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通用17篇)

时间:2023-11-26 14:23:32 作者:书香墨

范文范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调查论文

校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理解和重视。校本课程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自主确定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构成了我国的三级课程体系。校本课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也就是学校和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其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并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发挥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体现和创建特色学校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专长的发展。刘高娃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和长远发展需要、以学校校长为领导,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1]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要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立足学校办学理念与目标,深入挖掘校本课程资源。

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这个学校的核心和灵魂,决定了该校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有着怎样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老师,都应该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深入挖掘学校所蕴藏的校本课程资源。笔者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人的成长创造最大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尊贵的,是独一无二的生命,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要,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渴望,以及追求知识的勇气和方法,比单纯的学习结果更为重要。视教育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化成现存知识的直接传递过程,而是看作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和沟通。“为人的成长创造最大的空间”,不仅仅指向学生,在为学生“创造最大的`空间”的同时也是在为老师“创造最大的空间”。事实上学校的教育理念是校本课程在学校中能够良性发展,优质开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校本课程开展的重要资源。在“为人的成长创造最大空间”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校设立了“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博的科学与人文基础,拥有高远志向、高尚情趣、高雅举止、高贵气质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博大的胸怀的未来各行各业的领袖”这一目标。校本课程开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同时这一目标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分别开设了5大类30多种课程,5大类指人文类、科学类、技术类、艺术类、体育类。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选择。为了让学生了解并逐渐地养成一些领袖所具有的品质。我校高中历史组开设了《蓝缨学生应该认识的100个人物》,让学生自主研究他们所认为的具有较大影响力并对自己产生深刻影响的人物,并对这些人物进行点评分析,以此培养学生收集材料、归纳分析的能力;高中语文组开设了《演讲与口才》,不仅让学生去观赏成功人士、外交家的风采,同时开展各种小竞赛,提高学生的口才与逻辑性;政治组开设了《时政漫谈》,针砭时弊,不人云亦云,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关注社会。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有效进行研究开发。

二、把握地域文化,创造性地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探寻地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地域文化是指“用来指称某一地域内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而创造的个体文化。”[2]王海燕认为地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更好地体验生活的意义,缓解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对抗等。地域文化所形成的课程资源主要是以区域内所存在有形实体(如博物馆,图书馆,建筑,)与无形精神(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构成的,是能够看得见,听得到,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亲和力的资源。学生在体验文化的同时获得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我校地处苏州吴中区,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古吴文化的发源地。从公元前2,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建立吴县算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阖闾、伍子胥、范仲淹、唐寅、叶圣陶、王大珩等一大批名扬古今的大家都出自吴县。针对特有的地理优势,我校高中历史组开设了《苏州的性格》,对比古今苏州性格的异同。这一特色课程,让学生了解山水吴中之秀美、柔和、包容。为了充分挖掘苏州历史文化的精髓,我校历史教研组还带领“苏州的性格”兴趣小组开展主题为“踏春寻迹”――山水吴中之秀美、柔和、包容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活动中训练学生小组合作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与人沟通、交往与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高交往技能,并让他们为保护和发展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注重人力资源,高效地开发校本课程。

一般情况下,教师被认为是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主力军,而忽视学生、家长及在校职工等开发校本课程方面的作用,他们也可以成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

教师分布在教学的第一线,能够深入地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需求及兴趣所在,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每个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校本课程,可以个人独立开设,也可以年级备课组集体开设或是学校教研组集体开设。我校就是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每个科目开设至少一门课程。如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语文组开设了《〈大学〉导读》;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的需要,英语组开设了《英语口译》;为了增大学生化学科普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化学组开设了《生活中的化学》。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又一重要资源。首先校本课程是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势必使得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回避学生这一客观存在的主体。其次,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最终的评价都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不得不使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了解学生。以本校为例,在每一学年开学初,学校会统一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学生问卷反馈,以及教师课后了解,研究学生在哪些方面知识比较匮乏,在哪些方面渴望获得更多的东西,以此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课程。

学生的家长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学生家长在社会中从事着多种多样的职业,他们一直从事着相关方面的工作,对于一些实际问题有着更独到和深刻的见解。学校可以将这些家长请到学校举办相关主题的系列讲座,并将其系统化、规范化。鲜活的案例,系统的知识会让学生更愿意接受,更容易臣服,更可能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触动,而不仅仅是空洞的知识。

学校的职工是学校的工作人员,包括宿舍管理老师,清洁工,维修工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我校作为寄宿制学校,宿管老师负责学生的生活,如叠军被,宿舍卫生打扫,按时熄灯休息,按时离开宿舍,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但是有些高中生却不能理解,认为这种类似军事化的管理缺乏自由,缺乏人性。为此学校可以组织宿管老师针对学生的情况,开设以“生存能力培养”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四、区域联动,形成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合力。

校本课程拓宽了学生学习领域,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人生的后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容上的丰富性,形式上的多样性,操作上的灵活性,使得校本课程已经深入学校,为学生、老师、家长所接受和认同。但是一项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简单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看到别的学校开设了哪些课程就依照葫芦画瓢,也不是只停留于表面的应付了事。课程的开发者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的态度,精心地进行调查,研究,形成课程,并且要对课程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校本课程开发还存在着人力有限、资源有限、水平有限等问题,由此学校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形成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合力。

校校合作,共享资源。任丽秀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合作的、民主的、开放的过程。”[3]作为一定区域内的学校,在本区域内所享有的教育资源,接受的教育管理是相近或相同的。学校间可以加强合作,对共同的资源可以合作研究,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把教师从沉重的工作负担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

专家指导,高效开发。就如何开发校本课程,何如评价校本课程,很多教师还缺乏专业性的、理论性的指导。甚至有些老师还没有从传统的教育中走出来,只关注学生的考分,而不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这就需要相关的专家给予指导帮助,首先从思想上理清对校本课程的偏见和不正确的理解,再系统地指导教师如何寻找开发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及如何正确地进行评价。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抛弃传统教育思想中过时的、不科学的思想,立足于教育的本质,追求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寻找资源,注重学校办学理念,地域文化,学校人力资源,以及校外资源的开发;整合资源,尽可能地把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开发出来,形成系统的具有稳定性的校本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

参考文献:

[1]刘高娃.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及意义.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月第28卷第1期(下).

