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案设计苏教版四年级范文(22篇)

时间:2023-12-03 22:09:59 作者:翰墨

教案的编写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示范、练习和评价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四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与学习。

第一朵杏花

《第一朵杏花》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本课的学习,以读贯穿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初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细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学生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第二段,着重指导读好对话。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分清这些话分别是谁说的,并结合语言及前文内容,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然后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等词语,感受竺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感受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搭配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做人应该有尊严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自然段。

3.认识13个字,会写14个字。

重、难点:感受和理解“乐圣”贝多芬面对权贵自尊自爱的品格。

教学准备:月光曲和投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同学们喜欢音乐吗?今天同学们听《月光曲》。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初读感知。学生自读课文。

2、串读感悟。

1)课件出示“面对这种侮辱”这句话,请大家说说你认为这里的侮辱指的是什么?“一位伯爵旁若无人,忽然说起话来,而且声音越来越大。”“主办音乐会的亲王不但不制止那位破坏全场气氛的伯爵,反而大声训斥贝多芬。”

3、交流学习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2、背诵课文1)引背法。2)词语提示法。

3、迁移练习。

1)给贝多芬、主办音乐会的亲王或大声说话的伯爵写几句你心里想说的心里话。

2)认读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

3)知道写字。

二、实践活动: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体会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板书:倔强的贝多芬。

鄙视贵族。

弹琴遭到侮辱性格倔强。

回击亲王,愤然离去。

第一朵杏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生字词语;

2、学习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1、过对课文的研读,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

为题;

2、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分几部分?第一段讲什么?

3、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2、指名读。

3、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清明节)。

4、出示重点句: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部走到前院。

(1)指名读。

(2)讨论: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兴冲冲快步)。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3)再读第二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用了排比、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拟人,形象生动,同时也衬托出竺可桢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喜悦心情)。

1、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一、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

3、齐读这一段。

四|、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五、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

2、引导:是呀,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成为有心人,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六、作业:

1、摘录你喜欢的句子(两句)。

2、回答问题:

学习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选择课后第四题词语中的两个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第一朵杏花(清明节)。

精确观察掌握规律。

第一朵杏花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课文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设计理念:

在读中体会感情,在听中学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的技巧。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地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教时。

(总第课时,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字只识不写。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个性化修改。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春天来了,我们班的同学是勤奋好学的,我们学过哪些写春天的诗呢?(生回答)。

2、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的是谁吗?

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提问。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3)指名朗读课文。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总第课时,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5、四人小组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

2.齐读。

3.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

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6.“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四、作业。

1、课后练习4。

2、抄写词语2遍。

教学后记:

第三教时。

(总第课时,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设计个性化修改。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二、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朗读。

三、总结迁移。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生活上准备怎样做?学生讨论后回答。

4、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四、练写片段指导。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买菜》或《第一次买菜》。

生练写。

第一朵杏花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进一步明确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3、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5、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点,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2、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讨论大家喜欢哪个季节,讨论到春天事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重点词汇。

明媚程度郑重掌握兴冲冲。

绽开估计大概规律顷刻间。

泛出仰起吹皱。

三、课前预习。

1、你最敬佩的科学家是谁?最佩服他什么?

2、第一朵杏花是哪一天开的?

3、课文写了竹爷爷几次看杏花?

四、课文梳理。

1、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2、这篇课文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4、句段理解分析。

5、说说孩子是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些话的?

“什么事情啊?”--奇怪。

“竺爷爷,杏花开啦!”--高兴。

“什么时候?”--激动。

“刚才。”--自豪。

“是第一朵吗?”--半信半疑。

“是。”--肯定。

6、本文最大特点: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语言平和,清新流畅。

说说竺爷爷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严谨细致、一丝不苟。

五、知识拓展。

1、近义词。

奇怪--奇异留心--留意赶忙--连忙。

兴冲冲--喜滋滋也许--或许推断--推测。

估计--估摸顷刻间--转眼间。

2、反义词。

明媚--昏暗明白--糊涂精确--粗略。

3、关于杏花的诗句。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第一朵杏花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这就意味着新的教学工作又将有声有色的展开,学期刚开始,我和学生都抱着满腔的热情去学习,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了投入带来的快乐。

讲《第一朵杏花》这节课时我提前便让学生朗读,同学们也很听话,但在我检查时还是出现很多问题,主要的一点便是字音读不准,再就是感情也读不到位,经过细致的纠正同学们这才改了过来,讲课文时我首先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同学们很积极,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收获,接下来便是精读课文,我向同学们提出了第一朵杏花是何时开放的问题,同学们很快便找出答案了,接着又讲竺可桢爷爷认真观察的语句,起先同学们找到几个,但不是很全面,我本想把正确答案告诉他们,但还不等我开口同学们又开始认真的读起课文,读完了又讨论,讨论完了这才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找了出来,我看着同学们那股高涨的学习热情,内心的高兴劲无以言表,当讲到第八自然段时需要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起先同学们读的都很平淡,读不出应有的急迫感,我便给同学们分析,“经过一年的等待,小男孩看到杏花开了心情应该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到“急迫”“那谁能把这种急迫读出来呢?”起先只有一两个人举手,但越来越多,到了最后就出现了你争我抢的局面,以至于下课后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

