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进事迹心得(汇总18篇)

时间:2023-12-16 15:54:30 作者:LZ文人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经历的真实感受和观点,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一起来看看有没有对你有所启发的地方。

扶贫队长丁铁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丁铁刚对党忠诚,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思想积极向上;对工作精益求精,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对待同志忠厚老实,助人为乐,以诚相待;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彰显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组织上对他“冲锋防疫”的高度评价。

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按照龙江县“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要求,丁铁刚积极主动参与到第一线的战斗中。从201月30日至3月3日,每三天轮流一班,每班12小时,他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在龙江翰沃城卡口夜间执勤。

龙江镇司法所所长王奕是第一个与他夜晚站岗的“战友”,他刚从南部乡镇调到本镇工作,与丁铁刚并不熟悉。但经过几个夜晚的“共同战斗”,却让他深深感受到了丁铁刚的人格魅力。“一起站岗的日子很令我难忘,当时零下20多度,我们在野外守着卡点,帐篷特别冷,大雪天炉筒子都刮飞了,但他从不抱怨。”他说:“丁哥人特别好,很谦虚,会关心人,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烧炉子的活儿几乎让他包了!控制人员流动,讲政策,宣传引导,他都抢着干。”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丁铁刚始终冲锋一线,主动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宣传员”“组织员”“战斗员”,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疫情防控和精准扶贫工作,全力彰显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使命担当!

按照丁铁刚自己的说法就是再当一次足球场上的“铁后卫”,让卡口“坚不可摧”。工作期间,他严格遵守龙江县防疫指挥部的决策部署,不辞辛苦,每天提前到岗到位,顶风冒雪,坚持执岗。期间,他多次对企图不遵照防疫规定,不按正规渠道进出县城的人员进行了有效劝返阻止,并耐心细致告知出入县城的正规渠道,对欲外出穿越卡口的人员进行劝返。在寒冷的户外,他坚守一个多月,无怨无悔。

年3月4日,根据龙江县委关于疫情防控和驻村帮扶工作要求,“帮扶工作队全员进村返岗工作”。丁铁刚迅速返回村里,协助村“两委”开展精准扶贫和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对九里村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千方百计帮助村里化解防疫难题。

王亮也是九里村精准扶贫户,他因为智障,常年寄住在舅舅付元洲家里。付元洲家是村里的养殖户,养了8头牛。3月13日,丁铁刚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付家母牛正在发情期,急需找“改良员”为母牛配种。而龙江镇仅有四位改良员,九里村没有。由于疫情,外村人员又进不来,付元洲不知如何是好,正在着急上火。丁铁刚知道情况后,立即掏出电话,与腰公司改良员李方义取得联系。

李方义说:“我可以去,但是从腰公司村到九里村要经过龙江县城北出口和九里村两个卡口,需要沟通协调。”丁铁刚随后又与必经之路的“两个卡点”取得联系。几经周折,经过各方援助,最终把付元洲家的困难得以解决。

说起丁铁刚去世的消息,付元洲鼻子一酸,眼泪就下来了,连连说:“好人,好人,他真是个大好人啊!这样对人民群众负责的人没了,真是太可惜,太白瞎了!”:“这两年我外甥的事就没少操心,今年又帮了我一个大忙,我本打算当面儿好好谢谢他,没想到人却没了。”“送葬那天我真不知道,要不我一定得去,他对我家太好了!”说着,再次眼圈发红,望向棚顶。

防疫期间,为了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其他“五类户”的基本生活和就医情况的了解,作为工作队长,他带领工作队员韩少强及村两委干部,采取电话、微信和个别入户等形式对全村48户贫困户逐一进行了排查,共排查出问题10个。他立即会同村两委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全部进行了解决,有效化解了疫情期间群众的焦躁情绪,解决了生活困难等诸多问题。

为了确保已经脱贫的贫困户,不受疫情影响而返贫,他对全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再次进行了彻底排查,了解贫困户的务工愿望和想法,重新梳理填报了《贫困户就业、产业扶贫有关情况统计表》,高标准地完成了12户贫困户就业需求和产业需求的信息采集工作。并结合本村实际新开发公益性岗位3个,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收入。

按照《龙江县脱贫攻坚干部回访工作方案》的要求,他逐户进行入户回访调查,将入户回访汇总的问题清单和台账报送镇扶贫办。对立查立改的问题,及时整改并佐证留痕,一并上报,对非立查立改的,明确了整改时限。在做好村级疫情防控和备春耕生产工作的同时,将脱贫攻坚工作任务扛在肩上,竭尽全力站好每一班岗。龙江县妇联主席、驻龙江镇山包村扶贫工作队长李冬梅对他这样评价:“丁队长工作有热情,有招法,能吃苦,做事严谨、细致,任劳任怨,有一种老黄牛精神,我们是邻村,他对我帮助很大,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作为一名党员,丁铁刚自觉把扶贫工作当作自己应尽职责和事业追求。他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通过党的扶贫扶志教育,九里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实现了让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党组织培养了我,我必须随时听从党的号召,完成党交办的任务,愿意为党牺牲一切,乃至生命。”

扶贫队长丁铁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投身开展精准帮扶贫困户工作四年来,丁铁刚三次变换“角色”,但他从无怨言。他笑侃:“在关键时候,组织上能想起我,证明我有存在的价值!”

7月3日,丁铁刚临危受命,任龙江镇九里村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九里村距离中心县城有九里地,是典型的城郊村,群众思想相对活跃,管理难度也自然加大。龙江镇人大副主席高丹说,丁铁刚到任时,九里村正处于矛盾多发期,各项工作都很滞后,尤其扶贫工作,被齐齐哈尔市巡查组通报批评,县、镇领导都很头疼。

由于九里村的特殊情况,在选人时,镇党委要求一定要选“人缘好的、能放心的、熟悉农村工作的、敢于负责的”。经全镇干部反复推选,大家一致认为,丁铁刚最适合,所以他临危受命。镇党委主要领导找到了丁铁刚时,他二话没说,欣然接受。

丁铁刚到任后积极与村“两委”班子配合,精心谋划扶贫工作。他们到任第一天起,就开始利用两个月时间摸透情况,经常加班到凌晨二三点钟。

入户走访,重新摸排了解精准扶贫户的基本情况,系统分析各户的致贫原因,并根据每户的不同情况研究解决办法。在入户走访中,他一丝不苟,从不敷衍了事,面对面给贫困户讲解相关扶贫政策,和贫困户拉家常,有时一唠就是两三个小时。丁铁刚的话语如春风和煦、冬日暖阳,温暖着身边的每个人,拉近了干群关系。

精准扶贫户高代忠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高红于考入佳木斯职业学院,由于家庭贫困20下学期就想辍学打工,挣钱供妹妹上学。

丁铁刚听说后,主动找到高代忠,说:“家里再困难也要把学上完,这是你全家的希望啊!”高代忠说:“我也没办法啊,可是孩子在学校已经吃不上饭了!”丁铁刚随手掏出兜里仅有的500多元钱,说:“高大哥,给孩子买饭吃吧,一定不要辍学,有困难就来找我!”

丁铁刚先后两次给他拿了1152元,每次都是倾囊相助。高代忠说:“等我有钱了,一定把钱还给你!”丁铁刚却说:“这是我资助你家的,等我有钱了,我会更多地帮助你!”

在丁铁刚的帮助下,高红顺利完成了学业,如今在北京一家幼儿园工作,每月工资3000多元,包吃包住。

随后,高代忠正在上高中的二女儿高霞也出现了吃饭问题。于是,丁铁刚一边拿钱资助,一边找到县教育局、龙江二中,帮助协调解决了高霞免费吃饭问题。在他的帮助下,高霞也顺利高中毕业,考入了哈尔滨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而且她对未来充满理想,要专升本、考研,实现自己的理想。

说起两个女儿,高代忠兴奋不已。但提起丁铁刚去世的消息,他又极度伤心。他说:“本打算过几年条件好了,把他的钱还上,没想到,我现在连报答的机会都没有了。”

据丁铁刚的同学张辉介绍:“丁铁刚由于父亲常年有病,去年妻子住院又花费5万多元,全家外债达到30多万元。为了缓解压力,他不得不卖掉了唯一的住宅,租房子住。”尽管如此,在扶贫路上,他依然出手大方,捐款捐物,助力扶贫事业。

丁铁刚为人正直,工作有招法,村两委对他都特别认可。“龙江镇九里村共有4个自然屯,总人口3650人,耕地面积16750亩,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全村共有贫困人口48户97人,目前已全部脱贫。”九里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广民说:“老丁工作认真仔细,他抓扶贫,一点儿也不用我们操心,入户调查一丝不苟,责任心特别强,就是在防疫站岗期间,他每天都要发微信,跟我聊一聊贫困户情况。”

在驻村扶贫的两年时间里,丁铁刚牢记党组织对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重托,深深扎根基层,与九里村的干部群众同甘共苦,为贫困户脱贫谋出路,为村域发展谋良策,为群众幸福谋利益,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九里村扶贫工作从倒数变成先进,全村48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因扶贫工作丁铁刚被评为20“年度嘉奖”。就在他离世的前一天,因扶贫防疫的突出表现,县人大把他作为优秀代表,向市人大予以推荐。

驻村两年,丁铁刚由“城里人”变成了“农村人”,不仅帮助九里村解决眼前的扶贫问题,更注重长远,研究解决九里村的未来发展问题。

为了落实产业带动扶贫政策,解决贫困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他多次主动找到郑氏果蔬总经理郑晓智沟通情况。通过沟通协调,郑氏果蔬除了每年为贫困户分红外,每年还吸收20多位贫困户到企业打工,参与栽土豆、摘蔬菜、摘草莓等农活,每天都能收入60到80元左右。

