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优秀21篇)

时间:2023-12-16 18:51:16 作者:紫薇儿

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一个有序、系统的教学过程。教学计划的范文还可以激发我们对教学设计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资料】一、词语:

1.水尤清冽尤:格外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见:出现。

3.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跟从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下见小潭下:在下面10.日光下澈下:往下。

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14.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寒:使寒冷16.记之而去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8.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2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25.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游览顺序。

26.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幽静。

27.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一、目的要求:。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教具准备:u盘。

六、课时安排:3课时。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常见文言实词:坻、屿、堪、邃、清等。

常见文言虚词:以、其等。

二、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

教学重点。

一、常见文言实词:坻、屿、堪、邃、清等。

二、常见文言虚词:以、其等。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

教学难点。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常见文言实词:坻、屿、堪、邃、清等。

常见文言虚词:以、其等。

教学重点。

常见文言实词:坻、屿、堪、邃、清等。

教学难点。

常见文言虚词:以、其等。

教学过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读、齐读。

三、字词意思。

1、说,是古文中的一种体裁;可议论,可抒情。目的在于通过描述或记述一件景物或事情,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抒发感情;如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唐代诗人柳宗元的《醉翁亭记》等等。

2、西:向西(名作状)篁竹:(2)“如鸣佩环”即“如佩环鸣”

乐:以……为乐(形的意动)之:指水声。

3、下:向下(名作状)清冽:(4)。

4、“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全石”放在前面,表示强调。“卷石底以出”即“石底卷以出”,“卷”放到前面,也表示强调。以,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为:成为坻、屿、堪:(7)。

5、翠蔓:(8)蒙络摇缀:(9)参差披拂:(9)。

6、可:大约许:上下左右皆:都空:在空中(名作状)。

7、下:向下(名作状)彻:照射怡然:(2)储尔:(3)翕忽:(4)。

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

8、西南:向西南(名作状)而:表修饰斗:像北斗星那样(名作状)。

蛇:像蛇爬行那样(名作状)斗折蛇行:(5)明灭:(5)。

9、其:那犬牙参互:(1)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名作状)可:能。

其:它的,指溪水的。

10、寥:空虚寂静凄:使……凄凉寒:使……寒冷悄怆:(2)。

怆:悲伤邃:深。

12、隶:随从从:跟随小生:年轻人。

四、句子翻译。

1、如鸣佩环(2)。

2、心乐之:(我)心里很喜欢它。

3、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4、全石以为底(5)。

5、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6)(7)。

6、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批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9)。

7、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10)(11)。

8、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1)(2)。

9、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3)(4)好象跟游览的人逗乐。

10、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5)。

1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那石岸的形状……,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1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2)。

1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呆得太久,就记下这翻景致离开了。

五、学生自由复习。

六、作业:字词含义的抄写和背诵。

教学思考: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程【课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生背课文。

互相提问。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教师指名学生背诵课文。

2.导入。

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学习,这堂课,主要是进行课文的背诵以及默写训练。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教师指导课文背诵方法。

背课文,要先熟悉课文,有句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多读,对背课文有极大的`好处。

下面,开始课文朗读比赛。

分组读文,要求读准字音,断好句子,声音洪亮。读完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理解文意。理解记忆,对于课文背诵而言,也是很重要的。要求学生把每一段的内容进行解说。不是翻译,而是说出大概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背诵。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等。

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去背诵课文。

4.练习。

教师指名背诵课文。

5.反馈训练。

1.解释下列加框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

(4)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6、知识总结。

教学反思。

王志军。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准备画图用品、工具。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课堂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导语:由祖国江山多娇导入课文学习,检测课前学习。

2、明确学习目标,征求学生意见。

3、组织学生诵读课文。

4、评价学生朗读。

明确任务,回答。

学生发表意见,明确学习目标。

自读课文听读课文伴读课文。

自我评价朗读。

二、想一想。

1、导入想一想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检测问题达成情况。

3、导入活动一环节,请学生读文作画。

4、组织交流、评价。

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发言反馈。

读文作画。

交流、评价。

三、比一比。

1、导入活动二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背诵比赛。

2、组织比赛、评价。

3、组织检测。

背诵、准备比赛。

参与比赛。

完成检测。

四、课后学习。

探究本文写作手法,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2.相关背景。

3.主要内容。

4.句式。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2相关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

3主要内容。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周围环境的静穆和优美,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4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作者的忧乐情怀。

诵读合作探究。

一课时。

一、导入。

二、作者、文体简介出示图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熟读课文。

3、学生熟读课文注脚、理解句意。

三、精读赏析,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1、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重点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

1、四人一组讨论:作者在小石潭欣赏时的心情如何?并找出原文有关句子加以说明。(乐——忧)。

2、作者为何而乐呢?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水声美、好奇心。

(2)景美而乐。请学生说说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景物的?