通过对《第一朵杏花》的教学我明白了书中自有你想要的答案,只要认真细致的读便能证实那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番茄太阳

“番茄太阳”

(主备:徐立良审核:吴冬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四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有感情的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番茄太阳“的内涵,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卡、挂图、课文录音。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月8日总46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残疾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你有没有想过帮助他们?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与残疾人的生活有关。(板书课题:“番茄太阳”)。

3.大家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后的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对朗读有困难的段落,可以多读两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且练习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自学。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说说哪几个生字比较难记,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戚”、“献”等字。

4.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在习字册上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想想“番茄太阳”的含义。

第二课时(4月11日总47课时)。

一、复习检查。

1.默写生字。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线索。

1.精读第一部分--体会作者的心情。

(1)“我”来到这座城市时的心情如何?

(2)后来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3)是什么原因发生变化的?

2.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体会出“我”的心情:

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

3.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是盲童明明的童心、童趣和童真给“我”鼓舞和感染,给“我”带来这样好的心情变化。

(二)深入课文,悟形体情。

1.感受小女孩的爱笑,体会“我的心情觉得温暖起来”。

(1)谁能说说“我”为什么差不多总是中午去菜场?

(2)“我”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小女孩父亲的动作和语言,以及小女孩和她妈妈的表现来想象当时的情形,体会一家人相互之间的关爱和温情。

(3)为什么“每次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就觉得温暖起来”?

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感受,理解作者孤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温情和关爱的渴望。

2.感受小女孩的遭遇和美丽,体会“让人隐隐心疼”。

提问:为什么看到明明,会“让人隐隐心疼”?

引导学生了解小女孩双目失明的人生遭遇,知道这一家人来到城市一买卖为生,真正目的是为了给孩子治病。同时,领会明明的漂亮和天使般的笑,体会一家人生活的艰辛和明明的不幸。

3.感受明明的聪明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体会“番茄太阳”的情感蕴涵。

让学生自己读书,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现在大家明白什么是“番茄太阳”了吗?你认为明明对太阳的这一说法好吗?

引导通过讨论体会“番茄太阳”表达出来的深刻意蕴。领会明明对认识未知世界的渴望和认识以后的欣喜。

(3)体会“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

指导:明明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笑的?你从这笑声中听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明明笑声的清脆悦耳,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明明认识未知事物以后的欣喜,以及这笑声的真纯和感染力。

(4)指导读这一部分,要求能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人物的心情。

三、总结。

第三课时(4月12日总48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朗读课文。

二、继续精读课文。

感受小女孩善良淳朴,体会“我”内心的激动。

放手让学生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样几点:

1.理解: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明明问了许多奇怪的问题,给“我‘带来了快乐,消除了“我”生活的寂寞,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的价值,忘记了生活的痛苦等等。

2.明明临走时跟“我”说的一段话是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回答?

3.为什么“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这句话用“番茄太阳”来喻指小女孩的笑脸,并且一个“挂”字,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给作者留下的美好印象和温暖的感受。

三、拓展交流,升华情感。

1.让学生说写祝福明明的话。

2.“我”今后的心情还会像开始时那样灰暗吗?

板书设计:

12“番茄太阳”

美好的爱心。

永留我心。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1、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我在课堂开始就从老师打算旅游的三条路线入手,再现了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深深的体会到计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了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请同学估一估,培养了学生估算的能力,接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计算,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交流讨论当中,不少同学的口算能力很强,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结果,在交流中学生充分的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引导学生试着用竖式解决这一问题,有了口算的基础,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笔算乘法的方法。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苹果里的五角星

课型新授课课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各个段落的大意。

3、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手操作切苹果,发现五角星,从而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从而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1、通过读、写的方式让学生当堂记忆生字。在动手实践、启发疏导中理解文章意图,从而知道,创新就是换一种思维方式。

2、读课文了解事例,明确教材编写意图。

教学媒体小黑板、苹果。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预设学生活动预设。

第一课时。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1、出示苹果的图片,谈一谈,苹果的了解。

2、板书课题,齐都读课题,谈疑惑,提出问题。

(二)学习生字。

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给课文各段标上序号。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

瞧、横、疏、循、矩。

2、谁给大家读一读,并为它组一个词。

3、重点强调:

“横”是后鼻音;“疏”是翘舌音;“循”是前鼻音,第二声。

4、指导书写: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左右的间架结构安排--左窄右宽。

5、描红。

出示苹果,交流汇报。

按要求读文。

指名读。

学习生字。

描红。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1、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

2、同学读完后你当小评委评一评他读得如何。

3、通过预习,和刚才听读课文,你能提出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现在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自学,不要忘记给课文分分段,概括出段意来。

5、汇报交流。

第一段(1-4):写领居家的小男孩,把苹果拦腰切开,把苹果里的五角星给“我”看,出乎我的“意料”

第二段(5):我从横切的苹果发现五角星得到启示。

指名读,互评。

提出问题。

分段,概括段意。

汇报交流。

三、多元导悟,合作解疑。

1、学习一、二、三自然段。

2、老师想请两位来扮演,一位读旁白。

(1)、什么样的小男孩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活泼,机灵、可爱。

3、学习四-五自然段。

老师的切法为什么没有五角星呢。

那么同学用词来形容老师的切法。

板书:从顶部到底部(循规蹈矩)切法----一搬的苹果核。

(2)、小男孩切苹果的方式和人们的通常的切法有什么区。

别?