[2]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关于人与文化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届博士学位论文.

[3]任丽秀.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及反思.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第6期.

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调查论文

国家教委出台《新课程标准》,之后《新课标》在全国各地逐步扩大影响,它给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有力的挑战。身为教师的我,学习、感受了新课标,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精神。通过学习,我发现,自己几年前的一些尝试教学与其中的理念不谋而合,特别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我觉得只要多留心,到处都有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作为普通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1.利用好教学内容本身。

1)课本中选用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记住通过课文给孩子们传达文中渗透的思想,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同样在接受思想的熏陶。

2)根据课文内容,给孩子们介绍或推荐类似的文章、书籍,让他们有更广的涉猎。

3)根据课文的作者,给孩子们推荐此作者的更多的作品。

4)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给孩子们进行表演的机会。

……。

2.注意教材的延伸。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点而忽略了对教材内容的延伸,而这些延伸其实是很好的教材资源的开发,它会产生你意想不到的结果。记得在教《乌鸦喝水》,我问学生:假如你是那只乌鸦,会用什么方法喝水呢?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其中一个十分捣蛋的孩子插嘴说:如果瓶子里的水不多,乌鸦放石子进去也喝不到水呀,因为水在石头缝缝里呢。这孩子答非所问,加上我当时也未认真思考,只是敷衍一句“是吗”便没再理会他了。两年后,有次我在洗鱼池,将鱼池的水吸到差不多见底时发现,鱼池虽有水,可都在石头缝里!我猛然想起,那小男孩是对的!若当时让孩子们回家试一试,孩子们收获会更多。

3.课本插图的利用。

中、低年级的课本,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课本,有大量的生动的插图,而且这些插图与课本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插图进行说话训练,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教师亦可以利用插图进行拓展。如我在教丁氏教材第一册时,就利用其中的插图编儿歌教给学生:

木字旁,爱树木,

松树、杨树来聚会,

伸展绿叶空气新。

我们要爱护树木,

绿色世界笑盈盈。

心字底,要用心。

思想好,立大志。

老师教导不忘记。

在读儿歌中,学生认识了生字,增长了知识,同时还可以在思想上也有所收益。

在高年级,教师则可以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观察、复述课文内容的训练。如讲《捞铁牛》一课时,我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讲述捞铁牛的过程,并利用此图让学生展开想象,当时岸上一定有很多的观众,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学生通过朗读、看图复述,心中一定有不少感受,于是进行想象,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感受,从而体会那个和尚的高明。

再者,可以给孩子们机会自己给课文画插图,他们一定会很感兴趣。

4.利用预习课文开拓孩子的视野。

我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其中有一条是查找相关资料。孩子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求自己所需的资料。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知道了如何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并在查阅、了解的过程中开拓了视野。

二)课本外的课程资源。

1.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

生活是最生动的教材资源。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周围发生的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碰撞中学会待人处事。如有一次同学们排队跑步,一个在班上不受欢迎的男生故意将紧跟其后的另一男生绊倒在地,谁知害人又害己,自己也跌倒。他却恶人先告状,竟将后者反咬一口,并骂那些道出事实的同学。接下来的那节语文课,我让同学们就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见解。当我收上文章,发现同学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让人意想不到:声讨绊人的男生的占近一半;有的分析此男生不受欢迎的原因,有的劝勉绊人的男生要勇敢,要敢作敢当,还有两个女生觉得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应该大宏大量,给他改正的机会。第二天,我将同学们写的情况告诉大家,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同学们讨论,最后,同学们基本达成共识:不要做“小人”,“小人”不受欢迎;敢作敢当才算男子汉;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同学们从此事中学习思考,学习分析,学会做人。

2.让学生学会利用家中的电脑。

电脑可说是现代查找资料的最便捷的工具。让学生利用电脑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甚至可以把你的电子邮箱告诉学生,鼓励学生用电脑完成部分家庭作业,让学生建立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服务的观念。同时通过网络,让学生认识包罗万象的现实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培养竞争意识。

3.走出教室。

4.教师的言行身教是最有力的课外教学资源。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的榜样。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将进入孩子们的眼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的思想。教师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学生,这将是最好的教育。

不用特地去编写,只要我们有心,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普通教师来说也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别看教师的这点举动小,可是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调查论文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面对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学生群体和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等实际,合理地选择、开发出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的课程资源,以符合他们的身体状况和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的身心体验及学习目标的达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利用现有体育设施,发挥其最大作用。

根据现有器材,发挥“一材多用”的功效。在平时的教学训练实践中,我利用现有器材,结合项目的特点,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做到“一材多用”,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如利用跳绳既可以做绳操,也可用于游戏练习(如“跳跃绳索”)。将游戏者站成单圆,一学生站于圆心,手持绳子一端,将绳子抡起平行于地面转动飞行,绳子经过时,圆圈上的学生必须跳起让绳通过,这种练习不但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与趣味性,还大大地发展了学生的灵巧、协调性及反应判断能力。

二、活课堂,挖掘地方资源。

在平时教学中除了对现有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外,我还根据学校周围的复杂地形,挖掘当地所流行的民间游戏(如:滚铁圈、打“碉堡”等),把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既搞活了课堂,又把学生的课余生活带动了起来,使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练习中,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练习”,让学生实现从“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转变。

三、变废为宝“,自制小器材。

充分利用废弃物品制作小器材。如:利用放弃的纸张、塑料袋、麻绳、矿泉水瓶、碎布等制作成相应器材既经济、实用,又环保、安全。如将废旧的”包装线“系在腰间,然后快速向前跑出,看谁的彩带飘得直,形成了一道”让我的彩带飘起来“的亮丽风景。总之,这些器材既可应用于热身活动,又可以引入游戏中,还可以作为发展学生素质的有效器材,学生在这种宽松、愉快、热烈的竞赛氛围中乐此不疲地学习,变枯燥教学为趣味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各种实践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新兴运动项目的利用与开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大众体育的蓬勃开展,新兴的运动项目层出不穷,许多的新兴运动项目(花样跳绳;体育舞蹈;郊游、远足、野营等野外活动)既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新兴运动项目可以进行一定的加工改造,使其成为学生喜欢的内容。在选择和开发这些项目时,需要对动作进行设计,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做到简单、大方、美观、健康、活泼、参与性强。

