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抗疫精神论文大全(15篇)

时间:2023-12-07 07:34:36 作者:ZS文王

经常参考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写作经验,提升写作水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中国的抗疫精神论文范文

这是一个特殊的春节,也是一个特殊的假期。这个春节假期,我们不再像以往那样旅游度假,而是“宅”在家里看新闻,时刻关注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

有一天,我在家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广西梧州市一位88岁的老人捐款一万元,为抗击疫情献上一分力量,而当工作人员询问老人姓名时,老人拒绝透露。老人表示国家有困难,自己就出一分力,不用写她的名字,大家都平平安安就好。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隔离的是病毒,却隔离不了人们的善良与温度!在抗疫期间,每个中国人都献出自己的力量,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相信凭借我们的英勇与无畏、勇敢和坚守、牺牲与奉献,疫情一定会被战胜的,我们一起努力,必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这是一个特殊的春节,也是一个特殊的假期。这个春节假期,我们不再像以往那样旅游度假,而是“宅”在家里看新闻,时刻关注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

有一天,我在家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广西梧州市一位88岁的老人捐款一万元,为抗击疫情献上一分力量,而当工作人员询问老人姓名时,老人拒绝透露。老人表示国家有困难,自己就出一分力,不用写她的名字,大家都平平安安就好。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隔离的是病毒,却隔离不了人们的善良与温度!在抗疫期间,每个中国人都献出自己的力量,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相信凭借我们的英勇与无畏、勇敢和坚守、牺牲与奉献,疫情一定会被战胜的,我们一起努力,必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摘要: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凝练和升华而成的抗疫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英勇抗击重大困难和风险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情怀和中国力量,能够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发挥出崇高信仰启迪、核心价值引领和坚强精神支撑的关键作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把抗疫精神融入自身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中,对于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塑造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家园而言,同样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宝贵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抗疫精神;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学生。

doi:10.15938/.2020.06.024。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華民族共同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1]的抗疫精神。把这一精神充分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够有效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切实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此帮助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生活实践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紧密联系起来,不负时代使命和人民期望。

理想信念对于一个个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和民族就有前途、有希望、有力量。因此,培育青年学生的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抗疫精神不仅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也为丰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元素。

抗疫精神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秉持“人民至上”的崇高信仰。这次新冠疫情造成的感染范围不仅是全球空前的,产生的防控难度也是史无前例的。正是由于抗疫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党中央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第一时间就对新冠病毒结构特性和疫情传播情况态势展开了科学分析与系统研判,要求各级党委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要把人民利益放在抗疫斗争一切工作的首要地位。可以说,“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秉持“人民至上”崇高信仰的有力诠释。习近平在多次指挥抗疫斗争的讲话中强调:“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2]中国共产党人也通过实际行动积极兑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真正做到了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治每一位患者,悉心护佑每一个生命。这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冲锋在前、敢于作为担当的试金石,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鲜活范例,其中蕴含的抗疫精神能够不断强化中国共产党人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深刻体悟。

抗疫精神彰显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2020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能否顺利完成现代化强国战略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目标、全面谋划“十四五”任务目标等重要课题。新冠疫情的暴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竭尽全力捍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解决迫在眉睫的疫情防控问题;而且要持续推动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确保各项决胜目标统筹推进。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化解严重风险危机、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方面具有其他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全体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真切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从运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立全国上下一盘棋的疫情防控机制,严格规范了各级党委党组织把疫情防控部署落细落实,到运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合理协调了广大疾控工作人员自觉贯彻“六稳”“六保”工作要求。我国是疫情发生以后全球首个稳定国民生产秩序,实现经济正向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疫情防控救治和经济恢复发展两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显示的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再一次经受住了这次历史性严峻考验,并且进一步深化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抗疫精神彰显出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烈信心。“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3]全体中国人民要想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择取一种能够融含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情感意志的理想信念作为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代表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整体利益,凝聚了几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体现了每一位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振兴的殷切期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更为明晰实现这一梦想的宏伟蓝图,也更有信心和能力达成这一梦想的高远目标。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是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上必须战胜的重要一关。抗疫精神则是帮助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能够以深厚凝聚力、坚韧忍耐力和强大战斗力去面对一切艰难险阻的不竭力量源泉。疫情期间,全体中国人民或主动长期居家隔离,自觉切断感染源头,或前仆后继奔赴抗疫前线,为生产医疗物资和配送生活物品作出积极贡献,从每个个体的倾力相助到组成志愿团队的协作支援,从国内人民携手到海外留学生、华侨华人的跨国驰援,无不展示出广大人民群众在抗疫斗争中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烈信心。由此升华而成的抗疫精神使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愈加坚信,只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理想明灯的照亮下,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一定能够紧密团结在一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上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成就。

抗疫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不会自发产生,也不会一经产生就不再动摇变化,而是需要融合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的现实发展不断加以巩固和强化。把抗疫精神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充分认识抗疫精神在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上的价值意义,也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认知规律,引导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实现由至信到深厚的思想转变。

一方面,抗疫精神蕴涵的理想信念为青年“三观”教育及其实践养成提供了重要遵循。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解决好广大青年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总开关”的重要环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帮助广大青年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基础。习近平十分重视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培育和养成,他曾提出要用理想信念打牢青年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教育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抗疫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勇于进取的实践品格,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风雨同舟的道义担当。把抗疫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作为对广大青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广大青年在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过程中,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促进青年学生身心人格的健康發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条件。抗疫精神本身就是实践取向的。抗疫精神蕴含的信仰、信念、信心是一种率先作用于人民群众思想领域的精神力量,并且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转换创生出投身疫情防控斗争的物质力量。习近平要求广大青年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5]。抗疫精神发源于每一位经历抗疫斗争的人民群众的社会现实生活,广大青年对抗疫斗争的亲身参与,对疫情防控的真切体悟,更易于将抗疫精神内化为自身思想灵魂的深层精神追求,并且外化为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实践行动。同样,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把对抗疫精神的宣传和弘扬仅停留在“理论掌握群众”[6]的知识灌输环节,而是要以抗疫精神为立足点,实现理论灌输和实践养成的有机结合,不断激活和满足青年学生关心时事的思想理论需求和政治参与需要,提升青年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主动性意识,引导青年学生不断增强为人民奉献、为国家建功、为民族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另一方面,要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统一起来,从认知、情感和行动等多个层面引导青年学生深刻体悟抗疫精神的理想信念意蕴。首先,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青年学生对抗疫精神的情感认同。广大青年学生对抗疫精神的情感认同,是在对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的大量事实和完整形态形成深刻体悟基础上展开的动态心理过程。用抗疫精神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需要着重选取抗疫实践中涌现出的鲜活生动案例,特别是青年逆行者们的感人事例,讲解透彻诸多事例背后体现的理想信念元素,唤起青年学生对抗疫精神的深刻情感认同和高度价值共鸣。

同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青年学生形成对抗疫精神的科学认知。习近平曾指出:“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就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7]抗疫斗争战略性成果的取得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抗疫精神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创新视阈中,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会抗疫精神所凝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巩固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最后,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践行抗疫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对理想信念的自觉践行是抗疫精神在青年学生的认知层面、情感层面、信仰层面共同致力、层层递进的最终结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着力指导和组织党支部、共青团、学生社团积极开展用抗疫精神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主题实践活动,帮助青年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融通互动中,逐渐积淀和不断巩固对崇高信仰、坚定信念和强烈信心的自觉体认,从而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熔铸在一起。

价值观作为人们思想观念的价值内核,代表了人们在实际生活和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周围事物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既能够为人们辨别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提供基本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也能够为人们对共同理想信念的认同和追求提供重要价值支撑和价值引领。

习近平强调:“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8]这一论述不仅能够说明抗疫精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和精神实质,凝结了全体中国人民为取得抗疫斗争胜利成果而团结奋斗的价值观念共识。而且也为推进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观”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功能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9]同样,“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都从不同侧面充分表达了当代中国价值理念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的集体承诺。任何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一定内含着固有的应然价值导向。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和凝聚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抗疫斗争伟大胜利而团结奋斗的鲜明价值标识,关键在于其代表的应然价值导向能够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为其锲而不舍的执着追求。另一方面,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了指导和约束全体中国人民参与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的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全体中国人民面对疫情带来的生死考验和长期隔离带来的身心压力,一直不屈不挠、毫无畏惧。有人选择向险而行,有人选择默默坚守,全体中国人民不管用何种方式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都显示出了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作为具有普遍群众基础的观念共识和价值遵循,说明其已经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过程中渗透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基因和精神血脉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支配着每个个体参与到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二,正确看待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深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曾出现了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和暗潮涌动的多元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造成了冲击和挑战。特别是面对我国政府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做出的艰苦努力,却有一些来自境外势力诋毁与攻击的“杂音”出现,暴露出西方话语中根植的西方中心主义和霸权主义心态。这种情况为中国人民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带来了迷惑和干扰。历史无数次证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越是纷纭激荡,就越是需要强调民心之所向的核心价值观;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是复杂多变,就越是需要秉持共同的价值追求,以此才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为实现同一理想目标而勠力同心和奋勇向前。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系统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青年学生提供基本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代表了我国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基本价值标准,能够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画出全体中国人民不惧艰险、砥砺前行的“最大同心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培根铸魂、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青年学生牢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和日用不觉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提供重要价值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与指导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坚定果敢、攻坚克难的勇气、决心和智慧,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在全国疫情蔓延的各个地区立即打响了联合攻关、协调致力的疫情防控总体战和阻击战,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大量真实数据、鲜活事例和震撼场面能够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抽象价值内核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实质产生更加深厚的感性认知,而且能够增强广大青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在深层统一性的理性认同,进而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提供重要价值依托。

第三,科学引导青年学生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抗疫斗争伟大实践高度统一起来。一方面,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好疫情防控这本鲜活生动的实践教材,把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和内容要求阐释全面、阐释深入、阐释透彻。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本身就是一堂形象生动、内蕴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及时把“疫情防控战场”转化为帮助青年学生理解和领会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在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这场抗疫斗争中,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处处皆是隐性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无论是身处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还是隔离在家的人民群众,皆有着对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受。人人都是抗疫斗争的“剧中人”,人人都可以成为抗疫课堂的“主讲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有内涵提炼出来,并且上升到学理层面和理论高度,引导青年学生理解和把握其中反映的共同价值指向和普遍价值追求,把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同。另一方面,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聚焦青年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习近平曾提到,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0]。这就要求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根据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的形势变化,着眼于疫情防控中的热点话题和现实命题,深度挖掘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呈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志性成果和现实性意蕴,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育形式与教育手段,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增强青年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

每个个体都需要一个放置和寄托自己思想情感与生命体验的精神家园,同时,都需要将其筑牢在由民族国家力量凝聚而成的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之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构筑广大青年学生精神家园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义务。抗疫精神本身蕴含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和文化特质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完成这一责任义务的核心内容又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把抗疫精神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用抗疫精神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创新和发展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首先,抗疫精神传承和丰富了中国精神的特质禀赋与文化基因。在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共有精神家园中,国家精神表征着这个国家在思想意识领域的根本利益,凝结了社会成员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指出,“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11]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彼此融合、相互支撑,共同赋予了抗疫精神深厚的民族底蕴与崭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抗疫精神弘扬和传承了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而来的民族精神积淀着中国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儿女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抗疫精神传承和弘扬了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克己奉公、协和万邦等精神特质。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元素。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爱国主义的血脉精神纽带把全体中国人民紧密凝聚在一起,成为了鼓舞中国人民举国同心、舍生忘死的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无数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为国家平安、人民健康、民族复兴承担起生而为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抗疫精神最朴素、最直接、最真挚的精神情感就镌刻在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之中。另一方面,抗疫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时代精神。国家精神是一个发展性概念范畴。抗疫精神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悠久传统和文化基因,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和深刻意蕴。赢得抗疫斗争伟大胜利,不仅需要家国情怀和慷慨大义,而且必须尊重科学、崇尚真理。面对疫情,党和国家始终秉持科学精神、科学原则、科学态度。党和国家把遵循客观规律、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理念贯彻到了决策指挥、病患治疗、疫苗研发、科研攻关和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理性思维模式和先进技术支持。抗疫精神也由此凸显出时代精神的改革創新精神内核,自然应成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表达。

