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专业18篇)

时间:2023-11-17 09:49:21 作者:雨中梧

心得体会是对于某个事件或经历的感悟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成长为更加成熟和有价值的个体。2.通过这次阅读,我对这本书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对生活和人性的感悟。

学习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初中历史新课标。

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认真阅读新课标让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初中生只有对自己、对历史及其文化、对历史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历史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历史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通过教师与学生身份的转变能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这样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

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教,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动态的课程。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为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途径。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课堂,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主要有三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一是材料学习法,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

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通过这次对新课标的学习,更加认识到历史应该是不断反思,更新观念,脚踏实地才能做好的一门学科。要不断地从新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课改先驱的课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营养,使自己的课堂永远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这一指导思想,首先阐明了初中历史课程设计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为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总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次揭示了为达到课程设计目的必须遵循的原则——必须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适应性的统一。我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之后,有如下的心得和收获。

一、教学标准设计具备的新的教学观念。

1.要树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提高学习效率n倍。乐学靠教师的“激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尤其应该特别重视历史主题活动课的设计。

2.要树立全面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理念。具体的说,学生的基本素养应该包括对祖国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历史教学的设计要在提高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上下苦工夫。

3.要树立大历史观。历史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史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学、深刻地理解“学史明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古训的思想内涵。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要树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究问题的观念。历史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最终将什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教师要不要讲?怎样讲?当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精讲。

5.要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历史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互相依靠;是否面对面的学习交往;是否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教学标准设计的基本流程。

1.教材的研读。新《课标》要求:“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材研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材对话的过程,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灵魂”,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2】、迁移处理——重视教学创新,把握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教学设计;【3】、添加“佐料”——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为教材添加佐料;【4】、史学观点——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分析历史现象;【5】、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归纳、比较、综合及运用辩证和历史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等能力,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见,教师只有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才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2.学情的分析。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纪律、思维、参与程度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也不相同,我们要找出大部分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给一些学生个性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教材——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3.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以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才是依据。对《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课程标准》要求以外的,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增补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但是,制定教学目标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点:一是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二是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三是以学生的兴趣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四是应涉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五是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

4、情境的设置。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5.活动课的设计。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活动课设计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历史学习主题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需要,却尤其宜致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如何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该作出具体设计,充分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原则。

6.作业的设计。《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惟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作业设计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以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标准设计告诉我们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应该是主体的“首席”,那么“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导”。主导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表现在对问题的探究,对过程、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达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那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放任自流的课堂要不得。因此教学设计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正确处理课内与拓展的关系。所谓“课内”指的是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解读教材时,仅凭教材的内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外知识加以弥补。另外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也应该向课外延伸拓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但是拓展不能远离教学目标,拓展内容应该是有利对课内问题的解决和历史素养的形成。那种偏离了历史学习,而把拓展放在与历史学习无关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合适的。

总之,为了达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科学合理的历史课程设计,必须着眼科学性,立足时代性,注重适应性,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的创新型人才。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导学案让学生明确课前自主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熟悉教材基本知识,独立完成导学案预习任务,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的起始环节。

导学案重点解决的是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来。而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础上,基于新课标和学情,发挥点拨纠错、归纳总结和深化引领的作用,从而形成课堂教学流程更加优化、学生主体地位更加凸显、教与学质量更加优良的课堂样态。

学习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1.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加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2.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3.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4.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0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新的课改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3.探究性(创新)学习: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加强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学习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本人有幸参加为期两天的2017年宁夏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会,通过培训,对我有很大的感触和启发,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与同行的前辈和老师共同交流。

首先,在观看了教育部有关领导对这次部编教材的有关视频,反映了国家对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视。其中特别提到了家国情怀的渗透,也是以往历史学科中提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或不能比拟的。通过历史学科很好的渗透家国情怀,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的文化传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教书育人、立人立德的教育观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从而很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自身价值,也为我们今后在教学中指明了方向。

