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共空间调研报告大全(19篇)

时间:2023-11-18 16:49:44 作者:文锋 最新公共空间调研报告大全(19篇)

调研报告的有效传播可以通过发布、分享、宣讲等方式,使得研究成果得到更多的应用和关注。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精彩的调研报告摘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

公共管理调研报告

发展问题。

年级、专业:2010级行政管理。

姓名:李猛。

学号:201007064066。

2011年2月10日。

前言。

重庆奉节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地,气候水文条件适宜,海拔适中,非常适合脐橙发展,许多农民都有种植,脐橙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年产量达18万吨,每年给全县带来巨大经济收入。据调查全县有约30万果农,脐橙也是这个贫困县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08年,奉节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橙都”。

今年如果进入奉节县域,沿途随处可见满山遍野的脐橙树。与往年这个时候脐橙早已被抢摘一空的情形不同,今年的橙树可谓“全县山河一片红”。透过满目浓艳的红色,人们很容易推断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然而许多果农并没有因脐橙的丰收年而高兴,却忧愁地为自家脐橙树上的鲜果的销路而担忧。现在的果实全部处于成熟的后期阶段,你如果细数着一棵橙树上落下来的脐橙,都还需要用很长时间数完。一些农民心疼地说,“以前是看着遍地的脐橙心里高兴地很,就只等着数钱,现在看着烂在地里的果子想着就发愁。”着实让人心痛。

媒体采访。

据新华网重庆记者曾经访问了草堂镇果农高耀春,去年他家的3亩脐橙树收了6.5吨脐橙,卖了近2万元。今年的产量和去年差不多,到现在还分文未收。不但没有进钱,还为打药、化肥投入了3000多元。面对现在的这种局面,不仅脐橙没能卖上钱,反而为此投入了不少的资金。现在真有那种果贱伤农的味道。

一般而言,脐橙每年阴历的12月份成熟,相比之下,往年不但价钱高,达每斤2元左右,还被争相抢购,往往在春节之前就已经卖完。大家也就是带着丰收后的喜悦过着欢快的新年。但是今年春节都过完了,村民的脐橙都还没有卖,而且最是恼火的是没人前来收购。记者采访奉节县脐橙发展中心副主任晏光海时,他称“虽然目前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但是随着赣南、秭归等地的脐橙纷纷下市,在今年2月份中下旬、最迟在3月份,经销商就会逐渐转入奉节,届时只需要20天左右,奉节的脐橙就可以全部售完。”许多村民却认为,现在橙树上的脐橙已经开始脱落,越往后就脱落得越多,等到三四月份橙子树开花时,脐橙基本会全部落地,到时候果农将损失惨重。

滞销原因。

曾经深受市场青睐的奉节脐橙为何突然失宠?

今年的奉节脐橙目前整体行情仅销售了总量的50%左右,而在往年的这个时候,普遍已经销售80%。其它部分都是果农将其储存起来等过些时间侯卖些高价钱而已。许多人认为今年奉节脐橙滞销与品质无关,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往年奉节脐橙的销售价格每斤2元左右,据一些有在外面的亲戚称外地的许多脐橙喜获丰收,产量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几番。今年因此受赣南以及湖北秭归等地低价格脐橙的冲击,价格大幅下降,一些果农思想认识上没有看清市场形势,正确把握行情,错误的凭往年的经验估计了市场形势,不愿意降价出售;二是受去年的气候条件,因为4月份干旱等气候因素的影响,今年奉节脐橙的成熟期推迟了约1个月,导致脐橙的销售时间大为缩短;三是春节提前,又使脐橙的销售时间缩短了约1个月。综上导致了脐橙产业面临一个“寒冬”

政府举措。

从一些新闻报道和奉节政府网上均可以看见,奉节县政府从去年开始就采取了多项促销措施以推介脐橙。如针对经销商建立了奖扶机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在电子购物平台上建立销售渠道,县领导进入多个大城市向市民进行推介,在一些城市建立直销门市,到农村向果农讲述今年的销售形势等。还有前几年举办的“三峡脐橙文化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脐橙的销售。

民众反响。

但一些村民认为,他们对政府采取的措施知之甚少,也没有直接从中获得好处,多年来脐橙销售一直靠自己。还有的村民认为,去年和今年早春季节的销售处于目前的滞缓局面,也是因为政府的一些举措失当导致的。据村民自己讲奉节的监管不力,许多秭归的商贩购买奉节的商标盒去包装,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了奉节脐橙的声誉。政府的宣传颇偏于夸张,导致了商贩不愿前来收购。

民众举措。

面对今年严峻的形势,使得往年坐等上门收购的村民,开始想方设法进行自销。朱衣镇许多果农因距离高速公路较近,这里人流量较大,他们便每天挑着脐橙,走3公里的山路来到公路出口摆摊,一些村民甚至在马路边搭起了帐篷。坐在汽车上随处可见在路边的一箩箩的脐橙,鲜艳通红,个大质优,价格却不甚高。有的也主动联系外商,跑前忙后的为其服务,目的就是要让果品外销出去。还有的甚至自主将鲜果运往大中城市销售,整体效果如何,结果整体情况令人担忧。

专家建言发展产业需考虑市场。

新华网重庆记者也访问了一些专家和学者,现在脐橙产业“遭遇寒冬”。如何将奉节果农从不对称中解救出来,给他们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一些专家整体认为,各地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时应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建立有效的市场应对机制,同时他山之石也可以借鉴,否则,整个行为也许会适得其反。

西南政法大学王安白教授称,农业产业化是促农增收致富的好路子,有利于打造整体品牌,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效益。但政府作为产业规划的主导者,也应该主动地对产业的后期市场发展负责。因为我国的农户非常分散,且多数缺乏市场经验和知识,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很脆弱,一旦遇到不可控的变化,就往往手足无措。

王安白表示,台湾地区的水果产业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台湾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种展会、洽谈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并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价格等方面的调整,这样就形成了产销一体化机制,可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所以政府应当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深入推进农业集约化,采取多种形态积极稳妥的促进农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如开展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共避风险,共同盈利,实现双赢,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杨继瑞称,目前当务之急是将农民的脐橙销售出去:一是认清形势,主动调价,在价格上与市场接轨;二是提升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商品的间接效益,可以考虑送货上门;三是打造品牌,提高品牌价值,选取精品脐橙进入高端市场;四是加大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优势和特点,提高知名度;五是加大扶持,在税收和交通运输上予以奖励,在中间环节减轻流通领域的流通成本。

启示。

去年和今年销售的“寒冬”也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如何应对市场变化,我想我们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应对市场变化的防范机制体系,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科研创新。如寻求新的科学储存方法,延长脐橙的储存期,减轻销售季节的压力,使得销售季节有一个缓冲期。同时不断提高商品的质量,以及在政策上加大扶持的的力度,同时探寻新的经营模式,不断提高农业、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增加农民致富增收的安全系数。在今后的三农发展上我们务必要审时度势,认清形势,理性的有机结合,发展产业必须考虑市场,勿把“富农”转移为“伤农”

“橙都”销售遇“寒冬”,要橙业永葆“春天”,我们应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方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多层次的销售渠道,政府与民众齐心协力,采取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管理,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全力促进三农脱贫致富,开创新的局面。

发展公共交通的调研报告

公共交通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市民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的公交服务质量,更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市政府对我市公交发展十分重视,xx年3月提出了争创“全国先进,中西部一流,群众满意”的城市公交发展目标。为推进我市公交优先发展,市政协成立了调研课题组,对影响公交发展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深入调研,以期对发展公交,缓解市民出行难提供一些帮助。

一、公交现状

(一)基本情况

17.67标台,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23.22%。

近年来,为建设“全国先进、中西部一流、群众满意”的城市公交,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国有主导的城市公交,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做法有:

1、增加车辆和调整线路,提高公交运力

xx年底,中心城区公交营运车辆5220

4963

万人次增加到xx年的291.6万人次,上升19%。

2、推行ic卡票制改革,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市公交集团公司推出ic卡并相继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后,

ic卡发行量快速增长。xx年底为93万张,xx年底增至143万张,2011年7月达到202万张。ic卡票制改革吸引了大量群众乘坐公交车,公交出行分担率有较大提高。

3、试行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运行效率

交管部门在一环路、蜀都大道划定了两条公交专用道,并于2011年5月1日起投入运行。据初步测定,车速由原来的12公里/小时提高到15~20公里/小时,部分路段可达30公里/小时,公交车运行时间节约20%以上,快捷性得到初步体现。

上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出行难局面,车速过慢、乘车拥挤、舒适度低等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xx年底,中心城区市民公交出行分担率由xx年的14.7%提高到23.22%。

(二)主要问题

在国内同类大城市中,市的公交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主要表现为站点远、乘车难、换乘难,从而导致公交车速度慢,准点率低。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时期,公交车候车时间过长,车内拥挤不堪,上下车秩序混乱,群众反应强烈。公交服务水平不高导致市民大量选择私家车、自行车、电瓶车、出租车等方式出行,大大增加了本来就不堪重负的道路负荷;而道路负荷大、拥堵又导致公交车的运营速度更慢,促使更多的人选择乘坐公交车以外的方式出行,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公共交通发展落后已经成为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过深入分析,我们认为制约公交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线网、场站、路权、行业监管、内部管理及相关配套政策。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引发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公共交通的发展,使得市民出行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

1、线网

现有的城市公交线网设置不够科学,层次不分明,分工不明确。这是影响公交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线路重叠过多,线路走向设置不合理,对市民出行考虑不周。许多居民小区没有公交车经停,居民公交出行困难,被迫选择其他出行方式。近年来有关部门虽然已在着手进行线网优化,但尚未达到科学规划、合理设置的标准。

2、场站

公交场站建设滞后,是影响公交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对公交场站的规划和建设严重不足。新开发区域的公交场站建设常被忽视,旧城区原有的公交场站也被大量挤占挪作他用。一环路以内现在已经没有一个公交场站。市公交集团近年来车辆增加很快,但场站建设滞后,目前使用场站仅50个,计835余亩,按国家建设部有关标准计算缺口近50%。场站缺乏直接影响高峰班次的投放,当前在运力比较充足的情况下,也无法加大高峰期车辆的投放。

场站不足还严重影响到公交线网的优化。市内缺乏中转站首末站造成线路过长,加大了优化线路的难度。一个需要引起充分注意的是例子是,正在建设中的天府广场地铁中心枢纽,就没有规划和建设公交场站。

3、路权

城市的公共资源之中,道路资源最为紧缺。长期以来,在道路资源的分配上,公交路权优先的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2011年5月之前,一直没有设置公交专用道,仅在几条最重要的干道上设置了公交优先道。由于相关管理未能合理配套,这些公交优先道经常受到大量社会车辆的违法侵占,严重影响了公交车的运营速度。运营速度的降低使公交车发班频率和准点率降低,造成等候时间过长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公交出行分担率的提升。

路权涉及到的最大困难是市区路网存在大量的瓶颈路段、双向6车道的路网不完善,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市区道路改扩建工程。

4、政策

城市公交作为带有一定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对参与经营的企业,应不分国有和民营,都给予“国民待遇”。比如,市公交集团推出ic卡优惠票价和对特殊人群的免费优惠后,民营公交线路因为不能得到政府的相关补贴而未能实行同样的优惠票价,不能刷卡,从而形成“一个城市两种票价”的现象,参与公交服务的民营企业和乘坐民营公交的市民对此有较大的反映。

在7月10日报送给市政府的《关于我市民营公交企业运营情况的调研意见》(成政协办函〔2011〕35号)中,对政策问题已经提出了明确建议,市级相关部门现正着手研究制定方案,本调研报告中就不再作论述。

二、意见和建议

(一)坚定信心,确定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要促进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首先要解决城市交通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市平均每天新增500余辆机动车上路,主城区的电瓶车已达120万辆,道路资源难以承载社会车辆增加的压力。因此,要坚定不移地选择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统,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城市交通结构应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快线公交为主体、支线公交为支撑、出租汽车为补充”,合理匹配、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同时,对小汽车采取不限制购买,但限制使用的办法,出台一些调控政策,在不同的区域特别是中心城区控制小汽车使用。对电动自行车的限制措施也应该继续加强。

同时,为适应公交优先发展的需要,建议修改《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对我市公交发展的指导原则、政策支持、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服务规范、监管执法等,按照新的形势和要求予以相应调整。

(二)加快线网优化建设,根据线网需求合理配置车辆

要加快实施公交线网优化,逐步形成公交快线网和干线网,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公交支线网,形成主干线路、干线线路、支线线路相互配合,层次分明,换乘高效、便利,具备较强出行吸引力的中心城区公交线网。线网优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尽量减少公交线路重复;降低非直线系数;中心城区公交线路换乘系数原则上不超过1.4,主干线路、干线线路、支线线路各层次间建立方便、快捷的换乘场(站);凡是具备条件的中、小街道,原则上都应该开行支线公交;新增或延伸线路,向新建的大型住宅区、商业中心区、高等院校、工业园区等延伸,扩大公交线路覆盖率。市公交集团现已在市区53个片区中开通8条支线公交,应加快进度,争取在2年内基本完成。

同时,为适应线网优化的'需求,建议增购高性能大容量公交车和小型公交车,使车辆结构尽快形成合理的比例,在适应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和干线、支线公交对车辆不同需求的同时,提高公交舒适度,以吸引更多的人乘坐公交车。

(三)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公交场站建设

公交场站是线网优化的重要基础,要加大公交场站的规划力度和规划执行力度。在土地资源紧缺的主城区,旧城改造要规划地下公交场站,要求开发商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以有效地解决首末站严重短缺的问题。公交场站的深度开发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鼓励公交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公交场站建设。对于新开发区域,公交场站的配建必须纳入新建小区的强制性条件。只要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建小区,必须配建相应规模的公交场站。场站建设要实行综合配套建设,要对整个区域综合开发和立体开发,进行统一管理。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相关部门选择一个场站建设作为试点,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样板和经验。

正在修建地铁,轻轨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铁、轻轨和公交汽车的效率,要系统规划三者之间的换乘驳接枢纽,有机衔接,以充分发挥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综合效益。

(四)推广公交专用道,建设快速公交系统

公交运营速度是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的核心问题。要下决心在具备条件的交通干线上实行公交专用道,建设快速公交系统,使公交出行较私人交通出行更具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交出行,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

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应该遵从“专用、快速、大容量和线网整合”四条原则。加快配置先进科技设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调度管理公交系统,也是建设快速公交系统中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实行公交专用道的道路条件是双向6车道。目前这样的道路并不是太多。一些干线如新华大道、红星路部分只有4车道。建议加大这些路段工程的改造力度,尽快在这些干道设置公交专用道。同时,为实现路权向公交倾斜的宏观目标,建议市交委、交管局参与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城市道路的技术规划设计。

