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实用18篇)

时间:2023-11-30 13:44:23 作者:纸韵

四年级教案的编写过程要注重反思和总结,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四年级教师总结的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和教育教学的要求。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

做第3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第课时:

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教案

班级情况:

学生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基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愿意阅读,喜欢阅读。

教学内容:

全文围绕中国结,从中国结的外形写到它渗透的世界意义,层层深入地说明了中国结特别受宠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2、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说说课文中安排了哪些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从课文中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1、第二、六自然段:从哪里可以看出中国结特别受宠?(如果中国结挂在外国朋友的家中,有什么寓意?)。

2、第三自然段: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中国结市民间艺术的杰作?(巧夺天工、变化无穷、叹为观止)理解词语的意思。

3、第四、五自然段: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指导学生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小结: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中国节又被称为“同心结”。

课堂练习:

文章中,作者用排比句向我们反复强调中国结的寓意丰富,你能仿照着写一句话吗?

作业设计:

1、摘录优美的词语、句子。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课后反思:

学生对中国结这种饰物很喜欢,但对于它们所包含的深刻寓意却不理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中国结的寓意,体会其中包含的中国情、中国心无疑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20=1800,60×20+30×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

(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

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0米()米。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师相机板书。

引导:孩子们,现在黑板上有那么多算式,你是否能结合图2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先同桌互说。再集体交流。

3、出示图3,要求:先把自己猜测的'数据填入下面的面积模型中,然后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计算、验证、自主完成任务单项2。

()米()米。

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透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潜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生:能够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决定。(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样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内含不一样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师:你是怎样明白的?你明白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明白的,我明白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潜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能够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学生计算,并汇报。)。

……。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够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明白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好处。)。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能够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透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能够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能够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能够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能够应用这样的方法。)。

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参与。

师:以往上课只有老师和同学们,今天还有谁来了?

生:爸爸妈妈。

师:爱爸爸妈妈吗?

生:爱。

师:把这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怎么说。(我爱爸爸和妈妈)。

生: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师:能把下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我喜欢语文课,我喜欢数学课。)。

师:中国语言真神奇,同样的意思,可以一句话来说,也可以两句话来说。而在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思考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探索与发现(三)。

二、新授,根据两种计算方法探索形成等式。

1、出示例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上台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市场上的苹果每千克8元,罗老师先买了6千克,又买了4千克,罗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

2、读每种方法的算式,说一说每一步在算什么。

3、口答。

4、算式答案一样,用等号连接,写成一个等式。

5、生读一读等式。

6、观察这个等式,从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例2。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b长方形:长3厘米,宽5厘米。)。

默读题目,用两种方法计算。

8、展示学生的算法。

第一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第二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这两个算式都在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答案相同,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7+3)x5=7x5+3x5)。

三、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1、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观察发现”)。

1、等号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能从乘法的意义来说明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结果为什么会相等吗?

2、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汇报。

(1)数字相同,符号相同。运算顺序不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不同)。

(2)第一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8相加是多少,第二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5相加是多少,所以结果相同。

4、根据这些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发现了这个规律: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是这个意思吧?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猜想”)。

你能举出一些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举例”)。

5、你们在草稿本上举个例子来试试,为了方便计算和节约时间,大家可以选择小一点的数字。

6、学生汇报。

生口答,师板书学生的两个例子。

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能)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这个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结果不一样的例子。(没有)。

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得出结论”)。

刚才我们举了很多有这个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不能)加上省略号。

四、得出结论,揭示课题。

用字母表示。

学生口答:(a+b)xc=axc+bxc。

这个等式反过来也成立。学生从左往右读一次,再从右往左读一次。

师:a和b都与哪个数相乘了?(c),c就是a和b共同的乘数。

五、运用。

1、判断下面各题。

(25+8)x4=25x4+8x4。

(10+5)x18=10x18+5。

6x(a+b)=6xa+axb。

生口答,错在哪儿?