其次,抗疫精神为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家园提供了丰厚滋养。把抗疫精神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体会抗疫精神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以及对时代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能够增强青年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存续发展的深厚历史情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美好现实期待。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了最严密的防控体系,全力以赴救治每位患者,不仅为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和决胜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而且为凝聚抗疫共识,深化国际合作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有效应对疫情,统筹运用综合国力,开展了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调配战,依靠自身制度优势成功抵御了抗疫斗争中遇到的多种风险和挑战。中国政府迅速通过科学合理的战略布局调整和行之有效的应对机制措施,防止了疫情的快速传播和广泛扩散,有效检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危机应对能力和事务执行能力,极大振奋和鼓舞了中国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12]“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白求恩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塑造的精神气质在抗疫精神中都有着清晰映射。这些源源不断的精神资源能够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构筑青年学生精神家园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有助于青年学生深切体会抗疫精神所葆有的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历史情感与实践传承。

最后,以抗疫精神铸塑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民族之魂与时代之魂。一方面,用抗疫精神凝聚广大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之魂,筑牢广大青年学生的精神家园根基。在理论教育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生动事例充实到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体系中,引导青年学生联系国内外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实际状况,联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文化中生成发展起来的博爱厚生的人文情怀、举国同心的团结精神、不惧艰难的大无畏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理念、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主动发掘抗疫精神的文化基因、时代意义和深刻内涵,进而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在具体实践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聚焦抗疫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共融共通共生之处,以抗疫精神为切入点和线索,激发青年学生对民族精神内核的强烈共鸣,进而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尊严感、荣誉感,进一步夯实青年学生的精神家园根基。另一方面,用抗疫精神凝聚广大青年学生的时代精神之魂,塑造广大青年学生的崭新精神风貌。习近平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13]广大青年的精神风貌集中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时代精神状况。用抗疫精神凝聚广大青年学生的时代之魂,塑造广大青年的崭新精神风貌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抗疫斗争彰显出的时代精神有机融入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中,彼此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着力讲好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的生动故事,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以青春之我体会“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14]的时代风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广泛激励和聚合广大青年学生以实践为导向的抗疫精神动力,从而鼓舞青年学生以崭新精神风貌,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3]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时的讲话[j].奋斗,2020(19):4-11.

[4][10][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0,165,52.

[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08.

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有力保证。从抗击非典疫情到防控甲型h1n1流感,从快速应对h7n9禽流感到控制寨卡等传染病输入,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表明,发挥好制度优势,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我们一定能有效控制疫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已两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开会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中央指导组积极开展工作。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方面共同努力,防控工作正有力开展。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只有进一步凝心聚力、科学施策,才能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防控是一场阻击战,也是一场总体战。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坚决服从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指挥,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疫情面前,全国各地休戚与共。各地区各部门采取举措,既要考虑本地区本领域防控需要,也要考虑对重点地区、对全国防控的影响。要主动融入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治理大网络,做到相互协作、共克时艰。

坚持全国一盘棋,打好防控总体战,需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着力做好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只有集中力量把重点地区的疫情控制住了,才能从根本上尽快扭转全国疫情蔓延局面。当前,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仍然是全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要重点抓好防治力量的区域统筹,坚决把救治资源和防护资源集中到抗击疫情第一线,优先满足一线医护人员和救治病人需要。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防控,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完善和强化防止疫情向外扩散的措施。各地区要强化社区防控网格化管理,做好春节后返程疫情防控工作,采取更加周密精准、更加管用有效的措施,切实防止疫情蔓延。

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从加强医疗防护物资供应到加快应急科研项目攻关,从确保蔬菜、肉蛋奶、粮食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到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防控工作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把各方力量调动起来,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汇聚起众志成城、同心“战疫”的磅礴力量,就没有战胜不了的病魔,就没有跨不过去的沟坎。

摘要:艰苦卓绝的防疫抗疫斗争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这一抗疫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绝佳的教学素材,把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从抗疫精神的五个方面“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出发,探求其与高校各门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切入点,把马克主义具体理论和抗疫斗争实践紧密结合,用理论阐释实践,用实践印证理论。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建议从讲好抗疫故事、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能力三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抗疫精神;思政课;融入。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总书记对抗疫精神的精辟概括,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精神实质,深刻揭示了這场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力量之源。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的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清华大学的艾四林教授说:“这场抗击疫情的斗争,是一堂现实的思政课,也是一堂鲜活的思政课,是一堂深刻的思政课,也是一堂难忘的思政课”。这场抗疫斗争为思政课提供了教育教学的绝佳素材,把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

1.加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

教育的深邃力量来自理论的说服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胜利,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运用和发展,用无数感人事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证实了“四个自信”的正确性,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属性。可以说,此次的抗疫斗争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为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厚重的“活教材”,体现了思政课教学对现实问题的观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要从理论层面去诠释这种伟大精神,用这种精神去印证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思政课只有紧扣时代脉搏、融入时代精神才能体现理论的巨大说服力和强大吸引力。

2.展现了科学真理内化于心的感染力。

最好的教育就是来自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危机中往往饱含教育的契机,抗疫斗争愈是艰苦卓绝,其培育出的精神就愈是激励人,对此精神的诠释就愈是富有感染力。思政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传递给学生,而且要通过鲜活的现实内容将科学的真理呈现出来,引导学生真正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思考现实问题,实现个人认知能力的提升。抗疫精神是滋养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的宝贵养料。这种精神融入思政课,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源头对抗疫精神进行学理分析,准确把握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和科学内涵,让学生把现实关切和理论聚焦有机融合,自觉做抗疫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激励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3.提供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创新应该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只要内容鲜活起来,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增强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教学形式的表达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就思政课改革来说,教学的内容聚焦现实问题的思考,才能实现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用抗疫精神丰富的思政课堂,立足中国抗击疫情的具体实践,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有机结合,能够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认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认识。聚焦身边事,其亲和力和针对性更强,有利于学生学会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实现思政课教学思想性和理论性的高度统一。

1.“生命至上”彰显价值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145次提到了“人”,坚持人民至上、强调人民立场、盛赞人民伟力、着眼人类未来。“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在讲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时,明确指出:“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至上立场的突出体现,抗疫斗争中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不论尊卑贵贱、不论肤色人种,每个生命都全力护佑,每个病人的尊严都悉心呵护。把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作为鲜活的教学素材,融入到课程的讲授和辅导,引导学生深化对人民利益和人民立场的认识,正确看待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群众路线”本质,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和使命。生命至上,是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人命关天”民族基因的最好印证,这一理念和西方社会“群体免疫”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赢得了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这一精神融入思政课能极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举国同心”彰显制度优势。

危急时刻方显英雄本色,无数的“天使白”“志愿红”“橄榄绿”“守护蓝”舍小家为大家,舍个人利益为集体利益,体现了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和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的顽强意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等内容都与这一抗疫精神紧密联系,将防疫抗疫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感人故事等典型事迹作为教学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尤为贴切,对于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十分有帮助,疫情防控中出现的负面新闻对于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十分重要。

4.“尊重科学”彰显求真品质。

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中西药诊疗方案的推出、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应用、多条技术路线对疫苗的研发,大数据的追溯、健康码的识别、差异化的防控,无一不体现了科学对疫情防控的技术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原理》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尊重科学”这一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尊重科学这一抗疫精神还集中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实践品质。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布机制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等则充分体现了在反复的科学实践中我们才能得出真理性认識的朴素道理。

5.“命运与共”彰显大国担当。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就是联系和发展,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伟大的抗疫精神不是某个人、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精神风貌,也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某个行业的精神风貌,而是组织与个人、前线与后方、国内和国际等不同要素组成的“有机体”。其国内意义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世界意义就是国际主义精神。这一抗疫精神和《原理》中普遍联系的原理结合起来,正好体现了理论和实际的互相印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抗疫的全球化再一次证实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正确性。自疫情暴发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无不书写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大国担当,毫无保留分享信息、力所能及提供帮助、主动推动科研合作也彰显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道义担当。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中国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并避免其蔓延付出了巨大牺牲,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这样评价:“中国强有力的举措既控制了疫情在中国境内扩散,也阻止了疫情向其他国家蔓延,不仅是在保护中国人民,也是在保护世界人民。”在《原理》和《概论》教学中,要讲清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用“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引导学生认清“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只有摒弃傲慢与偏见,全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共建地球美好家园。

1.讲好抗疫故事。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在青少年“拔节孕穗”关键期引导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情感的力量最是动人。疫情防控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些都是思政课最好的素材,结合课程内容选择共情力强的抗疫故事。

(1)正面故事弘扬正能量。正面故事可以选择弘扬爱国主义、宣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爱国主义的主人翁从家喻户晓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获得者张伯礼、陈薇、张定宇到快递小哥、光头护士等,这些逆行者都舍生忘死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爱着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他们的精神感天动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故事最突出的就是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10多天建成16家方舱医院、19省市对口支援湖北……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可以通过突出医护人员的不畏生死、社区基层工作者的日夜辛劳和医疗防护物资生产企业职工的不眠不休来进行讲述。无论是医护人员的主动请战、“我是党员我先上”,还是退休专家的重返岗位,都书写了“敬业”,他们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2)反面事例引以为镜鉴。有正就有反,疫情防控中,隐瞒不报者有之、散布谣言者有之、违法乱纪者有之、贪赃枉法者有之、制造恐慌者有之、发国难财者有之,这些反面事例更加衬托了伟大者的美好和自私者的丑陋,鲜明的对比更容易教育学生树立底线思维和法纪意识,教育学生深思反面事例造成的负面效应,并引以为镜鉴。(3)身边故事增添亲和力。身边的故事才最有说服力,思政课教学中,宣传抗疫精神可以挖掘发生在身边的抗疫故事,尤其是抗疫期间身边90后、00后大学生主动参加志愿活动,积极投身防疫抗疫,充当抗疫先锋的感人故事,思政课的教学要结合所讲授内容遴选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故事,提高课堂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2.创新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把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最佳教学模式。这种方式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平台,把“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实现课堂内外的优势互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课前,选择贴合教学内容的抗疫故事,利用各种交互平台向学生推送内容相关的微视频、微动画和文章。鼓励学生捕捉这些故事背后的精神本质,感受这些故事背后的情感传递和价值凸显。课中,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让学生来讲述抗疫故事,让学生对故事进行评析升华,让学生从反馈中总结梳理,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变被动接受理论为主动学习理论,提高思政课堂实效。同时要对课堂内容和抗疫故事结合效果进行教学总结评价,对学生思想模糊的地方进行纠正,对抗疫精神和课堂理论领悟透彻的同学予以褒扬。课后,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理论展开思考,如笔者在讲授《原理》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时,就让学生课后思考“在上半年的‘防疫阻击战’中,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同你们站在一起,都是你们的坚强后盾’,请同学们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出发谈谈这场人民战争体现的伟大抗疫精神。”在讲到“普遍联系”原理的时候,让学生“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来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暴发,这场病毒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哪些变化,引起了什么反应?人类应该如何应对这场全球灾难?”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2)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事半功倍。首先,最常用的就是案例法,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抗疫热点话题,由浅入深对抗疫经典故事进行学理分析,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实时互动讨论,总结升华。其次,适当采用任务驱动方法,课前结合抗疫精神抛出学习任务,可以是收集抗疫故事、可以是回答问卷、还可以是主题讨论,可以是个人形式也可以小组完成,课堂上通过上台宣讲或者课堂辩论的方式进行分享交流或小组pk。最后,嘉宾互动方法。在抗疫精神和课程内容结合十分紧密的章节,可以邀请身边参加抗疫的学生志愿者或者一线抗疫人员,或通过走进课堂现身说法,或通过录制视频、或通过现场连线方式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抗疫故事,引发学生产生共鸣,调动其学习热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造其思想。(3)积极利用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是当前高校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平台。利用“通知”可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围绕课程内容收集抗疫感人故事;“分组任务”可将学生分成小组来完成抗疫精神的宣讲渗透,进行教师评价、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主题讨论”可通过设计教学内容和抗疫精神相关的讨论让学生参与;“抢答”和“选人”方便学生发表意见、展示观点;“投屏”方便教师把存在云盘的相关视频资料在投影仪上统一播放;“随堂练习”和“作业”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要积极发展思政融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微信群、抖音、微视、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进行思政育人,传播抗疫故事,宣扬抗疫精神,及时为学生输送有价值的思想政治营养。把各类平台上相关视频资料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的有益补充,不断让学生感受到抗疫战争的伟大精神,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爱国爱民情怀和为祖国发展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精神,画出育人同心圆。