(五)加强对公交企业的监管,鼓励民营公交企业整合

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市政府提出的争创“全国先进,中西部一流,群众满意”的城市公交发展目标,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对公交企业经营线路进行动态管理、考核、授权经营;要提高公交企业进入门槛,严格禁止挂靠经营和收取保证金等办法的承包经营。

加强监管,提升公交企业服务水平。建议今年内重点研究解决市民反映突出的运营时间问题。目前公交除少数干线外,绝大部分线路均在晚上7至8点收车,这样的时间表同二三十年前基本没有区别,与现在的城市规模和市民生活方式不相适应,与市打造最佳人居环境的奋斗目标不相符合。应根据市民需要,对线路的收发车时间做出相应调整。

整合规范民营公交企业。现有民营公交企业9家,利益分散,经营矛盾大,不利于公交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行业监管,同时也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害。有关部门应以优质服务和安全生产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进行调控,支持鼓励民营公交进行整合,引导其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以减少经营矛盾,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服务。

展示空间调研报告

1、橱窗展示设计的结构形式。

2、橱窗展示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3、橱窗的色彩设计。

4、橱窗的道具设计。

5、橱窗的照明设计。

6、橱窗设计的优缺点及建议。

调研时间:20xx年6月21日。

调研地点:百丽广场、新业广场、大拇指广场等。

调研目的:通过对橱窗的调研,了解橱窗设计对于服装销售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品牌橱窗的展示设计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品味,分析其橱窗设计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使我们更好的掌握橱窗展示设计。

雅莹的品牌理念:

e.p雅莹以经典、雅致的时装设计,传达现代女性的优雅生活审美,自信、乐观、智慧、从容,是ep赋予现代女性的优质生活内涵,e.p雅莹,优雅生活态度与优质生活方式的倡导者。

1、橱窗的结构形式:此图为封闭式橱窗,橱窗后背用隔板将橱窗空间与服装店空间相隔离,橱窗空间独立,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

2、橱窗的展示内容为:场景式陈列。

3、形式美法则:运用了均衡法则,形成和谐的美感。

4、橱窗的色彩设计:橱窗的色彩搭配比较和谐,包的颜色与模特上衣的红色相呼应,小狗模型上的衣服与模特的短裤颜色相同,使用绿色、白色点缀其中,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

5、道具设计:不同形态的人模、小狗的模型和墙上的装饰画相互协调共同营造出一种现代都市气息。

6、橱窗陈列的优点:总体来说,雅莹的.橱窗设计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大而通透的橱窗,吸引着顾客的眼球,橱窗中四个模特形态各不相同,手中牵着道具小狗,和背后墙上的装饰画共同组成了极富亲和力的生活场景,橱窗的色彩以红黑为主,并用绿色和白色进行点缀,画面既有对比又不失和谐统一,模特、道具和装饰画的运用,很好的体现了该品牌的品牌文化和服装特点,使消费者产生共鸣,从而吸引顾客进行购买,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个人建议:我认为好的服装橱窗设计不仅仅在于模特与服装的搭配,使用与这季主题相关的道具,可以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对于雅莹的橱窗设计,我的建议就是模特背后的装饰画可以再简洁一点,效果会更好。

only的特点:追求流行,但对流行、时尚有自我主张,不轻易随众,高收入,喜欢阅读,经常购买时尚杂志,能把流行资讯当作谈资。

1、橱窗的结构形式:此图为半敞开式橱窗,利用展示道具和pop海报将橱窗与店内空间分隔。

2、橱窗的形式美法则:整个画面运用对称法则,以中间的装饰球为中心对称,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3、橱窗的照明:在橱窗的上面,运用导轨式金卤灯,采用半直接型照明,照在装饰球上形成反射,使整个画面光亮而又有美感,很贴合品牌的时尚感觉。

4、道具设计:运用了pop海报、模特和装饰球,巨大的海报和模特形成对称,风格一致,模特后面装饰画的运用,体现着青春活力。

5、橱窗的色彩:黑色的橱窗框架刚劲有力,模特的颜色和后面的装饰画相呼应,装饰球与与模特身上的衣服色调一致,然后运用灯光的照射,整个橱窗和谐统一。

公共交通调研报告

公共交通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市民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的公交服务质量,更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市政府对我市公交发展十分重视,xx年3月提出了争创“全国先进,中西部一流,群众满意”的城市公交发展目标。为推进我市公交优先发展,市政协成立了调研课题组,对影响公交发展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深入调研,以期对发展公交,缓解市民出行难提供一些帮助。

17.67标台,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23.22%。

近年来,为建设“全国先进、中西部一流、群众满意”的城市公交,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国有主导的城市公交,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做法有:

1、增加车辆和调整线路,提高公交运力

xx年底,中心城区公交营运车辆5220

4963

万人次增加到xx年的291.6万人次,上升19%。

2、推行ic卡票制改革,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市公交集团公司推出ic卡并相继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后,

ic卡发行量快速增长。xx年底为93万张,xx年底增至143万张,20xx年7月达到202万张。ic卡票制改革吸引了大量群众乘坐公交车,公交出行分担率有较大提高。

3、试行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运行效率

交管部门在一环路、蜀都大道划定了两条公交专用道,并于20xx年5月1日起投入运行。据初步测定,车速由原来的12公里/小时提高到15~20公里/小时,部分路段可达30公里/小时,公交车运行时间节约20%以上,快捷性得到初步体现。

上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出行难局面,车速过慢、乘车拥挤、舒适度低等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xx年底,中心城区市民公交出行分担率由xx年的14.7%提高到23.22%。

在国内同类大城市中,市的公交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主要表现为站点远、乘车难、换乘难,从而导致公交车速度慢,准点率低。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时期,公交车候车时间过长,车内拥挤不堪,上下车秩序混乱,群众反应强烈。公交服务水平不高导致市民大量选择私家车、自行车、电瓶车、出租车等方式出行,大大增加了本来就不堪重负的道路负荷;而道路负荷大、拥堵又导致公交车的运营速度更慢,促使更多的人选择乘坐公交车以外的方式出行,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公共交通发展落后已经成为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过深入分析,我们认为制约公交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线网、场站、路权、行业监管、内部管理及相关配套政策。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引发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公共交通的发展,使得市民出行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

、线网

现有的城市公交线网设置不够科学,层次不分明,分工不明确。这是影响公交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线路重叠过多,线路走向设置不合理,对市民出行考虑不周。许多居民小区没有公交车经停,居民公交出行困难,被迫选择其他出行方式。近年来有关部门虽然已在着手进行线网优化,但尚未达到科学规划、合理设置的标准。

2、场站

公交场站建设滞后,是影响公交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对公交场站的规划和建设严重不足。新开发区域的公交场站建设常被忽视,旧城区原有的公交场站也被大量挤占挪作他用。一环路以内现在已经没有一个公交场站。市公交集团近年来车辆增加很快,但场站建设滞后,目前使用场站仅50个,计835余亩,按国家建设部有关标准计算缺口近50%。场站缺乏直接影响高峰班次的投放,当前在运力比较充足的情况下,也无法加大高峰期车辆的投放。

场站不足还严重影响到公交线网的优化。市内缺乏中转站首末站造成线路过长,加大了优化线路的难度。一个需要引起充分注意的是例子是,正在建设中的天府广场地铁中心枢纽,就没有规划和建设公交场站。

3、路权

城市的公共资源之中,道路资源最为紧缺。长期以来,在道路资源的分配上,公交路权优先的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20xx年5月之前,一直没有设置公交专用道,仅在几条最重要的干道上设置了公交优先道。由于相关管理未能合理配套,这些公交优先道经常受到大量社会车辆的违法侵占,严重影响了公交车的运营速度。运营速度的降低使公交车发班频率和准点率降低,造成等候时间过长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公交出行分担率的提升。

路权涉及到的最大困难是市区路网存在大量的瓶颈路段、双向6车道的路网不完善,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市区道路改扩建工程。

4、政策

城市公交作为带有一定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对参与经营的企业,应不分国有和民营,都给予“国民待遇”。比如,市公交集团推出ic卡优惠票价和对特殊人群的免费优惠后,民营公交线路因为不能得到政府的相关补贴而未能实行同样的优惠票价,不能刷卡,从而形成“一个城市两种票价”的现象,参与公交服务的民营企业和乘坐民营公交的市民对此有较大的反映。

在7月10日报送给市政府的《关于我市民营公交企业运营情况的调研意见》(成政协办函〔20xx〕35号)中,对政策问题已经提出了明确建议,市级相关部门现正着手研究制定方案,本调研报告中就不再作论述。

要促进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首先要解决城市交通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市平均每天新增500余辆机动车上路,主城区的电瓶车已达120万辆,道路资源难以承载社会车辆增加的压力。因此,要坚定不移地选择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统,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城市交通结构应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快线公交为主体、支线公交为支撑、出租汽车为补充”,合理匹配、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同时,对小汽车采取不限制购买,但限制使用的办法,出台一些调控政策,在不同的区域特别是中心城区控制小汽车使用。对电动自行车的限制措施也应该继续加强。

同时,为适应公交优先发展的需要,建议修改《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对我市公交发展的指导原则、政策支持、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服务规范、监管执法等,按照新的形势和要求予以相应调整。

要加快实施公交线网优化,逐步形成公交快线网和干线网,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公交支线网,形成主干线路、干线线路、支线线路相互配合,层次分明,换乘高效、便利,具备较强出行吸引力的中心城区公交线网。线网优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尽量减少公交线路重复;降低非直线系数;中心城区公交线路换乘系数原则上不超过1.4,主干线路、干线线路、支线线路各层次间建立方便、快捷的换乘场(站);凡是具备条件的中、小街道,原则上都应该开行支线公交;新增或延伸线路,向新建的大型住宅区、商业中心区、高等院校、工业园区等延伸,扩大公交线路覆盖率。市公交集团现已在市区53个片区中开通8条支线公交,应加快进度,争取在2年内基本完成。

同时,为适应线网优化的需求,建议增购高性能大容量公交车和小型公交车,使车辆结构尽快形成合理的比例,在适应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和干线、支线公交对车辆不同需求的同时,提高公交舒适度,以吸引更多的人乘坐公交车。

公交场站是线网优化的重要基础,要加大公交场站的规划力度和规划执行力度。在土地资源紧缺的主城区,旧城改造要规划地下公交场站,要求开发商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以有效地解决首末站严重短缺的问题。公交场站的深度开发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鼓励公交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公交场站建设。对于新开发区域,公交场站的配建必须纳入新建小区的强制性条件。只要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建小区,必须配建相应规模的公交场站。场站建设要实行综合配套建设,要对整个区域综合开发和立体开发,进行统一管理。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相关部门选择一个场站建设作为试点,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样板和经验。

正在修建地铁,轻轨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铁、轻轨和公交汽车的效率,要系统规划三者之间的换乘驳接枢纽,有机衔接,以充分发挥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综合效益。

公交运营速度是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的核心问题。要下决心在具备条件的交通干线上实行公交专用道,建设快速公交系统,使公交出行较私人交通出行更具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交出行,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

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应该遵从“专用、快速、大容量和线网整合”四条原则。加快配置先进科技设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调度管理公交系统,也是建设快速公交系统中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实行公交专用道的道路条件是双向6车道。目前这样的道路并不是太多。一些干线如新华大道、红星路部分只有4车道。建议加大这些路段工程的改造力度,尽快在这些干道设置公交专用道。同时,为实现路权向公交倾斜的宏观目标,建议市交委、交管局参与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城市道路的技术规划设计。

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市政府提出的争创“全国先进,中西部一流,群众满意”的城市公交发展目标,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对公交企业经营线路进行动态管理、考核、授权经营;要提高公交企业进入门槛,严格禁止挂靠经营和收取保证金等办法的承包经营。

加强监管,提升公交企业服务水平。建议今年内重点研究解决市民反映突出的运营时间问题。目前公交除少数干线外,绝大部分线路均在晚上7至8点收车,这样的时间表同二三十年前基本没有区别,与现在的城市规模和市民生活方式不相适应,与市打造最佳人居环境的奋斗目标不相符合。应根据市民需要,对线路的收发车时间做出相应调整。

整合规范民营公交企业。现有民营公交企业9家,利益分散,经营矛盾大,不利于公交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行业监管,同时也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害。有关部门应以优质服务和安全生产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进行调控,支持鼓励民营公交进行整合,引导其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以减少经营矛盾,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服务。

展示空间调研报告

2、探究上海现代商业展示空间的特色。

视觉空间客源创新。

展示艺术与空间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展示艺术就是对空间的重新组织利用的艺术。无论从展示设计的概念,展示设计的本质与特征,展示设计的范畴以及展示设计的程序,我们都可以发现,“空间”这个概念是贯穿于始终的。展示设计是一种人为环境的再创造,空间规划就成为展示艺术中的核心要素。所以,在对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之前首先要明确空间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每一个设计师需要把它当做“理念的基石”铭记在心的。

作为“老式石库门”改造而来的建筑群,“田子坊”似乎要比“新天地”更多了几分“生活的气息”。“狭小的里弄”穿越了整个世纪显露着别样的“喧嚣”,林林种种的铺子,“紧凑而温馨”。使其既保持原有的新潮、又有现代的商业特色。

1、空间的两重性。

空间这个概念有着相对和绝对的两重性,一个空间的大小、形状被其围护物和其自身应具有的功能形式所决定,同时该空间也决定着围护物的形式。“有形”的围物使“无形”的空间成为有形,离开了围护物,空间就成为概念中的“空间”,不可被形象感知;“无形”的空间赋予“有形”的围护物以实际的意义,没有空间的存在,那围护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空间的时间性。

在展示设计中我们所说的空间是四维的,在此给通常意义上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这一概念。时间意味着运动,抛开时间研究空间将是乏味的,没有意义的。自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以后,人们对空间的认识有了深化,知道了空间和时间是一个东西的不同表达方式。

空间是可见实体要素限定下所形成的不可见的虚体与感觉它的人之间所产生的视觉的“场”,是源于生命的主观感觉。而这种感受是和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在展示环境中对展品的观赏,必然是一种动态的观赏,时间就是动态的诠释方式。人在展示空间中,就必然体验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从而构成完整的感观体验。空间的时间性在展示设计中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因素,充分运用时间这“第四维”是创造动态空间形式的根本,也是创造“流动之美”的必经之路。