当然,体育课程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善于积累,用心去想,去做,定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但不管怎样,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中,教师应始终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展示教师风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调查论文

新一轮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到今天,已使多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合理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已成为每一位教师所必备的才能,如果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生物教学资源,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无从谈起,有了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才能使学生摆脱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开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这也就要求广大生物教师正确地理解课程资源,注重平时的发现、搜集、整理制作、积累和总结,从而在教学中有机整合各种资源,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明白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

(二)主要组成部分:

1.学校资源:如教材、课标、教师用书、教学挂图、教学模型、实验室等。

2.媒体资源:网络、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电子白板、软件、光盘、信息技术等。

3.家庭资源:家中的书籍报刊、电脑、电视、收音机等。

4.社区资源:如教育与学科专家、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报纸杂志社等。

5.隐形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

1.注重日常教学前的备课:在认真解读课标、抓住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善用教辅中的建议、拓展、材料库和光盘,并据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策略。

2.课堂上依据策略巧用教学模型、挂图、媒体、实验探究手段等资源。

(二)合理开发学生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新课程要赋予课堂教学于“生命力”,就必须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增强课程的生活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下进行探究、推导,来获取新知。

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的阅读、探访、调查、查阅、实地考察、饲养、观看等实践活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在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开发、利用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

(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用心开发、制作课件并在集体备课中积累、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媒体资源的最大潜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吗?我认为不很难,只要你有心!

1.如,《昆虫》一节的教学内容就是涵盖了学校资源(备课所用的教材、教参、挂图、模型、实验仪器、教室、黑板等)、学生资源(生活中所见昆虫)、媒体资源(计算机、光盘、课件、视频),还有家庭和社区资源(家里的书刊、电脑、社区内的图书馆、报刊室、学者)等多项资源的整合使用。

2.再如,在《计划生育》一课中,我充分利用“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图片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先分析图中的“美”,要求学生在我改动第一笔(妈妈裙子两边再多加四个孩子)后改动图片的其他地方,课堂气氛很活跃,从表面看,学生凭着生活经验改丑了图片,可在这一“丑化图片”的过程中,突出了“多生差生祸害一生”的主题,学生(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在改动图片的欢声笑语中,从情感上认知、认同了“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巧妙地将学校资源(图片)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隐形)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有效地整合在了教学程序中,除完成了课内任务外,还意外地收获了学生的环保教育成效,教学效果非常好。

总之,在教学中,合理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成效。一片绿叶、一幅图片、一段文字、一个生命现象都可能激发出我们挖掘课程资源的灵感,只要你有:一片忠诚上进的心;一份热爱学生的情感;一颗聪灵的头脑;一双独到的慧眼,并不断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你就会在此方面做得很成功!

参考文献: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调查论文

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多样的化学课程资源,是当前农村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必然要求。

一、开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化学教学中将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就要同生活实际直接挂钩,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有效激发。如用纯碱制的馒头松软可口,用二氧化碳加压制成爽口的汽水,用小苏打制成可口的饼干,用干冰人工降雨,以及煤气的中毒,水的硬化过程等等,人们的衣、食、住、行、用,都离不开化学。

化学教师要善于开发日常生活中的化学资源,针对性地向学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生活观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常识不断地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将问题展开,层层深入。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用煤火炉烧开水时,水开后常常会溢出来,洒在通红的煤火上,火不但不会熄灭,反而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这是为什么?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因为水能灭火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大多数学生对这种现象很疑惑。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交流探讨,学生就会明白,原来是水和炽热的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因此,就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认识、掌握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开发利用工农业生产中的课程资源。

农村潜在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养殖技术、耕作技术、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这些都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鲜活素材。农村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能激发农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如在讲授化学肥料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知识,根据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对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学校实验田,组织学生对水稻的种植和施肥管理实施试验。在实验中学生就会了解到:作物生长早期可施加适量的氮肥,让作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生长中期施加适量的磷肥,让作物根系发达、子粒饱满;生长后期施用适量的钾肥,让作物的茎杆粗壮,增强抗倒伏的能力。结果试验田的水稻比传统管理的水稻产量有很大的提高,效果显著,学生非常信服。并能应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为发展当地经济服务。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往往受到场所、设备、资金等条件的限制,不能正常的开展。在学校实验条件比较简陋的情况下,教师和实验员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有助于解决农村中学药品、仪器短缺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节约和环保的意识,也能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如用废弃锌皮代替锌粒与酸反应,用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食醋代替稀盐酸、稀硫酸,用阿莫西林胶囊药板代替点滴板,从草木灰中提取硫酸钾、氯化钾和碳酸钾,用植物的花、叶等制取酸碱指示剂,用铁质瓶盖制作燃烧匙;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小药瓶作反应容器;利用废电池,用废弃的青霉素药瓶、医用输液管、玻璃胶水瓶、墨水瓶、电池等等作为实验仪器等等。农村化学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努力开发化学实验资源,引导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想方设法去从身边准备所用仪器、试剂,创设自己的“实验室”,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动手能力。

新课程中教师是课程资源重要的开发者,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应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和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并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启发他们善于用化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关心农业生产,积极探究化学世界的奥妙。