为了解决百姓吃水难问题,丁铁刚积极主动沟通协调,年12月,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项目完成,铺设管网6632米,入户安装水表水头龙各172个,总投资69.54万元,解决了436口人“吃水难问题”,其中贫困人口26人。

孔祥兆是九里村会计,丁铁刚经常和他在一起“算经济账”,探讨九里村的发展问题。孔祥兆说:“在扶贫之外,他没少帮村里出谋划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去年村里的清化收工作,丁铁刚负责督导和政策宣传,效果不错,多收回20多万元,村里有了积累,大家都很高兴。但钱怎么花?大家一时没有主意。”在村党委会上,丁铁刚提出:“秸秆离田是一项长期工作,建议村里购买设备,用于秸秆离田工作,可以为村里节省大量资金。”

村两委按照丁铁刚的建议,“把钱花在刀刃儿上”,去年“清化收”之后,花50多万元,购买了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用于犁田、松土、翻地。今年秸秆离田更派上了用场,全村19208亩地,现在已基本离田,村两委班子没有一点压力。

无论在脱贫攻坚的战场,还是在抗击疫情的前线,丁铁刚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九里村干部和村民说:在精准扶贫最艰难的时候,丁铁刚来了;在我们马上取得胜利成果的时候,他却走了,给我们全村干部群众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扶贫队长丁铁刚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

自2012月开始,丁铁刚就一直承担着包村工作任务,先后任龙江县龙江镇腰公司村包村工作队副队长、九里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特别是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他更是脚踏实地,用对待亲人般的感情温暖着精准扶贫户,从精神上帮助贫困户树立起脱贫的信心,从行动上积极帮助落实各项扶贫政策、谋划脱贫措施。

徐平全是丁铁刚帮扶的精准扶贫户,以前一直在外地居住,年因病致贫后回到腰公司村。由于没有住房,丁铁刚协调村里,在腰公司村五间房屯,找到一间自来水看井房子,并自筹资金500多元,刷墙、换塑料布,收拾窗门,出钱、出力,为徐平全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丁铁刚看到徐平全有劳动能力,就鼓励他养殖肉牛,积极帮助申报肉牛产业扶贫项目。在饲养过程中,丁铁刚更是发挥专业特长,手把手教给他养殖技术,还帮助购买饲料、兽药等物资。在他的精心帮助下,徐平全的“扶贫牛”第二年就有了收益,6个月的改良和牛犊卖了8900元,给徐平全的生活带来了希望,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

6月,龙江县发展木耳产业扶贫项目,丁铁刚再次被“委以重任”,从腰公司村调到木耳大棚生产基地工作。为了尽快熟悉木耳的生产管理技术,他不辞辛苦,起早贪黑,忙里忙外,每天吃住在基地,几乎把整个人的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了扶贫一线上,只为贫困群众吃饱穿暖、脱贫致富。

驻村驻心不负重托。

丁铁刚生前在基层工作的场景。

7月3日,丁铁刚临危受命,任龙江镇九里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到任后,他利用两个月时间,把所有的政策从头学习了一遍,随后,开始入户走访,重新摸排了解精准扶贫户的基本情况,系统分析各户的致贫原因,并根据每户的不同情况研究解决办法。

精准扶贫户高代忠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高红于2016年考入佳木斯职业学院,由于家庭贫困2018年下学期就想辍学打工,挣钱供妹妹上学。丁铁刚听说后,主动找到高代忠,说:“家里再困难也要把学上完,这是你全家的希望啊!”他先后两次资助了1152元,如今,高红顺利完成了学业,在北京一家幼儿园工作。对于高老头的二女儿高霞,丁铁刚也是竭尽所能、一帮到底,积极协调龙江二中和县教育局减免学费、申请补贴。在他的帮助下,高霞也顺利高中毕业,考入了哈尔滨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而且她对未来充满理想,要专升本、考研,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同事朋友眼里,他总是那样阳光热情;在贫困户眼里,他总是“不差钱的”主儿,乐善好施。殊不知,他的家庭竟然债台高筑。据他的同学张辉介绍:“由于父亲常年有病,儿子学习艺术,去年妻子住院又花费5万多元,全家外债达到30多万元。为了缓解压力,他不得不卖掉了唯一的住宅,租房子住。”尽管如此,在扶贫路上,他依然出手大方,捐款捐物,助力扶贫事业。

在驻村扶贫的两年时间里,丁铁刚为贫困户脱贫谋出路,为村域发展谋良策,为群众幸福谋利益,结出了累累硕果。年,九里村扶贫工作从倒数变成先进,全村48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因扶贫工作丁铁刚被评为2019年“年度嘉奖”。就在他离世的前一天,因扶贫防疫的突出表现,县人大刚刚把他作为优秀代表,向市人大予以推荐。

履职尽责彰显本色。

丁铁刚生前在基层工作的场景。

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按照龙江县“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要求,丁铁刚从201月30日至3月3日,每三天轮一班,每班12小时,他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在龙江翰沃城卡口夜间执勤。2020年3月4日,根据上级“帮扶工作队全员进村返岗工作”的要求,丁铁刚又迅速返回村里,协助村“两委”开展精准扶贫和疫情防控工作,千方百计帮助村里化解防疫难题。

王亮是九里村精准扶贫户,他因为智障,常年寄住在舅舅付元洲家里。付元洲家养了8头牛,疫情期间,母牛正处发情期,急需找“改良员”为母牛配种。而龙江镇仅有四位改良员,九里村没有。由于疫情,外村人员又进不来,付元洲不知如何是好,正在着急上火。丁铁刚知道情况后,立即与腰公司改良员李方义取得联系,随后又与必经之路的“两个卡点”取得联系。几经周折,经过多方协调,最终将付元洲家的困难予以圆满解决。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丁铁刚自觉把扶贫工作当作自己应尽职责和事业追求。他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通过党的扶贫扶志教育,九里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实现了让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党组织培养了我,我必须随时听从党的号召,完成党交办的任务,愿意为党牺牲一切,乃至生命。”

担当使命润物无声。

丁铁刚生前在基层工作的场景。

为了落实产业带动扶贫政策,解决贫困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丁铁刚多次主动找到郑氏果蔬总经理郑晓智沟通情况。通过沟通协调,郑氏果蔬除了每年为贫困户分红外,还吸收20多位贫困户到企业打工,参与栽土豆、摘蔬菜、摘草莓等农活,日均收入达到60到80元左右。

在龙江镇九里村道南屯走访时,他了解到由于管路出现故障,这里居民每年都有几个月吃水困难。丁铁刚积极向水务局争取项目。2019年12月,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项目完成,铺设管网6632米,入户安装水表水头龙各172个,总投资69.54万元,解决了436口人“吃水难问题”,其中贫困人口26人。

去年村里的“清化收”工作,丁铁刚负责督导和政策宣传,效果不错,多收回20多万元。但钱怎么花?大家一时没有主意。在村党委会上,丁铁刚提出:“秸秆离田是一项长期工作,建议村里购买设备,用于秸秆离田工作,可以为村里节省大量资金。”于是,村两委按照他的建议,花50多万元,购买了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今年秸秆离田更派上了用场,全村19208亩地,现在已基本接近尾声,村两委班子没有一点压力。

扶贫队长丁铁刚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

参加扶贫工作四年来,丁铁刚三次变换“角色”,但他从无怨言。他笑侃:“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关键时候,组织上能想起我,证明我有存在的价值!”

提起丁铁刚任九里村工作队长的缘由,龙江县龙江镇人大副主席高丹就激动不已,那是她最难忘的日子,也是村里最困难的时刻。因此,作为九里村的包村领导,高丹对丁铁刚有着更深刻的了解,对他的离世也更加悲痛万分,难以割舍。

7月3日,丁铁刚临危受命,任龙江镇九里村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九里”,顾名思义,距离中心县城有九里地,是典型的城郊村,因此,这里的群众思想相对活跃,管理难度也自然加大。高丹说,丁铁刚到任时,九里村正处于矛盾多发期,各项工作都很滞后,尤其扶贫工作,被齐齐哈尔市巡查组通报批评,县、镇领导都很头疼。

由于九里村的特殊情况,在选人时,镇党委要求一定要选“人缘好的、能放心的、熟悉农村工作的、敢于负责的”。经全镇干部反复推选,大家一致认为,丁铁刚最适合,所以他临危受命。镇党委主要领导找到了丁铁刚时,他二话没说,欣然接受。

丁铁刚到任后,任劳任怨,很快进入状态。他积极与村“两委”班子配合,精心谋划扶贫工作。据与丁铁刚一同驻村的工作队员韩少强介绍,他们刚接手时,真有点懵,“欠账太多”,他甚至想打“退堂鼓”。丁铁刚却微笑着对他说:“男人这点累就想逃,怎么撑起家庭事业的一片天!”“少强,别急,就是因为有困难,组织上才派我们来的,大不了一切重头再来!”就这样,他们到任第一天起,就开始“补齐短板”,利用两个月时间,把所有的政策从头学习了一遍,他们一边“补课”,一边接受新的任务,所以经常加班到凌晨二三点钟。韩少强说:“有时我累了,闹情绪,丁队长就过来安慰我——胜利就在前头,曙光马上到来!”