课件出示:(10+7)x6=()x6+()x6。

8x(125+9)=8x()+8x()。

7x48+7x52=()x(+)。

学生口答,1、2题学生直接做判断。3题追问,48和52都同(7)相乘了,那么(7)就是48和52共同的乘数。

3、计算。

出示练习题:(40+4)x2534x72+34x28。

第一题:展示两种算法。比较算法,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第二题:展示算法。

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就要先思考,是直接按题目的运算顺序算呢,还是可以用简便方法来算。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其他的收获吗?

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是的,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利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更简便。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先观察发现,然后猜想,再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学习数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简单。

七、回归课本,翻书阅读,完成课堂作业。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理解其意义。教学中,我从解决实际问题(买衣服)引入,通过交流两种解法,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并找出它们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举出几组类似的算式,通过计算得出等式。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组等式,发现有什么规律?

这里我化了一些时间,我发现学生在用语言文字叙述方面有些困难,新教材上也没有要求,因此,只要学生意思说到即可,后来,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阐明自己发现的规律:有用字母的,有用符号的,大部分学生会说,没问题。对于应用这一乘法分配律进行后面的练习还可以。

如:书上第55页的第5题,学生都想到用简便方法去列式计算。整节课,学生还是学的比较轻松的。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所以本堂课我通过口算、读算式、写类似算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最后由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概念。这是我本堂课唯一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把课堂的主体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们都很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可是不足之处颇多。

一、本课堂我的教学程序是:先让学生口算,再出示情景图,根据情景图上所给的信息列出算式:(4+2)×25=4×25+2×25并且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读读这个算式(意图是让学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然后再让学生去写出两个类似的算式(意图是让学生体验乘法分配律)写完之后再板书几个同学所写的算式并选取期中一个同学的算式让他说说算式的左边为什么等于右边((6+2)×5=6×5+2×5);而且我还要求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意图是让不同层次的同学们都能反复去感知乘法分配律),通过刚才的几道程序,然后再让同学们去总结这类算式左边和右边的特点,得出乘法分配律,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同学们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原以为这样上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事与愿违,在要同学们独立写出两个类似的算式时,发现有小部分同学并不会写,所以本堂课后面部分上得就不怎么顺畅了。课后向刘司一老师请教得知,原来我的教学程序上出现问题了----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是先由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写出类似的算式,体验乘法分配律,最后再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二、在要求同学们去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致同学对乘法分配律特点的认识比较模糊。

三、在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我只是一笔带过的把乘法分配律通过课件再展示给学生们看了一遍,没有反复强调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导致学生没有较好的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课堂用语不够简洁。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之后进行的,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上都比前两个运算定律更有难度,学生在新课学习和知识的应用的过程中思路还比较清晰,但是在作业的过程中出现的好多问题,让人感觉孩子并没有对定律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如:(40+4)×25,有时,只用40×25,后面只加上4就行了,还有的把这道题目改成了连乘题,根据孩子出现的问题和练习中出现的困惑,我认真的设计的这节练习课。

第一,理清思路,,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本节课中,我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乘法的几种运算定律,比较每种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来区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外形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者是两个积的和.从运算符号上我们很快就可以找到它们的不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都只有乘号,而乘法分配律有不同级的两种运算符号。

第二,优化练习题,实行精练。针对学生在乘法分配律学习后在理解上的困难,及乘法分配律在练习形式上的多变,我找出课本、课堂作业本以及一些课外辅导资料上的乘法分配律的计算题,把他们进行概括总结,把不同类型的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行练习,讲解。让学生对不同的乘法分配律的解决方法都进行尝试,帮助理解,加深记忆。

第三,一题多法。例如25×44,学生在利用乘法分配律拆分其中一个数据的时候,有多种方法,有的学生把25拆成20+5,有的是拆了40+4,还有的把25×44转化成25×4×11,这些方法都可以,让学生分辨出每一种方法所运用的运算定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选出最佳方案。

乘法分配律的练习实在是多种多样,变幻无穷,要想更好的掌握,关键还是要理解,需多练.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借助画图的方式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一)借助图形,感知模型。

1、引导: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什么样的呢?