高中地理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随着我国不断地对教育进行改革,新课标对语文教育中的课外学习资源方面以及课堂的教育教学方面有了一定的新要求,要求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从课堂方面的知识讲解到社会上的人文风情与相关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农村中学的相关资源。就相关资料文献报道显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教学通常把课堂的教材当成唯一的教育教学资源,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往往只是不断地要求学生重复地进行同一项知识点的巩固、学习,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一步导致农村中学学生对语文课失去了兴趣。那么,如何使得农村中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呢?笔者认为,需要摒弃只讲教材里面的相关内容这一习惯,应该充分地利用以及开发语文课的教学资源,结合农村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以此来提高农村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课堂教育教学的局限性,提高农村中学生与课外资源知识的接触面,提高学校学习氛围,让教育教学资源能够与农村中学生更加贴切。在开发与利用语文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语文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个性化原则。在这一原则里,主要考虑的是农村中学学生生活在农村的特殊存在性,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农村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实施教学计划。第二,经济性原则。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遵循经济性的基本原则,以免浪费过多的资源,浪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第三,开放性原则。语文教育教学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考虑相关可利用资源的同时需要考虑到包容性,其中包括使用途径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针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本身的特点,在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以下几个方法和策略。第一,针对农村中学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资源先进行一番细致的调查。第二,对现阶段所实施的相关语文教育教学基本状况进行仔细的分析和了解,充分地发现主要问题的存在,让语文教学资源在利用与开发的过程中能够找到突破点。第三,在开发与利用课本资源的本身要具有自己的目的性以及方向性,对语文课程的相关资源进行科学、客观的选取,在选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与教育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保持相关性、一致性,从中找出教学的重点。第四,在开发和利用好语文教学资源之后,需要开始具体地实施相关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总体思路的把握以及设计需要进行适度的评价标准管理。最后,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极大的耐心与信心,对相关语文资源知识进行适度的整理。

二、发挥好农村资源的优势,鼓励农村中学学生进行自主性的综合探究。

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教学在考虑整体的知识与资源的掌握了解能力的同时,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能够走进大自然,充分地利用好农村的独特地理位置,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性的综合探究。另外,根据现阶段的新课改的相关要求,现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方法以及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语文实践与操作能力。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好农村中学的板报以及相关的宣传栏,把一些写得比较好的文章贴在黑板报上公开表扬,并且成立一些小报社,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投稿,并且把写得有趣的东西登在报纸上。另外,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在全班级面前要求学生自主地朗诵自己写的文章,让学生能够模仿以及学习,让学生的自信心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是实施相关课程计划的重要基石,因此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农村中学学生的基本特点以及生活经验等,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的相关资源来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学的资源。在此基础上,能够丰富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让农村中学学生能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2]黄兴惠.谈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15(01).

[3]杜敏.增强意识拓宽渠道科学评价:浅谈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艺术,,15(07).

高中生地理的教学论文

摘要: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全球人才竞争异常激烈,中国主导的产业体制迫切需要强化转型,即由消耗自然资源过多、污染较重的资源密集型,及产品附加值较低、科技落后的劳动力密集型,转型到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必须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强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概念培养途径。

21世纪已经走过了,新世纪全球范围内科技、经济、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现行的教育在体制、结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培养模式等方面与现实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和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拟就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谈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点滴体会。

1创新能力概念与重新教育。

狭义的创新能力是指对过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实行科学系统的加工与创造,以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和新产品的能力,它以感知、记忆、思考、想象等能力为基础,体现了智力品质的综合性,表现出探索性与求新性。广义的创新能力包括利用现有知识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的能力。中学地理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地理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不是去开拓与创新未知的知识与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与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索原地理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及综合分析,归纳出物事物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与规律,这便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

创新能力是个人多种能力和心理素质复杂且高水准的结合,不同学科的创新能力的构成各不一样,中学地理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创新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与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2.1确实营造创新能力的培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创新能力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宽松的育人环境。法国哲人卢梭说过:“只有环境与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范围,让学生获得创新应具有的自由性。在教学中,要改变单一的师讲生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并鼓励学生间,师生间相互讨论的多向交流,缩短师生间感情距离。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如,讲“天体系统”内容时,讲解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及各种天体系统之间层级关系。这时,一生提出:是否所有的天体之间都有引力关系?夜空中的星座是不是也是天体系统?这一问题虽然淡化原来主题,笔者非但没有制止而是大加赞赏一番,因为笔者觉得,这位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意识,要及时点燃其创新意识的火花。

2.2重视利用地理史实,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创新思维模式与习惯。

一个正确的地理原理或结论的形成往往涉及: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而地理课程中科学探究与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究有诸多相似性。教师要重视利用典型的地理史实,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如:在讲解板块构造时,可从魏格纳的考察推断进行分析。19世纪以前,世界地理学界还没有整体全面地开始探究地球的地质构造,对大陆与海洋是否变动,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公元19德意志的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先生生病时在病房偶然看到世界地图时,观察出一个有趣现象:大西洋的两边———非洲和欧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很是吻合,这边大陆的海岸线恰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海岸线拼合起来;假如从地图上把这两块陆地裁下来,再拼接,就可以拼成一个基本上耦合的一块大陆。把非洲与南美洲的海岸线对比一下,更能够明确地得出这一结论:伸入大西洋西海岸的南美洲凸出部,恰好能够嵌入大西洋东海岸非洲的凹进部。魏格纳根据他的观察经历,认为这肯定不是随机的巧合,并提出了一个创新的猜想:推论距今3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是整体一块的,是一个广大的原始陆地,并称为泛大陆。泛大陆的周围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原始海洋。

之后从约距今两亿年开始,泛大陆前后于一些地方出现裂缝。各个裂缝的两边向反方向逐渐漂移。裂缝越来越大,导致海水进入,于是诞生了新的海洋。另一面,原始海洋则渐渐变小。分离开的陆块逐渐移动到目前的位置,成就了现在大家所熟悉的陆地分布状态[2]。在讲说上述史实的过程中,笔者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1)根据大西洋两岸板块的构造,你能否发现其他可能的板块分界位置呢?(2)收集怎样的证据可以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在上述的学习中,学生们感受到了科学家们付出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创新思维模式和习惯。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只有更新观念,深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以丰富的现代教育手段,教会学生学习,突出思维训练主线,才能把分散个别的知识变为综合、系统的知识,才能有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一点,这有待于我们长期不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注释:

[1]王俊道,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2]百度百科:魏格纳[eb/ol].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一)科学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就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教育整体来看,尽管我国高中地理教育范围内容得到了相应的扩大,但就某些方面来说,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为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在地理学习中老师还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相较于其他主要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等)来说,学校还未认识到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地理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严重影响着其教学质量。其次,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也是影响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改变,国际上地理教学内容及教育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纵观我国高中地理教育,其教学内容相较于其他国家,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对国际教育形式的不了解,导致我国高中地理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其教育内容也较为单一,没有紧跟国际教育发展潮流。最后,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在我国高中教育中,教育模式多为集体式授课,在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单方面进行知识的'灌输,老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忽略了学生需要学什么,仅注重知识理论的灌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学习仅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加之,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差距,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自卑心理。影响其地理教学质量。制约着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

