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老区看新貌心得体会(实用17篇)

时间:2023-12-16 16:26:26 作者:LZ文人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日常的琐碎经历转化为有意义的思考和成长。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过程的回顾和总结,让我更加清楚了自己的长处和进步。我会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观看走进老区看新貌心得体会

24日10时,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村民朱晓英在她的奶茶店里收看央视特别节目《走进老区看新貌》,说起村里的变化,她感受颇深。

_年,朱晓英嫁给村民朱宏辉。婚后不久,她就拉着丈夫回到xx的娘家生活。“当时太穷了,实在不想留在沙洲。”

当时,村里年轻人很多是这样的想法。近年来,沙洲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胜地,游客络绎不绝,很多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朱晓英是其中之一。

这两年,朱晓英在村里开了1家奶茶店、3家土特产店,生意越做越红火。“现在除了沙洲,哪儿都不想去!”她动情地说,“搭帮共产党,否则哪有老区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

“从革命年代的隆隆炮火,到如今的朵朵烟花,我看到了群众的幸福笑脸,更深切感受到湘赣边革命老区的巨变。”浏阳市大瑶镇党委书记潘定一表示,紧跟党的前进步伐,大瑶这片热土,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如今,大瑶成为全国花炮及原辅材料集散中心,原辅材料交易占全国市场的7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攀升至3.76亿元,地方收入迈上2亿元台阶,经济总量持续领跑浏阳乡镇。

“数字化、智能化陶瓷产业已成为老区醴陵新支柱,年产值700多亿元,产品畅销全球……”央视对醴陵陶瓷产业进行重点报道,让守在电视电脑上看直播的醴陵干群备受鼓舞。醴陵,以前产业落后,百姓生活艰苦。近年来,国家和省里不断加大对老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传统醴陵陶瓷产业老树发新芽,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有党的坚强领导,醴瓷的未来可期。”醴陵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人如是说。

“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乡村面貌大变样,我们的生活节节高。”溆浦县北斗溪镇宝山村村民吴刚,看了央视的特别节目激动地说,宝山村地处偏僻,以前交通落后,通讯不畅,村民生活贫困。自打响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村里每天都有变化,修通了公路,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稳定的电,还发展了茶叶产业。“之前在外务工,每月收入2000余元,现在村里茶厂当技术员,每个月收入超5000元。”吴刚笑着说。

观看走进老区看新貌心得体会

“在革命峥嵘岁月中,小河群众就坚定不移跟共产党走,如今这里已焕然一新,生机焕发。”浏阳市小河乡党委书记邵劭表示,小河乡将围绕打造“世外原乡·画里小河”的奋斗目标,坚持“生态立乡、农业强乡、旅游兴乡、文化润乡、环境美乡”的发展思路,推进文旅融合,争当湘赣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脱贫攻坚,历历在目。在党的领导下,平江从‘老、山、边、穷’到摘掉贫困帽,人民走上致富路,绿水青山带笑颜。”收看了央视的报道后,平江县加义镇党委委员凌晓琴表示,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部署的重大战略,加义镇将立足“红蓝绿”文旅资源优势,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重点在提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创新进取,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凤凰县驻菖蒲塘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唐金生表示,央视的报道,用全新的视觉、鲜活的例子,讲述了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发生在x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伟大巨变。乡村振兴的路上,菖蒲塘村将牢记_嘱托,继续擦亮科技名片,做好人才文章,做大做优水果品牌,巩固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奋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

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银杏塔村,眼下,正是春茶采摘季。茶园里,茶农遍布山冈;茶叶加工车间,机械在满负荷运转;农家乐,游客络绎不绝,吃白茶饺子,品“桑植白茶”。

x市委办驻银杏塔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黄卫表示,近年来,通过各级党组织的艰苦努力,村里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过上了小康生活。“力争将银杏塔村打造成乡村振兴、茶旅融合、乡风文明的示范村。”谈起今后村里的发展思路,黄卫如是说。

在平均海拔900米的新化县古台山国有林场,4000余亩林下黄精、魔芋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林场党委副书记、场长曾德胜介绍,近年来林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山高偏远的劣势转化为绿色发展的优势,牢牢抓住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两个支柱产业,昔日的穷山坳正逐步发展成为聚宝盆。