第二,本次培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张静老师和丁丁老师对于部编教材的解读和有针对性的案例的分析。应了那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事先准备一桶水”,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一节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需要老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具体而繁杂,特别是历史学科更注重史论结合。每当看到老师们展示的案例和视频,不禁感叹老师们能把历史课上的有声有色、有理有据,是因为确实在课下做了大量的工作,试问这样的历史课堂学生又怎会不喜欢呢?而且在讲求实证的同时,不再像过去的传统教学只是老师一味的讲解,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而是能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历史课堂真正做到了“有趣”、“有料”(内容丰富,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有效”,所以也为我们今后上课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帮助,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第三,这次的部编教材是经过了多位国家级的专家和资深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了审慎的考量编制的,与之前的教材相比,仅就中国史而言更加的系统和完善,能够将中国史所涉及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涉及其中,使之更加的完整。比如东汉的光武中兴,以前的教材基本就没涉及这段历史,会使学生对于两汉的内容不够清晰,东汉的内容被弱化了易造成学生知识点的盲区;再比如本次部编教材中关于唐朝的安史之乱,之前的教材也没涉及或是不作为必要内容让学生掌握,这也是有缺憾的,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却没有给予必要的交代,这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唐朝历史作出完整而准确的评价。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还有就是在对历史概念或是使用的措辞方面更加的准确而严谨,比如提到的“民族的交融”而不是“民族的融合”等等,也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及时提出了需要注意和指正的地方。

以上是我对本次历史培训的一点粗浅的心得和认识,仅供交流,如有不当的地方还希望各位老师及时提出并批评指正。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教师要精心背课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

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学习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这一指导思想,首先阐明了初中历史课程设计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为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总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次揭示了为达到课程设计目的必须遵循的原则——必须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适应性的统一。我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之后,有如下的心得和收获。

一、教学标准设计具备的新的教学观念。

1.要树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提高学习效率n倍。乐学靠教师的“激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尤其应该特别重视历史主题活动课的设计。

2.要树立全面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理念。具体的说,学生的基本素养应该包括对祖国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历史教学的设计要在提高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上下苦工夫。

3.要树立大历史观。历史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史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学、深刻地理解“学史明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古训的思想内涵。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要树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究问题的观念。历史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最终将什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教师要不要讲?怎样讲?当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精讲。

5.要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历史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互相依靠;是否面对面的学习交往;是否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教学标准设计的基本流程。

1.教材的研读。新《课标》要求:“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材研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材对话的过程,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灵魂”,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2】、迁移处理——重视教学创新,把握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教学设计;【3】、添加“佐料”——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为教材添加佐料;【4】、史学观点——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分析历史现象;【5】、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归纳、比较、综合及运用辩证和历史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等能力,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见,教师只有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才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2.学情的分析。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纪律、思维、参与程度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也不相同,我们要找出大部分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给一些学生个性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教材——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3.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以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才是依据。对《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课程标准》要求以外的,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增补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但是,制定教学目标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点:一是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二是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三是以学生的兴趣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四是应涉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五是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

4、情境的设置。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5.活动课的设计。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活动课设计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历史学习主题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需要,却尤其宜致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如何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该作出具体设计,充分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原则。

6.作业的设计。《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惟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作业设计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以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标准设计告诉我们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应该是主体的“首席”,那么“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导”。主导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表现在对问题的探究,对过程、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达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那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放任自流的课堂要不得。因此教学设计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正确处理课内与拓展的关系。所谓“课内”指的是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解读教材时,仅凭教材的内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外知识加以弥补。另外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也应该向课外延伸拓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但是拓展不能远离教学目标,拓展内容应该是有利对课内问题的解决和历史素养的形成。那种偏离了历史学习,而把拓展放在与历史学习无关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合适的。

总之,为了达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科学合理的历史课程设计,必须着眼科学性,立足时代性,注重适应性,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的创新型人才。

初中历史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这次我参加了初中数学(人教版)新课程培训,我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教学教导的必然趋势。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了数学课程和致力于是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及面向全体学生,时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培养国家未来人才方面所担当的责任之重大,更加需要遵循新课标,上好每一节课。

二、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题的单边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

三、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的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而言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坚定新课程的理念,坚持实施新课标,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得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形成数学思想,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为他们能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有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韩城实验中学。

