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神舟六号说课稿(热门19篇)

时间:2023-12-13 16:18:00 作者:念青松

学校一般会规定教案模板的格式和要求,教师需要按照规定进行撰写。以下教案模板提供了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实例,可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应用。

神舟六号现代诗歌

亲爱的费俊龙、聂海胜叔叔:

你们好!

10月12日,灰白色的云层层叠叠。9点整,轰鸣声中,托举着“神舟六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反载火箭喷着金黄色的尾焰,稳稳地离开了酒泉发射台。短短几秒后,运载着所有中华人民希望的“神舟六号”破云而入,随即消失在茫茫云海之中。

飞船上坐的是谁呢?不正是你们两位英雄——费俊龙、聂海胜叔叔吗?你们担负着所有中国人的期望,扛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所有人的期盼;冒着航天事业的`危险性,成功的驾驶着“神舟六号”进入太空。

聂海胜叔叔,你的生日并不是与家人和和睦睦地度过的,而是在全国人民的瞩目下度过的,您的女儿还为您唱了动听的生日歌呢!

13日14时25分。费俊龙叔叔,您从坐椅上起身,拉着扶手,头先脚后的进入了返回舱。历史性的试验成功了。

在此,我祝中国航天事业更加成功,愿费俊龙、聂海胜叔叔的明天更加辉煌,更加美好!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事迹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任务中,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驻留,为后续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还会不会再飞?三次飞天的景海鹏不止一次面对这样的问题。

每次,他总会说:“作为一名航天员,我会时刻准备着接受祖国的再次挑选。”

举重若轻,镇定自如。第4次站在问天阁与中外记者见面的景海鹏从容依旧。

从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从太空33天的中期驻留,到这次即将开始的约5个月驻留“天宫”,景海鹏成为四度飞天的中国航天第一人。

“为什么还要飞?”记者问。

景海鹏说:“作为一名航天员,执行飞天任务、出征太空是我的主责主业,就是我的工作。”

1998年1月5日,景海鹏和13名战友一起,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为圆飞天梦,那些年,他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休息过,也没陪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甚至没有陪父母过一个春节。

2008年,景海鹏和翟志刚、刘伯明乘神舟七号飞天。他们密切配合,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那天,出舱舱门刚打开,翟志刚准备出舱时,座舱内突然传来仪表报警声:“轨道舱火灾!”危急时刻,正在返回舱值守的景海鹏迅速检查仪器的各大系统,并与在轨道舱的刘伯明进行判断排故,同时向地面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请地面检查确认。”

后经天地共同判定,此为仪表误报警,但“即使我们回不去,也一定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的铮铮誓言至今仍让闻者动容。

天外归来后,景海鹏归零成绩、归零心态,又全力投入到神舟九号任务备战训练中。

“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们,是祖国托举着我们飞天。”他说,身体在天上可以飘,但是做人不能“飘”,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故步自封。

神舟九号任务要进行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每名航天员都要熟练掌握。训练之余,景海鹏经常为自己“加码”,到任务考核前,他已经在模拟器练习了2000多次,是规定训练次数、时间的两倍。

2012年6月,景海鹏作为任务指令长,与战友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16年10月,景海鹏第三次执行飞天任务。这一次,他带着年轻的航天员陈冬一起在轨飞行33天,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在太空的那段日子里,他不仅当好飞船“驾驶员”,还要当好太空科学家,积极参与系统设计、产品研制、技术攻关,出色完成了近百项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先后提出上百条改进意见。

在进行太空跑台束缚系统验证试验时,数次操作都宣告失败。但景海鹏没有轻言放弃,和陈冬反复琢磨、认真体会,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实现了在太空中奔跑,为后续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时加强体能锻炼、有效防止空间运动病积累了经验。

7年一瞬。

此间,景海鹏的岗位有过几次变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航天员的初心使命。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他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定期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利用周末回队训练考核。

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他每天的标配,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加起来有70多本,成千上万条指令都已烂熟于心……景海鹏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依旧优秀。

这是他第三次担任指令长。前两次担任指令长时,景海鹏和队友凭着“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严谨作风,成就了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和中期在轨驻留任务的圆满成功。

这一次,面对2名比自己小20岁、毫无飞行经验及太空环境体验的队友组成的“跨代乘组”,景海鹏深感责任重大。每次训练,他拿到操作指南后,都要求乘组独立完成整个操作流程后再进行总结和讲解。他还带领乘组对空间科学试验、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站维护维修、长期飞行健康防护,特别是应急与故障处置都进行了精心、精细、精准准备。

经过一年的朝夕相处,景海鹏和两名年轻队友非常默契,一个表情、动作和眼神,彼此都能心领神会。他说:“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坚决完成任务,用我们的双手把所有科学家的心血汗水、智慧和梦想变成现实。”

《我叫神舟号》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太空散步,嫦娥姐姐问:“小弟弟,你从哪里来?以前怎么没见过你?”