3.提高教学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020年最突出的事就是防疫抗疫,最感人的精神就是抗疫精神,此次抗疫不仅是对党和国家的一次大考,也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一次大考。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主动适应线上教学手段,善于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展开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阐明抗疫精神背后的深层智慧,在把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学全过程,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阐述,透析抗疫精神的历史文化逻辑和理论制度逻辑,避免泛泛空谈和流于形式。通过党中央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阐明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本质和勇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勇气;自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抗疫精神并能够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分析抗疫斗争中出现的正面和反面事例,揭批西方错误言论和思潮;结合世界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阐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最后,抗疫精神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自然科学等多种领域的知识,思政课教师要想办法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和视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领域领会伟大抗疫精神,以更宽的口径和更广的视野把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并以此为契机,促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摘要]抗疫精神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集中体现下产生发展的。抗疫精神蕴含着“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等丰富内涵。弘扬抗疫精神,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抗疫精神;发生;内涵;价值。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汇聚了强大的抗击疫情精神力量,讴歌了“逆行者”的崇高精神境界,设立了应对疫情暴发的新标杆,谱写了一曲战“疫”之歌,赢得了国内外普遍的好评。抗疫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原因固然有多个方面,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形成并弘扬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开展这一精神的研究,既有重要理论价值,又有实际指导意义。

事物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精神的产生也是如此。抗疫精神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必然结果,促使抗疫精神产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条件。

(一)新中国成立来伟大的实践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锻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实践锻造伟大的精神”[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艰难险阻、创造了人间奇迹,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经过长期战乱的新中国,国民经济破败不堪,科技落后、工业基础差,疫病、境内外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破坏活动频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畏困难、守望相助、艰苦创业,结束了中国工业极端落后的历史,在国际社会站稳脚跟,中华民族挺直腰杆站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坚持不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中华民族逐步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展了具有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行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将改革进行到底,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核心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为本”的人文關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自信,经济发展和抗疫的强劲动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力量,“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这些伟大实践的显著优势中,为抗疫精神的生发、升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大量反映人与自然抗争、人与灾害抗争的寓言传说,都折射出一定的历史内涵。中华民族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从中得到了集中体现”[2]。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铸造了国而忘家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等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在经历千难万险后历久弥坚,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周易》中指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周易·乾卦》)本意是君子在遇到疫情时要坚定战胜疫病的信心,心存警惕、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带头进行防治。“疫病的到来,与之相伴随的是人们对命运的抗争,决不向疾病低头的勇气在中国的古代是一经贯之”[3]。中华民族精神一直影响、熏陶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使中华民族精神这个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扬光大,从而使其在抗疫中得以彰显,形成和发展了抗疫精神。多难兴邦、殷忧启圣,越是在危难时刻,越能彰显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越能激发民族斗志。在抗疫斗争中,中华民族精神不断迸发,数千年的民族志气不断激扬。我们党厚植爱国主义基底,带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勇于担当、团结合作、坚忍不拔,与时间赛跑,与疫魔博弈,从而取得战“疫”斗争的胜利。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指导思想。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结合中国基本国情,不断革新传统文化、建立革命文化、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主心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站位,筑牢全面防疫的思想基础。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结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内容在新时代彰显,抗疫精神的形成是倡导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突出表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完备、内涵丰富,体现了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发展要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5]。在一次次同灾害和困难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命运与共、爱岗敬业、爱国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敬业的生动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彰显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振人民信心、凝聚人民力量。

(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集中体现。

弘扬中国精神论文范文【】

开学主义三角形决心书工作国旗下细则委托书评议谜语,好词反问句的心得体会收据简历启事了人生哲理举报信的韦应物自我鉴定公文运营感谢信:知识点简讯合同课件了听课答辩状先进个人检讨书决心书了资料范文造句决心书的借条先进个人挑战书。

弘扬中国精神论文范文

中华,是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她孕育了所有的炎黄子孙,而经历过千百年时间的洗礼后,又传承给炎黄子孙许多精神上的文化!

孝悌友爱,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更是一件首要的事。例如东汉时期的孝子黄香,他帮助父亲料理家事,还在寒冷的夜晚用体温温暖父亲冰冷的床。而黄香的孝行让我在感动之余多了几分敬佩。

当然,孝悌友爱很重要,尊师重教却也不可缺少,老师教给我们知识,也帮我们养成使我们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是个极富感情的人,他很敬重他的老师徐特立,不仅请徐老吃饭,还送给徐老在当时很珍贵的呢子大衣和暖水瓶,正是毛主席对徐老无微不至地关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讲诚信,上学后,老师也要求我们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甚至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由此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

“中国信义妈妈”李雪英,她打工7年为儿子还债75万!有人说她傻,儿子欠的债务,母亲没必要承担。她却坚定地说:“怎么可以欠人家的债呢?咱一定要还!“李雪英四处找工作,一干就是7年,她最终还清了欠款。她的事迹一经传出,便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

“外甥有理打得舅”讲得是包公的故事,他便是明礼守法的典范,他断案时务求公正,不畏强权,不徇私情,包拯的从舅仗势霸占田产,不仅被包拯没收了田产,还被包拯打了一顿。所以,我们要积极学习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精神!

我们应该让这些沉淀在时空中的传统文化重新复苏,散发耀眼的光芒!让我们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吧!

“很有feeling!”“好欢型啊!”目前,像这样将英文直接嵌入汉语,似乎已成为国人的一种习惯,而汉英夹杂再遇上网络,就形成更为荒诞的语言风格。因此,我们应该净化汉语,重视汉语发展,传承中华文化。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载体,语言的纯洁性事关一国的凝聚力及软实力。我们最初是太想与国际接轨了,可过多地接“英语”的轨,却并未搭上真正的“国际”班车,就像“邯郸学步”的寿陵子,非但没有学好,还忘了自己的本真。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命脉,是民族独立的象征。国亡了,可以复;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就很难在世上立足。犹太民族在历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却依然生生不息,就是因为他们一直捍卫着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消失,吉普赛民族的消亡,关键原因就是民族文化的丧失。

汉语表达英语化,汉字书写错字连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汉语的没落,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学的传承。假如有一天,我们再不能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假如有一天,我们再无法欣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假如有一天,我们再不能理解“仁义礼智信”——那就叫做“数典忘祖”!

因此,重视汉语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势在必行。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些,开始尝试改变:“汉字听写”“高考加大语文权重”“学校开设国学课”,一时之间,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下,“国学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

但“热”这个词让我又有些隐忧。因为“热”就意味“一时”,意味“潮流”,意味“盲从”,而复兴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办几所国学院、读几本经典书籍就能做到的。中小学中,引导学生“读经”成为时尚,30所学校引进台湾国学教材,却都未考虑是否适用。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在“老路”上翻捡“宝贝”,到别人家借家具用,应该放出眼光运用智慧,寻求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国学发展之路。

有人曾说,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根系,根深才能叶茂。为这棵树施肥浇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动脑、用心,帮助人们重温经典,拥抱中华传统文化。

“工匠精神”是怎样的精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笨”精神。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难得“四两拨千斤”的创新。所谓的终南捷径,不过是自欺欺人。如今,工业化、“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

有人问德国的菲仕乐锅具负责人:“你们德国人造的锅说要用100年,卖出一口锅,也就失去了一位顾客。因为没多少人能活100年。你看别人造的锅,就足够了,这样一来,顾客就得经常来买。你们把产品的使用期搞短一点,不是可以赚更多钱吗?”

听听很有道理,“菲仕乐”似乎有点笨。事实也是如此,甚至国内外很多好的产品,都预设了一定的使用期限,也吸引了回头客,扩大了产品销量。

这位菲仕乐锅具负责人却这样回答:“正因为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所以产品质量才有口碑,才会吸引更多人来买。”

为什么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西门子公司总裁维尔纳·冯·西门子说:“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

“工匠精神”是一种“轴”精神。

北京人形容一个人“轴”,说的就是他钻牛角尖,不懂变通。用浙江人的话来说,就是脑子“一根筋”,不会转弯。

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在日本被称为“寿司之神”。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饕客慕名而来,只为品尝“寿司第一人”超过50年的精湛技艺。让人惊讶的是,他的餐厅只有10个座位,小小的店面也从来没有扩张过,坚持“一根筋”半个多世纪。

“轴”不“轴”?可是,慕名而来的顾客都得提前几个月预定。但凡吃过的人都会感叹,这是“值得一生等待的寿司”。

所谓的“轴”,就是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专业专注的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珍视“身后名”,不贪“眼前利”。

“工匠精神”是一种“苦”精神。

在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看来,工作是修行,产品是修炼,不浮不殆,不急不躁,筚路蓝缕,久久为功。

在最珍视“工匠精神”的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的。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极少有“差公司”,更没有“假公司”。

尤其是如今日新月异的世界,每天都有众多企业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更有一夜爆红的互联网神话。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定力,用“苦行僧”一样的意志和信念办企业、做产品,坚持“工匠精神”,殊为不易。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难得“四两拨千斤”的创新。所谓的终南捷径,不过是自欺欺人。如今,工业化、“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

“世界上的百年老店中,日本占三成”这样的一则新闻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一直以为中国是对传统老店保留较好的国家,为什么仍在营业的老店竟不及日本?直到我了解到日本手艺人的“匠人精神”。山本酱油的第三代传人山本太郎为了酿出最好的酱油竟用了一年时间去学习怎么制作最好的木桶。有人问他这是不是浪费时间,他却认为这是他对父辈们以及对顾客们的责任。这样的精神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如同一缕清风,沁人心脾。

工匠的精神便是专注于眼前手下,踏踏实实地做好职责内的事。工匠从不关心自己的产品卖的价格,只关心人们觉得哪里还可以改进。人的心思是有限的,不能用同样的热情去同时对待多件事情,工匠们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专注于手中的工件,心无旁骛,剩下的事情便交给别人。每个人如果都能有这样的工匠那么只要分工明确社会便永远不会混乱,但现在人们看到电影业赚钱快,于是不管是作家,歌手,出吃人全去当导演,最后只落得本职工作没做好,电影口碑也很差的尴尬地步。

工匠精神的首要条件便是塌下心来。面前有很多条路时,或许有的路看起来是捷径,有的路看起来又长又艰难,但你又怎么会知道这两条路有着相同的终点呢?我始终认为没有努力是没有结果的,没有任何弯路是不用走的。孟剑锋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尝试了几十种材料,推翻一套又一套的方案。如果没有那些看似无用的尝试又怎么会得到被外国宾客们争先称赞的成果。工匠们塌下心,不急求成,只为做出最优质的产品的精神大概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所有人都需要学习的。

说到工匠,我们总会觉得“踏实”、“放下”,因为他们可以不被社会中整体的浮躁氛围所带动,为这社会带来一抹清凉。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耳目一新、备感振奋。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虽然是针对经济领域的改革发展提出的,但也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