“我们将进一步坚定绿色发展思路,贯彻落实好党对农村发展的要求,发挥好老区人民扎实巧干、吃苦耐劳的作风,将林场打造成为新型乡村旅游体验基地。”曾德胜说。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走进老区看新貌》观后感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年轻干部提出了殷切期望,为广大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指明了努力方向。广大年轻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练好“实干、担当、廉洁”三个基本功,增强做事的“志气”“骨气”“底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答好新的“时代答卷”,努力成为党和国家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练好实干功,增强志气,做群众的“贴心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漫长的奋斗史。无论是全民抗战还是建立新中国,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无论是稳中求进还是高质量发展,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都是经由无数党员干部一点一滴苦干、实干创造出来的。年轻干部要主动接受任务,变领导找我谈话到我主动申请到基层,到偏远山区,到革命老区,到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基层一线去。自讨苦吃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接几次群众抛出来的“烫手山芋”,通过实实在在的锻炼、真刀真枪的打拼锻炼处理各种基层问题矛盾的能力。只有在关键时刻顶得住压力,扛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耐得住寂寞,才能在一次次的实干中历练出做事的志气,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练好担当功,增强底气,做群众的“发言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党继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立身之本,年轻干部要想行稳致远,离不开“心如磐石”的定力。在干事创业中,务必以担当立身,树牢“孺子牛”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永葆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在各项工作上冲锋在前,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胆识气魄,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固有思维,大胆创新、先行示范;始终保持愈挫愈勇的勇气,以知难而上、万难不惧的勇毅,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矛盾面前不回避,在“难啃的骨头”面前勇于担当,在关键时刻敢于为群众发言,做到随时随地留心群众的事,在和群众“拉家常”“走亲戚”中收好群众的意见,将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真实客观、毫无保留不打折扣地向上如实反映,让党和国家听到群众的真心话。练好担当功,增强底气让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在执行中“不走偏”“不冒进”“不落后”,做好群众的“发言人”。

练好廉洁功,增强骨气,做群众的“领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要层层设防、处处设防,守住守牢拒腐防变防线。目前,改革进入“攻坚期”,面对多元复杂的矛盾诉求和更深层次的利益纠葛时,年轻干部在工作中不能“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搪塞推诿”“止步不前”,应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骨气,坚决避免“灯下黑”,斩断利益的黑色链条,攻克贪腐难关。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练好廉洁功,“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在工作中,以群众的标准为工作目标解决群众身边的诉求矛盾,用心倾听群众的急难盼愁,要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要“吾日三省吾身”,细检点、常反思、勤总结,保证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畅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做好群众的“领路人”。

《走进老区看新貌》观后感心得体会

“想把我唱给你听,趁现在年少如花,花儿尽情地开吧,装点你的岁月我的枝桠……”耳边响起老狼的歌曲《想把我唱给你听》,不禁思绪万千,回想起自己参加工作以来的点点滴滴,从一名国企讲解员成长为一名基层干部、一名组工干部、一名红色讲解员,我想把我的感动、我的自豪、我的希望讲给大家听。

我是一名基层干部,我想把我的幸福与感动讲给你听。

2019年,我顺利通过省考,成为革命老区仙源乡一名乡镇干部。仙源乡属偏远山区乡镇,交通不便。从高楼下城市里到大山里小村庄,从看得见繁华到守得住寂寞,无论是生活环境、办公条件,还是人际交往,甚至是交流沟通上的语言差异都让我有过迷茫和胆怯,有时还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经过一年的成长适应,慢慢地在工作和心态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作为驻村干部,当收到曾经所驻村“拆三房”对象王大爷为表感谢亲手剥的山栗子时;作为综治办主任,当听到被施工老板拖欠几年工资的上访农民工在协调沟通后收到转账的笑声时;作为帮扶干部,当看到第一书记被山里蚊子叮咬的满脚是包依然坚持上户时,贫困户生活面貌焕然一新时……这些感动与幸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的真实和热烈,让我更加坚定自己作为一名离群众最近的一线干部的信心和决心。

我是一名组工干部,我想把我的自豪与敬仰讲给你听。

根据组织安排,2021年我从乡镇到组织部跟班学习,成为一名组工干部。在从事组织工作以来,“作风严谨”是我听到对组工干部最多的评价……渐渐地,我也更加体会到这个词的意义和分量。从“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的工作理念到争当组织工作的“业务通”“活字典”“多面手”的工作目标,我所认识的组工干部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他们弘扬“工匠”精神,狠下“绣花”功夫,他们锤炼“第一等”工作作风,勇创“第一等”工作实绩。选择组织工作,就意味着工作时间将从八小时之内向八小时之外延伸,这里有紧张的工作、融洽的氛围和重要的责任,组织部的灯一直照亮我前行,我为我是组工干部而自豪,也向所有组织线上辛苦劳动的干部致敬!