数学组。

高红梅。

学习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二十三年的历史教师来说,2017年7月13日——14日,我有幸参加了在银川举行的全区部编七年级历史教材培训会。在为期两天的培训中,先后观看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关于做好“三科”教材培训工作的讲话视频,现场聆听了北京教科院张静老师所做的关于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介绍和教材分析、建议,以及来自北京汇文中学的一线教师丁丁带来的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案例展示及评析。在这两天里,伴随着专家对新编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的解读,我感受到了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初中历史课堂将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同时,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课是学生、家长眼中的“副课”,是教师眼中的“尴尬学科”;虽然每所学校都开设历史课,但是初中历史课堂所肩负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朱之文副部长关于“三科”教材培训工作的讲话中,强调统编三科教材是提升义务教育的战略工程。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每位初中历史教师都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面对自己所担当的这份责任,都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正如张静老师在新编七年级教材分析与建议中所提出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要思考:“以新教材为依托,该给学生怎样的历史课堂?”“在新一轮课改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所思、所获是什么?”

在两天的培训中,通过认真聆听张静老师所做的关于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介绍和教材分析、建议,以及北京汇文中学的一线教师丁丁带领大家经历了自己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四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以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的身份示范了如何将新课改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历史课堂中去,积极创建“有趣、思考、开放、创造”的历史课堂。我真正感悟到:只有我们历史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前,积极地迎接挑战,开拓视野,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够驾驭课堂,构建“有趣、思考、开放、创造的”历史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通过所思、所学和所获,真正形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课所肩负的立德树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才能完成,初中历史课堂将真正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本次比赛采取“按高考要求原创命题、学生测试、批改分析、撰写教案、制作课件、试卷讲评”六个环节模式进行,历经两天半的激烈角逐,本人有幸荣获市一等奖的好成绩,通过比赛,体会颇深,具体如下:

1、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整个比赛设计的环节多,要求高,为此,赛前做了精心准备,各个环节进行反复的打磨,力争做到最好最优,这是取胜的前提。

2、要有取胜的坚定信心。面临全市比赛,这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全体四中,加上学校对比赛目标反复强调,这既是压力,也动力,但我坚信自己的实力,具备获胜素质和潜能,相信有志者必事竟成,这是成功的动力。

3、要加强基本功的学习,夯实扎实的功底。本次比赛是综合能力的竞争,不仅比历史基本技能、比教学经验,更比各项综合素质,因此,平时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多积累,多借鉴,勤思考,多锻炼,这是成功的关键。

4、要发挥团队互助精神。此次比赛,得到历史教研组的大力支持、帮助,特别是申昌荣老师、陈远东老师,有各位老师提建议、找对策,集思广益,团队的智慧,是取胜重要条件。

5、要敢于创新,打破常规。试卷讲评课竞赛是全市比赛的首次,对任何老师是新课题,其比赛不仅比能力,更比特色、比创新,比赛需打破一般讲评常规,别出心裁。

通过比赛,不仅加强了学习、交流,还提高了业务水平,但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以此为契机,自己需多总结、多反思,扬长避短,为爬坡过坎的四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20xx年10月29日20xx年11月7日,我参加了陕西省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省级研修项目,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交流、研讨和观摩等一系列的培训使我对新课改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更准确而深刻的答案。同时,在心理上也对自己的心态和角色进行了调整,原先想得这次培训可能比较轻松,但从培训的第一天起,就体会到了放松一下的想法都让这每天的听、想、写、说等无形的压力赶的无影无踪。培训真的是既紧张又紧迫!

首先,我向各位领导和老师汇报本次研修学习的主要内容安排。10月29日:我前往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报道。

10月30日:上午在陕西师范大学崇毓楼闻道堂举行了开班典礼,会上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培训学院院长袁奋光做了主要讲话,随后召开了班会。下午:由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书记、副馆长、陕西省省委讲师团成员马晓雄做了题为现代师德修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佛更要金装的精彩报告,题中讲到要帮助教师塑造“师道尊严”而非销蚀和损害“师道尊严”,要帮助教师增加个人职业幸福感和实现家庭文化的传承。

