于永正教学实录《新型玻璃》

整理:陈虹。

评析:特级教师张庆。

班级:江苏省新沂市实验小学四(1)班。

时间:1996年5月。

[评者按]怎样改革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我以为,改革的要点,就在于加强读书训练和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摒弃烦琐的内容分析。特级教师于永正教《新型玻璃》一课,便是以读书训练为“经”、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为“纬”,来组织阅读教学的,并使字词句的基本训练寓于读书活动之中。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已经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说得明明白白,教师只要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将课文读熟,并对学生不懂的地方略作点拨即可,实在没有必要再去进行烦琐的分析。于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取得了成功,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第一教时。

师: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俞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于老师工工整整地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写。)注意“新”的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一点。“型”的第四笔竖,要写短一点。为什么要短呢?因为要让地方写底下的“土”。“玻”的捺要有“脚”,写长一些,这样才显得有精神。(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一看这一课一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好,现在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生放声朗读课文。)。

生:(低声)陆飞宇。

师:噢,陆飞宇。――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他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句子都划了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的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全班同学都要向他学习。

请大家继续默读课文。(生默读,边读边划。)。

师:不但要划,而且要记在脑子里。很好。陆飞宇的经验已经普遍推广。(笑声。)现在全班同学都在学习他。――第二遍看完的请举手。没看完的同学继续看。看完的同学再把你划的读一读,记住新型玻璃的名字。

师:(边巡视边夸奖)读书够认真的啊,看得多仔细啊!好,把笔放下。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请举手。好,放下。

---------------------------。

生:(读)“19《新型玻璃》。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hu幔……划(hu?)(丢掉“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丢掉“的”)罪犯。”

师:停下来,这句话再读一遍。眼睛看准,不要慌。(第二遍该生仍然把“破”丢掉了。)。

师:再看,“划”后面还有一个字。我想,你第三遍一定会读好的。

生:(读)“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

师:对了!请接着读。

(该生接着往下读,再没出错误。)师:很好。后面读得比前面好得多。开始时,我看你不是不会读,而是有些紧张。那么多老师听课,能读成这样很不容易。请坐。大家把这一小节都读一遍。(生各自放声朗读。)。

[4]。

于永正作文的教学实录

(生背诵《早发白帝城》和《题临安》)。

师:背得好,你们会背词吗?比如《如梦令》《念妈娇》《卜算子》。(板书:卜算子)(生背诵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师:还有没有会背词的?(生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

师:哪四句最能表达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思念?

生:我觉得应该是最后四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对了。在那个特定的情境,这几句诗最能表达我们的感情。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卜算子》。“卜算子”是词牌名。请你来读第一首《卜算子》前面的一句话。

生:(朗读)“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师:今天这节课,如果你能把这句话读懂,这两首词就领会了。(板书:反其意而用之)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读这两首词。学习古诗文,第一要凭借注释,好多古文古诗都有注释,它能帮助我们学习古诗文,请大家借助注释,先自己读,看能读懂多少,看看你对“反其意而用之”这句话能理解多少。先自己学,不要急着讨论。先自己读,自己思考。(学生身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两首词,默读的时候认真看看这两首词的注释。看看谁能通过注释读懂这两首词。“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读书要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智慧在哪儿呢,智慧在思考。如果这两首词的意思基本上读懂了,请你考虑这句话“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用”和“之”分别是什么意思?出声读同样可以帮助思考的。每组找一个人朗读,其他同学听、思考,来个小组合作。(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

师:通过听别人朗读,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了“用”和“之”的意思了吗?读懂的请举手。

生:我认为,“用之”,就是毛主席也是“卜算子”的词牌子,写的也是梅花。

生:毛泽东写的《卜算子·咏梅》题目和陆游的题目相同,写的也都是梅花可是两首词表达的意境不同!

师:他把“反其意而用之”这句话的意思大体上说出来了,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生:相反。

师:能看出这一点的同学更了不起!于老师再给大家出个难题,请大家再仔仔国细地读,认认真真地想:究竟毛泽东写的和陆游写的《咏梅》有什么不同?这两位诗人笔下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要会比较。

(学生有的默读,有的在小声读。)。

师:(插话)同学们要注意关键的词,关键的字词句子要画下来,做个记号,它会帮助你思考。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分别到其中的几个小组参与讨论。)。

师:毛泽东和陆游的《咏梅》到底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先说陆游笔下的梅花怎么样?