在展示环境中,空间具有流动性是必然的,是由展示空间的功能特点决定的。展示空间是一门空间与场地规划的艺术,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用一定的设计表现手段向人们传达信息、展现空间中的展示内容,它使人们犹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艺术雕刻中,用各种艺术陈列手法的动态表现,规划上有意识的引导,使观众人们在三维空间中体验时空产生的第四维空间效应。展示平面的规划,可以造成各种不同的空间效果。如几何直线构成的平面流线,使人有一种理性的、秩序的空间效果;如采用有机形或弧形的平面流线则可以使空间显得更加活泼自如。展示空间的分布与路线分配的不同,则使人们在浏览欣赏空间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节奏感,这个节奏感是随着空间中展示设计的变化而变化的。空间使用安排上的不同能引起人们欣赏过程中心理感受有节奏的`变化,人们在展示空间、展示柜、展示环境、展品和展示商品、展位前逗留时间的差异,使整个大的空间环境张弛有序,富有变化之中。

尺度(通道密度陈列密度陈列高度)视觉(水平视动快于垂直视动水平尺寸准于垂直尺寸视动习惯之左右上下律视动习惯之跳跃式阅读)效率(增加信息绝对强度增加信息相对强度利用人的视觉习惯选择最有效的方式)照明(展示照度标准照度均匀水平阴影,眩光视角,视距)特殊技术(数码视频技术)。

1、专业商店(专卖店):经营品种单一、但同类品牌的商品种类丰富,规格齐全。

2、百货商店:衣、食、住、行、用样样都有,集中化的销售,使顾客各得所需。

3、超级市场:开架销售,顾客可直接到货柜前挑选商品,让商品与顾客距离接近,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减少人员的拥挤。

4、购物中心:满足消费者多中需要,设有大型商场、酒店、饭店、影剧院、银行、停车场、办公、娱乐中心等等,功能设施齐全的场所。

1、展示性:对商品进行合理的,并富有重点性的陈列和展示,影响顾客心理。

2、服务性:提供以购物为主的有形服务。

3、休闲性:在服务的同时,或多或少伴随休闲性质。适应和引导顾客心理。

4、文化性:任何商业活动,无不反映一定的群体意识,商业活动场所,是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介,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性。

1、功能分区:

a、商品种类进行分区;

b、将营业厅分租给不同的厂家、公司经营,自然按公司、品牌分成不同部分;

c、按商品的利润及顾客需求程度进行布置。

2、售货方式:货柜式、开架式。

3、引导性。

商店规划——铺面规划、经营及经济效益分析,客源客流分析等;

创新意识——整体设计中所具有的创新。

上海有一种神奇的气质,唯有它可以让人瞬间在极端现代与传统两种气质中穿梭,大到如外滩、新天地的地标建筑,小到田子坊般的窄弄堂,无论是现代式传统的海派韵味还是修旧如旧的小资情调,都是上海的“神奇”,也是《角-色上海》栏目希望呈现的。第一期《东成西就田子坊》通过两位编辑的体验,展现了融合在田子坊身上的“东”和“西”,即传统和现代。

公共卫生建设调研报告

尊敬的各位xx:

我市在医疗、公共卫生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我市公共卫生领域很多方面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首先是地方病仍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其次是环境污染和严重职业卫生形势依然严峻;第三是妇幼保健和生殖卫生领域面临新的挑战;第四是不良生活习惯对公众健康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20xx年以来,非典疫情、猪链球菌病,还有前一段时间,我市突发的禽流感疫情,都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面对我市公共卫生领域存在的'以上问题,有关专家认为,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推进不力;卫生监督体系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落实责任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卫生行政执法办案能力水平不高;医疗卫生行业监督执法不力;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职能调整和经费得不到保障等,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关于如何搞好我市公共卫生建设,下面谈几点看法,以期共同探讨完善:

一、一是要建立健全市、县区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制定应对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市、县区两级要分门别类,建立各级卫生部门的指挥机构和协调统一的指挥系统,保证政令畅通,责任到位,反映及时,保障有力。二是抓好疫情信息网络建设。所建网络要保证畅通,一旦发生疫情,要及时上报,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为上级的正确决策和快速指挥处理提供可靠的科学的第一手资料;三是尽快建立起有序运行的医疗救治体系。要结合我市医疗机构分布情况和现有医疗资源,尽快规划,合理布局,确定医疗救治机构的设置,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资源的合理调配、统一指挥和充分利用打好基础;四是尽快完善应急救治队伍的组建。根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要求,市、县区两级应统一协作,尽快组建起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医德好、医风正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疗急救队伍,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反映及时,迅速控制并扑灭疫情。

二、要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疫情,从财政、人事和管理上加大力度,确保各级疾控中心运转正常,防控有力。

三、要建立完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整顿和规范医疗卫生秩序。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卫生行政执法监督职能,充实卫生执法监督力量,改革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改善执法监督条件和技术手段,坚决打击和惩处各种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要积极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整治医疗卫生秩序,规范医疗卫生市场,要从根本上扭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利用职务之便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有效遏止非法行医、制售假劣药品和食品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四、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面改善农民卫生服务条件,保证农民基本的卫生服务要求。

(一)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进一步巩固和改善农村预防保健医疗网络建设;

(二)改革现行农村医疗管理体制,落实农村卫生经济政策;

(三)充实和优化农村乡镇卫生院的人才结构;

(四)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抓好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增强应对突发性疾病的能力,解决落后地区贫困农民医疗难的问题,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五、要搞好公共卫生教育,促进爱国卫生工作,把开展全民公共卫生活动与制订公共卫生公约有机结合起来,规范群众的卫生行为。搞好公共卫生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卫生健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和巩固群众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注重抓好爱国卫生的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单位、社区、村镇等基层组织的作用,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向纵深发展;各新闻媒体、卫生、城建、工商等部门要开展公共卫生公益性宣传;教育部门要在学校开设公共卫生教育课程,增强学生公共卫生法律常识。卫生部门要会同各级妇联、工会、共青团等社会团体,在爱滋病、结核病、地方病等综合防治方面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普及防治知识,推动防治工作的开展,引导群众自觉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公共资源调研报告

公共资源交易,也称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依据法律法规,经过科学合理程序,运用价格调节等手段,采用阳光操作的办法,通过招标、谈判、拍卖、挂牌出让、电子竞价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市场竞争方式进行的公共资源分配或处置。

通过对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当前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初略的对策和建议,供各位探讨。

一、基本情况。

xx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设立于2009年,隶属于xx县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xx县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管理的副科级事业单位。该中心自设立以来,按照场地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合理化、进场交易有序化、交易流程规范化、运作模式科学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六化”目标,狠抓各项软硬件建设,努力提升建设水平和规范化运作水平。

(一)建立了合理的交易管理体制。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从决策层、监管层和操作层相互分离的三个层面设置管理体系,成立xx县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为全县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的最高决策、协调和议事机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各行业行政监督部门和县公共资源综合监管部门的协调监管工作;交易中心专门负责场内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从而形成了“决策、监督、服务”三级管理的运行模式,为全县公共资源公开、公平、公正交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了统一的服务运作机构。在县委、县政府积极推动下,将原有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国有土地交易中心合并在一起,构建统一的交易平台。目前交易中心内部股室设有业务股和综合股;信息平台方面建立独立的信息发布网站和配套的交易系统,保障了交易中心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了完善的交易服务平台。在服务功能区块设置上,在全市率先建成了独立的电子评标室1个,其他普通评标和谈判室2个、开标大厅1个、服务大厅1个;安装空调8部,配置电脑12台,基本达到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设备齐全的标准化建设目标。

(四)建立了规范的交易运作机制。一是出台了《xx县综合招标投标管理办法》、《xx县招标投标运行管理规程》等5个规章文件;二是制定了各类交易工作流程和指南。对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四个方面的交易流程作了详细的规定;三是规范了场内交易规程。制定了《招标人行为规范》、《招标代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投标人行为规范》等3个交易规范;四是严肃了交易纪律。制订了《招投标监管服务人员行为规范》、《责任追究制度》等5个场内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走上了以制度约束人和事的良性轨道。

(五)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取得作用。县中心运行8年多时间以来,共承接各类项目2656个,成交总金额约143.38亿元,实现节约资金约10.2亿元,国有土地、产权增加值达1.6亿元。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成立,在规范我县市场交易行为,促进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公开、公平、公正等方面取得积极的作用,也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取得积极效果。

二、存在问题。

由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现有行政管理模式的重大改革、权力的再分配、利益的再调整,在开展和推进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法律法规层面支持力度比较薄弱。公共资源交易是改革的新生事物,从上级政府重视程度和推行力度,为近年来比较大的改革。针对公共资源交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创新探索公共资源招投标监督管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共资源招投标综合监管"湖北模式"。但在《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土地法》以及《招投标法实施条例》、《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等上都没有相应的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有以此相抵触,此项改革缺乏上位法的支撑,在基层有一定的改革阻力。

(二)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存在监管分散和职责不清的问题。湖北针对这一问题,成立了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机构,赋予该机构综合监管职责,但从目前来看,只对进场交易项目的开评标过程实施监督,对项目招标采购准备阶段、招标组织过程、定标环节、标后管理、合同管理和履约情况均无法监管,监督检查力度也很薄弱,综合监管呈现出范围窄、过程缺、力度弱的特点,真正掌握招投标全程管理、从业资质管理的,仍是行业主管部门,造成了分散管理的局面。

(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力度和支持力度不够。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的通知》和湖北省共公共资源交易“一网”、“一库”和“一规”建设的要求,结合“互联网+”的发展进程,公共资源交易从有形的场地转变成网络虚拟化交易环境,大大提高交易质量和节省各交易主体的投标成本,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县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平台建设在资金、人员和需获得上级支持力度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与其他单位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相差甚远,也为推进全流程电子化交易造成障碍。

(四)公共资源交易有关主体诚信缺失危机十分严重。公共资源招投标市场规避招标、虚假招标,挂靠投标、围标串标,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等失信问题比较突出;受监管体制限制,市场主体相关信息被自然阻隔、封闭、碎化和失真,在招投标领域形成了"逆向淘汰",造成了失信易、立信难,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公共资源招投标的一个"毒瘤"。随着公共资源交易规模的扩大,各方交易主体不断增加,竞争更加残酷,交易市场市场中各方主体出现严重的“诚信危机”现象。

(五)专业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专家队伍建设薄弱,客观上为发生利益冲突创造了条件。市、县两级交易市场专家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队伍数量不足、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造成部分专家参加评审几率较高。如市房建和市政专业评标专家才百余人,水利和交通专业专家寥寥无几,政府采购评标专家更是十分缺乏,而且项目主管或行政监督部门人员占有很大比例,选择面较窄,从某种程度上可能直接影响了评标结果的公正性。同时,各行各业都建有本行业的专家库,没有实现专家资源的共享,加之对评标专家的监督和惩处力度有限,震慑力度不够,客观上也增加了利益冲突的可能性。

三、

对策与建议。

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只要保持采用“制度+科技”这一潮流的管理方式,亟待从国家、省市和地方上予以立法和创新,并急需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技术网络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才能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规范高效运行。

(一)落实公共资源相关法规的宣传学习和立法工作,深入推进公共资源招标投标监管体制改革。公共资源招投标,事关花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事关每一个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利益,事关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事关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当前,在公共资源招投标领域,质次价高、效率低下、腐败案件时有发生等问题,无不与公共资源招投标监管不力、不到位有关,社会关注度极高,急需须加强地方立法。2015年5月28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湖北省公共资源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条例》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传统管理体制下,公共资源招投标监管职责分散在各个行政主管部门。行政主管部门既审批项目,又审批资金;既组织市场交易,又参与市场交易;既是资源出让者,又是交易监管者,存在监管分散、职责不清,同体监督、封闭运行,分散交易、各自为政,违规干预、方便隐蔽等诸多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结合我省在公共资源招投标监督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条例坚持问题导向、务实管用的原则,确定了"一综合、二结合、三分离、四监管、五统一"的公共资源招投标综合监督管理体制,即对公共资源招投标实行一个综合监督管理机构(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坚持综合监督管理与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依法监督管理二者有机结合,坚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监督三者相互分离制约,对公共资源招投标项目(公共资源招标投标目录)、参与主体(招标人及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人、资格预审及评标专家、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行为(招标、投标、评标、定标)、过程(标前、标中、标后)四个方面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监管。

(二)加快推进“互联网+招标采购”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招标采购工作效率。目前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承担了省级电子化交易全流程和远程异地评标两项试点任务,发展较为喜人,但离国家及省一网三平台的要求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电子化交易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把交易项目从项目报名至项目资料归档一系列工作流程从有形的操作形式转变成互联网的无形闭合区域。交易系统运行过程中投标人无需到交易中心现场办理报名等相关手续,开评标等工作环节均在网络系统上处理完成,这也打乱传统招标方式的招投标利益相对人之间的信息链、关系链,真正使潜在投标人的信息得到有效保密,从而减少“围标串标”的机会,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干扰,减少投标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按照《电子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市级应优先建设“一网三平台”,“一网三平台”是指依托黄冈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建成的市级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公共服务系统(公共服务平台、行政监督平台以及电子交易平台),或通过全省“云平台”,让省、市、县三级交易中心项目在“云平台”上进行交易,全面实现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一网”目标。其中,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全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整合的枢纽和数据中心,将主要实现全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公开和查询、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和查询、远程异地评标信息综合管理、评标评审专家信息管理、社会公众监督受理处理等功能;行政监督平台将结合“互联网+行政服务”的思维,按照“职责不交叉、功能不重叠”的原则建设,主要实现交易方式核准备案管理、交易活动全流程实时监控、投诉在线受理处理、监管信息通知和通报等功能;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平台按照“分类科学、分级管理、技术专业、程序规范”的建设要求,实现全市范围内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全过程电子化交易模式,主要包括工程建设项目交易系统、政府采购项目交易系统、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专业系统、国有产权及矿业权交易专业系统、药品及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专业系统等五个专业类别系统建设。而作为黄冈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xx分中心,确实完善电子化交易系统是当前最为紧迫的工作任务。

