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14篇)

时间:2023-11-18 06:38:54 作者:紫衣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14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落实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改进。通过查阅资料和研究教学实践,我们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八年级语文教案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背诵本诗。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总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默写名句。

三、继续分析课文。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

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完成课后作业。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甲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一、迷失了方向。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新课标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里面的几个关键词就是:“情感”、“自信”、“习惯”、“方法”。认真反思,课堂上我是否注重了这几点?没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奇文,也是送别诗中的名篇。里面有着奇美的西北边塞风光,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虽然把重点定为:“朗读诗篇,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但是明显的忽略了对怎样品味诗歌进行方法的指导。即便一开始自己通过举例,试图向学生展示一种方法,但现在看来,却流于了形势,学生并没有从中领悟到方法。

“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是刘老师在市语文研讨会上说的话,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可事实上这节课教得并不简单,学生也学得并不轻松。究其原因,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太高了,换句话说,是太想让这节课出彩了,以至于过深过细的挖掘教材。小到一个字词的深刻含义,深到作者鲜为人知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殊不知这只是一节语文课,面对的是一班初一的学生。他们能从中学到一、两点知识已经不错。如此的安排课堂,不把学生弄晕那才是真正的怪了呢。

对照这三点,我再次反思:上课前,我干了些什么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我熟悉的一篇诗歌,在学校试讲的时候,学生活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可以说是一堂较为理想的课例。再讲此课,只要稍作调整即可。可前一天的晚上,我却对着《唐诗宋词赏析》口念笔记,唯恐有所遗漏,直至凌晨一点。以致课堂上准备用的讲义,被我涂抹的黑黑压压,上课时自觉不自觉的就受到它的牵制;造成自己的精神状态极差,就连上课都迷迷糊糊,平时的机智灵活丧失殆尽。而真正该考虑的:学生的基础怎样?会出现哪些意外的情况?教学过程与预设有出入怎么办?等等,根本没有去考虑。就连最基本的课件,都没有细心查看,以致误删一块都不知道。那天晚上怎么了,我都做了些什么呀?我自己都想不通;上课时,我又在做什么呢?明知道是上午第四节,学生已经疲乏,积极性很难提高,就应该设想一定的办法。当感觉学生的能力与自己的预料有差距时,就应该及时的降低难度,调整策略。而我却仍然按部就班,全然忽视了学生的感受,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课已经上过了,一节精心准备的课没有上出效果来,最先检讨的应该是教师本人。应该思考自己在哪方面出了问题: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遇到意外情况,是否及时发现了新的“生长点”?埋怨学生素质差,责怪学生不配合,都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学生没有领略到沿途风光的优美,没有感受到旅途的快乐,是我这个导游没有很好的尽到自己的责任。

三、迷失了教育机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机智的教师。他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课堂,恰当的处理课堂上各种情况;他心里始终装着学生,始终会想着自己该做什么,在做什么。应该说,我的这节课整体设计还是不错的,它环节简练、重点突出,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倡导了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只要课堂上老师能恰当的引导、正确的调动,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可就是在引导和调动上,我偏偏缺少了一种机智,学生没有调动起来,“学”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文本。老师“教”的内容过多,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现在想想,这种局面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在学习品读诗歌的方法时,应该让学生先进行品读,说出自己所发现的“奇”。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得出方法。我却一股脑儿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也得出了方法,如“想象”、“品关键词”等,但并没有对学生产生大的触动。另外有一细节处理的也不恰当,在老师示范品读时,只是说:我先来品读第一句,没有读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很多同学把这样的句子当成两句,使后面的品读只说一半,情况变得被动。

在学生品读诗歌时,引导和点拨不到位。如学生说出了一处“奇寒”或“奇美”等的句子,就应该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并顺着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评。除学生理解错误外,不应做过多或过深的挖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品读的盲目性,节约出宝贵的时间,也会减少课堂上一再冷场的局面。

没有及时捕捉教学时机。每个学生都有他自身的闪光点,对于相关的问题他们会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我们不但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还要善于捕捉时机,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找到教学的触发点。在我问道:“环境如此苦寒,离别如此难舍,全诗是否有哀伤之感?”时,一位同学就大声说道:“他有点哀伤,但是他不悲观。”我很清楚的听到了,我也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没有让他站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致在沉默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我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解说。不能不说这是一次败笔。