飞船弟弟说:“我叫‘神舟号’,从中国来,科学家派我来做飞行试验。”

嫦娥姐姐听了,高兴地说:“小弟弟,你回去的时候,一定要把我带上,我真想回家看看。”

好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多么亲切呀!这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篇课文《我叫“神舟号”》。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嫦娥姐姐和“神舟号”的对话,以及嫦娥要飞船带她回家,故事情节简单有趣。课文语言亲切,富有儿童情趣,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课文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在设计和实施《我叫“神舟号”》一课时,我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以语言文字为根,把三维目标整合好,让学生在美的朗读中品味,在美的词句中体会,在美的对话中交流,在美的情感中熏陶。

1、以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依托文本,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全面的情感升华。

2、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教与学和谐统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对话,体会我国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

2、以读、看、听、说、思为主要活动方式,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功能,让学生在自动、互动、训练及和谐的师生共建情景中学语文,用语文。

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上课伊始,我和学生一起游戏——找朋友,在游戏中互相介绍认识“你叫什么,喜欢干什么?”进而揭晓题目——我叫“神舟号”,喜欢在太空散步。此环节的设计是用顺势而导的方式,为学生营造积极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与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这样一篇童话对于入学不久,识字不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要想读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为此,我以逐层深入的“三读”为学生营造快乐阅读的`殿堂。

一读:学生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寻找各种方式解决,或借助拼音,或请教老师、同学。

二读:同桌互读。

要求把课文读给同桌听,让同桌帮助找出没读准的字音进行纠正。

三读:师生评读。

此环节的设计是帮助学生读好文中的轻声音节和长句、难句。在全班交流中,通过同伴帮学和教师指导,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一读有一获,阅读的快乐在其中得到彰显,也为后面的角色朗读打下基础。在多元朗读中,教师又设疑:究竟嫦娥姐姐和“神舟号”发生了什么事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再次走进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文插图和文中有许多精美的词句蕴藏着深厚的内涵,是我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整合三维目标最好的抓手。教学时,我抓住关键词,有效利用插图,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体会人物内心。在教学两个疑问句时,我抓住“问”这个字,引导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如果你就是嫦娥姐姐你会怎么问呢?小小的角色扮演,不仅让学生感悟到嫦娥姐姐问话时的亲切,也激发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

飞船弟弟又会怎么回答呢?在这个环节中,我又抓住“科学家派我来做飞行试验”这句话,引导反复品读,利用多媒体简介神舟5号、神舟6号、神舟7号成功发射的资料:人们的欢呼激动而自豪,电视声、光、色一体的艺术效果冲击着孩子们的各种感官,打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此刻,无需太多的语言去表白,因为他们看到了成就,他们听到了欢呼,他们感受到了自豪,体会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感受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于无声中得到诠释。

人们常说:“要想感动别人,先得感动自己。”教学中,我抓住“嫦娥姐姐”和“飞船弟弟”的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过读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熏陶。课文最后讲到嫦娥姐姐想回家看看,针对这一话题,我进行了延伸教育,在学生通过课件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后,设计“我是家乡小主人”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创造多方位的听、说、思、议的情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学生小小的爱国热情也从中得到升华。

总之,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以读为本,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体会课文中心,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体会,在读中交流,读中陶醉。

反思本课的教学,主要有两方面的体会:

1、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促进心灵对话。

文中嫦娥姐姐亲切的言表,绝不能凭刻意的说教和简单的告诉。我尝试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去品味语言文字,通过咬文嚼字,感情朗读,努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体验。

2、以感悟“我国科技进步”为核心,有效整合各种教学因素。

教学中,我努力把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综合效应。比如说:文中除了写嫦娥和飞船的对话,还从飞船的回答中暗含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在安排教学时,我关注了这两者的密切联系,从整体出发,努力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充分利用文本,运用朗读、描述、讲解等传统手段,另一方面又适度运用新闻、课件等感官资料,让学生走出课文,走进生活,促进了学生对课文中心的感悟。

当然,整堂课的设计不会是完美的,肯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谢谢!