石:奇特树:茂盛水:透明(侧面描写)鱼:欢快(动静结合)。

3、作者为何而忧呢?(环境:幽深冷寂身世:被贬)。

4、全文写乐与忧有什么关系呢?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游玩山水中的.欢乐一经凄凉环境的影响,被贬官后的郁闷之情又立刻涌上心头。(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四、体验反思。

你学生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收获?(写景的写作方法)。

1、借景抒情。

2、动静结合。

3、侧面描写。

4、抓住景物特点。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文档为doc格式。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熟悉虚词“以”的基本用法。

(2)能够有感情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准确翻译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4)想象作者描绘景色,理解作者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学,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把握作者视角和心情的转变。

(3)小组探究,体会融情与景的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悲凉的心境。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去游览山水名胜,大家有过什么特别的感受吗?引入本文。

教师范读课文。

(背景见附后)。

预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初译课文;自学疑难生字。

课堂交流:提示生字,介绍背景。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师学友合作,通译全文,识别重难点,做好讲解准备。

学生讲解,教师适时指导。

1、学生分小组翻译课文,将重点单字整理出来,疑难问题商讨解决。

2、小组汇报:学友讲解翻译,师友做重点提示。

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课堂练习,分层提高。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使用。

西、乐、斗折蛇行、犬牙、

二、结合课后第三题,梳理中“以”的不同用法。

三、解读重点句子。

全石以为底、蒙络摇缀、凄神寒骨、

四、文中哪处景色写得好,说说自己的看法。

1、学生口答,纠错。

2、整理笔记,识记文言文中“以”字的常见用法。

3、师友互查重点句子翻译。

4、寻找表达有特点的句子,赏析、交流。

深化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特别表达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4、课堂小结。

读了这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表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学生回顾重点字词。

巩固基础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整理出来。

2、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由景色作者想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小结:小石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们是否还会产生作者的感受?

学生表达交流。

4、拓展提高。

假设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为游客介绍小石潭景区呢,写一段导游词,看看谁说的更吸引人。

学生练笔、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景发现竹林—寻找石潭—寻觅潭源—坐潭上—记之而去由。

情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不可知——凄神寒骨心。

绿竹、清潭、游鱼、溪流远在深山无人赏识。

仕途受挫,故交远离,寄情山水,以解愤懑。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档为doc格式。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可安排一至二课时进行教学。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编入教材意在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i、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ii、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iii、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iv、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

v、重点:a、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b、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vi、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根据单元要求及课文内容我确定以上几点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这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距离现在时间较长,学生自学较难以理解,且兴趣不浓。为坚持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主要运用创设情景、启发点拨的方法。整体思路是:情景导入rarr;出示目标rarr;启发提问rarr;教师点拨rarr;讨论探究rarr;总结扩展rarr;布置作业。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进入课堂,明确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知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我设计的导语是:“如果你疲惫,如果你烦闷,不妨到大自然中走走hellip;hellip;”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己经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知道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保护自然、敬畏自然,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习的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

a)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感悟本文的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b)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c)默读课文,把握内容,掌握写法。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为研读挥衬课文奠基础。

1、找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加以分折欣赏。这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析美的能力设计的。

2、a、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描写事物?这研讨题是本节课的重点。目的是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课文的描写技巧,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b、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起点较低”,这几道研讨题,提出并落实到各组讨论,教师还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总结和扩展设计为: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奇特,潭水清冽,景物秀丽,游鱼活泼。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总结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扩展的设计是加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学到致用,应用细致观察到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1、一词多义(略)。

2、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的翻译。

板书设计为。

顺序景物写法抒情。

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水:清澄(侧面)。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游鱼:(动静)。

溪身:曲折蜿蜒。

小潭溪流:[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寞[寓情于景]。

小石潭记说课稿八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

2、理解文只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

3、背诵课文。

4、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读懂课文。

自学质疑:

1、你学过《江雪》这首诗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互相背诵一下,柳宗元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自己高洁、孤傲、执着不屈的崇高人格。他的散文《小石潭记》同样体现了这种独立人格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通过预习,你对柳宗元有了那些了解,把你多柳宗元的了解写在下面。

二、通过预习,你一定可以熟练朗读课文了吧!那么试着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把它们的读音写在括号里。如果除了这些字之外你还有不会读的.,别忘了把它们写在后面。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

蒙洛摇缀,()参差披拂。()()。

倘徊欢,()m而远逝。()。

往来翕忽()。

悄怆幽邃()()。

三、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倘徊欢倘唬。

2m而远逝m而: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遂: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以:清:去:

如果除这些字词之外,你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就写在下面。

四、对字词你已经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现在你可以试着翻译课文了,别忘了结合课下注释、利用你手中的工具书哦!实在不会的句子,一定记在下面,和其他同学一起研究一下。

点拨解疑:

现在你可以和你们小组的同学合作探究,把你刚才不会的问题提出来,在其他同学帮助下你一定可以解决的。

当堂作业:

一、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隔篁竹()清冽()为坻()。

为()参差()()m而()。

翕忽()悄怆()幽邃()。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

2、水尤清冽。

3、潭中鱼可百许头。

4、悄怆幽邃。

5、乃记之而去。

6、隶而从者。

三、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而远逝,往来翕忽。

四、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著名文学家,他在做永州司马时,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8篇,合称__________。

五、下列词语中的古今异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可:古义:可以今义:副词。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布:古义:映照今义:用棉麻等织成的可以做成衣服和其他物件的材料。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d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

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六、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以:a全石以为底()。

b卷石以为底。()。

c以其境过清()。

可:a潭中鱼可百许()。

b不可知其源。()。

教(学)后记: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预习,并且有很多学生对课文以会背诵了,所以课堂上,我只是带领学生简单的翻译了课文和赏析了语言的美。过后却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对很多语句不理解。

由此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就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

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小石潭记说课稿八年级必修

1、在读书中感受景物特征及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3、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读书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写文章的目的,或是自娱自乐,或自我排遣,或抒己之情,或达己之意。高超之文,在表述文章过程中,作者往往自然地将其“内心想法”隐藏在文字当中,或隐晦,或储蓄,或幽默诙谐,或融情于景,或托物言志。作者思想越是“隐蔽”的文章,往往要透过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来加以品味、挖掘。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是这样的文章。

文章在开头就写了一种“发现美景之乐”。这里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来表现发现的.过程。教这样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外,还得放开思维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是发表自己的疑惑之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这看法包括提问题。老师要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看法。然而,原则性的问题也不能让步,一味迁就,一味地加以赞赏。文中有一处量词的运用,“潭中鱼可百许头”。这里用了一个“头”字,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我引导学生分别用“条”、“尾”、“枚”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用“头”字,写得更加有神,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鱼呆滞的特定镜头。这好像用了放大镜把鱼放大一样,这种特写手法还有意思。

学生还对“犬牙”一词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鼠牙”,或“象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文中的鱼儿好像在空气中游一样,是真的在空气中游吗?这样写,是为了写什么呢?学生齐声答,是写水之清。用这种方法写水清,真是大家之笔呀。佩服!佩服!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在写景散文教学中,梗好地引导学生欣赏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如果更好地引导学生品作者寄托在景物当中的情?这是许多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很多教学案例中往往会设计这问题来切入文本:“你喜欢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写?为什么?”“请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并仔细品味。”我认为这样引导学生去品散文中的景与情,还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入景入情,还只是停留在比较抽象的层面上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就做了以下尝试:选准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以“画”为突破口,带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谭文,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引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一个幽静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现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乐”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柳宗的情。

《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以“画”和“音乐赏析”作为突破口,力图给学生营造读出个人体验和感情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以达到景在画中现,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才能让散文教学更活,更美,更精采。

八年级导游词小石潭记

各位尊敬的旅客朋友们,早上好,今天由我带领您参观一个不小石潭。

大家请看身边的这个小丘,固然小,但却是景色宜人。四周郁郁葱葱,人烟依然很稀少。

大家随着我一起往西走。大家请闭上眼睛,知大家有没有闻声什么?有些像佩与环相互碰撞的清脆声。现在请随我顺着这条小路下往,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小潭就是大家刚才听到的清脆声的起源地。大家可以看到,这小潭的潭底,是以一整块石头做成的,大家现在可以走近些,但小心脚下不要滑倒。这小潭的潭底有些地方已经凸出来了,就像海上的岛屿,水中的平地一样。

这个小潭里大约有一百来条鱼,由于水太清澈,所以看上往似乎在空中游动,也没有什么依靠。早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就会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有些鱼懒得一动也不动,但有时却忽然间的游走,马上又游回来,似乎在跟大家开玩笑似的。

请大家顺着小潭向西南方看往,就会看到一条小溪,这条小溪便是这潭水的来源,这小溪曲曲弯弯,有时能看见有时却不能看见,由于多年水流的`冲击它的两岸早已参差不齐,像犬牙一样。

这个小潭不仅谭美,四周的景色也很美。它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层层环绕,假如一个人来到这里,就会感觉到它独占的清静,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呆久了,就会感觉到它独占的魅力——让人抛往心中一切的杂念,感觉就像在仙境中一样,没有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没有让人头疼的事业,倍感轻松,心也静了下来,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我为大家先容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人知道这里是哪位名人笔下的景色?对了这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