我是一名红色讲解员,我想把我的信仰与希望讲给你听。

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万载县是红色故土、革命老区,孕育了可贵的湘鄂赣苏区精神,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湘鄂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曾驻扎仙源。在基层工作期间,我还兼任红色讲解员,用满腔的热爱传播红色声音,讲好红色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万载坚持以红色名村为主线,连接沿线乡村产业兴旺的金色名村、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名村、历史底蕴厚重的古色名村,让红金绿古共振,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我有幸能够从事这项光荣的事业,带群众参观红色旧址,赓续红色血脉,将“红色”作为我们共同的信仰。万载的城,烟花的雨,红色的村,青春的诗,一直温暖我前行的路。

《走进老区看新貌》观后感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安徽省霍山县黑石渡镇为响应新时代乡村发展需求,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切实改善农村民生,打造乡村振兴“新高地”。

聚焦环境整治,打造人民幸福“高地”。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守护好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和不懈努力。黑石渡镇健全各种政策配套,结合当地情况做好规划,实现各项资源利用的平衡,认真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集中整治环境“脏乱差”问题,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清洁机制,积极推进“河长制”“林长制”管理网格,力争空气清新、河道清澈、乡村清洁、集镇清爽成为常态,助推霍山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努力让我们的水更清、天更蓝、山更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聚焦农旅亮点,打造旅游格局“高地”。

发展乡村旅游不但能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形成规模效益显著的特色优势产业群,还能让农民从中受益,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对乡村振兴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黑石渡镇大力宣传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突出“招大、引强、选优”,重点引进龙头型、链条型、科技型、生态型的新项目,大力扶持发展文旅、民宿、农家乐等三产服务业,重点培育乡村旅游引擎,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大别山革命老区以及南岳山景区总体规划发展,积极谋划六万寨景区、中华一绝睡美人景点开发,逐步加快推进大林公社药植园、卧龙滩沙滩公园、戴家河田园综合体提质增容,超前规划大黑路、霍英绿色公路、g346等沿线节点景观,串点成线、以点带面打造黑石渡乡村旅游新格局。

聚焦商业项目,打造经济发展“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黑石渡镇开展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超前谋划项目建设,积极谋划老街商业综合体、戴家河田园综合体、清潭沟村生态旅游休闲基地、有机蔬菜等农产品深精加工、城乡供水一体化、g346北外环沿路旅游美化工程、大林公社药植园二期项目等,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乡村振兴全面发展为统领,以霍山石斛、有机蔬菜、中药材等产业为抓手,坚持全方位谋划、全领域破题、全过程保障,鼓励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走进老区看新貌》观后感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船塘镇老围村作为“革命老区村”,曾被中组部确定为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美丽乡村试点村,入选广东省首批“红色革命文化示范村”,也是河源市和东源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何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引领乡村振兴走深走实,是我驻老围村以来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命题。

因地制宜打响红色“招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道:“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作为第一书记,要进一步挖掘村中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因地制宜在萝溪书院、“七一五老围保卫战”遗址、东江华侨回乡抗日服务团活动旧址等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建设红色记忆馆、纪念碑、党建公园等具备党建教育和旅游参观“双功能”的网红“打卡点”。要联合县、镇两级党校打造精品课程,规划穿点成线、连线扩面的红色教育线路,让党员群众通过实地参观学习体悟初心使命。

创新方式打好环境“底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道:“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作为第一书记,要加速推进“硬环境”建设,充分利用红色长廊、红色广场等项目建设契机,整合土地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带头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红色美丽家园。要健全完善“软环境”建设,全面推广集党务、村务、商务、服务、事务于一体的“腾讯为村”线上平台,运用“村友圈”“书记信箱”等功能,持续发挥党员服务队、志愿服务队的作用,拓展村党组织和村民的沟通渠道,拉近党组织与群众的距离。同时,要大力挖掘村里的好人好事,积极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最美乡贤”等评选活动,涵养文明乡风。

凝心聚力打好经济“王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道:“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第一书记,要积极探索“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产业发展模式,整合当地优越生态环境、秀美自然景观、农业特色产业和红色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充分用好2000多亩平整连片的良田发展现代农业,借助船塘板栗国家级“金字招牌”吸引更多的龙头企业入驻发展农产品加工,持续推动民宿、餐饮、会务、教学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红色旅游、生态休闲、科普研学于一体的产业经济综合体,助力乡村经济全面振兴。