请把想象的图画出来。交流学生作品后,课件出示。

60米                  30米。

2、你会独立解决吗?(学生尝试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20=1800,60×20+30×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

(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

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0米                ( )米。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

2、交流:你想增加几米?怎样算?结论是什么?

师相机板书。

引导:孩子们,现在黑板上有那么多算式,你是否能结合图2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先同桌互说。再集体交流。

3、出示图3,要求:先把自己猜测的数据填入下面的面积模型中,然后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计算、验证、自主完成任务单项2。

(  )米               (  )米。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4、交流:你是怎么猜测和验证的?结论是什么?

讨论: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三)借助图形,逆用模型。

1、出示计算题:

(50+6)×25、8×(25+125)、102×45学生独立计算,汇报反馈交流。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看着这些算式,结合刚才长方形的面积模型,你想到了什么?

2、46×25+54×25、98×20+98×80。

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过程,教师大屏幕演示。

(四)借助图形,拓展模型。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着算一算。

反馈交流: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我们可以把所求问题想象成是两个长方形,沿着宽重合,然后求出多余的部分就可以了。大屏幕演示。

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新规律呢?

师板书:(a-b)×c=a×c-b×c。

三、科学练习:

董笑。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首先举一些学生身边的例题求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组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组两个算式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长方形周长计算这样的例子并在黑板上列出,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然后分组讨论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并总结出这一规律。最后做一些练习巩固、拓展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在教学之后发现有一些问题。孩子对于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及意义没有理解透彻,应用不够灵活,而且在口头上感觉很好,但是落笔后就发现很多类型题孩子根本就不会做,而且错误很多。所以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进行了一些调整。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做,最后总结不同方法,看哪种方法简便。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1)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四年级说课稿《乘法分配律》

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

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快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45个2。

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b、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揭题细读静想: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

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判断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

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内容,并写数学笔记一篇。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

这两天学习乘法分配律,孩子们的普遍感觉是比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起来难一些。作业中的错误也很多,主要错在一下几点:

1、78×(100+5)。

=78×100+5…………这种错误在于学生没有教好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括号外面的数要分别乘括号内的两个数,再把两个积相加。

2、85×99+85。

=85×(99+85)…………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个别孩子。

对式子中的数据理解不好,不明白加号后面的。

85表示的是1个85,可以看成85×1。

3、104×25。

=(100+4)×25。

=104×25…………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有的孩子对乘法分配律的引用不熟练,变式之后又按照顺序进行计算,回到了原式。

=76×(54+47)-76…………有这种做法的孩子属于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不够灵活,当遇到部分积较多的时候,不能较好的应用分配律进行简便算。

5、25×32×125。

=(25×4)+(8×125)…………个别学生在做题时有一种惯性,学完乘法分配律之后,所有的题目都用分配律进行计算,不能灵活的选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综合学生出现的错误之处,可见大部分孩子对运算律能够较。

好的理解,只是在应用时不能够灵活的应用。直接应用规律进行简便算的能准确理解,而需要变式的题目则不能较好的应用,也有个别孩子因为理解不清而不会应用。根据学生的情况,我采用相应的措施,以便让孩子们真正理解,灵活应用。

对分配律不理解的孩子,我进行个别的指导。具体是举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孩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在解题、比较的基础上理解两部分积表示的意义,理解括号外的数要分别乘括号内两个数的道理,这样借助具体事例,形象的进行理解、概括,有助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

针对有的孩子把分配律和结合律混淆的情况,我设计针对性的练习,让孩子在练习中记性比较、分析,从而掌握。如:

25×3×17×425×3+17×25。

比较两个算式的不同之处,说说算是中分别有什么运算,运用什么运算律才能简便计算,这样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慢慢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不同,继而再灵活应用规律进行计算。

针对学生不能灵活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问题,我设计针对性的练习,让孩子在练习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比一比怎么计算更加简便,这样在比较、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