邻居家的小男孩真的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下苹果,真的让我们感到吃惊。

那么,现在作者面对小男孩会说什么?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1、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2、你能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出一至两道题考考大家吗?

3、你理解了什么是创新了吗?讲讲你知道的打破常规的故事。

说一说。

评价。

切苹果。

观察。

说一说。

板书设计:

报告新闻显示新本领。

小男孩拦腰横切苹果-五角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

见过……总是……从未见……更没想到。

教学反思:。

苹果里的五角星

(主备:徐立良审核:吴冬梅)。

教学目标:

情义目标: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教育学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3月8日总18课时)。

一、导入新课。

2.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什么?(老师为什么先讲这个故事?)。

4.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板书课题。

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生自由阅读课文)。

2.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问题,才促使我们去解决问题。)。

3.问题暂时留到下节讨论。先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一次来我家玩时,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他的切法是拦腰切苹果。)。

4.这件事为什么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初步说一说原因。

三、课堂练习。

1.练习朗读课文。

2.思考提出的问题。回家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第二课时(3月9日总19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汇报交流。

说说你回家切苹果的情况,你是怎样切的,分别看到了什么?

三、学文探索,体会何谓创造。

1.一般人是怎样切的?理解循规蹈矩。

2.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切的?理解拦腰切下去。

(1)演示一下切法。

(2)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图案?理解横切面果然。

3.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呢?你想过没有?(思维定势作用或是出于方便出于公平想不到切苹果还需要创造性思维)。

4.“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魅力”。文中指什么?(小男孩的喜悦,传递秘密的远。)。

(所谓创造,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用他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发现新秘密。自己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需要自己提出问题等。)。

6.出示名言警句。

(1)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

(2)健康的好奇心会帮助你消除无知。

7.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安排练笔。写一写,再交流。

8.把你感悟最深的语句多读几遍(最后一节),建议背一背。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下列词语造句。

清晰。

魅力。

板书设计:

拦腰切下去------------------------发现五角星。

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叫创造力。

教学反思:

课文从换一种方法切苹果这件小事中告诉人们,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不习惯的思考问题,作者以一个幼儿园小男孩为推手告诉大家,只要换一种思考方式,就能有创造性的发现,学生十分感兴趣我的激将法适时展示“你们和那幼儿园的小男孩一样聪明好学,富有想象力,一定知道什么叫创造力?”顿时孩子们跃跃欲试,积极开动脑筋,都想来一个与众不同。我觉得这是一个开始,应该从现在开始,时刻不忘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用实践来说明什么叫创造力。

苹果里的五角星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板书课题。

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

初读课文。

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顺语句和课文。

3,读读下面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他们的意思。

清晰生疏苹果核循规蹈矩感触魅力图案。

鲜为人知创造力。

自学,巡视,适时指导。

检查自学情况。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听写词语。

指名读课文。

细读课文。

指名读第1、2节。

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从哪儿可以看出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他来干什么?

这里用了两个“新”,有什么含义?

有一天,小男孩来到了我的家里,从桌上拿起一把小刀,有向我要了一只苹果,说了什么?

我是怎样回答小男孩的?

指名朗读第3、4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开头小男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举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谁能说说1~4自然段讲了什么?

指导朗读。

分角色朗读。

指名读第5节。

这样切苹果指的是什么?

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意思?

齐读。

这鲜为人知的答案说明了什么?

从哪里看出它竟有这样大的魅力?

人的创造力是什么?

创造力的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齐读第五小节。

总结课文。

搭配规律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操作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使学生在探索不同搭配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初步体会有序思想和符号化思想。

3.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4.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课件、小衣服的学具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课前游戏“石头,剪子,布”游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

(多媒体显示无锡的风景图片)无锡有许多的旅游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小红和爸爸妈妈也想来无锡玩。

为了这次旅游,妈妈给小红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

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口述,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思想。

1.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让小红自己挑。

合作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拿学具进行搭配,另外一人把搭配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2.汇报过程。

请同学汇报搭配过程,教师演示过程。

小结:同学们都找到了六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比较方法。

通过刚才的仔细观察,你觉得你更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呢?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体会有序的好处。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4.理解不同的搭配方法。

(1)谁能具体地说说看,这一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呢?