神舟六号现代诗歌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584秒。

返回时间: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四子王草原秋韵。

飞行时间/圈数:115小时32分钟/飞行77圈。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员返回后,轨道仓可以在无人值守的状态下,作为卫星继续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后进行交会对接实验;第三是返回舱的直径大,俄罗斯的直径是2。2米,我国的是2。5米。最后是飞船返回,非常安全,这方面已经进行过全面的测试。总体来看,神舟六号飞船的技术进步是巨大的。

技术进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领域,据悉近年来中国在新材料领域所取得的进步上,有多种是来自航天领域;其次是电信领域,这方面有硬件设备的进步,也有软件领域的进步,比如编码技术就确保了话音质量和图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图像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用于民用领域;第四是特种。

成功,表明中国的相关生物医学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神舟六号的改进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围绕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改进。首先,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置于轨道舱中,以前处于空置状态。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暖壶的用水量,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可自动感应并调节。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事迹

景海鹏,男,汉族,山西运城人,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现任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

他是矢志报国、逐梦太空的英雄航天员。1998年被选拔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后,经过多年刻苦训练,圆满完成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课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各项考核。2008年9月,他奉命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与另外两名航天员密切配合,实现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2012年6月,再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圆满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结束后,人们都认为已经两次上太空的景海鹏不会再上了,但他却说:“只要任务需要,我会毫不犹豫再上太空。只要发令枪一响,我会奋力向终点冲刺!”为此,他一如既往严格要求自己,从严从紧抓好自身学习训练。2016年6月,他再次奉命担任指令长,执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成为执行载人飞行任务次数最多的航天员,成就了三巡苍穹的中国奇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2008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2017年7月28日获得“八一勋章”。

我叫“神舟号”说课稿

《我叫“神舟号”》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情节简单有趣,很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通过嫦娥姐姐与“神州号”飞船的对话,说明这艘飞船是中国制造的,正在进行飞行试验。第三自然段讲嫦娥姐姐要“神州号”带她回家。课文插图描绘了嫦娥姐姐与“神州号”飞船对话的情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国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激励学生从小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4、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有关飞船的知识,初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课外阅读的习惯。

1、轻声音节的朗读和长句子的朗读。

2、识字和写字。

3、展开丰富的想象。

1、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课,教师通过语言。

渲染,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2、自主合作式学习。

分角色朗读对话。

3、培养想象能力。

通过课文的延伸教育,创设“我是家乡小主人”这一情境,既进行了思维训练,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一举两得。

(一)、检查复习。

认读生字卡片,口头组词。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指名读。

(2)分句理解,指导朗读。

学习第一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太空散步。”齐读第一句。

学习第二句。

指名朗读嫦娥姐姐的话。

“你”指的是谁?

嫦娥喜欢飞船弟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嫦娥姐姐问了飞船弟弟哪两个问题?

(引读两个疑问句)再指名读第二句。(揭示:嫦娥姐姐问话时的语气十分亲切)。

过渡:飞船弟弟是怎么回答的'呢?

学习第2自然段。

师生回答。

师:小弟弟,你从哪里来?

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师生继续回答。

师:以前怎么没见过你?

生:科学家派我来作飞行试验。

出示:科学家派我来作飞行试验。(指名读)。

读了这句话你知道飞船是由谁造的?它有什么特殊本领?

结合板书:飞船弟弟中国来作飞行试验。

齐读第三自然段。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2)嫦娥姐姐高兴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她为什么高兴呢?(指名学生说)。

(3)齐读第三自然段。

朗读全文。

1、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

2、指名分角色朗读。

学习生字。

问你来新笔画。

1、认读。

2、找朋友。

3、交流记忆方法。

4、描红。

5、书写。

1、通过课文的延伸教育,创设了“我是家乡小主人”这一情境,既进行了思维训练,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一举两得。

2、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对于如何待客这一话题,学生们说一是一,能说,也善于表达。

3、教师应该善于创设教育的机,并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

神舟六号说课稿

电影《六号出口》(exitno.6)是由林育贤执导,彭于晏、阮经天、刘荷娜等主演的剧情片,于2007年5月17日上映。电影以青少年经常出没的台北西门町为背景,透过一连串少女失踪事件为故事主轴,呈现出当下青少年不为人知的生活百态。

剧情介绍。

西门町6号出口,一个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地方。范达音因为逞英雄被人追打,无意中发现自己惊人的跳跃力,从默默无闻的顾摊少年,成为传说中的“西门飞侠”,他与好友vance每天下午都要进行下午茶聚新鲜事发生了,但不是好事,一个范达音认识的小薇失踪了,她失踪的同时,还有四个名校的女高中生也都在西门町失踪了,而所有线索指向一个戴鸭舌帽的神秘老人,想要找出老人,得向西门町最大的老人势力下手,那就是西门町老人帮,可是老人帮首领“仙波指”老蒋却要与范达音先比试一场再来谈。会,日子虽然无聊,但两个人无聊总比一个人无聊好,他俩望着西门町6号出口前人来人往的广场,总是期待有新鲜事发生。

在众人合作下,范达音与伙伴们终于逮住神秘老人,才发现事情完全不是他们所想的那回事,少女失踪原因依旧浑沌不明,而少女们却一步步踏入了鬼门关,事情的真相,就在一块块内含玫瑰花瓣的冰块,以及那一张张看似毫无关联的美少女大头贴里。

神舟六号现代诗歌

活动目标:1、能大胆、连贯地向同伴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知道一些有关飞船上太空的知识。

