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地活读后感(通用17篇)

时间:2023-12-10 13:31:17 作者:念青松

读后感是在阅读某个作品后,对其内容、结构、主题等进行总结和思考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字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个读后感来分享我们的观点。这是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对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剖析。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字

最近一段时间在尝试减肥,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不管是少吃了一顿饭,还是去运动了半小时,第二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称。

如果发现自己的体重减轻了,就会把这个结果归功于昨天的节食或者是运动。但如果体重增加了,我们只会觉得这是正常的,减肥哪有那么快的,然后一转眼就把体重秤上的数字忘记了。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2个月,直到有一个朋友问我,你最近老是打卡跑步减肥,体重到底有没有变化啊。

我突然发现,虽然自己觉得运动是有效减肥的途径,但实际上我的体重一直上下波动,甚至可以说基本保持不变。

罗尔夫·多贝里在《清醒思考的艺术》中提到,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变成了确认偏误的受害者。

1、什么是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是一种思维误区,它让大脑更倾向于把新信息和我们当下的观点相兼容。

换句话说:我们看不到和现有观点相矛盾的信息。

打个比方,如果有人要写一篇文章,阿里巴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个公司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这个时候作者就会去挖掘其他类似也有企业文化,并且已经取得成功的公司资料。但事实上,就算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最终却是失败的公司也不在少数。而且还有一些公司没有专门去搞自己的企业文化,但也获得了成功。

这两类公司都会被作者忽略,这就是确认偏误带来的影响。

这个问题在写作中特别突出。

很多人写文章的时候,洋洋洒洒就是好几千字,但是真正有用的东西并不多。编辑让他去删减一下字数,结果他觉得每一段话都不可或缺。

作家亚瑟说过一句话:“干掉你的宠儿。”你越是喜欢什么,就越是要小心什么。

聪明的作者都不会在删文这件事情上优柔寡断,因为他们知道文章最后是呈现给读者看的,而不是给自己看的。

2、如何克服确认偏误?

如果想要克服这种思维误区,其实是很难的。

曾经有一个教授让自己的学生做过试验。首先教授把一组数字展示出来:2、4、6,然后学生需要不断报出数字来猜测这组数字的规则,大多数人想的是8,也有人说是10或者12,教授都说符合规则。于是大家少数服从多数,得出一个共同结论是:“后面的数字比前面多2”.

但很遗憾这个规则是错误的,其中有一个学生试探了很多不同的数字:

4→不符合规则。

7→符合规则。

-24→不符合规则。

互联网是第二个人脑,它帮我们过滤了更多相反的意见,如果你经常逛淘宝就会发现,它会给你推荐你喜欢的东西而不是讨厌的东西。而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可能会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进入一个同类人的圈子,但是确认偏误对你大脑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强。

《清醒地活》读后感

世上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阅读迈克尔辛格的《清醒地活》的第四章“清醒的自我”,想起佛教中两个保持自我清醒的方法。

我在游泳的时候喜欢让思绪飘飞,一会想想今天要做的事情,一会想想某篇文章的思路,一会想想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天,我看了一个教游泳的视频,茅塞顿开,觉得把游泳动作稍微改进一下,游速会更快。于是,我在从岸上游往防鲨网的过程中,每做完一个完整的蛙泳动作,都在心里计一个数。我发现平时头脑中思绪飘飞的念头都不见了,头脑干净澄明,我想这大概就是“正定”的状态。

“正定”与“正念”是佛教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中的两个境界。正定通常的方法是持续专注于呼吸,然后持续很长时间,尝试强化和深化这种专注,使自己越来越沉浸到呼吸之中。这样持续下去,你就可能会发现自己得到了专注与宁静。这就是所谓的“正定冥想”。正定冥想专注的对象不一定是呼吸,也可以是咒语,反复出现的声音,也可以像我这样专注与游泳动作、跑步的步数等等。

正定冥想可以用来关闭头脑中的默认模式网络,停止平日头脑中喋喋不休的杂音。

我有一个妹妹,第二天要参加驾照科目二的考试,头一天陷入可能失败的焦虑中不能自拔,于是我教给她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物。正念冥想的做法就是向内观察自己的感觉,看一看此时升起了什么念头,如果是担心失败的焦虑,就对自己说:“我又升起了担心失败的念头。”;如果是担心失去的恐惧,就对自己说:“我又升起了担心失去的念头。”不要对这个念头进行任何抗拒与评论,例如,不要对自己说:“我不应该这样想。”也不要去喂养这个念头,例如不要想:“我倒车入库还没熟练,明天肯定会失败。”负面情绪的食物就是负面情绪本身,用焦虑喂养焦虑,用恐惧喂养恐惧,用愤怒喂养愤怒,负面情绪会越来越强大。永远记得:“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的最高智慧。”

正念冥想的作用类似于认知行为疗法:理疗师问你一些问题,比如:“根据你以往做展示的经历,搞砸这次展示的可能性大吗?”“如果你搞砸了,会立刻断送掉你的职业生涯吗?”如果你能看出自己的思虑缺乏逻辑,伴随思虑出现的感觉就会随之弱化。

正念冥想,可以有效消除负面情绪。只要不带评论地观察自己升起的念头,负面情绪就会因为失去能量而自然消失。

清醒地活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醒地活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心灵的开放|如果你在能量释放的过程中加以抵制,那么能量就会被阻塞住,被迫储存在心灵深处。瑜伽传统将未释放的能量模式称作行业。

