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15篇)

时间:2023-11-16 13:55:22 作者:ZS文王 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15篇)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并寻找改进的方法。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一些优秀的教学反思实例,通过学习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模式进行。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一行参照的数量都是“2”,并且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文档为doc格式。

8和9的认识教学设计和反思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8和9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53页8和9的认识。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建立8、9的.数感;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与序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激发学生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的热情。

师: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常与数交朋友,关于数的秘密可多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校园里探索8和9的知识。(板书:8、9的认识)

1.教学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你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请你数一数,悄悄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同桌交流自己数数的结果)

师:你从这幅校园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主题图为师生提供的了数量为8,9的物体有:

a. 校园两旁有8棵树。

b. 花坛里有8朵花。

c. 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 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e. 有8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f.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师小结:8棵小树,8朵花,8个小朋友,黑板上的8个字,他们的个数都是8,我们可以用数字几表示?(8)

师:而蝴蝶的只数,人的个数,花盆数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9)

2.寻找身边的数

师:在校园里,我们探索了8和9所表示的物体数量。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身边数量是8或9的物体。

师: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8和9来表示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教室里有9盏日光灯,有8块窗帘,8扇窗户……

1.8,9的顺序

出示直尺图

()1 2( )4 5( )7 ( ) 9

师:这是一幅直尺图,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助老师把这幅直尺图填完整。

先填写,再顺读,倒读。

师:看着直尺上的数,你能向其他小朋友提几个问题吗?

学生间互问互答。

比如:8排在谁的前面?9排在谁的后面?

师小结: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从一幅直尺图上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为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鼓掌!

2.做一做(54页)

师:现在请大家把书本打开,翻到第54页,运用你发现的知识,来解决书上的问题。

出示点子图。

() () ()

师:怎样很快数出点子数?

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用以前学过的〈,〉来表示它们的大小。

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7〈88〈97〈9

8 〉7 9 〉7 9〉8

1.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对派3名小朋友上来!

(叫9名同学上台。排成一排!每人一张数字卡片。)

师:下面的小朋友请注意了!接下来我们分成三个组进行比赛,每个小组答对了,就有一颗星!听清楚第一个问题:上面一共有几个小朋友?(9个!)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二、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三、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准备:ppt正方形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咱们二年级学过了除法,里面有平均分,谁知道什么是平均分?

2、把4个东西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得到多少?

把2个东西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又得到多少?

把1个东西平均分给两个人,怎么分呢?

3、导入课题:以前学习的整数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

二、新授。

只要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就能用1/2表示。

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数线下面的数字是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分数线上面的数字是分子,表示所取的份数。

读作:二分之一。

写作:1/2。

三、教学四分之一。

1、学生动手操作:

用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对折两次,就是平均分成几份?

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涂颜色的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2、展示:谁有不同的折法?

3、讨论:这四种不同的折法(可以说是三种)为什么都用1/4表示呢?

(让学生总结说一说,巩固分数的意义。)。

四、练习巩固。

1、读出下面的分数。

1/61/91/71/51/101/12。

2、读出下面的分数。

三分之一。

四分之一。

十三分之一。

二十分之一。

3、填空。

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六份,每份是它的。

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七段,每段是它的()。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它的()。

4、生活中的分数。

一个人在月球上的体重是这个人在地球上的体重的1/6。

中国有1/5的人口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中生活。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认识圆锥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有角。因此,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了解角的特征。

2、设计理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通过感知角—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做角、玩角—创造角等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及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的角,再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为下节课认识直角做好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4、学情分析。

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获取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直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教法:

尝试指导法。

教学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角的特征辩认角。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图钉、硬纸条、剪刀、扇子等。

学具准备:

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猜猜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什么?

生1:可能与角有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老师让我们带了三角板,我想可能与角有关吧。

……。

师:在生活当中你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吗?

生2:硬币上有角。

生3:红领巾上有角。

生4:三角板上有角。

……。

师:硬币上的角和我们今天学的角可不一样,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步感知,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就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里面有角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说给同学们听。

生1:老师拿的三角板。生2: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

生3: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

……。

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是啊,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三、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联系实际,感知角。

师:角特别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老师带来了几幅图,你们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钟表、剪刀、饮料吸管、窗户等图片,指几名学生找角,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上的红色线闪烁显出角。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啊,把藏在物体里的角都找出来了。

2、找生活中的角。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周围哪些物体表面也藏有角?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桌看一看。(生活动)。

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角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并从实例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建立角的表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摸角(认识数学中的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先摸一摸再看一看角是怎样的?