一个聪明的老师,一定会真正懂得学生,表现出朋友的善意,赢得他们珍贵的心;一个明智的老师,一定会制定真正适合学生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能轻松的完成这个目标;一个成功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对老师心存感激的同时,自觉的修正自己,不断进步。在这方面,我确实有些欠缺。

古人曾说:“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写完了这篇文章,挤压在自己心口的那块闷气也多少有些疏散。虽说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可我怎么也找不到什么理由来为自己开脱。“飞瀑之下,必有深潭”,不管怎么样,我毕竟走过了,它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它将坚定我前进的步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八年级语文教案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五、总结本课内容。

六、布置作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八年级语文教案

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爱好:

生:“踢足球”、“编程”、“唱歌、听音乐”、“看名著”——————。

师:每个同学都有值得伴随自己一生的爱好。老师也有一个伴随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爱好:读唐诗,而且最爱边塞诗。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来吟诵学习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感到特别高兴。

岑参。

认定学习目标。

师:根据对这首诗的诵读感受和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把3个学习目标齐读一遍。

学习目标。

1、朗诵出诗歌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诗句(名句)品味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根据学习目标,大家自读课文两遍;在小组里交流朗读感受;然后做预习题。

预习导学题目:

(1)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诗。

(2)作者是边塞诗人。

(3)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4)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

做完之后,小组之内交流答案。有分歧的请教相邻小组。还不能确定的问老师。

师:刚刚读了两遍,大家就产生了这样丰富的体验,实在可贵。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宝贵的体验,再次进入到诗歌中去,细细的搜寻,看看是哪些诗句给了你如此丰富的感受。紧紧的抓住它,细细的品一品,你的感受会更强烈。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把春风吹开梨花,比喻成北风吹落雪花,比喻用的新奇。

师:?

生齐:(迫不及待的)说反了!

师:你能再说一遍吗?(该女生说一遍正确的。)。

师:你刚才是不是就想这么说?(女生点点头)。

生:“千树万树”写得好,写出了雪下得大,而且是一团一团的,梨花也是一团一团开的,很白很多,一望无边,很像。要是用一颗两棵树来描写就不好了。所以“千”“万”两个字要重读。

师:说得我们都好象看到了这大雪。你能用声音表达出来吗?

生:该生朗读这两句诗。

师:我们齐读一遍这两句。对这两句谁还有补充吗?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忽”字,表现了表现了雪来得快,来得突然,表现了诗人的惊喜。

师:你就用这种惊喜的语气给大家读一遍好吗?生读。

师:他们本地人看见这雪会惊喜吗?

生:(急)岑参他是湖北人,应该没怎么见过这么大的雪,所以他又惊又喜。但是他见过千树万树的梨花开,所以他一看见雪花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梨花。

师:岑参可能是在什么时候看见这个景色的.?

生:(七嘴八舌)早晨!一睁眼!一开窗!一推门!(最后统一成“早晨一推门”)。

师:咱们推荐一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好么?大家推荐一名同学?

师:你就是岑参了,有一天的早晨——————(老师一边说一边把他送出门去)。

学生一推门,一脸惊喜,“啊”了一声。(众生笑)。

生:鼓掌。该生再次走出去,推门——惊喜——情不自禁吟咏出这两句诗。全班鼓掌。

师: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齐背这两句。

生:“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出了塞外雪下得早,才阴历八月就下大雪了,尤其是“即”,表现出诗人的意外、惊奇。而我们这里八月十五才刚刚感觉到一点凉爽。“飞雪”的“飞”显示出雪下的大。

师:历代文人墨客有许多吟咏雪花的诗句——————。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雪是背景,是烘托。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出了雪的香。坏了,不是写雪的,是写梅的。

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写出了雪的白。

师:投影“大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让此诗三分。

师:投影“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这一句与本诗有什么不同呢?

生:写出了一片雪花之大;本诗写的是整个的雪下的大。

师:所以,这两句诗不着一个“雪”字,却是咏雪诗中的名句。接着品咏诗句。

生:“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四句写了边塞的奇寒。狐裘是最高级的保暖的东西,丝绸的被子是最高级的被子,也都不觉得暖和了。将军的弓也冻硬了,都护的铁衣本来是不离身的的东西也冻得难以上身了。可见是多么多么的寒冷。

师:投影《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片断。

……。。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

这是岑参在另一首边塞诗中对塞外奇寒的描述,刚磨好的墨汁连字还没来得及写就冻上了。全班齐读“散入珠帘湿罗幕”这四句。

生:“风掣红旗冻不翻”也是写寒冷的,连红旗都冻住不动了,这是塞外特有的奇景。咱们这儿从来没见过。

生:我在老家见过。升完国旗,下雪,红旗湿了,最后冻住不动了。

师:你老家什么地方?