10月31日:上午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化工学院杨承印教授主讲了历史教学过程设计。他讲到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研究课程标准,理解教科书,熟悉学生,着眼于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午:我们前往西安市83中学,深入课堂,观摩了83中沙涛老师在他们的春笋班主讲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过程。

11月1日:他们聘请了陇东学院的胡胜利教授利用全天时间主讲了关于历史对话教学问题的思考。

11月2日:上午:由西工大附中彭晓泉老师做高中历史选修4(历史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历史基础)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这节课彭老师讲的`非常精彩,因是来自一线的老师,所以她讲的东西也非常实用,这一块东西我将在我们历史组学科组会议上进行传达。下午:由陕西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李贵安教授主讲了美国学校课堂情境展示与研讨,这节课资料翔实,对我感触颇多。11月3日:上午:由陕西师范大学胡满成教授主讲了21世纪历史发展战略。其中讲到了21世纪历史发展的四大难题及展望,21世纪历史发展的11个突破口。下午:由陕西师大杨承印教授讲了《校本教学研究:怎么评价历史课堂教学》通过一些视频录像,边分析边讲解。

11月4日:上午:在陕西师大计算机房学习了网上检索历史资料的方法。下午:由李文盈教授主讲了《历史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11月5日:上午:由陕师大王明珍高级工程师主讲了《红外光谱分析实验》,下午:参观了陕师大历史实验室大型仪器。

11月6日:上午:由西安83中沙涛老师主讲了《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定位》,非常系统的讲述了83中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得成功做法,同时也提供他们比较全面的资料。下午:由西安交大附中的沈卫所老师作了《高中历史必修模块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的报告,其中,他讲到,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是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

11月7日:上午:由班主任对我们所提交的论文和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下午,评比了优秀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和获奖证书,我被评为本次学习的优秀学员。

可以说,在研修学习的这些日子。每一天对于我来说都有触动,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新课改理念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历史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承担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历史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历史教育的大教育。历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并能形成持续的历史学习兴趣。不能只注重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历史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历史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历史资源,使历史教学更清醒,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功能。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知识点,而更是可以与具体历史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

新课程的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终生发展为目标,在培养目标价值上通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要求来体现。强调学生在学习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例如:在学习“走进历史科学”这一节时,向学生展示历史科学的特点、发展历程、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以及历史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让他们感受到历史世界的神奇美妙和历史科学的无穷魅力,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引领学生关注今后个人的发展与历史科学的关系。经常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能源、关注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他们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8月19-20日,在教培院的统一组织下,我省120多名义务教育阶段历史骨干教师齐聚在海南省华侨中学高中部图书馆接受了为期两天的历史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暑期培训。这是从我省实行义务教育改革来,又一次大规模的对历史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培训者的培训。整个培训工作安全有序、顺利圆满,现在总结如下:

在院里统筹安排之下,事前我学科就在“历史的天空-海之南”上发布培训信息和通知公告。各市县教研培训部门也极为重视给力,组织到位。培训代表们入住的酒店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8号下午参训代表基本到齐,后即可吃到丰盛的晚餐。没有人因为吃饭住宿等问题发生不愉快。19号早上八时半培训班准时开班授课。教培院教研员李海英老师主持开班仪式,做了简短发言,并强调了培训期间的纪律问题。还组建了专家团队和班委会。班委们负责考勤、传发学习资源、组织讨论、主持在线研讨等工作。各项安排有序,工作开展顺利。

按照活动日程安排:19日上午,人教社张振海主任作了《把握课标精神,提高历史素养》的报告。他从文本形式及其特点入手以新旧课标对比的方式细致入微地做了讲解分析。使大家了解到20xx版课标的基本概貌。讲述结束,张主任还就相关问题与培训讲师做了问答交流。张主任的分析精辟透彻,高屋建瓴,解答了许多老师心中的疑惑,使大家豁然开朗,大受启发。