生1: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

生2:它是由两条直线组成。

生:一个小圆点。

生:不是,还有两条直直的线。(演示)。

生:他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也就是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4、画角。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请拿出三角板,按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指几名生上黑板画,画好后让生评价。

5、分辨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怎样的?帮我辩一辩哪些图形才是角家族的朋友?

下面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生辨认并说理由。

师:了不起的小法官!刚才同学们已经会画角了也会辨认角了,你们会做角吗?

6、做角玩角。

拿出准备的硬纸条和图钉开始做角吧,做好以后再玩一玩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生活动并玩角)。

师:说说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两根塑料带张开一些角就越大,合拢一些角就越小。

师:怎样用数学语言说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角的两边拉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拉开的小角就小。

师:你们真会发现。老师也带来了两样东西请看看吧,出示扇子、剪刀演示。

课件出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小结: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7、猜角。

师:看看谁能猜出这两个角的大小?

师:究竟谁大?生猜后课件动画演示两个角的顶点和边重合,发现角一样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

8、创造角。

(生活动,有折、有剪、有撕、有画……)全班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巩固拓展。

师:看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出色,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下面的图形个有几个角?

2、摆一摆两根小棒能摆出几个角?三根呢?你们能用自己的身体表示出一个角来吗?

五、升华主题,欣赏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在数学中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神奇魅力吧。

(伴随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

设计意图:欣赏古代建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增强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满意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畅所欲言。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让学生认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直观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本节课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所以就显得十分重要,要为以后的分数学习打好基础。课本创设了野餐活动时分食品的情景,让学生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通过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这时就产生了分数。这时就重点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可以怎么表示,结果是半个。

初步认识“半个”可以用分数1/2表示,在此过程中介绍1/2的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并教授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如:1/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每份表示它的1/2,让孩子们一一说说,同桌相互说一说。

但是,在教学分数含义的时候,我有点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发现而是自己说了出来,我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他们的含义,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可以对其提示。而我却在教学中无形养成了思维的惰性,这是对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不负责任。

在教学分数的比较的时候,我让学生准备的是两张圆形的纸,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通过图片上不同的颜色来比较分数的大小,也通过举例分糖,有10颗糖果,分给10个小朋友,每人只能分得1个,若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5个,尽量引导孩子们总结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1份就越少。

之后通过练习,孩子们对于这部分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教学中我仍然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认识线段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线段的特征。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7)画线段

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指定条件画。

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小黑板出示)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

3点能连几条线段?

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

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较:看看哪条线段长?

演示:一样长。(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如: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

认识线段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有长有短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反思认识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三个部分让学生认识时、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时,第二部分是认识分,第三部分是认识时与分的关系。主要通过钟面一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五个小格,总共有60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就是一小时,分钟走一小格就是一分钟。通过动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分钟走一圈就是时针走一大格,从而感受出一时等于六十分。整节课的思路是很清晰,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比较少。

动手操作感受的环节设计的不是很好。学生参与面不够全面。整节课对学生的关注仍然不够。没有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三个环节过渡的不是很自然。课堂语言也不够规范。表现在提问上和对学生的评价上。今后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情境来提问,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活跃课堂。有些东西不一定要通过总结性的话呈现出来。

教学也应有层次性。可以设计些拓展延伸的环节。最后课堂小结不能丢。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不足有很多。向前辈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反思认识

