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财政政策论文(优质13篇)

时间:2023-12-07 10:40:39 作者:雁落霞

通过总结范文范本的共同特点和写作思路,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写作规律和技巧,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以下是一些范文欣赏,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示。

区域经济财政政策论文

[摘要]当前,扩张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势头,但经济增长对它的依赖性并未减弱,经济自身的增长机制依然乏力,因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出现了长期化的危险倾向。国内外的历史教训表明,一旦把扩张性政策长期化,后患无穷。防患于未然,一要防止和化解财政和金融危机,二要预防陷入“滞胀”泥潭的可能;加入世贸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明白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不存在“民族经济”,只有无国别姓氏的“地产经济”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有害的。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只要把市场全部拱手让给跨国公司,工业化和现代化就可以实现,13亿人口共同富裕便指日可待。这纯粹是痴人梦语,当今世界找不到一个先例能够证实上述观点。

总结去年,规划今年,是即将开幕的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最主要的议题。世界经济强体一片衰退的冲击波荡漾全球,我国经济逆风而上继续在适度快速增长的平台上前行。经历了抵御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机体的免疫力、抵抗力进一步增强了。然而,我们不仅面临外患,同时还存在着内忧,忧患意识不可无。

开始,我国财政政策由紧缩政策转而实行扩张政策。所谓积极财政政策,其基本特征是以增加赤字和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所以属扩张型财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刺激了投资和消费的增长,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政策效应是明显的。但是,现在本应淡出和转型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却出现了长期化的趋势,经济快速增长染上了对扩张政策的依赖症,而潜伏的财政和金融风险却使扩张政策难以为继。这是当前政策抉择面临的一道难题。

gdp增长7。3%比上年下降了近一个百分点且呈现逐季减缓趋势经济整体增幅下降的态势表明扩张政策的效应在递减;国有企业在基本实现三年脱困目标之后脱困的成本和代价尚未消化又出现效益回落利润增幅持续下滑部分企业脱困后又返困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国有单位的投资靠国债支持继续上升与非国有单位投资乏力形成反差表明除了政府国债投资之外各类市场主体的自我积累机制依然乏力;物价由低速回升转为全面回落去年零售物价下降0。8%工业生产资料出厂价下降1。2%生活资料出厂价下降1。5%;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难度加大去年下岗未能再就业的职工近600万人城镇实际失业率高于登记失业率2-3个百分点;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增加农民消费、启动农村市场乏力制约农民增收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财政对债务的依存度居高不下潜伏的财政危机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深。

回顾20,瞻望,对今年经济发展和对策,似应作出以下几点认识:

连续4年实行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经济增幅下滑的态势得到遏制,并为今后经济增长和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条件。但是,放松银根的政策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它好比一剂强心针,不可能带来经济持续快速稳步增长,为经济长期发展埋下隐患。巨额的财政赤字,沉重的债务负担,货币超经济发行,最终势必酿成严重的财政危机和金融危机,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如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或者导致经济滞胀(如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所以,任何一位明智的当政者都不会长期推行扩张性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度财政敞开国库花钱,银行开足马力印发钞票,由此酿成的苦果至今还没有消化完毕。财政长期入不敷出,赤字居高不下,社保基金缺口巨大,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居民储蓄超常增长等,这些因素都给经济投下了通货膨胀的阴影。现在人们之所以没有看到它的现实威胁,是由于出台的改革措施强制地遏制了购买力的需求变现,把收入锁进银行的保险柜;是由于贫困人口增加,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和购买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财政和货币政策在不能兼顾推动经济增长和化解经济风险时,应当适时地把重点转向后者,决不能为保暂时增长而牺牲长远发展。

当前,扩张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势头,但经济增长对它的依赖性并未减弱,经济自身的增长机制依然乏力,因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出现了长期化的危险倾向。国内外的历史教训表明,一旦把扩张性政策长期化,后患无穷。防患于未然,一要防止和化解财政和金融危机,二要预防陷入“滞胀”泥潭的可能。

莫追随发达国家进入“消费社会”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生产决定消费,但生产归根到底是为了消费、依赖消费。近代工业革命飞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导致消费资料极大丰富。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富裕者无节制的物欲满足为宗旨,奉行物质消费至上主义;超越生产和消费的能力,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现代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正像传染病一样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和扩,成为当代世界的一大公害。

中国gdp总量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居世界第6位,但仅占世界gdp总量的3。6%,美国占32。6%;中国人均gdp不到900美元,不到全球人均gdp的1/5。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在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居第39名,美国居第2名。

中国进出口总额达5098亿美元,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国,但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出口占5。4%,进口占3。2%。

中国靠占世界耕地总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1/6的人口,解决了13亿人民的温饱。但是,现在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如果按照联合国的人均每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则要多得多。在城镇,已经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人数众多的贫困阶层,包括600多万下岗职工、600多万失业人口,还有不能按时足额领到退休金和工资的退休职工和乡村教师。城镇中缺房和无房户上百万,大量危房、贫民窟亟待改造。城乡居民缺医少药。

虽曾为文明古国,但中国现在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状况令人发忧: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甚至低于最不发达国家。虽然实行了9年义务教育制度,农村教育却还要靠“希望工程”支撑,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拨款仍未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标准。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仅为50%,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重仅为2。1%,文盲高达8507万人。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严重不足,占gdp的比重不到1%(日本为2。88%,美国为2。44%,韩国为2。29%)。

我国是农民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农业大国,农业至今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劳动生产率低下,2/3的`劳动力困在人均1。5亩耕地上,由于农业现代化步履艰难,每年造成的损失达数千亿元,仅蔬菜水果因缺少保鲜设备一年就损失800多亿元。

离开繁华喧嚣的街区,人们看到的是另一个贫瘠瘦弱的中国。如此强烈的反差发人深省:我们到了追随发达国家,仿效他们的生活方式,赶超“消费社会”的时候了吗?有人说:“中国已经进入休闲时代!”错了!现在依然要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皇家林园北京的颐和园现在成了大众的休闲地,但人们不该忘记这正是“老佛爷”的劣迹:兴建颐和园是以牺牲国防和近代工业为代价的!

加入世贸组织要做“明白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朱总理要求各地、各部门、各个企业做好应对工作,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做领导经济工作明白人”。

做明白人,应当明白我国入世的动因。对此的权威解释是,当今世界已经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论点源于美国,但美国学者和政界对“全球化”并无一致的认识,从“贸易自由化”到“美国价值观全球化”、“美国生活方式全球化”,甚至“全球美国化”,无所不包。美国统治集团则把“全球化”当作它推行霸权主义、对外扩张的工具。如果我们采纳了“全球化”的概念,那么就应当赋予它科学的内涵和确定的外延,不能盲目照搬。其次,“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发展过程,是各种力量较量和斗争的舞台。当今世界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反全球化、区域化,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再其次,当今世界,即使认同了“经济全球化”,还必须正视“政治多极化”这一不可抗拒的潮流和政治格局。我们既然强烈主张“世界政治多极化”,坚决反对单极化,但“多极化”和“全球化”却是矛盾对立的,而政治又是为经济服务的。对此,我们在理论上总应自圆其说。

做明白人,应当明白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自近代工业革命开始,先进工业国家用廉价商品和炮舰轰垮了落后国家的壁垒,把各国网罗进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从此,世界划分为工业国与农业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穷国与富国、强国与弱国。时至今日,这一格局仍未改变。现在,尽管发展中国家说话的声音大了,与强国打交道多了一些筹码,但是国际经济秩序依然是不公正的。极少数富国不仅以强凌弱,而且把贸易、投资当作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工具。世贸组织现行规则对所有成员国一视同仁,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平等,更何况许多规则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按照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原则制定的。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归根到底要靠广大发展中国家富裕强盛。