学生交流。

小结:这组同学是先拿上衣有序搭配的。

(2)除了先拿上衣有序地搭配,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讨论,发现也可以先拿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请两位学生合作完成先拿裙子的有序搭配。

5.小结。

(电脑演示)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以先拿上衣有序搭配,也可以先拿裙子有序搭配。

三、创新表示,体会符号思想。

小红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条领带和3件衬衫。

1.讨论表示方法。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提示连线的方法。

2.在作业纸上表示。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

汇报展示学生作业,简要评析。

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比较方法。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呢?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的方法更简洁明了。

4.小结。

(电脑演示)电脑小博士就是用简单图形表示的,它用梯形表示领带,用长方形表示衬衫。把3条领带和3件衬衫进行搭配,可以先拿领带有序搭配(电脑连线),也可以先拿衬衫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

四、通过变化,体会搭配规律。

1.如果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搭配的总数是多少呢?

交流。(板书:3×2=6。)。

2.如果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搭配的总数又是多少呢?

交流。(板书:4×3=12。)。

3.通过刚才的变化,你有没有发现,搭配的总数和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讨论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完成课题:搭配的规律。)。

五、尝试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路线问题。

(电脑演示)穿上漂亮的衣服,小红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无锡。

打开地图,他们准备从火车站出发,经过五爱广场,到锡惠公园去玩。

(1)从火车站到锡惠公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呢?

学生交流。

(2)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呢?

学生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

2.奖品问题。

锡惠公园里有许多的有奖游戏,小红的运气真不错,她得奖了。来到领奖处,让我们听听领奖处的叔叔跟她说了什么。

(电脑录音)“小朋友,恭喜你得奖。你可以选一个木偶,配上一顶帽子,或者配上一条围巾作为奖品。领奖之前我可要先考考你喔。现在有三种木偶,二种帽子,三条围巾,你一共有多少种选择呢?”

学生交流不同的算法。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红拿到了喜爱的奖品。

小红一家人继续在锡惠公园快乐地游玩。

3.游戏问题。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汇报:请一组来玩。

交流玩法:一位同学连续出三次石头、石头、石头,另一位同学依次出石头、剪子、布。就这样连续地玩下去。

同桌两人玩一玩,然后交换一下角色,再玩一玩。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9种不同的搭配。

六、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寻找了搭配的规律。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呢?

小结:只要我们时常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就会有更多新发现。

老师您好苏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了,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是谁传授给我们知识,是谁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是老师)同学们发自内心地对教过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您好!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对天下所有的老师再道一声老师,您好!板书课题老师,您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出整首诗共有几个小节。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什么?

(老师工作很辛苦)。

2、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都是的辛劳!看出来的。)。

3、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看看这两句中哪些词更能说明老师的辛苦?

4、学生齐读。

(心血、辛劳)。

5、为什么呢?

(因为无论哪个人的成长都有老师的心血、辛劳,因为)。

6、说得好,那我们再来读读。

7、生齐读。

9、生再读。

(是哪个人、哪一项。)。

10、不错。哪个人指谁?

(每个人。)。

11、哪一项呢?

(每一项。)。

12、噢,那我们试着把这句话改一改,用上每个人、每一项。

13、生齐读。每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学生全笑)。

(应该把不改成都)。

14、说得好,那我们再来试试。

15、学生再读。

16、你们觉得这样一改,有什么不同?

17、我们把两种句子对比读一读,好不好?女生读改了的句子,男生读原文。

学生对比读。

(我发现了,课文中的原句感情强烈些更能突出教师的辛劳。)。

18、是啊,原文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教师的事业是多么。

(崇高伟大神圣)。

19、好,我们再读这两句,好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20、指名读。小组赛读。

21、同学们读得真好,看看第一节,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教师事业的崇高?为什么呢?

(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金桥。因为教师的事业连接了过去和未来)。

22、老师要为你们鼓掌,说得太好了,是啊,这里的大道、金桥都指教师的事业。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师指课题)。

生齐读:老师,您好!

23、你们读得太好了,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沉默。)。

24、我们齐读这一段,好好体会,想想老师为什么会感动?

25、生齐读第一段。

(我体会到了,这里面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尊敬、热爱)。

26、说得好,谢谢同学们,你能试着用每当就说句话吗。

27、让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的老师吧!

28、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二)合作学习第二小节。

2、默读第二小节,小组合作探究。

3、汇报交流。

(出示: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2)指导朗读。

(理解:衷心:发自内心。)。

5、指导朗读第2小节。

四、放录音《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背诵全文。(课件出示)。

1、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们,给能背诵的同学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给动画片配音,这动画片中还配有《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动听的音乐呢!