你肯定也能预见到,印象有可能堆积到某一程度,使能量无法释放。

小时候,在突然有一天,见到邻居街坊时就会感到害羞的躲闪开,从那以后出门玩耍的次数就仿佛少了很多,因为见到曾经熟悉的邻居大人就会感到害羞而有压力;后来总是躲开欺负我的邻居大哥,每次从他家门口路过时都带有很大的压力和紧张感;在后来长大,上了大学,去二姑家的时候,开始对大姐夫有了胆怯和害羞感,因为大姐夫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能言善语,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是出入大场合的大人物,让我颇有压力感。在他面前,我的自卑和压力感的模式自动开启,让我变得胆怯,有压力,害羞,躲躲闪闪,唯唯诺诺,总觉得这样厉害的人肯定瞧不起我,他们肯定喜欢那种像他们一样能言善辩,善于观颜察色,可以给予他们很好的配合与默契,而像我这样不懂的观察,反应迟钝,脑子不灵活的人他们必定打心眼里鄙视与嘲笑。于是整个人的气场随着我的固定的印象和行业所阻碍,我的内心出于关闭状态,不去对他开放,自己也就变成一个更加死板的,小家子气的,扭扭捏捏的模样,让人生厌。后来,每每遇到有所成就的“大人物”,我的固定模式的行业就会开启,我的内心关闭,我不能在他面前表现的自然,开放,放松的状态,因此我也失去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有时候不得不与他吃饭,或者短暂的相处,我假装镇定,但我的行业一直在内心跟我作对,让我放不开,不自然,甚至冷场到让人尴尬。我无法流露出我日常中自然的状态,我的内心是关闭的。或许他是一位很愿意帮助别人,待人友善的成功人士,我因堆积起来没有释放的行业的能量,开启后又以固有的模式对待了不一样的人。作者说:这不过就是未释放的精神和情绪的能量模式被储存以后又再次被激活了。

你想要知道如何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吗?

你想知道应该怎么做吗?

文章里写道:你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去享受生活,而不是执着于此或者将其一把推开。如果你能享受生活,每一刻都会给你带来改变。如果你愿意接受生活的礼物,而不是拒绝的话,就会达到自我的深层状态。保持内心开放的状态,就是要先学会放松。

就这样保持开放的心态,放松自己,学会原谅,学会微笑,或者做任何你愿意做的事情。只是不要再将它压抑回去。你要学着尽量保持中立,观察出现的状况。一旦你能够沉静在内心深处,不再和储存下来的.能量模式抗争,那么这些能量就会持续地涌现出现,并释放出来。就中立地身处其后,释放它。

我想我首先要学会让自己放轻松,把内心打开,观察它,不让自己拒绝和害怕它。

封闭的自我|总是喜欢保护那颗脆弱的玻璃心,极其的敏感。害怕说错话,害怕自己的观点被否定,害怕被嘲笑,害怕担起的责任不能很好的完成,怕别人对自己失望,怕自己的形象被毁……总是顾虑重重,于是就闭上嘴巴,不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隐藏在别人的身后,当一个隐形人,或者附和在别人的意见上,不说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把自己内心小心翼翼的包裹住,像新生儿一样的保护着,不让人识破,不让人靠近。文中说,如果你完美地保护了自己,那么你也就永远无法成长了。你的习惯和性格会停滞不前。当人们保护自己储存下来的东西时,生活就变得停滞不前。说的很多,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封闭,过于保护自己的内心,一旦被别人触碰到一点就立刻和他保持距离,尽量的远离他,把本应该伸向外界世界的触角缩回到硬壳里去了。

那该如何去改变呢?

他说,可以改变的就是有意识地区观察那总是想不断保护自己的那一部分。当你决定不需要再这么做时,就会获得最终的回报,你就可以下决心消除这部分自我。你去的每一个地方总会有人或事来干扰你,让你恼火,胆怯,困扰,受伤等。何不就让它干扰?如果你真的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形,就不要去保护它。不保护自己所带来的回报就是解放自己。

我想我要做的就是,当一种情绪来袭时,尝试让自己放轻松,站在中立的位置,不保护自己想要遮挡和庇护的那部分,让其释放。

《清醒》读后感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一只狮子被猎人捉来后扔进笼子里。

一只蚊子飞过这里,看到了在笼子里面不停地走来走去的狮子,问:“你这样走来走去有什么意义?”

狮子回答说:“我在找我能够逃出去的路。”可狮子怎么也逃不出去,于是它躺下来休息,不再去想逃走的办法。

蚊子又问:“那么你现在又在作什么?”

狮子无精打采的说:“我现在在休息。因为我找不到逃出去的办法。所以还是耐心地等待机会吧。”当蚊子还想问时,狮子终于发火了:“你总时这样问来问去的有什么意义?我始终都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干什么,因为我一直保持着清醒。”

虽然狮子没有逃过被杀死死命运,但是它却始终保持了清醒,这样至少它不会感到遗憾,因为该想的办法该作的努力,它都已经试过了。

其实人也时这样,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一生也就无所遗憾与牵挂,能够清醒自己,这也是最难得的一种清醒。因为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完善自己,实现人生的全部意义。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冷静质疑是理想的筋骨。保持冷静质疑的态度也是清醒的表现,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就是糊涂一生,虽然有时会说糊涂也是一种幸福,但更多地则是悲伤与苦涩。

理智、冷静是人生唯一的仲裁,是神秘迷宫里唯一提示。

清醒纪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醒纪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朋友对我说,千万不要碰安妮的文字,你会中毒的,而且不轻。

我一直是个容易相信别人的人,所以在过去的十八年里,乖乖地没有碰触。

但是,东西往往是你愈强忍着,愈玄乎,是这样的。

我想,这次暑假就让我中毒吧,两个月,应该足够我疗伤,正常去学校了。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翻开了安妮的《清醒纪》。

同样平常的词汇,组成的确实另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强烈的宿命感,仿佛一个不见底的洞,牢牢圈住了我,动弹不得。不知不觉,陷了进去。像寒冷透骨的冰水,一点一点地,侵入你的身体,使我不能自己。越往下看,越觉得自己随着安妮的笔,同呼吸。她的落拓与不羁,仿佛一张巨大的网,不顾一切地笼罩过来。

一个寂寞在骨子里的女人!