(三)加快推进招标投标信用体系建设,净化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不良行为。建立健全招投标诚信体系是市场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更是政府的艰巨任务。公共资源招投标诚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招投标市场的基础工程,关系到招投标市场改革发展的成效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效益。为此,省条例设专章对招投标信用体系建设进行规范,一是明确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综合监督管理机构、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和司法机关,应当互相通报招投标交易和合同履行信息、行政管理和司法等信息,建立信用档案,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使用。二是建立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人、评标专家信用档案,健全招投标诚信评价体系,开展招投标信用评价,并在公共服务平台公布评价结果。三是对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人、评标委员会成员等当事人违法违规不良记录在公共服务平台予以公布,实行"黑名单"制度。同时,规定将招投标违法违规信息记录和信用评价结果作为资格审查、评标、定标的评审因素。四是对失信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实行市场限入或者禁入限制,对一般或者情节特别严重的失信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实行三年或者永久禁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参与交易活动的限制。目前,我县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做了有力的尝试,承担了省级县域商务诚信评标法的试点工作任务,并取得一些突破。一是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县政府多次召开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专题工作会,明确了责任分工。县公共资源局牵头,负责评价体系、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评价结果的运用。住建、交通、水利、人社、税务、公安、法院等部门依据职责,设立信息联络专员,履行行业信息采集核查、开展信用评价、组织施工现场考评、报送评价结果等工作。投标企业自主填报企业基本信息,通过核查公示,根据体系量化指标,系统自动计算出诚信评价得分,开放接受查询和社会监督。在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至目前已有687家企业申报入库,公示各类信息30000余条,我县的诚信评价系统成了投标企业综合信息汇聚的“大晒场”,营造了诚实守信“比、赶、超”的浓厚氛围。二是结果运用体现择优选强。投标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我县组织招标人、投标企业、评标专家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在省局的帮助下,邀请业内知名专家、法律专家进行了多轮评审。树立了良好信用信息能直接在评标时予以加分这一导向,吸引了大批实力雄厚、守法诚信的企业纷纷入库。他们凭借良好的社会信誉、管理能力、合同履约抢占了先机,找到了市场,收获了守信的甜头,不断提升我县建设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失信信息在评标时予以扣分,让失信企业吞下了苦果,丧失了阵地,促进招投标市场秩序良性发展。

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虽然在全流程网上交易、远程异地评标、县域商务诚信评标法中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只是起点,远远不是终点。电子交易系统的安全稳定方面、远程异地评标的数据交换、县域商务诚信评标法的体系标准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离试点的初衷、社会的期待还有较大的差距。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县公共资源交易将继续保持锐意进取改革的决心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健康发展。

农村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我县有25个乡镇,每个乡镇都建设了文化站,以文化站的建设标准配备了设施设备。到目前,在4个乡镇建立了省级乡镇文化示范站。以4个省级文化示范站为点,以点带面,带动其它乡镇文化站共同繁荣,促进我县农村文化全面发展。

目前我县建设了3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配备了功放、音响、调音台、话简等唱歌设备;在活动室里还可以读书看报、玩棋牌等活动。以后逐渐增加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数量,并赋于更多的功能,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更广。

(二)农家书屋建设

我县共有143个行政村,每个村都建设了农家书屋,配备了图书管理员。每个书屋配书1300多册,光盘100多盘。每年都要补充新书,以符合百姓的需要。

(三)体育场地建设情况

目前,我县在乡镇、村共建设了52个标准篮球场,76个健身路径。有效地满足了老百姓健身的需要。

(四)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情况

近几年我县在143个行政村放映电影约1800场次,满足了群众看电影的需求。今年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放映了《永远的焦裕禄》、《孔繁森》、《生死决择》等群众路线教育影片,有力地宣传了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

二、工作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一)工作举措。一是为确保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顺利推进,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文体广新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着眼于服务基层和服务群众的文化建设方针,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大局,从硬件和软件是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需要,促进了全县文体事业向纵深发展。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从县到乡镇和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格局基本形成,全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果。在免费开放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的同时,逐步开放健身房、公共电子阅览室,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需要。全县25个乡镇的文化站也免费开放,143个行政村的图书室免费阅读,给乡村带去文化的精神食粮。各乡镇和一些村已有完善的全民健身路径,安置了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满足群众锻炼身体的需要。

二是我县群众文化娱乐的需求增加,自觉加入文化娱乐、全民健身的队伍中,精神需求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各乡镇自发成立广场舞协会,每天晚饭后就跳坝坝舞。村民到乡镇文化站唱歌、看书,出门不远就可以进行打篮球等体育活动。文化体育方面的娱乐已经潜移默化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在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的同时,增进了百姓的素质,加快了创建“和谐·人文”目标的进程。

(三)取得的经验。一是逐步引导群众文化娱乐的需求。我局先在一些人口比效密集、经济比效好的乡镇、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积累保护管理经验,建设之后其它的乡镇、村也就有了需求。二是做好管理工作。注重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的管理工作,我局进行了各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并能有效地保护保养设施设备。对篮球场、健身路径每年都要检查,场地该修补的就修补,器材该维修的就维修,不能使用的就换。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公共文化阵地设施总量不足

虽然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民健身工程也普及部分乡村,但健身舞蹈等活动场所奇缺,是制约基层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瓶颈。

(二)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服务经费不足

由于底子薄、基数低,我县对公共文化建设服务的投入还严重不足。县级财政吃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有限,历年来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实事工程的工作经费难以到位,乡镇中心工作经费缺乏,用于文化建设方面的经费就更少,文化工作经费、设施建设经费无法保障,基层文化工作持续发展步伐受到束缚。

(三)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

近年来,虽然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发展文化事业的投入,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就目前而言,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仍然不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仍然不够丰富。一是专业人才缺乏。文化工作专业性要求很强,但随着人员更替,特别是近年来,我县文化系统吸纳的工作人员年轻、有专业特长的人员几乎没有,文艺创作、产业管理方面显得尤为突出,造成了后备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二是专干不专职。在全县25个的文化专干中,90%以上的乡镇文化专干必须参与其他中心工作,能用于本职工作的时间不足全年工作日的三分之一。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科学统筹规划

《农村公共服务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空间规划调研报告范文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进入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高速的经济发展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短时间内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的急剧增大,势必使与不协调的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城市综合症”也越来越严重:城市人口超饱和,交通拥挤、堵塞,建筑空间拥挤,绿化面积减小,城市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抗灾自救能力降低等等。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迫使人们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这种新型国土资源是解决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的重要措施,是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一、人防工程建设现状。

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过去单纯以对空防御的人防工程正在向抗灾救灾的民防工程转变。

60-70年代,以战备为目的的人防工程,因在组织上采用“群众路线”,在技术上强调“群众创造”,而导致缺乏整体规划与设计,功能单一,质量低劣,布局与城市建设脱节;人防工程约占地下建筑总数的一半以上。改革开发后,各行各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人防部门于80年代初开始以平战结合的形式,或对一些早期人防工程进行改造,或新建一些具有商机的人防工程,发挥人防工程的经济效益。80年代末,尤其是92年_同志南巡讲话以后,随着经济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在全国各大中等城市拔地而起,地铁工程、地下行人街道、地下商场等地下建筑物的大量兴建,人防工程建设逐步走向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道路。特别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繁华的商业地段成为地下空间开发的热点和焦点,其地下空间的利用离不了以防灾救灾为目的的人防工程,但仅考虑人防作用势必影响其商业、交通、娱乐等功能的发挥,人防工程规划设计应纳入到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中去。

事实上,早期人防工程因建造年代久远,质量差,或弃之不用,或因地下环境恶劣,在防漏、防火、通风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某些问题,使用功能难以发挥。新建的人防工程在整体规划方面与其它地下建筑物协调性差,某些地下建筑物所有者人防意识淡薄,人防工程在地下空间规划上所占的地位在下降,从某种程度上说,人防工程建设已难以适应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热潮。

二、人防工程建设现存问题。

加强人防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目前,人防工程主要归属于国家人防委下的各级人防办管理。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初期,地下建筑以人防工程为主,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经济利益不明显,甚至被认为为无利可图,地下资源管理权之争矛盾较小,人防工程管理工作较为单纯。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城市地面空间拥挤,地下空间资源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越来越明显,人防部门和其它地下建筑管理部门在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功能、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或多或少会发生矛盾。人防部门应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遵守相关法规、条例,坚守人防阵地,在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发挥自己的行政管理职能。

提高公民的人防意识人防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国家整体防卫能力的重要措施。在和平时期,坚持走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道路,增强城市整体防灾救灾能力,是人防部门的职责所在。人防部门应通过有关新闻媒体或教育、宣传等途径,广泛宣传人防工程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命线程,增强公民防灾救灾的自我保护意识,寻求公民对人防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消除人们对人防工作的某些误解。

提高人防部门的自身素质人防工程的开发利用要纳入到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中去,是人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对人防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人防部门只有培养自己的专家,加大对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施工、新型建筑材料等科研、新技术开发和教育等的投入,广泛引进愿为人防事业献身的科技、管理人才,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研和施工队伍,拥有自身的强大技术支持,才有权利和能力在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领域中对人防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提出自己的方案而拥有发言权;才有能力搞好人防工程建设,才有能力逐步深化对人防工程的管理和对已建的人防工程进行改造和实施功能转换。不提高自身素质,没有强大的技术作后盾,人防部门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领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公共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1、居民用电质量专项检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监会《开展居民用电服务质量监管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做到有序用电组织科学,居民生活用电可靠,计量收费管理规范,用电质量提升。一是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开工建设了14条10kv线路,对10条10千伏线路进行智能化改造。二是加大了低压台区整治力度,改造低压台区2个,整治配电室20个,新增、轮换变压器81台,其中增容变压器34台、更换高耗能变压器27台、布点20台,居民用电需求有了可靠保障。三是加快非现金缴费工作,更换低压集抄表62840只,表箱13986只,加装低压集抄器1966只。四是加强有序用电管理,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监管机构监管、电网企业实施、用户积极参与的有序用电管理工作长效机制。本着保居民、保民生、保重点的原则,编制有序用电方案和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宣传和演练。

2、深入实施95598光明服务服务工程。按照公司创先争优十项夺冠行动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xx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开展了电费回收、台区绩效管理、低压集抄等多项小指标竞赛活动,关键业绩指标迈上新台阶,多项指标名列经营单位前茅。积极实施95598光明服务工程,开展了95598客户故障报修“四个不让”服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95598电力抢修人员服务意识和工作主动性,服务行为更加规范、高效。积极开展了创先争优“夺三金争冠军”活动,1名职工参加了公司“金牌个人”擂台赛。

3、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四比四看”活动。根据公司要求及客户分中心《xx客户服务分中心“四比四看”活动实施方案》分工进行走访,客户分中心领导走访4家企业,每名部室经理走访1家企业,供电所长走访4到7家企业,共走访了企业32家。听取企业各层面人员对供电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企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理清了服务企业的思路和具体措施。在走访企业中,共征求客户意见和建议6条,逐条进行答复和落实。

(二)营业窗口标准化建设及服务情况。

1、根据集团公司供电营业厅标准化建设标准,对供电所营业厅进行了检查,从硬件到人员行为规范,不符合标准的地方全部进行了整改完善,现供电所营业厅已全部符合集团公司标准。

2、供电部营业班共受理高压业扩新装申请19户,转办高压业扩新装申请129户;受理高压增容用电申请1户,转办2户;受理高压其他业务216户,其中减容申请5户,迁址7户,暂停申请356户,暂停恢复296户,更名申请80户,改类申请62户,销户申请57户;受理客户咨询260次;供电所营业厅共受理低压居民新装用电申请1488户,低压非居民新装用电申请158户,;受理低压其他业务1862户,其中更名申请972户,改类申请830户,销户申请60户;受理预购电业务8000多笔,客户咨询1000余次,下发各项宣传材料1200份左右。

共处理95598转办报修工单274次。其中公司产权183次,占报修总量的66.7%;用户产权91次,占报修总量的33.3%。计划停电原因8次,占报修总量的3%;公共线路事故69次,占报修总量的25%;公共配电室设备故障原因43次,占报修总量的15.7%;用户产权线路故障33次,占报修总量的12%;用户表后开关故障22次,占报修总量的8%。共处理95598转办用户咨询查询工单47次,其中客户咨询停电原因15条,占咨询总量的31.9%;咨询用电业务14次,占咨询总量的29.8%,其它咨询18次,占咨询总量的38.3%。

通过公司产权274次故障原因分析来看,自然灾害造成线路故障42次,设备原因占30次,说明线路、台区专责人在管理维护供电设施方面存在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现象。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各供电所有关专责人增加线路检查巡视次数,进一步规范台区管理,结合开展“百日无接地掉闸竞赛活动”,加大对责任人的考核力度,不断增强专责人的.责任心。

(四)优质服务监督体系建设情况。

健全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开展营业厅优质服务定期检查制度,与职工工资相挂钩,并对情况定期进行通报。

(五)服务创先争优情况。

1、组建党(团)员抗旱保电服务队3支,全面服务旱区客户灌溉用电需求。上半年在抗旱保供电工作中,共出动抗旱保电服务人员80余人次,无偿为群众架设抗旱专用线路高压线路2.5千米,低压线路2.8千米,安装配电变压器4台,容量230kva,消除灌溉设备缺陷10余处,义务为群众维护抽水电机等设备20余台次,准备应急抗旱专用发电机5台。

2、8月3日“达维”台风登陆xx区,电网受到了极大冲击,整个xx区全区停电,在电网故障抢修中,部分山区道路受积水、山体滑坡、树木折断倒地等影响,道路被封,车辆人员以及施工机械无法进入受灾现场,给抢修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抢修队伍努力克服一切困难,迎难而上,发扬了沂蒙铁军精神,战高温、斗酷暑,徒手挖坑,依靠肩扛手台运送电杆、横担、绝缘子等抢修料物。抢修料物到位后,抢险救援队员迅速展开抢险作业,确保以最快速度恢复供电。为避免客户因停电造成不满情绪,我中心组织了三只故障宣传队,在紧急抢修的同时,一边受灾地区进行巡回宣传,发放印有抢修进展情况的明白纸,告知客户公司抢修队伍建设情况和电力线路抢修现况,取得广大客户的理解和好评。

3、在中考前一个月,我中心就制订了中考保供电方案,对各部门和所涉供电所进行了明确分工,落实了有关工作责任和要求。提前对区教育局、区公安局等中考重地及xx一中和xx二中两个考点进行供电设施隐患排查和安全用电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了处理。并针对各考点的不同情况充分做好事故预想,明确各考点的供电方式、安全责任人和异常处理联系方式。同时在中考期间,组织应急抢修队做好各考点的用电情况监测及供电线路的巡视维护,随时处理考场用电异常情况,确保了中考供电万无一失,圆满完成了保供电任务。

二、工作特色与亮点。

开展优质服务工作“五落实”,提升客户满意度。即:一是把优质服务落实到对客户礼貌和尊重上,二是把优质服务落实到个人形象上,三是把优质服务落实到工作质量上,四是把优质服务落实到承诺兑现上,五是把优质服务落实到咨询宣传上。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队伍素质有待提升。由于新进青年员工较少,农电员工队伍普遍年龄较大,文化程度偏低,业务技能水平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施后,员工素质亟待提升。随着xx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开工和大规模社区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繁重,员工少,工作任务重,供电优质服务工作压力较大。