做明白人,应当明白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位置,要定准位。“商场如战场”,国内市场如此,国际市场更是如此,这里奉行实力至上。我国入世后应当定好位:第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属于世贸成员中的弱者,应当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赋予不发达国家的各项权利,只承担与我国地位相适应的义务和承诺,拒绝世贸组织规则之外的要求,抵制那些损害我国利益、危及我国国家安全的举措。第二,中国是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国际上永不称霸,但是,应当承担我国对第三世界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维护第三世界国家利益不受侵害,积极争取建立平等、公正、公平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不放弃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做明白人,应当明白挑战与机遇的关系。流行的观点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后,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这种看法有很大的盲目性;;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全面分析当今国际经济关系和世贸组织现行规则,应当作出以下判断: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既提供了可供利用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机遇是种可能性,要经过努力才能争取到,挑战却是无法避免的;机遇能否抓住,能否用好用足,决定于我们能否有效地应对挑战,战胜挑战。世贸组织现行规则为我们在与经济强国交往中提供了为各方都可接受的、对各方都具有约束力的法规,但是,多数规则是发达国家成员主导制定的,并不完全合理;不少条款的表述含糊或附加了例外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发达国家拥有充足的实力和必要手段摆脱世贸组织规则的约束,或者绕开世贸组织,把种种苛刻的条件强加给穷国和弱国。所以,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还任重道远。而且,世贸组织规则涉及到成员国(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各成员国(或地区)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长期的。说到挑战,对我国冲击最大的首当其冲的并不仅仅限于弱质产业,而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世贸组织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其成员政府行为必须要受现行规则的规范和约束,并受其他成员的严格监督。深化改革低效、臃肿、政企合一的行政体制已刻不容缓。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必须坚持。

做明白人,必须明白全面开放和必要保护的关系。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到全面、广泛、更高层次的新阶段。开放意味着为外资进入让出市场,给予外商国民待遇,但并不否定和排斥对民族经济的保护。首先,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外资发展和壮大我们自己,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使我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现在开放是为了今后走出去。所以,从上述意义上说,开放是积极的保护。第二,加入世贸组织后,并不意味着无条件、无限制开放,开放的领域只限于世贸组织规则所规定的领域,规则和协议之外则不在开放范围。第三,政府对本国产业和企业不能放弃必要的保护,凡涉及到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必须坚决维护。那种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不存在“民族经济”,只有无国别姓氏的“地产经济”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有害的。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只要把市场全部拱手让给跨国公司,工业化和现代化就可以实现,13亿人口共同富裕便指日可待。这纯粹是痴人梦语,当今世界找不到一个先例能够证实上述观点。相反,反面教训却屡见不鲜――――从东南亚金融风暴,直到最近爆发的阿根廷金融危机,处处都看得见国际垄断资本的劣迹。

区域经济财政政策论文

高校为区域经济服务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空间实现,是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从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形成角度看,它无疑是高等教育理念的一种创新,而这一理念的产生则是高校与社会关系变化的产物。早在1862年,美国政府就颁布了《莫雷尔法案》。根据该法案,联邦政府下的每一州可以依据本州在国会的议员数获赠一定的土地,建立高校。高校在教学科研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科技人才优势促进地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这就是“赠地学院”的由来。“赠地学院”开创了美国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先河,不仅影响了美国的高等教育,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职能定位相对狭窄,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并没有得到重视。1988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才明确提出:“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进一步发挥学校潜能”。由此,我国的高校才开始了从自身优势出发开展社会服务的实践探索,并逐渐步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常态化轨道。就高校服务社会的内容来看,大学服务职能面向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但高校的经济服务职能无疑是最主要的职能,这是由高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所决定的。就高校服务社会的主体类型而言,同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与地方的各种联系更为密切,但从空间地域看,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部属高校,都必然会积极利用它们各自拥有的科技和人才等信息资源,为高校驻地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各具特色的社会服务。高校服务社会经济从实现过程看,并不是高校资源单向输送,而是地方社会物质资源和高校科技人才资源的'双向对接。由于不同地域空间生产要素和各个高校人才科技资源的同质性和差异性原因,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有四种模式: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一对一模式就是特定的一所高校和特定的一个地方社会发生联系,服务于特定的地域空间;一对多模式就是同一高校和特定的不同的几个地方社会发生联系,服务于特定的不同的几个地方社会;多对一模式就是特定的不同的几所高校和特定的一个地方社会发生联系,共同服务于特定的一个地方社会;多对多模式就是特定的几所具有同类科技人才资源的高校和特定的几个具有同质性生产要素的地方进行联系,聚合同质性、同类型生产要素,从而服务于地方社会。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四种模式图1。文章所述四种模式只是一种理想的理论演绎,关键是如何实现现实中的运作。从现有经验看,高校和地方社会的对接往往是偶然的、单一对接。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困境,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和地方社会信息的不全面、不透明。克服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困境,需要借助一种新的综合平台来化解。网络空间平台的存在可以化解这一困境。

二、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网络空间生成。

网络空间,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资源共享平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是高校技术性生产要素与地方物质性生产要素的结合过程。有了提供生产要素的信息平台或网络空间,高校和地方(区域)之间就可以组合成一种虚拟合作模式。实际上,在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过程中,借助网络空间所形成的虚拟经济模式是实体经济模式实现的先在条件。网络空间在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高校和地方社会的联系、生产要素的结合必须是以实体经济为载体,从起点上看,它们之间的联系具有偶发性;从过程看,生产要素的组织因空域的阻隔时间性长,生产成本加大,因而大大阻碍了高校和地方社会联系的顺畅性,一定程度上消减了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力度。不仅如此,由于缺少高水平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之间的合作还存在门类不齐全、基础不佳、功能不强等诸多突出问题,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合作的体系化、集群化程度不高,现有合作平台的社会资源整合与应用的能力较差,人才专业化程度较低,合作平台紧密程度不高,处于分散游离状态,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些都成为制约各方合作效率和效益的因素。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空间生产方式的具体形态,使得空间生产要素的聚合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发生改变。网络空间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实现的重要补充和新的形态,对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实现具有独特优势,这一独特优势表现在:通过信息技术在虚拟空间将高校和地方社会凝聚成一个紧密的有机整体;合作各方通过网络空间共享生产要素信息,有效降低各方寻找合作对象的交易成本;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减少高校和地方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成本和收益风险;借助网络空间平台,供需双方可以针对特定的合作项目迅速有效达成协议,完成技术要素的产业化转移;通过这一网络空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为高校和地方社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包括政策辅导、技术咨询、金融引介以及法律服务等,从而大大提高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

三、网络空间的功能构建维度。

网络空间作为沟通高校和地方社会的信息平台,要确保各生产要素的有效聚合,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特点。第一、开放性和共享性。开放性指高校技术性生产要素的信息和地方社会的物质性生产要素的信息的开放,只有确保双方的信息共享,才能顺利进行快速对接,最终实现高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社会功能。第二、真实性和实时性。真实性是指地方社会和高校在生产要素方面的客观性以及供需意愿的真实性,并以动态性信息及时在空间网络进行发布。这是高校和地方社会进行有效性和实质性合作的必要条件。第三、完整性和综合性。完整性和综合性是指地方社会和高校在网络空间发布的生产要素信息必须是完整的,既有抽象的文字介绍,也有具体的数据支撑;既有同质性资源整合,也有异质性资源分解;还要有政府政策的权威解读等。完整性和综合性是高校和地方社会针对性对接的重要条件。高效服务区域经济职能的网络空间实现,关键是网络空间平台的建设。网络空间的构建就像是建一所房子,所涉及到的问题包括谁来建基础设施,谁来维护基础设施,房子的基本功能是什么,进入房子的人如何按照实现房子的基本功能等。据此,我们认为,网络空间的构建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第一、政府在网络空间建构方面的主体责任。这里的政府是指地方政府,包括省、市、县或县级市。发展区域经济是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或职能,地方政府在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媒介和组织作用。过去,在高校社会职能实现过程中,强调产学研结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府在其中的媒介和组织作用,制约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现在强调争产学研相结合,实际上就是注重政府在产学研有效结合中的作用。在网络空间建构中,政府应该发挥主体作用,投入资金进行网络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承担主体责任。第二、政府、企业和高校在网络空间管理和维护方面的共同责任。政府应该发挥网络空间主要管理员的作用,确保网络空间信息对企业和高校的开放和共享,网络空间信息的安全;企业和高校应该提供真实和完整的生产要素信息并及时更新,同时承担各自的管理责任。第三、企业和高校在网络空间的自主性沟通和对接。企业和高校应该在网络空间自主性地进行信息沟通和转换,各高校之间也可以通过开发和共享信息平台进行同质性资源组合对接同一企业,服务于同一地方经济;也可以以异质性资源和不同企业对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实现各自的社会服务功能。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一种空间体现,它具有直接指向社会需求,与地方社会发生直接联系的特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不是高校科技人才等资源对地方社会被动的单向适应,而是高校和地方社会优质资源的主动聚合和双向互动。信息网络空间的建构是高校和区域经济全面合作,充分实现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必要条件。在信息网络空间的建构方面,政府责无旁贷,企业和高校理应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旭东.地方高校通过社会服务提高办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3).