生:东北。

师:奇冷与塞外不相上下。哪个字用的生动?

生:“掣”。拉,扯的意思,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北风又拉又扯红旗还是不动,这是一个奇迹。

师:请大家读出这种情景来。齐读这两句。

生:最后两句是写的送别。送别的时间是“暮”,地点是轮台东门,路上是“雪满天山路”。

生: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惆怅心情。朋友都已经走得看不见了,诗人还站立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

师:还有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吗?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他喜欢大雪,雪花使他想起了家乡的梨花,自然惊喜温暖。朋友回京自己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去,惆怅也是人之常情。

师:那么岑参是怎样来到边塞的呢?

生:沉默摇头——————。

师:大家可能需要一点材料。投影“作者背景”并讲解补充道:“岑参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六年。他第一次出塞时刚走到半道就碰到了回京的老朋友,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他两次出塞都不是被动的,是他积极投身边塞军旅的一种主动行为,所以诗中处处体现出一种豁达,这也是盛唐人所特有的一种豁达。请用这种情感朗读末四句。

生:齐读。

师:他送朋友的时候心情惆怅,可以想象,一回到军营,他就又投入到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中去了。他曾在送某将军出征时写道:“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诗人是在赞颂友人,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

师:投影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知君。

这是和岑参齐名的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的诗篇,充满盛唐人特有的豪放情感!为了更进一步体会这种唐风诗韵,下面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多。学生自主背诵。三分钟后,请两名同学展示。

做检测达题,做完之后,小组之内交流答案。有分歧的请教相邻小组。还不能确定的问老师。

1、忽如一夜春风来,。

2、瀚海阑干百丈冰,。

3、写出胡地雪来得早的一个字是。

4、任写胡地奇寒的一句。

5、从室内景物转到室外送别的两句景物描写是。

6、分析一下“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字:

7、看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你有什么联想。

五、拓展延伸,辐射课外。

师:我喜爱唐诗二十多年,诗读的多了,也曾经写过一些或许可算作诗的习作。给大家展示两首。献丑了。

《函授纪实》片段。

先生张口不闻声,未等到时已成冰。

呼气成烟吸气长,马海毛上结白霜。

笔凉更有凉手握,字落纸上声自作。

写的是十几年前在曲阜读函授的情景,夸张的写寒冷的手法和歌行体的体裁都明显受到这首边塞诗的影响。

清明。

杯茶淡酒过清明,也有风雨也有情。

春夏秋冬三生事,喜怒悲欢一念中。

衔觞久饮浮生痛,寂寞常沐快哉风。

谁道郊野抚琴处,樵夫不解流水听。

师:希望大家课下多找些唐诗来读,可能有人喜欢送别诗,有人喜欢哲理诗,有人喜欢———————读得多了,你自然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可见读唐诗并不难。就让我们带着对唐诗的热爱最后齐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生:有气势的齐背。

下课!

文档为doc格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

教师提示:诗歌因其语言凝练,故不必追求直译,大可合理添加、细致描绘。

示例: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无垠的大沙漠上覆盖着厚厚的冰,俨然南极冰盖被搬到这里,再往天上看,乌云如崩塌的大山黑压压的堆在头顶,让人看了发愁,这雪怕是下上一个月也不会停,武判官你怎么走啊!

2、口头翻译,每小组展示两句。

3、概括诗人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狂风卷地天降暴雪、军中苦寒、冰天雪地、帐中饯行、东门送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案设计

第一部分:写边塞大雪奇寒的壮丽景象。(照应白雪歌)。

第一层(1~4句)写边塞大雪纷飞的奇景。

第二层(5~8句)用反衬手法写雪天的奇寒。写景。

第三层(9~10句)用夸张的笔法总写边塞冰天雪地、愁云惨淡的景象。

第一层:(11~14句)写军中设宴饯别。

第二层:(15~18句)写轮台东门送别。

课后小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及阅读训练

一、教学设想。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二、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三)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总结本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三、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默写名句。

(三)继续分析课文。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完成课后作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案设计

1、反复朗读并理解背诵本诗。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领会诗词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

【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

一、出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幻灯片)。

二、听录音朗读,正音,朗读。

三、朗读,疏通文字,再朗读。

四、思考(幻灯片)。

1、本诗内容上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2、表现了怎样的环境?