(一)改革创新科学教育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国教育主要分为文科类和理科类。地理教育按其教学内容被划分为文科。在传统的教学中,文科类教学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地理内容僵硬化、教条化。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地理教学产生厌恶,缺乏学习兴趣。降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老师应积极改善地理教学方法。如举行一些地理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所需,有针对的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二)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优势,结合现代先进教学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地理学科是一门充满时空广远性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所处环境不断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作用。高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地理教学中多穿插一些奇异事物或者奇异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学习。

(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所需,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内容。情境教学法是当今教学的主流。在地理教学中,老师应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所需。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学习情境,在地理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根据学生问题进行解答分析。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真正目的。

(四)充分结合当前先进信息技术,扩大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达。在各行各业中信息技术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教学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从而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注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高中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高中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特别是高中地理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制约着高中地理的发展教育。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充分结合现代化先进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注重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充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从而科学合理的进行高中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地理论文

”可见高中地理课程的复杂与困难。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得淋漓尽致,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导致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教师达不到地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学生也学不到地理的知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地理课堂注意力的有效催化剂。因此,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要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效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从头到尾对高中地理课程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太难学,因为又要背又要记,十分枯燥,对地理不感兴趣。这时我们就要对学生说:“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我们对地球有所了解,可以增长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大好河山的认知,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祖国的、家乡的地理环境,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它还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扩展我们的胸怀,能在我们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带我们游遍世界,能上高山下海底。”这样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学习地理的好处。例如,教师在开始讲课之前,在黑板上挂图,由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曾有学者对学生讲了个案例:我们的地球好比一辆远途旅行的汽车,这辆汽车规定成员是50亿人,我们给这辆车准备了相应的燃料,给乘客准备了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如果在旅行的途中,我们无限制、无规划地乱搭乘客,汽车就会严重超员,车上备用的东西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结果不到目的地燃料就会被耗尽了,汽车会中途停下,或者是车子底盘变形,轮胎也可能会爆破,在缺食缺水的情况下,会导致客人死亡。这样一则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思考,就会令他们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课堂达到积极活跃的气氛。

在传统概念的教学方式下,多数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大多采用黑板、粉笔、地图等方式为学生讲解高中地理知识,教师取代了学生的位置,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那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地理知识的特点是内容多,比较繁琐,知识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教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可以更加直观、更加动态地展现地理现象,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中解脱出来。

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调查论文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继续推进,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始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课程资源的丰富多样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学与课程的安排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

理论结合实际,这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想讲授好思想政治课,没有内容丰富且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支持显然是不行的。生动的具体事例、活泼的教学模式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信息刺激,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让学生更愿意聆听并接受。与此同时,对于学生平时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以及生活的感受等等也都能够成为课程资源的有机部分,考虑这些因素,能够让学生多方面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并建立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

课程资源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师不拘泥固有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能够影响教学与课程的各种因素,打开视野,获得更为广阔的信息,让课程资源库丰富起来。通过开发课程资源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提高自身资源信息的开发能力。

3.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改变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以自我学习为主,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更多地利用各种感官投入到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和方式,培养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度不够,缺乏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把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日常的教学中,忽视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仅仅将教材作为独一无二的课程资源,并没有意识到或者尚没有能力去利用众多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个性,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真正体现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无异于纸上谈兵了。

过分重视显性资源,忽视了隐性资源。显性课程资源属于看得见的教学资源,而隐性资源属于要间接获得,有隐蔽性特点的课程资源。隐性资源从开发上难度要更大,但是对提高教学质量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往往重视校内资源,忽视校外资源,将教学的重点确定在教室内,极少给学生走出教室、步入社会的机会。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在开发与利用上具有内容更新缓慢、时效性差的特点,如时事新闻、热点政治事件都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所以,思想政治课程教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相对滞后,观点也难以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因此,教师必须在最新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新事件与即时新闻,总结出新的观点,开发利用适用于当前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并且紧密贴近教材,改变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现有的教材结合网络信息内容,让学校、家长、教师与学生全部调动起积极性,利用多种路径与形式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1.深入挖掘并延伸教材资源。

(1)加工教材。教材的完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从出版到修改然后再次修改,这期间国内外的形势可能有很大的变化,包括国家的政策也会有调整。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树立大教材观,建立“用教材教”甚至“用自己开发的教材来教”的新理念,按照教学的真正需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且合理的调整、添加等,让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符合学生的需要。(2)在利用教材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对教材进行扩展,这是为了让学生把教材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要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中要求学生挑选并且运用资料,课后完成具有实践性的作业,整体下来,对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很有帮助。并且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大特点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对各学科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以校本校验作为载体,让思想政治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研究各科之间资源的相通性以及互惠性,大力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2.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课程资源。

网络不单单是课程资源的一种共享手段,而且本身它的存储功能就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课程资源库,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交流、分享的平台。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融合,这不仅是教师应该具有的能力,而且也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捷径。(1)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计算机开发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可以以声音、影像、文字等形式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这属于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教学软件中除了必要的课件之外,电子作品、积件等也不可缺少。在软件资源的利用方面,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从静到动来转变,让软件资源不再呈现静态的模式,而是成为动态的分享过程,这样资源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2)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在有关思想政治的网站上下载一些和教学有关的资料,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学习。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主动收集资料,充分交流,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高。(3)利用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目前,互联网中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越来越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所以必须转变教学思想,课程资源网站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给予学生学习上的辅导。在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时,坚持规模与实效统一、教育与服务统一、学校与社会彼此投资的统一、技术与德育队伍的统一等等。