2、尝试设计飞船,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交流分享。

1、相互交流。

师:最近我们中国有一个重大的新闻,你们知道是什么新闻吗?(神州六号飞上天了),在这艘飞船上面还有两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你们知道是谁吗?(宇航员:聂海胜和费俊龙)。

2、个别交流。

师:现在谁来跟大家介绍一下,你收集到了哪些有关神六的新闻啊?(个别幼儿介绍)。

二、丰富知识。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了有关神六的新闻,现在我们一起到太空中去看一看,好吗?(根据幻灯片介绍)。

三、幼儿操作。

师:我们的.宇航员非常的了不起,他们不怕生命的危险,为了给国家做一点贡献,去了太空做试验,你们想不想和这两位宇航员叔叔一样了不起,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啊?那么我们一起来设计神舟飞船吧!(幼儿自由操作)。

四、发射飞船。

神舟六号现代诗歌

14日5时56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下,神舟六号飞船进行首次轨道维持。飞船发动机点火工作了6.5秒。稍后,航天员报告和地面监测表明,首次轨道维持获得圆满成功。

10月12日9时,随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指挥的一声令下,神舟六号飞船在火箭的推动下飞上了太空,整个中华民族顿时沸腾了。10月14日16点30分,在神舟六号航天员传回的.画面中,精彩的一幕出现了:费俊龙半蹲在地上,用双手撑住船舱地上的两个固定物,然后突然向前,完成了一个前滚翻!之后,费俊龙似乎意犹未尽,又翻了一个。翻完之后,费俊龙笑着看了看正在给他拍照的聂海胜。接下来,费俊龙又接连翻了两个筋斗,而且动作一个比一个熟练。费俊龙翻这四个筋斗大约用了三分钟,以神舟六号每秒7.8公里的速度,他一个筋斗就翻了大约351公里。

载至14日16时,神六已进入太空55小时,两名航天员在太空目睹了36次日出日落,飞行约定151万公里,是迄今为止我国在太空中飞行距离最远的两个人。看着这样的报道,我的心中感到无比振奋,我为祖国有这样的成就感到自豪,为我们国家第一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并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太空飞行实验感到骄傲。神舟六号飞船经过5天的飞行顺利着陆了,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事迹

“我非常渴望再上一次太空。”中国特级航天员景海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说,“只要任务需要,我时刻做好准备接受祖国挑选。”

53岁的景海鹏是我国首批航天员,曾有过3次太空之旅。从神舟七号的两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再到神舟十一号的33天中期驻留,他是飞得次数最多、时间最久、高度最高的中国航天员。

上高中时,偶然看到一张飞行员照片的景海鹏,萌生了“我要当飞行员”的志向。得知航天员选拔的消息后,已经当了13年飞行员的他,又开始憧憬“力争成为一名航天员”。

1998年1月,景海鹏如愿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面对五星红旗,他庄严宣誓:“……甘愿为载人航天奋斗!”

从那时起,飞天便成为他的梦想。

从入选首批航天员后到首次飞天前的十年间,景海鹏从没有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觉,也没有耽误过一天训练。

那十年,他就是这么过来的——每天6点半起床,吹一会儿长号,8点开始训练,一直到中午12点,午饭后又从下午1点训练到6点。晚上用来写当天的总结和安排第二天的训练。躺在床上,还会闭上眼睛把当天的训练过程在脑海里过一遍。

神舟六号现代诗歌

文章主要介绍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运行轨道、运行速度,以及一些构造等等,特别提到了“神五”与“神六”的区别。文章还提到了航天员所要接受的训练。当我看到航天员所接受的任务和要冒的风险时,我的心就好象一个轻气球一样悬了起来。

看看科研人员,再想想自己,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平时学习起来,总是很不耐烦,好象是在为爸爸妈妈学习似的。数学作业不会做,空着;语文作业不会写,一个电话打到同学家就解决问题了。这种马马虎虎的学习态度带来的结果是做错的题目“遍地开花”。现在想起这些问题来,就连自己也胆战心惊。我所缺少的不正是航天人那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作风、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吗?,我现在的学习态度,不就是好比一艘到处透风的载人飞船吗?如果把这样的飞船发射到天上去,不出事才怪咧!