2、电网基础差、供电半径长、部分配电线路电压低现象仍然存在。35千伏xx站等都出现主变超负荷情况,从4月份就暂停了所有新上业扩申请办理。电网结构薄弱、供电电源单一、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配网线路线径细,大部分支线为lgj-35导线10米水泥线杆,供电半径长,电压低、线损高的现象仍然存在。

3、班组管理和专业化人员缺乏。“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运行后,有的班组管理人员仅有一名班组长,很多人员身兼数岗,尤其是线路、计量、电费等一线工作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缺乏懂技术、业务精的青年专业人才。

四、明年工作思路与工作计划。

加强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文档为doc格式。

公共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今年2月,范仲淹、伍子胥、泰伯、白居易等八位苏州历史名贤的铜铸雕塑像在火车站南广场正式落成。此前不久,坊间两桩争议则来自金鸡湖畔的“裸女椅子”及“吐舌老子像”雕塑。时间再推溯至,在竹园路,城市雕塑《合力》被悄悄拆除……作为公共艺术中最为普通人熟知的一种,城市雕塑的被喜爱与被吐槽,似乎都很容易被彰显与放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自由开放的艺术创作氛围下,苏州城中亮起了一大批优秀的城雕艺术作品———这些立于街头、广场或其它公共空间的城市雕塑,用专属于自身的雕塑语言,回顾着苏州的过去,解释苏州的现在,同时想象这个城市的未来。

勾勒不同时代的苏州风貌。

走在观前街、平江路或者环古城护城河地带上,不时能看见以历史人物、传统民俗、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城市雕塑,这些雕塑好像史书上的插图,又宛若精致的历史文化名片,向老苏州人、向慕名而来的四方游客,展示着苏州不同时代的风土人情。

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姜竹松眼里,位于古城区干将路东西两个出入口的“中国结”是苏州传统题材的城市雕塑中十分出色的一组。这组“中国结”是苏州为了迎接第28届世遗会而精心设计建造的,沿着干将路由东往西,分别是靠近仓街口的“中国结·苏州之窗”、靠近学士街口的“中国结·园林之窗”和市政府大院北大门口的“中国结·与古维新”。在他看来,该组雕塑中园林窗花、镂空隔栏等传统元素的运用很好的代表了江南的水乡文化,而中国结和中国红这些传统符号也更加沉淀出江南文化的历史厚重感。通透性的设计类似园林艺术中传统的“借景”手法,没有造成遮挡视线和环境的困扰,城市雕塑作品的空间效果和作用可见一斑,“在工业园区进入古城区的交界处,需要一个标志性的东西来表现区域的特色文化和文脉特征,这组中国结就承担了这样的角色。”

今年2月,范仲淹、伍子胥、泰伯、白居易等八位苏州历史名贤的铜铸雕塑像在火车站南广场正式落成。作为这群组雕的设计者,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给苏州交上了一份完满的答卷。从题材上来说,八位先贤均是本土历史长卷中具有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他们或是吴地文化的开化之祖,或为政苏州、创设郡学。从表现形式来看,雕塑的创作风格大多写意夸张。例如,伍子胥是25前古城苏州的建设者,因而他的造型既像苏州的拱桥,又像苏州的城门;白居易的雕塑线条柔美飘逸,婉转出唐代诗人潇洒不羁的典型气质。“每一尊雕塑都像一座巨峰,他们像山石般凝固在那里,是文化的化石”,吴为山说。有人给出这样的评价:这组古代名贤雕塑仿佛融入了苏州人文山水之魂,形态各异、俊采星驰,既沉淀着内敛浑雄的历史感,又流溢着江南水乡的诗意与灵动。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指挥部负责人说,选择在火车站南广场竖立8尊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就是为了展现苏州的历史文化元素。

承载普通人的生活乐趣。

苏州古城区内从来不缺休闲游玩的空间,也从来不缺有生活趣味的雕塑。旧时,私家园林是专门作为巨富商贾、达官贵人之间串访、游玩的游憩场所,而街市如玄妙观、阊门等全城重大节日聚集中心则是普通市民的日常游憩场所。这一时期,古城之内的每一座园林就像一件大型精雕,每一座小桥都是重要的街头雕塑,彰显着苏州的个性。

随着古城区开始向居住、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转变。这一时期,古城区内城市雕塑所处空间由道路入口转向公园、街头绿地等公共开放式空间,雕塑形式也日渐多样化,公共空间中,雕塑对人心理上的调整、缓和的需求越来越大。

苏州观前街改造,在步行街景观塑造上增加了体现地方文化特征的雕塑“荡观前的村姑”等,每天都会有市民和游人与它们亲切牵手。姜竹松认为这类写实性真人大小的雕塑很不错,“它们在展示传统商业文化的同时,考虑到了商业街空间格局不是很大的特点,所以雕塑尺寸也不大,再加上不设围栏,可供大家拍照、合影,有很强的沟通作用”。

在观前街区,以传统民俗为题材的雕塑向四方游客传递着苏州不同时代的生活风情。一座《吆喝的摊贩》的雕塑取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糖粥摊,过去苏州有一只卖糖粥的器具叫“骆驼担”,可把灶具、碗盘、食物全放在担子上。小贩一边挑着担一边敲着梆子,发出“笃笃笃”的声响,孩子们听见声音就知道“卖糖粥”的来了,有民谚“笃笃笃,卖糖粥”。在艺术家姜竹松看来,这类写实性的雕塑再现了苏州人的生活细节和活动场景,同时也伴有一点民俗文化和商业文化的气息。

工业园区在建设之初就利用国外规划的先进理念,对城市区域空间进行了系统的布局。这其中,雕塑在休闲游憩的空间组织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休闲旅游场所都是以雕塑为中心载体来组织,雕塑在整个空间中体现出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进入21世纪后,园区雕塑正式进入系统化发展阶段,雕塑的配置更贴近环境和生活。

现代大道建成通车,把更多生活性的主题雕塑引入到道路绿化系统中,利用这些城市雕塑来组织空间,增强空间与人的互动交流。随着金鸡湖完全成为新城区的城市湖泊,环金鸡湖的城市休闲旅游景观带已初步建成,如“猩猩指路”、“狗追和尚”、“三口之家”和“放鹅女”等。后来,金鸡湖成为当今中国开发最成功的城市湖泊景观,并形成了环金鸡湖的城市雕塑走廊。金鸡湖畔密集的香樟林上鲜绿的芽,绵延不断的草坪上上摇摇摆摆学步的稚童,一直延伸到湖边的宽阔广场上奔跑着的风筝少年,这些,全都洋溢着生活的乐趣。

写下城市发展的新注脚。

伫立在金鸡湖西畔的雕塑《圆融》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城市符号,它像一个动态扭转的古钱币,外圆内方,语言简洁,两种彼此矛盾的元素共存于一体,时刻向世人昭示兼容并蓄、和谐为本的独特情怀。这座出自新加坡著名雕塑家孙宇立先生之手的作品,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互融和共生,蕴含了中国和新加坡双方密切合作、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深意,显示出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和“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苏州精神。

耸立在中央公园的《合作》是一件标志性雕塑,它以大红与银白的强烈对比、锐利的直角和敦厚的圆弧之间的和谐结合,将关于中新合作的丰富理念以极其简洁的方式直觉地表现出来,令每一位来到园区的人为之眼睛一亮。这座雕塑来自艺术家沈建国先生,他曾说“虎丘塔和北寺塔都带有标志性雕塑的性质,而在古典园林里随处可见的太湖石,则可以看作最古老也最现代的城雕”,带有舶来品意味的城市公共雕塑可以在苏州历史里找到深刻的渊源,妙哉。

和古城区雕塑作品的传统手法不同,新区和工业园区的雕塑作品更具现代化和多元化,色彩运用上也更为潇洒和大胆。

这些带有主旋律意味的雕塑作品,不仅装点了城市环境,还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每逢好日子,总是有花车绝尘而来,身披婚纱的新娘挽着新郎来到这座雕塑前摄影留念,把这包含着丰富意蕴的雕塑作品与自己的喜日结成永恒的一瞬,表达有情人“百年好合”的强烈愿望。雕塑作品的主题能够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美妙的延伸,无疑是对艺术家最权威的肯定和褒奖。

20xx年生物纳米科技园广场的超大《水滴》雕塑亮相后,有网民发帖“水滴已到达太阳系!落在苏州!”,让它在网络上小小地火了一把。雕塑本身的不锈钢材质在阳光照射下充满光泽,完美表现出水滴晶莹剔透的感觉,三颗不同大小的水滴呈现下落时的动态,圆润的造型带来强烈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环保主题。

高新区狮山路湖滨路口的红色雕塑被不少市民戏称为“大龙虾”,其实它的真名叫《异彩》,作者是著名的西安艺术家任军先生。这件作品要是从四个角度看,就有四种不同的形态,是高新区快速发展的象征。不过,也有市民曾评价说:“能和圆融一较高下的也就只有大龙虾了。”

在争议中继续。

20xx年,来自坊间的争议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金鸡湖畔。先是“裸女椅子”引起广泛关注,最后以有关部门撤走雕塑作结。再是“吐舌老子像”,讨论声不绝。

“就椅子雕塑而言,我认为用艺术的形式创作出具有功能性的椅子,本身是一个不错的创意,在文化艺术中心这样的建筑环境中也很协调。”姜竹松感觉,如果不要过于关注所谓人体的社会性问题,而是从艺术的审美来判断,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公共艺术。“对于老子雕塑”露齿吐舌“的表情动作他则认为,老子”吐舌露牙“在历史上早有典故记载--相传孔子曾问道老子”刚柔之道“,老子沉默不语,张开了嘴,露出牙齿,吐了一下舌头。舌头是软的,象征着”柔“的一面。而牙齿是”硬“的,象征着”刚“。老子用”吐舌露牙“回答孔子”刚柔之道“的问题,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雕塑作者也许是想通过”吐舌露牙“这个细节描写,表达老子的智慧。不过他同时也认为,作为公共艺术的雕塑,必须尊重一个基本的原则:它必须是美的,必须与其周边的环境和谐相融,能够与人产生情感的沟通甚至是互动交流。如何在细节的把握上兼顾环境和大众情感,是艺术家需要面对的一课。

争议,在公共艺术领域从未停歇。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它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争议史。

我国的现代雕塑源于西方,西方的雕塑体系传入我国后,我国几代雕塑家都将其奉为圭臬。然而,我国城市在空间结构、功能以及城市居民的社会构成、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等方面与西方城市有着明显的差异。进入21世纪,城市雕塑发展盛况空前,业内有关简单照搬、模仿西方模式的争议声也随之此起彼伏。

评论家认为,苏州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人文风貌,它不需要像巴塞罗那,成为雕塑艺术的博物馆,同时也要避免芝加哥那样的工业技术时代的产物的集合。据了解,苏州曾经拆掉过一座雕塑。20,在高新区长江路与竹园路交叉口,一座由四根粗大的铝合金管纠缠在一起的城市雕塑《合力》被拆除。这座雕塑几乎完全拷贝了德国柏林的一件雕塑作品。原创作品对德国而言意义非凡,它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一条主要大街,是柏林在东德与西德统一前,通过国际竞赛征集到的一件作品,原创者赋予其含义为”和平与统一“,可以说它是柏林的象征性城市雕塑之一。

公共文化服务调研报告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就是指政府将原来由政府直接举办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并根据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这是一种“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投资、贷款贴息”的新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减轻财政负担,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而且可以通过财政资金引导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公共事业建设。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还可以让政府退出垄断性行业。正因为如此,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采用购买的方式给民众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上海、广东、浙江等地都已先后出台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我市其实早就有类似的做法,可以说早已踩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鼓点上,只是当初没有将其归纳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或者说不是有意识地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而已。

我市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项目购买、一种是岗位购买,目前还更多地体现在项目购买上。

在我市一些重大文化活动或品牌文化建设中,政府不包办一切,采取委托生产获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入服务领域,政府加以引导或者采取奖励措施。譬如20xx年,我们在举办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时,与南京华威公司合作,政府买单,演出经营承包给对方,成功举办十六运开幕式暨大型文艺演出;我市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打造的文化服务品牌——“千戏下基层,唱响新农村”,由文艺团体每年提供1000场演出,政府每场补贴3000元,文艺团体则下基层、下农村无偿为老百姓演出,用政府购买演出活动这种方式惠及农村百姓;农家书屋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品牌,截止20xx年底,我市已建农家书屋1300家,采取“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的方式进行,每新建1家,政府补贴1万元的物资(书橱4张,图书240 册 ,音像制品100张 ),也可以由热心人士自建、政府予以冠名,正因为如此,这项民心工程得以在我市迅速推开,预计在20xx年底实现全覆盖。我市倾力打造的的环濠河博物馆群,目前已集聚30多个博物馆,除了国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外,其他的博物馆如审计博物馆、珠算博物馆、城市博物馆、体育博物馆、风筝博物馆以及待建的眼科博物馆等,均为社会各行业所办,不仅弥补了国办文化在资金、内涵、体量等方面的不足,而且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各县(市)区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方面也有很多有益的尝试。

至于岗位购买,目前主要集中在南通博物苑的保安保洁岗位,南通博物苑是张謇先生创办的,园苑合一的管理模式在全国独树一帜,现在南通博物苑实行免费对外开放,这让更多的市民以及外地游客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务,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更多的文化权益,但另一方面,占地 7万多平方米的南通博物苑其保安保洁也是繁重的任务,再加上博物苑是我市重要的对外窗口,经常面临各种重大接待任务,这更对保安保洁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博物苑对保安保洁工作采取社会化管理,通过岗位购买,与中房物业公司签订劳务合同,既减轻了管理压力,又减轻了财政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新生事物,社会各界对此了解甚少,不少市民对此还很陌生,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由于文化服务大多为公益性文化服务,其经济效益难以显现(起码在短期内无法显现),所以社会力量参与的热度还不高、积极性还不够,政府的奖励措施也没有完全跟上;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均衡;评价、论证体制尚未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也不配套,在购买公共服务的环节上缺少有效监督,容易滋生新的腐败等等。

1.政府严格制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项目、内容,每年年初确定当年需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并列入当年的财政预算,及时向社会公布,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

2.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免费开放补助,对博物院、纪念馆等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场所加大开放补助,将补助资金纳入单位年度预算予以安排,确保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