[2]谈毅.大学技术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教育评论,2015(2).

[3]王恒,韩叶盛.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13).

[4]杨正科.普通高校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及运行[j].教育评论,2014(1).

[5]高翔.市场化背景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演变及其类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

区域经济财政政策论文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综合性的网络化基础设施缺乏。

区域经济一体化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经济圈以小时覆盖。从甘肃来看,经济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一是在铁路运力方面,铁路运力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铁路交通运力分布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二是高铁方面,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之下,甘肃形成了“兰新高铁”“、成兰高铁”“、兰渝高铁”和“宝兰高铁”,但这显然无法满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求;三是在机场方面,机场的航班、客流相对较小,出现供需失衡的问题。

(二)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经济一体化进程受阻。

甘肃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导致经济一体化进程受阻。首先,区域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不同,甘肃有国家级贫困县四十余个,且主要分布在陇南边远地区、庆阳老区等地区,这就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比较显著;其次,以兰州为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缺乏良好的带动力和辐射性,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比较被动;再次,资源发展不平衡,交通资源、水资源的补偿失衡,成为制约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图1所示,甘肃各设区市人均工资情况。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相比于天水、酒泉和张掖,人均工资反而出现严重偏低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兰州在充足资源的情况下,比较欠缺发展的带动能力,影响了以兰州为中心,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

(三)城市体系不完善,结构梯度不合理。

甘肃处于欠发展省份,本身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但就当前的发展形态来看,既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一方面,城市体系不完善,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吃紧;另一方面,城市结构梯度不合理,产业规模化、产业链尚不完善,一体化经济发展的扩散,周边落后地区难以有足够的能力接收。

二、深化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当前,甘肃正处于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抓住发展的新机遇,是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甘肃经济腾飞的关键。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优化与调整,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协调规划,从本质上夯实发展的基础。那么,具体而言,深化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体系,创建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

完善的交通设施网络化体系,是当前甘肃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交通网络化体系的形成,缩小了区域内的空间距离,却扩大了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空间。一是通过以兰州为中心的交通一体化,实现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性。二是高铁建设步伐应加快,在已有的四条高铁线的基础之上,形成幅员更加广阔的高铁覆盖。充分依托高铁建设,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步伐,让经济发展圈在良好的联动机制下,获得长足的发展。三是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点又集中体现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落后性。在深化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要针对各区域经济体的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下,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区域的协调规划,实现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

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应进一步退出以市场为主导下的发展模式。甘肃作为西南欠发展省份,在“弱市场”的格局之下,应进一步增强区域的协调规划,着力打造“强政府、强市场”格局之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良性铺展,这更符合甘肃省的省情和发展的需求。此外,甘肃省要成立由省政府、发改委为牵头的区域协调发展联席会,让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一体化战略合作的方式具体体现并深化推进,更具有长远的发展意义。

(三)完善城市等级体系建设,扩大中心城市的带动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点,在于中心城市带动力、辐射力的有效体现。因此,甘肃在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应进一步完善城市等级体系建设,确保以中心城市为辐射圈的发展动力。并且,区域经济要以整个城市群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各方利益的有效协调。甘肃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但发展的空间巨大,这就决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同样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一是甘肃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应该从甘肃整体城市群的发展厨房,做到各方利益的协调;二是甘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应注重产业格局的优化发展,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内丰富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经济基础,深化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三是重点区域进行城市群功能定位的协商,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以及布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仍需克服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并着力于经济一体化发展内外环境的夯实,促进一体化发展带动甘肃经济的腾飞。一方面,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处于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甘肃经济发展底子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尚未真正成形,仍需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体系、增强区域的协调规划。因此,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应着力于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体系,创建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增强区域的协调规划,实现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完善城市等级体系建设,扩大中心城市的带动力。

区域经济财政政策论文

农民的行政费用占据农民经济生活费用的很大一部分,所以要减轻农民的负担,首要前提是减少农民的行政费用支出。其次,民主选举也很重要,农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有一部原因也是因为没有好的领导者,民主决策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政府应该在每个农村实行民主选举的制度,通过民主选举推荐一个合适的领导者,为农民的经济问题出谋划策。另外,农村的税费征收问题也是一个关键点,一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加上税费的征收,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面临生活的经济压力,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所以,政府应该加强税费改革,实行减免征收税费,为农民减轻一点生活负担。

(二)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

加强农业扶持的方法有很多,政府应该提倡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劳动收入,还可以保护环境,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也可以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来促进农业的发展,通过协调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完善。培养农业方面的优秀人才也很重要,国家欠缺的就是农业方面的'优秀人才,政府可以大力培养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让更多对农业感兴趣的人参与到农业发展中来,从而促进农业的稳定增长。

政府要加强对粮食价格的控制,实施财政补贴政策来巩固农民的收入,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政府必须建立粮食保护制度控制粮食的价格。也可以通过财政方面的补贴,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提高农民日益发展的生活水平,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销售到市场,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政府还可以实施合作医疗、社保等财政补贴政策,帮助农民尽快的脱离贫困生活。

首先,促进了农业的增长。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国家和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使我国的农业领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农田的灌溉面积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政府实施有效地财政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推动了农业的综合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农业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经过财政政策的实施,解决了我国农业方面的很多问题。农业的发展,保护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推动了农业的综合发展。农业的综合发展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耕地面积的增加,耕地面积的增加使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于农业研究中,通过技术方面的培养和研发不断扩大的粮食的产值,增加粮食的种植面积,促进农业的综合发展。财政政策的实施,使新的农业发展制度取代了传统的农业发展制度,让更多的农民走进市场,优化了农业的产业结构,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给农民提供了发家致富的机会。最后,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贫困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还是很大的,国家实行一系列的财政补贴制度,缩小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缓解了农民的生活压力。为了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还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通过收购农民的土地,给予农民以经济上的扶持,既保护了环境,也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财政政策的实施缩小了贫富之间的差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另一部分人实现共同富裕,这样不仅节省了很多的财力资源,也让更多的农民有了生活的希望,通过对农业不断地探索总结,实现了致富的梦想。

三、结语。

农民收入的增加一部分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另一部分来源于政府的扶持,国家实行的财政政策要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保障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政府的扶持突出了财政资金带来的作用,通过政府的扶持基金,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农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区域经济财政政策论文

资源优化配置是市场的本性,利润驱使下,资源会涌向能够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的领域或产业。市场经济使部分经济基础较好、条件较为健全的地区得以聚拢更多的资源,同时也使部分条件较为欠缺的区域在市场环境下形成资源流失、经济发展更加困难等问题,最终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市场经济环境下,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基础设施、体制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在资源聚拢方面缺乏优势,流向民族地区的资源较少,同时民族地区既有的资源也因市场的驱使而流失严重。因此市场环境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借助政府的帮助和推动,通过财政政策来平衡因市场手段调节而形成的各种问题。通过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的合理调控,民族地区才能在资源分配方面保持相对的平衡。根据政策科学原理,财政政策调控必须根据所要调控对象所处的客观情势、矛盾症结和基本需求等情况来调控,在此基础上确立政策调控目标,选用政策工具,并对政策调节的具体实施进行有效论证,由此,财政政策的推出才能达成预期目标。发展经济改善民族民众生活是民族地区的主要目标,资源缺乏、环境脆弱是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结合市场环境下民族地区发展需要以及资源分配的相对公平需求,民族地区财政政策调控的民族关怀主要在经济发展、环保、资源、生活改善等方面。