神舟六号现代诗歌

十月十二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学校里收看了“神舟”六号升空的电视直播。

从电视画面上,可以看到很多的科研人员、工作人员正忙碌着为“神舟”六号升空作着精心的准备。当两位飞天英雄费俊龙和聂海胜雄赳赳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既崇拜,又羡慕,激动不已。发射前的倒计时时,大家都兴奋地跟着总指挥一起大声地数着“十、九、八、……三、二、一”。9时整,长征二号f型火箭在地动山摇的轰鸣声中,撕破秋日的大漠长空,直刺九霄。“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了,教室里顿时欢呼雀跃,整个学校更是掌声雷动。

“神舟”六号精彩的成功升空,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又一伟大时刻,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我一定好好学习科技文化知识,长大也能去太空中遨游。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神舟十六号朱杨柱个人事迹

家庭是朱杨柱最坚强的后盾。无论他做什么选择,爱人都坚定地站在他身后,义无反顾地支持他。可在加入航天员队伍的两年多时间里,由于大量密集的训练,公寓和家属楼就隔着直线不到500米的距离,却还是长期两地分居。

陪伴太少,欠家人的太多,朱杨柱恨不得把时间掰碎了用。朱杨柱每次回家时,争分夺秒地利用好短暂而宝贵的时间。他既想陪儿子玩游戏,又想陪爱人唠唠嗑,给爱人好好做顿饭。

“舍小为大守初衷,滴水穿石心如常,天地一同。”入队一周年之际,朱杨柱写下这段感悟。而这一次,浩瀚太空也将见证他的初心和梦想。

“神舟十六号”发射观后感

中国是个辈出英雄的国家。古有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近有林则徐虎门销烟,秋瑾的“英雄末路当磨折”,杨利伟的“我为中国感到骄傲。”在幸福安逸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想想这些英雄,致敬英雄。

诗仙李白曾写过很多跟月亮有关的'诗,现在他们都变成了现实。各种神话传说激励着我们炎黄子孙,让我们不断地尝试实现这个美好的飞天梦想。明代万户侯飞天的梦想已成为现实,在2003年10月15日,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除了敬佩英雄,我们还应该想些什么?杨利伟和战斗在航天一线的战士们,这终于让我国成为了第三个载人飞向太空的国家,在寂静无声的太空中,终于留下了我国的足迹。

首先我们应该想想航天员顽强的意志。航天员在做实验时,那浮肿变形的脸,呼吸困难却紧咬牙关,在噪音下强制入眠,这种超常的心理素质,怎能不让人为之震撼?更难的是,还需要掌握很多理论知识。没有刻苦的学习是不可能成功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可以借助航天员刻苦勤劳细心钻研的精神,在学习上:平时要刻苦学习,上课专心听讲。在信念上: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应该有航天员的底气和勇气。

另外我们还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以航天英雄为榜样,奋发图强,报效祖国。浩瀚广阔的宇宙奥秘无限,飞天梦想已持续千年,让我国的飞船越飞越远,越飞越高,让我们一起探索宇宙中的更多奥秘。

神舟六号升空了小学作文

人类想去宇宙是很久以前的梦想。我们还记得,我国第一个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前后,无数中国人脸上露出难掩的兴奋。这次“神舟”六号发射,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神舟”六号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0月12日九点整发射升空的。在倒计时10秒的时候,我们仿佛停止了呼吸,大家都望着电视,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在数到0,点火的时候,场面更是壮观,只见发射场上烟雾缭绕,火箭在慢慢往上升,在冲出大气层以后,飞船开始脱仓,这时已经是发射成功了。在电视上听专业人员说,别看飞船不算太大,但是这是运用了所有的高科技,一个密封门就得做好几百次试验才能完成。既考虑到它的密封性,又要让这门好开,因为在太空中没有引力,是很难使出力量的。还听专家说,宇航员的'宇航服也比“神舟”五号的先进得多,它能够在飞船座舱泄漏和气压突然变低时保护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听说这样一件衣服就得几百万元。

船舱里的设备更是齐全,每个部件都有自己的重要性。飞船里随处可见许多把手,这可能是为宇航员在失重的情况下特殊准备的。“神舟”六号在17日凌晨返回,它的出色表现再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发达。

因此,神舟六号的发射升空,正是一个让我们能够进一步提升对于国家认同的契机。如果说“神五”发射象征着中国进入发展航天事业的俱乐部,那么此次的“神六”发射无疑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中国已逐渐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中国这条古老的东方巨龙,正在全世界面前展现它的雄姿。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个人事迹

5月29日,江苏徐州籍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将搭乘神舟十六号进入太空的消息迅速传遍全世界。在朱杨柱的家乡——徐州沛县大屯街道朱大庄社区,朱杨柱的父母无比幸福地观看着儿子作为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出现在记者见面会上。

朱杨柱的父亲朱耿德介绍,儿子从小就有一个航天梦,对军人也充满敬仰之情,所以他在报考大学时毅然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此后儿子一直在国防科技大学度过了本科、硕士、博士的求学时光。而今,“追风”不止的儿子终于奔赴太空。

朱杨柱初中就读于郝寨中学,高中就读于沛县中学。母校的师生听说朱杨柱即将执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都十分激动。朱杨柱高中时的数学老师、沛县中学校长燕海军回忆,朱杨柱在校期间学习特别刻苦,成绩特别优异,生活也特别自律,他在高中期间曾不止一次谈到自己的志向——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至今燕海军都为自己的学生有这样的志向而感到骄傲,他祝福朱杨柱的航天任务圆满成功!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人物事迹