2、指名背、齐背。

五、指导小练笔。

1、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学生阅读。同时播放歌曲《老师你好》(课件出示)。

老师您好苏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以情入诗。

1、同学们上课前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歌吧!(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师生共唱)。

3、这么多美好的比喻,足以看出人们对老师的崇敬。同学们,当你们在生活中遇见老师时,当你们拿起信纸给曾经的老师写信时,你们都会说上一句什么呢?(学生答:老师,您好!相机板书)。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齐读课题。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师,您好!》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提出听读要求:边听边思考你听完看完课文后想说些什么。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课文就是围绕教师事业的“崇高”“美好”来写的,课文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围绕这两个中心句来写的。)3、指名朗读这两句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第一段。

1、为什么说教师的事业是崇高的?请大家默读第一段,并在诗中画出有关的词句。

2、学生自学。

3、集体交流。

(1)出示:古今中外。

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a、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可以怎么说?(古今中外,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b、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更能表达出对教师事业的赞美?同桌互读,边读边比较。

c、为什么说所有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课前,老师已让大家都搜集了有关资料,现在你们可以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d、指名学生交流搜集的事例(大部分学生搜集的都是名人的事例)老师再顺势用学生身边的老师的生动事例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

e、质疑:这句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浸透”一词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

f、指导感情朗读这一句。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小结:诗歌的语言是十分精炼、含蓄的,每句话中都包含了深刻的意思。刚才我们用理解词语、比较句式、举事例等多种方法理解了句子。下面,我们用同样方法来学习下一句话。

(3)出示:地北天南。

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a、读读这句话,与同桌讨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b、集体交流,学生用周围的创造发明讲述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指导朗读。

(4)刚才,我们学得很深入,读得也很有感情,谁能背出这两句呢?指导学生背诵。

(5)除了这两句,还有哪些句子也是赞美教师事业的崇高?

出示: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金桥。

a、轻声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它的含义,向同学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学生自读并互相讨论及交流。

b、集体交流,引导学生从人到社会理解教师在人的成长、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再出示:笔尖飞舞,

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

笑语盈盈。

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a、指名读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是如何理解这话的。

b、引导学生回忆老师的日常工作,回忆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关心、呵护,从而帮助理解。

c、是老师辛勤的工作,是老师不倦的教诲才使学生们得以茁壮成长,才塑造了一批批的国家栋梁,时代在飞速地前进,老师默默地为人类奉献着一切,他们事业是——多么崇高!看到这些,我心中涌起感情的波涛:老师,您好!

5、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总结延伸。

1、听了你们饱含深情的朗读,我又激动又自豪,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教师节了,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你们是不是也有许多话想对老师说?好,那把你们的心里话都写在这小小的贺卡上吧!

2、学生在乐曲中写贺卡。

3、交流贺卡。

附板书:老师,您好!

崇高成长浸透心血。

美好创造蕴含辛劳。

苏教版《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1.出示多音字“系”,让同学们区分这个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都能正确区分开来。

2.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黄河的主人?齐读课题。

二、精读感悟。

1.黄河的主人是谁呢?(板书:艄公,注意正音)。

他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呢?请同学们迅速找出这篇课文的中心句。

出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齐读)。

出示: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再次出示课件:“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齐读)。

2.刚刚我们通过逐字解释理解了“惊涛骇浪的意思,那么“如履平地”又是什么意思呢?有些不太熟悉的生字我们可以借助字典来解决。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去查了字典,这里的“履”原来是什么意思?(生:鞋子。)那么“如履平地”的意思呢?(生:穿着鞋子在平地上走。)艄公的鞋子是什么?(生:羊皮筏子。)。

下面请同学们呢去2-5自然段找一找描写羊皮筏子的句子。

出示:

从那儿看出的?(“小”“轻”“好象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指名读后指导朗读。

“远远望去”要读得慢些,让人感觉真的很远。

“那么小,那么轻”读出很小、很轻。

“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要惊险。

(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出示: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齐读,注意里面的感叹号哦)。

(1)看到这么小,这么轻的羊皮筏子上还有人,你心里有什么感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啊,那上面还有人哩!”

师引读:“不只一个,还有一个……(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数着皮筏上越来越多的人,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越来越紧张、害怕、惊讶、激动。)我们平时心里感到害怕、紧张、惊讶、激动,数数速度会越数——越快,音量会越数——越响,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5.羊皮筏子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看看作者的特写镜头是怎么描写的呢?

出示:“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这羊皮筏子上面不仅有六个人,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更加危险)。

出示: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1)乘客们什么表现?(谈笑风生)板书:乘客谈笑风生。

“谈笑风生”是什么意思?

(2)读读这句话,哪些词句表现了乘客们谈笑风生?

“指指点点”——联系实际在指指点点些什么?

“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请同学们联系坐公共汽车的感受谈谈。

7.如果由李老师来撑羊皮筏子,你们敢不敢坐?(不敢!因为老师没有艄公的本领,那他有怎样的.本领呢?)。

出示:“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自由读读这两句,你体会出艄公是个怎样的人?(胆大勇敢技术高负责任认真、细心经验丰富智慧)。

板书:勇敢智慧。

这段话中的“小心”和“大胆”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浪小时就是大胆地破浪前进,浪大时就要小心翼翼地观察水势)。

出示:“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

同学们,艄公面对的是什么?——险恶的风浪。

身负的是什么?——乘客的安全。

而他站在羊皮筏子上凭的是什么来渡黄河?——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

由此,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艄公?(技术高超、镇静、机敏……)。

板书:镇静机敏。

8.因此,这样的人,才能配成为黄河上的主人。齐读再出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三、扩展延伸。

总结:这是一种对比衬托的写法,小小的羊皮筏子能在滚滚的黄河中鼓浪前进,乘客还能如此的谈笑风生,无不反映出艄公的机智勇敢。

四、小结。

1.面对这位艄公,你想对他说什么?