教学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识比》是在学生已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个单元的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牛奶杯数与果汁杯数的比洗洁液配比路程与时间的比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认识比。备课时我反复斟酌:学生初次接触比,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要学习比,比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在1、2两个例题中,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其次对学生也进行了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发现,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设计自学、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要善于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对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和有关知识点没有深入地思考和预设,有时显得空间过大,使学生的思考失去针对性、方向性;有时又因为没有提得很到位或明确,使得学生在思维的影响下,回答和思考的问题背离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反思认识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认识钟表》这一单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接触,有些学生会认读,并掌握本单元所要求的内容,有些同学对钟表的知识不会,在课堂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钟表与时间。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认识钟面时,让学生认识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有哪些数字,怎样排列,然后利用课件闪动,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视觉去感知,让学生形成表象是不够的。我在教学时希望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因此让同学们每人课前准备一个钟面的学具,学生在看一看,亲手摸一摸、拨一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同学们通过观察钟面、拨动转钮会发现:秒针走得最快、分针走得比较快、时针走得最慢;分针比较长、时针最短;秒针最细、分针比较粗、时针最粗;小朋友还知道了三根针走的方向。

总的来说,这单元教学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认识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能正确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通过涂一涂、找一找、围一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利用四边形的特点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从而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让学生把这些四边形分类:有的学生按照有没有直角来分;有的学生按照边相等的多少来分;学生通过把四边形分类的活动,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进一步感受到了四边形的细微差别之处,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总的来说,这节课根据了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文档为doc格式。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送给大家一句名言作为见面礼。请看大屏幕“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大家一起读一读。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百分数的认识”。(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提出研究问题。

师: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想了解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预设:(1)百分数的意义。

(2)生活中的百分数。

(3)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有哪费?

2、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法。

师: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课件出示例题)。

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

小组讨论:你认为该派哪名队员去罚点球?

队员。

调球数/个。

进球数/个。

淘气。

20。

18。

奇思。

10。

8

不马虎。

25。

21。

引导学生说出:要看进球个数占罚球的几分之几。

18/20,8/10,21/25这样不方便比较。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容易比较些,即90/100,80/100,84/100.

通过比较得出,该派淘气去罚点球。

师:那90/100,80/100,84/100.分别表示什么?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90/100,80/100,84/100.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三个分数表示进球个数是总球数的百分之几。

师:分母是100的分数比较起来一目了然。我们用种方法解决了“派谁去罚点球的问题”。现在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帮助科技小组解决他们在进行种子实验时遇到的问题。

出示:。

品种。

实验种子数/粒。

发芽种子数/粒。

一号。

20。

5

二号。

25。

7

三号。

50。

11。

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

生:一号-25/100二号-28/100三号-22/100。二号种子发芽情况最好。

师:谁能说一说25/100、28/100、22/100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

生1:表示一号发芽种子数古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十五。

生2:表示二号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二十八。

生3:表示三号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二十二。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25/100、28/100、22/100表示什么?

生:这三个分数表示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六个分母是100的分数表示什么?(学生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完成)几。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师指名学生板演80%、84%。

师:请大家在本子上把100100100用百分数的形式写表示。

下来,并读一读。

师:这句话中提到了几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数的一种什么关系?

生:这句话中提到三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倍数关系。

师:百分数还有两个名字。百分数又叫百分比、百分率。这一点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渐了解的。

3、生活中的百分数。

师:百分数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说明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搜集的百分数的资料可能有: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4、探究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小组合作研究,全班交流后,师归纳总结。

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影关系,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

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三、巩固练习。

1、读出下列百分数:1%、100%、103%。

教师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

2、写出下列百分数:百分之二点五、百分之十八点八、百分之零点三。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请学生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的内容?

五、作业设计。

1、课本第40页1,4,5题。

2、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借助生活中的百分数,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认知基础,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语言描述的基础上,用一幅简单的图来表示“棉80%”。学生在“想---画---说”的过程中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也为百分数的意义的表达找到了一个直观形象的展示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体会了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更深入的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更直观的认识了百分数。

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本节课借助一组素材,让学生在比较中生疑,在争辩中明晰,从而明确百分数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不能表示具体数量。这种借助矛盾冲突、在相互辩论中完成对概念的建构的做法,也是知识与能力逐步建构的过程。

在练习的设计中,先设计了判断题,这是基础性练习;接着设计选择合适的数填空,这是一道综合性练习,再接着是一道趣味性的练习,在成语中找百分数;最后出示两条信息,让学生读了之后,谈谈感受,使学生再次体会百分数的应用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且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最后送给送给学生爱迪生的一句名言,余韵悠长,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给人一种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反思认识

