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教案(实用18篇)

时间:2023-12-17 21:19:34 作者:JQ文豪

编写小学教案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内容的完整性以及语言的准确性。推荐阅读这些小学教案范文,对于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小学数学教案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教学难点。

正确描述情境中的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3杯饮料,量的多少不同,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体验“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四个词的含义。

教师出示小小养殖场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新知。

1、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谁多谁少”说一说。

自己说,同桌说,全班说。

通过全班说让学生正确建立谁比谁怎么多啊,多得多,多一些。谁比谁怎么少啊,少一些,少得多。

还有差不多等概念。通过举例子让学生明白“差不多”的概念。

如:一(6)班男生有38个,女生有36个,我们就可以说他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差不多。

3、想一想:初步运用所学知识。

跑步的有86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得多,跳绳的比跑步的少一些。

跳远的可能有多少人?跳绳的可能有多少人?学生选择后画圈,并说明白为什么这样选。

88人()、12人()、76人()。

三、巩固反馈。

1、小红跳了38下,小男孩比小红多一些。小女孩比小红多得多。

男孩可能跳了多少下?(画钩)女孩可能跳多少下?(画钩)。

35428542885。

()()()()()()。

2、第2和3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认真思考后,再独立选择答案。选择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选择的道理。

猜数。

同桌合作,

方法:一人猜数,另一人语言提示。

例如:

甲:我想了一个两位数。

乙:是20吗?

甲:不是,比20多得多。

乙:是70吧。

甲:比70少一些。

……。

四、课堂总结。

这堂课上,你感觉最快乐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课本p15页例2,及练习四的6—10。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

辨析两次判断单位“1”有什么不同。

一、基本练习。

1、先说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2、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作单位“1”。

1)香蕉的筐数是苹果的。

2)香蕉的筐数的和苹果的筐数相等。

3)黄牛只数的等于水牛的只数。4)水牛的只数相当于黄牛的。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2。

2、读题,分析题意。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明确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图。

4、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式计算。

1)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思路: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5/6,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8的5/6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2)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思路同上。注意认清单位“1”

5、指导列综合算式解答。

6、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和昨天的异同。

7、练习。

1)完成课本p15页下的“做一做”。

2)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确定计算方法的。

三、新课小结。

1、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p16练习四6、7。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8—10题。

小学数学教案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对称轴。

2.通过自我实践、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讨论、创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学生喜欢的事物、人物创设课堂情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积极探索新知。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漫画人物――三毛,创设情景:黑板上画一个缺眼睛,少耳朵的三毛,请学生画出来。孩子们都踊跃地上黑板添眼睛,画耳朵,可其他同学总觉的不满意,其中一位同学获得大多数人的赞同,于是邀请她介绍经验。生:耳朵和眼睛都要一样大小,都要互相对称。学生从画三毛头像中意识到“对称”二字,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二、联系生活,引导探究。

电脑演示:飞机、机器猫、蝴蝶、京剧脸谱、建筑物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哗然,十分欣赏,气氛十分活跃,纷纷谈各自感受。

生a:这些图片我都很喜欢,但我比较喜欢机器猫、蝴蝶的图片,太漂亮了。

生b:我喜欢蝴蝶,颜色鲜艳,而且左右对称,看了很舒服。

生c:有一部分的图片,如蝴蝶、京剧脸谱都是左右对称的。

生d:很多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很美。

师:的确是的,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很漂亮,你想自己制作一张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吗?试一试。同桌两人合作画画,有的学生直接在纸上画;有的学生先画一半,再画另一半;有的学生把纸对折再画;有的学生用剪刀剪……方法各异。制作完毕,把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示,并介绍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并让学生谈谈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

生e:两边都对称。

生f:这些作品都可以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师:那老师也来试一试,把纸对折,用手随便撕了一个图形,问学生这个作品是否有那样的特点。

生齐答:有。

师:具有这种特点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你知道中间这条直线是什么吗?

生: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让我们带着学到的新知道再来欣赏一下刚才的图形,找找它们的对称轴。

学生再次欣赏,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轴对称图形的美有了更深的体会。师: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图形吗?用你们的眼睛去发现、去寻找。

生a:蝴蝶、飞机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b:京剧脸谱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c:窗户、桌子、椅子、汽车……都是。老师的衣服,还有我的脸也是。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笑着问:“那你脸的对称轴在哪里呢?”学生很仔细的从额头一直画到下巴,样子十分可爱。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许许多多的轴对称图形。深刻地体会生活中充满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也深深的体会到数学原来是这么美的。学生也从已学图形中找到了轴对称图形,老师趁热打铁组织讨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分组研究,师生交流。在离下课大约还有十分钟左右,鼓励学生自己去创作轴对称图形,学生有画画,有剪窗花,剪字。。。等等,并积极的把作品展示给同学看,足见他们这堂课是多么的有成就感啊。

