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论文(优秀22篇)

时间:2023-11-28 16:03:40 作者:文锋

范文范本中的例子和论证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论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摘要: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一般来自于社会实践。知识管理融合了知识经济理论、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理念和企业管理思想,是知识经济时代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管理方法,。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经逐渐替代了传统的资源,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核心资源,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广泛认可。

关键词:知识管理;应用;竞争优势。

1引言。

劳伦斯普鲁萨克(laurenceprusak)曾经指出:唯一能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唯一持续不变的就是知道什么,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新知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企业管理领域知识已经渐渐替代了传统的资源,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所谓的知识管理,就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量化和质化的知识体系,让企业赖以生存的相关知识技能得到记录、保存、整合、分享及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从而使企业保持先进性,不会被时代所抛弃。通过周而复始的积累形成企业管理的智慧资本,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新时代下加强知识管理,发挥其应有的战略价值,是当下企业管理必须要重新审视的重点话题所在。

2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发展现状。

“知识管理”在我国管理领域之前作为“新词汇”,现在已被企业家所广泛认知,各类企业机构和部门需要系统考虑知识传承和创新的工作,也有许多人主动去做企业的知识管理工作以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在具体实践方面,因知识管理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厚的内涵,传统管理方式很难望其项背,因而备受各行各业管理者青睐,被普遍应用各行各业。不少大型企业已建立了知识管理的推动部门,购买了知识管理软件或系统,并指定了相应的负责人员,建立了与文档的分类体系和相配套的制度,并收集了不少知识管理相关文档。在这些实践中也有少数取得较好效果,但大部分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作为当代企业的新型管理方式,知识管理不仅代表着未来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还是各行各业都在钻研并注重的焦点问题。

知识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管理者通过加强对与组织运作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应用并不断更新的过程。提供有行之有效的途径,使知识在企业中高效传播,进而提高企业对知识的生产、共享和应用能力,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目前我国社会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要想使企业发展长盛不衰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知识的不断更新,也只有知识更新的速度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企业才不至于在向前发展的阶段被淘汰。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成为知识竞争。知识管理是知识资本化的一种管理模式,它吸收、整合、分析、共享和应用知识到管理层。企业引领市场的必要条件是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产品保持先进性才能让企业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创新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性是单一的,这种单一选择性让产品在市场上可以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领导地位。知识管理无疑是一种非常理性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其次,未来竞争中,知识就是企业的重要资本之一,可以说知识即资本。在竞争过程中,拥有资本多的一方就很大程度上会生存并且发展。所以知识管理是培养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最后,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在不断向前发展,企业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终将会导致企业在竞争失败。只有知识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资本、创造未来,这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

(1)强化企业知识结构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是指对组织拥有的、可以反复使用并且能给企业带来财富增长的知识资源的管理。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以计算机存储系统为基础的知识库来管理显性知识,让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下载学习相关知识;企业可以建立知识资源图用于管理隐性知识,并为员工提供查找知识资源图的相关途径以方便员工根据资源图来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并通过在知识库中进行检索来获得所需的知识。(2)对知识资产的积累和管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资产除了包括有形资产外还包括知识资产。知识资产是指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和,其中包括企业的商誉(品牌价值、客户认可度等)、人力资源资产、知识产权和企业管理资产(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哲学等)。认识自身的知识资产并加强对知识资产的管理和积累对于知识型企业来说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应注重企业品牌的培育,统一对外宣传,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并利用新闻媒体宣传企业,以扩大企业声誉。同时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企业职工的整体价值观,并培养员工的荣誉感、地位感和责任感。从而实现员工自我管理的目标,为知识资产的积累和管理提供保障。(3)对知识型员工的教育和激励。德鲁克认为:根据需要和机会的变化,保证企业和成员的持续成长和提高,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的形势下,知识型员工如果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就很难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会面临着被淘汰的窘境。为此,对知识型员工的教育和激励显得尤为重要。

4建立先进有效的知识型组织结构。

以a公司为例,a公司是一家集珠宝首饰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一体的企业。主营业务为珠宝的设计研发,品牌运营,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并且a公司将不断整合设计资源、品牌客户数据资源、线上线下终端门店资源、现代物流智能化生产及服务资源,构建面向客户体验的业务生态系统。a公司在创建知识型组织过程主要集中精力做好以下几项关键工作:

4.1a公司的组织文化创新。

a公司的提出“让黄金珠宝走进寻常百姓家”,这种观念是a公司企业文化的具体化,代表着每位a公司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和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a公司创造了无边界化、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组织结构,建立组织结构健全的内部激励机制。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使员工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为企业创造财富并且不断创新的这一领域,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4.2基于知识形成及发展战略规划。

知识是没有边界的,a公司依据企业自身的业务结构构建出适合公司发展的知识管理系统。集知识的记录、保存、整合、分享及更新为一体的知识管理架构,并且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与行动原则。a公司依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资源和企业发展阶段来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虽然在珠宝产业方面有许多的竞争者,但在a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制定战略的过程也是知识创新的过程,a公司也意识到知识对企业成功的影响力。a公司这样清晰的知识战略规划可以使组织具有可靠的竞争优势。同时,发展离不开实践。a公司将每一次活动、每一款新品、每一个项目都当作一次宝贵的经验,并通过对其进行测评、验证来进行不断地改善。在此基础上a公司决定按照产品和服务来给客户进行分类,并积极寻找机会不断学习新知识把握战略机遇。

5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持续发展,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才能在社会不断前进的浪潮中不被优胜劣汰。不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应加快知识更新步伐,促进组织知识与个人知识的整合与进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2]章进奎.知识管理在继电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xx(9).

信息化管理升级:物流供应链提升企业竞争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是一个“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大环境[1]。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聚集到了“资金成本”的控制上,科学运作资金将会给企业竞争创造优势,让企业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占据市场主流。因而“,预算”则成为了物流管理的核心。

1、物流管理中的预算问题。

从整体形式上看,加强物流管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深刻体会到在物流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全面实施预算工作的市场价值。同时,也深感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在预算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物流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则必须要对预算问题及时总结、反思。

1.1考核问题。

物流企业对预算工作制定的考核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业绩考核措施不规范往往影响了预算效率[2]。从实际情况看,物流企业中的业绩考核仅仅是过于形式,并没有在本质上掌握好考核标准。物流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其内部激励机制没有得到完善,预算考核面临诸多问题。

1.2资金问题。

资金是物流企业持续经营的保证,没有足够的资金则意味着企业的失败。而物流企业中对于资金的规划分配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这将给财务预算工作造成很大的阻碍。如:个人主义、权利主义的泛滥,必将造成物流行业资金使用混乱,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3责任问题。

表面上物流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预算措施,但依旧存在着“重形式、轻执行、弱控制、软考核”等管理问题。财务部门在工作中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对企业内部的预算方案未能从客观的角度去审核,导致预算方案运行后失效,预算审批手续无法正常办理审核。

1.4信息问题。

物流企业内部预算的新问题主要体现于信息公开等方面。通常物流企业经营中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先实施详细考核,然后将具体的财务信息公布出来,保证预算工作“透明、公开”,但预算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全面做到信息公开,有的财务状况未真实反馈出来。

2、多方因素造成预算失效。

预算管理是物流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而造成预算工作实效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这不仅导致物流企业资金白白浪费,还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利于物流企业的长期发展。弄清预算失效的因素时,物流企业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综合分析造成物流预算失效的原因。

2.1人员因素。

人员是企业政策的执行者,是决定预算成效的关键。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展开预算工作是导致预算管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如:在工作时缺乏较强的责任心,不能从成本、投资、预算等角度考虑,这必然会引发诸多财务问题。

2.2企业因素。

在物流企业自身上找原因可知,管理意识薄弱是引发财务预算问题的主要因素。物流企业不能根据市场行情及同行之间的发展现状科学制定财务管理策略,生产计划及销售方式不能结合市场的需求,当产品推向市场后就会带来销售不出的现象,是预算工作存在的偏差。

2.3市场因素。

“不稳定、不可测、不可防”是社会主义市场的鲜明特点,这就给物流企业的预算管理带来了许多未知。有时当企业的预算方案制定后,市场上突如其来的变化将会打乱预算工作。最为典型的则是经济危机爆发,所有的行业都将面临着沉重的打击[3]。

2.4政府因素。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对政府的定义之一“:宏观调控是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是协调企业发展的主宰者。”但现实情况是政府对自身职能采取保守政策,多数情况只是对经济发展给出抽象的引导,未能从实际行动上对企业进行管理。对企业的财务检查工作不到位,造成预算监控失效。

3、科学理念指导预算工作。

在物流管理工作中加强预算管理,必须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以保证实际预算工作按照正确的路线进行。换言之,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加强必须依赖于科学理念的指导。根据实际运作情况总结,预算工作中需坚持的理念包括:。

3.1整体理念。

物流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策略时必须坚持“纵观全局”的理念,以物流企业的大局利益为出发点,积极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战斗力,让企业在同行竞争中取得优势。同时,预算管理必须遵循物流企业日常管理的准则,服从整体管需要。

3.2实际理念。

对于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我们需倡导“实事求是”理念,预算管理工作不得脱开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就物流企业的管理工作而言,其在实施预算编制过程中力争做到“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科学运行流程,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3时间理念。

在不同的时间里制定不同的预算方案,这是时间理念的重点。时间是时刻变化着的,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证预算工作与现行的经营状况保持一致。而预算人员应以先进的'预算方法结合当代实际开展工作,以保证良好的预算效果。

3.4人文理念。

除了要对预算人员进行管理考核外,还需要制定相关的奖励方式,主张“以人为本”来提高人员工作的积极性[4]。物流企业领导在编制管理手册时,也要把奖励内容包含在内,根据日常考核情况对职员给予薪酬奖励,提高预算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4、财务管理是预算总指导。

预算是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要想保住良好的预算效果,则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企业领导需不断完善财务策略,以财务工作为“总指导”来改善当前的预算方式,确保企业资金得到科学运用,由此促使物流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4.1完善监督。

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同时必须制定针对性的监督方案,促使预算工作走向规范化、合理化、实际化道路。企业可对财务部门实施财务监督制度,定期检查账务,查阅账本,这不仅能起到财务监督的效果,也能结合具体的预算情况把企业存在的问题如实反映出来。

4.2效益优先。

鉴于预算工作的重要性,物流企业必须制定全面的管理策略才是实现自身的价值。预算工作的安排需结合当前的运营情况,参照企业的实际资金消耗来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策略,对于内部资金的收支实行严格控制,这样就能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

4.3持续运营。

通常情况下把企业预算目标划分成当前、以后两大时期阶段,而物流企业不能仅仅局限于眼下的需要。为保证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就应该把发展眼光放得长远些[5]。在建立预算目标时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采取不同的预算方案,以保证企业资金合理运用。

5、结语。

竞争力是物流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保证,物流企业在制定管理策略时应该把增强竞争力作为重点工作开展。物流资金预算作为日常管理的重点,不仅会影响资金的科学使用情况,还会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因而,企业需针对造成预算失效的原因制定科学的处理方法,维持预算工作的有效性。

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论文

本文阐述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分析了企业发展战略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论述了优化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强化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途径。要加强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匹配和整合;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力;竞争力;提升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不仅仅是传统人事的组织与具体事务的管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转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其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软实力。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区别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其在传承了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优点的基础上,结合了时代特色,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升了一个高度。其主要是指:在明确企业发展总体目标,战略规划的基础上,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整合、分析各种相关的要素,形成一套能与企业发展总体战略相辅相成的配套管理制度,属于企业发展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了,优秀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职位晋升考核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诊断等多方面的内容。[1]同时,在决策、实施、评价等科学方法的指引下,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提升其责任感、事业心与奉献精神。

二、企业发展战略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联系。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各种资源与因素,在企业总体目标与发展战略的统领下,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企业发展战略与思路,逐渐深入到各个职能部门与每位企业员工的心目中,明确相应的责任,并且调动其积极性,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一定的价值。[2]企业发展战略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企业发展战略的明确,为战略性人力资源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企业的管理层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与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目标的实现。其次,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保证了企业战略的顺利实现,其对人才的`引进、培训、考核,有利于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三、优化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企业人力资本是企业重要的软实力,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企业人力资本主要包含了员工数量与员工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及创造价值的能力。首先,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制定完善、系统的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优秀的人才。其次,针对岗位、职责、业务能力的需求,进行专业化与系统的培训,提升其业务素质与职业能力,实现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与收益的目标。同时,公平、科学的薪酬制度是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产生企业价值与效益的强大动力。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能够吸引人才,激发企业员工的奋斗潜能。也推动了企业人才的优化,资本的扩展与提升。

1、加强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匹配和整合。

2、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结构。

分层次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结构,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企业战略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战略层次、管理层、运作层次。战略层次的工作重点是企业与外部环境界面,根据企业内部各方面利益和企业战略目标以及远景规划,由管理层协商把握建立的统领性方案。管理层次的工作重点是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只有通过科学、系统的战略与规划,才能充分将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强大的生产力。