一、财政政策调控以优化民族经济为基础。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经济水平一直是民族地区的重要问题。虽然民族地区人口较少,但是民族地区的区域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一半还多,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本区域经济的增长,更关系着国家经济总量的提升。另外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系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和平和稳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民族地区经济已经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根据民族所处区域不同,不同民族区域的经济发展或狩猎经济、游牧经济,或农业经济,第一产业比重较大是大多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共同特征。根据市场发展规律,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区域经济发展就越落后,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增加将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民族地区单单依靠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或者初级加工工业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实现市场环境下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必须依靠财政政策等财政杠杆撬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附加值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都是大部分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普遍问题。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依据财政政策来推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和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升级等几个方面来着手。首先是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产业,拉动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是民族地区普遍问题,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产业,在此基础上财政政策调控就要向新产业增加支付,为新产业发展进行资金倾斜,从财政方面解决新产业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其次,推进产业升级,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民族地区已经在当地资源基础上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系统,农业、工业、服务业各有发展,但是由于技术水平和需求制约,民族地区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方面明显存在着技术因素不足等问题,农业依靠经验,工业主要是初级加工,而服务业方面更多地局限于区域的生产生活服务,技术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不足,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推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主要在于成本、技术等因素限制,因此借助财政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就需要结合产业升级需求,根据相关问题,通过税收、补贴、转移支付等手段来推进产业升级,最终推进产业附加值提升。最后,产业结构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第一产业比重过大是民族地区经济的基本特征,财政是导向,财政政策导向下的资本流动可以使更多的资金进入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最终推动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优化产业结构。

二、财政政策调控以合理利用民族资源为方向。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广泛利用资源是市场的基本特性。在利润导向下,因供给和需求的复杂作用,资源会流向更加符合其经济利益最大化特性的领域,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的基本功能。市场对资源的自发调节在经济利益层面来看是合理的,但是从社会层面来看,市场对资源的自发调节功能很容易使区域之间的资源分配失衡。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基础、管理体制、基础设施等方面都缺乏聚拢资源的优势,因此市场环境下民族地区的资源很容易流出民族地区,而外部的.资源也因为民族地区缺乏市场吸引力不愿意进入民族地区。国家经济的发展,不是某个或某些地区的单独发展,而是多个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虽然部分区域由于条件不足发展较晚,但是在目标上,所有区域、所有人群的共同发展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市场环境下的资源分配不平衡使得经济发展本来就缓慢的民族地区更缺乏资源支持,因此借助国府的力量,调整市场环境下的资源流向不平衡,有助于民族地区缩短与其他区域的发展差距。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是财政的基本功能,财政政策是财政功能发挥的主要表现形式,民族地区在市场环境下的资源流失问题可以通过财政政策的资源配置等功能来化解。市场环境下民族地区的资源流动包括自然资源流动和人力资源流动。以自然资源来看,民族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是大部分民族地区的共同特征,在资源优势条件下,不少地区以资源开发为方向,形成了资源开发输出的基本经济模式。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足,在这种环境下,民族地区的资源在当地的加工利用较少,更多的初级资源因其他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而从民族地区流出,而对民族地区而言,自然资源以低廉的价格流出使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同时也使得该区域在之后的经济发展中资源缺失。从人力资源来看,近年来,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较快,接受高等教育的民族学生越来越多,民族人才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足,市场上的人才需求不足,市场经济下自主就业政策使得民族学生走出来的多,但民族地区可以选择的岗位并不多,由此更多的民族学生流出民族地区。另外由于经济水平有限,市场环境下民族地区对人才所能提供的薪资待遇等方面和其他地区相比并不具备优势,因此进入民族地区的人才也较少,一方面是本地人才的流出;另一方面是外地人才的不愿进入,人才资源匮乏成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于因市场经济而带来的民族地区的资源流失,需要财政政策在调控方面对相关问题予以平衡。首先是资源方面,可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推进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深加工,尽量使民族地区资源在本地提高附加值再进入流通领域,增加资源在民族地区的效益。其次是人力资源方面,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方面的倾斜,鼓励外地高素质人才进入,同时也为吸引本地高素质人才的回归提供财政方面的便利,如创业补贴等,增加民族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

三、财政政策调控以保护民族生态环境为前提。

由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脆弱。西南、西北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也是我国多数水系资源的发源地。自然地理上的区位特征使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市场环境下,为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地区通过各种措施来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水平。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当地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自然资源等资源的利用更多地局限在经济领域内,过度开发、滥砍滥伐的现象在民族地区时有发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主导性使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处于被忽略的地位,极大地损害了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也使得民族地区生态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民族民众的生活。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是民族民众的生存依赖,建立在生态环境损害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实质上是暂时的短暂的发展,只有建立在生态环境维护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才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生态关系密切,生态效益较好的地区经济水平往往也较高,不少发达地区或国家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已经从实践上证明了经济和生态的正相关性。因此无论是从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来看,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都十分必要。市场自发调节带来的生态损害需要通过国政府的力量来调节,财政政策作为国家经济调控发展最为重要的手段,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也是财政政策调控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财政政策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遏制生态环境损害的企业或产业发展,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不利的产业方面的投资,通过资金方面的流动,提高损害生态环境的成本,减少损害生态环境方面的资金流入。其次,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维护或修复,鉴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财政政策需要对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进行专项资金支持。最后,立足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推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生态也是资源,立足生态,发展经济是民族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通过财政政策鼓励生态经济方面的资金投入,可以有效推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下的各种产业发展。

四、财政政策调控以改善民族民众生活为目标。

地理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使得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有不小的差距。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区域民众生产生活的必需,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缺乏良好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将使区域在吸引投资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地势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由此带来的是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资金力量薄弱、建设难度大、短期回报不明显等问题,在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市场体制下,从成本与效益两方面来衡量,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社会力量投资方面缺乏有力的支撑。虽然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方面的效益不够乐观,投资吸引力小,但是从社会层面、政治层面等方面来看,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改善民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方面的投资失灵,必然需要由国家通过财政政策等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就财政政策而言,其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控表现在加大国家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提供有利条件,借助市场手段增加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等。首先,增加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是基于财政政策调控促进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最为直接的方式,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根据民族地区的基本条件对其基础设施进行改善是国家对民族地区社会责任的践行;其次,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建设难度较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收益更多倾向于社会效益,同时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单依靠国政府的财政转移是不够的,财政政策还需要基于市场机制通过补贴等方式促进社会力量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使其成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力量。最后,作为公共设施,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更多的是为民族地区民众服务,因此,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当地财政力量的参与,在合理的政策导向下,借助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可以促使民族地区的财政发挥积极主动性,参与到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中去,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资源分配。结束语由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条件,民族地区在市场环境中处于劣势,这种劣势使得民族地区在原来较为薄弱的发展基础上和其他地区相比,制约因素更多,发展压力更大,因此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财政政策等国家调控手段来参与。另外,市场环境是民族地区财政经济政策调控的大环境,市场环境下民族地区财政政策调控不仅要解决民族地区资源问题,减少市场经济发展为民族地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要借力市场环境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依据政策科学原理,民族地区的财政政策需要在讲求技术精湛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酌情调控,找准着力点,由此民族地区的财政政策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调控效应。

区域经济财政政策论文

(一)针对重点开发区实施激励型财税政策。

重点开发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来刺激其经济潜能的发挥,财税政策应当通过特定的作用方式和工具组合,注重以经济杠杆来重新调度和倾斜配置一部分经济利益,起到引导、激励和约束当地政府和企业加快经济起飞和形成新兴中心区域的作用。对于国家鼓励的产业和投资领域,实施税收优惠、投资补贴、加速折旧、贴息等优惠措施;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实施消费型增值税。

(二)针对限制开发区实施支持补偿型财税政策。

限制开发区的开发潜力不大,重点应落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上来,财税政策应当对这类区域加大转移支付的支持力度,并发展生态补偿机制。减免税收主要用于发展限制开发区的特色产业;设立专门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限制开发区域的生态修复和维护;对于直接受益主体收取适当费用来充实相应生态补偿基金,考虑采用从水资源费、水电费、旅游收入等渠道筹集受益者补偿资金,加快建立按照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量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征收机制。