一本书,就这么不加休息的看完了。意犹未尽。我决定再读一遍,细细地逐字逐句地品味一番。

全书都是灰暗的压抑色调,有些让人喘不过气来。几乎清一色关于死亡、孤独、背叛……

孤独是,在你需要别人的时候,你遍寻不着,在你不需要别人的时候,你自给自足。

死亡,是一个人肉体的彻底停顿。死,不会是生的对立面,它与生之间的关系,仿佛是彼此映照在一面镜子中的`影像,没有差异,彼此包括,并且无时不刻在互相观察和对峙。

谁比谁清醒,所以,谁比谁残酷。

一个在跑步机上面跑步的人,像生命的过程,不断重复消耗没有任何意义。

……

像这样的充满颓废的句子实在太多。而且我巧合地发现,大多数的篇幅中都出现女人抽烟的描写。我很反感,我向来觉得,抽烟不雅,尤其对于女人。我喜欢清清爽爽的女人。可是安妮似乎把抽烟当作像她这样女人的孤傲非凡冷艳品质的代名词了。

我又渐渐觉得,她总是刻意地把痛楚扩大,把生命看淡。难道活着就这么没劲?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人?我甚至瞬间觉得,也许她的内心比谁都色彩斑斓,比谁都热爱生命,只是她巧妙地换了一种形式表达。我更希望是这样。

中毒?我这样是中毒了吗?

我也许天生有一种抗体,一种对付黑夜般漫长的孤寂的抗体。就姑且称之为安妮抗体吧。

《清醒地活》读后感

首先很感谢张国意同学借我的书,最近半年读了不少“毒鸡汤”的书“清醒”二字点醒了我最近整晚都在熬夜。

我们都觉察过每分钟心中会升起的千千万万的念头,遇到不同的情境、面对不同的人、升起不同情绪的时候,我们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针对这些不同那我们究竟要忠诚于哪一个?他说弗洛伊德也把我们的心智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到底要忠诚于哪一个我?迈克就是从这里起飞,在书中带领展开了一场探索自我超越自我的旅程。全书紧紧抓住了“意识”这个重点。开篇从“倾听头脑中的声音”开始来“唤醒你的意识”。想必每个人都曾留心过自己脑海中每时每刻充斥着的乱七八糟的念头、想法和自己对自己说的话,“如果你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就说明这声音和你无关。你不过是听到这个声音的人而已。你不过是注意到这个讲述的声音的人而已”。

它们的存在,帮助“你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创造着世界,因为你能控制自己的思维,却不能控制这个世界。”“等到有一天你就会明白这些内心里的喋喋不休是毫无用处的,没有必要对每件事情都做出推断。这时你会明白,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对生活进行思考得出的混乱想法造成了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有一个更加核心的问题,那就是“是谁发现了这一点?是谁注意到了这样的内心困扰?”当你能问出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所有的客体都呈现在你面前,而你一直都有意识的接收着所有的一切”。当你能意识到意识本身也就能意识到自己是谁,这时候你就成为一个清醒的人。

《清醒地活》读后感

《清醒地活》一书由迈克辛格所著,这是一本讲述关于诚实的书籍,我们只由保持对自己诚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让我们学会诚实的活着。

心灵的开放|如果你在能量释放的过程中加以,那么能量就会被阻塞住,被迫储存在心灵深处。瑜伽传统将未释放的能量模式称作行业。

你肯定也能预见到,印象有可能堆积到某一程度,使能量无法释放。

小时候,在突然有一天,见到邻居街坊时就会感到害羞的躲闪开,从那以后出门玩耍的次数就仿佛少了很多,因为见到曾经熟悉的邻居大人就会感到害羞而有压力;后来总是躲开欺负我的邻居大哥,每次从他家门口路过时都带有很大的压力和紧张感;在后来长大,上了大学,去二姑家的时候,开始对大姐夫有了胆怯和害羞感,因为大姐夫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能言善语,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是出入大场合的大人物,让我颇有压力感。在他面前,我的自卑和压力感的模式自动开启,让我变得胆怯,有压力,害羞,躲躲闪闪,唯唯诺诺,总觉得这样厉害的人肯定瞧不起我,他们肯定喜欢那种像他们一样能言善辩,善于观颜察色,可以给予他们很好的配合与默契,而像我这样不懂的观察,反应迟钝,脑子不灵活的人他们必定打心眼里鄙视与嘲笑。于是整个人的气场随着我的固定的印象和行业所阻碍,我的内心出于关闭状态,不去对他开放,自己也就变成一个更加死板的,小家子气的,扭扭捏捏的模样,让人生厌。后来,每每遇到有所成就的大人物,我的固定模式的行业就会开启,我的内心关闭,我不能在他面前表现的自然,开放,放松的状态,因此我也失去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有时候不得不与他吃饭,或者短暂的相处,我假装镇定,但我的行业一直在内心跟我作对,让我放不开,不自然,甚至冷场到让人尴尬。我无法流露出常中自然的状态,我的内心是关闭的。或许他是一位很愿意帮助别人,待人友善的成功人士,我因堆积起来没有释放的行业的能量,开启后又以固有的模式对待了不一样的人。作者说:这不过就是未释放的精神和情绪的能量模式被储存以后又再次被激活了。

你想要知道如何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吗?