3.加大对高档演出的补贴资金。近年来,我市引进了《云南映像》等高档演出,但由于资金匮乏,引入的高雅演出相对甚少,国内外真正一流的团队无法引进,不能适应南通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目前,连云港、无锡等市每年的“新年音乐会”以及其它大型演出都是由政府出面组织,浙江省的一些市级大剧院每场演出政府都予以补助,有鉴于此,建议政府给予高档演出补贴,确保我市每月都能邀请国内外优秀剧目,高档文艺演出在我市能够持久不断,从而满足我市观众的高层次文化需求,同时还可以每场演出有30%的票作为低价票给平民百姓,让更多的市民享受文化权益。

4.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补贴。按照中央提出的“企业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补贴,力争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让农民群众在田间村头就能欣赏到优秀的中外影片。

5.加大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的建设力度。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和“2311”标准(20m2以上房屋、30种以上期刊、1000册以上图书、100盘以上光碟),加大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的建设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全面建成农家书屋。

6.加大基层文化站和高素质基层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力度。根据乡镇文化站建设标准,继续增加对基层文化站的投入力度,同时采取鼓励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对现有基层文化干部加大培训力度,让送文化的火种在基层落地、生根、发芽、开花,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保持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7.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应实行阳光操作,提高政府的公信度和为民办实事的能力;对通用的后勤岗位的购买,建议由编制、人事、劳动、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制定统一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必要时设定指导价;聘请一批资深文化学者,设立专家库,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科学论证,要规范论证过程,纪检部门全程监督,避免逃避论证监督、引发新的腐败等现象和行为的发生。

公共文化服务调研报告

自20xx年xx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同安区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以建设文化强区为战略目标,坚持抓基础促提高、抓重点促提升、抓特色促发展,在全区构筑起上上下下抓文化、方方面面办文化的工作格局,不断开拓文化建设的新局面。2013年8月,同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顺利通过国家文化部评估验收。在此基础上,同安区制定《同安2013-201xx年落实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三年提升工程目标的实施方案》,扎实抓好基层文化设施提升建设。20xx年xx月,同安区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工作通过文化部复查组的考评验收,继续保持全国文化先进区的荣誉。

一是措施政策到位,为创建工作提供可靠保障。加强组织保障,区、镇(街)、村(居)均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签署创建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资金保障,逐年增加文化建设投入,所占财政支出比例逐年增长,2009年以来,市、区、镇街共投入补助配套资金2000余万。加强政策保障,制定出台相关的方案、规划、制度,较好地保障创建工作的开展。

二是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基层建设全面覆盖。2009年以来,完成了同安文化中心“三馆一院”和梧侣文体活动中心建设,文化馆被命名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图书馆被评为县区级国家一级馆;10个镇(街)均建有综合文化站;128个村(居)均建有文化活动室,面积达200平方米;公共电子阅览室与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设置率与完备率均达100%,基本实现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与“村村响”工程100%全覆盖。同时,着手建设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筹划区博物馆选址工作。

三是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依托人文资源题材,开展“民俗文化艺术节”、“孔子文化节”以及“苏颂文化节”、“青岛啤酒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深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推进节假日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建设民俗文化艺术培训演示基地,积极扶持和组织宋江阵、歌仔戏、莲花褒歌、车鼓弄、南音、民间绘画、闽南童谣、舞龙、舞狮技艺、闽南语合唱等十四个非遗项目,打造同安特色文化活动和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品牌。

四是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保障文化事业发展需要。落实专业文化人员编制,镇(街)文化站均有3名编制人员,全区128个村(居)均配备有文化协管员,文化馆、图书馆和10个镇(街)均成立文化志愿者之家,全区共有文化志愿者1000多人,致力于声乐、美术、舞蹈、书法、摄影、学习辅导、送书下乡、道德讲堂等各种文化活动项目。定期组织开展文艺协会的各种文艺专业技能培训以及文化管理干部业务培训,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开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一是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镇村之间差别明显,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好于经济发展较弱区域;一些城区的街道-社区,由于环境和用地因素,反而比不过一些农村的建设情况。

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不大。几年来,在创建过程中,虽然投入了不少经费,但由于同安区的财力现状,投入资金与其他区相比还是偏少;市里对区里的创建补贴,常常是以区为单位发放补贴资金,同样100万的资金,其他区只要分摊到数十个村(居),而同安区要分摊到129个村(居),创建经费投入远不能满足需要。

三是群众文体活动的经常性和广泛性还不够。个别镇街、村居因思想重视不够,加上设施和管理薄弱,文体活动不能普遍有效地开展。

1、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要把文化体育事业建设作为为民谋利、为民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和项目,并逐年提高政府资金投入,持续推进文体设施建设及工程改造提升;探索建立民俗文化建设奖励基金,鼓励民间资金积极参与文化体育事业;盘活国有和集体资产资源,充分利用当前空置校舍、老年活动中心以及古厝宗祠等场地,因地制宜建设文化活动场所。

2、加强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和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按照实际需要配备文体工作人员,做好镇街、村居文体活动的'专业指导,抓好文体管理工作人员和文娱骨干的培训;完善文化志愿者机制,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在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中的作用;完善文体设施配置,加强文体设施的保养维护及物质装备管理,建好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

3、要推进文化体育事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全民阅读推进机制,鼓励扶持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继续办好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精心组织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做好文化下乡和基层文化活动专业指导,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采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内容,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调研报告

根据常委会20xx年监督工作计划,9月份召开的常委会会议将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从3月至9月上旬,我委先后组织赴广西、湖南、海南、山东等兄弟省区学习考察,并在省内多地开展有关调研活动。4月中旬、9月上旬,刘群英副主任先后带队赴龙岩、长汀、上杭,厦门、同安等2市3县区调研;8月中旬,宋闽旺主任带队赴福鼎、寿宁、周宁、屏南等4县调研;我委还组织赴莆田调研。调研组认真听取各地政府汇报并与有关单位、人大代表等座谈,召开5场座谈会,实地察看市、县区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乡镇文化站,村级文体广场、农家书屋、广播站等,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了解掌握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我省各级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机制上保证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建设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同步。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顶层设计,成立由省文化厅牵头、25家单位组成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带动全省各市、县开始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相继制定《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福建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xx—2020)》《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推进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全省文化事业费财政拨款从20xx年的11.3亿元增长到去年的19.1亿元,年均增长14%,人均财政拨款及占财政支出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初步建成。“十二五”时期,我省基本实现省、市有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县市区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和社区有文化活动阵地的目标,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乡和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截止20xx年底,全省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90个,文化馆(艺术馆、群众艺术馆)97个,博物馆11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125个,行政村和城镇社区文化服务点(含农家书屋)13918个,各类文化艺术表演团队近千个,激情广场群众性文化活动点2000多处,相对固定的群众文化活动队伍20000多支。大力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建设,20xx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省乡镇的全覆盖,目前所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均已建立电子阅览室。20xx年全省提前三年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

(三)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继续开展公益性演出、展览、培训、辅导等传统服务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拓宽服务渠道,增加服务内容,公共文化服务吸引力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全省文化部门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等“四馆一站”已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大力组织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厦门、三明、福州先后成功入选,推动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机制,20xx年创立至今的“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开创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厦门“社区书院”集居民教育、文体活动、群众议事于一体,成为我省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率先在全国设立村级文化协管员,目前在聘协管员达14800多名,已覆盖全部行政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全省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活力明显增强。

(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日益丰富。积极培育和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群众文体队伍呈遍地开花之势,涌现出诸如福州“激情广场大家唱”、厦门“书香鹭岛活动月”、莆田“我的舞台我的梦”、龙岩“文化惠民周周有戏”、宁德“中国的微演艺”等一大批知名品牌,惠及城乡广大群众。着力拓宽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和手段,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一些民办文化机构得到扶持发展,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公益性惠民演出,20xx年全省77个国办艺术团体组织公益低票价演出11320场,受益群众约858万人次。加强文化艺术精品创作与生产,推出了闽剧《林则徐复出》、莆仙戏《叶李娘》、杂技情景剧《平安号》、大型舞剧《丝海梦寻》、畲族舞剧《山哈魂》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艺术创作生产呈现可喜的新气象。

(一)公共文化服务城乡短板有待补齐。虽然我省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按行政层级“全设置”,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发展不均衡,沿海、城区的相对较好,内陆山区、乡村的相对薄弱。一些县区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设施设备比较落后,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中心设施简陋;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中硬件达到现行部颁标准的比例不高;部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不够合理,设施建成后被挪为他用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亟需加大。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历史欠账多,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差距。一些地方公共文化专项经费被挤占、挪用,地方配套经费没有落实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县区政府的财政投入主要集中于添置文化设施,对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开展群众活动的经费明显不足;一些乡镇的文化投入没有纳入经常性财政预算,由县财政视情拨付,有的村级开展文化活动主要靠跑单位、拉赞助,文化投入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多元化文化投入体系尚未形成,社会化资金投入较少,激励政策不足,政府有限的资金难以满足公共建设的实际需要。

(三)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仍需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存在供不应求、供非所求问题。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但现有供给能力难以充分满足需求。目前为群众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还是由政府部门指定或安排,事先并没有对群众文化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提供的一些文化产品群众并不满意,群众参与程度有所下降,造成了文化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浪费。比如,部分送下乡的文化产品遭到群众冷遇,“农家书屋”部分图书长期闲置,“农村电影放映”活动在一些地方一些场次观众较少等。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提升。

(四)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缺乏。部分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为上个世纪定编,已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公共文化工作的需要。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还不同程度存在“在编不在岗”、“专干不专”现象,村级文化协管员也多是村委会人员兼职或志愿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长期稳定开展。同时,大多数基层文化单位缺乏稳定的专业化队伍且待遇偏低,人员年龄偏大,观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陈旧,能力和素质难以适应新时期基层文化建设的开展。

(五)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还需完善。虽然我省建立了由省文化厅牵头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但公共文化服务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各个部门拥有一些公共文化设施、队伍和资源,往往是各自为政、自成一体,协调和统筹的难度较大。“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的现象仍具有普遍性,长效服务运行机制未能有效建立,一些公共文化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运营管理力度不足,使用率偏低甚至闲置,公共文化资源没有实现最大社会效益。

(一)夯实基础,推动城乡均衡发展。要把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作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补齐短板,推进落实《福建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实施标准(20xx—2020年)》,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合理配置城乡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配置。要大力推动苏区、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编制专项规划,加大帮扶力度,力争较短时间内使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有明显改善。要把农村作为文化财政投入的重点,不断提高对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补助标准,弥补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欠账。要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村居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加强村居文化建设纳入民政工作职责,做好村居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督促落实,不断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村居文化教育功能,提高居民文明素质。

(二)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支持。要积极探索建立稳定增长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在保证公共文化建设项目资金的同时,逐步将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为公共文化服务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和运转提供财力保障。要努力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制定并落实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相关政策,采取购买服务、委托承办、项目外包、税收优惠、鼓励捐赠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社会资金对公共文化的投入明显增加。

(三)因地制宜,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要加强对群众文化需求的调查研究,建立文化产品的效果评估机制,针对社区居民、农民、外来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不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以多元化的内容建设及服务供给,不断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的吸引力。要深入挖掘我省丰厚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如朱子文化、闽都文化、海丝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等,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发培育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特色品牌,使这些资源焕发现代活力,服务现代生活。

(四)强化队伍,提供专业人才支撑。省政府及机构编制部门要科学合理配备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并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对实行免费开放后工作量增如,现有编制难以满足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当合理增加人员编制。要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管理和使用,落实20xx年中宣部、中编办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编制配备不少于1至2名,规模较大的乡镇可适当增加”的要求。要重视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人才,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公共文化人才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五)深化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协调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和提高牵头单位的协调效能。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合理布局大型文化场馆、标志性文化设施和群众日常生活文化“绿地”,处理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使用的关系。

此外,调研期间,厦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建议省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总结厦门、福州、三明等国家示范区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全省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教科文卫工委在赵秀萍副主任的带领下,与县委党校科研组合作,于今年5、6月份对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县文广新闻出版局、县文联、县体育发展中心有关情况汇报,实地走访了力洋镇、桑洲镇、桥头胡街道,与乡镇(街道)干部、村(社区)代表、文艺界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委精神,紧扣文化强县建设中心任务,以满足全县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政策保障不断加强。成立了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宁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宁海县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城乡网络不断完善。20xx年以来,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基本实现乡镇(街道)和村(社)综合文化站、图书分馆、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和基层文化宫全覆盖的建设目标。计划投入3.58亿元建设的十里红妆博物馆新馆、东方艺术造像博物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目前进展顺利。

三是惠民活动不断丰富。县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千场戏剧进农村”、“万场电影进农村”、“天天演”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民心。大力挖掘我县文化资源,参与指导乡镇节庆活动,逐步形成了一镇一节、一乡一品的节庆文化品牌。积极举办各类培训、讲堂以及展览等公益性活动,观众超过15万人次。

四是精品创作不断出新。积极打造宁海民俗文化品牌、古建文化品牌、名人文化品牌、戏剧文化品牌、旅游文化品牌。越剧大戏《十里红妆·风雨情》荣获市“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越剧节展演银奖。宁海平调耍牙绝技、《江南明清建筑木雕》和泥金彩漆十里红妆系列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虽然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干部缺乏“文化自觉”意识,没有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构建和谐宁海的重要任务牢牢抓在手里,认为文化建设不是刚性任务,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意识比较突出,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才要”。

(二)经费投入相对不足。20xx年,我县公共文化事业费支出5719万元,仅占地方财政支出38亿元的1.49%,虽然逐年增长,但比重还是偏低,与其他民生投入相比相形见绌。从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投入来看,按照20xx年全省公布的评估数据,宁海、鄞州和北仑分别是95.33元/人、194.20元/人和275.31元/人,我县与市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多年来,基本上只保证文化部门基本的人头经费,而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经费严重不足,基层单位的业务经费更少甚至为零,一些文化惠民活动、文化服务项目、设施设备添置与更新无法正常开展,导致公共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三)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历史欠账、长期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我县文化事业底子薄,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具体表现在:

1.从县级层面看,建设总量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县的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县文化馆、剧院等建设年代早,基本都建于六七十年代,而且基本都在老城区,设施陈旧,交通拥堵,从规模、功能、交通、服务等方面来说都无法满足群众需求。县文化馆馆舍老化,面积不达标,实际面积1500平方米,与国家一级馆面积标准2500平方米有很大差距,缺少排练、演出场所,甚至在考核时必须借用潘天寿艺术中心2500平方米展厅充数。到目前为止,我县仍然没有一个像样的剧院。

2.从乡镇(街道)层面看,设施布局不合理,日常使用效率低。大多数乡镇(街道)的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室和图书分馆是用老办公楼、弃用的校舍或租借用乡镇(街道)所在村办公楼创建的,设施布局先天不足,不便于群众使用,违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原则。