3.重视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和实践活动资源。

(1)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必须重视发展民族文化。首先,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必须重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神、文献典籍,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与内容。其次,还要重视挖掘地方文化的课程资源,例如地方的文化传统、民俗习惯等。再次,要深入研究我国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建设具有民族特色与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课程。(2)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大课堂教学理念不能忽视。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文化等方面都给思想政治课程提供了诸多的教学素材。教师应该将学生引导到课堂以外,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让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参与到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中去,在课外活动中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构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1)学校领导以及管理层重视并支持教师的程度属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条件,尤其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教师抛弃原有教学中的惰性,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习惯,帮助教师快速适应新课改要求。教师本身属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学校为了更好地发展,应该大胆地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和探索,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让教师群体具有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类课程资源的动力和积极性。(2)建立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激励机制体系。例如,出台合理的奖惩制度,在评选先进、评奖等活动中或者在教师晋升职称时,将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当做重要的参考指标,这样教师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思想政治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是课程资源,如果没有课程资源,那么教学就是死板、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也难以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有着极高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必须强化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提高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为新课程改革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2]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论文

摘要:地理实验教学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角度出发,还是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角度出发,地理实验教学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文章将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原则进行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有效提高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效率的策略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引言:由于我国教育方式主要以传统形式为主,注重理论内容、书本内容,而对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长期都采取忽视的状态面对。高中地理属于文科教学科目,然而其中的教学内容包含诸多科学性特色在其中,对学生以科学性目光面对自然现象以及地理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因此,对高中地理实验开展深入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高中生地理的教学论文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学什么科目,只要对一门科目有了兴趣,那么即使是再难学的科目也会有着攻破困难的决心,鼓励自身一步一步地往前进。但是兴趣,也并不是说培养就能够培养出来的,还需要教师一点一点地引导,以及学生自身对于地理看法的转变,我们明白高中地理不一样于初中地理的学习,所涉及到的方面很广,需要了解的知识也很多,给出一道图,就需要学生从图中看出该地区的建设、经济发展等等。而这些往往一下子就击溃了学生想要学好地理的决心。

度的高低,学习了大气环境后,就能够利用大气自身的逆辐射具有保湿的作用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能够防霜冻。不怕地理难学,就怕自身对地理没有兴趣,没有了兴趣的指引,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会感到吃力。因此,地理兴趣的培养很重要,其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

2、倡导自我学习,反馈学习的学习方式。

学习策略,并能够用这些学习策略解决。

3、要充分理解课本,掌握课本知识。

那就耐着性子把它看下去。不懂的就请教老师、同学多做题、勤复习遇见困难解决后记下不断地总结经验把容易错的知识点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这样有助于提醒有助于自我进行不断地反思。其实高中地理的学习不一样于初中地理初中地理更多的是讲究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的地理学习则是更多地在强调为什么。因此对于刚刚从初中步入到高中的学生来说需要转换当初学习地理的观念多问些为什么。我们要重视高中地理课本其是多位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的经验其对我们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忙。综上所述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我们要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倡导自我学习并找到适合自我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潜力。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论文

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源泉,是激发思维的动力,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使学生耳目一新,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通过化学实验变得生动直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操作,亲历探索发现化学规律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是学习者的基本素养,实验现象稍纵即逝,认真观察,及时捕捉实验现象,发现实验中的变化和特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化学实验中,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化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化学学科从实验中发展起来,抽象的化学知识通过实验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产生条件,发生的过程和特征。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铁丝在燃烧前的颜色和状态,在氧气中燃烧时,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放出大量的热,燃烧后集气瓶底生成的黑色固体,实验结束后,分析探究实验现象的原因,观察伴随整个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现象直观生动,实验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利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生通过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初三化学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科学素养。教师精心钻研化学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探究性实验,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促进学生更深刻地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化学实验,依据探究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实验结果。例如,“酸碱中和反应”教学时,教师设计如下探究实验:取一支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向里面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另取一支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向里面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滴入盐酸溶液,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第一个试管中溶液变成红色,第二个试管中,随着盐酸溶液的滴入红色逐渐变浅,最后消失。面对这一神奇的现象,及时提出探究的问题:“溶液变红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红色会消失?”步步设问,通过实验探索和逻辑推理,化解了难点,得出结论。教师要树立探究理念,把握探究本质,将探究教学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把教学中的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经验,建构知识,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教师为学生打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丰富教材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化学科学魅力。

三、开发课外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家庭小实验趣味性强,灵活可行,选用仪器简单,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补充,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探索解释生活问题,体现了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目标,从生活中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设计开展生动多彩的家庭小实验,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实验,更要重视化学实验的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创新思维素质。实验教学实现简单化、生活化和微型化,开展绿色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例如,“质量守恒定理”的实验教学,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讨论筛选出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及时调整实验方案,通过探究得到“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守恒”的结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巩固了化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化肥合理施用”教学,教师发动学生到农科所访问,了解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如何合理施用化肥,减少化肥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酸碱指示剂”教学,教师鼓励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从家中带来花瓣、蔬菜等植物自制酸碱指示剂,用制成的指示剂检测学校土壤的酸碱性,寻找学校花园适合种植的植物。通过家庭小实验巩固了知识,开发了智力,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扩大了视野,培养了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水污染的教学,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水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珍爱每一滴水,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很多学生就节水和防止水污染问题提出了独到的建议,通过实验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总结。

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树立新课程理念,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形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封增波单位:山西芮城阳城中学。

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调查论文

新课程告诉我们,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它还赋予教师极大的自主性,要求教师要从课程的“消费者”变为“开发者”,从课程的“执行者”变为“创造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就科学课程而言,国家《课标》中规定“科学教育”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泛的智力背景,不能只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和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近几年的研究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挖掘地域资源,开发地方课程。

科学课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我校想方设法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积极开展好这项教学研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根据本校的环境、师资、社会力量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有意识,有目的的开发利用地方资源。

我校历史悠久,地处素有“磷都”之称的汉江之滨——湖北省钟祥市磷矿镇。这里风景优美,矿产资源丰富,文化积淀丰富,是不可多得的地方课程资源。我们从这些地方资源入手编写了《磷矿石》等地方课程。由于有了此课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位于汉江之滨的磷矿镇是全国闻名的磷矿石矿产区,磷矿石总贮量约8.8亿吨,年产量150——200万吨,居全国第三位,湖北省第一位,远销浙江、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地,供不应求。