19日下午湖北宜昌王英姿老师做《精讲“点”把握“线”》讲座。王英姿老师认为,在20xx版新课标框架下,要精讲“点”,把握“线”。她从精讲的前提条件和分类处理方面进行了讲解。在精讲“点”的基础上,把历史知识线索串起来,使历史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王英姿老师的讲座,有理有据,观点鲜明,史实丰富,博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20日上午,海口市教研员林子齐老师就初中历史教学资源整合问题做了“《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搜集与整合》—全国珠海历史年会初中展示课引发的思考”的讲座,他以认真求实的态度,详细地将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吴建红老师结合实例就教学设问问题做了“《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以《难忘九一八》一课为例浅析课堂的无效与低效提问及改进的策略“的讲座,两位老师的讲座都非常见平时做学问的功夫,使得大家受益匪浅。

20日下午,所有参训学员分为两个大组讨论修订后的课标和教材的.主要变化及在教学中的基本对策。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如火如荼的热烈讨论后,大家表示:需要重新认识课标,认真研读,善于整合资源,重视细节处理,根据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方式,要从学情出发进行设计,注意初高中内容衔接等重要问题。

最后,教研员李海英老师从自己以前的培训学习经历和体会导入,引导大家认识培训学习的重要意义。还就“我省初中历史教学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组织大家进行了探讨交流。如中考是否闭卷和开卷等等问题,纠正了一些莫须有的谣言,解答了众人心中的疑虑。

这样较为紧凑的日程安排有效利用了时间,也节省了时间。培训内容充实,具有较强针对性指导性,培训内容多样化,有讲解有问答有讨论交流互动,这些使得培训不流于形式,不单调枯燥。

为进一步深化此次培训学习,我们趁热打铁,于26日上午又选派“精干团队”主持了题为“你为新学期做好准备了吗?”的在线研讨,重点围绕谈“学期规划”和“学期开篇”,实实在在谈做法、交流想法。为期2小时的在线研讨,大家就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节历史课,如何导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展示自己的才艺吸引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备课,开展小活动和竞赛等等做了热烈讨论。老师们踊跃发言,积极评论,最后将整个研讨延续到了第二天,阅读2700次,发表评论2800多条,创历史新高,堪称历史人的历史之最。从此足见历史人学习热情之高涨,态度之认真。在线研讨实际上是对新课标培训的一个延伸和拓展,让学以致用,获益匪浅!大家说,每一次学习都有新的发现,都有新的收获,结识新的朋友,坚持学习,把研讨进行到底!

此次培训工作,领导重视,我部安排得当,各单位配合得力,组织有序,认真地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培训任务。

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印发出版,变化很大,在认真阅读学习了新课标后,我有如下体会。

首先在课程目标方面,以前重点强调的是三维目标,现在提出了要围绕历史的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历史核心素养近些年来提得越来越多,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其实一直以来也是中考历史着重考察的内容,现在将这部分内容明确体现在了课程标准当中。新课标也对核心素养需要学习到什么地步做出了明确要求,这使得教师可以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历史课程正是要通过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就是接下来教学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将历史课程内容分成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共七个板块。

新增了一个板块: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之前的教学活动中,其实也有提到一些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观点,而今年的新课标直接明确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跨学科,另一个是主题学习。跨学科可以使学生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主作文吧/题学习其实这些年也有所涉及,围绕着学习主题,让学生开展相关探讨等等,这两者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教学生之前,首先自己要先学习。

新课标前六个板块是历史学习的基础,每个板块都包括了内容描述、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四方面的内容。增加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这无疑增强了新课标的指导性,解决教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加强了教法和学法指导。而板块后的教学提示强调了项目学习,项目学习其实就是以前经常所说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规划方案、解决问题、评价反思。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可以加强学生的搜集资料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的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作为新教师的我不仅需要尽快更新观念,还需要迅速提高专业水平。通过在教学中持续不断地渗透核心素养,在日常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

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全面展开,历史新教材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它使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成为可能。在知识能力、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观教育等方面,新教材有其独到之处。

有利于更集中地呈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容、特征及其过程。

(1)文明(civilisation)指的是社会进步的状态,它与野蛮相对而言,是指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过程和成果。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

(2)文明有哪些标志?