3.从村(社)级层面来看,敷衍应付现象较为严重。部分村的基层文化馆和农家书屋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创建,面积狭小,设施陈旧,有些甚至租在群众家中,相关配套措施滞后,闲置、挤占、挪用等现象不少。

(四)队伍建设有待加快。近年来,我县文化队伍建设有所加强,但仍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文化队伍的能力要求。

从县级层面看,县级公益性事业单位一批老群文干部逐渐退休,新进入文化队伍行列的年轻干部工作实践经验缺乏,群文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优秀的文化事业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从事文化事业高端人才匮乏,知名的主创人员、主演人员较少,要搞大型艺术活动,还得到处请人,花费不少精力和财力。

从乡镇层面看,有一批老文化干部退休,新的文化干部基本上不是艺术院校科班出身,文化业务专业知识欠缺,文化工作热情不高,不仅身兼数职、专干不专用,而且更替频率非常高,甚至个别乡镇出现一年换4个文化站长的现象,人员流动过于频繁,难以保证正常工作开展。

从村级层面来看,村级文体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业务素质普遍不高,服务能力较差。

(一)深化思想认识,形成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自觉意识。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今年1月份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文件精神,要深刻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为进一步推动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建设“两美宁海”、提升宁海形象的题中之义。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区域的软实力,一个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文化积淀和底蕴支撑,要深刻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和谐宁海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凝聚社会民心的重要源泉。从调研来看,凡是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好的村(社),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以及村(社)的组织力和稳定性就强,“细胞”更和谐,群众基础更稳固。因此,全县上下必须统一认识,加快形成发展共识,合力推进我县公共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的政策体系。抓紧制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明确从县政府到乡镇政府到村委的主体责任,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考核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二)加大财政投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一要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力度。要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使用的投入扶持力度,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国家要求,每年文化事业费增幅要高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不断提高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二要改进公共文化支出项目。要注重惠及面广、受益群体大的公共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要结合文化部门工作实际,加大对业务经费的投入,支持各类公益性业务的开展。要对群众文化活动所需设备的添置与更新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尤其要对基础差、财政弱的乡镇进行适当的倾斜,进一步激发群文工作的积极性。

三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

(三)强化基础建设,打造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先进阵地。

在县级层面,要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多年的呼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抓紧建设集大剧院、美术馆和文化馆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综合体,真正体现公益性、便利性和效能性,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在乡镇(街道)层面,逐步完善综合文化站、图书分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使用效能,发挥真正功用。要深化“一乡一品”文化建设,为开展乡镇(街道)特色文化活动提供稳定的主阵地,为品牌的培育提供各方面的支持,打造广大群众乐于参与的优质文化品牌。

在村(社)层面,要根据各自实际和群众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探索建立基层文化设施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充分有效地发挥文化设施的应有功能。

(四)优化人才结构,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一要制定完善文化队伍建设规划。要按照当前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立足长远并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完善文化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健全机构编制、待遇保障、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二要加强文化队伍管理。刚性规定乡镇(街道)文化站编制数,配齐配足并在职在岗,完善乡镇(街道)文化干部招聘准入机制,引入真正具有艺术院校学习经历、专业文化特长的人才,规范村级文体管理人员选聘制度,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要积极培养引进高端人才。一方面要综合利用招聘、引进、委培等方式,采取上挂下派、结对联姻、柔性引进等手段,加强公共文化机构专业人才和研究人员配备;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吸引、培养、留用体制机制,探索实施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完善科学的评聘、激励制度,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力度,培养名家大师,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文化发展的品质。

四要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积极培育志愿服务者,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公共文化服务调研报告

随着麒麟科创园建设的逐步推进,麒麟人民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与日俱增。为积极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麒麟街道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并积极推广使用。根据区文广局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及使用情况普查及调研工作的通知》安排,麒麟街道对全街道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及使用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根据4月21日区文广局会议要求,麒麟迅速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及使用情况普查统计及调研工作。街道领导对此高度重视,随即成立了街道专项工作小组,明确具体负责人及专门普查人员。调研中,对街道8个村(社区)逐一上门核实情况,重点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的数量及管理使用、各重大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等情况进行了解,广泛征求基层工作人员、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调研中,普查人员还通过口头宣讲、集中播放宣传片等方式向群众广泛宣传麒麟科创园的建设规划,以增强广大群众对麒麟美好未来的信心,争取每一个麒麟人对科创园建设的支持。

目前,建有近2000平方米的影剧院及约1500平方米的社区影剧院;约2500平方米的文化综合楼,楼内共设有7个公益性服务项目,即综合展示厅、多功能厅、老年活动室、少儿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培训室、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等。各项硬件设施配套到位,多功能厅内近200张桌椅,电子阅览室有12台电脑,乒乓球室有2张乒乓球台,健身室有8套体育器材。文化综合楼旁还有约4000平方米的室外休闲广场,配有音响设施和9套固定的室外健身器材。8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总面积达900平方米,16200册藏书;室外休闲广场18处近2000平方米,每个社区一个篮球场(锁石还有1个标准网球场)。

1、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经常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讨制定工作规划,并将文化工作与经济、党建同等考虑,纳入年度考核。分管领导经常深入文体服务中心和各村(社区),具体抓落实和督促。经费保障到位。自去年街道成立以来,公共文化服务投入资金30多万元,各项文体活动均能实报实销。

2、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麒麟街道面向群众、服务群众,通过开展“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街道专场演出”、“纳凉晚会”、“送戏下乡”、“电影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带动群众各类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有效提高了文化活动的普及化程度。目前,随着麒麟地方经济的发展、文化阵地的完善和群众文体队伍的壮大,麒麟的群众文化活动还呈现出普及化、多样化趋势,例如,群众已自发组织开展了诸如交际舞、打腰鼓、唱戏曲等一系列活动文化活动。街道影剧院由于06年的区划调整,一直未能及时维修,加之拆迁在即(目前已丈量过),影剧院已是危房,机器设备已老化。为了满足群众的看电影需求,我们与区影剧公司达成协议,送电影进社区,确保每村每月至少播放一场电影。

同时充分利用文体服务中心的阵地资源服务群众。图书馆设有专人管理、登记,共有注册会员300多人,每周借阅量约20册,全年约1200人次;电子阅览室的12台电脑,每周对外开放6天,年接待660人次上网;乒乓球室常年对外开放,管理人员随叫随到,尤其是晚上,每天都有七八名爱好者,有机关干部、学校老师和普通群众;舞蹈室于每周六、周日开展国标、拉丁等舞蹈培训。

3、扶持培育群众文体队伍,迅速发展群众自我文化服务。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扶持和群众文化意识的不断增强,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从以前个别或部分人参与到现在的普遍参与,从以集镇为主到现在的遍地开花,群众文体队伍发展势头强劲。街道文体服务中心共有5名工作人员,各村(社区)都有一名副书记或副主任分管,并配有一名文化信息员。相应成立了群众文体队伍4--6支,参与人数2万多人。包括交际舞、健身舞、太极拳、太级剑(刀)、扇子舞、门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保健操、拍手操、象棋、围棋等十余种项目。这是我街道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既是街道文化的建设者、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民间艺术的保护者,更是健康生活的实践者、文明风尚的传播者。群众性文体队伍的发展,促成了农民从文化传播对象向文化建设主体的转变,极大地带动了街道文化活动的开展,而且对于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乡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4、坚持长效管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只有管理好,才能使用好,才能发挥出应有功能。与设施建设相比,管理、使用是更为艰巨的“新的文化长征”。如果管理不善、使用不好,建得越多则浪费越大,群众也会越不满意。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为基础,以管理为关键,以使用为目的,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有章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每个季度都到各社区检查台帐,督察活动开展情况。

1、一方面与社区教育中心紧密合作,依托现有资源,如熊初保老师的音乐创作、葛志文的石雕艺术,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与街道宣传办、文联、工会、团委、妇联联合组织各类活动,如摄影采风、文艺创作、书画比赛等,进一步疏理、挖掘人才。

2、紧紧抓住麒麟科创园开发建设和明城墙外廓生态廊道建设的契机,充分挖掘麒麟的文化底蕴,将麒麟铺社区的六朝宋武帝刘裕初陵石刻、窦村的四方井、古戏台、和尚桥等与锁石的农家乐旅游连接起来,打造麒麟的文化旅游产业。

麒麟街道是去年6月份新成立的街道,其主要任务是为市委市政府“三个发展”的重要载体“南京麒麟科技创新园”提供优势、高效、快捷的服务。重点工作是征地、拆迁、维稳。根据市政府有关会议精神,麒麟街道由科创园托管。按照xx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规划创新园形成“创新园文化中心—地区级文化中心—居住社区文化中心—基层社区文化中心”四级文化设施体系。

规划创新园文化中心1处,总用地约6.6公顷,配置中型图书馆、文化馆,有条件还可规划建设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3500—20000平方米,藏书量45—90万册,总阅览座席450—900座。文化馆建筑面积4000—6000平方米。

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文化中心分别结合地区级中心、居住社区中心、基层社区中心布置。规划地区文化中心2个,居住社区文化中心11处,基层社区文化中心若干。规划按每3—5万人配置居住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文化站1座、图书馆1座,均要达到一级站(馆)水平,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基层社区按其规模和实际需求,配置相应的基层社区文化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每个基层社区均配有文化室、图书室等基础文化设施,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位于东麒路与芝嘉东路之间的地区文化中心将于明年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该地块正在拆迁,且拆迁任务已完成90%。

1、社会性公共文化意识不强。观念引导实践,社会性公共文化意识不强是制约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最大障碍。广大群众一方面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公共文化服务因此缺少需求的拉动;另一方面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义务,未能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得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难以切实强化。从我区来看,近年来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意识明显增强,但相比于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公共社会服务等,公共文化意识仍需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较为滞后。

2、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缺乏。一是街道文体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良莠不齐,存在身兼多职,人员借用现象;二是基层文艺创作、展演、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三是村(社区)爱好文化活动者多,但缺少文艺专业人才和文化活动带头人、组织者。

3、公共文化设施监督管理缺位。文化设施建成后,其性质定位、由谁管理、由谁监督、考核评估、配套经费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重建轻管、监管缺位,导致文化设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4、优良的设施资源与广大群众的参与率和积极性还存在一定的反差。我街道自1992年以来,先后被市级以上单位授予省级体育先进乡镇、省级文化先进乡镇、市级十佳万册图书馆、创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江苏文化网点。2005年被江苏省文化厅授予省级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单位。如此优良的公共文化设施,广大群众的参与率却不是很高,或者说参与的人员都是些老面孔,除了机关干部和老师,群众自发参与的少。

2、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力保障。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要加大招聘专业文化人才的力度,提高专业文化人才在文化人才队伍中的比例;要通过出台政策,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投身基层公共文化事业,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积极性;要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造就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培养一批文化活动热心人,要做到村(社区)有文化活动骨干,农村居民聚集点有文化活动组织者;要积极引导、鼓励文化人才到农村、到社区开展文化活动。

3、强化公共文化设施监管,实施有效的扶持政策,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效益发挥的最大化。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服务应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公益性,保证社会公众普遍参与。二是优质高效的服务,保证效益发挥的最大化。两者缺一不可。为此,一是要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监管。制订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明确设施的公共性质,明确监管主体,明确服务规范。如规定管理单位必须向公众开放,必须设立面向公众的活动项目,必须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必须公示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严禁随意改变设施用途和性质等。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服务的政策配套。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它不应该是以盈利为目的,政府必须介入,以弥补市场失效。因此,不管其管理主体是谁,政府都应采取相应的扶持或补贴政策。对政府或所属单位管理的设施,其日常运作经费应予保证。

公共文化服务调研报告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软实力”作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并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十二五”伊始,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宜旅秭归、文化秭归、生态秭归、幸福秭归”战略规划。今年8月,在县政协副主席王大生的带领下,县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县文化旅游局组成调研组,采取现场查看、询访群众、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的方法,深入到沙镇溪镇、梅家河乡的部分村组,就全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赴本省京山县及城畈社区、钱场镇和刘岭村、江西省南昌县及武阳镇和付家村等地进行了专题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层文化网络逐步健全

“十一五”末,我县共争取和捆绑各类资金近千万元,新建4个、改扩建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6920.23平方米。其中“三室一厅”(多功能厅、培训室、图书阅览室、办公室)面积达到省“十一五”期间乡镇综合文化站站舍面积要求;已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个县级支中心、12个乡镇基层服务中心、182个村级基层服务点,20xx年,共享工程秭归县支中心被评为全国49个示范县建设单位之一;建成147个村级农家书屋,共配置图书220多万册、音像制品14700多张(盘)、订报刊杂志20多种。建成的每个农家书屋使用面积一般不少于20平方米,配齐了书柜1套(5组)、阅览桌椅、电视机、影碟机等基本设施,有条件的村对出版物借阅实行了自动化管理;建成70个库区村级文化室,并将在今年年内完成全县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农家书屋的全覆盖。我县农村特别是库区移民村镇的文化设施设备得到了明显改善。20xx年,我县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单位”。

(二)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创作了《秭归花鼓舞》、《三只燕子》、《巴楚村鼓?生》、《楚音》、《无郎无姐不成歌》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舞台艺术作品分别在省、市级获奖。20xx年,由文化馆选送的广场舞蹈《秭归花鼓舞》在八艺节上荣获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一年一度的端午文化旅游节形成品牌,特别是20xx年由国家文化部、国台办、省政府主办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及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大型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向世人展示了秭归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风采,真正办成了“人民的节日、文化的盛会”;20xx、20xx年成功举办全县第二、三届民间文艺调演,涌现出一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节目和民间艺人。此模式带动了乡(镇)民间文艺调演的蓬勃开展,全县12个乡镇全部举办过民间文艺调演。仅20xx年,就有9个乡镇举办了全乡民间文化调演。民间文艺调演活动促使乡镇文化创作活跃。其中茅坪镇的情景剧《大唐归州端午祭》、建东花鼓戏《武大报喜》系列节目、屈原镇挖掘民间乐器创作的《新滩丝弦传佳音》、杨林桥镇的民俗展演《烧毛狗》、沙镇溪镇创作编排的《开山号子》、两河口镇民俗节目《嫁姑娘》等节目深受群众喜爱,且艺术水准较高。

(三)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加强

我县文化部门每年都组织了文化站长培训,其中重点组织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训班,对文化站站长和文化专干集中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文化站管理、农家书屋管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文物保护、文化市场管理等,提高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水平,增强了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信心。