航天老将景海鹏将再一次打破由自己保持的飞天纪录。在这次任务中,景海鹏再次担任指令长,2012年6月16日,景海鹏首次担任指令长,与刘旺、刘洋搭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完成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景海鹏带领航天员陈冬一起飞向太空,景海鹏第二次担任指令长,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任务。

根据官方资料,景海鹏是山西省运城人,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19岁的景海鹏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1991年6月份,他分配到南空驻某部,正式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飞过歼六等机型,安全飞行1200小时,成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1996年底,景海鹏参加了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他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

2005年6月,景海鹏入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获得“英雄航天员”称号。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2012年6月,圆满完成神舟九号任务。2016年10月17日,景海鹏带领航天员陈冬一起飞向太空,在轨飞行33天。

神舟十六号任务是景海鹏的第四次飞天之旅,他也成为目前飞行次数最多的航天员。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十六号对接成功后,景海鹏将是唯一一位连续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实验室和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

据报道,为了再度飞天,景海鹏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学习习惯,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定期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利用周末定期回队训练考核,几乎没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周末几乎没有休息过,目的就是让自己依然保持高水准飞行技能。每天坚持锻炼让景海鹏的身体素质依旧优秀,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是他每天的标配。

朱杨柱航天飞行工程师首次飞天。

国防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国防科大”刊文介绍称,朱杨柱1986年9月出生于江苏沛县,2005年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空天科学学院前身),2009年,本科毕业的朱杨柱选择继续在学院深造,师从知名航天专家易仕和教授。从本科的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到空气动力学、光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这个研究方向后来也贯穿了他硕士和博士的全部阶段。

2020年9月,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在此次任务中,航天驾驶员景海鹏和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

桂海潮首个非军人出身航天员“首秀”

在29日举行的神舟十六号乘组三名航天员与公众正式见面会上,戴着眼镜亮相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引发了外界的热议。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桂海潮于1986年11月出生,202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20年9月,桂海潮作为载荷专家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在此次任务中,载荷专家桂海潮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方微信刊文称,桂海潮在2005年09月至2014年7月本硕博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09月入选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进入北航宇航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

据称,经过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的重重筛选,桂海潮从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

对于航天员戴眼镜亮相,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介绍称,在选拔航天员的时候,相对于航天驾驶员,对载荷专家的视力要求会低一点,航天员可以戴眼镜上天,但一般而言,在发射阶段和返回阶段航天员是不戴眼镜的,因为发射和返回时候震动较大。

举重若轻,镇定自如。第4次站在问天阁与中外记者见面的景海鹏从容依旧。

从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从太空33天的中期驻留,到这次即将开始的约5个月驻留“天宫”,景海鹏成为四度飞天的中国航天第一人。

“为什么还要飞?”记者问。

景海鹏说:“作为一名航天员,执行飞天任务、出征太空是我的主责主业,就是我的工作。”

1998年1月5日,景海鹏和13名战友一起,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为圆飞天梦,那些年,他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休息过,也没陪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甚至没有陪父母过一个春节。

2008年,景海鹏和翟志刚、刘伯明乘神舟七号飞天。他们密切配合,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那天,出舱舱门刚打开,翟志刚准备出舱时,座舱内突然传来仪表报警声:“轨道舱火灾!”危急时刻,正在返回舱值守的景海鹏迅速检查仪器的各大系统,并与在轨道舱的刘伯明进行判断排故,同时向地面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请地面检查确认。”

后经天地共同判定,此为仪表误报警,但“即使我们回不去,也一定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的铮铮誓言至今仍让闻者动容。

天外归来后,景海鹏归零成绩、归零心态,又全力投入到神舟九号任务备战训练中。

“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们,是祖国托举着我们飞天。”他说,身体在天上可以飘,但是做人不能“飘”,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故步自封。

神舟九号任务要进行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每名航天员都要熟练掌握。训练之余,景海鹏经常为自己“加码”,到任务考核前,他已经在模拟器练习了2000多次,是规定训练次数、时间的两倍。

2012年6月,景海鹏作为任务指令长,与战友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16年10月,景海鹏第三次执行飞天任务。这一次,他带着年轻的航天员陈冬一起在轨飞行33天,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在太空的那段日子里,他不仅当好飞船“驾驶员”,还要当好太空科学家,积极参与系统设计、产品研制、技术攻关,出色完成了近百项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先后提出上百条改进意见。

在进行太空跑台束缚系统验证试验时,数次操作都宣告失败。但景海鹏没有轻言放弃,和陈冬反复琢磨、认真体会,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实现了在太空中奔跑,为后续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时加强体能锻炼、有效防止空间运动病积累了经验。