2.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儿女,更锻炼了中华儿女坚韧不拔的意志,艄公只是千万个中华儿女的一个缩影,就让我们将艄公的精神装在心中,带出课堂,带入我们的学习生活!

板书设计:

勇敢。

智慧。

镇静。

17.黄河的主人-----------艄公机敏。

对比、衬托。

黄河羊皮筏子乘客。

气势大小、轻从容。

苏教版四年级《元日》教学设计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二、学生分析。

由于四年级学生的特点,良好的品德和习惯还没有形成,注意力不能稳定持久,具体形象思维为其主要思维特点,学习还以近期娱乐目标为主,缺乏理性思考。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教学中我以合作学习和联系生活教学策略为指导思想,使学生手、脑、口并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主动参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3、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4、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处理思路。

1、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2、处理思路。

(1)、为了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我引导学生积极在参与中自悟自得,使学生充分体察个人感受,以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有所感悟。从而进行有个性的阅读。

(2)、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我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教学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学习,学习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首诗,一次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背诗导入。

1、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古诗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北宋王安石的元日。(板书课题)。

2、点出“日”理解、“元”是第一,“元日”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叫春节。

3、在这一天,你会做些什么?(交流)齐读课题。

5、生交流。师结:对,诵读理解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我们学好古诗,首先就要读好它。出示:(一读:注意节奏、读正确。)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自由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节奏,读正确。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译文:。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春风把暖洋洋的暖气送入屠苏酒,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简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2]  下一页。

作者背景。

名句赏析。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哲学观点。王安石此是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还能体现出他的执政态度。

赏析一:。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赏析二:。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思想感情。

王安石既是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赏析三。

歌颂春节的诗很多。王安石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三件传统习俗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这样写,精炼、典型、概括力强。诗中流露出的欢快气氛,与作者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获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现在贴桃符的人少了,多数人把桃符换成了春联,但过年放鞭炮、喝酒的习俗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达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悠久的。这首诗也就具有传统美的品格。当然,现在大城市人太多,从空气的清洁和防火等方面考虑,并不提倡鞭炮。

上一页  [1]  。

搭配规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木偶和帽子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爸爸去哪》的片头曲作为背景音乐,展示kimi的图片。

kimi今天有一个新任务--给朋友们买礼物,他首先来到了玩具店。

设计意图:将同学们最喜欢的《爸爸去哪了》节目请进教室,让孩子在课间得到轻松,也提高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课探究。

1、揭题。

想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顶帽子,你想建议他怎样买?

评价语:你真有眼光。

老师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

你有一双创造美的眼睛。

那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究的“搭配的规律”

设计意图:给自己喜欢的偶像出点子,同学们会非常乐意,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这里的评价语可以快速拉近师生距离,最后的揭题也让同学们快速进入到问题的探索环节中。

2、学生操作。

(1)学生动手操作(拿起学具,取下回行针,同桌合作配一配)。

收起手中的学具,倒扣在桌子左上角。

(2)了解操作结果。

老师充当小记者,采访一些同学,

你配的是几种?同学们需要你的搭配方案,请到讲台上。

有配不同种数的?你的答案也是我一直想要的,请上来。

还有?先请你来配一配(不足或凌乱的),再请你来配一配。

(3)谁把搭配的方法找全了?

下面谁和他搭配的一样。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是怎么搭配的?

可以先选木偶?(此处感受3个2与2个3的不同)。

刚才配全的同学都是按照一定的什么来搭配的?

今天你们的正确答案要归功于有序,

是有序的思考才让你们的搭配即不重复,也不遗漏。

板书: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有序搭配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有序的,可能会重复,也可能会遗漏。另外让学生感受搭配也有不同种选法,体会3个2和2个3的不同。

3、学生记录。

(1)你能把刚才的六种搭配方法记录下来?

可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数字,只要记录清楚就行。

(2)按层次展示学生作品。

第一层文字(你也是用文字记录的请举手),第二层直观图(下面也有画这样图的?),第三层半抽象图(你画的也是这样的简单图形?),第四层全抽象图(如果有这样的学生作品就直接展示,如果需要老师创作,就用白板当堂画,或用ppt展示,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高科技,又能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上)。

这些记录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能跟我们解释下这幅抽象作品的意思?

你这里连这条线表示什么?那这里三条线就表示什么?1个3,

这里呢?几个几?

变解析图,边引出算式。

评价语:文字记录:这是咱们的速记员的作品。

直观图:这是咱班画家的作品。

半抽象图:这是咱班数学潜力股的作品。

抽象图:这是咱班未来数学家的作品。

这是老师也忍不住想露一手的作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让学生回忆了刚才的有序搭配,有培养了初步的符号意识,借助连线又可以推动学生用算式计算搭配的总数。

4、列算式。

2个3用乘法算式怎么表示?

如果是四个木偶一共有多少种选配方法?五个呢?