随后,丁铁刚开始入户走访,重新摸排了解精准扶贫户的基本情况,系统分析各户的致贫原因,并根据每户的不同情况研究解决办法。在入户走访中,他一丝不苟,从不敷衍了事,面对面给贫困户讲解相关扶贫政策,和贫困户拉家常,有时一唠就是两三个小时。丁铁刚的话语如春风和煦、冬日暖阳,温暖着身边的每个人,拉近了干群关系。

每一次的入户,他都耐心地给农户讲解扶贫政策,群众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他知道都会竭尽全力地帮助解决。

精准扶贫户高代忠今年73岁了,听说丁铁刚去世的消息顿时哽咽了。他激动地说:“老丁这人太好了,他可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

原来,高代忠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高红于年考入佳木斯职业学院,由于家庭贫困20下学期就想辍学打工,挣钱供妹妹上学。

丁铁刚听说后,主动找到高代忠,说:“家里再困难也要把学上完,这是你全家的希望啊!”高代忠说:“我也没办法啊,可是孩子在学校已经吃不上饭了!”丁铁刚随手掏出兜里仅有的500多元钱,说:“高大哥,给孩子买饭吃吧,一定不要辍学,有困难就来找我!”

据高代忠介绍,丁铁刚先后两次给他拿了1152元,每次都是倾囊相助。高代忠说:“等我有钱了,一定把钱还给你!”丁铁刚却说:“这是我资助你家的,等我有钱了,我会更多地帮助你!”

在丁铁刚的帮助下,高红顺利完成了学业,如今在北京一家幼儿园工作,每月工资3000多元,包吃包住。

随后,高代忠正在上高中的二女儿高霞也出现了吃饭问题。于是,丁铁刚一边拿钱资助,一边找到县教育局、龙江二中,帮助协调解决了高霞免费吃饭问题。在他的帮助下,高霞也顺利高中毕业,考入了哈尔滨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而且她对未来充满理想,要专升本、考研,实现自己的理想。

说起两个女儿,高代忠兴奋不已。但提起丁铁刚去世的消息,他又极度伤心。他说:“本打算过几年条件好了,把他的钱还上,没想到,我现在连报答的机会都没有了。”

在同事朋友眼里,他总是那样阳光热情;在贫困户眼里,他总是“不差钱的”主儿,乐善好施。殊不知,他的家庭竟然债台高筑。据他的同学张辉介绍:“由于父亲常年有病,儿子学习艺术,去年妻子住院又花费5万多元,全家外债达到30多万元。为了缓解压力,他不得不卖掉了唯一的住宅,租房子住。”尽管如此,在扶贫路上,他依然出手大方,捐款捐物,助力扶贫事业。

丁铁刚妻子和儿子在九里村为他清理遗物时,在日记本中意外发现了一封感谢信:“尊敬的丁铁刚领导。我是九里村五保户韩守付,一年来,在您的关心关爱下,我生活很好,到年关又给我送来米面。由于你们的关心,我对生活充满信心。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谢谢你们!感谢党,感谢人民政府!”据九里村妇联主席焦阳介绍,韩守付今年73岁,是五保户,年通过政府资助,他家盖起了30平米的住房,内部装修都是丁铁刚帮助张罗完成的,而且每逢重大节日都要送来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让他很受感动,就委托她转送了这封感谢信。焦阳说:“老丁这人特别好,每次陪他入户,看他对待群众总是那样和风细雨,总是那样认真实在,工作从不糊弄。”

“老百姓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儿!”这是丁铁刚常挂嘴边的话。但两年多来,他究竟帮助贫困户做了多少好事,却鲜为人知,因为他做事从不向任何人提起。他认为这些事太普通、太平凡了,他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分。然而,“滴水成河”,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塑造了一名党员的光辉形象。

丁铁刚为人正直,工作有招法,村两委对他都特别认可。高丹说:“他来到村里之后,也没有把自己当外人,凡事主动伸手,根本不用我操心。”驻村以来,作为村党总支的一名支委,虽然只是“配角”,但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得到了所有人的信任,他发挥“调和剂”作用,使村两委班子“握手言和”,达到空前团结,全村形成了“劲儿往一处使”的工作氛围。丁铁刚还积极参与村里的所有工作,除了解决扶贫问题,他还积极帮助村里化解各种矛盾,抓党建、“清化收”、秸秆禁烧,处处做表率,做村两委班子最好的参谋与助手。

“龙江镇九里村共有4个自然屯,总人口3650人,耕地面积16750亩,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全村共有贫困人口48户97人,目前已全部脱贫。”九里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广民说:“老丁工作认真仔细,他抓扶贫,一点儿也不用我们操心,入户调查一丝不苟,责任心特别强,就是在防疫站岗期间,他每天都要发微信,跟我聊一聊贫困户情况。”

“老丁为人谦和,脾气特别好,跟每个人都相处融洽,我们平时处得都跟亲兄弟一样。”李广民说:“他来之前,我们这里扶贫工作是镇政府最头疼的地方,现在我们是其他村学习的榜样。他没了,对我们真是一大损失。”

九里村68岁的周天爽大娘说:“我并没找他办过事,但我是一名老党员,每次开会都能看到他。他那人太好了,对待老百姓,总是那样和蔼可亲,一点没有距离感;他体贴人,会关心人,总能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这一点很了不起。”“我听说他没了,我半宿没睡着觉,眼前总能浮现他笑呵呵的样子。”

在驻村扶贫的两年时间里,丁铁刚牢记党组织对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重托,深深扎根基层,与九里村的干部群众同甘共苦,为贫困户脱贫谋出路,为村域发展谋良策,为群众幸福谋利益,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九里村扶贫工作从倒数变成先进,全村48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因扶贫工作丁铁刚被评为20“年度嘉奖”。就在他离世的前一天,因扶贫防疫的突出表现,县人大把他作为优秀代表,向市人大予以推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的人死了也就死了,有的死了却值得人们怀念,丁铁刚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无法忘怀的人。从事扶贫工作四年多时间里,他脚踏实地、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帮助无数贫困群众扭转了人生方向,走上了幸福的道路,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亲爱的家人、亲密的战友、牵挂的群众,再也没有醒来。

观扶贫队长丁铁刚先进事迹宣讲心得体会

丁铁刚,一位扎根龙江扶贫一线的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他用生命诠释“初心”和“使命”,成为62万龙江人民的骄傲!奉献者就是英雄,无论在脱贫攻坚的战场,还是在抗击疫情的前线,丁铁刚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1972年1月12日,丁铁刚出生在龙江县,达斡尔族,大学文化,高级兽医师。1月参加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任龙江县龙江镇兽医院院长,20起任龙江县龙江镇畜牧中心副主任,龙江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丁铁刚的父亲是龙江县农业系统一名退休干部,母亲在家相夫教子,良好的家风熏陶,培养了他与人为善、谦逊有礼、宽厚仁爱的优秀品格。八年前,母亲离世后,他成了父亲的依靠,父亲由于患“小脑萎缩”精神恍惚,几天见不到他,就会不停地打电话。如今,丁铁刚作为家中唯一的“顶梁柱”轰然倒下,留下卧病在床的老父亲、没有工作的妻子,和一个在读大学三年级的儿子。80岁高龄的老父亲至今还不知道他最依赖的儿子已经不在人世。在大家印象中,丁铁刚身体结实,为人敦厚,有着达斡尔族人特有的豪爽,在中学时代是足球场上雷打不动的“铁后卫”,所以同学们送他一个绰号“丁铁锤”。正因为这些年大家没听说过他有什么身体不适,所以初闻噩耗,多人崩溃。

在驻村扶贫的两年间,丁铁刚由“城里人”变成了“农村人”。九里村吴玉龙书记说:“他不像个当官的,没有半点官架子,平易近人、为人朴实,比我更像农民。可他确确实实是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好官。”丁铁刚的“远见卓识”,让村干部们心服口服。他不仅帮助九里村解决眼前的扶贫问题,更注重长远,研究解决九里村的未来发展问题。为了落实产业带动扶贫政策,解决贫困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他多次主动找到郑氏果蔬总经理郑晓智沟通情况。通过沟通协调,郑氏果蔬除了每年为贫困户分红外,每年还吸收20多位贫困户到企业打工,参与栽土豆、摘蔬菜、摘草莓等农活,每天都能收入60到80元左右。在龙江镇九里村道南屯走访时,他了解到由于管路出现故障,这里居民每年都有几个月吃水困难。为了解决百姓吃水难问题,丁铁刚积极主动沟通协调,向水务局争取项目。村里还接受他的建议,“冬季施工,避免砂石塌方”。12月,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项目完成,铺设管网6632米,入户安装水表水头龙各172个,总投资69.54万元,解决了436口人“吃水难问题”,其中贫困人口26人。

做为学校的科研工作队伍,应该积极拓展科学研究内涵,将科研扶贫作为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是各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组成。以下是对今后工作的几点设想:

1、组织保障是一切的基础。成立扶贫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施行例会制度,组织各团队贯彻落实各项科研扶贫任务。

2、制度建设是有效执行的保障。起草相关扶贫方案,修订《科研量化考核标准》,将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纳入科研人员考核。

3、输送和培养科技型人才。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人才输出力度。其次,加大社会培训力度,重视贫困地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

4、立项科研工作专项课题。

5、产业融合是科技扶贫的根本。通过产业联盟服务开展科企协同创新,带动资源互配。

6、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企业帮扶是科研扶贫的抓手,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协同相关企业,对特定地区、特定产业的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科研扶贫。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以丁铁刚同志为榜样,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根农村广袤天地,做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用奋斗绘就新时代发展崭新画卷,在推进高质发展的新时代征途上续写新的历史辉煌。

扶贫先进事迹心得

2018年7月3日,丁铁刚临危受命,任龙江镇九里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到任后,他利用两个月时间,把所有的政策从头学习了一遍,随后,开始入户走访,重新摸排了解精准扶贫户的基本情况,系统分析各户的致贫原因,并根据每户的不同情况研究解决办法。