“文化领域也要有工匠精神”,熊召政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环视文化市场,一方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百花齐放,佳作迭出;另一方面,虽然每年都有海量的小说、诗歌、散文出版,电视台播出上万集电视剧,院线上映数百部电影,但相比数量的快速增长,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浮躁之气。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文如其人,言由心生,“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要解决这些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从“心”做起,坚守艺术理想,弘扬“工匠精神”,笃定恒心,才能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

“工匠精神”,其核心在于“精益求精”,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不懈追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柳青在皇甫村蹲点,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鸿篇巨制《创业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先后修改200多次;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想要创作出精品,就必须有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工匠精神”;粗制滥造、将就对付,只能生产出一堆劣质产品、文化垃圾。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而今,时代呼唤重拾“工匠精神”!作为“灵魂的工程师”,文艺工作者责任重大,责无旁贷。正如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所说:“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弘扬中国精神论文范文

熊人!我的理解意思是没能力,让自已及周围的人受尽了苦难!但是今天我对熊人有了另一个理解,在艰苦的生活中仍能坚持开拓的能人!这一幕的变化发生在中街新东北影城的中央播放厅内,大屏幕上《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让我对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精神让我热泪盈眶。

“人的肚子里没货,就谈不上尊严!”,记得这是现代拍《一九四二》时电影人张国立用自己忍饥挨饿的体验换来的真切感悟、获得的人生哲理。看到上个世纪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这里的百姓在村的近百里范围内,树叶、甚至树皮也要剥下来添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很多人吃不上饭,让我想起了很多生活中的故事,我的爷爷正巧赶上了这个时代,那会他和叨咕最多的一句话,现在的孩子幸福喽!爸爸妈妈在生气的'时候也总会说,这要是把你搁在过去你试试!他们讲述的过程中我想,现在的孩子大多的反应是烦,甚至还会说时代不同了那些都过去了!

自从独立生活以来我便觉着这些话我越加的理解,在影片最后一刹那,伯延公社人面对周总理谈起真实的情况,无人不落泪无人不悲楚,他们在生活面前真实的做了把熊人,又在生活面前真正的当了把“熊人”,整个故事真诚两字让我体会深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周总理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他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难怪看上代人或上上代人他们一谈起周总理都有些声音颤抖,有的甚至见都未见过周总理,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的深刻又用家喻户晓呢!看过这个电影,我觉着是周恩来总理的中国精神感动了世人,这样的好总理百姓面前无困难、苦也是甜。

看过了整篇我觉着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很幸福,虽然仍面临着很多很多的困难,现在的社会更多的出现了浮燥、攀比,竞争和诱惑,但是在最基本的生活面临危险的时候那都是空无,想想过去再展望下未来,我想!把握住传统的中国精神,亲,也许你会更幸福,不信你试试看!

中国的抗疫精神论文范文

摘要: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凝练和升华而成的抗疫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英勇抗击重大困难和风险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情怀和中国力量,能够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发挥出崇高信仰启迪、核心价值引领和坚强精神支撑的关键作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把抗疫精神融入自身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中,对于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塑造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家园而言,同样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宝贵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抗疫精神;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学生。

doi:10.15938/.2020.06.024。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華民族共同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1]的抗疫精神。把这一精神充分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够有效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切实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此帮助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生活实践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紧密联系起来,不负时代使命和人民期望。

理想信念对于一个个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和民族就有前途、有希望、有力量。因此,培育青年学生的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抗疫精神不仅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也为丰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元素。

抗疫精神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秉持“人民至上”的崇高信仰。这次新冠疫情造成的感染范围不仅是全球空前的,产生的防控难度也是史无前例的。正是由于抗疫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党中央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第一时间就对新冠病毒结构特性和疫情传播情况态势展开了科学分析与系统研判,要求各级党委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要把人民利益放在抗疫斗争一切工作的首要地位。可以说,“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秉持“人民至上”崇高信仰的有力诠释。习近平在多次指挥抗疫斗争的讲话中强调:“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2]中国共产党人也通过实际行动积极兑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真正做到了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治每一位患者,悉心护佑每一个生命。这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冲锋在前、敢于作为担当的试金石,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鲜活范例,其中蕴含的抗疫精神能够不断强化中国共产党人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深刻体悟。

抗疫精神彰显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2020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能否顺利完成现代化强国战略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目标、全面谋划“十四五”任务目标等重要课题。新冠疫情的暴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竭尽全力捍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解决迫在眉睫的疫情防控问题;而且要持续推动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确保各项决胜目标统筹推进。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化解严重风险危机、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方面具有其他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全体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真切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从运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立全国上下一盘棋的疫情防控机制,严格规范了各级党委党组织把疫情防控部署落细落实,到运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合理协调了广大疾控工作人员自觉贯彻“六稳”“六保”工作要求。我国是疫情发生以后全球首个稳定国民生产秩序,实现经济正向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疫情防控救治和经济恢复发展两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显示的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再一次经受住了这次历史性严峻考验,并且进一步深化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抗疫精神彰显出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烈信心。“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3]全体中国人民要想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择取一种能够融含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情感意志的理想信念作为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代表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整体利益,凝聚了几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体现了每一位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振兴的殷切期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更为明晰实现这一梦想的宏伟蓝图,也更有信心和能力达成这一梦想的高远目标。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是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上必须战胜的重要一关。抗疫精神则是帮助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能够以深厚凝聚力、坚韧忍耐力和强大战斗力去面对一切艰难险阻的不竭力量源泉。疫情期间,全体中国人民或主动长期居家隔离,自觉切断感染源头,或前仆后继奔赴抗疫前线,为生产医疗物资和配送生活物品作出积极贡献,从每个个体的倾力相助到组成志愿团队的协作支援,从国内人民携手到海外留学生、华侨华人的跨国驰援,无不展示出广大人民群众在抗疫斗争中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烈信心。由此升华而成的抗疫精神使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愈加坚信,只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理想明灯的照亮下,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一定能够紧密团结在一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上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成就。

抗疫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不会自发产生,也不会一经产生就不再动摇变化,而是需要融合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的现实发展不断加以巩固和强化。把抗疫精神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充分认识抗疫精神在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上的价值意义,也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认知规律,引导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实现由至信到深厚的思想转变。

一方面,抗疫精神蕴涵的理想信念为青年“三观”教育及其实践养成提供了重要遵循。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解决好广大青年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总开关”的重要环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帮助广大青年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基础。习近平十分重视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培育和养成,他曾提出要用理想信念打牢青年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教育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抗疫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勇于进取的实践品格,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风雨同舟的道义担当。把抗疫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作为对广大青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广大青年在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过程中,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促进青年学生身心人格的健康發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条件。抗疫精神本身就是实践取向的。抗疫精神蕴含的信仰、信念、信心是一种率先作用于人民群众思想领域的精神力量,并且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转换创生出投身疫情防控斗争的物质力量。习近平要求广大青年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5]。抗疫精神发源于每一位经历抗疫斗争的人民群众的社会现实生活,广大青年对抗疫斗争的亲身参与,对疫情防控的真切体悟,更易于将抗疫精神内化为自身思想灵魂的深层精神追求,并且外化为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实践行动。同样,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把对抗疫精神的宣传和弘扬仅停留在“理论掌握群众”[6]的知识灌输环节,而是要以抗疫精神为立足点,实现理论灌输和实践养成的有机结合,不断激活和满足青年学生关心时事的思想理论需求和政治参与需要,提升青年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主动性意识,引导青年学生不断增强为人民奉献、为国家建功、为民族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另一方面,要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统一起来,从认知、情感和行动等多个层面引导青年学生深刻体悟抗疫精神的理想信念意蕴。首先,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青年学生对抗疫精神的情感认同。广大青年学生对抗疫精神的情感认同,是在对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的大量事实和完整形态形成深刻体悟基础上展开的动态心理过程。用抗疫精神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需要着重选取抗疫实践中涌现出的鲜活生动案例,特别是青年逆行者们的感人事例,讲解透彻诸多事例背后体现的理想信念元素,唤起青年学生对抗疫精神的深刻情感认同和高度价值共鸣。

同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青年学生形成对抗疫精神的科学认知。习近平曾指出:“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就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7]抗疫斗争战略性成果的取得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抗疫精神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创新视阈中,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会抗疫精神所凝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巩固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最后,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践行抗疫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对理想信念的自觉践行是抗疫精神在青年学生的认知层面、情感层面、信仰层面共同致力、层层递进的最终结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着力指导和组织党支部、共青团、学生社团积极开展用抗疫精神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主题实践活动,帮助青年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融通互动中,逐渐积淀和不断巩固对崇高信仰、坚定信念和强烈信心的自觉体认,从而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熔铸在一起。

价值观作为人们思想观念的价值内核,代表了人们在实际生活和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周围事物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既能够为人们辨别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提供基本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也能够为人们对共同理想信念的认同和追求提供重要价值支撑和价值引领。

习近平强调:“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8]这一论述不仅能够说明抗疫精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和精神实质,凝结了全体中国人民为取得抗疫斗争胜利成果而团结奋斗的价值观念共识。而且也为推进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观”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功能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9]同样,“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都从不同侧面充分表达了当代中国价值理念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的集体承诺。任何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一定内含着固有的应然价值导向。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和凝聚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抗疫斗争伟大胜利而团结奋斗的鲜明价值标识,关键在于其代表的应然价值导向能够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为其锲而不舍的执着追求。另一方面,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了指导和约束全体中国人民参与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的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全体中国人民面对疫情带来的生死考验和长期隔离带来的身心压力,一直不屈不挠、毫无畏惧。有人选择向险而行,有人选择默默坚守,全体中国人民不管用何种方式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都显示出了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作为具有普遍群众基础的观念共识和价值遵循,说明其已经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过程中渗透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基因和精神血脉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支配着每个个体参与到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二,正确看待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深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曾出现了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和暗潮涌动的多元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造成了冲击和挑战。特别是面对我国政府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做出的艰苦努力,却有一些来自境外势力诋毁与攻击的“杂音”出现,暴露出西方话语中根植的西方中心主义和霸权主义心态。这种情况为中国人民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带来了迷惑和干扰。历史无数次证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越是纷纭激荡,就越是需要强调民心之所向的核心价值观;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是复杂多变,就越是需要秉持共同的价值追求,以此才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为实现同一理想目标而勠力同心和奋勇向前。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系统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青年学生提供基本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代表了我国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基本价值标准,能够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画出全体中国人民不惧艰险、砥砺前行的“最大同心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培根铸魂、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青年学生牢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和日用不觉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提供重要价值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与指导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坚定果敢、攻坚克难的勇气、决心和智慧,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在全国疫情蔓延的各个地区立即打响了联合攻关、协调致力的疫情防控总体战和阻击战,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大量真实数据、鲜活事例和震撼场面能够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抽象价值内核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实质产生更加深厚的感性认知,而且能够增强广大青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在深层统一性的理性认同,进而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提供重要价值依托。

第三,科学引导青年学生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抗疫斗争伟大实践高度统一起来。一方面,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好疫情防控这本鲜活生动的实践教材,把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和内容要求阐释全面、阐释深入、阐释透彻。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本身就是一堂形象生动、内蕴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及时把“疫情防控战场”转化为帮助青年学生理解和领会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在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这场抗疫斗争中,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处处皆是隐性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无论是身处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还是隔离在家的人民群众,皆有着对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受。人人都是抗疫斗争的“剧中人”,人人都可以成为抗疫课堂的“主讲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有内涵提炼出来,并且上升到学理层面和理论高度,引导青年学生理解和把握其中反映的共同价值指向和普遍价值追求,把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同。另一方面,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聚焦青年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习近平曾提到,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0]。这就要求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根据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的形势变化,着眼于疫情防控中的热点话题和现实命题,深度挖掘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呈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志性成果和现实性意蕴,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育形式与教育手段,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增强青年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