《全球通史》中解释:文明的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化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但是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一切特征。我国史学界通常认为文明的内涵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等方面组成。所以本书的第一大主题下的文明社会的标志“金属工具”“文字”“国家”就是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展开。

为了避免与初中历史的简单重复。在一期课改的教材中,初一学习中国古代史,初二学习世界古代史,初三学习了近代史。到了高中又重新学习中外近代史至当代史。造成了通史的重复。二期课改教材就避免了类似的问题。

强调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文明的交流,也符合和平、发展、协作、竞争和发扬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符合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国际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比较注意吸收国内国外史学界的新成果,重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重视社会的演进和我们身边的历史。再现一种民众史、社会史、生活史。这样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发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理解本课内容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紧扣文明史的主线索。强调从历史中了解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强调吸取在全人类意义上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与智慧。

2、文明是如何在各个历史侧面继承发展的?如建筑、饮食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从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体现文明的细部演进痕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3、注意了解各时期、各区域的文明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4、注意了解人类通过交往,各区域文明是怎样影响、变化、发展与相互竞争,以开阔胸怀和视野,提高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

1、新教材内容多,容量大,课堂教学处理困难。

2、以主题史的方式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而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这给高中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

3、新教材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必须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而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时间很有限,上网查阅的条件不具备。

1、面对新教材内容多,容量大的情形,教师必须在备课这一环节上狠下功夫,备好每一节课,在课堂上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2、面对新教材突出专题和探究式的学习,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宽,要学会收集、积累知识,建议学校的图书馆对学生开放,校园网络也应该定时对学生开放,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

3、针对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的情况,可以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补习和辅导。成立历史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当然,新教材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对我们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提高信息素养刻不容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学科之中,从而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新教材迫切要求我们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影视、电脑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这无疑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把最新最前沿的东西传给学生,也才能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作为一名老师,还应该清醒认识到,信息时代相对学生来说,教师并没有必然优势,所以,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已经时不我待。

2、更新教学理念乃当务之急。新教材要求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智育”的含义,它不仅是指知识,还应该包括方法,技能,能力。真正明白在电脑已可代替人脑来储存大量信息的时代,历史教学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决不是大量史实的记忆,历史教学不仅只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知识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意识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用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又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不能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是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应该认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3、更新专业知识是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社会是学习的社会,随着新教材走进学生观念中的“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学生从影视等各种媒体中获得的正确或错误的信息实在太多,若老师死守有限且过时的知识,要想在素质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下,面对现在的学生群体,欲自如地为人师表,实在是勉为其难的。

新教材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教师将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教材实施的条件。如果我们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那么教给学生的也必然跟不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必须要不断提高和学习,做到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才能把最前沿的知识传给学生,也才能为学生乐于接受。

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是人类经验、思想与行动的沉淀,堪称一门经典而深邃的学科。作为一名历史教育者,近年来,新的历史教学大纲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本文旨在分享一下我对历史新课标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够对历史教育的同仁有所帮助。

新的历史教学大纲强调历史的文化与价值,强化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的能力。新的历史课程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与运用。此外,新的历史教学大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性的教育,通过参观采访、探究研究、历史剧本创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第三段: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新的历史教学大纲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法和教材显然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传统的历史教育,过于注重知识性的灌输和基础性的训练,往往匮乏对历史价值和文化的解读与传承,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培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历史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注重历史文化与人文价值欣赏和理解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和机遇。

第四段:如何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如何实现新课标的要求,这是历史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我认为,实现新课标的要求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四、教学方法方面,需要多种教学策略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开放自由的教育方式,营造积极向上、自由开放、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氛围。

第五段:结语。

历史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事业,历史新课标的出台为历史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实现新课标的要求,需要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有各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历史教育工作者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宽广的思维,为历史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新课标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回顾我在历史新课标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我发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非常有益于我的成长和发展。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以便与你分享我的学习体验。

第二段:新课标的优势。

历史新课标的一大优势就是它的强调思考和互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学生也被鼓励积极参与和发表意见。这种交流和辩论的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此外,新课标还注重某些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实际应用,旨在加强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段:新课标的挑战。

尽管历史新课标有很多优势,但它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新课标涵盖的知识范围广泛,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知识并不容易。其次,与老师的沟通反馈可能存在障碍,因为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最后,一些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兴趣或热情来学习历史,因为这一学科往往被认为是枯燥和乏味的。