精准扶贫户高代忠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高红于2016年考入佳木斯职业学院,由于家庭贫困2018年下学期就想辍学打工,挣钱供妹妹上学。丁铁刚听说后,主动找到高代忠,说:“家里再困难也要把学上完,这是你全家的希望啊!”他先后两次资助了1152元,如今,高红顺利完成了学业,在北京一家幼儿园工作。对于高老头的二女儿高霞,丁铁刚也是竭尽所能、一帮到底,积极协调龙江二中和县教育局减免学费、申请补贴。在他的帮助下,高霞也顺利高中毕业,考入了哈尔滨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而且她对未来充满理想,要专升本、考研,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同事朋友眼里,他总是那样阳光热情;在贫困户眼里,他总是“不差钱的”主儿,乐善好施。殊不知,他的家庭竟然债台高筑。据他的同学张辉介绍:“由于父亲常年有病,儿子学习艺术,去年妻子住院又花费5万多元,全家外债达到30多万元。为了缓解压力,他不得不卖掉了唯一的住宅,租房子住。”尽管如此,在扶贫路上,他依然出手大方,捐款捐物,助力扶贫事业。

在驻村扶贫的两年时间里,丁铁刚为贫困户脱贫谋出路,为村域发展谋良策,为群众幸福谋利益,结出了累累硕果。2019年,九里村扶贫工作从倒数变成先进,全村48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因扶贫工作丁铁刚被评为2019年“年度嘉奖”。就在他离世的前一天,因扶贫防疫的突出表现,县人大刚刚把他作为优秀代表,向市人大予以推荐。

教育扶贫工作者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要知道,张桂梅忘我工作的同时,还在忍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病痛:骨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23种疾病缠身,数次病危入院抢救。20__年初,张桂梅就被下过一次病危通知书,华坪县县长庞新秀赶来医院看她。醒来后,张桂梅拉着县长的手问:“我情况不太好,能不能让民政部门把丧葬费提前给我,我想看着这笔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华坪女高的免费,只是让这些山区的女孩“进得来”,如何“留得住”是张桂梅面临的一大难题。她提出用“家访”代替家长会,既可减轻贫困家庭和家长从山区往来学校的负担,又可以深入学生家庭了解问题,解决实际困难。

如果能够深深地、细细地了解下去就会发现,华坪女高一些表面上很难理解的教育细节其实背后自有深意——扶贫的路只有真正走下去,才知道什么是张桂梅所说的教育的“因地制宜”。

有一个学生的家在山顶上,仅有一条半米宽不到的山路相通,路的一边就是万丈悬崖,可这却是学生每个周末、每次放假都要往返的路。张桂梅又心疼又生气地问学生:“这么危险,你回来干什么?”女孩低着头淡淡地说:“张老师,放假了我不回家上哪儿去啊?”

这句话让张桂梅难过了一个星期,她决定:把两天周末假期改为每周日下午放半天假。外面的人都不理解,批评张桂梅“搞应试教育”,就连学校教师也不理解。张桂梅悄悄地做工作:“我们的学生大都是山里的孩子,放了假学校不让待,回家又会增加路途中的危险。如果只放半天假,孩子们出去逛一逛还可以回来,既省钱又确保了安全。”

家访路上,张桂梅给学生家里捐过钱、送过衣,帮忙修路、建水窖、调解纠纷、发展产业;她迷过路、发过高烧、摔断过肋骨、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几乎每次家访完都要大病一场。说到底,这一切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教育。

自20__年华坪女高成立以来,这条家访路张桂梅一走就是12年,几乎覆盖全体学生,足迹遍布丽江市的一区四县,行程近11万公里——这更是一个个教育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扶贫要扶志,要让贫困家庭的精神起来才行,有一种追求、一种希望。孩子能够真正唤起他们积极生活的希望。”张桂梅说。

华坪女高结对扶贫的家庭有六家。张桂梅去送扶贫款,有一家怎么都叫不开门。她看见旁边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男孩,是这家的孩子,就让他把附近同龄的孩子都叫过来。张桂梅领着几个孩子一起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在那大山里,歌声飘出很远很远”。张桂梅对孩子的父母说:“你们的儿子这么优秀,不但会唱歌,还会学习,你们怎么能整天躲在家里?快把钱拿着,好好地供儿子读书。”后来,这家人真的开始做事了,给他们的扶贫芒果苗栽上了,一年下来家里挣了4万多块钱,因为他们“看见希望了”。

孩子是山里人的希望,教育也是一种希望。张桂梅说,这种希望让“教育扶贫比经济扶贫更彻底”。

“让山里的女孩能够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是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最好的途径。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解决低素质母亲与低素质孩子之间的恶性循环。”张桂梅说,“实际上不只是三代人,而是直接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让山里人的命运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奋斗的荣光”扶贫队长丁铁刚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扶贫队长丁铁刚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彰显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的事迹值得大家学习。根据省委宣传部《关于组织收听收看“奋斗的荣光”—扶贫队长丁铁刚先进事迹宣讲会的通知》精神,7月1日15时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法制频道、新闻广播、龙视新闻快手号同步播出“奋斗的荣光”——扶贫队长丁铁刚先进事迹宣讲会。我直播观看了这个宣讲会的全过程,深深地被丁铁刚的先进事迹所感动,被丁铁刚“舍小家为大家”、“扎根扶贫奋斗工作”的精神鼓舞着,不能自己,落笔感悟,发自五脏肺腑。丁铁刚是我市扶贫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代表,生前为龙江县龙江镇畜牧中心副主任、龙江镇驻九里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丁铁刚到达驻村后,积极与村“两委”班子配合,精心谋划扶贫工作。为了解决贫困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丁铁刚多次主动找到郑氏果蔬总经理郑晓智沟通情况。通过协调,郑氏果蔬除每年为贫困户分红外,还吸收20多位贫困户到企业打工,参与栽土豆、摘蔬菜、摘草莓等农活,日均收入达到60~80元。

精心谋划扶贫工作在龙江镇九里村道南屯走访时,丁铁刚了解到由于管路出现故障,这里居民每年都有几个月吃水困难。他积极向县水务部门争取项目。12月,经过两个月紧张施工,项目完成,铺设管网6632米,入户安装水表、水龙头各172个,总投资69.54万元,解决了436口人“吃水难问题”,其中贫困人口26人。

3月4日,根据上级“帮扶工作队全员进村返岗工作”的要求,丁铁刚又迅速返回到村里,协助村“两委”开展精准扶贫和疫情防控工作,积极帮助村里化解防疫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由于连续奋战在疫情防控和精准扶贫工作第一线,丁铁刚身体多次出现异常。3月19日下午4时许,在九里村工作时,他再次感觉胸闷,心脏有些不舒服,嘴唇青紫。同事劝他到医院看一看,他说:“我这身体没问题,回家躺一会儿就好了。”同事开车把他送回家里,他在家里服用几粒速效救心丸后,便躺在床上休息。晚间10时30分左右,他感觉心脏还是不舒服,被家人送到医院,经过2个多小时的抢救,最后因心肌梗塞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据高代忠介绍,丁铁刚先后两次给他女儿上学拿了1152元,每次都是倾囊相助。高代忠说:“等我有钱了,一定把钱还给你!”丁铁刚却说:“这是我资助你家的,等我有钱了,我会更多地帮助你!”

生前,丁铁刚多次自掏腰包资助贫困户,帮助贫困户,他的精神令人感动。

信用社扶贫先进事迹

个人先进事迹20xx年是充实忙碌而又快乐的一年!在这岁末年初之际,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过去的一年里,在单位领导的精心培育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无论是思想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收获。的发展和巨大的收获。

作为信用社的一名柜员,我很清楚服务形象与服务质量对我所从事行业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今银行网点林立、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服务更是从一个方面体现了银行的竞争实力。因此,从进入信用社的第一天开始,我就认认真真办好每一笔业务,热情地为每一位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认真执行信用社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为每一名客户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目标。从细节做起,以实际行动去赢得客户的满意,力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服务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快乐,服务别人,得到的是自我价值的肯定。服务看似平凡的两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我们能够简单而又方便的将服务两个字挂在嘴边,然而,我们却深刻的明白,具体工作中,要使自己的服务让每一位客户满意,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优质服务贵在细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虽然每天做的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但这就是我们每一天的工作,只要坚持做好每个细节,用最好的姿态、最优质的服务让客户认可我们信用社的服务水平,选择我们信用社的服务和产品,这就是我们的收获。在人们对于生活品质日益追求完美的潮流趋势下,柜台服务工作更是要积极主动去迎合和创造细心工作、细心服务的氛围。

作为信用社的一名柜员,我很清楚服务形象与服务质量对我所从事行业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今银行网点林立、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服务更是从一个方面体现了银行的竞争实力。因此,从进入信用社的第一天开始,我就认认真真办好每一笔业务,热情地为每一位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认真执行信用社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为每一名客户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目标。从细节做起,以实际行动去赢得客户的满意,力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服务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快乐,服务别人,得到的是自我价值的肯定。服务看似平凡的两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我们能够简单而又方便的将服务两个字挂在嘴边,然而,我们却深刻的明白,具体工作中,要使自己的服务让每一位客户满意,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对于缴存破币的客户,我也不厌其烦的一边清点一边对他说,马上就点好了,请稍等。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我们坚守在信用社最平凡的岗位上,在办理业务的工作中,客户不理解的情况时有发生。每当这时,我都首先要求自己冷静,注意自己讲话的音调和音量,注意细节。如有一客户经常到单位换取零钱,虽然没在我处开户,但每次我都对他热情服务,有时没有零钱,就给他耐心解释,并请他留下联系电话,有零钱时再通知他。虽然这种服务很正常,但在客户看来,却觉得很感动。他主动告诉我,他一直在某行开户,零钱经常不够用,到别处兑换,又经常因没有开户而换不到零钱,碰了不少“软钉子”,在我这儿,却感受到了一种实实在在贴心的服务。因此主动在我处开了一个帐户,一次性存入一笔大额资金。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由于细致周到的服务,我拥有了更多客户的支持和肯定。像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这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敬业者的字典永远只有两个字:奉献。为了自己执着追求的信合事业,我用自己坚实的音符在信合谱上跳跃,经常加班加点,我不说累,有时得不到亲人的理解,我不言悔。