好了时间不早了,我们要离别这美丽的景色,到下一个景区往了。

十六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d.寂寥(1iao2)悄怆(chuang4)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小石潭记说课稿八年级必修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学生说说诗歌展现了怎样的一种景象?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被贬永州时所写--空旷冷寂,寂寥无人;忧愤寂寞,孤傲高洁)初步感受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赏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出与作者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朗读、背诵)。

(1)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3)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鱼--欢: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

2、体会作者心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

(1)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结:小石潭(景)--幽静。

作者心境(情)--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结合介绍作者当时的境遇: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被贬的柳宗元: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三、再次感知。

齐读课文,再现作者笔下的景,感受作者心中的情。

四、试背课文。

1、结合这篇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移步换景)进行背诵指导: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我们来作一个填空题吧:

小石潭潭中小潭潭中。

2、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环-心-伐-下-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坻-屿--岩-青树-蒙络-参差……。

潭中鱼-皆若-日光-影-倘唬m尔-往来-似与……。

潭西南-斗折-明灭-其岸势-不可……。

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乃……。

同游者……。

五、当堂练习。

2、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2)下见小潭:3)皆若空游……:

4)日光下澈:5)斗折蛇行:6)其岸势犬牙差互:

7)四面竹树环合:8)心乐之:9)近岸:

10)似与游者乐:11)凄神寒骨:

十六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二、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八年级语文复习重点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学常识。

1、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永州人记》中的一篇。

三、语音。

四、通假字。

1、下见小潭见通现,出现。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1、蛇:永州之野产异蛇()斗折蛇行()。

2、伐: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3、明:明灭可见()庭下如积水空明()。

八、重点词语解释。

1、清洌:清凉。

2、可百许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约。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3、佁然不动:呆呆的一动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

4、俶尔远逝:忽然。

5、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6、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7、邃:深8、寂寥:寂静寥落。

9、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10、明灭可见明灭:或现或隐11、以其境过清清:凄清,冷清清。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也没有。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3、斗折蛇行:(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6、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7、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8、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9、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

2、文中对潭中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鱼,实则写潭水的清澈。

3、段落归纳。

(一)发现小石潭。

(二)描写潭水和游鱼。

(三)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四)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4、作者描写潭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2分)。

小石潭凄寒幽静,

上句:

可摘引原文,可自行创作。(共2分,内容与篇章不符或有错别字各扣1分)。

例(1)琅琊(王牙)山蔚然深秀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2、文章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

句子:

分析:

理解文意,谈出语句特点即可。

3、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1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1分。

十六

课    题:小石潭记(柳宗元)。

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对优美景物的描写和美好的情致。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唐代名家柳宗元的散文成就很高,特别是他的山水游记,由于文字洁净有力,精美异常,加上柳宗元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用简洁清隽的语言,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异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因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广大读者传诵。让我们走进“小石潭”,与柳宗元同游,看看那里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情趣。

二、阅读主场。

(一)教师范读课文,规范学生诵读中的字音和停顿。

(二)合作学习。

1、学习小组通过工具书和参考书,疏通字词句的含义,了解课文大意。

2、请一个学生做课文讲解(课前准备),其他学生勾画仍不懂的`字词句或对讲解提出质疑,请讲解的同学或其他同学解答。教师视情况适当点拨。

3、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提示。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水尤清冽(特别)。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多)。

影布石上(映)。

明灭可见(或隐或现)。

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以其景过清(因为)。

不可久居(停留)。

全石以为底(以……为)。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向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学生重新阅读课文,整理自己对景物描写的感受,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描写的语句。

教师示范: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红艳艳的日光蓝莹莹的潭水,直照到白莹莹的石底,多么富于色彩!这色彩,又是用来烘托游鱼以见潭水之“清”的。水透明而鱼不透明,当日光下彻时,自然“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而远逝,往来翕忽”的是水里的鱼,又是潭底的鱼影。加上“似与游者相乐”一句,人鱼并写,情味无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从潭上望去,有的地方溪光闪耀,有的地方为石岩所蔽,不见溪光。写远景半藏半露,饶有画意。而这又是写望中景物,重点在“望”字上。望潭源而“不可知其源”,又富有诗意。)。

(三)学生自行朗诵课文。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习二、三”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作者写山石、潭水、游鱼、岸势、树蔓都经过仔细的观察,准确地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用最凝炼的语句描摹出来。这样优美的山水,在作者笔下却是“悄怆幽邃”,“不可久居”,这是为什么呢?以“与柳宗元对话”为题,就这个问题写一段文字。

周智。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