我们可以发现木偶的个数和帽子的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评价:你真是一位会总结的孩子,老师相信在以后的数量关系题中你肯定会脱颖而出的。

设计意图:自然的拓展让学生感受到,算式的优势,自然的拓展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式的意义(可以在算式这个地方再多问一个问题,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让学生初步明白组合,2表示从两个当中选一个有两种选法,3表示从三个当中选一个有三种选法)。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早餐搭配问题。

2、路线搭配问题。

3、新款校服。

莲花小学准备设计新校服,备选的衣服中有三种上衣,两种裙子,三种裤子,男生校服有多少种搭配?女生呢?一共有多少种搭配。

四、全课总结。

学会了搭配可以让八件衣服出现十五种穿法,学会了搭配,可以让你的饮食更加营养,其实生活中搭配规律的应用还有很多很多,老师希望你们能学以致用,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五、板书设计。

搭配的规律。

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2×3=63×2=6。

六、欣赏一些生活中的搭配。

老师您好苏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本课有关句子的含义。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任务:

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情感。

同学们,每当听到你们深情地叫我一声“老师,您好”时,我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是啊,是老师指导我们握笔写字,是老师教会我们读书、写作,是老师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是老师把我们从一个步履蹒跚的孩童教育成一个懂礼貌有知识的现代人。我,和你们一样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对自己的老师说一声(齐读课题)“老师,您好!”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提出自学要求。

让我们来自由轻声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检查生字字音。

事业崇高浸透涌起。

塑造朝霞春晖衷心。

3、检查读书情况。

课文读得怎么样?谁愿意展示一下。

诗歌分两部分,分别指名读,并正音。

4、了解诗意,整体感知。

讲解“崇高”:崇高本义是指山大而高,而在这里是说人的精神与思想非常了不起。

三、细读课文,体悟情感。

1、现在我们读读课文第一小节,看看哪几句写出教师事业的崇高?(学生交流)。

(1)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

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

a、说说“昨天”、“今天”、“理想”的意思。

b、为什么说教师是铺路架桥的人?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师小节:是老师,引领着学生健康成长,引领学生从过去走向现在,从现在走向未来。是老师,引领学生从无知的昨天走向幸福的今天、灿烂的明天。是老师引领学生寻求理想、鼓舞学生实现理想。是老师,在学生的昨天和今天、现实和理想之间“铺设大道”、“架起金桥”。

(2)出示:

古今中外,

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

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a、“哪个人”、“哪一项”分别指什么?

b、“浸透”、“心血”什么意思?

c、把这两句话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3)教师的劳动培养了一代代人,教师的劳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由衷地说,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齐读3、4句)。

于是诗人送给我们的老师这样一句话。(齐读第1句)。

(4)教师的事业如此崇高,对人类的贡献这么大,每当看到……,我心中……。教师引读第5句。

(6)把这一小节连起来读一读,要让老师也能听出工作的“崇高”,以及你们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四、背诵积累,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诗,如果能把它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想背吗?自由背。

2.出示填空引背。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桥。

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中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北天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的成长靠的是老师,社会的发展蕴含着老师的辛劳。同学们,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想那感人的一幕幕,跟亲爱的老师说说来自心底的话语。

出示:

老师,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老师您好苏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1.学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2.学用1、2、3、5、6、1(高音)为节奏编创旋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演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感受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爱戴之情。

2.通过编创旋律,掌握简单的旋律发展技法,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

1.一字四音“啊”的演唱。

2.倒数第八小节的正确演唱(敬爱的)。

3.能以崇敬的心情演唱歌曲,感受歌曲蕴含的师生关爱的情怀。

4.旋律编创的音高走向问题。

四、教学进程。

1.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说说老师做的感人的事例,从而导入新课课题《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a.设问:歌曲给你什么感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b.讨论后,老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三段歌词。

3.再听歌曲,让学生说说,歌曲用怎样的声音、力度、速度、旋律表达对老师的尊敬,热爱之情。

4.学唱歌曲:

a.跟着伴奏学唱歌曲旋律。

b.代词入曲。

c.说说歌曲两部分旋律的演唱方法:

第一部分:主歌旋律平缓,音区比较低,可用稍慢的声音,稍弱的力度来演唱。

第二部分:副歌的第一句旋律比较高,适合用较强的力度演唱,以表达内心的激动。

最后一句,随着旋律级进下行,力度可以逐步减弱,用以表达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

5.学用1、2、3、5、6、1(高音)为节奏编创旋律。

老师引导学生学用划旋律线的方法来编创有节奏的旋律。

6.小结。

苏教版四年级《元日》教学设计

学习《元日》这篇古诗,我主要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积累入手,说说自己过年时最兴奋、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然后再导入古诗的学习。

本节课最让我感到成功的是,学完古诗后让学生一边背诵一边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眼前的情景,再让学生大胆地汇报。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正穿着新衣裳在开心地玩耍。”有的说:“我看到了小孩子正拿着鞭炮在燃放。”有的说:“我看到了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有的说:“我看到了一帮小朋友拿着大人给的利是跑向商店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和食品。”有的说:“千家万户的人们正在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还有的说:“人们正在尽情地喝着屠苏酒。”