第四段:应对挑战的方法。

然而,历史新课标的挑战并不是无法克服。一个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是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兴趣,把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例如,通过组织班级历史研究小组,学生可以共同探讨一个历史主题,并在这个项目中实践他们所学到的概念和知识。另外,学生也可以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和反馈,例如与老师进行一些讨论或提出问题,以弥补在课堂上可能产生的不足。

第五段:总结。

总的来说,历史新课标是一个开创性的教学模式,它注重思考和互动,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但同时,这种模式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学科的广泛涵盖和学生兴趣缺乏等。然而,通过积极参与,实践和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共享,学生可以克服这些难点,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提高成绩。

新课标历史心得体会

近年来,新课标在学科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都有所改革,历史学科也不例外。经过多次探讨和实践,我认为新课标历史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历史知识,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的人,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从简单到复杂,从表层到深层。

新课标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构建是由简单的、体现表面现象的事件延伸到复杂的、彰显深层内涵的事件的。如对于中国的“面条革命”,通过对于事件概述和相关报道的解析,引领学生们去思考为何“面条革命”会在还未引起学生关注的情况下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何为“民生所系”,从而认清事件的深层内涵。

二、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

除了对于学科内容的诉诸,新课标历史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历史思维的培养,即通过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复杂的事件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通过分析代表人物的形象、内涵、表达方式等,让学生们了解到历史事件的背景与主要人物,并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观察学习长远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锻炼反思观察的能力。

三、加强历史文献阅读与解读。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学科需要大量的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资料作为历史事件的证实和引吭高歌的对象。因此新课标历史教学不再以纲要教学为主,而是重视历史文献阅读与解读,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精读史籍,学习古代汉字文化,通过不断的模拟考核和参与讲座会,让学生们形成对于历史文献的敏感和理解。

四、强调历史素养和情感体验。

在新课标历史教学中,老师不再只讲解事件本身的知识点,而是将知识和情感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与思想情感。学习历史,不仅是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理解历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时刻与历史事件相连,通过自身与人物的情感共鸣,增强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五、优化评价方式。

新课标历史教育需要实现的是独立思考,我认为评价方式也需要相应的变革。在新历史学科中,老师不再只以考试分数为评判唯一标准,而是大力推崇学生在课外的历史研究,通过历史调研、历史讲座、历史论文等方式来考查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与价值判断能力,在这些历史研究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团队协作、数据分析、研究史料等方式增强自己的实际能力。

总之,新课标历史教育摒弃了以往只知道单纯生硬背诵事件时间与过程的教学方法,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更加注重历史素养和情感体验,注重历史文献的解读和研究等方法,是一种更适合于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式,只有在实践与探索中,我们才能认识新课标历史教学的意义,发扬历史的精神,探索历史的真谛,促进世俗与文化的融合。

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近年来,新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历史教育也跟随着变革而有了新课标。这个变化无疑对于学生、老师以及家长来说,都是一大挑战和机遇。通过深入学习新课标,我对历史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感受到新课标所带来的启示和帮助。在这里,我将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经历,分享一些关于历史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一、多元化的课程设计。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上都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和主动。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例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历史剧表演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历史故事讲解、互动式探究和案例分析等,效果出奇的好。

二、强调学科传承。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育要从传承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因此,在历史学科传承方面,教师需要注重学科内涵的挖掘,让学生有基本的历史素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在传承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我常常借助历史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提出,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育者要让学生主动深入历史现实,运用历史思维方式来理解和复原历史事件,以及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在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我常常结合历史教材内容,注重运用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注重历史课程生活化教学。

新课标提出历史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历史课程与学生实际经验的融合。要运用现实生活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知历史,唤醒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思考意识。在生活化教学中,我常常结合历史事件或发展史,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和社会环境,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五、要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与教材。

新课标是历史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学生面对新课标需要更加认真对待。借助教材和网络资源,了解新标准的要求和内容,进而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历史教育的发展路径,注重针对性和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我常常通过网络资源和现代科技手段,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努力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历史教育的魅力。

总之,历史新课标的推出为学生历史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变革和提升,同时也给历史教育者带来更高的教学要求和挑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要始终关注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学习、创新、探索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多样化的历史教育。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