这堂课生动活泼,气氛浓烈。同学们学得轻松,愉快,在教师引导自行探索,在探索中学到知识,掌握本领,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投其所好,导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课堂的开场白,足以吸引教室里所有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节课以“帮三毛画耳朵眼睛”的开场白,学生以绝对轻松的心态开始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发挥。并且在看似游戏的活动中发现数学,充分煽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为新授作最佳铺垫。

2、欣赏生活,欣赏数学。

教学中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后,去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最终找到了许许多多,足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当学生看着机器猫、蝴蝶、飞机啧啧赞赏时,实际上学生也在赞赏数学。原来数学并不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很美的,也可以用一颗欣赏美的心去学习。

3、小组合作,自行探索。

在当今社会中,面对许多机遇和挑战,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除了自己个体的竞争意识,还需要团结协作的群体精神。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行探索,自行发现知识,归纳知识,掌握知识。学生能在这种探索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并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通过数学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宽阔,更精彩的生活舞台,更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式,在教学中,充分相信孩子,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全,成为有学识,有能力,有修养的高尚的人。

小学数学教案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平均分。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1、导入,操作

(1)、请把你组内的东西分给每一个人,要一样.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

(1)、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名称吗?

(4)、学生取名。

3、出示课题

(1)、平均分。

(2)、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

1、学习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讨论

(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如何做?

(3)、学生讨论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p73--7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万以内数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多位数,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会正确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5.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收集资料,感知四五位数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写在卡纸上,并贴在黑板上。

昨天同学们都收集了电脑的价格,现在请同学将它们贴到黑板上来,让大家来看看你的成果。

二.分类

师:黑板上有这么多数,请你先轻轻的试着读一读,然后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并给这些数分分类。

生:这两类数一类中有零,另一类没有零。

三.读法

1.没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你觉得哪一类数读起来比较容易?谁能来读一读?

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出示板书:

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2.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这些有零的数你会读那一个?你能找出和他同一类的数吗?

学生小组讨论。

师:每个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

师将黑板上的数移位。

师: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板书出示: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师:你还会读哪一个数?(末尾有0的数)找出末尾有0的数,

师:读这些数,又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出示: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现在请同桌互相出题,考考对方。

四.写法

师:刚才还有一些小朋友收集的价格还没有展示出来,现在我就请这些同学来报一报,看你们能不能记下来。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

出示板书:几万就万位上写几,几千就千位上写几,几百就百位上写几……

师:谁还能来报一报。(有0的数)

学生试写。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出示板书: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五.练习与巩固

1、p75“做一做”1、2

2、p76“做一做”1、2

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归纳总结法。

小黑板。

3课时。

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简单的排列——最简单的推理——简单的推理

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左右

教学内容:

课本p9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实物、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你们喜欢吗?

出示课题:数学活动

2、我们先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任选两张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 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台上来卖。

板书学生的方法。

3、衣服搭配

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图:请看这里有几种搭配方式?试一试。

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0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

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一:

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大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花。”蓝猫说:“我拿的不是红花。”鸡大婶说:“请同学们猜一猜,蓝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二、游戏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拿的不是什么书。”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交换进行。

(3)、同桌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三、游戏三: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a、师 :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

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 巩固练习:师生一起做游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在游戏中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故事导入新课等于抓住了儿童的天性,激起了他们玩的乐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活动,一起在活动中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随意玩,鼓励他们玩出新意,教师捕捉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小学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数据收集整理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 黄 蓝 白

小学数学教案

1、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计算加减法。

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小黑板、投影。

一、复习。

举例子复习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思考过程)。

一、基本练习。

指导完成第5题。

(1)、独立完成。

(2)、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三、变式练习。

1、指导完成第1题。

(1)、指导看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2、指导第2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完成后校对结果。

3、指导第3题。

(1)、读题,明确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

4、指导第6题。

(1)、填写第1竖的结果,观察4个算式与上面3个数的关系,得出规律。

(2)、完成后2题。

四、提高练习。

1、指导第3题。

(1)、引导学生仔细看图,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

2、指导第7题。

(1)、看懂图画意思,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五、开放性练习。(指导第8题)。

1、先独立解题。

2、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更好地写出来?

3、交流。

六、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演示和对简易天平的实际操作,观察,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从等式出发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是不是方程。

3、能力目标:通过简单的天平实验理解并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结合教学内容,培养概括、推理的能力。

建立方程的概念。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小学数学教案

教科书第8页的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本单元结合学生生活中整理文具和学具的经验,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学会按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接触选择标准给事物分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1。 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 体验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 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1.cai故事引入。

两位小主人公自我介绍:“我是宝宝,我是贝贝,我俩是好朋友,我们长大了!上小学了!我们很想认识更多的新朋友!”