3、培育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的文化价值与环境体现了其对于企业员工的一种管理理念与思路,同时是企业对外宣传的良好窗口,健康、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人力资源队伍,并且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热情与激情,增加企业的效益与价值,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无形的资产,是战略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了企业的软实力,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战略人力资源的角度看,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了团队合作精神文化、创新精神文化、顾客服务至上文化等主要内容。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大背景下,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有利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探究两者的关系,对于企业管理者创新管理理念,制定科学、系统的企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论文

我出生于1970年11月出生,1990年参加工作,19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工作,1995年任市×××副站长至今。

党的十六大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我衷心拥护。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反映了全世界党、全民的心声,使人倍感振奋。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第一阶段,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学习原著,重温党章,听辅导、看录相、深入基层调研,联系实际讨论,使自己获益匪浅。深感党的先进性是通过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从而坚定理想信念,稳固宗旨观念,增强组织纪律,优化思想作风,推进本职工作。

对照党章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实事求是的对自己的党性状况进行深刻剖析,对于明确自身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获取组织与群众的帮助,是使自己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受到教育,促进提高的关键。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之前,总觉得自己大节无亏,工作尚可,不能算是优秀党员,也应该算是个合格党员,受不受教育无所谓。经过第一阶段的教育活动,系统的自我反省,心灵受到了不小的震撼,深感这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自己在理想信念、党性党风、行为准则、服务精神诸方面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党员的身份、党员的要求、党的宗旨、党的优良传统存在差距,剖析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方面。我自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天起,我就坚信我们党领导的事业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宗旨,这一理想信念从没有动摇过。但我个人坚持学习党的理论还不够自觉,理论水平、素质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些时候表现得不够明显。日常生活工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放松了理论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持久性不强。在学习上特别奉行学习实用主义,例如×××与我的专业、岗位和职业紧密相关,尚能坚持自学,但与我的职业联系得不够紧密的就不去学或者很少涉猎了。例如在我有空闲的时候,不会主动去翻一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不会主动去温习《党章》。加上我本来不太心时事,对时事的了解也主要是看看网络新闻,包括十六大以来的中央文献、文件,原原本本的学习也只是在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才认真的进行了学习和讨论。由于放松了理论学习,必然导致理论认识模糊,工作就事论事,缺乏理发拓展,缺乏创新精神。现在回想起来,如果不重视理论学习,不去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就根本谈不上依靠理论来指导实践,更谈不上明辨是非,我多年来坚持的理想信念也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执政意识及带领群众前进的能力,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意识还不强。没有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做得不够,与中央要求的还有距离。特别是有时对党内的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对党内一些领导干部贪图安逸,以权谋私的现象深恶痛绝但自己也无能为力,因此就产生了只要我不跟着做,凡事对得起自己良心就够了的心理。这些消极的心态,说明自己党性不纯,今天看来,这种想法是对工作无益的,是有害的,共产党员人就是要终生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为广大群众的利益奋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在组织和纪律观念方面。满足于按时交纳党费,主动参加党的活动,能够完成党支部布置的各项任务。对党的组织生活重视不够,有时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会上大家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但总觉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成效不明显,从内心深处有一种把组织生活以应付态度来对待的想法。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也不太注意与党支部、局系统其他党员同志、同事进行思想交流沟通,向他们学习,因而不能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更无从谈及纠正缺点和错误了。遵守纪律,清正廉洁这方面可以说“没有做过亏心的事”,但也仅仅满足于保证个人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发挥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还不够。

三、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安于现状的思想。如国家早在×××就开始启动×××工作,但我省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全面开展这项工作,而且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配套,使得这项工作在我市的实施很不顺利,也可以说×××监督工作在我市实质上还不具备开展的条件。基于这种原因,我对×××监督这个新生事物认识还不够到位,甚至还对国家到底要不要搞这项工作还一度产生了动摇,工作中也就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平平淡淡,了无新意,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不能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开展工作。因为对这项工作上本身还存在模糊认识,自己的精神状态也就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被动应付这项工作比较多,时不时还出现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想法,工作争创一流的雄心壮志萎缩了,甚至只要保证本职工作不出乱子就万事大吉了。日常工作中,在保持和发扬共产党员先进性方面,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满足于工作上过得去,差不多,一般般就好。

四、立足本职工作发挥先进性表率作用方面。工作争强当先的意识不够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胆工作的思想树立得不牢固,有时有急躁情绪。对群众因为不了解政策而造成胡搅蛮缠的一些问题的解释,不善于以平和的态度做循循善诱的思想工作,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个别时候方法比较简单,有把他们打发走了事的`做法,不能尽最大可能为群众提供方便。这与落实“热情服务、主动服务、耐心服务、文明服务”的要求还有差距。

前段的教育活动,使我深刻领会到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根本要求的重大意义。通过学习,深深地触动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改进,自我提高,增强党性修养的目的,针对上述与共产党员要求标准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我认真剖析了思想根源:

一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没有把政治学习当成非常重要的事来对待。由于不能及时地从政治理论中吸取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教育,从而导致自己的思想出现滑坡,不能时刻对照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来要求自己。

二是通过媒介看到党内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和滋长,使自己对政治产生了诸多迷惘的问题,因为没有通过认真学习为自己答疑解惑,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些消极的腐败的行为只是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个人的行为,党的主流是好的,绝大部分党员是好的,于是信心上对党和党所领导的事业产生了动摇,自己在言行上也就相应做出了消极的反映,只想远离名利是非,做到明哲保身,洁身自好。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今后该怎么办?我想,主要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质。

面对新形势、新时期、新任务,切实把理论学习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真正弄懂“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用理论来指导工作,对照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约束自己,认真整改。

二、加强党性锻炼,遵守党的纪律。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党员,自己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自我约束,坚持“慎独”,经常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常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改正错误,增强解决自身缺点的勇气和能力,时刻注意维护党组织的威严,认真执行党组织的决定,积极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讲党性,讲原则,讲团结,顾大局,谋发展。不但自已要遵守党的纪律,还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三、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努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监督工作专业性强,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这是依法开展这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所以,在今年工作中,我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的再学习,在边学、边干、边实践、边总结的基础上,从×××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到生产储运加工流通等各知识层面都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下苦功夫学深学透,使自己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工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由被动到主动,由主动到从容的状态。这样才能创造一流工作业绩,才能真正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到关心群众生产的工作中去。

四、强化事业心、责任感,勇于开拓创新。

作为农业系统的一名技术干部,要牢固树立“四个观念”,即政治组织观念,群众利益观念,政策法规观念,勤政廉政观念。时刻保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摒弃一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观点、方法,勇于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谋发展,干事业,立足本职工作,最大可能满足群众意愿。坚持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益观念、质量观念,办事不拖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工作任务。特别是在×××工作,要转变观念,遵守法律法规,严格要求自己,急群众这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把“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把牛玉儒,任长霞,郑培民等共产党员的楷模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实现好,维护好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管有职无职,有权无权,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有利于人民的事,都主动去做,带头去做。

总之,在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通过集中学习,老师辅导,个人自学,再加上群众提,自己找,互相帮,上级点,自己在思想深处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决心以此为动力,从现在做起,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新时期优秀的共产党员。

信息化管理升级:物流供应链提升企业竞争力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已经深深地刻在企业家们的脑海里。实践证明,通过成功实施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的竞争力也会随之逐步提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仅就企业财务管理的点点滴滴谈谈自己的体会。

资金管理。

货款坏账的管理。国内市场三角债很普遍,公司的兴衰更替也很频繁,呆坏账损失巨大.为了减少坏账损失,可以考虑以现金折扣方式来进行规避。应当让营销人员深刻认识到应收款项的潜在风险,充分考虑坏账损失。企业应当建立客户档案,在订立合同时,对客户信誉进行评价,并据此确定回款条件,缩短资金回收期限。此外,企业还应充分重视销售过程的现金流动,转变完成订货即完成任务的观念。

存货资金成本管理。物资零库存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实现真正的零库存困难很大,但是,采购部门应当对主要材料的经济订货量进行测算,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逐渐制定符合市场情况的经济采购机制,降低资金占用,加快企业资金周转,节约资金成本。

固定资产更新或改造。应当坚持严格审核,快速实施的策略,尽快使资产达到生产状态,进入生产运行体系。一方面使资产功能更贴近市场需求,一方面避免资金长期占用带来的风险。只有尽快加入生产运行体系,才能发挥资产更新、改造的目的。早日实现盈利,收回投资,为下一轮的资产更新提供资金保障。

盈利管理。

扩大盈利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提高售价,二是降低成本费用。

售价管理。决定商品售价的因素很多,营销部门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的决定。在企业初创时期,为了挤进已有市场,企业应当采取较低的价格,以扩大市场份额,在产品品质、品牌得到市场认可的情况下,逐渐完成价格回归;对具有鲜明特点、市场接受愿望强烈的产品,应当提高价格,以在短期内获得高额利润。在其他类似产品进入市场时,逐渐调低价格,对其他产品进行挤压,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当市场接近饱和,市场价格一降再降的情况下,应当尽快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避开低层次的价格战。企业应当不断的开发新产品,不仅要根据市场需求开发,而且要在开发后(根据市场的远期需求)主动向客户推荐、推广,不仅要占领已有市场,而且要引导和开辟新的市场。消费者求新、求快、求全、求强的需求是无限的,只有不断开发质优、价廉的新产品,才能取得丰厚的回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论文

赛立信竞争情报调查人员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在中国500强企业中,前25名企业的经营业绩跟其他的中国500强企业的经营业绩有较大的差别。首先,表现在投资回报率上,前者比后者高出10%左右。是什么原因导致前者的业绩会如此之好,只要看一看它的人才结构,我们就清楚了。在前25名中国500强的企业中,平均外籍员工的数量占到25%左右,外籍高管的占比是10%左右。今天,我们有很多中小型企业已经进入排名前列,甚至将来可能进入世界500强。但看一看他们的人才结构,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海龟”,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加入到了高管行列,但是,比起大型企业来,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所以,要真正做强并保持优势,企业就必须能够为人才提供生存、生长的良好环境,而如何营造这样的环境,是摆在所有经营决策者面前问题。

中小企业最需要那类人才?

在今天的环境下,有几类人才是企业特别需要的:

一类是确有大型企业经营、金融运作背景的管理人才,

这类人才在大型企业任过职,懂金融运作,有经营经验,还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他们对企业在业务开展、兼并和收购方面,可以带来非常直接的效果。

第二类是研发型人才。企业利润的增长,要靠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现在很多企业的升级,重点是从产品上、从技术上升级,所以,企业的r&d(研发)人才是非常短缺的。中小型企业在研发上未必欠缺,但是,能不能把研发与市场很好地结合,就看是否拥有市场意识强的高级研发人才。在现阶段,中小企业研发人员在市场意识方面比较欠缺。而在大型企业,考虑研发的时候,是从营销、市场等多方面去考虑的。赛立信竞争情报调查人员认为,有大型企业背景、有市场头脑、有商业化意识和经验的研发人员会对中小企业有直接帮助。

第三类是营销人才。比如说,品牌管理型人才。品牌管理听起来比较虚,很多人片面地把品牌管理解释成花钱,砸广告,我广告砸得越多,将来别人认知我品牌的可能性越大。实际上,品牌管理与监管者、研发、生产、服务体系都有关系。

除了以上三类人才之外,中小企业人才缺口可能还包括公关/行政(这里行政不是管理档案、打印文件、接听电话的那种)人才。公关人士都需要经过非常严谨的训练,怎么面对媒体,怎么说,怎么披露,怎么去做外部董事,怎么与工会打交道,等等。在这些方面,大型企业都有很多好的经验。中小企业未来发展,越来越多的面对外界,这种人才必不可少。

中小企业如何提供人才生长的土壤?