(三)针对禁止开发区的保障———补偿型财税政策。

禁止开发区必须杜绝各种开发活动,但地方行政职能的`执行需要必须得以满足,对此类区域,财税政策的定位是以转移支付等保障地方政府的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加大生态补偿的力度。财政拨款主要用于保障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转移支付,加强生态修复。

二、构建与我国主体功能区发展建设相适应的财政政策体系。

(一)优化税制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1、改革现行税制,使财政收入规范和稳步增长。第一,通过税费改革,理顺税费关系第二,将中央与地方财政税收收入分配方式转换为大多采用共享税方式的形式,以有利于调动各省建设主体功能区的积极性。第三,适时开征新税种,扩大财源。

2、优化税制结构,建立促进生态环境管理的税收体系。第一,利用增值税和消费税的调节导向,引导人们的消费结构。第二,调整资源税,开征环境税,加大环境污染惩处力度。第三,积极推进适合各主体功能区的财税体制改革试点。

(二)构建与主体功能区相协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科学合理确定财政转移支付目标。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企业之间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2、构建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

3、构建针对主体功能区的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机制。可通过多种形式,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资源保护区倾斜。

4、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

(三)构建与主体功能区政策相适应的预算投入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1、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对口支援制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对口支援制度,加大东部沿海等省份对中西北部省份的技术、资金、劳动力资源对口支援。

2、逐步加大对生态补偿的公共预算投入比例。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环境保护的支出应加大投入生态恢复的比例。

3、探索建立跨地区和跨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财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区际生态基金模式的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区域经济财政政策论文

中国改革三十多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消灭贫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区域性贫困的现实还广泛存在,地区间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差距明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因地域偏远、交通闭塞、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等因素成为贫困人口密集区。党的十八大之所以做出“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的重大部署,就是要正视区域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并下大力气积极解决。

二、以财政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因自然垄断和市场缺陷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失效时,国家必须通过适当财政政策手段予以干预和弥补。公共财政势必要对这种干预和调控支付应有的.费用,比如实行最高限价制度和强制拆分,这时政府就要从财政提供补助或弥补亏损。其他很多诸如城市公共道路、桥梁、防洪大堤等不能由市场方式解决的公共投资项目等就需要财政予以投资和补贴。

(二)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当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分配现象,影响了社会公平时,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发挥:调解社会分配关系,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培训市场体系,健全市场网络,维护社会公平。财政政策主要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制定实施发展规划,完善和监督市场机制,协调利益关系,并为市场提供必要的服务。

(三)充分发挥经济稳定器功能促区域经济发展。

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指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模式来影响社会总供求。当供求趋于平衡时采取中性财政政策,以巩固和促进经济增长及社会稳定;当供小于求时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以控制支出,力争结余,减少资金损失;当供大于求时,就要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促进市场繁荣和发展。在结构调整功能上主要是通过税收调整、财政补助等,诱导企业和部门将资源往适合经济发展平衡稳定的方向投入。

(四)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财政政策的调整一定要为某一时期的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形势服务,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有力杠杆。根据当前的问题和矛盾,首先要解决的是财政支出的“缺位”和“越位”问题。对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财政政策要加大调控力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强化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环保产业。

(五)充分运用税收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国民收入增加和消费增加时会相应提高税收,当经济出现衰退时,又要减少税收,以此防止经济过渡膨胀或走向萧条。更重要的是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制定和实施不同的税收政策,从而引导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六)通过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是中央扶持和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急需国家进一步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办法,优化专项转移支付结构,加大转移支付规模,尤其对老工业基地、革命老区、边远贫困地区、粮食矿产主产区、生态保护区等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减少地域经济发展差距和城乡差距。

(七)通过与金融政策的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要强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配合,共同发挥好其优化产业机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实行有机协调的区域性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建立完善统一和区域性独立并存的金融市场,建立和完善既具有全国统一性又具有区域独立性的金融市场和利率政策。需要强调的是财政政策在与金融政策相互配合时,还要注重与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社保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等相关政策的配合,发挥好合力作用,使调控功能事半功倍。

地方区域经济学论文区域经济学出来干嘛

我是从2012年的4月份开始准备的,当时因为大三课还比较多,所以也就是看看数学课本、背背单词,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已经决定考研了,那么这时候就应该静下心来,进入状态了,关于初试前的进度问题,网上有很多的经验帖我就不多说什么了,关键中的关键是一定要掌握好进度,一定要有自己的规划,多和周围的研友交流,不要掉队,也不要看一些同学进度快就慌了神,一定要有适合自己的速度。

关于辅导班的问题,因为我的数学一直不好,所以我就报了海天的数学班,我觉得虽然我最终的数学成绩很差,但不得不承认海天数学团队还是很强大的,高数是杨超老师、线代和概率是姜小千老师,其他老师感觉一般,如果当地没有这三个老师的面授班,也建议报视频班,因为视频班一般是这两位老师讲,真的很不错,但是要从开始就跟着他们的思路来,效果会很好。可以网上搜一下视频先感受一下。此处绝不是为他们做广告,是亲身经历真的不错。两位老师都很风趣幽默,非常负责任。他们的考研黄皮书也很好,配合上课用。也可以关注两位老师的微博,有问题@他们。姜小千老师一般是有问必回的。政治也报辅导班了,但是感觉作用不是很大,关键还是自己背,马哲是需要理解的,可以上网搜一下石磊老师总结的马哲提纲。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大题是这样的,嘿嘿,记不清了),考研班老师最后押的重点都惨死在了出题老师的反押题上,所以还会老老实实的记吧。

【参考书】。

下面再说一下需要用的书:

一、数学。

高教版的高数、浙大的概率、还有那本蓝色的线代。

其他的我用了一个月的李永乐的复习全书(虽然网上将它封为神书,但是我觉得不是很好,因为它太全太难太费时间了),还是推荐黄宝书,重点明确、知识调理。

二、英语。

单词书不用费劲挑,随便一本,只要自己用着习惯就好。

真题书:推荐丁晓钟的《历年真题超精解》,一定要认真体会他的思路,粗略地读是没用的。

三、政治。

我没有认真复习,书也是用的辅导班的书,最后买了当时很火的押题三宝:任汝芬的序列四、启航的20天20题(具体数字忘了)还有就是肖秀荣的命题,具体名字忘记了,感觉肖的很好,与真题很接近,压中了一道原题。任的感觉很偏很奇怪,与真题感觉很不一样。

四、专业课。

专业课只需要指定的课本,概率论还有一本配套答案,挺贵的,没必要买,因为指定的概率论的那本书本身将知识讲的就很复杂,其实概率论各个版本的教科书都大同小异,主要就是一些符号存在差异,所以建议在有路网套一本二手课本,习题做数学中用的那本概率论的就可以,指定教材上的答案只打印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那部分就行。我会上传配套答案,是从淘宝上淘的。

专业课国统的复习除了真题,没有别的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所以不用费劲在网上搜这搜那,只要认真看书就是了,因为东财出题太细了,任何点都可能考,我在复习时就自己选择性的背了,所以当试卷发下来之后就懵了,好几个题都没看。但是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知识不论相关与否都写上了,东财老师还是很好地,最后给了140分。今年专业课过130分的很多。历年真题只能是对老师的出题方式给个参考,从修改指定教材这两年来的出题方式看,国统是不会重复往年真题的。而概率论一定要看历年真题,重复率很高,但是考试不难。

【复试】。

复试流程是4月12日报到,现在博学楼是学校报到,然后是去劝学楼进行学院报到。

一、英语听力。

4月12号上午先是20分钟的听力,前十个是短对话,后10个是听三篇短文,所有的都是读一遍,而且考试一开始立即就是第一题,一点开始的说明都没有,所以一定要集中精力。听力感觉不难,自己感觉比6级简单,但是最后一段对话貌似难点,几乎没听出来,考试成绩差距真的很大,有40分的,有90分的。

二、专业课笔试。

休息半小时就是专业课笔试,今年只有概率论的4道题,每题25分,统计学和风险是同一套,题目真的超级简单。2012复试中专业课笔试是有国统的,所以2014的学弟学妹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全面复习,别自己猜题。