谈话: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宝宝和贝贝邀请我们一起到他们家里做客。

cai出示:宝宝和贝贝的书桌。(贝贝的书桌上散放着文具和学具,宝宝的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盒和学具盒,盒盖打开着。)

提问:你们喜欢谁的书桌?为什么?

cai出示:贝贝的妈妈对贝贝说:“贝贝你上小学了,自己的东西应该学会自己整理。

贝贝皱着眉说:“应该怎样整理呢?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2.学生尝试操作,形成分类方法。

(1)提问:如果你是贝贝,会怎样整理这些东西呢?小朋友们先自己理一理,然后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帮助贝贝整理的。

(2)学生个人整理,同桌交流。

(3)学生在实物展台下操作汇报怎样整理的,集体评议。

(4)cai演示贝贝的操作,贝贝:“谢谢大家教我的好办法,书桌上的物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放在学具盒里,一类放在铅笔盒里。这样分一分就整齐了。”

1.购物中的分类。

(1)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你真棒!瞧瞧妈妈在超市买的这些东西,你能帮着分一分,整理一下吗?”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物品。

(2)cai演示:贝贝:“行!都有哪些东西?”同桌学生互相交流贝贝提出的问题。

(3)cai演示:贝贝:“把这些东西放在两个袋子里,你知道怎样放合适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操作。

(4)学生汇报。

(5)cai演示贝贝的操作方法,妈妈说:“一袋装吃的,一袋装用的,你们是这样分的吗?”

2.交通工具的分类。

(1) 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真行!奖励你去看一会儿书吧。”

贝贝打开百科全书“交通工具”,出现课本中“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各种交通工具。贝贝:“小朋友,你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

同桌学生互说。

(2) 百科全书说:“小朋友,你知道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吗?”

学生独立利用学具卡片分一分,然后和好朋友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3) 学生操作课件(拖动相关交通工具图标)汇报分类方法。

学生正确分类后,cai演示:各种交通工具分别在天空、陆地、江河里行驶。

cai演示:百科全书:“小朋友,只要你做有心人,仔细观察,在生活中,你能发现很多物体可以按一定标准分类,有的可以分成两类,有的还可以分成三类、四类等。”

1.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动物篇”(“想想做做”第1题,改变部分动物,突出三种生活环境:水中、陆地、天空),贝贝:“大自然中的这些动物可以分类吗?”

(1)小组讨论交流:你认识哪些动物?你知道它们生活在哪里吗?

(2)学生每人用学具卡片操作分类。

(3)学生汇报,cai演示学生分类结果,集体讲评。

小结:小朋友说得有道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动物就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2。 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植物篇”(“想想做做”第4题)。

(2)学生在展台下操作汇报,集体评议。

总结:小朋友们开动脑筋,不仅帮助贝贝学会了分一分整理学习用品的方法,还想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植物、动物进行分类。你们真聪明!

1. 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教材。

“分一分”是学生进入小学生活初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前,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约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家里或幼儿园有过分类整理玩具、物品的经验,但有主动分类整理习惯的不到四分之一;约四分之三的学生有超市购物经历;对常见各类动物生活习性有初步认识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二。

根据此项调查,教师从学生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改变教材例题中直接提出问题(哪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的方式,以故事情境呈现零乱、整齐的两种场景对比,让学生感受分类整理的必要性,同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埋下伏笔。其次,将“想想做做”第1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直接给出一种分类标准的习题,调整到第三层次“可以按不同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中教学。

全课设计注意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故事情境,以贝贝和妈妈、拟人化的百科全书间对话为线索,将教学内容串联成一个帮助别人找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了解自然界动物、植物分类方法的整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的价值。教学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既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更注重引导学生用好方法,形成好习惯。

2.把学生个体间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由于学前教育、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学生间个体差异明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创设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力图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五次独立思考、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第一次活动,唤起学生生活中曾有的分类整理的经验,个体操作,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获得自我肯定;第二次活动,四人小组合作,联系过去的购物经验进行操作,达成分类的共识,形成方法;后三次活动,重在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向组内成员介绍自己认识的交通工具、各种动物、植物,然后独立操作分类,再与好朋友分享自己的方法。

集体评议时,教师给学生时间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在互相争辩中明理,交流讨论中创新。宽容、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成功的欣喜。

小学数学教案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平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小学数学教案

1.认知:对前面所学的观察物体、平面图形、乘法计算等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2.能力: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提出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等,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3.情感:结合党的十六大召开,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的教育;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形象感知只有多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的生活哲理;同时渗透美育。

复习巩固观察物体、平面图形等知识内容。

课件;各种玩具、头饰;学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1个活动角、1把三角尺等。

1.(事先让一名学生藏起来)昨天下午,全校都放学了,我看见一位同学还一个人默默的捡着花坛里的垃圾,他是谁呢?(这名同学背对大家出现,让学生猜测)。

2.我们要确定他是谁,还必须怎样呢?