信息化管理升级:物流供应链提升企业竞争力

所谓企业信息化,就是采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整合企业现有的出产、设计、制造、销售等环节,及时地为企业的管理以及决策层人员提供准确的、有效的信息,以便对于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反映的企业,其本色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与其他企业协作的能力。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内涵就是用现代信息手腕改造传统管理,创造新的管理概念以及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祥和出产效力。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是不断在发展变化的,它是跟着管理理念、技术手腕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的症结点在于信息的采集、集成以及同享,即把症结的、准确的数据及时地传输的相应的决策人的手中,为辅助企业决策提供数据。企业信息化建设是1个系统工程,包含企业出产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以及企业经营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是1个进程,包括了人材培育、咨询服务、方案设计、装备采购、网络建设、软件选型、利用培训、2次开发等进程。

企业信息化建设该是由里而外的,由企业核心业务流动信息化向总体业务流动信息化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树立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个阶段,企业着力构筑信息化所必须的软硬件设施,包含网络装备、操作系统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等。

(二)企业各个核心部门的信息化。从市场、财务、设计、出产等部门入手,逐渐树立部门级的利用系统。这些系统互相之间相对于独立,短时代内合适本部门业务管理需求。但因为数据独立存储,信息平台彼此异构,业务之间缺少必要的信息交流,在企业业务发展到必定范围时各种矛盾就会不断发生,例如如果定单、规划与出产没法调和节制,库存不能有效减少等。

(三)企业内部出产流动之间的有效互联。通过内部同构的信息平台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同享,协同操作,这类基于企业内部规模的管理终究对于规划需求量、安全库存量、采购提早期、采购批量、采运方式、采购价格、市场行情以及供应商等进行准确的分析以及设定,体现了对于企业管理的“事前规划、事中节制以及事后分析”的思想。

(四)企业之间的协同互动。跟着愈来愈多的企业介入国际市场竞争,企业通过业务拓展、调剂产品结构,在全世界规模内组织出产以及流通流动,企业之间的分工细化,协作增强,市场竞争再也不局限在单个企业之间,而是企业群与企业群之间、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例如虚拟企业、动态企业同盟等。实质是在终究用户需求的牵引下,由多个企业联合构成1种合作组织情势,通过信息技术把这些企业连成1个协作网络,把各个节点的资源有效整合并互动管理,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以及服务来完成单个企业所不能承当的市场功能。

企业信息化体系结构由基础层、数据层、业务层以及门户层四个层次形成。基础层由企业网络基础设施以及企业计算基础设施组成,这是企业信息化的物理基础;数据层负责企业数据资源的采集、管理、交流、开发应用;业务层中的客户瓜葛管理负责吸引、留住以及晋升客户,企业资源计划负责企业内部以及外部可用资源的整合,供应链管理负责企业与供应链上的合作火伴的物流、信息流、业务流等的优化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流程,商务智能则是企业的决策支撑系统;门户层由企业信息门户形成,负责为员工、企业领导、客户与合作火伴提供单1的走访入口。

施行企业信息化工程有益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益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益于缩短设计周期,有益于降低企业的库存,有益于提高客户满意度,有益于实现按定单出产,有益于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活动速率,有益于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以及应用。

跟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着知识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麻利化、全世界化的深入变革,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日趋与企业信息化程度亲密相干,信息战略成为企业战稍不可分割的1部份,企业信息化已经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将信息技术引入企业的出产、经营、管理当中,1种树立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全新竞争战略在西方企业中患上到胜利利用。

企业信息化改良以及强化了企业物质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于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以及管理模式发生了强烈冲击。

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会使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立异,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

(一)推进业务流程重组,增进组织结构优化。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难题、信息传递失真、缺少活气、对于外界变化反映缓慢等弊病。二0世纪九0年代之后,因为市场竞争加重,客户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面临日趋繁杂动荡的市场环境,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从根本上扭转了组织搜集、处理、应用信息的方式,从而致使组织情势的巨大变革,推进了业务流程再造甚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原本的`金字塔型结构为精确、麻利、拥有立异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在这类结构中,计算机系统取代了中层监督以及节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另外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成为企业的基本流动单位,并且实现了充沛授权。这类组织情势通过信息传递调和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小组之间的流动,提高了企业对于市场的快速反映能力,调动了组织成员的踊跃性,构成了学习型组织,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竞争日趋剧烈的市场环境。

(二)有效降低本钱,扩展企业竞争规模。

信息技术的利用规模触及整个企业的流动,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中任何1环的本钱,改善本钱结构。首先,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制造技术不但可使企业降低新产品的设计以及出产本钱,还大幅度降低了对于现有产品进行修改或者增添新机能的本钱;其次,因为柔性制造技术对于库存管理拥有替换效应,使企业减少了库存量。此外,信息技术的利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本钱。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效力以及扩展信息资源开发应用规模,使企业能够以低本钱实现信息同享,扭转企业的竞争方式,给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使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能通过“虚拟企业”这类方式博得优势。1般地,虚拟企业是1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络起来的临时性企业同盟,各个成员充沛信任以及互相合作,施展各自的核心优势,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虚拟企业通过企业之间的最好动态组合,不但能迅速捉住市场机遇,提供差别化的产品以及服务,而且能够充沛应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装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俭产品开发费用,降低出产本钱,增进企业共同发展。另外,虚拟企业扭转了过去企业之间鱼死网破的竞争瓜葛,代之以共赢的合作瓜葛。这类合作树立在优势互补基础之上,极大地拓展了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规模,并通过同盟双方的相互学习,实现单1企业通常难以实现的目标。

(三)加快产品以及技术立异,提高差别化。

internet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提高了企业掌控市场以及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使企业能够迅速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应到决策层,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开辟市场的机会,同时也增进了企业及时扭转以及调剂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以及服务,构成不容易为竞争对于手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现代信息化制造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以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企业出产经营趋于并行化、柔性化、智能化。另外,集成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分散以及渗入使企业工业化粗放出产进级为工业化精细出产,使企业“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出产以及服务成为可能。这与其说是逢迎了愈演愈烈的客户个性化需求趋势,不如说它创造了这类大范围出产的个性化需求市场,反过来又促m了企业更高层次上的产品以及技术立异。

(四)提高了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应用信息资源方面更为灵便、快捷,使信息、决策、行动3者高度集成,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方案评价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惟空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进程中的不肯定性以及主观随便性。另外,通过企业信息化与现代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树立优良的管理规范以及管理流程,提高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

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论文

摘要战略联盟是介于市场与各层组织之间的一种组织机制,经历了价格联盟、产品联盟与知识联盟三种形式。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可防止过度竞争与分散研发风险,使企业在联盟范围内有效地组织和利用经营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战略联盟知识联盟企业竞争力价格联盟。

1战略联盟的演进形态。

战略联盟(strategicalliance)一词最早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1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提出的。根据oecd的定义,战略联盟包括从短期契约式的合同协定到合资公司的一系列合作形式,其核心是双方通过共享,如技术、技能等资源以提高双方竞争战略的效率而形成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战略联盟定义为,企业为了突破自身资源与能力的缺陷,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能力,达到扩展新市场、研发新产品、增长新知识等战略目的而寻求适当的伙伴,通过一定形式的契约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网络组织,是介于市场与各层组织之间的一种组织机制。

1.1战略联盟的初级形式——价格联盟。

在工业化初期,由于产品之间的强替代性,导致产品的竞争在市场上体现为产品价格之间的竞争。因此,控制价格成为企业取胜的关键,此时价格是企业所渴望的最稀缺资源。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尤其是寡头市场中,寡头企业发现如果相互联合控制价格,而不是一味地打价格战,会给自己带来超额利润。于是在19世纪末,企业战略联盟以卡特尔的形式出现。卡特尔及其以后的经济联合组织辛迪加、托拉斯,基本上都是以控制销售价格及采购成本为目标的联盟形式。一般认为,这是战略联盟的初级形式,其特点是目标单一、合作比较简单。在产品差异度小、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的产业中,价格联盟很容易被采用。

1.2现代意义的战略联盟——产品联盟。

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合谋来获取垄断、违背市场竞争中的公平原则、以明显的价格联合为目标的联盟已不合时宜,在此情况下,现代意义的企业联盟应运而生。对于现代战略联盟,美国战略管理家迈克尔·波特的定义是,“企业间达成的既超出正常交易,可是又达不到合并程度的长期协议。”这里,战略联盟涵盖产品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即在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均有创造联盟的机会。其定义把股权与非股权合作均包括在战略联盟之中,这样极大地扩大了联盟涵盖的范围。

1.3新兴的战略联盟——知识联盟。

在以往的经济社会,知识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将取代资本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因此,新兴的企业战略联盟便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知识联盟及相似的联盟形式。企业经营必须掌握的知识是一种组织知识,包括组织、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知识使用的非排他性和知识产品交换的高成本,决定了企业只有通过知识联盟,才能改善企业无法高效地获得自身所稀缺的知识资源的状况,并与其他组织合作做出新的创造。与现代意义的战略联盟相比,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学习和创造知识是知识联盟中的中心目标;知识联盟伙伴之间的关系要比产品联盟密切;知识联盟的参与者范围较广;知识联盟比产品联盟具有更大的战略潜能。

2战略联盟的时代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竞争的强度、方式、手段和策略,还是竞争的范围及结果都大大超出了以往。企业为了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优化产品、技术、资本、市场和人才等资源结构,纷纷寻求与其他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企业战略联盟。许多世界级的跨国公司都是通过不断地购并和建立企业战略联盟使其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技术的控制能力和市场的竞争能力日益增强。

据美国的布兹——艾伦——汉密尔顿咨询公司估算,在1995~1997年的两年间,国际间的各种经济联盟大约有15000万起,其中75%是企业间的战略联盟。20世纪90年代,世界5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以不同形式结成的企业战略联盟的已经达到90%。所以,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充分发挥自身核心专长的同时,必须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没计,新工艺采用、新质量标准控制、新市场拓展等各方面与其他企业合作,建立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优化组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产品的复杂化,产品和技术的开发所涉及的领域和学科越来越多。高科技产品从构思、设计、研制到设备选购、安装调试,生产安排,质量控制直至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售后服务等,呈现出日益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开始认识到,单凭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已经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研制出更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很难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实现其更高层次的战略目标。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应对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在不断地通过购并优化资源结构、产业结构,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同时,开始对企业间的竞争关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纷纷从对立竞争转向合作竞争,其合作竞争的主要形式就是建立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实现既合作又竞争而避免两败惧伤的双赢战略。企业战略联盟作为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强化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联盟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推动了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进步,从而使企业管理逐步形成了以合作和竞争替代单纯强调竞争为特征的新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企业战略联盟与企业合并或兼并不一样,它是企业之间达成的既超过正常交易,可又达不到合并程度的长期协议,企业购并意味着投入大量资金,全盘接受对方企业的全部各类资产,操作复杂而且风险很大,而企业战略联盟则强调伙伴之间的全面相容性,它所重视的是相互之间某种经营资源的共同运用,谋求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寻求优势互补,在合作的基础上强化其核心优势。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很容易产生恶性的过度竞争行为,恶性的市场竞争不仅会减少各自的经营利润,还会导致两败俱伤的后果。通过建立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可以既合作又竞争,共同维护有效的竞争秩序,减少应付激烈竞争的高昂费用,防止过度竞争。随着技术研发的日益复杂化,新产品开发的费用越来越高,企业承担的失败风险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分散开发风险,通过与相关研究机构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可以有效地降低研发费用,规避技术创新的风险。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可以使企业在联盟范围内有效地组织和利用经营资源,使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得以充分有效利用,进一步节约某些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各种生产储备费用,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是企业内部精细生产、外部组织内部化,寻求合作伙伴并建立战略联盟的重要动机。企业通过购并可使其短期内达到规模经营,但如果购并产生的管理费用大大超过预期,企业往往更倾向于建立企业战略联盟。

企业战略联盟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形态和竞争模式,因其不涉及企业内部组织的膨胀,又能有效地扩大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分界线,从而实现避免企业组织机构过于庞大,因购并企业的管理风格不同和企业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冲突,又可以通过联盟企业分享技术和市场等外部资源,并克服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把经营的风险尽量降到最低程度,可以说战略联盟是企业实现规模经营以降低经营成本的有效手段。企业联盟使合作伙伴的专业化生产和分工的程度提高,在专业技术特长、零部件生产、质量控制、成品总装、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各环节中的各自的相对优势得以整合,使最终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大大提高联盟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科技的发展已使企业从技术自给转变为技术合作和互相依赖,而战略联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共同支付技术开发费用,共同承担开发风险,最后共同享有技术开发成果。企业战略联盟也是企业获得关键技术的捷径,通过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实现技术优势互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增加了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和投资的风险,为避免在诸如竞争、研发、特许及贸易等方面的纠纷,企业之间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共同规范市场环境,共同参与制订游戏规则,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能有效地防范经营风险。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由企业的原材料、零配件供应商,技术成果提供者、商品的销售商或代理商等组成的企业群之间的竞争,或者说是企业战略联盟之间的竞争。企业战略联盟伴随经济全球化而出现,它是企业从采购、生产、存储、配送、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全过程里所包含的计划、获得、存储、分销、服务等一系列衔接活动,及其在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生产商与销售商之间、销售商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可以预见,在21世纪的市场竞争环境里,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的实体资源来谋求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供应商、销售商、分销网络、顾客群有效地纳入一个紧密的企业联盟之内。

企业战略联盟在国外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竞争战略,国内企业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趋利避害灵活地加以运用。既要避免国外企业已经在联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要创造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优势互补的企业战略联盟,以充分发挥企业战略联盟的优势,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给企业带来互补性的技术创新、资源和市场重新整合,联盟企业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传统文化和经营理念,借鉴和融合对方的文化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使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沈青.企业战略联盟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13)。