你想知道应该怎么做吗?

文章里写道:你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去享受生活,而不是执着于此或者将其一把推开。如果你能享受生活,每一刻都会给你带来改变。如果你愿意接受生活的礼物,而不是拒绝的话,就会达到自我的深层状态。保持内心开放的状态,就是要先学会放松。

就这样保持开放的心态,放松自己,学会原谅,学会微笑,或者做任何你愿意做的事情。只是不要再将它压抑回去。你要学着尽量保持中立,观察出现的状况。一旦你能够沉静在内心深处,不再和储存下来的能量模式抗争,那么这些能量就会持续地涌现出现,并释放出来。就中立地身处其后,释放它。

我想我首先要学会让自己放轻松,把内心打开,观察它,不让自己拒绝和害怕它。

封闭的自我|总是喜欢保护那颗脆弱的玻璃心,极其的敏感。害怕说错话,害怕自己的观点被否定,害怕被嘲笑,害怕担起的责任不能很好的完成,怕别人对自己失望,怕自己的形象被毁总是顾虑重重,于是就闭上嘴巴,不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隐藏在别人的身后,当一个人,或者附和在别人的意见上,不说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把自己内心小心翼翼的包裹住,像新生儿一样的保护着,不让人识破,不让人靠近。文中说,如果你完美地保护了自己,那么你也就永远无法成长了。你的习惯和性格会停滞不前。当人们保护自己储存下来的东西时,生活就变得停滞不前。说的很多,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封闭,过于保护自己的内心,一旦被别人触碰到一点就立刻和他保持距离,尽量的远离他,把本应该伸向外界世界的触角缩回到硬壳里去了。

那该如何去改变呢?

他说,可以改变的就是有意识地区观察那总是想不断保护自己的那一部分。当你决定不需要再这么做时,就会获得最终的回报,你就可以下决心消除这部分自我。你去的每一个地方总会有人或事扰你,让你恼火,胆怯,困扰,等。何不就让它干扰?如果你真的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形,就不要去保护它。不保护自己所带来的回报就是解放自己。

我想我要做的就是,当一种情绪来袭时,尝试让自己放轻松,站在中立的位置,不保护自己想要遮挡和庇护的那部分,让其释放。

《清醒纪》读后感

安妮宝贝已经改名叫庆山了,她的《清醒纪》这本书是楠友京石姐姐送给我的,连着4个杯子,感恩。早上醒来,想着把这本书看完,但是看到约三分之一的时候,放下书,开始搬一部分东西去另一个宿舍,运动运动,一直斜靠在大熊上,背也不舒服。

这真是一本适合周末读的书,心里塞满事情的时候,这么“慢”的文字可能会读不下去。这也是一本适合边读边写的书,因为页面有很多空白。

关于清醒,作者在书中说:

花朵知道它的期限。我们不知道。而我们如此盲目,一直又比花朵清醒。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等到天没有了,仍不得复醒,也不得从睡中唤醒。快乐不属于清醒的酒徒,也不属于索需无度的孩子。危险及清醒的降临,使人最终从紧张进入一种诡异的平静。

谁比谁清醒,所以。谁比谁残酷。华丽的表演者,在形式感之中忘记了自己的所求。而清醒的表演者,听到内心的声音,并试图表达。而落幕之后的寂寞,又有几个人能忍受,而且曾经如此辉煌。又有复出......清醒的人不代表能够控制自己。

她清楚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这样的夜晚,清醒的人喝醉,克制的人倾诉,怀疑的人相信。关于书名《清醒纪》,我不是太懂,百度了一下,“纪”同“记”,没有更多解释。作者在自序里说“写了一些字。拍了一些照片。想说的话就是这些”。文字简单又深邃,有些观点,如“孤独是可耻的”,不赞同,但还是欣赏的部分多。

“戒律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戒律使修行成为可能。”

“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于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写作,独自过简单洁净的生活,带着天真幼小的孩子,看他画出来的水彩,带他去玩具店买来巨大的大象布偶,一起抱着走在街头。”

“也许选择并没有对错,唯一的标准只是在于内心是否愉悦。”

“我希望她外表甜蜜,内心坚强。能够直到成年,依旧可以和父亲拥抱。陪着父亲一起去旅行。与他非常亲密。爱她的母亲。”

“石头墓碑,简单无华,只写着他的姓名和存活的时间。”

“感情带给我们的,从来不是索取。而仅仅是回味。”

“做有情有义的看花人。因此四季分明。”

“总记得对别人提前说谢谢,以及再会。”

“生命始终都有它值得敬畏的奥秘存在。对痛苦的担当,就如同对喜悦的渴望,需要以赤子之心坦然相对。”

读完此书,你会发现“简单,赤诚,索需,爱,芍药,平头,麻布,雪纺裙,光,影,离开,旅馆,花儿,白衬衫”这些高频词。我喜欢这个简单赤诚的作家。

《清醒》读后感

高效领袖:创造性的自我支配。

我对这个信息,印象深刻。每个人都有自己价值体现的方式如:工作。家庭。服侍。娱乐等…而任何工作其实都利于自我实现。重点是有信仰的人,要呼召明确(喜欢做什么工作也是一样……)的工作态度。人的责任、自主、追求有意义的目标,这种目标超越了自私欲望的满足。

反思,大多数我们都在自己的处境里打转、选择,需慢慢调整回来。再有,这些信息也是我想调节的:第六章:建设性的协商;第七章:完美的协调;第八章:情感控制。后期我也再挑些信息实践出来。书中有提及细节,并给了详细解释,很适用。

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朱老师顺带说过的一句话,关系的调节在于“真诚”。我们不是生活在单一关系圈里,需要真正、灵活、多样化些,把我想要分享的内容传递给对方。反观跟上海事工群的人,一起配搭也是如此,真诚面对、分享所有,给予建设性的建议,帮助协调人际关系和事务发展走向,而不是直接给答案或类似命令信息,因每个人都是独特呼召的存在!