就这样,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找到引起学生想象的“着火点”、“触发点”,让孩子们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在脑海中播放画面,如身临其境般真切感受着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元日”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是指元旦的一天,有的人说花钱的一天。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有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过春节。这时有的学生一想也开始赞同了他的意见,我舒了口气随即赞同了杨宝的意见。

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为此我先让学生读“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也体会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说实话,昨天才结束了对成都市骨干教师的献课,有点倦了,这堂课没有怎么去备,也许是因为看上去是一首古诗的原因吧。前天去龙江路小学听了国学进课堂的理念,被洗了眼睛,今天我也来小试牛刀。这首诗有三个衍生的东西——节气、对联、诗人。结合语文天地中的节气,我讲到了很多有介绍,也有互动,特别是一些孩子比较陌生的节气。其次就是对联了,在上一单元的语文天地中就有关于对联的内容,今天结合“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句讲起了对联,我拿出了一些句子,请孩子们说一说那两句是一对的,大概了解一下对联的对仗方式,就像是做游戏一样。最后讲到了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这些对于孩子来说远吗?远!但是不介绍就更远,所以我还是请他们跟我读了介绍诗人的文字,并且讲到了王安石的一些有名的作品,还和孩子一起品读其中的名句,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国学拓展吧。活学活用谈不上,至少是现学现用,希望以后的这类课还可以有更多的国学文化加载其中,使得课堂内外知识相通。

【1】《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

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了那个欢乐祥和的氛围当中。在进行《元日》的教学中,我大量的引导学生们联系春联的学习内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绘的欢乐喜庆的氛围,课文之间很好地进行了融会贯通,效果很好。

(2)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我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呀?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到自己捂住耳朵躲在一边,哥哥姐姐们小心翼翼的去点燃鞭炮,爆竹燃放的时候火光冲天,大家又笑又跳,开心极了……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3)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古代另外几首描写欢度佳节的情景的古诗,“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这样的诗句又扩大了学生们的理解视野,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2】今天带孩子们学习了本学期最后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元日》,学习的要求: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的内容。3)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教学。

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入手:同学们一定喜欢过年,那你们在过年时最喜欢做什么?学生有说放鞭炮的,有说穿新衣的,有说吃好东西的,有说走亲戚的……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过年的吗?想。这样很快转入正题。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句所表现出的就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元日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联想的什么?

2)古人过年有哪些风俗?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气氛?

3)结合作者简介想一想结尾一句有没有更深的含义。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思想感情。

由此我想学习之所以需要,是因为有不懂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必要学习。这堂课我的几个教学问题都设计得很好,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但总觉得是在牵着学生走,没有让学生真正读懂学会。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会学生质疑问题,启发学生质疑,教学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我们不能满足于给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教学生会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周二,以学案教学的新要求上了《元日》一课。这是一首古诗,所描绘的场景学生比较熟悉,但有很多过年的习俗因为时代的久远,有些也不是很了解,在设计时,我将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做为本节课的一个内容,因为此阅读内容就讲到了“年”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的来历,非常有利于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对这篇文章的处理,我完全交给学生来完成。由于是个传说故事,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对内容的把握非常好,完全能按照预设,自主学习,通过朗读,默读,学生便很好的把握了“年”的特点,爆竹,桃符,拜年的来历。再学习古诗时很多字意的理解便顺理成章了。由此可见,很好的整合语文天地中的练习也不失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设计模板

style="color:#125b86">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

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

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三、教学例2。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问:要求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重点学习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解书写格式。

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四、完成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5、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五、全课总结。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除到0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对齐被除数里的0,在商里写0。

六、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

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选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3。

独立找出3题的错因,并改正,再指名回答。

七、作业。

想想做做4。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角的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建立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概念。

3、认识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4、通过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转一转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学难点:

认识周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的角有哪些?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认识过的角:直角、锐角和钝角。师:你们以前是怎样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教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一些特殊角,深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建立直角的的概念。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直角的度数,学生量完后,请几个同学汇报得数,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直角是由90°。

2、认识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

课件演示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的过程。课件演示后,让学生也按课件演示的过程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并看一看,议一议。教师指出:把这两个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新的角。(课件闪现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师:这个角有什么特征?指名回答。教师指出:像这样,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角是平角。(课件闪现下图)。

(2)认识平角和直角的关系。

3、建立锐角、钝角的概念。

(1)测量。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课本第66页下半部分的三个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指名汇报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三个角分别是什么类型的角,再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2)议一议。

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图中左右两边的角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

(3)交流归纳。

小于90°的角是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教师说明:大于180°的角不是钝角.(如181°、200°、220°就不是钝角)。

(4)练习。

(课件出示)把下面各度数所表示的角进行分类。

4、认识周角,建立周角的的概念。

(1)认识周角。

(2)认识周角、平角、直角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你知道一个周角是多少度吗?引导学生推算。

1周角=()平角=()直角。

1周角=()度。

三、操作活动。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课件依次出示3道题)。

四、全课小结。

让让学生谈自己学习的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1、2、3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