《走进老区看新貌》观后感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革命老区考察调研,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老区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一个个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产业兴旺、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新时代画卷在红色沃土上徐徐展开。系列报道《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4月16日推出《走进老区看新貌》,我们首先走进充满红色记忆的江西。当地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不断实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跨越。

神山村地处井冈山腹地,眼下,这里的千亩杜鹃花花开正艳,数百亩高山茶园也进入采摘旺季。然而,这个风景秀美的山村,多年前还是一派贫困荒芜。

当时的神山村,是江西不少革命老区贫困的缩影。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为代表的革命老区,覆盖了江西50多个县市的2200多万人口。这片土地上,铸就了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但基础设施不完备、产业基础薄弱等“穷根”,却严重制约着当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江西考察,从巍巍井冈山到滔滔于都河,老区群众始终是总书记心中的牵挂,他深情地说,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十年来,中央和江西省累计为革命老区安排各类资金9000多亿元,选派中央单位和国家机关干部对口支援江西的苏区县,通过部际联席会议协调重大事项110多个。江西省还成立工作专班,不断加大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帮扶力度。2017年,革命圣地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神山村也过上了幸福小康生活。

昔日星火燎原地,如今旧貌换新颜。

十年来,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累计改造农村危旧房屋105万户,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300多万人,新改建电力线路12.6万公里、农村公路6.3万公里。昌赣、赣深高铁建成通车,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在红色故都瑞金,瑞金机场主体工程预计年底完工,明年试飞通航。

优化产业布局,扩大高水平开放,老区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出坚实步伐。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赣州国际陆港现已开通5条铁海联运班列线路,覆盖中亚五国及欧洲二十多个国家。

2021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省级产业集群达56个,营业收入超1.6万亿元。以有色金属、电子信息、家居制造等为代表的千亿产业加速崛起。

2021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gdp占江西全省比重为28.6%,比2011年提高15.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4500亿元,是2011年的2.4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年均增长水平。

观看走进老区看新貌心得体会

x北边陲的群山中有座小县城叫桑植县。1935年11月,为突破国民党大军的围剿,红二、红六军团告别湘鄂川黔根据地,从这里出发踏上了战略转移的伟大征途。当年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出发时的队伍中,桑植籍的红军战士就有4000多人。如今,这片长征出发地的人民群众抱着永远思念红军亲人、铭记长征精神的信念,踏上追求幸福生活的新征程。

在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一种圆形的“坨坨饺子”是白族乡亲们“舌尖上的乡愁”。白族姑娘刘娟告诉我们,这种饺子其实有一个动人的来历。

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长征村村民刘娟:以前自己的亲人去打仗的时候,家家户户给他们包饺子,(因为)比较匆忙,饺子就包得一坨坨的,乡亲们就自称这个饺子为“定心丸”,(吃了饺子)就不用担心自己家的家事,就安心地去打仗。

离刘娟的饺子店不到一里路,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团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所在地。_年11月19日,红二军团在这里举行誓师大会,踏上了穿越武陵山、突围转移的艰辛路途。这片山区沟深林密,曾是保护革命有生力量的屏障,但后来却成为阻碍老区经济发展的壁垒。

这几年,一支支对口帮扶工作队来到这儿,让一个个云雾缭绕的村庄通了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眼下,半山腰的箬竹基地已是清香满园,包粽子用的粽叶就是这种植物的叶片。

桑植县瑞塔铺镇芦溪村党支部书记黄建平:你看一下,这就是新发出来的新芽,今年发的,长了这么多,(品种)改良了以后,你看,(叶片)这么柔软。

桑植县有一万多座山头,分布野生粽叶26万亩。过去几年,粽叶采摘、加工、销售已带动当地6万多人就业。

一边摘叶忙,一边加工忙。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从“山尖尖”上搬下来的284户人家住进崭新的小楼房,政府引导、企业帮扶的粽叶加工扶贫车间就开到了楼下。

桑植县瑞塔铺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居民张生妹:快要到端午节,好多都要买叶子包粽子,就是很忙的时候。现在这个生活没有说的,很满意的。下楼就上班,一下班就上楼回家,小孩子上学也很近。

一车车冷链运输的粽叶运向全国各地,一拨拨远道而来的客人来到桑植旅游、研学。刘家坪白族乡长征街变成进村旅游的必经地,刘娟的饺子店现在一天能卖300多碗“坨坨饺子”,她希望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一起传唱送别红军长征时留下的民歌。