大家在群体关系里,会慢慢感觉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懂得了发现问题的存在,也是好事!我们可以继续补足缺欠、继续更新、新的一年还有成长的空间在。

清醒纪读后感

有朋友对我说,千万不要碰安妮的文字,你会中毒的,而且不轻。

我一直是个容易相信别人的人,所以在过去的十八年里,乖乖地没有碰触。

但是,东西往往是你愈强忍着,愈玄乎,是这样的。

我想,这次暑假就让我中毒吧,两个月,应该足够我疗伤,正常去学校了。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翻开了安妮的《清醒纪》。

同样平常的'词汇,组成的确实另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强烈的宿命感,仿佛一个不见底的洞,牢牢圈住了我,动弹不得。不知不觉,陷了进去。像寒冷透骨的冰水,一点一点地,侵入你的身体,使我不能自己。越往下看,越觉得自己随着安妮的笔,同呼吸。她的落拓与不羁,仿佛一张巨大的网,不顾一切地笼罩过来。

一个寂寞在骨子里的女人!

一本书,就这么不加休息的看完了。意犹未尽。我决定再读一遍,细细地逐字逐句地品味一番。

全书都是灰暗的压抑色调,有些让人喘不过气来。几乎清一色关于死亡、孤独、背叛……。

孤独是,在你需要别人的时候,你遍寻不着,在你不需要别人的时候,你自给自足。

死亡,是一个人肉体的彻底停顿。死,不会是生的对立面,它与生之间的关系,仿佛是彼此映照在一面镜子中的影像,没有差异,彼此包括,并且无时不刻在互相观察和对峙。

谁比谁清醒,所以,谁比谁残酷。

一个在跑步机上面跑步的人,像生命的过程,不断重复消耗没有任何意义。

……。

像这样的充满颓废的句子实在太多。而且我巧合地发现,大多数的篇幅中都出现女人抽烟的描写。我很反感,我向来觉得,抽烟不雅,尤其对于女人。我喜欢清清爽爽的女人。可是安妮似乎把抽烟当作像她这样女人的孤傲非凡冷艳品质的代名词了。

我又渐渐觉得,她总是刻意地把痛楚扩大,把生命看淡。难道活着就这么没劲?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人?我甚至瞬间觉得,也许她的内心比谁都色彩斑斓,比谁都热爱生命,只是她巧妙地换了一种形式表达。我更希望是这样。

中毒?我这样是中毒了吗?

我也许天生有一种抗体,一种对付黑夜般漫长的孤寂的抗体。就姑且称之为安妮抗体吧。

清醒记读后感

今天终于完成迈克。辛格《清醒的活》这本书的阅读,书中围绕探索自我的旅程,帮助我们找到真实的自己,书中通过五个部分论述如何找到自我:

第一部分唤醒你的意识。

顷听脑袋里的声音,倒退回去,放轻松的看待它,把声音看成会机械装置,或者会发声的人,你就看着这个发出声音的东西,记住脑袋里的想法并不是你的。当忧虑困难出现时,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在而不是外在,假想内心的声音不是你自己的,是心房里的室友,你只需要静静的看着她,陪着她,不再抗拒她,也不要追随她。在你世界里,你才是你人生的主角,你主宰着你自己的意识。

第二部分感受你的能量。

你内心中有着美好能量的源泉,当你打开心灵时就能感受得到,内心发生的每一件事也是一次能量的付出,当我们遇到害怕的就会不由自主的关闭自己的内心,从而阻止了能量的流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控制好自己能量的闭合,敞开内心,困难挫折里不逃避不抗拒地释放自己的内心能量,保持充满能量的自己,学会放松内心,微笑面对困难阻碍,学会原谅,享受生活。

第三部分释放你自己。

生活中我们不能控制每天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内心,发生消极时,学会深呼气放轻松,当外在影响我们的内心感到不安时,思维会想出一系列声音来让不安好受点,这时候的你需要保持安静,放松的观察着这个神经质的思维就好,你并不是思维本身,你只是思维的意识。痛苦其实是通往新的自我的一层膜,当你通过这个痛苦时,真正的成长开始了,要生活在这样的自由程度中,你必须学会不要害怕内心的痛苦和困扰。当痛苦涌上心头,只需要把它看作能量,放轻松,不抗拒,不逃避,最终从心理的束缚中走出来。

第四部分超载自我。

如果你希望得到永久的平和,永久的`愉悦以及永久的幸福,就必须穿越内心的痛苦到达彼岸。你恐惧的东西其实是你内心的的安全屋,它是阻碍你到达光明的墙,你逃避你所害怕的,就是在加固你的墙,你必须忍受痛苦与不适,慢慢通过穿过这些墙,到达充满阳光的世界,然后得到成长。