每个个体都需要一个放置和寄托自己思想情感与生命体验的精神家园,同时,都需要将其筑牢在由民族国家力量凝聚而成的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之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构筑广大青年学生精神家园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义务。抗疫精神本身蕴含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和文化特质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完成这一责任义务的核心内容又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把抗疫精神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用抗疫精神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创新和发展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首先,抗疫精神传承和丰富了中国精神的特质禀赋与文化基因。在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共有精神家园中,国家精神表征着这个国家在思想意识领域的根本利益,凝结了社会成员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指出,“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11]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彼此融合、相互支撑,共同赋予了抗疫精神深厚的民族底蕴与崭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抗疫精神弘扬和传承了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而来的民族精神积淀着中国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儿女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抗疫精神传承和弘扬了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克己奉公、协和万邦等精神特质。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元素。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爱国主义的血脉精神纽带把全体中国人民紧密凝聚在一起,成为了鼓舞中国人民举国同心、舍生忘死的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无数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为国家平安、人民健康、民族复兴承担起生而为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抗疫精神最朴素、最直接、最真挚的精神情感就镌刻在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之中。另一方面,抗疫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时代精神。国家精神是一个发展性概念范畴。抗疫精神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悠久传统和文化基因,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和深刻意蕴。赢得抗疫斗争伟大胜利,不仅需要家国情怀和慷慨大义,而且必须尊重科学、崇尚真理。面对疫情,党和国家始终秉持科学精神、科学原则、科学态度。党和国家把遵循客观规律、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理念贯彻到了决策指挥、病患治疗、疫苗研发、科研攻关和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理性思维模式和先进技术支持。抗疫精神也由此凸显出时代精神的改革創新精神内核,自然应成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表达。

其次,抗疫精神为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家园提供了丰厚滋养。把抗疫精神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体会抗疫精神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以及对时代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能够增强青年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存续发展的深厚历史情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美好现实期待。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了最严密的防控体系,全力以赴救治每位患者,不仅为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和决胜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而且为凝聚抗疫共识,深化国际合作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有效应对疫情,统筹运用综合国力,开展了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调配战,依靠自身制度优势成功抵御了抗疫斗争中遇到的多种风险和挑战。中国政府迅速通过科学合理的战略布局调整和行之有效的应对机制措施,防止了疫情的快速传播和广泛扩散,有效检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危机应对能力和事务执行能力,极大振奋和鼓舞了中国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12]“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白求恩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塑造的精神气质在抗疫精神中都有着清晰映射。这些源源不断的精神资源能够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构筑青年学生精神家园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有助于青年学生深切体会抗疫精神所葆有的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历史情感与实践传承。

最后,以抗疫精神铸塑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民族之魂与时代之魂。一方面,用抗疫精神凝聚广大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之魂,筑牢广大青年学生的精神家园根基。在理论教育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生动事例充实到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体系中,引导青年学生联系国内外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实际状况,联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文化中生成发展起来的博爱厚生的人文情怀、举国同心的团结精神、不惧艰难的大无畏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理念、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主动发掘抗疫精神的文化基因、时代意义和深刻内涵,进而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在具体实践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聚焦抗疫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共融共通共生之处,以抗疫精神为切入点和线索,激发青年学生对民族精神内核的强烈共鸣,进而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尊严感、荣誉感,进一步夯实青年学生的精神家园根基。另一方面,用抗疫精神凝聚广大青年学生的时代精神之魂,塑造广大青年学生的崭新精神风貌。习近平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13]广大青年的精神风貌集中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时代精神状况。用抗疫精神凝聚广大青年学生的时代之魂,塑造广大青年的崭新精神风貌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抗疫斗争彰显出的时代精神有机融入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中,彼此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着力讲好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的生动故事,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以青春之我体会“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14]的时代风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广泛激励和聚合广大青年学生以实践为导向的抗疫精神动力,从而鼓舞青年学生以崭新精神风貌,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3]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时的讲话[j].奋斗,2020(19):4-11.

[4][10][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0,165,52.

[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08.

中国的抗疫精神论文范文

[摘要]抗疫精神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集中体现下产生发展的。抗疫精神蕴含着“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等丰富内涵。弘扬抗疫精神,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抗疫精神;发生;内涵;价值。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汇聚了强大的抗击疫情精神力量,讴歌了“逆行者”的崇高精神境界,设立了应对疫情暴发的新标杆,谱写了一曲战“疫”之歌,赢得了国内外普遍的好评。抗疫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原因固然有多个方面,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形成并弘扬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开展这一精神的研究,既有重要理论价值,又有实际指导意义。

事物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精神的产生也是如此。抗疫精神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必然结果,促使抗疫精神产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条件。

(一)新中国成立来伟大的实践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锻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实践锻造伟大的精神”[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艰难险阻、创造了人间奇迹,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经过长期战乱的新中国,国民经济破败不堪,科技落后、工业基础差,疫病、境内外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破坏活动频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畏困难、守望相助、艰苦创业,结束了中国工业极端落后的历史,在国际社会站稳脚跟,中华民族挺直腰杆站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坚持不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中华民族逐步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展了具有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行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将改革进行到底,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核心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为本”的人文關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自信,经济发展和抗疫的强劲动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力量,“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这些伟大实践的显著优势中,为抗疫精神的生发、升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大量反映人与自然抗争、人与灾害抗争的寓言传说,都折射出一定的历史内涵。中华民族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从中得到了集中体现”[2]。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铸造了国而忘家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等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在经历千难万险后历久弥坚,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周易》中指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周易·乾卦》)本意是君子在遇到疫情时要坚定战胜疫病的信心,心存警惕、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带头进行防治。“疫病的到来,与之相伴随的是人们对命运的抗争,决不向疾病低头的勇气在中国的古代是一经贯之”[3]。中华民族精神一直影响、熏陶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使中华民族精神这个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扬光大,从而使其在抗疫中得以彰显,形成和发展了抗疫精神。多难兴邦、殷忧启圣,越是在危难时刻,越能彰显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越能激发民族斗志。在抗疫斗争中,中华民族精神不断迸发,数千年的民族志气不断激扬。我们党厚植爱国主义基底,带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勇于担当、团结合作、坚忍不拔,与时间赛跑,与疫魔博弈,从而取得战“疫”斗争的胜利。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指导思想。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结合中国基本国情,不断革新传统文化、建立革命文化、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主心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站位,筑牢全面防疫的思想基础。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结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内容在新时代彰显,抗疫精神的形成是倡导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突出表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完备、内涵丰富,体现了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发展要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5]。在一次次同灾害和困难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命运与共、爱岗敬业、爱国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敬业的生动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彰显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振人民信心、凝聚人民力量。

(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集中体现。

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时代精神的凝聚,其内涵十分丰富。***总书记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7]由此可见,抗疫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命至上的精神。生命至上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支撑,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在战“疫”斗争中,无数党员干部深入抗疫一线,与人民心连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广大人民筑起一道道守护生命健康的安全屏障。提高公民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引导人民群众科学进行疾病预防、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提高生命质量、改善生存环境。抗疫精神蕴含着生命至上的意蕴。在疫情防控中,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提倡“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大自然、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指明了疫情的防控方向。引导人民群众爱护野生动物、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同时,加强自我保护教育,提倡科学饮食、科学防控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自身免疫力,不断战胜疫魔。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生命至上的精神,从而实现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将每个人的爱汇聚起来温暖整个国家、温暖整个世界。

举国同心的精神。举国同心的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中。“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人民子弟兵闻令而行,医务工作者第一时间支援武汉、支援湖北,全国各地共享疫情信息、联合防控,科研单位启动新冠疫苗联合研发,生产企业及时复工复产、保障物资供应。全国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群防群治,形成战“疫”合力。人人都是战斗者、人人都是责任共同体,用众人之力汇聚决胜新冠疫情的磅礴力量,不断取得战“疫”新胜利。人心齐、泰山移,中国人民举国同心,坚守初心使命、砥砺意志品质,让疫魔无处遁形,绽放绚丽之花。

舍生忘死的精神。舍生忘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祖国遭受疫灾的危难关头,无数中华儿女英勇无畏、不屈不挠、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这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气概。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无论是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的义无反顾、殚精竭虑,还是刘智明院长等抗疫英雄们的一心抗疫、不幸牺牲,亦或是为忙于建设医院、输送物资、医疗服务等抗疫一线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共战“疫”线、逆向而行……一个个温情脉脉的感动瞬间,一个个用生命诠释的责任担当,连缀而成舍生取义的长卷。为遏制病毒的传播,无数中国人民从磨难中奋起,舍小家顾大家,作出了巨大牺牲,构筑起挽救中国的铜墙铁壁,擦亮了中国名片,为世界构筑起第一道防线。中国共产党人秉承舍生忘死的精神,同疫魔作顽强斗争,用热血和汗水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防止疫情蔓延的“蝴蝶效应”,切实守护好人民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

尊重科学的精神。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支撑。历史的实践证明,面对疫灾,巫术解救不了人民,尊重科技、崇尚科学是战胜疫魔的应有之义。科学技术是战胜疫灾的有力武器,科学精准救治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尽快攻克新冠疫情防控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中国政府通过加强疫情防控的科研攻关,统筹各方面科研力量、运用新技术手段,加快药物、疫苗研发,统筹病毒溯源、传播途径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手段,从而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人民群眾通过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强化科学思维,科学认识疫情,消除对疫魔的过分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培养绿色环保、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通过对滥杀滥食野生动物危害的科学认识,更加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全面加强科学建设,从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命运与共的精神。命运与共蕴含着天下为公、守望相助的天下情怀,积淀为中华民族深沉的心灵底色。命运与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是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坚定决心,是“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送韦城李少府》)的人文关怀。在疫灾面前,中华儿女与国家同频共振、患难与共,让爱国的旗帜在战“疫”战场飘扬。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加油”的口号和行动随处可见。一句句“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暖心祝福,一封封“我自愿向组织提出申请”的请战书,一颗颗滚烫炙热的爱国心,爱国情怀蓬勃生长。全国人民声援武汉、共同抗疫,为爱点亮战“疫”标语。在疫灾面前,中国政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帮助其他国家抗疫和复苏,分享抗疫经验、捐赠抗疫医疗物资。正是凭借这种命运与共的精神,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保障了人民生活物资的供应,守卫了人民健康安全,为国际社会树立了良好典范。

抗疫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是这次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阻击战、总体战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同时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也有着长远的重要的价值。

***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9]中国精神是不断发展的,抗疫精神是新的精神财富,展现了逆行者的坚守与担当,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与敢于抗争的民族品格。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新内容,在大灾大疫面前,抗疫精神充分彰显,汇聚成“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10],凝聚起中国人民的智慧、力量,焕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荣誉感、自信心。弘扬抗疫精神,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以科技和法治为前进动力,不断补齐短板。弘扬抗疫精神,有利于发扬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知难而进、和衷共济、无私奉献等优良品质,以天下为己任,用行动兑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弘扬抗疫精神,有利于不断激发整个社会的发展力、创新力,引领时代新发展、开创事业新局面。“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1]。可见,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融汇的产物,弘扬抗疫精神,使中国精神更加丰满。

(三)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精神资源。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12]。力量增强需要团结,精神因素是团结的“凝聚剂”。国难方见担当、显本色,抗疫精神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精神境界。在战“疫”斗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广大人民子弟兵敢打硬仗、保家卫国,广大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各部门、各单位主动担责、敢于亮剑,社会各界爱国人士捐款捐物、志愿服务,展现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团结力、凝聚力。弘扬抗疫精神,有利于将个人梦想同中国梦紧密相连,每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立足岗位、胸怀全局,凝聚个人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弘扬抗疫精神,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凝聚人心、改善民生,汇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众志成城的力量。弘扬抗疫精神,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人们敢于面对任何艰难险阻,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弘扬抗疫精神,有利于形成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在抗疫精神引领下,更加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政治力量、科技力量、法治力量,寻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利用好数字技术、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解决市场供需关系,不断增强自身免疫力,化危为机。可见,疫情是一次“危中寻机”的考验,弘扬抗疫精神,能够在巨大的风险挑战中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和动力,凝聚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難,但从来没有被压跨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10]。新时代背景下,抗疫精神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我们要在新的实践中大力弘扬抗疫精神。

参考文献:

[1]周向军.毛泽东精神:形成、内容和意义[j].东岳论丛,2016,(5):19.