2宋华.网络化经济时代企业战略联盟的竞争力分析[j].经济科学,2004(4)。

3史占中.企业战略联盟[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金焙.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论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本文以海尔为例指出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说明了企业文化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跨国公司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设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并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以此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对技术创新不够重视,忽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在r&d方面的投入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而满足于以oem方式赚取微利,动辄打“价格战”。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许多企业还未从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工厂”的角色中完全脱胎出来,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上,这就直接导致了当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

值得欣慰的是,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重视技术创新,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已初见成效,海尔集团是很好的典范。海尔的技术创新实现了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结合,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结合,原创创新和改进创新的结合。海尔将自主创新和市场全球化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面向世界的技术创新体系。其自主创新以增量创新为主,以发展创新为辅,既符台中国国情,又符合家电业的实际情况。海尔在无氟节能多元替代电冰箱技术上的突破,可以视为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发展创新的尝试,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以信息化为动力。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很多,但最主要和最关键的两项: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

许多成功企业的信息化都是紧紧围绕着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沃尔玛的核心业务是商品零售,主导流程是货物配送,因而它不惜花巨资来“化”它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又如,海尔是一个加工型企业,它们在国内率先上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在海尔全面实行了“索酬、索赔、跳闸”的内部市场链(sst)管理制度。海尔的“市场链”就是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简称oec)管理模式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施“三个零”(质量零缺陷,服务零距离,运营零成本)目标的业务流程再造。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推倒那座以计算机技术为界的无形的城堡,使城堡内外的人们消除彼此在认识上、知识上和语言上的障碍很好地融台在一起。即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学习掌握计算机和信息化知识,最终成为行家里手;计算机专业人员,也要学习各方面的业务知识使自己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以争创名牌为手段。

当今世界,品牌时代已经到来品牌成为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名牌作为高品质、高文化的象征,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企业永恒的竞争力。争创名牌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企业创立名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进行成功的cis设计。通过企业规范化管理,调动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经营能有效地运作,通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同和关注,建立理想的企业形象。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深入调研海尔成功导入cis理念,将企业名称简化为“海尔集团”,以英文“haier”为主识别文字标志,实现了商标标志与企业简称的统一,在设计上实现了简洁、稳重、大气、信赖感和国际化,建立起了长期稳固的视觉形象,为海尔名牌战略的实施及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形象基础。

第二,恰当的品牌定位。品牌所表明的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品牌定位的目标在于使品牌所体现的价值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相吻合。品牌不应只反映产品的特性或功能,更重要的在于要赋予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从而引起共鸣,实现相互间的沟通,最终作为可信赖的印象沉淀在消费者的心目中。

第三,注重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品牌价值的'基石,没有质量就没有名牌。长期以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形象是质次价低,这与中国企业落后的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体制不无关系。注重产品质量对正处于品牌经营起步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有着尤为重大的意义。

第五,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名牌是一种富含品质、文化形象与承诺的品牌,它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个性魅力代表了一个品牌核心的且不具有时间性的要素,是品牌价值的灵魂。例如,摩托罗拉的“飞越无限”,带给消费者的是随时随地的通讯方便和自由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的核心价值以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

第六,进行成功的品牌宣传。享誉世界的名牌,无一例外都具有成功的品牌宣传。中国企业中也不乏成功的品牌宣传的案例,海尔通过“砸冰箱”等典型案例以及“海尔,真诚到永远”等广告的宣传使“海尔”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以企业文化为后盾。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明确地指出:“企业文化在下一个中将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企业文化还能保证企业一般员工积极性和知识系统的充分发挥。

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而争取到。”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对全体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聚焦在企业的目标和理想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2.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能减少企业内部的摩擦和内耗,形成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体员工团结一心,把精力花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上。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团队精神就是企业文化凝聚功能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

3.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企业的声誉,努力工作。

4.规范功能: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能约束企业职工的言谈举止,从而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信息化管理升级:物流供应链提升企业竞争力

所谓企业信息化,就是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设计、制造、销售等环节,及时地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层人员提供准确的、有效的信息,以便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的企业,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与其他企业协作的能力。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涵就是用现代信息手段改造传统管理,创造新的管理概念和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是不断在发展变化的,它是随着管理理念、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采集、集成和共享,即把关键的、准确的数据及时地传输的相应的决策人的手中,为辅助企业决策提供数据。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企业生产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经营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包含了人才培养、咨询服务、方案设计、设备采购、网络建设、软件选型、应用培训、二次开发等过程。

企业信息化建设该是由里而外的,由企业核心业务活动信息化向整体业务活动信息化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如下4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个阶段,企业着力构筑信息化所必需的软硬件设施,包括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等。

(2)企业各个核心部门的信息化。从市场、财务、设计、生产等部门入手,逐步建立部门级的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相互之间相对独立,短时期内适合本部门业务管理需求。但由于数据独立存储,信息平台彼此异构,业务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换,在企业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各种矛盾就会不断产生,例如如果订单、计划与生产无法协调控制,库存不能有效减少等。

(3)企业内部生产活动之间的有效互联。通过内部同构的信息平台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操作,这种基于企业内部范围的管理最终对计划需求量、安全库存量、采购提前期、采购批量、采运方式、采购价格、市场行情和供应商等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设定,体现了对企业管理的“事先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思想。

(4)企业之间的协同互动。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企业通过业务拓展、调整产品结构,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活动,企业之间的分工细化,协作增强,市场竞争不再局限在单个企业之间,而是企业群与企业群之间、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例如虚拟企业、动态企业联盟等。实质是在最终用户需求的牵引下,由多个企业联合形成一种合作组织形式,通过信息技术把这些企业连成一个协作网络,把各个节点的资源有效整合并互动管理,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来完成单个企业所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

企业信息化体系结构由基础层、数据层、业务层和门户层4个层次构成。基础层由企业网络基础设施和企业计算基础设施组成,这是企业信息化的物理基础;数据层负责企业数据资源的采集、管理、交换、开发利用;业务层中的客户关系管理负责吸引、留住和提升客户,企业资源规划负责企业内部和外部可用资源的整合,供应链管理负责企业与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的物流、信息流、业务流等的优化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流程,商务智能则是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门户层由企业信息门户构成,负责为员工、企业领导、客户与合作伙伴提供单一的访问入口。

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利于缩短设计周期,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库存,有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有利于实现按订单生产,有利于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流动速率,有利于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着知识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敏捷化、全球化的深刻变革,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日益与企业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信息战略成为企业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将信息技术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一种建立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全新竞争战略在西方企业中得到成功应用。

企业信息化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

(1)推动业务流程重组,促进组织结构优化。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客户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面临日益复杂动荡的市场环境,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原有的金字塔型结构为精确、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在这种结构中,计算机系统取代了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并且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信息传递协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小组之间的活动,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调动了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形成了学习型组织,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2)有效降低成本,扩大企业竞争范围。

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共同发展。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代之以双赢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建立在优势互补基础之上,极大地拓展了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并通过联盟双方的互相学习,实现单一企业通常难以实现的目标。

(3)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提高差别化。

internet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使企业能够迅速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开拓市场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企业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现代信息化制造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和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化、柔性化、智能化。此外,集成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扩散和渗透使企业工业化粗放生产升级为工业化精细生产,使企业“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服务成为可能。这与其说是迎合了愈演愈烈的客户个性化需求趋势,不如说它创造了这种大规模生产的个性化需求市场,反过来又促m了企业更高层次上的产品和技术创新。

(4)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使信息、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主观随意性。此外,通过企业信息化与现代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论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一、绪论。

自核心竞争力理论诞生以来,就一直成为管理学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与其相关的研究精彩纷呈,至今仍然热度不减,是企业管理学的研究热点。而反观与管理学一脉相承的会计学,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表面上看似繁荣,在21世纪初就曾有学者开始关注核心竞争力理论对会计的影响,之后又有很多学者进行后续研究。但从总体上看,会计学领域对核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还局限在表层,尚未深入下去,有的学者在提出相关问题后也未进行后续研究,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很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统一。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力日益激烈,企业之间竞争力强弱最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综合力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对企业内部组织和经营管理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而且还密切关系着企业是否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国际上尚未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给予统一的定位,因此,如何不断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企业会计的内部职能,建立起对核心竞争力的会计计量核算体系已成为诸多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企业会计报告是指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向会计信息使用者解释和传递某种有效的信息,以确保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准确的做出决策。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报告是指企业管理者将有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种信息传递给下级部门的相关管理者,帮助管理者更好的管理企业、更好的做出决策。

对于整体企业而言,企业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之间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信息不对称现象极易导致真实、相关、有用的信息难以在企业投资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有效的传递。对于企业投资者来说,该投资者需要的是企业未来的成长信息以及相关的经营效益信息;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该管理者除需要的企业未来的成长信息与相关的经营效益信息之外,还需要相关管理的诸多信息。其二者所需要的信息均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充分的反映出企业发展的前景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企业若是能够充分的披露出核心竞争力信息,将能够掌握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针对于可能或者将要发生的种种问题做出及时的处理或者预防,不仅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而且还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投资者决策时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保障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披露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行企业在进行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即充分披露原则、成本效益原则、重视未来价值原则以及不侵犯商业机密原则。

1、充分披露原则。会计具有为各部门之间提供各种会计信息,实现会计的充分披露原则要求披露的信息要完整、可理解的报告与特定经济主体相关的信息。因此,企业应不断完善核心竞争力信息披露的形式,保障尽可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2、成本效益原则。对于企业竞争力披露而言,企业在实行信息披露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费用,即劳动力成本、不利因素的成本以及提供披露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实行企业披露核心竞争力信息能够不断降低资本成本,有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

3、重视未来价值原则。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信息之所以重要最大程度上源于该信息能够充分发映出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可能状况,并体现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和企业价值。因此,企业应在重视未来价值的原则基础之上,有效的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的披露,使其企业公允价值的概念在企业中得以充分体现。

4、不侵犯商业机密原则。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其企业自身具有自身的机密,其机密在商业中堪称商业机密。为此,企业在进行核心竞争力信息披露过程中应在保障不侵犯商业机密的原则下进行有效的进行,切实最大程度上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披露应有的作用。

现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依附在企业整体中存在的,尚未形成具体的实体和形态,以至于不能够适用现行以经济交易为基础来进行核算与报告的方式。总结来说,现行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披露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相结合。强制性信息披露是指企业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以及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且强制性信息披露具有规范性和定期性;资源性信息披露是指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之内,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外报告的事项或信息。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信息,若是企业信息都按照统一的格式和要求进行披露,将导致企业丧失可比性,且执行起来较困难,因此,企业在进行核心竞争力信息披露时应以自愿性信息披露为主,强制性披露起辅助作用,以此,将能够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传递。

2、对内报告与对外报告相结合。现行企业信息报告可分为两种,即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近年来,伴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研究的日趋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披露越来越成为企业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门。因此,应实现企业的对内报告与对外报告相结合,不仅仅能够为企业更好的进行管理提供有效信息,而且还能够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诸多有效的信息,确保企业各项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开展。

3、披露形式多样化。在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信息披露时,应采取多样化的披露形式,首先是以文字说明为主的财务报告披露;其次是以媒体、网络、信息沟通会等为主的非财务报告披露;最后是编制企业核心竞争力专项报告。实现披露形式的多样化有助于企业信息使用者更好的掌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变动趋势,进而,制定出可行性的预防或者应对措施。

对财务信息进行识别和分类,这是会计确认的过程;以特定的单位对信息做出数量表示,这是会计计量的`过程,计量是以确认为基础的。本文第三章谈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要素这一问题时,已经阐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产属性,应当将其确认为资产,而对于计量问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研究的难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拥有的一项特殊的资产,它是由多种因素所形成的一个资产,而在目前的会计体系中并没有这样的先例,因此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记录需要设立新的账户。如本文第三章所述,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项资产,其来源应属于所有者权益。

1、“核心竞争力资产”账户。核心竞争力资产这个会计科目反映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初始确认价值记入该账户的借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注销计入该账户的贷方,资产类账户余额为借方,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初始确认价值。

2、“核心竞争力变动”账户。核心竞争力变动这个会计科目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在正常幅度内的变化情况,设置增值和贬损两个二级科目。企业核心竞争力发生的价值增值计入该科目的借方(增值),企业核心竞争力发生的价值贬损计入该科目的贷方(贬损),作为资产辅助核算账户,与核心竞争力资产余额共同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

3、“核心竞争力减值准备”账户。核心竞争力减值准备这个会计科目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发生的不可逆转的大幅降低,计入该科目的贷方,是核心竞争力资产的备抵账户。

4、“竞争力资本”账户。竞争力资本这个科目作为核心竞争力资产、核心竞争力变动、核心竞争力减值的对应科目,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资产的来源,会计要素属于所有者权益。企业核心竞争力初始确认价值、增加的价值记入该账户的贷方,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的贬损、减值、注销计入该账户的借方,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余额为贷方,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存量价值。