三、英语口语。

下午是英语口语,统计学院是没有专业课面试的,只有英语口语,但是复试成绩中却分成了面试和口语两部分,也就是说老师是根据在口语考试中总体变现来给面试打一个分,一般口语和面试分相差不大,今年统计学口语最高分95分,最低分87分,面试最高分94分,最低分80分。

今年的复试老师一个是院长一个是徐强老师,两个老师态度都很和蔼,所以大家面试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东财真的是很公平,复试之后名次会有很大的变化,今年就有初试成绩28名的被调剂到专硕,初试排名61名的进了学硕,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准备复试,千万别掉以轻心。每年都有血淋淋的例子啊。

我的初试成绩属于50名到60名的,复试前感觉希望不大,但是我一直认真准备,也做了最坏的打算――调到专硕,幸运的是我在复试中发挥的很好,复试总成绩排第三,所以我的最终名次上升了18个名次,顺利拿到了公费。4月14、15号是体检,16号就知道结果了,也就是所谓的领调档函,也就是一张纸,带到本科学校让学校给转档案。然后没进学硕的就调剂到专硕,到博学楼进行调剂。

至此,考研全部结束,你一年的考研也就有了最终的结果。东财复试基本是所以学校最晚的了。复试前听说东财基本是不刷人的,只要进了复试就有学上了,但是今年大概由于统计学太火了,听说应用统计专硕就被刷了20多个,调剂到别的学校也基本是没有希望了,一年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我上传的资料基本包括了初试、复试所用的全部资料,希望对学弟学妹有帮助。

最后预祝学弟学妹能够圆梦东财!

区域经济与公路运输的关联性论文

摘要:在2013,广西自治区的相关政府机构提出了《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发展策略,这个策略中主要的内容就是推动柳州、来宾以及河池这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体化,通过对这三个地区经济的推动,让其带动整个广西地区经济的发展。

这个发展策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要按照一定的财政政策体系进行实施,因此为了保证经济的发展,相关的人员就应该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以及实践机制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柳来河”;区域经济发展;财政政策体系;实践机制研究。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使用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培育出更多的经济增长极,因此对于广西地区来说是一种十分恰当的经济发展方式。

但是“柳来河”地区的经济在发展的同时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在此我们主要就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以及实践机制进行简单的论述。

二、“柳来河”地区使用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的现状。

1.“柳来河”地区在实行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候没有可依据的财政政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广西地区,相关的政府为了能够保证经济的发展,实施了“柳来河”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虽然这个体制的实现已经使广西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这种经济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政策。

由于广西地区的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新型的经济体制,相关的工作人员只是注重经济发展的状况,忽略了相关政策的发展,导致了“柳来河”区域经济体制在实施额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虽然在短期内看不出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就会导致有一些人抓着政策的漏洞赚取一些不义之财,严重的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2.“柳来河”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支持。

由于广西地区的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新型的经济体制,一些谨慎的工作人员不愿意冒险实施这种经济体制,因此这种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得不到全部人民的支持,进而导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资金的现象。

要实现柳州、来宾、河池三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体制,首先应该要做的就是要打通这三个地区的交通,而进行交通道路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仅仅是依靠柳州、来宾以及河池这三个地区政府的支持很难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进而就不能够实现这三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3.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各个政府之间还没有实现利益的协调。

在不同的地区,政府与政府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的。

为了能够提高本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一些政府经常使用一些非经济的手段来提高本地区的竞争力。

虽然柳州、来宾、河池这三个地区同时实行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但是在实行体制的同时各地的政府为了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水平也在推进一些其他的项目,这就会导致在各个地区之间出现争夺资源的现象,过于不理智的资源争夺现象就会导致物价膨胀,并且会影响到这三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而违背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初衷。

三、“柳来河”地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体系存在问题的方法。

1.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出台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策略。

刚才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柳来河”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依据。

为了能够保证“柳来河”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一个准确的实行依据,相关的政府就应该要出台一些与区域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并且通过出台一些新的政策使柳州、来宾、河池这三个地区形成一个完整的额财政政策的支持体系,推动这三个地区产业的发展。

另外,通过出台一些新的政策,还能够充分的调动这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落后的财政政策得到有效的提高。

2.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促进资金的支持。

为了使“柳来河”这三个地区实现区域经济体制,这三个地区的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交通道路的建设,但是仅仅靠这三个地区的资金投入很难真正的解决交通道路的问题。

因此,为了能够使“柳来河”地区实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相关的政府就应该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一些一般性的资金来补助这三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除此之外,相关的政府还应该要争取中央政府对这三个地区资金的支持。

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的就是要放开对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让一些民营企业逐渐的发展起来,进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3.要使各个区域政府之间的利益互相关联。

如果“柳来河”地区的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地区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一定的联系,那么不同地区的政府为了自己所处地区经济的发展还是会使用一些非经济的手段来提高经济的发展。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应该对这三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建立一定的联系,通过所建立的联系将这三个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使抢夺资源的现象得到有效的缓解,各地区之间也能够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发展而共同作出努力。

除此之外,将这三个地区的利益连接起来还能够使各个地区的政府之间互相合作,不会出现本地区的政府为了实现本地区经济发展而作出违背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而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在任何时候,经济的发展都是国民十分关心的问题。

为了能够使国民的经济得到有效的保证,就要求相关的政府以及管理人员实施符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

在广西地区,相关的政府主要的经济体制是区域化的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柳来河”地区的实践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虽然这种经济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使用的财政政策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经过相关人员的研究都能够得到解决,因此,区域化经济发展体制是一种适合我国发展的经济模式,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此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r].广西财政厅.2013.

[5]单亚东,郑学敏.区域经济发展与税收政策选择[j].商场现代化,2015(6)(下旬刊):193.

[6]王春香.区域经济中的财政政策分析[j].财政监督,2015(7):20.

作者:杨茜单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二】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政府功能分析。

一、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及进程。

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实际上是指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或理论研究、应用与开发研究、生产和价值实现的一体化。

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教育要素属于一体化体系的较深层次,基础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投入大、周期长,体现出公共物品的特征;应用技术的开发居于较浅层次,而将应用技术产品化和市场化则居于最浅层次,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体现出典型的私人物品特征。

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要素的和谐共生,使得技术创新要素主体的结合与协作更流畅和富有效率。

一体化过程的形成涉及企业、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研究单位、政府及科技中介机构。

企业提供技术需求,并且其市场活动决定了一体化创新价值的实现,影响着一体化创新的最终方向,是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内部当之无愧的技术创新主体,在全国合作申请的专利数中,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申请数为1037件,占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研究机构之间和高校与研究之间合作总数的62•1%。

我国企业承担的研究和开发实际执行数从1987年占总数的29•7%,逐步上升到60%左右,企业已经超过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首要主体。

但企业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科技创新的效率并不高,许多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没有有效地转化为新产品。

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政府居于从属地位。

高等教育及科研机构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企业所需的技术成果和人才;中介机构主要负责为企业和研究单位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务;政府是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宏观组织者和环境创造者,主要作用集中体现在完善公共环境和正常市场制度、提供平台和保证其正当利益等方面。

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创新模式,一体化的形成过程需要经历从起步摸索到不断发展再到逐步成熟的过程。

可分为以下阶段:。

1•在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初期。

在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初期,企业的创新主体意识还不强,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的研究模式和方向与企业的需求还不相吻合。

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量很小,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供应能力不强,科技中介机构缺乏生存的适宜条件因而数量还很少。

2•在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期。

在这一阶段,一体化参与主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企业作为一体化创新市场科技服务产品的需求方身份逐步显现,高校等研究机构的供方身份也逐步确立,科技中介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运作模式不断改进,运作效率不断提高。

3•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成熟期。

在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成熟期,作为科技创新市场的需求方和中介参与方开始逐步面临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一体化创新市场的整体效率得到提高,市场运营质量得到充分改进。