如:125×48。

因为刚学过乘法分配律,学生在计算125×48时,也应用分配律:125×40+125×8,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让学生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简便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125×8×6,再比一比:哪种方法更简便?这样在比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时,一定要先观察题目中各个数的特点,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这样才能保证计算的简便与正确。

通过对孩子错因的分析与相应的指导、练习,孩子们对乘法的运算律理解掌握也越来越好,作业的错误明显减少。看来,只要我们善于分析、引导,只要我们对孩子有耐心、有信心,孩子们就一定能够学会、学好!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如何教学能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并能正确的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呢?我做了一下几点尝试。

上课教师先出示:(1)8×(125+11)(2)(100+1)×23。

(3)648×5+352×5。

老师和同学们做一个比赛,王老师口算,你们用计算器算,看看谁能获。

结果教师又快又对,学生都很奇怪,教师顺势导入:同学们都特别想知道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用计算器都没有老师口算得快的原因吗?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出示例题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教师出示思考问题,学生自主探究。

讨论:

1、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

2、那么等号连接的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和联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给出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课件出示问题)生a:我发现左边括号外的那个数,写到右边都要乘两次。

生b: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练习的形式多样,课本上的填空题解决以后,设计了判断题和练习题,把学生易出错的问题提前预设好,而且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两个数的差,也可以是三个数的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整,也为后面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打下伏笔。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我特意把开始和老师比赛的题目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学生非常有兴趣,在练习中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本堂课中新的教学理念有所体现,是一节本色的数学课堂。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自主探究环节对问题的设计不够简洁,还可以再做斟酌。实际分配律的揭示过程与教案设计顺序有些出入,感觉效果没有预想的好,上课时对于教案的熟悉程度还有待加强。

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练习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举例:设计学校买书的情景。让学生帮助出主意。出示:“一套故事书45元,一套科技书35元,各买3套书。一共需要多少元钱?”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45+35)×3=80×3=240(元)、45×3+35×3=135+105=240(元)。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形式表示:(a+b)×c=a×c+b×c.

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可通过练习发现孩子们掌握得并不如意,在下节课我将继续加强练习。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所有运算律中形式变化较为复杂,且跨越加法和乘法两级运算的定律,对学生的记忆、理解与运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探析错因、读法纠正、变式训练上做足功夫,巧制策略。学生在正式接触乘法分配律之前,学生陆续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熟练使用这些定律进行简单的运算。照常理推测,同为等式恒等变换,借助已有的经验,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应该很容易接受。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时出错率较高。为此,教师应巧制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如何帮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展现乘法分配律的性质,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理解的前提。要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深刻准确的记忆和理解,用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方式进行阐述才是上策。

为此,我改进了教学方式——切换读法,化难为易。

步骤1:学生列式多为“25×4+25×2”和“25×(4+2)”两种式子。

步骤2:简述各算式的算理:25×4+25×2表示先分别求出半天的植树数,再求一天的植树总数;25×(4+2)表示先求植树总时长,再求植树总数。

步骤3:引导学生从数字计算的角度去理解:25×4+25×2表示两个积的和,25×(4+2)表示两个数的积。接着用一句话揭示它们的共同点:4个25加上2个25等于6个25,6就是4与2的和。以实例为对象,换成通俗的说法,完美呈现了算式的内涵,深化了学生的理解。

步骤4:针对代数式表示的乘法分配律“a×c+b×c=(a+b)×c”,让学生尝试用通俗方式解读,即a个c加上b个c等于(a+b)个c。

实践证明,渗入思维的读法比机械复读教学效果要好。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生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前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初步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首先举一些学生身边的例题求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组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组两个算式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长方形周长计算这样的例子并在黑板上列出,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然后分组讨论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并总结出这一规律。最后做一些练习巩固、拓展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在教学之后发现有一些问题。孩子对于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及意义没有理解透彻,应用不够灵活,而且在口头上感觉很好,但是落笔后就发现很多类型题孩子根本就不会做,而且错误很多。所以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进行了一些调整。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做,最后总结不同方法,看哪种方法简便。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教学目标定位是。

(1)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