[2]陈元生.抗洪精神——历史与时代精神的升华[j].学习与实践,1998,(12):25.

[3]张剑光.中国抗疫简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0:207.

[4]***.***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5]***.***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7]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1).

[10]***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n].人民日报,2020-02-24(1).

抗疫精神论文字

近日,习总书记赴湖北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发出“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总攻令。在考察中,习总书记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扛起责任、经受考验,在这场大考中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全体党员、干部要始终践行初心使命,磨砺“勇智谋能”,努力在疫情大考中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

要有敢于担当的战斗勇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当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战斗的主力军,必须要有身先士卒的勇气和舍我其谁的担当。从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到建立高效协同指挥调度体系;从广大党员主动“亮身份、当先锋、树旗帜、做表率”,把党旗树牢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到努力为群众企业复工复产排忧解难;从一页页摁满红手印的“请战书”,到一张张奔赴一线的“背影照”,疫情中我们看到,党员干部以“不怕牺牲、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筑起坚强战斗堡垒,用实际行动彰显出时代担当。

要有科学精准的防控智慧,“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在习总书记的战“疫”部署中我们看到,从“依法科学有序防控至关重要”的叮嘱,到“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再到“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的重要指示,科学防控贯穿始终。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党员干部要树立科学精神、秉持科学态度、遵循科学规律、运用科学思维,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科学判断形势、精准把握疫情,从疫情排查、防控宣传到监测预警、隔离管控,再到恢复经济、复工复产,必须根据疫情形势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分区分级、因地制宜、因势制宜、科学防控、精准施策。

要有统筹兼顾的战略谋划,“十个手指弹好钢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新冠肺炎疫情又增加了难度。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双战叠加,困难前所未有,考验前所未有。最吃劲时也最考验党员干部统筹兼顾的谋划能力。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突出工作重点,把握任务难点,紧盯市场需求,抓住春种时节,发挥地域优势,创新思路办法,在疫情防控措施到位的情况下,稳步扎实推进复工复产,切实做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完美收官。

要有扎实过硬的本领能力,“善谋善为、善作善成”。习总书记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对干部治理能力、专业素质的一道大考题,面对防疫工作的艰巨性和复工复产、春耕备耕的复杂性,党员干部要强化实效意识,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还要在战“疫”中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不断提高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过硬本领打好“持久战”“作风战”“执行战”。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党员干部要坚定必胜信念,保持战略定力,在这场大战大考中磨炼“勇智谋能”,把党的领导落脚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来,一定能够交出“战疫战贫双胜利”的圆满答卷。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论文

古代文学是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的存在物,具有历史的属性。它是受一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的制约影响,经由作家的体验感受而创作出来的,与历史、社会背景、人生遭际等紧密相关。因此,解读古代文学必须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将其置于它所产生的历史时代及社会人生具体的背景中,加以分析说明,给予实事求是的合理阐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文学作品有准确而科学的了解,才能还古代文学作品以符合历史真实的原本面目,索解其真意真韵,也才具有文学的真实性、科学性、生动性。

(一)通过探求字源来了解文化蕴涵。

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不仅是文学的载体,而且是我们祖先生活的生动写照。从文字的构造中,我们可以窥见上古先民生活习俗的多方面情景。因此,在文学课教学中,对文字的探源及分析有利于了解原始文化内涵。“兴”在甲骨文中是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即众人合力举起一件器物的场面,是群体借助舞蹈以表达一种狂欢和欢快的体验,这样才能把握“兴”的托事于物的基本内涵,进而了解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追求。“周”在甲骨文中是田字里面有四点,田是田地,四点象田中密密麻麻种植的农作物,可见周民族的命名与农业密切相关。“史”字,许慎《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并把“史”和“事”字放在一起,“事,职也,从史。”王贵民通过对勘殷墟卜辞也认为“甲骨文中的史字大部分是事字的意义”,可见,在篆体字以前的文字结构上,史和事两个字是存在着渊源关系的,历史与叙事是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诗经卫风氓》这首诗中何谓“氓”呢,作品选只是泛泛解释为女子对男子称呼,那为什么《伯兮》一诗对丈夫的称呼用“伯”呢?其实朱熹的《诗集传》对这个字已做了初步探讨,“氓,民也。盖男子而不知其如何之称也。”意为初次相交,女子还未了解男子身份和姓名,因以一个大概“民”来称呼。明代杨慎《经说》云:“氓,从亡从民,流亡之民也。”意即流动迁徙的人,氓是区别于本土居民的流民、外来人、外地人。这里用氓表示女主人公觉醒后对男子的鄙视。通过对文字的探源,对文学的理解更加生动和深刻。

文史不分家,任何文学现象均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如果不熟悉这种历史语境,一味孤立地讲述或研究文学现象,肯定会造成学术上以及知识结构上的缘木求鱼、苍白可怜或空中楼阁。袁行霈先生在《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一文中曾经指出:“诗歌艺术不等于平常所谓的写作技巧,它的范围很广泛,制约因素也很多。就一个诗人来说,人格、气质、心理、阅历、教养、师承等等都起作用。就一个时代来说,政治、宗教、哲学、绘画、音乐、民俗等等都有影响。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特别是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才有可能看到其艺术的奥秘。找到诗歌与其他文化形态相通的地方,着眼于横向的比较,可能看到平时不易看到的东西。见识广,采撷博,眼界才能高,诗歌艺术的研究才能不局限于写作技巧的范围内,而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更深层的意义上展开,同时研究的水平也就可以随之而提高起来”。[1]如《诗经》产生在先秦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背景下,三者共同产生于原始劳动和宗教活动,三者的共同着眼点是功利和实用目的,而且在大多数场合下,三者是同时完成的。只有了解了这一历史语境,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诗歌的传统和《诗经》深刻的社会内涵。再如研究“铺张扬厉,劝百讽一”的汉代大赋,必须要了解汉代鼎盛时期的审美特征。过去认为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内容空洞的贵族文学,堆砌辞藻,虚而无征。如果把它放在汉文化的'大背景中我们就会发现大赋的意义不在于主观情感的抒写,而在于对外部世界的感性体认和穷形尽相的描摹,它的突出意义在于鲜明地体现了秦汉之际,特别是汉武帝时代那种进取、拓展、认知、占有、征服、创造等主流文化精神,体现了该时代那种感性、外向、宏阔、繁富、博大、豪迈、雄奇、巨丽等主流审美文化特征。正是展示了中华民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之际,那种征服世界、占有世界的自豪、骄傲,展示了那个时代繁荣富强、蓬勃向上的生气。这里弥漫着令人不断回首惊叹的大汉气象。解读楚辞,我们必须把它置于巫文化的背景之下方能理解“飞升意象”、“香草美人”意象;研究建安文学必须把它置于那个“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时代中才能理解“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文学特色。

(三)还原作家与作品的创作背景。

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除了受历史大氛围的影响之外,不少作品是作家有感于具体的历史事件、社会现实或自己的人生遭遇,即为真实的感遇所触动而创作的。因此,解读它们必须要对作者的人格、气质、心理、阅历、教养、师承等进一步的了解。比如讲述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的家世与家庭对其事业理想和学术思想有深远的影响,他的青、壮年时代的三次漫游使他不仅考察了社会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和物产情况,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而且对他的进步社会观和历史观的形成以及丰富《史记》一书的内容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经受李陵之祸,使得司马迁在修史的过程中融入较重的怨刺成分,磊落而多感慨,具有深刻的见识和大胆的批判精神。讲授屈原时,有人对屈原之死的遗憾似乎大于其价值,认为如果屈原不死,他可以暂隐山林,像陶渊明一样独善其身;或者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而活,张显个人价值。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联系当时特定的环境、诗人的身份、人格、气质来审视屈原,而不应脱离时代,以今人的价值观去解剖古人。对屈原来说,他始终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避世隐居无异逃避责任,离开楚国则更是不忠不义,因此,他选择了与国同亡。两次流放没有让屈原去死,国家即将灭亡了,他才毅然投江,他的牺牲虽无法挽救楚国,但作为楚国的臣子,他的确作到了无愧于心。屈原热爱家国,用全部生命追求崇高理想的实现,将人性美发扬到震撼人心的高度。

对古代文学最大限度的历史还原使我们能生动可感地认知作家、文学作品,更好地继承文学遗产,但这只是一个开端,学习古代文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获得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与历史对话,从中寻找古代文明与现代人生的契合点。古代文学既是历时性的,又是共时性。它属于遥远的古代,是古代人生的历史反映,但它又是作为“人学”的文学,文学是心灵的慨叹,生命的呐喊,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复杂的生命思考,文学是苦难灵魂的终极关怀。这是文学亘古不变的内涵,也是一代一代产生共鸣的基点。它的共时性正是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挖掘这些共鸣点,去追求那些心灵的震颤,撞击时耀眼的火花,使文学的春风吹绿心灵的沙漠。

(一)真情的感悟与真情的回归。

(二)文化的积淀和学养的提升。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中最华美的乐章,是文化中的精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一个中国人必须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了解自己,才能增强民族自信心。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生生不已,绵延不绝的根基和魂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受众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接受者,另一方面又是传播者,因此必须加深他们的文化积淀,提高他们的学养。学养包括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学审美素养,广博的文化素养。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具备比较坚实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基础,能够了解古代文学发展线索,认识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评述古代的各种文学现象、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指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背诵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为学生列出必读书目和背诵篇目,定期检查,让他们积累大量的感性认知,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还要提高赏析能力,比如讲《曹刿论战》,如果让学生把文中所有的情节全部去掉,只留下故事,然后作一比较,学生们就会发现《左传》善于将事件情节化,而且情节之间的连接已经具有一定的戏剧性。讲《史记项羽本纪》中“垓下之围”,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司马迁在这儿要加上一个“霸王别姬”的细节,学生会有更深入的思考与感悟,有人认为以美人为陪衬写出了项羽慷慨的末路情怀;有人认为染浓了悲剧气氛,让人更觉悲壮;还有人认为用美人为英雄刷色,更见其悲歌慷慨。讲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如果把澄江换成秋江好不好呢,学生们讨论认为还是“澄江”好,只有江水澄静,静才有着落,才能与白练的比喻相得益彰。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和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人文精神的引导及人格的建构。

人需要一个精神性的存在,精神是人类灵魂的家园。面对矛盾、分离、困惑的世界只有精神才能使我们淡定、超越和崇高。人的生命如果缺乏精神的支撑,就会有疏离感和放逐感。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不仅是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而且更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二字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易经》中就已出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通过知识传承、环境熏陶,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成为个体生命人格的、修养的、精神的一种内在品质,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求真、求善、求美,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古代文学那丰富的人文精神能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暗示、引导,逐渐形成心理积淀,具有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塑造完善人格的基础,形成质文相宜的人文素质,实现“以文教化”的目的。

1.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周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忧患”指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品性。中国神话中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表现出原始先民们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和忧患之思。孔子对礼崩乐坏、战争频仍的严酷现实忧思难抑,奔走呼号。屈原一生都在为“存君兴国”而上下求索,“岂余心之惮怏兮,恐皇舆之败绩”,历代文人墨客之忧国忧民,无不受其启迪。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忧烦,在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以此来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论语》中“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强烈的进取心和“忧道不忧贫”责任感,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以及后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等,则更是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爱国心田,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

2.自强不息与人格尊严。

《易经》中喊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铿锵之声。古代文学的许多优秀篇章都强调了对自我修养的重视,对立身处世的重视。《大学》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这里,修身是根本,有了这个根本,然后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要培养的“浩然之气”是以德配焉,强调的仍是内心的道德修养;即便是主张清静无为的老子,也要求人们努力达到“含德以厚,比如赤子”。不仅如此,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对人们日常行为做出的具体规范“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则使得孝悌成为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维系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谨慎、信用、宽厚成为华夏民族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劝诫人们要推己及人,尊重他人,善待他人,表现出一种和谐、体让的自我修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则更是强调了对气节、人格尊严的重视。这种主体修养通过内在的充实而达到个体价值的外在体现,表现的就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取向。当一个人尽了应尽的责任,有了目标和理想,生命就显得充实。古代文学教学必须走一条“目中有人”的人性路径,让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生命,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抗疫精神论文字

论文,在古典文学中,指谈话或交流思想。现在它主要指在各个学术领域进行研究并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抗疫精力”何故生成?