优质服务贵在坚持。把平常的事情长期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长期做好,就是不简单。自从进入信用社工作以来,在工作当中,我一直严格的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勤学业务、苦练技能,要求自己每时每刻做到微笑服务,高效服务、无差错服务。

担任永丰信用社综合柜员以来,我一直以满腔的热情接待每一位顾客,办理每一笔业务。尽管营业部与其他网点相比,业务量大,收贷收息任务重,每天下班时间都很晚,用披星戴月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但是每次营业终了后,加班为企业客户办理代发业务时,不管是几十笔还是上百笔,也不管时间多晚,我都按部就班的核对每一张卡的卡号、户名、发放金额,防止出现差错。企业的经办人员在代发完成后,每次都很感激的说:“你们信用社的服务真好”!客户的满意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觉得那句发自内心的赞扬,是对我最好的褒奖,它赶走了我工作一天的疲惫,给我了无穷的精神力量,因为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信用社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我为自己骄傲,为自己是一信合员工而骄傲!优质服务更需要过硬的基本功。每次门柜系统更新,开办新业务,我都要先学习操作流程和相关规定,及时为新业务开办作好准备。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客户排队时间,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尽管每天下班已经很累,但我总是克服疲惫,坚持苦练各种业务技能,使自己办理业务的速度和准确率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我坚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更好的成绩。

优质服务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作为一名柜员,三尺柜台就是我们工作的平台,而这平台更是客户了解信用社各项业务的最直接的窗口。在办理业务过程中适时的、有针对性的请客户在等待过程中阅读信用社业务宣传折页,介绍信用社的新产品,常常也会有所收获。不管结果如何,客户通过我回答他的提问,总会感觉到我们信用社柜员的专业素质,感受到我在向他介绍适合他的产品,感受到我在关注他,使客户对我们信用社的服务更加认同、更加肯定。

信用社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常常不能休假,有时还要加班,但自己从没怨言,人员紧张了,就放弃休假,任劳任怨,能帮同事的竭尽全力,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努力的拼搏,澳柯玛有句名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虽然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深知服务永无止境,我还会不断的努力,再创佳绩。

扶贫站先进事迹

敢于担当彰显党员先锋本色。生于八四年的张晓虎同志,工作特别精明强干,虽然身兼合阳县卫计局苏陕协作办公室主任、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等多项工作职务,但干起事来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工作中的他始终坚持时刻责任在肩,不忘愚公之志,下足绣花功夫的信条,以主人翁的责任担当为合阳人的健康兜底!

扎实苦干一心为民谋福祉。2017年,他临危受命,勇挑全县健康脱贫工作重担,以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身先士卒、统筹协调,创新方式方法、提高综合能力,细心梳理业务、理清工作思路,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他先后主持建立起因病致贫户个人档案5793份,规范落实贫因户免合疗缴费、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信息交换、一张单据即时结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制度,积极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障(健康扶贫基金)四重医疗保障政策,建立医疗对口帮扶、大病救治帮扶、服务保障帮扶、精准结对帮扶四大帮扶体系,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八大行动,创新深度贫困村帮扶、包联服务四联单、精神慢病定点医治等帮扶措施。力促全行业组建医疗团队86个,组织全县1136名医务人员与贫困患者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在他的引导下,全县两年来共减免贫困户合疗缴费2300余万元,贫困人口住院、门诊、特殊慢病共享受各类健康扶贫政策25.58万人次,补偿金额共计7296.5万元,贫困户的住院报销比例达到了93%以上,有效减轻了贫困人元的就医负担。同时对44名大病患者通过邀请医疗专家团队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进行了集中救治,彻底解决了制约贫困群众发展的病患难题。

矢志不渝夯实县域健康基础。在苏陕协作方面,他主动与县发改局和镇江新区联系,先后争取便携式健康体检箱12个,钛合金轮椅20个,农村医疗卫生体检车2辆,及时组织10余名医疗技术人员赴江苏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交流学习,同时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先后派驻15名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医疗专家长期驻守县医院坐诊并兼任医院管理和业务领导,切实提升县域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在乡村振兴方面,他积极与相关镇街、部门联系,先后建成27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积极争取资金1500余万元,完成新建(改扩建)村卫生室194所,配套基本医疗卫生设备98台(套),全县215个村(社区)全部拥有标准化卫生室,至少拥有一名有资质的乡村医生,同时投资690余万元完成2480个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健康脱贫网底进一步织密,有效为文明合阳、健康合阳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绩的背后,总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脱贫工作的关键之期,张晓虎的母亲查出患有官颈癌,他心急如焚,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多次征求医生意见,毅然决定在当地医院就医,自费邀请省上专家来合做手术,每天起早贪黑为母亲送饭,只有晚上才到医院探望母亲,其他病人家属问他:你干什么大事,比母亲住院还重要?他只是羞愧微笑面对。他的父亲常年患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长期服用药物维持,他都无暇照顾。妻子在县中医院上班,无节假日,为了支持他的工作,一个人照顾家庭和孩子。他早出晚归,没日没夜辛勤工作,有时连续好几天都见不上孩子一面。朋友和家人看到他日渐消瘦的身影无不怜惜,他总是说:没关系,能扛住。

功夫不负有心人,收获的喜悦让人干劲更足。在他的带领与努力下,合阳县健康扶贫工作领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2017年,合阳县健康扶贫工作作为渭南唯一的代表,顺利通过了省委省政府检查并得到充分肯定,特色的健康扶贫2+1模式被《陕西日报》等媒体专版宣传报道,他本人先后在《陕西日报》、《渭南日报》、陕西省卫计委网站、陕西农村网、渭南市卫计局网站、合阳县政府网站上发表健康扶贫信息宣传报道200余条,获得了合阳县健康扶贫工作宣传报道在全市排名第一的好成绩。2018年2月,他被县委、县政府评为2017年度脱贫攻坚优秀业务工作者,被合阳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评为2017年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个人,当被问及获得了这么多殊荣,有何感想时,他却说:大家的一起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绩,作为一名党员,今后应该更加努力,不忘记党的历史使命与恩泽,不辜负民众的美好生活与期望。

医生健康扶贫先进事迹

乔晓林同志,主任医师,产科主任。自20_年作为特殊人才引进我院后一直在医院产科临床第一线工作。在6年的工作生涯中她走出一串闪光的足迹,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深受广大职工和患者的信任和爱戴。

她满腔热忱地为患者服务,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论是严冬还是酷夏,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只要病人需要,她都随叫随到,几乎一年到头都能在医院看到她的身影。有一次她正在整理出差的行囊突然接到院内电话,一个孕妇子痫前症重度,hellp综合症。她二话不说直奔医院病房,查看孕妇情况,医师在检查病人,看见主任进来立即报告:“胎心50次,”主任:“立即准备剖宫产,通知儿科医生,做好新生儿抢救准备。”所有人员立即行动起来,各种声音响起“马上找儿科医生”“通知手术室”“通知产房”“通知医学专用师”“立即输液”“产妇__家属,马上过来签字”产房助产士拿着产包、手术护士手术包、家属帮着医学专用师小氧气瓶往病区跑。检查室里,手术在紧张地进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所有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护士在替主任擦汗。此时天已经蒙蒙亮起,待患者病情平稳后乔主任才默默离开,谁都不知道匆忙出差的主任连个喝水的杯子都没给自己准备。

她总面带笑容地迎接每一位患者,制订诊疗方案时,她也是尽可能地从患者的角度考虑,把风险留给自己,尽可能地让患者有一个好的结局,成为妇儿医院产科最受患者信赖和欢迎的医师。

在院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她狠抓医疗质量,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常规,克服困难,产科由弱到强,由小到大,收治病人数、分娩数、床位使用率、周转率、手术量及门诊量均稳步上升;医疗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剖宫产率从66%降至41%,新生儿窒息率降至3‰;危重症抢救成功率大幅提高,对产科重症如:早发型的子痫前期重度、子痫、胎盘早剥、hellp综合征、高血压脑病、失血性休克、dic、羊水栓塞、妊娠急性脂肪肝等的急救均能熟练实施;医护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爱岗敬业精神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近几年来,乔晓林主任多次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带着平时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虚心向别人请教,不断学习和掌握产科疾病治疗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动态,到医院后,她把学习到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20_年,我院妇产科成功申报为区级重点学科。

技术全面,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乔晓林主任用实际行动把自己锻造成朝阳南片地区的有素质的产科专家,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和同行的尊敬。朝阳妇幼保健院产科在她的带领下一定会越来越成熟,规范。

扶贫先进事迹材料

闫_同志有着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他始终坚持为农村群众服务,为农村发展出力。自20__年7月担任扶贫工作站站长以来,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拓展帮扶思路、落实帮扶政策、解决农村实际困难,在推动全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落实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深入调查研究谋化扶贫思路。