第五部分享受生活。

生命的目的就是要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和感受到幸福,所有你在遭遇的都是上天给的礼物,纵然你可能要经过痛苦才能拆开礼物。当挫折痛苦发生时,学会不要抗拒,学会慢慢接受它,把每星期每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时光来活,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全身心地活在当下。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一本好书,会让我们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有些错误的思想存在我们脑海中,往往会影响其实我们的认识,如果没有人指出来我们就会一直的把错误的思想当成正确的想法而在脑中存在着。作者从细微中发现并解说了这么错误的来源,并一一列出。当我们熟知了思考方式的隐形陷阱,犯错的可能性就会更少,而从离成功愈近。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是游泳可以减肥。一个觉得自己很胖,又不想参加跑步等健美方式,于是选择了游泳。他认为游泳很有效是应为发现职业游泳者的体形完美。后来他发现自己理解错了一件事情,游泳的职业选手不是因为他们游泳而身体形体美,而是因为形体美而去选择游泳,就如模特宣传广告是因为她们自身有这样的条件而被选上代言,并不是广告真的有这个效果。据说,正是由于这种错觉让很多的广告都会奏效……想想自己会有着这样的错觉,一时间不由的警觉起来,人,总要诚实的对待自己。

爱默生说,在群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里中保持独立的人。思考是我们遇见问题时不由的会产生的事情,我们的想法往往控制我们的情感,影响我们的心动,如何发现正确的方法,并且坚持自己的想法是就我们要做的事情。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抛弃掉那些错误的思维。当一种思维存在于我们大脑的时候,便顽固的不肯离去。一般情况下,我们形成了一个思想,并且来通过说服别人来证明这个想法的正确性。谁能说服别人,谁就保持了权利,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我们本性的思考和理想的思考都是我们通过学习和长期的学习得来的结论。让我们避开了那些错误的思考方式并让正确的思维转为思考的本能方式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上会更加的轻松如意,并且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清醒的思考方式是这本书带给读者最大的收获。通过一些生活中事件来说明问题从而让我们明白了以前不曾知道的一些不对的思维方式。就像有时候我们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变化一个比例,与我们离的更近的是我们获得这个机会的可能性。学会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我们在不断成长中应该知道的一种本领。而这样的一本好书更值得人们去收藏!

清醒记读后感

清醒记(可做作文素材)-02-2719:40在亚马孙热带丛林中生存着一种蚁熊,以蚂蚁为食。蚁熊有极强的捕捉蚂蚁的能力,蚁熊具有极其灵敏的嗅觉,可以分辨出藏匿着的不同类型的蚂蚁,蚁熊还有有力的脚爪,能撕开树干,刨开地缝,它将长长尖尖的嘴伸进蚂蚁躲身的缝隙中,蚁熊的长嘴每分钟可伸缩几百次,舌头带有极强的黏液,蚂蚁一旦遭遇到蚁熊,往往是在劫难逃。据统计,一只成年的蚁熊每天要吃掉1.6万只左右的蚂蚁。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蚁熊捕食蚂蚁,从来都不会赶尽杀绝,每刨开一个蚁穴,蚁熊只吃掉其中一小部分,即使还不足以充饥,蚁熊也放弃其他的蚂蚁,而去寻找下一个蚁穴。蚁熊知道,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才能使自己的.种群繁衍不断,才有子孙后代的生生不息。清醒就是在机会与挑战并存的今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能自断后路。在阿尔卑斯山脉,植物学家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自20世纪以来,原先在山下牧场上才能见到的花,现在已经开到了海拔米的高山雪带上,而原先高海拔的植物则繁衍到更高处的雪原地带,这些植物的生命力比以前还强盛得多。植物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温逐渐升高,这些植物为了寻找适宜的生长温度,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繁衍生息。清醒就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机会不会属于那些墨守成规、守株待兔的人。在丛林中,松鼠每到出窝觅食的时候,总是先对外面探头探脑一番,仔细观察外面的情况,并反复试探脚下的树枝是否够结实稳当,这样再三反复,松鼠才会跳到另一根距离自己较近自己够得着的树枝上,它做每个动作都非常地专心致志,从一根树枝到另一根树枝,都小心谨慎。松鼠如此的三跃两跳,最后就会到达自己设想的目的地。研究发现,松鼠能够在森林中生存下来,主要归功于它行事小心谨慎。清醒就是在充满诱惑与危险的今天,我们应该学会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这样才能实现成功路上的每一段进程。在草原上,人们发现,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埋伏在一侧静静地观察对手,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任何弱小的对手,如果是自己敌不过的对手,狼就会选择放弃。如果是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东西,狼必群起而攻之,发挥它们的群体优势,连比狼大的一些食肉动物对狼都是忌惮三分。清醒就是要想赢得胜利,必须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生活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附近海域的水母有着与其他水母不同的地方,它们的触须粗壮,如同人的手臂,肌肉发达有力,每只水母体重达到60来公斤。据科学家观察发现,原来是因为在这片海域中还存在着很多的虎鲸、鲨鱼。虎鲸和鲨鱼都是水母的天敌,面对凶残的对手,水母不得不时刻警惕着,随时准备逃命,每天在快速的逃命中,将它们的身体锻炼得十分强壮,有时候水母会被虎鲸或鲨鱼咬得遍体鳞伤,但是令人们非常惊讶的是,被咬得遍体鳞伤的水母不但不会死去,而且还会很快从折断触须的根部长出新的触须,伤口也会迅速愈合,而水母自己也逐渐变得更加强壮。清醒就是面对苦难与挫折,只有不屈不挠、英勇顽强才能成就更伟大的自己。在南美洲有一种凶悍的苍鹰,它的爪硬如利刃,它的喙铁钩般坚硬,它的翅膀刚劲有力,在那里,它是当仁不让的王者。人们发现,这种苍鹰如此强大,与它自小经受的特殊生存训练有关,这种鹰出生没多久,母鹰就会用锋利的喙,啄雏鹰稚嫩的双翅,剧烈的疼痛让雏鹰发出阵阵哀鸣,母鹰似乎也无动于衷,继续啄雏鹰的双翅,直到血肉淋淋,母鹰才停止它的疯狂举动,而当雏鹰翅膀的伤口愈合后,母鹰又开始它的疯狂举动,狠狠地啄雏鹰的翅膀。雏鹰慢慢长大,母鹰就会把雏鹰叼着飞向高空,然后把雏鹰狠狠地摔下,直到雏鹰真正学会独立飞行。这样残忍的举动一直持续,直到雏鹰完全适应各种环境,开始独立生活。清醒就是自幼经过苦难的磨炼,百炼成钢、赴汤蹈火之后更好地翱翔于蓝天。