在这个阶段,政府专项资金在一体化创新中的作用下降,公共资金逐步退出风险体系。

二、一体化发展进程不同阶段的政府作用。

(一)一体化初期。

政府应承担更多的管理职能,寻求科技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空间优化组合,发挥其对一体化创新资源的挖掘、引导功能,弥补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早期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不足,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撑体系,降低合作各方交易成本,消除创新资源集聚的障碍,促进技术创新的产权实体的扭结。

1•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搭建公共的基础科技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体系涉及到许多环节,包括上游的研发资源如科研仪器装备、实验基地、实验动物、化学试剂、科技图书期刊、专利和技术标准信息等,中下游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科技服务资源如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中试基地、科技中介机构等。

江苏省已经基本建成以公共基础科技服务平台为核心、多层次创新服务平台相协调的创新服务平台体系。

现阶段,政府的主要工作应当集中到尽快建立一套科技创新平台运营管理的制度和措施,提高平台构成各环节的协作效率;加大面向企业的宣传力度,探索创新平台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机制;同时应当看到,江苏省的一体化创新条件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以南京为中心的苏南地区,应创造条件,降低苏北企业的平台利用成本。

2•针对一体化早期科技中介的生存空间小的实际,采取措施促进中介机构的发展。

在一体化的初期,科技中介市场要素尚未形成,中介机构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空间,可以制定合适的支持政策,以有利于科技中介的生存和发展。

一要对科技中介型服务企业的创设制订特殊政策,降低其进入和创设成本;二要提高科技中介队伍人员素质,特别要加强技术经纪人的培育;三要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制订规范中介行为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

江苏省应以科学技术部《关于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意见》和《落实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年工作要点》为依据,针对全省科技中介发展的状况,加强科技系统内125家科技中介的建设和管理,并将民营科技中介的发展纳入到科技中介队伍建设上来。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研究论文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

摘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将创新创业理念核心知识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学校教育的培养方向相吻合,以大学生创业教育协同机制为依据,提高人才培养综合实力,进而打破传统教育弊端,实现切入点准确,突破点明确的三点教育模式,真正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理论支持,实践扶持的核心教育目标。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教育中协同机制的应用进行探索分析。

关键词:模式;协同机制;社会需求;培养目标。

一、协同理论的内涵。

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协同学”的概念,认为世界的统一既在于它们微观构成的单一性,也遵从其宏观结构规律的普适性。1987年,哈肯经过不断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协同学”的双重含义。他认为,物质系统中客观存在着‘协同工作’机制,即‘自组织’的协作运行机制。此理论提出了科学的方法,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既要充分的发挥高校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加强校企合作,借助政府的引导扶持四者之间相互依托相互合作,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二、协同机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一)政府引导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从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到全面小康社会于全面建成,是我国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其中各个环节的实现离不开人才的参与,因此政府在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发展的过程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作为协同机制的引导者,充分履行其公共职能,通过政府统筹———项目推进———创业指导三个环节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加大融资政策支持,从而促进各行业、部门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关注;通过整合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完备的工作机制、创业机会、创业培训与服务完善服务体系。

(二)企业加强人才招纳环节,保障创新工作的需求。

企业作为协同机制的重要环节,在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支持与保障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的参与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助项目驱动大学生创业发展,以任务型项目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创业就业环境中来,既可以采取成果转让、股权分配等方式将企业项目与大学生科研项目相结合,两者之间共享资金与技术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成果转化的速度;又可以开设校企孵化基地,吸引有志之士参与到项目发展中来,逐步完善上游、中游、下游三维一体的孵化体系的构建,提高大学生创业成活率,降低创业成本与风险。

(三)学校增设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核心阵地,承担着人才培养、创业培训、资金提供等多项重要任务。因此高校应正确的认识自身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中的重要地位。并在教育与实践中体现出来。首先,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培养计划做出完整规划,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放在同等地位,通过对两者的优化整合,推动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可行性;其次,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将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与学校进行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的构建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在积极推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最后在课程设置上创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课程体系,引进或培养一批高素质道德师资队伍,就业指导专家,积极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来。在课外实践中搭建平台,通过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与创业机会,既可以采取创业竞赛制度推动学生参与,也可以打造创业导师系统,将成功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引进到导师体统中,通过双向选择的导师制度,为创业项目找到合适的创业者,为创业者找到合适的引导者和创业项目、创业团队。以宁波大学为例,通过创建双导师计划,将校内创业导师与校外企业家导师结合的制度,实现创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的无缝衔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四)学生加强自身素质能力提高,积极参与创业活动。

如果说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分主客体的话,那么学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或者说大学生作为系统机制中的核心子系统,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学校都是在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项目支持,归根结底需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因此在协同机制中,大学生必须活起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与道德教育、创新教育中去,树立起科学的可持续的创业观,为未来创业或就业道路坚定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保证自身的实践意识与能力,不能将所有的知识构建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积极的参与各类适合自己的创业大赛和创业项目,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未来发展规划选择合适的项目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享受协同机制为自己提供的各项便利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体作用。

三、从高校三点教育模式分析协同机制。

在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四个子系统进行分析后,我们不难看出在整个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校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下面就学校在协同机制下对于人才的培养、平台的搭建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探索。

(一)找准切入点,抓住契机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并不意味着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去创业,都去开公司,而是应该对学生进行分析,对学生的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思维训练和实践教学考察学生是否真的适合创业,适合什么类型的创业,明确切入点,抓住契机才是关键。其中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指导,在创新与实践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充分扎实的创业知识、专业知识,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面向本科生提供创业教育、bab创业基础等必修课程,将基本课程、专业教育的内容组成选必修与选修结合的教育体系,以沙盘培训为主要途径,培养不断夯实自身的创业理论基础;其次,强化科研训练,学校通过国家产业布局和学校专业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甚至可以覆盖名校实现科研考核的规定动作;最后,强化实践体验,高校以合理的手段与途径,加强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感受或喜悦度,增强学生对于创业课程的粘性,通过降低创业门槛开展小型微型创业项目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业活动中来,从而使广大学生群体获得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二)稳定着力点,整合资源构建良好创业环境。

其实学校作为政府、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是真正能够将四个子系统整合起来的部分,是黏合四个系统之间关系的强力胶。由此可见,学校在整个协同机制中,要从高处着眼,把握全局,有效的整合校内优质资源,把握好各级政府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格局,关注各大企业对于市场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需求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建立合适的创业方向。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直接拿到投资的属于小众群体,更多的人仍然是处于缺资金、缺资源的尴尬境地,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保障机制,落实政府提供的创业政策,将资金扶持和专业服务,风险评估等内容进行分担,整合政府与企业的扶持机制,在校内外实施项目考核和项目管理,帮助大学生团队进行项目运营。加大校企联合的力度,打破常规,鼓励教师带动大学生尝试通过项目转化、专利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过程。

(三)抓住突破点,切实推动大学生实践工作的进行。

大学生创业其实是一种市场环境需求与大学生创业需求的相互作用过程,学校作为学生创业的孵化地,更应该注重项目实施主体的情况,提高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政府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大学生科技节、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向外界展示大学生创业已然完成理论储备、实践储备的过程。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该校注重孵化、转化、加速三者之间的匹配,通过构建创业孵化园、南理工大学生创业园、南京紫金常春藤大学生创业园三位一体的时间平台,三者之间层层推动,层层结合完成多个项目孵化、企业创立,抓住创业突破点,切实推动了大学生实践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是推动校政协同、校企协同、产学一体的大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通过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企业的创业指导、孵化器建立,学校资源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的积累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稳定、有效、长期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03).

[2]赵良君,孟赵,郑铮.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5(16).

[3]刘兴隆,张术茂.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4]胡忠英.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15(01).