《认识钟表》一课是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首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见过钟表,不仅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要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结合“小胖的一天”的生活情景,这些环节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究去发现。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带给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用心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潜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你早上大约几时起床?晚上大约几时睡觉?每一天你是几时到学校?你明白下午我们几时放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实践潜力。同时也能较好地帮忙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透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当时针指在几,分针指在12时我们就读几时;当分针指在6,时针指在两个数的中间我们就读几时半。透过教学使学生还了解到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能够开时、定时的;钟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

不足之处: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因此个别学生在认识几时和几时半时会有混淆。还有就是我请学生拨钟时,让他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楚,还有的同学会说,但是动手就好像有困难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潜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潜力和语言表达潜力。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1、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画家,他画画可有点特别!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他的作品吧!

〈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轮廓〉。

师:猜猜,他画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别演示:手机、国旗的轮廓〉。

请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测。

小结:刚才小画家沿着这些物体所画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

二、实践中理解周长。

1、理解封闭图形。

师:谁听说过“周长”,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师:我们看看课本41页是怎样介绍的。

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质疑:这里好象有个词不常见?

生:封闭。

师:谁能解释?

生:四周都不漏缝的。

……。

师:那么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呢?

〈多媒体演示:〉。

师:这些图形中那些是封闭图形?为什么?

生:……。

小结:像这样首尾相接起来的就是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多媒体同时演示封闭图形首尾相接的过程〉。

2、指一指,从实物中找周长。

(1)师生合作。

出示钟。

师:谁能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生指。

师:你是怎么指的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从这里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这里。

……。

指叶片、粉笔盒、数学课本表面的周长。

引导理解周长在面上。

(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吗?

师:下面请和你小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周长。

指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说的时候要说清是哪个面上的周长。

学生活动,汇报。

师:我们身边能指出很多周长,例如:操场上也有。

三、探究中体验测量方法。

1、创情境。

师: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忙着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小动物们也和大家一样忙着锻炼呢?

〈多媒体演示:小动物们绕图形一周跑一圈〉。

师:怎么同时到达终点,那么他们跑得一样快吧?

生:……。

生:可以用线、用尺。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图形的周长评出冠军。

2、量周长。

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长的信封里有这些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绳子,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测量。量的过程中有不满整厘米的'可以选择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对照测量结果,承认误差。

师:谁的周长最长?

生:长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为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圆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周长的认识。课本44页“什么是周长”及第45页“练一练”中1、2、3题。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实践活动。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五、全课小结。

六、思维拓展。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课堂引领者:店口一小:姚炜。

一、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四、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画家,他画画可有点特别!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他的作品吧!

〈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轮廓〉。

师:猜猜,他画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别演示:手机、国旗的轮廓〉。

请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测。

小结:刚才小画家沿着这些物体所画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

二、实践中理解周长。

1、理解封闭图形。

师:谁听说过“周长”,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师:我们看看课本41页是怎样介绍的。

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质疑:这里好象有个词不常见?

生:封闭。

师:谁能解释?

生:四周都不漏缝的。

……。

师:那么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呢?

〈多媒体演示:〉。

师:这些图形中那些是封闭图形?为什么?

生:……。

小结:像这样首尾相接起来的就是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多媒体同时演示封闭图形首尾相接的过程〉。

2、指一指,从实物中找周长。

(1)师生合作。

出示钟。

师:谁能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生指。

师:你是怎么指的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从这里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这里。

……。

指叶片、粉笔盒、数学课本表面的周长。

引导理解周长在面上。

(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吗?

师:下面请和你小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周长。

指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说的时候要说清是哪个面上的周长。

学生活动,汇报。

师:我们身边能指出很多周长,例如:操场上也有。

三、探究中体验测量方法。

1、创情境。

师: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忙着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小动物们也和大家一样忙着锻炼呢?

〈多媒体演示:小动物们绕图形一周跑一圈〉。

师:怎么同时到达终点,那么他们跑得一样快吧?

生:……。

生:可以用线、用尺。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图形的周长评出冠军。

2、量周长。

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长的信封里有这些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绳子,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测量。量的过程中有不满整厘米的可以选择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对照测量结果,承认误差。

师:谁的周长最长?

生:长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为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圆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