他刻苦钻研精准扶贫政策,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并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分别制定适合全镇各村的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同时深入各村逐村开展调查研究,对各村情况分别进行排摸,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逐一找出制约发展的短板,在帮扶措施上因村因户而异,精准施策,对症下药。通过逐村排摸,全镇基本情况、经济发展、贫困状况、脱贫愿望等情况已了如指掌,对全镇1720户、6696人贫困人口,按不同层次、不同致贫原因进行归类,列出需求清单,制定帮扶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指导各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增收渠道。

他根据全镇土地结构和川区、半山区、山区的地理差异状况,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并把劳动力技能培训这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通过劳务输出把劳动力培训的成果及时转化为贫困户家庭收入。他针对富康、八娘、唐家、铁池等川区村交通便利、中药材种植加工发展历史悠久的特点,积极引导贫困户转变以往的种植-贩运模式为种植-加工-贩运模式,大力扶持贫困户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贩运。目前,全镇家庭式中药材饮片加工模式在全乡川区村得到全面推广,正在逐步向半山区、山区延伸。家庭式中药材饮片种植-加工-贩运经营模式,有效提升了中药材产业的附加值,使中药材种植产业成了贫困户脱贫主要渠道。目前,铁池、八娘等村建成了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长廊,在大坪等村建成1500亩以当归、黄芪、党参为主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使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000亩以上。

他采取返租倒包的形式,推动富康村建成新型塑料大棚120座,新建8亩联动式日光温室一座,在八娘村新建退耕还林塑料大棚90座,带动贫困户85户从事蔬菜种植。草畜产业方面,通过整村推进项目,投资221万元在团结、红古、南屏等3个村建成暖棚圈舍294座,引进基础母羊1270只;投资44万元在八娘、唐家川两村实施暖棚养猪户110户,引进籽猪330头;先后投资建成了富康村园区肉牛场、奶牛场和养鸡场,甫洞村洮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团结村永安养羊专业合作社,在红古村建成养殖小区2个,在长青村建成林小养鸡小区。在他的组织实施下,通过草畜项目带动贫困户400多户从事养殖。

近两年全镇七八月份降雨量集中,传统马铃薯种子抗病毒传播能力差,导致晚疫病频发。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他根据多年农村工作经验,积极帮助群众进行马铃薯晚疫病防治,邀请县农牧局技术人员培训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脱毒马铃薯良种,及时协调发放晚疫病防治药品,有效防治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增加了群众收入,贫困户脱贫有了可靠保障。同时,他还在唐家川、八娘村建成了马铃薯良种生产基地各800亩,推动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2019亩以上。

为了将劳动力培训这项帮扶措施与全镇劳务输出人数多、输出时间长的特点相结合,有效增加家庭收入,他和业务人员、驻村干部一道深入各村对贫困户中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一进行登记,分类梳理,建立档案,做到培训对象摸底准确。他先后邀请劳务办、科技局、农牧局、卫计局等单位对前期摸底的960名贫困户培训了劳务知识、电子商务、中药材种植加工等技术,并对培训人员进行考试,考试合格的颁发证书,有效提升了贫困户的劳动技能。20_年劳务输出6500多人,预计劳务收入在1.2亿元以上。同时为了增强培训效果,他还将县直各部门讲解的重点内容录像刻碟,在每一个贫困村组织群众进行观看学习,为广大贫困户脱贫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精准落实扶贫政策筑牢精准扶贫基??

为了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全力协助镇党委、镇政府落实省市县一揽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分村分户列出具体项目需求清单,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在项目落实上保质保量。20_年配合完成婆婆庄至青山15.5公里通畅公路建设和24条46.5公里村庄道路硬化工程,唐家川、甫洞两个村集中安置点道路建设等项目。完成了八娘沟、红城沟、中谷沟、结扎村等防洪堤坝建设工程,配合水务局实施北部饮水工程。完成2960户灾后重建工程,完成2023户群众的房屋维修加固工程,群众住房条件有了极大改善。

在资金使用上精准到户。他组织镇扶贫工作站业务人员和镇村干部大力宣传精准扶贫贷款政策,督促镇村干部深入贫困户认真调查摸底,使所有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都能享受到精准扶贫贷款政策。20__年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发放方面,通过企业带动型370户、1850万元,自我发展型523户、1569万元。他经常与县扶贫办积极衔接,最大限度争取精准扶贫优惠政策,在结扎等16个村建立了互助资金协会,将大部分有自身发展能力的贫困户纳入到协会中来,通过互助资金贷款,解决了贫困户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为贫困户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闫_在工作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他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经常为全镇精准扶贫工作谋思路、创出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医生健康扶贫先进事迹

2月14日下午,省卫生计生委健康扶贫考核组一行7人深入晋城市开展健康扶贫考核工作,并召开汇报会,听取晋城市20xx年度健康扶贫工作汇报。市政府副秘书长侯虎胜主持会议。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孙建平进行汇报。市扶贫办、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卫生计生委机关相关科室及其部分直属单位、各县(市、区)分管健康扶贫工作的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考核组组长路玉宝(吕梁市岚县卫生计生局局长)就考核要求、考核内容、行程安排等考核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孙建平在汇报中指出,20xx年,晋城市按照国家、省、市的安排部署,积极行动,扎实推进,在健康扶贫工作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安排部署上突出“抓早”。年初就把健康扶贫工作作为年度重点目标任务确定下来,强化了组织领导,出台了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健康扶贫工作。

二是基础信息核查上突出“抓细”。准确掌握了全市23687名建档立卡对象和乡、村两级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情况等准确信息,为下一步建档立卡、分类施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帮扶施策上突出“抓实”。在市新农合补偿方案中增加了针对贫困人口的倾斜条款,降低精准扶贫对象的大病保险补偿起付线5000元,提高3%的补偿比例。晋城市人民医院、晋城大医院派出25名骨干医师对脱贫任务较重的陵川、沁水县级医院在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精准帮扶,切实提高被帮扶县的医疗服务能力。

四是扶贫措施上突出“抓准”。积极开展健康扶贫“五个一”活动,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保障四方面政策,全力开展健康扶贫工作。

会后,考核组将通过进村入户调查走访、查验相关印证资料、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考核健康扶贫工作。

文档为doc格式。

教师扶贫先进事迹材料

实现全面同步小康是当前一项神圣的政治任务,按照乡党委政府的安排,她义不容辞地就接手了扶贫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积极投身于全县扶贫攻坚的热潮。

注溪村位于天柱县北部,总面积9.32平方公里,龙江河穿村而过。全村辖14个自然寨,41个村民小组,239户贫困户,872人贫困人口,主要以农业为主。

作为基层扶贫干部的她,时刻都提醒自己,虽然岗位非常普通,它却是神圣的、光荣的。必须要尽自身所能,一定要在扶贫攻坚的战场上做出表率。为了解结对贫困户,她利用平时下村工作及节假日的时间,坚持每周入村到户,深入村居小巷,查看“五脏五乱”情况、基础设施状况;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种植情况,养殖业发展情况;深入院落查看环境卫生、家畜家禽饲养、消防安全隐患;深入家中查看灶台、门窗、床铺及生活,认真对全村进行全面的、细致的摸底。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找到了注溪村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和制约注溪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心中对注溪村的扶贫工作便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工作思路和相应的脱贫规划。

艰辛的付出换得满满的幸福。

回想这半年与贫困群众的亲密接触,她的心有一种酸楚,也有一种甘甜。杨先进是她帮扶的其中一个贫困户,今年55岁,无妻无儿女,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靠去山上采集药材到集市上销售,基本上只能维持平时必需的米、油、盐之类的生活开支。由于是单身汉,没人管着他,引导他,生活没计划,家里一贫如洗。第一次到杨先进家了解到情况时,看到他那脏乱贫困的生活状况,心情顿时狠狠地揪了起来。杨先进住在公路边上一个不到12平米歪歪斜斜的茅皮棚里,站在公路边都能从壁缝中看见他那走动的身影,至今她还清晰的记得,当她坐在满是灰尘的灶台边,穿着一身几个月没洗过的油而发亮的衣服,脏兮兮的手里端着一碗饭,低着头吃的正香,灶上的锅里煮着没有油荤的小白菜。铺在地上几块板子的“床”上,睡得发黑的被子堆成一团,刚下过雨的天气,屋里还有漏雨的痕迹和夹杂潮湿的霉味……。那种情况真让她内心一阵酸楚,心里便想着一定要从生活上帮助他,习惯上纠正他,思想上开导他。回到乡里后立即写了申请,并与村两委沟通协调,为他争取了特殊的民政救济大米、被子、衣服等生活必需用品。同时,乡政府相关领导也亲自到他家实地踏查,确定其为一级危房后,帮他选址建房,以解决他的居住问题。在乡党委政府帮他建设房子的期间,她时常到他家中给他做思想工作,激发他的干事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时常以他身边的人、周围的邻居、村里的能人为例,给他摆事实讲道理,让他清楚认识到只有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实现脱贫梦。

几个月后,杨先进如愿的住进了干净整洁的新砖房,再去看望他时,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看着他穿的那身干净的衣服,饱满的精气神和灿烂的笑容,心里十分高兴,久违的幸福与自豪油然而生。看他的厨房,油缸里有油、米缸里也是满缸的米,心便感觉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当她问他最近吃肉了没有,他开心的说道:“吃啦,柜子里还有咧”。听到这句话,她心里充满了幸福感和成就感,她知道,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以前跟他说的话他听进去了。