《走进老区看新貌》观后感心得体会

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对于确保全年粮食丰收至关重要。党员干部也是一样,在万物复苏之时,要不负好春光,担当作为,撸起袖子加油干、挥洒汗水奋力拼。要在祖国大地播撒希望的种子,坚定“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汲取养分,发扬担当精神;要及时清除“贪腐”杂草,守牢拒腐防变防线。在不断地“自我耕耘”中茁壮成长,在自己的“田地”里拿出新举措,想出新法子,谱写新篇章。

“播”撒信念火“种”,做一名“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无论身处任何岗位,都要始终坚定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慎终如始、信念坚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一切工作都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确保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驻村选调生黄文秀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坚定初心回到革命老区百色,奔赴偏远的贫困山村担任第一书记,将扶贫工作当做自己“心中的长征”,半夜接到工作电话冒雨奔向受灾群众,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我们在工作中也要以百姓心为心,用心用情用力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群众心中的“好干部”。

巧“施”担当“肥”料,做一个“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党员干部只有敢于担当、敢挑重担,才能练就铁肩膀,才能不负职责使命,不负组织重托。在面对艰巨的任务时,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当好“排头兵”,扛起吃苦耐劳的重担,在一线磨砺担当与责任,在基层锻造实干与勇气。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从学校教师到人民公仆,从基层干部到主政一方,时刻以自己始终如一的言行,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他当时不推责,遇事不避难,以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与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推动了政和的山乡巨变。我们也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扛起肩上的责任。

清“除”思想杂“草”,做一个“清白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守住拒腐防变的防线。紧扣廉洁从政“第一粒扣子”,守住“廉洁”底线、不越“贪念”红线、严把“规矩”高压线,才能守住初心使命,才能干成事、不出事。要不断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丝毫不放松对自己的政治要求,同时也要监督好身边的同事、朋友,始终保持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反腐败斗争提供强力支持。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一生清廉,担任地县级领导干部30多年,直到退休也没有能力为在农村的家盖一所像样的房子;组织部门上交了他家人“农转非”的报告,他闻讯后坚决要求撤销了报告,他的妻子和大女儿一辈子都在农村。退休后,他走进施甸县大亮山,开始了起早贪黑植树造林的生活。我们也要正确处理公私、是非、得失的关系,打好廉洁自律的防线,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走进老区

走进老区,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迷失的时光隧道。这个老区,是我生活中从未接触过的地方。它远离现代化的喧嚣,沉浸在宁静的山水之间。在这次深入老区的旅行中,我体会到了独特的魅力,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第二段:迷失的美。

老区的小路曲曲折折,错落有致地延伸着。来到老区的第一个晚上,我便迷失在了无边的田野中。真正的黑暗只有在乡村才能体会到,没有灯光的补充,夜晚的老区显得更加平和静谧。在这个夜晚,我感受到了迷失的美。在这片黑暗的土地上,星星和月亮变得格外明亮,宛如闪烁的眼睛,守护着老区的每个角落。

第三段:共情的力量。

老区的人们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们却拥有着无尽的力量和勇气。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挖掘出了美丽的家园,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丰收的希望。尽管我只是短暂停留在老区,但在和当地居民交流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共情的力量。在聆听他们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洗礼,也体味到了坚持和付出的重要性。

第四段:文化的传承。

老区是一个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宝库,这里的每一处都闪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老区的居民们十分珍爱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底蕴,他们用心传承着这些宝贵的财富。在老区的村落中,我看到了老人们保留着古老的手艺,年轻人们热情地传递着民间艺术。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老区的精神生活,更成为了吸引外界游客的亮点和魅力所在。

第五段:自我反思。

走进老区,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对于我而言,老区更像是一个精神的栖息地,一个可以停下来静心思考的地方。在这里,我不再抱怨和焦虑,反而学会了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也懂得了感恩和珍惜。老区并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可以让人醒悟和成长的场所。

结束语:

走出老区的时候,我仿佛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动力和方向。老区的美丽与独特感染了我,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我相信,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将继续保持着那份对于老区的眷恋与追忆,将它融入到我的生活中,并将持续向前,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出色的篇章。

走进革命老区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走进了中国的革命老区,探索了这片富饶的土地,亲身感受了她的历史沧桑与现代繁荣。走进革命老区,让我深切体会到了革命精神的强大力量和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

首先,走进革命老区让我感受到了革命精神的强大力量。革命老区曾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前沿阵地,许多先烈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献出了宝贵生命。在这片土地上弥漫着一股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当我站在红色纪念碑前,仔细阅读烈士事迹,泪水不由自主地涌上了眼眶。这些牺牲的先烈们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精神典范,使我们对革命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们告诉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力量,坚持正确的信仰,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并取得胜利。