清醒记读后感

参加工作以来,除了专业书籍,认真读过的书确实寥寥无几。每每拿起书本,翻阅几章之后,便搁置起来吃灰了。直到有一日,田先生送了一个电子书kindle给我。由于新奇,打开看了几天,竟又拾起读书的兴趣。本着开卷有益的想法,一口气下载了好些书籍,出差途中也方便阅读。

最近读到《清醒思考的艺术》,惊讶于作者对于问题分析的理性深刻,好像就是在说千万个我们生活中常常迷惑的现象,却又能实实在在的剖析根本,对我而言,醍醐灌顶大概就是这个感觉了吧。

如果说,很多批判性思维的书籍在教会我们如何识别和避免生活中的各种谬误,是为“破”,那么这本关于思考的指南书,就是想告诉我们如何科学地进行思考活动并表达出来,是为“立”。

大学读的工科,学院里男女生比例大概为6:1,和同学聊起来,男同学普遍的感觉是女生太少了,但是女同学却几乎都感觉男女生人数差不多。这大概就是作者所说“思维误区”,最常见的表现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是游泳可以减肥。

一个觉得自己很胖,又不想参加跑步等健美方式,于是选择了游泳。他认为游泳很有效是因为发现职业游泳者的体形完美。后来他发现自己理解错了一件事情,游泳的职业选手不是因为他们游泳而身体形体美,而是因为形体美而去选择游泳。

就如模特宣传广告是因为她们自身有这样的条件而被选上代言,并不是广告真的有这个效果。

据说,正是由于这种错觉让很多的广告都会奏效……想想自己会有着这样的错觉,一时间不由的警觉起来,人,总要诚实的对待自己。

“过度自信偏误”,绝大多数司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

“确认偏误”,人们只愿意接受和相信与自己现有观念相匹配的新信息,与之矛盾的则故意视而不见……等等。

对比书中引用的52种常见的认知偏差,不妨想一想,自己都掉进过哪些坑里,又有哪些是现在自己还身在其中的坑。

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头脑中大量的“思维误区”导致我们仅凭“直觉”做出的很多决定最终都被证明是错的,我们很容易就被自己的大脑给骗了,还浑然不觉。

还有,人为什么容易有“从众心理”呢,因为那样最安全。试想一个原始人,突然看见一大群人都在莫名其妙地拼了命狂奔,他当时最理性的反应是什么,肯定是撒丫子就跑,他若是敢停下来仔细确认一下是真的有危险,还是仅仅是虚惊一场,那他的基因很可能早就从基因池里淘汰出去了。

因为如果危险是假的,大不了就是白跑了一趟;如果危险是真的,那连小命都保不住了,这种情境下的“从众”就是最合理的选择。

如果现代社会的人继续凭“直觉”生活,我们就可能常常会犯一些不易察觉的错误,所以“理性”才一直是现代社会无比看重的人格特质之一。

不幸的是,如果结合我们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理性思考”依然是人群中十分稀缺的品质,关于这一点,随便看看网络上由各种“公共事件”引发的大量言论就可以知道。

对待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共事件”,大众的简单情绪化表达绝对远远超过理性讨论的声音,所以网上才充斥着那么多人身攻击和侮辱谩骂。

每一个现代人,都不可避免的被快速的生活节奏带动的略显浮躁,但至少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大脑中的“思维误区”。

当然,在生活中做到绝对理性,不犯任何的思维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理性的逻辑,无法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思维谬误,那么我们的人生,会是多么可怕的。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正面直视敌人,也许会胜利,也许会失败;但背对着敌人,必定会被收割。

至少我们可以时刻反思,评价那些我们已经产生的想法,然后判断出不同想法的合理性程度,选出最佳方案,评价改进这个方案,做到最大程度的避免入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清醒纪读后感

她知道余烬冷情、她知道黑夜漫长,她知道风影摇动,她知道时间在流动能量。

《清醒纪》是安妮宝贝的一部散文集,书中有着她对时间与人,孤独与爱,隐秘与盛大等生命主题的深入和探讨。第一次对她的好感来自于她那女童式的笔名。她说她的笔名别无深意,实在是随机。或者是随缘,就让它代表一个写作者在创作中应该保持的初心。