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但是全国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针对每一个区域而言,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能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维持区域经济稳定以及提高区域人民的生活水平。除此之外,区域经济政策还能优化资源的配置,使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益更高。本文就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展开阐述。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不能有效对每一个区域的经济进行调控。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更需要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控。若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步解决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区域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税收政策。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是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消费税、增值税、所得税等等。就某一个区域而言,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更为明显。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制定出适合区域发展的更加细化的税收政策十分重要。比如,针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部门,对其征收高税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发展,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对中小企业积极扶持,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减小对区域中小企业的发展压力等等。区域税收政策是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强有力的手段,能快速的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作用。

(二)投资政策。

投资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大,它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包括投资领域投资领域、投资方式、投资质量标准、投资财务标准等问题。政府的投资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基础实施和对企业的投资上,但是对于不同的地区,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投资政策。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区域政府要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区域的投资,完善其水电供应系统,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还要加强对公园对娱乐场所的投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对企业的投资,要合理分配其投资的区域,政府应首先考虑对经济不发达区域的投资,拉动其经济发展;还要确定对区域的投资项目,要依据区域的资源情况,包括人力资源情况和自然资源情况,选择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投资项目;对于区域不发达的产业类型,对于区域的投资可以首先考虑发展该区域的该类产业,让区域的产业类型能够多样化。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政府的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减小经济发展差距的一种手段。包括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等等。转移支付有三种模式,一是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二是横向转移支付,三是纵向和横向混合使用。在纵向上,一级政府针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转移支付的力度也不尽相同。对于区域经济落后地区,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给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充足的财政支持,让区域经济发展有充足资金作为发展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有足够的动力;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基于其有一定的财政基础,可以减小对那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否则过多的财政资金容易让经济发达区域滋生懒惰情绪,没有足够的生产积极性。在横向上,可以由经济发达的富裕地区向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纵向和横向结合的模式就要综合各区域的具体经济情况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收入分配和经济结构都具有调整作用。首先,区域税收政策直接影响投资,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区域政府通过对外来投资者实行税收优惠,降低其投资成本,获得更多收益,能够有效吸引投资者对本区域进行投资,促进该区域的企业产生发展;对本区域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减小它们的发展压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经济发达区域,各类企业密集,有许多高污染的区域,区域政府应适当提高对其的税收,控制这些污染环境企业的发展,改善区域的环境,给区域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不同区域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区域经济、区域企业的协调发展。

区域投资能有效缩小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投资,可以逐步使其经济实力加强,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让我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区域投资政策是对生产要素的一种分配,它可以改善生产要素不足区域的要素拥有量,使要素过剩区域的要素重新分配以达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对区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对交通运输的投资,便捷的交通使得各区域的经济交流更加方便频繁,用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去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完善,可以吸引投资者这对本区域经济投资,带动区域的经济逐步发展。对区域工业企业的合理分配投资,即加大对区域落后地区的企业投资,减少对发达地区的企业投资,能有效改善落后区域的工业发展状况,增加该区域的就业量,促进经济发展,避免发达地区对工业和经济的垄断,缩小收入水平差距,维持社会稳定。

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缩小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先富区域带动其他区域后富,实现经济发展的公平机制,包括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公平,经济发展机会的公平,还有各区域人们收入的公平。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对区域的转移支付带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拥有雄厚的财政基础,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财政转移支付使得资金在各区域间得到合理配置,特别是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进行的财政转移支付,使得资金在区域间流通,发挥其更大的效用。

结束语。

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某些地区经济的发展繁荣,而是全国地区均衡和共同的经济发展。区域政府根据各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区域经济政策,才能对各区域的资源么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随着区域经济政策不断实践完善,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会日益凸显,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不仅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对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辽宁省地处东北地区的战略要塞,是东北地区经济、政治、金融、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也是东北三省的唯一出海口,具有国际一流的加工制造业、航空器制造业、大型造船业、钢铁冶炼业、石油加工业、高新制药业、高科技农业和海洋农业,拥有数个大型海港和机场。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法国均在辽宁设有总领事馆。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环渤海经济带及大沈阳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国外资金和智力资源势必大量涌入。沈阳为辽宁省省会,近几年来发展迅猛,扩大城市建设,增加了浑南、沈北、长白及铁西经济发展新区,城市规划与国际接轨,经济大步迈进。国际贸易种类与数量迅速增加,多种合资经济发展壮大,国际化经济模式日益趋近。

2翻译行业发展现状。

作为世界文化交流媒介,翻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指导思想指引着国家的发展道理,也奠定了翻译的不可或缺性。目前,各个领域均在翻译方面出现人才告急的现象。据中国翻译协会《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提供的数字显示,我国语言服务业的年产值为1250亿元人民币,为1576亿元人民币,增长比例为26%。根据外部环境所提供的发展机遇和行业自身近十年的发展走势,预计我国语言服务业年产值在十二五期间将会保持年均15%的增长速度。到,语言服务企业年产值将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专职从业人员数量将达到200万人,语言服务企业数量将突破6万余家。《报告》还显示,从1980年至20,我国语言服务企业总数从16家发展到了37,197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0.3%。截至年12月31日,我国语言服务业专职从业人员达到119万人,其中翻译人员占53.8%,约为64万人。但真正有水平、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很少,约只占总数的5%左右,甚至更少,能够胜任国际会议口译任务的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到目前为止,辽宁省只有7所高校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且大多院校发展时间不长,远远不能满足辽宁省对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

3高校外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辽宁省高校本科中设置翻译专业的寥寥无几,且提出翻译特色培养模式的更屈指可数。根据现有的教学情况,对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课程设置不完善。

对于翻译课程的设置,大多数停留在基础的翻译理论及基础能力培养上,比如英汉互译的各种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设置拘泥于传统,对特色以及专向的翻译培养显示空缺,此类专项人才的缺省成为现时期翻译人才需求中的关键问题。另外,虽近年来对跨文化角度的翻译理论培养提高了重视,但在课程设置中仍然表现不足。

(2)师资力量不雄厚。

翻译人才培养的匮乏与师资力量相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缘构成不合理,翻译科班的人才匮乏,能够进行翻译教学的师资更加紧张。教师所研究方向的不同又导致个别课程的教授不够深度。师资的建设刻不容缓。

(3)培养标准不明确。

“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在各类培养方案中讨论的重点内容。翻译人才的培养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什么工作往往在文字上都会做明确的说明,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目的该以什么样的标准衡量成为一个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4)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式虽早已引起注意和热议,哲学中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验证理论并使理论不断更新与发展”观点也早得到普遍的认可,但传统的脱离实践的理论教学仍在种种“不得已”之下延续着。在理论掌握肤浅、实践能力不强的状态下完成学业的学生不在少数,毕业后丢掉本专业从业的比例不小。

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辽宁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翻译人才提出新的要求。结合本省发展情况,翻译人才的培养需重点结合特色方向,如科技、工业、外贸、旅游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加工”。

(1)设置有针对性的特色课程。

课程设置中除基础性课程外,增加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项内容,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设置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如科技翻译、化工与材料翻译、外贸翻译、机械翻译、旅游翻译、电子翻译等专题课程。

(2)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不断完善和壮大翻译教师队伍,重视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做专项研究并能够带动学生“学有所长”。重视人才引进,改善学缘结构,加强整体翻译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改革能力的提升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教学对前沿知识的敏感度以及实践能力对于翻译教学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科研提高教师学科能力,以教研完善人才培养。

(3)明确培养标准。

明确每个单项的培养标准,明确要培养能胜任任务的人。基于辽宁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培养能够完成科技、工业、外贸、旅游、机械等主要方面的专项翻译人才是根本目的。基于此培养目标,在各个单项培养中,设立更加细致的专项考核标准,此标准应遵循各专项会议、谈判以及商业陪同的标准为培养标准和考核标准。采用实践研讨式、职场模拟式教学。口译培养方式利用现代化网络教学技术、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模拟实战口译环境。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建立更多的实践教学基地,配合课堂内的理论教学,为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实践基础。根据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文件要求,翻译硕士在培养过程中笔译方向需完成15万字的翻译实践、口译方向需完成400磁带时的实践任务。理论教学转化为实践能力才能够达到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所引发的人才需求。翻译硕士培养方案中关于实践的要求,亦为本科外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思考,除了在整个教学方案中加入的实践教学环节外,还应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模拟练习,参照硕士培养标准提升本科的实际翻译能力。

5结语。

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目标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对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特色鲜明的学科定位、完善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队伍、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理想的实践基地。鉴于此影响,英语专业的学生培养应加重翻译引导,在本科学习阶段各科学习中加入翻译的元素,且开设英汉笔译、英汉口译以及同声传译等课程;翻译硕士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基地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翻译能力,以满足区域经济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项高层次人才为要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