要害:“抗疫精力”在疫情危机中孕育而成。

2020年__在浙江调查时着重:“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便是机。”“要深入剖析,全面权衡,精确识变、科学应变、自动求变,长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发明机会。”这段话提醒了一个规则性问题,即危机往往是精力孕育的要害。从词源学视点剖析,“危机”有两层意义:一是危机,二是要害。假如对危机给予正确回应,危机就会化为要害。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要害时刻,__着重:“中华民族前史上阅历过许多苦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苦难中生长、从苦难中奋起。”这次疫情是对我国的检测,也是对我国共产党的一次大考,一起也是孕育巨大精力的要害。正是这次突发危机,聚集起了精力的万里长城,构筑了新年代一道亮丽的精力景象。

根由:“抗疫精力”由中华民族精力和年代精力融汇而成。

“抗疫精力”深植于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力之中。在我国文明中,“家”与“国”是一个领域。几千年来,忠实、爱国一向都是中华儿女的深重思维情感与矢志不移的精力寻求,也是我国传统文明的魂灵和中心,从而构成了悠长而丰盛的中华美德,凝集为一种深重的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一个个为国之命运义无反顾的英豪用他们“逆行”的脚步诠释了家国全国的大方大义,奏响了爱国的主旋律。

一起,“抗疫精力”是我国共产党一系列精力传统的传承和展开,特别是对中华民族在打败大灾大疫进程中所构成的一系列精力(如抗洪精力、抗击“非典”精力、抗震救灾精力等)的丰盛和连续。可以说,“抗疫精力”既有中华民族精力的传承,也有年代精力的显示,两者交相辉映,形塑了“抗疫精力”这一中华民族精力的新形状。

土壤:“抗疫精力”在抗疫实践中砥砺和淬炼而成。

全部精力现象只要在社会实践中才干找到终究的本源。__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我国建立以来在我国产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规模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具有新的前史特征的巨大斗争之一。所谓新的前史特征,是指此次人与病毒的战役是一场不对称的战役,孕育于这场战役的“抗疫精力”也因此而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实践根底。

近日,习总书记赴湖北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发出“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总攻令。在考察中,习总书记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扛起责任、经受考验,在这场大考中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全体党员、干部要始终践行初心使命,磨砺“勇智谋能”,努力在疫情大考中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

要有敢于担当的战斗勇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当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战斗的主力军,必须要有身先士卒的勇气和舍我其谁的担当。从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到建立高效协同指挥调度体系;从广大党员主动“亮身份、当先锋、树旗帜、做表率”,把党旗树牢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到努力为群众企业复工复产排忧解难;从一页页摁满红手印的“请战书”,到一张张奔赴一线的“背影照”,疫情中我们看到,党员干部以“不怕牺牲、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筑起坚强战斗堡垒,用实际行动彰显出时代担当。

要有科学精准的防控智慧,“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在习总书记的战“疫”部署中我们看到,从“依法科学有序防控至关重要”的叮嘱,到“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再到“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的重要指示,科学防控贯穿始终。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党员干部要树立科学精神、秉持科学态度、遵循科学规律、运用科学思维,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科学判断形势、精准把握疫情,从疫情排查、防控宣传到监测预警、隔离管控,再到恢复经济、复工复产,必须根据疫情形势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分区分级、因地制宜、因势制宜、科学防控、精准施策。

要有统筹兼顾的战略谋划,“十个手指弹好钢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新冠肺炎疫情又增加了难度。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双战叠加,困难前所未有,考验前所未有。最吃劲时也最考验党员干部统筹兼顾的谋划能力。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突出工作重点,把握任务难点,紧盯市场需求,抓住春种时节,发挥地域优势,创新思路办法,在疫情防控措施到位的情况下,稳步扎实推进复工复产,切实做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完美收官。

要有扎实过硬的本领能力,“善谋善为、善作善成”。习总书记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对干部治理能力、专业素质的一道大考题,面对防疫工作的艰巨性和复工复产、春耕备耕的复杂性,党员干部要强化实效意识,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还要在战“疫”中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不断提高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过硬本领打好“持久战”“作风战”“执行战”。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党员干部要坚定必胜信念,保持战略定力,在这场大战大考中磨炼“勇智谋能”,把党的领导落脚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来,一定能够交出“战疫战贫双胜利”的圆满答卷。

新冠肺炎疫情以一种特殊方式,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也应该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青春是色彩斑斓的,责任是沉重的。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国家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用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沉重的责任,他们用青春热血,扛起救国家于水火的重任。新时代中国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他们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带动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报效祖国和人民,这是广大青年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在我们青春绽放的时候,就是实现为人民服务誓言的时候,就是充分体现青春价值的时候,青年一代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他们用青年的担当与责任,让周围人感受到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

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前行,用心照顾每一位患者,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拼搏奋战,直到我们战胜疫情。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愿每一位前线的医护者平安健康,愿每一位患者早日康复,愿每一个人都能做好防护,愿明天会更好。只要我们万众一心,疫情终会被我们打败。

经过几个月的抗疫“战斗”,我们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这场战役中除了那些迎难而上的医护人员,也有1.2万多90后、00后的志愿者奔赴一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在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的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我看到青年们面对疫情没有害怕,积极的献出自己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的专业为国家驰援,用理想为祖国奋斗。我不禁思考,我的理想是什么?我能做到这么果断,这么毅然决然吗?我想我可以,把我的理想和祖国结合在一起,我也能迎难而上,不断成长。生活在和平的中国我是多么的幸运,我不会浪费这珍贵的幸运。我虽没走上抗疫之路,但我绝不会为祖国添乱。作为00后我们也是建设者。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_月_日凌晨两点,湖北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宣布,为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坚决遏止新冠肺炎疫情蔓越扩散的势头,自2020年1月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恢复时间另行通告。

然而,却有这么一群人毅然决然地选择“逆行”。有劝说别人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义无反顾选择逆疫情而行的钟南山院士;有刚踏上返乡过年旅程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医生吴小燕,得知医院发布医疗支援的号召后,第一时间下车返汉,选择逆疫情而行;有赶在武汉封闭交通通道最后一刻在高速路口将孩子送给老人照顾后,选择逆疫情而行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急诊科龚静及其丈夫;有写现代版“与夫书”的张旃、有写“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党员医生、有写“如有驰援武汉的任务,请优先考虑我们”的郑向阳和孙玉梅;有广东南方医院千名医护人员请战、四川派出135人组建第一批援助医疗队、上海组建3批医疗队、江苏数十位医护人员集结等驰援武汉……在这场充满艰险和未知的斗争中,有这么一群人选择坚守、选择向前、选择逆疫情而行。

“逆行天使”是最主流的画面,体现坚定信念和勇敢决心。听闻武汉出现疫情,北京朝阳医院的童朝晖教授第一时间就赶到武汉开展工作;同样听闻武汉疫情的钟南山院士,亦是第一时间选择逆行奔赴武汉,并以一张高铁上疲累睡去的最主流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坚定信念和勇敢决心……他们大多都是十多年前参加sars的救援者,虽然时光流逝,病毒的病原体在变、传播地在变、蔓延趋势在变,但他们的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没有变,他们与病毒斗争的勇敢决心没有变,他们为患者排忧解难的坚定信念没有变。正是他们凭着一份信念、一份斗志、一份勇气,给人们带来了安全感和踏实感,体现了“危难之际显身手”的坚定信念和勇敢决心。

“逆行天使”是铿锵有力的脚印,彰显无名英雄的责任和担当。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发布招募志愿者时,近半个小时就有17名护士报名,5名护理党员全部报名;南方医院近千名医护人员放弃休假,纷纷表示“若有战,召必回”的决心;宜昌市中心医院三名医生驰援武汉;四川第一批135人医疗队驰援武汉……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这群普通却不平凡的人选择了逆行,选择了前往疫情一线,用担当践行“白衣天使”的初心。在疫病面前、在国家危难面前,他们毫不犹豫地穿上防护服,逆行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他们用自己一双普通的脚走出铿锵有力的脚印,他们是无名的英雄,他们用行动彰显了医者的责任和担当。

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有那么一些人为了更好的明天,铭记着初心、担负着使命,选择了“逆行”。无论是疫情战场上的“新兵”,还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他们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值此新年佳节之际,谨向这些逆风而行的勇士、奋斗在疫情防控一线的“逆行天使”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弘扬抗疫精神论文

9月8日,***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振奋人心的讲话激励着每一个人,习总书记的每句话都道出了人民的心声——致敬历风雨而安如山的伟大祖国,致敬迎难而上步履坚定的抗疫英雄,致敬千难万险下始终跟党走的伟大人民!作为组织工作者,我们要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汲取力量,获得启发和感悟,为干部工作的开展谋求新方向,争取新作为。

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培养干部“担当心”“公义心”“绸缪心”。疫情就是命令,多少抗疫英雄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他们不是不知道疫情凶险,不是不知道生死攸关,但是,他们在危险面前没有丝毫犹豫,与疫魔展开了生死较量。这种无私无畏的抗疫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在干部培养中,我们也要选拔那些有担当心、公义心的党员,为组织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在日常教育中,则要有舍我其谁的绸缪之心,时刻准备着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切。

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培养干部“无畏心”“克己心”“敬畏心”。抗疫精神是大无畏精神的重要体现,抗疫英雄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们。在干部工作中,我们同样要注重“无畏心”的培养,道路虽然艰险,但不能阻止我们无畏前行。“克己心”则是跳出一己之利,以大局为重的觉悟之心,这也是党员干部“内修”的基础。而“敬畏心”则是时刻反思“我要怎么做?我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经得起考验?是不是对得起人民的信任和嘱托?”抗疫英雄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份答卷写满了忠诚和勇敢,而这正是我们未来干部工作的参考和榜样。

大道不孤,大爱无疆,培养干部“家国心”“天下心”“人民心”。疫情就像一场大考,考出了国之大道与党之大爱。疫情中的“中国精神”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激励着我们战胜疫情、守护家园。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大道不孤,大爱无疆”,疫情战胜的是“疫”,留下的是“情”,这其中的大爱之情也让我们的干部工作更有温度。培养党员干部的家国之心,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心怀天下、心怀人民,这样的干部必然能体民情、得民心,将自己的大爱融汇到党的事业中,同心同德,凝心聚力,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疫情已远,抗疫精神却将流传。在抗疫精神激励下,我们需要更多的“九心”干部,他们将是这个新时代的真心英雄!