经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价值评估,应当确认其初始价值;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若发生了价值增值、价值贬损、资产减值,应当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在账面上如实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状况;当企业失去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时候,应当将相应的核心竞争力资产予以注销。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业务及相应的会计分录主要有下面几项:

参考文献:

[1]王胜杰,王翠华,赵萌,王立虎.企业财务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河北企业.20xx(02)。

[2]安静,刘福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反木桶原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财务能力、执行力的关系[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xx(04)。

[3]王志星,安静.企业财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xx(01)。

[4]王小军.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内涵及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2)。

如何提升泉州中小企业产业群竞争力论文

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赢在执行,进一步加强媒体的执行力,对于提升其竞争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媒体尽管有好的战略,却无法实施和执行,完美的执行更是少之又少,这令媒体的管理者十分头疼和无奈。

一、什么是媒介执行力。

执行力是把目标和战略变为现实的能力。不管多好的想法和战略,如果不能执行,那也只能停留在纸上和嘴上。企业执行力是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各个经营单位、各个岗位的员工贯彻经营者制定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制度措施、方案计划和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能力。决定一个企业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战略、人员及运营流程是三个决定性要素。只有将战略、人员与运营有效地结合起来,企业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而结合的关键就在执行。

“企业执行力不等于企业成员个人执行力的累加,它可以小于或远远大于个人执行力的累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组织行为还包含了其他诸如信息传递、协调分工等特征。企业执行力主要由三个方面因素合成:流程、技能、意愿。”流程是指企业运作流程,包括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技能主要是企业成员的职业执行技能,即个人执行力的构成技能,意愿是指企业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在此前提下,不同的人会对执行力的精髓有不同的理解。前任联想公司总裁柳传志认为执行力就是积极选拔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还要锻炼员工队伍的执行力;通用电器前ceo杰克・韦尔奇把执行力的理解为公司里面不要有太多会妨碍执行的官僚文化;戴尔ceo迈克尔・戴尔对执行力的理解是:执行力就是第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要力求完美,都要一丝不苟地切实执行。

执行有时候比战略本身更重要。战略=想法。执行=方法,执行的过程中会细分出更多小的战术与相应小的执行,每个战略下都需要众多的执行来解决。当战略既定之后,执行就是首要的事。

执行力是媒体竞争力的保证,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调查表明,成功企业20%靠策略,60%靠内部各层管理者的执行力。“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对管理的定义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五项基本职能都与提高执行力密切相关。在当战略的差异性很小的时候,执行就很重要,竞争双方间的差别就在于各自的执行能力。如果对手在执行方面比你做得更好,那么它就会在各个方面领先。在当今越来越同质化趋势下的媒体竞争最终只是执行力的竞争。因为大家的策略、内容基本相同,竞争优势的差异只在于执行力的不同。

任何战略的成功都离不开成功执行,媒体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有清晰专注的战略,而且还要有相当的执行力。战略的失败通常由两种原因所致:一是目标制定错误;二是执行不力。不管媒体是事业型组织还是公司企业,它都可以理解为一个执行团队。从领导、中层干部到基层每位员工,他们每时每刻都处于一种“执行过程”之中,他们执行的绩效,显然决定媒体的命运。具体而言,他们在执行中体现出的态度、能力、速度、理念、品质、应变等因素,都是战略实现的决定性力量。

二、影响媒体执行力的原因。

目前,许多媒体明明有好的战略,却无法实施和执行,完美的执行更是少之又少。影响媒体执行力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媒体的领导者十分重视战略的制定和计划的设计,但是由于对战略的执行和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因而常常使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二是中层管理者执行战略方案不坚决,以致“政令不通”,形成“中层梗阻”。中层管理者执行力不强的表现有:一是自身素质不高,不能正确理解高层的战略意图,不能制定有效的执行方案;二是乐于布置任务、作决定,却不擅长使布置下去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得以有效执行;三是不正确地影响决策层,导致决策执行的不完整;四是执行战略决策方案时缺乏对应变操控原则的认知和把握,执行的水平不高;五是虎头蛇尾,标准走样;六是经常延误,速度太慢。

三是组织结构不合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职能交叉,相互挚时;协调困难,效率低下,层次过多,反应较慢,由此降低了媒体的执行力。

四是媒体的管理制度可行性差,制度出台不严谨,朝令夕改,缺乏针对性、可行性和人性化,使员工无所适从甚至把执行视为负担而产生逆返心理。

五是业务流程不科学,存在不规范、繁琐而低效的现象,致使高层布置的工作很难推进下去,结果仍要花费额外精力和时间去协调。

六是员工的整体素质跟不上媒体发展的要求。许多媒体内部缺乏有效的学习和培训机制,缺乏对员工执行力的培育和提升,致使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对任务的认识不统一,行为也不尽规范,结果在计划的实施中各行其是,很难形成合力,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由于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和产生执行力的机制,大到媒体战略和媒介管理、小到节目创意和营销方案都不能切实到位的实现;由于企业文化建设意识的淡薄,电视媒体内部普遍缺乏团队精神和内聚力、向心力,电视人在喧嚣浮躁的心态中缺乏职业精神和专业追求;旧有机关或科层组织结构已造成了电视台指挥失灵和资源内耗,成了阻滞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媒体市场应变能力低下。”因此,现代媒介需要大力提高执行力,塑造良好的执行力文化。

三、媒体如何打造执行力。

媒体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就在于拥有领先一步的战略、清晰的运营流程以及实施战略目标的专业人才,一句话,拥有强大的执行力。

1、战略为先。

战略是执行中的核心要素。没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就等于失去了前进的路标。如果战略不明甚至错误,那就会影响执行效果;就算执行力很强,也只能带来严重后果。20世纪90年代后期上星的湖南、安徽等省级卫视对此有较早认识。于是,他们较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最终确定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而一些省级上星频道至今还没有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早在年末,湖南卫视召开战略研讨会,提出要把自己打造成娱乐资讯为主的频道;湖南卫视当时之所以以娱乐为突破口,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首先,他们发现观众对娱乐节日的需求很大;其次,该频道此前在这方面已经有多年的积累,拥有制作这类节目的团队、经验和教训;而从现实来看,娱乐相对于时政新闻来说也容易找到突破口,且娱乐没有地域限制,较容易形成全国效应;另外,娱乐节目资源的获取也相对容易,自主开发的可能性也更大。

近两年来,一些省级卫视频道纷纷反省原有的综合定位,结合实际强化特色。如重庆卫视结合中国观众的收视特点、主流媒介的社会责任以及自身的节目实际,提出了“故事中国,人文天下”的频道定位,要求重庆卫视的节目既要轻松可亲、引人入胜,又要保持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内涵,从而为重庆卫视的发展找到了明确的战略目标。

2、速度为重。

只有行动迅速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才能实现连续突破,保持市场冲力,击败对手反击。

目前国内许多媒体在市场反应、决策时间和执行周期上过于缓慢,远远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要求,因此媒体特别是有心参与全国市场竞争的卫视运作必须“提速”,缩短“信息――决策――行动”的循环周期。如果媒体不能缩减制定和执行决策的时间,就会形成战略惰性,就会随时被竞争对手攻击,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为了获得竞争速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强化收视表现好的成功节目,在成功的节目上投入更多的资源,迅速减少乃至抛弃收视不佳的节目,放大成功节目的效应;缩减决策时间,提高市场进攻的速度的节奏,以降低竞争对手做出有效反击的能力;建立竞争情报及预警系统,考察多种可能性,在行动之前做出可能规划;做好新节目、活动的前期研发工作,每一步都要比竞争对手早半拍。减少不必要的组织层级,尽量使“决策――执行”尽可能扁平化,领导层要对一线充分授权,明确责职;而且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在其岗位上任职时间要足够长,以保证他们对行业的熟悉,培养长远眼光。”

3、细节制胜。

前几年流行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说明细节在执行中的关键作用,所谓“一招不慎,全盘皆输”。在大的战略确定后,还要围绕大战略确定小战略,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把各种细节和风险以及应对措施都尽可能考虑到位。

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从节目样式到营销推广,都有一个团队致力于精细化、专业化的操作。“湖南卫视自创的娱乐节目,形成品牌聚集效应。吸引了全国青年观众市场。尤其是后的《超级女声》,把娱乐节目产业链上的观众资源、企业资源、节目资源(由活动和常规比赛两大类组成)、衍生资源等有效统一起来,体现出了专业化运作、精细化营销的特色。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在20和的火爆,其实也是利用先发优势聚集了娱乐资源平台效应的结果。”据说,关于《超级女声》的很多关于选手、评委的“爆料”和炒作,都经过了周密的策划,与节目进度紧密关联,一浪未平,一波又起。为规避风险,节目还及时对评委和评委的评价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对选手的刻薄和嘲讽,增加了鼓励和人情化。《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认为湖南卫视《超级女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执行力,其细节非常缜密一他说:“有很多媒体不服气超女,当然我并不是说对超女有特别高的评价,从媒介本身来说是值得肯定的,成功在细节,同类的节目其实全国各地电视媒体比比皆是,为什么超女一枝,独秀,我想关键在细节。有的媒体是广告团队很厉害但制作团队跟不上,有大量中间细节的工作者在从事这个工作。也许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造成全盘皆输。”

4、制度保障。

对媒体而言,强有力的持续执行力从哪里来?依靠制度(系统)、人才和文化。“三流的企业靠老板、二流的企业靠团队、一流的企业靠系统。”做系统的目的在于打造好执行的平台,使组织结构扁平化,便于相互间的沟通。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倡导的目标管理是提高系统执行力的有效办法,明确目标,层层分解,让每个员工认同并接受目标,从而对目标专注,把目标变成具体措施;配套制定严格的业务流程和反馈机制,使执行过程程序化,如媒体信息采编、审、播以及评价考核的流程,广告客户反馈系统等,对执行效果进行追踪评估,以制度来保证执行效果,执行有效有奖,无效受罚。明确频道战略后,还需要机构有强大和系统的执行力才能实现战略目标。安徽卫视经营电视剧包括几个环节,首先是做到有效的'采购,即及时购买符合频道几大剧场特色的电视剧。购买之后就是编排、推广和营销等环节,把节目和客户价值统一起来,争取客户最大满意度。在电视剧经营方面,从节目购买、编排到宣传推广、覆盖,安徽卫视已经形成一个有效的系统,有一个组织构架在支撑它。总编室、广告中心、广告中心下属的广告公司、节目和频道推广部门等形成了合力,形成了良好的运作机制。

执行力需要领导力和员工素质相配套。执行力的提升最终要靠人来实现。电视媒体尤其需要强有力的领军人物和一支骁勇善战的员工团队。

一靠领导力,如湖南的魏文彬、重庆的李晓枫、贵州的李新民等,都是省级台中领军人物中的佼佼者。媒介的高层领导者既要抓战略决策,又要抓战略执行,注重实效,知人善任,重用执行力强的人,注重中层管理者及普通员工执行力的提升。执行力强的人。从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层面看,就是能分清主次,领导和指挥下级完成任务的人,能有效激励和培育下属的人,能对计划进行跟踪和控制的人;从员工的层面,就是敬业爱岗、有上进心、事业心、责任心且熟练掌握工作技能的人,从而把人力转化为执行力。

二靠团队的执行能力,人员是一切的基础,战略的制定及实施都必须依赖人员,执行的基石就是员工,员工素质的高低也是保证执行是否到位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塑造一流的员工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将战略进行到底。要鼓励组织性学习,使员工精于岗位技能,推动组织间思想的分享。

执行力还需要文化氛围的支持。如海尔倡导的“快速反应,马上行动”就是良性的执行文化。央视新闻追求权威性、独家性,安徽电视台倡导的‘以观众和客户为中心’,重庆电视台倡导的“勇争一流”等,都是执行文化的体现。

湖南卫视做娱乐频道,一直在努力打造一个好的团队,娱乐节目主持人队伍、创作人员致力于娱乐节目的研发、生产和经营,保证创新和活力。湖南电视台总编室主任李浩认为:“超女”的成功,绝不仅仅是一个选秀概念的成功,更多的是一个频道执行力在起作用。“简单的照搬会产生很多问题,‘超女’的成功是系统执行力的反映,我们的节目制作、推广策划、广告营销,甚至财务部,都形成了一个团队围绕其进行运作,而目前相当多的电视台是没有这样的执行力的。”

如何提升泉州中小企业产业群竞争力论文

[摘要]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相对大型企业来说还处在较低的水平,迫切地需要一套适合企业本身的企业物流管理模式以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挑战。本文结合当前中小企业物流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当前中小企业应该从物流管理战略、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措施和物流管理系统化等方面不断地改进、完善,加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物流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以更成熟地、更适用地、更科学地物流管理模式去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挑战。

[关键词]中小企业物流战略共同配送第三方物流物流系统。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面对日益激烈市场竞争,迫切地需要一套适合企业本身的物流管理模式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挑战。结合中小企业的现实条件,物流战略、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措施、以及物流系统的优化不失为提升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竞争力的三个重要方面。