生:陆游笔下的梅花有点凄惨。

师:凄惨,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陆游笔下的梅花让人感觉悲哀、悲伤,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它,正如朝廷里没有人欣赏陆游一样。

师:这个事情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资料中找到的。

师:你很会学习。

生:我觉得陆游笔下的梅花比较孤独,悲观。(师板书:孤独,悲观)。

生:我从“驿外断桥”中,看到陆游笔下的梅花无依无靠。

师:无依无靠用得好,你很善于表达。

生:孤苦伶仃,无人欣赏。

师:驿站本来就很少有人住,它的帝边有座桥,这座桥还断了,就更无人走了。梅花就长在断桥旁,无人问津,无人照顾,更无人欣赏。

生:如果把陆游笔下的梅花比作一个人的话,就好像一个要走向生命尽头的人一样,非常地悲观和孤独。

师:体会得多好啊!陆游笔下的梅花除了孤独和悲观之外,还有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陆游这首《咏梅》,是用凄苦抑郁的调子来写的,梅花虽然已经凋零了,但是它的香味仍然存在。

生:孤芳自赏。

生: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写的是梅花的勇敢的坚强。

师:(板书:坚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看出来的。春天虽然向我们走来,冰天雪地。但是梅花迎着冰雪,不怕严寒。

生:从最后几句可以看出梅花的大方。

师:还有比“大方”更准确的词语吗?

生:大度。

师:(板书:大度)你们能理解到大度,很了不起。还有不同理解吗?

生:我认为毛泽东笔下的梅花还有一种精神在里面。

师:什么精神?

生:默默无闻,为别人奉献的精神。

生:我觉得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十分地勇敢,有大无畏的精神。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一句可以看出,那时天气已经是十分寒冷了,但是梅花依然还是开放得很俊俏。

师:面对着严寒,灿烂地开放,有一种无畏的精神。

生:我可以用两个成语来形容他笔下的梅花:毫不利已,专门利人。

师:(板书: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大家一起书空。能看见么?这是一种独特的见解。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坚强的,是无畏的,是默默奉献的,是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它并不是跟虽人争奇斗艳,而只是默默地告诉人们,春天来到了。

师:是的,只是告诉人们,告诉其他的花: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分享春天的温暖,春天的阳光。

生:我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看出,毛泽东好像就把自己比成了那朵梅花,把山花比作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当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他就会在人民之中,十分地开心。

师:好的。说到我前面去了,不得了。咱们通过自己的读和思,看出了这两位词人笔下的梅花的不同点。刚才于老师说了,读古诗文,第一要借助注释;第二,有些古诗文还要知道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板书:写作背景)注意写作背景,也就是说,词人和作家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这首词、这篇文章。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什么,那么对这两首词真正的寓意,也就理解得更清楚、更明白了。下面来看介绍陆游情况的资料。(出示投影)。

生:(读)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坚决主张抗金。但他的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投降派打击他,他陷人孤立,感到悲凉寂寞,因作此词。

师: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因作此词,因此写了这首词。陆游写了一百多首咏梅的诗词,这是其中的一首。再看毛泽东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出示投影)请你来读。

生:(读)1961年,我国连续三年遭到严重自然灾害,国家很困难;美国大肆反华,苏联也背信弃义,撤走援助中国的专家,逼中国还债,并攻击中国共产党要当国际共产主义的领袖。毛主席写这首词来鼓励全党同志。

师:大家一起读读。

(生齐读)。

师:这就是两位诗人当时写《咏梅》的背景。了解了他们写作的背景,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了。大家说说这两首词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古人说过“诗言志”,诗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先说陆游的,请讲。

生:表达了他当时不受皇帝的信任,而且投降派也在排挤他的时候,他不为动摇,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孤芳自赏的精神。

师:孤芳自赏是当时情况下的一种无奈,正如你刚才说的,它不仅表达一种无奈,而且表达了自己的一种骨气,一种傲气,表明自己爱国的思想是永远不变的。陆游活了85岁高龄,他的绝命诗,大家会背吗?(生齐背《示儿》)。