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讨论、解答(幻灯片)。

咏雪。

送别。

依依惜别之情。

天寒。

情暖。

六、欣赏品味。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联想想象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七、熟读成诵,不能完成的课后继续背诵。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三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五、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改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一角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无情的吹折了焉焉生气的白草。天骤然降温,早晨起来一瞧,才是仲秋的季节,屋外却早早的积了一层雪,雪还不算厚,被风吹折的白草却已经被雪压的抬不起头来。

毫无征兆,一场又大又急的雪从天而降,仿佛忽然吹了一夜的春风,悄无声息的将雪花小精灵排满了枝头。漫山遍野、千树万树梨花绽放,犹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鲜妍明媚,将溶未溶”正可谓是堪称一幅奇景,冰雪世界,美轮美奂。

室内湿漉漉的珍珠缀成的帘子也遮不及任性飞舞的雪花,他们横冲直撞的飞进来打湿了用丝绸制成的罗幕。天气酷寒,我的狐狸皮大衣和锦缎做成的被子在这时早已没了御寒的效果,直想钻到燃烧的火炉中去。屋外的将军执着的一次又一次的拉弓,弹弓好像故意作对似的偏不屈服硬拉不开,就连盔甲也冻的硬梆梆地难以着身。

广袤无垠的边塞上,纵横交错的沙漠上结了高达百丈的冰,云朵昏暗无光失去了往日的洁白光泽,在空中黯然失色的悬挂着,显得郁郁寡欢,很忧愁。

主帅的营帐里则是另一个景象,众人举杯共饮热闹非凡。桌上摆着各种山珍海味,丰盛酒宴从御赐的大将军到名不见经传的小兵都来为君送行。大家酒后肆无忌惮的你一句我一句扯着玩笑,胡琴,琵琶和羌笛各类乐器齐奏着西北边境风情的异域曲调。大家嬉笑玩闹举杯畅饮,偶然提到离别之处则潸然泪下流露出不舍之情,。“祝君平安,一路当心”句句简单的话语令人心情沉重。

雪依旧下得纷纷扬扬十分寒冷,而里面却是温情暖暖。凌冽的寒风猛烈地牵拽着旗子,但冰雪却将旗子冻得如雕塑般动弹不得,任寒风怎么吹都纹丝不动。

轮台东门前送君归京,离开时山峦上白雪皑皑,车马都走的很慢举步为艰,好在能多留一会儿彼此的情谊,能拖一会是一会罢。路上的我们各怀心事显得很是忧伤,完全没有酒宴上说笑时的欢乐,山多高,雪多厚,路多远都比不上你我真挚的友情。“路上保重”这是我对你最后的祝福,你骑上马渐渐远去,可我一直注视着你离去的背直到你消失在天尽头,留下的只是马儿清晰的脚印。

离别的惆怅心情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愈来愈浓,挥之不去。再看天空飞纷的雪花好像都是你留下的信物一般,一直陪着我,那雪凄凉忧愁却又温暖的绽放在我心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甲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改写

风雨中的军营。

主帅账内摆酒为武判官送行,胡琴、琵琶和羌笛同时演奏者重构满塞北风情的优美曲调,增添了令人感到悲伤的送别气氛。舞蹈中的歌妓舞步华丽而寂寞,轻易地掩盖了我浊重的呼吸。

不过是八月,可塞外已是漫山遍野一片萧条的景色,不多时,便纷扬落雪。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弓,都护的铁甲冰冷难以披挂,战士们的斗篷在风中猎猎作响。

辕门前,红旗被冻硬了,僵直在原地,连风都无法牵引他飘向空中。

剽悍的白驹上,武公子身披重裘,英气逼人。那一双闪烁着炽热的星眸仰望那一抹阴云惨淡,久久凝聚不散的苍穹,私信心驰辽远。

我知道,长江以南的都城牡丹年年盛开,绯色的烟雾年年升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另版本: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 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 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 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 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 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 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 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 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 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 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 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 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 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五、小结。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