一、从战略角度做物流。

物流战略已经成为很多大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物流战略的重要性。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物流不仅要解决仓储运输和商品配送这些物流的基本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在如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把物流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高度上去考虑采购、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物流活动的有机结合,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形成物流的一体化,从而有效地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中小企业本身在技术上和产品质量都不及大企业,但中小企业在产品价格上和对市场需求反应方面具有优势,因此通过中小企业将物流上升到战略高度,利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使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1.物流一体化战略联盟。

2.物流服务战略为客户提供更多价值。

现代物流在中国是一种新兴产业,根据国外对物流业的界定是归属于服务业。物流本身发展也是紧密伴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发展的。当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核心从产品制造转向产品销售再转向现代营销和客户服务,直至现在“一切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现代经营理念的时候,人们对物流的认识已经从企业自身的“功能性活动”上升为“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尽力增加顾客让渡价值”的“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储存和配送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管理过程,并且对物流的认识也逐渐被政府和企业提高到地区和企业的战略理念的高度了。从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物流就是服务。我们不要想物仅仅是商品,这是很实质的。服务也是物流的“物”。物流为企业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而“服务实质上也是一种产品”这一点,却经常被人们忽视。人员要如何调度才能令顾客满意,这也是物流。物流可以包括运输,仓储,但最基本的是要为顾客服务。顾客想要什么,它就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物流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它一定要看有什么样商流,就有什么样的物流。

中小企业发展物流必须从服务角度出发,必须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这就要求中小企业改变以前以规模效益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思想,而应该建立适合于需求多样化的新的服务,甚至实现客户化定制物流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一定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物流服务。

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措施提升物流管理竞争力。

中小企业发展物流应导入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思想,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措施。

1.大力开展共同配送业务。

几个中小型配送企业联合起来,分工合作对某一地区客户进行配送,可以解决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从货主的角度来说,通过共同配送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如中小批发者,如果各自配送难以满足零售商多批次、小批量的配送要求。而采取共同配送,送货者可以实现少量配送,收货方可以进行统一验货,从而达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特别是一些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制约,运量少、效率低、使用车辆多、独自承揽业务,在物流合理化及效率上受限制。如果彼此合作,采用共同配送,则筹集资金、大宗货物,通过信息网络提高车辆使用率等问题均可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2.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发展第三方物流,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广泛地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中小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需要集中把握和有效运用企业经营资源,准确认识和深入分析企业经营资源的基础状况,正确选择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方向,积极探索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有力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速度,认真研究企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确保第三方物流的健康发展。

三、重视物流系统的优化。

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回收等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国际上把现代物流称为一体化物流、供应链管理、销售链管理等等。中小企业发展物流最佳的方式是以物流供应链思想为指导强化物流管理,积极运用有效策略,全新打造物流的运作与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在发展物流过程中必须制定详细的物流重组长期实施计划、发展策略,从物流业务流程、组织机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方面去进行物流重组,逐步实现企业物流向供应链管理的“横向一体化”,降低供应链各个环节如生产、库存、运输等方面的成本,最终给客户带来更大的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同时,物流是企业市场营销的基础,企业经营者在作物流决策时,应该把物流系统与营销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战略高度去权衡物流运营成本与市场拓展需要、物流顾客服务的特殊要求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不仅仅局限于解决流程再造、压缩成本、加强培训等投入产出的管理问题、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此外中小企业还必须重视使用新的物流管理技术,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成果,使企业物流从操作技术、设施设备、配送工具,从物流流程控制、物流信息处理到配送过程的决策管理等全过程始终跟上现代物流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诸如定货、采购、维修、服务、交易、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可以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完成整个过程,这样大大缩短运作的时间,减小运作的成本,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董千里闫敏:物流战略管理研究.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j],第1期。

[2]李湘:企业的物流管理.企业改革与管理[j],第10期。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以泉州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群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就提升其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美国经济学家斯科特说: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版图上,由于大量产业集群的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被创造出来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泉州市以家庭企业和各具特色专业市场为基础,在一定地区、一定行业中逐步形成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基地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泉州中小企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泉州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为其它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产业群中虽然有较大总量规模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都由几千家甚至上万家同类企业集聚在一起的,大多数以中小企业为主,其发展面临着许多难题,这些难题既有自身也有外部因素。

自身原因分析。

就自身不足而言,主要是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管理水平不高;吸引高素质人才的能力十分有限;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不高;企业资产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不足,导致银行贷款难;由于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特别是低端资本市场的支持(比如天使投资至今未引起重视),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资本集中的约束等等。

外部因素分析。

泉州中小企业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就外部而言主要有:

国际性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以来,泉州因为紧紧抓住了世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鞋业、纺织行业等)由台湾、香港等地向中国大陆转移的历史机遇,充分借助侨乡的有利条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这几年,泉州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圈“南北夹击”之下,兼以城市定位、土地、税收乃至政府服务等诸多因素的相对缺失,泉州一些大型企业如菲莉集团、七匹狼集团、劲霸时装有限公司等总部纷纷外迁,使泉州区域产业经济初步呈现边缘化的潜在风险。

具体分析泉州企业总部外迁的形态,主要有三种:第一类选择西北、华北等地“西进”,目的是追求更低生产、人力和土地等方面的成本,这对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泉州颇具“杀伤力”。第二类是手头有多余的钱,但在泉州暂时找不到好项目,因此,想到外地投资。此类企业一般是搞“机会主义”打“游击战”或公司产业发展战略实施转移。第三类是当地中大型企业到外地开办分厂、分公司或到大都市设立设计、研发、商务和品牌中心,以利于企业面对面地吸引当地在设计研发、品牌运作、资本运作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此类企业一般是“北上”北京或上海;“南下”深圳或广州。同时,作为港商台商投资最早的热土,泉州在港商台商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投资布局中被“冷落”,台资的热点逐步向长三角、珠三角、华北等区域转移。一般地说,一个地方产业结构优劣决定了区域经济的盛衰,而产业结构自身优劣又主要取决于地区经济主导专业化主体在整个行业寿命周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如果主导专业化主体处于创新阶段或发展阶段,那么这个地方的经济就会高速增长,而该区域就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高梯度地区;反之亦然。面对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区域经济的梯度推移和区域之间的竞争,泉州如何学会同长三角、珠三角既竞争又合作,以维持持续竞争力。

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带来风险。未来一个时期内,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性将继续存在;国际汇率波动风险加大,美元走势仍将成为不可预知因素;主要工业国都面临着财政赤字庞大的问题;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依然存在,贸易摩擦还将起起落落,这些对于抵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都会有非常的影响。

论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论文摘要]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文章从当前电力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分析全面推进电力信息化进程的具体措施,强调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在入世后更直接地面临国际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过程,同时还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电力企业信息化尤其如此。

一、当前电力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但计算机装备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到20xx年底,各类规模局域网超过2500个,各电力公司本部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比率接近100%,各网省电力公司本部局域网覆盖本部机关业务工作达90%以上。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几乎每个大型发电企业都有大大小小十几甚至几十个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多数是在未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建成的,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地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化已成为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生产、调度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相比之下,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滞后不少。即使在国家电网公司、华能公司这样的单位,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发电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管理、省地县供电公司需要提高企业效益等。目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知道各下属企业当天的运行情况,但又监测不到每台机组的运行情况,依靠人为上报数据又经常不可靠,比如停机是计划停机还是非计划停机,这都会迫使发电集团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以前,有表无卡、有卡无表、卡表不统一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用户用了10年电电力公司却从未收过电费,因为电力公司根本不知道那块电表的存在;迫切需要实施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将所有这些漏洞全部堵上。

随着电力行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和专业,生产、调度、营销网络的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目的也越来越明确,网络建设以及计、收费和监控的软件越来越多地成为电力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把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把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管控一体化。

二全面推进电力信息化进程的措施。

1把握信息技术前进方向电力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信息产业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把握信息技术的前进方向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努力充实技术力量,不断开辟出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加强交流,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紧跟信息技术前进步伐。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科技含量,才能确保信息建设始终与科技发展相适应,才能确保与电力事业发展相适应。

2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以务实的作风致力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推动电力事业发展。这是一个整体概念,不是买几台电脑,组建局域网,建几个网站而已,而是以“好用、实用、用好”为原则,不盲目追求技术的“新”、“奇”、“高”,从企业实际出发,考虑企业现有基础情况和现实承受能力,考虑企业的观念、人员、组织、基础管理等是否能够适应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要求,尤其是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方式变革的信息化过程,应充分估计到它的难度,规划好包括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的全面系统如何建设,建设适时、适度。

3创建和健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队伍的同时落实机构的建制,以技术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技术的应用。

4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中将技术管理和具体的技术实践作有机结合。由于受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把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作简单的分离,如果长期不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而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就无法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时候会被外界的it公司或专家所左右,不能为我们企业信息化作“量体裁衣”式的配置、发展和管理。

5为老百姓提供周到的服务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开通呼叫热线服务,老百姓可以通过热线服务,得到用电信息、电路报修、资费查询等服务,极大改变电话拥挤、服务不周到的局面。为了更加方便和主动及时为用户提供服务,电业局单位还可在谋划通过网络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改变过去“被动”服务的状况,直接告知被停电的企业或者单位,在网上接受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整个互动过程的监督工作。在服务终端建立好crm体系,而在生产和调度环节实现自动化控制及erp管理,把信息化建设贯穿到整个用电过程中。以便各电力企业内部,行业主管部门,还是广大的`老百姓,都将依靠信息化这个新的平台来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用电。

三电力信息化有利于企业控制安全运行。

电力信息化可对电力系统运行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和处理、在线安全监视和安全分析等,可以使系统处于最优的正常运行状态,同时,确定各项预防性控制措施,以便对可能出现的紧急状态提高处理能力,当电力系统一旦出现故障,进入紧急状态后,则依靠紧急控制来迅速处理.这时的安全运行控制措施包括:继电保护装置和各种稳定控制装置的正确、快速、准确动作;通过紧急控制将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和事故后状态。当系统处于事故后状态时,可反馈信息,通过控制手段,使其重新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强调两个字:整合。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市场、不是企业家,而是被整合的东西。它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能够整合及时与技能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说,技术不是核心竞争力,但是被整合的技术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是体现在一个人或几个人身上,是被整合的核心技能。核心竞争力具有向最终产品附加巨大价值的能力,同时它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可能性。所以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离开了核心竞争力,企业就难以生存。

扩大竞争领域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扩大竞争领域。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时空压缩”效应,使企业信息交流变得直接和简单,网上竞争日趋激烈。电子商务正在推动着企业竞争由有形向无形转化,竞争模式变得日趋隐蔽和变化多端。这两个相反的方向都具有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效果。一方面,减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环节,缩短路径距离,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和分销商改变供货方的交易成本,分销商改变供货方可能面临更换信息系统的成本。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的壁垒,构成对新竞争者进入的壁垒。总之,电力企业改制以后,电力这一能源大户的内部竞争更加激烈,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电力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化电力企业的迫切要求。

论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立足的关键,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到多项核心梳程。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掌握并且强化企业核心能力,并由核心能力衍生出企业的优势就是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过程。企业要发展壮大,必然离不开对核心竞争力的追求和塑造,也需要企业投入成本,不断巩固,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逐步形成不同的核心竞争力。总而言之,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形成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资源能力息息相关,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但是核心竞争力的形式需要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否则光靠一个因素是无法形成的。而这企业最为关键的要素并且得到业界认可的就是人才因素,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需要抓住这一要点。

采矿工程企业的`所处行业属于资源行业,其核心能力的形成与企业的资源禀赋、企业运作、技术能力存在很大的关联性。而核心能力的形成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成果。

1.1企业资源禀赋。

企业的资源禀赋是指企业在初始阶段拥有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之所以将资源禀赋摆在第一位乃是因为采矿企业是资源的主要生命线,没有资源就没有一切,因此资源数量的多寡决定着企业生存是否能够持续。企业资源的数量多,则企业未来发展基础就牢固,企业资源数量少,则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而企业资源的质量则能够使得企业发展更加优越,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推手。企业资源品位高,则企业未来资源价格就高,获得的回报就更好,也更加有利于企业从市场上延伸自己的业务。