1月26日,气温骤降,迎来了今年第一场雪,交通受阻,她和乡里的4个同事不顾雪天路滑,第一时间步行赶往注溪乡注溪村,去看望自己包扶的贫困户,为他们送去过冬的棉衣棉被。一路上深一脚浅一脚,怀着急切的心情,来到杨先进家中,看到他穿着两件薄薄的单衣,双手发抖,鼻涕直流,顿时,她的心碎了。他在用颤抖的双手接过被子时,激动万分,情不自禁的连声说道:“下这么大的雪,大老远跑来看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辈子俺算遇上好人啦!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这个冬天再不怕夜里冷了,共产党好啊,共产党的干部好啊……,要不然在这个岁数我哪还能住上新房,穿上新衣服,盖上新被子,我们的政府好,是好政府......。”临走时还拉着她的手,非要送她一包炒好的花生米。

每到一个贫困户家中,送去棉被的同时,总是详细了解他们近期生产生活状况,特别询问了其当前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把党的扶贫政策给他们讲解,贫困户们抱着手中的棉被纷纷表示感谢,说道“龙妹你不仅帮扶我们发展生产、修桥铺路,更在寒冬季节送来棉被给我们御寒,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真诚的心赢得真挚的情。

在她的备忘录里,有一个叫丽丽的姑娘,丽丽姑娘是她结对帮扶的贫困户龙大姐的女儿,通过和龙大姐的交谈中,知道丽丽的生日是阴历12月8日,今年18岁,在县城职校念书。于是,她便记在心里,并悄悄地在手机做了日程上的安排。她18岁生日那天,碰巧在天柱有个会议,便向龙大姐电话致歉,并和龙大姐商量后给她补过一个生日。后来,到了丽丽生日那天,天空晴朗,她有幸请到吴增朝书记和另外几个乡领导及同事一起提着生日蛋糕去给丽丽过生日。丽丽收到礼物后开心极了,她由衷的道出了一句肺腑之言:“我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过过生日,也没有谁送过生日礼物,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你们的期望。”听了她那稚嫩真诚的话语,心里就好像那冬日的阳光一般,感到无比的温暖与幸福。

在进屋后,龙大姐把她的亲人介绍认识,并让丽丽叫她“姐姐”,她真诚的感受到她们没把一行当外人,她心里很高兴。寒暄中,她才知道丽丽的大舅、二舅等亲戚也来了几个,她深知,龙大姐邀请他们来,是对我们的尊重,把一行当成了上等的嘉宾,当成她的贵客、亲人。同时,为了款待一行,她爱人还特地请假回来陪一行喝酒,交换发展产业脱贫的意见,产业脱贫的共识便在那喜庆的氛围中达成。

虽然给丽丽过生日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对于贫困群众而言,诸如此类的行动却如同照进他们内心的一缕缕阳光,给他们无限的温暖和关怀。在帮扶龙大姐一家的过程中,她深切感受到只有用真诚的心才能赢得真挚的情,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风雨过后见彩虹。

众所周知,扶贫工作艰苦,任务繁重。但她不怕,并且在思想上就已做好了应对一切挑战的准备。现回想她的扶贫工作历程,从初来乍到至精准扶贫工作层层推进过程中,徒步翻山越岭、进村入户、早出晚归,由开始的疲劳到后来的习以为常;虽心有余悸,但有苦有乐。一次次的和贫困群众敞开心扉聊天,一个个乘着点点繁星、踏着月光前行的夜晚让她终身难忘;他人漫步于花前月下之时,她还走在崎岖的乡村山道上;别人进入甜甜梦乡之时,她还在整理各种档案材料,为贫困户的帮扶措施、脱贫计划进行设想。虽然工作异常艰辛,有的时候还遇到部分群众不愿意配合工作,在那种情况下有时真的让人有灰心丧气的瞬间想法,精神上感到受挫,思想上感到受打击。但转念想到贫困群众那一户户贫困无奈的家庭,一声声质朴的话语……她知道她所做的工作,群众其实都看在眼里,刻在心坎上,记在他们的人情日记中。

在她帮扶的对象中,有一户是最另人伤脑筋的,本来已经为他定好帮扶措施、为他争取来的政策项目都说好了,结果他又突然变卦,提出另外的要求,去他家还吃闭门羹。想起她自己不辞艰辛多次去他家走访,为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却得到这样的结果,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觉就像是喝下了一大口烈酒,一股辛辣味直冲脑门,她暗暗流了伤心的泪水。但是冷静下来转念一想,没有不对的群众,只有不对的工作方法,群众还不满意是工作方法、工作态度有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沟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于是,她决定再次登门做工作。耐心地听他倾诉,跟他说起工作的诸多难处,在笔记本上一一给他算账,讲解政策,最终,他理解了她,接受了她,支持了她,家庭收入不断提高,后来还多次留她在他家吃饭。

在对他的帮扶中,她再次体会到和群众沟通的重要性,工作不仅要耐心、细致地给贫困群众讲解,还要认真倾听贫困群众的想法,有时候他们只是缺乏一个倾听者,当他把他内心的烦闷、苦楚说出来,你知道他的真实想法后,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找到帮扶措施的切入点,帮扶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在未来的路上,她将迈着铿锵的脚步,一如既往的在扶贫艰辛的道路上绽放着青春激情的花朵。

扶贫办个人先进事迹

去年以来,县扶贫办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千名干部进百村、包万户助农增收》活动的安排意见,在招贤镇永丰村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包村扶贫工作。在村级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主导产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科学指导包村工作。

我办坚持以“页岭南北创大业、杜水两岸党旗红”全县抓落实,工作到基层,百组进百村,共建新农村党建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高度重视,周密安排,专题研究包村扶贫工作,成立办包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抽调四名干部组成包村工作组,具体负责年度包村扶贫工作。将包村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包村扶贫工作组的汇报,协调解决包村扶贫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包村扶贫工作顺利进行。科学制定包村扶贫工作计划,办领导和包村工作组先后多次到村进行实地调研,在摸清底子、熟悉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包村五年规划和年度包抓工作计划,明确了目标、步骤和措施,竭力帮助包扶村解决群众最期盼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一)抓村级组织建设,打造强有力的村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我办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有关会议精神,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增强做好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培养群众信得过的“带头人”。对村支书严格要求,帮助其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领导能力,使其成为村级党组织的坚强核心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人。三是补充新鲜血液,提高党员素质。一年内发展党员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名,举办了4期党员培训班,培训党员81人次。四是增强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包村组针对村支部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提高意见,促进该村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走在全镇前列,村班子的威信大为提高,凝聚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永丰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办多方筹集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2011年县扶贫办投资14.372万元,拓宽邢家岭组至押河组道路一条1.4公里;新修邢家岭组至押河组u型渠320米;新建硬里组石拱桥一座。二是2012年投资34.7万元,硬化硬里组搬迁点街道一条300米,修u型渠600米;硬化石家咀组搬迁点街道一条200米,修u型渠400米;砌筑村部护坡一处45米。拓宽、砂石石家咀组至押河组道路一条3.5公里。三是投资26.3万元,绿化搬迁点两处364米;建花坛20个;全村建垃圾台8座;粉刷房屋、围墙、拆除旧房80户。四是协调争取国土局投资68万元,平整慢弯组、硬里组土地680亩,水利局投资12.7万元,实施92户自来水入户工程,烟草局投资20万元,改造硬里组高压线路2公里,新农办投资5万元,硬化村部院子。

(三)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改变永丰村贫困落后的面貌,我办始终把发展村级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包村扶贫的核心,在壮大村级经济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支持群众发展主导产业。按照全县经济发展思路,立足该村实际,指导该村发展“畜、烟、干杂果、地膜玉米、劳务输出”等骨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办领导和包村人员多次深入村组,对所包抓农户选项目,定措施,抓落实,在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2011年,投入10000元支持该村群众种植烤烟218亩,新建烤烟炉2座,新栽干杂果100亩,种植地膜玉米223亩。二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办联系相关单位开展科技培训,帮助培育新品种,大力推广新技术,举办种、养殖培训班两次360人次,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增强了农民增收的内在潜力。三是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为劳务输出提供信息,举办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班两期,培训总人数180余人,其中参加劳务输出培训80余人,组织劳务输出40人。

(四)抓精神文明,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发挥我办优势,为该村新农村建设绘制了规划图纸;采取“新农村建设资金争取一点、扶贫资金补一点、村委会筹一点、村民出一点”的办法,绿化搬迁点两处364米;建花坛20个;建垃圾台8座;粉刷房屋、围墙、拆除旧房80户。使该村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变,全村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二是开展捐赠活动。春节前夕,我办主要领导走访慰问了困难户,一年来共走访慰问困难户43户,发放慰问金1000元,捐赠各种衣物图书等。三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协助该村开展了创建和谐村组、和谐家庭等活动,积极联系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县电影进村以及开展社火游演活动,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三、严格要求,加强管理。

包村扶贫工作是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我办抽调经验丰富、协调沟通能力强,善做群众工作的干部组成包村工作组,同时,对包村扶贫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在工作中不断增强工作能力,培养良好作风。一是锤炼务实作风。工作组制定计划、开展工作前做到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建议,确保工作计划、切实可行,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支持,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二是增强宗旨意识。加强思想教育,要求干部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包村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三是保持清正廉洁。要求包村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特殊化,尊守群众纪律,不增加群众负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包村组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精神风貌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年来,县扶贫办共自筹资金75.372万元,争取扶持资金105.7万元,为永丰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使该村经济规模逐步壮大,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农民收入稳步增加,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11.854万元,人均纯收入5582元。昔日的永丰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素质明显提高,村风民风和谐文明,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2011年,在“新农村建设晋星”活动中得分788.2分,为三星三阶,为今年创建四星级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5月3日。