弘扬抗疫精神论文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总书记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岁末年初,在全国人民满怀豪情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带来严峻的考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面对前所未知、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对这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搏斗,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全力以赴,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这场卓绝的战争中,全国上下所展现出的无与伦比的制度优势、举世惊叹的行动力、英勇无畏的抗疫气概汇聚成伟大的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迎难而上不退缩,越是艰险越向前。14亿英雄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团结起来共同行动。从医务工作者到社区工作者,从公安民警到基层干部,从快递小哥到志愿者,都自觉投入疫情防控中。全体中国人民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抗疫防线,打通一条条拯救生命的绿色通道。面对危机,中国人民展现出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为战胜疫病,中国人民选择顾全大局、主动担当;为守护生命,中国人民选择牺牲奉献、英勇无畏。伟大抗疫精神,凝聚了全国人民团结抗疫的强大精神力量!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同困难作斗争,既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

这是一场伟大的人民生命安全保卫战,因其悲壮凝重,因其浩然卓绝,必将被中华民族的历史所铭记。让我们从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汲取经验和智慧、在英雄的感召下凝聚更多的决心和勇气,继续斩关夺隘、乘风破浪!

弘扬抗疫精神论文

转眼间,疫情防控战斗已历经8个多月,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总书记首次全面阐述了伟大“抗疫精神”。新时代组工干部当致敬榜样,将“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中汲取力量、坚定信仰,体悟“抗疫精神”中的组工之道。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总书记强调:“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在这场抗疫大考中,中国共产党完美答卷,为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党中央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周密部署,采取了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虽然整个国家都被按下了“暂停键”,国民经济几乎停滞不前,带来的损失难以估量,然而,人命关天,与人民的生命健康相比,这些损失的付出是值得的,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什么是最大的人权?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是我们最大人权的表现。”组工干部当用自身行动不断践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切实实为群众办事,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勠力同心,实干担当。***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党员干部、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公安民警、志愿者……临危不惧、奋勇当先、冲锋在前,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90后”“00后”也义不容辞,用他们尚且稚嫩的臂膀扛起了如山的责任。作为青年组工干部的我们,更要不断武装头脑、增强本领,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展现出新时代组工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安不忘危,慎终如始。***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正是因为我们国家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疫情初始就作出了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的谋划,自觉把底线思维贯穿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才能以最快速度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新时代组工干部要常怀危机意识,不断增强本领,敢于迎接挑战,面对困难不畏惧、不放弃、不退缩,学会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练就“粉身碎骨浑不怕”的魄力、“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气度,在新时代的洪流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论文

摘要:

总之,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并基本上形成一定的体系。各文体的实践性学习各成体系:既有分散进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性学习,又有相对独立、承担多项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关键词:

一、诗歌部分。

作为广义的概念,诗歌在中国古代涵盖了古诗、词、曲、民歌等内容。从认知、能力、素质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来说,古诗、词、曲的实现途径和效果是基本一致的。对这一部分内容,我们设计了三个实践教学目标:识记、背诵名篇;理解、鉴赏古诗;对古诗进行文本解读、设计教学方案并付诸实践。下面依次谈谈具体操作。

1.识记与背诵。在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职业及专业技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本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初就按学号顺序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最多10人,安排一名指导老师,按照系部制定的职业及专业技能训练方案在两年理论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也依赖于这一前提,二者紧密配合,互为体系的组成部分。一定阶段的内容结束后,老师给出必背篇目,每个小组的成员到本组小组长那里背诵过关,小组长做出详细记录并评分;小组长集中到学习委员那里过关并评分;学习委员的背诵情况则由任课教师直接负责。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会进行不定时不定人数的随机抽查背诵,抽查到的同学的背诵情况若与小组长记录情况不符,本组同学需抽时间接受学习委员的检查过关。这种方法比之期末试卷中的填空默写更能落到实处。此外,职业技能训练中每学期都有古诗背诵的任务。

2.理解与鉴赏。这一目标和实践任务安排在第二学期专业技能训练中的“文学作品欣赏”中,学生对给出的古诗篇目进行鉴赏,写出书面的小文章,同组成员间互相交流,老师评改。

3.古诗解读、讲好一首古诗。古诗解读安排在第三学期专业技能训练的“文本解读”中,学生从分析文本的角度写出书面的文章,小组交流教师评改。诗歌部分结束后,安排时间由各组准备教案,选派一人在课堂上讲一首古代诗词。

4.在识记、理解、鉴赏、深入认识之后,分班组织古诗词朗诵会,使学生对古代诗词有一个感情上的升华。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期间参赛选手可以请老师指导。班委做好会务工作。朗诵完毕,由学习委员、普通同学、老师组成的评委评分并确定名次,给出相应的奖励。通过这样扎实的过关,到综合性活动朗诵古诗词、讲一首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基本上可以表现的游刃有余,也为他们今后在中小学课堂上讲授古诗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散文部分。

古代散文一个是语言的隔阂,一个是与政治、道德的紧密联系,都使得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而要集中在课堂上去疏通文意,再去理解、分析文章,是很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去自主学习,搞清楚文中的字词、特殊用法、句式等,大体上搞懂文章的字面意思。课堂上,大家先互相汇报自主学习的成果,然后再分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写法、结构等。

1.课前预习。在每次课前一周布置预习内容,包括文学常识、文言字词读法意义、文章大意结构以及相关的问题。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网络等自主学习,并分组整理学习成果。

2.汇报学习成果。用一堂课时间让学生分组解决上述基本问题,采用面对全班讲解的方式,过后老师不再重复,只对缺漏的部分做出补充。

3.提高与升华。解决基本问题之后,针对选文中涉及的观点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论辩,如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中认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得一士”就可以称霸天下,让学生结合战国历史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树立自己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学生口头讨论之后,形成文字,在此过程中学习古人立论的构思和写作技巧。散文部分的实践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点燃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课堂气氛也从之前老师一言堂时的沉闷而变得比较活跃。

三、小说与戏剧部分。

小说和戏剧都属于叙事性文体,很多古代的小说和戏剧也都搬上了现代荧屏。但总体来说,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具体操作方面,有细微的差别。

1.小说。

唐传奇、明清小说的故事是学生之前都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很大一部分内容基本上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大家互相讲一讲小说所写的故事、对人物的看法以及对主题的讨论,自由发表观点。老师只对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和主题趋向进行总结和点拨。这样就有效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也避免了在课堂上占用过多的时间去叙述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学生感觉到自己参与其中了,会增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2.戏剧。

戏剧部分是整个古代文学中比较难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虽然它与现代影视在性质、作用上有一致之处,但因为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学生很难直观地去把握古代戏剧的真正面貌。所以在进入这一部分之前,先放映电影《霸王别姬》,里面有许多古代戏剧唱段、扮相等,虽然主要是京剧,但已经足以让学生对古代戏剧有所认识了。看完之后,就结合影片内容讲解古代戏剧的一些常识,并让学生写观后感。

3.综合性实践活动。

小说、戏剧部分结束以后,布置学生按照分组,每组同学选取古代小说或戏剧中的某个片段或场景,自编自导自演一个小的舞台剧。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然后在班上表演并上交剧本。学生通过选题、改编、分派角色到具体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乃至心理活动,不止对戏剧和小说的文体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古老的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亲近感。

四、小结。

总之,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并基本上形成一定的体系。各文体的实践性学习各成体系:既有分散进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性学习,又有相对独立、承担多项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同时,课堂内的实践教学与职业、专业技能训练中的实践学习双线并行、互相配合。经过这一系列的主动参与和探索,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对古代文学“高山仰止”、望而生畏了,而是从内心里感受到了古代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活力,甚至喜欢上古代文学。这正是我们古代文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那就是――发掘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现代意义,使她进入现代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弘扬抗疫精神论文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就伟大抗疫精神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说,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生命至上。

——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爱人利物之谓仁。”疫情无情人有情。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作出这一决策,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需要果敢的历史担当。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这是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的最好体现!这也是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证!

举国同心。

——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

面对生死考验,面对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广大人民群众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誓言铿锵,丹心闪耀。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舍生忘死。

——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

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他们中间,有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自己错过救治的医院院长,有永远无法向妻子兑现婚礼承诺的丈夫,也有牺牲在救治岗位留下幼小孩子的妈妈……面对疫情,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而是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尊重科学。

——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

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无论是抢建方舱医院,还是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无论是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都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命运与共。

——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

大道不孤,大爱无疆。我们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我们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论文

神话大多数反映了原始先民对他们自身所处的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想象和原始理解。神话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创造了素材和文学样式,也提供了精神典范和文化心理。

神话是文学的源头和材料库。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它不仅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神话提供统一的民族精神。

神话大多数反映了原始先民对他们自身所处的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想象和原始理解[1]。虽然我国上古神话受到种种破坏,但人们依旧能够从中看到古代先民的智慧与理想。

一、神话为我国文学发展提供了最早的统一的族群心理和精神取向。

神话中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征服自然的气慨,对后世文人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古神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最为质朴的纪录。上古神话中蕴含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源泉与脉络,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恩斯特卡西尔曾说:“一个民族的神话不是由它的历史确定的,相反,它的历史是由它的神话决定的或者不如说,一个民族的神话并不决定而是这个民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命运。”[2]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塑造了一个国家的文人精神。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总是依照某种民族文化心理进行自己的思维构建,阐述某些思想。所以,神话作为最初的文学的渊源,神话中催人奋进、乐观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逐渐融入我国的民族精神中,对我国文人的文学创作内在的精神品质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上古神话展现了人们不屈服自然,勇于与自然的斗争的精神。

原始人们不屈于大自然的神秘莫测的威力,幻想通过神力战而胜之,借神话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斗争精神。神话中所表现的人类先祖与大自然积极抗争的生动情景,一直给人们一定程度的力和美的享受,鼓舞人们在逆境中奋起反抗。首先,神话带给现代人一种精神的激励与鼓舞。神话的现实性引导人们直面现实的生存环境;神话的抗争性指引人们勇于挣脱各种各样的束缚,保持一种死而不己的反抗精神;神话又使人们深思自身的存在价值,特别是一直流传下来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引导人们面对生存做出种种思考和抗争。比如屈原的作品中抒情主人公的塑造,遨游天阙,驾驭众多神灵、御飞龙乘鸾凤遨游昆仑仙境的神话就来自上古神话的精神追求。后世诸多文人的诗词歌赋寄予的众多神话形象也都蕴含着某种激昂奋进的民族精神,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展现的神话人物有着丰富的民族性格,其实也是文人自身的精神底蕴。

神话促进我国文学发展。

一、神话促进中国各种文学体裁发展。

神话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中国古代神话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神话具有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价值,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仅在著述中加以记述和援引,而且还对神话提出过一些片断的见解、解释和说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其虚幻想象的成分,企图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

二、神话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神话是原始先民面对自然生活的夸张想象。神话的创作与远古人民争取生存、向自然力抗争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往往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对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3]原始神话认为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有神灵,如河出现神、山神、水神、雷公、电母等神灵。

初民在创作神话时,一般是从现实生活中具体个别的事物出发,通过想象和幻想,赋予具体个别的事物以一定的概念和思想感情。鲁迅先生说:“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赌天物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4]初民把每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力都看成是由神灵在操纵着。战国时的《庄子》一书中不少寓言就是根据神话改编的。如《逍遥》中的鲲、鹏就是《山海经》中北海神兼风神的化身。汉代的赋体,如曹植的“洛神赋”就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

三、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及表现手法影响了后世文学。

神话是原始人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神话中的各种精神和理想抱负为以后的文学提供了借鉴。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屈原对清明政治的追求,陶渊明对桃花源式的乐园的向往,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遨游天际的畅想,屈原《离骚》《天问》中对神话人物信手拈来的潇洒化用,李白诗歌中的神话人物更是被赋予了众多浪漫开朗明艳的思想感情,让后人拜读之后自然而然兴起的对中国远古神话的畅想。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思考和感受,包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神话对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神话包含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道路。

结语。

通过研究上古神话,我们可以更好地追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因为由神话开创和莫基的精神特质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起着巨大精神力量的作用,它们都曾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思维方式,进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只要秉承这些有利于生存、发展的精神品质,一个崇尚道德、境界高远的华夏民族将会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参考文献:

[1]袁珂.中国神话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57.

[2]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m].华夏出版社,1990:146。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人民出版社,1972:113.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