1.2企业经营运作。

企业经营运作能力则包括了企业营销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企业计划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促使企业能够真正有效运作,也是企业未来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事实上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就是来源于此,这也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黑箱,是企业取得成果的关键。企业的营销能力是指企业能够针对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的优势挖掘自身的卖点,从而有效占领市场,实现企业的经营利润。企业的市场营销必须考虑企业的产品特点,采矿企业不能一味在产品上光顾着采矿而忽略企业的营销。事实上,企业的营销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的提升远比资源本身来得重要。采矿企业不仅要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还需要对企业自身进行包装,将自身打造成为符合社会责任、公众期许的企业,将自身的贡献如实展现出来,从而吸引企业的的市场。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则是采矿企业业务衍生的关键能力。资源整合的关键是要建立采矿企业上的资源生态链,要占据价值链的顶端,主导价值链的发展。企业生态链的建立就是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事实上,采矿企业如果能够建立从资源勘探到开采再到贸易等产业上的一条龙服务则有利于企业在长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神华集团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神华集团建立了采矿、运输到港口贸易等一系列资源链条,在国际煤价下行的基础上,还能盈利主要就是依靠企业自身的资源运作能力。企业计划能力是指企业对计划生产的控制能力,即采矿企业要对未来的生产计划做出前瞻性安排,合理调度生产量,控制生产成本。企业计划能力能够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合理控制生产节奏,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对能力,因此企业计划生产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否则生产过多则会导致较大亏损,企业已无法消化多余产品。而生产过少则会导致企业无法按时交互产品,导致企业市场损失。

1.3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则是企业的另外一项核心能力,技术越先进,生产效率越高,企业支付成本越小,则企业的生产利润越大。而且技术越成熟,生产越稳定和安全,更加有利于企业的技术提升,有利于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利润率,提高企业的安全系数。采矿工程企业的技术能力需要企业的大量投入,因此企业在保持稳定持续投入的前提下,还需要就企业的技术引进保持一定开支,从而获得企业技术更新。当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关键还是在于企业人才的管理,企业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关键,采矿工程企业技术创新需要采矿企业人才的投入和培养,需要高端工程机械人才的研发,从而方能够使得技术更加使用,企业技术牢固发展。

采矿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依靠的是企业在人才梯度建设、企业管理能力和企业计划生产能力等方面。

2.1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采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完善的企业制度紧密相连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器。因此,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把企业改造为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尤其要加快对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2.2强化采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采矿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虽然核心能力并不存在于单个人中,但是核心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而人才是这些智力资源的载体。为此,必须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第二,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和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拥有技术和管理创新知识并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2.3提高企业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采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其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要提高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第一,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制。大型企业应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第二,积极探索新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研结合,吸引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组织力量对一些主要领域的关键技术和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和跨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目前,国外一些大的采矿企业或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从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3.总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形势下,采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在不断完善。采矿企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也在不断变化,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学习型企业等,这些都是我国采矿企业所要考虑的。总之,在当前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采矿企业想要求得生存空间,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2]李卫军.信息化与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xx.。

[3]曹敏杰.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xx.。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论文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国有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日益凸陷,大部分国有企业与国外优秀企业特别是与那些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不仅表现在装备、技术、产品等“硬件”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经营理念、发展方向、品牌形象,员工的价值观等“软件”方面,即企业文化上的差距。国有企业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企业的“软件”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今企业文化已成为以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为指导,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相对优势为目标,以培养企业全员创新精神为内核,以企业价值观为导向,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行业、地域、民族文化积淀,由企业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产品文化、环境文化等高度统一有机结合的文化系统,它是企业作为存在形态的文化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实质上是竞争文化,它是以现代文化理论为指导,以企业在竞争国际化的环境中取得优势为鲜明目标,改造、扬弃企业现存的文化,建设与新的客观环境相适应、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目标服务,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竞争文化。

从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兰哈拉德与赫海尔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发展,市场竞争已经发生了从产品竞争到核心能力竞争的战略观念的转变。核心竞争力又叫“核心能力”和“核心专长”。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专长,并以其核心专长参与竞争,对一个企业乃至行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所谓核心专长,就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资源,可以是人力、产品、技术、流程,也可以是企业文化及价值等。“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市场的整合力就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两种整合来实现,一种是企业体制与市场机制的整合,一种是产品功能与用户需求的整合。”而这两种整合,都是靠企业文化。在未来,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很可能成为关键要素。不少经济学家认为,21世纪的竞技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入世后的形势表明,经济学家们的结论,已经成为企业的现实选择。这是因为,新的竞争环境告诉我们,市场竞争单靠物质力量较量的时代已经过去,包括智力在内的文化力在竞争中的作用能力的形成,必须靠企业文化的整合力,否则一个企业的核心专长及其竞争能力是无法确定和形成的。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掌握文化竞争的主动权,就是掌握企业的生命之根,制胜之魂。确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为此,应确立以下几个观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能回避市场的企业,也不应当有不搞企业文化的企业。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竞争越是激烈,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就越是紧迫,那种把经济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对立起来的观念和做法,往往就是企业战略性的失误。

越困难的企业越要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困难企业不抓企业文化建设,无异于放弃生存的权利,那种认为没有钱就不能抓企业文化建设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企业文化诸多要素中,观念、精神、道德、制度等文化的建设是可以不花钱或少花钱就可以干起来的,而且,困难企业没有了精神支柱,没有了目标、追求,会更加困难,反之抓好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上下同心,精神振奋,方略正确,就可以走出困境,效益自然也会好起来,这是企业生存发展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

二、重在塑魂才能形成企业文化的竞争力。

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一种民族精神作为支撑,一个企业同样需要一种精神和经营理念来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进而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短期、长期发展目标,给企业以准确的市场“定位”,有效规避行业和市场风险。如果没有了经营理念的支撑,那么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就失去了方向,更谈不上发展。日本能在战后三十多年中迅速赶上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很重要的一条是依靠了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一种重文化、重群体、重纪律、重毅力的民族精神。世界级的知名企业,如“可口可乐”、“美国通用电气”以及我国的“海尔”,无不拥有优秀的、独特的经营理念。

创新是企业活的灵魂。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生命力所在,是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它与时代的发展和环境变化同步,不能有丝毫的窒息和停滞。没有创新的文化就没有创新的企业英雄人物和创新的员工队伍,就没有创新的技术、创新的管理、创新的产品、创新的服务和市场,企业就会丧失其社会价值的依据。把创新这个内核植入企业价值观,全方位融入企业文化诸多要素和建设企业文化的全过程,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企业的品质,这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共同经验。创新作为一条成功的共同经验,又存在于各个企业的个性化实践之中,以本企业特有的表达方式、实践方式和实际效果表现出来。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其创新的个性就越是突出和具有不可复制性。创新来自于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要让每一位员工都有创新的欲望和动力,并始终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要激发和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同时为其提供创新的外部环境,大力推进企业的经营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意发现、总结、提升独具特色的创新内核,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员工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企业每一项经营战略的实施、每一件高质量的产品都要靠全体员工的.有效工作来实现。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为用户服务、为用户提供满意产品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工作责任心。企业经营者还应该经常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使“下情”即使“上达”,同时让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各项措施,明确工作目标。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丰富员工的团队精神,提高企业凝聚力。

突出和依靠主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者的关健作用和员工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员工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和动摇。强调突出和依靠主体,就是要注意吸收员工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创造的特色文化原料,注意发现和升华员工在工作中创造的闪光点,不断充实企业文化的内容,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要在提出和形成企业文化关键要素的过程中走群众路线,使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反蚋企业发展方向与反映职工的意志和根本利益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要在企业文化诸多要件都按程序正确确立起来以后,必须通过反复深入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工作达到全员认同,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表现在领导者和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地实践企业文化的信条,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使企业文化不仅成为领导都对全体员工的要求,也同样成为全体员工对领导都群体的要求。

三、努力实现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转化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转化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两者的有机结合在于实践中的高度统一,即要善于运用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根据对企业文化功能的理解和实践中总结的主要经验,要特别重视和运用企业文化建设中四个方面的成果。

实现观念转轨,提升决策力。企业决策,是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确定,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步骤、途径、方法与策略的选择。当今国际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的“决策力”、“决断力”的概念,把提高企业领导层决策能力的问题提到了列加突出的位置。企业领导层决策是否正确是企业生死攸关的大事,在核心能力竞争的时代,决策正确的关键是要为本企业选择一个独一无二的战略定位,即在国际经济分工和行业经济发展中选择一个能够为自己所独有的位置,从而有效地形成本企业的核心专长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必须通过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包括心理素质尽快实现与国际经济和国际规则的接轨,尽快形成对国际市场的正确认识,为正确应对挑战和积极利用新的机遇,实现正确决策创造条件。

依托学习借鉴,提升创新力。创新能力源于创新素质,提升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就是学习借鉴。应对入世,企业尤其是其领导层,最的任务就是学习、充电。学习世贸规则,熟悉世贸组织,吃透我国入世承诺的主要条款,采取正确的对策,尤其是跨国公司成功经验的学习借鉴。学习吸收他人所长,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

强化团队精神,提高联动力。团队精神是东方文化的主要特点。良好的团队精神,有助于企业员工内部的互动和对外的联动,由此形成的良好的联动力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要在建立深厚的文化基淀的基础上,把培育团队精神的重点放到适应国际化竞争要求、建立新的流程和运行机制上来,以先进的流程和机制为载体,使团队精神更好地转变为企业以对内互动与对外联动为基础的、与国际市场变化节奏对接的快速反应机制。

完成标准定位,提升凝聚力。凝聚力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的重要途径,一盘散沙的企业谈不上核心竞争力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队伍的利益观念、个人价值以及自主意识等是益凸现和强化,新的动因在继续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引导的同时,应更加重视以利益和价值驱动的杠杆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准确地完成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定位和企业内部员工与企业关系的定位。要明确员工的个人价值是不可能离开企业单独去实现的,只有融入到企业之中,在实现企业整体价值中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在解决好两者关系定位的基础上,强调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的引导,企业员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凝聚力就会建立在较现实和可靠的基础上,从而得到提升和加强。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论文

摘要: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维护和提升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重复过程,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优势,就要不断审视自己和竞争对手,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培育、维护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在核心竞争力相关基本理论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入世后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针对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中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产品质量相对较差,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提出通过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培育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

序言。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是经济实力的较量,而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就是要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型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和实力,则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长正推动着国家竞争力的飞升。在这个全球竞技场中,为了迎接全球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挑战,各个国家纷纷完善和加强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营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越来越白热化的竞争中,国内企业要想获取竞争优势,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发现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才能抢占21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入世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国内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500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一旦我国向国际完全打开市场,关税减到零,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二)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六)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顾客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

五、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的企业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终获益,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提高应对能力。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是企业得以在国际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论文

经过分析,本文对于如何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鼓励和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如下的建议:

重视“二次创业”

中小企业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企业。

据统计,目前中国大、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之比分别为1.83:1.23:1;资金就业率之比为0.48:0.66: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安置劳动人数要高,有的要高出一倍。但是,今天的市场背景变了,“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总量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应不足共生,使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劳动密集型带来的就业优势将变为竞争劣势。为此,提高中小企业的有机构成和科技含量,实现“二次创业”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泉州企业“二次创业”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以突破和优化家族制管理、海内外上市、融资租赁和odm加工等形式与跨国公司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潮流相配合,逐步扩大外向型比例,不断打造在国内市场的品牌核心竞争力。

培养创新企业家。

努力培植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企业家是推动企业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必然也是推动产业集群成长的主体力量。从理论上分析,产业集群成长以大量企业组织成长为基础,而企业组织成长过程就是企业家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因此,一些地区企业组织竞争力不强,产业集群成长较慢,经济发展不快,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一批富有创业精神、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必须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由政府或民间组织与浙江、江苏的中小企业进行交流,努力培植一批善于寻找创新源泉,注重提高经济效率,敢于大胆学习模仿,精于捕抓市场机会的企业家队伍。

具备战略眼光。

很多中小企业只重视策划,而不重视战略。很多的民营企业家信奉“策划”。靠着智慧和策划,无数的企业赢得了一时的胜利和辉煌。但过些年后再回头看看,我们会发现当年占据媒体每一个角落的英雄企业已所剩无几。

西方的企业家则相信“战略”及其严格的实施方能带来成功。对市场的容量要仔细度量;对竞争对手要严格分析,对产品要严格定位;对自己的资源要严格地规划,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要严格地论证。通常,这类公司用于管理咨询的费用,三分之一是花在战略咨询上。我们的经理人可以认真地问一下自己的企业是不是有一个核心的、系统的、可以操作的战略。没有战略的企业是很难长久的,民营中小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重视战略。不能漫无目的地盲目追求速度和“大而全”。

对于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的老板来说,企业文化虽然并不直接解决企业赚不赚钱的问题,却可以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企业文化的本质内涵是“以人为本”。民营企业更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人的潜力发挥至极,使追求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一致。企业文化要靠制度来体现和烘托,靠氛围来影响,靠细节来体现,这是建立在制度之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管理。对于民营中小企业而言,技术可以仿制,管理模式可以引进,形象包装和品牌建设可以交给专业公司打理,惟有企业文化,只能产生于企业内部,需要踏踏实实地积累和创建。

加大政府支持。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完善分工协作的生产体系。产业在一定区域集聚,并不意味着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只有以产业链为基础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才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增加创新绩效,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