7年一瞬。

此间,景海鹏的岗位有过几次变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航天员的初心使命。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他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定期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利用周末回队训练考核。

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他每天的标配,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加起来有70多本,成千上万条指令都已烂熟于心……景海鹏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依旧优秀。

2022年6月,景海鹏入选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

这是他第三次担任指令长。前两次担任指令长时,景海鹏和队友凭着“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严谨作风,成就了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和中期在轨驻留任务的圆满成功。

这一次,面对2名比自己小20岁、毫无飞行经验及太空环境体验的队友组成的“跨代乘组”,景海鹏深感责任重大。每次训练,他拿到操作指南后,都要求乘组独立完成整个操作流程后再进行总结和讲解。他还带领乘组对空间科学试验、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站维护维修、长期飞行健康防护,特别是应急与故障处置都进行了精心、精细、精准准备。

经过一年的朝夕相处,景海鹏和两名年轻队友非常默契,一个表情、动作和眼神,彼此都能心领神会。他说:“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坚决完成任务,用我们的双手把所有科学家的心血汗水、智慧和梦想变成现实。”

朱杨柱:中国首个航天飞行工程师。

5月29日,成熟稳重的朱杨柱首次公开亮相。

身为空气动力学专业博士后、曾任大学教员、作为我国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对他来说,这绝不仅仅是幸运,更不是偶然,而是执着追梦十余载的成果。

打小,朱杨柱心中就有一个蓝天梦。他中学时代的母校——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是飞行员选拔基地之一,学校里配置了一些飞行训练器材。他在学习之余,就热衷练习那些飞行器材,尤其是有高难度的固定滚轮玩得特别溜。

种种原因,他没能成为飞行员,但高考填报志愿时坚决填报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他说:“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东西。”为此,同学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飞天猪”,这也成了他现在的微信名。

大学期间,朱杨柱先后攻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参与研究的项目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某工程大队。给脚手架刷过漆,搭建过工棚,装过暖气,支过混凝土模板……第一年,这位曾长期泡在实验室里研究高科技的高才生,带着一群战士天天在深山峡谷中摸爬滚打,踏踏实实地在工地上干了一年。

之后,他申请攻读博士后,师从“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2017年,朱杨柱被推荐进入航天工程大学,负责建设力学基础实验室,在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完成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就在他顺风顺水搞科研的时候,少年时代的飞天梦想再次点燃。一次不经意间,朱杨柱得知第三批航天员招选扩大范围,向相关领域招收航天飞行工程师。他所在的学校也在其中。

“虽然不能驾驶战机翱翔蓝天,但是如果能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岂不是更加令人向往?我一定要试一试。”朱杨柱说。

经过一轮又一轮严格的选拔后,他顺利过关,最终成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

通天之路,从来没有捷径。

手控交会对接,被称为“太空穿针”。刚开始,没有空中飞行经验的朱杨柱操控起来非常吃力。航天员公寓里,放置的那台手控交会对接桌面式训练器成了他课后加练的地方。经过上千小时的训练,他最后形成了肌肉记忆,实现了手控交会对接的精准操作。

大多数航天员面对水下训练都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挑战,有狭小密闭空间带来的束缚感,有水下波纹导致的眩晕感,以及体力不支等等。朱杨柱遇到的挑战则是上脚限位器。将厚重的鞋子近乎盲操作地卡进脚限位器2厘米左右的卡槽缝里,原本就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他的脚型比较小,穿着舱外服配套的鞋子后,脚在鞋里晃荡,上脚限位器更加困难。经过反复试验,他穿上两双厚袜子、两双薄袜子后,鞋子终于合脚了。

2023年5月29日,首次公开亮相的朱杨柱说:“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我将在指令长的带领下,完成好空间站组合体的日常使用、维护和维修任务,开展好载荷照料和实(试)验工作,确保空间站更加高效、稳定、安全、长久地运行!”

桂海潮:中国首个载荷专家。

戴着一副近视眼镜,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5月29日,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的公布,桂海潮作为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第一次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

“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动力。”桂海潮说。

从小,他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

高考时,桂海潮以县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此后9年时间,他一路攻读完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学成归国,他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桂海潮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正当他在自己的领域打算大展拳脚时,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了——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

他第一时间报名参选,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

离心机训练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标准是6g的过载,但入队后所有人的训练标准都要达到8g。

第一次训练,桂海潮感觉胸腹部被牢牢压住,每一次呼吸,都有撕扯的感觉,心率也偏高。他对自己的表现极不满意。训练结束,他便找有经验的师兄们请教。爱琢磨的他还找出了自己成绩不佳的症结所在——心理紧张,身体素质、技巧不足,导致呼吸对抗动作做得不到位。