《清醒纪》中“清醒”二字的真正含义来自与作者追求那份心灵宁静,讨厌捆束自己的一切一切,这是对自由的追求。安妮宝贝愿意安静的躲在一个小角落里,享受着她独特的文字,轻轻释放她心里的梦想。在《清醒纪》中,她内心世界表露出的情感完全溢于书中的文字之中,我欣赏她笔下真实的人性暴露,游走于城市边缘的一系列故事,是虚妄的故事又是真实的情感,给我一种难以言说的一股内心的震撼。她写到“水一旦流深就会发不出声音,人的感情一旦深厚也会显得淡薄。”我喜欢书中的这么一句。当人太过于了解,你会发现彼此的优点与缺点,有时应当保持些距离。随着时间的流逝,身边的朋友并未随之增长,大家总是以应付的方式过着自己的生活,应付身边的人,应付身边的事。感情这东西,总是伤人最深,因此人们总是不敢过于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她把她的喜怒哀乐全然真实而不做作的表露在她的书中。安妮宝贝是个如此霸道的女子,就那样不留余地的把她的情绪传染给你,而你又无可抗拒。她的文字颓废但我认为那只是文字表面,深入探索,品味她的情感,自然会发现有那么一股冷静成熟的气息冲斥着我的思维,让我的情绪有无从安置。我不了解她,但又了解她“你只要读过我写的文章,我也同时读过你写的文章,我们就能知晓彼此。”我始终这样认为。

看完《清醒纪》这一本书,阅读它如同喝下一杯清水,能维持日常生存。每一天,定时清扫内心,让它平静。整理明暗对半的情感,越过小小障碍。她总能让生活遇到太多不如意的我得以慰藉。

它给予我保持这种模样,略带发力的紧张,不松懈,对待不定有坦然。

清醒记读后感

“很多人不需要再见,因为只是路过而已。遗忘就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纪念。”

这是看《清醒记》这本书记忆最深的一句话,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朋友跟我说别看安妮宝贝的书,看了你会消沉好长一段时间,但是越看越觉得她的书经典。

看完之后是有些伤感,但她所说的的是事实,既然是现实就要勇敢地去面对,人是社会的动物,很多东西是逃避不了的。

以前老是单纯地认为,爱情也像好酒一样越酿越醇,质量也就越好。可后来慢慢发现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保险,也无保鲜济可用。

曾经老是对有些事,有些人放不开,后来慢慢发现,有些东西不用想起,哪怕是以闪而过的记得。因为想起酸楚。黯然酸楚是属于怀念的事情,但是遗忘更轻省。

以前看岩井俊的《情书》,跟本就看不懂,觉得那么白痴的书居然那么受欢迎,读了《清醒记》之后,我懂得了:真实的感情最终是和一切盛大无关的事,和幽深艰涩的宗教哲学无关,和坚不可摧的伦理道德无关,和瞬息万变的世间万物无关,也许只是白雪皑皑的群山之中一次泪流满面的问候:你好吗?我很好。寂寞地眷恋和想念着一个人,就象留恋我们无可言喻的生之欢喜和苍凉。和苍凉。

曾经也是很单纯地认为,没有什么比爱情更伟大了,可慢慢地发现,再怎么伟大的爱情在现实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自己认为坚不可摧的爱情,不知在什么时候变得越来越脆弱了。安妮宝贝说那是因为爱情已经偏离了健康的轨道,不是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距离,而是一个欲望到另一个欲望的距离。突然发现自己懂了很多,对这个世界不报太大的希望,有时觉得对自己有点残忍,但反过来一想也是好事,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又或者说让自己活在希望里,可如果希望破灭更痛苦。

以前天真地只知道付出不要求回报,后来知道了,付出和收获应该有一个平衡点,稍有一方重一点,就会发生倾斜。

清醒纪读后感

冬日的温暖,莫过于火炉的照应;夏日的清爽,莫过于清风的呼唤。而我,在这寒假里独自沉恋于安妮宝贝的《清醒纪》。

一直喜欢安妮宝贝的书,喜欢她那些神闲淡然的文字。她观察仔细,喜欢留意一些别人忽略的东西。所以读她的书,总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使人受益匪浅。

《清醒纪》不同于别的书,它虽然一篇篇散文凝聚而成,但却不失其蕴涵之深意。细细的品味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记录着一点一滴关于自己的生活,仿佛一瞬间点醒我们。或许我们已沉浸在城市的红灯绿酒中无法自拔;或许我们被过多的权利与金钱迷失了双眼。倒不如安静的坐在凉台上,品味《清醒纪》。

平静的生活使人麻木。每当我拂晓时分站在凉台静静感受,才能发觉大地的存在。没错,如同安妮宝贝所说:“它只是一个无情,迷人而坚硬的城市。”而每个人生在这个城市里,只有努力,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如果度过漫漫长夜,日光照耀的时候,我知道我将记得你。”

每个人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过去,自然,我也不例外。当以前的一幕幕画面从意识中晃过,就可以称得上是回忆。孤独的时候,就仿佛是漫长的黑夜,谁都知道孤独是一种可耻,但却无法回避。有人说,人在黑夜里是最清醒的。的确,黑夜里,往往会胡思乱想,但却可以看清楚许多事实。或许你会觉得很悲伤,但悲极过后,往往又会恢复平静。

——“某天如果我觉得不再爱你,我就不会再感觉寂寞。”

爱与恨,感情作祟。这句话充分表达出一个处在恋爱的人的寂寞心酸。不再爱你,意味着不再寂寞。人生既如此,不如轰轰烈烈的爱一场,然后撒手放开。任何一个缺少爱与关怀,眼神充满惶恐,柔弱无力的人,看到这句话,或许都会侑共鸣吧。

——“仿佛可以就此消失再不相见。”

一日,日光照耀;

又一日,醒来;

再一日,记得……。

其实清醒,并不一定就可以控制自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