学生知道了磷矿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矿物原料,磷矿石80%——90%用来制造磷肥,其余用来制造黄磷、磷酸、磷化物及其他磷酸盐。这些产品主要用于医药、化工、食品、纺织、冶金、陶瓷、染料、玻璃、洗涤剂、饲料、国防等工业中。

还知道了磷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含量称为矿石品位,是衡量矿石质量的主要标志。磷矿地区的磷矿石品位参数基本上在30%——35%之间,属优质磷矿石。

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矿产资源是经过长期复杂的综合地质作用形成的,基本上不能再生,因此,必须合理的开采,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禁止乱采滥挖,损失破坏浪费矿产资源,同时对那些不保护矿产资源的行为要劝阻,情节严重的采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给予坚决查处。由此不仅使学生认识了磷矿石的构造、用途等,还增强了学生更加热家乡意识,立志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的愿望。

在科学研究中,有的教师经常把课堂设在校外,让学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都像出笼的小鸟,他们放飞思维的翅膀,自由自在地寻找家乡的宝藏。科学的研究不拘泥于课堂的学习,而成为科学的开放性研究,是课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2让学生参与活动,扩展地方课程范围。

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是少年儿童的特征,不断探索陌生事物是儿童的本能。他们对周围事物或秘密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利用地方资源满足儿童的欲望呢?除了学校固定的兴趣小组活动之外,我们还带着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去参观、访问,带学生到野外去考察本地区的地质地貌。

如《仙女山的传说》这篇课例,既描绘了仙女山的来历,也表达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在授这课之前,我们带领学生到“仙女山考察”让学生亲临仙女山,观其美景,探究仙女山的奥秘。接着让学生向当地老百姓搜集有关仙女山的资料。学生被家乡的风光所迷倒,情不自禁地说:老师,咱们把仙女山开发成旅游区,让全国人民都知道磷矿镇有座仙女山;有的同学说,要是在山顶修一座亭台楼阁,加上云雾缭绕,人走上去,肯定有一种到了仙境的感觉。家乡的美好愿景吸引了学生。大家纷纷表示要为改变家乡的面貌贡献力量。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小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活动催人奋进,立志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奋发图强的愿望已在学生的心灵中萌发。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特点,本着鼓励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动机,让学生自主选择专题,成立活动小组,各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网上查询,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源。经过分析整理之后,举办总结交流会,全面展示学生的调查报告、访问手记、照片、论文等,显示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多种能力的独特意义,让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3结合科学课实践考察,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实践课程”,在组织学生学习科学课时,采用考察、参观调查等方法,把学习科学知识对社会环境的改造与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以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

如学习《汉江在哭泣》课例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河水为什么会污染的感性认识,组织学生实地进行汉江污染地调查。学生从水的颜色,水中漂浮的杂物以及夏天河水散发出的气味,从感性上认识了什么叫做河水的污染,然后再实地考察河水污染的原因,再研讨河水污染的危害,学生从外部事物表现的现象上,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和相互联系,透过现象认识到实质性的问题:“三废”污染环境,给人们生活、生存带来危害,我们编写了《白色污染何时了》课例,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人们不注意环境的保护,违反自然规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因此,学生理解了环境与人的关系,知道了人要做自然环境的主人,并且,学生自发地对垃圾进行分类:纸屑垃圾箱、果皮垃圾箱、废电池垃圾箱等,从而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参加河水的保护活动。

几年来,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与尝试,但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还需不断拓展空间,拓宽视野,广泛而深入地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让显性的和隐性的课程资源在科学课程中得到更充分的运用。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空间指向性,要想学好地理学科,必须树立体系化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联系。而目前高中地理教学欠缺的,恰恰是对空间思维的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高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必要条件,是高中生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途径。空间思维是一种联想力,是基于虚拟状态下的辨别力,具备了空间思维能力,那么,学生在头脑中就会生成一种确定的“影像”与“模型”,从而将地理知识具象化,让高中生积极定位空间信息,并且进行详细分析,这样能够更好地解决地理学习中的难题。

一、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考地理早已经告别死记硬背的时代,地理学科考查的重点也不再是扁平化的知识,而是那种以丰富的图表信息为主要载体的知识,学生只通过调动已掌握的知识,有时很难解决问题。而要顺利解答疑问,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才能更加明白地掌握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将其进行空间排列、准确定位,并生成动态的地理“要素群”,促使学生快速找准图表信息所反映的内容,并在细致分析与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找出解答试题的答案。此外,由于较强的逻辑性与空间性,使得地理学科知识较难掌握,培养学生强大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追踪地理信息,掌握地理学习方法,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二、如何有效拓展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1.简易图表绘制,增强空间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图表的作用,让课堂成为展示各类图表的乐园。如利用各种地图、示意图、模式图、景观图等类型地图,促使高中生在头脑之中增强地理信息的“空间”印记,显著提升空间思维的活跃度,并基于此,促使高中生能够锻炼绘制一些简易图表的能力,从亲手绘制过程中掌握空间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探究的能力。在学习区域地理模块经纬度、气候、地形、植被、资源等情况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通过描摹、填绘和仿绘等多种形式绘制地图,在绘制及信息填涂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认为这是个浪费时间的环节,而要懂得这其实是锻炼空间思维的重要途径。又如,在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地球自(公)转、晨昏线、洋流分布、气压带风带分布等内容的时候,教师也应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记忆,有针对性地开展绘图活动。那么,很多地理知识就逐渐丰富起来,改变了以往知识点的扁平化特征,使得知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立体化空间图景,高中生就能够结合学习需要,有侧重地进行空间分析,随时随地调取空间信息,促使文字知识转化成板图教学,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2.加强直观演示,转化抽象内容。通常来看,高中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难的并不是背记地理知识,而是进行消化理解。因为很多地理事物的抽象性非常强,不是仅仅依靠视觉感知就能够顺利解决问题的。所以,地理教师必须尽全力“点化”知识,让抽象的知识呈现出直观性特点来,从而让高中生在思想深处形成空间概念,增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用空间模拟、动态演示等形式直观地展示抽象内容,对学生增强空间思维能力十分有效。在教学中,地理教师应该注重“演示”知识,如自(公)转、大气环流、正午太阳高度等动态演示,便能够让动态取代静态,促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知识,使得原本让老师十分头疼的地理知识迎刃而解。当然,对地理知识进行直观演示,不能够只依靠多媒体,很多问题只用简单亲手演示就能够实现教学目的。如对地质构造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就“褶皱”内容,教师可利用教科书当水平岩层,通过双手给予挤压的力量,进行相向的施力,形成波状弯曲变形,如此一来背斜与向斜就得到了很好演示;就“断层”内容,可用一根粉笔表示岩层,那么用手施力,“岩层”受力超限,断裂便会形成,然后在进行断裂面的移位,断层过程就模拟出来了。通过直观演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便会得到明显拓展。