师:尽管皇帝不信任我,尽管投降派排挤我,打击我。但是,我的爱国情怀永远不变。“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生在于老师震撼人心的诵读中,不禁也跟读起来。)。

师:大家再看,毛泽东在这个背景下写这首《咏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他想鼓励全党同志,不要害怕,要像梅花一样坚强无畏。

生:大度。

师:对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是为了争当国际共产主义的领袖。我们一切为了人民,就像刚才这个同学说的,当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当我们的人民生活富裕了,我们就感到无比地欣慰。这就是毛泽东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多么宽广的胸怀,这就是中国人民的胸怀!

生:懂了。

师:在这里,他们用的都是“卜算子”这个词牌,同样写的是梅花,但是他们两个写的意思不一样。好了,下面我们来看谁能读出这两首词的不同感情?各人练习各人的。先读陆游的,再读毛泽东的。(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练得怎么样?会背吗?第一,要背下来,然后再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诵。会背的举手。(学生举手不多)。

师:再背。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学生继续背诵)。

师:谁能读出这两首词不同的思想感情?第一次大家可以看着书朗诵,第二次要求不看书背诵。请你来帮我指定一个。(于老师对这个学生说了一句悄悄话)。

生:高欣。

师:请你先读毛泽东的。(生朗诵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师:再读第二首,要读出不同感情。

(生朗诵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读后掌声一片。)。

师:好。读出区别来了。谁愿意来背诵?而且到前面来的和于老师比赛。(还找到那个同学说悄悄话)请你再推荐一个。

生:(微笑着)郭嘉。

师:请到前面来。能背吗?

(背诵两首《卜算子·咏梅》,在背诵到陆游的词时,有一句话背错了,于老师即时进行了纠正,学生背完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该我背了,大家坐好。请看于老师的表情。(于老师的朗诵声情并茂,两首词的感情迥异,读后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师:这边的四组同学把你最喜欢的毛泽东的词里面的诗句写下来,那边的四组写陆游的。我也把我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送给大家。(生认真地写)。

(学生互相传递复印的书法作品)。

师:大家喜欢于老师的这幅字吗?

生:喜欢。

师:不仅要喜欢字,更要喜欢这诗句中所表达的意思,喜欢这两首诗词。下课。

于永正教学实录《新型玻璃》

整理:陈虹。

评析:特级教师张庆。

班级:江苏省新沂市实验小学四(1)班。

时间:1996年5月。

[评者按]怎样改革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我以为,改革的要点,就在于加强读书训练和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摒弃烦琐的内容分析。特级教师于永正教《新型玻璃》一课,便是以读书训练为“经”、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为“纬”,来组织阅读教学的,并使字词句的基本训练寓于读书活动之中。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已经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说得明明白白,教师只要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将课文读熟,并对学生不懂的地方略作点拨即可,实在没有必要再去进行烦琐的分析。于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取得了成功,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第一教时。

师: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俞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于老师工工整整地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写。)注意“新”的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一点。“型”的第四笔竖,要写短一点。为什么要短呢?因为要让地方写底下的`“土”。“玻”的捺要有“脚”,写长一些,这样才显得有精神。(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一看这一课一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好,现在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生放声朗读课文。)。

生:(低声)陆飞宇。

师:噢,陆飞宇。――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他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句子都划了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的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全班同学都要向他学习。

请大家继续默读课文。(生默读,边读边划。)。

师:不但要划,而且要记在脑子里。很好。陆飞宇的经验已经普遍推广。(笑声。)现在全班同学都在学习他。――第二遍看完的请举手。没看完的同学继续看。看完的同学再把你划的读一读,记住新型玻璃的名字。

师:(边巡视边夸奖)读书够认真的啊,看得多仔细啊!好,把笔放下。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请举手。好,放下。

---------------------------。

生:(读)“19《新型玻璃》。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hu幔……划(hu?)(丢掉“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丢掉“的”)罪犯。”

师:停下来,这句话再读一遍。眼睛看准,不要慌。(第二遍该生仍然把“破”丢掉了。)。

师:再看,“划”后面还有一个字。我想,你第三遍一定会读好的。

生:(读)“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

&n。

[4]。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