屈原艺术团每年送戏下乡150多场次,配合文化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非遗普查、基层文艺辅导及广场舞培训等活动,两个单位已连续五年开展“传承端午习俗,守护精神家园”万人签名活动。20xx年,屈原艺术团九畹溪演出团被共青团中央、国家旅游局联合表彰为“20xx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图书馆、新华书店联合服务农家书屋建设,每年坚持送书下乡达50余次,并指导帮助匡通等企业建立了农民工图书室;县图书馆开展的共享工程县乡村级网络建设覆盖全县,成为国家试点单位;20xx年在第四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县图书馆被评为一级馆;20xx年,县图书馆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命名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屈原纪念馆(屈原祠)成为县级首批爱国主义、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乡镇综合文化站积极协助或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送科技、文化到村到户。沙镇溪镇综合文化站被授予全省农民满意的文化站,杨林桥镇等3个乡镇被市文化局命名表彰为“先进文化乡镇”。九畹溪镇砚窝台村等8个农家书屋被市级授予群众满意的农家书屋。

(四)文博事业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成立了秭归县文物事业管理局,负责全县文物、博物事业的全面管理工作,公布了秭归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完成了第三次全县文物普查任务。五年来,我县用于文物保护、维修、征集、新建、复建等项目的总投入达15350万元,其中凤凰山投入资金达14600多万元,用于其它地面文物保护费用100多万元,用于文物(民俗文物)征集费达1200多万元。完成凤凰山古建筑群文物保护区的文物陈列布展、屈原祠迁建及配套设施建设并整体对外开放。20xx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启动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屈原传说”、“长江峡江号子”分别入选国家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xx年,以“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胡振浩、熊作正、向维平等35人(44人次)被命名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91人;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共摸底普查艺人1225人,对171名重点艺人进行了图文声像资料的配套普查;普查范围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10大门类,共普查登记屈原传说、薅草锣鼓、端午习俗等98个艺种,建立健全了秭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目录,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初见成效,储存资源容量已达5t以上,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平衡,利用率不高。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非库区乡镇村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存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水平参差不齐和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尤其是非库区村文化室建设因无资金支持没有启动,农家书屋面积都比较小,活动场地简陋。农家书屋没有专职管理人员,不能真正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还需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二)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运转困难。

公益性服务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公益性服务经费下拨还是按人头核算,没有按乡镇人口计算,造成乡镇公益性服务经费不足。上级所补的服务费,把人员工资和保险费除去后,几乎没有多余的经费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和公益性服务,出现活动开展越多欠账越多的现象。乡镇文化体育广电中心改制以来,属于广电业务收入需缴纳税费,属于文体活动的用电执行的是商业电价,不仅没有专项活动经费保障,而且由于不具备行政事业收费资格,同时又不属企业经营活动,无法对外提供资金往来票据,遇有社会赞助时接收不接收都哭笑不得,处境尴尬。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管理员均是村干部兼任,没有任何报酬,工作积极性不高,致使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大量缩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能力十分有限。村办文化活动没有资金来源,非物质文化传承没有资金支撑,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受到严重制约。

(三)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缺乏,人手不足。

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手严重不足,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乡镇文化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乡镇综合文化站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作为基层文化工作的落脚点、执行者,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核编太少,多则2人,少则1人,有些乡镇文化专干离岗退养,有些乡镇文化专干无法完成或者不能胜任基层文化工作任务。而受“增人不增、减人不减”的模式束缚,人才难进。

二是由于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待遇偏低甚至没有任何待遇,导致基层“文化能人”流失严重。

三是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一些拥有较好群众文化活动基础的优秀的民俗、民间文化传统因后继乏人而难以有所作为。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现象严重、队伍不稳,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忽视的瓶颈。

建设和实施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基本形成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为核心,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争取在“十二五”期末,构成县级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文化广场、1个博物馆(移民纪念馆)、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社区、186个村文化室(含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的三级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一)努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县乡村级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服务人口为依据,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设备配置标准为指导,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

县级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互补、联建共享”的原则,完善重大文化设施体系,建设好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抢抓三峡移民后续规划机遇,高标准启动建设秭归县文化广场、博物馆。高标准建设和完善县文化馆,积极创建国家一级馆;对县图书馆进行改造升级,建成藏书较丰富、设备较先进、检索较便捷的国家一级图书馆;加强屈原艺术团的建设,多方争取投入,在硬件建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进一步提档升级,不断提高专业创作能力和表演水平,把屈原艺术团打造成在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县级专业剧团。巩固完善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实现乡镇(社区)有文化活动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做到人员、经费、场所三到位,文化活动、文化功能、文化地位三加强。同时,加强流动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流动服务的整合,提高流动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加强数字文化阵地建设,基本实现数字文化覆盖乡镇(社区)和行政村。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文化设施,解决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造成文化设施欠缺的问题,并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

(二)大力推进文化内容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能力。

加大创作力度,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生活,积极创作农村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让农民群众更多地享受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1、繁荣文学艺术创作。

按照“以繁荣出精品,以精品促繁荣”的思路,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扶持原创性作品,推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秭归地方特色的高水准文艺作品。加强专业艺术创作,不断创作推出一批优秀剧目,重点创作好“秭归大端午”大型舞台剧。围绕重大文艺赛事,组织重大题材的创作活动,鼓励文艺爱好者不断创作新的文化艺术作品,力求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方面推出一批把握时代精神,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继《峡江船工号子》和《秭归花鼓舞》之后再创新作冲击“全国群星奖”,投资拍摄一部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反映屈原生平的影视作品。

切实加强屈原文化研究,形成秭归屈学研究特色,打造屈原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精心打造船工号子、开山号子、杨林堂鼓、建东花鼓戏等民间艺种,展示两千多年柑橘栽培历史,打造柑橘文化品牌。积极挖掘移民文化内涵,打造移民文化品牌。以九畹溪、凤凰山、链子岩等景区和沿江移民新村为载体,将特色文化融入旅游景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2、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广场文化和节日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站、中心)等文化机构的组织和阵地作用,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歌咏、读书、书法、朗诵、科普知识等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重点办好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和三年一届的全县民间文艺调演。加大基层文化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和帮助民间文艺社团的发展。

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1)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重视优秀历史文化的研究、发掘和保护。完成全县文化遗产普查,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切实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升部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重点做好屈原祠等凤凰山古民居群的提档升级,完善安防等基础设施,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和利用办法。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传承发展民俗民间文化。按照“抢救保护、传承创新、开发利用”的方针,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工作,研究开发保护传承屈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绘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争取申报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培养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定传承人资助办法,对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和传统工艺,建立传承机制。

(3)推进屈原故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围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建立屈原故里文化生态保护区,精心编制保护区规划,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文化生态保护和自然生态保护相结合、整体保护和重点保护相结合的要求,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坚持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切实做好传承人、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并积极争取将该项目纳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试点范围。

(三)大力加强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体系。

繁荣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离不开素质高的建设队伍。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一是管理者队伍。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基层文化管理者既是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实践者、推动者,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必须十分重视抓好这支队伍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管理者的在职培训,实现知识更新,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素质。加强对乡村文化员的培训,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

二是专业艺术人才队伍。遵循文化艺术人才成长规律,运用市场配置功能,不拘一格地引进、使用、培养文化艺术人才。

三是民间文艺工作者(爱好者)。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要加大对各级各类文艺表演队伍的投入、培养和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其为农服务的能力,激发其为农服务的动力。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利用工作。

坚持把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着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经常开展送书、送戏、送文化下乡活动,加大财政保障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建立一支专职文化工作队伍,增加农村公共文化经费投入,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进一步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要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的重要内容,作为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重要途径,抓好抓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文化发展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同部署、同实施,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宣传部门协调指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造更加有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二)进一步采取有效举措,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要把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重点推进,逐步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一是把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动。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机制,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

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四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五是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机制。

2、加大项目、资金的争取和支持力度。高标准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编制规划,积极储备项目,做好文化项目库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积极研究政策,围绕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新农村建设、移民后续发展、扶贫开发等方面拓展项目资金争取内容。切实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征收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设立县城镇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城镇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支持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县委、县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建议从下个财政年度起,以全县总人口为基数,按4元/人的标准,设立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确保随着财政的增长而增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非物资文化传承的奖励与扶持、村办文化专项活动补助、乡镇文化事业发展奖励等,不得用以县办节庆活动,不得挪作他用。同时,要根据需要与可能,加大对以社会服务型为主的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团等;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如乡镇文化站建设的配套完善,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科技中心户的建设等。县直有关部门、电力企业对文化部门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收费、用电价格要加大协调、争取力度,给予必要的优惠。文化部门要努力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发展道路。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

(三)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总体部署,把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机制。优化群众文化队伍结构,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群众文化管理干部和群众文化专业骨干,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到秭归建功立业,从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形成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立规范的奖励制度,对在文化发展中做出特殊贡献的文化作品和相关人员给予重奖和荣誉。针对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免费开放后工作量增加的问题,尽量增加相应编制,落实有关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待遇的现行政策。在村(社区)建立政府补贴的文化员制度。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增加文化竞争力。

公共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县位于市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塬残塬沟壑区,全县总面积17.1平方公里,辖9镇两个发展服务中心171个行政村,总人口18万,其中农业人口16万。现有耕地面积29万亩,年种植小麦11多万亩,玉米5.5万亩。苹果20万亩,拥有各类农业机械3920多台(件),其中拖拉机673台,农机配套机具1768台(件),农机总动力拥有116822千瓦,拥有科技示范户109户,乡村从业人员3700人,年均培训200人。

(二)组织机构建设情况。

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是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内设农机推广站、安全监理、农机化学校等四个股室,11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中心干部职工16人;副科级以上领导3人,(本科1人,大专2人)公务员3人,高级工8人,中级工2人,11个乡(镇)共有54人,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有人员年龄偏大,知识层次低。

资金投资主要来源是: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主要负担人员工资,二是争取农机化项目资金,直接用于公共服务体系资金很少。

二、工作成效。

近年来,我县农机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市中心的业务指导下和店里支持下,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大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拓宽社会化服务领域,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农机耕作水平不断提高,,完成机收小麦9.5万亩,机收率占98%,还田6万亩,机械碾打3.5万亩,机耕面积11.5万亩,机耕率100%。其中深耕7万亩,机播9.8万亩,机播率100%,其中免耕施肥播种7万亩,全县农机化水平逐年提升,目前平均达到78%以上。

(二)新技术发展步伐加快,从开始,我县连续七年实施省级保护性耕作项目,先后,建立巨家车圈、亭口、昭仁、枣元等4个示范园区,其推广保护性耕作示范田7.0022万亩。从而转变了广大群众的耕作观念,示范基地宣传带动作用明显。

(三)农机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县新成立农机合作社2个,合作社农机户45户,农机协会14个,从业人员1870人,农机社会化服务范围日益扩大。

(四)农机化培训教育不断投入,近年来,我中心采取课堂教育与操作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先后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农机操作人员380人,农机技术人员120人,颁发职业技能资格证30人,驾驶证30本,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农机手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驾驶操作意识。

(五)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围绕创建“平安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下大力气提高农业机械化检验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工作。20共检验拖拉机405台,职业技能鉴定30人,新增维修网点11个,办理农机互助保险175分,安全互助会员175名。

(六)农机购置补贴项目顺利实施,年我县争取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20万元,带动农民投入2060万元,购置补贴政策覆盖全县所有农业即其它特色产业,目前,补贴各类农机具3293台,受益户2418户。

三、存在问题。

(一)农机管理部门力量薄弱,工作人员少,仅有干部职工16人,农机化服务量大面广,开展推广、培训、监理执法工作受人员、经费限制。开展不尽人意。

(二)服务网络不健全,各镇政府为配套专职或兼职农机管理员,村级更没有农机下属联络员,11个乡镇的农机管理服务站由于工作人员身分、待遇问题得不到落实,多年不发工资,老无所养,站所坍塌,机械设备老化,中枢带头作用难以发挥,导致基层无服务。

(三)专业技术人员薄弱,农机专业技术队伍,人员年龄偏大,大多都出生于六十年代,加之知识老化,专干不专,因此,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等带来一定影响。

(四)发展农机化服务组织后劲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服务组织发展缓慢,农机作业人员年龄偏大,80后无人从事农机事业,加之特别是专业合作社,在承接土地流转方面启动资金短缺,群众认识还有待提高,致使农机化服务工作发展滞后。

四、对策建议。

(一)稳定农机队伍,强化专业技术学习和职工队伍建设。

县级农机管理机构是国家在基层的行政事业单位,全体农机管理服务人员都是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从有利于农机化事业出发,应加强专业技术培训,稳定农机队伍,因现有职工大多数是非专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差。给农机化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现急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为农机化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培育新的服务组织,开拓新的服务领域。

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不断调整,特色农业不断兴起,对于农机来说,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模式,积极尝试新机具、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并且让技术和机具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能实现农机自身的效益,使农机活的了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灵活多变的'农机服务和经营模式,培育各种专业性和综合型的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形式,农机要全方位系列化的渗透到农业服务新领域开展服务。

(三)搞好体系建设规划,提高队伍素质。

农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有明确目标,进一步理清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做到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使其成为规模适度,功能健全,设施配套。农机成人教育,技术鉴定,管理组织,行政执法等系列化服务的龙头,加强乡镇基层站建设发挥中骨干作用,积极培育新型农机专业大户,有计划的开展对农机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进行知识更新,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充实农机队伍,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农机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农机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四)优化政策环境,增加农机投入。

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建设是农业关键,增加农机化投入要走以投入为导向,积极争取各级政府从政策上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提供优惠条件,已达到兴机富民的有效实施。增加农机化投入,走自我积累,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之路,要坚持“以服务为主,综合经营”的方针,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要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创办农机产业化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结成新的利益共同体,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发展农机化事业。

公共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县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国定贫困县,但在县域经济十分困难的'状况下,县委、县政府对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大力夯实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县民政部门的社会服务能力,更好地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一、基本情况。

县现有21个乡镇民政所,每个民政所都购置了3间以上办公室,配备了电脑等办公软件。21个乡镇敬老院,近几年在上级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先后投资2千余万元兴建或改造院民宿舍25栋,搬迁兴建2个敬老院。20xx年以来,投资2千余万元兴建全市一流的县中心(老年公寓)。全县现有12个社区、1个殡仪所,兴建了16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和悼念厅。县的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二、存在困难及问题。

1、民政基础施薄弱。虽然近几年上级民政部门和县政府对我县民政基础设施加大了投入,改善了工作环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县基础设施仍然显得薄弱。

2、民政工作队伍力量薄弱,文化、年龄结构不合理。

3、上级民政基础设施专项建设经费偏少。

4、12个社区没有办公楼。

三、几点建议。

1、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必须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必须得到上级民政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重视与支持。

3、建立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与财政投入同步增长机制,加大县财政投入,特别是要加大民政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投资。

4、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资,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模式的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