3.倡导启发思维,开拓空间维度。地理事物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空间联系也是如此,通过一个“空间点”能够引发一连串的知识连锁反应,促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断发生裂变反应,让各种地理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更清晰地呈现出地理事物的各种关系。如针对“黄土高原”知识点,地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方式,用图片将黄土高原四季地形地貌特点展示出来,并以此为主线,结合气候、地形与植被等情况,提出诸如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呈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等问题,在逐层追问,不断深入发展的基础上,促使高中生能够增强理解地理知识的时空联系,逐渐开拓学生地理空间维度。

4.注重逆向思维,加深空间理解。逆向思维是思维的一个重要类型,这是一种创新性很强的思维能力,有利于自主探究难题,主要通过质疑—假设—释疑的思维过程,促使高中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并且高效调动所学的地理知识。在具体教学中,地理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积极性,对一些问题进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促使学生在解答疑问中更好的认识地理知识。如,五带形成的原因是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这一交角变化(大小),五带范围怎么变化?在学习“三圈环流”的时候,可假设地球不自转,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假如不公转只自传,三圈环流还会像现在一样吗?一般来说,西亚气候是干燥少雨的,但有没有相对多雨的特殊地带,如何分布的,原因是什么?因为逆向思维的存在,促使高中生能够充分将大脑空间思维区域激活,促使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更清晰的呈现出来。总而言之,对高中生来说,地理学习中必须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这是分析和解决学习难点问题的金钥匙。地理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充分借助多种有效手段,让高中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不断取得更好地成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首先,环境教学属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高中地理教学不仅仅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还研究客观存在的自然和人,还研究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其次,高中地理教学对于环境教学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环境教学所研究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对人或者对自然有着深入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才能够有坚强的基石,才能够有所深入。可以说,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看似相互独立,实际上却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二者的关联系也决定了二者必须得到有效的整合,才能够实现各自教学的目的,才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教学教师对于二者整合的客观条件欠缺。

高中阶段,是学生的冲击阶段,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广大高中院校的首要任务是贴近高考,提高升学率,由此导致高中地理教学老师在进行环境教学与地理教学的教学过程中,简单服从学校指令,迎合高考考试需求,急切抓学生的试卷答题能力,课本背诵能力,而不能创新整合教学模式,不敢创新整合教学模式,只是简单地将二者的教学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

2.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手段需要提高。

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都是必须贴近大自然的教学课程,但是,我国现有的教学体制下,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去进行知识的学习,无法真正贴近大自然去体会去感受,从而提升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而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仍然欠缺,特别是高中阶段,一方面是学校不允许,认为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学生的学习并没有任何帮助,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升学的压力,可以说,高速信息时代中多媒体设备的欠缺,就是教学手段落后的体现,折页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地下,影响了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3.在二者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学生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

不管是独立的环境教学或者高中地理教学,还是二者的有效整合教学,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而在这两个因素当中,真正的主体则是学生,教师只是作为一个辅助因素而存在,对学生起到辅助作用,但是,受限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的地位远远高于学生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真正的主体,对学生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或者是“灌输式教学”,而学生就只能选择接受。

1.国家要积极创新,改进应试教育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

外在宏观条件的欠缺,需要国家积极支持,逐步稳定地改进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让高中的地理教学与环境教学不是依附于高考而存在,让二者的教学能够不再背负高考的压力,让学生在二者的整合教学过程中能够轻松自由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高效的学习。此外,学校也要积极发挥自己的机动性,不要总是将自己束缚在国家的应试教育制度之下,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结合自身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给予教师更多的可能性,促使教师能够在整合教学中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二者整合的有效性。

2.学校要积极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促使二者整合教学手段的改进。

在高速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已经是最基本的教学模式,高中的地理教学与环境教学的整合教学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将其运用到二者整合教学当中,改进教学手段,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展示,或者互联网资料搜索,丰富教学内容,模拟情景教学,也可以通过课堂的多媒体运用,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学习和运用能力。

3.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整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透析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的关联性,在二者整合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取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户外组队体验学习,或者小组问题讨论等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老师要多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能够通过这样的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借用个人魅力,实现情感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二者的有效整合,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认真地进行自我分析和改进,积极解决在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措施,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快速实现。

强化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区域地理,其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在具体的区域内,对经济、环保、社会发展进行综合的考虑、协调、解决。因此,要求我们能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区域基本条件、区域发展的方向为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地理课本中涉及了资源、环境等各种事实,也明确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这有利于现实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例如:在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时,在学生已经了解这方面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就进一步分析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实例,来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让学生学会把学到的地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知识,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要懂得区域可持续发展,就要学会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状况与基本条件,以及怎样促进这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等。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是开发与整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成功典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此为例,不断引导学生探究与规划河流开发整治的过程与方法。

2.运用乡土地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学要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突出本地方的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种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类在长期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所以,仅让学生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中是很难实现的。但是,通过对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结合一定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分析当地的.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观念必须要在实践中获得。而学习乡土地理知识能较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例如:在学习“自然资源”这一内容时,就从淮安地区的资源特点与发展现状出发,使学生认识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如淮安地区的盐化资源与凹吐资源蕴藏量都是有限的。

只有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才能让这些有限的资源能够满足淮安地区经济健康的发展。这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要与当地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正确观点。总之,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很多可持续发展观方面的教育内容,为有效地实施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奠定了基础。我们通过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这种崭新的理念,促使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服务。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