其次,走进革命老区让我意识到了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作为一名年轻人,我始终关注乡村发展问题,而走进革命老区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在革命老区,我目睹了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红彤彤的火龙果和金黄黄的柠檬,无不显示着革命老区盛产农副产品的巨大潜力。而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更是人文上的繁荣。革命老区的优美风光、传统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无疑为乡村振兴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走进革命老区,让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更加坚定了我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决心。

走进革命老区还让我体会到了革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革命老区的风景虽然美丽,但更吸引我的是这里浓厚的革命文化氛围。在那里,我亲见了一幢幢宏伟的建筑,一个个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它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还参观了革命博物馆,详细了解了那段历史。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份份英勇的战斗报告曝光在我面前,使我对革命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件事物都在向我们诉说着曾经发生的那段革命的传奇,每一处景点都充满着浓厚的情感和历史厚重感。正是这种革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使得这片土地独具魅力,为我们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最后,走进革命老区让我明白了革命先烈始终是我们奋斗的榜样。革命老区曾经遭受过无数次战火洗礼,但它们始终用无私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信仰扛起了民族复兴的责任。走进革命老区,我看到了壮丽的发展成就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乡村振兴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展开,我们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勇于担当,努力使乡村振兴更具活力。只有将他们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我们才能够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走进革命老区,让我体验到了世外桃源般的美丽风景和壮丽的革命历史。这是一次深刻的、难忘的旅行,从中我不仅感慨万分,更是对未来充满了无尽的憧憬。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众多乡村振兴的先行者们将重塑这片土地的辉煌,为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我呼吁更多的青年人走进革命老区,亲身感受红色精神的力量,传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走进老区看新貌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得到了改造与整治,焕然一新,成为城市中充满活力的新景观。我有幸深入走进老区,亲身感受到了老区改造的成果,也感受到了改造带来的变化。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走进老区,首先就能感受到的是环境更加整洁、卫生更有保障。曾经肆虐的乱搭乱建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治理,路边垃圾堆也消失不见了。土地上的空地已经被利用起来,安装了栅栏和蓝色的塑料跑道,成为了爱好体育的居民平时的活动场地。树木、花草的规划和种植也变得更加合理,给居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环境,让人倍感舒适。

第三段:老区的设施得到完善。

在老区改造过后,公共设施也得到了提升。配套的商业区、医院和学校等等全都得到了改装和升级,变得更加方便且人性化。许多的文化、教育和体育场馆也建设完善,社区的服务愈发周到,比如居民可以不出门就能执行各种事务,拥有更加便捷的生活体验和更加丰富的社会文化活动。

第四段:住房建设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住房方面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居住环境呈现出了一种新的面貌。居住质量得到了提升,更加宽敞明亮、通风舒适、设施实用。同时,居民的安全意识也被加强了,防火系统、门禁系统等安全设施得到了完善,确定了社区及居民的安全守则。

第五段:总结。

在老区的改造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座城市的进步,也看到了彻底的改造所带来的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老区不再是过去那个印象,它是一个有文化、有质量、有品位的城市生活区。在走出老区的时候,我颇有感触。城市的变化证明了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奋付出,不断创造出更好的生活和更加宜居的社会环境,让我更加热爱并珍惜这座城市。

老区新貌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老区焕发出了崭新的面貌。以陕西延安、云南红河、四川凉山为代表的老区,通过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努力,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和活力。近期,我有幸亲身参观了陕西延安,深切体会到了陕北人民脱贫致富、社会发展进步的喜人变化。通过此次参观,我不禁对老区的新貌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老区打破了传统的发展模式,积极寻找适合该地区的发展路径。陕西延安依托旅游业、农业产业、文化产业等多领域的发展,实现了全面脱贫和经济的繁荣。在延安,我亲眼见证了陕北旱地农田的造林、轮作、水利建设等一系列农业技术创新,让贫瘠的土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此外,延安还注重发展旅游业,通过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为当地经济增添了新的动力。这些经济发展的举措证明了老区发展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也为其他老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其次,老区注重文化传承,将历史文化融入到当地的发展中。延安拥有深厚的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近年来,延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通过修缮红色旧址、建设纪念馆、举办红色文化节等活动,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革命历史和先辈们的艰苦奋斗。这种将红色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做法,既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又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老区的发展不仅在经济上实现了跨越,更为当地人民注入了精神力量。