地区经济发展优势的形成往往植根于特色,地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得同样植根于特色。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优质资产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核心,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和品牌延伸等办法,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集团、大公司。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更快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同类企业通过产业联盟形成专业化协作,努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为纽带,专业化协作网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

但是对于产业结构的问题,笔者更加倾向于同意经济学家樊纲的观点。他在一次研讨会上针对时下理论界与经济界流行的中国应注意“提升产业结构”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对于整个中国来说,目前应注重“扩充”产业结构而不是提升产业结构,这样才能保住和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于绝大多数地区和城市,甚至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也不能轻易多谈“提升”产业结构。提升对于某些地区和城市也许合适,但要分析所在城市的特点再来得出结论。樊纲解释说,我们毫无疑问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当中的技术含量,但即使我们有了新的较为高级的产业,我们也仍然不能丢掉那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但仍有竞争力的`所谓“低级产业”。

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企业聚集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些公共产品,不仅包括道路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还包括某些专业市场、公共研发机构、教育培训机制等。当然,这些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应该有当地企业的广泛参与。地方政府应该鼓励当地成立行业协会或领导性龙头企业,使其成为集群整体利益的代表,协调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的外部环境。根据国际经验,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加强集群内上、下游企业、供应商的联系,甚至和区外、国外厂商的联系,促进企业间互助协作、同业对话,发挥企业间的协作效率。概括起来,这些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信息咨询中心、公用图书馆、公共实验室、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创业服务机构,如建立创业投资基金,组建多层次的创业投资保险机构,规范和完善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等等;科技人才支持体系,如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企业家市场体系、猎头公司等;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如兴办地方性大学、科研院所和职业技术学院。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推动企业集群发展。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诱导分散的企业逐步向集群规划区集中,推动企业集群的发展。这些政策包括:利用产业链进行招商引资,改善集群融资环境;实施供给管理政策,启动民间资金,充分动员民间资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要发挥政府采购对企业集群发展的拉动作用;系统推动产学研网络融合,以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创业,到企业兼职、任职或从事咨询活动。

培育有利的区域创新环境,促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集群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区域创新的可得性不仅来源于区域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要素的有效供给,更重要的还来源于区域创新的产业气氛。这种产业气氛一旦形成,就具有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特点。区域创新的产业气氛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专业化和开放型的生产方式;高速的人才流动;诚信与合作的人际网络;对失败的鼓励和宽容;敢于冒险等等。

只有在特有的地区经济文化中,泉州地区的中小企业产业群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帮助下,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自身的竞争力才会得到持续的提升。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论文

2.1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也是基础竞争力的管理,很多企业都有“两低一高”的现象,基础管理差,管理的混乱使得企业的成本居高不下。

2.2资源竞争分析。通过资源竞争分析,明确企业有哪些有价值的资源可以用于构建核心竞争力,如果有,具体应该怎样应用。

2.3竞争对手分析。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能够让企业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平时要留意收集竞争对手的信息和市场信息,及时掌握对手的动态。

2.4市场竞争分析。对市场的理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如果对市场把握不准,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危机。

2.5无差异竞争。所谓无差异竞争是指企业在其他方面都不重视,只强调一项,那就是价格,也就是打价格战。

2.6差异化竞争。差异化竞争与无差异竞争相反,是指企业不依靠价格战,而是另辟途径,出奇招取胜。

2.7标杆竞争。所谓标杆竞争是找到自己有哪些地方不如竞争对手,在超越竞争对手的时候设立标杆,每次跳过一个标杆,再设新的标杆,这样督促自己不断进步。

2.8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21世纪,人才是最重要的,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论文

3.1提高企业领导人的核心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在客观上的演变过程是必然的,面对这种客观上不可逆转的过程,企业为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进而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从其主观方面努力,而提高企业领导人的核心竞争力意识是主观努力的重要方面。

3.2建立良好的企业制度。(1)组织结构分析。发电企业应该建立产权清晰的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优化产权结构,同时,要根据效能,效益,效率的原则,建立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经营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除此之外,发电企业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变革组织,使企业组织结构保持柔性和适应性,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2)从企业流程再造来看。发电企业为了适应厂分离带来的竞争,需要进行企业内部的组织改造,需要改变过分强调制约的管理方法,适当采用授权管理方法,需要寻找和构建符合发电企业特点的“erp”。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对发电企业的各项流程进行整理和优化是必须的。

3.3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1)确立人力资源的总体目标。发电企业应建立以下人力资源目标,即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和选扰优秀人才为重点,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和激励人才这四个环节,着力建设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技能人才三支队伍。(2)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只有结合人才的特点,项目的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对人才进行合理安排,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发电企业应该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为导向,建立组织调配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3)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一个成功的企业才应该有一套科学的人才机制,根据发电企业的实际,本文建议发电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特点考虑从实行激励导向式的薪策略,推行自助餐式的福利政策,实施岗位轮换计划,建立良好的人才晋升渠道等方面入手构建符合本身情况的人才激励机制。

3.4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企业最终要在市场上打败竞争对手,还要有正确的竞争策略,对发电企业来说,在市场上取得优势关键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严格控制成本。发电企业的成本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首先应该严格控制发电各个环节的成本。从工程造价管理,到运行成本,燃料成本,检修费用,筹资成本,人员工资,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形成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管理,提高企业成本利用率,同时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率,其次,通过加强技术管理,降低成本,技术管理包括技术革新和技术引进。(2)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在如今的电力市场格局下,对发电企业来说,电力明显属于买方市场,如何争取多的上网电量,如何拓展销售渠道是发电企业开始关心的问题,这就需要制定出有效的营销策略,产品策略主要是要保证电力产品的质量,供电可靠性,价格竞争策略,是指在资源,技术水平,外部环境一定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它是形成独立发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没有核心竞争力,发电企业的竞争优势就不可能持续,在分析发电企业及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为发电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从而使发电企业不断自身完善,提高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壮大,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如何提升泉州中小企业产业群竞争力论文

摘要:探讨了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组成、构建的障碍,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初步框架结构,涉及到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多方面知识。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1引言。

2知识管理和企业知识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知识管理入手。美国哈佛商学院的hansen与nohria两位教授曾经指出,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即指以系统的方法发现、选择、组织、摘取信息,并向需要知识的人传递有用的信息,因此可以认为,它包含了组织寻求两个方面一致性联合的过程:一个是信息技术的数据和信息处理能力,另一个就是人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这也就是说一个好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要实现的不仅是采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知识进行整理,更是要通过一定的软件设备实现对知识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的管理。可以看出,企业知识管理已经是一个企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以及企业决策所必需的专家支持系统,也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的保证。

3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分享、知识利用四个环节。

(1)知识获取:指企业或组织进行知识资产的获得与学习。知识的获取无外乎学习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大部分企业的运作中都涉及到了这部分的内容,只是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流程和运作规范而已。比如,对业务员进行销售知识培训、对办公人员进行办公技能培训、对中层干部进行管理知识培训等等。

(2)知识存储:知识管理中知识存储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客户资源系统中存储的数据以及相关文件,以及各类合同、单据、会议纪要、公司每年下发的文件等等。

(3)知识分享:知识分享涉及到公司员工的心理状态和分享的意愿,受员工的个人因素影响较多,是知识管理中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大部分的企业和组织内部,经过多年的实际运作,都形成了企业或组织特有的知识分享的机制和方法。例如,部门的每周例会、工作总结、先进员工的经验交流会、各类培训、内部网各个部门的工作展示及相关文档,都有各种知识以及先进经验(其实也是一种知识)的共享展示,从而所有相关员工的技能都可能得到提高。

(4)知识利用。所有管理的目的都在于创造效益,知识管理的目的也不例外,通过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过程是有成本的)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是知识管理的唯一目的。知识的利用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利用知识资产处理企业或组织的事务性工作。例如,公司某个行业的销售人员可以很方便的在crm中找到某家客户的联系人资料,了解与其打交道的相关技巧,从而与其保持亲密联系,最终促进业务的成功;知识利用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在企业或组织知识资产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各个层面的业务进行创新。

4如何构建一个好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4.1了解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障碍。

要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首先应该知道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障碍是什么?

(1)障碍一:将知识管理的任务分配给某个个体,例如一位首席知识学习管理人员,或者一个单独的机构、部门。

(2)障碍二:大家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员工唯一能得到回报的是他们的工作业绩。如果是有组织的知识分享会被看作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员工而言,他们最关心的仅仅是完成眼前的硬性任务而已。

(3)障碍三:建立一个“95%”解决方案。公司应该利用成熟的科学工具,快速制定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而不成熟的用户可能会使新的工具更容易、更快速的传递错误的答案。

(4)障碍四:现代企业中尽管每个人都认识到在企业中分享知识是有益的,但每个人都担心别人没有拿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自己却已经拿出了看家本领,以致丢失饭碗。

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倡导将个人知识转变为组织知识,通过组织知识的不断加强增加个人能力,膨胀组织的竞争力。

4.2企业知识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战略为引。战略帮助企业解决“做正确的事”的问题,它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导入指明了总体方向。不同的企业战略对知识的关注点、对知识管理提升的要求都不会一样。

(2)流程为纲。流程帮助企业解决“正确地做事”的问题,它既是企业知识具体的依附主体,也是被知识能动改善的`客观对象。

(3)知识为体。很多企业做了管理规范化的工作,更有些企业做了流程管理和优化的项目,但是往往结果也并不是很理想。为什么呢?很简单的一个事实:同样的一个流程,都是从a到b再到c,但往往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人执行起来效果是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还在于a、b、c每个执行环节背后蕴涵的知识背境。通过流程梳理,通常可以保证从a到b再到c这样的逻辑关系是合理的、优化的,它解决了横向的信息流,但并不能保证a、b、c每个环节都得到高质量的执行,因为这其中需要高质量的纵向知识流的支撑。流程的每个环节已经有了哪些知识,还需要发展什么知识,则是需要结合业务流程来详细梳理和分析的,这就是知识为体。

(4)技术为用。那么,通过战略指引以及和业务相结合梳理出来的知识应该如何来管理、怎样来提升呢?归纳来说主要是要考虑三个方面的保障因素,一是从文化的角度,二是从管理的角度,三是从技术的角度。企业在“技术”要素上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支撑知识提升活动所需要的it应用系统的具备及应用情况上,这就是技术为用。知识管理的it支撑系统作为使知识管理得以有效落地的关键要素,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5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

通过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讨论,可以了解到实现一个完整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应该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5.1知识库部分。

(1)企业知识库。实现企业文化宣传、企业规章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各专业基础知识、新技术新业务介绍等各种公共知识的集中发布、分类展现,便于新老员工及时查询,集中学习。

(2)部门知识库。建立各部门的专业知识库,针对部门及各岗位所必需掌握的各类知识技能,以及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知识文档,按照权限设定,进行分类组织,方便部门内成员的知识积累和共享学习。

(3)个人知识库。建立个人知识管理中心,并能够方便地将个人知识发布于部门知识库或企业知识库,形成企业、部门、个人知识精华区,建立人气排行榜,并允许他人对其作出补充和评价。

(4)知识地图。按照某种逻辑建立,指引使用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知识的一种手段。

5.2知识应用部分。

(1)知识发布。根据不同的权限级别,知识发布分专家发布和一般发布,专家发布的知识无需再进行知识评审直接入库,一般人员发布的知识则需要经过知识评审,通过评审的知识才能存储到知识地图中。

(2)知识评审。知识评审由对应的知识专家完成,当发布人请求发布后,知识将自动提交给相应的专家。

(3)知识共享。通过每一位员工的知识积累,为公司创建一个庞大的知识库,并以最方便的方式让所有需要使用该知识的员工以最快的速度得到这个知识,来提高业务能力。同时提供灵活的知识信息的介绍设置其中包括知识的发布者、阅读者、上传时间等。将个人知识共享给部门,将部门知识共享给整个单位。

(4)知识检索。支持个性化定制搜索规则并存储,方便下次继续搜索。

5.3知识评审部分。

(1)知识评分。可以指定一个或多个人,一般指定某一知识方面的专家作为知识库的管理者,并由系统根据设定的评分程序给予提交有用或被采纳的知识者给予评分,可以把评分进行积累。同时,阅读者可以通过网上论坛向知识管理者进行提问,进行网上讨论和交流。

(2)知识咨询。当问题搜索不到时,提交问题咨询专家,进入专家知识解答流程,专家解答后将知识发布给咨询者且进入相对应的知识分类数据。

5.4人员管理部分。

(1)利用率统计。当使用具体一篇文档时,增加对其的标识或者积分,汇总到各个对应角色人员上。

(2)权限规划。管理者可以对知识地图的任意节点目录按照部门、岗位、群组、个人等组合设定权限,包括查阅、下载、编辑、发布和管理等。

6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借此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初步框架结构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现在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如何才能完善的实现,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发掘。

参考文献。

1李宏伟.高校知识管理系统及构建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

2汤坚玉,王磊.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3)。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