为此,他在以后的练习中不断修正,不但克服了2g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转椅训练中,他一开始有些不适反应——冒虚汗、恶心、头晕。不服输的桂海潮开始加练——每天练习20分钟“打地转”,一只手抓着另一侧耳朵原地旋转。就这样,练习了一段时间后,他的训练成绩也达到了一级。

第一次进行水下训练时,桂海潮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姿态。

操作不好就反复练。第一次训练时,他就在水下反复练习了四五个小时,衣服都湿透了,连手套里都是汗。那一刻,桂海潮终于体验到什么叫手握不住筷子的感觉。

2022年,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但也感到压力满满。

“要是现在让你飞,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组刚成立时,景海鹏这么问他,他选择了沉默,底气不足。

为了让自己的底气足起来,桂海潮开始制定学习计划,晚上进行强化训练。

这次任务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将要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实(试)验任务。作为乘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承担了较多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领域跨度大,舱内外载荷数量、实验项目多,实验设备、实验机柜精密,维护维修操作要求高。训练中,他不但要知道操作流程,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通过刻苦训练,在一次次的磨砺和指令长高标准严要求的传帮带之下,桂海潮的信心越来越足。

“你准备好了吗?”

飞向太空之前,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

神舟十六号景海鹏个人事迹

举重若轻,镇定自如。第4次站在问天阁与中外记者见面的景海鹏从容依旧。

从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从太空33天的中期驻留,到这次即将开始的约5个月驻留“天宫”,景海鹏成为四度飞天的中国航天第一人。

“为什么还要飞?”记者问。

景海鹏说:“作为一名航天员,执行飞天任务、出征太空是我的主责主业,就是我的工作。”

1998年1月5日,景海鹏和13名战友一起,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为圆飞天梦,那些年,他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休息过,也没陪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甚至没有陪父母过一个春节。

2008年,景海鹏和翟志刚、刘伯明乘神舟七号飞天。他们密切配合,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那天,出舱舱门刚打开,翟志刚准备出舱时,座舱内突然传来仪表报警声:“轨道舱火灾!”危急时刻,正在返回舱值守的景海鹏迅速检查仪器的各大系统,并与在轨道舱的刘伯明进行判断排故,同时向地面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请地面检查确认。”

后经天地共同判定,此为仪表误报警,但“即使我们回不去,也一定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的铮铮誓言至今仍让闻者动容。

天外归来后,景海鹏归零成绩、归零心态,又全力投入到神舟九号任务备战训练中。

“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们,是祖国托举着我们飞天。”他说,身体在天上可以飘,但是做人不能“飘”,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故步自封。

神舟九号任务要进行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每名航天员都要熟练掌握。训练之余,景海鹏经常为自己“加码”,到任务考核前,他已经在模拟器练习了2000多次,是规定训练次数、时间的两倍。

2012年6月,景海鹏作为任务指令长,与战友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16年10月,景海鹏第三次执行飞天任务。这一次,他带着年轻的航天员陈冬一起在轨飞行33天,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在太空的那段日子里,他不仅当好飞船“驾驶员”,还要当好太空科学家,积极参与系统设计、产品研制、技术攻关,出色完成了近百项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先后提出上百条改进意见。

在进行太空跑台束缚系统验证试验时,数次操作都宣告失败。但景海鹏没有轻言放弃,和陈冬反复琢磨、认真体会,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实现了在太空中奔跑,为后续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时加强体能锻炼、有效防止空间运动病积累了经验。

7年一瞬。

此间,景海鹏的岗位有过几次变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航天员的初心使命。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他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定期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利用周末回队训练考核。

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他每天的标配,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加起来有70多本,成千上万条指令都已烂熟于心……景海鹏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依旧优秀。

2022年6月,景海鹏入选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

这是他第三次担任指令长。前两次担任指令长时,景海鹏和队友凭着“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严谨作风,成就了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和中期在轨驻留任务的圆满成功。

这一次,面对2名比自己小20岁、毫无飞行经验及太空环境体验的队友组成的“跨代乘组”,景海鹏深感责任重大。每次训练,他拿到操作指南后,都要求乘组独立完成整个操作流程后再进行总结和讲解。他还带领乘组对空间科学试验、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站维护维修、长期飞行健康防护,特别是应急与故障处置都进行了精心、精细、精准准备。

经过一年的朝夕相处,景海鹏和两名年轻队友非常默契,一个表情、动作和眼神,彼此都能心领神会。他说:“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坚决完成任务,用我们的双手把所有科学家的心血汗水、智慧和梦想变成现实。”

神舟十六号朱杨柱个人事迹

5月29日,作为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的一员,朱杨柱在西北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首次亮相,成熟稳重、自信阳光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他的特殊身份更是引起国内外关注。

身为空气动力学专业博士后,曾任大学教员,继而成功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并作为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载人飞行任务——这段经历对朱杨柱来说,绝不仅仅是幸运,更不是偶然,而是一个青年学子执着追梦十余载的故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