此外,老区的发展还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品质。陕北地区的贫困程度在中国是有口皆碑的,但如今,延安的脱贫攻坚却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许多农民通过发展产业、接受技术培训等方式脱贫成为小康家庭,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同时,老区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了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水平。在延安,我所见到的医院、学校等设施都充满现代化的气息,让人们享受到了更好的社会福利。老区的发展不仅给人民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裕,更提高了他们的精神文化层面。

最后,老区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在各种政策扶持下的引领和支持。党和政府在扶贫攻坚、经济发展、文化保护等方面下大力气,不断加大对老区的投入和关注。在延安,我看到了许多扶贫政策的落地实施,如农村公路的建设、贫困户的产业培训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善了老区人民的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实现脱贫致富的机会。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无疑是老区焕发新貌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近期对陕西延安的参观,我深刻认识到老区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也感受到了老区焕发的新气象和活力。老区的新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生动见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领下,老区的发展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让老区成为全国发展的亮点和典范。我相信,随着政策的支持和人民的努力,老区的新貌将会持续发展,为我们继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老区新貌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老区也在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区的发展成就不仅给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物质福利,更让我们意识到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老区新貌中的一些心得体会。首先,老区发展的背后是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奉献与努力;其次,老区新貌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最后,老区脱贫攻坚的成果让人民更加幸福。

首先,老区发展的背后是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奉献与努力。老区多为山区和偏远地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干部和群众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然而,他们始终坚守岗位,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为老区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我参观老区时,我看到了一幅幅干部和群众为老区脱贫攻坚的奋斗画卷。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无私地付出着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老区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其次,老区新貌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在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和资源匮乏,老区地区的经济非常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普遍较低。然而,随着老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些地区。老区的地理优势、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项目。我曾亲自见证了一些老区的转型,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向多元化发展的模式转变。这些转型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最后,老区脱贫攻坚的成果让人民更加幸福。过去,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和发展滞后,老区地区的贫困率一直较高。然而,随着老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贫困,实现了脱贫致富。我记得在一个老区村庄里,在贫困户的家里,看到了一件让我难以忘怀的场景:贫困户家里的电视机上挂着一块红红的脱贫牌匾,他们激动地告诉我,这是他们一家人共同努力脱贫的证明。老区脱贫攻坚的成果让人民更加幸福,也为我们树立了新时代的奋斗目标。

综上所述,老区新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区发展的背后有干部和群众的奉献与努力,他们的付出让老区焕发新生;老区新貌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和项目;老区脱贫攻坚的成果让人民更加幸福,为我们树立了新时代的奋斗目标。老区的发展令人欣喜,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我们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走进老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农村地区逐渐沦为了“老区”,人口凋零、经济发展落后,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为了改善老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我有幸参与了一次走进老区的公益活动,去了解老区的现状和挑战。通过这一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改善老区的条件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第二段:老区的现状和困境。

走进老区,我看到了一个与城市迥异的景象。破旧的房屋、脏乱的街道、人稀落的集市,一切似乎都在映衬出老区居民艰难的生活状态。在老区,人们经济来源有限,许多人只能依靠种地和务农维持生计,面对高昂的生活开支,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同时,老区的基础设施也十分落后,道路破烂不堪、供水管道老旧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无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不便。

第三段:老区居民的顽强拼搏。

尽管老区的现状令人担忧,但老区居民却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们尽管生活困难,但却从不畏惧困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在老区,我见到了一些老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不计辛劳地在田间工作,用自己的力量支撑起家庭。同时,年轻的一代也努力地寻找着改变的机会,有人选择外出打工,有人去城市学习,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老区的命运。

第四段:改善老区的努力和希望。

尽管老区的面貌令人担忧,但我发现,许多有识之士并没有放弃改善老区的努力。政府通过增加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开展扶贫工作,给老区带来了希望。同时,社会各界的公益机构和志愿者也纷纷参与到老区的帮扶工作中,帮助老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在走访老区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改善生活条件的积极举措,比如改建房屋、修复道路、发展特色产业等,这些都让我对老区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第五段:每个人的力量。

每个人都可以为改善老区的条件做出自己的贡献。无论是政府、公益机构还是个人,只要发挥各自的优势,都能为老区带来积极的改变。政府可以加大对老区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为老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条件。公益机构可以通过开展扶贫工作、提供技能培训等形式,帮助老区居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而个人,无论是捐款捐物,还是参与志愿者工作,都能为老区带来帮助。正如当地一位老人所说:“只要每个人都能为老区做一点事情,相信老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结尾段:

走进老区,我深刻地认识到改善老区的条件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尽管老区面临挑战,但老区居民的顽强精神和改善条件的各方力量让我充满了希望。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为改善老区做出自己的贡献,老区的明天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走进革命老区心得体会

最近的一次旅行,我有幸踏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革命老区。一路上,我目睹了一座座磅礴巍峨的革命纪念碑,听到了每一个乡亲们真挚朴素的故事,感受到了一代革命先辈曾经给予的无穷力量。这个旅程不仅仅是在风景名胜中穿梭,更是一次历史的感悟和心灵的洗礼。

第二段: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在革命老区,我了解到了许多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放弃安逸家庭生活,毅然决然加入到党的队伍中。他们不畏艰辛,不怕牺牲,甘冒生命危险,为了信仰和理想孤注一掷。他们领导群众百折不挠地进行革命斗争,为党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崇高精神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也让我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第三段:老区人民的勤劳与善良。

革命老区的人民是勤劳而善良的,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重新建设起了曾经被战火摧毁的家园。在村庄的小巷里,我看到了一户户的农家,孩子们欢快地奔跑在黄土地上,老人们忙碌地忙着农活。他们朴实无华的笑容中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勤劳和善良是对付出的最好回报,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第四段:老区的变化和发展。

通过走访老区的各个农村和小镇,我被他们的变化和发展所震撼。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如今修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的村庄。电力、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渗透到了每个角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为让我惊叹的是,老区的农民们不再只局限于传统农业,逐渐涌向城市,参与到了现代化建设中。这种巨大的变化不仅改变了老区人民的生活,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第五段:缅怀先辈、传承红色基因。

在回程的路上,我仍心有余悸地想起这次感悟之旅。走进革命老区,不仅仅是一次观光,更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和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他们的英勇事迹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奉献精神要在我们心中传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立志继承革命先辈的红色血脉,努力实现中国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走进革命老区的旅行,我感受到了一种情感的升华和力量的传递。这些从地球上诞生并把自我的个体融入到大集体中的人不只有荣耀、崇高的一面,它们也有平凡、庸俗的一面。然而,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类的无私奉献与祖国的忠诚,塑造了革命先辈的崇高形象,也给予了我们无尽的启示。

我的心灵从革命老区的土地上拾起一颗颗黄土,感悟到了时间和历史的长河。在这片革命老区的土地上,我看到了一个个普通人的伟大,也看到了我们祖国从某一时刻开始慢慢走向辉煌的历史。

走进革命老区的体会不仅让我更加了解历史,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成为英雄的潜质。在今天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应该牢记先辈的崇高精神,继承革命先辈们的遗志,立志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和繁荣。

走进老区看新貌的心得体会

日前,我有幸来到老区考察调研,深入了解老区振兴的情况。走进这些老社区,我看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事实——原本陈旧的街道、老旧的建筑、拥挤的人流,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幅崭新的画卷。在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见闻和感悟,与大家共同探讨老区振兴的道路。

第二段:新之于旧,意味着什么。

老区振兴的核心是在不断地创新和更新,将新发展理念和新式装备应用于老旧社区的建设中,取得较好的成果。在老区重新修整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原社区的历史特性和文化印记,在体现质量、安全、环保要求的同时,使其与现代化建设更好地结合。老区改造大力发展居住、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综合服务业,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老区的生活品质和舒适度。新之于旧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继承和传承,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和发展。

第三段:社区建设的重点。

社区建设的重点在于培育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坚持公共文化与私人生活相统一,在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和文化配套建设的同时,注重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优化。重视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增设小区配套服务设施如儿童活动室、老年人活动中心、自行车停放点等,并且在社区周边建设公园、运动场、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社区环境,慢慢地改变了旧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

第四段:产业转型升级。

老区振兴战略的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实力的提高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推动老区旧工业厂房改造为载体,引进新型的产业,利用不同的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持,吸引了新一批创业企业、文创企业的到来,不断壮大社区产业规模。根据历史沿革,结合社区实际,发展服务行业,加速创新产业发展,包括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领域,为老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段:结语。

以上,是我在考察老区振兴的过程中,从不同层面所体会到的一些点滴。目前,老社区振兴,这是一个既具有挑战性又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工作。但是,只要坚持“产业与文化“两条腿走路,始终保持“外部研究,内部管理“的求新求变精神,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创新新的能动因素,完善老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深挖老区既有的资源优势,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找准特色,追求卓越“的道路,让老区发扬光大,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