扶贫工作个人先进事迹

是怎样一块土地,孕育了申纪兰这样顶天立地的时代杰出人物?当地人告诉记者,地处太行山南段的长治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太行精神的孕育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在长治驻扎,长治还是闻名中外的“上党战役”主战场,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长期战斗和生活。长治人民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捐躯英烈达两万多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太行军民用不怕牺牲、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申纪兰所在的平顺县则有劳模之乡的美誉,曾出了申纪兰、李顺达、郭玉恩等多个劳模,“劳动发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平顺县的光荣传统。

“植入太行精神基因的红色西沟”,听到记者对西沟这样的表述,申纪兰笑着点头,“这样说合适。”

记者了解到,如今的西沟村,包括纪兰党性教育基地、李顺达故居、全国第一个互助组雕塑、金星峰等在内的一处处承载着红色记忆的景点,向游客讲述着这里的辉煌。下一步,西沟村还将对李顺达故居和当初建立第一个互助组的六户老贫农旧居进行恢复和修缮,结合乡村休闲、生态康养,整体规划西沟红色乡村旅游。

在西沟,说起申纪兰就不得不提李顺达。李顺达是比申纪兰还要出名的人。西沟村的名声远播正是从1943年李顺达成立的互助组开始的。这是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组织。在李顺达的带领下,申纪兰担任西沟“妇救会”主席和西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副社长,李顺达担任社长。她和李顺达也因此被并称为“西沟双杰”。

申纪兰告诉记者,“太行精神就是党的精神,人民的精神。西沟就是这么过来的。李顺达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带领西沟人民艰苦奋斗、劳动发家。西沟的吃粮问题、吃水问题、种树问题,都是在李顺达同志带领下解决的,大树底下乘凉的是我,他是创业啊。”

“一个共产党员,活着干,死了算。我年龄大了,办不了大事办小事,想办法和大家共同奔小康。在奔小康路上,像李顺达他们这些老劳模都看不见了,奋斗了一辈子没能看到小康社会,我就是代表他们看看小康社会。”申纪兰这坚定无私的话让人听了不禁动容。

老人将一生全部献给党的事业,从未为自己考虑,而且正是在李顺达、申纪兰等老劳模带领下,西沟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才越走越宽广。如今,仍健在的申纪兰也成为已逝去的那些老劳模的“眼睛”。申纪兰哽咽说,她现在任务还很重,还跟群众战斗在一起。望着还在热心介绍情况的申纪兰,记者一下红了眼眶,悄悄擦掉眼泪。

眼前的申纪兰仍豁达乐观。她拉着记者的手告诉记者,现在西沟人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村民的房子比她这个要好,李顺达的房子也就在旁边不远处。

求扶贫先进事迹

成纯光先生,不忘故土,情系家乡,心系教育,他扶贫助教的先进事迹主要表现在:

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2006年至2007年为洪塘营瑶族乡中心小学捐资ww70万元兴建了一栋综合性大礼堂和硬化了1300平方米的操场;同时还捐赠了价值20万元的电脑和图书,用于改善洪塘营瑶族乡中心小学办学条件。

设立助教助学基金。

2010年为洪塘营瑶族乡设立了助教助学奖,以后每年注入3—5万元资金,用于奖励扶助在本乡从教的贫困优秀教师;用于奖励扶助在本乡就读的贫困优秀学生和进步学生;用于奖励扶助在本乡就读后考入县重点中学和重点本科的学生。他设的这个奖推动了瑶乡教育的发展。2011年又加注入4万多元。

建设校园绿化工程。

2011年4月份成纯光先生及家人荣归故里,莅临洪塘营中心小学和洪塘营中学指导工作,又捐给洪塘营中心小学1万元用于校园绿化。现种的桂花树已成活。我想再过几年,洪塘营中心小学将是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美丽校园。

改善农村教师住宿条件。

情系瑶乡教育,让老师安居乐业。2011年5月份。成纯光先生在电话中又问到了老师住宿情况。当得知有些教师在校无住房,又恰逢政府投资兴建教师周转房,于是,他又提出捐资近35万元用于建教师周转房。让老师在瑶乡能安心工作,愉快的工作。

成纯光先生以上此举志在育才兴德,倡导先进的教育方法,以期家乡名贤辈出,其行功不可没,需以示弘扬。立作榜样。

医生健康扶贫先进事迹

有这样一位医生:她经常上班第一件事不是背着药箱出诊,而是扛着一个扁担去取药。整整34年,她用并不太强壮的肩膀,挑起了一座海岛上400多名居民的健康重担。

她就是王锦萍,是__年感动了无数人的“最美医生”之一。丁文祥、王文涛、杨惠云、健康扶贫团队……这些“最美医生”,不止有医术之精妙,还有医德之美好。

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医者之美。以生命守护生命——这样的医者,值得尊敬;这样的事业,令人动容。

白衣披作甲,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第一道防线。

福建省福清市城头镇吉钓村,是东海上的一个小岛。船,是连接外界的唯一交通工具。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作为岛上唯一的村医,王锦萍就没睡过一个整觉。从早上5点到晚上10点多,只要有船只来岛,她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码头,对所有上岛物资、人员进行检查。

留守海岛的多半是老年人,一旦疫情蔓延,后果不堪设想。“依伯、依姆,看看这些宣传图册,记得勤洗手、少出门、外出戴口罩哦。”王锦萍问诊时总不忘叮咛,晚上,她还把手机放在枕头边,就怕听不到电话声。

“我曾经历过那种绝望,深知患者求生的心情,所以作为医生,我一定要竭尽全力,把生的希望带给每位患者。”蔡卫平再次主动请缨,又站在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无数医者白衣披作甲,以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硬核”防线。

要控制疫情,必须首先锁定病原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危急时刻必须有作为、敢担当。

这位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40余年的老将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卫健委“病原检测结果初步评估专家组”组长,率领团队,打破常规,初步判断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为疫情控制赢得时间。

“中国用创纪录的短时间甄别出病原体!”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感叹。从应对非典、禽流感到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以徐建国为代表的中国疾控人冲锋在前、勇于担当,默默守护着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

徐建国说:“战‘疫’没有尽头,但坚守就是常备不懈,一生做好一件事,关键时刻才能一锤定音。”

大爱成就大医,他们以妙手仁心创造生命的奇迹。

70年前,一本辗转得来的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出版的小儿外科学专著,在丁文祥的手中发扬光大,竟促成中国小儿外科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地疫病横行,人民缺医少药。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更是“绝症”,曾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最主要原因之一。

丁文祥开启了令世界侧目的艰苦攀登:从泌尿外科起步,一项项填补小儿外科领域的空白……1974年,45岁的他带领团队与上海电表厂合作,自主研发了国产小儿人工心肺机,并运用该技术成功抢救了一名18个月大的先心病患儿。众多先心病患儿从此获得新生。

如今,中国小儿心血管学科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当诸多荣誉涌向丁文祥,他却低调地在杏林耕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人们不会忘记,88岁的神经内科专家饶明俐像学生一样席地坐在楼梯台阶上,认真听学术会议的样子。这位耄耋之年却不小心成为“网红”的老教授风趣地说:“谁叫我要参加的会议还没开始,我就是去蹭个座的。”

90高龄的妇科圣手柴嵩岩至今仍坚持一周四诊,年门诊量逾万人次,为无数女性病患送去健康。从医70年,她创建“柴嵩岩中医妇科学术思想及技术经验知识体系”享誉海内外,带出了一支顶尖的中医妇科团队,被患者誉为“杏林凤凰”“子孙奶奶”。

加号,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诊室的常态。他的原则是:外地病人,尽量加;眼肿瘤病人,必须加。这位“一号难求”的顶尖眼科专家总是想多看几个病人,“看到患者重获光明,是我最大的幸福。”

“一生躬身苦干,执着于解决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重大问题,为事功勋卓著,为人却低调平和——他们就是大医精诚的最佳写照。”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司长宋树立说。

用大爱托举生命,他们甘当人民健康的“守门人”

“我不想肚子那么大起来痛死。”挖虫草的藏族姑娘卓玛(化名)最盼望见到的人,就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王文涛。

卓玛说的“肚子大”,其实是包虫病引发的肝部肿块。在高原牧区,它又被称为“虫癌”,手术治疗难度大,是一种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身体健康的地方感染性疾病。

每年多次在藏区巡诊的王文涛,经常吸着氧气走上手术台。“体外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技术”世界上只有几家医院能开展,王文涛带着团队硬是攻下了这一巅峰级的外科手术,解决了晚期包虫病治疗的诸多难题。

无影灯下的废寝忘食,柳叶刀尖的分毫不差,灾难一线的大爱无疆……如果世间有奇迹,其中一定有医者的创造。

“从投身护理工作的那天我就想好了,此生要做患者康复路上的左膀右臂。”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护师杨惠云说。她那看似柔弱的双手,不知从生死线上拉回多少陷入绝境的病患。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杨惠云主动请缨,随医院援鄂医疗队来到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在最危险的“红区”护理危重症病人。在她带领的团队精心护理下,不少患者转危为安。

“哪怕病人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去救治。”这是肖颖彬最常跟团队说的一句话。

直到现在,吉钓村村民吃的药,还是王锦萍一担担从渡轮挑回村里。常年挑担,磨光了家里的扁担,还让她落下了风湿关节骨痛的病根。但即使这样,她也不愿意走。

“我愿意做一辈子海岛村民的健康守门人。”王锦萍说。

以大爱托举生命,接力护佑人民健康——中国医者之魂,始终如初!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