3.换一个角度,再看一看(让这名同学转过来,面对大家。同时揭题:看一看)。

1.(出示课件,图片1:十六大会场全景照片。)。

这是什么地方?这里正在干什么?对,20xx年11月8日,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主席台上就坐,率领全国各地的代表们,正在商讨着国家大事。

2.(出示图片2:十六大会场代表席照片。)。

这又是什么地方呢?

(图片3、图片4依次出示十六大会场不同角度的照片。)。

3.(4张图片同时出示)。

同样一个地方,在照片上的形状怎么不一样呢?

对,记者们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角度拍下了十六大召开的盛况。

4.想像:每一张照片记者们站在什么位置拍下的?

5.小结:站在不同的位置,所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6.(出示小屋)老师带来什么?

你们在不同的位置上,分别看到小屋哪些面?

7.(出示课件)。

你能将你所看到的形状用小棒摆出来吗?

8.(反馈)如果每边的同学都硬要说小屋就是自己摆成的这个形状,行不行呀?

不仅观察事物是这样,看待一件事情也是这样,我们要学会多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这样大家才能团结、友好相处。

9.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复习了观察物体的有关知识。(揭题:摆一摆)。

1.(出示课件:蓝猫和它的伙伴们出现在屏幕上)。

蓝猫和它的伙伴们听说我们在这里开展摆一摆的活动,它们也赶来了,就请各个代表队来介绍自己吧!

(各组组长戴上头饰,一一作介绍。)。

2.蓝猫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认识过哪些平面图形?能用小棒摆一摆吗?

3.动手操作后,让部分学生代表将摆出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数学问题。

(上台展示的学生提问,大家回答。)。

复习关于等有关图形的特征。

4.淘气也摆了一个图形,看!(出示课件)。

他摆了一个什么图形?用了几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怎么知道的?

你能用9根小棒摆出更多这样的三角形吗?

小组操作比赛。

按计算,摆出4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减少了几根?为什么?

分组讨论后,反馈。

5.摆出6个,最少用多少根小棒?

6.菲菲摆了一个。

(菲菲摆小棒图。)。

他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

摆这样的两个,最少需要多少根?为什么?

比较两种不同的摆法:

质疑讨论:为什么两种摆法所用的小棒根数不一样?

1.出示课件:外星人将每组桌内放入了一个武器,我们要记录下它们的形状,向羊博士汇报。可是,手头的材料只有小棒。

2.6个组进行比赛。分组活动:先观察,分析从哪个角度去摆最像,最后合作完成。

3.反馈,汇报是从哪个角度观察的;互相评价。

今天,我们和蓝猫家族的小伙伴们一起,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学会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数学王国里奇妙的问题可多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的更多呀?数学王国的大门专门为爱动脑筋的人敞开着。让我们共同努力,去探究,去发现,不断取得进步!

小学数学教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六年制第十二册数学第48—49页的内容,完成第49页上面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学重难点:圆锥的特征

教具准备: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的模型一个、cai课件四件

学具准备: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程: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

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1、教学圆锥的认识

〈1〉出示多媒体cai课件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

(此处有图)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什么?(圆锥)

这时利用cai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此处有图)

接着改变不同的方向,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同时标出“侧面”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用cai课件演示作高,接着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强调: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3〉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

2、小结

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采用多媒体cai课件(二)演示

边演示,边讲解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圆锥学具的高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

出示cai课件(三),一步一步演示:

(此处有图)

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再利用cai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1、做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采用cai课件,拆分组合,指名口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此处有图)

圆锥的特征:

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小学数学教案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直角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教案

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 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

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

困难。

教具: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

教时:一课时

1、 讲述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

高兴吗?

中找相应的物体。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1、 游戏:火车钻山洞

讲述: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游戏方法: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2、 数水果,摘水果

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

教后记:1 学生对看图数数很有兴趣,并能根据图说话,掌握了数数的技能。

2 对于事物与图的对应(点的对应)不太清楚。

3 学生还不太能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数数。

小学数学教案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数一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知道,学校。

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

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

(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四、数身边的事物: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第二单元比一比。

2、汇报交流: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说自己的比的方法。

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